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2024-08-14

威海旅游产业分析(8篇)

1.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一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全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集中力量实施了“一带四区”工程,以郑、汴、洛“三点一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嵩山少林寺、龙门石窟、黄河小浪底、开封宋都景区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开发以古都、名寺、祖根、功夫、宗教为特色的文化观光、寻根朝觐以及休闲度假、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加快了伏牛山、南太行、桐柏—大别山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总体上说,我省旅游资源开发跨上了一个新台阶,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旅游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2005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60.05万人次,旅游创汇2.16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超过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82.31亿元。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6%,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跨入全国旅游大省之列。

旅游资源开发朝着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依托“古、河、花、拳、根”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基础,形成了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三点一线”精品线路的吸引力明显增强,龙门石窟、嵩山、云台山、宝天曼分别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跨入世界品牌的行列。同时,工业旅游、农业观光、会展旅游、科普旅游、旅游节庆活动等新的旅游项目有声有色,呈现出人文景观和自然山水景观交相辉映、综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旅游交通、住宿、餐饮、信息、商业、娱乐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旅游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道路及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全省现有国际国内旅行社909家,旅游涉外、星级饭店425家;有19个城市获得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初步形成了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城市建设和旅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旅游体制创新取得新进展,社会多元化投资格局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在加大对旅游业投资的同时,积极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相分离的路子,逐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旅游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民间资本纷纷进入旅游业,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八里沟、栾川滑雪场、西峡漂流等景区均因民间资本注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旅游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旅游发展的内生机制逐步形成。

旅游关联产业蓬勃发展,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围绕“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培育综合旅游产业体系。一些地方旅游业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目前,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48万余人,总就业人数达到240万人以上。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改善城市面貌、重塑河南形象、促进对外开放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优势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景区景点部门所有倾向比较明显,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营、孤立作战、分散经营,旅游市场无序竞争,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对外宣传推介没有形成合力,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二是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饮食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在一些环节上还存在瓶颈。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产品档次不高、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景区文化娱乐项目单调,游客夜间文化娱乐贫乏,有些重要的景区景点食宿条件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

三是旅游外向度低,入境游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2005年我省的入境游居全国第二十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十九位,与文化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主要原因是:旅游目的地产品不精,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不强;有效宣传不够,海外知名度不高;国际航线不足,专业人才匮乏,与国内外大的旅行社没有形成广泛的合作网络。

四是深层次体制性障碍尚未清除,旅游产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旅游资源开发仍是政府主导型模式,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旅游市场主体发育滞后,运行机制不健全,尚有一部分还明显带有事业性痕迹,龙头骨干企业不多,整体竞争力和发展活力不强;管理体制不够协调,有时甚至出现相互掣肘现象,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旅游业发展态势分析“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黄金发展期”,旅游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一是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旅游产业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二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发挥我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文化与旅游的产业融合,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以及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办,有利于拓展国际旅游市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扩大开放中的排头兵作用;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有利于统一、开放的旅游大市场的形成,激发旅游市场主体的内在活力;五是各地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间资本大举进军旅游产业,有利于保持旅游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省旅游产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区域竞争日益加剧,各省(区、市)都在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一些旅游资源富集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产品成熟,设施完善,形象较好,在旅游资源类型、客源市场的构成等方面都与河南有着较大共性,不可避免地会分流客源。

特别是在入境游方面具有强势地位的省市,凭借现有基础和国际交往的大通道,仍将保持迅猛的发展态势,加上汇率调整等因素,势必对我省旅游产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全省旅游产业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突出文化特色,塑造整体形象;加强产业组织,拉长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推进资源整合,着力优化结构。推动旅游业由资源开发型向产业发展型转变、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省为旅游经济强省。

二、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旅游资源分布特点和旅游产业发展功能定位,呼应全省经济发展的宏观布局,在分析“十五”旅游业布局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五区”的旅游产业空间发展布局构想。

一带: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

五区: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伏牛山旅游经济区、太行山旅游经济区、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豫东平原文化旅游经济区。

(一)促进旅游与经济互动,彰显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发挥综合优势,重点发展沿黄文化旅游经济带。要围绕郑州都市圈、现代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教文化中心建设,突出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古都文化的旅游主题,积极开发黄河生态游和城市近郊游,加强旅游综合配套体系建设,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使郑州成为全省旅游的对外开放窗口、国内外旅游首选目的地、游客集散中枢和服务中心、旅游人才开发培训基地。进一步优化洛阳龙门景区文化自然要素,整合白马寺、关林、牡丹园、天子驾六等优势旅游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完善开封古城水系,开发开封古城墙,重现宋都古韵。同时,该旅游经济带要大力发展工业观光、农业观光、科普、体育、会展等相关产业,增强对全省旅游业的辐射带动能力。要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开发黄河滩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加快黄河两岸的生态建设步伐,优化视觉景观,重点发展三门峡黄河白天鹅生态苑、黄河小浪底景区、濮阳生态旅游景区、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湿地鸟类保护区、黄河滩区生态农业园等。将这一横亘中原的黄河母亲河建设成绿色生态走廊,并作为文化旅游走廊的环境辅承,勾勒出人文气息醇厚、自然生态优越的世界精品旅游带。

(二)突出嵩山品牌优势,打造嵩山文化旅游经济区

要以申报嵩山、观星台进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少林武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突破口,整合区内的旅游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出武术文化主题,做大做强集培训、演展、竞技为一体的武术产业。进一步美化景区生态环境,再现“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自然意境。加大嵩山文化圈开发力度,加快寺、庙、阙、观星台、嵩阳书院的综合开发。大力发展旅游要素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相关产业,建成驰名中外的世界级旅游经济区域。

(三)融合自然人文因素,提升太行山旅游经济区

要强化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线路,打通景区连线,着力打造以自然山水、殷商文化为主体,与红色旅游、民俗文化相映生辉的品牌景区,加快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勾画多种形式的旅游线路。积极开发滑翔、登山等专项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拓展景区功能,完善配套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力争建成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旅游经济区。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要加强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充实娱乐、购物功能,增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拓展伏牛山旅游经济区

