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数学读后感(精选11篇)
1.快乐数学读后感 篇一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正方体,知道正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通过游戏活动,正确感知正方体的六个面,知道正方体有六个正方形的面。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制作正方体的任务。
活动准备:
1、教具(数字魔方一个),每一面上有一个数字1—6。
2、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剪刀、胶水、抹布
活动过程:
1、小老鼠的宝贝—教师讲述,引起幼儿兴趣:今天来了一位客人。(小老鼠)
小老鼠带来了一个宝贝,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初步认识正方体。
—教师出示大正方体的一个面(将其余面用布盖起来),这个宝贝是什么形状?
—将整个正方体全部展示在幼儿面前,再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告诉幼儿这是一个正方体的魔方。
—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观察:这个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一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几个正方形?
3、游戏:抛盒子
—师幼共同商定游戏玩法:先抛扔这个正方体的大魔方,当魔方停下来,看上面的数字,数字是几,幼儿就拍几次手。
—师幼共同游戏几遍。
4、制作正方体。
—请幼儿观察正方体的展开图,让幼儿数一数,它是由几个正方形的面组成的?
—师幼共同观察展开图,讨论制作正方体的具体方法。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及时地给予适当的指导。
5、游戏:抛数字魔方。
—幼儿两两结对,商量谁先掷盒子,进行抛盒子的游戏。
—抛出盒子后,幼儿根据盒子上面的数字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比大小等。
2.快乐数学读后感 篇二
一、营造快乐氛围, 感染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所以, 教师要把快乐的气氛带进课堂。教师推门走向讲台, 就要面带笑容,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 感受到上课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 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 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 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 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 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 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 所以新奇有趣、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场景不仅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之中。例如, 我在讲利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时, 就利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情境, 一句“同学们, 你们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就吸引了所有的学生, 再一句“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呢?”就把学生带入了探寻故事的情境中。学生讲完故事后, 给予表扬, 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白雪公主为七个小矮人准备食物的情节, 进而引到所要学的知识。这样做, 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三、现代化教学情境, 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 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 如果从夸美纽斯 (1597~1670年) 数起, 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 还是将来, 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 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 无疑为“情境教学”锦上添花。情境教学应当做到编者、教者、学者三位一体, 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把编者、教者的情感, 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要达到这一要求, 得靠教师深刻领会编者意图, 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形象、直观、生动地向学生讲述。运用电教创设情境, 可为教师的讲述提供便利。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与语文课比较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电教媒体, 能够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 破疑解难。课堂教学中, 把握重点、难点, 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 展示知识的全过程, 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 是教材的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乘法, 用语言叙述很难理解。因此, 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 寓乘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 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 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 我将教材中的情境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 在屏幕上演示, 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 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 从中体会乘法的含义, 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 动感强, 画面清晰, 学生听得认真, 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乘法概念印象深刻, 记忆牢固。
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 兴趣广泛, 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 抱着试一试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必须创设情景, 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有创造的空间, 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 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个难点。一上课, 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 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 学生讨论热烈, 积极参与。
接着, 学生纷纷举手回答, 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 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 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 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 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 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 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 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 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激发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 电教手段的运用,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 除了上述各种效果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 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
五、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 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 自觉地思考问题, 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 就让学生利用螃蟹有八条腿结合七的口诀自主探索。
3.快乐情境 快乐数学 篇三
