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文化专题

2024-07-19

政治文化专题(8篇)

1.政治文化专题 篇一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2课时 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之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第五届新疆丝绸之路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将于2017年9月15日至2017年9月17日举行。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产业,对于新疆促进创新创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体现了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④ 【答案】D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考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是精神力量 【难度】一般

2.每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都可以由内而外,从最核心的精神文化做起,然后到制度文化到行为文化直至最表层的物质文化。把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是因为

①文化的经济功能已日益显著 ②文化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③文化能够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④一定的文化是对经济的反映 A.①③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①②从经济的角度阐述了文化的重要性,符合题意。只有优秀的文化才能使企业健康发展,③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难度】一般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3.走进书店,你会惊喜地发现书不再是书店的主角,围绕实体书店打造的多样化业态使书店变得更加时尚。卖创意、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这使得实体书店曾经的寒冬逐渐地回暖。对此正确的认识是

①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物质力量 ②经济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④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A.②③ 【答案】A B.②③

C.①③

D.①③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难度】一般

4.网络上有关于“三个苹果改变世界”的段子:第一个苹果诱惑了夏娃,让人类走出蒙昧,有了文化;第二个苹果砸中了牛顿,使其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推动科技的发展;第三个苹果被乔布斯咬了一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有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作用。以下关于文化的作用表述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使文化生产力作用凸显 ③文化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 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A.①③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三个苹果改变世界”虽具玩笑性质,却也形象地告诉我们文化和科技的重要作用,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消费更加丰富,以及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②④符合题意;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实践的产物,这体现的是文化的特点不是文化的作用,①不符合题意;经济和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基础,③错误。故选C。

【考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难度】一般

5.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期,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投入的持续增长有力拉动了文化产业发展;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要支撑;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和简化行政审批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市场环境。这说明

①经济、政治的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一定的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日益显著 ④文化对经济、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 A.①③ 【答案】A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6.2017年全国“两会”举行期间,“两会”代表就中华文化“走出去”献计献策。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鼓励建立海外中华文化传播机构,并加以扶持引导,使中华文化“走出去”取得更大进展。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③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A.①③ 【答案】B 【解析】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①错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学习中国文化,全方位了解中国,中国也更加重视海外的中华文化传播,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②正确;材料表明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能为我国对外开放营造良好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的外部环境,③正确;经济和科技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错误。故选B。

【考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难度】较难

7.习近平主席在国外访问期间,彭丽媛夫人都会参加当地举办的儿童、教育、慈善等活动,展现“第一夫人外交”的魅力,从而给生硬的政治公式化活动带来活力和生机,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表明

A.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给政治以重大影响 B.文化正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C.“夫人外交”为国际关系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D.文化交流往往成为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A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8.2017年4月20日,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重大航天科技成果。这主要说明

A.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决定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D.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说明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着重要作用,C符合题意;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A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考点】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难度】一般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璀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传承性 B.文化能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C.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D.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决定 【答案】C 【考点】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难度】一般

10.下面漫画《手机信访》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手机信访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

②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文化与政治不可再分 ④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文化与政治日益交融 A.①② 【答案】B 【解析】漫画体现了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①符合题意;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④符合题意;手机信访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政治生活的角度,②不符合题意;经济是基础,政治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③错误。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 【难度】一般

11.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这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①要夯实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基础地位

②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文化发展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A.①③ 【答案】C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考点】文化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度】较难

12.近年来,“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创作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中国元素”成为好莱坞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块“敲门砖”,但“不管一部好莱坞电影中有多少‘中国元素’,它所讲的永远是美国故事,体现的也永远是美国人的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①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②要努力对其他国家渗透自己的价值观

③要注意防范文化霸权主义的文化渗透 ④要在世界市场上竭力推销自己的文化 A.①③ 【答案】A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难度】一般

二、非选择题

1.材料一 调查显示:我国人均图书消费量20年来几乎没变,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几分之一;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图书消费的萎缩势必影响国民阅读习惯的培养,影响全民族的文化素质。毕竟,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

材料二 在传统书店普遍萧条的今天,台湾的诚品书店却创下了一个“书店神话”。全台湾拥有39间分店,每年顾客人数达到9000万人次。诚品的成功之处是打破了传统书店的经营模式,除了以精致优雅的阅读空间规划、精心陈设展现阅读价值外,更长期举办各项演讲、座谈、表演与展览等延伸阅读活动,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多元需求;诚品还主张“连锁不等同于复制”,实行“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

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只有爱读书的民族才有光明的未来”的合理性。

【答案】①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读书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的重要方式,爱读书能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

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爱读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会推动民族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爱读书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

④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爱读书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化与社会关系的认识能力。解答此题,可从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的角度分析爱读书的意义。

【考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实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难度】一般

2.2017年5月5日,中国上海,完全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千战客机C919成功进行首飞,几经反复,历经风雨,中国自主研制大型客机的梦想,终于开创性地成为现实!中国的大飞机实现了“一飞冲天”!

C919的研制是非常复杂的系统集成工程,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不同的系统集成绝不是简单的拼接,如何关联,取决于飞机的整体设计方案。

在C919完成首飞、实现量产后,还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航空制造业是航空产业的根基,也是我国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有着相当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中国制造的一张名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作用,简要说明C919首飞成功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C919完成首飞、实现量产后,将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

②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C919拥有完全知识产权,首飞成功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文化创造力。

③文化是人创造的,又影响每一个人。C919首飞成功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C919首飞成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考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度】一般

3.中国梦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和追求。但是,在当今世界,涵盖经济政治、价值文化等领域在内的“软实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强调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强综合国力。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综合国力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答案】①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只有加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8 解决好文化软实力不足的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考点】文化与综合国力 【难度】较难

2.政治文化专题 篇二

1.2012年高考中涉及本专题的知识点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经济、政治近代化, 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1) 列强侵华, 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北京文综卷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重庆文综卷考查《辛丑条约》、太平天国运动、北伐战争;四川文综卷考查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解放战争时期“中间势力”的态度转变;福建文综卷考查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浙江文综卷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山东文综卷考查国民革命运动;全国文综课标卷考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变化。

