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24-09-19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精选8篇)

1.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一

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深圳应率先打造智慧城市标准

来源:

2018-04-10 08:51 分享 设置

导语:4月8日,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举行,据悉,与会专家们认为,深圳应率先打造智慧城市标准,全国有277个国家试点,深圳是引领的标杆。

“深圳作为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的城市,理应在打造智慧城市标准上领跑。”4月8日在深圳召开的201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们认为,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可借鉴的标杆,深圳应率先打造标杆。

据了解,该论坛由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主办,中国电科、华为、中兴、平安等联盟成员单位协办。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迅猛发展,全球智慧城市建设也步入快车道,如何规范统筹智慧城市建设成为行业日益关注的问题。“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缺乏可借鉴的标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万碧玉认为,新型智慧城市首先要做好标准的体系建设,可由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织整个行业专家共同制定行业标准,然后上升为国家标准。全国有277个国家试点,深圳是引领的标杆,信息化水平全国领先,作为国内基础条件最好的城市,深圳理应在打造智慧城市的标准方面领跑。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角度作了主题分享。他表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一定是一个智慧化的湾区,也是一个数字驱动的湾区、创新的湾区。深圳作为大湾区中的核心城市,要抓住这一机遇,利用合作开放带来的新动能,促进国内四大城市群之间,珠三角与泛珠三角之间,粤港澳与海西、北海经济区之间的联系与合作,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东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企业正携手共建“新型智慧城市”美好未来。据悉,为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协同共建新型智慧城市,形成更多创新产业生态,中国电科携手华为、中兴、腾讯、微软等70多家国内外优势企业、研究机构和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国内首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企业联盟,汇聚国内外高端智慧和优势资源,创新合作模式,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智慧经济发展。联盟成立一年多以来,目前已吸纳会员企业百余家,未来5年计划发展成员企业200家,共同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要避免一窝蜂和政府大包大揽,应该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深圳市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陈东平表示,政府要敢于把自己的投入,转化成对市场的支持,积极鼓励企业参与。政府要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需要依赖企业共同努力。(记者 刘虹辰)扩展阅读

龙岗智慧城市 产业联盟成立

4月9日,深圳市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会展中心宣布正式成立。

据了解,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由华为等7家具有代表性的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内企业发起成立,属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旨在将该联盟打造成为龙岗区智慧城市领域的“大平台”,推动龙岗区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联盟首届会员单位达60余家,汇聚华为、艾比森、云天励飞、鸿普森、中软国际、神州云海和市大数据研究院、港中大(深圳)机器人研究院、深圳智能视听研究院、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等标杆企业、研究机构。

联盟会长单位代表、华为深圳分公司总经理向军表示,龙岗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的成立,开启了“智慧龙岗”的新篇章,华为将继续坚持“平台+生态”战略,加大投入,携手产业联盟其他成员单位共同打造龙岗智慧城市良好生态,共绘龙岗智慧城市新蓝图。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CEO陈宁表示,云天励飞的“深目”系统,实现了“亿万人像,秒级定位”。加入联盟后,希望发挥云天励飞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为龙岗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出一份力。(记者 毕国学 陈姝)

2.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二

环境改变影响智慧城市建设

这个环境变化是什么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改变使全社会出现了重组。

那么这种信息技术大发展, 冲破了原来一切的障碍, 所以我们会发觉政府也受冲击。我们知道很多社会企业都在大改组, 电子政务出现, 很多公司受到影响。滴滴打车出现之后, 出租车也受到冲击了, 那么政府工作不会受到冲击?改革不会影响到政府吗?如果我们把智慧城市的思维仅仅限在政府提供的服务里去, 可以说肯定是不灵的, 因为我们会发现社会的重大变化并不是政府做的。比如说大家都还在说信息共享, 其实我们社会已经大大的信息共享了, 是由谁做的呢?是由Google、百度他们做的。我们说电子商务建设, 是由阿里他们来做的。

我们会发现企业和全社会他们的冲击是大的, 因此政府的工作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你就会发现企业和社会的信息服务能力正在超越政府。这时候怎么办?

如果是封闭的智慧城市, 我们也会被边缘化, 于是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智慧城市思维, 那就是把政府的智慧城市的考虑、和企业和公众创造性思维结合成一个整体, 作为一个大的平台、一个大的开放系统, 共同来建设, 这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所谓新型智慧城市, 就是大开放、大共建、大共享, 共同把政府的系统和企业创新的系统融为一体, 这样的推进才能叫“推进智慧城市”, 否则你只会推进政府的那点局部性的工作。

而政府的工作会不会受到冲击?我觉得很有可能。他们也可能会被淘汰。那么多的机构、组织都在一点点被淘汰、更新, 难道政府就可以千年万年的下去吗?也不是, 也需要创新。这就是新型智慧城市我们要以更新的观点, 全面考虑这个问题。这样才有利。

做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有两种:一种顶层设计我们把它叫做工程性的顶层设计;第二种顶层设计是决策性的顶层设计。两个不一样。工程性的顶层设计保证的是操作层面的, 但是决策性的顶层设计是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和内容。是选择性的。面临的问题不一样, 一个是确定性问题、一个是不确定性问题。在执行领域的顶层设计我们面对的都是确定性问题, 这是有明确解决办法的, 所以所谓的顶层设计都是一个逻辑分析, 不符合逻辑、不符合推理接不上了, 那他就是错误的。而决策性顶层设计没有对错概念, 只有好和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需要设计一种能够自动达到目标的东西。

