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现状(共8篇)
1.全球生态现状 篇一
生态系统评价的回顾与展望--从北美生态区域评价到新千年全球生态系统评估
生态系统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在生态区域评价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事件,阐述了生态系统评价在北美和全球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评价的有关概念、内容及其对于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重要意义,同时还介绍了我国参与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的一些行动,并对中国的生态系统评价提出看法.
作 者:杨洪晓 卢琦 作者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防治荒漠化研究与发展中心,北京,100091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年,卷(期):200313(1)分类号:X144关键词:生态系统评价 生态系统区域划分 可持续发展 美国 联合国
2.全球生态现状 篇二
1 美国生态学会出版刊物
美国生态学会出版多种刊物, 主要有Ecology, Ecological Monographus,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以及学会通讯、生态学热点 (Issue in Ecology) 等多种杂志。其中Ecology和Ecological Monographs最著名, 是生态学领域最高水平的刊物, 前者刊登各生态学分支研究论文和综述、报告等, 后者刊登生态学中新的观点、评述等, 详细介绍如下。
Ecology中文名《生态学》 (ISSN为0012-9658) , 于1920年创刊, 本刊发表生态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与综合性论文, 尤其那些关注发展生态学新概念、检验生态学理论的论文。网站免费提供创刊以来所有文章的目次和摘要, 1997年至今的所有文章的全文。已经实现开放获取 (open access) , 每年发刊12期, 2007年影响因子为4.822, 160生态学类SCI期刊排名第7, 被引频次为38155, 排名第1。http://esapubs.org/esapubs/journals/ecology.htm
Ecological Monographs中文名《生态学专论》 (ISSN 0012-9615) , 创刊于1931年, 季刊, 主要发表篇幅较长的、综合性、多层面的研究论文。大多数论文由Ecology编委会成员处理, 应用性文章由Ecological Applications编委会成员处理。网站免费提供创刊以来的所有的文章目次和摘要, 1997年以来的全文, 实行OA出版。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8.117, 在160种生态学类S C I期刊中排名第5。http://www.esajournals.org/loi/emon
Ecological Application中文名《生态学应用》 (ISSN 1051-0761) , 创刊于1991年, 每年发表8期。本期刊发表结合生态学和其相关及应用的有关概念的研究和讨论文章, 特别是那些讨论了生态概念对环境问题解决、环境政策和管理的应用基础科学原理。网站免费提供1991年以来所有文章的目次和摘要, 免费提供1997年至今的所有文章的全文, 实行OA出版。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571,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9位。http://esapubs.org/esapubs/journals/applications.htm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简写FRONT ECOL ENVIRON (ISSN1540-9295) , 中文名《生态学与环境前沿》, 创刊于2003年, 每年出版10期。本期刊主要刊登生态环境及相关学科的综述文章和高影响的研究通信, 为工作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生态学者和科学家提供了及时的、高质量的生态学文章。本刊报道国际问题、跨学科或多国努力、新技术、老问题的新处理方法及生态科学的实际应用。网站免费提供2003年第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269,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3位。http://www.esajournals.org/loi/fron。
2 英国生态学会出版刊物
英国生态学会出版的正式刊物有4种, 即Journal of Ecology,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和Functional Ecology, 其中Journal of Ecology影响最大, 是国际著名的生态学刊物之一, 它以植物生态方面的研究论文为主, 表明英国在植物生态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也是著名的刊物, 以发表动物生态研究论文为主。
Journal of Ecology中文名《生态学杂志》 (ISSN0022-0477)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13年, 刊载有关植物 (包括藻类) 生态学、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等生态学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和评论。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86卷至今的内容目录、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422,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2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8509661/toc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中文名《动物生态学杂志》 (ISSN 0021-8790)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32年, 主要刊登动物生态学理论、实验于分析及其相关方法学的研究论文和简讯等。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67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74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8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60113/home
Functional Ecology中文名《功能生态学》 (ISSN 0269-8463) ,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87年, 主要刊登生理生态学、进化生态学、生物物理学和群落生态学、生物功能基因、生态系统功能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和评论文章。网站免费提供1997年第1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3.15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3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87963/toc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中文名《应用生态学杂志》, 每年出版6期。创刊于1964年, 主要刊登应用生态学概念、理论、模型和方法相结合对生物资源的管理方面的论文、简讯和技术方法。鼓励利用应用生态学问题区验证和完善生态学理论。网站免费提供1998年第35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4.220,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14位。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journal/117972213/toc
3 国际生态学会
国际生态学会 (出版的刊物有“生态学-Oikologia”和“生态学和进化进展-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每年各出版4期, 前者主要刊登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论文, 后者主要报道生态学和进化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热点, 以及国际会议动态等。学会秘书处还不定期出版学会通讯 (Bulletin) 和消息 (Newsletters) 。
Oecologia中文名《生态学》 (ISSN0029-8549) , 每年16期, 每卷4期。创刊于1968年, 主要刊登国际上感兴趣的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侧重于评论。网站免费提供1968年第1卷至今的内容目次、摘要和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2.973,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8位。http://springer.lib.tsinghua.edu.cn/content/100458/
Trends in Ecology&Evolution中文名《生态学与进化趋势》 (ISSN0169-5347) , 每年出版12期, 1986年创刊。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0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 1986第1卷至今所有文章的摘要。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4.797, 在160种生态学类SCI期刊中排名第2位。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journal/01695347
4 中国生态学会出版的刊物
中国生态学会有《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林业研究》和《生态学杂志》, 以及学会通讯等。
《生态学报》 (ISSN 1000-0933) 创刊于1981年, 月刊。主要刊载动物、植物、微生物、农业、森林、草地、土壤、海洋、淡水、景观、区域、化学、污染、经济、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等生态学及各分支学科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学术论文。网站可以免费提供1981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837,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1位[1]。http://www.ecologica.cn/ch/index.aspx
《应用生态学报》 (ISSN1001-9332) 创刊于1990年, 月刊。主要报道应用生态学领域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与科研进展, 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学、农业生态学、草地生态学、渔业生态学、海洋与湿地生态学、资源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生态规划与生态设计、污染生态学、化学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学、流行病生态学、旅游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管理等。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4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498,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3位[1]。http://www.cjae.net
《生态学杂志》 (ISSN 1000-4890) 创刊于1982年, 月刊。主要刊登生态系统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等, 尤其鼓励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生态学、动植物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微生物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来稿。网站可以免费提供2004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的全文。2007年的影响因子为1.393, 在国内58种生态学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5位[2]。http://www.cje.net.cn
《林业研究》 (英文,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ISSN 1007-662X) 创刊于1990年, 季刊。主要刊登森林经营、林木育种、造林、森林生态、森林土壤、森林保护、野生动物生态与管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生物科学、木材科学、木材加工工艺、森林采运技术等方面的原始论文。同时, 也刊登研究综述、研究简报、会议消息、书评方面的稿件。http://jfr.nefu.edu.cn
5 结语
除了上面介绍的学会外, 国际上还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态学会, 如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希腊、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生态学会, 他们都为各国和世界的生态学发展和全球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发挥着作用。从以上期刊的介绍可以看出, 我国生态学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我国的生态学科研水平在不断的提高, 每年均能在高水平的刊物上发表不少文章。另外, 我国的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我国期刊太分散[3], 必须改变办刊思想, 进行集团化经营才能改变现状[4]。
参考文献
[1]任海, 李志安.变化世界中基于生态学的恢复——2007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和美国生态学会年会简介[J].应用生态学报, 2007.
