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读书报告

2024-07-25

《贫穷的本质》读书报告(共9篇)

1.《贫穷的本质》读书报告 篇一

本书是一本富有人情味的书,因为作者能够理解穷人做决定的艰难。

贫穷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它会使人丧失挖掘自身潜力的能力。

贫穷的人在做选择时会非常谨慎,为了生存,他们需要成为精打细算的经济学家。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穷人挣的钱太少,导致他们无法胜任重要的工作,但那些吃饱饭的人,却足以胜任细致的农活儿。这就产生了一种“贫穷陷阱”:穷人变得越来越穷;而富人则变得越来越富,吃得越来越好,身体也越来越强壮,而变得更加富有。因此,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拥有财富的人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其言外之意就是,贫穷会永久性的腐蚀人的耐心。

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第一,避险手段太落后,第二,他们只顾眼前,不做任何长远规划,第三,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他们对不懂的东西有太多偏见。其实我们和穷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他们犯的错误,我们也在犯。

本书的两位作者调查了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从营养、健康、教育、生育、风险管理、贷款、存款、创业、政治参与等九个方面探讨穷人的生存、选择,以及援助、制度对穷人的意义。穷人进行选择的困顿以及消除贫困的理论、政策的种种困顿。详细解读了我们过去对贫穷和穷人的误解,并提出了解决贫穷问题的具体办法。书中很多观点和理念读来有种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感觉!

贫穷的问题已经存在了好几千年了,虽然政府和慈善机构都在为解决贫穷而努力,但是现实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要消除贫穷,就必须要倾听穷人的心声,理解穷人真实的生活方式,只有基于这样的理解,才能找到贫穷的真正原因,进而找到应对的有效方法。

生活中的贫穷多种多样,精神的贫穷、知识的贫穷、物质的贫穷、懒惰的贫穷等等;人没有一样的人生,在哪方面去努力去追寻是要去思考的。多种多样的人生总有适合自己的部分,不要去抱怨埋怨你会发现自己的部分。

生活是一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生活是一个人不断学习不断自省的过程;每天都是在寻知的路上,每天都是在完善自我的认知的开始。祝福每个人找到适合自己的部分!感悟每一个瞬间。

我们因何而贫穷,又如何在贫穷的漩涡里不得挣脱。

总是习惯感叹穷人没有富人思维,而没有富人思维的本质,便是贫穷。是穷让我们无法思考未来,因为穷人连当下也无法顾及,像被逼到墙角,胡乱的战斗,仅有的力气与意志,都在与当下艰难的生活作斗争。这是我觉得本书最有人情味的一点,没有高高在上,没有蔑视众生,更没有旁观冷漠,而是真的,切实地站在穷人的`角度,深入穷人的生活探讨穷人因何而贫穷。

穷人更应该接受风险教育,借贷是一把双刃剑,穷人抗风险能力极低,首先创业的成功率是很低的,借贷经营要慎之又慎,只有持续创业成功率才大,问题是能经受几次折腾。穷人应该努力存钱,一步一步来,克制消费的欲望,穷人普遍压力更大,到处都是问题,如果自律和克制力不强,常常会放纵自己,这样会功亏一篑。

穷不是宿命,不是轮回,只是穷人的机会太过稀少而珍贵,太难以把握,但我们依然可以改变自己,使自己不那么穷,不那么苦苦挣扎,即使我们的生活依旧艰难。

买一份保险,为我们的生活兜底;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减少内耗;努力学习,改变思维认知方式,提高自己挣钱攒钱的能力。这并不能一下子改变我们的穷,但可以让我们活得没那么艰难。

贫穷的本质,是思维、意识和知识的贫穷。解决贫穷,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物质的匮乏,可以通过努力奋斗积攒经济资本来提高,但如果没有足够的思维、意识和知识的储备,何来的经济头脑?而这些,只能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改变。如果不在教育学习上下功夫,则贫穷的改变会事倍功半。

无论贫穷或富有,都应时常反思自己,培养自己更理性更长远更全面的思维方式,抓住机会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愿生活在水深火热地区的人们,都能够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的生活。

