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4-09-28

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0篇)

1.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一

关于民族贫困地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张庆平昌远平

当前民族贫困地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任务重、困难大,相比发达富裕地区推进慢、见效难、困惑多。如何抢抓机遇,将这一顺乎党意、顺乎民心的工程抓出成效,需要不断总结,不断探讨。结合过来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在选准示范村、编制可行发展规划、增强协调机构的刚性职能、捆绑资金投入、严格督查考核等五个方面着力,有利工程扎实推进和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要在选准示范村上着力

示范村是旗帜、方向、榜样。要坚持宁少勿多、宁优勿劣的原则。在选村条件上要坚持六好标准。一要农民收入好。要求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0%以上。二要产业基础好。要求示范村有主导产业,且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源于该产业。三要交通条件好。要求示范村要位于国道或省道上,通组公路全部贯通。四要农民积极性好。要求示范村有新农村建设的自愿申请报告及初步规划。五要村级班子好。要求示范村班子平均年龄不超过50岁,平均文化在高中以上,80%以上村民对村班子满意、拥护。六要发展潜力好。要求示范村通过几年建设,在生产、生活、村容、乡风、管理等五个方面有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在选村方法上要坚持过四关。一过乡镇党委、政府海选关。按照“六好”标准,要求乡镇按分配的数目上报最好的行政村名单及材料到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县上报的行政村总数一般控制在示范村总数的4倍左右。二过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初选关。由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成考察组深入上报的行政村,通过听、看、访等办法全面考察考核,然后按优胜劣汰的办法筛选出示范村总数2倍的行政村上报县政府常务会研究。三过县政府常务会精选关。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精选出与示范村数量相等的行政村上报县委常委会研究。四过县委常委会敲定关。由县委常委会对上报的行政村进行讨论、研究,再敲定为示范村并逐级上报上级部门批复。

二要在编制可行发展规划上着力

规划必须是可操作的,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规划必须是全村的致富蓝图,要尊重全村人的意愿;规划是决心书,一经敲定要坚决贯彻执行,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制定规划要严格执行“二三五”方针。“二”即:要制定长期、短期两个规划;“三”即:无论制定长期规划还是短期规划,均要对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三项建设作出具体规划;“五”即:每一项建设均要对建设项目、内容和标准、资金概算、建设时间、责任单位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在制定规划上要过好“三关”:一过村民关。在制定规划前及定稿前均要进村进行调查,通过召开村群众会、村主干会、村民代表会、村党员大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呼声,使规划得到全村85%以上人的认可、拥护、支持。二过专家关。规划必须经过有关专家的论证,确认科学、可行和可操作。三过领导关。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必须对规划进行认真审核并认可,以利规划作出的各项建设能扎实推进和落到实处。三要在增强协调机构的刚性职能上着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的、长期的、艰巨的工程,涉及到的单位众多,既有本级农口单位、又有本级非农口单位,既有本级管理单位、又有非本级管理单位,既有行政事业单位、又有企业单位,既要牵扯到单位的人员、又要牵扯到单位的资金投入。为保证各单位众多的人、财、物力等按工作需要投入新农村建设,必须要有一个刚性的协调机构。推进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从上到下均设在农办,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办现行其职能主要是开展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等工作,农办要新担负起新农村建设协调职能,增多的工作量、巨大的难度,使农办现有的职能及手段力不从心、捉襟见肘,难以真正担负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协调职能,必须赋予其与

工作职责相匹配的刚性协调职能及手段。一要赋予对人员的调配权。开展新农村建设凡牵涉到的单位及人员必须服从于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配,对有功人员及单位要有给予奖励、提拔任用的举荐权,对工作不力或造成损失的单位及个人要有否决和建议处罚的权力,从而保证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二要赋予对资金的管理权。按照规划,各责任单位必须要优先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且各项建设资金要统一打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财政专户中,再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工程需要按时组织人、财、物力开展建设,从而保证不打乱仗。三是赋予对工作的督促、检查、验收、考核权。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可组织人员于不定期、半年、年终时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督促、检查、验收、考核,并根据结果,决定工程款是否拔付、工程是否建设、暂停、返工等,并对相关人员可提出表彰奖励或处罚的重要建议,从而保证建设质量。

