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2024-10-26

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10篇)

1.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一

观舞记

【学习目标】

1、积累语句,熟读课文,了解印度舞蹈的艺术瑰丽,体会比喻和排比句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

4、学会审美,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习重点】

1、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词句。

2、欣赏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学习难点】

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学习方法】 阅读法、讨论合作探究法

【自习】

一、有关作者:

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诗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在文坛影响很大。著有《小桔灯》、《寄小读者》、《繁星》、《春水》等。冰心以写作小诗著称中国新诗界,受泰戈尔的影响大,善于捕捉刹那的感受与思索,展示对爱、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文风隽永清丽、内容丰富,其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二、学法导引: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后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本文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像空间。使作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1、给粗体字注音。

颦蹙()()

粲然()嗔视()

抖擞()

叱咤()()

鲜妍()

花鬘()

惊鸿()

2、文学常识。

《观舞记》的作者是

,原名

,作家。代表作品,诗集

、。

4、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

,表现了。

【自疑】

【自探】

活动一:冰心是怎样生动刻画卡拉玛姐妹的优美舞蹈的?她的描写那些地方你最喜欢,最欣赏?请找出来,品一品,用下面的格式答题:(例子可以用简约方式呈现)我最喜欢文中的 处描写,因为

【自结】

2.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二

一、设计学习任务单, 改变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上, 课一开始揭示课题, 接着创设问题情境, 和学生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欣赏, 介绍制作方法等, 最后一环是学生动手或画或制作或作品展评, 主要教学过程一般都比较顺利, 但作品、作业普遍来不及完成, 更没有时间进行充分的操作和有效的作业展评。 其实这些现象与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有直接关系, 课堂结构缺少变化, 教学环节呆板,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 更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自主学习任务单”是突破传统教学瓶颈的好抓手, 它的出现将学生变成“前台”自主学习的主体, 教师则变成“后台”做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 通过任务单, 学生课外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 就能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实际教学证明, 学生通过任务单的自学, 学习动力和兴趣得到提高, 能有充足的时间用来创作作品。

例如:教学《仕女·簪花》这课时, 设计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生一看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 其中“学习方法建议”栏目, 要求先自学教材, 再观看微课视频, 最后完成任务单习题, 这样的自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当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困惑和疑问时, 在任务单中的“困惑与建议”栏目进行记录, 等待课堂解决等细节的指导, 这样的指导能够让教学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 通过设计4个学习任务, 由任务1的自学教材到任务2的观看微课, 从简单地了解到深入地探究。 同时任务2安排学习微课视频的两个环节, 从整体把握到带着问题思考, 让学生在层层递进中了解唐代妇女服、装、饰的文化特点。 任务3先安排学生上网了解其他朝代服、装、饰的特点, 再安排学生了解现代服、装、饰的变化, 让知识在迁移中得到步步提升。 任务4安排学生先绘制设计图, 再根据设计图及身边容易找到的材料制作一个饰品, 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制作微课视频, 搭建学习平台

“翻转课堂”对教学过程的发生地点进行调换, 让学生先在课前自习, 正式上课时间教师专门负责答疑解惑,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内化。 “微课”在这里代替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习中完成知识传授过程。 可以说“微课”和“翻转课堂”是相辅相成的, “微课”是 “翻转课堂”的必要元素, 是为 “翻转课堂”服务的。 在“翻转课堂”里, 学习者学习的都是老师们制作好的一个关于新课内容的微视频, 这种教学用的“微视频”就是现在所说的“微课”。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 “微课”的问题聚集, 主题突出, 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 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 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 制作微课的时间不宜过长, 这样才能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果录制时能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 那么借鉴意义和交流价值将更大。

