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教学设计

2024-07-09

《钱》教学设计(共8篇)

1.《钱》教学设计 篇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情境中应用乘法,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口算。

教材分析:此部分教学是建立在乘法口诀的基础之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探究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计算方法。在组织讨论交流时,要倡导算法多样化,对于口算方法,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就行。

学生分析:城区学生相对农村学生来说,素质较好。此次执教的三年一班共有学生50人,学生已使用北师大教材两年,他们喜欢上数学课,善于独立思考,同时乐于合作交流,该班学生课上表现极为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学生敢说敢想,愿意发表独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磁力板、图片、胶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星期天,淘气、笑笑还有他们的好朋友一起到海边玩,在海边的附近商店里,他们买了好多东西,想请大家帮助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钱?你们愿意吗?(出示挂图)

(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探究—合作—交流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明确游泳圈每个12元,球每个15元)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意图: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引出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探究“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意图:通过这种互问答的学生交流形式,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数学思考的能力。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用已经找到的方法独立完成“试一试”进行巩固。

(2)学生探索进位口算方法,独立列出算式,尝试解决。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的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2.“爱新小学”的师生,下个月要来我们这里参观,我们给小伙伴们准备了一些礼物。磁力板显示图片:笔记本4元、铅笔盒21元、书包56元、字典42元、故事书13元。教师说明:每个同学只能选购一种东西,想一想你要送哪件礼物?要送多少个?需要多少钱?(小组活动)(意图:注意数学与生活联系,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内容,使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情景模拟(练一练3题)

桌子上摆放两种胶卷,教师和一名同学买胶卷,师故意引发矛盾,在买的过程中出现争议,谁买的胶卷合算,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的问题?学生小组内解决。(如果学生结合实际从不同角度出发,只要结论具有合理性,就要给予充分肯定)

(意图:此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也渗透了德育教育)

四.评价: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对自己、同学和老师做个评价:

(意图: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水平,更关注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教学反思:教学《需要多少钱》一课,我结合教材创设了“买泳圈”的情境,鼓励学生看图提出问题,再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上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2.《钱》教学设计 篇二

管理午睡总是让我倍感头疼, 这不, 今天我下午班, 又是一番“热闹”景象……

刚上床时当当到处跑来跑去, 大声地和蒋憧说着笑着, 糖糖在旁边指责着他们的喧闹, 可是对他们而言根本不起作用。无奈, 我只有使出“老师”的权威:“当当, 要睡觉了, 我们要像小猫一样安静一点, 不能大喊大叫的。”终于他俩放轻了音量。可没安静半分钟又传来了他俩吵闹的声音:“老师, 蒋冲故意撞我!“没有, 是你自己不小心呀!”他俩的吵闹声永无休止……而那边的甜甜由于不会脱衣服而大声地向他人求助:“谁帮帮我, 谁帮帮我呀!”楼下的妞妞一边脱着鞋子一边唱着歌, 楼梯上的金湘湘正发着臭脾气:豆豆, 你上楼梯这么慢, 我上不来了呀!说着就大声地哭起来, 跺着脚堵住了上下楼的通道……

这是开学一个月之后的中班午睡室内的情况, 对于这些“问题”学生, 我们讲道理了, 也批评了, 和家长沟通了, 结果效果平平, 就这样随之任之了吗?怎么办呢?一次偶然的区域活动启发了我。

二、偶然的发现

时间:某日娃娃家游戏活动

地点:医院角

人物:医生—蒋憧;护士—韩雨希;病人—阮弋凌

情景:病人捂着肚子进了医院, 大呼:医生医生, 快救命啦, 我的肚子很痛很痛, 帮忙看一看吧!医生照例询问病情……, 看好了, 病人往口袋一掏, 往护士手上一塞 (实则啥东西都没有) , 象征性地把钱付给了这个护士, 护士先愣了一下, 紧接着大声地说:“不行不行, 你没有给钱, 不能拿药!”病人委屈地说:“可是, 我们本来就没有钱的呀, 老师又没有给我们钱的!”可是这位医生并没有就此打住, 而是加了音量:“不行的, 就是不行的!我妈妈带我去看病的时候就是要付钱的!否则不可以配药的!”“那怎么办呢?我没有钱啊, 但是我生病都需要配药的呀, 以前就是这样的呀···”声音越来越轻了, 突然她抬起头来对着医生说:“要不我把这张纸给你当钱好不好?”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那天折过的废纸, 神采奕奕地说。本来一直喊“不”的护士居然也点点头:“好吧, 有钱就好!”病人开心地点头转身走了……

孩子的争吵引起了我的兴趣, 这让我感到意外, 随着中班孩子游戏水平的提高, 他们已经开始模仿成人生活的水平也日渐提高, “钱”的概念已经步入孩子的生活, 于是, 我们决定将孩子的需要作为奖励, 把我们平时不能做到的要求作为一种规则, 比如: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银行, 里面可以存取钱, 午睡是我们的一块大心病, 那么, 只要安静午睡的孩子就可以得到钱, 而这些钱可以存进银行, 到了玩娃娃家, 大家可以去银行取钱, 到医院看病、去理发店做头发?于是, 我们开设了班级的“小人国银行”, 期待着下次午睡可以稍微安静地度过。

三、“小人国银行开业”啦!

