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

2024-09-29

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共13篇)

1.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 篇一

生成氢气反应

(1)、锌、镁、铁等金属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3)、钠、镁、铁等金属在一定的温度下与水反应

(4)、钠(钾、镁、铝)与醇类反应

(5)、焦碳与水高温反应

(6)、电解水

(7)、甲烷高温分解

其中(1)、(2)适用于实验室等少量氢气的制取;(5)、(7)可用于工业制氢;(6)可能是未来清洁能源的来源。

生成氢气的所有反应方程式

金属与酸放出氢气(实验室制氢气),Zn+H2SO4=ZnSO4+H2↑

碱金属或碱土金属与水产生氢气,2Na+2H2O=2NaOH+H2↑

电解饱和食盐水产生氢气(工业制氯气),2NaCl+2H2O=2NaOH+Cl2↑+H2↑

用铝(锌,铍)和氢氧化钠反应制取: 2Al+2NaOH+2H2O=2NaAlO2+3H2↑

用水和碳反应(水煤气法) C+H2O==CO↑+H2 ↑

电解水产生氢气,2H2O==2H2↑+O2↑

负氢和正氢:SiH4+3H2O==H2SiO3+4H2↑

铝,锰,铬,镉,铁在红热时与水蒸气反应:3Fe+4H2O=(高温)=Fe3O4+4H2↑

铜与氰化钠水溶液,Cu+4NaCN+2H2O==2NaCu(CN)2+H2↑+2NaOH

2.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 篇二

知识不等于能力, 有了知识不等于有了能力。知识是能力的源泉, 丰富了知识有利于能力的提高, 反过来, 提高了能力又能促进知识的掌握。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体。那么如何才能实施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呢?

一、教学观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 着力于基础的教育, 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化学是中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是每个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科学素质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决不能把化学教学搞成仅为少数学生的升学服务, 而大搞“题海战术”, 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使学生负担过重, 妨碍学生全面发展。

我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戴安邦先生在《全面的化学教学和实验室教学》一文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 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室中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解决化学问题, 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以发展, 故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中要善于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 发现“新”现象, 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 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如:观察、实验、电化教育、参观等) , 采用多种启发方式 (如:讲述、谈话、提问、讨论、实验、读书指导和各种各样的练习等)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二、要使各种不同的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 就必须立足“双基”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能力包括四个方面———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是核心、自学能力是主线、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即“双基”) 为载体。没有正确的知识就谈不上转化为能力的问题, 没有能力的培养, 知识是不会自动转化为能力的。所以, 教学中要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其学习方法的指导, 着力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不单单是为了应付高考, 而是掌握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 它将使一个人终身受益。

三、正确处理好知识和能力的辩证关系, 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

要想将知识顺利地转化为能力, 那就绝不能让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失调。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谓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 表现为学生还没有具备作为掌握知识的工具的那些能力。可是教师已经把源源不断的新知识硬塞给他, 快点掌握, 别偷懒!这样的学生就好比没有牙齿的人:他们被迫地把没有咀嚼的食物囫囵吞咽下去, 开始时感到胃里不舒服, 以后就生起病来, 以至无论什么也不能吃了……。”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这种毛病。正确的知识通过能力的训练可以转化为能力, 能力又可以丰富正确的知识, 二者结合起来就会产生新的飞跃, 将正确的知识变为真正的有用的可靠知识。再用这个被能力丰富了的知识去再一次指导实践 (再次能力训练) 又会产生第二次飞跃———使知识变为更可靠更有用的创新知识。这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的。

一年一度的高考备受世人关注, 从媒体热炒的“状元”身上我们不难发现, 如今高考能够取得不俗成绩的, 都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在如今的高考中并不占优势, 透过这个现象能让人们明白, 死抱着“题海战”“、疲劳战”不放已远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注重能力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将是时代主流, 势不可挡。无论从整体看, 从个体看还是从高考命题看, 升学竞争实际上已是全面素质的竞争。摆脱“应试教育”的传统束缚, 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立足“双基”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已经是当今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我们提高化学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摘要:从近年来的理综化学高考命题“实施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的趋势, 分析探讨化学教学重心由注重知识传输向注重能力培养的策略。指导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 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关键词:化学,知识,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戴安邦.全面的化学教学和实验室教学[J].大学化学, 1989, (1) .