四要在捆绑资金投入上着力

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弱小、农民贫穷、发展落后,开展新农村建设要政府从保吃饭的财政中切块拿多钱是难的,要还未脱贫或易返贫的农民从口袋中拿保命钱是不现实的,要不计回报的爱心赞助和捐赠是有限的,极少的筹资相对于建设需要的大量投入无疑是杯水车薪,使新农村建设遭遇资金的“瓶颈”制约,如果不解决资金的问题,开展新农村建设就会是一句口号而已。要积极采取“政府拔、部门捆、社会助、农民积”等四条腿走路的办法筹措资金,统一进入在财政设立的新农村建设资金专户管理,做到统一规范收支。政府要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资金并在财政收入增长的同时逐年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民族贫困地区每年投入农业农村的涉农项目资金是庞大的,要作为重点努力捆绑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开发、国土整理、外资外援、水利工程、烟基工程、农村公路、民族发展、农村卫生等涉农项目资金,进入新农村建设专户,以保证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为此一要清理资源。对各涉农项目资金进行比较透彻的调查摸底,分门别类的梳理登记。二要建立项目库。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结合清理的项目资金走向,有步骤地安排建设项目,并入库进行系统化管理。三要分解责任。对部门建设责任进行强化,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对照项目资金和项目库合理分解细化到各个建设部门,实行责任制和否决制。各职能部门要根据规划捆绑的工作责任具体组织项目、资金、人员到示范村内实施,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各工程进度,分期预拨建设资金,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填写好完工申报表,由村和乡镇签字盖章,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通过后,再到财政专户报帐。要积极组织发动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投资。要通过政策激励、鼓励、动员、引导人民团体、工矿企业、工商企业、社会知名人士等各种社会力量捐资捐物投入新农村建设,提倡工矿工商企业结对帮村、社会团体结对联村、在外人员结对扶村的建设机制。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五要在严格督查考核上着力

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列入相关职能部门和乡镇目标管理考核内容,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制定具体考核办法;采取听(听乡镇政府、村委会、责任单位、施工队汇报)、看(看工程建设现场)、查(查工程建设的相关资料)、访(就工程建设情况单独与农户及社会相关人员座谈)、评(对工程和责任单位进行评价)的五步曲方式,规范工程督促检查考核验收工作,坚持一季度一督查、半年一考核、年终一考评、工程一完工一验收制度,要将督促检查考核验收情况进行通报,并作为干部政绩和评奖评优的依据;同时党委、政府每年要拿出一定资金来表彰和奖励一批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作者张庆平系湖南省永顺县农办主任,昌远平系永顺县农办干部

2.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二

上虞区崧厦镇祝温村地处崧厦镇西面与沥海镇交界, 由原祝马、温泾、后桑三村合并而成, 全村现有总户数650户, 总人口1825人, 下辖10个自然村, 设13个村民小组, 全村区域面积1.7平方公里。以文化建设示范村工程为契机, 祝温村委会积极开展了村庄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产业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级幼儿园建设等多项新农村建设工程,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和改善, 祝温村新农村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效。然而细细思量, 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的五新要求, 我们似乎过份强调了物质性的基础工程, 而忽略了精神文化——即人的建设问题。当然, 这种现象并非祝温村所独有, 纵观全市, 乃至全国, 自新农村建设序幕拉开的那天起, 几乎千篇一律都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农村经济。而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素质培养、科技普及的却是风毛麟角, 少之又少。中央新农村建设纲要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尤其对于祝温村这个基层农村, 外部环境的改变只要投入多少资金的问题, 最难的还是人的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的内在培养和改变, 使之不断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达到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促进、双丰收。因此, 对于农民物质上暂时的贫穷并不可怕, 最可怕的是精神或文化的贫穷, 尤其是民族精神和民俗文化的丧失, 因为这会导致长此以往的物质上的贫穷。新农村建设以来, 我们紧紧围绕生产发展这一中心, 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加大对文化设施建设力度,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呈现出了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一、提高认识, 强化措施, 将民俗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发展的总体规划

我们注重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把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同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积极培育造就新型农民结合起了, 做到“两促进、两提高”,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把民俗性、群众性文化活动摆上位置。要想开展好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关键在于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 村两委把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做到年初有计划, 年终有总结, 真正把群众性文化活动, 当作关系到人民身心健康及村域经济发展的大事, 紧紧抓在手上。制定了《祝温村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要点》, 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二是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建立了祝温村群众性文化活动领导小组, 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 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 党支部宣传委员、各协会会长为成员。成立了老年文化协会, 村老年健身舞队, 以共青团、妇联、民兵连等群团民间组织为单位,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三是强化推进措施。我们把村两委成员的年终考核同文化工作业绩挂钩, 对不能按要求组织好本部门文化活动的干部取消年终资金, 对不经常参加文化活动的村民取消评选“十星级文明户”的资格。

