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2024-08-19

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5篇)

1.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篇一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王维诗四首

《积雨辋川庄作、辛夷坞、送沈子福归江东、观猎》 教学目标 :

1、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

2、把握借景抒情、对比以及衬托等艺术技巧

3、揣摩诗歌语言

4、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重点难点 :鉴赏诗歌的艺术技巧及语言 方法设想: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背诵《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表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描写山中秋日傍晚静谧、清幽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了诗人对污浊、黑暗官场的厌恶,对安静纯朴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关于作者

1、王维:王维是唐代诗人中仅次于李白、杜甫的大家,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有“天下文宗”、“诗佛”美称。字摩诘,父亲去逝较早,母亲虔诚信佛三十多年,这对王维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画家,苏轼评论他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还通音律。做过几任官。40多岁时,先后隐居终南山和辋川,亦官亦隐。思想日趋消极,佛教信仰日益发展。安史之乱中被俘,被迫做伪官。但他消极应付,曾经故意服药生病,并想逃走。不久,官军收复了京城,他因做伪官,将受到严厉处分;幸亏他弟弟、刑部侍郎王缙愿意削官为他赎罪而获免,得以从宽发落,只是降了他 1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官职,成为太子中允。此时,王维对世事官场彻底失去兴趣,笃志信佛。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送别、纪行一类诗中,常有写景佳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等,历代传诵不衰。

补充:“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磵》)“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三、学习《积雨辋川庄作》

1、读诗歌

2、堪注释,大致理解内容

【注释】:(1)、空林:疏林。(2)、烟火迟:因久雨林野润湿,故烟火缓升。(3)、藜:这里指蔬菜。(4)、黍:这里指饭食。(5)、饷:致送。(6)、夏木:高大的树木,犹乔木。夏:大。(7)、啭:鸟的宛转啼声。(8)、黄鹂:黄莺。(9)、山中句:意谓深居山中,望着槿花的开落以修养宁静之性。(10)、清斋:这里是素食的意思。(11)、露葵:经霜的葵菜。葵为古代重要蔬菜,有“百菜之主”之称。此诗也是他晚年生活的自我写照。(12)、野老:指作者自己。

3、讨论,简析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在这首七律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把画面描绘出来。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连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静谧的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来,山下农家正烧火做饭呢。女人家蒸藜炊黍,把饭菜准备好,便提携着送往东菑──东面田头,男人们一清早就去那里劳作了。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这一句中,那个字用得比较好?

析: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炼字)

总结: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描摹画面。

析:视觉: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

听觉: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雪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因此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如果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浓厚兴趣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陶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

下面两联主要抒写什么?„„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颈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观木槿花开花落;采露葵供清斋素食。如果让你过这样的生活如何?„„不久就会觉得孤寂寡淡了吧?但是诗人却能从中领略到极大的趣味,为什么?因为他早已厌倦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所以表面上是在写太过清幽孤寂的生活,实际上正是诗人对尘世喧嚣生活极为厌倦的写照。(寓情于景)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尾联“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析:野老是诗人自谓。《庄子·杂篇·寓言》载: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都给他让座;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为什么呢?„„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列子·黄帝篇》载: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为什么?„„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所以这里诗人是在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地猜忌我呢?庶几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是诗人与世无争的表白。

抒写诗人澹(dàn)泊(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主旨: 这首诗描写了久雨中的辋川别业优美风光(境),抒发了诗人淡泊宁静的情怀(意)。

鉴赏要点:

2+2式结构:以农家田园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隐居山林的情志。诗中前二联写景,后二联写情志。诗中用典故表达自己离尘脱俗的心态。

②“诗中有画”。语言富于色彩之美;“争席”、“海鸥”二典,有生活画面,曲折见意。这正是“诗中有画”特色的鲜明写照。

③用典。

四、学习《辛夷坞》

1、读诗歌

2、讨论、简析

这首诗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从多方面描绘了辋川一带的风物。作者很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不仅以细致的笔墨写出景物的鲜明形象,而且往往从景物中写出一种环境气氛和精神气质。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木末:指例杪。辛夷花不同于梅花、桃花之类。它的花苞打在每一根枝条的最末端上,形如毛笔,所以用“木末”二字是很准确的。“芙蓉花”,即指辛夷,辛夷含苞待放时,很象荷花箭,花瓣和颜色也近似荷花。红萼,辛夷花红色的蓓蕾。诗的前两句着重写花的什么?„„“发”。当春天来临,花的蓓蕾在山中怒放,灿烂无比。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诗的后两句写花的什么?„„“落”。写春天不永久,有花开就有花落。山中的居室空寂冷落,无声无息,只有纷纷扬扬的辛夷花洒下片片落英,悄悄结束了它美丽而略显短暂的花期。短短四句诗,在描绘了辛夷花的美好形象的同时,又写出了一种落寞的景况和环境。

3、讨论:本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鉴赏要点

①这首诗写景以动衬静,显得山林越发清幽。用“发”、“开”、“落”等动词写花开花落,山林之幽静气氛就表现出来了。

②寓情于景。写景中表达了诗人淡泊情怀。清幽的山林,花开花落,让人读后感受到诗人的一种气质所在,即不干世俗的淡泊情怀。

③对比。辛夷花在春寒料峭时开放,展示它的生机和希望,但一树芳华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这是多么孤独而又冷落的令人难堪的境地!所以它只好自开自落,在深山中了结自己的美丽行程。诗人的寂寞之意与淡泊之情寓于诗中。

5、主旨:这首诗写辛夷坞幽静之景(境),表现诗人宁静淡泊情怀(意)。

6、质疑探究:你是否认为《辛夷坞》只是表达了淡泊情怀?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形象给人带来的正是迎春而发的一派生机和展望。但这一树芳华所面对的却是“涧户寂无人”的环境。全诗由花开写到花落,而以一句环境描写插入其中,前后境况迥异,由秀发转为零落。尽管画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面上似乎不着痕迹,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对时代环境的寂寞感。所谓“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陈子昂《感遇》)的感慨,虽没有直接说出来,但仍能于形象中得到暗示。