(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曲折发展。全国文综课标卷考查张謇实业救国思想, 安徽文综卷考查19世纪70年代末外国商品输入内地的情况, 江苏历史卷考查洋务运动, 四川文综卷考查洋务运动、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发展, 北京文综卷考查中体西用的相关知识。

2.考题综合分析

从命题内容看, 主要有辛亥革命, 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大事件, 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及影响, 洋务运动,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从命题形式看, 试题多以选择题为主, 通过设置图文材料, 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试题的难易程度看, 多数题目难度适中。

【复习方法】

1.以现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建构知识体系

2.重点抓住以下方面

(1) 从社会转型和近代化的视角考查近代中国的发展过程, 全景式展现近代历史, 理清其发展的几个阶段及阶段特征。

(2) 要把近代中国的转变放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去看, 从多角度运用不同的史学范式理解、分析历史事件。

(3) 要从整体上把握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从思想启蒙到社会运动再到制度变革的过程, 理清各种政治力量对政治民主化探索与实践的基本情况。

(4) 重点掌握实业救国思想,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线索, 各阶段发展的原因、特点、表现、地位和作用。

(5) 要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活动、思想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综合解读】

一、列强侵略 (原因、国家、目的、方式、规模、阶段特征、结果和影响)

1.全面分析

列强侵略是近代殖民主义在中国的表现, 每一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和世界历史发展形势有密切联系。

从侵华方式看, 既有军事、政治侵略, 又有经济、文化侵略。军事侵略主要指五次侵华战争;政治侵略主要是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 攫取各种特权;经济侵略主要包括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文化侵略主要是利用宗教麻痹中国人民, 使中国人民放弃抵抗, 特别是日本在沦陷区的奴化教育。

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 客观上, 列强侵略是西方国家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 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格局, 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物质基础。

2.五次侵华战争

二、运用多种史学范式理解中国近代开放的通商口岸

1.革命史观

通商口岸是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 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 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 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

2.现代化史观

通商口岸促使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 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3.整体史观

通商口岸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 使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文明史观

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 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 也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过渡的地方。

5.社会史观

通商口岸是传统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 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产生了相应的社会问题。

三、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民主权利的斗争

四、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化进程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主化

六、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与欧美国家相比的不同之处

1.从原因和进程来看

欧美国家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用了几百年时间才完成从君主专制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过渡;而中国政治民主化是在经济落后的基础上, 只用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封建专制到资产阶级政治再到新民主主义政治的跨越, 呈现出与经济发展不对称、跳跃式的政治发展趋势。

2.从方式来看

欧美国家的革命与改良并行;而中国政治民主化是通过持续的革命斗争完成的。

3.从依靠力量来看

欧美主要依赖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中国, 农民阶级成为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在国民革命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而又不同的政治角色。

4.从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来看

欧美国家主要是封建势力;近代中国面临两大障碍, 本国封建势力与外国殖民主义势力。近代中国民主政治的目标始终与独立、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相伴随, 民主政治的斗争往往与民族救亡运动相联系。

七、近代中国的六种经济形式

图示如下:

1.自然经济 (1840~1956年)

(1) 性质与地位:自然经济即小农经济, 是封建社会经济的基本形式。其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结合, 自给自足, 带有封闭性、保守性和滞缓性, 在近代占据着主体地位, 是清王朝、北洋军阀政权的经济基础, 是中国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和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源。

(2) 瓦解过程:鸦片战争前, 其仍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 列强的经济侵略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农产品商业化加强, 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解体。但从整体而言,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 自然经济才最终解体。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9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 性质及地位:它是适应西方列强侵略需要而在中国出现的经济形式, 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其势力不断增强, 是造成中国人民苦难、阻碍中国发展的主要因素。

(2) 兴衰过程:19世纪40年代起, 外国商人在通商口岸非法开办了一批船坞和工厂。甲午中日战争后, 列强大规模地对华资本输出, 抢夺路权矿权, 开设银行, 办工厂, 其势力不断增强。抗战时期, 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 在“以战养战”的目的下对工矿业、农业和金融业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 美国经济扩张增强。抗战胜利后, 美国独占中国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市场。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政府接受了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压制排挤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使近代中国经济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之一。客观上, 其瓦解了自然经济,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洋务经济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在“求强”、“求富”旗号下, 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中国近代化起步。但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洋务派的努力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及归宿

(1) 性质与地位:代表当时先进的生产关系, 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2) 发展历程:

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进一步发展——一战期间;

显著发展但受摧残——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破产——抗日战争时期;

遭到毁灭性打击——解放战争时期;

恢复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

(3) 特点:“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 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

(4) 历史地位:

经济上, 是新的经济因素, 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 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 冲击并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为西学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发展趋势上, 由于“先天不足”,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难以独立发展, 其发展的前提是政治上的民族独立。

5.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1927年~新中国成立初期)

(1) 性质及地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 内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外依附于帝国主义, 是国民政府的统治基础, 是新民主主义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成分。

(2) 兴衰过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 建立起了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抗战时期, 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基本上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新中国成立后, 没收官僚资本, 结束其统治。

6.新民主主义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指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解放区经济, 主要由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及私人经济三部分组成。其发展趋势是逐步增强, 直至战胜官僚资本和封建经济而占据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过渡经济, 它更重要地表现为革命的经济政策:十年对峙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根据地经济建设;抗战时期的“双减双交”和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等。

【热点链接】

一、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召开

(1) 材料:中共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相关知识点:中共的创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国民党合作,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等。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提供新的背景资料, 考查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解放、民主权利的斗争和探索, 坚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二是考查近代中国社会国共两大政党的关系,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二、中日钓鱼岛问题

(1) 材料:2012年4月16日, 石原慎太郎提出东京都于年内购买钓鱼岛。2012年9月11日, 日本政府签订购岛合同。日本政府的行径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2) 相关知识点:1843年英国强迫清王朝签订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进一步破坏中国主权。1943年《开罗宣言》发表。同年, 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 废除治外法权, 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二是与之相关的近代中国人民为捍卫和维护主权进行的斗争和努力, 弘扬和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三、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1) 材料:

2012年9月23日辽宁号航空母舰在大连举行交船仪式, 25日正式交接入列。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 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

中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民族遭受来自海上的外国侵略达470余次。

从保卫国家海上安全, 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看, 加强海防建设是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要。