在两三天之后, 我们的银行开张了, 孩子们兴奋地、好奇地想知道这是干什么用的, 我们便很顺利地将要求告诉大家:只要能够安静午睡的孩子, 就可以得到“钱”, 这些钱平时可以存在我们的银行里面, 到了玩娃娃家, 你可以去银行取钱, 有了钱就可以到医院角、理发店玩了。

带着好奇心, “银行开业”那天, 班级中的孩子时不时去摸一摸银行的“柜台”, 看看自己的存折, 偶尔小声讨论, 终于午睡时间到了, 我在睡觉之前再次强调了安静的孩子可以拿到“钱”。

那天孩子们一反常态地睡得非常好, 我几乎不用提醒, 大家都会很安静地上床睡觉, 有一点声音就会很紧张地看看我, 起床的时候, 陈泠佳进盥洗室之前很轻声地问我:“王老师, 今天我睡觉好不好?可不可以拿到钱?”我微笑着点头, 只见她兴奋地弯下腰, 我惊讶她的控制能力, 原来那么好, 当当一下床就拉着我的手:“王老师, 今天我睡觉前很安静的, 而且睡得很早, 你要给我钱的!”我转身说:“那你现在说话很响啊。”谁知道, 不经意的提醒也有效, 他重新轻声地和我说了一边相同的话, 效果可见一斑。我有点小兴奋。

以后, 我们还将陆续将“钱”的奖励用在上课表现好的孩子中, 用在活动区玩得安静专注的孩子中, 用在有礼貌的孩子中, 只要有“钱”奖励之处, 都会锦上添花, 孩子的积极性也相当的高。

四、效果反思

其实, 我们一直强调要怎么做, 都在想着法子让孩子安静, 但是不奏效, 就是因为不对孩子胃口, 从午睡的不安静到安静的这一转变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从孩子的需要出发, 变单调的提醒为奖励;拓展奖励面, 变单一的奖励为丰富的鼓励;抓住生活中的点滴, 从生活出发, 变复杂为简单。

3.钱梦龙的“导读派”教学方法 篇三

钱梦龙老师系统阐述导读法教育理论主骨架——“三主四式”。三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读课。

针对传统的讲读教学模式,钱梦龙老师创新性地提出了导读教学模式:

指导思想

“三主”是导读教学的指导思想。

“三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以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的地位和极大的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发挥主体作用,获得“发现真理”的主动权,而且在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至世界观的形成上,同样必须由主体来实现。

“以教师为主导”,即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领导、支配的地位,而教师的领导、支配作用,只有通过“导”,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导之有方,学生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主体。

“以训练为主线”,即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训过程”,二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贯彻于教学的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多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教师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结构形态

“基本式”为导读教学的结构形态。“基本式”即基本课型,其表现形态为:“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后称“四式”。

“自读式”,它不同于“预习”,它是在课内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训练方式。自读,是“学生为主体”思想的体现,但自读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自读训练过程中,师生之间的配合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先教后读;二是先读后教;三是边读边教或边教边读。自读,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过程,不是学生随心所欲的自由阅读。

“教读式”,是教会学生自读。教读与自读同步,或先教后读或先读后教,或边读边教。教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学会自读,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师再教的境界。教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确的发挥。在教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第三,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练习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新课以后,完成一定的口头或书面作业。其目的是为了学生加深对新课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也是为了促进知识的迁移。

“复读式”,是一种复习性的阅读训练形式。把若干篇已教过的课文按一个中心组成“复读单元”,指导学生读、想、议、练。既“温故”又“知新”,这就是“复读”。“复读单元”可以与“教学单元”重合,也可以按训练的需要另组单元。按训练目的,复读大致有三种:一是以知识归类为目的的复读;二是以比较异同为目的的复读;三是以发现规律为目的的复读。

常用的练习类型

第一,记诵为主的练习,有助读、背诵、抄读等。

第二,以消化为主的练习,有问答题、划分文章层次、分析文章特点、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写作练习中的改写、续写。

第三,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练习,即迁移练习。这类练习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小至用一个词造句,大至鉴课文写作。

第四,评价作业,评价包括鉴赏和评论。

东方寄语

钱老对教育的一片痴情,值得我辈引以为楷模。

不断前进,不断进步,以学生的进步和快乐成长为天职。

这才是一段人生,一段完美的人生。

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

我辈当有所成,不懈坚持,直至时间的尽头,是为誓。

为中国教育事业开枝散叶,一扫乱局。

4.《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 篇四

 

                

 《故乡》钱梦龙幽默教学

钱梦龙老师在《故乡》一课中的教学片断可以说是幽默教学用语的一个范例: 生:小说写了闰土以后,为什么要写杨二嫂?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要反映广大农村萧条、破产的景象,写了一个闰土就够了嘛,为什么还要写个杨二嫂呢?(学生没有很快作出反应,老师继续说)我们先明确这么一点:杨二嫂变了没有?(学生齐答:变了!)过去的杨二嫂,请你们给她的名字加上个定语。生:(一齐):“豆腐西施杨二嫂”。师:对!(板书:豆腐西施杨二嫂)大概杨二嫂年轻时长得蛮漂亮的,注意打扮,豆腐店因为有了杨二嫂,生意特别兴旺。现在变得怎么样了?请你们给杨二嫂的名字也加个定语。生:(一齐)圆规。师:豆腐西施杨二嫂变为圆规杨二嫂。(在“豆腐西施杨二嫂”下边板书“圆规杨二嫂”)作者为什么要写出杨二嫂的变化呢?

生:杨二嫂这样的人也破产了,更不要说闰土了。

师:讲得好!我很欣赏你那“更不要说”四个字。请你再说一说,杨二嫂现在变得贫困了,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她向“我”要那些破烂木器。她拿了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生:她还拿了碗碟。师:拿了碗碟?

