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2024-07-29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共10篇)

1.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篇一

初中家长分享教育小学生方法

一:要把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与中学教育一般的高度。

很多家长认为,小学阶段教育只要把学习习惯培养好就行了,是不是名校、名师不重要,有这样看法的家长不在少数,这里问题就出来了:一是你能否碰到负责的老师,或者你遇到了负责的老师但教育水平的确不高?二是做为家长的你能否基本做到以下几点:

1、至少二周一次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全面情况

2、小学一年级天天守到她作作业并且限时完成

3、小学二年级开始频繁让她背好的句子并且进行抽背还要与她讨论

4、她每天收集的错题,由你来监督重做情况

5、陪她尽可能多地接触大自然,并跟她一起玩耍,有意在玩耍中激发她的各种兴趣

如果你做到了,你的孩子想不优秀都难?可问题是绝大部分家长由于客观主观原因做不到,那就只能靠老师。老师要求严,水平高,孩子至少可维持中上,但这样的老师可遇不可求。从女儿初中里的学生看,公立名校出来的孩子对应试教育的适应程度总体高于其它学校的孩子。以我的孩子为例,小学六年,每次成绩也还不错,开家长会老师都说好,到现在才知道那是民办学校老师不太敢管(怕投诉),所以孩子行为比较拖沓、做事粗心,不严格要求自己,到了初中,一下子进入应试教育环境,简直是极不适应,整个初一就在脚不沾地、赶天赶地的状态中匆匆渡过,初二上期刚开始适应,又加了物理,下期又地理生物中考,又是赶天赶地渡过,莫名其妙地,就初三了,再一看同学,凡成绩好的必须是自学能力强、计划性强的孩子,而这个自学能力、做事有计划性完全是小学阶段培养的,中学再来培养必须会如同我一样极度极度辛苦。

二:学奥数是必要的。

成都教委禁奥那一年,刚好是女儿五年级完的时候,于是她乐得不学了,进了初中,发现150分(A卷100分B卷50分)的数学题中,B卷很多都要用奥数方法解题。所以,女儿的数学一直就在125左右徘徊。说到这,不得不说成都教委害人不浅,越改越乱,只治标不治本,典型的官僚!

三:初中想上公立名校,孩子和家长要有吃苦的思想准备。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私立学校一般住校,家长的辛苦度要减少很多。所有的孩子,除了拔尖的和太差的这两个极端,绝大部分孩子普通的,家长一定要认识这点。在公立名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会被带入一种着急、恐慌的气氛,特别是初一刚开始那二三个月,家长都会有种崩溃的感觉:学校的信息一天若干个,有说成绩的,有说纪律的,有说行为习惯的;大到期末,小到默写的成绩排名更是铺天盖地,还有老师给家长布置的各种作业(主要是监督孩子背诵、改错、笔记整理、听读、听写等),不能完成的,小则发信息批评家长不称职,大则请你到学校陪着孩子完成……,再牛的家长,这些时间也多半是乖乖的。说实在的,我以前还真没想过初中生活如此辛苦,当然,这跟我家孩子的自学能力、规划性不强有关。再说孩子,中学孩子可能是当今社会最辛苦的一类人,早上7:30出门,下午7点到家,8点到11:30甚至12:00做作业、看参考书,改错题等等(当然,抄错题这一类事情就只能家长做了),连锻炼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玩耍时间。我孩子属于瞌睡多的一类,中午在学校得趴一会,晚上回家吃了饭还得睡个30分钟,时间就更紧了。

废掉一个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

喜欢是本能,喜新厌旧也是本能

让孩子练习钢琴并不是我的意愿,而是孩子自己的选择。

有天路过琴房,看见里面摆放的黑白钢琴,孩子驻足望了好久,然后拉着我的手说喜欢,想学钢琴。

我当时只当是孩子一时玩笑话,并没有留意。

随后的时间里,看见孩子模仿电视上钢琴演奏家弹琴的模样,我决定帮他实现他口中的喜欢。

从一开始的认真、热情,到两个星期后的抗拒,孩子对钢琴已经失去了一开始的兴趣。

所以才会出现我“逼迫孩子”的一幕。

“妈妈,我发现我不喜欢钢琴了,我更喜欢小提琴”。

面对孩子不断变换的喜欢,我是否应该选择妥协?

不!