要加强旅游经济合作,完善旅游交通网络,使之连线成片,形成整体合力。要以旅游业为龙头,发展配套关联产业,培育特色经济,促进扶贫开发。加强生态建设、退耕还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力争建设成为以生态观光、康体休闲功能为主,旅游产品层次分明,旅游产业链条完整,旅游经济良性循环的中国北方重要的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区。区内中心城市和县城要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争创优秀旅游城市,提高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五)打造“一红一绿”胜景,开发桐柏—大别山旅游经济区

要突出“一红一绿”的主题,重点实施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工程,加快红色旅游线路开发,加强与湖北、安徽两省的合作,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和该区域旅游经济的龙头。积极开发以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为主题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产品,营造浓郁的休闲度假氛围,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景区的互通能力。通过旅游业发展带动服务业等关联产业发展,促进区域内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把该区建设成为在全国有较强吸引力的山水度假旅游经济区。

三、旅游产业发展任务

1.丰富功能,拓展自然生态旅游业

以“一河三山”自然山水为基础,以云台山、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宝天曼、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等具有国际影响的优势自然旅游资源为重点,倾力打造世界级的自然旅游品牌产品。大力美化景区(点)生态环境,注重景观品位的提升和文化氛围的营造,迅速提高国内外知名度,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精品。

云台山景区要大力美化生态环境,恢复植被,充实瀑布水源,加快茱萸峰森林公园、青龙峡、峰林峡、神农山、青天河等景区的连线连片开发,注重景区文化氛围的营造,将温县太极拳表演纳入景区游览项目,进一步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嵩山景区要加快生态建设,把体育竞技比赛、地质科学考察与文化旅游有机组合起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宝天曼景区要以生物多样性为主题,辟建生态环保、科普修学、科研考察的高端园地,将之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家园推向世界;以西峡恐龙蛋化石群为托,建立恐龙蛋化石群地质科普旅游区,把恐龙蛋化石博物馆、恐龙蛋化石遗迹展览馆、白垩纪地质公园等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地质自然主题旅游区。

将五龙口风景名胜区、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鸡冠洞风景名胜区、岈山风景区、太行大峡谷风景名胜区、石人山风景区、郑州黄河游览区、林州红旗渠游览区等国家AAAA级景区以及具有发展成为AAAA级景区条件的老界岭、老君山、白云山、天池山、鸡公山、南湾湖、八里沟、万仙山、王屋山、淮源等景区,作为河南自然生态旅游的重点产品加以完善提升,进一步抓好景区的精深开发,通过道路连接和线路组织,优化连线连片开发格局,积极发展登山、探险、健身、水上游乐等多种旅游项目,拓展旅游功能,增强旅游的趣味性、参与性和知识性,使其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吸引力的自然生态旅游产品。

2.多元发展,重视社会旅游业

红色旅游。把信阳红色革命根据地、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郑州二七纪念堂、桐柏叶家大庄、确山杨靖宇故居、晋鲁豫军区司令部旧址、镇平与夏邑的彭雪枫纪念馆、陈官庄淮海战役纪念馆为代表的革命纪念地和以林州红旗渠、兰考焦裕禄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品牌资源等,作为河南著名的红色旅游标志,进行组团发展,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充实配套服务功能,创新展示方式,增强游览效果。

节事会展旅游。继续办好现有的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菊花花会、信阳茶叶节、安阳殷商文化旅游节、焦作国际太极拳赛会、三门峡国际黄河旅游节、周易与现代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节会,增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节事会展活动。以郑州为主,发挥大中型城市的商旅会展功能,发展商务旅游,创立会展品牌,积极争取一些中外大型会议、赛事、展览、博览的承办权。

民风民俗民居旅游。依托盘古庙会、太昊陵庙会、中岳庙会、大山庙会、洛阳关林庙会、马街书会、中原庙会等民间庙会活动,展现地域民俗文化的特点和精华;建设体现地方特色的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豫西民俗文化主题园、豫南民俗文化主题园等民俗旅游主题景区。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提升民俗文化品位,开发丰富

多彩、大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加强对历史特色民居的保护性开发,使康百万庄园、马氏庄园和徐家大院、太行山民居、大别山民居等成为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现代工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金星啤酒集团、郑州三全食品公司、郑州宇通客车公司、河南安彩集团、许继集团、漯河双汇集团、河南瑞贝卡发制品公司、洛阳一拖集团、新飞集团为依托,开展工业旅游。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工业旅游点,展示企业文化精神,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列入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河南农业高新科技园、河南金鹭驼鸟乐园、洛阳南村、临颍南街村、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区、新乡小冀京华园、新乡七里营刘庄为依托,开展农业观光游。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和生态农业生产基地,重点建设豫西等地的杜鹃观赏基地、洛阳牡丹基地和牡丹观赏园、开封菊花种植基地、濮阳世锦园鲜花生产基地、信阳潢川盆景园等特色花卉旅游项目以及信阳茶叶生产基地。

体育保健游。重点开发景区或城市近郊的温泉和矿泉资源,挖掘传统中医医疗康体功能,建立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疗养院和康体保健区,积极发展各种运动场、训练基地、滑雪场和体育竞技类主题公园等专项体育旅游场所。

环城休闲旅游带。适应城市居民双休日近郊游的需要,大力开发科普型、休闲型、娱乐型的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强的专项游乐产品,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二

早在19世纪70年代, 就有西方学者开始了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葛留克斯曼 (1935) 首次对旅游业经济效应进行了分析;马西森 (Mathieson) 和沃尔 (Wall) (1952) 提出了“旅游乘数”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 学者们又逐步建立了投入产出表、旅游卫星账户等复杂的旅游经济效应计量模型。但很少有学者单独对旅游产业创汇效应进行全面分析, 一般都是将其作为旅游产业经济效应的一部分进行分析。

另外, 一些学者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主要得出以下结论:学者们对西班牙 (Balaguer&CantavallaJord, 2002) 、中国湖南 (周丽, 2011) 等地区的实证研究均得出了旅游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Chi-Ok Oh (2005) 对韩国的实证研究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Kulendran&Wilson (2000) 、Shan&Wilson (2001) 对澳大利亚、中国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本文运用旅游业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 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力求对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 并得出改进的政策建议。