(2) 相关知识点:近代列强侵略中国;中国人民的抗争, 如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邓世昌等爱国官兵的英勇斗争;洋务运动中近代海防建设;清末“新政”。

(3) 考查角度预测:一是创设新的背景资料。如通过孙中山的海洋思想, 考查近代中国人民在民族自强方面的探索;通过海防与塞防之争, 揭示清王朝对关系国家稳定、民族存亡一系列问题的态度和认识。二是和世界海上强国的崛起相联系, 体现海防强大对国防的重要性。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4分, 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 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 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 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抗日战争

2.著名学者费孝通指出:“通商口岸是一个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区域向外开的一扇门……它的繁荣却并不代表它所在区域的繁荣, 只是一个经济缺口, 吸取邻近乡村地区财富, 经济上无法自给自足, 富有消费城市特点, 导致乡土经济瘫痪。”据此, 以下观点正确的是

A.上海开埠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B.通商口岸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中国经济

C.天津开埠刺激列强入侵北京

D.开辟商埠将会拉动周边城镇经济发展

3.下图为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曲线图, 从中解读不出的信息有

A.第四个高峰起始于洋务运动

B.经济在近代的持续增长和机器大工业发展有关

C.反映资本主义经济的强大生长力

D.中国近代经济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4.1915年北洋政府颁布《权度 (指度量衡制度) 法》, 规定“权度以万国权度公会所制定铂铱公尺、公斤原器为标准”。为照顾各地传统习惯, 将权度分为旧制和新制, 两制同时使用, 并规定“所有公私交易……之权度, 不得用以外之名称”。这些措施

A.便利了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

C.为官僚资本的发展提供了便利

D.影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

5.1933年中国工业产值中,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 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1936年, 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 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7%。这一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

B.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

D.官僚资本、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压榨

6.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 (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 。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B.近代民族企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C.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

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

7.1942年, 日军提出要“合作经营”无锡申新三厂和茂新二厂, 遭到荣德生严词拒绝;同年, 日本丰田纱厂企图强行收买上海申新一厂和八厂产权, 荣德生也不答应。他说:“我是中国人, 决不把中国的产业卖给外国人。”下列有关材料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上海民族企业受到日本企业和官僚资本的双重挤压

B.民族企业要想发展, 必须完成反帝的任务

C.拒绝日本收购, 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D.不把产业卖给外国人, 体现了企业家的社会责任

8.据统计, 1942年在根据地各行各业组成的工业生产合作社共计1590个、社员22 680名, 从事各类军需民用物资的生产。数年中, 共制造纺织、榨油、印刷等机器及农具12万件, 帆布及各式民用布8.2亿平方码, 各种军服及日用服装100余万件, 直接在合作社中获得生计的难民200余万人。这种合作社

(1) 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 (2) 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3) 是一种过渡的经济成分 (4) 解决了战时难民问题

A. (2) (3) (4)

B. (1) (2) (3)

C. (1) (3) (4)

D. (1) (2) (3) (4)

9.1852年太平天国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1911年湖北军政府发布《奉天讨胡檄》。这表明

(1) 两者均以实现民族独立为革命目标 (2) 两者都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3) 两者都利用民族矛盾为政治斗争服务 (4)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对辛亥革命产生了影响

A. (1) (2) (3) (4)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10.有学者提出一种观点:“义和团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戊戌维新失败后的一种‘反动’。”这里的“反动”主要针对义和团

A.抵抗西方列强入侵

B.反对君主专制统治

C.排斥一切西方事物

D.拥护清王朝的统治

11.民国二年, 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该春联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清末“新政”改善民生, 农民很怀念清王朝

B.信息闭塞, 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达到农村

C.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彻底, 封建思想依然存在

D.袁世凯称帝, 资产阶级反对, 农民却拥护

12.1919年, 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 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 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各项表述中, 与梁先生观点一致的是

A.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

B.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D.要用法律阻止学生爱国救国

13.“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 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并待命出动, 担任……前线之职责。”句中省略处的意思应是

A.推翻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反击国民党武装“围剿”红军

C.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D.推翻蒋家王朝在大陆的统治

14.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内战之不致发生, 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15.1941年8月底, 晋察冀边区民主大选举完成。这次选举是晋察冀边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实施“新民主主义宪政”和在敌后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的指示开展的。下图是《儿童团员簇拥下的当选代表》, 下列相关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选举是中国共产党民主实践的探索

B.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这是革命阶级联合对汉奸反动派的专政

D.属于无产阶级专政政权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2小题, 其中第16题25分、第17题15分, 共40分)

16. (25分) 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是对外来挑战的一种被迫应战, 近代化的过程不是按照社会发展内在规律循序完成的, 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化发展必然有诸多不完善的方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方国家通过武力威逼, 迫使中国开放了大量通商口岸, 建立起侵略中国的条约体系框架。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 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 它对中国的国家主权构成了侵害;作为一个社会窗口, 它又展示了西方近代化事物。

——杨天宏《口岸开放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自开商埠研究》

材料二当国依然不富, 兵还是不强, 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 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 人们发现中国人实际上还没有醒, 他们真正醒来, 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1895年……但是, 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 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 乍一醒来的人, 有几分恼怒, 几分惊慌, 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 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葛兆光《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材料三从影响方面来看, 19世纪西方的冲击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 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 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条约口岸是一个具有双重作用的历史存在”。 (8分)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1895年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脾的原因。试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史实, 概括此后中国近代化发生了哪些变化。 (8分)

(3) 结合所学知识, 对材料三中“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句话加以说明。 (9分)

17. (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中国革命前途重要的问题, 毕竟不在对内而在对外。军人的跋扈, 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 然这一班并无大略, 至少是思想落伍, 不识现代潮流的人, 在今日的情势之下, 复何能为?……对外的难关, 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所以中国既处于今日之世界, 非努力打退侵略的恶势力, 决无可以自存之理。……在经济上, 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 更无生息的余地, 资源虽富, 怕我们更无余沥可沾。在文化上, 我们非解除外力的压迫, 亦断无自由发展的余地, 甚至当前的意见, 亦非此无以调和。总之:我们今日一切问题, 都在于对外而不在于对内。

