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2024-07-09

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精选7篇)

1.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一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记全国优秀工会之友、中国北车股份公司总裁奚国华

在2014年初召开的中国北车工作会议上,中国北车集团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北车股份公司总裁奚国华明确提出,面对新形势要抓住三个重点:稳增长、转方式、国际化。

多年来,奚国华正是以这种洞悉大势的思维、崇尚行动的勇气、依靠职工的底气,和他的管理团队带领八万多名北车职工,秉承“接轨世界、牵引未来”的使命,加快实现打造世界级企业的“北车梦”。中国北车于2012、20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冠。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于2013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工会之友”称号。

依靠职工团队:三年再造一个北车

奚国华从企业一线成长起来,对职工具有深厚的“依靠”情怀。在中国北车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题会议上,他说,“要通过网上采购不断降低成本,节约下来的资金,一部分增加企业效益,一部分提高员工收入,一部分奖励优秀员工。”在中国北车每年的工作会议上,他也多次要求下属20多家企业高管:“发展企业不忘职工群众”。

“面向三大市场,实施四大战略,打造四大产业,实现三步走发展目标”,2008年7月17日,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举行成立大会暨揭牌仪式,出任公司总裁的奚国华在致辞中首次提出中国北车三步走战略构想,“第一步,三年再造一个北车;第二步,四年力争再翻一番;第三步,2020年进入世界500强。”战略就是承诺。五年来,奚国华总裁和他的管理团队,落实“依靠”方针,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让激情点燃梦想,用创新引领未来,打造持续竞争优势,用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谱写着中国北车的华丽篇章。

“作为个人,我们都渴盼成功;作为一个中国北车员工,又何尝不渴望自己是在一个世界级的、受人尊敬的企业内工作。”奚国华反复向他的团队强调有了激情,可以释放出巨大的潜在能量,可以使自己产生一种对事业的强烈追求,还可以感染周围的同事,组建一个强有力的团队。

在观念上,他积极倡导“由我来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作风。强调责任,主动担当,不推诿不扯皮;强调效率,及时高效,不拖拉不延误;强调质量,精益求精,不敷衍不找借口。

在制度上,他强化战略导向,强化责任考核。变“指标博弈”为“主动加压”,坚持由外及内、从上到下设定目标值,通过“四位一体”的考核机制,使20多家企业和八万名职工的整体利益相一致。

在行动上,他践行“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不断提升职工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同时,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充分尊重职工职业发展的同时,广泛地提高职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在鼓励职工充分发挥独创能力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团队协作精神增强。

正是在这种激情的感染和推动下,中国北车成功应对外部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内部经营形势跌宕起伏的新形势,经营业绩保持持续攀升。营业收入从2008年的37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94亿元,超额完成“三年再造一个北车”——中国北车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发展目标。

2013年,面对依然严峻的市场形势,中国北车继续保持逆势增长,站在了千亿级企业平台,创造一个新的发展里程碑,入选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企业,再次位居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第一名。

中国北车坚持在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同时,实现了职工收入每年都有新的增长,使每一名员工都能通过劳动过上体面的生活,分享事业的成功。

带领职工团队:用创新引领未来

“有了创新的思维,新的思路才会源源不断,才能把全体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创新的活动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奚国华和他的团队,将技术创新作为中国北车战略之首,先后建成4个国家级研发机构、8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专项技术研发中心、2个海外研发机构,不断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

在高速动车组领域,中国北车研制生产的CRH3型动车组承担了京津、京广、广深等线路运营任务,CRH5型动车组承担了京哈、京石、郑西等线路运营任务,CRH380BL、CL型动车组批量投入京沪高铁运营,CRH380B型高寒型高速动车组独自担当世界第一条高寒高铁——哈大高铁运营。

在大功率机车领域,中国北车研制生产的HXD2、HXD2B、HXD2C、HXD3、HXD3B、HXD3C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和HXN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累计交付3000多台,为中国铁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在铁路货车领域,持续保持领跑地位,抢占世界铁路货车技术制高点,设计开发了我国铁路80%以上的货车车辆品种。以70吨、80吨级提速重载货车成功运用和时速120公里货车提速改造完成为标志,主导了我国铁路货车三次升级换代。试制成功时速220公里快捷货车和30T轴重重载货车,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铁路货车第四次升级换代。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创造了适用轮轨式地铁、跨座式单轨、“有接触网”和“无接触网”有轨电车、磁悬浮列车等5种线路模式的铝合金、不锈钢等20余种城轨车辆产品,全面引领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发展方向。

在国际市场方面,中国北车的产品出口7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燃机车、客车、货车批量进入发达国家,“中国制造”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首次进入欧洲市场,城轨地铁车辆成功打入香港、沙特等世界城轨高端市场,并逐步向“产品+服务”模式发展。

此外,依托核心技术,大型养路机械产品钢轨打磨列车、路基处理车形成批量制造能力,风力发电机等机电装备领域占据了国内主导地位。

传承百年积淀,锐意改革创新,中国北车现已成为全球成长性最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一,三次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科技创新企业奖”。

培育职工团队,打造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队伍

作为有着八万多名职工的企业总裁,奚国华始终坚信,职工团队是推进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发展的最宝贵财富,是打造持续竞争优势的第一资源、第一推动力。2009年6月1日,李克强同志在中国北车唐山客车公司考察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生产线,勉励现场员工:“你们是中国的第一代高铁工人,不光要自己学习好,还要给后人留下宝贵经验。”以此为契机,中国北车认真落实中央领导指示,迅速做出持续深入全面打造第一代高铁工人团队的部署。

奚国华和他的团队,创新人才发展机制,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重大科技项目实施与人才开发协同机制,积极搭建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共享成功的舞台,推进高技能人才职业化、专业化。

通过几年努力,中国北车培养了包括一大批操作人员在内的各类专家人才队伍。123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詹天佑奖、茅以升奖等。拥有“金蓝领”122人,建立起14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金蓝领工作室”,其中有3个被批准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中国北车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达到54%以上。

五年来,共有9名一线职工当选全国劳模,2名技术工人获得中华技能大奖,3名一线工人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支持群众工作:共建和谐北车

“要在住房改善、职工福利等方面多为困难职工考虑,多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让企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困难职工。”2014年1月21日,离马年春节还有三天,奚国华赶赴地处塞外的大同电力机车公司,到困难职工家中慰问时对企业高管动情提出要求。这是奚国华加入中国北车十年来,第十次到困难职工家中走访慰问。多年来,他就是这样带着对职工深厚的情感,支持群众组织,建好桥梁纽带,共建和谐北车。

他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带头落实依靠方针,全面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积极支持探索健全上市公司职代会制度、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深入推进厂务公开、集体合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营造了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他一贯支持企业工会工作,主动当好职工之友,重视工会干部配备,两级企业的工会主席均为班子成员;认真落实《工会法》,按时足额划拨工会经费;经常听取工会工作汇报,帮助工会出主意、想办法,协调解决工会工作中的实际困难。

在公司党委和行政的支持下,中国北车各级工会组织认真履行职能,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深入开展专项劳动竞赛、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会保质量保安全“三项活动”;贯彻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深入开展打造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团队、弘扬高铁工人精神活动;落实职代会各项职权,推行集体协商工资制度,开展帮困救助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和谐企业、和谐劳动关系建设。这些活动,充分彰显了北车工人有力量,北车工会有作为。中国北车工会于2011年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所属生产企业工会全部获得“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中国北车集团于2010年、2013年两次被授予“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称号。

在“加快把中国北车打造成为以轨道交通装备为核心、为未来城市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的进程中,奚国华和他的团队将紧密围绕“稳增长、转方式、国际化”三个重点,不断深化“经营模式、技术、管理”三大创新,全面推进实现中国北车第二步发展目标。

2.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二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猛发展、现代通讯技术的广泛普及以及随之而来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播,知识经济获得了加速发展,知识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活动日益呈现出系统化、网络化、全球化的特点。

与此同时,地球自然生态资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无限性(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深化,推动全球产业结构进入新一轮大调整、大变革、大升级的历史时期。自工业革命以来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生态退化等全球性自然生态危机和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性金融经济危机,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深层次矛盾。

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被各国普遍认为是摆脱或解决上述危机、实现本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依靠力量。“无论是从科技发展面临的外部需求来说,还是科学技术内在矛盾判断,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今世界科技正处在革命性变革的前夜。在今后的10-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科技创新与突破将创造新的需求与市场,将改变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将改变全球产业结构和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2009年09月08日人民网)