一、海南旅游产业创汇发展概况

(一) 海南旅游业发展历程

在建省之初, 海南的旅游业产值收入很低, 基础设施也很落后。办特区以来, 海南省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旅游业。同时,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 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推动了海南旅游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下面从旅游收入等方面动态地考察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情况, 具体的增长情况见表1。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从表1可以看出, 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很快。建省初期, 海南的旅游业刚起步, 1988年旅游总收入仅为2.87亿元 (见表1) , 占海南省GDP比重为3.7%, 占第三产业产值的11.8%。建省办特区后, 旅游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接近30%, 1993年的增长率甚至高达300%, 仅在2003年由于非典影响, 出现轻度的下降。而1988-2010年海南省GDP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4%。

总的来说, 自建省以来, 海南的旅游业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一些年份的指标增长还快于同期海南GDP的增长。

(二) 海南旅游业创汇发展成效

随着海南旅游产业的发展, 海南旅游业创汇的效果日益显著。1988年,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仅为1547万美元, 约为当年出口额的二十分之一, 仅占GDP的0.07%。建省办特区后, 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长, 1988-2010年年均增长率约为18%, 高于海南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2008年, 海南旅游创汇达到39032万美元, 约为1988年的21倍, 相当于当年出口额的五分之一, 占全省GDP的2%。其增长详情可见图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的不断提高, 不仅直接为旅游业的发展积聚了资本, 而且促进了海南经济的开放, 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从而为整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分析

(一) 海南旅游创汇与出口创汇比较分析

海南旅游创汇效果明显, 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从1988年到2010年, 海南旅游业所取得的外汇收入由0.155亿美元增长至3.223亿美元, 增长近20倍, 年均增长率17.7%, 高于同期海南出口额增长水平和GDP增长水平 (16.6%) , 见图2。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

在外贸出口方面, 海南省外贸出口的增长较为缓慢, 总值不大, 从1988年到2010年, 海南省的贸易出口额从2.95亿美元增长到了23.91亿美元, 总共才增长了约7.1倍, 年均增长率仅为11.2%, 远低于海南旅游创汇和GDP的增长水平。

另外,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海南旅游创汇跟上了全国旅游创汇的增长, 而出口创汇则相反。从表2可以看出, 多数年份海南旅游业创汇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0.7%以上, 1992年甚至占到了1.45%, 而且历年海南旅游业创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比重都高于同期海南出口额占中国出口额的比重 (后者大都在1%以下) 。尤其是最近5年, 后者一直低于0.2%, 这说明海南省外贸出口发展较为缓慢。

数据来源:海南数据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中国进出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中国旅游创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

(二) 海南旅游创汇对出口创汇的影响分析

下面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海南旅游业创汇的作用。由于海南旅游业创汇的增长快于海南贸易出口额的增长, 所以海南旅游业创汇对海南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应该有相应增长, 现将这种情况与全国的情况做比较, 详情见下表 (表3) 。从表中可以看出, 自1988年以来, 海南旅游业创汇增长较平稳, 旅游业创汇对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数据来源:海南数据根据历年《海南统计年鉴》整理得来;中国进出口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整理;中国旅游创汇数据根据历年《中国旅游年鉴》整理。

(三) 海南旅游创汇对GDP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旅游创汇效应的另一种表现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促进作用, 为了分析海南省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笔者基于1988-2010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和GDP等数据, 运用相关软件, 进行实证分析。

1. 模型设定

为了单独衡量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增长的影响, 假设其他影响因素不变。在以下分析中, 本文用WHSR表示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 用GDP表示海南省生产总值, 构造对数回归方程:Ln GDP=α+βln WHSR+u, 即将生产总值取对数 (Ln GDP) 作为被解释变量, 外汇收入取对数 (Ln WHSR) 作为解释变量。式中, a表示常数, β表示ln FDI的系数, 其含义为FDI变动对三次产业GDP的影响, ut表示误差项。

2. 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主要指标有海南省生产总值 (GDP) ,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 (WHSR) , 样本区间为1988-2010年, 样本数据均来自于1988-2011《海南统计年鉴》、《中国旅游年鉴》、《海南经济统计公报》。为了避免币制波动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文中WHSR值用当年的汇率换算成以亿元为单位的人民币额。

基于以上思路, 运用海南1988-2010年的统计数据, 通过相关软件对WHSR与GDP两个变量进行回归, 并查看WHSR对GDP的贡献。

我们以1988-2010年相关数据为基础, 用OLS进行回归分析, 构建回归方程如下: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该方程的拟合度高达91%, 这说明该回归方程与实际情况的拟合程度较高。分析结果表明, WHSR对GDP的贡献为0.8576, 即海南省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使GDP增加0.8576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 海南省旅游创汇对海南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 创汇效应明显。

三、改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政策建议

从前文的分析可知, 海南旅游业创汇效应显著, 对海南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提高了海南经济开放程度, 已成为海南主导产业之一。

但是, 海南省旅游产业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旅行社实力分散, 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旅游产品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体系和特色, 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高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海南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开放和发展, 不利于海南旅游产业创汇等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

采取合适的政策和措施, 推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提高海南旅游业外汇收入, 促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发挥, 对于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海南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 提高景区可进入性

海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通讯和交通都不够通达, 而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依赖性较强, 为了进一步发展旅游业, 海南要紧紧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 加快海南旅游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尽快推进进出岛通道的开辟, 对现有机场进行扩展改造, 在博鳌等地筹建新机场, 加强港口和邮轮码头建设, 构建海陆空三维入岛立体交通体系。

在东环铁路成功开通的基础上, 进一步修建西环铁路, 推进中线高速公路的建设, 形成通达的“田”字型高速公路网络, 加强中西部农村公路建设, 促进新景点的开发, 提高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

(二) 大力提高信息化水平, 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入境游客往往来自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 要大力发展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 逐步推进无线网络的覆盖, 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旅游服务的信息化水平。