我深刻的知道,即使我现在安排孩子学小提琴,放弃钢琴,指不定什么时候,孩子还会对我说:“妈妈,我不喜欢小提琴,更喜欢某某。”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同时,喜新厌旧也是人的本能。

孩子今天说喜欢这个玩具,明天看见别人手里的玩具,发现自己好像更喜欢别人的。

如果父母一味纵容孩子的“喜欢”,任由孩子在本能中成长,未来成功的可能性并不大。

喜欢是人的本能,但是本能不是技能,如果凡事按照本能走,那么人人都可能是失败者。

为人父母,不应是纵容孩子的本能,而是应该想着如何将本能变成孩子的技能。

强者谈坚持,弱者才谈喜欢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回答。

而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某个行业,某个领域,甚至为人处世上的“强者”。

社会很现实,也很残酷,弱肉强食的社会里,更多时候不是适者生存,而是强者生存。

要想孩子不被现实所淘汰,就要教育孩子如何成为一名强者。

而强者最大的品质就是遇事坚持。

强者不会因为一句不喜欢,就否认掉自己努力,就不作为。

好比如你去随机采访一名在校生,询问他喜不喜欢上学,相信大多数孩子的真心话都是“不喜欢”。

既然不喜欢,为何还要继续呢?

不可避免,其中有父母的逼迫,但更多的孩子心中却很明白,不喜欢,但是必须坚持,因为读书是自己当下所能选择的最直接的出路。

那么多学霸的成功,大部分不是说因为喜欢学习,而是坚持学习。

周杰伦曾透露,正是因为妈妈叶惠美“逼迫”自己从小坚持练习钢琴,才成就了如今的周天王。

强者讲的是坚持不懈,而不是喜欢与不喜欢。

要想孩子将来有所成就,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何去坚持自己的“喜欢”。

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舍得让孩子吃苦

一位清华教授曾愤慨道:教育最大的骗局就是快乐教育、学历无用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这三个骗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国孩子的成长。

刚好,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就占据其中两项,快乐教育以及释放孩子的天性。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孩子还小,应该让他开心快乐的成长。

因此,孩子身上的特点,无论好与坏,父母都理所应当的将其归为天性,似乎都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不可辩驳、不可压制。

”孩子嘛,就应该快乐的成长!”

父母不知道的是,这一句话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未来。

没有人生来就喜欢吃苦,喜欢安逸、享受是人的天性。

但恰恰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唯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如果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成长,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主动选择吃苦,大部分孩子都想要舒舒服服成长。

一旦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用喜欢的方式长大,当年一时爽,余生几多殇。

绝大部分释放天性,自由成长的孩子,当面临人生窘境的时候,都会回过头来抱怨人生,埋怨父母当时对自己的放养,不管不顾。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因为身无一技之长,曾埋怨妈妈刘梅不给自己报兴趣班:

“小时候给你报这班那班,想让你学,你自己不学啊!”

”我不愿意学,你就不让我学啦?那时候我还小,我还不懂事,难道您就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教育我。”

刘星所提出的“悖论”恰恰反映了“让孩子用喜欢的方式成长”教育方式的不足之处。

父母所认为的释放天性,放任孩子成长的行为,无异于在断孩子将来的后路。

按照自己喜欢方式成长的孩子,身无技能护体,将来就会寸步难行。

所以,父母如果想要孩子未来可以走的更加顺畅,就要逼迫孩子一把,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任。

孩子小,本身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判断事情的好坏,是否对自己将来的有害。

这时候,父母就必须起到引导作用,逼孩子一把,先苦后甜,让孩子的未来更有保障。

都说有远见的父母,都带点心狠。

狠狠的逼迫孩子学习,而不是让孩子释放天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成长,其实是对孩子将来的负责。

2.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篇二

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道德品质差、心理有问题和身体有缺陷的学生。问题学生可分学习问题生、品德问题生、心理问题生、身体问题生和综合问题生。每一位教师都喜欢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好学生, 但班级中, 总有些让教师劳神伤脑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的, 有作业不能完成的, 有喜欢说话的。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他们便成了班级中的“问题学生”。他们中的大多数, 无心向学, 学习成绩差。这些“问题生”在一个班集体中数量虽然不多, 但是负面影响极大、破坏力较强, 因此安排他们的座位就很让班主任头疼了。

在学校教育中, 有的班主任怕问题生在课堂上影响他人, 于是采用了下面的某一做法: (1) “包围式”, 将不爱说话爱学习的女生向该生集中, 对其形成包围之势。调皮鬼稍微碰撞着任何一个女生, 都会形成公愤, 引来女生们的共同攻击、谩骂, 白眼。如此一来, 课堂上他只好乖乖做自己的事情, 再不敢乱动, 为所欲为。 (2) 有的老师喜欢为纪律差的学生设“专座”。有的老师把“专座”设在眼皮底下, 这样让他随时处在老师监控下不敢说话;有的老师设在犄角旮旯, 以减少影响。 (3) 有的老师喜欢用“游击式”的方法来安排座位, 对那些纪律问题严重的学生, 班主任今天当众命令他“坐这”, 明天命令他“坐那”, 意在找一个有利于克服他毛病的环境。可班主任没想到, 他会像火种一样, 坐到哪儿, 哪儿的学生就会说起话来。最后教师也不得不承认“哑巴挨着他, 也会开口说话”。