——摘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运用上述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 论证材料中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楚)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B 3.D 4.B 5.B 6.D 7.A8.D 9.C 10.C 11.C 12.A 13.C 14.C15.D

二、非选择题

16. (1) 双重作用:一方面, 口岸被迫开放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关税主权;便利了列强在华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另一方面, 其促进了西方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近代化。

(2) 原因:在甲午中日战争中, 中国战败, 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变化:由器物阶段发展到制度阶段、再到思想阶段。

(3) 说明: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 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最终确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畸形状态, 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

17.观点:解决中国近代一切问题, 在于解除外力的压迫而不在于对内。

论述: (1) 列强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论证。结论是近代中国要独立富强, 必须完成民族独立的任务。

(2) 列强侵华是和中国内部的反动势力勾结起来的, 而军阀是列强在中国扶植的代理人。举例论证: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 还要反对本国封建势力, 争取民主权利。

3.专题一 中国古代政治 篇三

例1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 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 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 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 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解析 本题考查同学们对传统观念的理解。解题重在分析材料中给出的关键词:“外人”“自己人”,说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的是宝玉和黛玉在家族当中父系血缘的远近亲疏关系。课本中解释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的制度,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答案 C

例2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 制度法令的统一

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郡县制的认识,这虽属于主干知识,但不是教材知识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对郡县制的评价引入。同学们答题时需要從对比分封制和郡县制这一角度入手,两者的区别在于分封制下诸侯等贵族爵位世袭,地方独立性强;郡县制下长官由皇帝任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其标准是才干和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的“公天下”。

答案 D

例3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從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從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不符合事实。

答案 C

例4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纵论汉唐宰相制度的变化时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 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 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 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 本题考查汉代和唐代宰相制度的区别。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分别掌握于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中,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三省之间相互制衡,通过这种分权与相互牵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本题的设问是“实质问题”,故從专制集权的发展趋势考虑。

答案 D

例5 著名学者黄仁宇在论及某王朝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权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最有可能是指( )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答题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意指存在并行的体制,其中有中央集体管制之外的省级组织,因此可推测出是指西汉的郡国并行制。本题重在考查同学们对不同朝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掌握。

答案 B

例6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浓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和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從周秦至明清,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從中国专制制度的确立到对专制的批判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回答第(1)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從战国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2)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他这段话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评价: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

【思路点拨】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夏代公共权力出现,商代内外服联盟形成,周代形成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王嬴政结束群雄割据,完成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两组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西汉武帝行推恩令、北宋太祖的收地方“权、钱、兵”、元朝设行省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朝废除丞相及清朝设军机处等加强了皇权,從而使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從考查的内容看,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秦朝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及清朝设立军机处等核心知识,以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影响等内容。选修1中还涉及到中国古代几次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重大改革,其中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考查的重点。從命题看,着眼于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体事件的背景、特征、影响等问题的分析,并和当今政府机构改革、推进民主化进程及世界史知识相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在复习本专题时,同学们要注意:

1. 早期政治制度对社会伦理道德影响深远。可联系全球华人祭拜黄帝陵和认祖归宗现象,认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

2. 把握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阶段性特点。中央集权和专制皇权的强化是同步进行的,专制皇权是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强化的。宋代以前,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突出,因此出现了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宋代以后,中央集权逐渐稳固,才会有皇权的进一步强化。

nlc202309030734

3. 专制统治有利有弊,在封建社会前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后期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应联系同时期西方政治制度、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寻找本专题知识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解答本专题相关题目时首先应关注历史时期,把握时代特征,从而准确分析相关信息;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题目,要把握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注意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考查具体的政治制度或重大改革,应运用辩证的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具体分析。

在高考备考中同学们可以关注中国古代选官、考核、监察等制度的变化,结合经济、文化模块,熟练掌握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时代特征对新政治制度出台的影响。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关联,可以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制度进行比较研究,如明代的内阁制和西方近代的内阁制,中国古代的专制王权与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等。

【专项训练】

1.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反是,则谓之‘乱’。”对这段话中的“制度典礼”理解正确的是( )

A. 应该是指周朝的分封制

B. 目的在于维护等级制度

C. 对士以下的百姓没有产生影响

D. 有利于封建王朝“治世”的出现

2. 史书记载:王翦将兵伐楚,临行前,向秦王讨要美田宅园,说:“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这说明该时期秦国( )

A. 已废除分封制B. 鼓励发展农业

C. 主要将领不思进取D. 不得授爵赐田

3. 下图为1964年西安市三桥镇出土的“高奴禾石铜权”,上面刻有铭文:“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由此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

A. 秦废分封,行郡县制 B. 嬴政确立了皇帝称号

C. 秦统一了六国 D. 秦统一了度量衡

4. 秦二世时,奸臣赵高“日夜毁恶蒙氏(秦朝大将蒙毅),求其罪过,举劾之”,他要弹劾蒙毅,必须通过( )

A. 皇帝 B. 丞相

C. 御史大夫 D. 太尉

5. 鲁迅说:“汉末士流,最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当时( )

A. 九品中正制的推行

B. 科举制的推行

C. 以个人声望为察举依据,实行乡举里选

D. 以门第声望为察举依据,形成累世公卿

6. 从图一到图二可以看出北魏的服装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图一 北魏骑马俑 图二 北魏帝王出御图

A. 北方地区的统一 B. 专制统治的加强

C. 纺织技术的发展 D.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7. 唐朝的宰相设有独立的办公机构——相府,他们议事决策,拟订重大政令的地方叫政事堂。《中书政事堂记》中写道:“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於天,反道於地,覆道於社稷,无道於黎元,此堂得以议之。”政事堂的设置( )

A. 削弱皇权

B. 有利于宰相之间的相互制衡

C. 凌驾于三省之上,是最高权力机构

D. 提高了行政效率

8. 宋太祖赵匡胤临终时,四境尚未统一,其子年幼,皇太后支持,由其弟光义继位,是为太宗。清代同治帝无子,由慈禧太后做主,由其堂弟继位,年号光绪。这些现象反映了( )