五、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学习《送沈子福归江东》

1、齐读

2、讨论,赏析

王维大约在开元二十八、二十九年(740、741)知南选,至襄阳(今属湖北)。他集子里现存《汉江临眺》、《晓行巴峡》等诗,可见他在江汉的行踪不止襄阳一处。沈子福,不详。长江从九江以下往东北方向流。江东,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看诗题和头两句的意思,这诗当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之作。

渡头是送客之地,杨柳是渡头现成之景。唐人有析柳送行的习俗。这里写杨柳,不仅写现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别气氛。行客已稀,见境地的凄清,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下舍之情。第一句点明送别之地。第二句点出“归江东”题意。罟师,渔人,这里借指船夫。临圻,当指友人所去之地。

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象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象,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将自然界的春色比心灵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与景妙合无间,极其自然。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便算是诗家能事。这里藉难写之景以抒无形之情,功夫当然又深了一层。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这是盛唐诗歌 6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的特色。牛希济的《生查子》有这样的两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写的是少妇对远行人临别的叮咛:记住我的绿罗裙吧!你无论到哪里,那里的芳草都呈显着我的裙色,都凝结着我对你的相思,你要怜惜它啊!——这话也讲得非常之含蓄,非常之婉转,非常之好。与王维“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句比较,手法相同,思路相近,但感情一奔放一低徊,风格一浑成一婉约,各具姿态,而又同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请同学用形象的语言再现诗歌描写的画面。

2、小结:此诗融情语景,洁净抒情。诗人通过奇妙的联想,将自然的春色与人类的情思联系起来,达到景与情合的境界,而无做作的痕迹。诗人将抽象的惜别之情极其生动的表达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仿佛友情绵长,充塞于天地之间。

3、探究:试举一首送别诗,比较异同。如《渭城曲》: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学习《观猎》

1、齐读 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2、讨论,赏析 巧构妙思 字字珠玑

王维是盛唐著名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展示了与李白、杜甫不同的风格,在艺术 7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上造诣很深,美学价值很高,是可以与杜甫相媲美的。他以卓越的艺术才能,运用生花妙笔,传神地描绘出祖国河山千姿百态的妖娆风貌,给人们展示了大自然或雄浑或旖旎的差别万端的姿容,使读者读其诗如赏画观景,心情为之怡悦。古人评价其诗“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确实,他的诗或富丽宁静,或含蓄隽永,或雄浑奔放,手法之多变,风格之多样,是值得学习、研究和借鉴的。他的《观猎》一诗通过一幅将军骑猎图赞扬将军性情豪爽、武艺高强,表现将军逐马鸣镳之乐,表现了以雄浑取胜的特色。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探讨,有六点值得借鉴的技巧。

(1)、高山坠石,逆起得势

《观猎》开句写道:“风劲角弓鸣”,突兀奇来,以惊人之语渲染出一幅在旷阔的原野上,大风呼啸、箭鸣弓响、山雨欲来、森严紧张的气氛。读者一接触此句,便为之迷惑、动魄,不免发问: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将军猎渭城”。这首联,上句起势,有如古戏舞台上人未出场,先吆喝一声,气氛为之一紧;下句则如一员大将在众目睽睽之下跃将出来。起句有先声夺人之妙,有异军突起之势,给人以悬念;接句则轻笔缓道,慢语解释,使人恍然大悟,极富戏剧味。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弹技有“铁骑突出马枪鸣”一句,若用此句来比喻《观猎》的开头也是很合适的。很多人推崇这种突兀起笔之法,清人方东树说:“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其首联“若倒转便是凡笔”。这些评价都是精当之论。我们试将首联二句倒转来细细体味一下,就会发现倒转后的这两句诗便变成了一般的叙述,气势一落千丈,失去了先声夺人之美。

(2)、避实就虚,以物衬人

《观猎》第二句点出“将军猎谓诚”后,笔锋一转,不正面写将军,而写“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人在大雪初融后的枯草原野背景下点染两笔:寻猎物的猎鹰疾飞,追禽兽的骏马奔腾。诗人不同常人,他用将军所用之物来显示将军的勇武过人,深得以物配人之妙。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写罗敷的美貌,用“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锄者 8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忘其锄”来衬托,历来极为人们所称道。《观猎》以物衬人,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键儿须快马,快马须键儿”(《南北朝鸣歌》)。一物配一物,良将佩宝刀。好马快骑,舍强将勇士,谁配乘用?矫健神鹰,除剽悍猎者,谁配掌握?通过陪衬烘托,将军英姿便跃然纸上。(3)、典故显形,山水不露

《观猎》前两联写出猎,颈联写猎罢归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这两句写猎归所经之地,而写地名另有深意。原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是盛产美酒之地,当时游狭之士常到此相聚豪饮。作者曾在《少年行》中写到:“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显然,在这里诗人是借新丰典故,表现将军豪爽任狭的气质。细柳营,在长安西北,是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处。诗人在此是意欲把将军和周亚夫并比,表现他治军有方,军纪严明、刚勇正直的特点。通过这两个典故的运用,将军勇武慷慨、豪放不羁的气度与非凡形象更为明显了。作者用典故如信手拈来,极为自然,不显山不露水,而奏出奇效。(4)、以静显动,余音不尽

