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通用8篇)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篇一
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佳是事实。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创造历史新高,每年夏天各地媒体都会纷纷报出大学生签约率低的消息,并将每一个毕业季热炒为“史上最难就业季”。
但之所以说大学生就业难是伪命题,是因为面临就业难题的不仅仅是高校毕业生,各行各业、各类人群都面临着相同的难题。尤其是随着经济增速趋缓,企业提高用工标准成为符合市场规律的必然行为,就业难的情况更为突出,甚至是已就业人口也面临着失业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特意强调大学生就业难,颇有拿大学生说事儿的感觉,这其中深层次原因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大学生群体仍被贴着“天之骄子”的标签。一方面谆谆教诲大学生放下身段、调整心态去适应就业形势,一方面又期待高校毕业生交出不寻常的就业成绩单,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一、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二、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三、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四、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五、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xx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六、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七、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八、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2.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篇二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1、教育市场化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有利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很有意义。但是短期内高速的教育市场化就会产生问题,大学生过剩就是一个突出的难题。一些院校为了利益最大化的考虑,经常大肆招生,代招人员还可从中抽成,呈现出过度市场化的态势。
2、教学质量差
扩大学生数量的同时,并没有提高大学教师队伍的素质。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很难学到有用的知识,社会实践能力低,企业需求量不高。教学和社会的脱节,便导致了现在经常所说的“毕业即失业”的状态。
3、就业期望高
一些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摆正心态,太把自己当回事,在择业问题上便时常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对“天之骄子”思想的固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就业的达成。因为企业需要的是对自己有用的、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而不是没有什么能力却总把自己当“人才”的假人才。
4、创业政策弱
从国家政策的大方向上看,国家是提倡大学生进行自我创业或团队创业的。但是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实际执行当中,经常出现不给力的滞后现象。创业资金、创业项目的审批程序复杂,创业的信心经常受到磨灭。
5、学历竞争热
近年来,硕士、博士群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经常和大学生一起争抢职位。而用人单位在提供相同薪水的标准下,自然愿意选择学历较高的硕士或博士。因此,大学生学历优势的减弱也成为就业难的问题之一。
6、企业需求低
从企业经营的根本上来考虑,追求最大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根本,企业在培养人才时也注重对人才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人才是希望找到一个马上可以工作的人,不需要花更所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让其适应。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大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企业若招聘的大学生还是需要花经济和时间成本培养,这与企业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有很大的出入。具备适当的工作经历比大学生更具优势,企业也更青睐于具备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
1、规范高校招生工作
各个高校的扩招要限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不能盲目肆意扩充学生数量。合理的学生数量和学业结构,能够缓解当前就业难的现状,促进就业率逐步提升。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就强调了:严禁将录取行为与收费挂钩。这对遏制肆意扩招就很有帮助,也是对教育过度市场化的一种拯救。
2、提升高校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素质。一些企业宁愿吸收有经验学历低的作为员工,也不愿意选择“眼高手低”的大学生的理由,就在于大学生的能力令人不放心。因此,高等院校应该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准,把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务之急。倾听来自社会和学生的心声,科学制定教学评价、反馈机制,按社会和学生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能,有效提高就业成功率。
3、调整学生就业心态
高校不仅要设置相关就业辅导课程,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直接接触,有效扶正就业心态。辅导员、班主任应该经常性的与学生谈心、讨论,到“基层”去,一对一的解决,而不是整天做在办公室等学生来找自己。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多听听学校举办的就业讲座,多到社会上了解就业的环境氛围,做到心中有数,以端正就业心理。
4、支持大学生创业工作
国家应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扶持,地方政府应精简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项目的程序审批,为大学生创业的顺利实施提供助推。如宁波市政府今年出台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中就提及,符合条件的学生不仅可以获得不超过5万元的贷款支持,还可以获得多项创业补贴。在欧美国家,大学生创业的人数要占到总数的30%左右,而中国的创业比还不到1%。所以,我们的大学生自身也应树立强烈的创业意识,为自己的理想去打拼、去努力。
5、通过深造增强就业优势
高学历往往能获得更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已有的学历水平,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还是应该进一步学习深造。除了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之外,还可以考虑出国留学,这样进外企的机会也将变得更多,同时在国外见识多了,也有益于回国创业。
6、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
中小型私营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鼓励中小型私营企业发展,尽可能的为中小性私营企业提供吸纳大学毕业生的机会,简化中小私营企业人才引进手续,为大学毕业生选择中小私营企业工作落户开设绿色通道,解决中小私营企业人才落户和档案管理难题。另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对中小私营企业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制定中小私营企业吸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指导意见,针对中小私营企业多吸纳一个为就业大学毕业生,政府在技术和资金上加强对其支持力度;同时,政府在相关税收上给予优惠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协作解决。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也应当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创业激情,自己为自己找出路。这样,才能让就业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1]谭庆刚.制度性失业与中国大学生就业难[J].人口与经济,2011;1
[2]谭晓军.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治理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0;4
