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024-06-28

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用10篇)

1.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一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语文学习的总目标和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明确六年级上学期在第三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教材教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教学每一个专题时,要明确本专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教学进行到哪一部分都要与单元学习重点联系起来,做到“瞻前顾后”──前面学过的适时总结、复习、应用,后面要用到的适时做好铺垫。

(二)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指导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对于书写练习,除阅读课上指导写字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书写兴趣和书法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阅读教学要注意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读书、作文的能力。1.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教材中安排的读写训练点,都是从课文而来,教学课文时引导学生关注相关问题,经历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力争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少年闰土》一课。这一课所在专题是“初识鲁迅”,本专题要学习的内容包括:了解、认识鲁迅;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重点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方法。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注意照应到以上内容。学习《少年闰土》,应当在了解、认识鲁迅的大背景中进行。要引导学生留意作者写人的方法,还要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规律,以方便学生在单元末进行交流。本册教材中保留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被编入了新的专题,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根据它们在专题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教学方案。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本册教材大多数课文思想性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课文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是,人文内涵的开掘要适可而止,不可脱离文本,更不可不顾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精读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根据专题学习重点精心编写,应当是教学课文的主要依据。本册教材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1)指导朗读、默读。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教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下工夫。本册的默读要求,重点是边读边思考和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点,利用导语、课后题等,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可以结合其他方法,如,可以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在阅读中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得出结论,并处理好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正确的导向的关系。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讨论。(1)(2)2010年义务支教工作总结

初中语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研究阶段总结

构建和谐快乐的高效课堂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教科研工作总结

2010年学院教学工作总结报告

高三理综工作总结

2010年初中化学教学心得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返回 教学工作总结 栏目列表】

阅读教学要注意提示阅读思路,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并领会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本册教材每个专题都安排了读写方法方面的内容,需要重点学习的有三个:一个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安排在第一组和第八组。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体会运用联想和想象后,课文有哪些不同,体会其表现力。另一个是“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安排在第四组。教学相关课文时,应当引导学生边读边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体会这样读书会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在单元末的“交流平台”中进行总结回顾。还有一个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其方法”,安排在第五组。教学中同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地学习、总结。(3)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表达效果。教学精读课文,还要注意抓关键词句。本册相关练习主要安排在课后第二题或第三题,以不同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有的指向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体会表达效果。如,第三组的课文《穷人》课后第二题: 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如: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说自己“耳朵聋了”?)„„ 又如,第七组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课后第三题: 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课后题有时候仅是一种引导,主动权应更多地掌握在教师和尤其是学生手中。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可以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积累语言,鼓励运用。关于语言积累,本册教材课后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有的要求比较宽泛,如,“把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抄写喜欢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学生较大的自主权;有的要求比较明确,如,“找出文中描写闰土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抄下来,再体会体会。”“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加强学习的指导性。积累在于运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把词句归归类,在课文里学过的词句旁边补充类似词句。可以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分成“写人”“叙事”“绘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分别抄写下来;可以归类整理本单元或前几个单元复习过的词语,如,“狂风怒号”“碧空如洗”“波涛起伏”可以归为一类,“左冲右撞”“行色匆匆”“溜之大吉”可以归为一类;还可以补充以前课内外学习中积累过的词语,如,从课文中摘抄了“左冲右撞”一词,可以补充描写走路状态的词语“犹犹豫豫”“摇摇晃晃”“大步流星”等。这样归类整理语言材料,可以帮助学生采撷同类内容丰富语言系统,有助于提取运用。另外,还要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某些语句写得好,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练习,如,用词语写几句话,交流课文中的语句好在哪里,还可以用在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中;还可以让学生在习作时,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学习其写法。以上几个方面,体现了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这是从整册教材来讲的。具体到每一篇课文,要根据课文特点各有偏重。教师可参照教材的安排,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又教出特色。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同于精读课文。一是内容上,理解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另外,略读课文的教学也要注意与单元学习重点结合起来。

(四)口语交际教学 注意激发兴趣,引导互动交流。本册教材注意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提炼口语交际话题,有的专题中口语交际提供了多个角度,给定一个话题的,注意拓宽话题范围。教师要结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交流主题和话题范围,使学生的交际能够与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话可讲。

2.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二

教育是知识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 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储存、消费之上的经济形式, 这种经济形式的发展动力, 不再是土地、资本和劳动力, 而是知识, 是人的综合素质。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更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为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为实现教育目的服务。

二、注重实效, 保证使用的科学性

教师在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时, 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 遵循课件设计的科学性、高效性、目的性、艺术性的原则, 既要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 又要兼顾学生的认识规律, 不能简单地拼凑各种杂乱无章的素材。要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性、交互性, 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训练, 不能将传统的课堂讲授变成现代多媒体的灌输。正确地理解多媒体课件的用途, 是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

3.高等数学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三

一极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学习,第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极限的理解。极限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学习微分积分的基础,所以对于极限定义的理解就极为的重要。首先,刚接触到的是数列极限,在讲解数列极限时要求首先是举例体验极限的概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数列极限的概念,最后再用数学的语言精确地给出数列极限的概念。这样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就由直观的理解到抽象的理解,比较容易接受。例如描述数列{1/n}的极限,当无限增大时,与是无限接近的,然后用聚集强调数列极限和前有限项是没有关系的。针对这个结论,在教学中通常是首先举例子,然后针对定义对所举例子进行分析,为什么是没有关系的,最后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先是直观地理解便于接受,然后用数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最后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且锻炼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函数极限的基础上给出了连续的概念,连续和极限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函数在一点连续,那么在这点的领域一定有定义,并且在这点的极限存在等于这一点的函数值。这也就是连续函数在这一点的极限一点存在,函数在一点的极限存在,但在这一点不一定连续。

2多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一元极限的理解,便于学习后续的多元函数的极限,它是学习多元微分与多元积分的基础,那么我们对于多元函数极限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首先我们先给出多元函数的例子。例如:z=x2+y2,当自变量(x,y)→(0,0)时,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得到,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是趋于零的。与一元函数类似,主要是考虑当自变量(x,y)→(x0,y0)的过程中,对应的函数值是否趋于某一个确定常数A.

