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2024-10-04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12篇)

1.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一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文言文教学,既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考试中学生最容易失分的部分。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跟上改革的步伐,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仅从“文”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探索。

一、改变角色,换位体验,提高有效性

心理研究表明:不一样的体验蕴含的新鲜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教学中,改变师生固有的角色定位,开展师生换位体验活动,可以给学生全新的感觉,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是教学真正的主体。凯洛夫在《教育学》中指出:“学习是学生自觉地与积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没有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创始人巴班斯基也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因此,要想调动学生参与认知过程的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狼》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浅显易懂,加之学生手头都有一本文言翻译的书,不懂的自己可以查,于是,我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翻译,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举行模拟记者招待会,尝试师生互换角色,让学生来当记者,向教师发问,由教师答问释疑。为了难倒教师,学生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活动之中,细致地研读文本,都想从文中找出一些难题来向教师发问。

整个活动,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化解了学生的疑难,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有趣的活动,产生了精讲的效果。

二、以今度古,拉近距离,强化有效性

来自遥远年代的文言文,其文字和说话习惯都与学生生活中接触的语言文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陌生、难理解、不好掌握、费时多而收效甚微等原因,使很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望而生畏,从而严重影响到文言文的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经常失败的体验,最终将引起回避和退缩反映,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应尽量贴近学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理解和感悟,从细小的成功中获得学习的信心。

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尔伯曼在《教室里的危机》中指出:“所谓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指教师并不是全部知识的源泉,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采取使学生的学习变得容易的形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牢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去自主阅读、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求理解,不让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两小儿辩日》时,我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我找出四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儿甲、小儿乙、孔子和懂得一定科学知识的当代初中生,围绕“太阳究竟是初出时距离我们近,还是日中时距离我们近”这一问题,各持观点进行辩论。活动中,形象生动的表演代替了教师单一形式的讲解分析,吸引了学生,从而成功地让学生们的表演带领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久远的古代,亲身感受文章所描述的人、事、物,设身处地地思考,这样得来的理解印象深刻,不易忘记。

其实,角色扮演的形式非常多,除了扮演角色进行辩论外,还可以让学生排演课本剧,扮演导演给同学们说戏,扮演说书人讲文中的故事等等。这样的课堂既气氛活跃,又能帮助学生在表演与观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三、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知识中心视点是设计有效教学环境必不可少的四个视点之一。钟启泉在《“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一文中,对知识中心视点做了如下解释:“指学生通过基于理解的学习,产生迁移的学习,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智力环境。”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整合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与课外拓展。

王荣生教授对文本有一个很恰当的比喻,他说:“教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其中蕴含着杂质,因而,这块‘璞玉’需要教师精心雕琢。雕琢,即从教材中开发出适合自己以及学生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门学问。”

王君老师就是掌握了这门学问的佼佼者。在进行《陋室铭》与《爱莲说》的整合教学时,王君老师长袖善舞,纵横捭阖。纵的方面,师生一起重温了前期积累的相关诗句,背诵了相关的名言名句,了解了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创作《陋室铭》的具体背景等等;横的方面,从身世、作品、思想和情趣等角度,对陶渊明、周敦颐、刘禹锡三人进行了比较,陶渊明的避世,周敦颐的入世,刘禹锡的矛盾,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纵横捭阖的课内拓展之后,产生的是思接千载、“意”通万里的解读效果,即水到渠成地概括出了本课教学的主题。

这节课上,王君老师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向课内纵深拓展,在广泛涉足前期积累的知识的同时,对文本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增添了课堂的厚实感。

总之,让学生像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在《北大学者谈读书》中所说的那样“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去阅读,从而达到“入其境,领其义,会其神”的境界,这样的文言课其教学有效性毋庸置疑。

2.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二

一、在传承与创新中思辨

教育改革之前, 我们教学文言文时往往将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与翻译上, 整堂课就是由教师逐字逐句翻译, 要学生“字字落实, 句句过关”, 唯恐有所遗漏。每篇文言文教学都按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逐字逐句串讲, 再进行“内容分析”, 或者来个“中心归纳”。僵化的模式中, 教师“一言堂”, 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缺乏迁移能力, 不能举一反三。

教育改革之后, 文言文的教学有了很大的创新。在教授文言文时, 我们以一种自豪的心态, 包含寄情于山水中那样的情怀来教学, 学生更容易被感染。教学文言文, 教师要以一个辅助者的身份来引导学生去完成大部分的内容, 结合学生亲身扮演角色的活动, 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学生才更有积极性和成就感;在可能的情况下, 还要让学生试着创作文言文, 学用结合。

语文的课堂, 你要让学生与文字亲密相拥。古人特别讲究“炼字”, 经典文言作品往往惜墨如金, 唯有引导学生咬文嚼字, 文言的文采才会凸显。古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文迥异, 所以最基础的是要让学生读准句读, 读顺课文。只有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 辅以教师的引导, 才能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

