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2024-09-10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精选10篇)

1.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一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二)湛江农垦实验中学欧华荣

一、选择题

某地理学习小组为了深入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成因,做了各种模拟演示。下图为“某理想区域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在模拟演示中,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如果甲地气候类型在地球上无法再找到,试分析甲地所在的半球及气候类型()

A.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B.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温带海洋性气候

4.研究表明,甲、乙两地虽然纬度相当,但气候特征差异很大,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B.下垫面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

5.若图中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图中甲地气候类型是()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3.A [如果黄赤交角为0°,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全球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不再移动,在纬度40°附近,因气压带、风带位置移动而形成的地中海气候将不存在,即甲地最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再根据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可知,甲地应位于北半球。]

4.C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同纬度的大陆西、东岸,两地大气环流的不同造成了其气候特征的差异。]

5.B [甲地常年受某风带的影响,结合其所在的纬度在40°附近,可知某风带应是西风带,甲地位于40°~60°S之间的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2010年黄州区一中)读某大陆局部图,完成22—23题。

22.图中20℃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

A.受地形影响B.受洋流影响

C.受河流影响D.受城市影响

22.A 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澳大利亚大陆的南部,图中20℃

等温线向北弯曲说明比同纬度地区气温偏低,为地形影响

23.L岛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

A.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雨日多,日照少

B.全年高温,旱、雨两季明显

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2°

140°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23.C.图中L岛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其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武汉市部分学校2011—2012学调研)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读科罗拉多某气象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示意图,回答7~9题。

科罗拉多某气象观测站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统计表

8.关于大峡谷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成因叙述不正确的 ...

是()

A.因为海拔高,夏季凉爽

B.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

C.受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该图为“某大洋海岸大陆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甲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K、M、P为不同地层。读图回答问题。

D.受西侧的地形抬升,降水多

(1)下列能反映甲地地层剖面的是()

(2)若甲地区终年受西风控制,则关于a、b两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a河的水能比b河更丰富

B.与b河相比,a河径流的季节变化更小

C.b河下游西南岸冲刷严重

D.与a河相比,b河的航运条件更好

【答案】(1)CD(2)CD

41.(28分)阜阳是安徽的西北门户,这座享誉盛名的农业大市,也是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城市。“十二五”期间,阜阳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力争实现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500亿元,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转型。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安徽省区域图

材料二:2010年安徽全省和两市经济数据统计图。

(1)安徽省最主要的地形类型为,贯穿该省南部的长江大致流向是。每年7、8月淮河以北地区经常出现暴雨天气是由(天气系统)过境时形成的。(6分)

(2)阜阳市的主要粮食作物是,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带类型为。(4分)

(3)与全省相比,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和;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马鞍山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第产业。(6分)

(4)2012年春运期间阜阳火车站对外输出劳务人员大约接近两百多万人。试分析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6分)

(5)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将产生哪些影响?(6分)

(2)阜阳市位于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其主要粮食作物是冬小麦,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带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根据2010年安徽全省和两市经济数据统计图中数据,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是人均GDP高和第二产业比重大,为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马鞍山市要调整产业结构,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此题难度不大,但需明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提高二、三产业的比重,最终实现第三产业大于第二产业大于第一产业。

(4)阜阳市成为安徽省劳务输出最大基地的原因主要从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与长三角地区的距离等方面来分析。

(5)阜阳由“百亿粮仓”向“江淮厨房”的产业转型,是指从商品粮基地向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对当地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主要表现是区域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重点考查地形、气候、自然带、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等知识点。

(2012江苏盐城高三摸底)27.读南美洲部分区域气候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

A▲;B▲;(2分)

(2)图中受单一气压带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填字母);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而形

成的气候类型是▲(填字母)。(3分)

(3)简述C、D两种气候的特征。(4分)

(4)C、E两地气候类型相同。C气候区面积广大,其主

要原因是▲。简述E地气候类型的成因。(6分)

(1)A热带沙漠气候;B高山气候;(2分)

(2)A、C、D(3分)

(3)C终年高温多雨D终年高温,干湿季交替(4分)

(4)平原面积广大(2分)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地带;沿岸有巴西暖流。(4分)。

下图中河流都是北岸冲刷严重。读图回答24~25题。

甲乙丙

24.下列有关甲、乙、丙三个地区所在的半球及其气候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位于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

B.乙位于北半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C.丙位于南半球,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D.甲能确定,乙、丙不能确定

25.若丙图中河流方向不变,等高线为等潜水位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地受副热带高压控制B.乙地盛行西北风

C.丙地盛行西南风D.乙地高温多雨

(四川省南充高中201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下图是东亚部分地区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三地纬度大致相同。回答28~29题。

28.下列气候特征中,三地差异最明显的是

A.气温年较差 B.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C.夏季风的风向 D.高温期与多雨期的时间

29.日本1月0℃等温线与北纬38°纬线基本吻合,而中国东部地区1月0℃等温线与北纬

33°纬线基本吻合。说明

A.日本地形以山地为主,中国东部以平原为主

B.日本1月南北温差小,中国东部1月南北温差大

C.日本受冬季风影响小,中国东部受冬季风影响大

D.日本1月晴朗天气多,中国1月日照时间短

2.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二

一、近三年来高考试题凸显的一些特点

1. 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 重视观点、材料、角度的创设与运用;

