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陶行知(共11篇)
1.学习陶行知 篇一
服务精神为人师表爱满天下
——陶行知教我做老师
陶行知先生是教育的先模,多少教师是踩着陶行知先生的足迹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陶行知先生可谓是每个老师的老师,在老师的金玉良言中,我读懂了应该怎样做老师。
首先是服务精神,“教师的服务精神,系教育的命脉。金钱主义,最是破坏教师职业的尊贵。”教师应
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师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买得来。教师的服务精神是建立在自觉、自愿、自动的基础之上。金钱是买不到,别人也强迫不了的。金钱主义是教师的大敌。陶行知先生一直都警示教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从陶行知先生的一番言论中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利,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得的舒适和安逸,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淡薄名利,淡化物欲,以平平常常的心态上班,踏踏实实的心态干事。
“各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这是我学到的第二句话,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我认为教师是一个为学生服务的职业,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教师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恭德慎行,为世师范”。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年,我带领学生去秋游,在旅游途中我把自己零食的包装袋及垃圾都收在自己的手中,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把垃圾提在手里准备随时扔进垃圾筒,没想到这一切都被学生看在眼里。回到学校后,在学生的日记中我看到好多学生都对这件事情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教育意义远远高出平时在课堂中的喋喋不休。
作为教师,遇事应以道德规范为准绳,合乎规范的事就做,违背规范的事不干,处处以身作则,事事做学生表率。还要努力做到“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按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弘扬敬业、奉献精神,树立良好的形象。为了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首先致力于培养为人师表的品德。有人说过,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要有火种。“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夫子的这句名言,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的考验,仍放射着哲理的光辉,引导着激励着我们深思。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是陶先生教给我的第三句话,教师是平凡人,但平凡绝不意味着平庸和庸俗,教育工作需要伟大的品格和精神,要拥有一颗责任心,人生一世,没有人能逃脱这样那样的责任,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不管是对工作、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只有富于责任心的人,时时处处尽责的人,才不愧为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工作是人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之所。古人有“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说法,现在的人也爱说“在其位、谋其政、做其事、尽其责”,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是一名工作人员起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每个人的岗位不尽相同,所负责任有大小之别,但要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精益求精,却离不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了责任心方能敬业,自觉把岗位职责、分内之事铭记于心,该做什么、怎么去做及早谋划、未雨绸缪;有了责任心方能尽职,一心扑在工作上,有没有人看到都是一样去做,做到不因事大而难为、不因事小而不为、不因事多而忘为、不因事杂而错为;有了责任心方能进取,不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原地踏步,而是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奋力拼搏。学生就是教师的事业,学生的成功就是教师的成功,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个性的个体,不是冰冷的零件,所以教师要多加几钱事业心、责任心和爱心以微火炖制才能出好味。教师的事业是爱的事业,是以精神振奋精神,以人格感染人格的事业,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更是集中概括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拥有爱心是一个教师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事业“护照”,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前提。陶先生说我要有一句话奉劝办学的同志,这句话就是“待学生如亲子弟”,一直以来,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同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
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是后进生转变的催化剂;这种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
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
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俗话说:教师的活儿是良心的活儿,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们又怎么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皮格马利翁能用真情使石头变成少女,我们也一定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我们面对的全体学生。
就这样,陶行知先生的人格力量和教育思想陪伴着我一路走来,伴随着我在教育道路上的成长,我相信有了陶先生的指导,我将向着陶先生描述的教师最高境界出发并到达!