二、多渠道加大文化设施投入力度, 搭建文化活动平台

要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 就必须打破文化设施滞后的瓶颈, 祝温村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扶持, 村集体积累投入, 农民自筹等方式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一是争取扶持。我们积极同文广新局联系, 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投入40万元, 建成了300平方米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 购置电脑5台、乒乓球桌二套, 篮球场二个, 各种活动设备8套、彩电VCD各一台, 购置法律、种植业、养殖业、文学等各类图书3000余册, 为村民学习先进科学技术, 掌握国家政策、法规, 了解国内外供求信息创造了条件。二是集体投入。几年来, 为保障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村集中每年拿出近2万元, 专门用于参加市、镇大型文化活动, 及对乡土文化人才的培训, 搞好老年协会文体活动, 三是农民自筹。村两委本着“谁受益, 谁出钱”的原则, 引导富裕农户出资兴建文化设施, 祝温村现有门球队员健身舞队员80余人, 绝大多数是中老年人。有的自出资金购置活动器材, 建设晨练点。

三、努力加强文化群体建设, 组建文化活动龙头

在文化活动中, 我们注重扶持培养文化群体, 使之组织起来、发展起来、活跃起来, 形成了以四个群体为纽带, 带动群众文化发展的格局。一是秧歌群体。由近100人组成, 村里给予了资金、服装、道具的扶持。秧歌队建成后, 每逢节假日及市、镇重大活动, 村民自发地进行巡回演出, 在节目内容制作上, 聘请了市、镇艺术专家进行编排, 把传统的少许民族舞蹈融入秧歌当中, 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秧歌队。二是美术书法群体。主要由在校学生和青年人组成。多次举办书法、绘画展, 从中选拔出优秀人才到浙江美术学院学习深造。三是音乐、舞蹈群体。为了丰富和挖掘梁祝音乐舞蹈文化, 村每年都举办两次学习班, 参加人数近百人, 由市、镇文艺专家家指导授课, 培养了一批民族民间舞蹈音乐新手, 使民族的、传统的音乐舞蹈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四是老年体育健身群体。此群体由村老年体协组成, 坚持常年开展活动, 他们多次参加市组织的老年体育比赛,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四、大力开展全民文化活动, 打造民俗文化品牌

在开展文化活动中做到“三化”。一是活动开展经常化。在农闲季节组织各类文化活动, 各协会、群体, 在重大节日举行文化活动, 如共青团活动安排在“五四”青年节、学校活动安排在“六一”儿童节, 民兵连活动安排在“八一”建军节, 老年协会等活动安排在重阳节, 形成了村群团、各群体多层次地开展文化活动。二是参与主体全民化。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 随处可见成群的老年活动团体, 村小学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全村小学生已达到都能参加文化体育活动, 每逢全乡性或自发地群众文化活动必有学生、青年、妇女、老年人组织的各种特长表演。三是文化活动民俗化。我们上虞是孝文化的发源地, 所谓的“孝道”凝聚了古代人民父母子女之间的美好亲情。那“父慈子孝”, 至今仍是处理两代人关系的良好准则。孔丘把“孝”与“敬”联系起来, 他说:“今之孝者, 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他要求子女不仅要瞻养父母, 而且要尊敬父母, 因此, 孝敬父母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传统美德,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也是历代诗人千古讴歌的永恒主题。由于“左”的影响, 特别是“文革”的冲击, 一家两代鸿沟断裂;在商品经济浪潮下, 不孝子女甚至拒绝瞻养父母的义务。家庭关系的紧张, 也成了当前社会不安的一个根源。弘扬儒家孝道中的积极因素, 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多年来的群众孝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促进了村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老年协会活动不再单单是:“夏季搞体育、冬季搞文艺”, 如今已成为促进新农村经济发展、参政议政的“智囊团”。近年来, 全村人均收入, 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 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集体积累大幅度增加, 村民通讯普及率100%, 有线电视普及率达到100%, 文明礼貌蔚然成风, 到处充满团结、友爱、祥和的气氛, “十星级文明户”达到90%, 社会稳定, 几年来, 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坚韧的工作, 相对落后的民族地方的建设和发展更需要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 在这当中, 无论是涉及政治、经济或是文化的建设, 我们都不应当厚此薄彼、丢三落四, 正如二十字方针当中的五句话, 辩证而又统一, 都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并严谨地落实到行动中去。

3.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

1 驻马店市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素质现状

总体看来,驻马店市多年来上下协作共同努力,夯实了该市的农业基础,在保证粮食品种和产量的同时,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培养新型农民,使得农村社会获得较快发展,实现了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

1.1 以提高农民实际就业能力为出发点,加大就业培训的力度、广度,使农民经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

驻马店市积极整合全市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依托于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市场的双重需要,积极发挥全市职业学校的作用,开设了养殖、特色种植、良种推广等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发挥以点带面的榜样力量,由农业部牵头,多个部门配合,利用树立典型、加强宣传等多种方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农民培训工作。

1.2 驻马店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兴办贴近农民需求的职业教育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持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政府加大对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 进一步减免书本费、食宿费等家庭教育开支,保证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能够普及义务教育。对于农村青壮年加强持续教育,根据青壮年的年龄结构和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办夜校和中短期文化培训班,对于务农人员进行专门的农业知识培训,对于务工人员,也进行初步的适应务工需要的文化教育,这样根据层级来区分教育对象,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实现文化知识方面的人员、时间、内容的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模式。