[2]潘云涛, 马峥.2008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 (核心版)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
[3]莫京.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环境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 2007 (1) .
3.全球生态现状 篇三
全球碳市场的交易机制
随着1997年《京都议定书》而诞生的排放交易制度,让全球稀缺资源的环境公共产品获得了产权,并由此产生了市场和交易价格。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在本土实施温室气体的减排异常困难。以日本为例,199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2.4亿吨,按《京都议定书》规定日本2008年排放量应减为11.6亿吨。但其2002年的排放量已达13.3亿吨,不仅没有减少,与基准年相比反倒增加了7.6%。具有主动权的发达国家希望可以通过实施减排指标的国际合作机制将自己的排放“合法化”,这就是碳交易机制设计的基本初衷。
碳交易(即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也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其基本机制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是基于《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的三个机制形成。即国际排放贸易(JET):允许工业化国家之间相互转让他们的部分“容许的排放量”(也称“排放配额单位”);联合履行机制(JI);允许某国家从其在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投资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中获取减排信用;清洁发展机制(CDM):允许某国家的投资者从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并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减排项目中获取“经核证的减排量”(CER)。
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前景
近年来,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框架机制的推动下,全球碳交易的配额市场和项目市场逐步形成,并出现了爆炸性增长。2004年仅为3.77亿欧元,2005年即上升至94亿欧元,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更达400亿欧元,比2006年的220亿欧元上升了81.8%,2008年即使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衰退和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全球碳交易市场依然保持爆炸式增长态势,全年交易额达910欧元左右,涨幅惊人。根据测算,全球碳交易在2008~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500亿欧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市场容量为1400亿欧元(约合19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特别是在日前召开的G8会议上,发达国家愿与其他国家一起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半,并且发达国家排放总量届时应减少80%以上承诺的兑现,预计未来5年将是全球碳交易市场真正蓬勃发展的开端。
中国碳交易市场巨大
对于中国而言,碳交易及其衍生的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其中一半要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形式实现。因此,CDM市场潜力巨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而CDM项目,中国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潜力的35%~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
不过,尽管中国是未来低碳产业链上最有潜力的供给方,却仍不是定价方。由于碳排放权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突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随着碳交易市场规模的扩大,碳货币化程度越来越高,碳排放权进一步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因此,发达国家围绕碳减排权,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以及包括直接投资融资,银行贷款、碳指标交易、碳期权期货等一系列金融工具为支撑的碳金融体系。碳金融大大推动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价值链分工。
目前,全球碳交易所共有4个,他们是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EU ETS),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ETG)、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以及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NSW),并全为发达国家所主导。
中国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3家环境交易所,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是,目前这3家交易所都还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还有一段距离。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一储备货币一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权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碳交易权的计价结算与货币的绑定机制使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定价能力,这是全球金融的又一失衡。
目前,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日元也正在摩拳擦掌,试图使日元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第三货币。中国必须提前布局,积极构建碳金融体系,在全球能源金融新博弈中争取主动权。
发展碳金融体系的对策建议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中国应提高对碳资源价值的认识,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培育碳交易多层次市场体系,开展低碳掉期交易、低碳证券,低碳期货、低碳基金等各种低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改变中国在全球碳市场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获取国家最大的战略权益。
一是把发展碳金融纳入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框架内。碳排放在碳交易机制下被赋予了资产价值,但由于中国的CDM项目分散、中介程序复杂、审核周期长,市场交易机制不完善,降低了碳资产的价值转化效率。未来需要建立和完善碳风险评价标准,提高中国在国际碳交易中的定价权,为碳金融发展创造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是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使人民币成为碳交易计价的主要结算货币。目前看来,在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问题上,欧元远远领先,2007年全球碳基金已达58支,资金规模达到70亿欧元。其中,来自政府投资者的资金93.3%是欧元,混合购买者的资金84.7%为欧元,私人投资者的资金60.19%为欧元,其余为美元和极少的瑞士法郎和英镑。可见,国际碳交易使用欧元计价结算的需要近年不断提高。此外,美元、日元、英镑、澳元、加元等都具提升空间。伴随各国在碳交易市场的参与度提高,将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搭乘碳交易快车提升本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加速走向世界主导国际货币的行列。中国必须抓紧这一机遇将人民币与碳排放权绑定,推进碳交易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化进程。