试题的选材主要有文字与表格材料、地图、图片等形式, 考查考生准确再认, 再现历史基本知识, 以及灵活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09年22题, 从直观考查风俗习惯的变化到深层次的经济基础的变革, 不同观点的立意方向。

2. 突击抽查边角知识, 教材中标识的章节、用楷体字排版的内容、教材中的图表注释、平时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

以各种材料为载体的试题不断增加, 形式更加多样化, 阅读信息不断扩大。如2009江苏历史第5题。

3. 文明史观整合试题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文明史范式成为历史试题设计和制作的主导范式之一。

淡化古代与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时空界限, 跨知识渗透、跨区域链接, 综合程度越来越高。

4. 隐性介入热点问题, 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如:商业城市发展、儒学与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城市群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等。

二、复习策略

1. 明确高考能力要求, 加强主干知识的复习。

历史高考能力要求共4大项12条, 在平常复习时, 应把高考的能力要求和各个考点作为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应试能力的指针, 落实到复习的各个环节。

高考一方面考查一些原生态的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考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即衍生态知识的能力, 没有可供迁移运用的原生态知识, 衍生态知识也就不存在了。原生态知识复习的依据就是课标和考纲, 应注意将课标和考纲要求的陈述式变成一个个设问式, 利用教材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整合取舍, 形成主干知识体系。有的学生初中通史知识掌握有欠缺, 不能满足高中阶段学习专题历史的要求, 建议按照课标、考纲要求对初中历史课本的相关通史内容和阶段特征进行补充学习, 把初中史的知识体系和高中专题的知识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相互融合的知识整体, 随时注意用目录学习法梳理知识, 保证每天拿出一段时间复习, 这样定有大的飞跃。

2. 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日益注重思维能力的考查, 这已成为高考的主要方面, 在明确高考能力要求的基础上。

(1) 参考近几年各地高考题, 建立典题本,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很多学生手头资料不少, 大多数情况下做过也就过去了, 缺少精心的参悟, 尚未达到“格物致知”的要求, 而高考命题对于考查哪些知识点、体现什么意图都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且科学性较高。因此, 要对近几年高考题有认真地思考, 把答案写出来, 然后对照高考答案提升自己的审题能力、理解题目意图的能力和综合处理材料、史论结合的能力;建立一个记录好题和错题的典型题目本, 把日常练习中的好题错题及时搜集整理, 把典型题目本充实起来并经常参悟。

(2)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重视打破思维定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克服思维角度的单一性、片面性, 坚决避免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地利用课本原话答题;要能够真正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立意, 再结合设问和材料进行具体分析, 在充分审明设问的前提下作答就不会偏离命题立意这个中心;要学会从材料组合中、从题干语中、从设问中把握命题立意;要抓住问题中的核心词、关键词、条件限制词、分值来确定回答内容的主次、多少, 寻找答题途径。

(3) 提高理论认识能力。重视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要把理论观点转化为认识历史的思维方法, 用以全面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4) 加强行文答案规范性的训练。在形式上要段落化、序号化、整洁化。“段落化”指所需回答问题要按答题纸中的序号自成一个段落, 使段落分明、条理清晰;“序号化”指回答问题的各个并列要点之间用各类序号分隔, 使要点突出, 一目了然;“整洁化”指卷面美观, 整齐洁净。内容要面全、点齐、话简。“面全”指所回答问题角度齐全, 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点齐”指所回答问题的要点齐全, 在把握不准的情况下, 可比预测的要点多出1到2个要点, 以免失分;“话简”指回答问题的语言简洁明了, 通俗易懂, 避免文学化语言。

3. 加强对历史材料的解读训练, 提高材料解析题的答题能力。

(1) 准确审题。主要审:时间、人物、空间、事件、关键词、答题方式等。

(2) 紧扣题意:“问什么”———时间、关键词。如原因、背景、过程、影响等;“怎么问”———答题方式, 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评价等。

3.如何上好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 篇三

【关键词】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 ; 学案教学法 ; 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112-01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相关能力的要求方面与以往有了明显提高。高考的现实让我们历史教师认识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面对高考升学的压力,许多历史教师都在探讨如何上好高三历史复习课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这一问题上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希望提高学生的高考历史成绩。为提高复习效果,本人经过多年的高三教学实践同时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探索出历史第一轮复习课堂"联通式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学案导学、自主学习

1.学案内容主要有课标要求、知识结构、合作探究问题、高考真题、强化训练题等。

2.学案一般提前2-3天发给学生,交代自学任务,让学生根据导学提纲进行复习。

3.学案基本内容的填寫以课下为主,课上整理为辅。上课前一天收全学案进行批改,通过批阅既可以检查、督促学生课前复习又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概况,增强课上复习的针对性。

二、知识梳理、构建体系

1.解读课标

启蒙运动的背景、内涵、代表人物、性质及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高考考什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考情分析

2009福建高考卷,2010年天津和广东卷、2012年山东卷、2014高考安徽卷、2010年广东卷, 2013年大纲全国卷通过中外启蒙相思比较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归纳能力。

【设计意图】紧扣高考的脉搏,增强高考意识,同时让学生明白考过什么,哪些是考试的重点,是否是自己的薄弱点。

3.基础知识梳理

(1)教学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步基础训练。

①启蒙运动的背景。

②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内容和评价。

③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内容及评价。

④启蒙运动的影响。

(2)教学法:依据学案知识结构,主要采用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的形式,构建知识体系。

【设计意图】

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自我整理、自我创建,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杜绝“一言堂”、“满堂灌”。

②注重复习课的基础性、系统性原则。对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联系、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教学活动:设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探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设计有针对性的同步训练题目。

①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比较。

②与文艺复兴相比,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有哪些发展?