这些做法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吗?很显然, 以上这些做法只能解决一时之需, 绝不会是长久之计。因为教师要上课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他门, 他们总能找到机会。另外, 问题生本来就自制力差, 爱说话, 并且个个感染力是超强的, 再加上人前表现自己的欲望以及“百折不回”的抗挫折能力, 使他们简直成了超人, 坐在哪里哪儿的学生就会说起话来。这样最终可能导致由一个问题生的问题演变成两个甚至一群问题生的问题。对于问题生座位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不能搞特殊, 要平等对待, 否则他们会认为老师在歧视他们, 这样就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激化了师生间矛盾, 不利于以后教育。教师应该明白问题生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设“特殊”座位就可以解决的。对于他们的问题, 近年来我请教了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并结合自己工作上的成效, 对怎样对待问题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改变心态, 赏识问题学生

提到问题学生, 很多老师就会想到爱说话、不交作业、顶撞教师等等, 总之, 很讨厌他们。确实问题学生是个问题, 他们影响教师上课;他们影响优秀班级的评定;他们影响班主任的考核。难道他们就真的这么不堪, 一点优点都没有?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他们其实很可爱, 他们有太多太多的优点, 只是我们没有发现。他们好奇心模仿力特强, 一旦发生什么事, 他们常会千方百计地前往打探, 想看个究竟, 看了后, 还想到去模仿, 久而久之, 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方面总比一般学生要强些。

他们聪明机灵, 大凡问题生都是些聪明机灵的孩子, 只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他们不喜欢学习, 而且在学习方面越来越显得消极怠慢而已。他们敢说敢为, 因为他们调皮所以日常实践多, 与人打交道的面也广, 所以做事胆大、爽快, 敢抛头露面, 对别人讥讽嘲笑的抵抗力也强, 不会因此而扭捏半天才勉强去。

二、提高机会, 增强问题学生信心

许多学生成为问题学生, 是由于缺乏自信。消极的学生、自卑的学生等等, 都是因为没有自信而出现问题。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如果只是简单地责备他们的错误, 那是很难收到效果的。教师应该设法给予他自信, 使问题自然地得到消解。学习、生活中对问题生主动要求做的事, 教师要尽量满足他们, 让他们成为成功者, 享受一些成功者的喜悦。比如对他们降低难度提问, 让他们担任班干部, 让他们担任课代表等。在工作中即使他们很小的成绩, 教师也应在大家面前肯定、鼓励他们, 给予较高的评价。这样就才能使问题生慢慢重获得信心, 从而增强他们在各方面都进步的愿望。

三、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

巴特尔说的好:“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 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由于成长条件、成长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谁都无法保证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丝毫不出偏差。作为学生难免会或多或少, 或轻或重地犯些错误。作为教育工作者, 切不可轻易地把问题学生推向社会。其实与优秀学生相比, 问题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关爱。爱是让孩子听话的最好武器, 他可能会拒绝别人给他的善意提醒, 但是他却无法拒绝爱。只要你真心实意地热爱、关心和尊重每一个学生, 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 用爱心感化、教育学生, 就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四、耐心、细心, 持之以恒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问题学生”也不是一两天可以形成的。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过程必然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教师要在思想上要正确看待出现的反复现象。当问题出现反复时, 不要泄气, 不要急燥, 一定要沉得住气, 及时细心地分析原因, 搞清楚学生是道德品质问题, 还是心理障碍, 尽快找到对症的良药。教师在对他们的教学过程中, 要切忌烦躁和蜻蜓点水, 应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耐心地讲解, 作个别辅导, 指点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不厌其烦地指导, 直到让他们掌握为止。

3.小学生品德教育的方法探究 篇三

一、完善的制度和巧妙的方法是品德教育的保障

孩子们的心灵就像一块田地,如果不种上庄稼就会长满杂草。好的东西如果不先入为主,不好的东西就很容易生根。因此,适当地灌输正确的行为准则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期诵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正面的品德教育,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行动准则,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言行。

此外,利用班会定期考查、评比学生的行为习惯,确立切实可行的好人好事登记制度及合理的奖惩制度,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由学生自评、互评品德行为,对培养学生荣誉感、进取心和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正确班级舆论导向,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既需要完善的制度,也需要巧妙的方法,巧妙的方法远比板着面孔的说教更有效。记得教过学生这样一首歌“两只小蟋蟀呀,最爱来打架,一个摔断腿呀,一个碰破头……”当时教这首歌时只随口说了句“如果谁打架的话,就唱给他听”,没想到有一次还真碰上两个学生打架了,于是孩子们也就真的在这两人面前唱起了这首歌,结果打架的孩子当时就羞红了脸。从那以后,这两个打架的孩子就很少打架了。我们笑着就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板着面孔去做呢?