例如:在制作《仕女·簪花》这课的微课时, 着眼于学生自学教材基础上的解惑, 对于学生已会的不讲, 学生自学教材能学会的少讲;学生易错的易混的要重点讲, 还要讲学生想不到的。 在实际制作时重点讲了唐朝的服、装、饰的特点, 在唐朝服饰的构造和服装的纹样上对学生进行解惑, 加入学生想不到的唐朝面部妆容的7个步骤, 并对配饰中的色彩搭配与纹样设计进行提示。 通过实际教学和学生的使用发现, 制作的微课视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帮助了学生解决了一些困惑, 为自己创作作品提供了灵感。

三、把握课堂时空, 提高教学效率

为了实施“翻转课堂”, 很多人将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了微课视频的制作上, 这其实也是一个误区。 微课视频自然重要, 但比微课更加重要的是如何支配课堂上多出来的这些时间和空间。 课堂的对话和讨论, 需要教师做出精心的准备和细致的观察,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课堂讨论带来“吸收内化”学习过程效益的提高。 另外, 学生课前创作的作品评价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因为美术作品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改进教学方式, 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主要环节。 新课程理念提出: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 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 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例如:在进行《仕女·簪花》这一课的课堂教学时, 第一个环节是进行任务单自学体会交流活动, 主要就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1”中的要求谈谈各自的学习体会。 教师通过结合视频展示台, 一边展示教材内容一边让学生说说。 然后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2”中的要求谈谈自学完微课后的感受。教师一边播放微课, 一边进行交流。 最后教师揭示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相关问题的答案, 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第二个环节是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展示交流, 通过欣赏与评述活动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师可以展示学生作品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并进行集中讨论, 集体交流提出修改建议。 第三个环节是学习过程中学生就存在的疑问进行集体交流, 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 理念的更新是行动的指引。 中学美术教学要进行“翻转课堂”理念的实践是一条漫长的路, 需要我们不断摸索, 不断在应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相信总有一天美术教学必然会插上“翻转”的翅膀, 实现梦想。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课外做作业、吸收和内化知识往往会遇到很多障碍, 在最需要教师指导和帮助的时候, 教师反而不在场。翻转课堂是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 改变了以往教学中的师生角色, 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规划, 实现了对教学模式的革新。

3.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三

【关键词】口技 教学技巧

《口技》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二十课,笔者就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教学技巧对此发表见解,以希望对本课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带动促进作用。

一、首先在课前要给同学们说明“口技”的具体含义

口技是一种民间表演技艺,人声模仿万物之声音可称为口技。表演者运用口腔发声技巧,同时借助一些简单道具,模仿出各种声响,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古代,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口技有几种型式,一种形式就是模仿动物和日常生活物件所发出来的声音,因为这只是制造单一的音效,技巧上比较单纯。常见的有模仿猫狗叫声、爆炸声、汽机车发动的声音、玻璃破碎的声音、各种乐器的声音和走路的声音等等。某些表演者也会在口技表演的同时加入腹语术的技巧,让声音听起来忽远忽近,仿佛真的有个音源在移动似的。

二、简单介绍本文作者的基本信息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中。林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攻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太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中进士后,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三、重点讲解文言文疑难点

对于本课的文言文重要疑难点要求同学们要做重点理解和掌握。例如通假字:“满坐寂然”中“坐”同“座”,座位。例如古今异义词:(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2)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的连词;今义表转折的连词。(3)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古义大腿;今义屁股。走:古义跑;今义指步行。(4)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5)宾客意少舒——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例如多义词:乳:妇抚儿乳(动词,喂奶),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名词,奶头);绝:以为妙绝(副词,极),群响毕绝(动词,尽、消失)。例如难句释译:“中间力拉崩倒之声”,译文: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译文:即使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不变了脸色,离开了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几乎想抢先跑掉。