3.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 篇三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为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教师)

【摘 要】知识只有形成一定的关联才不易被遗忘,才能学以致用。为此高考化学复习要从多维视角,通过辐射、聚焦、拓展、整合等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知识,将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以知识建构、能力提高为一体的复习教学过程。

【关键词】高考化学 知识建构 组织策略

高考化学复习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或方法和技能在低层次上的简单重复,而应该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在形成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认知结构的同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完成高考复习“激活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核心任务[1]。由于知识“不经过归纳整理就会导致提取的困难,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2],在组成学习策略的复述策略、组织策略和精加工策略等因素中,组织策略是整理知识的有效途径[3],所以高考化学复习要运用组织策略,帮助学生重新组织所学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化学知识的组织有多重视角,常见的视角包括辐射、聚焦、拓展和整合等几个维度。

一、辐射——由点到面

新授课时认识一种物质,一般都是从结构入手,然后沿着性质、制法及用途这一主线展开学习,这是一种有序的、单向的思维过程。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已经学完了必要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只是知识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这时可以换一个角度,围绕某物质或某个关键点,采取由点到面的发散思维,尽可能联想已学过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理解、丰富和完善知识点。对于“氯气”这一具体的物质,可以让学生思考氯气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及计算等知识中的具体表现,并与同学合作建构如图1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1 知识辐射建构示例

再如对于“水”的化学性质,可以以“水”为核心,复习有“水”参与的20多个典型反应。具体包括:与金属钠和铁的反应;与非金属C、Cl2、F2的反应;与氧化物CaO、Na2O2、SO3、NO2的反应;与NH3、CuSO4的水合反应;与FeCl3等盐的水解反应;与C2H4、C2H2等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与卤代烃、酯等有机物的水解反应;电解水的反应;等等。通过这样的联想和发散,既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又能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二、聚焦——由面及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有“温故而知新”的论述,可见“温故”是为了“知新”,复习的目的不只为了将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回顾,而是为了实现认识的提升和发展。同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有所变化,对概念的认识也应该随着知识的积累而逐渐深化。例如对于勒夏特列原理,初学化学平衡时难以理解透彻,但是当学完了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以后,再聚焦勒夏特列原理,就会发现它在这些平衡体系中的作用是一脉相承的(如图2)。同样,在无机化学中学习过盐类的水解,有机化学中又学习了卤代烃、酯类、糖类和蛋白质的水解等内容,复习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聚焦,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水解的概念。

在新课教学中,不可能把有联系的知识点一起加以阐述。复习时通过面到点的聚焦,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体系以及其中若干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可以感受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知识点的方法,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境界。

三、拓展——横向延伸

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如果死记硬背,就会觉得化学学习太难,要记忆的内容太多。复习时,可以沿着“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的水化物→对应的盐”的方向,从单质到相关化合物进行横向联系,如对于金属元素铝可以按照“Al→Al2O3→Al(OH)3→AlCl3(NaAlO2)”的维度展开;也可以沿着化合价的变化这一主线进行延伸,如对于非金属元素氮可以按照“NH3→N2→NO→NO2→HNO3→NaNO3”的维度展开;对于硫及其化合物还可以按元素的价态和物质的类别两个维度构建如图3所示的知识网络。

图3 知识拓展建构示例

这样的拓展策略可以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最后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过程中,还可以同时利用联想、归纳、对比等方法,找出物质性质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样对物质的多样性就不足为惧了。

四、整合——纵向建构

布鲁纳认为,对于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地利用知识间的规律联系在一起,那是迟早会被遗忘的。由于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模块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的“裂痕”,所以复习教学必须进行模块整合,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形成知识体系。例如对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认识,模块之间的编排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节节深化、螺旋上升的(如图4)。

图4 知识整合建构示例

复习中要遵循模块的编排思路,按照教材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轮廓,理清概念的上、下位关系,建构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促进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灵活提取和运用,从而真正完成意义建构和能力提升。

总之,高考复习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重角度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和能力化。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使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实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使高考复习成为以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一体的整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军.实施化学高考有效复习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4).