二、赞赏与鼓励是品德教育的催化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班上有两个孩子特别淘气、贪玩,学习等各方面都得不到全班大多数同学的肯定,他们渐渐丧失信心。在新学期里,由于教师的鼓励和他们自身的努力,有了一定的进步,但相对其他孩子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一次写人的考试作文中,他俩居然都提到了对方的进步,笔者抓住这个机会让他们范读了各自的作文。没想到此后两个孩子信心大增,上进心更足了,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更明显的进步。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及时捕捉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宣传它,让班集体的每个孩子都看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因此,在班级元旦联欢会上,笔者增添了一个节目,让每个学生给他周围熟悉的人写一句祝福的话,而且这句话还要真诚体现被祝福的人的一个优点。由于每个人都通过别人找到自己的优点,包括非常自卑的孩子。因此,这个节目成为那次元旦庆祝会上最让孩子们兴奋的一个节目,从孩子们激动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在迈向新一年的步伐中有那份自信与快乐。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是品德教育的捷径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只有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教育才更具说服力。一个教师如果天天迟到,那想要教育他的学生不迟到,就应该是一件不大容易的事。李贽曾经说过:“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教师要特别提醒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就一定要做到。要求学生不染指甲,自己就不染;要求学生不戴饰品,自己就不戴;要求学生讲诚信,自己许诺给学生的奖励就一定要兑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不仅是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更是品德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四、尊重与理解是品德教育的灵魂

4.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四

邓锦程

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注重自身修养,重礼仪的人才可能成为优秀的人、有用的人、品行兼优的人。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讲文明懂礼仪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更是展现自身修养和素质,树立“自我形象”的重要手段。任何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应该从小就开始。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他们具有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举止,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点工作之一。我认为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

必备的文明礼仪知识是人们形成良好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基础。人的知书达礼并不是先天而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和实践获得的。目前,学生对该知识的认识较薄弱,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从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入手。时过境迁,物换星移,礼仪规范也随着不断发生变化。归纳起来,无外乎有这样几个方面:在家庭生活中,表现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特别是在对外交往中,重形象、讲礼仪;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维护公德,同情弱者、扶贫济困,爱护环境、善待自然。此外,还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所以然”。说声“对不起”也是最常用的礼仪用语之一,它似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紧张的矛盾关系松弛下来,有助于我们与他人相处融洽,能让他人相信你,接受你,更能让自己亲近别人。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低、中、高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普及活动,培养学生对文明礼仪的兴趣。低年级的文明礼仪活动中结合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让学生讲文明礼仪小故事,朗读有关文明礼仪方面的小知识。中年级学生进行小话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提高自己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还掌握了文明礼仪知识。高年级学生的文明礼仪活动更是精彩,可以通过文明礼仪演讲比赛和知识抢答比赛,不但把文明礼仪小知识牢记于心,还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1

二、注重营造浓厚的氛围

徜徉于我校,你会时时处处感受到校园浓郁的文明礼仪知识。校园的东墙面上“知荣辱,明礼仪,传承中华美德”几个大字特别醒目,孔子画像和“忠、孝、仁、义、礼、智、信”时刻提醒学生要文明说话、文明做事、文明为人。《弟子规》内容配以卡通图片悬挂在一楼走廊,形成了亮丽的走廊文化。橱窗中张贴的一份份同学们精心设计的文明礼仪知识小报,内容精彩纷呈:有从书本获得的文明礼仪小知识,有以文明礼仪为题的想像画,有践行文明礼仪撰写成的小文章„„件件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收获,诉说着同学们在活动中的体验与感受。在各班教室的黑板报上,展示了每班同学在学习文明礼仪、实践文明礼仪活动中的独特感受,各个年级,各具特色,它好比一面对外的窗口,展示着各班同学在文明礼仪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同时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每天都会定期向同学们介绍文明礼仪知识并表扬在文明礼仪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学校大队部也每月评出“文明礼仪之星”和“文明礼仪示范班级”。浓厚氛围,让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同春天的鲜花吮吸着甘甜的雨露。

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而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圣贤所创造的启蒙经典。这些启蒙经典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永恒的价值。自古以来我们的读经教育就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因为这是一个人记忆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文化素质和形成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所谓“童蒙养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道理。在孩子的心灵还是一片净土的时候,用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之说来滋养孩子,为他们未来修身立世打下深厚的基础。

我校以国学经典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采用背(自背、互背)、赛(个人、班组比赛)、画(按意境画)、演(化妆)、赏(配乐、配画、吟诵)、展(手抄报、画展、板报展)、用(生活中运用)等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让孩子们体验祖国五千年文化,潜移默化培养文明习惯。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弟子规》诵读竞赛,2000多名学生个

个会背,人人会吟。传统文化的浸润,让孩子们的言谈举止悄然发生了变化。五(1)班的同学杜佳月在母亲生病时,坚持端水送药。她随口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让父母感动不已。

四、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强调教师以身作则的必要性,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陶行知先生一生恪守自己提出的“以教人者教己”箴言,始终严以律己。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直接仿效的对象,也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见到老师问好时,老师也应该点头或招手向学生问好;当老师做错了,也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的小节,体现出尊重学生,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特点,我校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和示范作用。一进校园的橱窗里,就展示着我校评选出的文明礼仪之星,时刻鼓励学生向他们学习,争取早日登上光荣榜。