2.贫穷的本质 篇二

这段时间一直在读《贫穷的本质》一书,如果大家对贫穷这个话题有兴趣,那么这本书将会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这本书研究了穷人面对饥饿、疾病、教育、人口等一系列问题时的行为和选择,并且分析了小额贷款、存款、创业、选举等方面对穷人进行政策倾斜所产生的效果和局限。其实大部分穷人是饿不了肚子的,但是却发现当他们有闲钱时却更愿意拿去在营养以外的领域,比如节日庆典,因为他们看不到增加营养对增加收入的直接关系。穷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思想上的穷,书中有一个结论很有意思:人们都有自制力差、时间不耐(宁有一鸟在手,不愿众鸟在林)、懒惰等毛病,并且穷人只所以一直陷于“贫穷陷阱”,原因就在于穷人因为没有资源,很难从这个陷阱中跃出。

我们一直在说知识改变命运,但对于达到贫困线以下的穷人来说是常识在决定命运,当收入低于一定程度后,所有的获取消息渠道都要花钱,比如电视、报纸、书籍和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普通人所了解的常识,穷人很难了解和知道,更麻烦的是他们无法判断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

书中举了一些深刻的例子:印度最贫穷的人身体很瘦小,而原因在于这一代人的母亲在童年时间就营养不良,因为才会生下身材较为矮小的孩子。印度国家家庭卫生研究所显示,约一半5岁以下的儿童发育迟缓,其中四分之一的孩子极度营养不良。

而营养不良的原因不是因为贫穷,而因为缺少常识而导致的疾病,比如印度有男性有24%和56%的女性都患有贫血症。他们并不了解补充铁元素和加碘盐的重要性,并不是买不起,而当他们有钱的时候会买一些更好吃的食物或减少乏味的东西比如电视机。印度人为会婚礼和葬礼花费哪以想象的金钱(中国人也一样)。

3.《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三

“穷人在选择食品时,主要考虑的并不是价格是否便宜,也不是有无营养价值,而是食品的口味怎么样……穷人常常拒绝我们为其想出的完美计划,因为他们不相信这些计划会有什么效果……在他们的生活中,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大量记录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洗礼等,这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我们眼中的穷人世界,常常是一片失去机遇的土地。我们会好奇,为什么他们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入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然而,穷人会更加怀疑那些想象中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他们的行为常常反映出这样一种想法,即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只关注当前,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在必要的场合参加庆祝活动……除了食物之外,他们需要面对太多其他的压力和欲望……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食品政策只停留在这样一种想法上,即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 “纯净水、蚊帐、抗蠕虫药片或加铁面粉,尽管这些东西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很大好处,但人们似乎不愿为此花太多的金钱或时间。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穷人不关心自己的健康?有证据显示,结果恰恰相反……

他们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更糟糕的是,了解保健知识不仅对穷人来说很难,对其他每个人来说也都一样。如果病人坚信自己需要打针才能好转,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

穷人之所以会坚持那些看起来漏洞百出的信念,还有一个潜在的原因:在他们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希望变得至关重要……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

以上是从书中随意摘抄的段落,读来是否对这些穷人生活的描述似曾相识?尽管该书没有研究中国的问题,但很自然地让我们想起在我们的帮扶过程中也有人抱怨贫困户将自己送去的农作物种子、牛羊猪杀掉吃了,而并没有如我们所愿去种植、饲养以获取更大的价值。

一位青海的校长曾分享,在开展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学生进行了调研,发现他们无一是因为贫困上不起学,而是他们并不想上学。

这一现象也与书中所呈现的世界其他贫困地区的情况高度一致。而作者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是否又让我们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贫困的原因是什么?穷人有什么需求?穷人怎样才能摆脱困境?贫穷让人丧失耐心,更容易做出不理智的冲动型的决定。

穷人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而往往选择相信错误的事情。穷人想让生活变得更加有趣一点,在重要的场合更有面子一点。

4.《贫穷的本质》读后感 篇四

书中说实际上,这个世界上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人,需要我们去了解,怎么样让在最底层的这些贫穷的人口然后摆脱贫困的这个问题。

从穷人的日常生活、教育、健康、创业,进行剖析,对他们来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经济危机中”,这样的情况下怎么让他们获得帮助完成自我的脱贫。

我基本上看完就觉得“妈呀,太难了吧!”一点点风险就可以把他们打回原形。如何提供援助等方面对我来说这还很难,因为它太具体了,不仅需要那种无国界的奉献精神,还要用正确的.方法。不是无脑给钱,而是真正激励他们自己改变命运。

