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沉浮的游戏教案

2024-06-25

物体沉浮的游戏教案(精选9篇)

1.家长助教方案:物体的沉浮 篇一

活动目标:

1.幼儿体验物体的轻重,明白自然界的物体有轻重之分。

2.组织幼儿玩物体沉浮的游戏,培养幼儿观察物体沉浮现象,并且知道在水中有的物体可以下沉,有的物体可以上浮。

3.通过参与物体沉浮的小实验,培养幼儿探索能力和参与意识。

4.通过实验让幼儿明白改变物体的形状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活动准备:

硬币(5分、一毛各两个)、积木一块、泡沫塑料、铁钉等、橡皮泥(同种颜色,稍大一点)、小石头、乒乓球等。

活动过程:

1.让每一个小朋友感受桌子上物体的轻重,要求小朋友说出哪个重哪个轻。

2.给每个小朋友在纸杯中装水大半杯,要求小朋友分别把桌上的物品放入水中,请幼儿观察哪些物体浮在水面,哪些物体下沉。教师巡视。

3.通过游戏请幼儿说出哪些物体下沉,哪些物体浮在水面。表扬小朋友 教师提问: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对吗?

教师演示:一块铁片会下沉,但是把它做成船的形状,却能浮在水面上了,幼儿观察思考。

教师总结:小朋友们说的很好,面积大而且轻的物体容易浮在水面,体积小而且实心的物体沉得快。

4.给每位幼儿发一块橡皮泥,请幼儿动手试着做成各种形状,看什么形状的能浮在水面。

5.请幼儿拿着硬币往做好的橡皮泥船里投,看谁的船里装的硬币多,装多少个硬币会下沉。

引伸活动:小朋友,你们知道船和电梯还有公交汽车为什么不让上很多人吗?如果上的人多了就会有危险的,小朋友你们要记住,以后坐船乘坐电梯或公共汽车上面人多了你就不要再上了,一定要注意安全。

6.趣味实验:要求小朋友把硬币放在水平上能不能浮在上面而不下沉,幼儿完成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说课稿 篇二

一: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除了教师演示实验,重点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现。

二:教材分析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1改变玻璃瓶的沉浮,2改变浮标的沉浮,3改变其它物体的沉浮,4我们的“潜艇”。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三:教材处理

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我将本课设计为俩课时,第一课时研究前三个部分,其中第二个活动部分“改变浮标的沉浮”改为研究“改变橡皮泥的沉浮”,第二课时专题了解研究并设计制作潜艇。

四: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运用这一知识,掌握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2, 会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

3,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思维。

4, 培养学生深入学习,努力实践,努力探究的思想品质。在研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

五: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亲历三个活动,探究了了解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六:教学准备

1, 试验材料:①水槽、小药瓶(辅助材料:泡沫粒、小石子、木块、橡皮泥);②橡皮泥;③浮标、铁钉、泡沫塑料、石块、胡萝卜。

2, 多媒体课件及投影

七: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开课,老师就出示空玻璃瓶,提出问题:把玻璃瓶放入水中,它是沉还是浮?学生猜测,师演示:把瓶放入水中,升浮。再提问:能不能让玻璃瓶沉下去?你有哪些方法?这样通过实物创设情境,由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新课。

(二) 探究研讨,学习新课

活动一:改变玻璃瓶的沉浮。

1, 探究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汇报使空瓶下沉的多种方法,这样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

2, 由于三年级学生接触科学的时间不长,他们的探究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我第二步是通过演示实验引路,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方法和习惯。

A谈话:你们想了很多使空瓶下沉的办法,怎么检验呢?学生:做实验。

B教师演示:瓶内石子渐多,瓶逐步下沉,要求学生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

C组织学生思考讨论:玻璃瓶已经沉入水底了,怎样使它重新浮上水面?

3,第三步是自选材料进行分组实验,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实验现象,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充分感知,自行发现。

4,第四步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收集,整理,汇报,在此基础上讨论: A你们发现在瓶里装或者在瓶外绑什么样的物体才会使空瓶下沉呢?B要使下沉的瓶重新上浮,该怎么办?C是什么原因改变了玻璃瓶的沉浮?