这些形势和需要推动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以研究和解决复杂性、系统性和全球性问题为目标的崭新历史阶段。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自组织论、超循环论等新科学思想曙光的指引下和统计数学、模糊数学、超级计算、虚拟现实等新方法、新工具、新技术平台的强大支撑下,科学不再将自己束缚在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物质世界的狭小空间里,而是不断渗透和扩大到包括生命科学、生态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维科学等一切知识领域。科学技术正在完成一个“从分到合”(从微分到积分、从还原到系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从线性科学到非线性科学、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项目到工程、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到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从追求真理到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的自我否定、浴火重生的过程……这是科学技术日渐成熟和大放光芒的时代。

推动21世纪科技术全球化的内在动力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历史性转变”:

研究对象和重心的历史性转变:从研究简单的、孤立的、极端特殊条件下才存在的理想化状态转向研究复杂的、开放的、自然条件下动态变化的矛盾系统;从研究线性的、共时的、空间化、物质化的宇宙转向研究非线性的、历时的、有过程、有生命的世界。随着科学家们研究兴趣即研究对象的战略转移,科学家们的世界观也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时间无意义的、唯有空间或物质、结构僵化的机械决定论世界观转向时间有意义的、空间结构不断演化的、自组织、自创造的矛盾统一论世界观。

研究方法和范式的历史性转变:从还原论转向系统论,从守恒论转向进化论,从封闭系统的机械决定论转向开放系统的自组织、自演化论,从“一分为二”的分析、分解、分离、解剖的试验方法转向“合二为一”的多学科交叉综合集成和多相流、多维度、多尺度超级计算模拟现实技术和方法。

研究单元和主体的历史性转变:从以个别天才科学家或发明家为主体的、以兴趣为导向、漫无目的的自由探索,转向以由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组成的、多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和高度自组织的创新团队为主体的、以清晰的问题、目标或市场需要为导向的集体攻关和集成创新。

研究目的和目标的历史性转变:从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属性、真理和规律到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和矛盾提供系统的、个性化的方案,从传统的、以兴趣为驱动的“数、理、化、天、地、生”各个领域各自孤立、“闭门造成式”的研究,到解决事关能源、资源、粮食、环境、健康、生态、信息等国家安全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进行合作攻关。

总之,经过数百年来的发育和成长,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科学技术内部的分工、分化越来越精细,整个世界科学技术体系越来越庞大,科学技术知识呈现爆炸式的增长;另一方面,各学科、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越来越密集,全球科技创新一体化、系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同方向、学科、领域、行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度迅速提升。换言之,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一方面朝着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朝着系统化、综合化、集成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这为各国之间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开展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合作提供了成熟的历史时机和条件。

张世专,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美大合作处副处长

在这样一个科技创新系统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科技合作不断突破各国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障碍,突破民族、宗教、区域、地域和学科领域的界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态势。

仅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说明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2009年1月,美国科学院向刚上任的奥巴马总统提交的研究报告---《跨越“美国堡垒”:全球化世界的国家科技安全管制》指出:美国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国家安全技术出口管制政策,名义上是确保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绝对领先地位,实际上却导致了美国的科技竞争力及经济竞争力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自“9·11”以来美国审查从严的签证政策将来自国外大批最优秀的年轻学子、知识分子、科学家和工程师拒之门外,高筑“美国堡垒”的冷战思维削弱了美国应对全球化世界中各种危险的能力。这一切都是美国布什政府始料未及的。美国科学院呼吁:“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体系中,美国已不是在所有的科技领域领先。要保持科技发明和发现的领先地位,美国必须积极参与到国际科技合作中去。唯有积极、广泛地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美国才能够确保在全球范围内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最先进的技术,不断给美国的科技创新和经济竞争注入活力。”

2010年2月,澳大利亚科学院在其发表的研究报告《澳大利亚纳米科技》中指出:过去十几年来,国际合作在澳大利亚科技进步中的重要性迅速提升。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占澳大利亚全部科学论文数量的比例从1997年的35%上升到2008年的65%以上,而非国际合作论文所占的比例则从65%降至35%以下。

未来10-30年是我国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步伐、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与我国人民不断升级的多样化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脆弱的和危险的。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我国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和土地开发、以低效率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社会资源和智力开发、以高效率和高科技附加值的智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方式升级转化,是国家做出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不能只是局限于满足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同时也要在若干具有中国特色和不可替代核心优势的领域满足世界各国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要满足我国13亿人民日益多样化的发展需要,我们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有限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低水平开发的社会资源,还需要充分依靠和利用世界各国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通过对外开放我国人民所创造的知识和智力成果,获取或共享全世界人民所创造的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因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不是封闭的、完全利己、自给自足的行为,而是开放的、利他利己、合作共赢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以经济和科技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深入务实的国际合作,离不开以提高中国及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特别是各国核心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广泛深入的科技合作;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既是实现中国科技创新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科技创新融入国际、区域和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为全球科技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的过程。因此,国际科技合作无论是对于中国,还是世界各国而言,均具有战略意义。

二、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推动全球化深入发展

平等合作和公平竞争,是21世纪国际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主旋律。在各国经济和科技日益全球化和全球经济、科技趋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科技、经济等领域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国与国之间几乎没有无竞争的合作,也几乎没有无合作的竞争。即使是像美国这样一个处于世界全面领先地位的科技大国和科技强国,为了保持其世界领先地位,也不能不重启开放、合作的大门,更不要说那些科技上相对落后的国家。

国际科技合作和竞争,是推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两个基本动力因子: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国际科技竞争愈来愈激烈,推动世界科学技术内部分工不断深化并朝着差异化、多样化、特色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国际科技合作愈来愈密切,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区域之间交叉、融合并朝着系统化、综合化、集成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科技竞争这两股力量,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辆自行车的前后两个轮子或一个人的左右两条腿,互为背景、互为支撑、相互驱动,共同推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全球化,加速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知识文明的进化。

*“X”表示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

如果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分为“既不合作也不竞争的关系”(O型)、“不合作的竞争关系”(I型)、“合作的竞争关系”(II型)、“竞争的合作关系”(III型)和“不竞争的合作关系”(IV型)五种基本类型的话,那么,国际关系的进化遵循这样的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知识总量的增长、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合作力量的发展,人类社会从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统一、循环流通的市场经济方向发展,国际关系也随之从最初“互不往来、与世无争”的原始状态(即O型,对应于图1中的第三象限),按照顺时针方向,经过“强制合作、对抗竞争”的全球化第一阶段(即I型,第二象限)向“公平竞争与平等合作共存”的全球化第二、第三阶段(即II型和III型,第一象限)进化,最终走向“同舟共济、互助合作”的全球化最高级阶段即第四阶段(IV型,第四象限)。

在全球化的最高级阶段(第四阶段),国家作为一种有历史局限性的、只代表一国人民利益的政权组织形式,将被一种更有效率、更具有代表性(真正能代表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组织形式所取代。这就像古代原始社会的最高权力组织形态“氏族公社”被后来出现的“国家”所取代而退化为“家庭”组织一样,在全球化的高级阶段,“国家”将还会存在,但已不再是最高级别的权力组织形式,而是降为从属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将是真正全球性的组织。笔者认为,这一组织已经出现,只不过还处于幼年时期,它叫“联合国”。联合国已不是“国家”层面的组织概念,它不同于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但它能够代表所有主权国家的共同利益,至少这是它的宗旨。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联合国的使命一是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二是促进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类似的组织能够提出惠及全人类的千年发展目标,只有联合国具有这样的理想和能力。从1945年诞生至今,虽然只有短短的半个多世纪的时间,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地位和影响力已不能被任何其他组织所取代。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只有联合国,才是唯一真正具有全球代表性的、最高层面的政府性组织。它的中心任务是依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千年发展目标,协调各个主权国家和其他各类国际性或全球性组织的行为,使其有利于而不是有悖于世界各国人民的整体利益。

笔者认为,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可能是数百年)的时间内,联合国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挑战是促进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特别是科学、技术和创新过程中的平等合作和公平竞争,因为这是实现联合固千年发展目标的关键所在。只有平等互利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合作;只有公平自由的竞争,才是可持续的竞争。科学技术领域的平等合作与公平竞争,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它有利于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促进科学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加速各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提高地球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地球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而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地球自然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与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三、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加快国家理性的成长

如同个人的理性和觉悟随着自身年龄、知识、视野的增长和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成长和日趋成熟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知识文明进化,国家理性也有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历史过程:

从“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到“只利己而不利他”,从“只利己而不利他”到“既利己又利他”,从“既利己又利他”到“先利他后利己”,从“先利他后利己”到“完全利他、毫不利己”,每一个阶段都是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一个既艰难曲折又顺理成章的过程。随着这样一次次的飞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地位和影响力不断上升。如果我们把既不利己也不利他称为“非理性”,利己不利他的理性称为“个人主义”,利己又利他的理性称为“集体主义”,先利他后利己的理性称为“社会主义”,完全利他、毫不利己的理性称为“共产主义”的话,那么国家理性的成长和进化遵循这样一个规律:国家个人主义→国家集体主义→国际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如图3所示。