《观猎》前三联是写有声的喧闹场面,尾联则是写无声的观望追忆。一个打猎过程在前三联中已经完成,下来还有什么可写?“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诗人独出心裁,写将军归来以后,兴犹未尽,回首观望,其恋恋不舍之情一露无遗地显示在读者面前。将军回首苍茫暮色中的猎场,是在追忆刚才的欢乐?是在筹谋下次再猎?还是另有所思?„„读者尽可以去作合理的想象。尾联这一平缓反衬,不仅反映出适才纵横驰聘的景色;而且表现了将军出猎顺利,兴致盎然,极目远眺,神游象外之情态;还给读者留下不尽的余味、余音。如果换用颈联那样的句子作结,诗便嘎然而止,一切余音便荡然无存,诗完意尽,表达效果就差之千里了。(5)、结构严谨,章法浑成

这首诗出句奇,中间巧,结尾妙,四联所写各有侧重,互相补充,巧取巧舍,避熟出新,勾勒出一幅精妙的骑猎图,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絮絮 9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如生、叱咤风云的将军形象。诗的结构相当严谨,章法天然浑成。首联由出猎的将军写起,尾联以将军回首作结,前由“马蹄轻”,后由“忽过”“归还”;前由“风吹角弓鸣”的动,后有“千里暮云平”的静,前后呼应,动静搭配,相应生辉。首联以挥鞭跃马写将军威武傲岸之姿,尾联以回看暮云绘将军得意留恋之乐,各领风骚,言简意富。全诗蝉联、过度十分自然、融洽、熨贴,几个富有特征的个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机和谐、不可少缺的完美整体。(6)、斟字酌句,一石三鸟

王维诗有文字简洁而往往一字奏奇效的特点。《观猎》一诗,选字用句也颇为不凡。“风劲角弓鸣”,“风劲”二字,看似平淡,但在诗中作用不小:其一,它绘出了将军出场的环境,显示了将军顽强的意志;其二风强箭难射,显示了将军射艺之高;其三,强风之中尚能听得见弓箭簌簌鸣声,可见弓之强,从而显示了将军力之大。“将军猎渭城”,一个“猎”字,一破题,二注“角弓鸣”,三领全篇,也可谓一石射三鸟。此外,“鹰眼疾”之“疾”,“马蹄轻”之“轻”字,“忽过”、“还归”、“射雕处”等,都是化平坦为神奇的字眼和语句。“疾”不仅写出了鹰眼得锐利,还写出了鹰发现猎物之快速;“轻”不仅写出了马行之快,追猎之速,还露出了猎者欢快、轻松的情绪;“忽过”、“还归”,行云流水,显示了将军出猎顺利,收获良多,意畅而不觉物重,于是纵马腾跃的情态。仅四字两个动词便把将军欣喜若狂之情,自豪踌躇之态惟肖地刻划了出来。这里,“还”通“旋”,快速的意思。“射雕处”一句可算作诗人写诗的点睛之笔。前面不管写将军勇武也好,自豪也好,而将军武艺究竟如何,给读者的印象还不是十分明了的,这最后一点,突现出将军是射雕手,读者的崇敬之情便顿时为之而生。雕是非常难射的,而将军能射,其武艺之高强,尚有谁比?读者读诗至此,不免要回过头来再看一遍,进而为诗人的艺术匠心所折服。

如此看来,《观猎》这首诗立意新奇,意境旷阔,技艺高超,全诗写“观”,句句绘形,字字珠玑,清新感人,值得玩味、借赏。

2、用生动的语言复述将军打猎的过程。

2016年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王维诗四首》教案

3、体会如下词语的作用 枯 尽 疾 轻 忽过 还归

4、体会诗歌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篇二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力能扛鼎(ɡānɡ)

称心如意(chèn)..风驰电掣(chè)

.怏怏不乐(yànɡ)

.C.掎角之势(jǐ)

.循规蹈矩(jǔ)

.D.雄关险隘(ài)

.言简意赅(ɡāi)

.答案 D

解析 “瞠”应读“chēn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风靡

描摹

始作俑者

见风驶舵 B.装祯

C.部署

D.徇私

答案 C 解析 A项驶—使。B项祯—帧。D项重—崇。3.下列对《轻肥》一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此诗写宦官的骄横之态并与江南天灾作比,表达诗人对官场奢侈生活的批判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B.首四句先写宦官们令人惊异的骄横情形:意气之骄,竟能满路,鞍马之光,竟可照尘。而这一切均是宦官们所为!不能不令人惊异。

C.最后两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用重笔转折,直赋其事,以惨不忍睹的血淋淋的现实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广大人民的悲惨处境。

D.诗人在表达方式上将记叙和议论相结合,极力揭露宦官、权贵之间相互勾结、极度奢靡的生活。答案 D

解析 诗人不作一句评说,不发一句议论,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并列写出。4.下列对《杜陵叟》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七句写出灾情之严重。从三月写到九月,可见全年适合长庄稼的时候全部是恶劣的天

虚与委蛇(yí).妄自菲薄(fěi).风光旖旎(yǐ).矢志不渝(yú).不寒而栗(lì).

踽踽独行(jǔ).

瞠目结舌(tánɡ).B.谄媚阿谀(chǎn)

蛊惑

随声附和

层峦叠嶂 辍学

伶牙俐齿

和盘托出 戳穿

不胫而走

重山峻岭

气,麦苗和禾穗不是黄死就是青干。

B.“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写官吏们在此天灾面前的可恶表现和百姓们的困难处境。官吏们为了“考课”,不仅不奏报朝廷,反而变本加厉地加紧搜刮。

C.“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痛斥“长吏”剥夺了自己的东西,表达难抑愤怒之情。

D.最后八句写皇帝得知灾情而下诏免税。表面上是歌颂了皇帝的仁德,实际上语含讽刺,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帝心恻隐”是虚伪的,而用考课的办法鼓励各级官吏搜刮更多的民脂民膏却是真正的目的。答案 C

解析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写诗人难抑愤怒之情,改第三人称为第一人称,用“杜陵叟”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明知”农民受灾却偏偏“不申破”,甚至还美化现实以博皇帝的高兴,这样的“长吏”在封建时代是相当具有典型意义的。

5.下列对《问刘十九》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小诗的主旨是写一个冬日的傍晚邀人饮酒的情趣。诗中蕴涵生活气息,不加任何雕琢,信手拈来,遂成妙章。

B.“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写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C.