此外,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提供必要的技术和资金支持, 推进旅游酒店业、餐饮业和旅行社业的健康发展和品牌创建,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海南特色旅游服务体系, 促进旅游区建设的标准化和管理服务规范化建设。

(三) 加快旅游产品创新, 开发精品旅游线路

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 充分利用资源, 结合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 进行旅游产品的构思和开发, 以特色和品质取胜, 同时对已有文物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 并将其与人文背景相结合, 增加其对外地和境外游客的吸引力, 科学规划, 逐步形成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为补充的特色旅游产品结构。

同时, 结合市场实际, 突出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依托逐步完善的岛内陆地和海上交通网络, 将精品景点连点成线, 开发东线滨海游、中线民俗游、西线探险游、热带雨林生态游、海洋探奇游等精品旅游路线,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并根据游客需求开发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产品, 形成品质高卓、结构完整、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 才能吸引更多的境外游客, 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创汇等经济效应的发挥。

(四) 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改善旅游服务质量

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配套的咨询、卫生、信息、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旅游公共信息、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服务, 建立健全安全救助体系, 推进旅游法规的落实, 切实保护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

引进国外著名景点的管理办法, 规范旅游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标准, 同时加强对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 提高本土基础教育水平, 以提高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 从而为游客塑造一个良好的休闲环境, 增加游客逗留的时间和旅游的次数, 才能更好地发挥旅游业的各类经济效应。

(五) 提高政策开放度, 增强国际竞争力

纵观世界著名旅游景点, 其开放和便利的政策是吸引境外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国际旅游岛, 海南应该领先国内其他旅游城市, 加大开放力度, 扩大免签证国家范围, 放宽免签证限制, 延长免签时间, 充分实行离岛旅客免税政策, 增设免税商店, 拓展国际航运, 开放国际邮轮班线, 提高海南入境旅游的便利性。

开放海南融资政策, 放宽旅游业市场准入限制, 大力引进国内外旅游企业, 促进旅游产业自由竞争, 同时利用国内外资源建设各类旅游学校, 切实提高海南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结论和展望

(一) 主要结论

经过对海南省旅游业创汇效应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

1. 相对货物进出口贸易, 海南省旅游业创汇效应明显, 历年海南旅游业创汇收入占全国旅游业创汇总额的比重都高于同期海南贸易出口额占中国贸易出口额的比重;

2. 海南省旅游业创汇的作用不仅在于提高了外汇收入, 促进了资本积累, 而且还拉动了海南货物进出口贸易的增长, 旅游业创汇对贸易出口额的贡献率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 海南旅游创汇效应还体现在对海南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据分析, 海南旅游外汇收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会使GDP增加0.8576个百分点。

4. 为促进海南旅游产业创汇效应的发挥, 可从加快交通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旅游产品创新、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政策开放度等方面着手, 推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提高海南旅游外汇收入, 推动海南出口贸易和整体经济发展。

(二) 海南旅游业创汇前景展望

2009年12月31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标志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该意见指出, 海南省将在2018年, 基本建成国际旅游岛。到时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与国际基本接轨, 旅游服务基本达到国际水准。而到2028年, 海南将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旅游岛, 旅游产品达到国际水准, 城市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综合环境能满足中外游客的各种需求, 成为国际热带海岛度假休闲胜地。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过程中, 海南将逐步实行以“免签证、零关税、放航权”为主要特点的旅游开放政策, 这无疑会大大促进海南入境旅游的发展, 增加旅游产外汇收入, 海南旅游产业的创汇效应将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孟新宇.海南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8, 28 (3) .

[2]李颜.海南旅游产业的产业地位实证分析及发展策略[J].科技和产业, 2009 (09) .

[3]梁海兰, 秦远好.重庆市旅游外汇收入与GDP增长关系探析[J].区域经济, 2009 (27) .

[4]冷冰冰.重庆旅游业经济效应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06.

[5]佚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L].海南政府网, 2010-06-21.

[6]黄景贵.国际旅游岛新版海南梦[M].海南出版社, 2010.

3.从“旅游产业”到“旅游事业” 篇三

一般认为,“产业”指的是经济生产部门,而“事业”则是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前者强调经济属性,后者强调社会属性。对同一种现象用“产业”和“事业”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界定,反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理念的差异。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往往是不可逾越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追求和不同的特质。记得2000年时某个地方政府举办的旅游发展研讨会,一位著名的旅游学专家就因会议横幅使用“旅游产业”四个字而大加赞赏,认为这种产业导向代表了我国旅游发展理念的进步。把旅游作为经济产业来抓说明当地政府已经把旅游纳入社会经济体系中去统筹和安排,应该说这在当时全社会都在以经济发展为硬道理的社会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模式也充分表达了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急需发展经济的迫切愿望。

但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旅游开始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全社会成员的旅游权利、实现旅游参与的社会公平、通过旅游提高公民的精神素质和生活质量等,便成为与发展经济并重的直接目的。这个时候,旅游就不再仅是追求功利的“旅游产业”,而应成为强调社会功能的“旅游事业”。其实早在1980年世界旅游组织发布的《马尼拉世界旅游宣言》中就已明确否定了以追求经济效益为单一导向的旅游发展理念。《旅游法》在强调旅游的经济属性的同时,也同时从“事业”的角度强调旅游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这的确反应了我国发展旅游理念的转变。

实现旅游事业的发展,要求政府、企业能够为全社会所有成员旅游权利落实提供机会和条件,包括休假制度、旅游公共产品开发与供给、社会资助制度化和常规化等,特别是要关注各类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和旅游权利的实现途径。实际上这部分弱势群体旅游权利实现途径和机会的多少,才真正考验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所以,我们国家当前发展旅游“事业”的任务担重而路远。