3.浅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篇三
[关键词]女大学生 歧视 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 G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6-0103-02
自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高校实行扩招以来,中国的高校招生数从1998年的108万人到今年已高达680万人。这个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同时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我国总体就业压力巨大的现状紧密相连。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就业歧视。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一)女大学生较男大学生就业率低
随着中国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女大学生的比例已接近50%。然而,资料显示,有60%的用人单位在同等的条件下会优先选择男大学生。通过对2010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2010届男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9.5%,高于女大学生21%的就业签约率。随着十几年高校扩招影响的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日益凸显。女大学生就业率低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二)各类招考女大学生受限制较多
在中国的公务员及事业单位等各类考试中,岗位设置的条件对女大学生的限制较多,主要是存在性别歧视。一些岗位明确表明只限男性报考,在招考的条件上直接就限制了女大学生。而现阶段,女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从事公务员的工作或在事业单位工作,报考条件的限制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重重阻碍,就业面越来越窄、就业形势越来越难、就业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也越来越多。
(三)女大学生工资水平较低
国内各类就业市场的调查均表明,女大学生不仅在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上与男大学生有差距,同时在薪酬的期望值上与男大学生也有较大的差距。这种薪酬期望值的差距直接导致了在实际的就业中,用人单位给予女大学生的实际工资低于男大学生。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用人单位签约时拟付给男大学生的工资高出女大学生11%的比例。工资低于3000元的女生所占比例高达78.8%,远超出男生。
(四)女大学生在招聘面试时遭遇不公平待遇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面试的过程中,对男女大学生采取“双重标准”。有些工作岗位在招聘时原本没有身高、体貌的要求,但是在面试的时候,女大学生却会因为身高不足和体貌的先天缺陷被淘汰。“学生整容热”正是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真实写照。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现既有社会层面的原因也有个人层面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的原因
(1)性别歧视。虽然在我国女性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但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有七成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职位提出了性别限制,包括公务员考录及事业单位的招考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性别限制。女大学生在开始就业时就会因为性别歧视四处碰壁。这种就业平等机会的丧失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影响非常大,往往会使女大学生对就业丧失信心。
(2)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一直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根深蒂固,影响至今。在人们的思想中,女性应该深居闺中,勤俭持家。虽然现在女性地位有所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但在人们的观念中仍然是“男主外女主内”。“女强人”这个词虽然是对部分成功女性的一种“赞美”,但本质上却反映出整个社会对女性地位的漠视以及男女地位实质上的不平等。社会更多的将就业机会留给了需要肩负更多责任的男性。
(3)用人单位降低成本的需要。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往往会考虑用人成本。如果招聘女大学生,就会面临需要支付女性职工哺乳期的相关费用。在此期间,用人单位不仅不能辞退女性职工,还需要支付工资等其他费用。与此同时,男性职工比女性职工的退休年龄晚。相比较而言,男性职工的用工成本较低。从用工成本和公司利润角度出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优先选择男大学生。
(二)个人层面的原因
(1)自身能力的原因。在大学中,成绩突出的往往都是女生,奖学金的获得者女生也居多。但是,女生在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略逊于男生。这导致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的就业面相对较窄,主要从事的都是偏行政类的工作,而行政类的工作需求量较少。
(2)自身期望值过高。女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很高。她们都希望毕业后能留在城市,不愿意回老家就业或者去艰苦的地方。在择业时,女生都期望可以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体面轻松”的工作,基层一线的工作往往不是女大学生的第一选择。这些个人自有的思想也导致了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步履维艰。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大学生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一)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
现阶段,国家还没有相关的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所遭遇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得不到法律保护。如果可以从法律上对女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那么今后用人单位就会在招聘时减少性别限制,这将大大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二)社会要破除性别歧视的传统观念
固有陈旧观念的破除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起着根本的作用。中国固有的“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直主导着社会对女性的看法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的歧视。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观念和看法,可以让女性与男性一样,有更多的机会并且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竞争。社会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各方共同长期的努力。
(三)女大学生要从自身改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自身的能力和择业观的问题。要想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女大学生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弃“只能到大城市就业,只能去国家行政机构工作”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从入校时就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就业时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艰苦的工作。同时在大学期间,女大学生也不能一味埋头学习理论知识。在校期间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类活动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只有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才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海燕,张学雷.论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商场现代化,2006,(8).