为此我感到十分沮丧,因为我做不到。

但是一部纪录片《人生七年》中Bruce安慰了我,寄宿学校长大,牛津数学系毕业,21岁采访讲出 “try to avoid proud but hard”,毕业后去伦敦东区(贫民区,治安乱) 的公立小学教数学,40+岁又离开公立体系去到薪酬高环境好的私立学校教书。是所有人里结婚最晚的,遇到了和他一样温暖的另一半。

他告诉我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Bruce最让我触动的不是他一直帮助别人,他做的事不是要感动别人,是做想做又有能力做的事。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5.《贫穷的本质》读书报告 篇五

稀缺本身是《影响力》一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五个因素还有:互惠,社会认同,承诺一致,喜好和权威。

我们稀缺的除了时间还有金钱,这都属于心智资源。当然,对于家境富裕的人来说,后者显然没有那么重要,而前者,时间的稀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样的,尽管每个人的工作略有不同。

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能力皆不同,所以能同时处理的事情也各不一样,就像计算机一样,你一台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是串联计算,而多台计算机可以实现并联计算,当然处理数据的能力成倍增加,这就是AI的作用;同理,5G也是高带宽,低时延。“带宽”一词好比你的心智资源,它像一条有一定宽度(你的认知和执行力)的高度公路,而你要处理的事情就像是通过的汽车,这条路上通过的车越多,你的满足感越强,而当这条路的宽度容纳不下过往的车队的时候,车队的无序就会使得这条路“瘫痪”,这条路的带宽就会被“挤爆”。

稀缺,一指时间,二指资源(当然时间也是一种资源,除此之外,还有你的心智,注意力等)。稀缺一书,就是告诉我们:我们人生有限,你的资源有限,唯有认清自己所能承载资源的能力(“带宽”),才能有效的掌握资源,资源配置和运用最大化,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这也同时意味着,我们要聚焦目标,明确方向,不必要耗费过多心智,时间,注意力在不必要的人和事情上。

人一辈子能掌握的时间有限,能交的.朋友有限,能实现的目标有限。很多人,一辈子回过头来看,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很多大好光阴,交了很多没有必要的朋友,没有全身心来做几件成功的事情(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这全是因为没有聚焦;而少部分人,他们专注于自己的阶段目标和人生目标,一生可能只做好一件事,两件事,交几个真正的朋友,把时间留给真正关心自己和爱自己的人,他们的人生过的很精彩、很辉煌。

6.读书笔记——回归教育的本质 篇六

初一年级

王志伟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当代中国有广泛影响的教育专家林格老师的教育理论专著《教育是没有用的》。书中的观点可谓独辟蹊径、精辟独到,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细致的、到位的评析。读完之后,对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林格老师认为:应变教育的“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以前,很多人把造成这种状况的的原因全部归结到应试教育体制上去,林格老师认为解放老师和家长的出路在于转变观念,从教育内涵方面寻找突破口,才是正道。孩子就好比牛,当代教育的最大困境其实是在于“摁着牛头吃草”,一厢情愿地训练“牛嘴”要张开多少度、如何吃草,岂不知“吃草”是它的本能。如果长期执著于为孩子设计的教育方式,实际上是对孩子主动发展的一种人为控制,而变“被动教”为孩子的“主动学”,是当前教育走出困境的唯一通途。林格老师在书中提出“高度尊重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具有主动性,协助拓展孩子的主动发展可能,应当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一位教育者,如果能不断提供给孩子这些美感,也就是不断展示给孩子发展的各种可能性,这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油然而发生实现那些实现可能性的冲动与激情,就开始了自主学习的旅程,教育因此实现。如果只强调“灌输”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这种高级本能的蔑视,他们被动地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就会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

书中林格老师认为: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反复成功培养天才,反复失败培养庸才。因为人不是一步登天的,而是在不断获得“小成功”中聚集成就感,从而走向“大成功”的。如果学习的目标太高,难度太大,孩子努力也达不到,失败几次之后就会失去继续努力的动力。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适当降低学习的难度,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分层次设置问题,激发孩子的兴趣。在工作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与指引:从感觉上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能满足自己的好奇,能收获美感和满足感,不用别人催促和监督,这种学习才是有效的。同时要深入挖掘孩子学习的持久快感,学习的确是一件苦差事,不付出努力和汗水是绝不可能成功的。