四、国际关系随着国家理性的成长而不断进化

随着国家理性的成长,国际科技合作中情绪化、政治化的因素总体呈下降趋势,国际关系总体朝着有利于合作的方向发展。“以合作促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日渐成为全人类的

共识和国际关系发展的主流。从科技为外交服务到外交为科技服务,是历史必然。

图表1反映了国际关系随着国家理性的成长而不断进化的规律:

随着国家理性的成长,国际关系不断进化:从相互为敌、势不两立的对抗竞争关系到相互尊重、公开公正的公平竞争关系;从相互尊重、公开公正的公平竞争关系到相互信任、自主自愿的平等合作关系;从相互信任、自主自愿的平等合作关系到相互依存、同舟共济的互助合作关系。

五、国际关系发展的自旋太极球模型

按内容分,完整的国际关系应该包括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两个部分:二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缺一不可。

国际关系(国际社会)就像一个自我旋转和不断演化的太极球,它以国际经济为基础和背景,以国际政治为上层和主导,二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推动国际关系“太极球”的自我旋转和不断演化。国际政治决定国际关系的性质,但国际经济力量的对比和消长不断打破国际关系的基础,从而导致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

从相互作用规律和发展趋势看,在国际经济领域,国际合作是主旋律,但受国际政治的影响,国际竞争会不断加剧;在国际政治领域,国际竞争是主旋律,但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国际合作的比重将不断上升,从而导致国际关系总体朝着更加合作、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国际经济以合作为主题,以竞争为动力。在国际经济领域,合作是普遍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竞争是个别的、次要的和辅助性的:竞争服从于合作,服务于合作。国际合作的目的是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各国能力的分工协作。国际竞争有利于各国之间的分工和形成自身比较优势,从而为国际合作创造条件。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经济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人与自然以及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即人、自然和社会的协同进化和可持续发展。在国际经济中,虽然时不时会有各种各样的摩擦、利益冲突和贸易保护主义,但国际合作始终是主旋律,它决定国际经济的性质是合作、开放、共赢的经济,而不是封闭、自给、自足的经济。

国际经济合作包括国与国之间在生产、管理、流通、创新等实践过程中所需各种资源和能力要素在自主自愿、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基础上相互开放、互惠共享、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弥补或节约各国资源、增强各国核心竞争优势、促进全球经济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国际经济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内含竞争机制的合作,故称为“竞争性合作”,其中虽不乏竞争,但本质上是一种合作关系。正因为如此,国际经济成为国际关系的“纽带”和“磁场”,它将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捆绑在一起,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日趋频繁的交往和融合,促进各国资源和能力要素的流动和循环。这样一种合作关系,是牢固的和持久的,它对于解决各国自然资源有限性和人类发展需要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对于维护全球经济的整体性和全人类利益的统一性是必不可少和至关重要的。

正是国际经济合作,使得全球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世界各国各族人民日益成为一个大家庭。国际科技合作包括国际科学合作和国际技术合作,其中国际科学合作是国际技术合作的先导,而国际技术合作将成为21世纪国际经济合作的关键内容,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将扮演越来越核心的角色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际政治则以竞争为主题,以合作为动力。在国际政治领域,竞争是主要的、普遍的和决定性的,合作是必要的、有条件的和辅助性的:合作服从于竞争,服务于竞争。国际竞争的目的是确保各国主权平等独立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定。国际合作是国际政治斗争的必要手段,有利于确保国际竞争的公平性,促进国际政治的民主化。国际科技合作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外交上面。国际政治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国际社会的民主化和多元化;国际政治的终极理想是实现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均能和平共处、和谐共存。

在国际政治中,竞争是主旋律,它决定国际政治的性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友谊,只有永恒的利益”、“国家核心利益神圣不可侵犯”。

国际政治是一种内含合作机制的竞争,故称为“合作性竞争”,其中虽暗含合作,但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相互排斥的“张力”和相互制衡的“约束力”,这是一种刚性力量,使得国际社会保持多元化、多样化的饱满状态。这样的一种竞争关系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主权和核心利益,维护国家的自主性、完整性和独立性,促进国际社会的多元化和民主化是至关重要的。

国际关系随着国家理性的成长而发展,其基本方向是国际合作的因素和力量不断增加,从而使得全球社会朝着更加理性、民主、和谐、多元化、系统化和整体化的方向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阶级的崛起和全球知识社会的形成,标志着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新生产力形态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社会(即和谐世界),意味着一方面要维护各国国家主权平等独立、和谐共处,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国际社会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实现各国资源优势互补和各国能力分工协作,促进各国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球资源有限性(稀缺性)和人类发展无限性(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紧张状态,促进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与和谐。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科技创新日益系统化、全球化的二十一世纪国际科技合作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分析了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提出了国际关系演化的自旋太极球理论模型,并据此对未来国际关系和全球化的走向作了大胆的预测。纯属作者个人的学术观点,旨在抛砖引玉,激发读者同行对21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科技合作发展趋势更加深入的思考和理解。不对之处,欢迎您来信批评指正。

关键词:知识创新全球化,国家理性的成长,国际关系的进化,国际科技合作

参考文献

[1].赵刚.《科技外交的理论与实践》.时事出版社,2007.

[2].国际科技合作征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3].张丽华.主权博弈-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际组织互动比较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春法.科技全球化与中国科技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梁守德,李义虎.中国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6].秦亚青.理性与国际合作: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7].刘骞、刘胜湘.西方国际和谐论及其批评.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8].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9].陈岩.冷战后经济全球化与美国的“合作”霸权.国际政治研究.2003(4).

[10].汪晓风.从相互依赖到全球化:国际合作理论的发展.国际论坛.2002.

[11].基欧汉著,苏长和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3.面向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小企业 竞争情报 企业需求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G250.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131-04

Abstrac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an help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make correct decision, enhance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improve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and extern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strengthen the enterprise's vig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is essential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ervice t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organizations and it is hoped to enhance the working thoughts and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and ability for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enterprise demands; service modes

近年来,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以后,中央财政相继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2003年《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中央财政预算更是设立了中小企业科目,同时还增设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2010年4月,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共同推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将用三年时间在中小企业集聚的区域和行业建立、充实和完善一批服务平台,以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大,并调整了支持品种,重点支持信息、技术和质量、法律服务三个方面。竞争情报服务机构应该抓住这一机遇,调整策略, 结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提升服务质量,探索新模式,实现竞争情报价值。

1 竞争情报服务对中小企业的影响

当前,中小企业发展如火如荼,已经逐步超越大中企业的发展速度,据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所言:中小企业已经占企业总数的99%[1] 。中小企业可观的发展态势,使得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力量。“‘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400万个以上,已经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据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滨生介绍,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登记中小企业已接近1200万家,不仅贡献了我国50%以上的税收,更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2]中小企业在稳定经济、吸收就业、出口创汇、提供社会服务、创造物质财富、提升科技创新力、培育经济新增点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中小企业无论在人才、信息、技术,还是融资等方面,相较大企业都处于劣势,在发展过程中更面临着诸如资金不足、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同时,中小企业经营灵活、反应敏捷,在企业发展浪潮中又能以速度优势抢占先机。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近年来,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攀升,用工、融资等成本不断增加。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为私有制和股份制,对生产要素的变化尤为敏感,而企业的经营决策和发展战略往往受制于企业法人的知识结构,中小企业这种单一的命令式管理模式常常导致其战略执行过程存在太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竞争情报能为中小企业在长期发展战略上提供决策依据、在其面临短期问题和突发事件时协助制定应对策略,避免决策失误;能充当中小企业对现实潜在竞争对手的预警系统,并提供一个“标杆”,使得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管理或者经营上都能找到并缩小自身差距,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说资金、技术、人才是中小企业的“软肋”,竞争情报服务工作就是中小企业增长“内功”的有效途径。

2 面向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西方企业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信息就是失去一切”。我国引入竞争情报的概念已有十余年,竞争情报服务作为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已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竞争情报服务在中小企业仍未获得足够的重视、达不到预期效果。据郝丹[3]采用分层抽样法对近百家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实态调查结果显示,有61.5%的中小企业对信息需求并不急迫,认为自己获得所需信息没有困难。这说明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意识总体还比较淡薄。

nlc202309020004

2.2 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服务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在情报机构的服务推广过程中,由于主要面向一些特定人群(该人群多为企业相关信息部门或机构的工作人员),导致竞争情报服务工作与企业高层的直接沟通较少,甚至缺乏直接沟通,很多中小企业高层尤其是法人对竞争情报的基本理念与方法等不够了解,导致情报服务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对于根本还没有设立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企业,情报服务工作由于缺乏规划,更是无法保证其延续性及系统性。