另外还有另一难点,即当P(x,y)→(x0,y0)时,指的是P(x,y)以任何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都无限接近于常数A。因此,如果P(x,y)以某一特殊的方式,例如沿着某条直线或者曲线趋于P0(x0,y0),即使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值A,我们也不能由此确定函数的极限存在。反过来如果P(x,y)沿着不同的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趋于不同的数,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函数的极限不存在,这也提供了一种证明多元极限不存在的方法。

在多元函数极限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函数极限的计算。一般我们常用的几类方法是:第一,化为一元函数进行计算。主要利用一元函数重要极限或者运用洛比达法则实现求极限。第二,运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第三,利用夹逼准则求极限。多元函数极限的计算有时要用到极限计算的几种方法,我们上面提到的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上面内容是我对极限教学难点的一点认识及其总结,主要是对一元极限的定义中的难点的理解和多元函数极限的常用计算方法的总结。

二定积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定积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学完积分以后,还是不理解定积分的本质。当给定一个定积分,你问他能联想到什么,很多同学首先联想到的是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是定积分的计算公式,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联想到定积分定义中乘积和式的极限以及它对应的几何意义,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定积分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定积分概念和几何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关应用,而不是定积分的相关计算技巧。

在引入定积分概念的引例中,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近似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认识到通过定积分的定义可以求解数列极限以及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应用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本节将用三个应用案例来阐述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讲解极限的概念一般是有两种极限定义方式,一种是直观定义,一种是严格定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中常采用直观定义,而不要求严格定义。而直观定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应该给学生指出的,了解到了局限性,也就知道了严格定义的必要性,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下面通过一个应用案例指出直观定义由的局限性。

例:一名到公司报道的新进员工面临两种岗位选择,甲种岗位底薪1200元每月,每月加薪200元;乙种岗位底薪600元每月,每半月加薪60元,公司每半月发一次薪水,问两种岗位哪种收入前景较好?

解:凭第一感觉,相信很多同学会认为甲种岗位比较有诱惑力。真正的事实会是怎样呢?通过数学软件进行简单计算,便可得到两种岗位的薪水列表(以半月为单位)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45.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0.endprint

一极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学习,第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极限的理解。极限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学习微分积分的基础,所以对于极限定义的理解就极为的重要。首先,刚接触到的是数列极限,在讲解数列极限时要求首先是举例体验极限的概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数列极限的概念,最后再用数学的语言精确地给出数列极限的概念。这样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就由直观的理解到抽象的理解,比较容易接受。例如描述数列{1/n}的极限,当无限增大时,与是无限接近的,然后用聚集强调数列极限和前有限项是没有关系的。针对这个结论,在教学中通常是首先举例子,然后针对定义对所举例子进行分析,为什么是没有关系的,最后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先是直观地理解便于接受,然后用数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最后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且锻炼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函数极限的基础上给出了连续的概念,连续和极限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函数在一点连续,那么在这点的领域一定有定义,并且在这点的极限存在等于这一点的函数值。这也就是连续函数在这一点的极限一点存在,函数在一点的极限存在,但在这一点不一定连续。

2多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一元极限的理解,便于学习后续的多元函数的极限,它是学习多元微分与多元积分的基础,那么我们对于多元函数极限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首先我们先给出多元函数的例子。例如:z=x2+y2,当自变量(x,y)→(0,0)时,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得到,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是趋于零的。与一元函数类似,主要是考虑当自变量(x,y)→(x0,y0)的过程中,对应的函数值是否趋于某一个确定常数A.

另外还有另一难点,即当P(x,y)→(x0,y0)时,指的是P(x,y)以任何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都无限接近于常数A。因此,如果P(x,y)以某一特殊的方式,例如沿着某条直线或者曲线趋于P0(x0,y0),即使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值A,我们也不能由此确定函数的极限存在。反过来如果P(x,y)沿着不同的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趋于不同的数,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函数的极限不存在,这也提供了一种证明多元极限不存在的方法。

在多元函数极限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函数极限的计算。一般我们常用的几类方法是:第一,化为一元函数进行计算。主要利用一元函数重要极限或者运用洛比达法则实现求极限。第二,运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第三,利用夹逼准则求极限。多元函数极限的计算有时要用到极限计算的几种方法,我们上面提到的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上面内容是我对极限教学难点的一点认识及其总结,主要是对一元极限的定义中的难点的理解和多元函数极限的常用计算方法的总结。

二定积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定积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学完积分以后,还是不理解定积分的本质。当给定一个定积分,你问他能联想到什么,很多同学首先联想到的是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是定积分的计算公式,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联想到定积分定义中乘积和式的极限以及它对应的几何意义,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定积分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定积分概念和几何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关应用,而不是定积分的相关计算技巧。

在引入定积分概念的引例中,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近似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认识到通过定积分的定义可以求解数列极限以及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应用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本节将用三个应用案例来阐述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讲解极限的概念一般是有两种极限定义方式,一种是直观定义,一种是严格定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中常采用直观定义,而不要求严格定义。而直观定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应该给学生指出的,了解到了局限性,也就知道了严格定义的必要性,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下面通过一个应用案例指出直观定义由的局限性。

例:一名到公司报道的新进员工面临两种岗位选择,甲种岗位底薪1200元每月,每月加薪200元;乙种岗位底薪600元每月,每半月加薪60元,公司每半月发一次薪水,问两种岗位哪种收入前景较好?

解:凭第一感觉,相信很多同学会认为甲种岗位比较有诱惑力。真正的事实会是怎样呢?通过数学软件进行简单计算,便可得到两种岗位的薪水列表(以半月为单位)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45.

[2]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0.endprint

一极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一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学习,第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极限的理解。极限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以后学习微分积分的基础,所以对于极限定义的理解就极为的重要。首先,刚接触到的是数列极限,在讲解数列极限时要求首先是举例体验极限的概念,然后用通俗的语言描述一下数列极限的概念,最后再用数学的语言精确地给出数列极限的概念。这样学生对极限的理解就由直观的理解到抽象的理解,比较容易接受。例如描述数列{1/n}的极限,当无限增大时,与是无限接近的,然后用聚集强调数列极限和前有限项是没有关系的。针对这个结论,在教学中通常是首先举例子,然后针对定义对所举例子进行分析,为什么是没有关系的,最后给出严格的数学证明。对于大一学生来说,先是直观地理解便于接受,然后用数学抽象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现象,最后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个结论,而且锻炼了数学思维的严密性。

在函数极限的基础上给出了连续的概念,连续和极限存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函数在一点连续,那么在这点的领域一定有定义,并且在这点的极限存在等于这一点的函数值。这也就是连续函数在这一点的极限一点存在,函数在一点的极限存在,但在这一点不一定连续。

2多元函数极限教学中关注的问题

对一元极限的理解,便于学习后续的多元函数的极限,它是学习多元微分与多元积分的基础,那么我们对于多元函数极限的理解就尤为重要。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首先我们先给出多元函数的例子。例如:z=x2+y2,当自变量(x,y)→(0,0)时,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我们可以通过图形观察得到,因变量的变化趋势是趋于零的。与一元函数类似,主要是考虑当自变量(x,y)→(x0,y0)的过程中,对应的函数值是否趋于某一个确定常数A.