[2]李兴武.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B).

[3]史耀芳.二十世纪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概述[J].心理科学,2001(5).

4.化学高考必背知识要点有哪些 篇四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5.高考数学知识要点 篇五

1、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f(x)定义在某区间[a,b]上任意两点x1,x2,当x1>x2时,都有不等式f(x1)>(或<)f(x2)成立,称f(x)在[a,b]上单调递增(或递减);增函数或减函数统称为单调函数.

对于函数单调性的定义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三点:

(1)单调性是与“区间”紧密相关的概念.一个函数在不同的区间上可以有不同的单调性.

(2)单调性是函数在某一区间上的“整体”性质,因此定义中的x1,x2具有任意性,不能用特殊值代替.

(3)单调区间是定义域的子集,讨论单调性必须在定义域范围内.

(4)注意定义的两种等价形式:

设x1、x2∈[a,b],那么:

①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②在[a、b]上是增函数.

在[a、b]上是减函数.

需要指出的是:①的几何意义是:增(减)函数图象上任意两点(x1,f(x1))、(x2,f(x2))连线的斜率都大于(或小于)零.

(5)由于定义都是充要性命题,因此由f(x)是增(减)函数,且(或x1>x2),这说明单调性使得自变量间的不等关系和函数值之间的不等关系可以“正逆互推”.

5、复合函数y=f[g(x)]的单调性

若u=g(x)在区间[a,b]上的单调性,与y=f(u)在[g(a),g(b)](或g(b),g(a))上的单调性相同,则复合函数y=f[g(x)]在[a,b]上单调递增;否则,单调递减.简称“同增、异减”.

在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时,常需要先将函数化简,转化为讨论一些熟知函数的单调性。因此,掌握并熟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将大大缩短我们的判断过程.

6、证明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

(1)依定义进行证明.其步骤为:①任取x1、x2∈M且x1(或<)f(x2);③根据定义,得出结论.

(2)设函数y=f(x)在某区间内可导.

6.高考英语知识要点总结 篇六

对于when的用法,同学们最熟悉的是表示“当……的时候”。如:

—Where’s that report?

—I brought it to you ______ you were in Mr. Black’s office yesterday. (北京卷)

A. if B. when C. because D. before D. while

【解析】答案选B。将四个选项逐一填入空格处,只有填when时,意思最通顺。句意为:当你昨天在布莱克先生办公室时我就带给你了。

但是when还有一个用法,就是表示“既然”。如:

Why do you want a new job ___D___ you’ve got such a good one already?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en

还有一点也需注意,就是when表示“这时(突然)”的用法。如:

1. I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the bathroom and was busily drying myself with a towel ___B___ I heard the steps. (湖南卷)

A. while B. when C. since D. after

2. He was about halfway through his meal ___C___ a familiar voice came to his ears. (辽宁卷)

7.高考化学方程式要点知识 篇七

例1去甲肾上腺素可以调控动物机体的植物性神经功能,其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HOHOOHNH2

A.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3个酚羟基

B.每个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1个手性碳原子

C.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2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

D.去甲肾上腺素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解析A选项中该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有2个与苯分子相连的酚羟基和1个与饱和碳相连的醇羟基,A不正确;B选项中与苯环相连的饱和碳原子同时还与一个氢原子相连、与另一个饱和碳原子相连、与一个羟基相连,这样的与4个不同原子或不同原子团相连的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B正确;C选项中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的是酚羟基邻、对位碳原子上的氢原子,所以1 mol去甲肾上腺素最多能与3 mol Br2发生取代反应,C不正确;D选项中去甲肾上腺素分子中含有2个酚羟基,具有酸性,能与氢氧化钠反应,分子中还存在1个氨基,具有碱性,能与酸反应,D正确。