1.3 立足本地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民增收,为培育新型农民奠定物质基础

驻马店市一直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放在发展本市农业的首位,立足自身实际,扬长避短,不断探索群众增收新路子,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各县区根据上级制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探索结合本地需求的实际,在原有基础上加大培训力度扶持当地主导产业,例如泌阳县的传统优势产业畜牧业和正阳县的花生种植与加工等,多种措施并举以提高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对于传统的小麦种植,则是鼓励一批有实力、采用科学方法种田的种植大户整合当地土地资源,将散地、小块儿地、甚至被弃耕弃种的土地流转、租赁起来,进行土地集中耕种管理,这些都切实提高了驻马店的土地利用率和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2 驻马店市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技素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民培训积极性不高,培训的社会参与度不够

理论上讲,开展农业、农村人口的培训工作,对于用工企业、务工人员、耕作土地的农民来说都是有巨大收益的活动,理应受到广泛欢迎和积极参与,但事实并非如此,农民、甚至企业对这样的培训往往不感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调查原因显示,主要是驻马店的大部分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和效益对人力资源和人员素质的要求没有其他发展成熟的高端企业那么高。导致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企业只想用人而不想育人,对农民参与相关培训更是抱着无所谓和不参与的态度。

2.2 培训内容实用性不高、理论性太强,指导农民实际工作的意义不大

在培训过程中,农民往往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技术,但培养一名合格的拥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技术人员,往往投入比较大,农民自身难以承受,公共的财政培训经费有限,也很难组织起真正有深度的培训项目。

2.3 培训尚未形成规模、构成体系

驻马店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种植方式相对落后。要想提高农业劳动效率和产出,需要对农民进行大面积的培训,而受经济发展速度和农业可用资金的限制,驻马店市对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难以全面有深度的铺开,一定程度上无法全面满足农民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需求,导致培训规模小和培训深度不够。

2.4 农民的市场参与意识不强,市场信息不敏感,创新精神不足

近年来,市政府多方筹集资金,拓宽农业信息渠道,力争实现当地农业集约化、产业化,以应对市场冲击。但很多农民固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不愿调整。往往在前一年市场行情大好时蜂拥而上,由于种植面积和产量激增,在来年的收益反而下降乃至无法收回成本,给驻马店的农业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小损失。

3 驻马店市进一步搞好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民素质对策分析

3.1 政府要继续加强领导,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好我市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

农民培训要注意与基础教育相区别,基础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基本都是固定的,包括师资力量的配备都是相对简单和有规律的,但农民的培训往往要面临培训对象知识水平较低、文化层次差异大、培训目的不统一等多诸多问题,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立足于深入了解农民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的多重考量来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方法。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涉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有农业、教育、财政等多各部门。这些部门往往缺乏沟通,各自有各自的规划和推行步骤,未形成权威的管理部门,造成培训内容重复、培训成本增加,影响农民培训的效率,造成资源浪费。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理顺农民培训的相关事宜,建立起一套高效、完善、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培训体制。

3.2 提高农民文明意识,开拓科学技术宣传途径

4.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早就提出的重大课题,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期间全党工作的主要任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意志。虽然我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离国家和省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为把这项事关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抓实抓好,早日实现构建和谐___的奋斗目标,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一、应明确工作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市的共同责任,是“十一五”期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工作量大,很多地方需要协调。建议市委、市政府,应尽早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机构。出台《___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便于开展工作。

二、应以新的思维来谋划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新生事物,上个世纪党中央就提出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再次提出,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全市上下只有统一思想认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一环是要了解这项工作的本质,也就是新农村新在何处?不解决和统一这个思想认识问题,我们的工作就存在盲目性,就很难做到惠及百姓。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经济和社会日益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粮食不足、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危机正在逼近,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认为,新农村主要不是新在经济如何发达,住房多么高档,设施怎样齐全,而是新在人们有新思想、新认识和新行动,即思想上,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都应有生存的危机感,都要有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上,农村所有生产生活措施的采取,都要体现节约、生态和环保这一主题;所有社会活动的开展,都要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不深刻领会这一点,我们的工作就会偏离方向。

三、应坚持几条原则

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坚持”和“五要”。一是坚持按照中央的总体要求,规划先行,既要积极推进,又不能盲目建设;二是坚持按照农民的意愿,要根据农民家庭的经济和物质基础,量力而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强行划一,不能搞举债建设;三是坚持按照当地的自然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既要借鉴已有的模式,又要不断创建新模式;四是坚持按照当地的现实经济基础,要注重实效,不搞政绩工程,从解决农民最关注的生活实际问题入手。五是按照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要分类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要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经济发达地区要提高标准,我市已经形成的十种基本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从我市目前的自然资源状况和经济基础来看,今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主推“七