五、在活动中体验生成文明礼仪是学校德育的组成部分,不单课堂教学要渗透礼仪教育,还要寓礼仪教育于常规活动中。红领巾监督岗的常规检查就包括学生上课、课间、放学时的文明礼仪情况。每月评选文明礼仪之星,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针对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以蕴藏于儿童生活中的事件为素材,把文明礼仪教育寓于趣味的活动中,让孩子们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说一说、演一演、看一看、想一想、评一评。让队员们互相影响、熏陶,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使他们从中受到礼仪教育。

六、要持之以恒

小学生礼仪表现有反复现象。小学生可塑性大,有好模仿和从众的心理特点,强化礼仪训练是比较容易取得效果的。但由于受家庭、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小学生礼仪表现具有时好时差的反复性特点。有的学生明明知道礼仪规范的具体要求,就是不能很好地去执行,或始终如一坚持;再有常规训练的松懈、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等也会使学生的礼仪表现产生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不要气馁,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抓反复、反复抓、扎扎实实,坚持不懈。我们经常提醒学生见到老师、客人主动问好;如果老师从你身边走过,就很自然的向老师问好。现在我校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不论在哪儿见到客人、老师都能主动问好、或者行鞠躬礼,提高了讲文明、懂礼貌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总之,文明礼仪教育靠老师和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依靠家长、社会共同来完成,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5.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篇五

学前教育是儿童对周围事物和现象学会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积极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萌芽阶段。也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首个环节。在幼儿园里,教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教他们唱儿歌、做游戏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动脑、动口、动手等方面的能力,儿童在说说、玩玩、唱唱、演演的愉快活动中初步学习一些知识和本领。此外,教师还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在教室周围的墙面上布置了许多色彩鲜艳的卡通图案,儿童在这种优美的环境中轻松、快乐地活动、学习。学前教育重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如何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呢?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方法吧!

摘要:学前教育要按照幼儿生长和成长规律来办,在幼儿园办学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和发展天性,坚持游戏教学,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让他们“有余力,则学文”。如何让幼儿快速对接小学?本文根据自身的一些学前教育经念,谈谈如何做好学前教育与小学的衔接。希望能给小学教育提供些参考和意见。

关键词:学前教育;经念;衔接;参考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就是两者在培养目标工作的内容、方法上的互相联系。学前教育可以对小学教育打下很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依靠儿童在学前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顺利进入小学学习。对于一年级的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孩子,为了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生角色,我建议采用与学前教育相似的游戏教育教学法。

一、用儿歌串联教学

对于爱说爱唱的小朋友,可以将所学内容化身为儿歌的形式,这种直观、便捷的方式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如我们在拼音教学中,不管是教字母的字形,还是教字母的发音,都可以大量借鉴儿歌的形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发展语言智能

在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抽象枯燥的东西,他们往往是没有兴趣。如拼音符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为刚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在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那么,拼音将有可能成为孩子学习上第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这也会对于他们刚刚萌发的学习兴趣与信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些建议教师在拼音教学中加强创设情境,来发展他们的语言智能。如:结合图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活学生语言能力。

三、通过游戏,发展记忆智能

实验表明,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一节课一般保持在十几分钟,并且也不是很稳定,有意思的事情往往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需要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坐上一节课,几乎是不太可能。小朋友们记得快、忘得也快,怎样将一时的记忆长效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游戏带进课堂。由于学生年龄小、爱表现、好动、记忆力强等特点,可以将枯燥无味的复习巩固的方法改变成开火车拼读比赛、邮递员阿姨“送信”、找朋友、连线猜动物游戏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地调节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能够动静结合,不但既有节奏,而且有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利用这些贴近学前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小学生状态,有利于提高对一年级学生的教学效果。

四、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活动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也无固定的模式可遵循,老师可以在充分了解孩子、及时捕捉信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使孩子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开展《乌鸦喝水》这一活动,教师不能简单地、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答案,而应让幼儿说说有什么办法能让乌鸦喝到水,从而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于是孩子们就千方百计地找来了瓶子、沙子、海绵、吸管等多种材料进行探究,等到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后,老师可以让幼儿说说如果没有这些材料怎么办……在探究过程中,孩子们虽花了一定的时间,但随着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他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尝试的乐趣。可见,在自由探索中,孩子们不仅拓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乐于创造的热情和信心。

五、加强挖掘孩子的创造潜能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可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发幼儿的创造力是何等重要。虽然说创造力人人都有,但创造性思维则需要老师心去挖掘。在组织“春天在哪里”这一活动中,如果单靠老师呆板的说教,幼儿不但兴趣索然,而且根本无法领悟春天的美,无法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知识。因此,老师可以将孩子们领到大自然中,带他们欣赏一个又一个美景,让他们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丽、春天的迷人、春天的朝气,让他们自己找到“春天在哪里”的答案。这样,孩子们不仅在春天的怀抱里学会了诗歌,还丰富了联想与想象,同时也促进了孩子们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有机结合,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