2.学习陶行知 篇二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独生子女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在家时五六个家长围着转,宝贝乖,宝贝真棒,家长合起来把孩子宠上了天。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会告诉小朋友,去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不听话老师就要批评你。于是出现了一些小朋友,在家调皮捣蛋,在老师面前乖巧可爱。细细思考,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想,教育的成功,教师的威信,不在于教师能给幼儿带来多少恐惧能够镇压住幼儿,而在于教师自身给幼儿带来的正面影响。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行为的认识与判断都是模糊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观察模仿学习。相对于教师的说教,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因此,教师在制订班级规则、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教育小朋友说,进入到教室里面要轻轻走路,轻声说话。小椅子要双手轻轻搬起,轻轻放下。但是实际情况是,面对一些幼儿的行为,教师会情绪失控,大声呵斥和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这样不但起不到正面的影响,还为幼儿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唯有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以实际行动引导幼儿认识对错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亦师亦友,关爱幼儿
关爱幼儿,是幼儿教师工作最起码的要求。记得以前看过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其教育的魅力至今一直影响着我。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魅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做好批评教育工作呢?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事:“老师,某某某打我。”“我没有,是他先打我的。”“老师,某某某抢我的玩具。”“不是,这个玩具是我先拿到的。”
明明犯错,却不愿意承认的情况实在是举不胜举,如果教师非要穷追不舍分个对错,往往事情会越弄越僵,有可能还会牵连进两个家庭,造成两个家庭的矛盾。教师不但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们的启发就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对于自身的行为定义不明确,他去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并不是真正定义上的抢夺,只是出于好奇,拿过来玩玩。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小朋友,而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引导幼儿合作游戏。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教师用心去体会学生,感化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就会创造出不小的改变与“奇迹”。
三、爱的鼓励,呵护成长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教育。”爱每一个幼儿,是幼儿教师工作的核心。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关爱基础上。只有在生活中真正地关爱幼儿,才能发现幼儿的潜能,鼓励幼儿,才能真正地呵护幼儿健康的成长。
记得看过一则关于拆表的故事,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向他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听话,将自己的一块金表给拆了,然后他将孩子给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陶行知得知说:“你把中国的爱迪生给枪毙了。”陶行知来到朋友家,问清小孩拆表的原因后,带着小朋友去到了钟表店,拜托修表师傅修给小孩看,还花钱买了一个钟表送给小朋友,让他进行拆解。孩子的母亲很不理解,陶行知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能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鼓励无疑是陶行知所要表达的观点,鼓励也是教师、家长表现爱的最好方式。每一个幼儿的内心都是无比渴望被老师肯定与鼓励的,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让幼儿无比的兴奋,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当然,鼓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明知道是错误的,就要及时制止幼儿并讲清原由。
幼儿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制定班级规则,引导幼儿学习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地发展……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多一分爱心,关爱到每一名幼儿的需要,多一分责任心,以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多一分耐心,引导幼儿探索更多的未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细心的朋友,幼儿的未来才会更精彩。
摘要:在幼儿园,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幼儿园的老师不像小学、中学的老师,有独立的办公室,老师就像是这个家庭的大家长,时刻与小朋友在一起,不仅要引导小朋友去探索学习科学知识,还要帮助小朋友建立良好的秩序,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等。教师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更强的使命感,科学规范自身言行,为幼儿发展付出由衷的关爱。
关键词:尊重,关爱,鼓励
参考文献
3.学习陶行知 学做好老师 篇三
关键词:尊重;关爱;鼓励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要先生们少骂几句坏蛋,社会、家庭、政府多给一些自由空间,爱迪生,便如雨后春笋一发不可遏了。”可见,客观因素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为人师表者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他们。教师的一句“天才”,是点燃他们奋勇前进的火把,教师的一句“笨蛋”则会扼杀一个儿童强烈的求知欲。既然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那么他就有责任、有义务呵护学生求知的嫩芽,为社会培养人才,输送人才。“教育”本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而师生关系的融洽合作则是搞好这项工程的关键所在。对教师来说,唯有尊重,唯有关爱,唯有接近,唯有欣赏。
一、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独生子女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小皇帝、小公主。在家时五六个家长围着转,宝贝乖,宝贝真棒,家长合起来把孩子宠上了天。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会告诉小朋友,去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听话老师就不喜欢你,不听话老师就要批评你。于是出现了一些小朋友,在家调皮捣蛋,在老师面前乖巧可爱。细细思考,这样的教育是我们想要的吗?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吗?我想,教育的成功,教师的威信,不在于教师能给幼儿带来多少恐惧能够镇压住幼儿,而在于教师自身给幼儿带来的正面影响。
幼儿园的学习、生活的特点决定了幼儿教师对幼儿影响的重要性。学龄前儿童对于事物、行为的认识与判断都是模糊的,幼儿的学习方式更多的是观察模仿学习。相对于教师的说教,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深远。
因此,教师在制订班级规则、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要以身作则,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们常常听到教师教育小朋友说,进入到教室里面要轻轻走路,轻声说话。小椅子要双手轻轻搬起,轻轻放下。但是实际情况是,面对一些幼儿的行为,教师会情绪失控,大声呵斥和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这样不但起不到正面的影响,还为幼儿树立了错误的榜样。
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唯有尊重幼儿,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以实际行动引导幼儿认识对错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亦师亦友,关爱幼儿
关爱幼儿,是幼儿教师工作最起码的要求。记得以前看过陶行知的“四颗糖”的故事,其教育的魅力至今一直影响着我。折服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魅力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做好批评教育工作呢?