四、欣赏体验课文

对于课文的深层次含义要做欣赏体验。对于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作者用了一个字来评价,你能找出是哪一个字吗?(善)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哪些地方?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1)口技人的“善”体现在他精彩的表演上,那么多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太厉害了!(口技人主要表演了几个场景?思考讨论后明确: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三个场景。你最喜欢哪一个场景?为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最后一个场景,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 (2)口技人的“善”体现在宾客的反应上。(找出描写宾客反应的句子体会神态、动作描写。这些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这属于什么描写?)(3)口技人的“善”体现在简单的道具上。(文中几次提到道具?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明确:两次。在内容上反映了口技人高超的技艺,结构上首尾照应。)过渡:“口技”好听不好写,因为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口技》的作者出色的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这与作者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你能说出本文妙在何处吗?(或在写作上值得你借鉴的有哪些呢?)此处主要引导学生体会:(不可求全,学生点到哪个方面就重点研讨哪一方面)(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拓展:《绝唱》中对王小玉演唱的描写。)(2)首尾呼应的结构特点。(3)以静写动的手法。(此处课进行拓展,投放其他作品中一些精彩的例子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4)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5)行文有波澜。(短短的三百字,由静到动,再由动转静,又由静转为大动,最后戛然而止,使人感到全文变化多端,波澜起伏,痛快淋漓。)

五、让学生合作探究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首先提出诱导问题:

(1)各场景的声音变化有何特点?请结合语段具体分析。(2)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①“遥闻深巷中犬吠”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学生研讨后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1.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由远及近、由内及外、由少及多、由微弱到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淋漓尽致地表现口技的精湛奇妙,思路清晰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第一个场景形成波澜,第二个场景过渡承接,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是情节发展的高潮。第一个场景从“深巷犬吠”开始,以四口之家作为想象中的舞台,先模拟妇人“惊觉欠伸”拉开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模拟丈夫“呓语”,画面渐清晰,至幼儿大啼,帷幕大开,打破深夜的静谧。第二个场景“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声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表演达到高潮。

2.(1)“遥闻深巷中犬吠。”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听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朦胧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从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4.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篇四

王德明

一、教材解读: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十九课。这部分教材是围绕自然现象、自然景观来编排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自然景观的古代诗歌,也有语言平实的介绍自然知识的短文。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积累丰富的语言,还可以汲取自然科学知识的琼浆,开阔视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要的叙说方式,介绍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在地质勘探队员的眼中,岩石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那上面有雨点留下的脚印,有波浪奔腾的足迹,有丰富的矿藏,还有树叶、贝壳、小鱼组成的图画……历史的变迁,大陆的沉浮,都写在这本最大的“书”里。因此,本课在读好人物对话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他们能够在自由读文的基础上,自学本课的生字词,并结合重点的词句对课文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了解到课文中的“书”的真正含义与加双引号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当他们越读越感到有趣的时候,再揭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自然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探索的欲望。

三、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

教学难点: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的有关化石和岩石的相关资料、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快说说你们都喜欢读什么书?老师要向你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你们想看吗?

(出示课题)生与师书空课题后齐读题目。问:课文题目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呢?它是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文,同桌之间利用手中的工具书来解决生字问题。师:现在让老师来检验一下大家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出示带有拼音的要求认识的字词,指生认读,然后再出示去掉拼音的词语,学生用各种方法来读,加深认识,并在小组之间相互理解。

2、同桌间再读课文,了解课文讲的主要内容。学生介绍。

(三)、深入学习课文:

1、指读课文 师: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中的“书”指的是什么?(岩石)

2、师:那既然岩石不是书,为什么地质勘探队员却把岩石称为“书”呢?请你认真读一读课文,到文中去找一找,看谁找的全,找的准。找到之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1)岩石就是书,岩石一层一层的就象一册厚厚的书。

(2)岩石上有“字”。

(3)岩石上有“图画” 老师让学生到文中找句子读一读,结合学生回答,老师出示网上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适当板书。

4、结合板书,师问:以上这些,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齐读第十自然段。

5、师:哦,原来这本“书”里蕴涵着这么多知识,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为祖国找到无穷的宝藏)师板书

6、师:好问的川川通过发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简介课文主要内容)