答案:BD

例2 (2013年江苏高考化学第12题)药物

命体中的必需元素,请根据如下有关碘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室中制取少量碘可采用如下方法:

KI+CuSO4→A(白色)↓+K2SO4+I2

16.0 g CuSO4与过量KI反应后可得19.1 g的A,写出A的化学式: 。

解析①根据题目所给信息,A可能是CuI或Cu(SO4)2;②CuI的相对分子质量191,而

Cu(SO4)2是256,根据题目所给数据,A应是CuI。

五、根据数学极限思想确定

例5(2014年浙江,节选)某研究小组为了探究一种无机矿物盐X(仅含四种元素)的组成和性质,设计并完成如图1所示的实验:

图1

另取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

请回答如下问题:

(2)X的化学式是 ;

解析①白色沉淀2在空气中变成红褐色沉淀,可知X中含+2价的Fe;

②溶液1中通入甲气体,有白色沉淀1,再通入甲气体(注意:水存在时)又溶解,甲气体是弱酸性气体,可能是CO2或SO2,则X可能是xCaCO3·yFeCO3或xCaSO3·yFeSO3;③结合题中数据(10.80 g X在惰性气流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得到6.40 g固体1),根据数学极限思想,情况1:若是xCaSO3·yFeSO3,假如10.80 g X全部是CaSO3,则得到固体1是5.04 g,假如10.80 g X全部是FeSO3,则得到固体1是5.72 g,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5.04 g~5.72 g,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xCaSO3·yFeSO3;情况2:若是xCaCO3·yFeCO3,同理,求得固体1的范围是6.05 g~6.70 g,符合题意,再依据固体1是6.40 g,通过定量计算确定X是CaCO3·FeCO3或CaFe(CO3)2。

(收稿日期:2015-01-23)

8.高考政治必背要点知识 篇八

第一

经济生活

1.谈谈十二五计划强调民富的经济意义,并说明途径和措施。

意义:①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体现,有利于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实现共富。

②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民富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③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④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

措施: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

③建立健全的社保体系。

④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⑤发挥财政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生活。

2.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

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③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④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

⑤加强宏观调控,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

3.分析国家加大投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济道理。

①供求影响价格,可以增加供给,减少商品房需求,稳定房价。

②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改善中低收入者住房条件。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有利于确保社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①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经济。

②政府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机制,支持和促进就业。

③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就业领域。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落实国家政策,积极提供就业岗位。

⑥劳动者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就业观。

5.我国当前加强扶贫工作的原因?

①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富。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③是贯彻落实科观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6.运用“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分析政府改善民生措施的依据。

①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

②未来收入影响消费水平,因此要加快完善社保制度,利于稳定收入预期,进一步保障民生。

③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受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现分配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④物价变动影响消费,因此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第二

政治生活

1.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为什么要重视教育事业?

①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②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是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④党的性质、宗旨、地位、科观等。

第三

文化生活

1.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如何做好文化领域民生工作?

①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②政府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优秀文化作品。

③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的首要途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文化享用文化。

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知识

银行和储蓄者

(1)我国的银行

银行的产生;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2)公民的储蓄

存款储蓄及其作用;债券与商业保险。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与社会总产品是的关系。国民收入与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那部分国民生产总值不是等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与财政收入的分配是不同的。国民收入的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不是由国家统一分配;财政收入是由国家经过预算进行分配的。国民收入经过分配分为积累和消费两部分,财政收入经分配后也分作积累和消费。但两者不等同。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来自国民收入,另一部分来自非物质部门。