比如计划经济, 当我们在考虑计划经济开始时, 我们都认为整个经济是计划的, 只要一计划就可以避免所有资本主义的矛盾。但我们做起来之后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儿, 一大堆问题, 为什么?因为计划经济脑子里想的都是确定性问题, 认为一切问题都是确定的。但是做起来发现很多问题不可预测, 是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的问题解决不了, 只是在现场反映, 这个时候要有一种机制, 让每个在现场的人有积极性去解决。这个东西就变成市场机制了。当我们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时候, 不是说我要设计个方案如何解决未来, 这是不可能的, 而是设计一个机制, 这个机制让未来的人碰到这个问题会激励他努力。

信息推动社会发展

我们仔细研究后就发现, 信息资源就那点数据源解决不了多大问题。我以前做IT领域时就发现大家老说信息资源重要, 为什么买信息的钱总是不如买软件的钱!社会上买软件的钱比买信息的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 为什么大家不认识这个?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 我们要研究一下什么东西对我们最有帮助。

我们怎么理解信息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信息为什么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我们从亚当·斯密观点开始说, 他说生产力的来源来自于分工。分工做什么?从信息化角度理解分工, 我们发现所谓的分工合作是一个组织化的改造, 也就是说一切效率来自于有效的组织。比如说人打不过老虎、也打不过犀牛、打不过大象, 但是所有这些动物变成你的保护对象, 为什么?因为人能配合。

人为什么能配合?人有语言。配合把分散的人变成一个组织, 任何一个人打不过一个组织, 因为1+1大于2。那么1+1会不会小于2?会小于2。1+1小于2我们就不理它了。1+1大于2这个组织就保留了。于是不断地发展, 我们就会发现, 一个组织更严密的社会就有更强的生产力、更强的竞争力。我们要用组织的优化来看待。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的, 从生物的发展, 单细胞、多细胞, 逐渐发展越来越复杂。他们得益于什么?得益于他们的组织化, 就比无组织化的更有资源争夺能力。那么城市也是这样。我们有时候到国外, 人家就说你什么都不用管, 就专门做研究。而我们这边需要收集这个资料、那个资料。这个组织严密分工就差距很大。

什么问题影响着组织?最核心的就是组织是靠什么连接?通信连接。维纳说“通信是连接社会的混凝土”。那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 也就是说, 信息通信的技术是组织全社会、全世界, 包括技术连接的黏合剂。现在最基本的黏合剂变了, 于是全部被重组了。

城市都可以重组。任何一个城市不仅是内部互相的连接和组织, 它还处于更大的范围组织之中, 所以每一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化不能独善其身, 必须要考虑到大格局的定位, 只有大格局正确了才能很好的发展。我们要用组织化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我认为这种视角是很重要的。你从这个视角看待的话, 对问题的理解就会提高一步。你会发现为什么有些事情, 光是技术还解决不了呢?那么把大家组织起来, 你所做的工作也是一个信息化的工作, 是建立人和人合作的秩序, 秩序的建立都是信息化的任务, 你会发觉什么容易做、什么不容易做, 你就会清楚了。

科学规划新系统的服务能力

在我们顶层设计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规划新系统要有什么样的功能。为什么我们喜欢规划功能?因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要做规划功能。但是从效益角度来看, 就发现问题差远了, 因为所有功能在这里摆着, 功能永远不会自动变成效益。它要变成效益还要再集成一次。要集成一次、组装一次, 每项功能就好像编程序的指令一样, 程序员要用你就必须编一套程序、编一个软件。一个功能摆在那里, 也需要有人把它编辑起来, 如果没有人编, 你的功能永远是无效的。

但是我们可以规划服务, 比如说给居民解决一下到政府办事不用带原件, 这个时候你要规划服务, 规划服务就不一样了, 它本身就是一个追求效益的过程, 于是这时候就更有效。规划服务和规划功能不一样, 功能是死的, 但是每一项服务必须是活的、必须是有生命的, 至少要完成它的生命期。那么新型智慧城市要规划的是什么?服务。而这个服务和过去的静态化确定性的规划是不一样, 我们要设计活的, 它要能够自我解决问题、自我发展、追求目标。

我们的每项业务必须要考虑它的生命力。因为每项业务必须活下来, 怎么样活下来?必须要有不断的资源供应。当你从业务角度考虑的时候, 你从服务角度考虑时就会发觉, 这项业务有没有钱、社会能不能支持、钱从政府拨款里来还是公众这里来、这项业务做得到底好还是坏、如何改进。其实改进也是一种机制, 如果服务得好就会激励我努力, 你的价值就提高了。如果说服务得好坏没有激励机制, 那没有多长时间你所有的服务都会离你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来保证它有生命力。这些事情都要和我们的生态环境配合。你要改进不仅要改进系统升级, 还要研究哪些地方在环境上要改进, 这样才能设计一个有生命的服务系统。

一个政府办的系统和市场办的系统, 这两个系统它们的生命力是不一样的, 市场形成的系统会更有生命力, 而政府办的系统如果没有补贴就做不下去了。

原因在哪?因为市场系统没有行政压力, 参与者是自愿的, 这就是一种选择, 这种选择起什么效果?每个参与者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才决定参与不参与, 当他做选择时就会把自己的智慧放进去, 因此系统至少是有利的。完全是大家的选择, 每个参与者都把他的智慧放进去了, 于是就会有更多的智慧。而政府的系统强制要求参与, 对我不利的我也得参与, 要不然处分我或者从另外方面补贴, 这样就没有办法把智慧凝聚在系统之中, 这样它就丧失了生命力。