化七有”模式,“七化”是:生产专业化,生活富裕化,社会城市化,环境生态化,村貌特色化,农民市民化,管理民主化。“七有”是:每个农民家庭有稳定的增收渠道;有一个温暖的住房;有自来水;燃气灶;有水冲厕所;有太阳能热水器;由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公共设施和社会保障。同时要树立创新意思,在建设风格上要各具特色,既要体现现代风格,又要体现民族风格;既要保持北方风格,又要融入南方风格;既要体现本国风格,又要体现异国风情;既要体现实用性,又要有观赏性,增强时代感,打造出一批微型田园城市,具有富庶文明进步的象征。

四、应找准工作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找准工作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国家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20字原则标准,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又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要以解决农民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为主、06年要抓出实效的具体要求。我们经仔细研究觉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两项属于物质文明范畴,短期内难见显效;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两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需要有较长的工作过程,建设新农村最直观、农民受益最大的一项是村容整洁。因此,初期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应从抓村容整洁入手,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四清”“四改”。以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为切入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注重实效的选择。通过改善环境来影响农民的思想和生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五、应采取先进村、贫困村一起抓

5.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全区开展新农村建设,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建设初期,干部帮扶是一项极其关键的工作。

笔者至始至终参与了新农村建设的帮扶工作,在近两年的帮扶实践中,我认为,在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中,我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实事求是地看,帮扶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农民主体作用仍未凸显。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村特别是长塘、樟山等地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村庄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群体自觉意识较差,在建设过程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村民的真实想法难以集中表达,更难以在建设实践中体现出来,基本处于从属地位。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如何建设新农村,有些地方仅仅体现了帮扶工作组和村干部的主观意愿,没有反映村民的真实心声。二是建设中重“点”轻“面”。实事求是地看,在新农村建设帮扶过程中,帮扶工作者热情高、劲头足,特别是在示范点建设中不遗余力。但在帮扶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帮扶人员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偏差,有种较为强烈功利心。选择示范点时不是看是否有带动作用,而是搞锦上添花。如此,直接导致一些经济基础较好的村被选为示范点,得到水利、扶贫、交通等捆绑资金的投入,这种示范点没有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反而被农民所诟病,被农民戏称为 “官赏点”。

三是生产发展办法不多。在帮扶过程中,没有抓住发展生产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是结合实际循序渐进,而是猛推莽干急功近利。将主要精力花在道路硬化,改水、改厕等工作之中,没有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情况,没有沉下心进行调查研究,在制定产业规划时,往往不切合实际,甚至做表面文章。

帮扶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初期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做得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否则,则会产生相当不好的负面影响。在帮扶过程中,通过调研与思考,我认为要做好帮扶工作,就必须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切实在三个“新”字上下功夫。

一、要用新理念影响农民。首先,帮扶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一根本内涵的深刻认识。在帮扶工作中,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发展生产”放在首位,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树立新农村建设向纵深推进的支撑。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不同方面的切身利益和可承受能力,不急功近利,充分把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农民群众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及时掌握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种精神,了解新农村建设与原新村建设的内涵之间的区别,逐步将农民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上来。要充分利用吉安市中专学校等优

质教育资源,结合新产业、新村镇、新风尚等新农村建设的主旨,加大培训力度,逐步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并通过他们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二、发展新产业富裕农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发生重大分化和演进,传统农业已然突破原有领域,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引领农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在。要引导农民树立“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发展意识,加强农业统合生产能力建设,夯实农业发展的基础。在产业发展规划中,要做到统一标准和分类指导相结合,不追求一个固定模式,充分依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状况,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放大优势,确定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创出特色,形成新产业富裕农民。在帮扶工作中,要树立科学发展意识,遵循客观规律,根据我区实际,实施分类指导,将“建村”标准分成“三类三档”梯级目标管理模式,条件好的按一类一档执行,条件不成熟的按二三类标准实施,待条件改善后,再逐步提高。

6.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六

邹鹰

2012-10-15 14:41:56 来源:《社会工作》(南昌)2009年7上期

【英文标题】Reflection on Team Construction Pilot of Social Worker in Countryside

【作者简介】邹鹰《社会工作》杂志编辑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随着各地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社会工作的影响愈来愈大。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农村社会工作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涌现了像江西万载、湖南古丈、四川都江堰等一批全国典型,显示了社会工作在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强大生命力。笔者非常关注我国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并多次来到有关社会工作农村县(市、区)参观学习,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发展的喜人局面而欢呼。

社会工作发展有其特殊性,不是做一二次行政动员,搞一二次群众活动就可以大功告成。社会工作的推进包括了理论、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是一个综合的长期的“社会工程”。因此,反思近一个时期的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试点,笔者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工作尽管已经形成社工引领义工服务、从工(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辅助社工服务、义工协助社工服务的“社工+从工+义工”的“万载模式”。但是,当前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试点工作还有待继续完善的地方。

一、准确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

今天的农民需要什么?他们为生存、温饱而奔忙陷入困境的时候,送上几斤大米和几元钱就可以解决问题吗?当下,我们探求农民的需求,是否应有新的角度?

