《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2024-09-12

《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精选15篇)

1.《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一

《积累运用七》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教育学生懂得无论他人对自己付出多么微小,我们都应该对他人的付出表示感谢;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规范用字的重要,培养认真做事的习惯。 知识要求:学习成语,会读、会背,了解它的意思;阅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内容;练习以《第一次xxx》为题目写作,要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感受。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和理解全文深刻的句子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选择作文材料的能力;进行用字情况的调查,培养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

【重点难点】阅读短文,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练习写《第一次xxx》的作文,要会选材,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组织好实践活动,写出调查报告。

【教具准备】常规

【教学时间】三课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读背背 1、自由读12个成语 2、说说成语的意思 3、练习背诵

二、阅读短文 1、自由读短文,自学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2、检查自学情况。 3、共同讨论文章后的两个问题。 4、感恩节简介。 5、到了感恩节,你准备送给谁什么礼物?(共同讨论再发言)

第二课时

一、习作指导 1、审清题意,明确写作内容和范围 请同学比较《一次xxx》和《第一次xxx》两个题目有什么不同。一个是一件事的任意一次,后一个题目是限制在第一次的范围内。 2、选好材料。 集思广益说说有什么好的题材,要新颖的、有趣的。 3、注意事项:做到写清楚,应写个作文提纲,确定写作顺序。在叙事过程中要写第一次时的心情、感受、要真实。

二、例文参考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的和要求 读读实践活动的目的和要求

二、活动准备 自由组合小组,小组讨论调查对象,调查任务,选出小组长

三、实地调查 1、要认真调查,最好做记录,为写调查报告准备材料。 2、不打扰周围群众,不影响调查对象工作,注意安全。

四、集体讨论,写出报告 1、会校后召开小组会,讨论调查情况和建议。 2、由一人执笔写出报告,提交大家补充修改。板书设计:

2.《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二

一、重乐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于永正老师说“:我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和谐,是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心情不舒畅,谈不上学习,更谈不上思维活跃,当然也谈不上创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内因,教师及学校等其他条件都是外因。只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他们才可能越学越愿意学,越学越喜欢学。因此,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引导他们在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中自由地流连、徜徉,鼓励他们同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人物、事物尽情地对话、交流,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启迪,使他们真正享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学习的乐趣。如此,他们就会自觉地、乐此不疲地沉浸在祖国文化的宝库中,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由“教”到“不教”的自然过渡。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乐学呢?我们认为,首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在课堂上有时间能潜心读书,有问题能获得指导,有思考能自由进行交流,当然也可以自主阅读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从而真正学有所得,心有所悟,而不是被动听讲或被动地参与教师要求的课堂活动。其次,课堂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加油站和展示台。我们都知道,每到“六一”或有其他表演活动时,学生是最开心快乐的,也是最愿意参加的。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每天能给学生一些展示和表演学习成果的机会,孩子们也同样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激发出更大的学习热情。这一点我们在特级教师陈琴老师的课堂上,看到学生的展示时获得了启示,并在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每节课的前10 分钟是学生展示的时间,一般至少提前一周安排,每天选两个学生展示,并适时穿插一些集体背诵的篇章,展示的内容有热点话题播报、新书内容(或故事)介绍,也有名著片段或古诗文的诵读表演,还有古诗文片段教学和日记、习作展示等,可集体展示和小组、个人展演相互穿插。每个学生每月至少能有一次单独展演的机会,并能及时受到相应的表彰或激励。为了这几分钟的展演,学生在台下用足了功夫,在台上尽情地表现,几轮展演下来,许多班级已形成了浓厚的乐学氛围。有的老师还利用学习园地和班级的网页等举办学习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参与故事创编、日记接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实践证明,让学生快快乐乐学语文,开开心心度过金色的童年生活是完全能做到的,而且,对学生来讲,这才是最重要的。

二、重积累,夯实语言基础

语言运用的根是语言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苏教版主编张庆老师认为,“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读读背背’,重在读,重在背。读熟了,背熟了,就储存起来了。以后再来慢慢消化,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先吞噬,后反刍’”。于永正老师认为:“该记住的没记住,该积累的没积累是最大的失误之一。”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是:入乎其内,化乎其中,迁移运用。我们要让学生运用语言,就必须先让学生输入语言,而输入语言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积累。胸无点墨,就不可能妙笔生花,只有学富五车,才可能才高八斗。研究表明,背诵既是涵泳,也是熏习;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夯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味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强调“: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犹太人是世界上公认的最聪明的人群,他们聪明的重要原因,是代代相传地在教育方面一直都在努力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他们开发孩子智力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大量背诵。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积累语言特别是表意文字,对于开发右脑的智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是左脑的100 万倍。右脑具有的直观的、综合的、形象的思维机能,在人的创造性思维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我们古代私塾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反复阅读,大量积累,从而成就了我国古代文化和科技的文明与辉煌。同样,近几年我国在国学学习中出现的一批小神童,都是在反复阅读、大量积累的过程中取得惊人的成绩的。陈琴老师的学生小学毕业时人人能背诵10 多万字的古诗文,人人能写1000 多字的文章,他们不仅学习成绩优秀,而且各方面的表现都令人刮目相看。这足以说明在小学时代,让学生大量阅读,充分积累,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学生通过阅读等活动积累了语言,就会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反刍、运用、体验和感悟,这就是消化吸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是因人而异的,是螺旋式上升的,有些内容的体会感悟也许会伴随人的一生。人的语文素养正是在这种不断反刍、反复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的。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幼儿和小学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充分利用孩子们记忆力超强的优势,让他们大量阅读积累优秀的经典作品,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才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也许有人会问,让学生大量去积累,时间从哪里来?课文教学怎么办?其实,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也是许多专家学者早就反复强调的:要简简单单教语文。这样做的理由很多,其一,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奠基时期、播种时期、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所以,教师要学会“放养”,即把“羊儿”带到水草肥美的地方,让他们快乐地“觅食”,自由地交流,尽情地享受那采撷的乐趣和自得的幸福。然后,腾出时间去关怀和帮助那些还不太会自己觅食的“弱者”,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二,教材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编写的,绝大多数文章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就可以基本掌握,并没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讲解分析的那样玄妙和神秘。大量事实证明,离开了学生的读书感悟过程,老师讲解的内容,学生能够长期记住并加以运用的,几乎为零。所以,古人和许多教育专家都主张“好读书,不求甚解”,腾出时间来,让学生大量读书、积累,并在不断的反刍中逐步体验、感悟才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其三,课文是例子,语文教学强调一课一得。教材编者在选编教材的时候,已经将学生应知应会的一些主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知识,分主题编排于各个单元及每篇课文之中,只要我们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和练习这些内容,并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那种试图把一课中几乎所有涉及到的知识都要告诉学生,甚至还要生发开来尽情展示教师学识的做法,显然是违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的,也是得不偿失的。

事实上,一些老师通过“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教学实践,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教学成绩。如山东的韩兴娥老师践行“海量阅读”,她带领学生两周学完一册教材,三年级学完六年的教材;学生一学期课堂阅读量平均达到50~100 万字,唯一的家庭作业是班级循环日记;她所带的四五年级学生,在40 分钟内写出立意新颖、自然通畅的600 字左右的习作成了普遍现象,全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样,语文教学大师霍懋征老师也曾在20 多年前就引导学生一节课学习几篇课文,并取得了班内无差生的优异成绩,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所以,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办法恐怕还是教师要管住自己的嘴,少说点,少讲点,让学生多读点,多背点,多练点,开心点,快乐点!