作为一名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事:“老师,某某某打我。”“我没有,是他先打我的。”“老师,某某某抢我的玩具。”“不是,這个玩具是我先拿到的。”
明明犯错,却不愿意承认的情况实在是举不胜举,如果教师非要穷追不舍分个对错,往往事情会越弄越僵,有可能还会牵连进两个家庭,造成两个家庭的矛盾。教师不但是班级的管理者,更是这个家庭的成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给予我们的启发就是,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对自己错误的认识过程。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是小班的小朋友,对于自身的行为定义不明确,他去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并不是真正定义上的抢夺,只是出于好奇,拿过来玩玩。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小朋友,而要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沟通,引导幼儿合作游戏。
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只要教师用心去体会学生,感化学生,那么学生所有的嫩芽在得到老师言语行为的呵护滋润后,就会创造出不小的改变与“奇迹”。
三、爱的鼓励,呵护成长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教育。”爱每一个幼儿,是幼儿教师工作的核心。教师的每一个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在正确的关爱基础上。只有在生活中真正地关爱幼儿,才能发现幼儿的潜能,鼓励幼儿,才能真正地呵护幼儿健康的成长。
记得看过一则关于拆表的故事,陶行知的一个朋友向他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听话,将自己的一块金表给拆了,然后他将孩子给结结实实地打了一顿。陶行知得知说:“你把中国的爱迪生给枪毙了。”陶行知来到朋友家,问清小孩拆表的原因后,带着小朋友去到了钟表店,拜托修表师傅修给小孩看,还花钱买了一个钟表送给小朋友,让他进行拆解。孩子的母亲很不理解,陶行知说:“孩子拆表是因为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其实就是一种求知欲,原是有出息的表现,你打了他,不是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了吗?与其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一顿,不如引导他去把事情做好,培养他的兴趣。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能力。我们应该学习爱迪生的母亲,那么理解、宽容孩子,那么善于鼓励孩子去动手动脑,这样,更多的爱迪生就不会被打跑、赶走了。”
鼓励无疑是陶行知所要表达的观点,鼓励也是教师、家长表现爱的最好方式。每一个幼儿的内心都是无比渴望被老师肯定与鼓励的,一句简单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够让幼儿无比的兴奋,有一种全新的体验。当然,鼓励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明知道是错误的,就要及时制止幼儿并讲清原由。
幼儿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制定班级规则,引导幼儿学习并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要关注幼儿的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地发
展……社会的发展,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幼儿教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多一分爱心,关爱到每一名幼儿的需要,多一分责任心,以更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多一分耐心,引导幼儿探索更多的未知,做一名合格的教师,细心的朋友,幼儿的未来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王冠.陶行知的教育故事[J].课前生活:小学高年级,2011(12):28-30.