在讨论的基础上小结,得出改变物体的重量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一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重量。

活动二:改变橡皮泥的沉浮

1,首先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教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2,第二步,学生汇报后,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给孩子自主探究的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

3,第三步,汇报实验方法和结果,既培养学生表达探究结果的能力和倾听习惯,又为下一步讨论提供依据。

4,分析讨论,是什么原因改变了橡皮泥的沉浮。 教师板书:改变物体的体积。

活动三:改变更多物体的沉浮

1,激趣谈话:刚才我们用改变重量和体积的方法改变了玻璃瓶和橡皮泥的沉浮,(出示铁钉,浮标,胡萝卜,石块,泡沫块等材料),大家能用多种方法改变这些物体的沉浮吗?

2,投影显示,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

3, 小组实验

4,汇报:你们小组是怎样改变物体沉浮的,属于哪种方法?培养学生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首先通过小结,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鼓励和评价,然后拓展提问,大家知道潜艇吗?老师演示课件潜艇的沉浮,你认为水艇是怎样改变沉浮的?在学生凭已有的经验汇报后,提出新的问题,请大家课外进一步了解潜水艇,并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试着做一个简单的潜艇,下次课带来研究,以“我等着大家的好消息!”结尾,对学生的课外探究充满期待,这样把下课铃作为探究的新起点,保持和发展学生的探究兴趣。

3.水果的沉浮教案(新) 篇三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并尝试用“↑”、“↓”记录自己的发现。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认识各种水果,认识“↑”、“↓”。

物质准备:水果:(苹果、梨子、葡萄、橘子、猕猴桃、香蕉)若干,水果一组一份,“↑”与“↓”的大标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活动过程:

一、出示水果并讲述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水果,了解水果名称

师:沈老师准备了很多水果,你们认识吗?都有哪些水果?谁能把看到的水果全部说出来?”

2、师:“昨天沈老师家里来了很多的客人,我用这些水果招待他们,可是当我洗水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你们猜我发现了什么?”

二、猜测水果的沉浮,并进行大表记录。

1、猜测水果的沉浮

师:“把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给你1分钟,想好了举手告诉大家。”

2、出示集体记录表,认识“沉”、“浮”标记

(1)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想请你们把刚才的猜想结果记录在纸上。”(2)看记录表

师:“这张记录表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说”

师:“横着的表示各种水果,‘?’表示猜想沉浮,谁来说一说这个格子对应的是什么水果?”

(3)出示并认识标记“↑”、“↓”

师:“你觉得用什么符号表示沉?什么符号表示浮?”(4)教师用沉浮标记帮助幼儿进行记录。

师:“沈老师喜欢苹果,我猜想它放在水里是浮起来的,我给它画一个浮的标记。” 师:“你猜想的水果你想送给它什么标记?这里有很多水果,请你帮它画上标记,谁来试试。”

师:“有没有和他们猜想水果沉浮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呢?

三、幼儿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1、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用猜想的方法记录了水果的沉浮,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怎样验证呢?(幼儿讲述)我们可以把水果放在水里观察水果的沉浮。” 提出操作的要求:把水果轻轻地放在水里,仔细观察水果的沉浮,擦干手,把看到的结果记录在纸上。

师:“在你们做记录之前,沈老师提个小要求,每组桌上都有水果,先把你的袖子卷好,然后把水果轻轻地放在水里,用抹布把手擦干,用眼睛仔细观察水果的沉浮,把结果记录在纸上,同时想一想它为什么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会沉在水底?”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幼儿操作,教师打开大记录表)师:请记录表完成的小朋友回到半圆的座位。

3、讨论:哪些水果浮起来、哪些水果沉下去 引导幼儿根据记录表,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师:有一个小朋友是这样记录的,跟你们的记录表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

4、师幼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很开心,帮助水果在水里找到了沉浮的秘密,你们有没有发现越小的水果不一定都是浮起来的,它也有沉下去的,比如:葡萄、小橘子。越大的水果也不一定是沉下去的,也有浮起来的,比如:苹果、梨子。

四、引发疑问

4.水果沉浮教案 篇四

一、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沉浮标记(↓↑﹚,能更具标记简单分类.3、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二、活动准备

1、沉浮兄弟图片;沉浮标记(↓↑)。

2、各种水果。

3、水果盘、盛载体和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班要来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他们,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指认水果)

今天来的两位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他吃多了浮在水面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出示:↑),我们用这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出示:↓)我们用这个标记表示沉下去,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学他们贪吃哦,哥哥浮起来和弟弟沉下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吃错了水果,如果吃错了就会拉肚子。所以我们要帮着兄弟两把水果分出来,看看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教师用水果小图片和沉浮标记记录下来。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 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让幼儿把它们放进水里仔细观察他们在水中的情况,并记录下来。(三)讲一讲,议一议。