③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三者进行比较。

④西方哲学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的经过。

2.教学方法:学生个体思考或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形成完整答案。探究之后紧跟同步训练题目,做到“讲练结合”。

3.深化本节课的内容,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进行比较,并分析两种思想在中外产生不同作用的深层次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设计意图】

①突出复习课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深化认识,拓展联系,发展思维,使学生通过复习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杜绝简单地重复(“炒冷饭”)。

②在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历史理论、历史史观、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理论和能力培养的现象,做到用理论指导教学,指导学生学习。

③“讲”与“练”最好交替进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的时间太长,形成长时间的单调剌激,会使学生易于疲劳,注意难以稳定,思维的灵活性降低,相反,在“讲练结合”的模式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各种形式的训练,必能引起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教学效益。“讲练结合”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及时反馈练习上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四、强化训练,拓展巩固

1.教学活动结合本课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设计情境新颖、有针对性的探究问题,或直接引用高考试题、典型模拟题。

2.教学设计:学生要独立完成问题解答,也可小组合作,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解题思路。教师在学生解答的基础上,剖析例题,点拨思路,提炼方法,总结规律。

【设计意图】

当堂训练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为和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及时暴露课堂中的问题,及时的解决。

五、整理反思,总结升华

1.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进行再梳理,完善学案,记录典型题目。

2.强化知识记忆,沟通知识联系,反思所学,升华认识。

4.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四

望谟民族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2018届高考在即,280天后学生将奔赴战场,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要求,结合本学科特点,经过2017年8月31日早上高三年级备课组会议,讨论决定实行该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运用“新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唯物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新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7年4月底—2018年1月上旬(一轮复习);【特长班复习完成时间往后推,截止时间2018年4月中旬】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学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温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6、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7、重视训练与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8、关注“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

(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附:第一轮专题复习的大致安排表

通史复习时间安排 内容

2017.8.20 2017.8.30 中国古代政治史 2017.8.31 2017.9.10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17.9.11 2017.9.15 中国古代思想史

古代史

2017.9.15 2017.9.20 世界古代政治史 2017.9.21 2017.9.22 世界古代经济史 2017.9.22 2017.9.25 世界古代思想史 2017.9.26 2017.10.15 世界近代政治史近代史现代史2017.10.15 2017.10.25 2017.11.1 2017.11.5 2017.11.15 2017.11.21 2017.11.30 2017.12.5 2017.12.15 2017.12.20 2017.12.25 2018.1.5 2018.1.15 2017.10.25 2017.10.31 2017.11.5 2017.11.15 2017.11.20 2017.11.30 2017.12.5 2017.12.15 2017.12.20 2017.12.25 2017.12.30 2018.1.15 2018.1.25 世界近代经济史 世界近代思想史

世界共和史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现代政治史 中国现代经济史 中国现代思想史

世界现代政治史

5.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五

1.(2018·沧州)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清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导学号 26812548(D)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

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C.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

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严复提倡西学,宣传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废除专制政治、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但他也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很大岁数还参加科举考试,结果没有如愿,于是接受了清朝政府所赐“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这体现了他的思想亦新亦旧、新旧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君主立宪制属于君主制度,排除;题干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而不是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清末新政的内容,而是强调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排除C项。

2.(2017·天津·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导学号 26812549(A)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解析]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821~1850年”“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可知,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人们逐渐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故A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人们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排除B项;C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中心意思,排除;材料与挣脱文字狱的枷锁无关,排除D项。

3.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26812550(B)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解析] 从材料“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可知,维新思想家认为,变革服饰是“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的前提,意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改革的氛围,使人们逐渐接受“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故应选B。

4.(2017·江西六校联考)“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导学号 26812551(A)A.推动了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B.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指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该思想并不能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新文化运动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也不能为维新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严复的思想才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不是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新文化运动才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该“外来药”只能起到推动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的影响。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项。

5.(2017·海南·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导学号 26812552(B)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解析] 材料主要是讲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教育理论上有相似之处,并没有说近代教育体制已经建立,排除A项;材料认为中国古代的教育与西方的教育在理论上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不主张在教育制度上进行改革,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教育体制与西方教育的比较,不涉及到国学地位的动摇和回归,排除C项;材料主要认为中国的教育思想和西方相同,不需要改变,并没有说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排除D项。