4.陶行知学习心得 篇四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其含义极其丰富。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做到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我们在教育中不能用统一的方法来进行,而应该针对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选择适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5.学习陶行知思想心得 篇五
为了弘扬陶行知精神,响应我院“行知统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的号召,我院学生党支部组织全体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及积极分子,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学习,并展开了专门的讨论,同学们都受益颇深。
学习了陶行知教育理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
爱的教育是学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学生们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学习阶段心理的基本需要是人生成长的核心需求。
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是这样说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并且说“生活决定教育”。在他看来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倡导教育和生活相结合,学校和社会相结合,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爱满天下”,陶行知之博爱,是爱人类全体;而在人类全体之中,弱势群体的生命权利最缺乏保障,所以他认为弱势群体最需要爱。
作为教育家,陶先生著述丰厚,言论精妙,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堪称中国近代史的一位伟人,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陶行知先生竭力提倡、努力实施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一例。在陶行知先生看来,“生活教育”不仅仅是“生活”与“教育”的结合,更不是用“生活”来点缀“教育”,而是主张要使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为一体。只有当“教育”成为“生活”真实时,教育才是真正有意义的。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注定要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就在于作为循循善诱的教育家与作为勇往直前的社会活动家的他是完全“熔为一体”的。陶行知先生实实在在地将自己确定的教育目标,当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准则——他怎样教育,也就怎样行动,他怎样生活,也就怎样
教育。即使为此就得面对刀山火海,面对死亡威胁,他也依然一如既往,绝不退缩,因为他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才是国家昌盛、民族振兴所迫切需要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就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真谛。因为理想的教育总是指向“真”“善”“美”。求“真”是教育的根本,惟有达到“真”的境界,才能继而追求“善”和“美”。“真”之于为人,就是“认真”,就是“真诚”;之于处事,就是尊重事实,尊重科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然而,作为教师,我常常感到教育很难达到“真”的境界,常常会因为自我素养的局限而失真。
我觉得,陶行知先生倡导“教人求真”、“学做真人”的教育思想和“生活教育”理论,真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只有把教育从目标到过程都非常认真时才是卓有成效的。我深深感到,作为教师有几点必须向陶行知先生学习: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公正公平。这是学生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你就不可能让学生感到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要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更加困难。我想陶行知先生是十分强调“公平公正” 对待学生的。这可以从陶公真心实意大办“平民教育”、“孤儿教育”中得到验证。
第二,教师对待工作必须认真扎实。“认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教育就更是这样。只要教师工作稍不留意,就有学生不把学习当回事。所以如果拿教师的知识能力与他的工作态度相比,“知识”还得依靠“认真”来学习,那份“才能”还得凭他的“认真”去发挥。所以有句名言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
第三,教师对待学问必须好学上进。这是当好教师的重要条件。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是学问家,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相关内容,却应该熟练系统的掌握,以便给学生最好的帮助指导,更有效地带领学生开展学习研究。除了所任教的学科知识、教材教法,还有教育学心理学,都要努力掌握。这需要在漫长地教育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这是当好一名教师的保证。而且更重要是,教师谦虚好学、积极进取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追求真理,学做真人”就要永远虚怀若谷,永远好学上进。即便这样,能够成“家”的依然是少数。因为成“家”,需要深厚的底蕴,需要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发现规律,并进行深刻的理论创造;同时,还要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带领出许许多多确实优秀的学生,并获得社会确认。
第四,教师对待教学改革要有创新精神。时代在发展在进步,教育必须努力适应时代的要求。什么是创新?陶行知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概括的说就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学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
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文明宣传、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及社会服务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
6.陶行知教育名篇学习心得 篇六
肥西县实验小学钱进
今天读了陶老倡导学生的“六大解放”:
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
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
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四、解放他的嘴巴,使他能谈;
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丰富的学问;
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老提出的“六大解放”与新世纪教育、新课程实施是如此合拍。而对照“六大解放”,再看看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发现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六大解放”。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不少课堂成了陶老所说的“鸟笼”,学生成了“笼中之鸟”,也像陶老所描述的现象——先生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还没能从我们的课堂中彻底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死教育”。但我们深信不用说未来社会,就是在当今社会,我们都必须坚决摈弃“死教育”,我们要创造“活教育”。也就是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实现“活教育”,实现学生的“六大解放”的强有力举措。也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改革,也是必须以“六大解放”为出发点,还必须以“六大解放”的实现为终极目标。而要实现这“六大解放”的教学,并不在于向学生传授“六大解放”的内容,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使他们产生“六大解放”的意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早就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是“自主、合作、探究、创新”,正需要有这样的开放性的课堂完成开放性的教学。大量的教育实践证明:封闭式的教育只能孕育出“封闭式的孩子”——有头脑,却不会思考;有双手,却不会干事;有眼睛,却不会观察;有嘴巴,却不会质疑问难;给一个自由空间,只会迷失方向;拥有自由时间,却不会自主安排。而采用开放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会想、会问、会做、会观察、会实践,更会创造。因此,我们必须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让孩子得到“六大解放”。