三、重运用,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运用是语言学习的灵魂。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里的“习”就是练习运用。老子也说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这些都充分说明了运用的重要性。毛泽东主席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对语文学习来讲,尤其如此。我国几千年的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也充分说明,只有大量读书,充分积累,及时运用,才能真正学好语文。所以,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应该围绕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进行。就像从游泳中学习游泳,把食材制成佳肴一样,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经历由初级到中级,直至高级的消化吸收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语言运用。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杨巧云老师,在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让学生大量读书;二是让学生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最后,在全区的3000 多名小学生毕业统考中,她的学生囊括了前17 名,而且,班里的其他学生排名也很靠前。同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无论教初中还是高中,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让学生平时多读多写。另外,对于小学生来讲,我们还必须牢记,他们的“写”是习作,是练习写作,所以,一定要顺其自然,做到低门槛,缓坡度,多鼓励,多欣赏,少要求,少抱怨,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最关键的是先让他们写起来,并坚持写下去,只要逐步养成每天写的习惯,学生就会创造许多的精彩。冰心先生认为:“心中有什么,笔下就写什么;话怎么说,字就怎么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思想感情发泄完了,文章也就写完了。”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或日记的要求更应“简简单单”,核心就是“写”和“坚持”。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运用各种途径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创造条件,努力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激励学生把积累的语言和获得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来,写下来,甚至贴出来,让他们充分享受其中的乐趣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从而乐此不疲,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

3.《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诵读与积累 激发兴趣 拓展延伸 传承经典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79

学情分析:目前,农村学生很少接触国粹京剧,教师要培养他们对京剧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练习四”的“诵读与积累”。语文教师要做学生“诵读与积累”的船长,指引航程,引导学生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

设计理念:当前,中小学生诵读与积累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与积累的过程中,有时难免带有一些强制性,需要不断检查和督促,却仍然收效甚微。我们该怎样做才能引导学生爱诵读、爱积累、爱运用,提高他们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呢?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对国粹京剧的兴趣和爱好呢?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本节课例,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渗透艺术教育,优化教法学法,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教学目标:诵读积累12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懂得具体成语的意思;了解戏剧,渗透艺术教育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重点:诵读积累12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教学难点:加强诵读与积累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我国传统戏剧的资料;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多媒体出示7幅图片,分别是戏剧演出照片、生角照片、旦角照片、净角照片、丑角照片、化妆登场照片、唱念做打照片,并播放京剧音乐。

设计意图:农村学生对戏剧了解太少,让他们首先欣赏戏剧图片,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了解戏剧的兴趣。

二、诵读积累,了解戏剧

1.教师启发: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2.全班交流后,教师出示“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

生旦净丑 喜闻乐见 粉墨登场 锣鼓喧天

唱念做打 有板有眼 余音绕梁 字正腔圆

惟妙惟肖 活灵活现 感人肺腑 动人心弦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4.学生练习说说这些词语的意思。

(1)教师点拨:什么叫“生旦净丑”?可以让学生先说说,再结合图片理解。(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文字和图片。)

生:中国戏剧表演中的角色,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

旦: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种类型。

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有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又称为“小花脸”。

(2)教师点拨:什么叫“粉墨登场”?(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图片。)

“粉墨登场”化妆方法:京剧脸谱是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是根据人物的性格、身份来确定颜色的。红色表示忠诚耿直,黑脸表示豪爽粗暴,紫色表示老实忠厚,黄色表示凶狠勇猛,蓝色表示桀骜不驯,白色表示奸诈多疑……

(3)教师点拨:什么叫“唱念做打”?(点击相关词语,显示超链接图片。)

5.学生读成语,思考:这些成语是围绕哪个方面来说的?(戏剧主题,主要是京剧)

设计意图:学生边看画面,边听教师介绍,了解了京剧艺术,掌握了单元知识点。教师通过提问等方式,抓住了学生的探究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剧照欣赏和浅近的介绍,学生对戏剧有了直观的认识。

6.学生反复读这些成语,熟读成诵。

7.你能用刚刚学过的成语造句或填空吗?

成语填空:中国传统的京剧分(生旦净丑)等角色,人物造型各不相同。表演开始,剧场内外(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其中大家(喜闻乐见)的反串演员李玉刚不仅将《霸王别姬》唱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整个剧情引人眼球,(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催人泪下。表演结束了,依然让人觉得(余音绕梁),意犹未尽。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和听、说、写的训练,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不仅引导学生熟悉了戏剧的内容与形式,还培养了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拓展延伸,传承经典

师:谈到京剧,我们就会想到一个人,以前我们课文中学过的,他是——(生接:梅兰芳)我们学到的课文是《梅兰芳学艺》,还记得吗?

(多媒体出示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演出的剧照)

师:老师还想为大家介绍一位大师,他就是马连良。

(多媒体出示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出剧照)

师:五年级时我们还诵读与积累过关于戏曲的谚语。

多媒体出示: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师:正因为传统戏剧有着这样无穷的魅力,所以我们应当传承这样的经典。课本上也安排了关于戏剧的谚语和成语,让我们了解一些祖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教育部从今年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京剧进课堂活动,有15段京剧经典唱段,将进入学生的课堂。当然这只是试点工作,作为小学生,我们也应当学一学京剧。

(多媒体出示小学生学唱京剧的图片)

师:常熟市还启动了“京剧进课堂,唱响沙家浜”活动。请看——

(多媒体出示“京剧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图片)

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小学生京剧对唱:《军民鱼水情》。

设计意图:分角色表演能再造一个情趣化、生活化、交际化的学习情景,能活化语言,丰富情感体验,激发表现欲望,激起学生学习戏剧的热情,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师: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虽然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今天流行音乐等快餐文化面前失去了许多观众,京剧似乎成了老年人的代名词,但老师希望,通过今天的这节课,能够帮助大家扣开京剧艺术的大门,使得国粹能继往开来,发扬光大!课后,请大家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完成以下作业:

(1)抄写“诵读与积累”中的成语。(注意“肺”字的写法)