6.(2017·安庆)梁启超说:“善为史者,必研究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其公理公例之所在……苟无哲之理想者,必不能为良史。”其观点主要表明导学号 26812553(B)A.历史研究属于哲学研究的范畴 B.史家要善于发现阐明历史规律 C.史学解释源于哲学的理论原理 D.进化论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史学常识,意在考查考生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梁启超认为,史学家应善于利用进化论探求“公理公例”,去发现并阐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就产生了历史哲学。史学家只有树立远大哲学理想,才能写出好的历史。由此分析,B项最符合题意;A、C两项说法不准确,与材料内容有一定差距;D项错在材料没有提及进化论的内容,故排除。

7.(2015·新课标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导学号 26812554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中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于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6.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六

10月9日-13日,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校内教学视导第四组三名成员魏春杰、杨子峰、宋俊好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进行视导,现在我代表第四视导组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视导组共听课13节次,听高三历史备课组集体汇报一次,参与备课组组内教学研讨一次,查看教案4本,查看学生资料、作业、纠错本、试卷完成情况4个班次,询问学生若干,并分别与李玮贤、崔廷良、张春、段乔4位历史老师就第一轮复习方法进行沟通交流。2018届高三历史组共有4位历史老师,担任7个文科教学班历史教学任务,其中一个重点班,6个普通班。从视导过程看,4位历史老师专业素养、责任心都比较高,都积极备课,积极辅导学生,认真施教。

二、主要亮点

1、感人的历史课

张春老师的历史课让人感动,让人欣慰。我听的是周一上午第三节课,没有提前打招呼。课堂上我感觉她几乎认识全班同学,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她能准确解读历史考纲要点,深入分析事件背景,科学、自然地使用资料和教材上的图、表等资源。课堂上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听她的,她一问问题,全体同学争相回答。这样的激情历史课很难得,学生积极性能调动这样,历史课堂效 果能不好吗。从张春老师的教学笔记、听学生背书和检查作业的态度,我深深感觉到张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充满爱心。

2、复习备考超前谋划,思路正确较好体现新课改要求。

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有详细的复习备考方案,明确一轮复习的时间、思路、任务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学法指导等落实计划。突出特点如下:①利用通史版教材复习思路,解决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板块知识衔接缺失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知识总体框架体系。②将选修课内容分别放在通史复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详细掌握考纲要点,节约时间,也符合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选修课融入必修一、二、三考试的要求。③加强题目训练,精讲精练结合。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包办太多,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太少,甚至没有。有的老师害怕互动会影响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不是,一定要精讲精练,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就是不需要讲,一定要善于统计、总结学生最需要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精讲。

2、没有学科培优计划。如何培养文科尖子生?是我们文科教师的一个困惑。重点班一定要有详细的各科培优推优计划,普通班也不能因为大部分学生基础差而放弃培优推优。

3、纠错本没有充分利用。纠错本是衡水中学、石家庄一中、二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为每位学生印制纠错本就是学习成功 经验,实现学生大面积成绩提升的一个做法,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并经常检查。

4、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的指导和点拨。这是这次视导征求学生意见提的最多的问题。这也是文科教师的困惑之二。文科学生基础差,古代史材料大多数学生看不懂,近现代史材料题又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答题的基本语句都不通。越是这样我们教师越是要多讲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解答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思维定式,看到新题指导从哪下手解答。

四、下一步教学建议

1、历史课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复习的积极性。要把课堂变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激情,备课必须精准。

2、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史学动态,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题,研究新高考变化。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重点就是要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我们思想不解放,中外八大改革选修课讲半个学期,结果每年的考试题都与教材内容没有联系,例如近两年考唐朝家谱改革、考近现代工资改革。不花大功夫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不能适应新高考。历史教材内容新一轮变化明年就实施,那些多年来一题都没考过的章节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复习。

3、回归教材,注重基础。不能过分依赖资料,每年高考都有新型问题从教材中提炼出来。这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在高二时的纠偏和检查背书等做法很好,还要继续坚持下来。

4、最后替这一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向学校提一个建议,因为高考卷全国一盘棋,全国有几个版本教材,建议学校为老师分别订几套现在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作为复习备考参考。

7.农村学校高三物理第一轮复习策略 篇七

第一轮要求一章一节全面细致地复习, 着重抓好基础。因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基础能力等问题的落实主要在第一轮。高三物理复习的目标有三个:一是通过复习使知识进一步深化, 从多方面掌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达到对每一个知识有深层次理解。二是构建课本零散的知识“网络知识”, 搞清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立体化, 认清相近概念的并用, 从整个高中物理的高度把握每个概念、规律的地位。三是通过复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体现物理学科的宗旨: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一、抓纲务本, 全面复习, 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 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有的教师高三复习抛开课本, 一味地使用复习用书, 使学生注意力离开了课本, 我认为不妥。每年的高考题都是源于教材, 高于教材, 有相当一部分考题立意来源于课本。复习时应紧扣教材, 做到不遗漏一个知识点, 准确把握考纲要求, 使学生熟知教材所有知识。高三物理总复习过程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再认识的过程, 再认识过程绝非认识过程的简单重复, 以达到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对于中学物理学习来说, 大部分物理概念、定理、定律的学习和理解都是先通过实验演示或者探究后总结出来的, 这既符合认识规律, 也符合物理科的特点。所以在复习过程中, 如果仍一味地强调物理以实验为基础这一特点, 而忽视“从生动的实验到抽象的思维”这一认识的基本规律, 那么, 学生原来获得的感性认识就只是被重复, 而难以得到升华。具体策略如下。