]2] 黄颖.美女经济热与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6).
]3] 张京.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7).
[4] 吴秀霞.女大学生就业难与性别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6).
[5] 息彦春,郭金水.高校女大学生就业难研究[J].大学教育,2013,(1).
4.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篇四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 之社会对人才多层次的需要,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 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 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 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社会、高校和大学生 共同的努力。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 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甚至发出“毕业即失 业”的感慨。毕业生手拿高校毕业文凭,却无奈英雄无用武之地。即便政府 每年提供约 900 万的就业机会,可对于庞大的待业人群,无异于饮鸩止渴。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的总体趋势
一、浅谈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 2000 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 年毕业生的人数是 2001 年的 5 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280 万,全 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 73%;2008 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 559 万,大学生就业率为 70%; ;在 201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 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 77.8%,连续 9 年保持在 70%以上; 2012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 680 万人,700 多万名中专、职高、技 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可 ① 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 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 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3、,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 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 入省。
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 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二、当前就业形势成因分析
1、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高峰期,形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高,给社会带来了严 峻的就业压力。此外,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
2.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总量增加,大学生就业市场进一步由 “卖方” 走向“买方”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2 年只有 145 万高校毕业生,而 2011 年达到了 660 万,10 年间增加了 515 万,而且每年还有部分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也会加入到求职队伍 中来。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 大于求”,高校扩招由于速度过快、增幅巨大,大学生供给短时间内爆发,超过 社会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岗位与大学生的供给不平衡,越来 越多的大学生面临失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3.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机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毕业生择业由计划分配体制的统包统 分变成自主择业的就业体制,但市场机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一方面旧的计划经济体 制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作用,用人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动机制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完善,就业市场不规范,劳动力要素的配置还未达 到优化。在毕业生觉得“一职难求”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感叹很难招到满意的人 才。
4、.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 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 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 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 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 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 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 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 三项仅有 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 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 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 展示自己,与工作机会失之交臂。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好高骛远,缺乏对自己的 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 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 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 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5.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 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 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此外,部分高校对毕业生缺乏 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论指导,仅仅是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调查显示,非常需要职 业指导的大学毕业生对本校就业指导机构的了解程度多寡不一,其中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只有 1/3 的人,有 10%的人根本不知道学校有这样的机构。”[4]这说明 大学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6.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近年来,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然而户籍、档案等一些因素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的绊脚 石。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都有“非本市户口免谈”的痛苦经历,由于没有用人单位 所在地户口,使大学生痛失工作机会。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必须调 动多种力量,做出多方努力。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路在何方
1.大学生自身作出调整和努力。其一,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新时期的就业观。目前社会上还有许多空闲岗位,小城市、乡村等地急需人才,小企业、私企业等还 存在大量的用人要求;大学生还应树立基层意识,事业意识和奋斗意识,到基层锻 炼自己,挖掘潜能,还可以将眼光投向西部,到西部地区锻炼成才;逐步树立起“先就 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选择策略,从现实出发选择自己的求职道路。其二, 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就业主动权。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个人的素质、能力、专长和团队精神将是主导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因素。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体制下的 规律,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 动地位,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其三,自主创业,依靠自身实力解决就业问题。大学 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 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
2.高校的改革。其一,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面 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其二,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 工作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 队伍。对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 质。其四,以就业为导向,加快高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学校内部调整自身教学内 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开设具有专 业特点,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关注社会发展对复合 型人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政府部门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职责。首先,制定政策法规,完善就业市场 体系。各级政府要从规范就业市场着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逐步把毕业生的工 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消除就业歧视,深 化人事、户籍等相关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打破由于户籍制度造成的市场分割问 题,规范就业市场。其次,加强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 部。因中国基层人才匮乏,存有大量的用人需求,国家也应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大 学生投身基层实现就业,锻炼成才。另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障和培 训机制。毕业生是中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毕业生失业是一种巨大的人才浪费。从 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制定相关的法律规范,将未就业的大学生和失业的大学生纳入 到社会失业人员
zp.china.com.cn zp.china.com.cn 的范畴,并给予相应的救济。这样既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又体现 了国家“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同时,针对毕业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实际,有 针对性的组织各种培训班,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失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相信通过大学生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定能够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一定实现充分就业。高校毕业生作为中国巨大人口和庞大劳动 力队伍中一支活跃的生产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一定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作出应有的贡献!