总而言之,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直至大学教育是贯穿学生成长的整个教育过程,每个过程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而每一环之间都存在着许多相关连的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而做好每一个阶段的衔接,对于学生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做好教育衔接工作,为最终实现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尽心尽责。

参考文献:

[1]伏荣超、孟庆尚.中小学教育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科研论坛.(06)

[2]郭思乐.基础教育之本:保护和依托儿童学习的生命自然——兼评抑制频考文化的意义[J].教育研究.2006(11)

6.小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教育方法 篇六

1.性格内向,不知如何交往型

有些孩子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外界接触较少。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流,害怕周围的一切。

2.缺乏自信,不敢与人交往型

有许多孩子平时不太喜欢跟同学们在一起,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想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而是他们在交往中缺乏自信。这样的学生在看到别的学生大方自信地发言时,眼中尽是羡慕,心中充满渴望。他们在参加班级活动时,一会儿看看老师,一会儿看看同学,其实就是想让老师再鼓励他一下。

3.适应不良,难以融入新集体型

7.谈听力障碍学生的教育方法 篇七

1 健康心理的形成

澳大利亚的一位教师以生动的比喻描述了特殊教育。他说, 面对半杯牛奶, 有的人垂头丧气地说:才半杯牛奶呀。而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有不同的思维一充满信心地说:哈哈, 还有半杯牛奶呢!这恰当的比喻说明了社会在对待有听力障碍学生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态度。前者, 意味着歧视与放弃, 后者意味着尊重和努力。在这种理念下, 所有的聋教育教师都应该竭尽全力, 为这些学生提供符合其能力和需求的完整教育以及相关服务。这种与人为本、尊重个性差异、不放弃任何学生的教育思想, 对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

1.1 健康心理的界定

1948年,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时通过的宪章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换言之, 一个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良好的社会适应。

健康的心理包括崇高的理想、健康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完善的性格, 并使人感受到内在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精神文明成为现代人的社会意识形态, 他们彼此了解、尊重, 注重现在, 面向未来。培养听力障碍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形成21世纪现代人的心理品质, 乐于接受未曾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 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思路开阔, 头脑解放。

据调查, 我们的聋校教师在对学生施教的过程中, 没有对心理健康作很好地研究, 只偏重于生理方面的健康问题, 而忽略了心理的健康问题。由于老师本身缺乏心理卫生知识, 为此也弄不清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甚至施加种种心理压力, 更加剧了他们心理障碍。因此对听力障碍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 健康心理的特征

评定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 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当然, 各人的观点不同, 评定的标准也不同。有的人认为, 这些学生和其他学生要区别对待, 只要身体好, 精力充沛, 智力发展正常或较好就是心理健康, 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就是忽略了听力障碍学生个性和情绪方面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健康的心理是多维的, 不能一提一个人就是他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科技智力如何如何, 而忽略了怎样对待自我, 怎样待人接物, 怎样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社会性智力能够达到怎样的水平。

1.3 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

一个人的行为是其内在心理的外在表现。一是行为方式与年龄特点相一致, 如处于青春期的听力障碍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遵守纪律, 生活有规律;二是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 如自己是学生就应该尊敬老师、勤奋好学, 如果出现厌学、作弊等不良现象, 就意味着他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三是反应强度与刺激强度相一致, 如不因一句玩笑的话而耿耿于怀, 不为一次考试的失误而过分焦虑;四是行为一贯和统一, 如一贯表里如一、一贯努力学习、一贯待人诚恳等等。健康的心理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影响, 需要从小培养, 心理素质的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课题, 听力障碍学生的诸多不健康心理在纠正过程中也会表现出反复性, 决定了教师在培养方面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2 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对听力障碍学生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如在文化及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 迫使每一个人都要拿到相对应的合格证。在挑战与机遇并存, 困难与希望同在的社会环境中, 要适应主流社会, 就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对孥生进行培养。

2.1 责任心的培养

责任是指应该承担的过失, 责任心是一个人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任务的自觉和负责的态度。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对责任心是这样下定义的:责任心是指能分清对和错, 理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 就是个体能明白自己的任务, 并用自己的行动去完成任务的心理特征。

2.2 与家庭合作

学会合作首先是尊重并承认对方的价值, 承认在完成某项任务时需要群体的参与, 分工可能各异但追求的目标相同。听力障碍学生接受教育是家长与学校的共同责任, 家长的角色不是一般的“配合”与“支持”, 而是与学校密切配合。

为了帮助听力障碍学生成为有责任心的、独立的人, 教师应与学生家庭合作, 在学校背景下进行的事件与家里发生的事件之间建立过渡性联系, 让家长知道教会自己孩子独立性与有责任心是基本的教育目标, 把以强化特定行为的培养愿望告诉他们。要告诫家长, 不要让他们扮演成为自己孩子的解救者。