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 D.这首诗的语言热情洋溢,情味盎然。可见诗人对朋友的热切邀请。答案 D

解析 语言非热情洋溢,而是平淡,但平淡的语言却令人情味盎然。细细品味,胜于醇酒,令人身心俱醉。

二、拓展提升

(2013·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秦中吟·歌舞(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注 ①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6.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与杜甫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脉相承。答案 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以及对诗句的背诵默写能力。结合诗句“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及题干中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可知诗人将朝廷贵官的糜烂生活与狱中的“冻死囚”相对照,来揭露封建社会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7.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

(2)从艺术效果上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对比,震撼人心。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对比这种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的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的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的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的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的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8.二者反映的作者感情的异同点是什么?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点:作者惋惜春光流逝的深情。不同点:白居易最终找到了春天,充满惊讶和喜悦;黄庭坚没有找到春天,感到无限怅惘和苦闷。

9.两位作者在寻觅春天的方法上有所不同,找出相关的两句来。

白居易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庭坚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长恨春归无觅处 除非问取黄鹂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0~11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花下醉 李商隐

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0.两首诗都描写了夜里持火赏花的情节,表达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两位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留恋之情,对时间无情流逝(或青春易逝)的感伤之情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11.如果说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力最强的词,那么这两首诗的诗眼各是什么呢?各是怎样突出它的呢?

3.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 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名句识记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 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

答案 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也称王江宁、王龙标。因世乱还乡,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他擅长七绝,世称“七绝圣手”。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大部分都是用乐府旧题抒写 战士爱国的精神和思念家乡的心情,也有愤慨时政及刻画宫怨之作。明人辑有《王昌龄集》。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二十岁曾到长安,求仕不遇。于是北上蓟门,漫游燕赵,想在边塞寻求报国立功的机会,也没有找到出路。后来,在梁宋一代过了十几年“混迹渔樵”的贫困流浪生活。安史之乱,他得到重视,官至淮南、剑南、四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他的诗歌是现实主义多于浪漫主义。风格雄厚浑朴,笔势豪健。他的优秀作品大多数都作于北上蓟门、浪游梁宋时期。在蓟门时期,他对边塞士卒的生活有了实际的观察,他在浪游梁宋到做封丘尉的时期,作品内容相当丰富,其中有些作品深入地反映了农民的疾苦。高适的边塞诗和岑参的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体相近。有《高常侍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属湖北)人。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任。天宝进士,随高仙芝到安西、武威,后又往于北庭、轮台间,回朝后任右补阙居,转起舍人,至嘉州刺史。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的诗歌,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富有浪漫主义气息: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他的诗,形式丰富多彩。但最擅长七言歌行,有时两句一转,有时三句、四句一转,不转处奔腾跳跃,处处形象丰满。他的诗当时流传极广,不仅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殷璠、杜甫在他生前就称赞过他的诗。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更说他的诗“笔力追李杜”。有《岑嘉州集》。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曾北游河朔,为幽州刘济从事,居边塞十余年。太和初官至礼部尚书。他的边塞诗多写于建中、贞元时期。因为他的诗以七绝见长,后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他的边塞诗,主要抒发战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但这些诗里已经没有盛唐边塞诗的那种乐观豪放的情调。他的绝句艺术成就很高,形象的完整丰富、韵味的含蓄深长、音韵的和谐婉转、语言的精练自然,都接近王昌龄。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有《李益集》。

二、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蓟中作》

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塞下曲》

李益的边塞诗,主要是抒发壮士们久戍思归的怨望情绪,情调偏于感伤,但也有一些慷慨激昂之作,这首《塞下曲》便是其中一首。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无那金闺万里愁。..无那:无奈

(2)空中白雪遥旋灭。.旋:很快

(3)蒸沙烁石然虏云。.然:同“燃”(4)每愁胡虏翻。.翻:反复,叛乱(5)长驱登塞垣。..塞垣:边塞的城墙 2.填空。

(1)《从军行(其一)》中点睛之笔的句子是:无那金闺万里愁。

(2)《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描写炎热天气的句子是: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3)《蓟中作》中表现自己空有谋略,得不到重用的诗句是: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4)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5)王昌龄,唐代著名诗人,明人王世贞认为他的七绝可与李白争胜,所以后来有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6)岑参,江陵人。他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边塞雪景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环境、时序、风物、戍卒《从军行(其一)》后两句:怀乡思亲前四句:边塞荒漠,萧条景象《蓟中作》五至六句:担忧叛乱,忧心边患后四句: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前八句:热海奇异风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间四句:思考、描绘

后四句:临别赠言(赞美)前两句:保家卫国

典故 《塞下曲》后两句:杀敌要彻底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蓟中作》

《蓟中作》一名《送兵还作》,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塞下曲》

这首诗基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典故的使用,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从军行(其一)》

1.由情入景,承转自然。诗歌前两句写景,突出边塞的苍茫荒凉,衬托戍边将士的寂寞孤独。

三、四句转为抒情。那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情景交融,了无痕迹。

2.善于用字。“更”字用得很是巧妙,它生动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乡之情的敏感,流露出一丝对羌笛的抱怨之情。因为这笛声给他们带来的只能是无尽的乡思之苦;“无那”一词,在抒发这种相思的痛苦时,诗人运用了曲笔;征人在相思,征人的妻子也正在万里之外,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思念着征人。