一、营造快乐氛围,感染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要把快乐的气氛带进课堂。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要面带笑容,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蔼可亲,感受到上课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注定这节课失败无疑。教师微笑的面容、亲切的目光,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可以给课堂定下一个愉快而安详的基调,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二、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新奇有趣、情景逼真的情节、故事、场景不仅能很快把学生带到具体情境之中。例如,我在讲利用7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时,就利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引入情境,一句“同学们,你们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就吸引了所有的学生,再一句“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呢?”就把学生带入了探寻故事的情境中。学生讲完故事后,给予表扬,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白雪公主为七个小矮人准备食物的情节,进而引到所要学的知识。这样做,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活跃起来。
三、现代化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如果从夸美纽斯(1597~1670年)数起,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其优越性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而且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而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无疑为“情境教学”锦上添花。情境教学应当做到编者、教者、学者三位一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把编者、教者的情感,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要达到这一要求,得靠教师深刻领会编者意图,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形象、直观、生动地向学生讲述。运用电教创设情境,可为教师的讲述提供便利。
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与语文课比较显得枯燥、单调而抽象。具有直观形象、声画并茂、视听结合、生动有趣的电教媒体,能够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运用电教媒体,破疑解难。课堂教学中,把握重点、难点,采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全过程,有利于学会新知识。比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教材的重点、难点,让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非常重要。由于初次接触乘法,用语言叙述很难理解。因此,老师要精心设计演示操作程序,寓乘法的含义于演示操作过程中,通过演示操作的条理化,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思维的条理化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我将教材中的情境制成化静为动的活动灯片,在屏幕上演示,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既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通过老师的启发提问,组织学生动手摆一摆圆片,从中体会乘法的含义,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由于制作的灯片色彩鲜艳,动感强,画面清晰,学生听得认真,看得仔细。这样建立的乘法概念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是好胜心强,兴趣广泛,对未知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猜疑心,抱着试一试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创设情景,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观察、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创造的空间,在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欲望。
如,教学二年级“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个难点。一上课,我出示下面的问题情境:小明带着2元钱高高兴兴地准备到文具店买3本数学练习簿。假如你是小明,你在买的时候将思考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请同学们讨论,学生讨论热烈,积极参与。
接着,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每本作业本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一共要给售货员多少钱?有的说:买3本应找回多少钱?学生思维活跃,我马上给予肯定——太棒了!你真会想。顺着学生的思维,我接着问:你是怎样解决的?这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再经过例题的分析和教师的恰当点拨,很快就能找出中间问题,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这样,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中,既揭示了知识的奥秘,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激发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电教手段的运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各种效果外,还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思维,培养表达、想象的能力等等。
五、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积极进行问题情境之中,自觉地思考问题,主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就让学生利用螃蟹有八条腿结合七的口诀自主探索。
诚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创造快乐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中还有待不断探索、尝试。快乐教育作为我国小学阶段普遍推广的重点项目,是以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为根本出发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素质为最终目的的。它的真谛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精神。“解放他们的头脑”,让他们主动积极地思考,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刻苦地去钻研,把学习当成自己的第一兴趣。
4.读后感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篇四
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彭聪 2013.6
还记得3年前的今天,我正式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在我的脑海中幼儿教师应该是这样的:像妈妈一样带着一群孩子唱呀、跳呀,孩子们在我的身边高兴的跑着、跳着、笑着……就带着这样的憧憬我走进幼儿园,渐渐的这样的憧憬被繁多、锁碎的工作所代替,我被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表现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怎么办啊?我不止一次的在心里问自己:“我该怎么办?我怎么对待这群小不点儿?”
今天的我,成长了,不再无助,不再徬徨。感谢幼儿园的同事给我的一句句指点,一次次点拔;感谢园长亲切的关心、载培与锻炼。现在,孩子在我的眼中已成为鲜活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都象一座宝藏等待着我发现、发掘。我喜欢走到孩子中间,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听着他们快乐的声音,捕捉他们内心需求获得满足时的闪亮眼神。
为了让孩子的成长,我必须不断的准备自己,改变自己。
我发现我可以去观察孩子了。一个老师要成为孩子的引导者,首先要学习读懂孩子。意大利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应该认识孩子的认识,关注孩子的关注,惊呀孩子的惊呀,好奇孩子的好奇。”记得在小班,有个小朋友叫皓皓,一天保育老师告诉我皓皓总是浪费卫生纸,没事儿就把纸撕着玩。如果是以前我可能会直接找到他给他讲不要浪费纸的道理了。,我平静下来,开始仔细的观察他,发现他在卫生间把纸拿出来撕成小小的纸片,撕得很慢很专注……为什么卫生纸回让他如此的专注呢?……原来他是在用撕的方式去获得卫生纸的经
验,也想用小手做撕的动作。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撕的练习提供给他,他很喜欢的接受了。之后我发现原来不想用剪刀的他开始停止撕的动作主动尝试用剪刀了。他的手准备好了……
我也学着对孩子说“不知道”,不再当“万能的老师”。老师,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讲的“好的先生不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涵涵看到但程小朋友动手做了一个风筝,也跟着一起做风筝,他拿着一张画纸来到我面前“彭老师请你帮我画一个直升飞机吧!我要做个直升机风筝,我不会画。”我可以为他画,可我说:“对不起,老师不会画怎么办呢?”看着他转身,在活动室边转悠一边说:“有谁会画直升机?有谁会画直升机?”一会儿涵涵小朋友就来到他身边对他说:我会画,我教你。看着这一幕我再一次被孩子感动了。我的拒绝让他开始寻求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我们难道不为他的成长而感到骄傲快乐吗?