生:还有她拿了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

师:哈哈,对啦!她连狗气杀也要。碗碟是她拿的吗? 生:(看了看书)不是。

师:碗碟是她在灰堆里发现的。至于谁放的碗碟,我们不知道。她说是谁放的? 生:(一齐)闰土。师:闰土会不会放? 生:(部分)不会!

师:怎么知道润土不会放!

生:因为母亲让他挑东西,他只挑了几件东西:两条长桌,四个椅子,一副香炉和烛台,一杆台秤,还有草灰。他没有必要藏碗碟。

师:对!如果闰土要碗碟的话,他可以挑嘛。这些碗碟究竟谁藏的,这是一个历史悬案,谁也搞不清楚。(学生大笑)总之杨二嫂以为发现了一些碗碟,是立了大功,于是利用这件事,便拿了狗气杀。

5.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篇五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 魂 钱梦龙:为语文教学招“魂”
语文教学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加大了改革的力度,呈现出不少 新的气象、新的景观,那种统得过死的、教得沉闷、学得刻板的格局正在改变;但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 再多走一小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以致语文 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何以见得? 首先,什么是“语文”变得有些糊涂起来了。本来是清楚的:“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 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科命名的原由时就是这样说的。但如今却有些不清楚了。就我所见到的对于“语文”概念的阐释,至少有三种比较流行的说法:“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章”“语言和文 学”,甚至还有主张“语言和文化”的。说法、主张很多,遗憾的是迄今尚无共识。语文教师们教了几十年语 文,到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其次,语文课程的性质,本来也是清楚的:工具性。但近年来出现了不少反对意见,于是一下子涌出 了许多“性”,诸如“实践性”“社会性”“时代性”“言语性”“语言性”“文学性”“审美性”“人文性”,等等等等,时 至今日,似乎再谈“工具性”,便是落伍了。当然,所有各种“性”主张,大多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乃至谁 也不买谁的账。这个“定性难题”,最后由教育部制订的语文“新课标”作出的权威性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统 一”而得到了解决。但似乎还没有完全定于一尊,从各种媒体还时常可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至于究竟何 为“工具性”?何为“人文性”?语文教学究竟怎样体现二者的统一?老师们(尤其是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还是糊涂得很。一个是课程的“定名”问题,一个是课程的“定性”问题,二者似乎都是事关语文教学方向性的大问题。但近年来恰恰在这两个大问题上歧见最多,加以“应试”的沉重压力,弄得语文教师们无所适从,不少语文 老师发出了“语文越教越不会教”的感慨。据我有限的见闻,其他国家(包括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的语文 教育似乎都没有遇到过像我们所遇到的这种种麻烦;于是,围绕这两大难题掀起的一次次热烈争辩,形成 了我国语文教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困惑中的老师们很想从一些研究语文教学的论著中找点启示,却又跌人了理论的“迷魂阵”,结果是越 找越糊涂。从某些迹象看,教育界似乎

有人下定决心要用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来“重塑”中国的语文教学,于是,凡本土的、传统的经验和理论,便都是落后的、不科学的,甚至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一代宗师在一 些人的眼里也成了语文教学前进的“绊脚石”。这种状况造成的思想混乱,反映在教学实践上就发生了种种 “失魂落魄”的现象。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管你东方西方,也不管你如何定“名”定“性”,他仍然顺着“应 试”的旧轨道,我行我素,抱残守缺,这种情况大量见于日常的语文教学;另一种情况是刻意求“新”,锐意 “改革”,尤其在一些“展示课”上,执教老师为了张扬“人文性”,增大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于是一会儿播 音乐,一会儿放图像,一会儿正反方辩论,一会儿课本剧演出,花花哨哨,热热闹闹,但一篇课文教下来,学生读课文仍然结结巴巴,丢三落四,如同没有学过一样;问及课文语句,更是茫然不知所答。近年由于 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不少语文课上快餐式的“读图”几乎取代了“读文”的训练(注),这又进一步加重了语 文教学失魂落魄的症状。问题的严重性尤其在于,这种包装亮丽华而不实的课目前正在作为某种“范式”而 被纷起仿效着。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回忆起 1958 年在“突出政治”的口号下掀起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革 命”,那场“革命”最终是以教学质量大幅度下滑的教训而被载入我国的教育史的。语文教学中盲目追风、为 求新而求新的现象似乎也超过了其他学科,这也使本来已十分惶惑的语文教师们更加手足无措。比如把建 构主义教学模式引人语文教学,这确实有利于改革教师主宰一切的旧教学模式,但有些老师却走向了另一 极端:淡化乃至取消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负的责任。比如有篇文章提出这样的观点: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始终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指导谁的问题,教师并不一定比 学生高明。教师是单脑,学生是群脑。教师不过是学生读的一本书,……而学生也是教师要读的一本书。(《语文学习》2001 年第 2 期:《教学模式的是与非》)

这种淡化、取消教师作用和责任的倾向,目前正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而为某些同志所津津乐道。师 生之间当然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师确实并不处处比学生高明,确实也应该向学生学习(这些 观点 1200 多年前的韩愈老夫子就早已提出了)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教师的专业地位赋予他的一种职责,教师在师范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也使他具备了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不等于专业地位上 的平等。