一个政府要办很多系统, 我们要做的时候有很多分系统, 这些分系统也要让它们有更多的选择性, 当部门有更多的选择性之后, 那么合成的系统才会更加有智慧。如果没有选择性, 没有加入自己智慧的机会, 那么它的生命力就特别薄弱。计划经济不懂得不确定性, 他认为靠我自己的智慧可以计划一切, 实际上的结果证明, 无数的问题、不确定的问题是不可预见的, 没有那种处理不确定性的分权机制, 就解决不了。

以服务社会为顶层设计中心

要去IT中心论。我们的智慧城市不要以IT为中心。不要以决定性思维为中心, 要考虑自组织, 不要把所有事情都局限在政府的思维的框框里。

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 政府的目的也是创造全社会的服务, 如果我们以服务为中心, 不管是政府做的还是企业做的, 我们要组织一个很好的为社会服务的系统, 不见得就追究你的出身。

另外从创造性角度来讲, 我认为企业的创造性强。马化腾也有一个例子, 以前和360打得不可开交, 人们说他这是最困难的时候, 后来他想通了:我不要把东西都包在我自己, 我成全别人, 我帮助别人发挥作用, 因此我的平台开放。当他把立场转变为帮助别人、支持别人服务的时候, 他就上来了。

那么我们政府做系统也不要把东西包起来, 政府要帮助企业、给企业找机会、帮助企业发挥作用, 最终全社会都有一个更好的服务机会出现。政府的目的也达到了。现在企业也大举向公共服务进军。政府将面对的企业这么样的发展趋势, 所以政府与企业系统的融合是大趋势。

新型智慧城市的灵魂是开放、共建、共享, 这是新型智慧城市的灵魂。我们到了今天为什么要讲新型智慧城市?目的是什么?过去的智慧城市, 我们做了很多, 但是太局限于政府思维, 我们对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 公共服务的东西没有能够聚集起来。我们需要跳出政府服务的小圈子, 建设合做大服务。

3.智慧城市vs新型城镇化 篇三

“智慧城市高地”下的弊端

现在来看,“智慧城市”已经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还在2008年就由IBM公司提出来了,2009年就开始在国内热起来。虽然已经过去4~5年的时间了,但是“智慧城市”绝对还是当下一个热得发烫的概念。在股市还有个“智慧城市板块”,其中的成分股往往是股民们追逐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已经甚至仍然还在规划实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不久前住房建设部在全国开始了“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据说国家发改委将在今年发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从现在已知的发展情况来看,当前人们主要从技术和业务应用层面讨论和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具体来说,这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物联网(其中尤其是RFID)技术的发展,其次是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第三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第四是上述这些技术在城市信息化发展中的业务应用。而就城市信息化业务应用来看,主要是一些城市规划管理以及一些特定的公共服务业务,如所谓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但是,目前,我们尚没有任何人能够从顶层设计层面去规划和认识智慧城市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建设智慧城市?我们仍然只是延续IBM在4年前从该公司开拓中国信息化业务市场的角度去看待所谓的智慧城市,根本就没有从我国城市化建设和信息化发展战略层面去重新理解和认识。

我曾经在去年就撰文提出,目前人们在认识智慧城市时,存在着“概念不清、外延不明”的问题。因为,从当前智慧城市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对智慧城市建设所包含的内容的看法往往不同。例如,城市规划建设部门往往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化主管部门则从工业化、信息化相互融合角度去规划本地区的智慧城市建设;而地方政府如地级市则又从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角度去规划智慧城市。有些地方的所谓智慧城市规划,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仍然采用以前的技术思路和模式。智慧城市就犹如一个泥团,在不同的人手里会被捏成肥瘦不一的泥人。当前我国的所谓智慧城市其实一点也不“智慧”。

当前,还存在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人为地打造所谓的“智慧城市高地”,将当前的智慧城市人为地与之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割裂开来。例如,有人就专门撰写文章,阐述所谓的数字城市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区别,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高明、更先进,让人觉得智慧城市是一种横空出世的产物。因此,如今的智慧城市好像成为某种噱头,成为一些企业、部门开展新的信息化市场、增加新的公共项目建设的工具。

受这种不良倾向的驱使,我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呈现出若干不利的局面。

1、进一步加剧了业务系统的信息孤岛局面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地方政府在积极地推动,而条线业务部门对此并不热心,因此,尽管条块分割问题一直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顽疾,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也不能缓解这一问题。从人口、法人以及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库建设来看,当前的智慧城市对于如何解决其共同管理模式问题并没有提供多少建设性的建议和经验,从这个角度讲,当前的智慧城市建设仍然会面临诸多的重复建设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各种固有问题仍然会继续存在。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掩盖了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

2、企业信息化发展进一步被边缘化

本来,企业信息化问题一直被认为是企业自身的业务,政府部门主导企业信息化往往会被人认为干涉企业日常经营事务,因此以往在很多地方的信息化规划中,通常都没有多少有关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实质内容。由于智慧城市重点关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因此在最近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中,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是难寻踪迹了。