A. 宗法制的瓦解

B.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 “兄终弟及”也是王位世袭的一种形式

D. 王位继承权的转移

9. 范仲淹于公元1015年中进士,曾先后做过河中府通判、饶州知州、延州知州等地方官,并于1043年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推行新政。以下对范仲淹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通判负责监督

B. 知州管理地方行政

C. 枢密使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权

D. 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

10. 司马光说:“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并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他所批评的是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A. 青苗法 B. 免役法

C. 市易法 D. 均输法

11. 宋朝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避免地方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C. 压制文官的地位

D. 防止地方官任期长而滋生腐败

12. 某杂志推选出了影响中国的三大人物:赢政、杨坚、忽必烈。由此判断,其推选标准是( )

A. 开国君主

B. 立国时间长

C. 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做出贡献

D. 政权疆域广阔

13. 元朝的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现象说明实施行省制度的目的是( )

A. 扩大疆域

B. 防止地方割据

C. 推动民族融合

D. 加强对人民的军事控制

14. 明朝后期,曾两度出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朝内阁大臣都无宰相之实

B. 明朝内阁不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C.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决策机构

D. 明朝内阁无法威胁皇权

15. 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佳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 )

A. 平定三藩之乱期

B. 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

C. 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 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

16.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从史料学角度看,对这段记载评定正确的是( )

A. 一手资料,真实可信

B. 只能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

C. 文学作品,不可信

D. 文献资料,有可信度

17. 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典》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的弊端在于( )

A. 重视文才,轻视德行

B. 脱离现实,学不致用

C. 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 重视诗赋,无法选才

18. 《旧唐书》中载: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针对这一局面,北宋初期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B. 收兵权于中央

C.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D. 中央掌控地方财政

nlc202309030734

19. 元朝初年,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世祖采纳之,随即采取的措施是( )

A. 设置中书门下省

B. 实行行省制度

C. 设中书省

D. 设御史台

20.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大臣一日日程……(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其中空格处应该是( )

A. 谋划(谋划军国大事)

B. 述旨(拟皇帝旨意)

C. 辅政(辅佐皇帝决策)

D. 呈情(呈报奏折)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当今郡县,倍多于古。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部分领;具察以众,资费日多;吏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隋书·杨尚希传》

材料二 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道:“自真宗皇帝,以太平之乐,与臣下共庆,恩意渐广,大两省至知杂御史以上,每遇南郊郊圣节,各奏子充京官,少卿监奏一子充试衔,其正郎带职员外郎并诸路提点刑狱以上差遣者,每遇南郊奏一子充斋郎。其大两省等官既奏得子充京官。复更每岁奏荐,积成冗官。”

材料三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5959万,官员7500人,官民之比为1∶7945;而唐高宗时,全国人口5288万,官员13465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1∶3927;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几,5881万,官员已增至2.25万人,官民之比为1∶2613。

——《江淮论坛》1982年第2期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2)依据材料一,指出上述现象的危害。

(3)针对材料二的现象,范仲淹所推出的改革措施是什么?推行不久被废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析造成上述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魏氏立九品,置中正,尊世胄,卑寒士,权归右姓矣。其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皆取著姓士族为之,以定门胄,品藻人物。晋、宋因之,始尚姓已。……于时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

——《新唐书·柳冲传》

材料二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牒之学,家藏谱系之书。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

材料三 延至宋时,政府取消谱官,家谱皆由私家编修,此时的家谱才真正成为“寻常百姓”的宗族之谱。这个时候的家谱,由以划分社会政治地位、确定“家之婚姻”的依据,衍化成以“敬宗睦族”为宗旨,以记述宗族内部事物为主体的血亲之谱,“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这类家谱的出现极大地强化了宗族的主体性和凝聚力,促进了族权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四 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之学的特征及其兴盛的原因,并分析当时谱牒之学兴盛的技术条件。

(2)依据材料三,指出宋代编修谱牒与之前相比,有何新变化?结合材料二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说明家谱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中书则为丞相,地位独重。门下尚书两省长官不再预闻政府之最高命令。然中书和枢密对立,也就是宰相管不着军事。……宋代财政,掌握在三个司,司本是唐代尚书六部下面的官名。但唐代自安史乱后,往往因财政困难,而甚至有宰相自兼司职的。宋代又因其弊而不能革,却变成政府财权专落在司的手里。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代》

材料二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

材料三 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为什么说“宋代的相权,较唐代低落得多”。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为此明太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的“大循环”,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4)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消极影响?

4.政治文化专题 篇四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长春质检)筷子,古称箸,是中国古代独特的发明创造,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历史。中国传统的礼仪习俗,使得人们在用筷子品尝珍馐美味之时,还得承担一份严格的道义责任。就考古学而言,成千上万种箸文物,可谓洋洋大观,通过小小的筷子,人们可以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由此可见()

【导学号:23192103】

①箸文化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箸文化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纽带 ③箸文物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④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D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表述不准确;材料中不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②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可以有很多,箸文物也是一个,③正确;人们可以通过箸解读许多惊心动魄的历史场景,体现出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④正确。] 2.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表明()①文化具有多样性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④传统思想都是优秀文化 A.①③ C.①④

B.②④ D.②③

D [中国“和”文化历史悠久,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故②③正确;①与题意无关,故排除;传统思想有优秀和落后之分,故④说法错误。] 3.(2016·江西红色七校第一次联考)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该教材()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C [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丰满形象又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①正确。该教材流畅易懂、精妙优雅,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④正确。题干侧重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涉及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②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16·海淀质检)自古以来,总有一些呐喊,让人热血沸腾。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宋哲元的“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李少石的“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陈毅的“五年碧血翻沧海,一片丹心照汉旗”,都是穿越历史的呐喊、热血写就的精神。这些呐喊、这种精神()①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 ④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② C.②③

B.①③ D.③④

B [材料中这些呐喊、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①当选;民族节日才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②④排除;材料中这些呐喊、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特征,③正确。] 5.(2016·信阳质检)针对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标识使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要求,以纪念活动标识为元素制作的用品,需与纪念活动主题密切相关,不得乱用、滥用,不得用于制作商标或其他任何商业性用途等。这一要求有利于()

【导学号:23192104】

①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②展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④树立高度文化自觉 A.①② C.①④