。教学过程理所当然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一名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放弃了自己作为指导者的 职责,或者他并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专业能力,真的很难想像课堂上会出现一种什么局面。其实,即使 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下,教师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也是不能取消的。还有些同志试图用现代或后现代的文学或美学理论来改造语文阅读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接受美 学”。接受美学强调读者与文本的对话和读者参与作品的创造。在接受美学看来,文本本身的意义是“不确 定”的,作品意义的发现和最后建构是由读者完成的。而由于不同读者的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思想修养、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必然形成文学接受结果的差异性、独特性。接受美学的经典性的名言是:“一千个 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在崇尚个性的当代流行,无疑有其必然。但学生在语文课上的阅读是 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有目标的学习行为,过去统得太死,惟标准答案是从,当然必须纠正,但也不能把语 文课内的阅读教学和一般读者的欣赏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学生由于知识准备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尤其在大 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自己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就像要他们抓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一样,结果只能是乱了套!再说“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 是哈姆雷特”(见赖瑞云《混饨阅读》),“创造”也不能离谱太远,例如有的学生读了朱自清《背影》后的 一大“发现”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种“发现”恐怕比老师提供“标准答案”更糟塌了名作。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教学,首先要把语文教学丢失的“魂”招回来。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魂”? 这就不能不回到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上:中小学究竟为什么要设置语文课? 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无论体制有怎样的差异,都必然把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放在首要的地位。因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像。”(洪 堡特)民族语不仅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而且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本身,对下一代进 行民族语的教育,是传承、延续、发扬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而这个任务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 中毫无例外都由语文课承担。换言之,中小学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下一代进行民族语的教育。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民族语教育正是语文教学“魂”之所系!参照其他国家母语教育的目标取

6.《钱》教学设计 篇六

王则柯

(执教:广州市真光中学丁洪生)

教学目标:1.梳理“钱”发展演变的历史,认识“钱”与经济活动之间紧密的关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探究有效避免“钱灾”的做法。

教学重点:1.认识钱与经济活动的紧密关系,探究避免“钱灾”的做法。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教学法:自主探究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梳理课文,一课时讲评“钱”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导入:记得前十年有一首流行歌,《钞票》“是谁制造的钞票,它在世间呈霸道,有人为你伤了心,有人为你去坐牢…………”,这钞票,这一张张的纸片,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呢?我们今天学习王则柯教授的一篇文章《钱》,首先请大家浏览课文,并思考:

二,走进课文

1.“钱”的形态演变的历史。(学生浏览,教师放幻灯片,列出重点字词)

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学生阅读回答,明确:(放幻灯片)

兽皮、贝壳--铁块--铜、金银--纸币--电子货币(信用卡--帐号密码)

问:请一同学说“钱”最初的作用是什么,“钱”的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明确:等价交换物,信用符号。

钱是经济活动的中介,钱的演变实际上代表了经济活动的发展。

问:课文介绍了与钱相关的哪些经济活动?(略)

2.归纳与“钱”有关的经济活动,认识到经济活动的两面性:

基本的:贸易--白银时代--知识经济

其他(高级形态):银行、金融流通(证券交易、外汇买卖)

问:这些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那么,它们一方面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物质贡献,但是同时,它们又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白银时代:血腥的殖民掠夺惨无人道,在欧美国家大量积累财富的时候,无数的人民被奴役,甚至丧失了生命。而且,它也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南北差距”。

金融流通:投机活动、泡沫经济、金融危机

补充资料:亚太金融风暴,人民币不贬值…………(自由谈,不拘泥一个话题)

3.就现今来讲,“白银时代”的悲剧几乎不可能再重演,但是金融投机、泡沫经济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潜在威胁,那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去有效地避免这种危机?(讨论后得出结论,用幻灯片放出结果)

(1)道德抑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经济活动中要讲诚信,不吵作,不欺诈!--从个人角度来说。

(2):法律控制:经济全球化会将金融灾难全球化,所以还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抑制金融投机活动!加强立法,全球的经济立法--从社会角度来讲。

-三、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1、教师讲关于“钱”的故事,引导学生讲。

A、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

B、中奖500万,而亲人反目的故事。

2、学生分组准备讲故事,一个主讲,几个评说。

讲故事,重表述。

评故事,抓中心。(师生共评,具体过程略)

3、老师最后讲故事《税务官家的枪声》,故意不讲结果,让同学们补,课说说原因。

补出结果后再总评。

附《税务官家的枪声》原文

爱莎是税务官的妻子,他们住在荒凉的草原上。丈夫由于工作忙,很少回家。这天下午,天气又阴又冷,下起了大雪,爱莎很担心丈夫的身体。没想到,丈夫突然回到了家,爱莎很高兴。可是丈夫看起来很不高兴,爱莎轻轻地走到丈夫身边,问道:“你怎么了?”丈夫闷闷不乐地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我的一个朋友通知我,说商业银行要倒闭了,过会儿我要赶到芭比镇,把咱们的存款取出来。”“现在就走吗?”“是的`,时间很紧。”然后他又指着带回来的一个鼓囊囊的包说:“这一大包钞票是我刚收上来的税款,没来得及上交,我怕路上不安全就先带回来了,你找个地方藏好了。”可是往哪儿藏呢?夫妻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把钱放在一个饼干盒子里,然后藏在厨房的地板下。

丈夫临走,千叮嘱,万叮嘱:“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不管他有什么借口。我办好事,马上就回来。”

爱莎目送丈夫消失在漫天风雪中,眼泪流了下来,丈夫太辛苦了!