经济学中常说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社会工作中也存在这种供求关系,也追求双赢。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非常关注。中国人长期有着“民不告,官不究”的思维。这种思维制约了一些服务机关习惯于等着服务对象上门“求助”,而中国农民非常爱惜自己的面子和讲究求助的“差序格局”,如果不换一个角度去审视服务对象的求助方式,社会工作者就很难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

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是社会的脆弱人群,他们当前急需什么,这是农村社会工作的出发点。当前农村脆弱人口的数量比较大,如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群体,他们形成的焦虑感的表现形式不同。社会工作者要通过有别于传统的工作方式的社会工作,从社会问题的视角出发,了解和掌握农村中社会弱势人群的需求。

二、试点工作应循序渐进

笔者发现,当前有的地方的社会工作试点有一种急躁的情绪:总想通过树立一两个典型马上遍地开花。社会工作说到底是一种制度建构,制度与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制度建设过程是要将一个新的系统生成到原有的一个大系统当中去,这必然会出现社会系统运行中的不适应问题,必然形成对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的挑战,这种挑战又会引发新的问题。因此,推进社会工作试点应循序渐进。试点培养的过程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少走弯路。然而,对待试点也应当理性,试点不是万能钥匙,每把锁都能打开,应看到各个地方不同的社会环境,特别环境中的亚文化系统。

当然,主张试点工作的循序渐进,绝不是故步自封,甚至前怕狼,后怕虎,绝不能成为一些地方懈怠社会工作试点的借口。相反,是提醒人们更充分地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特别对困难有相当多的预计,试点地区应戒除行政功利心理,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工人才试点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熟两个发展一批。

三、掌握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权

目前,农村地区为了弥补社会工作人才的缺乏,在试点的过程中采取与本地高校社会工作系合作的做法,即高校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试点地提供社会工作环境和条件。如江西的万载和湖南的古丈基本上是这种模式。政府与高校合作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有的地方却由此出现这样的情况:高校师生在,社工活动就开展,高校师生一离开,社工活动就停止。有的高校参与试点完全是为了解决社工学生实习问题,而有的地方政府仅看到学生在试点中的成本较低。人们就不禁要问了:这样能让真正的社会工作制度建立起来吗?

那么,社会工作制度建立的标志是什么?最起码有两个关键点:有社工和社工机构。对于成立社工机构,容易做到,甚至有的地方就有现成的。但是社工就不那么容易发展起来,不能通过发一个文件,装修几间办公室就能实现的。西方称社会工作者为“社会工程师”,和医生、律师一样,是以专业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从业者,在社会工作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说,没有社工就没有社会工作制度。在社会工作试点过程中首位的是要培养社会工作者。其途径有:专业社工学生通过实习和帮助试点的传、帮、带(其实际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对现有的实际社工岗位上的人员进行在岗培训,可以与高校协作,采取课堂讲授和现场督导的方式,这在现阶段应该是最需加强的一个方面,可以解决社工人才配给的各种矛盾;从获取国家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和高校毕业生中引进社工人才,出台优惠的人才政策,为社工的使用、激励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社会工作岗位是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承托,当前社工岗位设置有两种取向:一是政府推动,民间发育,社工人员一般来自社会聘用,可称为“外生型”发展;二是体制内嵌入(王思斌语),即在现有社会福利部门中设置社工机构或社工岗位,社工人员一般来自本单位(部门)的人员转岗,或者调入,不妨称为“内生型”发展。

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基本上采取前一种模式,而多数农村社会工作试点县采取了后一种模式。不管哪一种模式都有其优势。

笔者认为,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关键是要以当地社会需求为导向,搞清楚本地的社会需求。有的农村地区一试点就想在县级设多少个高级岗位,乡镇级设置多少个中级岗位,在村委(社区)级设多少个初级岗位。试问:这些岗位是怎么来的?光凭想象是不行的,一定要根据农村的实际需求,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并与本地经济、文化相适应。

根据农村社区人群居住分散的特点,社工机构与岗位的设置可采取“中心+村委会”的方式,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辐射全乡镇的村委会;也可以片区为中心,辐射某范围内的村委会。社工人员可采取专职(专业)与兼职(半专业)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各地的经验,这种机构的培育与发展一定要保持机构的专业性和独立性,不能让社工成为政府的“传声筒”的异化现象的发生。在人口相对密集、经济条件尚好、社工需求较大的地方则可探索民间机构独立运营、政府财政买单的方式。不过这类机构一定要防止行政化,成为政府的“二部门”。