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有生命力的环境,我不断学习,设计新的操作材料。常常我会因为要选一样形象符合孩子需求的材料而跑遍每个大小商场、书店……多少次带着满身的疲惫回家,躺在沙发一动也不想动。当我把教具投放在操作柜上,看到它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帮助了孩子的发展时,我的内心又充满了满足感,我也为自己成功的找到孩子的需求而高兴。还记得孩子们在小班时我为他们设计穿彩珠的工作,中班时他们开始做穿线板的工作,大班时他们用毛线针在泡沫盘上做缝工,端午节时我们又设计了缝香包的工作,孩子们用针缝香包,填香料高高兴兴地戴着自己缝制的香包回家……
孩子们渐渐的长大了,看着他们从不会穿脱衣服到井井有条整理衣物;从不会握笔到画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从稚嫩到自己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看
到这一幕幕,我会感到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即将毕业的孩子们把他们在幼儿园最喜爱的人事中用图画保留作为留念收藏,一个孩子走到我身边拉了拉我的手,把一幅小画轻轻的放在我手中说:“我收藏的是彭老师,这是彭老师,这是我,等我戴上红领巾再来看您……”我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轻轻对他说:谢谢你!其实,我已经被这幅画感动得语无伦次了。这就是我的快乐啊!看着他们愉快的毕业,我心里默默说:孩子们,你们成长了,老师也成长了,感谢你们!
5.快乐数学社团计划 篇五
王亚男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数学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一是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二是填补了我们课改中的弱项。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人任教二年级2班,每位学生都很天真活泼,他们在学习上是充满无限乐趣的,在学习的探究上也是无止境的,因此基于他们无限的求知欲望,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好数学。
三、活动目标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在掌握数学思维成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2.将数学知识寓于游戏之中,教师适当穿针引线,把单调的数学 过程变为艺术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玩中收获。3.课堂上围绕“趣”字,把数学知识容于活动中,使学生在好奇中,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力求体现我们的智慧秘诀:“做数学,玩数学,学数学”。
4.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活动措施
1.结合教材,精选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一步学习的需要。力求题材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解题思路方程化,教学活动实践化。
2.教学内容的选编体现教与学的辨证统一。教学内容呈现以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符合儿童认知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使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儿童思维发展能力相一致。
3.教学内容形式生动活泼,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赋予启发性,趣味性和全面性,可以扩大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4.每次数学思维训练课都有中心,有讨论有交流有准备。可后有总结反思。
四、活动内容
各个不同兴趣小组中在以数学为中心教学的基础上,同时强化对各个兴趣小组课题的侧重点和数学基础知识的训练。选用贴近校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题材,例如最新科研成果、科学奥妙、趣味游戏、生活指南等,还可以增加一些奥数和趣味数学的内容。传授讲究趣味性、知识性、逻辑性和思维性相结合。
五、活动要点
认真组建数学兴趣小组,带领学生走进丰富的数学世界。
开学初组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落实详尽的兴趣小组活动方案,体现小组的特色。兴趣小组活动定课程,为开展广泛的数学活动提供切实素材。把学生的数学活动落实到实处,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每周的活动有教师专门指导。力求做到周周有内容,有目标。开展读报和阅读数学书籍活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享受读报的快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等内容教师都在数学兴趣活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并指导,适当的介绍拓展些的知识,鼓励学生自行阅读、独立思考等。利用生活中的数学资源,让学生体验数学的实用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动力支撑。
二年级快乐数学社团计划
王亚男
一、指导思想:
趣味数学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开发智力的、生动活泼”的课外教育。她展示着数学的神奇智慧和艺术般的魅力,学生在探索解法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了数学思想的博大精深和数学方法的创造力,不断地激发着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因此产生了进一步对学习数学的向往,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奇妙的数学世界之中。趣味数学激发了小学生的创造力。我校趣味数学社团的成立不仅是数学实践活动基地其中的一隅,更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在实践活动中享受数学趣味,在趣味数学中提升自身认识和实践能力的舞台。使趣味数学、实践活动和数学基地三者有机融洽,也凸显我校数学实践活动基地的特色之一。
二、活动宗旨:
关注学生需求,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问题和有趣的数学知识,培养同学们的数学实践应用能力,开拓同学们的视野,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同学们体会数学知识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升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增进同学们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我校数学实践活动基地成为趣味数学的后花园,花草丛生,曼妙多姿。来到这里,让他们发现数学不再枯燥、神秘,能感受到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经验生活化,体验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去观察、认识客观世界的现实生活的真谛与价值之乐趣。离开这里,带着轻松的愉悦。
三、活动主题:
小学数学的趣味化,旨在以小学数学系列知识为基础,通过数学游戏、数学图形、数学故事、数学歌谣,以及大量诱人思考的趣题,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灵活的思路和分析的技巧,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小学数学的趣味化,一方面体现教师对教材艺术使用上,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趣味数学活动课的内容选择上。应该看到,数学的趣味化教学只是少数教师的个性行为,还没有转变为大多数教师的共同意识。因此我们倡导学生“在玩乐中学习数学,在实践中收获乐趣”。
四、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
2、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快乐数学作文 篇六
快乐数学
可真不巧,才解开那个问题,“瞧”又来了一个。一个农民饲养鸡、兔子若干个。已知鸡比兔多13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16只,问鸡和兔多少只??分析:假设兔子也只有两只脚,那么既然鸡比兔子多13只,鸡的脚就应比兔的脚多2*13=26(只)脚,但是事实只多16只,为什么会相差26-16=10(只)脚呢??因为兔子少算了4-2=2(只)脚。解:兔子的只数是(2*13-16)/(4-2)=10/2=5(只)……鸡的只数是5 13=18(只)……答:鸡有18只,兔有5只。哈哈!快乐数学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7.快乐学数学 篇七
快乐的感受是学习的良好基础。当我们对一件事情感到有趣时, 会愿意接近它并且想深入了解它。学习也一样, 所以应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以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几和第几》时, 讲笑话导入。古时候有一个人特别能吃, 一天他到一家烧饼店吃烧饼, 他吃了一个不饱, 又吃了一个, 还不饱, 直到他吃完第四个才觉得饱了。这时他拍拍肚皮, 叹了口气说:哎, 要是知道吃第4个能饱, 先吃第四个该多好!这个人说得对不对?为什么?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数学。
二、寓教于乐, 玩中学习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我在课堂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课堂中设计了小朋友喜欢的活动和游戏。比如在教学“人民币”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一个乘坐公交车的游戏, 票价是一元, 请孩子们上车自觉投币。由学生自由用各种不同的1元币值上车, 从而理解1元=10角。还设计了一个开小超市的活动, 学生自己分工做收银员和购物者, 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及学会简单计算的方法, 并体会到付钱的多种方式。
三、激励评价, 增强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 小学生更是如此。我经常会讲些鼓励性的语言, 比如:“你真棒!说得很完整, 还有谁也能说得这么好?”“说得真好, 如果能再大声一点就更好了。”“真了不起, 想到了这么好的解决方法, 我真感到高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在快乐中学习。
“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愉快思考, 愉快活动, 主动学习, 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 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 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8.活化数学课堂,快乐数学学习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快乐学习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阵新鲜的海风,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地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动。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训练营,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正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指出:“数学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个开放的系统。”实践表明,只有创造“活”的课堂,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学得容易,才能有利于自身思维的发展。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想象、领悟等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学生作为个性生命的存在,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如此则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我们的课堂变得机械沉闷,而缺乏生命的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快乐学数学呢?
