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4化学第二章复习

2024-11-04

选修4化学第二章复习(精选5篇)

1.选修4化学第二章复习 篇一

化学选修4期中复习考试

一、选择题(共18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H+(aq)+OH(aq)=H2O(1)⊿H=-57.3kJ/mol。向1L0.5mol/L的NaOH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①稀醋酸

②浓硫酸

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热效应⊿H1、⊿H2、⊿H3的关系正确的是()

A.⊿H1>⊿H2>⊿HB.⊿H1<⊿H3<⊿H2 C.⊿H1<⊿H2<⊿H3

D.⊿H1>⊿H3>⊿H2

2.在2L密闭容器中加入4molA和6molB,发生以下反应:4A(g)+6B(g)4C(g)+5D(g)。若经5s后,剩下的A是2.5mol,则B的反应速率是()A.0.45 mol / L·s

B.0.15 mol / L·s

C.0.225 mol / L·s

D.0.9 mol / L·s

3.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根本原因是()

A.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相等

B.正逆反应都还在继续进行

C.正逆反应的速率均为零

D.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4.已知反应mX(g)+nY(g)qZ(g)的△H<0,m+n>q,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通入稀有气体使压强增大,平衡将正向移动 B.X的正反应速率是Y的逆反应速率的m/n倍 C.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

D.若平衡时X、Y的转化率相等,说明反应开始时X、Y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m 5.下列是4位同学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一章后,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所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在一定时间内快出产品

B.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用有限原料多出产品 C.化学反应速率理论是研究怎样提高原料转化率

D.化学平衡理论是研究怎样使原料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6.对可逆反应:A(g)+3B(g)

2C(g)∆H <0,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但v(正)增的更大 B.增大压强v(正)、v(逆)都增大,但v(正)增的更大

C.增大A的浓度v(正)会增大,但v(逆)会减小 D.采用催化剂一般v(正)、v(逆)同时增大,而且增大的倍数相同

7.右图是关于反应A2(g)+3B2(g)2C(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平衡移动图象,影响平衡移动的原因可能是()

A.升高温度,同时加压

B.降低温度,同时减压

C.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减小生成物浓度

D.增大反应物浓度,同时使用催化剂

8.某温度下,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g)+3B(g)2C(g)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A)∶n(B)∶n(C)=2∶2∶1。保持温度不变,以2∶2∶1的物质的量之比再充入A、B、C,则(C)

A.平衡不移动

B.再达平衡时,n(A)∶n(B)∶n(C)仍为2∶2∶1 C.再达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增大

D.再达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 9.下列事实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A.溴水中有下列平衡Br2+H2OHBr+HBrO,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溶液颜色变浅 B.合成氨反应,为提高氨的产率,理论上应采取降低温度的措施 C.反应CO(g)+NO2(g)CO2(g)+NO(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达平衡后,升高温度体系颜色变深

D.对于2HI(g)H2(g)+I2(g),达平衡后,缩小容器体积可使体系颜色变深 10.可逆反应mA(g)+nB(g)pC(g)+qD(g)的v-t图象如下右图,如若其它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加入合适的催化剂,则其v-t图象如下右图: ①a1>a2 ②a1b2 ④b1t2 ⑥t1=t

2⑦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⑧右图中阴影部分面积更大,以上说法中正确的是()

A.②④⑤⑦

B.①④⑥⑧

C.②③⑤⑧

D.①③⑥⑦

11.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

c(CO)c(H2O)。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

c(CO2)c(H2)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

CO2+H2

12.在相同温度和压强下,对反应CO2(g)+ H2(g)CO(g)+ H2O(g)进行甲、乙、丙、丁四组实验,实验起始时放入容器内各组分的物质的量见下表: 上述四种情况达到平衡后,n(CO)的大小顺序是()

物质

物质的量 实验

CO2 H2 CO H2O

a mol a mol 0 mol 0 mol 甲

2a mol a mol 0 mol 0 mol 乙

0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丙

a mol 0 mol a mol a mol 丁

A.乙=丁>丙=甲

B.乙>丁>甲>丙 C.丁>乙>丙=甲

D.丁>丙>乙>甲

13.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A.33%

B.40%

C.50%

D.65% 14.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反应:M(气)+N(气)R(气)+2L此反应符合下面图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反应吸热,L是气体

B.正反应吸热,L是固体

C.正反应放热,L是气体

D.正反应放热,L是固体或液体 15.在两个恒容容器中有平衡体系:A(g)2B(g)和2C(g)D(g),X1和X2分别是A和C的转化率。在温度不变情况下,均增加相同的A和C的物质的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X1降低,X2增大