几个小时后,夜幕降临了,房屋被黑暗和白雪笼罩着,更加显得孤零零的。爱莎没有心思吃饭,想早点儿休息,就又仔细地把门窗检查了一遍。

就在这时,她听到屋外有响声,好像是风声。她竖起耳朵仔细听了听,不对,是有人在摩挲门窗!爱莎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接着,她又听到了敲门声,低沉而急促。

怎么办?爱莎想起家里有一支猎枪,便找了出来,拉开枪栓。真倒霉,猎枪里没火药!本来有两支猎枪,丈夫走时带走了一支,放在家里的偏偏没火药。

没办法,她只好拿着这支空枪,壮着胆子,朝那人喊:“你是谁?”

“夫人,我是一个伤员,迷了路,实在走不动了,请让我进来歇一歇吧。”

爱莎一听是伤员,不禁松了口气,客客气气地说:“我丈夫不在家,我不能让陌生人进来。”

“可是,我会在你家门前冻死的。”接着他又恳求:“让我进来吧,我不会伤害你的。”

爱莎心软了,迟疑了一下说:“那你进来吧。”

她打开门,那人带着一股寒气进来了。只见他个子高高的,但很苍白,身上挂满了雪花,手臂上还打着绷带。[www.ydao.net]

爱莎热心地把这个伤员扶到靠近壁炉的椅子上,又帮他洗了伤口,换了绷带,把自己准备好的晚饭端给他吃。趁着他吃饭,她又在后面一间屋里给他铺好床。那人连连道谢,吃完饭,躺了下来,很快就呼呼入睡了。

可是他真的入睡了吗?还是在骗自己?

爱莎没敢睡下去,她不停地在卧室里踱着步。夜,静悄悄的,只有柴火发出轻微的劈啪声……

突然,她听到一阵低低的声音,爱莎的心一紧,是隔壁那人在搞鬼吗?她举起灯,蹑手蹑脚地走过去,耳朵紧贴着门缝,里面传来那人很响的呼吸声。难道是装的吗?她推开门,走进去,俯身去看那伤兵,他似乎真的睡着了。

她回到厅里,又听见了那奇怪的声音。这次,她听明白了,有人在撬前门的锁!她立即从工具箱中拿出丈夫的大折刀,跑到伤员的床前,使劲地摇他,伤员醒了,看到她手中明晃晃的刀,“啊”地惊叫了一声。

“嘘--不要出声,有人在撬门,快帮我一把!”

“什么,小偷吗?别开玩笑了,这里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好偷。”

“有--厨房下面藏着一大笔钱。”爱莎一着急,说漏了嘴,她恨不得把自己的舌头咬下去。

那伤员并没有注意那么多,只是说:“好吧,你拿好我的枪,我右手受伤了,不能开枪,把刀给我。”

这时,爱莎听到外面那个人在开门闩,便当机立断,拿过枪去。

伤员告诉她:“你站在门边,第一个人一进来你就开火。枪膛里有6粒子弹,你要连续开枪,直到打倒他,不再动弹。我来对付第二个人。现在你把灯吹灭。”

爱莎吹灭了灯,屋子里一下子全黑了,撬门声也随之而停,可很快,门外又传来了撬门声。这时,门被扭开了,有个人窜了进来。爱莎来不及想什么,就扣动了扳机,那人应声而倒,但很快,他又用手支撑着要站起来,爱莎开了第二枪,那人又倒下了,可是他还不死心,又用膝盖一点点地往过移,爱莎又补了一枪。这下,他慢慢地倒下去,一动不动了。

那伤兵走上前去,骂道:“妈的,只有一个强盗!”接着又竖起大母指说:“好枪法,夫人!”

他把尸体翻过来,那人还戴着面具。把面具揭下来,爱莎凑了上去。“啊--”她尖声叫起来,这个抢劫犯竟然是自己的丈夫!

原来爱莎的丈夫虽身为税务官,但嗜赌成瘾,早已债台高筑,银行里的那笔存款,其实早被他输得干干净净。这天,他收到一大笔税款,就动起了歪心思:把款藏在家里,骗过妻子,晚上偷走,再叫妻子上保险公司索要财产保险。实在要不到,也没关系,钱是妻子丢的,坐牢也是妻子的事。没想到,算来算去,反算掉了自己的性命!

8月8日 ycdhs@163.com

7.《钱》教学设计 篇七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差异巨大, 同样一篇文章、一个文段、一句话, 学生的理解程度深浅不一, 这意味着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性各不相同。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 其主要魅力就在于能从文字中感受到种种微妙的情感和趣味。如果每个人从中获取的都是相同的信息和感悟的话, 那么文学作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许多成功的教师非常重视学生感受性的培养, 如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中主张“以指导观察为基础, 强化感受性”的实践。江苏省特级教师钱建江老师致力于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研究, 认为“经过教师有意识的指导与训练, 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敏感度, 缩小差别感受阈限, 最终提高语言感受力”。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保留篇目, 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 往往几堂课下来, 学生收获的也只是“爱国”“热爱祖国语言”等比较抽象的“标签”;而小说的真正韵味却被冲谈在主题的分析中了。换个角度看, 学生的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鉴于此, 钱建江老师将他“强化‘差别感受性’”的思想运用到《最后一课》的课堂教学中去, 给我们呈现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阅读教学课。

一、认同差距珍视阅读前理解

语文阅读教学不是从天而降的“植入”过程, 它一定是建立在学生阅读“前理解”基础之上的, 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理解”水平, 可以为后面的教学摸底, 为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张本。《最后一课》文本并不艰深, 但学生的“前理解”水平还是有所差异的。

师:每次看到“最后”这两个字眼, 我的心里总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 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墟, 我觉得它是留给世界的最后的印记, 而且, 也许用不了多少时间, 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然无存了。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最后一课》, 其中的“最后”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 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不舍”。

师:对什么的不舍?