B.②③ D.③④

D [大众传媒的商业性有其优点,不能克服,①错误;题干没有指向传统文化的民族性,②不选;对纪念活动标识的使用的要求,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树立文化自觉,③④正确。] 6.(2016·郑州质检)2015年国庆档期我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七天拿下超过18.5亿票房,与上一年相比打滚攀升。小成本喜剧《夏洛特烦恼》深受观众喜爱,占据了总票房收入的30%。这说明()①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②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基础 ③我国文化市场日益繁荣活跃 ④文化产品应自觉迎合观众口味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题干强调文化对经济的作用,②指向经济影响文化,故不符合题意;④中的“自觉迎合”的说法是错误的,排除;电影市场的火爆是我国文化市场繁荣活跃的重要体现,也说明文化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故①③正确。] 7.《论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和弟子到卫国,弟子问,人口那么多,怎么发展呢?孔子回答富之。弟子又问,如果大家都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就是说,要“教育”。历史与现实总有一些相似之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生活已经获得了很大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富”起来了。下一阶段我们应该()①保护传统习俗,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 ②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发展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④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突出位置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D [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否定观,故①错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我们应发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产品,故③错误;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答案选D项。] 8.(2016·烟台期末)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让国人向往的目标: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这些目标的提出是()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③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 ④强调了教育是今后全部工作的中心任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故①错误;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中心任务仍然是经济建设,故④错误;搞好教育工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免除学杂费等措施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故②③正确。] 9.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针对一些媒体中存在的语言文字不规范问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类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严格按照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字、词、短语、成语等。上述要求是()

【导学号:23192105】

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②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确保文化安全的具体举措

③主动摒弃传媒商业性、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表现 ④自觉抵御落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精神和语言魅力的要求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A [③中的“摒弃传媒商业性”的表述错误,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问题,而不是落后文化的问题,因此④不符合题意;依据材料信息,①②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A。] 10.(2016·临朐期末)我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实施以来,许多志愿者满怀理想与热情,带着知识与技能来到西部广袤的土地上,从事小学教育或科技文化、医疗等方面的服务,既促进了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医疗等事业的发展,又使青年志愿者在实践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素质。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①是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举措 ②表明科学文化修养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

③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④完善了以青年志愿者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B [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属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举措,有利于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①③符合题意;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②错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④错误。] 11.(2016·新余质检)2015年3月12日,中国游客在泰国景区洗手台洗脚,此不文明行为引发争议。网友观点不尽相同。你认为正确的是()①游客行为折射国家形象,应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产生不同行为是正常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出游地所在国的文化习俗 ④不同民族的文明行为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的文明行为要求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B [文化多样性不是存在不文明行为的理由,故②错误;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尊重本民族文化,故③错误;中国游客在国外景区洗手台洗脚是一种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故①④分析正确,入选。] 12.中宣部等六部门制定的《2016~2017年全国文艺业务骨干和管理干部培训工作规划》要求,通过扎实深入的学习教育培训,使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文艺观、牢牢把握文艺正确方向上取得新提高,在提升职业精神和思想境界上取得新提高。取得上述新提高,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

【导学号:23192106】

①自觉创造类型多样的文化产品

②将加强文化管理和提高道德水平结合起来 ③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 A.①④ C.②③

B.③④ D.①②

B [①观点偏离题意指向,故排除;②观点错误,加强文化管理是政府或国家的事情;积极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把握文化正确方向,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结合起来有利于提升职业精神和思想境界,故③④正确。]

二、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中国古代璀璨的文明里,小到器物,大到建筑,一代代匠人的手中诞生过无数巧夺天工的艺术珍品。中国古典园林因其独特的造园艺术被西方国家所推崇。目前,已有40多座苏州园林先后落户30个国家及地区,漂洋过海传播中国魅力。

“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水榭、亭台、拱桥、长廊、漏窗等传统江南园林建筑元素应有尽有,布局精巧韵味独特,亭台楼榭绿树掩映,处处透出大自然的情趣。同时,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当地文化元素,采用全钢结构,引入纳米、碳纤维等多种技术提升中国园林的技术含量。中国工匠秉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使二者相得益彰,打造了一个个园林精品,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中国工匠在园林建设过程中秉持“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人工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的正确性。(12分)(2)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何以受到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青睐?(10分)(3)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离不开工匠的精湛技艺。请就我国如何造就更多的优秀工匠提出两条建议。(4分)[解析] 第(1)问,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各组因素和谐共处的正确性,主要围绕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分析问题;在准确阐明观点的同时,要注意细化分析各组因素是如何体现对立和统一的。第(2)问,注意站在整个文化生活角度全面分析原因,如作为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特色、作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等;注意结合材料分析成功的原因,如做到借鉴国外先进文化以实现创造发展等。第(3)问,一是注意站在国家角度分析建议;二是建议要指向培育优秀工匠。

[答案](1)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传统与现代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又可以互为配合;中国与外国在建筑理念、设计布局等方面各有特色,但又可以相互借鉴;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既相互对立,又可以相生相融。中国工匠在二者的对立中把握统一,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工艺的同时,与时俱进,打造了一个个园林精品。

(2)苏州园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其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从而使海外人士感受和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异地落户”的苏州园林在建设的过程中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的建筑理念和技艺,符合海外人士的审美情趣,使其成功走向海外。

(3)答案示例:挖掘整理、宣传古今优秀工匠的精神及其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重视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培训,培养爱岗敬业的人才。(每条建议2分,考生如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14.(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陈列、教育四项职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社会机构,作为以保护、研究、展示和传播人类生产及其环境物证为使命的社会教育机构,是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收藏实物资料,成为信息和文化交流的中心,为公众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文化教育,担负起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重任,被誉为社会教育的第二课堂和人类教育的终身学校。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出现了一些问题:教育形式单一,仅仅局限于讲解,且多数讲解比较枯燥;公众的教育活动表面化,不善于深入发掘主题,很多活动陷于低幼化;互联网利用形式化,多数博物馆官网处于瘫痪状态。