B.X1、X2均降低

C.X1增大,X2降低

D.X1、X2均增大

16.298K下,将1mol蔗糖溶解在1L水中,此溶解过程中体系的∆G = ∆H-T∆S和∆S的变化情况是()

A.∆G>0,∆S<0

B.∆G<0,∆S>0

C.∆G>0,∆S>0

D.∆G<0,∆S<0 17.某温度下,反应SO2(g)+

1O2(g)2SO3(g)的平衡常数K1=50,在同一温度下,反应2SO3(g)2SO2(g)+ O2(g)的平衡常数K2的值为()

A.2500

B.100

C.4×10-D.2×10-2

18.已知:4NH3(g)+5O2(g)== 4NO(g)+6H2O(g)△H=--1 025kJ/mol,该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若反应物起始物质的量相同,下列关于该反应的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二、填空(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46分)

19.(10分)在100℃时,将0.200 mol的四氧化二氮气体充入2L抽空的密闭容器中,每隔一定时间对该容器内的物质进行分析,得到如下表格:

时间 C(N2O4)C(NO2)试填空: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平衡时四氧化二氮的转化率为________%。

(2)20s时四氧化二氮的浓度c1=________mol·L-1,在0~20s时间段内,四氧化二氮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mol•L-1•s-1。

(3)若在相同情况下最初向容器中充入的是二氧化氮气体,要达到上述同样的平衡状态,二氧化氮的初始浓度为________mol•L-1。

20.(12分)将一定量的SO2和含0.7mol氧气的空气(忽略CO2)放入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550℃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2SO2+O2

催化剂 加热 0 0.100 0.000 c1 0.060

0.050 c2

c3 0.120

A 0.120

b 0.120

2SO3(正反应放热)。反应达到平衡后,将容器中的混合气体通过过量NaOH溶液,气体体积减少了21.28 L;再将剩余气体通过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吸收O2,气体的体积又减少了5.6L(以上气体体积均为标准状况下的体积)。(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填字母)

a.SO2和SO3浓度相等

b.SO2百分含量保持不变

c.容器中气体的压强不变

d.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 e.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2)欲提高SO2的转化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_______。(填字母)

a.向装置中再充入Nb.向装置中再充入O2

c.改变反应的催化剂

d.升高温度

(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K可表示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K值越大,表示__________,K值大小与温度的关系是:温度升高,K值_________________。(填一定增大、一定减小、或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4)求该反应达到平衡时SO3的转化率_______(用百分数表示)。

21.(12分)在火箭推进器中装有强还原剂肼(N2H4)和强氧化剂(H2O2),当它们混合时,即产生大量的N2和水蒸气,并放出大量热。已知0.4mol液态肼和足量H2O2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放出256.65kJ的热量。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已知H2O(l)====H2O(g);△H=+44kJ·mol-1,则16 g液态肼燃烧生成氮气和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kJ。

(3)上述反应应用于火箭推进剂,除释放大量的热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N2(g)+2O2(g)====2 NO2(g);△H=+67.7 kJ·mol-1,N2H4(g)+O2(g)=== N2(g)+2H2O(g);△H=-534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写出肼与NO2完全反应生成氮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12分)已知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容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 A和1mol B,保持恒温恒压下反应:A(g)+ B(g)试回答有关问题:

(1)升温时,A的反应速率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C的反应速率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此时 v(A)_____v(C)(填“大于”、“小于”或“相等”)(2)若平衡时,保持容器容积不变,使容器内压强增大,则平衡_______。A.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一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一定不移动

D.不一定移动

(3)若使温度、压强在上述条件下恒定不变,在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 A和2 mol B,则反应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容器的容积为_______。

C(g)△H<0。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为40%。参考答案

1.D 2.C 3.D 4.B 5.C 6.B 7.C 8.C 9.D 10.C 11.B 12.A 13.D 14.B 15.A 16.B 17.C 18.C 19.(1)N2O42NO2

60(2)0.070 0.0015(3)0.2 20.(1)bc

(2)b(3)94.7% 21.(1)a +g=1.3(2)0 1.3(3)0 0.4

(4)0≤b≤0.9 222.(1)可逆反应的进行程度越大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2)0.03(3)①平衡 大于 ②d a

23.(1)加快(2)D(3)40%

10VL 7

2.选修4化学第二章复习 篇二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化学;实际应用

高中化学选修课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目的再次产生变更,要通过教学培养高中生动手操作及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生学习探究奠定基础。作为高中化学教师,笔者在了解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的具体要求后,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的应用。总结出一些在初中化学教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新方法。