林格老师认为,如果老师的教育控制了孩子的想象力,所有的知识传授都是徙劳无功的。每个孩子都是充满想象力的天才,而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一味强调教育的“无所不能”,把知识当作教学的目的,而忽略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其直接后果就是控制甚至毁坏了孩子的想象力。

在书中,林格老师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释。他说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从未把孩子看作教育的主体,以知识为中心设计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只是把孩子当作知识的接收器,而不是知识的主宰者。因此,孩子无论何时何地都是“被教育”的对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同时,教师应修炼自己的教育状态,实现“闭着嘴说话”,才能赢得孩子的尊敬。

如果说的话太多,但没有实际内容,取得的效果也不会理想。在工作中,我们要深入研究,要知道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每个人都渴望自己的情感受到重视。教育者需要先打开心门,不可抱着一颗焦躁的心来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从身上流露出一种温暖平和,需要让孩子感受到“阳光”。

在教学工作中,教育者情绪化是很常见的事,但人的高明在于能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在浮躁的社会中做优秀的教育者,更需要一份心境上的平静。以平静之心面对孩子,坚守教育的纯真,将一切教育的期待收敛为一股平静之气,以气养气。因为,在平静的背后,孩子的成长空间才能得以充分拓展。

林格老师认为: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情,是保护甚至捍卫孩子的主动性。教育者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孩子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孩子自主学习。在教育过程中,很多的老师和家长根本不敢“放”,也就是即使知道了“依靠孩子”的重要性,但由于被惯性思维的力量所控制,“放”而不下,结果导致虚伪的“依靠”。作家冰心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这应当是现代教育变革的总纲领。现代教育中,必须承认这个重要性,并以此为孩子自主发展的线索,才能从教育的困局中解脱出来。

卢梭曾在他的名著《爱弥儿》中自问:“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他自己回答说:“最好的教育就是什么也不去做。”这句话不敢说是真理,但它发人深省。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者,是不是做得过多了呢?孩子们常常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而是为了教育者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做”当真不如“什么也不去做”!而在中国,多少教育者千方百计地尝使孩子成才,多少家长殚精竭虑,不辞劳苦,甚至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爱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管教、指导孩子,但往往不但没有效果,甚至还不乏悲剧性的例证。但放并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予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也许你会发现,孩子收获的比你期望的要多得多。而教育者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放下自我”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很难,要能做到真正的“无我”,把自我缩小到比尘埃还小,镶在孩子的眼睛里,而且孩子也不会感到不舒服。

教育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本书中林格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在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而“人”与“才”是两个概念,培养“人”和培养“才”的关系可以比喻成杯子和水。“水”是各种知识、才华和技术,而杯子是盛水的,杯子的大小,决定它最终能容纳多少水。没有爱就没有一切,教育的核心是真爱,重要的是善良,善良是一种至爱,是一切人性之美中最为光彩照人的,其意义已经超出了教育的范畴。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差生”,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惜一切代价彰显他们的善良之美。那么他们就会从此建立“做好人”的信念,“自主化”就自然而然了。包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教育中,包容与谅解是一朵芳香的“玫瑰”,教育者有责任把这朵“玫瑰”传给孩子。同时,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离不开自信作基础。自信是人格的核心。培养自信的根本在于其自信的来源,如果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一些他之前不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或者完成了一个向

往已久的目标,那么自信的疏导和建立就会水到渠成。但如果一味干巴巴地对孩子强调自信,只能让孩子感觉紧张,或者盲目相信自己,不顾真实状况。对学生要培养他们的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的潜能,凡事做出积极的选择。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孩子如果不够自信,面对某一件事时,就会先自乱阵脚,而自信却能让人从容自如,让内心生出必胜的信念。