一、营造浓浓爱意氛围
实践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只是单单地表现在知识的传授方面,还应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闪现创造光辉和人性魅力的课堂之中,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人格成长的需求。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营造浓浓的爱意氛围。因为在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对于知识的传授也就不需要“强塞”与“命令”。同时,教师也就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具体做法:(1)真诚期待。“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是说得挺好的吗?”“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真诚的期待不仅表现在语言之中,还可表现在目光与眼神之中。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期待,就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激情,其智力及个性发展也受到深刻影响。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应善于利用心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用自身深沉的爱去激励和发掘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要走下“一言堂”的讲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一片广阔的学习天地中期待“花儿的开放”。
(2)充分肯定。在日常的数学课堂中,我们还可利用学生“好表扬”的心理特点,充分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具体学习行为表示肯定与赞许。具体肯定的方式可以是点头表示、也可以是话语鼓励,如“真好”,“真会动脑筋”等。还可以要求大家鼓掌,对其学习上的进步表示祝贺。如此肯定与鼓励,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古人云:“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其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接受所学的知识。实践表明,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情境,能有效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积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趣味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例如:一位老师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一节内容时,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建立数的概念,教者采用了编唱童谣的方式,指导学生学唱:“一个10,一个1,合在一起是11;一个10,二个1,合在一起是12;……一个10,一个10,合在一起是20。”实践表明,通过念唱儿歌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难学难记的“数位及数的组成”方面的内容就这样被学生轻松掌握了。此外,我们还可采用“找朋友”、“当向导”、“夺金牌”、“下棋”、“漫游数学宫”等游戏创设趣味数学学习情境,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自主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
作为一名真正的数学学习者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同时,应积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学期的《认识人民币》一节内容时,笔者采用模拟“小超市”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同学们跃跃欲试。活动中,个个都能模拟大人在超市里购物的样子(如:选物、整队、付款等),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所学内容及社会知识。
此外,教者还可组织学生深入学校、家庭、农村等场所进行现场调查、测量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追求活化的数学课堂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坚持每一节课都能在“活”字上做文章,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如此我们的课堂也就会更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刑红梅;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小学教学参考》; 2007年第12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季市中心小学)
9.《快乐数学》读书笔记 篇九
因为非常喜欢数学,所以订了《快乐数学》这本书。没想到真是好看极了,从头到尾我都是认真的看了一遍,内容的确丰富,很有意思,想不到单调的数学也能有这么丰富多彩的知识,很能与语文比上一比呀。
书的里面不但有关于数学方面的故事,还有关于数学方面的游戏,推理,哲理,更有与人们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关系的数字,太神奇了。而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刚刚学完闰年的知识,因为还没有完全明白,正好书里面讲了《时间妈妈的私房钱》,让我知道了闰年是怎么来的。怎么样才能知道是闰年,这样我就牢牢记住了这个没有完全明白的问题,以后也不会忘记了。
所以,读了《快乐数学》这本书,我也快乐,同时也学习和增长了很多知识。
10.让幼儿快乐学数学 篇十
梅渚镇中心幼儿园俞玉蔡152585633
31【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农村的家长也不例外。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会背唐诗,会数数、会做计算题就是聪明,就是有前途。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就出现了促进幼儿超前发展的教育模式。幼儿园如何培养幼儿在园学习期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数学态度呢?我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寓教于玩、寓教于唱、寓教于画、寓教于诵,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多种手段,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关键词】 数学寓教于玩寓教于唱寓教于画寓教于诵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是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农村的家长也不例外。但是教什么,怎么教,又无从着手。很多家长认为小孩子会背唐诗,会数数、会做计算题就是聪明,就是有前途。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引导下,就出现了促进幼儿超前发展的教育模式。很多家长从幼儿开始会说话起就教孩子口头数数,算计算题。还没入园,有的幼儿已经能口头数数100,甚至100以上,五六岁就能背乘法口诀,会做100以内加减题,为此,有的家长沾沾自喜。可是调查发现:有40%左右的一年级学生不喜欢计算,而且在学龄前阶段花大量时间训练的计算技能,在小学一年级的优势显示还不到半年,足见过于超前训练所获得的效应意义不大。再加上训练方法单