1 分析选修4第三章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教学时,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自身也对化学平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为提高教学效率在建立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等相关知识时可以利用化学平衡原理。这一章节是化学平衡内容的延伸与拓展,电离平衡等是基本反应原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也是一个较难的知识点。分析历年高考题目可以发现,该章节内容是必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难点之一,相关题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有必要做好该章节内容的教学工作。通过学习该章节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学生脑海中建立一个完整的化学平衡知识体系,通过分析如何建立各种平衡于不同的电解质溶液中,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的学习。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解释牙齿表面硬层的脱矿与矿化关系就可以利用溶液平衡的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的应用分析

在运行思维导图进行化学授课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确保思维导图效果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

2.1 理清内容构建完整思维导图

在这一章节知识点的较多且繁琐,牵扯到整个高中阶段的众多知识点,这就给学生学习及理解造成极大的困扰。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本章节学习过程中也涉及到众多的实验现象,其中很多现象需要学生进行记忆,比如离子之间的反应、沉淀颜色等。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通过手绘或者电脑绘图的方式表明各个知识点的相互转化的关系。学生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理清思路,同时更为清楚的展现相关知识点及彼此间的联系。学生还会不自主的对导图进行分支理解,从而有效区分类似的概念与知识点,提高化学知识水平。

2.2 帮助学生分析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延伸思维及拓展思路,在本章节内容学习中,与整个中学阶段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着紧密的联系,反而有效促进整体化学结构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化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知识体系,或者直接将自己的知识储备对该章节的理解绘制成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将各个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完善知识架构,促进化学知识体系的完善,进而提高对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解反应类型时,可以构建基本反应类型、离子参与反应及电子转移等为主的思维导图,实现零散知识具体化。

2.3 利用思维导图帮助记忆

在选修4第三章内容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强化该章节的知识主体,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大脑,借助清晰的思维导图,实现深化知识记忆的目的。比如在讲解离子共存问题时,为提高教学成果,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数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探讨离子共存的影响条件。然后小组间在构建及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进行比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构建思维导图过程可以注意一下关键点:强酸性溶液中才会存在弱碱性阳离子,比如常见的Fe3+、Cu2+等;碱性溶液中存在弱酸阴离子,如CO32-,SO32-;阴阳离子生成难溶性的盐不能共存等等。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囊括了关于离子共存的所有知识点,学生还会不断发散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4 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注入式实验,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观看,缺乏对实验活动的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构建思维导图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这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相应问题的设计和提出,并且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将研究问题情境为学生创设出来,使学生能够将问题的关键挖掘出来,并达到寻求出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的目的。学校应当将丰富多样的信息源提供给学生,并且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进行强化,有效开放实验室,将良好的环境建立起来,让学生实现对采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在进行化学阶段性复习时,高中化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再现当时思维导图建构过程,并将思维导图的各分支点扩散,建立各个小节、各个分支间的有效联系,不断加深学生的知识印象。

3 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高中化学教师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的内容之一。本文分析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选修课教学方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但仍存在一定局限,希望化学教师应当重视实验教学研究以推动教学成效的提升。唯有如此,才能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绩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春梅.论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93):112.

[2]奉飞鹏.思维导图引导 小组合作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复习课教学探索[J].时代教育,2013(06):89.

[3]张曙光.基于思维导图的化学实验教学优化模式初探[J].化学教与学,2011(09):101.

作者单位

3.选修4化学第二章复习 篇三

4、有关pH的简单计算

【例12】25℃,将pH=9与pH=12的两种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结论:⑷强碱与强碱混合:先计算溶液中,再根据Kw计算溶液中,再运用pH定义式

注意:①等体积混合时,pH混(pH1+pH2)/2 ②当△pH≥2 pH混=

【例13】25℃,0.2 mol/L HCl溶液与0.5 mol/L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例14】 25℃,将pH=2与pH=11的强酸和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例15】 25℃,pH=1强酸溶液和pH=13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结论:⑸强酸强碱混合溶液,应先比较n(H)和n(OH)大小

若n(H)>n(OH),则酸过量,先求剩余,再求pH 若n(OH)>n(H),则碱过量,先求余,再利用_______求 最后求pH。【例16】用纯水稀释pH=4的盐酸溶液至⑴ 10倍 ⑵ 100倍 ⑶ 1000倍 ⑷ 100000倍

求稀释后溶液的pH。

【例17】pH=4的CH3COOH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变化范围

【例18】25℃,用纯水稀释pH=10的NaOH溶液至⑴ 10倍 ⑵ 100倍 ⑶ 1000倍 ⑷ 1000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例19】 25℃,pH=13的NH3·H2O溶液稀释1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变化范围 -++-

结论:(6)稀释问题

① 若将强酸冲稀10,pH增大 个单位,若弱酸稀释则

但若无限冲稀,pH接近于 但

②若将强碱冲稀10,pH减小 个单位。若是弱碱稀释则

但若无限冲稀,pH接近于 但 练习

1、甲、乙两溶液的pH值分别为6和8,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的H数目是乙的100倍