三是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價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并且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位,加快构建中国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
4.全球生态现状 篇四
联合国生态产业发展组织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委员会 成立暨“2016年迪拜全球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筹备发布会
邀 请 函
尊敬的(先生/女士):
2016年迪拜国际投资年会将涉及124个国家包括国际组织领导和各国国家元首、亚太经社会、粮农组织、国际商会等参与,成为推动全球生态产业发展,构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市场对接、合作、交流、(技术交流、产品交易、投资、融资)的国际平台。
为了更好地促进全球生态产业发展,联合国生态产业发展组织在2016迪拜国际投资年会举办期间,定于2016年4月10日-16日在迪拜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办全球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本届论坛主题是:推动生态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政府与企业深度合作。
特邀请您参加2016年2月27日上午9:00召开的联合国生态产业发展组织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暨“2016年迪拜全球生态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筹备发布会。
主办单位:联合国生态产业发展组织
特邀单位:全国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科技创新实验示范基地管理办公室
时间:2016年2月27日上午9:00—16:00.地点:北京建国门外交公寓16号楼国际发布厅 联系电话:010-85325198 ***
联合国生态产业发展组织
5.全球水资源现状 篇五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由于海水难以直接利用,因而我们所说水资源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通过水循环,陆地上的淡水得以不断更新、补充,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
事实上,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总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而且大部分是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的固体冰川。虽然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冰川的利用方法,但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大规模利用。除此之外,地下水的淡水储量也很大,但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少。人类目前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这些淡水储量只占全部淡水的0.3%,占全球总水量的十万分之七,即全球真正有效利用的淡水资源每年约有9 000立方千米。
陆地水体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以河流水最为重要,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河流水具有更新快,循环周期短的特点。科学家们又据此把水资源分为静态水资源和动态水资源。静态水资源包括: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循环周期长,更新缓慢,一旦污染,短期内不易恢复。动态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循环快、更新快,交替周期短,利用后短期即可恢复。
所以,人类开发水资源时,一定要根据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只有促进水资源的更新,人人爱惜水资源,才能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分布不均,人类面临的大难题
地球上的水资源有97%被盐化,仅有3%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在这些淡水中又有2/3为冰川和积雪,1/3存在于含水层,潮湿的土壤和空气中.就是这有限的淡水,分配又极不平衡.世界每年约有65%的水资源集中在不到10个国家中,而占世界总人口40%的80个国家却严重缺水.水源最丰富的地方是拉丁美洲和北美,而在非洲,亚洲,欧洲人均拥有的淡水资源就少得多.中东是一个严重的缺水的地区.其主要的水源是约旦河.与该河相关的国家有约旦,叙利亚,黎巴嫩,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这些国家几乎没有其他可以代替的水源.因此,缺水问题极为严重.自1948年以色列建国以来,在这个流域一直存在着极其严重的水资源争端.1967年爆发的中东战争的一个直接因素就是阿拉伯联盟的成员国在60年代初,企图改变约旦河的河道,使之远离以色列引起的.当时的以色列总统列维宣称,水是以色列的生命,以色列将用行动来确保河水继续供给.于是以色列以武力占领了约旦河流域的大部地区,使自己有了比较可靠的水源供应.其实有关水资源的争端不仅仅发生在中东地区,在欧洲,曾发生过围绕多瑙河的政治争执.在南亚大陆,关于恒河水分配问题的分歧至今也未缓和,而在非洲,争夺尼罗河流域水的冲突更为激烈.该流域包括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等9个世界上干旱最严重的国家.如果上游国家用水增加,就会使埃及用水减少,并加剧干旱.经济的发展使水质污染也日趋严重.欧洲著名的莱茵河曾因工业污染使河中鱼类消失殆尽;伏尔加河沿岸75%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河中;亚洲的大部分河流被污染,成了世界上退化最严重的河流.欧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农药对地下水的污染比预计的要严重得多,从现在起50年内,6万平方
千米的含水层将受到这种污染.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发展中国家大城市饮用水的一半透过裂缝渗入了土壤.我国每年自来水漏失量就达10亿多吨.马林 福马肯马克曾提出了一个衡量缺水状况的人均标准,即所谓水关卡.按照这一标准,每人每年应有可用淡水1000立方米,低落于这个标准,现代社会就会受到制约.用这个标准来衡量,目前许多国家都低于这个标准.如肯尼亚每人每年只有600立方米,约旦仅有300立方米,埃及仅有20立方米.联合国认到2025年,将有一大批国家年人均水量低1000立方米.其中科威特,利比亚,约旦,沙特,也门等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年用水有可能低于100立方米.有人估计到2025年,世界人口达到83亿,人们可能耗尽所有的储备水…………
地球水资源分布状况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按地区分布,巴西、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哥伦比亚和刚果等9个国家的淡水资源占了世界淡水资源的60%。约占世界人口总数40%的80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的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21世纪水资源正在变成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水资源问题已不仅仅是资源问题,更成为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其中地表水2.7万亿m3,地下水0.83万亿m3,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m3,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m3。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 m3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 m3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 m3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 m3为极度缺水。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3。
主要特点是:总量并不丰富,人均占有量更低。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为2240 m3,约为世界人均的1/4,在世界银行连续统计的153个国家中居第88位。
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水年较为常见。