5.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论文 篇五
如今正是知识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我们国家也处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的时期,教育在发展,高校在扩建,大学生在增多,加上09年由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我们作为即将就业的人当然很关注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探析。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
从2003年第一批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以来,就业难的问题每一年都会被舆论拾起,成为人们众说纷纭的焦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2009年学子们在为工作奔波忙碌时,对前景似乎比以往更加迷茫。《2009届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月度报告》二月分析报告显示,上海成为毕业生签约率最高的省市,内蒙古排名第二,北京仅以23%的签约率列第四位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全国平均就业率为70%。2009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又将再创新高——达到610万人,还有100多万历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不同以往的难题。根据麦可思调查,现在毕业时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55.8%,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达到了87.5%。有这么大的就业率差距,就说明大学毕业生缺乏对就业市场的认识,所以在求职中不断地碰钉子,才逐渐了解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真实信息。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
1、高学历,却敲不开企业的大门 在51job论坛上,有一位网友发表了“我是研究生,白送都没人要” 的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其他网友的共鸣。在2009年各大媒体不时爆出研究生找工作屡吃闭门羹的事件,学子这边手持高学历期盼企业能够多看自己一眼,企业挑挑拣拣到头来还是弃之门外。就学历来讲,研究生在求职中处于“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位置。
2009年厦门市公安局翔安分局要招聘一名高学历的洗碗工,其条件之高被网友怒称“这是对国家学历的藐视!”虽然在舆论的压力之下,招聘方修改了苛刻的招聘条件,丰富了工作内容,可被伤自尊的网友还是“穷追不舍”。这一事件,不仅直射学子就业难,同时也使学历贬值的问题凸现出来!
2、就业难,纷纷回炉短训
2009年9月末媒体报道“哈尔滨大学生‘回炉’短训就业受宠”,新年伊始,广东曝出“技校生就业好过大学生”,“企业争抢技校毕业生,造成人才提前‘脱销’”等类似的新闻。曾经有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一种人才和教育资源的浪费,然而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凸显,大学毕业生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回技校“充电”的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认同,“回炉”大学生也从当初的“个别现象”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群体。技校生受宠,大学生“回炉”,曾经的“天之骄子”,如今却需要技校的“镀金”才能真正发射光芒。
3、有工作,却与农民工同酬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显示:“随着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的趋势。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1岁和22岁的大学毕业生与同龄的青年农民工的工资分布进行对比,都是“千元档”,甚至青年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于大学毕业生。”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
1.市场容量不足,提供的就业机会比较少
从国际看,一个国家99.5%的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劳动者65%-80% 在其中就业(包括社区与中介),但我们中国中小企业太少,举一个例 子来讲:日本1.25亿人,中小企业有660万个;而中国13亿人,700 万个。所谓“僧多粥少”,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应该大力提倡 发展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大国际企业采取收缩战略,大幅裁员
近来,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严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受到冲击,利润空间加剧下滑。为了控制成本,裁员、减薪成为了企业方最常用、也是最优先考虑的方法。而失业、生存压力也就成为了近期备受关注的词汇。据今年年初国际劳工组织的专家预测,2009年全球失业人数将再创记录,达2.1亿人。而在国内,裁员狂潮也在地产、金融等企业的带领下迅猛袭来。
3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1.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2.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3.高校未组织学生就业培训,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
1.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据《市场报》2002年报道,江苏省大学本科生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是月薪2000~2500元,机关事业单位是其理想中的工作单位,专科生则选择到企业工作,月薪主要集中在1500~2000元之间。国内其他地区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也不相上下。对于近八成的用人单位来说大学生的期望仍然过高。
2.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求职技巧就像一支润合剂,巧妙融洽应聘者与面试官之的关系。但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对大学生丧失信心。
3.考证存在盲目性
如今证书种类繁多,加上近年来各种培训机构层出不穷,导致企业对证书的信赖度并没有大学生想象的那么高。相比证书,企业更看重个人素质和实际操作的能力。但大部分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仍旧盲目地考证。
4.对企业不够了解
大多数大学生并不了解自己应聘公司的相关背景和应聘职位的情况以及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等等,有一部分学生对以后自己即将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上迈出人生第一步只有模糊的概念,甚至根本没有目标。