2011年,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针对湖南省200余家企业做了“湖南省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现状调研问卷” [4]。所选企业涵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等多个行业,其中中小企业数占到98%以上。调查对象基本归属于该企业的信息、科技及研发部门。调查内容主要围绕企业对竞争情报的理解、企业决策层对情报的依赖和重视程度、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服务的现状,以及企业对情报的具体需求和来源渠道等方面,共发出问卷254份,收回有效问卷197份。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企业认为竞争情报仅有一定重要性;企业决策层对竞争情报服务根本不重视的有7%;超过60%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到整体规模和资金限制,没有专门人员开展竞争情报工作,设立专门机构的比例很小。

2.3 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机构的服务满意度不高

中小企业往往以能否为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来衡量情报的价值。调查结果[4]显示,虽然有72%的企业愿意为竞争情报机构提供的服务买单,但其中超过14%的企业认为无法判断情报服务的有效性;超过12%的企业认为有价值的情报少、获取困难;还有11%的企业认为目前仍旧缺乏他们需要的情报服务机构。同时,由于高素质的竞争情报人才缺乏,也容易导致情报分析预测能力不足,使企业对情报价值的信任度不高,对竞争情报服务的满意度偏低。

2.4 中小企业获取竞争情报的非正式渠道来源占比大,共享率低

调查结果[4]显示,中小企业的主要情报来源仅有不足20%是通过专业机构等正式渠道获取。大部分中小企业获取情报服务的渠道还是互联网、人际关系、行业展会以及媒体广告等非正式渠道,而从这些层面上获取的信息多数都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统计和推送上,并且缺乏情报延续性,能为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决策参考的服务不多。同时,由于受制于中小企业的管理体系、领导者的情报意识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组织各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不愿意分享情报信息,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5 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需求度较低

2011年7月,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针对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了一个“湖南省企业信息化需求调研问卷” [5],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到,中小企业相较竞争情报而言,对产业(行业)的普适性情报需求更集中。在对中小企业影响最大的信息排序中,有82%的中小企业将其所在产业(行业)和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的政策信息排在了第一位,其次是人才、技术和市场等。

3 面向中小企业的竞争情报服务

3.1 结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实现情报自身价值

3.1.1 提高竞争情报在中小企业的认知度

针对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意识薄弱等问题,应该专门以决策层和管理层为对象开展竞争情报战略培训,普及中小企业高层的竞争情报理论研究知识和方法论,在战略层面上推动企业内部进行竞争情报的顶层设计,并组织相关行业专家顾问团队为企业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参考,提高中小企业竞争情报的实战水平。

3.1.2 提升中小企业对竞争情报服务的满意度

要做好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终归还是取决于人。竞争情报服务需要与企业保持便捷、良好的沟通交流,除了加强专业技术人才能力培养,还应通过长期细致的竞争情报培训,提高企业自身情报收集、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据调查,中小企业大多没有设立专门的情报部门,同时又缺乏高素质的情报人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由竞争情报机构派出专职情报人员带领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组成团队,针对该企业的具体需求参与团队对竞争情报服务全过程的指导,使之能灵活掌握和运用各类情报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决策分析参考信息,提升企业对情报服务的满意度。如果企业内每一个员工都能成为情报的获得者,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3.2 结合中小企业发展需求,创新情报服务模式

3.2.1 通过服务产业集群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集群是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较为普遍的组织形式。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如果没有有效的竞争,集群将难以生存[6]。而经济全球化背景使得当今经济持久竞争力主要依赖于相互集中在某产业集群内的大量中小企业的协作竞争机制。因此,通过与产业集群管理部门联合,为产业集群提供产业情报服务也就成为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必不可少的部分[7]。产业情报服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产业集群的外部环境监测和分析,主要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产品的主要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进行监测,并对其所处的产业环境进行分析;二是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流动,主要依托产业集群管理部门建立中小企业信息沟通机制并提供互动平台,以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三是产业集群自身竞争力评测与应对,主要监测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外迁现象和就业情况,分析成因,并为政府部门提供对策建议。联合产业集群管理部门,集中发现并处理问题,对应所需开展产业情报服务,是提升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2.2 通过服务区域经济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息息相关,城乡、县区是中小企业植根的土壤,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能够培育和造就一批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优质企业。因此,区域经济的情报服务也是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情报服务主要可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对区域经济具有重大影响的典型行政单元(重点关注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追踪监测服务平台;二是开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的国家宏观政策监测与解读;三是针对有需求的区域开展经济发展路径分析。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情报服务,为区域经济出谋划策,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中小企业良性竞争发展的经济环境。

竞争情报服务是一个有机整体,它的有效利用可以极大地改变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使其处于竞争优势,帮助实现中小企业利润最大化,并积极创造社会财富,同时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竞争情报服务工作的合理开展将会帮助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一次历史性的的飞跃,这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发现解决。

参考文献:

[1]朱宏.我盟中小企业应注重实施品牌战略[N].锡林郭勒日报,2007-08-04.

[2]李松.不合理收费推高中小企业成本 税制结构亟待改革[EB/OL].[2012-05-05].http://news.sohu.com/20120505/n342422932.shtml.

[3]郝丹.安徽省中小企业竞争情报调查的实态调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9):125.

[4]湖南省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现状调研问卷[R].长沙.湖南省竞争情报中心,2011.

[5]湖南省企业信息化需求调研问卷[R].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1.

[6]陈柳钦.产业集群竞争力问题研究[EB/OL].[2008-12-11].http://guancha.gmw.cn/content/2008-12/11/content_868217_3.htm.

[7]孙红军.构建专业化产业调查咨询服务体系,探索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新模式[J].科技创新导报,2012,(3):191-192.

作者简介:苗蕾(1972-),女,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许明金(1963-),男,湖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4.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四

关键字: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毕业论文指导步骤中国信息大学在2009-2010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笔者指导的42名学生基本能够按照指导方案规定的时间进度展开论文誊写并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的第一阶段目标,其中,学生的开题报告与论文的文献综述是本学期论文指导的标志性成果。现就本命题的选题目的、人才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论文指导思路和具体步骤以及本学期毕业设计工作进行总结,以便对未来的毕业设计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组织和管理。

一、选题目的外向型企业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是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种竞争力。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包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和非价格竞争力两个方面。从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外向型企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这两种竞争力的最佳手段就是具有后发优势的技术引进。因此本毕业设计选题旨在指导学生通过调研,一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二是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完成的作品可供相关企业借鉴,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

二、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

从该课题的名称的分析来看,首先该课题定位于研究外向型企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够对世界的经济、贸易局势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掌握经济趋势的能力,符合外向型人才的定位目标。其次,该课题着眼于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分析,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面不仅涉及经济贸易,还要涉及经营管理,甚至要求学生深入到产品的生产技术层面进行研究。因此,该课题的另一培养目标符合培养适应

市场经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最后,该课题要求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深入企业做实地调查与分析,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和处理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真正成为应用型的人才。

该毕业设计选题旨在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敏锐的全球思维、较强的国际形势适应性以及具备解决经济管理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在外向型企业从事外贸销售、企业经营管理以及产品生产监督等岗位。

三、指导思路

本课题拟定在四个学期内分三个阶段完成对毕业作品设计的指导。三个阶段分别为:指导学生如何认识毕业选题,如何研究毕业选题以及如何撰写毕业论文。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重在引导和点拨,同时强调对学生独立研究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四个学期的主要任务安排如下:

第五学期将重点指导学生更全面的认识毕业选题。第六学期将把论文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论文所需的数据。第七学期的主要任务是对比搜集的数据,通过选择的模型进行比较分析并确立自己的论文观点。第八学期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撰写,要求学生分阶段完成论文初稿、二稿和最终稿。

四、中国信息大学本学期论文指导的具体步骤

本学期的指导工作以如何认识选题为指导的重点和核心,共分为三个时间段展开,细述如下:

1.第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理论基础学习与选题价值分析

(1)9月第四周:进行论文动员工作,学生与指导教师见面。主要布置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要求、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并确定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方式。初步拟定将学生分为6个研究小组,每组7人,并指定各组的小组长。

(2)10月第一周: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广泛地查寻、收集与论题相关的资料。在浏览中要注意勤做笔录,随时记下资料的纲目,记下资料中可鉴借的观点、论据、论证方法等。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了解其他学者就外向型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方面都做了什么样的工作,他们研究方向都是什么,从而能够找出自己对该命题研究的兴趣点在哪里。