水是生命之源,在外星探测中,科学家判定一个星球是否具有生命的重要依据是看是否有水的存在。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覆盖地球表面71%的面积,但是,地球上的水有约98%是既不能供人饮
用,也无法灌溉农田的海水,淡不不足3%。而在这少得可怜的淡水中,87%左右存在于冰川冰盖及大气和土壤深层,人类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利用的淡不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0.003%。
本世纪以来,随着人口膨胀与工农业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全球淡水用量飞快增长。从1900-1975年,世界农业量增加了7倍,工业用水量增加了20倍,并且近几十年来,用水量正以每年4%-8%的速度持续增加,淡水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短缺”已不是神话。
陆地淡水资源主要来自降雨,由于地球水资源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均衡,使得有的国家洪灾不断,有的却干旱无雨。世界上至少有80个国家属于干旱半干旱国家,约40%的世界人口受到同期性干旱的影响。大气变暖加剧了干旱的程序,而干旱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祖辈繁衍生息的地方,成为“环境难民”。
在水资源短缺越发突出的同时,人们又在大规模污染水源,导致水质恶化。水资源污染主要来自人类所有制造排放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长期以来,人们并不把治理污水放在心上,而放任污水横流,甚至把大江小河当作城市“清洁器”,只望一江春水向东流,带走垃圾和废物。全世界目前每年排放污水约为4260亿吨,造成55000亿立方米的水体受到污染,约占全球径流量的14%以上。另扰联合国调查统计,全球河流的稳定流量的40%左右已被污染。
水污染不仅对淡水,而且海洋污染的情况也是令人震惊的。海洋的浩瀚无边与自动净化能力,使人类一直把海洋当作最好最大的天然垃圾坑,倾废是人类利用海洋的主要方式。各国特别是工业国家每年都向海洋倾倒大量废物,如下水污泥、工业废物、疏浚污泥、放射性废物等。在各种倾废中,倾倒放射性废物尤为令人关注,因为这相当于在人们四周放置了一个又一个失控的核弹,一旦废物产生泄漏,其产生的生态灾难远远超过二战日本广岛核爆的程度。尽管如此,海上倾废至今仍然为一些国家所乐衷。此外,海上石油污染也是海洋污染的凶手。石油污染形成海面油膜,影响海水复氧和海洋生物的生存,石油中所含的有毒成份又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危害不易忽视。
6.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篇六
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董瑞青
航空产业是大国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也是现代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高速发展的通用航空产业,在整个航空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所谓通用航空(General Aviation),是指除军事、警务、海关缉私飞行和公共商业航空运输飞行以外的航空活动,用于此类活动的飞机统称为通用飞机(见图1)。通用航空产业以公务机、轻型飞机、直升机、运动飞机等飞机制造为核心,以航空租赁和航空运输为主干,集研发、制造、销售和运营服务为一体,涉及庞大的周边和地面产品集群,产业链长,经济拉动效应高,对一、二、三产业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效途径。目前,通用航空器飞行高度一般在2000米左右,属低空空域范围。低空空域通常是指不影响运输航空航线的空域,美国法令规定3000米以下为低空,该标准并同时被世界多国所认同。目前,许多国家将低空交通与地面交通同等看待。以美国为例,空域按照50米间隔分层,3000米以下完全开放。
图1 通用航空产业涵盖领域
资料来源:《飞机的发展历程》。
一、通用航空产业的特点
一是产业链条长。通用航空广泛应用于抢险救灾、气象探测、海洋监测、科学试验、遥感测绘、教育训练、文化体育、旅游观光等领域,产业链涉及冶金化工、先进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人员培训、金融服务等各个领域。从通用航空产业链构成来看,通用飞机制造是核心,上游是配件制造、下游是销售,前段是设计、后端是试飞;接下来是通用航空运营配套产业链,包括直接运营、人员培训和机场服务;最后一个环节是MRO(维修、修理和大修),保证飞行安全和保持飞机性能(见图2)。
图2-2 通用航空产业链
资料来源:申银万国。
二是带动性强。通用航空产业投资效益巨大,投入产出比例高达1:10,就业带动比1:12,远高于汽车等传统装备制造业。随着通用航空向各个领域的渗透,通航产业正逐步成为带动科技、旅游、农业等传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
二、全球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通用航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美国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发布的《2011年通用航空统计手册及产业展望》(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 2011)数据显示,2011年全世界约有通用飞机32万架,占所有民用飞机的90%。其中,美国拥有通用飞机22.3万架,占世界总量的69.7%。2011年,全球通用飞机交付量为1865架,是1994年的1.7倍;销售收入为191.0亿美元,同比增长0.4%,是1994年的5.1倍。其中,活塞发动机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及商务喷射机的交付量分别为860架、324架和681架;销售收入分别为4.1亿美元、10.9亿美元和175.9亿美元,分别是1994年的3.7倍、1.5倍和6.0倍。
——从区域交付量看,2011年北美洲、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及中东和非洲地区,活塞发动机飞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8.5%、12.6%、15.9%、8.5%和4.6%,涡轮螺旋桨飞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8.4%、12.3%、14.5%、11.9%和3.0%,商务喷射机交付量占全球的比重分别为50.3%、19.5%、13.5%、9.7%和7.1%。
——从商务喷射机制造商看,美国赛斯纳(Cessna)、加拿大庞巴迪、美国Gulfstream(湾流)、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法国达索猎鹰公务机等位居前五位,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183架、182架、107架、99架和63架。
——从涡轮螺旋桨飞机制造商看,美国赛斯纳(Cessna)、瑞士皮拉图斯(Pilatus)、美国Hawker Beechcraft(豪客比奇)、法国Socata(法国宇航集团Daher子公司)、美国派珀飞机(Piper Aircraft)等位居前列,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93架、69架、55架、38架、32架。
——从活塞发动机飞机制造商看,美国西锐设计公司(Cirrus Design Corporation)、美国赛斯纳(Cessna)、奥地利钻石(Diamond)飞机公司、美国派珀飞机(Piper Aircraft)、美国Champion飞机公司等位居前列,2011年交付量分别为255架、245架、182架、104架和29架。
(二)发达国家继续主导全球通用航空产业
从全球看,通用航空产业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美国拥有成熟的通用航空市场,通用航空产业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相互推动、相互制约,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是世界通用航空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目前通用航空业已成为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2011年美国拥有通用飞机22.3万架,占世界总量的69.7%,拥有近2万个通用航空机场,飞行时间超过2500万小时(2/3以上的时间是商业用途飞行),年载客量高达1.66亿人次,通用航空产业给美国带来直接的经济产值超过500亿美元,间接的经济产值超过150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以上,并提供了126.5 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美国通用飞机交付量为1215架,销售额为84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17.1%。其中,活塞发动机飞机、涡轮螺旋桨飞机及商务喷射机的交付量分别为668架、193架和354架,销售收入分别为3.4亿美元、5.6亿美元和75.1亿美。