生1:对最后一课老师的不舍。

师:嗯, 很好。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个字, 读一读这“最后”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说的“不舍”之情。请小声读一遍, 放松一点。 (生齐读)

生2:还有点“伤心”的感情, 因为韩麦尔先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生3: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生4:还有“后悔”的感情, 因为小弗朗士以前没有认真学习, 还经常旷课, 因为是最后一课, 他很后悔。

生5:他很“遗憾”, 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我们这么多年, 今天是最后一课, 所以有点遗憾。

生6:“珍惜”, 因为是最后一课, 所以要珍惜, 把它留在心里。

一石激起千层浪, 看似极为普通的一个问题却把学生的阅读现状呈现了出来,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理解程度是参差不齐的。相比而言, 回答“不舍”的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而回答“自责”和“后悔”的则较好地把握了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 后者对阅读这篇小说的“差别感受性”要强于前者。那么,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 提升前者的“差别感受性”就是重点所在。

二、立足文本进行内容的剪裁

小说阅读, 传统的做法是分析“三要素”, 但这样的分析法对《最后一课》来说却显得过于浅显, 这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学生收获甚微的原因之一。钱建江老师在上课伊始就开宗明义, 他引用了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的话:“小说这东西, 人人都能读, 但是, 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 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一下子就删繁就简, 把课堂教学的重点转移到了对文本的“细读”上来。文本细读源于20 世纪西方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语义学, 这一流派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方法和手段, 其中文本细读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和显著特征。

生11:“我的孩子们,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孩子们”说明韩麦尔先生对待他们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生12:“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 都用了“最后”两个字, 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

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两个重复使用的词语———“最后”, 这两个“最后”都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对最后一课的不舍, 我想请你再仔细地体会体会两个“最后”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请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生13 (读)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现了遗憾, (师:今后不能再上了)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希望他们以后用心学习, 珍惜法语。

师:希望珍惜, 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的语言, 这是后面一个“最后”包含的情感。

生14:我从“只许”看出来韩麦尔先生的悲愤, 因为他的国家不能教自己的国语, 而只能教其他国家的德语了。

可见, 钱老师的课堂设计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肢解”这篇小说, 从而得出一些人所共知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品读, 读出“言外之意”;进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一些有效方法。这样的精心剪裁, 是为了让文本物尽其用, 成为强化学生“差别感受性”的有效载体。试想, 如果课堂设计面面俱到, 学生只能疲于应付, 留给他们的也只会是浮光掠影。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学内容化整为零、分散浓缩, 采取‘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的方法各个击破”。

三、预设问题指向能力的层进

好的课堂绝不可能是太过随意的课, 即便课堂看起来很自由, 有很多“不可预约的精彩”, 也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放手不管。《最后一课》可讲的内容很多,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充分的能力训练, 教师的问题设置至关重要。我们以往在很多课堂中都会听到一些无效的问题, 没有目的, 缺少梯度, 或让人摸不着头脑, 或让人一看便知结果。来看看钱老师的问题预设———

师:接下来, 韩麦尔先生谈到了法国语言,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样来赞美法语的?同样找一下字缝。

生24:“他说,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最明白, 最精确;又说,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 永远别忘了它,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 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 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师:能不能把范围再缩小一点?刚才说的, 找一下字缝。你找几个词再来分析一下。

生24:钥匙。

师:这是比喻句里面的喻体, 你也可以连起来分析。

生24:韩麦尔先生认为, 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标志, 自己民族的语言都没学好, 就只能……

师:你是从反面来讲的, 其实这句话韩麦尔先生更侧重从正面来讲。请你从正面再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

生24:要想打开监狱的大门, 必须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学好。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民族的语言就有一种凝聚力, 可以团结广大的人民。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老师的目的并不只是停留在学生找到答案, 而是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他是怎么样来赞美法语的”, “找几个词再来分析一下”, “你也可以连起来分析”, “请你从正面再把你刚才的意思说一下”, 这四个问题前后关联, 从最初的寻找句子到最后赏析比喻句的含义, 由浅入深, 犹如苏州园林里的曲径通幽、移步换景, 精彩也在不经意之中闪现出来。

四、“学习场”效应强化个体的能力

学生“差别感受性”的强化是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而传统的“师——生”单向教学方法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如何让能力的提升惠及全体学生, 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在这一课中, 钱教师充分调动了教师、学生这两大主体的能动性, 利用文本为载体, 通过问答、示范、合作、论辩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置身于一个“学习场”中。

师:同学们, 刚刚一开始, 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句话, 就是葛红兵先生的话,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字缝”好不好?你们看, 你们先找还是老师先找? (生小声:老师先找。) 你们真给面子, 让老师先找。那我来找一个, 我看到一个句子, “我看见这些情形, 正在诧异, 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 像刚才对我说话那样, 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这里有两个词语, “柔和”“严肃”, 这两个词语 (生小声议:矛盾) , 同学说矛盾, 或者至少说是相对的, 但是他为什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呢?你是怎么来理解“又柔和又严肃”的呢?