2、财政收支的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收等于支,或收大于支略有节余;收小于支。第一种情况意味着财政没充分利用,第二种状况叫做收支平衡,第二种状况就是财政赤字,财政赤字主要借债来弥补,但发行货币也是一种消除赤字的办法。不能笼统地看财政赤字是有利还是有害。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总供给和总需求等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3、我国仍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运用财政收支来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4、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决定交换,生产决定消费。所以影响财政,税收增长,储蓄增长,家庭收入等的根本原因(基础性)都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5、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但其他财政收入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特征。它们也可能具有其中的某一个甚至两个特征。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利用税的固定性特征来让农民减负的。

6、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领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一一制定货币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既不是国家机关,也不是企业法人,但是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法人。银监会产生后,行使着监管金融机构的职责,形成了出国资委、证监会、银监会组成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使我国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

7、要弄清债券与股票,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几组概念的区别。

8、从广义来看,对公民来说,储蓄存款,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和购买股票都属于投资行为,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但从货币流通的角度看,居民储蓄的直接结果是货币退出流通,只有当银行再贷出时货币才又进入流通。

9、虽然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但我国仍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使我国的金融政策具有连贯性,对防范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9.高考化学乙醇的化学知识 篇九

1.乙醇与钠的反应

①无水乙醇与Na的反应比起水跟Na的反应要缓和得多;

②反应过程中有气体放出,经检验确认为H2。

在乙醇与Na反应的过程中,羟基处的O—H键断裂,Na原子替换了H原子,生成乙醇钠CH3CH2ONa和H2。

化学方程式:2CH3CH2OH+2Na→2CH3CH2ONa+H2↑,取代反应。

为什么乙醇跟Na的反应没有水跟Na的反应剧烈?

乙醇分子可以看成水分子里的一个H原子被乙基所取代后的产物。由于乙基CH3CH2—的影响,使O—H键的极性减弱,即:使羟基—OH上的H原子的活性减弱,没有H2O分子里的H原子活泼。

2.乙醇的氧化反应

a. 燃烧

b. 催化氧化

乙醇除了燃烧,在加热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也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乙醛:

3.乙醇的消去反应

①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此反应的类型

讨论得出结论:此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是小分子——水

在此反应中,乙醇分子内的羟基与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结果是生成不饱和的碳碳双键

注意:

①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防止暴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

③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为何要为1∶3?

因为浓硫酸是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

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以1∶3为宜。

④为何要将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什么位置?

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主要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补充] ③ 如果此反应只加热到140℃又会怎样?[回答] 生成另一种物质——乙醚。

消去反应:有机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分子中脱去一个小分子(如H2O、HBr等),而生成不饱和(含双键或三键)化合物的反应。

高考化学知识点:乙醇的消去反应

乙醇的消去反应

①实验室制乙烯的反应原理,并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分析此反应的类型

讨论得出结论:此反应是消去反应,消去的是小分子——水

在此反应中,乙醇分子内的羟基与相邻碳原子上的氢原子结合成了水分子,

结果是生成不饱和的碳碳双键

注意:

①放入几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 防止暴沸。

②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催化剂和脱水剂

③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为何要为1∶3?

因为浓硫酸是催化剂和脱水剂,为了保证有足够的脱水性,硫酸要用98%

的浓硫酸,酒精要用无水酒精,酒精与浓硫酸体积比以1∶3为宜。

④为何要将温度迅速升高到170℃?温度计水银球应处于什么位置?