一、机械、不科学,强制性的做大量的计算题压抑了孩子的兴趣,造成了孩子对学习数学的紧张焦虑,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个性健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孩子数学学习的被动,甚至厌恶数学。这种消极的情绪一旦形成,孩子也就失去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习的知识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简单说:兴趣就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幼儿的年龄越小,越需要用直接的手段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而数学知识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学起来单调和枯燥,如何培养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数学态度呢?我根据幼儿活泼好动、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寓教于玩、寓教于唱、寓教于画、寓教于诵,在数学学习中渗透多种手段,增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1
一、寓教于玩,在游戏过程中学数学;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它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用游戏的形式学习数学,能使幼儿感到欣喜若狂,情绪高昂,兴趣倍增,从而使幼儿毫无压力地在想、玩、做中理解知识、扩展思维,提高学习效果。如:比较“多”“少”“一样多”时,我采用了“抢椅子”的游戏。先把比幼儿人数少1的椅子围成圆形,让幼儿听音乐围着椅子转圈,当音乐停时迅速找1把椅子坐下。如此反复游戏,发现每次总有1名幼儿没有椅子做。引导幼儿得出结论:“幼儿人数比椅子多1,椅子比幼儿人数少1”的规律。根据游戏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让幼儿通过动脑,用动作或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以往老师的单纯灌输知识教学方法,激发幼儿思考,顺利地教会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多少。
又如:学习数字6的组成,我将活动设计成一个商店,商店里全都是六元的商品,将面值分别是一元到五元不等的钱随机发给每个幼儿,然后要求幼儿两两合作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由售货员验证后才能得到要购买的商品。幼儿在这种模拟的游戏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不仅熟练的掌握了六的组成,而且学会了合作的技能。
再如幼儿学习加减法时,可利用玩积木块、卡片、木珠、瓶盖、石子等,让幼儿在玩中感知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关系,从动手实践中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在教幼儿学习5的加法活动中,我用积木当学具。让幼儿用左手先拿2个积木,用右手再拿3个积木,教师提问:“看一看,现在两只手中一共有几个积木呀?”幼儿共同回答:“一共有5个积木。”教师再提问:“是用什么方法算的,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回答说:“是用加法算的,因为左手有2个积木,右手有3个积木,两手合起来一共有5个积木,列式子应为2+3=5。”教师鼓励幼儿说:“你们真棒!现在请小朋友们把两只手里的积木相互交换,看看现在每只手里有几个积木,两只手一共有几个积木?”幼儿回答:“现在左手有3个积木,右手有2个积木,两手一共有5个积木。”教师继续问:“用什么方法算的,应该怎样列式子呢?”幼儿回答:“是用加法算的,列算式应为3+2=5。”这样,让幼儿在玩积木中理解了加法的互逆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活动。我
2们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融入多种手段,巧妙设计、有效地组织游戏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学习。
二、寓教于唱,在音乐中学数学; 陈鹤琴先生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听见人家唱歌,看见他人奏乐,甚至鸟儿在枝头叽叽喳喳地鸣叫,微风把叶儿吹得沙沙沙地响,他们都会留意倾听、不由自主的摹仿。由此可见,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开启智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既然如此,在数学学习中融入音乐,是不是能让幼儿更容易接受枯燥的数学的理论知识呢?如:在教幼儿认识10时,“一二三,爬上山,四五六,翻跟头,七八九,拍皮球,张开两只手,十个手指头。”这首数字歌简单易学,可以反复唱很多遍,幼儿在音乐游戏的过程中,每唱一遍就从1数到10一次,小班幼儿很快就学会了10里面的数数及两只手合起来为10的概念。
再如:教幼儿排序时,我引用了《逛公园》和《拔萝卜》这两首歌。歌词中都存在着按高矮差异排序的内容,在唱歌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按照从高到矮或者从矮到高的顺序分配角色,在演唱和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发现按一定顺序排序的规律,还能充分体现互逆关系。
诸如此类的歌曲有很多,在幼儿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发光发热,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数学知识。
三、寓教于画,在绘画中学数学; “绘画是孩子的天性”,对孩子而言,绘画就是换了种游戏的形式,孩子通过游戏式的绘画活动,不仅增强了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培养了良好的绘画习惯。绘画让孩子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生活、敏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了绘画的思维方式,更有了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数学和绘画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从幼儿识数起,画有图案的实物就如影追随。如“5以内数的减法”在空格中画上实物或填上数字;“认识球体”我圆圆的,叫球体。找一找,图中什么东西像我?请涂上和我一样的样色。什么东西不像我?请涂上其他颜色。“7的组成”每只盆中再开几朵花才能变成7朵?请你添画上。“排序”找一找,每组
3图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按这一规律接着往下画,几乎每堂数学课都穿插了绘画,绘画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幼儿爱上数学。