另外还有另一难点,即当P(x,y)→(x0,y0)时,指的是P(x,y)以任何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都无限接近于常数A。因此,如果P(x,y)以某一特殊的方式,例如沿着某条直线或者曲线趋于P0(x0,y0),即使函数值无限接近于某一个确定的值A,我们也不能由此确定函数的极限存在。反过来如果P(x,y)沿着不同的方式趋于P0(x0,y0)时,函数值趋于不同的数,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个函数的极限不存在,这也提供了一种证明多元极限不存在的方法。

在多元函数极限中另一个难点就是函数极限的计算。一般我们常用的几类方法是:第一,化为一元函数进行计算。主要利用一元函数重要极限或者运用洛比达法则实现求极限。第二,运用初等函数的连续性。第三,利用夹逼准则求极限。多元函数极限的计算有时要用到极限计算的几种方法,我们上面提到的是几种常见的方法。

上面内容是我对极限教学难点的一点认识及其总结,主要是对一元极限的定义中的难点的理解和多元函数极限的常用计算方法的总结。

二定积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定积分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很多同学学完积分以后,还是不理解定积分的本质。当给定一个定积分,你问他能联想到什么,很多同学首先联想到的是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也就是定积分的计算公式,只有少部分同学能联想到定积分定义中乘积和式的极限以及它对应的几何意义,这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定积分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定积分概念和几何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关应用,而不是定积分的相关计算技巧。

在引入定积分概念的引例中,通过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近似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熟练掌握定积分的定义,并认识到通过定积分的定义可以求解数列极限以及定积分的近似计算。

应用案例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加深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本节将用三个应用案例来阐述其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我们知道,讲解极限的概念一般是有两种极限定义方式,一种是直观定义,一种是严格定义。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学中常采用直观定义,而不要求严格定义。而直观定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还是应该给学生指出的,了解到了局限性,也就知道了严格定义的必要性,是微积分理论的基础。下面通过一个应用案例指出直观定义由的局限性。

例:一名到公司报道的新进员工面临两种岗位选择,甲种岗位底薪1200元每月,每月加薪200元;乙种岗位底薪600元每月,每半月加薪60元,公司每半月发一次薪水,问两种岗位哪种收入前景较好?

解:凭第一感觉,相信很多同学会认为甲种岗位比较有诱惑力。真正的事实会是怎样呢?通过数学软件进行简单计算,便可得到两种岗位的薪水列表(以半月为单位)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145.

4.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四

摘要: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探究;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这几个问题都属于同一类,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置可否,不注意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整理的话,那么让学生继续再提,学生也只有“乱提瞎问”了。其实,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这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乐于提问这一行为的肯定和鼓励,从而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一举三得,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

二、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让学生动手,而忽视了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还要动脑

在现在的科学课堂上,教师们非常重视让学生亲自动手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对于“动手做”的方式来学习科学在理解上过于片面,认为只要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以致于课堂上到处呈现出一派热热闹闹的忙碌景象,但是在看似热热闹闹的科学课课后学生的头脑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有太多实质性的培养和提高。其实我们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动脑和动手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厚此薄彼,如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学生动手,而在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以及进行反思时都要让学生动脑。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不能让动手占据动脑的时间。所以在让学生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让他们动手操作,更要组织学生在动手操作前先动脑进行猜想、预测,在实验后进行研讨解释,这样才能体现出探究的本质,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在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生在探究活动这个大舞台上应成为“主角”,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探究道路上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处于“平等中的首席”这个位置,但这种角色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甚至是无足轻重。因为学生由于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所以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可是现在有些教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中不清楚什么时候该进行指导,什么时候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在课堂上甚至感到无所适从。有的教师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要依照学生所提议的进行,其结果常常是使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我们教师需要明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为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程度。如果在指导的时候介入过早,引导过多,就可能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而教师不敢指导或过晚的指导则可能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的状态,以致于削弱了学生继续深入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相对来说较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多一些,对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师有必要给予指导,但在学生提出猜测,分析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学生能说的尽量让学生去说,学生能做的尽量让学生去做,教师绝不能越俎代疱,包办代替。

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学预设,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下转第202页)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每一次探究活动之前,总是习惯于将自己引导的方法、思路、过程等作一细致周密的部署安排,每一步教师该干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产生什么问题,都会在头脑中计划一下,以便使自己做到胸中有数。但是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令教师预料不到的事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突发事件,我们教师不外乎采用以下两种教学策略:一是无视课堂中产生的“杂音”,继续朝着预设的方向前进;二是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和策略,转向生成的方面前进。在科学课教学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课堂上出现预测和生成不一致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一、如果这种“意外现象”对本节课教学有价值,有利于本课教学的主题,则教师可以放弃预设,转向生成的方向前进;

二、如果这种“意外”的确是“杂音”的话,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要设法巧妙地回到预设的轨道上继续向前;

三、如果“杂音”对本节课探究主题价值不大,但有探究的价值,则可以采取冷处理的方法,让学生课下再去研究,到时候再引导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当然,意外毕竟是意外,在遇到确实无法探究的情况时,那只有把其中的道理告诉学生了。

5.普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五

全民普法教育已近二十年,经过广大普法工作者辛勤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普法教育不仅形成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形式上也呈多样化,全社会学法用法和崇尚法治的氛围已经形成,运用法律解决各种问题成为一种需求,“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两个转变、两个提高”的目标,正在逐步得到落实。但在工作中发现(普法教育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普法的一些方式方法已经滞后,陈旧的运行模式和套路还在运作之中,这些 “惯例”已逐渐现显出它的弊端,造成工作之中的“梗阻”。笔者结合多年普法工作实践,谈谈个人看法,以与同行商榷。问题一:规模庞大的征订各类普法教材。这是一项在普法启动阶段中的工作,在前三个普法启动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往往要求基层单位,普法教材人手一册,且每年都下了硬指标。此举使基层普法主管部门成了各类普法教材的“大卖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前十多年教材征订中,由于各部门和单位体制未变,从事普法教育工作的机构健全,单位人员相对稳定,普法教材的征订工作完成的不错。而今改革的步伐加快,许多单位(特别是企事业单位)面临着改制,人员要重组和分流;有的单位被兼并甚至破产……如果再用这种征订教材的方式,是否切合实际,是否会引起基层单位的不满。问题二:名目繁多的收费培训班。培训是普法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接受教育的一种好的方法,主办单位为保证培训的开展和效果,收取一定的费用以支付教师、教材、场地等费用也无可非议。但有些部门和组织却偏离了普法教育的初衷,打着办学的旗号,利用各类普法教育培训的时机,收取超额费用,此种做法,在广大要求学法的干部群众之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问题三:带有收费性质的普法有奖答题卡和考卷:个别部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强行向基层单位推销一些普法有奖答题卡,从中牟利。还有在个别地区,借普法考试之机,收取考试卷费用……很多部门和单位对这一做法表示不解,产生抵触情绪,造成基层普法工作者的工作难度和压力明显增大。问题四:“注水”的各类普法统计报表:这类报表犹如“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之风,好大喜功,报喜不报犹;表中的许多数据都是估摸、猜彻出来,再层层上报。试想一下,这些“注水”的数据到底有多大价值,值得深思。问题……(以上所列举的问题,只是我个人的看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普法工作者如何更新观念,创造性地开展普法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笔者认为:普法工作首先要贴近中心,贴近实际,服务于大众,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普法教育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宗旨。那种依靠行政手段在以后普法工作中是否有效,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其次普法要深入发展,形式和方法必须创新,要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普法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普法工作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密的联系各重点人群和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克服形式主义,务求实效,使普法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第三普法工作者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将这种理念体现在普法形式和手段上。笔者个人认为:普法应体现一个“送”字,围绕“送”字开展工作;要采取让广大民众乐于接受的新方法和新形式,而不是让单位和个人背上工作的“包袱”;普法要不断扩大服务的外延,更好地体现服务职能,让法律走进千家万户,走进社会各个角落,真正地把法律交给人民。xx市下关区司法局:xx 2004年8月