2011年,美国通用飞机出口量为486架,出口额为43亿美元。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重要市场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激发了全球新兴工业化国家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热情。2011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GDP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4.2%、9%和10%,平均经济增速远高于同期的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是名符其实的世界经济发动机。巴西和南非是通用航空市场开发最早的新兴市场国家,通航飞机保有量均超过1万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金砖五国国土面积总和占全球的30%,总人口29.65亿,占全球的42%,目前总共拥有通用飞机约4.5万架,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5%,未来市场发展空间大。当前,延续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的大趋势,包括通用航空制造业在内的高端制造业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比重逐年增加。印度被众多直升机制造商视为未来几年最有潜力的市场;欧洲几个著名通用飞机制造商纷纷到印度和中国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旨在打造多种型号直升机和公务机的支持和生产中心,满足新兴国家和全球市场的需求。
当前,世界经济动荡对通航制造商以及相关供应商造成了重大冲击。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好转,但未来仍有许多不确定性。“十二五”时期,全球通用航空市场会逐渐好转,特别是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市场会出现较大增长。据预测,2011-2020年,全球将总共会制造56000架通用飞机,年均增长9%。
三、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概况
经过6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中国民航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约为90亿元,同比增长85.5%[1]。截至2011年底,我国持有通用航空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共有123家,通用航空飞机1124架(同比增长85.5%),通用航空从业人员为10861人,通用航空机场和临时起降点共有286个。2011年,全国通用航空共完成作业飞行小时50.27万小时,同比增长28.5%。其中,工业航空作业达5.67万小时,同比减少13.4%;农林业航空作业达3.32万小时,同比增长11.9%;训练飞行达37.22万小时,同比增长40.8%;其他通用航空作业达4.07万小时,同比增长29%。
([1] 2010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约为48亿元。由于没有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数据,故我们利用通用航空飞机数量的增长率(2011年有1124架,2010年有606架,2011年同比增长85.5%)来估算2011年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产值数据。)
(二)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在自主研发生产多种型号军用飞机和大型民用运输机的基础上,我国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通用飞机的能力,涌现出了诸如中航工业通用飞机、江西洪都航空工业、中航工业哈尔滨飞机、山东滨澳(生产奥地利钻石系列飞机)、中航工业直升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与美国塞斯纳合作生产塞斯纳162轻型飞机)、中俄直升机技术(青岛)有限公司、青岛海利直升机等一批龙头企业,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我国通用飞机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研发、试验、生产和服务体系,具备了自主研制和批量生产部分型号通用飞机的能力。固定翼飞机方面,除已自行设计完成的Z9、Z11、N5A、H425等型号外,目前在制和在研的主要型号有运-5B、运-
12、运15-2000、小鹰500等轻型多用途飞机;天骄200、天骄100喷气式公务机,领航100和领航150涡桨增压公务机;海鸥300和蛟龙600水陆两栖飞机;SR22私人飞机等,预计“十二五”末产能可达到1500架。民用直升机方面,目前,我国已经突破了以直升机总体设计和旋翼体系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具备了第三代直升机的研发能力。除直
5、直
8、直
9、直
11、H410、H425等已投入了批量生产外,新近自主研制的AC系列通用直升机整机性能已达到了国际第三代直升机水平。
(三)产业基地不断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西安、沈阳、哈尔滨、安顺、成都、上海、天津、珠海等8个国家或省部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此外,山东滨州、江西南昌、河北石家庄等地也都在积极发展以制造为基础的通用航空产业基地(见图3)。
图2-3 全国通用航空产业集聚区分布图
资料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四)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2009年,国家空管委、民航局先后发布《关于加快通用航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印发加快通用航空发展有关措施的通知》,提出设立通用航空专项资金,对农林航空、紧急医疗救护、应急救援等公益性通用航空项目依据作业飞行量按进行补贴,提升通用航空作业服务能力。从2010年开始民航局每年安排的补贴资金额度不低于1.5亿元,并纳入民航预算管理范畴。2010年11 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提出用5-10年时间有管制的逐步开放真高1000米以下和高度4000米(含)以下的低空空域,首次明确了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预计到2015年,将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推开低空空域改革,并在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飞行管制区分类划设低空空域,初步形成全国一体的低空空域运行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2011年4月,民航局发布《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服务领域和规模,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当前,我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为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使得困扰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根本难题得以缓解。
虽然,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已取得较快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当前,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规模不大,通用飞机制造企业数量少、型号少,发展水平较低,通用航空产业价值链很不完善,这与我国国土面积、人口数量和快速发展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2011年,我国通用飞机数量为1124架,其中我国拥有的通用飞机大部分为进口飞机,国产飞机所占比例不足40%,而同期美国通用飞机数量却高达22.3万架,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通用飞机的数量也达到3.1万架、1.1万架和1.0万架;我国通用航空飞机占民用飞机的比例只有35.2%,而世界民航发达国家的比例则为80%以上;我国通用航空机场仅有70个(不包括临时起降点),而同期美国通用航空机场数量却达到1.95万个;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关键岗位人才缺乏,目前持证飞行的驾驶员仅有1700多名,而美国却有近60万名;我国目前通用航空市场主要集中在政府、企业支付为主的航空作业,公务飞行占比约为6%,远低于全球50%的占比。此外,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还存在低空开放晚且区域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和制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制约因素。