然而,当前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企业信息化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条件。无论是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还是3D技术,都将使得企业的生产制造乃至于市场营销都发生根本的变化,国外一些学者甚至将这些新技术在传统行业中的应用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因此,如何抓住由新一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发展大潮,进一步转变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经济结构,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在这个过程当中,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应该对于传统产业信息化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3、信息网络安全问题继续受到冷落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大量应用到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其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但是,很多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对这个重要问题却语焉不详,甚至是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态度。对于其潜在威胁,我们不得不深表忧虑。

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三个维度及其战略缺陷

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纯粹外来的词汇,而是将其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并结合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那么我们对于智慧城市就会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就能够正确地理解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刻内涵。总的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从更加宏观层面去丰富我们对于智慧城市的认识,并分析其中的问题。

1、从“两化深度融合”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很久以来,信息化一直被看作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思路;当前,根据国际经济不景气以及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些重要文件中,信息化都占据重要地位。

nlc202309031723

从国内外信息化发展实践来看,信息化工作往往体现为几个具体的“Logo”。例如,初期是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是数字城市,从2008年开始,智慧城市成为各国信息化工作的主流思路和基本方向。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智慧城市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主要还是在地方政府层面,尚未与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大战略相衔接,所以,虽然我们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战略,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落实,只注重在传统产业改造以及电子商务层面着眼(如成立专门的工业和信息化主管机构),而对于信息化的相关工作如城市公共管理、社会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资源、标准规范建设等共性技术建设内容方面,则重视不足,缺乏统筹。因此,尽管信息化具有如此的战略地位,我们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体现,也就是说,信息化缺乏一个合适的落地实施的战略战术安排。这可以看作是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缺陷。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与以前的单项IT技术的创新发展不同,近些年来所诞生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具有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相互之间围绕海量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决策分析的、前后相互连贯的产业链条的形式集中出现,共同构成新一轮的、威力更为强劲的信息化宏伟浪潮。

这一轮信息化浪潮对于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我们尚难以进行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预料的是,当前基于传统的行政区划而展开的智慧城市建设显然是不适应这种技术发展要求的。从住建部所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来看,不仅有规模较大的城市,甚至还有城区和县级单位,显然有违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规律。而且,试点本身也未对如何应对这一轮的产业链式信息化浪潮提出有效的顶层应用规划方案,因此我们难以对这种“摸着石头过河”式的智慧城市试点寄予过高的期望。

3、从城镇化战略维度理解智慧城市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大约为5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国的城镇化还有较大的空间。因此,城镇化被看作是未来扩大内需、维持国民经济继续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泉。由于历史因素,当前的城镇化承载着众多的任务和要求,中央也因此将当前的城镇化称之为“新型城镇化”。根据2012年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新型城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二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三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上述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主要是基于当前城镇化本身的内在要求。其实,在这些要求当中,信息化都可以而且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应该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只有深度融合信息化战略,城镇化才可以真正体现出“新型”的时代特征,才可以被称为“新型城镇化”。

然而,虽然信息化和城镇化都被赋予国家战略地位,但是对于如何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无论是重大的文件还是具体的业务工作层面(如城镇化建设),都未对此加以明确。而且,对于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界鲜有研究,政策上也缺乏衔接和协调。这同样可以说是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缺陷。

上述三个维度,都从战略层面讨论了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我们就难以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真正内涵,智慧城市不仅难以深度融合工业化,也难以深度融合城镇化。

让智慧城市建设赋予新型城镇化以智慧

从地理空间来看,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能得以实现。为此,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

1、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战略中的作用和定位

这虽然看过去好像是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但其实这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关我国信息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实际上,当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受新一代信息技术本身的驱使,更受到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所迫。为此,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

2、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要求,构建智慧城市总体框架

对大都市和中小城镇来说,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对于大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注重应用以物联网、云计算、无线宽带、三网融合等为主要内容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现代城市病为主要内容,而对中小城镇来说,与民生相关的公共管理与服务为业务系统应为发展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刷新当前城市信息化发展现状,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为人们呈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

3、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与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我国的城镇化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成为一个万亿级的巨大内需市场,是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保障。从历史发展讲,城镇化与工业革命密切相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了英国、德国、美国等少数欧美国家的城镇化,而第二次产业革命则成就了主要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我国城镇化提供了极好的历史机遇,毫无疑问,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成就我国的城镇化。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是,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已经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制定了比较具体的战略部署,如国务院于2010年10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以及2012年7月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是,从当前的试点情况来看,各地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今后,应该从总体上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关联性,从政府采购等等方面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

4、建立能够融合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信息化建设综合协调机制

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信息通信产业管理、城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社区管理服务等诸多领域,而且也与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密切相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综合统筹机制去协调推进。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个综合、统一有效的机制去统筹智慧城市建设。

实际上,任何一个单一部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都会面临诸多缺陷,必须建立一种能够综合协调各方业务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的智慧城市建设机制。例如,就目前由住建部所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智慧城市试点几乎包含信息化建设的绝大多数内容,然而住建部本身并不具备信息化建设的主管职能,其中的很多业务是难以由其一家部门就可以落实推动得了的。在当前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发挥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的作用,综合新型城镇化建设管理功能,通过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颁布有关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设立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地就相关问题举行跨部门协调会议,解决项目建设、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问题。

5、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机制和体系

为保障智慧城市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必要从保障国家安全高度规划信息网络安全,整合当前分散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立高效的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

6、加强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物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法律法规问题要比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更加复杂。就我国而言,互联网法律法规建设存在大量“欠账”,许多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处于无法可依状态。在物联网时代,这种局面必须得到改观。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