6.SEO技术分享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六

SEO是一门经验学科,其基础学科应该是数学科学中的代数学和应用数学,学好基础学科有利于对搜索引擎的理解。但是要做好SEO,经验往往更重要,做过1万个网站的人和做过10个网站的人对于SEO的理解差距是巨大的。如何才能快速的积累有效的SEO经验呢?那就是要通过SEO的技术分享快速积累团队其他人的SEO经验。

在SEO的技术分享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要明白目标对象是谁?他的SEO基础如何?他为什么要来听我的分享?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第二要明确培训的目标是什么?是基础性的知识普及还是案例分享?是讲解还是讨论?目标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要学会破题。我们做的是SEO的技术分享,必须要把这个点讲透。切忌浮于表面,讲宽泛的内容。

第四,在讲解的时候遇到基本的概念,要注意解释一下。这是和听众互动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第五,SEO的技术是相对枯燥的,因此,在讲解中最好要融入一些案例的分享,能够更加方便听众的理解。不过,案例最好提前准备。

第六,要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请理论。也就是说,你的分享一定是大家能够用到的,而不是听完就完的。

第七,整体的分享一定要注意逻辑性,确保你的整体逻辑清楚、谨慎,不是很明白的地方一定要搞清楚。

7.二胡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七

一、基础训练要在正确方法指导下稳步推进

俗话说“高楼万丈平地起”学习二胡和盖楼房一样,开始要把基础打好,否则将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大厦,既不坚固又易倒塌,我所指的基本训练包括最基础的东西,是在保证演奏方法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的基础练习,方法对则少走弯路,否则会养成一些毛病,如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时间越长越严重,到了根深蒂固的地步就难改正了。

二胡练习曲是二胡基础训练的重要部分,顾名思义,练习曲是以单纯技术练习和提高为目的。在二胡练习中通常主要包括音阶练习、指法练习、弓法练习、换把练习、节奏练习、地方风格练习、 转调练习这几个问题。而每一个部分又各自包含着许多不同侧重的练习内容,如在弓法练习中就有长弓、快弓、垫弓、顿弓、抛弓等。这些内容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大曲子的演奏质量,要下大气力练习。长弓是二胡演奏的基础,训练好长弓无疑对二胡演奏水准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们往往不太注意长弓训练,致使在长音等方面出现几点不足之处,笔者把常见的在长弓方面容易出现的偏差稍稍归纳如下:

1.琴弓运行不平直,使弓毛与弦的角度小于或大于90度;或忽高忽低,上下动作过大;有些初学者在拉弓或推弓时,右手会向下做一个弧形运动,好似从水中“捞鱼”一般;有些演奏者在琴弓拉至弓尖时,手臂向右后方运动,使弓毛离开琴杆,将长弓轨迹拉成一个个弧狀。这些错误动作都将直接影响二胡的音质,因此必须努力加以克服。演奏時弓毛沒有呈扁贴弦,而是呈圆状,这不但缩小了贴弦的面积,同时容易蹭弦出噪音。这是由于在演奏外弦时中指不能有效地向外顶弓杆;演奏內弦时中指和无名指不能有效地向內勾弓毛,致使弓毛的方向过于向下而紧贴琴筒所致。因此,怎样使中、无名指对琴弓正确施力,是解决这个问題的关鍵所在。

2.有的演奏者习慣于多用琴弓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对右(弓根)三分之一的琴弓却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这不但使琴弓的有效弓段大为

缩短,也会使右臂经常处于伸展状态,大大地加重了手臂的负担。正确的全弓演奏方法,要求拉弓拉到弓尖馬尾剩于1.5公分的位置再回弓,(如手臂較短的演奏者只需拉至右臂伸直为限);推弓推到弓根于无名指1.5公分的位置再换弓。很多分弓,也是用中弓靠右的弓段来演奏的。由此可見,应该根据演奏的需要,充分地发挥各弓段的演奏特点,而不可连慣性地多用某些弓段,而将另一些弓段不用。

3.运弓的始动点不正确,尤其是拉弓,容易以肘部先运动向右拉出,造成“大臂架起”的不良傾向;也有的演奏者在推弓時大臂不收回來,也同样犯了“大臂架起”的毛病。大臂架起大大地抵消了右臂下沉的重量,不但增加了手臂的负担,会使弓毛贴弦不紧, 影响正常的音质。

4.运弓中速度比例不恰当,或弓速走得不均勻,致使音质不理想,不是“虛”了,就是“扁”了;不是“空”了,就是“噪” 了,等等。还有的演奏者往往弓根和弓尖的音质不统一,或拉推弓音質不统一。问題在于:演奏长弓时,如果使用同样的贴弦力度, 那么弓根部位长音就可能很噪,而到弓尖部位則可能会虛。这是因为在“杠杆原理”中,重臂越长,则作用力越小;反之,则作用力越大的緣故。二胡的持弓決定了它的力点和支点是不可移动的,也就是说力臂是固定不变的,如果施以同样的力,那么弓毛与弦的接触点在弓根部位时,它的重臂较短,作用力就大;当琴弓拉到弓尖部位时,重臂长了许多倍,其作用力自然就要小得多了。因此,在演奏中,當琴弓往弓尖方向拉時,右手就要緩緩地加力;反之,在推弓时,就要緩緩地减力,以求得音的平衡。而这个力量的增降要经过大量的摸索,才能找到感觉,逐渐成为下意时的演奏动作

5.长弓时手腕动作不正确,或是拉弓时手腕没有外伸;或是推弓時手腕沒有內屈;或手腕僵硬,拉推弓都不动。还有少数人运弓时手腕动作过大,缺乏应有的控制力,使力量运行不通畅,在手腕处被大量消耗。手腕动作不正确,也将直接阻碍二胡水准的提高, 所以不可忽视。