(2)欣赏京剧名家的唱段,如京剧《沙家浜》中的下列选段:《智斗》《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军民鱼水情》……

(3)阅读京剧大师的故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有一个归纳总结和延伸。

教学评析

本节课例设计重在改进诵读与积累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化,传承艺术经典,收获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最终促成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和熟练运用。

沈老师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收集资料,观看图片、视频等方式,充分了解戏剧的内容与形式,懂得具体成语的意思,不仅渗透了艺术教育和学习方法,而且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整节课,沈老师都注重让学生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去感受、理解和体会,教学资源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让学生收获了语文知识,了解了祖国传统文化,还带来了心灵上的震撼,引发了听课者的共鸣。绝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都不约而同地对戏剧产生了兴趣,对京剧充满了喜爱之情,懂得了成语的意思,从而顺利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沈老师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注重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他能积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与戏剧有关的资料,把课堂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整节课,教师从感受京剧艺术入手,结尾又回到主题上面来,前后呼应,一气呵成。在让学生了解戏剧时,除了图片、文字介绍,还有学生演出京剧的视频,呈现给人的是小学生参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视觉冲击力,学生看得认真,说得深刻,效果非常好。

沈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优质资源的科学整合,注重丰富的情感体验。首先是合理整合,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只有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有效整合,拓展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绝不能局限于教材和课堂,应当向着更为广阔的空间延伸,有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第三是巧妙整合,转变学习方式。运用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必须准确把握好“度”,注意教学环节的简洁、轻松和巧妙,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使掌握的知识更加牢固。

纵观整节课,沈老师坚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积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活用多媒体课件,使“知”的传授与“情”的提升融合在一起。

4.推荐《积累·运用七》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一、背诵课外选的歇后语。

二、阅读练习。

三、作文。

教学重点:

学习缩写。

教学时间: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背诵谚语和歇后语。

1、教师点拨,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时间三分钟,看谁背的歇后语最多,同桌相互检查。

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歇后语背诵者。

二、理解背诵歇后语。

1、听教师讲解,学生开始自由造句。

2、学生齐读。

3、教师讲述与歇后语相关的故事。

4、学生自由讨论。练习背诵。

5、检查。

三、课后背诵有关歇后语。

第二课时

一、师生以善良为话题讨论神话故事。

1、你知道民间流传哪些神话故事?

2、为什么会流传民间故事?讲解。

3、民单故事的特点。

二、阅读短文《七颗钻石》。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划出全文中心句。

2、哪几段讲了原因?原因是什么?阅读第一、二自然段。

1)“水罐”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说说为什么水罐会发生这些变化?

3、学生自由讨论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第三课时

一、介绍《小抄写员》的主要内容。

二、读题明确作文要求。

三、分析题意。

1、看题。说出主要意思。

2、析题。说出缩写的要求。

A.内容要完整,重点要突出;B.语言要简练。

3、回忆文中哪些是可写可不写的?哪些是非写不可的?

4、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5、想后:结果会怎样?

四、学生拟题纲。

5.《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五

1弊远磷晕颍体会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意思,体会汉字的奇妙。

2倍痢⒈彻叛悦句,理解古言名句意思,能主动积累和运用古言名句。

3弊远列⌒话,感受汉字的奇妙。

4惫睦学生参与实践,在广告用语中发现语言学习的乐趣,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弊杂煞⒒酉胂螅给学生插上放飞的翅膀。

6庇米约合不兜姆绞蕉炼涛摹7岣恢识,培养阅读能力,感受语言表达准确的好处。

教学准备

1苯淌κ占一些古言名句写在小黑板上。

2毖生收集整理身边的广告用语。

教学时间

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弊远痢⒒ザ辆渥樱悟悟句中带点词的特点。

2毕胍幌耄捍点的词在各句中不同的意思。

3毖生自由发言,从中点明教学内容:带点的词语虽然相同却表示各种不同的意思。

4崩斫獯点词的意思后,学生再读句子。

5弊芙幔和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意思。

6蓖卣沽废埃耗隳茉偎导父鐾一个词语可以表达不同意思的句子吗?

7苯淌ο嗷板书学生的举例,再读范句和学生举例的句子,加深理解。

二、语海拾贝

1弊远凉叛悦句,要读得正确、流利。

2毙∽槎粒相互检查,并悟悟各古言名句的大致意思。

3比班交流,从古言名句中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小结。

4庇米约合不兜姆绞剑背诵古言名句。

5蓖卣沽废埃耗慊怪道哪些古言名句?

6北纫槐龋哪一小组收集的古言名句又多又好。

三、开心一刻

1毖生自由读。

2蹦慊怪道哪些小笑话?说给大家听听。

3苯淌σ膊斡胨敌话的活动,与学生互动,并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奇妙。

四、综合性学习

1贝领学生回顾生活中所学所见的广告用语。

2币孕∽槲单位,用查阅资料、调查采访等形式,了解广告用语,拟定出重点介绍的要点。

3碧致郏河Ω迷跹为自己的东西作宣传?是否能在广告用语中夸大其词?

4比班交流,教师对学生准备情况初步了解,给学生一些适当的建议。

5笨展活动:小小广告人。在小组中评选出哪位广告人自然大方、有礼貌,哪位客户听得最认真。

6比班交流,邀请各小组代表“广告人”,大家评议哪位广告人的广告最令你满意,哪位是最佳小客户。

五、习作百花园

1背樯读题,明确习作要求。

2毙∽樘致郏拟定习作内容。独立完成习作练习。

3苯淌ρ≡褚涣狡学生习作,在全班念,一边念,一边评改。

4毖生自己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改完后,根据自己写的内容,加上一个题目。

5痹谛∽槔镒杂尚郎推范列∽槌稍钡募炎鳎并评议每位成员作文的优点、缺点,把这些意见批注在文后。

六、自主阅读园地

1弊杂汕嵘读短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

2毙∽樘致劢涣饕赡眩反馈信息。

3背樯读文,感受语言表达准确的好处。

4闭抄最喜欢的句子在采蜜本上,并与同桌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反复朗读。

6.谈作文素材的积累运用 篇六

一、素材从生活中来

生活处处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 留心身边发生的点点滴滴, 你会发现: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可挖掘的写作素材俯拾即是!农村老人吃低保, 贫困学生受资助, 医疗制度大改革, 这不都是体现“中国崛起”的最好例证吗?电视网络等媒体, 虽是小天地, 却是大世界。稍微留意一下, 就会获得很多信息。姚明的高度, 刘翔的速度, 李娜的力度, 不就代表了中国作为体育强国的强大吗?芮成钢对话奥巴马等国际高端人物, 欧美各国对中国经济的高度评价, 不正说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吗?若写作时, 举身边新近发生的小事, 社会上世人关注的热点大事, 定能给作文注入新鲜的血液, 让老师对你的作文情有独钟。