4.智慧产业新城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篇四

作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知名项目的缔造者,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简称北科建)科技地产的理念和模式早已为业内所熟悉。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到来,北科建的商业模式和战略也发生重大的变化。

在以往的政府园区投资职能过程中,北科建着重于园区的策划、产业定位、土地开发、产业招商以及企业孵化等方面。“在新型城镇化下,大家都在探索城镇化实施的路径,”北科建集团总经理郭莹辉说:“产业园区的开发与运营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重要支撑力量。”

北科建集团正在以产城融合的科技地产模式,按照智慧产业新城的架构在全国多地布局。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加速推动和智慧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北科建集团按照科技地产产城融合的理念,正在构建科技新城的升级产品—智慧产业新城,将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进行融合和完善,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北科建集团已经与IBM签署了合作协议。一方面,在北科建现有的科技地产项目的后续开发中,将增加智慧园区的相关功能;另一方面,北科建与IB M将共同策划和开发北科建新获取的智慧产业新城项目;同时,IBM将发挥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为北科建集团推荐的入园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辅导、企业融资和企业高管到IBM总部实训等服务,以帮助入园企业快速成长。

郭莹辉表示:“国家的科技园区已经发生了大的逆转,从原来的产业园区逐步向产业新城升级。我们提出的智慧产业新城拥有非常大的空间,而且产业也不是某一特定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内部把它的特征定义为多元产业集聚融合。”

5.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五

圳市智慧城市研究会

点击下载资料

6.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六

我一直这样认为,“班主任老师应该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班级,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一门爱的艺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从当初对班级管理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颇有一些收获,个中滋味,非言语所能表达,其中,既有失败的辛酸更有成功的喜悦!我深深的知道,做班主任老师难,做新形势下的班主任老师更难。

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果敢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风趣的课堂教学艺术。这些品质都应是一个现代优秀班主任老师所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

教育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学习型的班主任老师。

班主任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对自己的班级首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心灵、学习、健康、发展等全方位的关爱,是一个班级健康发展的前提。好的班主任老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的影响甚至是终身的。蔡云芝先生对魏巍的无私关爱,彻底的改变了魏巍的一身,为我们成就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安妮。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慈母般的呵护,影响了海伦。(班主任

)凯勒的一身,使一个又聋又哑而且双目失明的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的人,成为了全世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由此可见,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无私而伟大的爱,是抚平学生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更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驱散心灵阴霾的一盏航灯!

当然,教育只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还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做一个学习型的老师,与时俱进,才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应在搞好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加强学习,主动的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育方法接轨,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去感染学生、启迪学生,我们虽不能人人都成为大师、名师、专家,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还是可能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时刻牢记的警言。

教育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做一个创新型、智慧型的班主任老师。

教育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技术。它对老师的要求非常特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我们班主任老师的最大作用就是创造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潜力。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果敢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风趣的课堂教学艺术去引导学生、启迪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都能够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健康成长!李镇西、于漪、魏书生等老师无一不是班主任、学科老师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个性鲜明、方法前卫、理念超前、见解独到。在所有人的心目中,他们既是优秀的学科教师,更是超群的班主任老师!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具有大智慧的、创新精神的艺术。班主任老师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该是教学的业务能手、是学校的品牌和口碑!学生、家长、社会对我们应该有绝对的信任感,我们还应该是一名钢琴师,在班级的发展、学科教师等方面起好沟通和协调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奏出和谐的音乐!班主任教师的智慧就在于做班级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盏航灯,公平、公正、客观的善待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也难怪,我们的许多家长要选择一个好的班主任教师,而不在乎其他情况的原因或许也大都在此吧!

创新精神的核心和前提是尊重和爱。尊重和关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开展工作,才可能谈得上创新。否则可能会因循守旧。尤其是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们要用多种教育或教学艺术对学生加以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学生的一切都被尊重了,身心才自由,因为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由的学生才会快乐,才会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班主任教师应全力为之创造这样的氛围,使班级的学生真正的做到“张扬个性、释放潜能,从而达到远举高翔”之目的。

由此看来,班主任工作既是一份责任,还是一份荣誉,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老师除了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宽阔的胸襟、果敢的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生动风趣的课堂教学艺术这些品质外,还要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班主任老师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好的班主任老师就是一个好的班级。

“班主任老师应该是班级的一面旗帜、一盏航灯。”

“班主任老师还应该是学校的品牌和口碑。”

7.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七

1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

1.1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区别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而智慧城市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城市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继数字化城市发展后信息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的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广与使用,但并非单纯的智能城市,而是包含了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2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的联系

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都离不开对城市发展的规划,两者都致力于城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关注民众生活,在建设方式和建设目标上两者大相径庭。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新型信息化,信息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便是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充分地利用于城市建设,在城市集约、低碳、绿色、智能发展的控制上有着重要作用,是建设人类宜居城市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条件。同样,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能推动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经济不断发展,对高兴技术产业投资加大,引领智慧城市的建设。

2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协同推进

2.1 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化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智能分析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方便的居住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信息的高速传递,通过移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信息技术,能够及时地向城市居民传递信息,方便为居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居民的想法。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原则,借助智慧技术及时地采集民众的意见与建议,及时响应民众和企业的需求,为民众和企业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着力打造人本、智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2.2 依靠信息技术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城市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城市、宜居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利用GPS、RS、GIS、数字地球等电子信息技术合理分析城市空间区域,合理规划城市居民区、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绿化带,将智能、人文因素渗透到城市空间规划上。有效的隔离工业区污染,更好地打造人类宜居城市。通过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发展智能公共交通,建设低碳环保、高效便捷的智慧公共交通体系,不仅便于居民出行,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并且,通过智慧技术,规划部门可以更改地监督城市建设,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优化,对城市空间布局进行有机调控,从而引导城市空间布局有序发展。