C.乙不可能是稀醋酸

+nn

B.甲不可能是稀氨水

D.甲不可能是强酸溶液,乙不可能是强碱溶液

2、将pH=3的H2SO4溶液和pH=12的NaOH溶液混和,若使混和后溶液的pH=7,则 H2SO4溶液和NaOH溶液的体积比是

A.1︰20 B.1︰10 C.20︰1 D.10︰1 3、1体积pH=2.5的盐酸与10体积某一元强碱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该碱溶液的pH为 A.9.0 B.9.5 C.10.5 D.11.0

4、现有pH=a和pH=b的两种NaOH溶液,已知b=a+2,将两种溶液等体积混和后,所 得溶液的pH值接近于

A.a-lg2 B.b-lg2 C.a+lg2 D.b+lg2

5、对重水也可用定义pH一样定义pD=-lgc(D),现已知重水的离子积为1.6×10下关于pD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pD等于7 B.在D2O中溶解0.01mol DCl配成1升溶液,则pD等于2.0 C.在D2O中溶解0.01mol NaOD配成1升溶液,则pD等于12.0 D.当由重水电离出来的c(D)等于10

+

—1

3+

—1

5,以

mol/L时,溶液的pD等于1或13

6、为更好表示溶液的酸碱性,科学家提出了酸度(AG)的概念,AG=lg,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中性溶液的AG=0

B.常温下0.l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AG=12 C.酸性溶液的AG<0

D.常温下0.lmol/L盐酸溶液的AG=12

7、在25℃时,水的离子积常数KW=1×10

—1

4,在100℃时,KW=1×10

—1,说明

A.水的电离过程是一个吸热过程

B.100℃时,KW较大

C.KW 与电离平衡无直接关系

+

+D.25℃时的c(H)比100℃的时c(H)大

8、往纯水中加入下列物质,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NaCl固体

B.NaOH固体 C.乙醇

4.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案 篇四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书的基本学习内容——研究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速率、方向、限度);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反应规律,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可更好的获取物质为人类服务 重点:概念模型法的理解

难点: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建立

导入: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问题的核心——本书的作用

一、本书研究的内容

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的速率、方向、限度 章节简介

二、学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物质相互作用导入 概念模型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能量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模型: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

活化能

合理取向

碰撞——新物质、能量变化

3、催化剂

在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加快反应的速率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热力学)

焓变、反应热1课时;热化学方程式1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燃烧热 能源

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1课时;习题2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章末检测2课时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解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讲授、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形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的概念理解,焓变的正负意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必须2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回忆——定量研究

一、焓变 反应热

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焓变(∆H):H生成物-H反应物

单位:KJ/mol 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析:化学能是物质内能的一种,化学能的变化也是物质内能的变化。物质内能的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U=W+Q。化学反应一般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压力与大气压相等,W=0,∆U变化只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恒压下的物质内能变化叫焓变,焓变即可表示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因(转化为热能):旧键断裂吸热,新键形成放热,两者具有能量差

反应热与环境的关系

资料:体系与环境

体系向环境放热

∆H为-或∆H小于0,为放热反应 体系从环境吸热

∆H为+或∆H大于0,为吸热反应

第二课时

二、热化学方程式

导入:以前学过的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足之处——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一方程说明:(1)T、P(影响物质内能)

(2)状态(物质不同状态,内能不同——气>液 >固)

(3)计量数(不是个数,是粒子的集合体,可以是小数、分数)(4)∆H单位中的每mol(每mol化学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步骤:

1、写: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标明物质状态

3、算:计算反应热

第三课时

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知识与技能:定量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一般通过实验测定 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 量筒(50ml)2个 泡沫塑料或纸条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50ml 0.50mol/L盐酸

50ml 0.55mol/L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的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录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50ml 0.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记录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的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示数先升后降,注意观察),记为终止温度,记录下表。重复实验步骤2-4三 次。

实验数据处理

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2、计算反应热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的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则:(1)50ml 0.50mol/L盐酸 质量m1=50g …………

起始温度/℃

计算例题:

HCl

NaOH

终止温度/℃ 1

20.9

21.1

24.4 2

20.9

20.9

24.3 3

21.0

21.2

24.5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1mol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单位:kJ/mol

燃烧热 能源

知识与技能:热的定义及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 自学 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燃烧热应用的重要性,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导入:反应热的类型——燃烧热

一、燃烧热

定义:101KP,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例:25℃ 101kp 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31KJ的热量

此条件下,1mol CH4 的燃烧热为-890.31KJ/mol

∆H =-890.31KJ/mol 定义几点说明:(1)反应条件:101KP(2)燃烧物的量:1mol(3)反应的程度: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化学稳定性)(4)温度改变,燃烧热改变