7、师:川川学到了这么多知识,他高兴吗?从哪看出的?学生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师: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想干什么吗?(和叔叔一样,做一名出色的地质勘探队员)

师:地质勘探队的叔叔真是了不起,他们不怕苦和累,为了给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不知要多辛苦,你们想对叔叔说些什么吗?(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师:你们喜欢文中的川川吗?为什么?(好学好问有理想)

8、师: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让我们分角色朗读,怎么样?学生有感情分角色朗读,教师指导。

师:文中爸爸一句话都没有,你能设计一下爸爸的动作和神态吗?小组合作演一演。

9、学生边读边表演。

(四)、总结师: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需要我们仔细去思考,认真去研究。我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吸取营养,感受大自然那无穷的魅力所在。好吗?

板书: 一层一层的

19、最大的“书”(岩石)

有字:雨痕 波痕 矿物 无穷宝藏

5.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五

授课教师:储倩倩

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关于小动物的儿歌,通过儿歌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作为识字单元,选编此文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借助儿歌情境进行识字,并通过理解儿歌内容让学生感受到动物世界的神奇有趣,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究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2.认识本课12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7个生字 3.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小动物的汉子大部分用虫字旁,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教学重难点:识字与写字,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动物多,谈话激趣引儿歌 1.谈话交流:你知道大自然中有那些动物吗?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儿歌生字多,识字学词方法多

1.读儿歌找动物:读儿歌,找一找这首儿歌都有谁创作的? 2.随答出示卡片

3.认识小动物,读卡片(强调前鼻音、后鼻音、平翘舌)4.生字认读 5.走迷宫巩固生字 6.随字入文分角读

三、巩固生字规律找,细心思考准学好 1.再次朗读儿歌

2.出示动物词语,引导学生观察动物与虫字旁的关系

四、指导生字要记牢,一笔一划格占好 1.出示本课生字

2.引导学生观察汉字结构,随文再识字 3.汉字运用 4.书写练习5.展示指导

教师评语:

6.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六

19课《生命 生命》是属于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的课文,本组课文的教学主题围绕“生命”展开,4篇文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其中,《生命 生命》一课旨在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围绕这一课,我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1、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开始,以抒情朗读配合图片创设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其次,通过多媒体资料介绍作者,让学生走近作者,调动起学生的情绪。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文本,以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读为本,安排了大量的、多种形式读的训练,引导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书,从读中感悟生命的意义,以读促进教学。如一入课要求学生带着要求去朗读课文,梳理主要内容后再次默读课文。在精读阶段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进行品读,注重自我感受,读出感受。在这个环节中,老师注意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通过互换角色感受小飞蛾、香瓜苗顽强的意志与生命力,进而体会作者的对生命的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再有感情的朗读。除此,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品字品词,甚至是一个感叹号在表情达意方面起着的重要作用,以此来培养学生准确使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在读中感,在感中悟,悟后再读是我本节课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桥梁。

3、插入作者资料的巧妙处理。在学了两个事例之后才出示杏林子患病的资料,尤其是那双写出了40多部作品的手,是相当令人震撼的。希望通过对杏林子认识的前后对比,也给学生带来震撼,加深感受,引发他们的思考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

4、对于课题的处理,一开始没有齐读课题,因为学生当时通过加不同的标点对课题的理解应该是不一致的,很难要求学生以统一的语气去读课题。而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再次添加标点来读,在学习课文体会到当中的深刻含义后学生应该读得更有感觉,因此我选择了齐读课题来回应导入。

7.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七

一、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困惑

在近十年的教学实践中, 我历经了两套语文教材的更替, 我感觉虽然教材所选的文言文不乏久经考验文质兼美的名篇, 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增加了数十首诗歌的内容, 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但在文言文的编排上还存在较多瑕疵, 不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同时,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画地为牢、敷衍塞责, 不仅不利于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 还把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给灭掉了, 更为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留下了许多隐患。