因为需要测量的是反应物的温度,温度计感温泡置于反应物的中央位置。因为无水酒精和浓硫酸混合物在170℃的温度下主要生成乙烯和水,而在140℃时乙醇将以另一种方式脱水,即分子间脱水,生成乙醚。

[补充] ③ 如果此反应只加热到140℃又会怎样?[回答] 生成另一种物质——乙醚。

1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篇十

(1)国家财政

财政及其作用

国家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集中力量办大事

⑴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而财政就是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原因:国家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以及高科技研究开发等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这些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技术要求高,难以获得较高利润,甚至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国家财政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⑵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⑶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方向,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与优化。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简而言之:税、利、债、费的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

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国家的职能才得以实现,也就是说财政支出是政府实现职能的物质条件,财政支出的状况反映了政府的政策。

(2)征税和纳税

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我国税收和种类:⑴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共二十多种。

⑵增值税和个人所得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依法纳税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⑴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社会主义税收与资本主义税收的主要区别)。 ⑵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⑶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11.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篇十一

2.鉴别:丁达尔现象(和溶液的鉴别,不能用于和浊液)

3.分离:溶液、胶体和浊液的分离是过滤;溶液和胶体的分离是渗析(用品:半透膜)

4.性质:

⑴具有丁达尔现象(胶粒较大,对光有散射作用→浊液也有)

⑵布朗运动(胶粒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胶体稳定存在的原因之一)

⑶电泳现象[胶粒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吸附带电粒子而带电荷(注意:是胶粒带电荷,不是胶体带电荷)→胶体稳定存在的根本原因,在电场作用下,定向移动]

⑷聚沉→当受热、遇相反电荷胶粒或加入电解质等时,胶粒结合成更大颗粒,而沉降下来。

5.制备:通常只需要掌握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⑴操作:将氯化铁饱和溶液,滴加到沸水中,继续加热至红褐色。

⑵方程式:

⑶注意:①H2O后面注明“沸水”,②方程式用“=”而不是通常水解的“ ”,③Fe(OH)3后面注明“胶体”,不用“↓”,④HCl后面不用“↑”,⑤ 反应条件是“△”。

6.应用:

12.高考化学必考知识 篇十二

2.书写(即和普通化学方程式的区别)

⑴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后面用括号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S、气→g、液→l)

⑵生成物不标明↑或↓符号

⑶除非特殊条件,反应条件一般不写

⑷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只表示其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个数,故可以是分数(一般不写成小数)。

⑸方程式后面写出反应的焓变△H,△H的大小随方程式系数的改变而改变。

⑹反应环境在常温、常压下不需要标明,其他温度或压强需要标明。

⑺△H=生成物总内能-反应物总内能=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H>0吸热反应、△H<0放热反应。

⑻对比焓变、△H大小时带正负号,对比反应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时,不带正负号。

3.燃烧热和中和热

⑴燃烧热:101KP时,1mol的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放出的热量,单位是KJ/mol。

注意①可燃物只能是1mol

②必须是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常考的是H→液态水、C→气态CO2

③看清楚题意要求的是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还是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前者方程式系数不必刻意,如果是后者,可燃物系数只能是1。

⑵中和热:酸碱中和生成1mol的水放出的热量

注意:

①只能是生成1mol的水

②实验测定中防热量损失的措施

4.盖斯定律

⑴含义: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⑵应用:间接计算某些反应的反应热,适应等温、等压或等温、等容条件下的反应。具体体现在:,则:△H1=-a△H2或

13.高考化学高频考点的答题要点 篇十三

一、实验操作方法

1、如何检验某离子已经沉淀完全?

答: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未沉淀完全。

2、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

答: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使水自行流下,重复操作2~3次。

3、如何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

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

答: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已经洗涤干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如上例中,要检验氯离子,而不能检验OH-或Fe3+。

4、过滤实验中要用的玻璃仪器有哪些?

答:漏斗、玻璃棒、烧杯。

5、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实验中要用的仪器有哪些?

答:(1)若是用固体溶质来配制溶液:托盘天平、药匙、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2)若是用浓溶液来配制稀溶液:量筒、x mL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怎样进行定容操作?

答:向容量瓶中加水至离刻度线1~2cm处,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水至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平。

7、在萃取和分液实验中

(1)用要到的玻璃仪器有哪些?

(2)分液的操作方法是怎样的?