6.换弓时腕部有上下动作,(俗称“翻手腕”),表現在拉弓時手腕撅起,將弓杆抬高琴筒;推弓時手腕耷下,弓杆打落在琴筒上,会出“啪”的一声,就是有的演奏者会常打琴筒的原因。正确的运弓法要求:右手腕只可左右运动,而不能上下运动。在换弓中手腕换弓的时间,右手手指突然松开,失去了对琴弓的控制能力, 但很快又跟上了,致使換弓痕迹过大,不是虛一下,就是撞弦出一个噪音。换弓的音质主要是靠手腕的动作来完成,即:换弓如不需带有音头,手腕就要緩緩地換;如果需要帶有音头,手腕就突然地換。但不论是否带有音头,在換弓時手指琴弓各个点的作用力都要始終地保持,而不能松开。

二、要注重音准、音质、节奏、音色训练

由于二胡演奏者的演奏是被听众所欣赏的,因此演奏者的音质、音准、节奏、音色训练就尤为重要。要认真分析名家的演奏方法取其精华,严格按专业标准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

1.音准的问题。二胡的音准是初学者遇到的一个较难的问题。通常,只要学生听力没有问题,在二胡训练时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音准是不难解决的。就怕在练琴当中不严格,又不用耳去辩听,养成了些不该出现的音准毛病。如常见的指距不准确,一指容易偏高,小指习惯性偏低,半音关系模糊,换把时忽高忽低等情况。

2.指力与音质问题。在乐器训练方面有许多人认为,只要手指能触及到琴弦上就行了,其切弦的指力与力点怎样,音质如何?却不去分析。切弦时常常出现音质松垮、皮塌,手指无力,音型模糊不清等现象,或者手指过分紧张,手指关节不灵,起落迟钝、呆板。正确的切弦方法是在左手持琴规范的基础上,手指的起落要干净利索, 颗粒般清晰,手指的各关节都富有弹性,使其力量全部输送到指尖上。反之,指力不到位,切弦的音质显得苍白无力。

3.节奏问题。

节奏问题也是乐器学习又一个常见毛病,在二胡学习中尤其如此。这往往是由于识谱上的障碍而造成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耐心地纠正节奏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安排时间教学生的乐理和识谱。教师在上新课时,首先要让学生唱谱,讲解乐曲中的节奏和应注意的问题。学生学琴一般在节奏上容易出毛病的是在换小节时拖节奏或抢节奏,切分音、休止符的节奏不稳定,强弱拍节奏不清。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时间,对初学二胡者来说,边上乐理课边上识谱课是件非常有效的方法。

4.音质、音色变化方法

在艺术实践中演奏者声音变化贫乏、 单调、都会使音色产生不美的效果,同时要训练学生通过左手按弦力度不同;颤指方法运用的不同;颤指幅度大小的不同;颤指松紧的不同;右手运弓力度的不同;弓毛触弦点位置的不同、等手段来使声音的色彩、音质、音色产生明显的变化。使声音变得明亮或暗淡;细腻或粗旷;华丽或朴实;柔美或刚硬;厚实或飘浮;圆润或干涩。

三、在练习曲训练中要注意旋律化培养

在二胡教学中笔者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学生技术上掌握比较踏实,他们反应灵敏, 学习进度较快,有些高难技巧也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轻而易举地予以完成,因而在演奏乐曲中就干净利落,但是在听完他们演奏后,你总有有音无乐,虽登堂却未入室之感,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使人沉浸于乐曲的意境之中。如在演奏《三门峡畅想曲》这首气势磅礴的乐曲时,在快板部分,总像是在搞技巧的罗列和堆积,缺少传情达意,在中板抒情部分,又住往显得干燥和呆板缺少细腻,这样当然就谈不上什么艺术魅力,这些学生也常常自感苦恼,自诉在演奏时不能投入音乐意境之中,情绪表达不出来。这固然原因种种,如学生的知识面窄,生活经历积累和凝聚的艺术修养差。但笔者认为:由于二胡演奏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往往从练习曲中去获得,而大多数练习曲又通常缺乏一定的旋律性,再加上如果教师不善于用丰富的联想去启发学生,在练习曲中也同样以一定的音乐情绪去进行艺术处理,那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一拿起琴来就作技巧练习,技术上去了,而音乐表现力则无从谈起,技术水平再高,也只能学成依样画葫的工匠,而决不能成为音乐家。练习技巧是为拉好乐曲服务的,技巧要融合在音乐情绪中,使之水乳交融,因此练习曲写作除要突出某一专门内容外,同时还要特别注意使之尽量具有旋律化,因为旋律可以独立地表达情感,构成音乐形象,练习曲旋律化岂不是两全其美。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大量的歌曲和乐曲片段,作初学二胡练习曲,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有些像音阶练习,琶音练习,就谈不上旋律化要求,但也一定要有广泛的音乐联想,来唤起自己的某种音乐情绪,练习曲旋律化就是为了有助于达到以情带声,声中含情的目的。同时乐理、视唱、 练耳的学习,不容忽视。乐理、视唱、练耳对分析曲子,记忆乐谱,演奏出精确的音色、音准、旋律、风格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因此万万不能忽视这三方面的训练和学习。

四、加强多风格曲目训练、注重作品的地域及民族特色

我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由于各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人们在生活习惯、语言音调、风俗人情、审美意识等诸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历史地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别是地方戏曲音乐,由于受各地民间音乐和语言音调不同的影响,更各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如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河北哈哈腔、丝弦戏、影调剧、五音戏、柳子戏、吕剧、江南丝竹、昆曲、锡剧、扬剧、淮剧、沪剧、 越剧、广东音乐、粤剧、晋中秧歌、山西梆子、豫剧、河南曲剧、秦腔、眉户剧、湖南花鼓戏、二人台、彩调剧、云南花灯戏等。作为一个二胡演奏者和学习者,在掌握音准、节奏、发音和各种技法以及音乐表现的同时, 还需要掌握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各种特定的滑音、装饰音、揉弦和不同的弓法变化,它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二胡演奏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因此,进行不同风格演奏技法的练习是二胡演奏艺术与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下面特分析几个曲子。

如《草原新牧民》是二胡演奏家刘长福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一首蒙古族风格二胡曲。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上,年轻的新一代牧民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欢乐、愉快的心情,热情歌颂了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作曲家还添加了一些其他演奏技法,使全曲独特的风味更加浓厚。作品为复三部曲式。第一段:快板。 草原上新一代牧民朝气蓬勃,载歌载舞。前半部分的三度打音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特有的音乐,表现了牧民们欢快舞蹈的情形;后半部分是一段如歌的旋律,宽广流畅的曲调展现了年轻牧民们愉悦、欢快的情绪。第二段:慢板。草原上一片安宁与祥和,天高云淡,碧草如茵,小河淌水,牛羊成群,苍茫的大草原无限广阔与壮美,年轻的草原歌手引吭高歌,唱起了悠扬的牧歌。接下来的华彩乐段,二胡模仿马头琴的技法,将蒙古长调音乐起伏迂回的旋律、连绵不断的颤音演绎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然后,二胡模仿骏马的嘶鸣声,将音乐引入再现部。第三段:快板。表现了草原新牧民热情奔放、策马扬鞭的情形。本段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变化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但音型更密集, 情绪上充满自豪;第二层次曲调由F调转为降B调,情绪上充满激情,仿佛草原新牧民正在“接过先辈牧马的鞭,立志为草原作贡献”;第三层次曲调又转回到F调,情绪上更坚定,年轻的牧民骑着骏马,勇往直前, 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马儿越跑越远,最后消失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