书写甲烷此条件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表1-1 介绍(反应热计算数据库)

二、能源 自学与提问

问题:(1)能源的种类、现在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带来的问题

(2)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我国能源状况(总量、人均量、利用率)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利用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计算反应热 过程与方程:讲授加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计算对化工生产很重要 导入:反应热计算的意义(燃料的充分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工设备的设计)

知识基础: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m、n、V)

一、盖斯定律

问题情境:C的不完全燃烧反应热数据需要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归纳总结:A——B——C——D A——D ∆H∆H

2∆H

3∆H ∆H=∆H1

+ ∆H2 + ∆H3

几点说明: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能量变化以物质变化为基础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及能量变化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1)研究方法、表示及测量方法 1课时、习

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强 1课时;温度与催化剂 1课时习题2课时

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 1课时;平衡状态的判断1课时、习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及压强 1课时;温度及勒夏特列原理 1课时;习题2课时(3)化学平衡常数及习题 2课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专题 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复习题 4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表示化学反应快慢对生产、生活、科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测量方法的选取 导入:本章内容地位——必修2知识回忆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V=∆C/∆T 单位:mol/(L·min)或 mol/(L·s)mA(g)+ nB(g)= pC(g)+ qD(g)V(A)V(B)V(C)V(D)表达式及关系

V(A):V(B): V(C): V(D)=∆C(A):∆C(B):∆C(C):∆C(D)=m:n:p:q

2、测定方法

实验测定——反应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变化相关的性质(气体体积、浓度、质量的减少、颜色的变化等)

3、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一个公式、一个关系、一个模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事实记忆与理论解释)过程与方法:讲授与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工业生产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论解释与外因的扩展

第一课时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课本第一自然段——本节目的(新的任务——理论解释)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2 教学视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气体反应,T、M一定的气体(1)只改变容器体积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2)充入气态物质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增大;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恒压: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视情况而定;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减小 控制反应速率最贵的因素

例:反应C(S)+H2O(g)=C0(g)+H2(g),在温度一定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保持压强不变,充入1mol水蒸汽 B、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D、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体积增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导入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较高能量分子间碰撞频率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方便因素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理论解释:催化剂(正)——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科学探究——催化剂的设计与选择 控制反应速率最理想的因素

其他因素:光照、磁场等

总之:所有能向反应体系输入能量,都有可能提高反应速率 思考:

1、生活中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事实

2、从化学键角度思考反应物分子中的键能的高低对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勒夏特列原理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限度对实际生产非常重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动态平衡)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本质内容简介

一、可逆反应

T一定,固体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可逆过程用“⇋”表示(由左向右为正,由右向左为逆)化学反应可逆性

可逆反应:同一条件,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过程的可逆性决定过程有限度;可逆性的大小决定过程的限度大小

二、化学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状态: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

特点: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且速率相等;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不变;动态平衡(速率不为零)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的状态

特征:V正=V逆;各组分含量不变;动态平衡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

出发点——(1)速率角度:V正=V逆,一正一逆且相等(任何一种可以表示反应速率的方式)——平衡(2)物质的含量角度 单个成分含量不变—平衡

总组分含量不变——不一定平衡(视反应特点而定)mA(g)+ nB(g)= pC(g)+ qD(g)m+n=p+q m+n≠p+q(3)能量角度:温度不变——平衡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压强变化(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归纳与总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 实验2-5 2-6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分析:浓度变化——速率变化——平衡移动 建立速率随浓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实验2-

5、6 实际指导意义: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使价格高的原料利用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例:合成氨中提高氮气的浓度;生产硫酸提高氧气浓度

2、压强

浓度影响推及压强对平衡影响

结论:对于气体反应,一定温度和质量的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压强——容器体积缩小——气体浓度增大(体积大的增大幅度大)——正速率大于逆速率——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压强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1monN2、3molH2 容积由V-2V、V-1/2V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交流讨论 重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难点:实际生产综合因素的分析

3、温度 实验2-7 结论: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幅度大)——吸热反应速率大于放热反应速率——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浓度、温度、压强——气体),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 有利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

有害(副)反应:减缓反应速率,降低转化率 例: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第四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训练 导入: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

三、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mA +nB =pC + qD 在一定温度下,K=C(C)▪ C(D)/ C(A)▪ C(B)理解常数存在的必然性:(1)化学平衡状态各组分保持浓度不变

2、意义

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

3、影响因素

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变化和变化途径无关)

4、应用

(1)判断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反应转化率越高)(2)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方法:QC(浓度商)与K大下比较

(4)用于温度升降、反应热(∆H)正负、K值大小变化的p

q

m

n

互判

注:K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系

第五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解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化学平衡建立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反映在坐标系中,就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一、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条件改变种类,反应的特点(焓变、气体体积反应前后变化)