(1) 合作教育, 集体备课。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复习课要充分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 采取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教学目标统一, 重点、难点统一, 重点使用的参考资料统一, 教学进度统一, 单元过关测试题统一, 教学深度、广度、难度、思路与高考要求对路, 通过集体备课, 对典型内容、重点章节, 课堂设计、授课要点、讲与练的综合等方面形成统一的授课模式。

(2) 合作教学,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一方面教师应多关爱学生, 另一方面学生应积极与老师配合, 这两方面的关键在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甚至可与教师辩论。教师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教师的“讲”要体现主导作用, 在学生已经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类型题目的基础上进行, 要讲在点子上, 让学生在复习中对概念、公式、规律进一步认识、理解。学生的“学”要体现主体作用, “学”要与讲的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总结每一知识点容易出错的地方;练习从多侧面掌握知识;教师要精心选择练习题, 让学生“练”规范、“练”技巧, 通过有目的地练习, 澄清对概念的模糊认识,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因材施教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 注重教法, 提高学习效率。农村学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用传统的复习方法很难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我认为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是利用课堂面向全体学生讲授知识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第二步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通过所学习的知识有针对性地训练, 同时加大练习题的难度和深度,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掌握学情;对学习差的同学针对面上的薄弱环节, 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类型题目的解法。除此之外, 任课教师对弱科学生做到四多:“上课多提问, 自习多过问, 作业多批改, 课外多谈心”。

(2) 注重层次, 循序渐进。教育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整体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学习提高过程。高三复习要有层次, 要循序渐进, 不能强求一步到位。我们在复习时分三个层次:第一, 全面系统复习所有知识点, 完成记忆任务, 初步掌握各单元知识结构, 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第二, 使基础知识形成网络结构, 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第三, 完成高层次、大范围内的知识内在规律的揭示, 掌握高中物理知识的全貌, 完成知识浓缩, 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高考内容要求的目标。

(3) 强化巩固, 克服遗忘。农村学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完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后不久又会被遗忘,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除了研究如何教, 还要研究学生怎样学, 抓好复习巩固, 克服遗忘。心理学研究表明:对记忆过的材料的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 最初时间遗忘很多, 后来逐渐缓, 到了相当时间, 几乎不再遗忘了。在复习中, 我们注意抓好四个层次的复习。 (1) 课堂上复习某一知识后及时做跟踪练习。 (2) 下一节课前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再完成深化课堂知识的习题。 (3) 每周末让学生写学习小结并完成每周一练习题。

(4) 注重能力培养,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一轮复习教学过程要避免教师的“满堂灌”和学生的“题海战”, 注重学生对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体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是高考的重点, 也是高三复习要解决的重点。要提高学生的能力, 在复习中应注重两大环节: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对知识的应用。在知识的理解掌握方面, 我们要抓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读书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知识的应用方面, 要体现针对性应用, 要做到做一个题总结一个规律达到会一类题的效果, 凸显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综上所述, 根据农村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 第一轮复习除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学习, 基本方法、基础能力的提高外,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的变革,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中学)

摘要:为加强计划性, 提高复习效率, 制订复习计划必须依据教材和大纲, 明确复习的总目标, 切不可心中无纲, 目中无本。高三物理复习一般安排三轮, 第一轮复习是高考备考复习的重要环节, 无论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系统掌握物理基础知识, 还是对于学生参加高考都是十分重要的。

8.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反思 篇八

今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了国庆特别节目“走基层百姓心声:爱国让你想起什么”。节目播出后,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某校高三(1)班团支部召开了以“爱国大家谈”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其中。

环节一:畅谈爱国

班会课上,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对爱国的理解。其中学生李某说:“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出口受阻,内需不足,因此,我们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学生李某“消费就是爱国,消费越多,就越爱国”观点的看法。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环节三:自觉行动

为了更好地弘扬爱国精神。班级打算以此次班会为契机,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社区活动。

(3)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

这道题以时事热点“爱国”为主题,设置了三个环节,贴近生活是一道质量很高的探究题。从试题本身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等方面做了几点思考。

一、环节二的思考

环节二:提出倡议

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

(2)该团支部书记的话语蕴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6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事物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其他原理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这个环节的背景材料与给出的参考答案出现了不对称,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修改。

1.背景材料中用分号把整段材料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在审题时都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但是材料中第二层表述“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在参考答案中并没有给出参考答案,我认为可以给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参考答案会更合理些。

2.对材料中的标点符号进行改动,改为“团支部书记在班会课总结时指出,在不同的年代,爱国有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内涵;爱国要与时俱进、切实可行;爱国要重在行动,不尚空谈,爱国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这样就更接近参考答案了。

二、環节三的思考

环节三的设问是“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该设问存在指向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学生都只写两个具体的主题,而参考答案却是