(3)10月第二周:指导学生选择与课题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以便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应该选择的专业课为:国际贸易概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等。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指导学生组成研究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学习。

(4)10月第三周:组织研究小组学习竞争优势理论。指定学习的参考书为:迈克尔.波特编写的波特竞争三部曲《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国家竞争优势》。

(5)10月第四周:组织小组学习讨论产品竞争力的分析模型。指导学生结合相关案例,就各种分析模型的优缺点展开小组讨论,并分析各种分析模型的适用条件。

2.第二阶段(2009年11月):完成开题报告

指导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选题价值并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后,组织学生探讨研究的具体问题、范围、方法、步骤和毕业论文的架构,并指导学生按以下时间完成开题报告:

(1)11月第一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开题报告初稿的写作框架;

(2)11月第二周:学生誊写开题报告,并于11月18日前上交指导教师;

(3)11月第三周:教师对学生开题报告初稿提出意见并返回学生,要求学生完成修改;

(4)11月第四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再次修改开题报告,并于11月31日前提交指导教师。

3.第三阶段(2009年12月):完成文献综述

指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学习该领域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思路,了解该领域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大量阅读的同时,学习和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阶段,教师可推荐必要的研究资源(如期刊数据库、会议论文集、专业网站等)和核心文献给学生,以方便他们更好的展开自主学习。

(1)12月第一周:学生通过自己的渠道搜集文献材料,在周末组织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分享文献资源的获得渠道。

(2)12月第二周:学生根据上一周获得的资料渠道,进行更广泛的文献查阅和分析总结。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自己阅读过的参考文献,分析学者的研究观点,并指出自己对该观点的看法。

(3)12月第三周:指导学生整理合适的文献参考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炼,列出文献资料和写作提纲。要求各小组通过PPT演说的方式对文献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4)12月第四周:学生根据文献资料写作提纲,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五、本学期的指导体会

从9月份开始,笔者便按照毕业设计指导方案的安排对学生进行指导。截至目前,除了文献综述还在进行阶段,拟定于12月底上交之外,学生已基本按照指导计划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一个学期的指导工作,以下几点是促成本学期的工作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

1.及时检查学习效果,确保学生作业质量

本学期的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一共要求学生上交1份资料日志、1份论文、1份分析报告、1份文献综述和一次PPT 演示。具体的作业包括:资料查阅日志;论文——关于“外向型企业国际产品竞争力分析”的研究价值分析;分析报告——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比较分析;以及最后的文献综述。

在学生上交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观点,对于上网下载甚至不假思索生搬硬套的作业给与严厉的批评,并扣除相关学生的论文分数;对不及时完成和未按进度完成作业的学生,提出批评警告并要求其尽快完成作业。在文献综述部分,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几乎是全抄参考资料。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要求他们到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参考学术论文并消化吸收,总结成自己的文字。

2.分成小组,形成竞争氛围

从大家认识的第一天,笔者便随机将学生分为5组,并指定其中一位学生任组长,由组长负责小组的作业讨论和任务的具体安排。对在每一次的作业讲评过程中,对表现良好的小组给予分数上的奖励。这种直接的分数刺激比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如在关于竞争力分析模型的PPT陈述讨论会中,各组分工明确,都表现出极强的团体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通过组成小组的形式,每一个组员都可以在小组范围内大胆的发表自己意见,从而可以进行充分的讨论。

3.学生多锻炼,教师多引导

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教师尽量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展示学习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在全班范围内展开讨论和交流,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学生,能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每一个时间段,教师都要求学生定期将研究结果以讲演的方式(PPT陈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汇报,老师和其他同学提问。这样做不仅促使他们认真总结一段时间内的研究结果,也锻炼了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当学生碰到难题时,指导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而应善于启发、循循善诱,指导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去查阅参考资料,启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刺激和督促学生自己去寻求知识、独立思考,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其中论文创新性不足和学生思想上的不重视是本学期出现的两大难题。

1.创新性不足

作为系统进行了四年专业学习的大学生,应当具备运用该学科的基本原理剖析客观事物的前因后果、提出观点、指导实践等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集中体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环节。从近几次学生的作业来看,总体情况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观点陈旧、简单重复、没有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心得认识,发现什么资料多就写什么,整个作业只是资料的堆积。有些同学甚至在拼凑或抄袭文章,以至于文章的观点前后矛盾。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在学术上的严谨性,在本学期的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要把自己的思索、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创造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养成勤于动笔的好习惯。比如在查阅资料阶段,笔者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一篇参考文献后,就将该文献的核心论点、论据和作者的结论记录下来,并以“文献查阅资料日志”的方式上交。并且要求学生把自己参阅资料的心得以及由此想到的论点及时向指导教师进行汇报,在与教师的讨论切磋中找出不足和修正的方法。再进行查阅资料、再思考,直到得出有一定新意的观点。在通过多次小组讨

论、师生讨论以及小组学习成果展示后,笔者发现学生上交的论文中,确实存在部分学生在观点陈述中不拘泥于课本和形式,大胆的加入自己的独特见解。

2.学生思想准备不充分

经过一个学期的指导,笔者发现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等”和“靠”的思想比较严重。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之初,普遍存在“等老师安排好,按要求做就行了”,“相关的知识不太懂,老师会讲的”等想法,这反映了学生存在严重的依赖心理。另一种是急躁心理,有的学生任务完成的非常快,但是作业质量却不高,甚至有学生只有几句话就算是一篇论文。在每次的集中指导中,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理由推脱不来参加,这也说明学生存在着“只要完成任务就行”的思想。对于这部分学生,笔者将在下学期的指导中重新安排他们所在的学习小组,并在小组中刻意安排对他们负责部分工作,目的在于引起他们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并增加他们的精力投入。在指导过程中,指导教师应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随时与他们进行沟通,督促他们的论文进度并要求他们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个阶段布置的任务。

七、结束语

5.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五

经济的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国际物流市场竞争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化发展,我国物流企业应及时转变竞争观念,积极创新竞争策略,努力增创竞争新优势。我们应该从企业的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使物流企业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世界的先进水平,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策略;创新;技术;管理;服务;

目 录

第一章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1

1.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1 1.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1 1.3 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1 1.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1 1.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1

第二章 我国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3

2.1自主创新战略.........................................................................................................3 2.2模仿创新战略.........................................................................................................3 2.3合作创新战略.........................................................................................................3

第三章

我国物流的服务创新.................................................................................5

3.1服务效率领先策略...............................................................................................5 3.2服务创新领先策略...............................................................................................5 3.3顾客服务领先策略............................................................................................5

第四章 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创新.....................................................................6

4.1即时物流战略.........................................................................................................6 4.2 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6

第五章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9

5.1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9 5.2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9 5.2.1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9 5.2.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9 5.2.3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9 5.2.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10 5.2.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3

第一章 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1.1 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

1.2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

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

1.3 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作为物流企业应在国家法律法规整体架构的基础上,结合经营情况和服务方式的变化对企业的安全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形成企业安全制度。随着仓库外租形式的出现,需要跟上相应的安全规章制度,要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自查、责任自负、隐患自除、接受监督”的管理要求,建立完善的外租仓库安全责任书制度等。1.4.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

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1.5.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

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

第二章 我国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

2.1自主创新战略

所谓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研究开发,并在次基础上,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

自主创新必须具有率先性,率先性达到技术一旦攻克就具有独占性的优势,就能使企业竞争优势极大增强,从而保证企业获得超额利润。不过它要求物流企业必须具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技术成果与创新经验的积累,要有领先的核心技术和雄厚的开发资金作后盾,特别是要能正确判断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趋势,否则将事倍功半甚至前功尽弃。由于自主创新投资大,而且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所以要冒较高的风险。

2.2模仿创新战略

所谓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如通过购买专有技术或专利许可的方式)引进技术,并在新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模仿创新并不是原样仿造,而是有所发展、有所改善。

2.3合作创新战略

所谓合作创新,是指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物流企业与其他行业关联企业,物流企业之间,物流企业与研究院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创新的创新组织形式。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也可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一些规模较大的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个单位难以独立实施的,多个单位进行合作创新,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互补,从而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又包括两个方面:

(1).物流企业硬技术创新:物流企业硬技术创新是指物流企业在组织物资实物运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筑、战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的创新活动。

(2).物流企业软技术创新: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注意硬技术的研制和创新,而且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硬技术的优化组合、搭配和衔接。主导物流现代化的技术已由硬技术转移到软技术。物流企业软技术创新是指物流企业为