我在复习几何图形时,引导幼儿用几何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画,并根据图画编一个小故事,以表达心中的情绪等等;寓教于画,幼儿在认识几何图形的同时,表现出细节特征,能引起幼儿快乐和喜悦的情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美感,感受艺术的魅力,加深记忆。
四、寓教于诵,在儿歌中学数学。
儿歌又称童谣,即是儿童的歌谣。它是孩子们练习口才的工具,也可以说是孩子们的诗。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它能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不仅给孩子们在生活上带来一种乐趣和享受,帮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并且对儿童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把童谣融合到数学教育活动中,让枯燥的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如在教幼儿认识守恒关系时,我引用了《马兰花》这首童谣,“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勤劳的人在说话,请您马上就开花。开了几朵花,开了5朵花。”我班幼儿刚好30名,先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圈,随着教师口令(数字)的变化,幼儿围成不同人数的小圈。也许每次口令后,拉圈的幼儿人数不同,圈数也不同,但是幼儿的总人数是不变的。另外,在活动过程中,随着幼儿不停地跑动也充分体现了空间关系。在探索数、量、形等过程中,我们用童谣的形式概括其特征或规律,或者是编一些有节奏的简单童谣,指导幼儿用对歌的形式回答问题,既能渲染学习氛围,又能集中幼儿注意力。
总而言之,幼儿数学的学习不止是对数学知识的记忆,而是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物化,通过游戏、音乐、美术、童谣等手段刺激儿童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发展,培养儿童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独立发现、分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学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及逻辑性思维的发展,使儿童真正意义上地爱上数学,掌握数学。
参考文献:
[1] 皮连生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倪敏 《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年
11.快乐数学读后感 篇十一
数学基本内容是生动有趣的
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大多来源于学生生活,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所接触的数学知识内容也随之深入。我们打开数学课本,就如同在看童话故事,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画面映入视野,一个个学生喜欢的小动物、一处处学生喜欢的游乐场所,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到色彩斑斓并令人神往的数学世界。
小学数学的内容看似非常简单,其实它是几千年来科学家智慧的结晶。纵观数学发展史,许多鲜活的事例生动反映出数学学科特有的灵性,给予人类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智慧、方法与精神。比如,数学所展示出来的美,它不是“人为的”,通过虚构而得到的美,而是一种科学美、智慧美、和谐美和自然美,是由其自身的完美结构所决定并绽放出来的。例如,数量关系的和谐美,数学定律的自然美,几何图形的精致美,数学应用的智慧美,等等,它带给学生的还是一种本真的、质朴的、向善的和生动的美。
数学知识的生动有趣还在于它的简洁性。简洁性是数学中最令人折服的特征之一,小学数学中简洁性的特质随处可见。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阿拉伯数字,仅用0~9十个符号就可标记出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四个符号,就能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可进行运算;“九九乘法口诀”语言的精炼,形式的整齐,语音的美韵,令全世界人们叫绝。
数学图形在现实世界中所显现出来的图式及其所包含的各种关系更能反映出数学的灵性与生动,如建筑的造型,人体及动物身体的对称性与黄金分割特性,甚至花瓣的片数竟然与菲波拉契数列相关。而数学中比比皆是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则是五彩缤纷的几何学的美丽生动的素材。
数学人文精神是催人奋进的
数学的发展几乎是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的,数学发展过程中也同时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处处彰显出人文精神。数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引领学生感悟“数学之外”的这些充满人文精神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精神。
数学学科是一门求真的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稳定性、确定性,研究的方法要符合逻辑性。因此这种学科特点也造就了数学人文精神,迁移到数学教育中就应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与学生个人基本品格的形成是相通的。
例如,教学中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从《周髀算经》记载的“周三经一”,到汉朝张衡提出3.1623,再到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算出约为3.14159261,以及现代人借助电子计算机可以算出圆周率精确到任意位数的值。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程,它需要历代数学家的艰辛努力。科学家的这种研究既反映了他们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也反映了他们对数学积极投入的精神。
数学发展历程中少不了科学家为此作出的奉献。宋代科学家沈括不仅创设了“会圆术”,而且在被罢官软禁后还坚持研究,直至晚年仍著书立说,留于后世。数学家陈景润在社会动乱的“文革”时期,在经受政治迫害时,在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坚持对数学的研究,终于诞生出领先世界的数学成果。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来感染学生,能让学生热爱数学,并激发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坚持不懈的个性品德的形成。
数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理性的
马克思曾指出,“一门科学只有在它成功地运用了数学时,才算是真正成熟了。”他认为科学必然走向“数学化”。其实,这种“数学化”也就是能综合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马克思这一论断已经越来越体现出他的正确性,当今许许多多学科都把数学运用得恰到好处,使其增添了“科学性”和“可信度”,从而使这些学科得到发展。
对学生而言,适当地学习一些抽象、类比、归纳、化归等数学思维方法,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更是有意义。