5.职业规划意识不够强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无论对员工个人或 企业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 作 者: 张莹 编著)很多大学本科在校生对于以后的就业有模糊的打算,还有一些没有做任何的打算,而真正有明确规划的人却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6.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比较低,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另据统计,大学生毕业后有过创业冲动的不少,但真正创业的人不多。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不全面,甚至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管理经验,对行业缺少深度认识,对市场和营销缺少深入了解。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形 势 与
政
结
策
业
论
文
13室内设计(1)班
6.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难问题 篇六
近年来,随着各大院校的新生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比例也大幅度地增长。然而,每年都有大量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我们很常听到许多毕业师兄师姐叹息:“我即将失业了”。“毕业即失业”的说法,早已弥漫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面临着愈发严重的就业挑战。想要在每年大量应届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已经是不够了。原本“供过于求”的就业市场,再受到了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大学生毕业后要找到合适的工作是越来越困难的了。然而,大学生为什么会一毕业就失业呢?我们可以常看到很多大学生过着轻松的大学生活,在他们的思想中,大学择业只是取决于大学最后一年,因此在毕业前几年他们大肆挥霍着时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毕业时才考虑就业问题。但是,在我看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学生就业,需要的是厚积薄发。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要求不知是专业的能力,更是综合素质;不仅时求职的技能,更是毕业生本身的内在与实质。在大学里,就我身边来讲,仔细去看,可以发现有两种人。一种是很努力地学习,为了考试成天地泡在图书馆,最后拥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种人则是“活跃分子”,他们参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甚至有时是因为过多的社团活动或学生会工作而不能好好学习。以
致最后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工作能力,却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在我看来,一些大学生难以就业,除了社会的客观因素外,还有本身的主观因素。他们缺乏了一些必要的就业素质。比如,较强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逆境及走出困境的综合素质。社会的客观因素,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但是,自身的主观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的。也就是说,大学生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最需要也最有效的是提高自身素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工作适应能力。那么,如何去使自己拥有这些能力呢?
一、大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要给自己找一盏人生的启明灯。很多时候,做事光有激情是不够的。兵法里有句话说:“兵贵神速。”先机往往是对最后的成败有着莫大的影响的,所以好的开始往往是成功的一半。大学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在短短几年后,我们将面临生存的压力。俗话说得好“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如今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快人一步,当机立断找对目标。现在很多大学生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我有一个同学,在大学读机械工程自动化专业,刚开始他信心满满说要做个工程师,接下来又说自己其实是喜欢物流,想去考物流师资格证,没有两个月,他又觉得还是学习网络知识好,于是又转移了目标。现在他的目标却是要考精算师资格证了。如此下来,一年
多过去了,他是什么证都没去考,什么证也没有考到。很多大学生,刚进大学时都是豪情壮志,万丈雄心,却对人生规划这课题知之甚少,更不知如何去确立人生目标,就像迷失方向的小舟,没有引航的灯塔,总有一天会“触礁”。所以,找到并确立大学目标,对我们的未来来定是被生活压迫。好工说,是至关重要的。常听大人说一句话:“现在混日子,将来就是日子混你”。我们现在若是奢侈地“花”日子,将来必作是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就像是结在树上的果实一样,想得到就必须向上爬去摘,而且不仅要努力,还要掌握方法。想摘还不够,还要懂得怎样去摘,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自己相关的能力了。其实,社会对大学生从业的要求,大多是能够在校园里养成的,只是许多大学生都模模糊糊,懵懵懂懂地过日子,不懂得去确立目标。一个遥远的目标,或许是难以达成,甚至会让人迷茫,但只要把它分成几个小目标,便不会是遥不可及了。奥里森曾说过:“一个人的未来取决于他的人生目标”。对我们来说,大学毕业时何去何从,取决于现在确定的人生目标。
二、学会做自己。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没有另一个你的。所以,我们不能随波逐流,要学会做自己。俗话说得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不一样,那么在面对同一件事时,每个人的选择也不尽相同。进入大学的我们,总会面对不同的诱惑,面对各种不一样的选择。但是,我们要清楚地知道,今天的生活,是我们之前的选择决定的,而我们现在的选择,将决定我们四年后的生活,现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为未来做铺垫。除了学会选择自我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坚持自我。常听很多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有着五彩缤纷的生活。也就是因为这样,大学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陷入那五光十色是沼泽,然后在荒废时间的黑洞中度过大学的生活。有一位不同校的朋友,他的生活过得无比颓废,逃课不说,整天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和相交的女朋友也常闹矛盾。一年多过去了,他该挂的科目挂了,不该挂的科目也挂了,女朋友又因为忍受不了他的颓废而离他而去,他只剩下一片狼籍了。其实,有挺多的大学生,尤其是男生都和我这位朋友有着相似的经历,或说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往往只有在失去了才知道懂得珍惜。成功,往往不在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在于一个人的财富与贫穷,关键是他是否有坚持到底的决心,身处逆境时是否有敢于面对的信念和勇气。在人才市场中,企业无不要求应聘者要懂得表现自己,推荐自己。所以,在大学中,我们也要下意识地珍惜表达自我的机会。大学时一座亮丽的大舞台,未来舞得更漂亮,更夺目,我们就要学会适当地表现自己,绽放自身光彩及展示人格魅力。
三、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意是要我们抱着谦虚的心,善于发