从全球视野看,树立公共意识与服务意识,从以藏品为中心向观点为中心转变;公众活动从博物馆和公众两个维度去考量公众活动,尤其是首先考虑公众的诉求,已经成为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潮流。如何配合和适应社会教育并形成互动、走出一条馆社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之路,如何让观众从“看客”转变为讲座的“听众”和网站的“用户”,这是我国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作用及其依据。(10分)(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如何突出为公众服务的特性。(12分)(3)假如你是博物馆馆长,针地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提出两条具体的解决措施。(4分)[解析] 第(1)问,分析对精神文明活动的作用及其依据,实质就是结合教材理论知识去分析题干举措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意义;要围绕材料中有关博物馆教育功能的信息来组织答案,如传承、育人等。第(2)问,首先,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包括革命批判精神的实质和方法论要求;其次,设问要求回答措施,所以要结合方法论组织答案。第(3)问,一是要明确材料中点明的博物馆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措施;二是所提措施要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能简单罗列理论。

[答案](1)①有利于发挥博物馆的人类文明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的作用,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②有利于发挥其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③有利于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①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面对趋势和潮流,重视博物馆在服务公众方面的问题,转变以藏品为中心的旧观念。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考虑公众的诉求,探索博物馆发展新思路,开拓公共服务的新境界。

5.政治文化专题 篇五

《文化生活》模块整合

一、选择题

1.(2014·山东临沂模拟)当前最流行的成语产生于中国语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互联网。“喜大普奔”是最受青睐的一个,表达极度激动和热情。它把“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词语揉合在一起。这个新成语也逐渐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这体现了

()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 C.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被动的 D.互联网成为了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解析 在互联网上产生了新的成语,同时人们又在生活中广泛使用,说明人们在生活中创造和享用文化,B项符合题意;A项没有体现;人们接受文化的熏陶并不都是被动、消极的,C项错误;互联网不是文化创新的途径,D项错误。答案 B 2.(2014·广东广州一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圈子是中国社会结构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同学圈、老乡圈、影视圈„„,每个圈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圈子文化”

()①既有独特性,又有局限性 ②源于实践,又促进实践 ③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 ④由人创造,又影响着人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 “每个圈都有特定的文化环境,并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说明“圈子文化”既有独特性,又有局限性,由人创造,又影响着人,①④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圈子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③不符合题意;“圈子文化”的作用有双重性,也可能阻碍实践发展,②说法太绝对。答案 D 3.(2014·安徽黄山二模)近一段时间,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通过其强大的媒

()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析 中国的游戏传到了世界各地,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题意;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手段,D项错误。答案 B 6.(2014·天津六校三联)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为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有利于

()①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②传承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 ③保护区域特色文化,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②③

C.①④

B.②④

D.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根据题干可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保护传统村落有利于尊重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故③正确。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居民的“乡愁”,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故④正确。承袭乡土文化并不意味着民风民俗一成不变,①错误。我们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故②错误。应选D。答案 D 7.“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现成功对接,这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锐意创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将使我国太空探测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这主要表明 A.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B.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C.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 D.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

()①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②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个人意愿决定的 ④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①④

解析 ②错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③错误,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故答案为D。答案 D 11.(2014·山东临沂一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2014年2月18日召开的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让孩子们熟读并记住核心价值观24个字。24个字核心价值观,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领域。其中,概括社会价值准则的是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博爱、诚信、民主、包容

D.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依据教材知识直接回答,B项符合题意。答案 B 12.近期,“凑足一撮人就走”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热议。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一道社会管理题,还是一道公民文明素质题。要破解这个难题,需要

()A.开展文明教育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B.勇于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冲突 C.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精神世界 D.在改造主观世界过程中改造客观世界

解析 依据题意,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仅是一道社会管理题,还是一道公民文明素质题,即需要开展文明教育活动,提升思想道德素质,A项符合题意;B项内容对于解决上述难题没有帮助,B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错误,且与题

6.政治文化专题 篇六

1.近年来,春晚“大餐”获得普遍好评,但是,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人们,对春晚仍然做出了不同的“品评”。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①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 ②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③需要对流行文化加以管理和引导 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临着多种选择 A.①③

C.①④

【答案】C

B.②③

D.②④

2.文化部不时公布网络音乐产品黑名单,要求互联网文化单位下架那些内容违规的网络音乐产品,拒不下架的互联网文化单位,将依法从严查处。上述材料表明()①我们要抵制落后文化,改造腐朽文化 ②网络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背道而驰 ③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正确引导 ④传媒的商业性引发了令人忧虑的文化现象 A.①② C.②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我们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②错误,网络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3.广东《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为显示自己有能耐,也为了获取更多的名利,受人指使,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的大量失实报道,致使中联重科声誉严重受损。案发后,陈永洲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并进行了深刻悔罪。这表明()①公民应自省、自律,加强道德修养 ②唯利是图是导致文化市场令人忧虑现象的重要原因 ③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经营 ④落后文化主要存在于大众传媒中 A.①② C.①③ 【答案】A

【解析】③错误,政府不能经营文化市场。④错误,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4.国家把“扫黄打非”的主战场转移到互联网,这是因为现在一些淫秽色情的信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终端,使得孩子能够非常容易接触到,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为此,文化部公

B.③④ D.①④ 强文化建设必须()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②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③发展文化产业,满足大众的娱乐化需求 ④提高文化素养,缩小人们鉴赏水平的差异 A.①② C.②③ 【答案】A

【解析】文化产业只应该满足大众合理、正确的娱乐化需求,③错误;题干指向文化建设或生产,④不符合要求;①②观点都符合我国文化建设的要求,故入选。

8.《我是演说家》自播出以来,收视率平均排名同时段全国第三。节目通过理性的思辨、感性的陈述、语言的碰撞和一个个热血励志的人生故事,把综艺节目的风骨情怀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这说明,文化创新要()A.奏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B.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满足人们多样化文化需求 D.克服大众传媒的商业性 【答案】A

B.①④ D.③④

9.带着喜悦和希望的各大高校录取通知书因其特有内涵,而经常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清华大学的通知书内容告诫清华学生既要勤于思考、追求真理,又要关注现实、勇于担当;中国人民大学的通知书内容体现出人大学子既要争做国民表率,又要敢为社会栋梁……。这说明我国高校()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思想 ②积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 ③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④在文化多样性中弘扬文化主旋律 A.①② C.①④ 【答案】C