例如《小石潭记》中的“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西南而望”的“西南”是方位名词, 作状语, 表示动作的趋向;“潭”是“西南”的定语, “而”连接前后两部分, 而前一部分实际上省略了一个介词“向”。“斗折蛇行”的“斗”和“蛇”是名词, 作状语, 意思是山溪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像蛇爬行那样弯曲。“斗折”和“蛇行”结构并列, 意思相同。名词作状语, 既保有名词本身的意义, 还要从它作状语的用法上, 加上有关的词来理解。例如这里的“斗”和“蛇”是表示比喻的, 所以它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像”;“明灭可见”的前面隐含了一个“其”字, 站在高处看, 曲曲折折的泉流, 有的地方看得见, 有的地方看不见, 看得见的为“明”, 看不见的为“灭”, 因为泉水弯弯曲曲, 所以一段明, 一段灭, 明而又灭, 灭而又明, 其明灭隐显皆可见。

在突破课文难点之后, 可以结合当地或本校的一处风景作导游词, 可以用文言文, 也可以用白话文来说, 将文中的方法和练笔圆融“接轨”。

二、在细读与精研中感悟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学生提前预习, 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根据各自的实际, 提出每课中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 确定本课应学习哪几个内容, 哪些内容重点学习, 哪些是一般掌握的内容, 哪些信息只浏览即可根据自定的学习总目标和分解目标对课文内容进行感悟。教学文言文时, 可以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弄清字音, 自行朗读课文。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 由教师带感情朗读, 配合优美的乐曲, 一下子便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 然后再由学生仿读, 边读边体会, 读中导, 读中悟。在两遍三遍的朗读中, 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 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并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

例如《三峡》的教学, 文章写的三峡雄奇险拔、清新秀丽, 让学生先初读, 感受文中的语言美, 再细读、精读, 激发学生的灵性, 陶冶情操, 丰富文化积累。在教学中, 可以让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 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再让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 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家乡名山和名水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 编一个《家乡美》。进而延伸阅读,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例如:大坝建成以后, 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 “两岸连山, 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 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大坝建成以后,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 有大坝来控制水量, 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 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 航运都不受影响;大坝建成以后, “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 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大坝建成之后, 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 会吓走猿猴, “高猿常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追问:三峡将发生许多变化, 那么, 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 是不是就不美了呢?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白:其实, 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 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 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 但文明总要进步, 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采, 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 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 将三峡打扮得更加美丽。

在这个案例中, 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课文, 仔细钻研内容, 基本能识记字、词, 疏通文意, 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翻译全文, 在读中悟出大意, 在读中悟出感情, 在读中悟出道理, 在读中悟出方法, 通过发现、欣赏、咀嚼、感受, 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品”要以“读”为基础, 而“品”过之后要用“读”来丰富语言的积累, 先读后品, 品品读读, 反复诵读, 涵泳文意, 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 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3.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重视预习;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1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48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史知识,积淀古代文化。但文言文教学面临“教师烦教,学生怕学”的现状亟待解决。如何才能解决这个严峻的问题呢?笔者认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改进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重视预习,学会自学和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课前一定要借助注释自己逐字逐句去翻译一下,不要坐等教师来讲解。预习时完成粗读任务。粗读的首要任务是疏通文字,然后在此基础上感知课文,从整体上初步地把握课文结构。结合注释,根据上下文读两三遍,再连猜带蒙,对课文内容应该能了解六七成了。粗读中要画出疑难词句,以备在课堂上提交讨论。

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汉语中常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就很有道理。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走近古典文学作品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的确,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知识、发展创新思维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言文时应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时效性。除了上面的朗读方法外,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我还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1.适当导入,创设情境,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课堂中来,让学生感到走进去的乐趣。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先把电影《花木兰》里面的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以此激发起他们学习此文的兴趣。

2.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精选或加播与课文或作者人物有关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就适当地讲几个与孙权,吕蒙有关的历史小故事。在学习《论语》时,就简要讲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使学生受到触动,活跃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情景剧,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文言文课文,可以让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自主编排情景剧,然后表演,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细柳营》这篇课文时,就尝试了一下,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并且运用适当的内心独白,略微夸张的表演将周亚夫将军的性格,表演得十分到位,使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三、丰富教学手段,拓展文言文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文章的创作与历史背景、社会环境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脉络。从文言文作品产生的朝代就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轮廓。如从最早的《诗经》《论语》《孟子》《过秦论》,就清晰地显现了这一点。因此,要教好文言文,教师要有扎实的文言文功底,做到有效备课,才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学生文言文学习与历史知识汲取相得益彰。

四、积累知识,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学而不用,那是死学,谈不上能力,而知识的运用又必须建立在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积水成渊,蛟龙兴焉”,有目的,有计划的积累,不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古汉语知识,并使之系统化,而且能转化为能力,提高阅读水平。积累知识的方法常见而又简单实用的是做笔记,学生可以把所学的常见代词、文言通假字、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现象等知识通过分类、比较后将之整理到笔记本上,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学会积累,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久而久之,就能养成习惯,形成能力。