二、启示从自然中悟

大自然是智慧老人, 阅历丰富, 见解深刻;是百科全书, 包罗万象, 意蕴深厚。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地不在给我们启示。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昙花一现告诉我们:生命虽然短暂, 但一定要灿烂;滴水穿石启示我们:成功源于持之以恒;作茧自缚警诫我们:埋葬自己的, 往往正是自己!在议论中进行说理时, 若列举自然现象进行论证, 不仅使论据充实, 而且会使说理形象化, 易于接受, 有时还能起到增添文采的作用呢!但需注意, 启示领悟源于“三勤”:勤于观察, 勤于思索, 勤于动笔。

三、论据到课本中找

课本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课本学得灵活, 写作素材就可信手拈来。

1. 典型事例。

选入课本的大都是经典名篇, 其中关联的人或事都特别典型, 写作时应注意提炼运用。如我们在写以“准备”为话题的材料作文时, 有同学就举了勾践的例子:勾践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 卧薪尝胆, 励精图治, 最终国富民强, 一举灭掉吴国。事实胜于雄辩。充足的论据, 不仅能使文章内容充实, 而且还会增强论证的力度, 增加说服力。

2. 诗词名句。

运用课本中的诗词名句, 不仅能丰富内容, 增添文采, 而且给人以亲切感。

7.探究成语积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七

【关键词】成语;积累;运用

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其中成语就是祖国语言文字中的珍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意义完整的特殊固定短语。它一般由四个字构成,结构匀整、含义丰富、风格高雅,有很强的节奏感和表现力,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因而要正确引导学生搜集、积累各类成语并加以运用,有助于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在世界语言学交流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一、成语积累的方法

成语,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学习语文,积累一些成语,确实很有必要,加上现在的教材,综合性学习、各种考试也把成语的掌握运用列入到试题的范围,《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语言的积累,在第一学段中要求:“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就目前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平时孩子有积累成语的动向,可是仍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在进行,这样的效果比较差。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接受尽可能多的成语呢?

1.课外阅读中积累成语

课外阅读是成语积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只要教师指导得当,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学生一定会在课外阅读中收获比课堂学习更多、更好的成果。如读书笔记式积累,记一些好词、好句、感受深刻、意蕴深长之处;网络搜索式积累,学生在学会使用网络搜索资料后,就可以在单位时间内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以致用。每天挤出晨读课的五分钟时间轮流请学生讲一则成语故事。故事内容实际就是成语背景、意思和意蕴的具体化。学生通过讲和听,对这个成语获得了初步的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视觉碰触和朗读中进一步得到自悟,积累起一定的数量。积累成语要养成一定的习惯,每天可以让学生摘录5至8个成语,抄写在一个小本子上,而且摘录的成语学生要理解它的意思,否则效果不太理想。

2.语文活动中积累成语

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语文活动使学生们感到了语文学习的多姿多彩、生动有趣,他们感到从中受益匪浅。这种积累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即开展一系列活动来达到在活动中积累成语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成语接龙积累成语。成语接龙就是用一词的词尾同另一词的词头接起来的形式积累成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或一名同学说一个成语,这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也可同音异形字)作为下一个成语的开头一个字,往下说,看谁能“接”得最长。例如:光明正大—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工工整整——整装待发——发号施令——令行禁止……”这种方法还有利于培养积累词语的兴趣,寓学于游戏之中。

成语归类积累成语。归类学成语,记忆变轻松。面对数以千计的成语,要想牢牢地记住它确非易事,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方面的困难,降低记忆难度,我运用归类的方法让学生去识记成语。比如,收集含有动物的成语,并按顺序写出。比如“马到成功”、“指鹿为马”、“虎头蛇尾”、“牛头马面”、“鸡飞狗跳”等。收集跟数字有关的成语,比如“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谷丰登”、“六神五主”、“七上八下”、“八仙过海”、“九牛一毛”、“十全十美”等。收集跟天气有关的成语。如“金风送爽”、“秋色宜人”、“三九严寒”、“电闪雷鸣”、“烟雨蒙蒙”等。收集“花、草、树、木”等跟自然界事物有关的成语。如“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绿草如茵”、“郁郁葱葱”等。收集与学习有关的成语。“聚精会神”、“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等。

二、利用多媒体开展成语激趣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入情入境,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映出四条成语,每条成语空出一个字。用多媒体播放时,可用Word或Authorware的文字处理编辑功能,增强感染效果。

1.填人体部位

如:(1)出人(头)地;(2)焦头烂(额);(3)另(眼)相看;(4)画龙点(睛);(5)一(目)了然;(6)扬(眉)吐气;(7)千钧一(发);(8)掩(耳)盗铃;(9)嗤之以(鼻);(10)摇(唇)鼓(舌);(11)唇(齿)相依;(12)调(嘴)学舌;(13)劈头盖(脸);(14)三头六(臂);(15)一(手)遮天;(16)了如指(掌);(17)口蜜(腹)剑;(18)感人(肺)腑;(19)铁石心(肠);(20)(肝)胆相照;(21)集(腋)成裘;(22)瞠(目)结舌;(23)卑躬屈(膝);(24)摩(拳)擦(掌)。

2.填省会名称

如:(1)声东击(西安)然无恙;(2)同舟共(济南)柯一梦;(3)不谋而(合肥)头胖耳;(4)地北天(南宁)缺勿滥;(5)源远流(长春)风化雨;(6)难能可(贵阳)春白雪;(7)百川归(海口)若悬河;(8)金友王(昆明)察秋毫;(9)语重心(长沙)里淘金;(10)指东骂(西宁)死不屈。

3.填成语组对联

如:①世本无先觉之验,人贵有(自知之明);②忍一言风平浪静,退几步(海阔天空);③良言入耳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④光阴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趱少年;⑤(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⑥(一失足成千古恨), 再回首是百年身;⑦(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⑧(业精于勤)勤而能奋,(行成于思)思则必学。

4.成语抢答

用多媒体播放成语意思(同时播放文本和录音文件),请学生抢答。如①全世界都有名(举世闻名);②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③没有一个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无微不至);④拿不定主意(犹豫不决);⑤一个人把住关口,一万个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地势非常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成语积累的方式还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每次活动结束后,老师要用精炼的语言对活动进行总结。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积累成语、用好成语。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语文新课程标准》.

8.《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八

1.了解“拟声词”在表达中的作用,并学着运用。

2.积累富有哲理的名句,获得人生教益。

3.把握写读后感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

4.与同学交流看电影或看电视后的感受。

教学时间

2~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通读四个句子,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交流感受。可去掉带点的词语对比体会。

3.带点的词都是模拟声音的词语,读起来铿锵有声,句子更形象生动。再读读小女孩的话:句子里用上一些模拟声音的词语,显得生动形象。

4.仿说几个句子。

二、词语拾贝

1.多种形式读成语。

2.自主理解词义,再交流。

3.说说从成语中你明白哪些哲理?