①举办一次“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文明市民”图片展。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举办爱国志士先进事迹报告会。理论依据: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评分要求:设计的活动主题要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理论依据要符合主题。这明显是两个主题活动,这就出现了设问的指向与参考答案不一致的情况。我认为把设问改为“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定两个具体的主题活动,并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指出其理论依据”更合理。

三、学生答题的思考

现在高考的探究题学生存在记不住、辨不清的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在背诵中记忆知识

背诵是学好政治的基础。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消费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观点看问题、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文化对人的影响。

2.在比较中辨别知识

在阅第二问时发现了很多同学写其他的知识,特别是“实践”在答案中出现的最多。这就说明学生不能准确地辨别知识,分不清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这就需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够多比较,多辨别知识。

3.在整合中归纳知识

近几年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习题越来越多,学生的归纳能力却比较差,导致回答时漏答比较严重。本次考试在回答第一问时就出现了学生只会回答消费的反作用,而遗漏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所以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应该注意整合知识,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4.在问题解决中应用知识

有些学生会背诵知识却不会应用,不知道写什么作为答案,

这主要是练习不够到位造成的。有的学生第三问的答案为:举办爱国影片放映周活动,理论依据是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这个答案就有点牵强,把理论依据改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或者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就更合

理了。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泗洪县新星中学)

9.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九

[考 纲]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 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百家争鸣 1.孔子和早期儒学

①政治上:提出了“仁”和“ ”的学说;注 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②教育上: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1)孔子的思想 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③整编文献:《诗》、《书》、《礼》、《乐》、《易》、 《春秋》。②发挥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

(2)孟子的思想

”的学说。③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学说,成为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①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 另一方面,又提出了“

”(3)荀子的思想 的思想。②关于“礼”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 是把握“礼”。①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思维升华 学习中要特别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的本质是不同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绝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同时也要注意荀子儒家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造了儒家思想。2.老庄之学

①认为“ ”是世界的根本。指出事物具 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1)老子的思想②老子的理想社会是“

”的社 会,他的思想通过《老子》一书流传下来。

 限和差别。(2)庄子的思想②老庄崇尚自然: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 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 要影响。3.法家思想

(1)学派特点: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加强中央集权。(2)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韩非等。①提出了“齐物”的观点:认为万物没有界

(3)商鞅变法: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按军功授爵;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奖励耕战,废除井田制度,使秦国实力强大起来。

(4)韩非:吸收________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及时变法。

①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 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5)影响②两汉以后,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

体系中, 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4.墨家思想

(1)创始人为战国初期的墨翟,学说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还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主张。

(2)墨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______以来墨家学派逐渐失传。

方法点拨 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学习时要注意归纳:(1)治国上,儒家主张(2)在人性上,“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二、汉代儒学 1.“焚书坑儒”批判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秦始皇下令进行了“焚书”和“坑儒”活动。

(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儒学的发展因此进入低潮。2.罢黜百家

①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治理国家。(1)背景②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养士求贤,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2)确立: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确立了儒学的独尊(3)影响 地位。②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3.太学的出现 校。①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

(1)汉武帝创办了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其中太学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2)意义: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还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易混易错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董仲舒的新儒学既是对先秦“仁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先秦儒学的新改造,形成了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儒学体系。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的演变。

(2)科举制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史论要旨 秦朝实行的“焚书坑儒”和西汉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种文化政策实际上都是文化的专制,用文化的专制达到思想上的统一,进而达到加强君主专制 统治的目的。

“百家争鸣”

主题1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地位

(1)儒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荀子提出“仁义”“王道”“人定胜天”的观点,儒学成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但不被统治者重视。(2)墨家:墨子开创,主张“兼爱”“非攻”,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

(3)法家: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主张“法治”,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趋势,备受统治者推崇。

(4)道家:老子开创、庄子继承,提出“道”的哲学思想、辩证思想和“无为”的治国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主流思想。

主题2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1)儒家的“仁政”——契合当今的“以德治国”。(2)法家的法治思想——契合当今的“依法治国”。

(3)孔子的教育思想——契合当今的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4)墨家的兼爱、非攻——契合当今的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强调德治、仁政有利于争取民心,巩固统治,与当今“以德治国”、“重视民生”、“以人为本”理念有相通性。

史料二 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

法家强调实事求是、及时改革的治国主张及发展史观成为历代社会改革的理论依据。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主题1 汉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5)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名师点津 董仲舒新儒学的“新”

董仲舒的新儒学,已经不是春秋战国时儒家思想的原貌,而是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等思想的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体系。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主题2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史料一 “”他还提出了“天人合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和“天人感应”说。他把“天”塑造成有意志的神,天在人间设立了一个最高权力的“君“天子受命于天,“受命之君,” 主”即皇帝。他说: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意之所予也。“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化了王权的权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树立有效的统治秩序。

史料二 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对话的主题,思想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也

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主题3 评价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1)积极: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②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③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④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⑤兴办学校,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2)消极:①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例1(2011·广东高考)“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答案 C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理解实施“仁政”与“分田制禄”间的关系。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山东高考)“视人之国,例2(2010·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 B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一是理解引言的意思,二是清楚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区别。本题容易误选为儒家“仁爱”思想。题中意思是说,要视他国为自己的国家;视其他的人家为自己的家;对待他人像对待自己一样。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了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例3(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答案 D 审题突破