二、图像类型及特点

变化条件个数分:单一函数图或复合函数图 横坐标含义分类:时间类、压强或温度类

三、分析方法

看图像(点、线、面意义及变化趋势)、想规律、做判断 思考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横坐标、纵坐标、曲线)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温度大、压强大)

第六课时

知识与技能:等效平衡 过程与方法:讨论

等效平衡

1、内容: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以不同投料方式(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从中间状态开始)进行反应,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

2、说明:(1)在“等效平衡”状态,相同组分在各混合物中的百分数相等

(2)等效平衡分为完全等效(含量也相等)和不完全等效(3)等效平衡表明,化学平衡的建立,仅仅与反应条件有关,而与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无关

3、分类

等效类型 I II III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起始投料 量相同 量符合同一比例 量符合同一比例(转化为同一边物质)

对应要求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任何可逆

反应

质量分数 相同 相同 相同 浓度 相同 成比例 相同 物质的量 相同 成比例 成比例 等效情况 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例1:恒温恒容——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2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a 1/2a 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物质的量均相等

2、恒温恒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H2(g)+ I2(g)⇋ 2HI(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0 0 1.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相等,浓度、物质的量成比例

3、恒温恒压——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a 2a 起始3 0.5a 1.75a 2.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相等,物质的量成比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依据(焓判据、熵判据)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讨论 重难点:复合判据的应用 导入:本章的内容

自然观察——自发过程的通性(体系能量趋向越低、分子趋向越混乱)

化学反应进行的判断依据

1、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H<0

2、熵判据:自发过程趋向于由有序变为无序 ∆S>0

同种物质熵的大小:气>液>固

3、复合判据:自由能 ∆G=∆H-T∆S <0 注:

1、非自发过程通过外界干扰可以发生

2、过程的自发性只能判断过程进行方向的趋势,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教学计划: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1课时;电力平衡、电离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课时;溶液PH的计算1课时;PH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盐类的水解(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呈现的原因1课时;水解平衡、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1课时;盐类水解的应用、水解常数1课时;习题2课时)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2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银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溶解平衡的建立1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溶度积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1课时;综合练习6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

知识与技能:离子反应的重要性认识;知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形成与离子反应密不可分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

导入:本章地位、内容简介、学习方法介绍(概念模型)

一、强弱电解质

学与问、生活经验、实验3-1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部分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弱酸、弱碱、少数盐)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结合思考与交流、图3-3 及化学平衡理论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CH3COOH⇋CH3COO+H

电离平衡: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各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总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具有平衡的基本特征。

三、电离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

例: 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

讨论:关于上述电离平衡,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1)加入少量冰醋酸(2)加水稀释CH3COOH+H2O⇋CH3COO+H3O(越稀越电离)

(3)加少量NaOH(4)加金属锌(5)加醋酸铵 * 电离常数

1、表达式:

注:各离子浓度为电离平衡时的浓度

2、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

物质本身性质——同一温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温度—同一电解质,K值只收温度影响

3、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之间的关系 同一温度,不同的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注:电离常数大,只说明电离程度大,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强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的分步电离

课外拓展:电解质的是非强弱(概念、物质类别分析)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及PH;酸碱中和滴定

-+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认识离子的代表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第一课时

导入:水溶液中的一类重要反应(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水的分析

一、水的电离

水的性质——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

2、水的离子积常数:C(H)▪C(OH)=K电离▪C(H2O)

二、溶液的酸碱性及PH

1、稀溶液水的离子积液适用

2、溶液酸碱性取决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

3、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或POH

4、PH的测定:PH试纸(分类及使用方法)、PH计

第二课时

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强碱的稀释(弱酸与弱碱的稀释)计算过程及规律 教参63

2、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3、稀电解质水溶液的PH相关计算—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计算过程:将所有物质确定出来再写出电离形式,综合分析

+

判断 例„.4、三个规律在PH计算中的应用

(1)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

(2)两种强酸或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或POH经验公式(3)酸、碱溶液PH与酸中H、碱中OH浓度相对大小的规律 酸pH=a 碱PH=b

第三课时

三、PH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科研、日常健康与医疗PH的调控

2、溶液酸碱度变化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

第四、五课时

实验: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选择、滴定操作步骤、误差分析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碱甲基橙、强碱滴酸用酚酞 实验操作步骤:一查、二润、三调零;一滴二看三读数 查漏方法:将活塞关闭,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记录读数,静置约2min,并观察液面是否下降,活塞周围及尖嘴处是否漏液,然后将活塞转动180度,再检查一次