当前,我国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瓶颈是目前的空域管理体制,空域不开放,生产的通用飞机无法起飞。目前,国内除民航航路和机场上空的空域是由民航总局管辖外,其他空域全部是实行军事管制。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低空领域是完全开放的。以美国为例,其3000米以下空域完全开放,这就使得其通用航空产业快速发展。这种产业归口于民航、空域归口于军方的体制,是我国通用航空远远落后于公共航空运输的原因之一。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通用航空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全国有13个省市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初步测算,未来十年,全国将需要各类通用航空飞机1-1.2万架,年均复合增长率20%左右,我国通用航空产业面临爆发式增长,市场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1.美国通用航空制造商协会(GAMA)《General Aviation Statistical Databook & Industry Outlook 2011》。
7.全球生态现状 篇七
1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非生物变化
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带来了诸多非生物方面的影响。首先,全球气温日较差明显减小[6,7]。北半球夜间平均变暖0.84℃,而白天平均变暖0.28℃[8],温差缩小了0.56℃,我国冬季和夏季气温日较差分别减少了3.0℃和2.0℃[9]。其次,气候变化会改变降水和径流模式。对于全球大部分地区意味着水供应的数量和时间减少,降雨空间不均匀性和季节性波动的进一步加剧使水资源分布呈现极端化趋势[10],不同地区洪水和干旱等灾害愈发频繁和严重[11,12],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且分布更加不均匀[13]。再次,高海拔和高纬度冰川积雪的消融速度加快。北极3月和7月冰层面积以每十年6.4%和2.6%的线性速率下降[14],剑桥大学Peter Wadhams称,北极冰川恐在20a内出现季节性消融[15],而南极陆海交接处的底层冰川也在迅速融化[16],阿尔卑斯、喜马拉雅、乞力马扎罗等绝大多数陆地冰川都已经严重退化和变薄[17,18],导致水资源分布更加不均匀,从而引发海面上升、区域淹没、冰川洪水等灾难[18]。同时,水温升高、洪水和干旱的增加会影响水质并加剧水体污染。
最后,气候变化严重威胁人类环境安全,并导致许多动植物种群的生境和习性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物种分布和其生态过程[19]。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固碳、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养分循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功能也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本文着重阐述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对未来造成的潜在风险,以及为了降低和管理风险而采取有效举措来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各种可能性。
2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森林类型与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种种影响同样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
2.1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刺激森林植物的光合固碳过程,直接促进森林的生长,使森林生产力有增加的趋势。Wright[20]对林班数据的长期监测和分析发现,热带森林的结构和生产力正发生着变化,其立木度、更新率、死亡率及地上生物量均在不断增加。Flannigan等[21]利用曲面响应模型模拟发现,CO2倍增背景下,北美北部地区红松的分布区域将向东北方向平移600~800km,且单位面积材积量将呈增加趋势。梁尔源等人[22]认为,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大对辽东栎次生林木质生长具有明显正效应。赵宗慈[23]和刘世荣等人[24]结合若干全球气候模型(GCMs)预测的未来中国气候拟合数据,建构了基于气候和地理格局的中国森林生产力模型,其模拟分析表明,到2030年气候变化导致我国森林第一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增1% ~10%不等的幅度,其中,重要造林树种生产力增加的顺序依次为兴安落叶松8% ~10%、红松6% ~8%、油松2% ~6%(局部8%~10%)、云南松2%、杉木和马尾松l%~2%;而主要用材树种生产力变化趋势与造林树种相同,增加幅度为1%~10%。
然而,气候变化同时会间接通过温度和降水的变化引起森林生态系统复杂的相互作用反而有可能使其生产力下降。丁一汇[25,26]认为,气候变化导致季节分配和水热区域改变,一方面由于温度升高延长生长季而使森林生产力提高,另一方面发生倒春寒甚至春季冻害的可能性增大。关于加拿大北部地区森林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27]表明,虽然温度的升高延长了森林生长季,但呼吸的增强和干旱的加重对森林生长量的积累产生了消极影响。 对全球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的模拟[28,29]结果显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热带森林的生产力呈下降趋势,与Wright的研究正好相反。欧洲环境署的研究结果[30,31]表明,欧洲变暖程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很多地区出现愈发暖干的倾向,致使欧洲森林生产力急剧下降。同时,Pastor等[32]采用气候输出模型和土壤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北美东北部位于冷温带边缘区域的森林受温暖干燥气候的影响,生产力下降趋势十分显著。另外,许多地区由于旱灾频发,导致森林的结构、组成和生物地理出现了根本性变化,林木死亡率增加,生产力降低[33]。
2.2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改变森林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影响生物多样性。Sykes等[34]应用生物气候模型与林窗模型研究发现,北欧许多高纬度地区森林的组分和结构特征及林种的分布范围在不同气候变化背景下将产生明显差异。Alkemade等人[35]结合包络线气候模型与温室效应评价模型(IMAGE)模拟了树种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趋势,结果显示,到2100年北欧地区25%以上的现有树种将在该地区绝迹,而35%以上的树种将是新出现的。Dixon等[36]研究发现,全球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为1 146Pg,其中低、中、高纬度森林分别占37%、14%和49%,而高纬度地区的森林生产力和分布将会受到全球变暖的较大影响。He等人[37]综合景观空间模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研究发现,美国威斯康辛州北方林种将受气候变化影响而在300a内消失,并逐步演替为南方林种。Iverson等[38]利用回归分析统计模型和GIS技术,定量分析CO2浓度倍增时,美国东部地区80个树种中有30个树种的空间分布范围会扩大,36个树种将北移至少100km,4~9个树种北移出境。Urban等人[39]使用林窗模型研究表明,太平洋西北部不同类型区的针叶林受气候变化影响产生空间位移,使高海拔林种存在灭种风险。Yu等人[40]研究表明,在CO2倍增的背景下,中国东部针叶林将减少,而阔叶林将增加;同时,气候变暖将使寒温带冷杉林更替为现在大面积分布于西藏山区的桦木林,而冷杉林将迁移到现在还是冻原的高寒地区[41]。延晓冬等人[42]拟合了我国东北森林生长演替模型(NEWCOP),并模拟分析了该地区森林的气候敏感性和生长演替过程,认为未来该林区落叶阔叶树比例将明显增大。
2.3 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许多地区的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将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频率、严重程度和受灾面积,导致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下降,同时森林大火作为温室气体和颗粒物排放的重要来源,又会加速气候变暖的进程并污染空气。Pitman等人[43]对森林火灾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环境模拟结果表明,在高排放情况下,2050 年火灾发生概率将比现在提高25%;在低排放背景下,2100年火灾发生概率将比2050年提高20%。Allen等人[33]认为,由于全球变暖导致高温和旱灾严重性、持续时间和发生频次增加,引发林野火灾明显增多,损失增大。