了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应用技术创新。

第三章 我国物流的服务创新

3.1服务效率领先策略

服务效率领先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向顾客提供物流服务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低成本竞争策略不同,服务效率领先不仅要求物流企业降低服务成本,保持成本领先优势,而且更加注重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营造速度领先优势。服务效率领先策略既突出我国物流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又强调对顾客需求反应的速度领先,有利于推动我国物流行业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方式转换。

3.2服务创新领先策略

服务创新领先是通过持续创新而在物流服务的内容、形式、程序、手段和环境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创意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

3.3顾客服务领先策略

顾客服务领先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服务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服务效率领先和创新领先注重的是服务成本、反应速度或者项目开发等某一特定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而顾客服务领先却是强调在满足某些顾客的特定需求方面的全面领先地位。

第四章 我国物流企业的战略创新

4.1即时物流战略

(1).即时采购。即时采购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或商品调达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从上游厂商向企业提供恰当的产品。它是从平准化生产发展而来的,是为了消除库存和不必要的浪费而进行持续性改进的结果。平准化生产是为了及时对应市场变化而组织的一种以小批量、多品种为生产特点的敏捷作业管理体制,其特点表现为:在生产方式上,在生产线上同时加工由多个品种组成的生产批量;在生产计划上,以天为单位制定每个品种的生产计划,而且允许生产计划的随时变更;在生产工程上,各种零部件被放置在生产线旁的规定位置,不同的零部件以小批量的方式混合装载搬运。

(2).即时销售。对于生产企业而言,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机能就是销售物流。在构筑企业自身的物流系统、确立即时销售过程中,生产企业与零售企业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对于生产企业而言,推行即时销售一个最明显的措施是实行厂商物流中心的集约化,即将原来分散在各分公司或中小型物流中心的库存集中到大型物流中心,通过数字化备货(DIgital Packing)或计算机等现代技术实现进货、保管、在库管理、发货管理等等物流活动的效率化、省力化和智能化,原来的中小批发商或销售部以转为厂商销售公司的形式专职从事销售促进、零售支持或订货等商流业务,从而提高销售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以及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而在零售企业当中,物流中心有分散化、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即物流系统的设立应充分对应一定商圈内店铺运营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商品配送、流通加工的效率,减少销售中的损失,如今很多企业一方面通过现代信息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的销售物流效率(如 POS系统、数字库存管理系统等);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EOS、EDI等在生产企业与批发企业或零售企业之间实现订、发货自动化,真正做到销售的在线化、正确化和即时化。

4.2 协同或一体化物流战略

(1).横向协同物流战略。所谓横向物流协同是指同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就物流管理达成协调、统一运营的机制。前者是产业内不同的企业之间为了 6

有效地开展物流服务,降低多样化和及时配送产生的高额物流成本,而相互之间形成的一种通过物流中心的集中处理实现低成本物流的系统。

(2).纵向协同物流战略。纵向协同物流战略是流通渠道不同阶段企业相互协调。形成合作性、共同化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协同作业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物流活动的效率性(即通过集中作业实现物流费用的递减),而且还包括物流活动的效果性(即商品能迅速、有效地从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转移,提高商品物流服务水准)。

(3).通过第三方物流实现协同化。第三方物流是通过协调企业之间的物流运输和提供物流服务,把企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来承担。它提供了一种集成物流作业模式,使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变得更经济,而且还能创造出比供方和需方采用自我物流服务系统运作更快捷、更安全。更高服务水准,且成本相当或更低廉的物流服务。

综上所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才不会落后。我们要从企业的各个方面创新,做到有形技术和无形技术都站在时代的尖端,才能保住己的一席之地,才能发展和壮大自己。物流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减轻人员在物流活动和物流管理中的工作负担,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费用。统而言之,物流技术就是实现流通领域、生产领域一切物资流通及有关信息流通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总称。所以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容就包括硬技术创新和软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一)物流企业硬技术创新

物流企业硬技术创新是指物流企业在组织物资实物运动中所涉及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仓库建筑、战场设施以及服务于物流的电子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等的创新活动。它主要包括:包装技术创新、运输技术创新、储存技术创新、装卸搬运技术创新。除了这些最基本的技术创新活动外,现代物流硬技术创新还应包括在物流活动中所使用的电子计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

(二)物流企业软技术创新

随着物流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但注意硬技术的研制和创新,而且已发展到较高水平的硬技术的优化组合、搭配和衔接。主导物流现代化的技术已由硬技术

转移到软技术。物流企业软技术创新是指物流企业为了组成高效率的物流系统而使用的应用技术创新。它包括:物流优化与决策技术创新、物流预测技术创新、物流标准化技术创新、物流的经济评价技术创新、运筹学方法在物流管理中的运用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服务效率领先策略。服务效率领先是通过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向顾客提供物流服务而获取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低成本竞争策略不同,服务效率领先不仅要求物流企业降低服务成本,保持成本领先优势,而且更加注重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营造速度领先优势。服务效率领先策略既突出我国物流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又强调对顾客需求反应的速度领先,有利于推动我国物流行业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方式转换。

2.服务创新领先策略。服务创新领先是通过持续创新而在物流服务的内容、形式、程序、手段和环境等方面比竞争对手更具创意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与传统的产品差异策略不同,服务创新领先策略不仅要求物流企业的服务区别于竞争对手,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创意,而且特别强调持续的服务创新,以保持创新领先的地位。服务创新领先策略可以满足顾客多样化易变性的物流服务需求,适应物流市场竞争方式的变化,推动物流竞争手段的创新。

3.顾客服务领先策略。顾客服务领先是通过向顾客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好服务而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策略。服务效率领先和创新领先注重的是服务成本、反应速度或者项目开发等某一特定服务领域的领先优势,而顾客服务领先却是强调在满足某些顾客的特定需求方面的全面领先地位。

第五章 我国物流企业管理现状

5.1 我国物流市场规模巨大,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传统的运输、仓储、联运、货代等企业也加快了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物流企业在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民营和外资物流企业纷纷兴起和加入,加速拓展市场。目前,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不同规模层次的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使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不利于社会化专业分工。这种分散的、低水平的管理活动也存在许多安全管理弊端,抑制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

5.2 保证现代物流企业安全运营的创新管理策略 5.2.1 实施领导干部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

企业安全工作落实与否,关键在于领导。真正做到企业法人代表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工作负总责;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具体抓,负具体责任;其他工作分管领导对其分管内的安全工作负责任,形成齐抓共管保安全的局面。

5.2.2 树立安全经营观念,促使安全与经营的协调统一

安全和经营是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关系。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成本是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中,安全投入是一种不能直接获得收益的投入。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运作中,把利润和安全投入放在一起来衡量的时候,往往会把利润放在更为优先的位置来考虑。

5.2.3 建立合理规章制度,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企业的安全工作必须有据可依、依法管理,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国家《消防法》、《安全生产法》等法规的出台,为企业安全工作提供了依法管理的依据和保障。

5.2.4 加强监督,坚持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整改措施相结合

安全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规范安全基础管理工作;二是抓现场安全管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头戏,生产现场安全管理没有捷径可走,只能脚踏实地,做好细致的工作,坚持不懈地巡回检查、再检查,整改、再整改来促进企业安全制度的落实。

5.2.5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安全教育

提高全体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是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意识能反作用于物质,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增强了,就会减少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如一个企业经营者的安全素质提高了,安全意识能跟上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现代生活的需要,自然会认为应该投入资金改善安全设施,他的行为就能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安全要求。

结 论

总之,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变化的世界对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物流和对运输、仓储、国际物流、商业物流、制造业物流都带来了挑战,企业物流管理必须自身变革,才能应对挑战。在现代物流企业的安全管理中,要坚持做到领导对安全的责任落实到位、规章制度规范到位、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员工的安全意识到位,才确保企业的安全,促使物流企业快速发展。

致 谢

毕业论文暂告收尾,这也意味着我在大学的学习生活既将结束。回首既往,自己一生最宝贵的时光能于这样的校园之中,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是荣幸之极。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

论文的写作是枯燥艰辛而又富有挑战的。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的出谋划策及朋友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此,我特别要感谢我的导师。从论文的选题、文献的采集、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从标题到标点,老师都是尽心尽力。没有学院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

感谢工商系物流专业的各位同学,与他们的交流使我受益颇多。最后要感谢我的同学以及我的朋友们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所做的一切才更有意义;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有了追求进步的勇气和信心。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至此再次感谢我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给予我毕业设计上的指导,感谢所有的老师及学院领导对我三年来学习上、生活上与工作上的教导、帮助与鼓励。

参考文献

6.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六

发布时间:2009-2-23信息来源:

目前,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数目已超过了100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2003年底全省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21111”目标,即全年营业收入突破20000亿元,实现利润突破100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突破1000亿元,工业性投入突破1000亿元,就业人数突破1000万人。(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这些数据表明,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给定内需约束条件下,这些数目众多、行业、地区分布广泛的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浙江省经济的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并且进一步构划提升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浙江省众多中小企业以其特有的产业优势、技术创新优势、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经营业绩,创造了许多令人欣羡的快速发展个案,不仅在全省各行业的众多发展指标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份额,而且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能力与优势。

(一)在开放经济的背景下,浙江省众多的中小企业能动态地利用和发挥各类比较优势,获得了众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实现了传统比较优势的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众多中小企业能紧紧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广泛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契机,在纺织、服装、玩具等典型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广泛形成并不断扩大了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取得了较大的国际市场份额,创造了大量的经济剩余。浙江省的中小企业能以加工贸易方式承接传统产业的转移,使企业能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动态地发挥比较优势,取得出口贸易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显现的快速成长性,为其逐步突破国内市场的边界,参与国际竞争,取得国际竞争方面的优势创造了条件。浙江省中小企业已连续多年保持快速的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一。国家发改委的统计年报表明:2003年浙江省的中小企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实交税金、利润总额、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等6项指标名列全国第一。这些指标最高的占据全国总量的23%,最低的占全国总量的14%。2003年浙江省中小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3502.2亿元,比上年增长34.68%,高于广东98.39亿元,首次名列全国榜首。其中直接出口2900.59亿元,自营出口1509.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99%和58.21%。纺织、服装、机电三大类产品仍然是浙江省外贸出口的当家产品(注:数据来源: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调研与对策[Z].2004,(14).)。在2003年中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报告中,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等部门确定了2933家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浙江有914家,占全国的31.16%;在全国500家最佳成长型中小企业中,浙江有108家,占21.8%。上述两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2004年8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浙江省统计局采用ZJGEP的评价认定方法根据发展状况、盈利水平、经济效益、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行业成长性等六方面15个指标体系,对全省2000年进入统计样本、符合国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8500多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进行了成长型评价认定,评出了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100家,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100家。最具成长性中型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亿元至4亿元,最具成长潜力中小企业评价认定的企业对象是资产为1000万元至1亿元。

这些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其主体分布在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与浙江经济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而且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总体上也较多地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而使这些优势企业具备了跳跃式发展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浙江中小企业通过集聚(agglomeration)这一形式形成了特色较为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整合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首先,浙江中小企业群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不断呈现。因为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关联性造就了相互学习以及技术外溢的通畅路径使得新技术能迅速地由点到面扩散,加速了中小企业技术整体升级换代的步伐。另外,由于企业集群中信息传递路径的短而畅通使得中小企业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其及时调整产品、产业结构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样,在技术、信息等创新条件的配合下浙江中小企业已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整合性的区域创新能力以及区域创新优势。以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为例,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浙江省纺织服装业的集聚已形成了四类较为成功的模式:1.绍兴中国轻纺城的市场“增长极”模式,即同类或相关中小企业向销售地的集聚;2.温州的品牌“增长极”模式,即集群区内的中小企业都以自己的品牌对外销售;3.嵊州领带的原产地“增长极”模式,即同类中小企业高度密集,产品知名度在外;4.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产业集聚为浙江省中小企业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建立了国内和国际竞争优势,这主要是因为集聚型的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会产生强烈的技术扩散效应,进而会提高整个区域以及临近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及技术水平。相似的经验知识与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集群企业核心能力的开放性和诚实度,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也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就会普遍提高。

其次,围绕跨国公司直接采购而形成的中小企业集群,在吸收技术外溢方面存在得天独厚的优势,促成了其外生型的创新。例如,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台州市、温州市等众多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集群,通过为福特、德尔福、依维柯等汽车类跨国公司生产配套汽车零部件的方式进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掌握了较为先进的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占领了部分汽车零部件的国际OEM市场和售后维修市场。浙江的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不仅从跨国公司的产业内分工中收获了技术溢出,具备了开展国际竞争的实力,而且也在这一领域里孵化出了诸如万向集团之类的大型企业。

(四)浙江中小企业家以其突出的创新模仿能力创立了众多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从而获得了持续不断的国内、国际竞争优势。在我国,根据GEP2000年研究报告,成长型中小企业只占企业数的30.42%,却创造了90%的利润。浙江省企业家型中小企业不断增多的根源在于浙江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家,这十分有助于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培育。浙江省中小企业家特有的创新模仿能力具体表现在:第一,中小企业家在特定时期的工业知识存量中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他们能很快地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存量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东西并迅速作出投资决策,快速抢占国内、国际市场,这种能力得益于长期形成的对市场的敏锐感觉以及产权明晰的体制环境。另一方面,浙江省中小企业“轻、小,集、加”的产业结构也使其管理者具备了审时度势调整产业结构的能力。第二,浙江众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能用其自身独特的经营管理才能突破区域自然要素禀赋的制约,创造别具一格的“无资源经济”。“无资源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就是企业家通过对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生产、商业活动进行有机组合所产生的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成本的下降并克服资源传送成本等约束,最终形成具有块状经济特色的企业或区

域的特有竞争优势。例如,地处平原的浙北嘉善县本地没有森林也不产木材,却形成了经营规模名列全国前茅的木业生产加工企业群,形成了全国较大的木业交易市场;同处浙北的海宁县没有草原、牧场却产生了全国最大的皮革制品生产集群以及交易集散地。“无资源经济”的产生说明了中小企业家对生产经营、交易活动的有效组织能帮助企业克服资源配置上的先天不足,一旦资源禀赋上的约束被突破,那么中小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就被打开,其竞争优势就会在看似没有条件的地方被创造出来。

(五)浙江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已初步具备了以多种不同方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经营环境,选择适合自身的国际市场开拓战略。不同的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实力及海外经营的经验选择具体的国际市场开拓方式。一项对温州112家中小型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企业只把间接出口代理作为一种过渡形式而重点选择直接出口,但选择更高级开拓形式的比例并不高。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进入方式偏好的不同选择反映了不同实力的浙江中小企业对海外市场都具有一定的开拓能力,只不过实力不同,开拓方式有所差异。但差异方式的存在也说明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较强适应能力。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现实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浙江省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还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中小企业国际经营中的管理约束。浙江省中小企业在成长中不协调现象之一就是企业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企业的制度呈现创新型成长;企业的整体素质呈现渐进式成长;而企业家队伍建设只是呈现适应性成长。目前浙江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正在完成新老交替,新一代的民营企业主也正以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路开始了第二代创业,但总体看来还存在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现象。中小企业家应对成长中复杂管理的能力严重不足,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家可以普遍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但当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而实行国际化经营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甚至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约束因素,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张超过了原有企业的管理能力,这就是企业能力理论中的“彭罗斯效应”,该理论对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验证性。其次,事无巨细的传统管理方式使企业家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去处理国际化经营中的日常事务,而缺乏国际化经营中所应具备的宏观战略构思,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就会缺少明确的方向感。与此同时,迥异于国内市场的国际经营环境,使许多中小企业家难以再凭直觉找到市场机会了。企业宏观国际经营战略规划的缺失以及企业家主观判断能力的下降,使得其国际竞争能力出现下降。

(二)浙江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制约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又一主要因素。如果说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仅能依靠利润留存、自有资金滚动的资金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融资能力利用外部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然而,目前浙江中小企业与全国其他地区的中小企业一样还普遍面临着融资“瓶颈”。浙江省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间接融资方面,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各商业银行还无法满足众多中小企业需

求急、需求频繁的贷款要求。面对行业分布广泛、行业国内外竞争情况迥异、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各类中小企业,商业银行难以作出精确的贷前判断,如果要求银行对每个情况差异的企业都作出个性化判断的话将会大大增加银行的交易成本,在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前商业银行将无法通过贷款利率的上扬来抵补额外的贷款成本,于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惜贷”就产生了。第二,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全省虽有125家担保机构,独立承担担保风险的有85家,但银行对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一般只有30%。另外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控制机制也未建立,全省仅27家担保机构获得政府补偿,补偿资金也较为有限。