五、认识到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时下有三种认识在业内流行:一是社会工作不过如此,社工制度很容易建立起来;二是社工制度建设很难,条件还不成熟;三是一些民政部门的同志有点埋怨,民政工作搞得好好的,干吗又去搞社会工作?这些认识投射到农村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中来,必然造成做形象工作、摆花架子、等待观望、对社会工作抵触等问题。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同志曾说过,要像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人才那样,重视发展社会工作人才。掂量这句话的分量,我们应有这样的共识:国家的社会建设任务非常重,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亟待用社会工作手段解决。

来自西方发达社会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密切相关。我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矛盾凸显期,出现贫富差距拉大、失业人口增多、各种犯罪行为频繁、人们的精神及道德滑坡等社会问题。

地方一些党政部门的同志总认为我国现有的一套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的机制卓有成效,社会工作机制的建立是多余的。当然不能怀疑我国现有的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但是我们是否能自我拷问:现有的工作手段是否过于粗放,解决问题办法是否单一?特别是面对困难群体的心理、情绪等问题时,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有点束手无策?应当承认,专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国家以其理论的缜密性和方法的科学性、系统性,解决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许多社会问题。社工,在他们的社会里有着较高的职业声望。因此,我们应将发展社会工作定位为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种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六、坚持社工主体地位,整合志愿者资源

笔者发现,有的农村社会工作试点的地方有重志愿者、轻社工的倾向。因为志愿者投入少,无需付工资报酬,也不需要办公场地,有的地方甚至把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志愿者组织换一块社工的牌子,改变一个称谓,就算完成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试点。前述已论及,社会工作者是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主导因素。在解决社会问题、医治“社会病”的过程中,只有社工具有资格,而志愿者是没有这种资格的。当然,志愿者不乏某一个领域杰出的专业人士,但是,解决社会问题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使命,他们有着强大的专业优势。志愿者只有在社会工作者的引领下,才能更好地奉献他们的志愿热情。因此,在发展社会工作的过程中,应牢牢确立社会工作者的地位不动摇。

7.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七

摘要:为缩小城乡差距, 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是我党在新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全党上下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 希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以免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走弯路、犯错误。试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建议和容易出现的问题方面, 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21世纪经济报道:新农村建设的第三次农村革命[EB/OL].人民网, 2005-10-16.

[2]梁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EB/OL].江西农经网, 2005-11-03.

[3]刘玉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看法[EB/OL].人民网强国论坛, 2005-10-26.

[4]余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江西日报, 2005-09-15.

[5]徐志颖.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EB/OL].湖南新闻网, 2005-10.

8.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八

关键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区域协调

一、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明显增强,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全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导致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现象,一些城镇只考虑表面繁荣,忽视了城镇的内涵建设,“土地城镇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在住房、医疗、就业、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与城镇居民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城镇化的质量不高。针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中,如何更好地促进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顺应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新趋势,新型城镇化成为当前中国政府加速推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理论支撑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欧美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如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左右。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日本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圈,面积仅占全国国土的3.5%,但人口占到全国的27%,GDP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德国目前全国有11个大都市圈,聚集着德国70%的人口,整个国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90%。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现行中国城市发展,经过从2005—2015年连续10年的“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两个五年计划,城市规划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2001—2010年中,我国地级以上大中城市中,建成区面积平均增长85%--90%。据统计,全国城镇化水平2012年达到了52.6%,201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数量达7.31亿,城镇化率达53.7%,达到了发展中国家中等以上水平。但与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相比,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在现代发达国家,不仅城市化率高,而且城市化的质量也很高。而我国在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城镇数量和建成区面积实现了较快增长,但城镇化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国内生产总值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 还排在世界100位以后,并且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但耕地资源非常有限,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仅1.4亩,还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而一些地方在城镇化建设中,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我国人多地少、自然资源脆弱的国情,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城市化不断蚕食有限的农业耕地,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传统城镇化模式显然不适合中国国情。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大力度抓紧解决已长期进城务工经商的农业转移人口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的问题,在城市创业创新环境建设、城市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城市社会治理体系等方面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处理好人和城市的关系,把人口城镇化和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目标。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解决2亿农民工与7000万流动人口的市民化问题,因此,在新型城镇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选择,由点到面,由量到质,可分类分步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让有愿意、有能力的农业人口逐步转移城镇,并让这一部分人口真正地在城市中安定下来,最大化的满足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城乡统筹、产城互动发展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乡统筹、产城互动的发展模式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依托产业园的建设为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地解决市民化了的农村居民的就业,吸引居民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推进产业集群化建设,利用现有城市和区域已有的优势,促进优势项目进入园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并为产业园区提供相应配套服务的效果产业的发展,提高企业、产业、城市以及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城镇化建设过程之中。一方面必须做好城市规划,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不能盲目追求高、快、大、宽、亮等形象工程。另一方面,要强化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发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真正实现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与开发平衡,产业与就业并举,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城镇。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树立资源节约的新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树立资源节约型发展的新思路。城镇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影响土地、资金、劳动力等资源的使用。资源是有限的,城镇化的建设不能简单以实现“土地城镇化”为目标,地方政府不能单纯注重城市建成区的规模,改变透支资源,过度消耗资源来谋求发展,而要根据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特点,进行合理规划布局,挖掘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机制,节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的各种有限资源,将资源节约理念贯穿于城市发展的生产、流通、消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倡导资源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利用并举,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为推动平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不断创新农村产权交易机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以提高农村产权有序交易流转,提高土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一方面,尽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房屋、实施等资产所有权及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开放、规范、有序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立超标住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鼓励农户将闲置的宅基地按市场原则退还给集体,使农村闲置的宅基地实现市场化流转。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使交易市场信息发布及时,收费标准合理,监督管理到位,保障农民利益。从而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推动农村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形成。