一、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教室、实验室等固然是学生基本的学习、活动的场所,但更大的课堂是社会。正如陶老所说的那样“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教育纳入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把各种社会实践、生活体验看作是一种感悟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开放的教学观念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辨证地理解教学方法的改革,汲取各种教学方法之长,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服务;教师要以开放的思维理解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与学的地位、教学评价体系的开放性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使学生“动”起来,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想、敢说、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安排开放的教学内容。
我们不能像以前的课堂教学中,唯教材是从,扼杀了自主开发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内容单调、封闭、过时。我们应积极开放教学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发展相适应。
四、倡导开放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正是传统学习方式的不足。所以我要变单一型的学习方式为复合型、立体型的学习方式,实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有机结合。
五、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
7.学习陶行知 篇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过程性,应用性,体验性,全员参与性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人类教育史上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对过去的中国和世界,而且对现在的世界和我国的教育改革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当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推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了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本质特性和核心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具有四个基本特征:(1)重过程;(2)重应用;(3)重体验;(4)重全员参与。为了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实质,我尝试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视角分析归纳研究性学习中的四个基本特征,以此加深对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理解,指导自己在数学研究性教学活动中的实践。
一、过程性
陶先生在《智育大纲》一文中指出:“深望诸生能以探知识之本源,能应用以求知识之归宿。盖明知识之本源,然后乃能取之无尽;明知识之归宿,然后乃能用之无穷。”
研究性学习较为注重掌握观察、实验、调查和现代的信息技术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它与现行的其他必修的学科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有别于以往一些偏重于创造技法训练和思维训练,因此,它不属于传统的知识教育。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创新的欲望。至于学生是否掌握了某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有所判断、有所解释、有所应用,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和主要结果。
二、应用性
陶先生针对旧的传统教育“先生教学生学。教而不做,学而不做”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科学教学法。陶行知先生认为只有坚持“教学做合一”,才能教得好也才能学得好,才能“收手脑相长之效”,培养出适应新生活、创造新生活的新公民。
我认为,陶行知提出的“做”是应用,是创造。学以致用,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二是规则的学习;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其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在这一点上,与发现学习、探究性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在学与教的方式方法上有所不同。在学习形式上,研究性学习具有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特点,但在学习内容上,其侧重点不在于掌握某些概念和规则,而是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的本来目的。
三、体验性
陶行知重视在生活中、社会中学习,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建立“工学团”,推行乡村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达到“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的教育目的。
研究性学习非常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即研究过程的体验。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其教学过程基本上是间接经验的学习。这种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时间里学习、掌握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丰富的知识体系。但是,现代社会要求教育不仅传承文化,还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各种素质,尤其是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结合作为基础。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概括,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要通过直接经验才能被人们更好地掌握,并内化成人们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研究性学习强调学习中的体验的重要性,一方面是因为学习体验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创造性本身不仅是一种行为、一种能力、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和一种观念。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创造实践活动(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在学生充分体验并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其创造行为的个人观念体系。
四、全员参与的组织性和环境要求
陶行知先生在《小先生与民众教育》中指出:“要知识公有,不再私占。要把教育化为‘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一样,人人有得到沾施的机会。‘天下为公’的基础,第一步便要知识公有。”
重全员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与个性特点,制订适当的研究计划,进而实现自己的研究目标。全员参与还意味着学生们要共同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分享意识、分享能力等。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的特点体现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学生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还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这种合作不但包括能力上的合作,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合作。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了解不同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协调。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为中国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他创立“生活教育”学说,提倡“创造的教育”,主张“教学做合一”,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所表现出来的超前意识和改革勇气,对我们当前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改革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巨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易凌峰.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 1 (第1版) .