现他人的长处,随时准备向他人学习。日本的管理之神松下幸之助曾说过:“我有三个缺点,也是我的优点:第一是家里穷,第二是没学历,第三是身体不好”。这时有人奇 怪了,这怎么会是优点呢?松下幸之助 解释说:“贫穷让我知道只有奋斗才能成功;没有学历,我才懂得要自学;身体不好,才懂得要依靠别人。”老一辈人常说:“黑白两道都是兄弟”,这句话是否正确我们不管,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一生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从小贩到名流,每个人都会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个人生态度,不仅念书需要它,待人处世需要它,随时抱着这种态度能让我们不断完善自我,做得更好。
四、把学业当事业。有一句话说:“创造一份优秀的成绩与创造一份完美的事业是同样重要。”是的,素质固然重要,但成绩仍是许多公司招人时的一大重点。曾看过一份杂志,里面提到了某公司的人事主管说的话:“我曾经遇到一名学生,他担任过各种职务,参加过无数活动。履历几乎完美,注意,只是几乎!差不多每一科都在几个边缘的成绩,让我打消了录取他的念头,一个连自己本分都做不好的学生,还能要求他做什么呢?”有的学生唱抱怨大学教授不好,甚至嘲笑其落伍和无知,殊不知,教授再差也比我们强。有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花费大量时间打工,荒废学业。大学生,终究还是学生,学习才
是其根本。创造一份优秀的成绩单,与创造一份完美的事业同等重要,把学习当成事业的一部分。我们要用知识为以后的事业打基础,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开创成功事业做好准备。
7.浅析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篇七
(一) 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性别歧视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女性的能力进行低估。同时由于女性自身的与男性的生理差异, 我们在招聘会上, 经常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启事中直接打出“限招男生”的字样。招聘单位的性别歧视在女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 女大学生自身不积极就业
也有部分女大学生对就业抱可有可无的态度, 在她们看来, 找不到好的工作, 就继续升学, 缓解就业压力, 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而且也有部分女大学生抱有“学得好不如嫁的好”的想法, 都想找到一个有稳定收入, “三高”标准的男士结婚, 所以自身不积极就业。
(三) 女大学生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一部分女大学生求职前就定下了从业的标准, 都想找到一个稳定、待遇较好的工作。这样就减少了许多就业机会。女大学生的就业难现状, 一方面将加大性别差异在传统思想中的影响, 另一方面将影响人才的平衡发展, 同时它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客观原因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 主观原因
(1) 女大学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就业难
女大学生毕业以后, 大部分都已经23周岁, 甚至更大。心理、生理都已经比较成熟, 马上面临着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他们认为女大学生生孩子以后会把经历过多地放在家庭上, 不会像以前那么百分之百地投入工作。这样影响单位的经济利益与企业效益。而男生相对来讲, 这个方面的负担就少很多。
(2) 女大学生自身的性格因素
女大学生某些自身的性格因素也造成其就业难。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卑心理, 感到自己技不如人, 没有竞争力, 这种自卑感愈加强烈;另一种是自傲心理, 表现为对未来职业的期望值过高, 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导致了这部分人错失良机。
(3) 综合素质、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女大学生普遍依赖性较强, 独立性较差, 意志力不坚强, 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较弱, 竞争意识、前沿意识不强, 而这些能力与素质都是当前用人单位所倍加关注的东西。这与她们平时较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二) 客观原因
(1) 传统的性别歧视, 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
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 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对男女的不同角色期待和双重标准造成的女大学生就业难是原因之一。受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影响人们普遍认为, 男性优于女性。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已经在每个人心中普遍存在着。
(2) 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高校的扩招, 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 而社会工作岗位却没有同步增加。从1999年起, 我国连续扩大招生规模, 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女大学生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
(3) 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
市场经济体制下, 用人单位都十分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使用什么样的人才最有利, 单位就会录用他。一般认为, 使用男性职工的成本低于女性职工, 但效益却高于女性职工。 (4) 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给女大学生就业带来影响
三、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途径
女大学生就业是她们走向社会、报效祖国的重要途径。做好女大学生就业工作, 不仅直接关系到女生的切身利益, 也是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所有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的重要职责。
(一) 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我们必须改变性别歧视和社会偏见。女性承担着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的双重压力。“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仍然在许多人的大脑中占主导地位。女性要面对工作的压力, 还要承担生育、家务的重担, 许多女性陷于两难的境地。我们必须进一步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从心底上真正的理解女性。
(二) 对女大学生采取差别教育
人生来就有自然性别的差异, 但是, 人的社会性别并不是天生的, 它是后天在社会生活的文化构建中逐渐形成的。学生通过反思, 产生一种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男女平等和社会性别平等这一基本观念。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从性别视角来认识和分析自我, 提高女性的竞争实力, 增强女性的独立意识。
(三) 高校必须开展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