林格老师认为:在学习生活中要让自信成为习惯,形成了自信的信念之后,更需要学会在挫折中锤炼、巩固自己的自信心,否则自信将被扼杀。任何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一定会有很多困境和阻挠,能不能克服这些成功路上的阻碍,就要看有没有自信,来引发内心顽强的毅力。如果真能做到“咬定青山不放松”,自然就可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在学习生活中,教育者角色要实现根本转变。长期以来,我们教育者以蜡烛自喻,认为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情操与美德。而我们要做“火柴”,“火柴”的作用就在于激发并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当一个人充满乐趣地学习时,不论环境多么困难艰苦,他都会感到无比的快乐。同时,孩子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我们自己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境界,这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教育,是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控制自己的一条捷径。教育者对自己过错的反思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被教育者。而作为一线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低处,才能海纳百川。教师从事教育事业,首先要考虑如何掌握优秀的教学法,使孩子会学、爱学,学有所成。同时教育者关键要“沉得住气”,这是目前老师和家长特别欠缺的一种核心能力。在这个转型的时代,人心浮躁,人们最缺乏的就是恒心和耐心。如果你一个人能沉得住气,自然就会在浮躁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只有沉得住气,才能成为一名教育家。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价值,在于唤醒自觉。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这使人们能够接受智者的指导。作为不完善的自我的补充,这就为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当教育者把孩子的自觉唤醒后,他就完成了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工作,因为人在自觉意识产生后,就获得了主动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与热情。在如何提高成绩方面,要有个性化教育的操作系统。形成一系列的阶梯,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也鼓励孩子用自己的风格学习,使其形成不同方式的学习风格,这样才能使孩子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的个性化学习。

7.学校管理的本质读书笔记 篇七

《学校管理的本质》一书封面上的一行小字告诉我们:学校管理的本质是搭台、是成长、是赋能。看似简单的三个词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一眼看来我认为就是递进关系,是否真的如此?带着这样疑问和好奇走进这本书。

一、好的学校管理是搭台

我把搭台理解为服务。管理的最高层次就是服务,教师为学生与家长服务,学校管理者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服务。今后我也将在我的职责范围内为大家做好服务工作,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所谓课程,就是学生全部校园生活的总和。从改变学生气质的角度设置我们所理解的狭义课程之外的广义的课程。关于课程方面,万校长有个做法很值得我们的工会学习:那就是通过工会为教师开设了俱乐部课程。教师可以自由申报开设俱乐部课程,经审核后向全体教职工开放报名,学期结束时学校给予经费支持。这一点,我想今后工会也可以和科研处来联手把对教师开放的课程能够做起来,之前科研处也在教师会上提过,希望可以落实,在教代会的提案中,也有老师提到这样的愿望。

校本培训确实非常重要。我们行知学校每年寒、暑假在校本培训上的力度是非常大的,会邀请很多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如肖川、鲍鹏山、陈龙安、余文森、把嶙、凌宗伟、韩军等走进学校与教师零距离交流,引领教师发展与成长。而今年担任寒假的校本培训工作的,大多是我们自己的教师,等同于我们自己的教师讲坛,为我们本土的教师搭建这个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活动、家长学校也是,搭建平台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教师、家长的成长。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也应当是家长成长的平台。借助学校这个平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个能帮助家长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学校。

二、好的管理是为教师和学生赋能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管理者就要激发和释放人身上固有的潜能,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

激发潜能,其实就是创新。创新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封闭。万校长用人类的繁衍形象的说明了融合所产生和带来的变化和发展。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们的集团化办学,如果不是和40中真正的深度融合,不断的发展,再融合、再发展、再壮大。第二个来源是封闭。大家都知道疫情的时候因为封闭,才让我们在抖音上、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五花八门的排遣郁闷和打发时间的创新娱乐方式以及各种创新的美食,我想美剧《越狱》的逃亡办法,估计也是因为封闭而激发出来的。

执行力越强,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弱。创新需要有三闲:闲时、闲钱、闲情。闲时和闲钱容易有,闲情却不易得。闲情其实就是兴趣,管理不能只靠权威,更要靠涌现。因此,“赋”不等于“缚”“赋”是给予,“缚”是束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过去妇女的缠足,因束缚而抑制了成长,造成畸形。万校长说:因为如果老师想做一件事,就会做得非常好,但如果这件事是学校指派的,教师也许就会敷衍了事。例如我们才组织参加的合肥市女工手工才艺作品展,就是老师们自愿主动积极要求参加,报送的每件作品也都是精雕细琢,认真准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万校长说,需要给学生自由,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可以选择,只有这样,创新才可能发生。一个团队或组织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只有营造了自由生长的生态,创新的成果才会涌现出来。

三、好的学校管理是成长

学校工作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人的成长。真正的组织管理就是要将法家思路和儒家思路结合起来,外儒内法或者内儒外法,两种思路达到一定平衡。

我认为搭台是基础、成长是目标、赋能是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和方法。赋能也好、搭台也罢,目的,都是为了教师和学生更好的成长!

