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2024-07-10

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精选2篇)

1.小学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 篇一

关键词:中职数学,动脑,动口,动手

受传统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影响, 如今的中职数学课堂仍然摆脱不了老师教、学生听的形式, 教师满堂灌, 学生被动吸收, 数学课堂显得机械呆板而毫无生气。

1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并正确思考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思考, 离开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课素质不太高, 数学科尤为突出, 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对问题的反应速度相对慢一些。因此, 首先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便于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其次, 用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不要小看问题的力量, 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发现, 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判断式的提问, 而要让提出的问题有挑战性、探索性或开放性, 如此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比如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提问, 问题的产生必然伴随着积极的思考, 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最后, 用习题让学生正确思考。学生的习题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的重要法宝, 老师在布置学生作业时有意识地提炼出学生容易犯错的环节, 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让学生当老师来帮忙纠正、这样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积极开动脑筋, 而且还将几处易错的地方牢牢记住, 一举多得。另外还可以通过设置开放型试题让学生尽情发挥, 学生利用自身具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限制他们的思维,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也有着重要作用。

例如:已知x-y=2, 求代数式x2-2xy+y2-2x+2y+1的值, 按照常规顺向思维会发现无法解出x, y的值, 因而代入求值这条路行不通, 此时就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既然从条件无从下手, 就可采取逆向思维, 从被求代数式来寻求破题之法, 即先化简被求代数式, 并巧妙分成三组形成完全平方式的形式, 这时问题便可轻松解决。

2 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口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有责任帮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让学生敢说、想说、会说, 认真寻求对策, 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逻辑表达能力。就中职数学而言, 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和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意见。首先, 老师可充分利用图片、颜色、多媒体等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事物, 让他们对教学充满兴趣, 从而跟随老师的思路, 积极地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老师提出的问题要从易到难, 从简到繁, 刚开始要让学生比较轻易地找到答案,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较难回答的问题, 老师可逐步引导, 指出关键点, 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步步探求真知, 体会其中的乐趣。其次, 因为口语表达是学生思维的反映, 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所以, 应该鼓励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就是要学生用较准确的数学语言, 把审题、分析数量关系、设计解题思路的情况及算理叙述出来。如:题目告诉我们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么算?先算的是什么, 后算的是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再次,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大胆地说。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模式之一, 能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 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和他人的学习。通过小组合作, 能让成绩好的帮助后进的学生, 他们在相互的帮助中发现问题,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有助于实现各种思维的碰撞, 形成思想合力。最后, 一定时期的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它是回顾学习探究的历程, 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处理的重要环节, 能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锻炼动口表达能力。比如学习完函数模块时, 即可对函数、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法 (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 ;函数的性质 (单调性、奇偶性)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形及性质,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相关性质、图像进行一一回顾, 抓住重难点, 以便对整个函数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3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动手进行练习

数学练习和作业是中职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职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是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拥有智慧, 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 更是老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 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以高质量的功课作业作为保障。那么如何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动手练习和作业呢?1) 每次练习和作业的安排要精心设计, 不可盲目重复和按部就班, 如果所有的练习解法都相同, 毫无差别, 学生做起来就会感觉索然无味, 从而马虎对待, 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力求每一道练习题都有不一样的意义, 同时每天老师要控制作业总量, 不能太多而毫无思考的空间, 另外为照顾到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 每次可布置1道学生可自由选择做与不做的题目, 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安排。2) 在班上可形成竞争机制, 对每次学生的作业情况作出评分, 一个月下来对平时作业做得比较好的同学予以表扬, 对当月比上个月做得好的同学予以鼓励, 还可将这些同学的日常表现作为学习小组得分的方式, 以此来鼓励大家认真完成数学作业, 在班级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班风。3) 尽可能多地根据实际生活与专业结合来编写数学练习题,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练习就是在解决生活与专业结合中的各种问题, 以增强数学题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总之, 在中职数学课堂上要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的脑、口、手,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做学习真正的主人, 在这中间还会遇到很多问题, 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克服诸多困难和障碍。但作为教育工作者, 只要在课前精心钻研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上少讲、精讲, 不断改进完善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始终把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放在主体地位, 就一定能够探寻出更好的方法, 更好的促进中职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为中职生将来的就业和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奉洁.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J].中学教学参考, 2000 (7) :55-56.