1. 零星分散, 事倍功半。

多年来, 在中学语文课中, 文言文主要是采取分散教学的方法。教师一般都把文言文和现代文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这样, 初中阶段平均起来要学4至5篇白话文, 才能学习一篇文言文。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 文言文教学是星星点点, 时隐时现, 分量并不很大, 可是时间却拉得很长。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下册的文言文课文, 就都安排在现代文单元中, 这种编排方式虽然关注了单元知识的教学, 却忽略了文言文课文自身的特点, 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支离破碎的局面。以所谓的“读懂一篇课文为目标”, 没有重视“文言文知识规律的总结”, 不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教学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内因没有被调动起来, 学生被动学习, 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2. 分配不均, 前松后紧, 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新课标要求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衔接、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注重积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文言文的编排难易、多少严重脱节, 缺少古文知识的衔接。

例如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文言文安排过少, 一个学年两个学期两本书总共才11篇古文, 而且这11篇古文相对篇幅比较短小, 其中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只有3篇, 仅占中考篇目的6%;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九年级安排较多, 特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 周课时5节, 可每册书仍有30篇的教学任务, 其中有2个单元是文言文———10篇文言文需要学习, 还有额外的10篇古诗需要背诵,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一个学期的古文量就相当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一年的量, 而且这些文言文的篇幅相对较长。值得一提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的文言文被选入垦区中考的篇目就有14篇,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无形当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明显增多, 也无形中加重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 很多学生难以适应。

例如,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桃花源记》《三峡》《陋室铭》《爱莲说》, 下册中的《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等文质兼美的名篇, 本应细细品味, 可面对繁重的背诵要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中考, 很多学生叫苦连天, 早已没有了对“美”的欣赏与探求, 那又何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 学习祖国丰富语言,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对新课标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年级文言文编排的思考

1. 集中编排, 事半功倍。

首先, 学习一种语言, 需要具有一定的学习环境。文言文虽不是外语, 但当今社会缺乏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 学生只有在上文言文课时才能接触文言文, 其他的时间却完全淹没在白话文的汪洋大海之中, 学生学习文言文就有了古今语言障碍。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我们可以尝试文言文集中学习的教学改革。集中学习的好处是创造高强度的语言环境, 加强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意识, 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文言文交际环境。

其次, 学习语言的主要方法是靠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必要条件, 但是仅有理解并不能自然达到精确而牢固的记忆, 还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复习, 记忆才能巩固, 否则就会遗忘。学生同文言文的接触, 主要是在语文课上和语文教材之中, 如果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间隔的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这也是文言文费时不少, 成效甚微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 零星分散地学文言文,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文言文, 从而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故知新的学习环境。

现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教材选文编排的方法是采用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穿插编排, 中学语文课授课方式大多是采取分散教学的办法, 学生在课下几乎不会找文言文去阅读,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过于分散, “很难做到及时复习, 经常复习”, “这样时断时续地学到一点知识, 很不容易巩固, 时间一长, 便会产生遗忘”。因此零星分散地学, 不如相对集中地学。

例如, 我在教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时, 我把6个单元的课文顺序打乱, 开学的前一个月, 我先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较强的现代文,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当经过一个月的语文学习后, 我再把整册书中的5篇古文整合起来, 编成一个单元, 先讲授第一单元的文言文《童趣》, 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学习古文的兴趣, 接着再学第二单元的《论语》十则, 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处世之道, 紧接着再学第五单元的《陈太丘与友期》, 让学生感受“信礼”对人的重要性等等, 经过一个月文言文的学习及后3个月的温故知新, 学生既积累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又从思想上、情感上得到了熏陶。所以集中编排文言文更合理, 既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又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 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正可谓一举三得, 事半功倍。