又如《江南春色》是朱昌耀和马熙林根据江苏民歌音调创作的一首著名南派二胡曲,她以优美的旋律,清新的格调生动地描写了江南水乡那赏心悦目的秀丽风光,和人们对生活的无限赞美之情。朱昌耀的演奏细腻柔和,快板处张驰有度,实为二胡现代创作作品中的精品。朱昌耀以其对音乐深刻、 入微的理解和对乐曲细致、独到的处理, 得到行家和同行的赞誉,被喻为“如杯中醇酒,满而不溢”,“弓弓诉人意、弦弦道世情”,“中国的帕尔曼”。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兰,怎不忆江南”。二胡曲《江南春色》是一首借景抒情篇,曲作者在作品中采用景象的发展、转移、递进和扩充的表现手法,在优美动情的歌唱性旋律中,“描绘” 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江南水乡春归大地图。全曲共分为“引子、春回大地、万物争春、江南碧翠和唉乃庭湖”五个段落。其中“江南碧翠”是全曲的高潮。1、【引子】:乐曲表现了江南大地,晨曦初露,我们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正向我们走来,山川、河流苏醒了, 布谷鸟的歌唱,江水的回旋让我们感觉到了春天的气息;2、【春回大地】春风荡漾在江南大地,春雨沐浴着万物生机,我们要歌唱, 歌唱春给了江南的滋润;我们要赞美,赞美春带给水乡的生机;3、 【万物争春】:万物与春天的对话,生命在春天的怀抱里竞相争艳, 茁壮成长;4、【江南碧翠】:表现了江南沃野看万山葱郁、江河奔腾、稻浪渔歌的意境;5、【唉乃庭湖】:“描绘”出夕阳西下,湖面的轻舟,渐渐远去。

又如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刘文金,他一方面努力学习各种专业基础课程,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采风活动。这一年他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创作了由钢琴伴奏的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翌年, 他又创作了《三门峡畅想曲》。由于他具有比较雄厚的生活与民间音乐的基础,将自己真实的思想情绪寄托在热情洋溢的音符之中。这两首二胡独奏曲一问世,便在民族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快被列入高等音乐学府的二胡教材。他在创作这两首乐曲时,没有采用常见的民歌音调加变奏等流行的手法,而是在认真地捕捉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绪,运用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调,把它化为刘文金自己的音乐语言,去表述自己的、也是能代表大多数人们的看法, 去向广大的听众述说着一个音乐家的观点。打破了多年以来二胡创作的沉闷性,为二胡音乐的创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是他在校期间的处女作,被誉为杰出的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姊妹篇。1993年,《豫北叙事曲》被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又如《长城随想》的民族风格。民族风格除其他因素外,尚离不开调式、旋律、和声、配器等多种手段的运用。不能以为采来一、二首民歌顺势发展一通,填上几个和弦便具有了民族风格,这也未免把创作看得过于简单;一味按西洋管弦乐队实用配器,就算有了民族乐队的理想的音响,这也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在和声上欧洲传统的功能进行与民族的曲调相配往往不很协调。

《长城随想》的和声运用,已注意到从横的旋律中挖掘具有民族色彩的和声因素。除三度叠置外,运用了四五度结构等种排列方式,有时则混合使用。在配器上则根据不同乐器的特有性能进行多种组合。如用笙与箜篌、方响、云锣、钟管、定音鼓等以不同音区造成的深远古朴的声音效果;中阮、大阮、中胡等造成鼻音效果; 为强化二胡的音乐,将独奏二胡加入,二胡群与其它声部的对置处理。以新笛、笙和弹拨乐器烘托二胡的演奏;音色彼此相扰的乐器则以复调形式作多线条处理等等,有的吸取了西洋乐队配器经验, 有的却是作者所作的大胆尝试。

从民歌、戏曲、说唱、民族器乐中吸取创作素材,这是常见的现象。但在这里并未作皮毛的展示,而是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加以融化,变为作者自己的音乐素材,化为自然流露出来的有个性的音乐语言,这是难能可贵的。如第一乐章,二胡主题中的片断是很美的器乐旋律,而与前后音调连贯自如,却是从京剧“黑头”腔中衍化而来。第二乐章的快板主题,则是从京剧伴奏旋法中获得启发而创作的。这里所用角调式并非京剧调式,而京剧声腔中角音十分重要,很有特性。主题中节奏重音的移动,在京剧伴奏中是常见的。 第三乐章华彩乐段中同音反复处,则具有琵琶扫弦和擂鼓的特点。 第四乐章中二胡用了说唱音乐的歌唱性音调和戏曲中垛板的快板节奏,其音调均未取自既定作品。这部作品给演奏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乐思的显示,发展以大块布局为主要特点,线条长,气息深, 起伏大。这样就有一个如何用好难度很大的长弓问题。演奏者必须放得开、沉得下,以宽广的气度把握长短、快慢、断续、顿挫的分寸。这部作品也有快速段落,但纯技巧的表现并不多。第二乐章大幅度的快弓、跳弓演奏在过去的作品中尚属少见,不仅要求速度, 还要顿挫感,有了长弓、慢弓的根底才能把握有致运用自如。第二乐段要求均匀、饱满、左手要有准确性,在迂回发展的旋律中,每音均要显出颗粒性特点,并达到相当的力度,这并非简单的机械的快速演奏所能达到的。此曲音色的变化幅度也很大,要有穿透力。 又由于作品借鉴了古琴“绰”、“注”和琵琶扫弦等手法,运弓、按弦、换指、滑奏的功夫就须更加讲究。

五、加强演奏者内在修养,是准确把握、演奏乐曲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演奏要充分表达出作品的原意必须要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了解。同时对涉及的文学、历史、音乐、写作背景有所了解。