4.自主记成语,学习运用。

三、互动平台

1.分角色读题中几个人的对话。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可边读边批,也可写读后感。

4.交流归纳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四、口语交际

1.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革命影视片的内容或情节。把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说具体、说生动。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能从中学习别人好的表述方法。

(3)能接收别人的建议,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好习惯。

2.教学过程。

(1)读题,明确要求。

①这次口语交际要讲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回忆印象最深的影片或电视。哪部印象最深?说一说。

(2)交流,小组活动。

①自己打腹稿试讲。

②小组内个别交流,引发共同评议。

③针对组内交流情况,共同评议一部影片推荐到全班交流。适时引导介绍要具体、生动。

(3)总结评议。

五、习作百花园

1.教学目标。

(1)学习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的重要内容。

(2)能抓住感动的一点,联系文章或生活实际谈感受。

(3)能把自己读书的感受清楚地写下来。

2.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我们的学习中,许多课文令我们感动。哪些课文感动了你?

如果我们读别人的文章只是走马观花地读,那还不算读。我们读到一篇好的文章,会浮想联翩,会感慨万千……我们说这也是“读出了自己”。我们把这种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所产生的感想叫做读后感。

(2)回忆“互动平台”学到的写读后感的基本方法。

首先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内容,在你感兴趣或感触深的地方仔细阅读,把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然后写下来。

(3)指导写作。

①拟题。直接拟题:如读《七颗钻石》有感。

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做正题,如,珍惜生活--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②老师可以在方法、结构上进行引导,给以帮助。(介、议、联、应)

第一部分:介(简介原文主要内容,注意:一定要侧重与感点有关的主要内容,以便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感想。)

第二部分:议(用一两句话,对原文内容加以议论,引出下文的“联系实际”。)

第三部分:联(具体联系你所了解的、听到的、看到的社会实际或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谈感想感受。)

第四部分:应(总结照应开头的内容,再次强调感动的地方,总结自己受到的教育或启发。)

(4)学生习作,教师相机指导。

(5)习作交流,互评,老师点评指导。

(6)修改、抄写。

六、自主阅读园地

1.自读全文,说说作者受到哪些感动?

2.结合互动平台。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读后感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受?

9.《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九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教学;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硼]A [文章编号]1005-31 15(2016)8-0079-0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提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的素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作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好语文的关键。然而,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写,无从下笔,而写出来的作文也千篇一律,毫无新意。这其实与学生生活索材的积累、阅读水平、语言表达的基本功等有着莫大的关系。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做到作文“言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留心观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大量阅读,在读书中积累素材不断练习,在动笔中用好素材。

一、留心观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是离不开生活的,生活实践多了,感触多了,学生才有所悟,才有所写。

(一)通过活动获取素材

在学校中,要尽量多地为孩子们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一次有趣的“文字斗牛”,一场精彩的古诗文诵读比赛……校外让孩子们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三·八”妇女节,可以引导孩子给母亲献上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这礼物可以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像框,也可以是帮家长洗碗、干家务。孩子们在做礼物的同时,就会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也就有了关于妈妈习作的素材。春天到了,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去找春天,孩子们一边玩耍,一边观察,慢慢地,就会发现春天其实就在身边春天就在那嫩绿的小草上,在那绯红的桃花上,在那飞舞的风筝上,在那绵绵的春雨中。

(二)通过观察获取素材

在获取素材的同时,还要用心观察。记得有一次下了一场春雪,整个校园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笔者带着孩子们去赏雪,他们一边看,一边唧唧喳喳说个不停,到后来竟兴奋地打起雪仗。雪球飞舞,到处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来写作文《第一场雪》,有个孩子写道:“我滚好一个大雪球,悄悄绕到老师背后,趁她不注意,使劲一砸。哈哈!雪花四溅,老师的头发上、眉毛上、身上到处都是雪,活脱脱一个白色的圣诞老人。”有的写道:‘雪花就像无数个白色的精灵,乘着降落伞,从天而降。我伸开双手去拥抱他们。咦?它们却从我的手心里悄悄溜走了。”有的写道:“雪姑娘给大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房屋变成了白色的城堡,大树开出了白色的花。”篇篇作文精彩、生动,是孩子们用心观察、真心体体验的结果。学生在获取素材的同时,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随着素材的增多,他们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时便会“才思泉涌”。

二、大量阅读,在读书中积累素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笔下生花。所以要给学生创设各种阅读的机会,以便积累更多的知识。

(一)反复通读课文,以读促写

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大都是名篇佳作,是供我们欣赏与学习的范文。这些文章里不断涌现出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断,是我们要反复揣摩和品味的。笔者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后更要求学生背诵这些名篇名段,并摘抄好词佳句。语言积累得多了,运用时就会做到水到渠成、准确无误。在每天的阅读教学中,除了感受语言文字之美外,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怎样布局谋篇,怎样巧妙地运用语言,合理地使用写作方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提高。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给我们展示了颐和园的美,是一篇典型的游记范文。在讲读这篇课文时,笔者先让学生找到作者游览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从而知道这是一种游览顺序;然后一个景点一个景点地讲,就会发现作者不断地使用过渡句把每个景点连接起来最后,总结课文时,体会作者“总-分-总”的写作方法。这样,学生写游记就有了大概的框架,剩下的血、肉部分就得通过自己的真实感受去慢慢填充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一篇反映父母之爱的文章,文章里父亲和母亲对儿子的诗做出了不同的评价,父亲批评,母亲表扬,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爱,使儿子最终走向了成功。这篇文章是写人的范文。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巴迪父母不同的爱,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刻画人物。

(二)加强课外阅读,以读助写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仅仅从课本里学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还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首先向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看的书,如《中华上下五千年》、《少儿百科全书》《儿童文学》、《三国演义》、《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昆虫记》、《明朝那些事儿》、《大秦帝国》等,并让孩子们互相推荐自己喜欢的书,孩子们推荐了不少好书,有《绿野仙踪》、《唐吉科德》、《101个感人故事》……并且谈了自己的读书心得。其次,在班里开辟图书角,固定放一些书,供孩子们课余看。最后,读完书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如定期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开设阅读欣赏课、开展背诵名言警句、鼓励学生熟记百条成语或古诗等,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语汇。这样学生写的时候就能有所借助、信手拈来、背成文章。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书籍中闪烁着人生阅历、感悟人生道理。