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议听听?记录孩子的实验结果。他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

游戏:送水果

5.大班教案《沉浮》 篇五

在一次日常的班级积木消毒时,孩子们发现了浸泡在水里的许多积木有的是浮在水面上的,有的是沉在水池下的。孩子们对这个现象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同样的积木为什么有的是浮起来的?有的却是沉下去的?围绕着孩子们的热点话题我们在科探区投放了《沉与浮》的探索材料。

活动描述

片段一:沉浮实验开始了

我先让孩子一起猜测什么东西可能会浮起来、哪些可能会沉下去。孩子们信心满满的表示,大的重的会沉下去,小的轻的会浮起来。我再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猜测收集实验材料。同时我也提供了一些材料,如回形针等,期望在孩子原有经验上造成认知冲突,引导幼儿从关注物体的外形到关注物体的材质。我提供了几个不同功用的脸盆(一个放浮起来的物品、一个放沉下去的物品、一个放水)和记录表,就这样,我们的沉浮实验就开始了。活动的第一天就吸引了很多人来参加,欣怡是第一个做实验的人,她把物品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仔细地观察着物品到底是浮起来的还是沉下去的,有时分不清楚时还会把手伸入水中摸一摸,等她做完之后她拿着记录表高兴地和同伴们分享她的实验结果。孩子们在认真地实验着,当实验结果和自己的猜测一致时特别有成功感,而当不一致的时候会留下小小遗憾。在孩子充分实验的基础上,针对孩子们的问题,如为什么回形针又轻又小,也会沉下去呢?我组织孩子展开了讨论。

分析:

我们班级的孩子是第一次接触“沉与浮”的活动,对于相关的一些沉浮的经验认知还是比较少的。孩子们对于沉浮的基本经验就是大的东西、重的东西会沉下去,小的东西、轻的东西会浮起来。然而孩子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结果却和他们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冲突。孩子们知道了原来小的、轻的东西也可能是沉下去的,而大的重的东西也可能是浮起来的,他们不再单纯从物品的外形大小和轻重来猜测它到底是沉还是浮了。另外,孩子们收集的材料中很多是塑料制品,而这些塑料制品都是浮起来了,于是孩子们也了解到从物品的属性上看,形成了“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并将这个关键经验进行了归纳和梳理。

片段二:都是金属做的东西,为什么有的会浮有的会沉?

在孩子们初步形成“塑料的东西会浮起来的,铁的东西会沉下去”的经验之后,我又和孩子们共同收集材料,验证已获得的经验。我重点投放了不同的金属类物品,以对孩子的已有经验造成进一步的认知冲突。孩子们实验后惊奇地发现,不管什么塑料的物品确实都是浮起来的,但同样是金属类的物品也却有不同的沉浮表现,还会像魔术一样发生变化。在一次实验中,菲菲完成实验后摆弄这些材料,当她把碗充满水之后发现碗开始沉下去了,这与之前的实验结果又产生了不同,碗在没装水之前是浮起来的,而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原来,物品的沉浮是可以改变的,本来沉的东西还可以让它变得浮起来。那么怎么样才能使物品的沉浮发生改变又成为了孩子们的一个问题。

分析:

通过对不同物品简单的沉浮探索之后,孩子们对沉与浮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也和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了矛盾点,于是我们围绕着这个矛盾点继续探索。从孩子们产生矛盾的地方入手,选择单一的、比较有特殊性的物品——金属类。由于金属类的物品在孩子们的概念中都是属于比较有重量的物品,因此对于孩子们的已有经验和实际操作结果又一定的矛盾存在。这个矛盾点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探索的内容。虽然碗、盘子、易拉罐等都是金属物品,可是它们的形状都是空心的,空心的物品从重量来看就比较轻了,因此呈现的都是浮起来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又认识到了空心与实心所产生的不同的沉浮状态。

片段三:怎么改变物体的沉浮呢?