+

--

误差分析结合实验数据步骤及仪器分析 实验拓展:氧化还原滴定 草酸滴定高锰酸钾

学生实验:实验器材准备,学生预习提醒,实验内容板书,实验报告的书写

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重点: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本节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简介

知识基础:前两小节 内容结构:找规律、查原因、谈变化、述应用

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勤于动脑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找规律 生活中常见盐介绍

实验——科学探究——获得规律性认识

结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有关,具有一般规律 强酸强碱盐水溶液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酸性;强碱弱酸盐水溶液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查原因

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综合应用 思考与交流——

哲学观点:系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 结论: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话,盐溶液就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概念化规律——盐类的水解: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从水解过程分析

盐的水解反应为离子反应,且是可逆反应,有限度,存平衡——水解平衡

学与问: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气体、水、沉淀、弱电解质 与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点的延伸(离子共存等)

第二、三课时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谈变化、述

+

_

应用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类水解反应为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反应条件)

1、内因

盐本身的性质:不弱不水解、有弱就水解,越弱越水解,谁抢显谁性

2、外因 反应条件

科学探究——知识迁移(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实验设计

结论:(1)盐的浓度影响:越稀越水解;(2)酸度的影响:酸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水解;(3)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促进水解 例题与练习

在一定温度下,NH4Cl溶液中,存在NH4+H2O⇋NH3▪H2O+H水解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的有_______________ 促进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抑制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_(1)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2)加水稀释(3)滴加少量氢氧化钠(4)滴加少量盐酸(5)滴加少量盐酸(6)加入少量的锌粒(7)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8)加热

+

+

盐类水解的应用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离子的共存、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制备、配制、保存易水解的盐;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水的净化、碱的去污,灭火器的制备原理、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与资料配套讲解

第四课时

盐类的水解常数及应用

1、盐类的水解常数 水解常数推导: 方法一:教材P58 方法二:NH4Cl溶液中,水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Kh=Kw/Ka 或 Kh=Kw/Kb

Ka、Kb 越小,水解常数越大(越弱越水解)

2、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1)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既有水解又有电离

例: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溶液酸碱性分析(数据说明)(2)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例:碳酸钠溶液 类比碳酸的分步电离

水解的分步及强弱(数据说明)

3、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例:25摄氏度,HF K=7.2*10 H2CO3 K1=4.3*10 NH3▪H2O K=1.77*10 CH3COOH K=1.75*10 水解程度:HCO3>NH4=CH3COO> F

NH4F溶液呈酸性;NH4HCO3呈碱性;CH3COO NH4呈中性

第五课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的比较

知识基础:本章所有知识点及溶液中的守恒思想 题目分析步骤:

1、根据题意分析溶液中物质种类

2、将物质在水中发生的过程表示出来(电离过程、水解过程等),获得离子的种类及变化

3、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稀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 例1:0.1mol/L的Na2S溶液

1、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钠原子个数所有的存在等于硫原子所有存在形式的两倍

2、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相等

3、质子守恒: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

---

5-5

4-7

**例2:一定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氢铵、硫酸铵五种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反应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过程与方法: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

第一、二课时

导入:本节内容简介(四大平衡)

银离子与氯离子的沉淀反应进行的程度„

_

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补充实验:可溶物的溶解平衡建立——氯化钠溶解过程

思考与交流:资料阅读与查找(溶解度表);化学反应简化模型的应用(溶液中粒子的有效碰撞)

结论:

1、物质溶解是绝对性,溶解度是相对的,有大有小

2、氯化银溶液中存在两种粒子之间的作用

力:水分子与其他粒子之间、阴阳离子之间

3、沉淀生成的反应可以转化为沉淀溶解的过程看待

4、银离子与氯离子不能完全进行Ag Cl(S)⇋ Cl-(aq)+ Ag+(aq)

5、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辨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比较

区别:

1、物质角度:前者为弱电解质,后者可强可弱

2、变化过程角度:前者溶液中已溶分子与离子变分子的可逆过程,后者未溶溶质与已溶溶质的可逆过程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溶质的饱和溶液

特征:等、动、定、变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移动——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离子

1、沉淀的生成

应用领域: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

例:氯化铵溶液中铁离子的去除(加氨水调

2+2+PH值);重金属离子CU、Hg的去除(加硫化钠或通硫化氢)

平衡建立过程符号表征„„

思考与交流:

结论: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去除某种离子,一要所加试剂与该离子会发生沉淀反应,二要沉淀的溶解度小。

离子沉淀“完全”的标准:残留在溶液中的-5离子溶度小于1*10mol/L

2、沉淀的溶解

应用领域: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等 例:碳酸钙溶于盐酸的过程;强酸溶解FeS、Al(OH)