2.3 数字化分析,构建绿色高效产业体系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产业转型升级和高兴技术产业等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恰恰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推力。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引导下,传统产业不断改革创新,在产业链条中融入智慧技术,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通过智慧分析,减少传统产业能源的使用和原材料的浪费,降低污染,实现低碳节约,改善城市经济环境。同时,智慧城市建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智慧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智慧产业”应运而生,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产业体系构建提供了新方向,也是实现城市低碳、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 结束语

智慧地推动城镇化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利用智慧技术推动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更多地关注居民生活,关注居民意见,而不是简单强调城市智能化,利用技术操控城市管理。而智慧城市建设,不断发展高兴技术产业,推动信息技术在城市生活中的运用,引导相关产业发展,助力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在研究背景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梳理,从基础设施整合、产业发展转型、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精细化管理等方面提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框架,并对智慧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策略进行了探讨。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实现城市的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发展,进而全面提升城乡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强化“智慧”与“人文”要素的融合,来培育不同城市的特色。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而新型城镇化发展能更好地引领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实现智慧、绿色和人文的可持续城市发展。更多还原在实践中,我们要学会抓住两者之间的共性,发挥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推动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共同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居民整体生活品质。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镇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断汲取经验,改革创新,以促进中国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城镇化的转型刻不容缓,“智慧城市”建设便成为了推动中国城市化建设改革的重要手段的途径,发展上升为国家经济战略。基于此背景,本文对于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关系进行了一番探讨,提出了一些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智慧城市的看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庆辉,包红霏.我国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及对策研究[J].辽宁经济.2015(12).

[2]马华敏.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3]曹发明.旅游业主导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2).

[4]张宏乔.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及空间分异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城市学刊.2015(05).

[5]沈玉梅.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5(34)

[6]雷晓萍,刘晓峰.宁夏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生态移民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2015(10).

8.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八

【关键词】 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上海

The thinking on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hanghai's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Lu Jing-jing

(Shanghai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Shanghai 200040) 

【Abstract】 Smart c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s urbanization, and evaluates the current problems. After introducing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smart cit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ose two concepts is discussed. Finally, based on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Shanghai, the ways of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with smart city is put forward from four aspects, including emphasis on planning and design、promotion of industrial upgrading、improvement of service and management, and enhance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Smart city;New-type urbanization;Shanghai

1. 引言

(1)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截止2011年底,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而上海,作为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城镇化率已接近90%,高于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率80%的平均水平[1]。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和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传统城镇化不同,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以人为本”,“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因此,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上海自身发展的要求出发,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探索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对上海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总裁彭明盛于2008年提出[2]。经过前几年的探索和积累,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在近两年开始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上百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北京、上海、宁波等城市更将其作为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并纳入城市发展“十二五”规划中[3]。智慧城市通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抓手。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在上海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是必然的、也是恰逢其时的一个选择。

(3)本文将通过回顾上海城镇化建设的历程,分析当前上海城镇化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从智慧城市的角度出发,探讨相应的解法,旨在为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2. 上海城镇化发展历程和主要问题

2.1 城镇化建设的演进。

(1)上海新城建设的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940年代后期的“大上海都市计划”,该计划的编制引进了当时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提出了“区域规划”、“卫星城”等概念。虽然该计划最后未能实施,但对之后上海总体规划的编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958年,上海市域面积调整后,为结合郊区工业的发展,上海开始规划一批卫星城镇,先后规划建设了闵行、吴泾、安亭、松江、嘉定等5个卫星城。1970年代末,又增加了金山和宝山两个工业卫星城。

(3)1986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和改造中心城、充实和发展卫星城的基本思想,确定了构建“中心城——卫星城——郊县小城镇——农村集镇”4个层次组成的城镇体系。

(4)为适应1990年代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海于1994年开始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并于2001年获国务院批复。《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确定了市域空间上“多轴、多层、多核”的结构。

(5)在“十五”期间,上海重点开展了“一城九镇”的试点工作,即在99版总规中确定的11个新城和22个中心镇中选择了松江等9个新城作为试点。2004年起草的《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了上海市域城镇体系为“中心城、新城、新市镇、居民新村”四个层面,并重点对新城和新市镇这两个规划层面进行了研究。

(6)“十一五”期间,在总结“一城九镇”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明确提出了市域“1966”城乡规划体系(即1个中心城、9个新城、约60个新市镇、约600个中心村)。同年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6~2010)》则具体落实了“1966”城乡规划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框架。

(7)最近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把郊区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以新城建设为重点,深化完善城镇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纲要中提出分类建设7大新城,原规划9个新城中的闵行和宝山似不再被定义为新城,而是作为中心城的连绵地带进行发展[4]。

2.2 上海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瓶颈。

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尤其是“十五”和“十一五”的快速发展,上海郊区城镇已经成为城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疏解中心城人口、支撑郊区经济等主要作用。截至2008年底,上海9个郊区的常住人口已接近全市的一半,郊区GDP总量占全市的37%,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5%。虽然郊区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受限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在城镇化过程中上海同样面临着城市外延扩张占主导、人口城镇化落后、居住环境质量提升慢以及区域化差异扩大等一系列问题。正视郊区城镇建设的诸多问题和发展瓶颈,是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的基础和前提。