2. 合理调整, 循序渐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中的文言文共42篇, 古代诗歌共89首, 其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11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有18篇文言文,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有13篇文言文。值得一提的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只有《陈太丘与友期》等3篇为黑龙江省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只占中考篇目的6%而已, 而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就有14篇为垦区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 占垦区中考篇目的70%, 在这种情况下, 我认为七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入门阶段, 但他们学习的科目、学习的任务相对少一些, 可以适当增加文言文的数量, 适当增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又能缓解八年级的超负荷学习压力。

8.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八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1.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2.赏析生动的语言 【预习提纲】

1.生字词。(参见课本后读一读写一写)

2.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

3. 准备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词(《静夜诗》、《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等)。

4.感知内容。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②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③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④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5.找出文章中你认为生动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合作展示】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4.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5.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6.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7.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8.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9.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检测反馈】

①19日晚上9点32分,地面指挥中心发来呼叫。三个人急忙起身。这一天,他们应该按计划登上月球。飞船开始作减速飞行,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个宇航员紧张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还好,计算机发着正常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点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换乘登月舱,并与地面指挥中心通了话。不久,登月舱和飞船脱离,飞船继续在绕月轨道上飞行,登月舱则开始降落,在椭圆形轨道上缓缓下降。

②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

③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从宇航员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登月行动非同一般,从描写宇航员行动的语句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两个词语。

2.文中第③段加点的词“这”指代的是。3.为什么说这次登月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4.假设你此时此刻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出发点,展开联想,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

5.请以月亮或月光作为描写对象,写一段文字烘托人物的高兴、惬意或悲伤、孤独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情。(选取其中的一种来写,50字以内)

【学习心得】

19.月亮上的足迹

【预习提纲】

4.①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②76万公里、195个小时 ③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④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合作展示】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

2.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

3.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4.①恰当的描述;②用数字说明;③叙述中有议论。5.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空气和水,一片荒凉寂。6.科学家采集土壤、岩石是为了科学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7.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8.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检测反馈】

9.七年级下册语文19课 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3.掌握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体会准确平实的说明语言。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和科学的精神。重点难点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2.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教学设想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二、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回视。阅读中,勾画出下列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掌握其读音和意义。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畅谈:尽情地谈。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侧重于记叙,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思考: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

3.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标记出来。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5)插上美国的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通话等。

三、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1.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结合有关图片欣赏。

2.朗读课文的第5、11语段,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数字:“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3.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讨论: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③21~22世纪,人类将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将利用太阳能取暖,利用月球上发现的水生产蔬菜、粮食,建立各种生活设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务是开采氦3并运回地球,并利用这一热能源发电,供应全地球所需电能。人类还将开发地球人拜访月球村的旅游业。

点拨:“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实的阐述。但这一小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说明现代科技已经达到了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人类迈进宇宙的步伐将更坚实更长远。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

4.写作特点

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进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其次是有明晰的时间线索。这就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可以说,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是本文写作的又一突出特点。

生动的语言是本文第三个突出特点。

四、课堂小结

1.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10.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言文复习 篇十

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3.翻译下列句子。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

第二单元《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本文《》选自宋代 编的 一书。这首诗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 ,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 ,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

答:

10.画线的第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 ,写出了 。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画线的第②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第三单元《孙权劝学》

三、《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

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目的:

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_______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_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____;文末“_________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口技》

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作者,字,

人。

2.给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

(2)众妙毕备()A.毕生B.毕业C全、都D.完了

(3)宾客意少舒()A.少量B.稍微C减少D.年轻

(4)不能名其一处也()A.名字B.名声C.出名D.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3分)

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3分)

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

有什么作用呢?(3分)

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

(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1.文学常识:

①《夸父逐日》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均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古今异义。

饮于河、渭:

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①北饮大泽:。

②道渴而死:。

4.词语解释。

词语 解释 词语 解释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

地维绝 故水潦尘埃归焉

5.语句翻译。

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

(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狼》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止增笑耳 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M”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上一篇:播音主持散文诗歌下一篇:初二学生作文:新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