教师的示范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尤其是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或是在学生遇到大的困惑的时候。一开始, 学生对“字缝”缺乏感性的认识, 如果没有教师的适时示范, 那么有可能出现学生迷失方向、无所适从的结果。“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钱老师的示范可以说是正当其时。

师:作者在这里用精炼的语言刻画了韩麦尔先生像一个雕塑一样的形象, 同时我们的教材也用插图的方式来再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大家的讲义上没有, 老师这里准备了。老师的书上印的是这样一张图【屏显图1】, 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图, 是这样的【屏显图2】, 我想请大家对应刚才朗读的几个自然段, 你认为配合哪一张插图更合适?同时也仔细观察一下, 这一张是人教版, 这一张是苏教版。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表面上看上面的问题似乎有点旁逸斜出, 和小说主旨无关;但透过这个环节, 我们体会到了教师的匠心所在。要想对这两幅插图作出合理的阐释, 一定在要对小说人物和主题有了深刻把握之后。与此同时, 这个问题也“引燃”了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自发地加入到问题的热烈讨论中来。“协作学习也是协作的知识建构过程, 学生将内在知识外化表达给小组成员, 有助于内部知识的整理加工, 小组成员的反馈和讨论进一步促进知识结构的修改完善, 共享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强大的“学习场”中, 学生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更有效的提升。

类似的精当处理在这堂课中俯拾皆是, 不一一赘述。

差别感受性的强化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如何依托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认真建构的干预措施, 去影响学生逐步修正 (缩小) ‘差别感受阈限’”, 钱老师的《最后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要让学生有敏感的“差别感受”, 教师首先要对文字有敏锐的“嗅觉”, 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岩石下的那一汪汪清泉;然后精心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让阅读基础各异、敏感度不同的学生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真正达到课标中所说“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中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 (钱建江《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上旬) 》2012年第5期)

[2]《构建课堂·学校·地域·国际的协作学习场——日本协作学习教学实践案例介绍》 (孙帙李哲张海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13期)

8.《钱》教学设计 篇八

妻儿冷落,

银行副行长为钱而急

49岁的秦玉明是吉林某市一家银行的副行长。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一名中学教师,儿子秦华聪明懂事,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夫妻俩对他非常疼爱。

秦华高中毕业后考入长春市的一所重点大学,秦玉明又高兴又自豪。可夫妻俩很快就体验到了供养一个大学生的艰难。秦玉明虽然贵为副行长,但是为官清廉,完全靠死工资吃饭。他每月工资约1300元,妻子的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在儿子念大学的那几年,秦玉明夫妇省吃俭用,还是供不上孩子的花销,周转不开的时候只得向亲友们借……

当秦华毕业时,夫妻俩都长出了一口气。孰料,秦华毕业后,又考上了本校硕士研究生,光学杂费每年就要两万多!秦华又性格豪爽,交朋结友非常大方,花钱的地方很多……那时,秦玉明甚至害怕接到儿子的电话。

儿子读了3年研究生,秦玉明欠下了亲友三万多元债务。硕士毕业后,秦华又获得了赴国外攻读博士研究生的机会。虽说是公费出国留学,可作为家长,秦玉明负担一点也不轻松。每年,他们差不多要汇给儿子近六万元。已经成为他们沉重的负担!这些年来,他们已经欠债十多万元!

2005年春节过后,秦华毕业回国,在长春找到了工作。不久,他就谈恋爱了。秦华和女朋友处得非常火热,计划2006年10月1日结婚,要买房子,他只好回家向父母求援。

秦玉明一听,头都大了。见父亲感到很为难,秦华有些抱怨:“瞧这个官让你当的,看人家那些和你级别差不多的,哪个没有车?哪个没有高档别墅?你可倒好,儿子读书花点钱,结婚花点钱还得闹饥荒,现在连婚都结不起了,越想越窝囊……”

听儿子这样说,秦玉明的妻子也不禁将一腔怨气发泄到了丈夫身上,埋怨道:“儿子说的对!亏你还是个领导,看看人家那些当官的,要啥有啥,你就不能跟人家比一比……”

此后一年多,母子俩为了钱的事情和秦玉明争吵不断。后来,秦华几次回家一句话都不同秦玉明说,就像对待陌生人一样。秦玉明平时回家,妻子也没好眼看他。妻儿如此冷落自己,秦玉明每天下了班再也不愿回家了,常常跟朋友们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

铤而走险:

取出亡友秘密存款

但是,秦玉明还是要面对现实。他也曾经打算跟朋友一起做买卖,可他一没本金,二怕亏本,最后退缩了;当然,他也不敢向别人索贿,更不敢染指公款。他跟朋友说,现在反腐败反得厉害,只要他伸手,迟早就有被捉的一天。可是,这不行,那也不行,天上可不会落钞票呀!

也许是被钱逼得快疯了,一天,秦玉明忽然想起了一笔被人遗忘的巨款,就握在自己手里……

原来,秦玉明曾有一个名叫刘德文的富商朋友,跟秦玉明的关系很铁,他曾经把一笔28万元的款项存在秦玉明所在的银行里,以帮他完成存款任务,存了三年的定期。刘德文存款时,叮嘱秦玉明说:“这笔钱是我的私房钱,我媳妇和孩子谁都不知道,你可别泄露给他们呀,不然,以后我就没有钱打麻将了。”

1998年5月的一天,刘德文不幸遭遇车祸,当场身亡。他没有来得及告诉家人自己的这笔存款,而秦玉明当时考虑到如果告诉他的家人,他们要继承,势必要立即将钱取出来,这样就影响了自己的任务(银行规定揽存的定期存款不能中途取出),不如等到期之后再告诉他们。可真正到期后,他因为忙,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于是,这笔钱就成了呆死账。后来,当秦玉明想起这事的时候,已是好几年过去了,由于担心刘德文家属的责难,他反而不想开口了。主管业务的秦玉明知道,刘德文的这笔钱如果有人悄悄取出去的话,是不会有任何人知道的……