2.动手、动口、动脑,感受趣味数学 篇二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一)”的几个片段进行分析。

一、动手操作,让数学多样化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与活动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利用操作活动学习数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片段:

出示主题图:小军穿了8个彩珠,芳芳穿了12个彩珠。

师:先说一说谁多?谁少?芳芳比小军多多少个?要让两串彩珠同样多,你有什么办法?用圆片代替彩珠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提示摆圆片时要注意上下对齐,可以请学生到讲台上实物投影,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生1:可以让小军再穿4个彩珠,两个人就同样多,都是12个。

生2:可以把芳芳穿的彩珠拿走4个,两个人就同样多,都是8个。

生3:可以拿出芳芳穿的2个彩珠给小军,两个人就同样多,都是10个。

生4:可以把两个人穿的彩珠摆到一起,一共20个,再每人分一半,两个人就同样多,都是10个。

生5:可以让小军再穿5个彩珠,芳芳再穿1个彩珠,两个人就同样多,都是13个。

……

本节课是在初步感知“同样多”“多”或“少”的基本数量关系和掌握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体多少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这一片段,学生动手操作,发散思维,通过不同的方法都达到了“同样多”这个目的,在活动中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体验到了解决数学问题办法的多样性。

二、动口交流,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使数学成为无本之木,要让学生学到富有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知识。

教学片段:

师:“怎样让两部分物体同样多”这种问题,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你在哪里碰到过这种问题?又是怎样想办法解决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移多补少”这种“使两部分物体同样多”的方法。让学生先同桌之间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1:我和哥哥上街买苹果,我拿了12个苹果,哥哥拿了8个苹果,我拿的苹果比哥哥的多。我就给了2个苹果给哥哥,这样我们就都拿10个苹果,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班上有30个男生,18个女生,分别排成两队,人数不一样多。老师让最后6个男生站进女生队里,这样两队人数就同样多了,都是24个人。

……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使两部分物体同样多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其中“移多补少”就是一种新学习的、较为抽象的方法,学生在理解上比较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熟悉的生活实例,以帮助理解掌握。这一片段的设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社会能力,又有效地巩固了其所学的数学知识,体验了生活数学、趣味数学。

三、动脑思考,让数学模型化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联系生活实际、寻求解决办法,并且抽象成解题方法,实际上就是理解、把握数学模型的过程。

教学片段:

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学校大门的左边摆了25盆花,右边摆了17盆花。

师:左边比右边多摆了多少盆?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多少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复习旧知,巩固新知,在新旧联系中加深理解。

师:要让学校大门两边花的盆数同样多,可以怎样做?

生:有三种办法。(1)从左边搬走8盆;(2)给右边再加上8盆;(3)从左边搬4盆到右边。

师:在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第三种方法,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就是从多的一部分物体中移动一些到少的部分当中,使得两部分物体同样多。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优化解题方法——移多补少。

师:同学们,第三种方法中,我们怎么知道该移动多少盆花呢?除了摆一摆、画一画,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8指的是什么?4又是什么?

生:8是两个数的差,4是8的一半。

师:我们再来观察一下例题当中,两个人穿的彩珠之差是4,4的一半是2,所以把芳芳的彩珠移动2个给小军。

师:当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使两部分物体同样多时,要移动的数量就是两个数“差的一半”。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进行验证。

本课的难点是使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使两部分物体同样多的实际问题”,这一片段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提炼出了数学模型,感受到了数学模型法的魅力。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多给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学好数学,更加热爱数学!

参考文献:

朱秀兰.研读教材要把握好三个“度”[J].小学教学参考,2014(08).

上一篇:月亮公主与星星公主的优秀作文下一篇:幼儿园防拐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