比如《战马奔腾》这首乐曲描写骑兵战士的英姿,驰骋在训练场上的战马嘶呜声与喊杀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气势雄伟的练兵交响曲。如果不了解这些,要想把骑兵战士为保卫祖国而苦练杀敌本领崇高的革命气质,以及壮观的训练场面表现出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必须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知识,从生活中获取艺术表现的真谛,这样才能使演奏的乐曲富有诗情画意,才能把乐曲的思想内容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又如要很好的演奏《新婚别》就要学习古代文学,中国历史才能达到在演奏“迎亲”段落中达到委婉质朴、细腻多变;在“惊变”段中很好地展示战火纷飞、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才能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又如以演奏《江河水》这首作品为例,《江河水》这首作品是通过描写旧社会一个妇女在江边遥祭因服役而死于他乡的丈夫的情景,从而表现出劳动人民对旧社会的控诉与仇恨,因此演奏者在演奏时,对左手颤音的运用、力度的对比等等,都必须围绕着反映这样一个特定环境、特定人物、特定的思想感情。比如为了描写妇女面对滔滔江河,失声痛哭,悲痛欲绝的情景,要求音色多凄冷、呜嚎的色彩,颤指就要以压颤为主,其它为辅的方法,并应较多地运用迟到颤。又如:在乐曲的后一部分为了表现愤恨与反抗的情绪, 就要求增强它的力度和对比幅度等等。充分发挥二胡的演奏技巧, 准确地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才能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又如在《长城随想曲》该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在展现长城宏伟的同时,抒发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于这样的大曲子笔者认为了解其创作背景,细消化其乐曲,把握其民族特点,掌握其演奏技巧才能演奏好。

又如《秋韵》这首曲目是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乐曲,表现了多姿多彩的秋天,秋高气爽,果实累累。另一方面又表现了秋天的萧瑟,秋雨绵绵,夜晚有一丝凉意。秋天也可以比作人生的中年,成就大、经验丰富,但另一方面又是身体状况下降,逐步走向衰退,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了一起。作者用太行地区一首歌谣进行发展、变奏,同时融入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联想。全曲处理上需要演奏者自身对乐曲有理解与处理,把乐曲内容表现的完整、全面而不是局限于一种情绪。伤感但不颓废,向上的情绪仍然存在。技巧上并无新的难度,但演奏时需注意慢板段不要太拖,做好长短弓的结合运用,把握好气息的控制,使音乐有强弱对比。快板段要演奏的轻巧有弹性,音质要扎实象征着希望与追求。

六、努力培养独立的演奏风格

对于二胡教学过程中师生这两个方面以及两者的关系和地位,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教学中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必须尊重教师。但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如果教师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 加以不断的培养,是不会教好学生的。学生向教师学习时,往往很自然地会从演奏方法、乐曲处理到艺术风格上,都力图模仿教师,这在初学是必要的,但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这样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应该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己当自己的老师。事实上许多著名的演奏家是和他们教师的风格有所不同的。

如闵惠芬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持重凝炼”四个字来形容。她的二胡曲弓弦娴熟, 技艺精湛,情感充沛,感悟深刻。徐缓处,如高处御风,自由舒展,无限惬意,急促时,如狂风急雨,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听她的二胡曲,就像听一位熟谙世事的老者,在从容自如的讲述着人间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又如陈军的曲子(以《巴赫A小调协奏曲》为代表)激情澎湃,紧张热烈,充满幻想。演奏风格专注投入,全心全意,不敢有丝毫懈怠。

又如蒋才如的曲子(以《红楼叙事曲》、《忆亲人》为代表)用力均衡,细而不腻,像一个长袖善舞的美女,给人美仑美奂的印象。

又如于红梅的曲子(以《三门峡畅想曲》、《兰花花叙事曲》为代表)华丽多彩,充满幽思,充满活力,充满向往。

又如黄玲的曲子(以《田间》、《高山青》为代表)清新纯朴,洋溢着浓厚的乡间自由的山风等等。

七、注重肢体语言的应用。

观众无论种族、文化、年龄、受教育程度如何不同,都会对肢体语言有较好的理解。因此要较好地利用肢体语言,克服肢体的呆板、不协调、不自然,要多借鉴舞蹈动作,使曲子内容和肢体语言无缝合一,力争达到人琴合一的效果。

如在赛马这首乐曲描写了内蒙古人民在传统节日上进行赛马活动的激动人心场面,乐曲第一个音以强力度奏出,演奏者拉弓动作要干净利落而有弹性,仿佛让欣赏人看到了发令枪响后一批批骏马快速起跑。

而《长城随想曲》结束句,乐曲在最强的力度中结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奋进以及人们对祖国光辉未来的坚定信念, 二胡乐器的性能决定了二胡音量的有限,二胡在演奏fff力度时音量基本达到极限了, 因此说音量与很强ff力量相比不会有很明显的增大,而更多是演奏者情绪的完全释放, 以及肢体语言的适当辅助作用,从整体上来表现音乐所需要的力量的限度。

八、结语

1.基本功的训练

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枯燥的,它主要练习音准、音质、音色以及各种弓法、指法等技巧,而最难的基本功则是艺术的表现力。表现力在某种情况下,往往主要通过右手的弓法技巧来表达。如运弓力度的大小及速度快慢的对比,加之左手揉弦的各种技巧,使得音色丰富多变,从而加强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力是一切技术的综合体现,因此在练习时要从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入手,不但要把各种技巧反复练好,与此同时也要加强和丰富自己的音乐素养,为以后所要演奏的乐曲打下雄厚而坚实的基础。

基本功的练习是艰苦的、单调的,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掌握,均要经过反复多次的磨练。基本功大部分是通过练习曲的训练来解决,而练习曲在一定情况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均高于独奏曲。有的为了训练某种指法或弓法技巧,不但难度大,而且旋律性也不强,这时要思索地练。在练习中对待不同的练习曲要采取不同的训练,要反复推敲演奏的方法,认真体会技术训练要领,这就是巧练。

2.独奏曲的训练

练习一首独奏曲,首先要深入细致的了解乐曲的时代背景,充分的理解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并对乐曲的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有所分析,然后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对乐曲有了全面的分析和解剖, 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在丰富的想象力的推动下对乐曲进行艺术处理布局。只有使自己的感情融汇在乐曲的特定主题与思想感情中,才能使你演奏的乐曲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音乐来源于生活,而反过来又以其艺术魅力来反映现实生活,这是音乐艺术表现的妙谛。为此,平时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知识。生活知识的获得,有间接的如文学、音乐、哲学、历史、诗歌、电影等,但这仅仅是理性上的知识。要想获得直接的感性知识,就必须投入到现实实践中,在深入了解生活过程中,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人民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这样,使得你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时代感。

要克服盲目地追求拉大曲子,甚至强练与自己技术水平相差太大的乐曲。要不就是片面地用大量时间熟练某一乐曲,这样的练习是十分笨拙的。只能说演奏的音符一遍一遍更熟了,却根本谈不上音色的柔美、力度的变化,更谈不上音乐的表现力了,往往是事倍功半。

8.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八

一、合理选择教材和教学方法

根据琵琶教学所针对的对象是少年儿童,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用适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法。教材的选用,要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少年儿童们轻松地学会弹奏,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学习了器乐演奏,又能充分启发他们的智力。

少年儿童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在教学中传授者除了正常的教学外,还要让语言生动、形象化,简单地说就是要通俗易懂,语言不要太书面化。就如琵琶的弹挑来说,通常说“小臂带动手腕转动,腕子带动手指运动。”对于少年儿童来讲,是不太容易理解的,那如果换句话说“如同翩扇子一样运动”,也许他们就能明白了。