高等院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开展素质教育, 加强思想教育,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 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复合型人才, 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强化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 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四) 政府部门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国家和政府应该努力, 增加就业总量, 开发就业岗位。国家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女性就业的产业经济, 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就业领域。在调整产业结构中, 积极发展包括商业、旅游、金融、信息产业在内的第三产业, 拓宽女性就业渠道, 使女性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趋于合理, 为女性提供更多的适合她们的岗位, 提高女性就业的数量和层次。
总之, 要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不仅需要女大学生自身努力, 提高素质, 同时更需要的是国家社会和学校为女大学生就业搭建平台, 使学有所成的女大学生有机会回馈社会, 报效国家。我们呼吁政府、企业及女大学生自身都要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全社会都关注当今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才能彻底解决它。
参考文献
[1]胡俊修,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 社会, 2003, (5) 。
[2]姜凤华, 影响女大学生专业取向的因素分析, 教育研究, 1996, (12) 。
8.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 篇八
那么,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显示,劳动市场歧视的主要原因是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其后依次排列的其他原因为:女生的竞争和发展意识弱于男生,用人单位重男轻女和女生综合素质低于男生。
一、女性生理条件的限制与用人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
在厦门大学的调查中,关于性别歧视表现在哪方面,认为最多的是工作机会,其次才是岗位层次和工资待遇,也就是说并不是女毕业生做得不好,而是很多企业就不给女大学生这个机会。这源于女性的生育问题,女性的生育价值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事实上,很多女性生活的目标还仅仅局限在生存,更不用说生育,尤其是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们,她们更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自己为这个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也更渴望这个社会会因为她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社会不该歧视她们,相反,更应该为她们创造条件,让她们也参与社会建设。
女性自身的生理结构使她们的就业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而根据国家福利制度的要求,雇佣单位必须担负起女工孕产期的补偿费用,所以选择女性职工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负担。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雇用女职工会增大企业负担,常常会使企业单位觉得不划算。很多工种,其实男女都能适应,只是由于男性在体力等方面优于女性,再加上雇用女性的成本更大,所以用人单位愿意录用男性。
对于这种情况,有关部门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女性录用的比例,在税费上给与调节,以使用人单位因为录用女性产生的损失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偿。女性在产假中不能正常上班,而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她们有获得工资福利的权利,这就与企业的目的产生了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政府参与,用行政手段来贴补在这方面给用人单位带来的损失以改革女职工生育和哺乳期的工资支付方式,降低用人单位的成本负担。如,对女职工生育和哺乳的误工进行社会化补偿,企业单位照常支付女职工在计划生育和哺乳期间的工资,而后从上交给国家的经营税收中扣除,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这样既符合企业利益,又让企业觉得雇用女性与男性没有多大区别。
二、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及自我认识偏差
女大学生自身素质需要提高是一种客观事实。在许多学校,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优于男生,但是究其根源,女生的好成绩更多的来源于“好面子”和“时间投入”。而男生的学习成绩,则更多的源于“兴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这就预示着在今后成功的路上,男生比女生走得更远。目前,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比男大学生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些原本男女都可胜任的岗位也被招聘单位限定为“只招男性”。
而在女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上又存在着就业期望值高和创业意识低的矛盾。在调查中发现女生的就业期望值较高,尤其是没有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前,她们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充满一种“浪漫”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大部分女生把“国家机关”、“外资企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把“大中城市”作为理想的就业地区。有的女生还希望未来的工作单位,有“出国”、“培训”等机会。和男生相比,女生不愿意下调对工作的期望值。一些用人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愿意招男生、是因为他们更加务实,有些本科男生愿意当“技术蓝领”。