五、课后复习,升华学生掌握的知识

对于文言文教学而言,虽然课程讲解是最核心的部分,但想要使学生完全掌握我们源远流长的古代知识并与现代思想相结合,课后的复习和加深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以《鸿门宴》为例,教师讲解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影片,在视觉上加强对故事的记忆,也可以推荐相关的书籍,无形中又让学生得到了复习,也收获了快乐。

4.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四

文言文历经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积淀了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华,承载着极其璀璨的人文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教育学生“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而文言文教学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作为文言文学习主阵地的语文课堂,也必然地成为了学生学习、感受、承袭传统经典的殿堂。

初中阶段,7—9年级阶段文言文的目标有三个:①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③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而在现实教学与学习中,学生的文言基础较差。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总结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所得一点经验与体会,浅谈以下几点现象与看法:

一、学习文言文常出现的现象:

(一)是文言文恐惧症,学生一看到文言文就怕,觉得自己没能力完成。

(二)是字词积累少,连平常常见的字词用法都没掌握。

(三)是理解能力差,不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充分理解句子意思。

二、在教学中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首先、重视文言朗读和背诵,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诵读,并

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口到”,从而起到诵读的作用。其次、从字词的理解上出发,引导学生使用工具书并结合书本注释贯通文意。第三、加强学生对文言文名篇的阅读,从而有利于培养语感。第四、改枯燥的文言文为有血有肉的故事。把枯燥无味的文言文转化为趣味性的阅读,以讲故事的方式先让学生理解大意,然后再回归到文本中逐字逐句理解。第五、改老师串讲为学生研讨。老师上课之前介绍相关背景,让学生对课文总体情况有所了解后,布置一定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与总结。

5.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五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阅读 教学方法

长久以来,我国在中考和高考当中都加入了大量文言文,然而,广大教师却总认为其是难中之难,普遍对其缺乏有效认知,无论是在课堂指导还是课后辅导,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在现行语文教学当中,又将文言文篇幅进行了扩大,已由以往的20%增长至40%,与此同时,难度也在同步增加。也正因为如此,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初中的角度来探讨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旨在不断提高初中文言文教育水平,全面帮助学生更好掌握文言文学习之法。

1 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们知道,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人们实现交流与创作的有机载体,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由此可见,掌握历史是何等的重要。然而,就当前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仍然存在多方不足,影响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1.1轻视引导性,注重诵读

在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体系当中,长久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以课堂背诵为主的形式,尤其是一些经典文章,更是必须全篇背诵。

很多课文甚至是在讲课之前就要全篇对其进行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课文的主旨、意境以及所阐述思想都没有充分体会,随着时间的加剧,学生会对这种枯燥的学习模式产生厌恶之感。新课标当中也对学生背诵做出了一定要求即优秀诗文背诵80 篇。笔者认为,诵读也要讲求方法,科学的诵读就在于追求情境,变枯燥之文为学生渴求之点,可以让学生甘之如饴的诵读才最佳。没有文化积累、性情陶冶的诵读,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文言文水平。

当前,许多初中教师在教授文言文的过程当中,都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课堂授课容易照搬课本、方式呆板,缺乏有效的知识迁移。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当中,广大初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情况及书本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既可以课堂过渡到课外的,也可是中外结合的,总的来讲,就是哪种模式适合便采取何种模式。比如,在进行《天净沙?秋思》一文之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了解“天净沙”这个词牌名,而“秋思”才是文章真正题目。此外,我们还可让学生对其它词牌名要有所掌握,比如《蝶恋花》、《菩萨蛮》等,这样学生便可以将知识窜连到一起,帮助学生系统性记忆。

6.浅谈有效教学之文言文教学 篇六

学科类别:中学语文 单位:崂山三中 姓名:林华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7.初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析 篇七

一、培养兴趣, 不要让学生厌恶文言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不例外。 现在古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兴趣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1. 学习文言文之前, 通过小故事开头,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是比较感性的, 如果小故事能提高他们的兴趣, 他们肯定会关心中间的过程或后面的情况会如何发展, 这个时候引入文言文的学习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例如:《木兰诗》这篇文章, 可以先讲述巾帼英雄花木兰是如何代父从军的, 如何英勇作战的, 激起学生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再学习这篇文章, 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 学习文言文之前, 可以用成语开头, 成语比较常见, 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例如:可以用“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引出《木兰诗 》,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模糊不清, 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 不易看清底细。 《木兰诗》中有句“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就是这个成语的来源, 学生就更容易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艰辛, 别人已经分不清楚是男是女了, 就会对花木兰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培养语感, 熟练诵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培养语感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之二。 对于文言语句读第一遍时很迷茫, 完全不懂其中的意思;读第二遍时似乎可以对其中的含义有模糊的理解;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多, 一次比一次理解清晰。 通过熟读, 进而背诵, 这就是语感的所在。 通过重音、停顿、抑扬顿挫, 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得越多, 学生就会发现朗读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情, 读起来会朗朗上口。 比如:《爱莲说》中,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这句诗, 有了语感之后, 读起来就会很轻松。