至于旅游学术研究,更应该去关注和研究如何建立平等、公平的旅游参与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让学术研究真正能够在“旅游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4.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四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是旅游业竞争力的核心。文化的本质又决定了文化的旅游功能,它天然地融合和体现于旅游全过程。旅游者出行最大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审美的情趣和精神的愉悦。一次难忘的旅游,必定是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文化赋予旅游生命力。文化旅游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传承创新文化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一)以规划为引导,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一是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共涉及6个大类、20个亚类、72个基本类型,共计281个资源单体。其中,包括以历史古迹和革命纪念地、标志性文化建筑、文博纪念馆和现代的文化设施、特色功能街区、大众化文化娱乐场所等为代表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以节庆活动、文化艺术等为代表的无形文化旅游资源。二是明确了“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的发展目标。充分发现和挖掘武汉都市文化资源,整合城市综合文化资源优势,力争到2015年,形成较为成熟的紧密结合武汉现代都市形象和文化底蕴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凸显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中的重要作用;将武汉市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商

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国内著名并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胜地和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之一,中部地区旅游集散中心、组织中心与接待中心。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重要龙头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先导。

三是确定了以中心城区的旅游文化资源为依托,打造滨江滨湖文化休闲游、都市文化体验游、商贸会展休闲游、江城动感娱乐游等四大旅游产品系列。

(二)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发展动力。

去年,我局积极推进武汉极地海洋世界、武汉辛亥首义文化旅游区、世茂嘉年华等总投资额达1834.44亿元的2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武汉极地海洋世界(一期)、楚河汉街(一期)、万达威斯汀酒店、铁桥建国大酒店等项目相继竣工并对外营业,城市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加大招商力度,签约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达384.2亿元的重大旅游项目,增强了旅游发展后劲。

(三)以产品为载体,提升旅游资源整合。

我局积极协调各方利益,联合市公交集团开通推出8个主题20条精品旅游线路,揽括“大江大湖大武汉”特色观光游、红色旅游、异域风情之旅等主题,涉及市内一日游、省外游以及出境旅游时尚精品线路;推出名人足迹游、租界建筑游、都市风情游等12条推荐市内游观光线路。观光车将市内景区和旅游要素串联在一起,基本涵盖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著名景点,车内除了配有GPS导航系统外,还配有中、英、法、日四国语言的自动语音导游系统,对外地的商旅客人提供了极大方便,使武汉市内一日游更具系统性、便捷性。

(四)着力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健全旅游营销网络。一是以辛亥百年为契机,依托高铁交通优势,围绕“樱花热”和“辛亥首义”两大主题,在珠三角地区发放武汉旅游护照樱花版和辛亥首义版2万本,激发了珠三角地区市民的热情。樱花节期间,武汉大学、东湖樱花园最高接待量达20万/天〃人次。据携程网对广东地区出游情况的监测,春季到汉赏樱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二是有计划性地组团赴广州、中山、南京、长沙、深圳、无锡、苏州等16个地区开展了30多场次旅游促销,参加境外旅游会展6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中铁联盟等海内外旅行商近7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我市境内外游客保持20%以上的增长。三是坚持“办节为民,为民办节”的宗旨,继续围绕“知音江城”的主题,举办了第十届武汉国际旅游节,推出的 “中华婚典”、“帐篷音乐节”

等活动,深受广大市民游客喜爱,进一步彰显了武汉“文化江城、休闲江城”的魅力。

为加快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升理念,提升操作力,以抓规划引动、项目推动、市场联动为工作着力点,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完成全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确定文化旅游规划定位和发展目标,尽快编制《武汉市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加强政策调研,尽快促成出台《关于扶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调动各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的创业积极性。三是积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将黄陂区木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包装,统一规划,联合营销,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四是继续加强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统一调度,积极跟进一些引资性的建设项目,尽快促成投资方尽早决策,争取项目早日催化落地,生根开花。五是加强文化旅游商品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研发设计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着力做好传统工艺品的研发工作,优化销售网络,不断提高购物在旅游经济中的比重。

发展文化旅游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放眼长远又要关注当前,既要统筹兼顾又要突出重点。

就我市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应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以规划为引导,注重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要实现文化资源旅游化,必须从发掘整理开始,在研究谋划中找准优势,明确发展方向。要注重谋划的专业性,充分发挥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优势,加大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梳理、分类、甄别、演绎等。要注重谋划的针对性,坚持理论研究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建立旅游企业和专家学者定期交流沟通机制。要注重谋划的广泛性,鼓励广大群众广泛搜集旅游素材,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谋划,形成人人关心文化旅游、人人参与文化旅游的良好局面。

二是以产品为抓手,大力整合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武汉市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广、门类多,要把内容相关、区位相近、功能相仿的资源融合起来,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在共生共荣中打造文化旅游精品。要围绕主题进行整合,以旅游主题为红线,通盘考虑全市文化旅游资源,有机整合遍布全省各地的旅游景点,使这些零散的珍珠形成一条条精品旅游项链。围绕区域进行整合,根据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加快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带(区)。

五是加大文化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文化旅游业是高品位产业,高水平营销必不可少,必须创新营销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推广活动,增强武汉文化旅游的震撼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开展整体营销,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企业界限,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统一规划、整体开发。抓好重点营销,细分客源市场,根据不同的游客需求和不同的客源地特点,组合包装不同的旅游产品,实施不同的营销模式,积极开展有针对性、深入性的营销活动。推动合作营销,加强与周边省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的合作,建立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的联动营销机制。

5.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五

来源:中国旅游报日期:2011年12月28日

标签

【绿维创景旅游产业资讯】智慧旅游是中国旅游业的一个全新话题。智慧旅游的新概念就是利用旅游云计算平台、高速互联通信技术、物联网、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科技创新技术,并结合企业管理、人文科学、经济学等综合性学科,实现旅游服务创新,不断提高旅游产品价值,降低旅游产品的综合成本,在持续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促使生态、文化、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提升,获得综合价值的最大化,并最终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国家旅游局信息中心主任唐洪广认为,智慧旅游包括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层、基础设施三个层次。公共服务平台:直接或间接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单位或个人,如政府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咨询机构、旅游企业等;应用层:用户为广大的旅游者,拥有能够上网的终端设备,尤其是超便携上网终端(如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基础设施:包括基础硬件、软件、数据库等,以及在此基础上搭建起来存储有各类旅游信息的数据中心,有专门的机构负责进行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海量的旅游信息处理、查询等计算问题由数据中心自动完成,这就是智慧旅游中的云计算。