【解析】题干中大学通知书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是一致的,是弘扬我国文化主旋律的体现,①④符合题意;题干指向的是思想道德修养,②不符合题意;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③观点错误。

10.“段子”(指手机短信)是典型的草根文化,其通俗性、娱乐性广为手机用户所接受,市场空间巨大,但“草根”文化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不断涌现。这说明()①发展大众文化要顺其自然 ②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发展大众文化必须坚持提倡多样化与弘扬主旋律相统一 ④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应当作出正

B.③④ D.②④ 丝,一旦改编成影视剧、游戏等,“粉丝效应”就会叠加显现。2015年,《芈月传》、《何以笙箫默》、《花千骨》、《琅琊榜》等IP改编剧火爆荧屏,收视率、网络播放量及口碑爆棚。IP的火热使得有些网络小说还未写完,版权就卖出去了,一个好故事好创意就能卖钱,这对网络小说的成长成熟并不一定是好事。网络文学改编热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变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相反还加剧了网络文学的浮躁,使得网络文学难出精品。

IP热使得其他许多优秀的传统原创作品拉不到投资,找不到人拍,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传统原创作品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这无疑会给中国文学及影视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当“小鲜肉”席卷荧屏、当“颜值”取代了价值,影视作品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正在被人们忽视。

(1)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你对IP改编热潮的认识。(2)在“互联网+”时代,请就影视作品如何承载社会责任提两条建议。

【答案】(1)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生产和消费新的变化。IP改编热潮说明人们在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会导致文化产品的生产只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过多的IP改编及其低俗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我国的文化建设。③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在文化生产方面,要奏响社会主义文化主旋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2)①影视作品创作人要认真打磨,力争推出精品。②影视作品的内容要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样。③大众传媒要自觉抵制低级庸俗的作品。(答出2条即可。本题具有开放性,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14.绿色、内容安全、健康,是我们发展移动互联网必须坚持的方向。发展绿色移动互联网,利国利民。绿色移动互联网的建设,各类网站、手机软件运营商、移动客户端软件运营商等企业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仅仅依靠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请你从政府和消费者角度为绿色移动互联网建设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政府:①加强对移动互联网的管理和引导。②大力发展多种类型多种风格的、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有益的大众文化,为绿色移动互联网注入新鲜的血液。③弘扬主旋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④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网络文明。

消费者: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色情、暴力等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移动互联网。②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追求。

7.一堂介绍政治专题的历史课 篇七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如果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个问题, 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 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 我们可以感受到, 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过程, 就是一个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总结、尝试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 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 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认识正确, 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就和经验, 反之则得到挫折和教训。

通过历史学习, 学生对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实及将来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二、具体过程

给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 讲到“三大改造”时, 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不是以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呢?”更有学生提出:“1954年, 我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难道那时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疑问困扰着不少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必须帮学生理解一个关键词“社会主义”。

笔者首先问道:“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多年了, 感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 有的说“是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 有的说“是自由平等的国家”……我笑着说:大家说的都对, 但又不全对。大家描述了一些美好的社会理想, 即“共产主义”社会, 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其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主要涉及经济特征, 即个体与集体经济、私有与公有经济、市场与计划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上述问题, 笔者联系现实给学生打了个比方, 不同的经济体制好比不同的做事方式, 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完成。哪种方式更好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多数学生说集体方式好, 也有些学生说个体方式好。笔者概括地说, 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 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体制, 而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新中国刚刚建立, 农民普遍贫困, 这时集体的优势大于个体, 所以我们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时期, 集体化程度过高, 集体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 而生产条件有了提高, 这时我们又在公有的基础上回归个体, 改革开放后重新包产包干到户;将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 实现庄园农业和自动机械化耕作, 也可能重新采用集体的方式。

最后笔者引用小平同志的三句话做了小结:“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 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个特点, 一是与现实联系密切, 一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比如前不久台湾的大选可以与“海峡两岸的交往”相联系, 而最近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也可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联系……

8.一堂介绍政治专题的历史课 篇八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如果把这段历史简化为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和历史问题。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现代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这个问题不断思考总结、尝试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到十年“文革”,从中共八大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从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认识正确,我们的事业就取得成就和经验,反之则得到挫折和教训。

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对这一根本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历史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实及将来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二、具体过程

给学生介绍中国现代史,讲到“三大改造”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到了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们才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不是以新中国建立为标志呢?”更有学生提出:“1954年,我国就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难道那时我们还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疑问困扰着不少学生。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帮学生理解一个关键词“社会主义”。

笔者首先问道:“大家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生活了十多年了,感觉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有的说“是生活条件很好的国家”,有的说“是自由平等的国家”……我笑着说:大家说的都对,但又不全对。大家描述了一些美好的社会理想,即“共产主义”社会,而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准备阶段。其特征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比如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主要涉及经济特征,即个体与集体经济、私有与公有经济、市场与计划经济。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上述问题,笔者联系现实给学生打了个比方,不同的经济体制好比不同的做事方式,任何事情都可以有两种方式来完成:个体独立完成和集体合作完成。哪种方式更好呢?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多数学生说集体方式好,也有些学生说个体方式好。笔者概括地说,其实各有各的好处和不足,要因时因事而异。我们不应该拘泥于某一种体制,而应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方式。新中国刚刚建立,农民普遍贫困,这时集体的优势大于个体,所以我们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探索建设时期,集体化程度过高,集体的弊端开始显现出来,而生产条件有了提高,这时我们又在公有的基础上回归个体,改革开放后重新包产包干到户;将来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实现庄园农业和自动机械化耕作,也可能重新采用集体的方式。

最后笔者引用小平同志的三句话做了小结:“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至此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为深刻。

三、反思

新中国建立后的中国现代史有两个特点,一是与现实联系密切,一是与政治联系密切。比如前不久台湾的大选可以与“海峡两岸的交往”相联系,而最近发生在西藏拉萨的“3·14事件”也可以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联系……

历史与现实联系,可以赋予历史课堂时代感,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历史发展的纵向关联;历史与政治联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治生活的相关内容,培养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从而实现学科间的横向关联,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积累经验。历史教师必须关注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实现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有效整合,也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幼儿园优秀教师的总结下一篇:八年级物理上学期《动与静》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