《蓟中作》

1.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

2.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

3.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大胆的夸张和生动的比喻,让诗歌大放异彩。例如诗中写道:“西头热海水如煮。”既是夸张,又比喻贴切,用滚烫开水作比,使人很容易想象到热海的水热的程度,有身临其境之感。

2.大胆奇异的想象。例如“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 坂通单于”四句,诗人突发奇想,发出喟然之叹:蕴藏在地下的火,以天地为炉,阴阳为炭,万物为火,常燃不息,为什么偏偏把这西边一角烧得这么热?高处,它吞食月窟,侵及星辰;远处,它的气焰越过西方的赤坂,一直威逼更远的单于。想象奇特,瑰丽多姿。

3.在写作手法上以“侧写”标新,全诗写热海,由水中到地面到空中,处处炎气逼人,除了“侧闻”的“水如煮”外再没有出现一个“热”字,而是通过对鱼、鸟、草、雪、沙、石、云、浪、波和月等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热海之热,使全诗真实可感。

《塞下曲》

这首诗的一个特点就是善用典故,四句诗化用四个典故,用词简约而意蕴深长。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在《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岑参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边塞风景?热海奇异的景色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案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用夸张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3.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4.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篇四

4即景抒情诗四首

轿夫的快乐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英国思想家罗素,在1924年来到中国的四川。那个时候的中国,军阀割据,民不聊生。当时正值夏天,天气非常闷热。罗素和陪同他的几个人坐着那种两人抬的竹轿子上峨眉山。山路陡峭险峻,几位轿夫累得大汗淋漓。此情此景,使罗素没有了心情观景,而是思考起几位轿夫的心情来。他想,轿夫们一定痛恨他们几位坐轿的人,这么热的天,还要他们抬着上山。甚至他们或许正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抬轿的人而不是坐轿的人?到了山腰的一个小平台,罗素下了竹轿,认真地观察轿夫的表情。他看到轿夫们坐成行,拿出烟斗,又说又笑,丝毫没有怪怨天气和坐轿人的意思。他们还饶有兴趣地给罗素讲自己家乡的笑话,很好奇地问罗素一些外国的事情,在交谈中不时发出高兴的笑声。罗素在他的《中国人的性格》一文中讲到这个故事。而且,他因此得出结论:用自以为是的眼光看待别人的幸福是错误的。

微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赏读: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不忧不惧就能做到泰然自若,心平气和。凡事保持泰然处之的心境是最重要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2.赏读: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如果一个读书人虽然饱读诗书但却没有坚强的意志,狭隘的心胸遇到困难时就会中途退缩。做事没有自己的意见和原则,那他就是一个懦弱无刚的人。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赏读:孔子说:“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睬)。”在孔子看来,人幸福与否更多地取决于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总是朴素的,一如粮食、空气和水。

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赏读: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一、作者视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代表作有《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称“吴中四士”。其诗仅存两首,而此篇被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代表作有《春江花月夜》《代答闺梦还》。《

望月怀远》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丞相,诗人。字子寿,一名博物,今广东韶关市人。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的五言古诗,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代表作有《曲江集》。《题李凝幽居》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自号“碣石山人”。据说在洛阳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作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其才华。后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主簿。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代表作有《长江集》《诗格》等。

二、写作背景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是一个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武则天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契丹,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对陈子昂的谏言置之不理,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春江花月夜》:作者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漫步江边,当他仰望一轮挂在天边的皎月,沐浴着湿润的江风,面对滚滚流去的江水,嗅着淡淡的花香,这些景色让作者沉醉了,于是他心中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来抒发孤舟游子的相思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的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望月怀远》:诗人与情人相隔千里,在一个风清月圆的夜晚,诗人因望一轮明月而想起了与自己千里共婵娟的情人,于是将这种相思寄予明月。

《题李凝幽居》:贾岛早年曾出家为僧,法名无本,后虽还俗,但仕途不顺,曾屡举进士不第,一直做一些如长江主簿、普州司仓等小官职,怀才不遇,内心幽愤,对世俗生活产生厌倦,因此时常向往隐居生活,结交一些隐士。他寻访朋友李凝却不遇,于是在这位隐士门前题写了这首诗,表达自己对李凝幽居环境的喜爱及隐居生活的向往。

三、基础梳理 1.字音识记

(1)怆然()

(2)滟滟()..(3)月照花林皆似霰()(4)纤尘()..(5)青枫浦()(6)捣衣砧()..(7)碣石()(8)鸟宿池边树()..(9)僧敲月下门()(10)阆仙()..答案(1)chuànɡ(2)yàn(3)xiàn(4)xiān(5)pǔ(6)zhēn(7)jié(8)sù(9)sēnɡ(10)lànɡ 2.词语释义

(1)怆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滟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芳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照花林皆似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愿逐月华流照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情人怨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移石动云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幽期不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感伤的样子(2)波光闪烁的样子(3)开满花草的郊野(4)雪珠(5)逐:追随 月华:月光(6)情人:多情之人,指自己 遥夜:长夜(7)云脚(8)归隐的约期 3.名句背诵

(1)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2)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4)__________________,碣石潇湘无限路。(5)海上生明月,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__________,还寝梦佳期。(7)鸟宿池边树,__________________。(8)__________________,移石动云根。

答案(1)独怆然而涕下(2)海上明月共潮生(3)人生代代无穷已(4)斜月沉沉藏海雾(5)天涯共此时

(6)不堪盈手赠(7)僧敲月下门(8)过桥分野色

整体感知

1.《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2.《春江花月夜》

此诗描写了月色笼罩下春江花林的优美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宇宙之思和人生之慨,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既写思妇在月下楼头望眼欲穿,思绪绵绵,又写游子久客他乡,月下梦中的无限惆怅。3.《望月怀远》

这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作,由“海上明月”之景,引发怀想亲人之情。全诗围绕“望月”展开,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细节,逐层深入地抒发了作者无尽的相思之情。4.《题李凝幽居》