三、通过亲身实践体验文言文的意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文言文中提到的景点或相似的景点旅游,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之三。 比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登山, 登高望远, 给学生讲述其中的意境和情怀, 让学生体验那种 “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的高尚情怀, 也了解那种“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意境。 再让学生结合登山的体会和 《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写一篇登山游记, 他们肯定会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融入到游记中, 更加体会到范仲淹当时登岳阳楼的心情。 这就是亲身实践体验文言文意境的重要性。

四、通过日常对话更深层次地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

通过日常对话的形式温习文言文中的内容, 可以把文言文中融入到生活中, 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 并且可以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 此为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之四。 比如, 教师可以提问:“大家知道方仲永吗?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方仲永的故事是广为流传的, 学生家长也应该给学生讲过这个故事。 学生们可能会七嘴八舌:“方仲永是一个天才, 五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了;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小时候聪明, 长大以后就不聪明了。 ”这时候, 教师要给学生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先天的聪明是父母给的, 但是如果后天不努力, 就是天才也会被抹杀。 学生自然会联想到自己, 要好好学习, 不做方仲永这样的孩子。 这样既学习了文言文中的内容, 又调动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五、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句运用到交流中

文言文中脍炙人口的词句很多, 用到现代语言中, 也能很好地表达其中的意思, 把这些词句用到平常的交流中, 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策略之五。 比如:“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可用于劝慰遇到不顺心事情的人不要伤心难过, 这也许是好事;“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可用于安慰离别的人;“室外桃源”可用于形容环境优美、不受外界打扰的地方。 这些词句在交流的时候很容易被理解, 也很容易被接受, 而且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以上只是我能想到的学好文言文的五个有效策略, 其他方法肯定还有很多。 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不要拘泥于现在的教学形式, 只要能让学生学好文言文, 那么任何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为过。

参考文献

[1]翟朔颖.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探讨.2014.

8.浅谈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

文言文属于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初中的教学任务只是要求学生能理解简单的文言文内容,但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文言文属于一个教学难点。与整个语文课程改革活动相比,文言文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致使在文言文教学工作上所要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并且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如何有效提高文言文教学,成为目前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究。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现在很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中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但这种方法使得教师在台上讲得辛苦,学生在台下学得吃力;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且由于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是一种被迫接受方式,缺乏主动性,所以很难让学生牢牢掌握所学知识,因此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在课堂上讲解,使得整个课堂缺少生气,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由于文言文课程在整个语文课程中就是个难点,所以更应该避免采用传统的没有生气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等,应选择一些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投入到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让学生掌握到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教学的办法

1.掌握教学情况,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科学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保证,而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建立教学目标除了要掌握教材内容外,还要了解学生的情况。对于初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刚开始接受文言文方面的知识,在文言文知识积累方面仍比较少,所以他们在文言文的学习方面比较困难。如果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只是强调识记和讲授文言文词汇,无疑会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得学生更惧怕和厌烦学习文言文,最后影响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实施。但如果学生没能认真积极地学习文言文知识,就不能完成课程要求,则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可以采用能力训练的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将文言文的知识渗透到该教学方法中,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进而使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2.合理处理教材,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能读懂和理解教材。合理处理教材需完成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选择和组织相应的教材内容,然后将教材内容罗列好,用学生易于理解的语言将该内容重新诠释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诠释的内容。另一方面是结合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分析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难点突破和重点突出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文言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中常采用的方法为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评注法、读书指导法等。

3.强化文言诵读

古语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到现在仍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在文言文的学习中,采用这个方法能让学生有效地学习文言文。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重复多次朗读文言文,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言内容的识记和理解。学生在首次朗读时,需根据相应的文言词汇注释来大致地理解整篇文言内容,之后对整篇文章再进行细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内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最后,学生在朗读时可以立足全篇,把握重点,揣摩和分析文章的精华内容,归纳文章中心,融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理解全文。

4.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理念。将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和以怎样教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重点”,这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理念。教学设计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合理板书,精炼习题,突出重点难点,有清晰的思路和分明的结构。

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实践情况与有效的教学联系紧密。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在教学方面不断地探究新方法和大胆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秀丽.正视存在问题,寻求解决策略:简要论述如何做好高中文言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吴敬良.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3]姜馨.浅谈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实施及重要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9.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研究 篇九

钟爱军

张习生

时下文言文教学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来自教师的问题。

教师的理念没有更新,教法单

一、陈旧、无效。具体说来,当前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方面问题,1、教学观念落后,把文言文课完全上成了分析课,即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教法,完全忽视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串讲加分析。这样做的教师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原则,没有目标,不讲教法,不分主次以至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形成规律性认知,无法达到知识迁移,同样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学生养成了依赖性,大大挫伤了他们自己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因此才有文言文教学用时多、进度慢、收效微、成绩差的尴尬局面。

二、来自学生的问题

1、文言文太旧,无味而厌学。虽然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等等,但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各种途径、各个方面的新潮语言文化吸引,如网络语言、快餐文化等等,使他们容易产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容易接受新事物,而对文言文却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文言文太旧,觉得学它没用,于是就厌学。