(三)浙江中小企业获得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机会较少,无法充分参与发达国家的产业内分工,而只能以补偿贸易、贴牌生产等低端形式参与国际分工,进而影响了中小企业产业结构的提升及技术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利用外资一直以来是浙江对外开放中的薄弱环节,不仅引进外资的总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层次不高,这与浙江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极不相称。世界500强在浙江的投资不多,投资方向也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项目居多,以先进技术在浙江投资的跨国公司不到总量的1%,这样浙江中小企业就无法在更多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游离于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之外。不仅如此,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研发投入的比重也严重偏少,整体研发能力不强,与国际大企业相比差距显著。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也已反复说明: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或某种特有的优势,缺乏研发能力、研发投入的企业是很难创立并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制约浙江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与研发能力的主要因素为:一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实际投入普遍较少,许多中小企业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投入;二是高素质经营人才的缺乏是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又一主要障碍。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综合能力还存在诸多欠缺,在此方面尚有待提高。表现为众多的中小企业大量低价同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集中出口并且缺少必要的行业规范和约束,造成了国际贸易纠纷不断,恶化了国际化经营的环境。近年来浙江省中小企业低质、低价的粗放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正不断遭受倾销指控、环保指控及产品安全指控甚至还遭到了埃尔切之类的暴力捣毁。近年来欧盟围绕低价节能灯、低价打火机等初级产品频繁提出倾销及技术方面的指控,使不少中小企业疲于应付难以招架,种种迹象表明中小企业仅靠低质廉价产品占领国际市场的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

三、提高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在对浙江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劣势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总体经济的发展态势,应着手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提升全省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一)努力克服中小企业素质的改善跟不上企业规模的成长,企业家队伍和群体的经营素质的提高跟不上企业家数量的扩张的管理制约。首先,要实现从创业型简单管理向成长型复杂管理的转变。实现这种管理模式的转化是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中的一道坎,需要在转变时机的把握、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的同步提高、企业管理职能权限的重构、企业个人资源向显性化方向发展等方面作出个性化探索。其次,需要通过组织学习来提高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需要中小企业不断收集单个市场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浓缩成组织知识用于将来应付不同的国际经营环境。如果中小企业能有效地管理这个学习过程就能够提高其国际化经营中的创造知识、转移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就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国际贸易摩擦,规范中小企业的出口经营秩序,应加强中小企业行业协会的建设。近年来,浙江省已成立了11家中小企业行业协会,这些行业协会在政府简政放权的背景下,在加强行业自律,解决国际贸易争端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温州的烟具行业协会在应对欧盟打火机CR条款的过程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当务之急是要从法律上确立行业协会的性质、地位、职能,切实理顺行业协会与政府、企业的关系,使行业协会在政府法规的框架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构建浙江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系统发展规划。浙江中小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还得靠不断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以及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来实现,要积极寻求被国际大企业忽视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产品以及新项目,不断创造某些领域中的“小型巨人企业”。其次,浙江中小企业的二次创业中要特别注意采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作出改造,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动态转化。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省市两级政府应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必要的服务。首先,各级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继续做好浙扛省农业银行5年1000亿和浙江省建设银行3年500亿中小企业新增贷款项目推荐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和加强与海外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推荐一批优质成长型中小企业到海外上市融资。其次,加快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规范组建或增资扩大一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省市两级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设立再担保机构,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导向作用。再次,要积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偿机制,全省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作为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和奖励基金。

(五)抓紧中小企业政策保障体系的建设,从省、市政府两级层面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中小企业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但为了更好地体现政策效果还需要有相应的配套政策和地方性法规,为此要抓紧制定出台与《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浙江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设立和使用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浙江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条例》、《浙江省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条例》等政策法规,从而构建起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1]Forsgren,M.The concept of Leaning in the Uppsala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Model:a Critical Review[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02,(11).[2]Peter J.Buckley.Multinational Firms,Cooperation and the Competition in the World Economy

7.企业面向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 篇七

已经有一些从需求角度研究国际贸易的文献,比如: 嗜好与国际贸易,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等。但这些理论只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框架的补充和完善,从需求角度对国际贸易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体系,更没有数理模型化的系统传承。

1Homothetic函数的定义与特征

Feenstra ( 2002) 的文章开启了从需求角度理论化研究国际贸易的一个新视角。Feenstra ( 2002) 分析了Homothet- ic效用函数及垄断竞争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特征。Homothetic函数的定义参见定义1。

定义1 ( Homothetic函数) : V: R+n→ R是homothetic函数, 如果它是一个齐次函数( homogeneous function) 的单调变换( monotonic transformation) 。具体说来: 如果u是一个R+n→ R的一阶连续函数,那么u是homothetic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切面斜率在沿着原点的方向是相同的。即:

Homothetic函数及其特征参见下图。

齐次函数及单调变换的定义参见定义2和定义3。

定义2 ( 齐次函数) : k ∈ R , 一个实值函数f( x1,x2,…,xn)称为R次齐次函数( homogeneous of degree k ) , 如果f( tx1,tx2,…,txn)= tkf( x1,x2,…,xn)对 x1, x2,…,xn成立,且t > 0 。

定义3 ( 单调变换) : I是一个实数区间,那么g: I → R是一个对I的单调变换,如果g是一个I的严格增函数。进一步的,如果g是一个单调变换,u是一个n个自变量的实值函数,那么就称g ·u: x → g(u( x))是一个对u的单调变换。

注:任意一条从原点引出的射线与Homothetic函数的交点处的切线斜率都相同。

2CES效用函数与垄断竞争

关于垄断竞争,Dixit和Stiglitz ( 1997) 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Ci是对商品i的消费量,i = 1,2,3,…,N 。在Krugman ( 1979) 的关于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经典文章中,也使用了公式( 1) 的效用函数,但是公式( 1) 的效用函数不能保证具有homothetic的性质。因此,很多后续的研究采用的是公式( 1) 效用函数的一个特殊形式:

公式( 2) 中的函数是homothetic,并且具有常替代弹性( Constant Elasticity of Substitution,CES) ,常替代弹性 σ

公式( 2) 中效用函数用于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领域理论分析时存在不足:

第一,当N →+ ∞ 时,商品价格对边际成本的溢价为常数。

第二,对某些特定的成本函数,厂商的产出为常数,利润为零。

这说明当国际贸易导致厂商总数量增加时,现有厂商的规模以及产品价格不变,这显然与现实相距甚远。

因此,有必要引入一个新的效用函数,这个引入的效用函数具有homothetic特征,并且不具有常替代弹性。Bergin和Fenstra ( 2000,2001) 的文章引入了这样的效用函数: 对称的translog支出函数。 但Bergin和Fenstra ( 2000, 2001) 假设经济中商品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开放经济条件下垄断竞争中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从而均衡利润为零的理论相悖。下面将重点论证当商品总数量可变的情况下,Bergin和Fenstra ( 2000,2001) 中对称translog函数的优良特征不会受到影响。

3Translog支出函数与垄断竞争

假设社会中可能生产出的商品种类上限为N珟,支出函数为:

据公式( 3) 可知,消费者花费在某种特定商品上的支出比例Si满足公式( 4) :

假设市场中已经存在的商品为1,2,…,N 。没有进入市场中的商品为N + 1 ,N + 2 ,…,N珟。即:

Si> 0 ,当i = 1,2,…,N时;

Sj= 0 ,当j = N + 1,N + 2,…,时。

可以证明,在Translog的函数形式设定下,均衡状态下需求弹性随着价格以及竞争厂商的改变而改变。

根据公式( 5) 可得,当产品i的价格上升1% 时,花费在产品i上的支出比例将降低 γ % 。对产品i的需求弹性随价格pi的上升而上升。产品i的价格pi满足

公式( 6) 表明,产品i的价格pi是两部分的代数平均: 第一部分是边际成本,第二部分是竞争对手的价格。可以证明,随着新厂商的进入,市场中原来的厂商的产品价格将下降。

4结论

总结说来,在CES效用函数下需求弹性是常数,而Translog函数设定下,需求弹性随pi的变化而变化。在CES函数设定下,pi只取决于边际成本,pi等于在边际成本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固定溢价。CES下厂商i生产的产品i的价格pi不因为新厂商的进入而下降。而本文所设定的Translog支出函数下,pi不仅取决于边际成本,还取决于其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因此,pi随着新厂商的进入而下降。通过这个对比发现,Translog支出函数的设定方式对垄断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效果明显优于CES效用函数。

摘要:论述了不同需求函数的设定对垄断竞争下国际贸易理论分析的影响。CES效用函数简洁明了,但在CES效用函数设定下,从封闭到开放,垄断竞争厂商的价格不发生变化。在Translog支出函数设定下,由于需求弹性不是常数,从封闭走向开放后,垄断厂商的产品价格会随着竞争程度的加剧而下降。对比看来,Translog支出函数比CES效用函数更能准确反映垄断竞争条件下,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影响。

关键词:垄断竞争,CES效用函数,Translog支出函数,国际贸易

参考文献

[1]Bergin,Paul R.,Robert C.Feenstra.Pricing to Market,Staggered Contracts,and Real Exchange Rate Persist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4(2):333-359.

[2]Bergin,Paul R.,Robert C.Feenstra.Staggered Price Setting and Endogenous Persistenc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0(45):657-680.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个人学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eda课程设计时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