6.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六

吐鲁番市是古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地,是西域历史文化自然的博物馆。其悠久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人文景观,境内有各类古代文化遗迹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初步形成了以交河古城、高昌古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阿斯塔那

古墓群为代表的历史文物古迹景点和以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民俗园为代表的自然风景名胜景点。

近年来吐鲁番市始终坚持“以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优势为依托,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发展大旅游、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市场,加速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管理体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和辐射作用,实现旅游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在把吐鲁番市建设为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化城市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旅游城市的同时,建成为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强市”的旅游业发展基本思路,深入贯彻“‘十五’末,把吐鲁番市建成‘最佳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年,把吐鲁番市建成旅游经济强市,旅游业总收入实现亿元,年均增长”的旅游发展目标。依托旅游业产生联动效应,变旅游资源为经济优势,全市发展旅游业的意识不断增强,旅游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的增加值不断增长,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设施较为齐全的旅游格局。由新疆德隆开发和建成的葡萄沟游乐园、王洛宾艺术博物馆、坎儿井博物馆,由首德公司建成的葡萄沟第一村(民俗园)等形成了我市各具特点的旅游休闲项目。目前,全市拥有家涉外星级宾馆、座度假村、家旅游社、家旅游定点民族家访点。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年月,接待海内外游客万人次,同比增长,旅游收入亿。旅游业已成为吐鲁番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且在第三产业中凸现领头雁作用,在改善全市投资环境、繁荣城乡经济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市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制定措施,加强管理,大力宣传,全面发展旅游业。

一是树立品牌,打造吐鲁番国际旅游形象。良好的品牌是吸引游客的动力。吐鲁番市十分重视旅游品牌的创建和培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和旅游等有关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吐鲁番的广大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扎实苦干,抓机遇、争项目、创品牌,可以说至今吐鲁番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旅游品牌的创建过程。先后创建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风景区等多块国家级“金牌”,以及自治区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特别是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后,使吐鲁番进入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树立了吐鲁番旅游品牌地位,极大地提高了吐鲁番在全国乃至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推进吐鲁番走向世界,加快发展,赢得了先机。

二是加强促销,全方位拓展旅游客源市场。近年来,吐鲁番市按照“政府牵头、企业运作、联合促销、共同发展”的市场开发机制,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深度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的优势和效益,整合促销手段,把独具特色的火洲气候、戈壁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葡萄文化、西域文化、科普科考作为今年旅游产业的营销主题。坚持“三个一”原则(即:统一形象,统一资料,统一口号),协调行动,集中宣传形成气势,做到报刊、广播、电视三管齐下,在《吐鲁番报》上发吐鲁番旅游专版,在本市新闻媒体开设专栏和专题节目,制作了《吐鲁番旅游》等宣传品;抓住《新疆风情万里行》“首届旅游节”三条旅游线路途径吐鲁番的有利宣传时机,把主要景区和名胜古迹分为东、西两线,让中外旅游专家、学者、新闻媒体亲自感受吐鲁番独特的人文景观,扩大了吐鲁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严格管理,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全面强化旅游行业管理。即抓住一条主线,建好一支队伍,健全六项制度,建成一个市场。抓住一条主线,就是抓住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这条主线,引导广大旅游从业人员树立文明窗口形象和优质服务意识;建好一支队伍,即建好旅游行管理队伍,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加大执法力度,有效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健全四项制度,即一日游管理制度、导游报酬管理制度、社会监督体系管理制度、旅游咨询和投诉制度;建成一个市场,即在度假区内建好一个集饮食、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市场,满足旅游者购物需要,保护游客合法消费权益,树立吐鲁番良好的整体形象。

7.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七

一、石首市桃花山镇旅游资源现状与特点

四十五里桃花山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平原交汇处的唯一山脉, 雄峙长江南岸, 横跨湘鄂两省, 有“绿岭长城”、“碧岛秀峰”和“荆楚第一竹乡”的美誉, 是湖北省风景名胜区和“全国万村千乡百县特色旅游示范乡镇”。

(一) 自然景观独特。桃花山有大小山峰280余座, 五大湖泊点缀青山竹林, 十大水库镶嵌莽莽群山, 满目青山绿水, 四处桃红李白, 到处苍松翠柏, 有傅家竹园、哑口水库、皇妃池、鸡头脑、仙人洞、千年银杏等景源20余处, 优良的植被、古朴的生态, 构就了“世外桃花源, 人间桃花山”的美丽画卷。风景区内青山滴翠, 溪流吐玉, 粉墙黛瓦坡屋顶, 飞檐翘角马头墙, 小桥流水古村落, 掩映在青山绿水中, 令人心旷神怡。

(二) 红色遗址众多。桃花山作为湘鄂西根据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历次革命时期留下众多的遗址, 其中有贺龙、周逸群组织石首年关暴动的陡岭子动员会遗址、中共湘鄂西特委会遗址、江右军成立处遗址、红军医院遗址及江南挺进支队驻地等, 特别是红军树烈士陵园被列为全省十大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红军树上的弹孔和无法愈合的树皮还清晰可见, 每年来此瞻仰的游客络绎不绝。

(三) 文化底蕴深厚。桃花山有着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出土的镈、觚等, 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文物, 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 为石首博物馆“镇馆之宝”。境内龙泉寺始建于东晋, 历代香火鼎盛, 是湘鄂边较具规模的佛教圣地之一。一处处文物古迹, 一段段历史故事, 彰显了桃花山迷人的文化魅力。

(四)民间传说迷人。桃花山风土人情浓郁,传说优美神奇。“张果老钓鱼台”、“望夫山孟姜女哭夫”、“九佛岗的来历”、“古井口”、“刀山的传说”、“皇妃墓”、“果老峰”等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给风景区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众多的游人踏访寻踪、放松心情。相传春秋末期越国大夫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见桃花山山秀水美,便归隐于鹿角峰。西施种桃、范公经商,后寿终于此。

二、石首市桃花山镇特色旅游产业构想

桃花山丰富的旅游资源,显示了这方宝土的秀美,展现了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山水资源优势,抢抓旅游发展机遇,以生态文化旅游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以经济社会发展助推生态文化旅游,全力打造以现代农业、民俗文化、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绿色生态旅游乡镇。