(1)城镇发展差异化较大,城乡体系结构有待完善

新城之间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对人口的集聚能力差异性较大。如在9个新城中,闵行和宝山由于紧邻中心城,人口规模迅速扩张,其中,闵行新城人口已达到百万规模。而“十一五”期间确定的三个重点发展的新城嘉定、松江和临港,其人口聚集程度却远低于宝山和闵行。一些离中心城较近的新市镇,因为城市辐射作用,人口迅速增长,甚至超过了部分新城。如2010年川沙镇、梅龙镇的人口已超30万,而同时期的临港和金山两个新城人口仅约20万[5]。郊区城镇的人口导入能力随着其与中心城距离的增大而降低,导致近郊区成为人口集聚的重点地带,远郊城镇人口集聚效果不理想。

endprint

(2)郊区城镇发展联动性不足,轨道交通网络有待强化

上海的郊区城镇,作为全市城乡体系中的重要节点,担负着连接中心城、辐射长三角的承接作用。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郊区城镇更多强调与中心城的联系,服务于自有的行政区划范围,而与长三角的发展联动性不足,与长三角邻近县市更多呈现出一种水平竞争而非分工协作的关系,难以实现互动发展的良性格局。从轨道交通方面来看,目前每个新城仅1条轨道交通联系中心城,每条线路设站较多,至中心城的运行时间需一个小时左右。而在高铁快速发展的时代,长三角各城市依托高铁网络已拉近了与上海中心城的时空距离,通勤时间仅需半小时至一个小时。郊区城镇的区域优势正在消失,在当前新的发展背景下,需重新找准定位,依托自身优势,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产业发展绩效有待提高

上海过去一轮郊区城镇建设是以土地的快速消耗和蔓延式扩张为标志的,这种扩张式、粗放式的城镇发展模式导致人口城镇化长期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相对于快速扩张的用地,土地利用效率却不容乐观。上海郊区新城或新市镇的周边或内部一般都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园区作为城镇发展的推动力。例如,临港为国际物流与保税物流集聚区,松江依托大学城和市级工业区,成为多功能的教育研发服务集聚区,嘉定则以国际汽车城为核心,建立汽车服务集聚区[6]。从用地结构看,目前工业用地在郊区城镇建设用地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但不少新城、新市镇的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落后,产能低下,土地处于低效利用状态。2011年郊区新市镇产业绩效仅为19.6亿元/平方公里,远低于全市工业园区62.6亿元/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5]。

(4)郊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对人口吸引力有限

公共服务设施是城镇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吸引人口集聚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上海的大量优质公共资源,如医疗、教育等,均集中在中心城,郊区新城、新市镇必备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与中心城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一方面是由于配置标准的不同,郊区城镇仍按“区县域行政中心”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所引起。城镇化速度过快,融资渠道有限,导致郊区城镇的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配置不足、建设滞后。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对人口的吸引力。

3. 智慧城市的内涵以及与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联系

3.1 内涵和特征。

目前,智慧城市并没有特定的、唯一的定义,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出发,对其都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智慧城市包含两层涵义。一是“智”,即从技术角度出发,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通过监测、分析、整合、优化现有资源,构建以政府、企业、市民为主体的交互、共享平台,对城市的高效运营和管理作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二是“慧”,即从人文角度出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运用人的智慧尽可能的优化配置城市的各种核心资源,更好的管理城市,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方面:

(1)信息资源更加充分全面的互联互通。

信息化是智慧城市的基础,通过分布在城市各个重要设施、公共环境中的传感系统,以及城市中的个人、组织等系统,实现城市海量数据的实时监测、收集和存储。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城市的宽带网络在线连接起来,实现物联网和互联网系统的充分连接和融合,帮助用户更全面的分析、解决问题。

(2)城市管理更加科学化、精细化。

在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基础上,以政府、企业、居民为核心构建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应用平台,从而实现城市资源共享共用。城市管理者可以通过公共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办公,降低办公成本,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另一方面,通过综合分析城市各个系统的运行数据,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估城市运行情况,尤其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3)社会服务、生活品质明显提升。

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不同社会领域的应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网等系统的建设使得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得到明显提升。通过“智慧化”的服务平台,公众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信息和服务,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运行的成本,还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有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

3.2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基本在同一时期,两者在概念上虽然有所区别,但在本质上却是一致的,都强调以人为本,以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为核心,全面提升社会经济水平。

(1)智慧城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与传统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不再依赖土地财政和“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而是以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手段,城市建设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城市管理水平、服务能力的提高,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智慧城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通过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让普通民众享受城市智慧化所带来的成果,提高生活的便捷性,构建美好社会[7]。另一方面,将信息化融合到产业中,实现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智慧城市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2)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

智慧城市在我国的实践还多属于概念构建期,对其理解也局限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层面。因此,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例如,重建设,轻规划,缺乏顶层设计,存在信息孤岛,条块分割问题严重,相关政策法律缺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等[8]。这些问题通过单纯的智慧城市建设是无法解决的,必须结合新型城镇化进行统筹考虑,从全局规划的角度出发,合理分配社会资源,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保障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