在发现碗装满水时所改变的沉浮状态后,孩子们的兴趣不单单在于观察不同物品的沉浮了,许多的孩子在操作中开始寻找让物体沉浮改变的方法了。在一次活动中,昊昊一边操作一边询问我是否能给他一根绳子,原来他想利用捆绑的方法将重的物品绑在轻的物品上增加重量以达到将物品从浮着的状态变成沉下去。孩子们在这个阶段的操作中将之前积累的经验进行运用,能从重量、大小、形状等多方位来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分析:

在前两个阶段的活动中我们围绕着不同物品的沉与浮展开。有了这两个阶段的探索实验,孩子们发现有的物品有时会沉下去有时会浮起来,也就是说物品的沉与浮不但与它本身的质量有关,也与外界的影响有关,如碗在不装满水的情况下是浮上去的,但是在装满水之后就沉下去了。因此,在这个阶段孩子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不单单是实验观察物品的沉浮情况,而是想办法改变物体的重量或体积大小等来实现改变物品本身沉浮状态的一种探索。在这阶段孩子们的探索机会会更加多,能够选择不同物品的组合方式,增强了实验前的思考性和实验中的趣味性。通过尝试不同物品的达成来实现自己的实验结果。

片段四:有趣的沉浮游戏

纸船、鸡蛋、纸盘、泡沫板……各种不同的沉浮小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在纸船上、纸盘上和泡沫板上不断地增加雪花片的数量,比比看谁的浮力大、谁的浮力小。原来,不同的材质,它们的浮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水中加入食用盐,看看,原本沉着的鸡蛋浮起来了,加入不同份量的盐,鸡蛋浮着的高度也会不同呢!

分析:

6.蔬果沉浮教案 篇六

1、纲要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为每个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不同观点和经验。

2、孩子的需要

秋天是水果丰收的季节,各色各样的水果是孩子们的最爱,追随孩子们的兴趣,我班开展了“蔬果舞会”的主题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和水果。一次陆洲小朋友把葡萄和西红柿放进了金鱼缸里,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与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金鱼喂食,结果发现蔬菜和水果有的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在水下面。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就生成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初步获得有关物体沉浮的经验。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蔬果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活动准备:

每张桌上放有苹果、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等蔬果。一盆水,记录卡(卡上画有大水杯,水杯上有水位线)和各种蔬果小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想一想,猜一猜。

师:小朋友快来看呀!这里有许多水果、蔬菜。你们认识它们吗?

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指点着,议论着。有的描述着它们的形状,有的回味着他们的味道,有的掂量着它们的重量。

幼A:这是弯弯的香蕉,有点象小船;

幼B:这是紫色的葡萄,吃起来有点酸有点甜;

幼C:这是土豆,摸上去硬硬的,滑滑的;

幼D:我觉的这个土豆重,这个苹果轻;

……

师:你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苹果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呢?葡萄、西红柿、土豆、萝卜呢?

孩子们争论起来:

幼A:我猜土豆会沉到水底。

幼B:老师我猜葡萄会浮在水面上。

幼C:老师我猜萝卜会在水的中间。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猜想记录下来。可以使用蔬果小图片和记录卡,按自己的猜想分别把小图片摆放在水面、水底或水中间。

二、玩一玩,比一比。

师:那么这些蔬菜、水果放到水里到底会怎么样呢?请你们把它们放到水里试一试。

孩子们把它们一一放进水里,仔细观察它们在水里的情况,然后在另外一张记录卡上验正记录。教师则巡回观察,适时指导,引导幼儿将实验结果与预想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帮助他们在观察沉浮现象时,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三、讲一讲,议一议。

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A:我发现苹果是浮在水面上的,香蕉是沉在水底的。

幼B:我发现西红柿是浮在水面上的,土豆是沉在水底的。

幼C:我发现葡萄是沉在水底的。

幼D:我发现萝卜横着放是沉下去的竖着放是在年水中间的。

师:对,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那么多的秘密,真棒!那你们还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要问呢?

幼A:老师,为什么大的西红柿能浮起来,而小小的葡萄却沉下去了呢?

幼B:为什么有的水果不沉下去也不浮在水上面而在水中间呢?

师:这些问题要留给小朋友们去动动脑筋,找找答案了。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要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想想办法,那就是怎样才能让西红柿沉到水底去,让葡萄浮到水面上来?幼儿探索中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延伸。]

活动后的反思:

在本次活动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相信幼儿是蕴藏着巨大潜力的独立个体。在操作活动中我认为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幼儿尝试,让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思想,从而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本次的探索活动中我班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结果,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变得更自信了。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乐于探索;

二、科学引导,让幼儿敢于探索;

三、激发自信,让幼儿勇于探索。

“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能会。”科学活动贵在于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这就是我的体会。

不足之处:

1本班幼儿的个体差异较大,对个别能力差的幼儿可降低要求;

7.小班科学教案 沉浮兄弟 篇七

设计意图:

水果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常看的东西,但孩子对水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对水果的色、香、味、形上,关于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却知之甚少。

有一天,为了给小金鱼换水,我用塑料桶盛了大半捅水放在自然角有阳光的地方晒,课间活动时,有几个孩子将水果放进水里玩了起来,玩的时候听到他们开心地叫起来:“落下去了”,“漂起来了”。《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为了彻底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尊重他们对水果沉浮现象的兴趣,使幼儿获得粗浅的科学知识,因此设计了“水果沉浮”这一活动。

为了使活动更生动、形象,也为了让幼儿对沉浮现象进行简单分类时不觉得枯糙,所以我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请客开始,先让幼儿说一说水果的名称,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接下来我出示“↑”与“↓”的标记,讲述了沉浮两兄弟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对沉浮兄弟的特征有一个了解,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分类作一个铺垫,在这当中我也点名了挑食的坏处。接着我没有先让幼儿实验,而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我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猜测、认证、记录的方法,加深认识瓜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2.能根据浮沉标记“↑”、“↓”进行简单分类。3.能体验探索沉浮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精神准备:幼儿认识苹果、香蕉、荔枝、圣女果等水果。物质准备:

1.各类时令水果若干。

2.“↑”与“↓”的标记各一个。3.沉浮兄弟头饰各一个。4.盛水透明容器若干。5.箩筐两只。

6.沉浮实验观察记录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环节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请客)

二、基本部分

(一)想一想,猜一猜。

1.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

2.师:哥哥浮起来和弟弟沉下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能吃错了水果。如果吃错了就会拉肚子,肚子疼,所以我们要帮着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看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哪些是沉下去的?

(二)玩一玩,比一比。1.教师出示各种水果,让幼儿猜一猜这些水果沉浮情况。

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

2.教师用水果小图片和浮沉标记记录下来。

师:那我觉得荔枝放进水里会沉下去。(教师用荔枝做实验,为幼儿做示范。)

3.幼儿实验,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我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三)讲一讲,议一议。

1.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教师记录孩子们的实验结果。)预设:

幼1:我拿的是苹果,我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幼2:我拿的是提子,我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幼3:我拿的是香蕉,我发现香蕉是沉在水底的。幼4:我拿的是圣女果,我发现圣女果是浮在水面上的。„„

2.师:哇!它们有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小朋友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

现的沉下去,有的浮起来,真有趣。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

(四)游戏:送水果。

1.出示浮沉兄弟,幼儿把水果送给他们吃。

师:“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我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但是我们要记住哥哥专吃浮起来的水果,弟弟专吃沉下去的水果。” 2.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师:浮起来哥哥能吃的水果有:苹果、圣女果等;沉下去弟弟能吃的水果有梯子、香蕉等。

三、结束部分

和沉浮兄弟分享水果。

延伸环节:

8.物体沉浮的游戏教案 篇八

一、学习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一样。

2、初步了解马铃薯在盐水中的沉浮与盐水浓度有关。

3、知道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有很多。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观察—质疑—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过程。

2、学会用加热蒸发液体的方法探测液体性质。

3、掌握逐步增加盐水浓度的方法研究马铃薯的沉浮的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1、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2、通过实验,感知科学探究应该要有严谨的态度。

二、学习重点

认识到马铃薯在达到一定浓度的盐水中会上浮。

三、学习难点

理解马铃薯为什么会在盐水中上浮。

四、学习准备

1、演示实验:干毛巾、一个马铃薯,两个烧杯:一个装水,酒精灯,不锈钢调羹、镊子、滴管、2、分组实验:100克食盐、100克糖、装有200毫升温水的烧杯、小塑料勺、烧杯8个,土豆2块、胡萝卜块、鸡蛋、搅拌棒1个

五、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小马铃薯)孩子们会说是土豆,告诉学生土豆的科学名称是马铃薯。老师先把马铃薯放入1号杯中的水里,它怎么样了?(沉),取出插干吹口气说“变”,再放入2号杯中又怎么样了?(浮)

2、揭示课题:把一个马铃薯放入一个杯子里,下沉;取出马铃薯擦干,放入另一个杯子,马铃薯却浮了!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3请学生自由猜测自己的看法。(可能烧杯中的水是不一样的)

4、交流汇报想法。(可能会有学生说到尝一尝。表扬会想办法的同学,但强调:这样做是不卫生不安全的,对于不明物体是不能轻易尝的。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放到太阳下晒。表扬也是个好办法,但是速度可能会慢,课堂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到用酒精灯加热。明确肯定)