(一)打造现代农业观光线。

抢抓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机遇,把旅游经济与生态农业开发,走农、林、渔、加、旅五位一体的旅游开发之路。按照连片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突出以桃树、楠竹种植为主,提档升级桃花岛和傅家竹园,建成以“赏桃花、品桃香、逛桃园”为主题的万亩桃花林海观光园和以“游竹海公园、享天然氧吧、观皇妃天池、赏千年古树”为主题的傅家竹园生态景区。大力建设标准农田和生态农业区,标准化生产桃花山鸡、土鸡蛋、皱皮柑、水蜜桃等土特产品,发展绿色农业、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实施高效山地农业工程,大力开发竹地板、竹席、竹纤维等特色旅游文化用品,发展效益农业。

(二)延伸红色记忆经典线。

突出红色旅游品牌建设,着力塑造历史厚重与古朴民风相结合的“红色名镇”的整体形象。以红军树革命烈士纪念园、红色碑林、将军墓为依托,每年清明、“七一”开展凭吊纪念革命先烈活动。加强对陡岭子动员会、江右军成立处、红军医院遗址的保护与建设,广泛开展“追寻红色足迹,重走革命老区”活动。尽快启动“红色大本营”二期工程,着力建设红军练兵场、红军打靶场、红军井等军事拓展项目。规划建设红军长征博览城,模拟红军25000里主要景观场景,做大做强红色旅游产业。

(三)开辟民俗文化风情线。

充分挖掘范蠡墓、望夫山、吴王庙、皇妃墓、鸡头脑、斩龙石等历史遗迹、民间传说的文化底蕴,大力实施景点修复工程。以打造李花山生态公园为重点,加快推进桃花山度假村、易龙湾民俗文化村建设,修复旅游景点仙人洞,改造升级李花山庄,先期设置垂钓、汽艇、龙船、游泳等项目,建成三菱湖水上公园。在完善现存古迹景点的同时,增设民俗风光游乐项目,如组织游客住宿在农民家中,手推石磨碾米、脚踏水车提水、湖边垂钓、舞龙、舞狮等。

三、加快特色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受交通、资金、项目等方面的影响,桃花山镇旅游景点开发欠佳,特色不明显。因此,必须把加快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山水资源上做文章,在旅游开发上下功夫,着力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乡镇。

(一)规划与保护并重。

要按照“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突出地方民俗特色,在科学调查研究基础上,修改完善《桃花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使规划真正落到实处。要始终把可持续战略放在首位,把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统一起来,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特别是在山水资源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二)突破交通“瓶颈”。

交通是旅游的命脉。桃花山突破交通瓶颈要打开两个通道:一是积极融入长江三峡、荆州古城、岳阳楼景区旅游经济圈,将石石公路升级为一级公路,修建石华堰至湖南华容珠头山连接线,打开通往湖南的东大门。二是按照省道标准改造升级九五公路,修建长江旅游码头,打通与天鹅洲湿地公园的通道。

(三)整合部门项目。

打响桃花山革命老区牌,积极向上争取,捆绑实施国土、水利、交通、财政、旅游、发改、农业、畜牧、水产、林业等部门项目,如低丘岗田整理项目、水土保持项目、水源地保护项目、水库整险项目、通村通乡公路建设等项目,探索项目资金与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途径,积极探索“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旅游工作新模式。

(四)大力招商引资。

旅游开发光靠项目投入和有限的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实行招商引资。要总结推广桃花山度假村招商模式,采取资源招商、以商引商,借地生财,带动发展。借鉴凤凰古城开发模式,积极招徕旅游营销公司,由营销公司进行整体规划、市场营销、招商引资。大力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广泛开展旅游节会宣传,争取短时间内成为湘鄂两省知名旅游景点。

(五)加强组织领导。

8.威海旅游产业分析 篇八

作为全国旅游名城,绍兴加快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2009年,绍兴市作出“建设旅游经济强市,打造文化休闲城市,发展全城旅游”的重大决策,全城旅游标志着绍兴旅游进入了从景区旅游到城市旅游,从观光游览到休闲度假,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新阶段。绍兴以“全城旅游”为抓手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拓展景区外延,有效整合资源。绍兴市以鲁迅故里、沈园、兰亭、东湖和大禹陵景区为核心景区,创建国家5A级绍兴古城旅游景区,并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将绍兴古城整体打造成具有国家5A级景区水准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11月8日,本刊记者就绍兴如何应对旅游业转型升级以及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采访了绍兴市旅游集团董事长祁淼荣。

《长三角》:“旅游即城市,城市即旅游”,这已被国内外众多城市所认同。绍兴推出全城旅游,打造独具魅力的“水韵休闲古城、文化生活名都”,非常吻合这一理念,那么旅游集团如何按照全城旅游的要求来整合绍兴旅游资源,构建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

祁淼荣:绍兴总体按照“城是一个景、景是一座城”的要求,把整个中心城市作为一个旅游综合体来建设,深入发掘水乡风情、文化名城和江南古城等特色资源,打响城市整体品牌,加快实现以景区观光为主的旅游城市向“城旅一体”的城市旅游跨越。按照“整体性规划、多元化建设、一体化管理、企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工作思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以古城文化、人文景观、山水风光为特色,以文化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为重点,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体系,努力把绍兴打造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休闲城市。

一是从项目的策划上,围绕旅游六要素,策划建设大项目,打造全城旅游和古越文化旅游目的地,让游客留得住。主要有兰亭景区和东湖景区扩建项目、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等。兰亭景区扩建项目拟建王羲之馆、王献之馆、兰亭序馆、碑苑及书法交流中心等。东湖景区扩建项目以东湖“山”、“水”、“石”及“越文化”为依托,围绕“水石文化体验、现代休闲度假”两大主线,通过“活水、理景、融文、亮园”四大策划理念,打造中国第一水石大盆景。黄酒城风情区(绍兴老酒街)项目拟建设一个独具特色的融美酒、美食、美景于一体的黄酒文化旅游休闲区。鲁迅故里水环境整治改造工程着力打造坐乌篷游绍兴的旅游环境,提升鲁迅故里品位。为增强夜游吸引力,在完成环城河大型灯光秀项目的基础上,再实施环城河文化休闲旅游项目。