2.4 气候变化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直接加重森林虫害的生存、发展、繁殖和病害的发生、蔓延,并通过降低宿主的防御,对其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谷瑞升等[44]和赵铁良等[45]针对我国森林病虫害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病虫害种类逐年增多,某些次要病虫害上升为主要灾害,发生频繁,为害面积增大。 张国庆[46]和李剑泉等[47]研究表明,气候变化造成许多地区温度不同程度升高,使害虫体内生理过程和发育速率加快,适生期延长,生殖力增强,存活率尤其是越冬基数增加。同时,大量研究[48,49,50]预测,未来多种害虫的气候适生区和越冬带将北移,危害范围会扩大。
2.5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其它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台风、洪水、干旱和异常高温等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增加,由此导致森林被摧残毁坏甚至遭受毁灭性的打击的可能性增大。近年欧洲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导致其森林生产力下降,材积损失增加[30,31]。台风和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又会短时间内促进病虫害滋生扩散,使受害森林雪上加霜[51]。
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对许多沿海自然森林产生威胁。 林琛琛[52]将NCTSM模型和ArcGIS平台进行耦合,模拟长三角地区不同海平面上升的情景后发现,随着高水位情景的出现,林地是仅次于建设用地的风险性较大的地类。李莎莎等[53]综合SPRC评估模型、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空间评估方法进行评价认为,到2100年沿海红树林受海平面上升影响而具有一定的生态系统脆弱性。崔红艳[54]通过模拟未来海平面上升对辽河三角洲的影响认为,自然湿地资源的淹没面积和生态损失将最为严重。
3 森林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针对性措施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多因素多方面的,其带来影响的严重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力量,还取决于森林作为承载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这两者是风险高低的主要决定因素。因而,管理和适应气候变化主要是减少森林暴露度和脆弱性,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气候不利影响的应变能力。而适应性森林管理是减少森林脆弱性、维持森林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针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人们应首先进行脆弱性和风险评估,一般涉及气候敏感性分析和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评估,然后权衡各种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成本,并综合考虑产生的效益和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最后科学分析决策,制定实现目标的蓝图。
首先,应通过各方努力,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源排放量,增加森林碳汇和促进木质林产品碳替代等途径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以实现缓解气候变化的目的。
其次,应优化实际管理措施,使森林减少脆弱性,提高弹性,帮助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新情况。其一,病虫害可能是当地气候变化的早期指标,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对其进行监测和科学综合防治,有助于确保森林在气候变化中保持健康。其二,消防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森林大火的防灾和备灾,以及火灾后森林的恢复。其三,针对极端天气事件,气象部门应加强监测和预警。其四,针对海平面上升,需要综合多学科进行沿海区域综合管理,以减轻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五,针对经济林,经营部门应使用经济模型进行合理评估和科学决策,找到经济平衡点。其六,政府部门应对气候变化需要,调整机构结构和职能,包括建立适当的法规和政策,以及责任的分配和协调等,建立机制以确保新政策的传达和理解。
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是大范围的、跨区域和部门的,需要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在多个行业之间协调合作,努力创造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
摘要:气候变化对全球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多方面越来越显著的影响,而森林生态系统也不例外。该文系统梳理了由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非生物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一方面温室气体浓度的升高会刺激森林生产力增加,另一方面温度升高和降水减少且分布不均加剧,及由此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森林火灾、病虫害、极端天气事件的愈发频繁和严重,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增大。因此,为了有效降低威胁、规避风险,特提出了使森林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若干针对性措施,以维持森林的健康成长。
8.马尔代夫:为全球生态敲响警钟 篇八
记者眼前的莫芮德大使中文娴熟,平易近人,又不失幽默,即刻拉近了记者与其的距离。实际上这是记者与大使的第二次会面,第一次会面时记者向大使递送了有关本次采访的简要提纲,大使过目后提出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来准备,足以见出他对于本次采访的重视程度。
珊瑚岛国的生态困境
提及马尔代夫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大使谈道“马尔代夫是一个群岛国家,但它的岛屿和其他南太平洋的岛屿不太一样,是珊瑚岛。由于珊瑚岛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因此马尔代夫也面临着与内陆国家或其他岛屿国家所迥然不同的生态问题。”众所周知,人类发展对任何国家的生态系统都带来了挑战,因此目前各国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平衡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鉴于马尔代夫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这一任务就显得更加重要与急迫。据大使介绍,除却拥有的35万本地居民以外,马尔代夫每年还要接待100万的国外游客,如此算来,马尔代夫脆弱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每年要供将近150万人使用,“这是一件多么具有威胁性的事情!”谈及此问题,大使脸上也泛起了忧虑的神情。
“另一方面由于四面环海,海洋和潮汐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由气候决定,所以马尔代夫也明显感受着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此,大使解释道,影响首先是季节模式的变化。马尔代夫作为一个热带国家,气候受到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的影响。在正常情况下,比如50年前,从6月到8月会有很鲜明的雨季。而现在,雨季变得不可预测。过去9月常常是干燥寒冷的季节,而现在9月却可能雨水连连。其次,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全球地震活跃度剧增,频繁的地震灾害也威胁着马尔代夫,主要是海底地震,如果澳大利亚附近发生地震,马尔代夫就会受到波及。再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雪山、冰川开始融化,海平面上升日益严峻,马尔代夫的沙滩因此而受到了严重侵蚀,而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不过大使也承认,这种现象的发生存在部分人为因素,“在马尔代夫的所有岛屿中,只有198个有人类居住,当地居民为了生产生活建造了很多码头,但实际上码头的建设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其中之一就是可能改变水流的方向,使岛屿受到侵蚀。”除此之外,马尔代夫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盐水入侵问题。马尔代夫周边海域的上方只有薄薄的一层淡水,淡水下面就是咸海水,海平面上升,侵蚀沿海海拔较低的地区,导致海水入侵地下水系统,淡水资源受到破坏。同时一些人类活动也导致盐水倒灌,比如使用抽水马桶,抽水马桶会使淡水被抽出,盐水灌入。