所有职业,其实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都是在成就他人。人生的意义不是我来过,感受过世界的美好,而是因为我来过,有人感受到这世界的美好。

当然,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风景与气象。

8.《商业的本质和互联网》读书笔记 篇八

《商业的本质》一书诞生是杰克・韦尔奇用了时间,为世界各大公司CEO提供管理咨询,此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重新梳理了自己对企业管理方法论的思考。对于企业如何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继续保持增长、企业管理者如何将公司使命顺利传达给员工并使其达到目标、如何遵从商业规则并找到企业增长的突破口等问题,都结合大量案例进行了深入解释。

经验提炼

1、企业需要协同的是三件事情:

①使命:使命不同于价值观,它代表了一家公司要去往的终点。

②行动:行动让我们有了方向和终点后知道怎么过去。

③结果:结果即意义,管理者通过结果来定义什么是正确的。

2、集中资源,才能保证企业的增长

增长性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企业是否能长足发展,首先要克服生存问题,企业只有实现了增长,才能保障自己能活下去。资源有限,只有学会集中资源才能实现单点突破。

3、鼓励员工渐进式创新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通过颠覆式创新达到增长,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集中资源有时候也无法满足需求,这种时候就应该鼓励员工通过创新解决现有问题,而这种创新往往都是渐进的。

内容金句

1、使命和价值观不同,它代表了一家公司要去往的终点。只要把一个小痛点钻研得足够深入,它就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商业上成功的公司。

2、在企业管理中,结果不是数据,数据只是表达结果的手段。

3、一家公司无论规模多大,它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即使有1000万美元预算,也不能满足公司各个部门的扩张计划。但一个要点是,不管你手上的资金是充裕还是不充裕,都不应该将它分散在不同的项目里。

9.《贫穷的本质》读书报告 篇九

金鹏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山村,从小家境贫寒。从他出生起,奶奶就一直病卧在床上,他4岁那年爷爷得了半身不遂。他上高中时,爸爸又得了癌症。他上小学时学费是借的,上高中时妈妈为了筹集学费卖掉了家里惟一值钱的小毛驴。但他不向命运低头,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克服一个个生活上的困难。没钱买铅笔,就把同学用短的铅笔头捡起来,用线捆在一跟小棍上继续用。练习本用完了,他就用橡皮把写过的字轻轻擦掉,继续用。上高中时,他是学校唯一不吃菜的学生,每顿饭只买两个馒头,泡点方便面渣,就着咸菜吃。他又是学校唯一没用过肥皂的学生,总是到食堂要一点碱面洗衣服。甚至到阿根廷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他还穿着大小颜色很不协调的旧衣服,连老师都吃惊。但他不觉着丢人,他牢记妈妈的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和金鹏相比我是多么幸福呀!我想吃什么妈妈就给做什么,有时还埋怨饭菜不可口,还经常叫家长给我买零食。我满满一橱衣服,还挑三拣四,嫌这件不新那件太土。对照金鹏我真是惭愧呀!我生在幸福中,却不觉得幸福。

金鹏在学习方面表现出的自觉和刻苦精神更是令我钦佩。上小学前他就学会了四则运算和分数小数。在小学里他又自学了初中的数理化。上了初中,他又学完了高中全部理科课程。上高中后,他把小石子放在嘴里练英语发音,舌头磨擦出血也不放弃。就这样,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走进天津一中,走进了中国最高学府——北大,走上了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最高领奖台。他为自己争了气,为祖国争了光。和金鹏相比,我的学习条件很优越,却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我家里有复读机,出门有随身听,英语磁带有几十盘,可是我懒得去听它们。放学回家后不是为了交老师布置的作业,我不愿打开课本和作业本。当老师布置得作业多一点时,我就不高兴。爸爸妈妈给我买的课外书很多,我也很少看它们。对照金鹏,我和人家相差太远了。

上一篇:语文园地四回顾与拓展下一篇:调研报告的格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