可秦玉明没有办法弄到那个存折,在没有存折的情况下,要想取出这笔钱,必须持有存款人的身份证,本人亲自来取。可是,刘德文早已经身故,怎么“亲自”来取呢?他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张庆双商量,张庆双跟刘德文的年纪相仿,胖瘦也差不多。

后来,秦玉明又通过派出所熟人胡天明的关系,调出了刘德文的户口档案,把他的照片换下来,换上了张庆双的照片。为了防止事情败露,胡天明想办法给张庆双办了一个新身份证,身份证的名字当然是“刘德文”。

张庆双拿着这个身份证,又造了一个存折丢失的证明,去银行取款。储蓄员当时没给他取,解释说:“根据规定,你这笔钱早就到期了,要在电视台或报纸上刊登存折遗失启事,声明作废。一个月后,方可来取。”

这事哪能登报呢?万一被刘德文的家人看到了,如何是好呢?不过,秦玉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着。因此,张庆双假意跟储蓄员争辩几句后,声称要找他们领导投诉。这事自然就闹到了主管业务的副行长秦玉明那里。秦玉明就对那个储蓄员说:“这个人没问题,我认识,给他办了吧。”储蓄员也就没有再坚持。于是,张庆双有惊无险地把28万元取了出来。

三个人把这笔钱私下分了,张庆双和胡天明分了4万元,秦玉明将20万元揣入了自己的腰包。回到家后,他对妻子说:“我弄到了20万元,孩子买楼结婚的事总算有个着落了。”第二天,秦玉明还了几笔紧要的欠款后,就把剩下的钱全部汇给儿子买楼了。

但是,秦玉明做梦都没想到,他认为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的事,居然败露了!2006年7月24日,刘德文家的老楼房被拆迁,搬家那天,他妻子在挪动柜子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张存单,金额高达28万元。刘妻又惊又喜,赶紧拿着存折去取款,却被告知钱在一年前已经被她“丈夫”取走!刘妻当即报警……

东窗事发:“殉情阴谋”紧急出笼

2006年8月30日,张庆双落网,在铁的事实面前,不得不交待了作案经过。随即,胡天明也落入了法网。当警方顺藤摸瓜来抓秦玉明时,他却失踪了。

原来,那天秦玉明意识到出事了,马上躲进乡下一个朋友家。此时,秦玉明追悔莫及。本来以为这样一笔死钱,是最安全的,吞了也就吞了。哪里想到,只要是不义之财,就没有什么是安全的,只要吞了,迟早要大祸临头的!现在,后悔都已经晚了。如果进监狱,自己倒也没什么,可家里妻儿肯定会受到牵连。为了不拖累妻儿,更为了阻止警方追赃,他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办法”……

9月9日晚,秦玉明特意约了几个关系不远不近的朋友喝酒。他猜测这些朋友大约不会被警方盯上。酒至半酣,他向朋友们倾诉了很多这些年的“心里话”:“我不能活在这个世界上了,今天是我跟你们最后的相聚了。有个女孩对我非常好,我们相处了好几年,可我是个有家室的人,不能娶她,她对我一往情深,非我不嫁,我要是活着她永远不会嫁人,我只有永远地离开她,她才能有个美好的前途,我已经给她弄了一大笔钱,希望能够对她有所补偿……”

朋友们了解他的为人,知道他一贯洁身自好,都以为他说的是醉话,没有在意。他们哪里知道,秦玉明用最后的酒宴,想通过他们的嘴向世人宣称,他是为了一个女人殉情而去的,弄的钱都给了这个女人,不是其它原因,他想掩盖自己真正的死因。

2006年9月10日清晨,秦玉明偷偷地返回家,想见妻子最后一面。可妻子见他失踪了,非常焦急,已经到别处找他去了,并不在家。于是,他伏在桌子上写了两封遗书,一封是写给妻子和儿子的,另一封是写给单位的。写给单位领导的遗书里,他详细地叙述了“自杀是为了一个多年挚爱的女孩子”,并声称自己取走的钱,也全留给她了。至于“她”是谁,他只字不提……秦玉明把遗书写好后放在桌上,并给妻子留了一行字——“不要再找我了,要找就到老家父亲的坟墓边来找我吧。”

写好遗书后,秦玉明上街买了一瓶红色铅油、一根两米多长的尼龙绳,打车回到了老家父亲的坟前。在父亲的坟前,他呆了好长时间,抽了很多烟。他细心地用红铅油把父亲墓碑上的文字涂了一遍。然后,他自缢在父亲坟头的那棵树上……

妻子回到家已是上午九点多钟,她看到桌上丈夫留下的字条和遗书,急忙给亲戚朋友和秦玉明单位的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快去救秦玉明,她自己也立即冲下楼打出租车往老家的墓地赶。可当她到达墓地时,秦玉明的尸体高高地挂在树上,已经僵硬了!妻子发疯般地扑过去抱住他的双腿泣不成声……

民警随后赶到,鉴定结论是自杀。2006年9月13日,秦玉明的葬礼去了很多人,他生前的朋友、同学和同事都为他惋惜:没想到他为了“一个女人”而走上死路……但他的“殉情”遗书,并没能迷惑警方。秦玉明平日为官确实清廉,显然是第一次犯糊涂。他虽然用死亡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维护了自己的脸面,但是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令人扼腕叹息。(文中人物为化名)

幸福提醒:

上一篇:沪教版数学四年级期中下一篇:氨气泄漏演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