4. “智慧”背景下的上海新型城镇化建设

4.1 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

(1)信息基础设施接入能力加强。

“十一五”期间,新增光纤到户覆盖180万户以上家庭,全市家庭宽带用户互联网平均接入带宽升级到4Mbps以上。对中心城区和郊区490万有线电视用户实施NGB网络改造,使有线电视网络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增加宏基站和室内覆盖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全市1Mbps以上无线宽带覆盖。大力推进全市公共场所、服务场所的WLAN建设,全市重要场点WLAN覆盖达80%以上。

(2)通信枢纽建设加快。

国际通信能力实现跨越式增长,在上海登陆的国际海光缆总数达6个系统、10条海缆,系统总容量超过4Tbps。推动基础电信运营商进一步优化城域网络结构和国际通信系统建设,国际和国内互联网出口带宽分别达到450Gbps和2000Gbps。

(3)功能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加强功能服务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力拓展存储、转发、灾备、高性能计算等网络增值业务发展做好基础支撑工作。互联网数据中心(IDC)和数据服务园区实现规模发展,运营服务模式不断深化,IT服务外包模式初步形成。积极推进超级计算中心四期建设,提升应用服务能级,拓展应用服务领域。

(4)三网融合平台建设继续完善。

以三网融合相关网络建设为基础,建设和完善相关管理平台。至2011年,基本建成IPTV和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实现与国家监管平台、内容传输分发平台的对接。深化拓展IPTV、手机电视、基于有线网络的互联网接入等试点业务。至2011年,本市IPTV传输试点业务平台支撑容量超过200万户,手机电视分发试点业务平台支撑能力提高到满足3600万用户需求,建成支持100万有线电视用户规模的融合多媒体通信平台。

endprint

4.2 智慧城市为新型城镇化破题的路径探索。

目前,上海已经基本具备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基础,而如何将智慧城市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解决上海现阶段城镇化发展瓶颈,实现城镇化建设质的飞跃,是今后上海在城乡建设中所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1)重视智慧规划,加强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关乎全局性的规划和管理问题。对于上海众多的新城、新市镇来说,每个城镇的区位、现状条件、发展水平等都有所不同,在“智慧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要根据每个城镇自身条件,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由于智慧城市建设将使得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城市空间布局,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引入“智慧规划”的理念,通过参数设定和方案比选,选择一个最适宜未来发展的模型[9]。

(2)发展智慧产业,提高生产效率。

上海土地资源紧张,郊区的城镇建设用地中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较大,但工业用地单位产出低下,土地利用效率不高,是上海在产业转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信息技术因其适用领域广泛的特征,可以与不同产业相融合,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产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造升级,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本身也可以形成一条大规模的产业链,从上游的软件开发产业、传感器设备制造业到中游的物联网服务业、下游的数据处理、信息管理产业,这些产业都可以成为当地城镇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镇发展带来持续动力。因此,通过发展智慧产业,可以大幅度提升土地产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3)注重以人为本,提升管理和服务。

上海郊区城镇发展差异化较大,紧邻中心城的城镇无论在人口数量还是发展水平上都相对较高。这一方面得益于中心城的辐射优势,另一方面也与远郊地区的服务管理水平较低不无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远郊地区的人口吸引力,除了要加强基础设施等硬件条件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和管理等软件条件的建设。智慧城市,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可以缩小时空距离,均化服务管理能力。智慧政府、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系统的建设,可以大幅度减少城市中各种物质和能源的投入,实现经济效益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城镇化[10]。

(4)加强生态建设,提高城市宜居度。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上海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各种城市病:空气污染、垃圾围城、耕地矛盾、水体污染、生态退化等。上海地处江南水乡地区,郊区城镇具有优于中心城的环境特质。在城镇建设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对当地具有生态价值的绿化、农田、河道、林地等资源的保护,创建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通过各种先进的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及信息技术构筑物联网体系,实施监测、过程控制、预警预报,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另一方面,智慧环保还可以通过信息公开等手段,增强公众监督和参与力度,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改造,从各个方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 结语

上海的城镇化建设已经到了从外延式扩张阶段向内涵式效率增长阶段全面转变的时期,需要借助智慧城市,实现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本文对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等进行分析,研究了两者的内在关系,并从智慧城市建设的角度出发,对上海目前城镇化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施芝鸿. 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城镇化道路[J]. 上海农村经济, 2013(5): 4~7.

[2] 梁军,黄骞. 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J]. 地理信息世界, 2013(01): 81~86+102.

[3] 张少彤, 王芳,王理达. 智慧城市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 电子政务, 2013(04): 2~9.

[4] 顾竹屹, 赵民,张捷. 探索“新城”的中国化之路——上海市郊新城规划建设的回溯与展望[J].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216(3): 28~36.

[5] 陈琳.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策略思考[J]. 上海城市规划, 2013(4): 10~14.

[6] 刘铮. 产业集聚与大城市郊区城镇化——以上海为例[J]. 税务与经济, 2011(01): 36~39.

[7] 李海涛,李浩.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思考[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20): 139.

[8] 常洁,赵勇. 城镇化进程中的智慧城市建设[J]. 电信网技术, 2013(04): 33~36.

[9] 秦战, 杨心丽,王颖莹. 用“智慧规划”助推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刍议[J]. 上海城市规划, 2013(02): 38~43.

[10] 徐国强. 上海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J]. 上海城市规划, 2012(03): 122~126.



[文章编号]1619-2737(2014)06-28-850

上一篇:自我评价的功能一下一篇:qq情感个性签名伤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