2.3 组织集体活动

早在1920年, 心理学家F.H.奥尔波特进行了一个实验, 他发现个体在群体中的作业有增质、增量的倾向, 即一个人单独做一项工作, 往往不如一群人一起作同样的工作效率高。1879年, 心理学家特里普立特进行了“群体效应”的研究, 考察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表现的影响。他邀请骑自行车的人单个地尽快骑车, 然后请别人伴同他骑, 再请人与他竞赛。在第二种情况下, 骑车的速度增加了30%, 在第三种情况下, 骑车速度又提高了59%。他的实验报告在《美国心理学》杂志发表后, 立即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在学校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发现这种类似现象, 有的学生在运动会比赛的情境下能超水平地发挥, 取得好成绩。

社会助长作用之所以产生, 是由于多数人在一起工作, 增强了被别人评价的意识与表现欲, 从而提高了个人的兴奋性, 增强了彼此竞争的动机, 减少了由单调的感觉和孤独造成的心理疲劳, 提高了心理活动的水平。在聋校, 集体活动一直是对他们进行教育的一个特点, 它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和认知的发展, 鼓励他们积极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 有助于评估他们的进步成长。

摘要:对听力障碍学生进行教育, 要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入手, 紧紧抓住他们的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听力障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不仅关系到个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的程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 增强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已成为新时代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听力,障碍,学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力障碍学生心理与教育[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20.

8.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篇八

一、环境熏陶——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

育人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教师要与学校形成合力,共同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行为发生改变。首先,利用校园中广播、墙报、宣传栏等,宣传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的内容、养成教育口号等,强化学生对养成教育的认识,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大环境;其次,班级内选出适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儿歌、口号,在教室中张贴与养成教育相关的至理名言。为了突出学生主体,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拟定养成教育口号、名言,然后提醒学生时刻对照口号、准则,看看自己做到了没有。为了突出榜样的作用,学校每年举办“好习惯之星”评比活动;然后,学校将获奖的学生的事迹制作成一个宣传版面,以此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校与教师形成合力,构建良好的养成教育环境,利用环境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目前存在一种“怪现象”:很多学生对行为准则能够倒背如流,但做起来却到处“减分”。归根结底,学生背的行为准则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点滴渗透,逐渐形成习惯。例如,吃饭之前要洗手,渗透“洗洗更健康”的观念;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不随地吐痰、扔垃圾,不在墙上乱涂乱画,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意识;见到老师、同学、家人等要主动问好,讲究礼仪,等等。常言道:教育无小事。其实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越是细微的东西,越能够凸显出一个人的品质。教师要从小事抓起,点滴渗透,以细节成就孩子的人生,以细节取胜。

三、细节训练——搭建良好的养成教育课堂

学生的行为需要强化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细节训练,搭建良好的养成教育课堂,形成特色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学校安排,确定“按月好习惯”训练重点。例如,三月份以训练学生感恩的好习惯为重点;四月份以训练学生举止文明好习惯为重点;五月份以训练学生劳动习惯为重点等。确定每月的细节训练重点后,教师要利用好班会、晨读前等时间,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并利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评选出每月的“好习惯之星”,以此激励学生不断督促自己的行为改变。其次,教师必须丰富好习惯训练形式,这是因为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细节训练,学生才会不感到枯燥,而是充满期待。例如,每周从班级中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在国旗下讲话,主题与养成教育相关:行为规范,点滴做起;课堂、课间的自我要求;宽以待人,学会与人相处等。利用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讲感染学生,促进学生行为改变。在进行养成教育时,教师不应只是“要求”,而应“细化”,注重“训练”,自身也应该严格恪守,做好榜样。

四、形成合力——突出联合的养成教育效果

“父母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在进行养成教育时,学校可以与家长形成合力。如“5+2=0”现象很严重,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未形成合力,学生回到家往往“原形毕露”。例如,让家长参与到“好习惯之星”评比中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打分(以真实表现打分),以此要求学生做到在学校和家中的行为一致;教师将学校中养成教育的内容以电子档形式发送给家长,让家长明确内容,做好“监督者”的角色。如果孩子表现欠佳,家长可以及时“温馨提示”,督促改正;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家长群,定期交流孩子的表现(教师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通过交流,教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养成教育情况,再做适当调整。学校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养成教育会更加有效,效果将会更明显。

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需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多一份耐心、细心,做好养成教育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要从细节做起,点滴渗透,以小见大,有效实施养成教育。

9.职高学生的教育方法(范文模版) 篇九

职高学生还有以下特点:

1、成绩不如普高

由于竞争所致,在初中升高中时,优胜劣汰,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普遍不能进入普通高中,只能进入职业高中或者综合高中就读。而且成绩更差的是英语和数学两个科目