[3]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谈生活教育.生活工具主义之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3.
[4]许国春.教育史研究.1997 (4) .
8.学习陶行知 篇八
(1)要做,提倡实践第一,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要创新,“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这种创造精神,我认为是其精髓,值得细细研究。将其应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地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盛行的依然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结果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有限,而这一切也与国家提出的课改要求和实质相去甚远。
高中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有效实施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头脑”的学生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论断。“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道”到“知道”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兴趣是推动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呢?
1.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
陶行知强调:“要改造学校的教育,就要使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只有让学生紧密地结合生活,寻找兴趣问题与学习的相关资源,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分享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抗衡,无疑会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2.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化“静”为“动”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使用模拟仿真,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它准确性高,直观性好,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课堂引入模拟实践
陶行知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因此,在教学当中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感官共同参与,特别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探究的培养和训练,这既有助于他们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造机遇,捕捉学生的创新灵感
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体验、自悟、成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重在参与,力求创新
教师要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捕捉灵感,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自己去学、去做、去创新,并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2.营造发展空间,促进学生能力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手段调动学生多种的感官协作;对自我、社会、科技、文化引起足够的关注;赋予学生充分自由的时空,让他们无拘无束,尽情地去做,去学自己所感兴趣的、向往的事情,从而引领学生走向创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
二、课外活动
教师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举办艺术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探究型活动,教师要指导学生去搜集整理资料,研究资料,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在“疑问—研究—再疑问—再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好地掌握知识,而且这些知识一旦掌握就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学会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学校还可以与社区形成教育合力,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中去观察、去感受、去锻炼、去分辨,以吸取有益的思想和知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在建立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机遇中,不仅要有创新的思想意识,还应具备创新的行动意识。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要培养新型的学生。所以,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突出地位,这不仅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未来社会发展动力的需要。
9.陶行知名言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自己走进了教育这个行业都十几年了,其实作为一名老师我觉得要用心去学、去体会、去实践,这样才会进步。就象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每天都问问自己进步了吗?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的那些极具时代精神、创造精神,又极富人民教育思想的真知灼见,都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精髓内涵,成为我们不断吸取教育改革营养的源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陶行知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师,心怀爱心,循循善诱,方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见过我班峰峰的人都感慨:他怎么这样,问他都不回答,而且还经常的哭闹,习惯也不好。说实在的,刚开始峰峰小朋友实令我头痛不已,眼看半个学期过去了,可他还是一动不动,话也不讲,更不用说动笔画画、写字。每当看到他这样,我就会大发雷霆,狠狠地骂他一顿&&为此他也挨了我的不少骂,但我不管怎样骂,他还是无动于衷,有时我真想放弃他了。可是我是老师,教育孩子是我的责任。我知道,这样下去对他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极为不利,于是我决心要改变峰峰这位小朋友,让他也有一个快乐的童年。有一次,上美术课,我教小朋友画《我的好朋友》,等我示范完毕,所有的小朋友都拿起笔开工了。我看峰峰还是一动不动,于是我走过去,弯下腰说:峰峰,俞老师教你好不好。他看了看我点点头,我就握着他的小手慢慢的、一步步的教他画,教完一个后,我用鼓励的话让他自己动手画一个,他看了看我,我就对他说:老师相信你行的,画的不好没关系,多画几次就好了。在我的鼓励下他终于第一次拿起笔,画下了他着学期来得第一张画。再以后的几次美术课中,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很能干了。他的自信心也强了,连小朋友都说他的进步很大,不在鄙视他了。我们在对孩子教育时,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冷静地考虑孩子需要什么?要多注意他一点,多关心他一点而以,老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0.学习陶行知的心得体会 篇十