这首诗通过描写友人李凝居所清幽安静的环境,暗写了诗人自愿远离尘嚣的真实情怀,表达了作者向往隐逸生活、渴盼归隐的愿望。

文脉梳理



宇宙 寥廓、绵长《登幽州台歌》后两句个人 渺小、短暂感伤怀才不遇

前 古人

不见→孤独、寂寞前两句

后 来者

重点突破

一、有人认为,《登幽州台歌》表现了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有人认为它深含孤独感。请就此加以评论,并说说这首诗为什么特别动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开头两句里,“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作者曾在《蓟丘览古》七首里对战国时代的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但是,像燕王那样的前代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首诗描绘了

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刻画出了一位胸怀志向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此特别动人。

二、《春江花月夜》全诗以月的升起、高照、西斜、沉落过程为线索,将月与江、月与夜、月与花、月与人相结合,构成充满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的美丽画卷。请找出江月与人融为一体的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写月的同时也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这同样是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于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是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像,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回到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本句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三、《题李凝幽居》的主旨是什么?诗中所写之景与所要表现的题旨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的主旨是作者借本诗表达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人一开头用两句诗就描写了朋友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突出了居所周围环境的幽静迷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也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原野色彩斑斓,白云轻拂,这一切又笼罩在洁白如银的月色中,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诗中所写的景色如此幽美,引起作者的喜爱、羡慕之情,让作者对隐逸生活产

生了向往之情。名句品评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品评 这两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个“不见”相连,表现诗人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有如此遭遇?想到此,义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来人们的共鸣。(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品评 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这两句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读这两句诗,我们会深刻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面前仿佛出现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获得广泛共鸣,令人深深为之感动。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音节由急促转为舒缓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形。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品评 这是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月是如此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的呢?恐怕已无人能说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像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品评 此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后苏东坡《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其妙。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阔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为千古名句。

(5)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品评 这是历来传诵不衰的名句。“宿”字点染夜静,“敲”字以声衬静。较之无声的“推”更胜一筹。“推敲”二字还有这样的故事:一天,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用“敲”字,在驴背上作推敲之势,不觉一直冲进京兆尹韩愈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韩愈听完贾岛的陈述后,不但没责备他,反而沉思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佳矣。”这足见作者构思之巧,用心之苦。用“敲”字

更能体现当时月光皎洁,万籁俱寂,老僧的敲门声,惊动宿鸟,或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躁动,或鸟儿从窝里飞出,转了一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转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动中寓静,以动写静,以声衬静。倘用“推”字,当然没有了这样的艺术效果,“推敲”因此成为诗人学者炼字构思的绝妙典故。考点链接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

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1.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2.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

另外如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3.以哀景写哀情

如韦庄《题金陵图》:“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4.以哀景写乐情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一、延伸阅读

仙 境 一

我似乎总在行走,沿着今生。我预感有一种地带,存在于某个高度,等我进入。它应该拥有蓝色。那蓝色,比海蓝更高,而比天蓝蓝得更深。那高度,当在欲望之上,杂念之外。从那儿飘来的云,视我为一粒灰尘。

它已经诱惑我了,虽然它在我视而不见之处。我寻找它,虽然我不知为何寻找,向何处去寻。我只知道——倘若世界小如我的心脏,它就在我心中;倘若我的心像世界一般辽阔,它肯定就在世上。我听说寻找它的人,不能用脚,要用翅膀飞翔。我想起,我的翅膀存放在我的梦中,但不知道是哪一夜的梦。

一切要发生的,将在该发生时发生。一切要到达的,将在该到达时到达。

长长的跋涉之后,我卸下鞋和双脚,同时,在那个夜晚的梦里获得了翅膀,高高飞扬。我在天空遇见了风,遇见了云和太阳。我到达了从前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我明白了人为什么要羡慕鸟。鸟不是动物,鸟是空中的境界。飞翔,原来如此快乐。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盈自如,如释重负。

我应当感谢我的经历和年龄,是它们组成了我翅膀上的羽毛,让我飞起。我应当感谢地

上的生活,它让我有了飞翔的愿望。我还应当感谢我留在地上的双脚,是它带我行走,让我走进有翅膀的梦中。从前的行走原来是为了飞翔。

祝福所有收藏着翅膀的梦。祝福所有寻找梦的人。

我在飞行中,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我俯视,发现我的内心竟如此丰富,它真如大地一样开阔——河流蜿蜒于其间,森林生长于其上,群峰叠错,绵延不绝……那些交叉在林间的小路,曾让我多次迷失,现在竟看得如此明白。那湍急的流水,陡峭的山崖,曾让我望而却步,如今竟能一掠而过。我仿佛已知,人在地面上行走时,其实也正在自己的心路上行走。那么此刻,我究竟飞行在天空,还是飞行在自己的心境?

世界的道路也就是心境的道路。心境的天空也就是世界的天空。

我看见了那片让我神往的蓝色,真山真水,一尘不染。我知道这里仍是人间,但绝非俗世。我要降临。我欲作最完美的解体,以雪花的形态降临。那是我儿时冬日的憧憬,是今生所有愿望的愿望。当我的愿望实现之时,我将在空中任意舒展,随风飘舞,像神采飞扬的思绪,像壮丽洁白的颂歌。无声之歌。在这样的地带,面对这样的蓝色,这是唯一的方式,也是生命的过程。

我降下。落在寂静的山峦上,连成一片,仍然是今生的我,却获得一种重诞的感觉。我仰视。仍然有无数的我在空中飘落,纷纷扬扬。那么纯,那么干净。我在寒冷中领受到一种彻骨的畅快。我领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晶体状的净化。