二是在产品设计上,鼓励各景区、博物馆及有关单位开发具有绍兴和本单位特色的旅游纪念品,达到延伸产业链、宣传绍兴、推介景区的目的。旅游集团已委托江南大学策划设计旅游纪念品和集团标识,并研究制订开发旅游纪念品的激励政策,促进旅游消费。同时,做大会稽山旅游购物中心、黄酒城体验购物吧,借机开发黄酒系列特色纪念品;围绕旅游诸要素,引进名优企业搞好越王城广场商业用房的市场化运作。

三是从游线的布局上,围绕“全城旅游”主题,策划“水城、古城、名城”组合式全城旅游主线路,重点推介以故里、故居、书屋为看点的古越名人文化旅游线,以环城河及灯光秀、内河、古运河为脉络的古越水上文化旅游线,以纪念馆、博物馆、黄酒城、历史街区、越王城为节点的古越历史文化旅游线。水上游线重点做好“日游内河、夜游环城河”两篇文章,增加和延伸水上乌篷旅游线路。

四是从营销的拓展上,按照“品牌化宣传、区域化营销、全城化旅游”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健全营销网络体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优化营销政策,拓展市场空间。在市区各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及周边镇(乡)推行市区景点游览“一卡通”,以此来推动“绍兴人游绍兴”活动。与长三角地区旅行社开展营销合作,在稳固长三角地区和广东、福建、江西市场的同时,开拓北京、天津、山东中长线市场,扩大港、澳、台市场,从而实现与客源市场、各有关旅行社的良好对接和联动发展。

《长三角》:绍兴旅游中有许多休闲元素,比如老街、台门、黄酒、乌篷船……绍兴如何加大休闲旅游的要素,从而让游客慢下来,实现更高品质的深度旅游?

祁淼荣:休闲度假旅游作为一种感受式的旅游方式,要求目的地提供层次丰富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在文化层次上的多方需求。我们因地制宜,根据市内各景点的实际情况,对特色旅游资源进行了整合。具体从四个方面来打造:打造水上旅游精品,以绍兴环城河和城市内河为载体,推进环城河灯光秀夜游和乌篷船日游等水上旅游项目;打造历史街区旅游精品,精心打造越王城等历史街区旅游,实施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程,配套城市旅游服务功能;打造黄酒文化风情旅游精品,策划黄酒文化风情区旅游项目,推出并提升黄酒宴,体验黄酒文化风情;打造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精品,充分利用独特的绍兴山水田园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绍兴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着力深度开发会稽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实现由过去传统的“点”发展向片区发展转变,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会议、度假、休闲游相结合转变。

《长三角》:我国旅游业投资方兴未艾,近年来旅游集团在旅游投融资方面有哪些探索?具体有哪些重点项目更好地促进了绍兴旅游经济产业链的完善?

祁淼荣:近两年,我们积极谋求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谊,通过资本、金融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多层次、多渠道融资方式,提高集团的资本收益率。特别是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在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相关政策引导下,我们顺应文化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历史潮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延伸产业链,从而整体提高了旅游投融资项目的质量。

绍兴最近几个投资项目投入资金达13亿元,主要通过政府融资平台、招商引资以及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来实现的。会稽山旅游度假区实行封闭运作,即该区域内的土地出让金,除了规定扣除的规费外,全部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同时,知名企业投资旅游业势头强劲。目前,浙江开元集团在大禹陵投资的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已开业,这是一家以江南水乡民居风格为主题的高端精品酒店,以白墙墨瓦的明清建筑为主体,融合水乡文化、酒文化、禹文化、书法文化等各类主题,将绍兴水乡的江南民居与后现代主义装修完美结合,引进度假、休闲、风情购物

等配套元素,大隐于市,低调奢华。

香港文化产业公司投资的鲁迅故里文化主题酒店,面积达5500平方,由香港太平绅士运行,其高端欧美客源将带动景区旅游,拉动消费。绍兴籍企业家也踊跃投资旅游产业,浙江宝业集团投资了休闲高尔夫球场,上海秦森集团投资了秦森主题酒店。这些旅游项目填补了目前绍兴旅游产业链中的空白要素,完善了绍兴高端文化休闲旅游产业链。

《长三角》:绍兴连续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水城风情旅游节、公祭大禹陵典礼等节庆活动,打造了富有特色的绍兴城市名片和旅游金名片,这些活动使绍兴在长三角城市旅游中,形成了与兄弟城市错位竞争的特色,请介绍一下经验。

祁淼荣: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提升文化内涵是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绍兴注重挖掘深厚历史文化,市委、市政府以节庆活动来提升城市品牌魅力,增强了旅游产业活力。节会有效地创造了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价值的契机,提高了节会与旅游互动的市场价值。节会已成为宣传推介绍兴的重要品牌,张扬了绍兴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在绍兴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日渐为世人所重视。

去年,我们成功举办、承办了中国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第26届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和绍兴建城2500年庆典、第五届鲁迅文学颁奖典礼等“两节三典礼”,圆满完成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和上海世博会的游客接待工作,通过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公祭大禹陵典礼”、“乌篷船风情旅游节”、“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等一系列高水平的节庆活动来彰显文化,推进全城旅游。

今年中国兰亭书法节首次与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品牌活动之一“兰亭雅集”合办,内容丰富,规格高。兰亭书法节和兰亭雅集活动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两节合办进一步挖掘兰亭雅集的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兰亭书法节的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了中国书坛精品展览平台、名家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繁荣当代书法艺术。来自日本、韩国、西班牙、索马里等十余个国家的外国游客,体验了“古城墨缘”书法主题游。今年书法节进一步探索市场运作和产业拓展,书画用品博览会引进了中国宣纸集团、西泠印社、王一品斋笔庄、上海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南京十竹斋、王星记扇厂等近百家知名厂商来参展。

上一篇:广工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大学生面试求职信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