答:(1)分液漏斗、烧杯。

(2)萃取后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的铁圈上静置,待液体分层后,打开分液漏斗上口的塞子或者将塞子上的凹槽与漏斗口上的小孔重合,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小心地旋转分液漏斗的活塞,使下层液体沿着烧杯内壁流到烧杯中,及时关闭活塞,将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8、怎样检验某未知溶液中含有SO42-?

答: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将溶液酸化,若无明显现象,则滴加少许BaCl2溶液(若有沉淀则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加),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溶液中含有SO42-,若无白色沉淀生成,则不含SO42-。

9、怎样检验某未知溶液中含有NH4+?

答: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过量浓NaOH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溶液中含有NH4+,否则不含有NH4+。

10、怎样检验含有Fe3+的溶液中含有Fe2+?

答:取少许待测液置于试管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退去,说明含有Fe2+。

11、怎样检验在一定温度下,氧化铁被CO还原后的黑色产物是FeO(不含Fe和Fe3O4)?

答:取少许产物置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溶解,无气泡产生,证明黑色固体中不含铁,将溶液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滴加少许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则证明黑色固体中不含Fe3O4;在另一份中滴加少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退去,说明含有Fe2+,则证明原黑色固体为FeO。

注意:溶解固体不能用盐酸。

12、怎样检验CO气体?

答: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黑色的氧化铜变红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3、怎样除去酸性CuCl2溶液中含有的FeCl2和FeCl3?

答:先用氯气或H2O2溶液将Fe2+ 氧化为Fe3+,再向溶液中加入CuO或Cu(OH)2或CuCO3等物质调整溶液的pH,促进Fe3+水解,使Fe3+完全沉淀,过滤。

14、怎样从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晶体或结晶水合物?

答:(1)若溶质为加热易分解(NH4HCO3)或易水解(FeCl3)或欲得到结晶水合物时,必须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易水解的盐还要采取措施抑制水解。

(2)若溶质为加热不易分解也不水解的盐(如NaCl)可用蒸发结晶法。

15、怎样检验碳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答:先后通过的试剂是: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各试剂的作用分别是:检验水,检验二氧化硫,除去二氧化硫,检验二氧化硫已经除尽,检验二氧化碳。

16、制取氯气并制备氯化铝或氯化铁的实验流程是怎样的?

答:实验流程是:制备氯气→除氯化氢气体→除水蒸气→与铝粉或铁粉反应→防水装置→尾气吸收装置。各装置所用的试剂分别是:二氧化锰和浓盐酸,饱和食盐水,浓硫酸,氯气和铝粉或铁粉,浓硫酸,NaOH溶液。

17、怎样引发铝热反应?

答:在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上加少量的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条,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镁条。

二、几个易错的知识点

1、在电解池或原电池中,电子不能通过溶液,而是在两极发生得失电子的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通过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而形成电流,电解质溶液导电的过程就是电解的过程。

2、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或84消毒液的pH,因为氯水和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先变色再褪色。

3、最外层电子数为3~7的都是主族元素。因为过渡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1或2,0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中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2或8。

4、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H2必须过量,因为氢气除了作还原剂之外,还要用于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和作保护气。

5、配制480mL溶液时要选用500mL的容量瓶。计算时要按照500mL计算。回答实验仪器容量瓶时一定要说明规格。

6、蒸发皿用于蒸发液体,坩埚用于灼烧固体。熔融NaOH、Na2CO3等碱性物质时要在铁坩埚中进行,不能用瓷坩埚。

7、对于平衡体系降温或加压时,可能会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导致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发生改变,平衡移向发生改变。

8、金属氧化物不一定都是碱性氧化物(如Mn2O7、Al2O3、Na2O2);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是不成盐氧化物)。

9、银制品在空气中变黑的原因:是银与空气中的微量的硫化氢反应生成Ag2S的缘故,与电化学腐蚀无关。

10、分别向试管中加入:

①等体积含1molH2SO4的稀硫酸和含1molBa(OH)2的Ba(OH)2溶液;

上一篇:论述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的措施下一篇:市长调研棚户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