太阳照耀在我身上,我在融化。那太阳,它让我的每一个祈愿都能得到满足。

我正在融化。我的身体发出细微的响声,内心充满喜悦。融化使我产生力量,使我的生命产生奔放的冲动。而我的生命注定要选择水的形式。这就意味着,我必须选择流淌。是的,选择流淌。

我存在于流淌中,我的肢体清亮透明,无拘无束。这是奔涌跳跃的时刻,激情肆意泛滥的时刻,前方再无任何障碍。我渗入厚厚的泥土,又从岩缝溢出;我仔细亲近我所流经的每一个地方,抚摸每一块石头;我从植物的根部流过,我生命的一部分注入到它们身上,草木因此而绿。我从岩壁上喧泻而下。我选择了水的形式,我体验了生命的自在。

我今生经历了行走、飞翔和流淌,当我需要静止的时候,让我临近万古之蓝。我已体验过行走的艰辛、飞翔的超越、流淌的自在,当我需要智慧的时候,让我面对万古之蓝。

在这样的高度,这液态的、平静的蓝色啊!它是很浅的,清澈见底,因此它很深;它是很深的,深不可测,因此它很浅。因而它就是智慧,它就是万古,它就是永恒。我正与永

恒对视。

是谁在永恒中遨游?是一群快活的鱼。是谁溅起永恒的波纹?是细小的雨点。是谁从永恒中探出身子?是一丛丛芦苇。是谁已整个儿插入永恒?是倒下的大树。

接着,我从这一片蓝色中,看到了自己的身影,看到了群山、雪峰、太阳和天空。万物聚齐。一切从蓝色开始。

二、写法迁移 角度 走近张若虚

题目:请以“走近张若虚”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300字。示例

感叹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今观《春江花月夜》,其气势恢宏,文思并茂,可见张公当年横溢才华之一斑,而叹张公昔日之荣耀,而叹历史传名之艰难。若张公之才,今其事已不可考,其诗已多散佚,则吾辈碌碌之夫,又怎能奢望名垂青史?

今人知道张若虚的,不多。不读《春江花月夜》的,必不知张若虚;读过《春江花月夜》的又何尝对他知道多少呢?我们只能去感受诗文的美妙,却无法捉摸诗人的行踪。当我们对花长叹对月长嘘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是不会有张若虚的影子的。又如古诗十九首,首首绝妙,然作者亦皆已失考。我们只能享受诗文的奇妙,却不能借凭吊之心来感激诗人的馈赠。我不知道张若虚和十九首古诗的作者们是否会想到,他们的诗被我们广为传诵,而他们的名字却对我们如此陌生。他们对此感到愤怒还是悲哀,或是淡然一笑,踏江而去?他们对李白、杜甫的盛名是否存在妒意?他们是否觉得历史对他们欠失公平?

我常常苦恼于自己的平凡。当你发现你对于人类对于历史竟是如此微不足道的时候,你难道不觉得可怕吗?不觉得枉来人世一遭吗?我深悉自己的鄙俗,我固执地认为人活着就是要在历史上留下足迹,供后人凭吊,让清名永垂不朽。所以,即使张若虚对后人的淡漠毫不介意,我还是要为其鸣不平的。我承认我的“抱打不平”是含有许多自私成分的,我也承认

我的观念太世俗太鄙陋。可是我还是要说,人生的意义其实就是要为自己建造一座能挺立尽可能久远的丰碑。丰碑不立,我心不死;丰碑不倒,我人不朽。

不过,张若虚还是幸运的,他毕竟留下了《春江花月夜》,并署上了自己的名字。于是我又有感叹了,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即使是仅留下一首诗,其实也足以使他不朽了。尽管不会有太多的人念叨他,可是却总会有人在角落里将他发现。当我们对飞花寄托情思,当我们对皓月倾诉衷肠的时候,我们是该好好想一想张若虚了。人生一世太不易了,我们怎能忍心将一个人轻易就忘记了呢?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5分)A.怆然(chuànɡ)

沧桑(cānɡ)..寒伧(chen)

.B.纤尘(xiān)

.捣衣砧(zhēn)

.C.露珠(lù)

.揭露(lòu)

.D.僧人(sēnɡ)

.平分(fēn)

.答案 A 解析 B项“碣”读jié。C项“揭露”读lù。D项“分外”读fèn。..2.下列诗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5分)A.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B.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C.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D.暂去还来此,悠期不负言 答案 B 解析 A项“泣”应为“涕”。C项“升”应为“生”。D项“悠”应为“幽”。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5分)A.独怆然而涕下(感伤的样子)..B.落月摇情满江树(激荡情思,即牵惹起怀人之情)..C.披衣觉露滋(露水湿润)..D.幽期不负言(幽会的日期)..答案 D 解析 幽期:归隐的约期。

4.下列语句从句式上看,没有倒装的一项是()(5分)A.何处春江无月明

C.斜月沉沉藏海雾

答案 C 解析 C项为省略句,“斜月沉沉藏海雾”补充完整应为“斜月沉沉藏(于)海雾”。A、B、D三项均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句式应分别调整为“春江何处无月明”、“不觉空里流

够戗(qiànɡ).纤夫(qiàn).碣石(hé).露天(lù).露脸(lòu).增加(zēnɡ).分外(fēn).