3、CU(0H)2等平衡移动过程符号表征 难溶金属化合物溶解方法:加强酸(最常用)、碱、盐

实验3-3 思考与交流

结论:沉淀溶解的过程是溶解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的过程,加入的试剂与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弱电解质越弱,越有利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应用:难溶物的去除(很难溶解的沉淀转化成可以溶解的沉淀)

实验3-

4、3-

5、思考与交流

资料:溶解度: 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铁平衡移动符号表征

结论:利用溶解平衡移动,将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溶度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 课本练习:

相关数据(25℃下):

饱和Na2S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56mol/L 饱和Na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0.20mol/L

1、解:第一问:建立氯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溶度积计算溶液残余银离子溶度;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 ,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二问:(1)建立硫酸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三问: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其溶度积计算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建立氯化银的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再与溶度积比较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教学计划

原电池化学原理及构造1课时,习题1课时 化学电源、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课时,习题1课时

电解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1课时,电镀电冶金1课时)习题2课时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1课时,电化学保护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检测3课时

第一节 原电池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正负极的判

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电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重点: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电化学简介——本节课模块(旧知识回忆、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原电池有无盐桥装置的对比)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构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系统

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做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导电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导电

有盐桥的原电池: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电池效率高

第二课时 化学电源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大理论三大守恒 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书写步骤:先写氧化还原反应,再写离子反应,然后合并

题型:根据总反应写分反应;根据分反应写总反应

电解池

知识与技能:电解原理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国防中的运用 重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难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重点:电解原理

电解原理: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放电,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外电路(电子导电)——电子由负极流向阴极,再由阳极流回正极;内电路(离子导电)——阴离子流向阳极,阳离子流向阴极

补充材料:

1、阴阳离子放电顺序:

(1)在阳极,几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依据常例:卤素离子优先于氢氧根,氢氧根优先于含氧酸根;若是金属单质做电极,则除了Pt At Ni等少数金属之外,其他金属单质优先于阴离子在阳极放电

(2)在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按金属活动顺序,越不活泼金属,阳离子越容易放电(注:铝以前的金属在水溶液中不可以放电)

例题图介绍

2、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

材料:带Na+交换膜的电解示意图(1)通电前,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么样?

(2)在电解装置中,可否用铜作阴阳电极的电极材料,为什么?

(3)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4)溶液中的钠离子是否可能放电?(5)电解后,在阴极区和阳极区分别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阳极、阴极、总反应式

2、电镀

材料:电镀铜和精炼铜的示意图 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比较 能量转变、阴阳极材料、阴阳极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及其变化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电冶金

知识拓展:电解法测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知识与技能: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防腐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流程: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腐蚀的类型——金属的防护

金属腐蚀的危害——图文并茂 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对比——条件、现象、本质、相互关系)钢铁腐蚀的类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对比——条件、电极反应式)

5.高中化学选修4绪言课件 篇五

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认识催化剂对于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工生产的巨大作用,为其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了解本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认识学习概念模型是学习和研究化学反应原理的基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物质的各种化学性质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化学的精髓,需要下功夫学习掌握。激发学生更深入的探究意识。

二.教学重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三.教学难点

“有效碰撞”、“活化分子与活化能”的概念模型

四.教学方法

讲授、读书指导

五.课堂类型

新授课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用具

学案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常见的吸热和放热反应?

2.化学反应速率的意义、计算式、单位?

3.可逆反应的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

【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会伴随着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改变外界条件速率为什么随之变化?化学平衡状态会被破坏吗,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的移动为人类服务?从而引出本书内容。

二.内容结构

1.简要地介绍本模块的基本教学内容。以大量事例说明,化学反应种类繁多,条件极其复杂,但都有规律可循。而这些规律恰好是化学的精髓,是吸引人们学习、钻研化学科学的魅力所在。

化学反应原理

复杂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

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2. 凸显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侧重介绍了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的构建思路,及活化分子、活化能等概念。

简化概念模型

有效碰撞理论

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催化剂作用简介

三.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1.化学反应的必要条件是 。

2.化学反应的充要条件是 。

3.有效碰撞是 。

4.活化分子为 。

5.活化能为 。

图中E1是 ,E2是 ,E2―E1是 。

6.不同的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差别很大,通常只能用 测得,并以测量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主要方法,因此 对某反应的速率的影响程度,大致反映了该反应的活化能的大小。即化学反应的发生需要的温度越高说明该反应的活化能 。

7.活化能的作用是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能够实现向体系提供“活化能”的方法有: xxx等。

8.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请分析下图,并得出正催化剂使反应的活化能 。(填:升高、降低、无影响)

板书设计:

1.化学反应原理

复杂的化学反应有规律可循

化学反应原理的基本内容

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方法

2.简化概念模型

有效碰撞理论

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上一篇:第三联办小学环保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料场电气2011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