二、引导实验验证(观察比较两种液体)(教师演示)

1.用滴管从两个烧杯中各取2滴液体滴在不锈钢勺子,两支滴管分开用; 2.用镊子夹住不锈钢勺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对比观察液滴加热后留下的痕迹 3.教师提示:实验中及结束后不能直接接触不锈钢勺子,防烫伤;

烧杯中的液体加热后留下了比较明显的白色颗粒物。教师提问:说明什么?能使马铃薯浮上来的液体有什么特点? 说明这两种液体不一样。

水里加了其他物质。

三、探究活动: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是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某种物质,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呢?比如说往水里加食盐„„

我们来试试看!准备好实验材料:马铃薯、搅拌棒、食盐、白糖、塑料勺子和记录 单。请想一想,你准备怎么做呢?

2、取200毫升水,往烧杯里加食盐,搅拌,等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看它是否浮起来了。

提示: 在这个实验中我想提醒大家 :每次只加一勺食盐,搅拌,完全溶解后再放入马 铃薯,观察其沉浮状态,并做好记录;每次要取出马铃薯后再加食盐

3、小组回报。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还有哪一组愿意汇报你们的实验情况? 根据这个实验,我们现在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论呢?

加了一定量食盐或糖的水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一定浓度的液体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小结:这一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到液体的性质也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我们还了解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死)、拓展阅读

如果液体的浓度很高很高,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请大家阅读课本第18页最后一部分的资料: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五、总结和拓展

我们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已发现浓糖水、浓盐水都可以使马铃薯浮起来。其他液体会使马铃薯浮起来吗?课后同学们对此会有更多的发现吗?请你把研究的结果写成科学小论文,下节课汇报!

板书设计

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清水 → 沉

马铃薯 { 浓盐水 → 浮

浓糖水 → 浮

9.物体沉浮的游戏教案 篇九

鸡蛋的沉浮

双沟镇中心幼儿园——唐艳霞

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沉浮现象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常见的科学现象,而介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意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对蛋的沉浮现象感兴趣,能认真观察,知道盐水的浓度与蛋的沉浮有关。

2.分工合作进行操作实验,学习记录、用语言表达实验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考,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活动准备:

教具:透明瓶子四个(分别装等量能食用的淡水、盐水),鸡蛋两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验器材:鸡蛋、盐、碗、篮子、勺子、透明瓶子、铅笔、筷子、抹布、记录表每组一套。

2.“死海”视频资料。活动过程;

一、1.谜语。有个东西圆又光,像座小房没门窗,住个娃娃金黄黄,要看娃娃打破墙。

2.请出蛋宝宝。

二、猜一猜蛋宝宝的沉与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瓶子,不告诉幼儿水的区别,提问:把两个蛋宝宝分别放进两个瓶子里,会有什么结果,让幼儿猜想。让猜沉的小朋友蹲下去,猜浮起来的小朋友站起来。

2.验证幼儿的猜想。引出课题——蛋的沉浮。

三、发现蛋宝宝沉浮的秘密,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1.让幼儿充分讨论为什么两个蛋宝宝一个沉一个浮。

2.验证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教师重新出示两瓶干净的纯净水(一瓶盐水、一瓶清水),让幼儿品尝,分清盐水和清水,用一个蛋宝宝做实验,让幼儿观察结果。

3.小结:盐水能使蛋宝宝浮起来。

四、师生共同探讨盐水的浓度与蛋宝宝的沉浮程度的关系。1.幼儿讨论:怎样让沉在瓶底的蛋宝宝浮起来。2.教师操作:向瓶子里加一勺盐,边加边讲舀盐的方法。3.幼儿观察,蛋宝宝没有浮起来,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4.小结,盐少了,没有达到一定的浓度,蛋宝宝不能浮起来,盐逐渐加多,达到一定的浓度蛋宝宝就会浮起来了。

五、小小科学家。

1.提出挑战。到底要加几勺盐,蛋宝宝才会浮起来呢? 2.讲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3.强调注意事项。(1)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2)做好记录。(3)分工合作。4.交流实验结果。

六、感受大自然的神秘。观察视频——神奇的死海

七、延伸。

1.怎样让浮起来的蛋宝宝再沉下去,集体实验。

2.激起幼儿继续探讨的兴趣,哪些物品能在盐水里浮起来,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实验探讨。

上一篇:金属监督管理制度下一篇:送别诗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