2、综合能力不如普高

由于在初中长期扮演的是“差生”的角色,造成思想封闭,缺乏信心和主动意识。或者初中长期扮演老师的“对手”角色,带着继续充当“风云人物”的思想来到高中,过于的“一切满不在乎”。是非观,荣辱观较差

3、效率低下

这表现在学生和活动的各个方面,由于长期养成不良习惯,学习做事不够认真,不是很能注重方法

4、理想与现实努力的矛盾

很多同学都是一直梦想着有很好的成绩,能够考上好的大学,但是实际又不足够努力。

5、缺少自省

很多学生还是非常有自尊心的,很爱自己的面子,遇到失败,往往没有足够的胆量承认错误,而且容易把责任退到被人身上。

所以我认为职高老师应该:

10.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方法 篇十

学生的活动大多数是以班级形式出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先锋者和主导者。每个班主任必须学会做德育工作,掌握好德育教育的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要教学方法

思想品德教育,从某种角度说,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如果师生双方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系统,更容易顺利地完成教育目标。所以说,作为班主任在教学中,坚持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是非常重要的。

1、以爱为前提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首先应以理解、尊重为前提,以爱心为出发点。作为一名班主任,即使学生犯了错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谆谆教导学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应。一味的训斥,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更不能用挖苦、讽刺伤害学生的心。教师对学生尊重,就会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愉快。爱心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批评教育,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也能更加爱戴老师,更有利于加深师生的感情,从而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

2、以理为基础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我们绝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画框框、背条条上,一定要坚持以理服人,在“理”上下功夫。我在教学中往往是尽自己最大能力,多给学生讲道理,力争把道理讲清、讲深、讲透,使学生真正理解、听懂、心服口服,从而培养学生的认同情感,增强学生对教材的可信度。

3、以乐为载体

思想品德教育相对较枯燥,可将一些学生所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穿插于教学之中。也可将教材与现实相结合,将大形势与身边的小事相结合,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形式多样的辩论会、演讲会。还可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演唱会和故事会等。以此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乐趣,形成师生情感共鸣。

二、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以“活动”的理念贯穿思想品德教学,首先要以现代教育观为指导,确立平等教育观、个性教育观、学生主体观和主动学习观等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地去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要从“活动”的目标、内容、环节、组织各方面来优化整合,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和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多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班级即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经常性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参观、调查、访问与班队活动相结合;把讲故事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把小制作、小发明与科技活动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宣传相结合;把《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课堂行为规范》等条文分散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去理解、学习,再把各种制度的贯彻实施与班级的自我管理、文明班级的检查评比、卫生监督岗、争创先进班集体等校内外活动相结合。这样,学生们在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教育,将过去老师的强制性教育和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变成了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实际也是一种自我教育的好方法。例如积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组织少先队员举行“在校我是老师的小助手”、“在家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开办“小小储蓄所”、“为灾区小朋友献爱心”等活动;结合美化校园,开展植树种花,打扫公共卫生等竞赛活动;同兄弟学校横向联合,共同开展“做文明礼貌的好少年”,“共创文明班级”等活动。以此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规范习惯。平时,还坚持每周小组评议一次,一月在班上评议一次,半期、期末总结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和完善各类班队活动。

这种活动化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充分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而且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在劳动教育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1、在劳动实践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也必然以认识感悟、把握、拥有物质为起点。在当今物质福利不断涌进孩子的生活的同时,他们对这些物质福利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观念却很淡薄。在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里的“小皇帝”,贪图享乐,害怕艰苦,轻视劳动,不热爱劳动人民,不珍惜劳动成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劳动观点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体会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日常的,反复的自我服务、义务劳动和家务劳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

2、在劳动实践中,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磨练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在成功的喜悦中,树立自信心。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成正比例。一些在学习上、行为上有困难的学生,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劳动课上却能大显身手。劳动实践能有效地使一些原来学习上较后进的学生增强自信心,并实现自我转化。

3、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而学习分工协作,学会同甘共苦,群体意识得到了增强,自我为中心的缺陷不断克服。在公益劳动、为民服务等活动中,又可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将思想教育与劳动、生活实践有效地相合,不断进行有效的尝试和改进,对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够取得较显著的成果。

四、以量化管理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制力,他们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已具有一定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因此量化管理,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的好形式,量化管理以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为出发点,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通过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提高学生德育素质为最终目的。

尽量将学生的行为数据化、指标化,比如:小学生守则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因为个别人迟到问题,班级就通过经过点名、登记、相应的处罚,以培养学生遵守时间制度,自觉安排好上课学习的时间。又如:不乱扔纸屑果皮的问题,班级有检查,罚扫地等管理制度,来克服同学不注意环境卫生的不良现象,促进学生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量化管理工作看起来细微,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不甘落后等行为习惯,而且逐渐增强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个人与集体、国家共荣辱的自觉意识。

上一篇:证明办公交卡下一篇:大二学生入党申请书1500字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