B.空里流霜不觉飞 D.不知乘月几人归

霜飞”、“不知几人乘月归”。

阅读与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 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行即兴 李 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之静,并透露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野步 周 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结尾两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结尾两句运用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诗人赋予笔下的蝴蝶以人的感情,彩蝶翩跹,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芬芳所吸引,以至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烂醉”二字,语新意丰,既传达出春天的芳馨氛围与醉人魅力,描绘出蝴蝶追逐春色的如醉情态,也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注 ①建德:这里指桐庐江流域。②海西头:指扬州,古称广陵,也称维扬。本诗前四句借景抒情,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首联写天色已晚,诗人听到山中猿声悲哀,沧江水急流奔涌,涛声扰人;颔联写风吹得两岸树叶飒飒作响,诗人寄宿的小船,在月下的大江上漂来荡去,更显孤独,烘托出诗人怀友思乡的孤独愁苦之情。

5.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1课《王维诗四首——观猎》教学设计 篇五

我夯基 我达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是()A.西畔(pàn)灵犀(xī)钓钩(gōu)射覆(fù)....B.嗟余(jiē)转蓬(péng)舞筵(yàn)苍生(cāng)....C.才调(diào)可怜(líng)逐臣(zhú)吹拂(fú)....D.斜阳(xié)春苑(yuàn)蝉声(cán)无伦(lún)....解析:B项中“筵”应读“yán”;C项中“怜”应读“lián”;D项中“蝉”应读“chán”。答案:A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希冀 毕竟 独出新裁 沧海桑田 B.惬意 广袤 循序渐近根深蒂固 C.挑衅 拘泥 不假思索 集思广益 D.接洽 布署 共商国是 另辟蹊径 解析:A项中“新”应为“心”;B项中“近”应为“进”;D项中“布”应为“部”。答案:C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可叹,令人怜悯)..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叹,令人怜悯)..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可爱,指月光善解人意)..D.姊妹弟兄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可羡,惹人羡慕)..解析:A项“可叹”是令人感慨万千,寓微讽之意。答案:A 4.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_,不问苍生问鬼神。(2)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3)如何肯到清秋日,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文字书写正确,尤其是“犀”字。答案:(1)可怜夜半虚前席(2)心有灵犀一点通(3)已带斜阳又带蝉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5—7题。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 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路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注:自:由,有尽管的意思。5.两首同题《贾生》,都歌咏了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贾谊,但王安石所持观点与李商隐的观点明显有别。请谈谈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两人的观点有这么大的区别。

6.“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一句是作者借贾生生发的议论,其寓意是什么? 7.李商隐的《贾生》是如何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的?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

5.解析:王安石的《贾生》一诗,一反前人叹息贾谊怀才不遇的说法,认为汉文帝尽用贾谊之谋议,又何曾轻视和亏待他?与那些爵位高而言不得用的公卿相比,贾谊事实上要幸运得多。这表明在王安石心目中道高于位,只要得行己志,不必追求爵高位尊。李商隐的《贾生》的着眼点,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

答案:李商隐的《贾生》通过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显示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而王安石的《贾生》通篇抒发议论,突出了贾谊超群的才能与汉文帝的爱惜贤才。

观点的不同来自于作者自身的境遇不同、思想不同。李商隐怀才不遇,所以怜人即怜己。而王安石受到宋神宗的殊遇,并得以推行新法,于是同样是面对着贾谊,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6.解析:前人咏贾谊,多着眼于其才高位下的悲剧命运,王诗却独排众议,认为贾谊的政治主张多被汉廷采纳,其作为政治家的命运远胜于那些徒得高官厚禄者。此诗借咏史以明志,字里行间隐约可见王安石本人的政治家风采。答案:慨叹自己居庙堂之高而不能被重用。7.解析:见上文疑难妙句。

答案:诗歌开始两句从正面下笔,写贾谊的才能无与伦比,汉文帝好像极为爱惜贤才,特地将贾谊从放逐地长沙召回宣室访问。“求”“访”似乎表明汉文帝求贤若渴,同时衬托出贾谊的才能超群不凡。这两句是“扬”,为下文的“抑”张本。“可怜夜半虚前席”承上启下,似乎更表现出汉文帝爱惜贤才,从侧面烘托了“贾生才调更无论”,最后笔锋一转,引出下句“不问苍生问鬼神”,由上文的“扬”转而为“抑”,显示出文帝的昏庸与贾谊的不遇。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10题。

赠 柳 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8.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_______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

9.怎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 10.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

8.解析: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加上“柳”与“留”谐音,“柳”遂成了离别的象征。答案:留 赠柳

9.解析:此句把盛开的飞扬的柳花比作满天飞舞的雪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柳的繁盛,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答案:柳花怒放,像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10.解析:这首诗写春柳,通过对春柳“风流”“婀娜”的体态轻盈,柳花飞似“雪”的繁华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侧面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答案: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重情惜别的情怀。

二、语言运用

11.请你发送一条手机短信给远方的亲人,表达思念之情。(不超过50字。)

解析:本题考查在具体语境中按一定要求运用语言的能力,属于常见应用文体的运用。本题

要求写一条手机短信,而写短信的要求是称呼要得体,用词要准确,感情要真挚。答案:

亲爱的朋友:

你好!

夜色如织,星光如萤,轻风如纱,峰峦如障。在这样的夜晚,思念渐渐弥漫。还记得你灿烂的笑容,弯弯的嘴角。一晃已成前尘旧事。唯愿你开心、幸福!

你的朋友:小华 2006年4月5日

读书做人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他的悲苦命运和人生际遇,通过他的诗作反映出来。他的诗含蓄朦胧,俊秀凄绝,意境深广,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李商隐的无题诗,从审美角度看,写的是内心情绪的体验,感情心灵的交流,相互向往的渴求,绝望挣扎的悲哀,我们读到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无题》(万里**一叶舟)有这样的诗句:“人生岂得长无谓?怀古思乡共白头。”诗人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叹:随遇而安,一切都无所谓是不行的,应该有所决定。“怀古”让人想到应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可是诗人过去的生活经历又说明无法进取。“怀古”是进,“思乡”是退。“怀古”与“思乡”两种矛盾心理交织折磨着诗人,进退维谷无可奈何的心绪使诗人早生白发。“入世则兼济天下”,难;“出世则独善其身”,亦难。这是李商隐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但诗人穷其一生在努力着。

上一篇:工程转包合同无效后果下一篇:2024吉林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包过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