2、文言文太难,不懂而弃学。高中的文言文比初中的文言文无论是语言本身还是内容都明显难了,许多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了,在化了一定的时间还不能搞懂的情况下,不少学生就有了弃学的想法,有了这种想法后,就会越学越难,越难越不想学,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在高中生中,占了不小的比例,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怎样才能让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增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要以课堂为主阵地,从培养语感与学会迁移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消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感。

努力发挥语文教师的正面影响作用。要教好文言文,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学原则、高效的教学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更要具备较高的文言修养。上课时要表现出对课文相当精熟,基本能背诵,对一些名人逸事、名篇名句能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教师这样的表现能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好文言文的好处,顿生仰慕之情,这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鼓舞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欣赏课文,在快乐地学习中提高文言素养,修炼精神品质。

1、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我们知道,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可是由于上文论及的原由,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他们虽然会在老师的要求下读读看看,但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如此,才能学好文言文。那如何搭建那心灵之桥呢?

①提供必要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或作品产生的深层原因,有利于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如果学生对归有光的遭遇一无所知,漠然相对,就不会去用心体会《项脊轩志》中蕴涵在日常琐事中那份深沉的情感。学生了解了《鸿门宴》一文 的历史背景及刘项的相关情况后,就会很有兴趣地去体验那宴会里的刀光剑影。

②指导学生诵读,有助于学生融入课文。我们谈学习文言文,就该继承古人成功的做法。诵读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

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

③用当代视野关照文言文,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心理距离。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感共鸣。比如学习《游褒禅山记》,课文关于“志、物、力”的论述对学生很有教育价值,教师只要点一下,学生就自然联想到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和作者、课文就一下子沟通了。

2、教师引导学生赏读课文,领略其美,吸收养分。

①积累知识,扫清阅读障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性活用、特殊句式及文学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必须重视。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第一,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首先,学生得有一本专门的文言知识积累本,踏踏实实地一课一课的积累。其次,要学会联系、归类、比较,加强整理工作,以不断地加深印象,扩大积累。

第二,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推断语意的能力。主要是要善于联系旧知识,推知新知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语法规律,结合上下文,推断语意。

第三,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在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过程中能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第四,结合成语理解,积累文言知识,如惊天动地,加点字为文言中的使动用。

第五,穿插历年各省市高考试题辅以“务实、得法、有效”的能力训练,巩固提高。

②整体感受,体验阅读乐趣。在高考的重压下,语文教师不得已把课文支解为一个个与考点相应的知识点,在教条式的拆解和技术性的操练中似乎获取了“实利”,但它的代价是沉重的——学生在麻木地听讲训练中日渐丧失学习文言文的最后一点兴趣。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提倡整体性阅读,要把自主式阅读的理念引入课堂教学,注重文言课文的整体阅读效果,让学生在整体阅读感受中体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教师主要是发挥组织、引导、激励、点拨的作用,点到为止,留有余地。注重阅读的整体性和文气文脉,珍视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创造性的整体感受。读《归去来兮辞》,在字词句落实过关的同时,最要紧的是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感受到陶渊明的那一份愉悦、淡泊又略带寂寞的情怀。

③含英咀华,培养审美趣味。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几乎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用语之凝练、结构之精巧都非寻常文章可及。而缺乏“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这一环节,学生就无法真正品味到文章之美,自然难以爱上文言文。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含英咀华,逐步培养其审美趣味。

其一,对名句名段,一定要带领学生反复玩味,仔细揣摩,明了其美在何处。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千古佳句,学生能感知其美,但只能分析到“动静结合”、“色彩绚丽”、“境界阔大”这一步。我指导学生深入发掘,结果发现该名句的精髓在于作者描绘了一方和谐、澄明的天地,生命在那里自由地飞翔。这种理想的境界让作者心迷神往,千百年来也扣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明乎此,学生无不面露喜色。

其二,发扬朱光潜先生倡导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决隐发微,探寻看似平淡中蕴含的精彩。《石钟山记》一文,可以着力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三个“笑”字,溯“笑”之源,探“笑”之真谛。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产生豁然开朗之感,领悟作者独运之匠心。不仅激发兴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④比较阅读,提高鉴赏水平。有时,学生读一篇课文,或不能深味其妙,或对其所述深信不已。比较阅读可以解决一些问题。所谓比较阅读,就是把有关联的作品放到一起来读,看异同,评优劣,在对照阅读中获得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从而开拓知识视野,训练思维能力,提高鉴赏水平。比如学生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蔺相如敬佩有加,可以让学生研读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对蔺相如批评得很厉害,这会使学生觉得很有意思,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又如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可以指导学生同时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引发争论。

⑤质疑问难,改进教学效果。文言文可以质疑的地方太多了。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只要教师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只要教师能遵循民主化教学原则,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就会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因为质疑问难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改进教学效果。如果因此培养起初步的研究精神,倒也是“意外”的收获。鼓励学生向课本质疑、向教师质疑。比如课下注释,常遭到学生的质疑,一番争论后,达成共识,必然掌握得更牢了。而对课文的质疑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⑥吸取养分,丰富精神世界。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人物之手,有着丰赡的精神内涵。高中生正处在发展个性、形成人格的重要阶段,正面影响是很重要的。而高中生又有叛逆心理强、拒绝说教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己用心感受,自觉接受熏陶、吸收养分就显得格外要紧。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让学生为圣哲的至理名言而深思,为良臣的苦口婆心而赞叹,为名士的痛苦忧思而唏嘘,为豪杰的慷慨赴难而扼腕。学生在那些高贵的精神品质的浸润熏陶下会自觉地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文言文阅读教学流程