审题关键是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大意并进行问题转换。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什么”。“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命题感悟 本讲命题的知识切入点主要是体现民本、仁爱等方面的思想,特别是儒学思想的影响。能力立意上注重文言文阅读和信息获取、不同流派思想的比较能力。

命题思想一 隐含社会热点 题点 思想道德规范建设

1.孔子的教学内容,可称之为“六艺”。其中“礼”谓天地阴阳之秩序,“乐”谓取得和谐。后人学者曾评论:在孔子的哲学中,道德与音乐居于同等地位。这表明孔子的教学特点是

()A.强调道德教化的功能

C.主张严格遵守礼法

B.注重维护等级制度 D.教学与音乐相结合

命题思想二 紧扣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 题点 主干知识——古代民本思想

2.张琳同学在某古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如果把其引用于论文写作,最贴切的论点应是

()A.“三纲”为天经地义,“五常”乃人伦道德标准 B.顺应民意的统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持国家稳定 C.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D.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题点 核心概念——“天人感应”说

3.有人说:“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命题思想三 凸显新史观、新价值观 题点 追求真善美,遵纪守法

4.“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一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命题思想四 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

()

C.道家

D.墨家 题点 有关儒家思想的新材料

5.美国华裔学者杜维明在《超越启蒙心态》一文中说:“他们(儒家)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每个人命中注定是嵌于某一特定条件下的独一无二的人。但是,每一个人同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内在可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B.儒学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协调 C.儒学注重个人的身份地位

D.儒学对秩序维护和个人发展同等重视

()

课时规范训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 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注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注重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2.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 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儒家学派

C.法家学派

B.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

()()

()3.下列言论有悖于民本思想的是

A.“因民之利而利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4.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的地方。下列谁的思想最可能促使统治者去祭天

A.孔子

B.孟子 D.韩非子

()C.董仲舒

()5.“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 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6.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列人物最反对这一主张的是

A.老子

C.韩非

B.墨子 D.黄宗羲

()()7.下列关于先秦儒家学说的表述,正确的是

A.尚未形成理论体系 B.主要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C.与佛、道思想融为一体

D.是关于道德修养与政治理想的学说

8.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

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9.西汉中期,统治者对救灾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导致这一现象的思想因素是

A.墨子”兼爱“思想

C.老子“无为”思想

B.孟子“性善论”

D.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10.今天我国倡导“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对于“以德治国”,我们可以从儒家传统

文化中吸取哪些有益的思想 A.民本思想

B.“和为贵”和“仁”的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天人感应”

1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2.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为“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

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④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

()()

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40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学而》材料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 知在格物。

——《大学》

材料三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从天理、灭人欲。

材料四 知识即美德,愚昧是万恶之源。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其论点,(不可摘抄原文)。(8分)(2)根据材料二,表述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儒家社会道德观。(6分)(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列举汉代儒家思想的新发展。(6分)

——《朱子语类》 ——苏格拉底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 “听众人议以治国,”“故一则治,” 篇宣称:国危无日矣。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奏,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 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

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行偶语之刑”,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

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 《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6分)(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6分)(3)如何评价秦汉时期的这种努力?(8分)

答案 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

一、1.(1)①礼(2)②仁政

(3)①制天命而用之 2.(1)①道 ②小国寡民 3.(4)道家(5)②儒学 4.(2)汉代 命题探究

1.A 2.B 3.B 4.A 5.D

课时规范训练

1.B 2.C 3.C 4.C 5.C 6.B 7.D 8.C 9.D 10.B 11.C 12.D

13.(1)反对暴政,主张“克己复礼”(或主张德治,克己复礼),以礼治国。

(2)修身、齐家、平天下(围绕该主旨的说法都可以)。

(3)大一统思想;“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14.(1)由“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国家由分裂割据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

(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10.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测试题 篇十

解析:选B。圈地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的一项措施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故选B项。2.(2010·高考安徽文综卷)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在明治维新期间通过创办国营“模范工厂”大力发展民用工业,起示范作用,但到了19世纪80年代初,国营工厂连年亏损,政府开始扶植私人企业推动了民间企业的兴起。所以正确答案选D。

3.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明治政府开始()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解析:选D。考查日本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实行富民强国的主要措施就是鼓励工商贸易。4.(2011·高考大纲全国卷)《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解析:选B。本题实则考查了百日维新中变法的内容,变法中文化上: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联系本题某历史事件后,各类各级科考得到恢复,经济特科被“停罢”,此事件应指戊戌政变,戊戌政变后各项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被保留,其他全部被废除,据此本题选B项。C项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涉及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等,无科举考试相关内容;D项预备立宪是清政府1911年搞的一个骗局,也和科举制无关。5.(2013·深圳高三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明治以来,日本虽然对古典世界中的中国甚为尊重,却看不起现实的中国。”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发展进程逐渐超越了中国 B.明治维新的“文明开化”侧重于学习中国古典文化