三、不断练习,在实践中巧用素材

学生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㈠让学生练习续写

续写课文,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联想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续写时,笔者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把他描写下来。如学习《一只小鸟》这课,当孩子用弹弓把小鸟打落下来时,从此那歌声便消失了。我便让孩子们续写结尾;那只小鸟后来怎样了?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大胆想象,写出了形式多样的结尾。有的学生写在鸟妈妈的精心照料下,小鸟的伤好了,可是它害怕人类,再也不敢出来了有的写孩子们认识到自己错了,赶快去救小鸟,他们把小鸟带回家,准备了温暖的窝,小鸟在大家的照料下又唱起歌来,跟孩子们成了好朋友;还有的写小鸟死了,孩子们认识到错误,再也不伤害小动物了……

(二)指导学生仿写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小学生低年级学习写话,中年级正式学习写作,因为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到高年级时,孩子们写作热情更高,模仿能力也更强。针对这一特点,笔者让学生在学完课文,真正体会到课文的写作方法,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后,再选择自己身旁的事物来仿写。如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就引导学生仿写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你从身边的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这是一篇难度较高的仿写:首先,必须领悟《落花生》这篇课文告诉人们的道理;其次,要找到具备落花生品格的人。因为有了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学生知道了课文告诉我们要做朴实无华、无私奉献的人,写作时就得心应手。有的写清洁工人,他们起早贪黑,为大家创造出美好的环境有的写抗洪救灾的解放军战士,他们用顽强、无私谱写了生命之歌;有的写教师,默默奉献,用青春培养着祖国的未来……

(三)要求学生写日记

写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学生可以把自己印象最深、最有意义的事写下来。写日记不仅记录了自己的甜、酸、苦、辣,而且实现了练笔,从而培养写作能力。

有了好的素材,并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就能写出好作文吗?不一定,还需要一点真实,作文一定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0.运用数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 篇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策略

新课标中提出, 数学教学的重要方式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形式, 掌握相关知识.因此, 开展数学活动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不过, 目前, 小学数学活动依然停留在形式上, 数学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小学生的思维也未被真正激发.那么, 怎样开展数学活动, 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呢?

一、贴近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数学原本就来源于生活之中.它是人们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由于它的逻辑性和抽象性极强, 小学生很难掌握.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 注意从生活中多挖掘相关的素材, 让学生从日常接触的事物中逐步了解数学, 从而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比如, 在学习“正方体的特征”时, 笔者要求学生观察、回忆在自己身边有什么东西是正方体形状的, 说出几个, 并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时, 也对比一下和长方体有什么异同.这样, 不但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也加深了他们对正方体的印象, 从而使他们“愿学”、“乐学”再如,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可以开展购物小游戏.在讲台上摆上学生的各种东西, 本子、笔、橡皮、尺子、文具盒等并标明价格, 铅笔一支5角, 本子一个7角、橡皮一个3角, 文具盒一个2元, 等等.然后, 让学生自主参与进来, 并边买边描述:“我用1元钱可以买3个橡皮, 还剩下1角.”这样, 让学生都能在游戏中轻松地理解到“有余数的除法”, 既巩固了知识, 也明白了数学和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重视对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可贴近生活实际为学生创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这样, 既能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还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比如, 在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时, 笔者先从问题加以引导: (1) 同学们, 你们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了, 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样的呢? (2) 大家想一想,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呢?在此基础上, 笔者又加以引导:今天, 大家就积极开动脑筋, 亲自动手利用“割、补、拼”的方式来推导一下梯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们都兴高采烈、跃跃欲试.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轻松.最终, 通过他们的努力, 共总结出8种方法.在此过程中,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极大发挥出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因此, 开展此类活动,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利用小组合作方式, 增强团队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另一方面, 利用小组合作方式, 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 进一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比如,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内容后, 笔者组织了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提出了三个任务. (1) 找一个长方体, 并合作测量出它各个面的面积大小. (2) 用绳子围出一出几个?这三个问题, 每个小组可任意选择一个来探究.通过小组学习, 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协作、交流并且, 在此过程中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在和他人协作时树立起互助和竞争意识, 体验成功和失败.

四、数学活动应注重层次性

开展数学活动, 能有效锻炼学生的归纳、类化、演绎、直觉等数学思维.不过, 有不少教师在开展活动时, 主次不分, 一把抓, 从而让活动缺少主线穿引, 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得不到锻炼.A.A斯托利亚认为, 数学思维活动水平可划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经验材料的数学组织化;二是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三是数学理论的应用.因此,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好层次性.比如, 学习“三角形特性”时, 教师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利用三组不同颜色的小棒拼三角形活动任务是验证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首先, 让学生测量出三组小棒的长度:红组长度为1, 5, 6, 黄组长度为6, 7, 8, 绿组长度为3, 6, 10.它们的单位长度均以厘米计算.然后, 教师提出问题:“ (1) 同学们, 大家想想, 这三组小棒都能拼出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动手试验, 摆弄小棒, 最终得出只有黄组可拼出三角形. (2) “为什么只有黄组能拼出三角形呢?”学生们继续用小棒拼图的方式进行探究, 教师在旁进行适当引导.最后, 猜想把一组的两个小棒首尾相连后, 放上第三个小棒, 可以较为直观地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之和会大于第三边.” (3) “同学们再想一想, 是否只需满足一组小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那这组小棒就一定能拼成三角形?”同时, 以绿组小棒为例, 证明出结论中的“任意”二字.这样, 通过有层次的数学活动,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陈秀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J].初等教育, 2012 (9) .

11.《积累运用七》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一、提出要求。

“六一”即将来临,我们怎么过才有意义呢?大家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分小组交流。

1.学生自愿组合。

2.组内每个同学都要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商量出一项大家认可的建议。

三、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代表谈本组的建议,要把建议的内容和怎样实施说清楚。

2.根据每个小组代表的发言,大家讨论,说说每个建议的优缺点;可以选择一个最佳建议,也可以取长补短,形成一个新的建议。

12.积累运用教学设计范文 篇十二

① 背诵和积累课外选编的成语。② 阅读短文,练习讲故事。

③ 选择一个话题进行演讲,学会演讲的方法。④ 写一篇读后感或观后感。

教学重难点:学会演讲的技巧,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读背背

一、回忆成语故事背诵

1.教师点词,全班背诵。

2.定时背诵,看谁背的成语最多,同桌检查。3.统计,评选最优秀的成语背诵者。

二、背成语、积累成语。

1.听师朗读,学生开始寻找成语的规律。2.学生齐读。

3.师讲述反义的成语的特点。4.学生自由讨论。5.检查

6.找带“东西”“南北”“前后”“左右”的成语,看哪组写得多。

三、默写成语。

(二)阅读。

一、阅读成语故事《画龙点睛》。1.看图导入激趣。

① 播放影片后,猜成语。

2.学生自读故事,完成自学要求。① 把短文读正确、流利。

② 读懂故事内容,说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③ 画出文中出现的成语,同桌交流理解成语的方法。④ 体会《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意思和用法。3.汇报交流情况。4.练习讲故事。① 讲故事要求。② 自己练习讲。③ 同桌评议。④ 指明讲。

第二课时

一、激趣解题,明确目标。

⒈教师谈话:在生活当中你都会遇到你“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或“看不惯的一种现象”。这节课我们就用演讲的方式来畅谈。⒉自由发言:说说什么是“演讲”,怎样才能搞好演讲。⒊师小结:介绍演讲的特点,讲解演讲的技巧。

⒋自主发言,说说你对这种行为和习惯的认识和理解。

二、观图,分析图意。⒈看图,说出主要意思。

⒉拼图,从主到次依次说出图中所见的人或景物,“最敬佩的一种行为”“最看不惯的一种现象。

⒊哪些是非讲不可?描绘一下他们的特征。⒋推前: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⒌想后:结果会怎样?