(一)熟读课文

文言文由于距今久远,学生对它缺少语感。因此,在进行文言文阅读教学时,务必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学生的诵读训练。这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它关系到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质量,切忌在导入新课后将课文草草范读一遍就进入字词句串讲。文言文阅读宜采用放声朗诵的方式,要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朗读到诵读,进而美读,使学生读准语句的节奏,读出文言的语感。非达这一程度,不得轻易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自学讨论

作为教材,文言课文的注解向来较详。对课文字词句的教学,大可不必字字句句由教师对号入座式地讲解。为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教师应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对照注释自学字词句,力求学生自解。有些字词句,学生对照注释自解困难,应提倡学生之间讨论解决。

(三)教师点拔

学生自学讨论,可以解决对课文字词句的粗略理解。其中,无疑还会存在部分难点不能解决,部分重点内容不能把握等问题。这个环节,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自学讨论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存在的难点和未能把握的课文重点给以及时点拨,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顿悟效果。

(四)练习归纳

对文言文词汇的意义、用法和句式特点,若采用静态讲解,教师讲得苦,而学生又不易理解且遗忘也快。采用练习形式,在动态训练中归纳梳理,就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这样,学生不仅印象深刻,且学得灵活,易于迁移运用。

(五)背诵积累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句话道出了古典诗文学习的方法,即背诵积累。文言文由于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距离较远,学生要想尽快掌握这门语言的规律,形成较强的语感,单纯靠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掌握文言文的一些词汇意义、用法和特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背诵相当量的文言优美篇段,在头脑中输入并储存一定量的文言语言材料,才有可能。因此,文言文阅读教学在完成了前面这些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必须加强学生背诵积累的指导督促。舍此,文言文的教学就是漂浮的,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就无生根的可能。

总之,文言文课堂教学要增强有效性,实现高效的课堂,必须做到“四重”:1.重视朗读。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现。”(1)在朗读中唤起美感、引发兴趣。(2)在朗读中增强语感,理解文句。(3)在朗读中体会内容、把握感情。(4)在朗读中锻造想象、激发创造。

2、重视梳理。文言文知识点很多,字词句段篇都有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梳理,如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文言句式判断、文学常识等,可以采用卡片法、图表法、知识树等形式加以记忆。

3、重视直译。学习文言文时不妨让学生多进行口头翻译,并要求尽量直译。学完一篇文言文,还可尝试让学生倒译,就是将译文再转化为文言文,以此来增强学生对古汉语的感受能力。

10.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十

开题报告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及其性质类型 名称: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课堂研究

性质类型:本课题为巫溪县中学詹祖凰老师负责,高中2015级语文组全体成员共同承担的县级教研课题,是通过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实践来探讨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方法的研究项目。

二、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环节,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文言文教学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的实施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生气勃勃的崭新面貌。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合作讨论多了,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尽管文言文课堂教学渐见春光,但费时而效益不高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形式化、效率低下的现象。教师围绕考试需要而传授知识和搞习题演练,学生依赖于老师的传授与训练,被动地成了记笔记、死记硬背和做习题的机器。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这样的高投低产,让师生皆倍感身心疲惫。为了让师生都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面对文言文的教学任务,我们理应向课堂教学要效率。而且传承民族文化精华是基础语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中文言文教学应该达到的目标。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选学一定数量的文言课文,其意义可概括为三句话,即:一是为了批判地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思想,陶冶其情操。”文言文教学的比例上升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文言文中有中华文明几千年丰富的精神资源,包含了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博大的思想,它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因此,对高中文言文课堂进行有效性的探讨,不仅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相关理论文献。了解全国新课改情况,了解当前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二)、以课堂为核心,以课改的新理念指导文言文教学,改变现有的教学状态,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文言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从高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方面探索新形势下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四)、从教师自身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出发,探索文言文教学的高效新模式。一个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比学校教育的其他任何可控因素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

(五)、从课堂教学的过程着手,研究高效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依据新课标精神,教师可以把文言文教学与活动实践课相结合,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通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要求进而提出改进的思考,以期改变前述课堂教学现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中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概况

在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相关的论著和论文 很少。

从论著方面看,虽然目前专门针对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研究的专著还未出现,但李方明的《 文言文课程与教学论》, 王德名的《 文言文教学设计》可以对我们研究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提供很好的参考。另外,方明教授在《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一文中从解读“有效教学”基本理论以及实践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两个方面对有效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赵安的《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一文强调:增强学生探究兴趣;让学生充分交流表达,活跃课堂气氛;经营有序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有效教学等。