近段时间,幼儿园组织了学习陶行知的活动,通过听陶视频、学习有关陶行知的理论等,唤起了我们“师陶、学陶、践陶,打造爱+智慧教师”决心和信心,也让我对陶行知先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知道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除了有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高尚人格外,在教育中还体现了“爱满天下”博爱精神,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创新民主教育也成了当前推行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被陶行知的精神所感动。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几点体会:
在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过程中,首先让我深有感触的是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爱精神,爱孩子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感情基础,真诚地热爱孩子,对孩子倾注满腔热情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品质。教师只有对孩子抱有深深的爱,才能激发孩子对老师的尊敬、信任和亲近,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我用真心疼爱着孩子们,孩子们也用他们的童稚爱心回报着我,我特别喜欢看到听到孩子们甜甜的笑脸,喜欢他们围拥在我的身边,喜欢他们稚嫩的呼唤声,“老师,老师”这是个崇高的职业,让我感受到了更大的责任。在这种充满爱的师生关系中,孩子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也学会了去爱――爱自己、爱别人、爱幼儿园、爱家庭、爱家乡。同样,我们也应爱自己的工作,享受工作带来的各种滋味,爱自己的家庭,感谢他们为我们付出的点点滴滴,爱工作着的幼儿园,有了它,才有我们的安宁幸福。
在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我会带着一颗对教育对孩子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能在这一路上有更大的收获,能采撷到更多的陶果。
11.学习陶行知 篇十一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大胆尝试,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班上有一名学生对小女孩“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中“微笑”这个词很不理解,认为:人死了应该是悲伤的,怎么还会微笑呢?在教学中我便组织学生对此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文中的矛盾处理解,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更进了一步。
二、多种形式的语文课堂
无数实践证明,“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可取。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最佳时机,从课本上了解到的东西是有限的,《月亮湾》一文将农村恬淡美好的景色描绘的再好,对于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孩子们来说也很难引起共鸣,但当他们真正见到月牙一样的小河,闻着河岸上的桃花香,听着采茶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时不时和水中的鱼儿打声招呼,就会是另一种效果,在今后他们遇到类似的情景时也会知道怎样描绘和表达心中所思所想,语言功底自然有所提高,教学的目的也达到了。另外,一教一学的模式也缺乏自主性,陶行知在其创造教育中提到教、学、做要统一。以往这种你来我往、你教我学的模式,师生之间交流反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单一,不利于综合性学习。对此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如户外采风、主题演讲、经典故事改编话剧等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表达之中,达到视、听、说的结合。学生在自我实践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再解决问题,在这种良性的互动之中建立起自主学习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三、重视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或者说是学生“悟”出来的,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调查、实践、访问、查阅和收集资料等综合性学习的课外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和探索意识、创新能力通过实际的创造性活动逐渐得到发展。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开展课外活动,这样做学生通过对课外活动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天赋、审美鉴赏力也在课外活动过程中得到提升。例如:针对某一具体综合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很多种,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也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例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板报设计、演讲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等等。此外,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真谛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寄情山水”这一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可带领学生游历风景名胜,让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然后,开展知识竞赛,也可以畅谈渴望去旅游的地方。在这样一系列的课外活动中,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探究和创造能力。
四、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以看出老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和授业,至于解惑,如果老师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试问怎么可以做到解答疑惑呢?目前,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均是处于老师高高在上、学生随声附和的状态,这也是中小学教育存在的通病。“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传和受的关系,而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师生在互相交流和学习之中共同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这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是引导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需要我们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研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与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精神也是息息相通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学习、实践,用以指导我们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从而让我们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
【学习陶行知】推荐阅读:
学习教育家之路陶行知教育思想心得体会09-10
陶行知生平简介07-25
关于陶行知的名言06-17
陶行知主要教育思想07-16
读陶行知文集有感10-29
走近陶行知教师读本随笔09-02
陶行知主要教育理论09-11
陶行知教育的名人名言09-03
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感08-21
浅谈陶行知与杜威理论的异同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