教学形式上,琵琶教学是有多样性的特点。在学校的第二课堂以及少年宫等开设琵琶课程,基本上都是采用集体授课、小组课形式,这样有利于儿童的交流、兴趣培养,但是这种形式授课不能一一纠正每个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在通常情况下,琵琶教学更多采用的是“个别课”,也就是“一对一”的授课形式。其优点在于老师可以针对每个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解决问题,但这样又不利于普及和交流。所以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授课形式,不管哪种形式,只要学生能学好就可以了。

二、教学中要注意技巧的学习和运用

在琵琶的整个教学中,技巧的训练,也就是我们说的基本功的训练是必须认认真真、规规范范去做的。这是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基本功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习者今后的演奏水平。不正确的方法会使学习者走很多弯路。例如琵琶的轮指,手指主要表现为伸直、弯屈,伸直手指时指甲在经过弦的瞬间,伸肌收缩的力量要大一些,同时要求屈肌放松,这样才能轻松自如。但如果在伸指时屈指的有关肌肉也收缩了,那伸出去的动作就会很困难,屈指放松不够就会使轮指发音生硬,没有弹性,所以在训练中要注意技巧的学习。不正确的技巧概念,既不能正确地去掌握技术,而且还会造成机体某些部位的损伤。同时,音阶训练和“练习曲”都是提高技巧的重要训练环节。根据儿童的特点,老师可以在练习曲后给孩子们弹奏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样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少年儿童树立科学的、规范的基本演奏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当然,目前有很多“重技轻艺”的情况也是不可取的,技巧是为音乐服务的,在学习中我们必须两者结合才行。

三、培养儿童的情、意、趣

学习琵琶演奏,也要注意“情”的培养。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讲解乐曲所要表达的内涵,要给学生们创造一个情感想象的空间,一个音乐的画面,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就是要“以情动情”,让孩子养成带着激情演奏的习惯。除了对“情”的培养,老师还应该注重儿童“意”的培养。所谓“意”是指意志的培养,老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不管学习什么乐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所弹奏的乐器感兴趣。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儿童“情、意、趣”的培养,才能提高孩子的综合音乐素养。

四、要培养儿童在演奏中的表现力

9.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九

重要天气是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建设可能产生影响或造成危害的.天气现象.正确观测、编发重要天气现象,对进一步加强大风、龙卷、冰雹、沙尘天气、积雪、雨凇、雷暴、雾等重要天气的监测和预警预报,及时掌握台站重要天气出现情况,开展短时天气、特别是短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观测员对一些常见重要天气现象的观测方法、编报规定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从而造成观测数据错误、多发报、少发报等错情.

作 者:雷春丽 刘海利 作者单位:雷春丽(凤翔县气象局,陕西凤翔,721400)

刘海利(渭滨区气象局,陕西宝鸡,721006)

10.音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篇十

①根据反应的事实(该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气体),在式子的左边写出反应物的化学式,在式子的右边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反应物或生成物不止一种,就分别用加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反应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反应”,生成物之间的“+”号表示“……跟……”),并在式子左、右之间划一条短线段。在这一步里,一定要注意把各种物质的化学式写正确,否则,写出的式子无意义! C+Fe2O3──Fe+CO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用配系数的方法,使左、右两边同一元素原子的个数相等(即配平),然后将短线段改为等号(等号表示“生成了……”)。应当注意,配平时只能选择适当的系数,不能改变化学式。 3C+2Fe2O3=4Fe+3CO2

③在等号或箭号上、下方注明反应条件,如点燃、通电、高温、加热(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同时,标明生成物中的气体或沉淀产物的状态。生成物是气体的在其化学式的右边加上“↑”号(反应物中如有气体,则气态生成物不再标“↑”符号);产物是沉淀的加“↓”号。 3C+2Fe2O34Fe+3CO2↑ 概而言之,在书写化学方程式时,必须要符合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不能凭空臆造。书写程序一般是:写好化学式—系数要配平—中间联等号—条件要注清—生成气体或沉淀,要用箭号来标明。 要写好化学方程式,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表,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常见元素、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书写物质化学式的技能。

书写方法及注意要点

写出符号表达式 例:H20=电解=H2+O2(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2.配平例:2H2O=电解=2H2+O2 3.注明反应条件和物态等 例:2H2O=电解=2H2↑+O2↑

反应条件

1.热化学方程式不写反应条件。写上是否正确,没有定论,但中学所有资料中不写。 2.常温常压下可以进行的反应,不必写条件;但是题目中的实验若有特定的条件,一律标注该特定条件。 3.反应单一条件时,条件一律写上面;有两个或更多条件的,上面写不下的写在下面;既有催化剂又有其它反应条件时,一律把催化剂写在上面。 4.是可逆反应的一律用双向箭头表示。

箭头与等号

在专业领域的文献中,不论无机、有机反应方程式中均使用箭头号“→”来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国外化学教科书、上海市中学化学二期课改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7月,姚子鹏主编)、上海高考的化学卷、理综卷中也采用了箭头号。但在多数省市的中学教学中,仍建议按照教材在书写无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时使用等号,以更好地表示反应中的“生成”与“质量守恒”含义。(-苏教版也用的箭头) 目前中学阶段无机反应方程式一律用等号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有机反应一律用箭头来连接反应物和生成物。

反应物状态

热化学 加热化学方程式需要标出每一个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可分g (气体)、l (液体)、s (固体)、aq (溶液)四大类。字母外需要打括号,例如H2O (l)、Na2CO3 (aq)、CaCO3(S)。 普通方程式则不是很严格,一般不用g、l、s、aq的标记。生成物方面,当反应物中不含气体时,气体生成物要用“↑”标记;只有在溶液中,反应物中不含固体时,难溶或固体生成物一律用“↓”标记(如电解池反应Cu+2Cl=Cu+Cl2↑,由于生成Cu吸附在电极上,故不写“↓”)。 水蒸气 水蒸气一般不打箭头,但偶有例外(碳酸氢铵受热分解)。

反应物状态的不同反应不同

反应物若以特殊状态参加反应,例如浓硫酸、熔融氧化铝,过量,少量,一律在相应的反应物后打括号注明状态 <1>反应物浓度不同,产物不同 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 + 2H2O 3Cu + 8HNO3(稀) = 3Cu(NO3)2 + 2NO↑ + 4H2O <2>反应物量不同,产物不同 2NaOH + CO2(少量) = Na2CO3 + H2O NaOH + CO2(过量) = NaHCO3 <3>反应物物态不同,产物不同 2NaCl + 2H2O =电解= 2NaOH + H2↑ + Cl2 2NaCl(熔融) =电解= 2Na + Cl2↑

结构简式与分子式

上一篇:工作问题整改通知单下一篇:体育局干部述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