从研究论文方面看,唐海波著的《浅析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月刊(中学版)》2007年1期),张晓慧的《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3期),范茂斌《论文言文有效教学》(《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14期),姚引芳的《实在有效的文言文教学》(《语文新圃》2008年5期),田士军的《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策略谈》,(《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8期),从有效教学的角度对文言文进行了探讨,在有效教学法方面《“双向”教学法让文言文教学有效起来》《有效文言文教学的特征分析》对文言文进行了思考。

从学位论文方面来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苏州大学,郁婷,2008)《文言文有效教学》(闫颖,天津师范大学, 2006),《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沈万凤,苏州大学 2009),《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张战备,2007,河北师范大学),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从有效教学基本理论入手,对有效教学涵义、思想起源和发展历程进行了论述,对文言文有效教学策 略有较深入的探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模式理论的收集、阅读和研究,为本课题的实施进一步寻找理论支持和依据,从而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

2、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情况,分析教师教学文言文现状,从而使研究更有针对性。

3、行动研究法: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改进研究方法,创新探索文言文教学新方法新模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4、经验总结法:通过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寻找出符合新课改理念与精神的有效的文言文微观教学模式。

5、案例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教学课例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同组织形式和学生差异“等角度,探求从个别到一般的导学”策略。

六、研究步骤

2014年3——4月:课题申请、论证

2014年4月——6月:完成对我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完成对当前全国同类学校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借鉴

2014年6月——9月:完成对我县高中学生文言文基础的调查和分析; 2014年9月-----2009年10月: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

2014年11月-----2015年1月:初步探索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应的一般方法;并逐步完善相关理论。

2015年3月——5月:结题。论文集、教案集、材料汇编等

七、成果形式

论文集、教案集、材料汇编等

八、课题分工

詹祖凰:申报课题,提供相应申报材料,组织监督课题研究过程,联络各方面信息,汇总各方面材料,协助组内成员工作;把握课题研究工作进程;承担组内分配的具体任务。

刘娟:负责组内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完成对我校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教师和学生在文言文教学活动中的感受、教学难点、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完成对当前全国同类学校文言文教学的成功经验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借鉴;总结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并在组内交流。

唐华生: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探索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在组内交流推广。

刘红:完成对新教材背景下高考文言文考试题型研究。

谭贵平:初步探索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高效应的一般方法;完成对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文段翻译教学研究,搜集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案例。

佘扬美:完成词类活用,文字通假知识点教学方法研究的研究。邱小兵:提取主要信息、分析与综合及文言句式掌握教学研究。谭其远、邱元泓、崔廷荣、刘道清:调查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搜集当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供充实课题材料。

九、文献占有情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口:海南出版社)姚利民《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外国中小学教育)王洪伟《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要点》(上海教育科研)

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焦翠霞《高中文言文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课》(首都师范大学)保红《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与思考》(.中学语文教学)钱梦龙《我和语文导读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张中行《文言与白话》(北京:中华书局)中央教科所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集》

周勇,赵宪宇主编《新课程说课、听课与评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韩延明主编《新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巫溪中学高2015级语文课题组

11.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言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结构继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推进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论述。

一、朗诵教学要先行

“读书万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所论述的就是“朗诵”的意义。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朗诵尤其的重要。

因为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朗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朗诵文言文。

朗诵文言文并不是指简单地将课文读一遍就完事,而是要在朗诵的过程中注意一遍又一遍地推断文言文的层次性,去推敲文言文的含义,去摸索作者的主旨含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的朗诵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开展朗诵教学。

二、听朗诵音频文件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大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被很多的朗诵名家进行了朗诵。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朗诵的断句等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名家的朗诵音频文件,从而让学生去学习如何朗诵文言文。

此外,在听别人的朗诵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别人的朗诵与自己的朗诵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继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开展朗诵竞赛

朗诵这种意识一定要树立起来学生才会在文言文的学习之中自觉地做到“读书百遍”。所以,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朗诵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一些趣味化的活动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定期或者是分单元开展小型的朗诵比赛。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将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朗诵意识,也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诵比赛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做好训诂教学工作

文言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如何将每一个文言文字、词的释义找准确。所以,要想促进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文言文训诂教学。

所谓文言文的训诂教学工作就是将文言文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单元,并且对文言文的理解要细致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做好训诂教学工作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下面笔者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进行论述:

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之中有不少字词是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的,还有些字词是学生之前认识但是在文言文中却是另一种读法。而读音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所以一定要读准字音。例如:

嗜—shi,四声;

俟—si,四声;

容臭—xiu,四声;

烨——ye,四声;

谒——ye,四声。

通过将《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难字、生字的读音读准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篇课文的朗诵,也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好这篇课文。

释准字词

字词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也是最简单、最小的单元,同时这些小部件对于课文的理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将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准确也是一项基本而又艰难的课程。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解释准确字词就一定要翻阅古汉语字典,并且掌握某些字词的关键用法继而将其放在一个整句中进行理解。例如:

余幼时即嗜学:即——就;嗜——喜欢、爱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得到,文中引申为“买书”;以——连词,用来。

这样将每一个关键性的字词进行了细化的解析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好整篇文言文,继而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