C.“现实的中国”已经放弃了原有的文化传统 D.近代中日两国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解析:选A。主要从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入手分析,可知明治维新后日本近代化发展进程逐渐超越了中国。6.(2013·汕头模拟)戊戌变法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主要表现在()①不敢明确提出反封建的口号 ②依赖于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变法 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④在变法中没有提出自己的核心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选A。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上书皇帝本身就表明了他们变法的方式;从康、梁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从变法法令的具体内容可看出缺乏了维新派力主的君主立宪等核心内容。因此①②③④都正确。7.(2011·高考海南单科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

——奕等《请设总理衙门等 事酌拟章程六条折》(1861年)材料2:该衙门之设也,不仅为各国交涉而已,凡策我国之富强者,要皆于该衙门为总汇,而事较繁于六部者也。出洋大臣期满,专由该衙门请旨。海关道记名,专保该衙门章京。指拨海关税项,存储出洋公费,悉由该衙门主持。互市以来,各国公使联翩驻京,租界约章之议,皆该衙门任之。海防事起,采购战舰军械,创设电报邮政,皆该衙门主之。自各国船坚械利,耀武海滨,势不得不修船政、铁政,以资防御,迄今开办铁路,工作益繁,该衙门已设有铁路、矿务总局矣。

——摘编自《戊戌变法档案史料》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职权的变化及其作用。

解析:第(1)问,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背景知识,从 “查各国事件向由外省督抚奏报,汇总于军机处”等关键句的信息入手,总理衙门设立的原因与外国事物特别是军务、外交事宜较多有关。第(2)问,比较材料2和材料1的信息,结合课本清朝近代权力结构变动的相关知识,不难发现总理衙门的职能在不断扩大,由临时到常设,由非专业到专业,由最初的军务转变为多种职能;结合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其作用。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外事纷繁,军机处不能及时办理。

(2)变化:初设时只是临时性机构,专门处理外交事务;后来职权几乎包括所有洋务。作用:导致政府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动;推动洋务运动。8.(2013·梅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指出:我们与文明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以辽阔的疆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停滞不前。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材料2:到19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和德国也开始了工业化的急行军。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罗斯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克里木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人又一次体会到自己同欧洲强国之间的差距。知识界、工商界甚至包括一些身居要职 的官员,都纷纷起来指责影响工业化进程的封建农奴制度。在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861年,在俄罗斯施行了近五个世纪的农奴制被废除了。

——《大国崛起》

材料3:俄国财政大臣塞奇·维特伯爵1900年在写给沙皇的信中说:“国际竞争并不等待我们。如果我们不采取有力的、决定性的措施,以便使我们能在以后十年间满足俄国以及处于俄国的影响之下„„或者应该在俄国影响之下„„的亚洲国家的需要,那么,正在迅速发展中的外国工业就会突破我们的关税壁垒,在我们的祖国和以上提到的亚洲国家中立足,并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经济„„我们的经济上的落后也可能会导致政治和文化上的落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2,指出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一谈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变革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材料1反映了俄国经济的落后,但要从制度方面分析落后的原因,即改革的背景,材料1、2是从战争的角度分析改革的背景。第(2)问要明确从有利和不利的角度分析国际环境对一个国家变革的影响。

答案:(1)沙皇专制与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其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社会矛盾,加速了改革的步伐。(2)国际竞争环境推动国家变革来跟上世界发展潮流,否则将会被动挨打,甚至被淘汰。国际环境的变化为国家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机遇与挑战。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国家变革的开展,激烈动荡的国际环境也可能推动国家变革的发生。国际竞争也可能导致国家作出错误的改革决策。9.(2013·烟台诊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2: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请回答:

(1)据材料1,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

(2)材料2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1关键信息“法国模式”“德国模式”“英国”“美国”“意识形态方面„„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总结特点。第(2)问依据关键词语“不至减损天皇权威”看出其对改革的认识是要增强天皇权威,结合1789年宪法的内容回答表现。第(3)问要以辩证的观点评价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

答案:(1)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

(2)体现: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内阁对天皇负责(建立近代天皇制);把军队置于天皇指挥之下,内阁无权过问。

(3)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军国主义色彩。10.(2013·韶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现代人》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俄罗斯好像从睡梦中醒来„„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人人都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满着批判精神。”

——《俄国史》

材料2: “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的中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萌生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探寻救亡图存之路。材料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指出:“我国四千余年之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

材料4: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导致材料1、2、3中各国梦醒的事件分别是什么?这些事件反映了三国面临什么共同问题?

(2)俄罗斯人与日本人在思索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结果有何相同之处?(3)三国改革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结果?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解析:第(1)问体现了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的改革活动。材料1关键句“回到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说明克里木战争已经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的必然性;材料2关键句“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说明与黑船事件有关系;材料3“大梦苏醒,实始于„„之后也”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使人们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第(2)问联系俄国的农奴制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回答措施即可;应结合二者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结果的相同之处。第(3)问考查结果的不同,应注意中国与俄、日的结果不同;影响改革的因素要从历史潮流、力量对比、改革者策略等角度分析。

答案:(1)俄国:克里木战争。日本:黑船来航。中国:中日甲午战争。反映了工业文明的冲击。

(2)措施:俄国颁布二一九法令,废除了农奴制。(或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

相同之处:两国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推动了各国社会的进步,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上一篇:二年级放风筝日记作文下一篇:债权转股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