相对于较高的期望值,女生的创业意识又比较低。调查显示,女性创业中的最大担心不是资金,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失败的风险。可见,很多女大学生对自身优势认识不够,缺乏创业信心。而招聘单位对女性的歧视就更加强化了这些女大学生的性别自卑感,在潜意识里形成“女生就是不如男生”的片面认识。在就业中,女生比较注重的是稳定,在就业态度上缺乏主动性。另外,由于很多女生一直处于被保护地位,使她们形成依赖心理,在遇到困难挫折时容易退缩,更愿意寻求帮助,寻找保护,导致她们面对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较强的面对挫折的素质和较强的竞争意识,这正是许多女大学生所缺乏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和其他商品一样,是由自身的价值和市场需要共同决定的,女大学生要想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自如地应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首先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一方面,女大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能有“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竞争的信心,也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对用人单位过于挑剔,以致于丧失良机。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善于发挥自身优势,使自己在择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男生不具备的优势。一是语言能力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从事文字编辑、翻译、教育等工作;二是在形象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细致周全上的优势使她们更适合于形象设计方面的工作;三是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往能力使她们适合行政管理、办公室、公关等工作;四是忍耐力的优势使她们在相对单调的工作环境中,能任劳任怨,孜孜不倦地长期工作,工作稳定性强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面对未知领域女大学生首先要有自信,这是一种对自己积极的评价,是一种面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也是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接纳自己,才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业时也要做好各种心理准备,不要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要注重发现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竞争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
三、社会对女大学生的认知偏差
在大学毕业生这个层面上,供需矛盾主要不在数量而在结构。首先,女大学生就业空间相对比较狭小,用人单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对女大学生进行职业上的分流、隔离或封锁,高学历依然无法跨越传统性别文化制造的职业门槛,女大学生还是比较明显地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上,职业领域的拓展并没有和学历提高、职业能力加强成正常的正比例关系。一些需求旺盛的职业领域依然少有女性能够进入,原因在于在传统观念里,一些职业似乎具有天然的性别归属,尤其是待遇较优,压力较大的职业更容易排斥女性。但实际上,除了法律规定为女性禁忌的之外,绝大多数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两性都可承担的。
其次,有的用人单位也过分夸大雇用女大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宏观统计可以证明,女性的社会贡献总量决不少于男性,但其才智却长期遭到轻蔑。尽管已有许多女杰出人才在这方面给我们许多启示,但是很多用人单位还是不愿雇用女毕业生。如果用人单位能够认识到实力是因人而异,而非性别,能够科学认识女性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真正唯才是举,肯定会有更多的女性脱颖而出。
再次,招聘单位不要使用双重标准,即提高录用女生的标准,不要从男权的审美角度更多地强调女大学生的自然条件,如身高、身材和美貌等,使女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大于条件相当的甚至比自己还差的男同学。致使女大学生或者经历要比男同学更多的被拒绝的求职经历,或者被迫去迎合用人单位的不合理性别偏好,更多地去展示自己的自然资源,结果给女大学生增加不合理的经济负担、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及精神和人格的成本,形成比男同学要高得多的求职或就业成本。
以性别为标准挑选人才就像以户籍划分资格一样不合理。当今女性已经走入社会,与男性一起参与社会建设,承担相同的社会责任,可是传统的社会观念仍要求女性承担主要的家庭与生育责任。单位要求女性要做好工作,传统的家庭观念又要求女性还要兼顾家庭,“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两者很难两全,雇了家庭就会忽视工作。可见不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对女性的家庭责任要求得太多,女性在完成这些家庭责任的时候,必然不会像男性一样在工作上花费太多精力,于是在求职市场上就出现了“宁招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的“奇异”景观。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整个社会都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经济文化环境,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公共政策,建立国家性别平等机制,保障女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就业公平的基本权益,建立以国家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创造一个对女性更公平的社会环境,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男性一同施展才华,推动社会进步。
四、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对于保障女性就业,我国的《宪法》、《劳动法》、《妇女权益保障法》都有规定。《劳动法》第十三条规定:妇女作为劳动者的一部分,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各单位在录用女工时,除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但是在第十二章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中却没有涉及这个问题。只有规定而没有对违反此规定所应给的惩罚做出相应规定,只有法可依而不知如何执法,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用人单位或明或暗的性别歧视,这些法律法规却无法成为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大学生保障自身权益的武器。原因在于这些法律条文原则性太强,在法律实践中可操作性较低,对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无法起到应有的约束作用。法律虽有禁令却没有相应的法则,劳动监察缺位以及司法渠道不明,这都在客观上纵容了就业歧视的畅行。只有明确法律责任,建立监管机构,才能真正建立良好的就业市场机制,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09-28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探析论文09-03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个人问题四辩稿09-16
大学生就业难解决之路08-21
面对就业难,大学生要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07-05
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方式调查报告07-27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11-03
浅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法律保障07-16
现代毕业生大学生就业问题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