译准句子

字词构成句子,字词的理解是课文理解的基础,也是句子理解的关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译准句子。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从一个现代化的思维去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出作者想在文中表达的主旨。例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有时候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写书本。

将以上三个步骤一步步地落实到了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必然可以做好文言文训诂教学工作,也必将可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最终将实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注意延伸性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也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一种培养,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存在必然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旨在其中。

所以,理解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必须要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主旨、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例如:

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注意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主旨。

当然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推介一些文言文数目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以上几个方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简单总结。但是这些方法只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语文教师去挖掘,去寻找。

【参考文献】

[1]赵彩娟.训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滴——学生实习有感[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4期

[2]左顺孝.关于《岳阳楼记》中两句译文的商榷[J].陕西教育,2007年第5期

12.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有效性浅探 篇十二

(一) 工具性大于人文性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学生与优秀文化接触的重要机会, 很好地把握这个机会, 学习文言文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 目前的情况是许多教师放弃了文言文中的文化特质, 忽视了人文性文化特性, 转而过分注重语言工具的实用性质。这使得教学过程死板生硬, 学生也是听得云里雾里, 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例如,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候过分注重翻译、句式结构以及通假字等的教学, 而根本不去涉及情感体验与审美品位, 最终的结果就是教师讲得枯燥乏味, 学生学得也是没有效果, 这种毫无生机的课堂没有实际意义存在。

(二) 忽视学生的参与性

与现代文教学相比, 文言文教学具有属于自身的特征, 最主要的特征是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进行学习和理解。初中学生缺乏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淀, 很难对文言文进行准确理解和学习, 很多教师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文言文教学中全力发挥自己的组织和领导作用, 带领学生去翻译、理解和感悟文章, 全盘操作了课堂程序, 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思路和安排进行学习。需要注意的是, 初中学生虽然没有较强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但是却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而且在学习中有着一定的主动性, 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 是必然会影响学生高效学习的。

二、如何打造高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一) 发挥诵读作用, 引导学生体会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那么读书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由此, 文言文教学应该发挥读书的积极作用。文言文的字句虽然较为短小, 但是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结构上面注重优美, 朗读起来较为押韵, 教导学生正确地朗读文言文, 细细品味课文, 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兴趣, 又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此,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1) 根据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出合理的时间, 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分层次的阅读模式, 要充分运用各种形式, 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例如, 实行早、中、晚三种朗读自习模式, 或者短期、中期、长期的阅读形式。更甚至采取分组形式, 例如男生一组女生一组或者男女混搭小组形式, 也可以采取个人、小组或者全班读的形式。总之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阅读形式, 达到促进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目的。此外, 针对一些具有对话特色的文言文, 如《两小儿辩日》, 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阅读模式。 (2) 制定出有重点与次要的阅读计划。朗读虽然是学习文言文重要的一环, 但是毕竟课堂时间是有局限的, 不能顾此失彼, 所以需要制定适当的阅读计划,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与课下时间, 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正确地要求学生进行一些课前朗读。有效的课前阅读是为课堂上的讲解做好必要的基础, 在讲解时也能引导学生进入到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 强化课文内容理解

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老师明白, 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都只是为了巩固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而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毕竟大家都知道,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都是具有很高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的大家手笔, 对于学生的知识涵养、艺术修养、价值观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由此,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学习知识, 还要带领学生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对文章中的思想艺术价值进行必要的思考与探究。其次, 对于有条件的教学单位, 教师需要有目的地充分运用多媒体设备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展现富有想象力的场景。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文言文学习时, 运用多媒体来营造一种美丽的人间仙境, 同时带领学生感悟那种和谐美好的画面, 通过音乐与视觉来呈现出想象中的意境。如教《陋室铭》, 就可抓住作者精心构思的“陋室不陋”这几个字来设疑、激疑, 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三) 引导学生灵活翻译文章, 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文言文教学需要有翻译来巩固基础学习, 但是一味死板翻译并非是有效的方式。教师没必要给出标准化的翻译, 多多鼓励学生进行翻译, 灵活翻译, 并进行一定总结。由此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初中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翻译, 可以借助课本注释以及工具书的帮助, 但是不能过于依赖工具书而忽视自我思考的能力培养。对文章内容认真思考, 理解文章的大致事情与情感的发展走向。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 交换意见, 对待翻译达成共识, 同时找出翻译过程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3) 初中语文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质疑, 针对有争议的点,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并经过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4) 教师将学生们在文言文学习中的成果进行必要的展示, 这对鼓励学生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如《马说》中有两个句子出现到“策”字, 即“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这两个“策”词义各不相同, 前者是“驱使”的意思, 后者是“鞭子”的意思。这样加以综合, 使学生能一目了然, 便于理解。至于古今异义词, 则把古义和今义加以对照、比较, 加深印象。通假字则列成表格, 分读音、通什么字、意义三格加强记忆。

参考文献

[1]郭仕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 (14) .

[2]张述忠.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的探讨[J].读写算 (教研版) , 2013 (18) .

上一篇:人生得意须尽欢为题作文下一篇:新课标下农村化学教学的困惑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