比如,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我们从儿童认识数开始就应关注这种渗透。在教学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通常要经历从生活中的具体对象(苹果、梨、香蕉等学生很熟悉的物品)的学习开始,一个苹果、一个梨、一个香蕉就是“1”,上升到半抽象的学具(小棒、方块、数珠),用1根小棒或1个数珠表示1个苹果(而不是一定要拿1个苹果),最后用抽象的符号1、2、3……来表示。这一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从理论上讲,在数学学科中,每一个公式、定理都要经严格的证明才可确认,进而才可以运用。可是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般的公式、法则、定理或是通过验证,或是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到的,还有的就是直接给出的,这是为适应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降低学习难度而考虑的,这就是小学数学,或者说这就是小学教育中的学科数学。但这些公式、法则的进一步运用必须按照严密的逻辑规则来运行,也就是要用数学思维的方法来解决,这样得出的结论仍然具有逻辑上的可靠性。这就是适合小学生特点的数学思维方式。数学教育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数学探究过程是津津乐道的
现在不少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谈及数学学习的体会,往往用“苦不堪言,枯燥无味”来形容。其实,数学学习与探究的过程是富有挑战性的,这种挑战性往往是有一定的艰巨性的,能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也可以使人津津乐道。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这是课程标准的亮点之一。endprint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小学生有活泼好问的天性,遇事总喜欢追问几个“为什么?”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教师要大力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这种可贵品质。对于有的学生提出一些显得不成熟、幼稚,甚至是好笑的、荒唐的问题,教师要从“欣赏”的角度做具体的、悉心的、耐心的指导,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好这些“璞玉”,而不能采取不屑的,甚至是嘲笑的态度对待。另外,要多多创设一些情境和机会,让学生能够有所发现,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数学探究的过程常常体现出创新性,因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和数学家探究数学有相似之处,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有助于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求异、求新,要能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力求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具有开拓性的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旦被激发出来,他们自然就会乐此不疲,津津乐道。
数学学习课堂是生机勃勃的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可是教学实践中传统观念仍然束缚着一些教师的行为,使本应积极、主动、生动的小学数学课堂过于深沉和呆板,使不少学生丧失了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它既是理念性的,也是操作性的。
有些课堂过度强调纪律,既不允许学生自主学习,也不允许学生相互交流,更不允许学生相互争辩,学生学习没有自由度,这种教学完全忽视了数学学科生成的特定规律,也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符合小学生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应使教学活动彰显师生之间的亲和性,要给予学生学习的充分的自由度,使这门“虚构的”“抽象的”,甚至是认为“枯燥的”学科中的概念更加“生活化”,更具“生动性”。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把学生当作“主体”看待,实现并落实好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要坚持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要感知自己是学习活动中真正的主人,实现“教的生动、学的快乐”。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才能使课堂生机勃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实际应用是超越数学的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应用数学,应用数学的同时又促进了数学学习。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是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二是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表现一:部分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纯数学知识时表现尚可,可一接触应用问题,特别是接触到一些开放性、探宄性的应用问题时就显得束手无策,要依赖教师的“提示”“分析”,甚至要将应用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后,方可解决;表现二:对待极其简单的生活问题,不知道运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
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实现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或比较接近的生活经验入手来引入数学、展示数学,从实际生活中提练数学问题供学生学习。小学数学新教材充分体现了这种思想,翻开现行教材,随处可见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画面。教学中,我们要应用好这些素材,不要只看到“数学的东西”,更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数学的东西”来自于生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中,要逐步让学生认识到,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数学世界之中;我们张开双眼,看到的就是许许多多的几何图形和数量关系;每到一处,数学都与我们形影不离。教师要充分认识客观世界中的“数学存在性”,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睛看世界,用数学的大脑去认识世界,并学会“数学地”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快乐数学读后感】推荐阅读:
故事烦恼与快乐读后感10-10
《给予是快乐的》读后感10-23
电影快乐的大脚观后感09-03
《数学星球》读后感08-04
数学课程标准读后感07-13
快乐阅读快乐学习06-26
散文阅读快乐不再快乐07-03
快乐别人,快乐自己作文07-19
快乐英语快乐学习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