三、明确演讲要求。

⒈设计演讲要注意的三点。① 想好演讲的内容。(我敬佩的行为是什么,为什么要敬佩,怎样敬佩,我看不惯的现象是什么,为什么看不惯,怎样改变这种现象。)② 列提纲,安排演讲思路。

③ 根据自己特长:选合适的表达方式。(语言流畅,态度自然大方,有感情。)⒊同桌交流,互相启发,完善演讲准备。

四、小组畅谈,全班交流。⒈以小组为单位畅谈。

⒉鼓励第一次畅谈不理想的同学再来。

⒊综合评议,选出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到全班演讲。⒋各组代表演讲。

⒌小组评价,选出最佳演讲者。

五、扩展运动。

写一篇作文,把“最敬佩的行为”或“看不惯的现象”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作文:学写读后感。

2.做人:多读书,重情感,写好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读写作提示,了解写读后感的相关知识。

⑴什么叫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把体会感受或受到的启发教育写出来,叫读后感。如吃东西,得奖,都书。

⑵怎样写读后感: 1.先要读懂,后写“感”。

如《雪道》中—讲老爷爷给孙子堆雪堆,修雪道的事。读懂你就会明白老爷爷这样做是为子孙们。

2.要捉“感点”。

如老爷爷年纪大了,又很胖,铲雪很费力。但为了孙子玩得好,他很情愿。这就是感点。3.联系实际,联系自己,写感受。

⑶小结方法:

一、读懂,二、抓点,三、要联。⑷写读后感易出现的毛病是什么? 1.把原文的话写下事当感想。

如开头写空话,怎样受感动,然后大段抄原文,结尾下决心。2.走另一面,脱离原文瞎说。3.东拉西扯,内容杂乱。⑸读后感具体的写作方法。

1.开头需要写你看的什么书、文章,怎样让我感动。2.简单写一下文章的内容。

3.写文章最叫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感点)4.联系自己或身边的事,写一下感受。5.结尾,用一两句话总结一下你的感想。⑹了解阅读方法,1.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与作用。2.文中的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人格。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4.概括中心。

5.了解文章的表现方法,语言特点是什么?

三、实例讲解。

1.出示例文《平分生命》。

四、课堂作文。写一篇读后感。(题目可以根据内容自拟,《xxx》读后感、观《xxx》有感。

第四课时

一、学生继续写作。

二、学生自读自改。

1.轻声朗读自己的习作。

2.对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第五课时

一、交流评议。

1.选几篇各具特色的习作由作者读。2.师生共同评议。3.评议要求。① 感情是否真实。

② 语言是否流畅,有没有写出“感”来。③ 还可怎样修改。

二、小组成员间互读互评

13.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考查命题例谈 篇十三

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考试当然也需要这样的氛围, 要尽量拉近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 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 让学生感受考试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

(一) 设计提示语和激励语

创设宽松的考试氛围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 能提高试卷的亲和力, 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营造宽松的氛围, 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1. 设计卷首寄语。

如:“同学们, 一个学期的语文之旅又要结束了, 回首这次旅行, 你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一定又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天就让我们抽点时间检测一下。努力吧, 老师真诚希望你能满载而归。”

2. 设计卷末提示语。

如:“同学们, 对自己的测试结果满意吗?如果满意, 你就是积累小明星;如果不满意, 今后可要多阅读、多积累呦!”这些温馨的提示, 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关爱, 营造了和谐的氛围;这些激励的话语,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二) 改变题目要求

1. 采用第一人称。

如:“我能写出十个带有数字的成语”“我能填加词语”等等, 以增强试题的亲和力, 拉近试卷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2.“请”字当头, “你”字为中心。

题目力求亲切, 如“今天你的心情怎样?请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用一段简短的文字描述下来, 并恰当运用两个四字词语”。“同学们, 熟读背诵古诗词是我们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内容, 平时你这样做了吗?请写出你积累的一首描写春景的古诗。”等等。这样的题目要求使学生能够在相对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提高自信, 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所有的能量。

在题目中适当地出现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如“看谁写的多”“积累你真棒”等, 以激发学生答题的积极性。

二、注重情境性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无论是口头的, 还是书面的, 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 为了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而进行的。同样, 对语言积累的考查不应是学生平时所积累语言的简单呈现, 积累应是和运用相互关联的, 应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积累的语言的能力。因此, 试题中应多创设一些真实的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文, 学生才会觉得积累是有用的, 所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例如:

1.用你积累的形容人多的成语填空

今天街上人真多啊!人行道上 () , 车行道上更是 () 。来到服装市场, 哇, 人更多, 每个店铺前都 () 。来到影剧院, 前面的广场成了人的海洋, 真是 () , 影剧院里面更是 () 。

2.读下面一段文字, 看这段文字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来概括, 试着写出三个。

春天到了, 阳光明媚, 天气转暖, 花儿开放。院子里, 柳树发芽, 各种花都开了, 黄莺在啼叫, 燕子在飞, 望着眼前的一切, 我心情非常愉快。

3.现在, 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真是“___________” (填一句歇后语)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所积累的成语、古诗句、名人名言、歇后语, 这是活的语文, 这比单纯说几个词、背几句话对学生帮助更大, 更能看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感到语文不仅仅在书本上, 它离我们的生活很近, 进而真切地体验到, 语文真有用!

三、突出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考查中不是孤立地考查学生的一种能力, 而是有机地融合几种能力地考查。就积累与运用考查而言, 既要引导学生加强积累, 又要以此为基础, 进行语言迁移运用, 重组仿造, 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例如:

1.“赤壁之战”这个故事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请你再写一个出自这部名著的故事, 它的名字是《》。

【这道试题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 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文本, 也要适度地超越文本。】

2.《红色之旅》这本书中, 《》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深, 读后我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

【这道试题是把课内和课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既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同时又是考查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 对课文中心理解的迁移运用能力。】

四、突出生活性

语文源于生活, 又广泛用于生活。所以试题要强化学生在生活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命题的内容要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 突出真实性和情境性, 焕发出学生学语文的激情和活力, 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 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开掘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例如:

1.仿照例句, 给学校设计标牌用语:

例句:某居民小区的一个标牌上写着:保护公共设施, 人人有责。在学校的花坛边或草地旁可以写:

【这道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意在考查学生语言内化和外显,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2.同学们即将小学毕业, 眼看就要离开关心爱护我们的老师, 此时你一定想表达对老师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你想用上哪些四字词语?