努力寻求解决之道
“你或许想问对待这种生态困境,我们采取了什么措施。”看出记者的疑问,大使主动说道。事实上,马尔代夫的一些小岛屿上人口非常少,有的还不到1000人,政府正试着鼓励这些居住在小岛屿上的人们向那些较大的、超过10平方千米的岛屿上迁移。政府采取的是自愿移民的方式,通过在大岛屿上建设更好的设施,如学校等,来吸引人口迁移。这实际上是在建立一个人口中心。在人口中心四周,建设“水砖”,以防止海水入侵。同时还采取填海的办法,建造至少高于海平面10米的保护墙,为的就是抵抗侵蚀。“这些举措虽然都非常昂贵,但是我们愿意去尝试。”
就旅游业来说,国家一直在努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环境,因为马尔代夫就是因其干净优美的环境而成为旅游胜地,因此干净、无污染的环境至关重要。对此,国家有很严格的规定:不允许从崖边私带珊瑚,禁止捕杀珍稀鱼类等。生态系统是马尔代夫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因此,马尔代夫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圈,并将整个国家都划入生物圈内。“联合国对我们的这项工作也非常支持,目前已经将马尔代夫列为了保护区,因为一种叫Menta Rays的古老鱼类只生活在马尔代夫的海域。”大使脸上露出自豪的神情。
同时,国家还希望来马尔代夫旅游的游客能有环保的概念,希望他们明白只有环境得到保护,马尔代夫的旅游资源才能长存。“在过去,游客来到马尔代夫,人们会用新鲜的椰子招待他们,喝完椰汁后,椰壳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可以被加工成很多工艺品。但是现在,生活方式变了,人们用可乐或其他软饮招待客人,喝完的饮料瓶被扔掉,就产生了很多垃圾。供求双方不能说孰对孰错,但是结果是破坏了环境,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提倡更科学的污水治理系统。比如,我个人认为传统的厕所更加环保,但是大部分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抽水马桶。使用抽水马桶就意味着不断地抽取水资源,价格也更为昂贵,由于需要化石燃料来支持处理污水的电站,因此也加剧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国家大力发展太阳能。我们希望把马尔代夫的碳排量降到零,在2020年实现‘碳中和’,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涉及到具体实施情况,大使介绍道,通过研究发现,马尔代夫的风能并不丰富且不稳定,但是却阳光充沛,有着发展太阳能所需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太阳能技术目前正在马尔代夫实施,预计三年之后,也就是2016年,希望将马尔代夫太阳能发电的比例提高20%,从而较大程度地降低碳排量。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解决生态困境的措施,大使总结道“碳中和,填海,打造人口中心,增强监管制度都是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应对生态困境所采取的措施。我们不能对抗自然,而是要适应自然,因此我们要协调自然与人类发展之间的矛盾。比如之前谈到的码头影响水流的例子,我们会尽可能地多做调查寻求解决办法,减少建造码头对自然造成的破坏。目前,马尔代夫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正在寻求更多的科技支撑,也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国际支持。”
“岛屿消失”实为提请各国注意
马尔代夫是一个平原国家,没有山脉,自然地理上,它的最高海拔只比海平面高出3米。近年来,有关马尔代夫会被海平面上升影响直到最后被海水淹没的传言不绝于耳。 然而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莫芮德大使给了我们这样的答案:“这只是一个有一定科学依据的设想,目的是向国际社会敲响警钟。人们从很早以前就开始讨论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实际上,大家都很清楚,工业化国家才是排放温室气体的始作俑者。马尔代夫并不是工业化国家,但是现在却要为此而接受惩罚,被环境污染的恶果所困扰,这是不公平的”。
2010年10月17日,马尔代夫总统与内阁部长召开了全球首个海底内阁会议,会议目的实际上也是为了提请世界各国关注气候变化,关注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我个人也以部长身份参加了海底会议,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希望得到关注。作为一个身处印度洋中间的小国家,马尔代夫经常被忽略。因此,民众也希望我们的做法更加戏剧化,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马尔代夫的现状。”
当记者问及马尔代夫前任总统穆罕默德·纳希德曾提出的由于海平面上升马尔代夫不得不举国搬迁的计划时,大使解释道,实际上此项计划也是期望以戏剧性的说辞来获取国际社会的关注。但事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马尔代夫代表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还是一种文明,一个有着3000年历史,可以追溯到人们膜拜太阳神年代的文明。有关这个文明发源地的保护何其重要,人们或许可以迁移到别的土地上去,但是很可能因此而面临古老文明的丧失。
“事实上,马尔代夫并不会消失。”已经有科学数据表明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慢于岛屿生长的速度。马尔代夫是由大大小小的珊瑚环礁形成的特有的珊瑚环礁岛群,这些珊瑚环礁会随着海水上升而一起生长,但是当塑料制品被扔入海中后就会吸附在珊瑚上,使珊瑚无法呼吸并最终死亡。如果这种情况持续,珊瑚环礁岛就不会生长,马尔代夫的海拔也会保持不变,就极有可能被海水吞噬,因此保护水域不受污染是马尔代夫最重要的任务。
“但是无论消失与否,马尔代夫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马尔代夫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帮助解决现有的问题,因为全世界对于气候变化都应当负起责任。所谓的防止“消失”,不单单是防止一个国家的消失,还有防止一种文明的消失,这种文明就是生态文明。国际社会有责任帮助马尔代夫保护脆弱的生态系统,使文明得以延续。这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比如填海、建学校、增加植被覆盖等。“我们希望,有能力提供帮助的国家能够即刻行动起来做这些事情,而不是签署了协议却无所作为;增加GDP中用于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资金比例,而不是把资金花在战争上;不是一味地进行诸如停建工厂、节能减排之类的表态,而是实际地去帮助已经被环境和生态问题困扰的国家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与中国的对话与合作
大使告诉记者,对于马尔代夫当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中国给予了极大帮助,尤其是在社会福利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印度洋海啸后,为给受灾群众提供帮助,中国援助马尔代夫建设了众多避难所。在马尔代夫的人口中心计划中,中国也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同时还支持马尔代夫在科技与新能源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中国做出了很多实际的行动来帮助我们协调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之间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可以说中国是帮助马尔代夫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作为马尔代夫的重要伙伴,我们期望能与其有更深入的对话和合作。”
【全球生态现状】推荐阅读: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10-19
生态技术发展现状分析09-19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对策08-28
结合县情,谈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与危害07-23
全球发展趋势10-15
全球广告辩论稿08-23
全球停水一个月08-31
“教育全球化”研究06-29
全球变暖教案07-09
杭州全球峰会马云演讲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