3.你的好朋友认为当班干部吃亏, 耽误学习, 你怎么想?若你的想法和他不一样, 你怎么开导他?请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考查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用语文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以致用。】

14.运用积累有机结合 篇十四

阅读是整合获得信息,思维感知世界的途径;写作则是通过文字来认知自我,表述自我的创造性过程。两者既有差异性又有紧密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而写作的灵感往往来源于阅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因为学生处于一个积累的阶段,所以教师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对于学生而言,阅读是审美,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本文将紧紧围绕“阅读与写作如何有效整合”展开。

一、创建良好阅读氛围 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知识

1、设立班级“阅读角”,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多选择一些有益于学生开拓视野、丰富知识的刊物,同事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览和借阅,每月评出阅读之星,开展读书交流会。就阅读的刊物开展班级竞赛,让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

2、教会学生阅读技巧,掌握阅读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首先是由趣而读,也就是小学生往往会挑选自己喜欢的刊物而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的时候为了为了节省时间,多层次、多方面的满足课外阅读需要,老师也要因人而异,就学生的阅读习惯进行指引和导航。阅读就小学生而言也可以分为浏览、速读、精读三个层次,根据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审美水平和不同的刊物,合理阅读,才能让他们真正的吸收刊物中的知识,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与作用。

3、读记结合,读行结合。笔者读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课文,叫《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还是笔者在读大学的时候才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小马要过河,问松鼠和黄牛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最终还是在妈妈的鼓励下,小马自己过河。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就是别人的经验和教训只能够去借鉴,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我们读书,往往看到的是前人的知识和经验,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对这些知识进行记忆,小的时候我们可能理解不了,但是等到了成年之后,我们就能理解其中之理,这就是读与记。而读与行,则是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中进行指导,学会将掌握的正面的道理和经验,在学生一言一行中进行实践,从而更好的达到学生阅读、成长的效果。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了走马观花、看完就忘的现象。

二、把阅读中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

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之后,就要学会将学到的、记住的东西活学活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语句,将自己记住的、理解的东西通过文字呈于纸上,达到反映学生心灵和思想的创作性过程。

1、鼓励学生做笔记,记日记。除了每天定时定量的阅读之外,学生也要学会对阅读素材的一个收集与积累,这里更需要老师鼓励学生以自己的形式将获得的知识写下,比如看到一个优美的句子:五颜六色的气球,在这彩旗飘飘的日子里伴着我的心一起飞扬。学生想记住五颜六色和彩旗飘飘的两个词汇,这个时候可以让他们就这两个词汇进行理解并再次造句写在笔记本中。

同时也要要求学生写日记,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想所得以剪短的句子写下,将每天积累的知识运用其中,这样温故知新,每天获得的素材才“活”了起来。

2、指导学生进行模仿、理解的练笔。模仿性练笔是就阅读中的好词好句进行结构和词汇上的模仿,通过仿写,让学生知道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而理解性的练笔,这也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入的挖掘课文。在理解通透文章之后,对文章、段落、语句进行意和神上的模仿,在阅读中则要以欣赏、感悟为主。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想象。小孩子都喜欢睡觉前听故事,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在心中构建出这个故事的场景,并用他们的小脑袋对这些故事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描绘出一个活灵活现的真实世界,编出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情节。在阅读中,往往为学生提供了很多故事、生活、寓言的素材,而改写、续写就是对学生想象力的一个培养过程,而这个时候正面的引导和指引也显得尤其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很难达到一个读与写的平衡,这个时候,教师在教与写教学中的把控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和体验。只有协调好两者的关系,指导学生写中去读,读中寓写。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读写训练结合,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15.《积累运用六》教学设计 篇十五

1.理解“读读背背”中出现的成语的意思,读熟后背下来,积累词汇。

2,阅读短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进行课堂辨论,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4.以“啊!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教学重点

重点:背诵成语、积累词汇。

难点: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发现进行写作训练。

三、课型:练习综合课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

五、教学手段:用“小黑板”辅助教学。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73)

一、教学内容

1.理解并背诵成语。

2.进行阅读短文的训练。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成语,请同学们自由读,查查成语手册,理解成语的意思。

<二>集体交流成语的意思。

大公无私:指一切为人民大众的利益着想,毫无个人打算。

承前启后:承受前人的,开创今后的。

翻天覆地: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

弄假成真:原指用假的充真的,后转指本是假意做作,后来竟成了真事。

舍近求远:放弃近处的,去找远处的。

化难为易:把困难的化为容易的。

扬长避短:发扬优点、长处,预防缺点、短处。

去粗取精:去掉粗糙的部分,留取其精华。

若明若暗:像是明朗,又像阴暗。比喻对问题或情况认识模糊。

善始善终:从开头到结局都很好。

优胜劣汰:优秀的取胜,不好的被淘汰。

弃旧图新:抛弃旧的东西,做新的努力。

<三>反复朗读成语,试着把它们背下来。

<四>阅读短文《大雪之后》。

1.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讨论交流。

(短文的内容是讲下了一场大雪以后,本是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的好机会,但大人们怕这怕那,不让孩子出来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家长这种培养温室之花的作法,充满了不满与担忧,对独生子女缺乏真正的爱护表示同情。)

3.再读短文,边读边想:读了短文,你最想说些什么?试着写在书旁。

4.请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引导学生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谈,也可以从孩子自身的体会谈。)

5.有感情地朗读短文,把体会的感情读出来。

<五>作业设计

写出你喜欢的成语。

第二课时(74)

一.教学内容

举行课堂辩论会,培养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任务。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课堂辩论,让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大家的口语交际能力。(请一位同学读“口语交际”的要求)。

<二>明确辩论方法,进行小组辩论.

1.教师提要求:有时候,对一个问题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我们就要通过辩论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比如“有了电脑,还要花功夫练习写字吗?”“小学生要不要多看电视?”等问题,你们可以从中选一个题目,或另外商定一个题目进行辩论。注意辩论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不同的观点分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

<三>举行班级辩论会。

l,以班极为单位,选出大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请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分别当正方和反方,进行课堂辩论,辩论者可以各抒己见。

2。请听的同学评议,推选出胜方和负方。

<四>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看法的情况。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提高大家共同的认识。

<五>第二课时作业设计

上一篇:作业为题小学五年级优秀作文下一篇:试论电动机保护器的保护原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