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既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资产价值,也有利于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多元的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为保障。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资金保障。而资金的筹集,既需要市场的力量,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政府为主导,市场多元化参与的投融资平台,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的融资通道与机制,引进PPP模式等先进做法,为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运营打开通道,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同时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新娜、王爱萍. 山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经济师 2015(6)

9.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九

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城市、农村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加强宏观管理,合理城镇化发展布局。

一是确定城镇化发展目标。就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而言,应抢抓“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建设鄂东特大城市”这个契机,把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新战场和示范区,构建由“一个中心城区、一个副中心城区、若干个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为基本框架的城镇发展体系。二是科学规划城镇化发展布局。编制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要多听群众想法、尊重专家意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的合理布局,坚持社区建设、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五规合一”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三是持续推进城镇化发展。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人才,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来管理城市。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要保持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和严肃性,不能政府换一届、规划就换届。

二、坚持产业支撑,注入城镇化发展动力

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结合我市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化支撑城镇化,以产业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注入活力,真正把新城镇建设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产品流通的“周转站”、产业发展的“集聚地”。既不能像俄罗斯“鬼城”那样脱离产业发展城镇,最后农民全部外出务工,农村空如“鬼城”;也不能像美国底特律汽车城那样过渡依赖汽车业发展,资源高度枯竭,大量人口外迁,最终导致城市申请破产。所以要把城镇化发展和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结合起来,要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的有机协调,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能力。同时,新、老区域之间要优势互补、定期交流、错位发展,形成以交通为“脉”、以市场为“台”、功能和要件相互渗透与补充的产业化格局,促进产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三、保持地方特色,打造城镇化发展名片

规划建设新的城镇体系,要做到聚散相宜、大小适度、错落有致、特色鲜明,避免千城一面、千镇一面。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保持地方特色,探索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要传承地方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因地制宜,着力培植区域内特色产业,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工业重镇”、“商贸大城”、“物流中心”或“旅游强城”,做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城镇名片。例如外地一些发达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特别注意突出城镇化建设的特色功能,积极组织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和“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做特做新中心镇,做好做强中心村,其房屋尽量保留原始风貌,百年不改造。

四、注重生态环保,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规划建设全过程,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城镇化发展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并对各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城镇化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像阳新大王镇“砷中毒”事件那样片面追求城镇的快速发展,致使水、土和空气污染,最终只是得不偿失。而开发区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各项工作中,都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积极推广节能环保材料,现已成为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太阳能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等。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还要注意保留存在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转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断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10.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篇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专门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又以中央一号文件及时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次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举。市委、市政府作出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决定,符合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符合我县县情和农村发展实际,更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是我县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对于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一、新农村建设标准

十六届五中全会确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其中,“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条件,“生活宽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落实,“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五个方面相互融通、相辅相成。其内容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于一体,不但涵盖了在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的政策内容,而且还赋予其新时期的建设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以形成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风貌为目标,以加强农村道路、电力、水利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综合建设计划,以达到使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有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改善、使农村的基础设施切实得到加强、使农村的`教育卫生和社会事业切实得到发展、使农村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向前推进五个目标,最终目标是要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我县农村发展现状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贫困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其中,贫困人口近**万,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因此,要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十五”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呈现出喜人局面,特别是20,克服了未遇的倒春寒、50年未遇的高温干旱、1未遇的强烈地震以及其它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粮食总产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农民心气更顺了,发展劲头更足了,干群关系明显改善了。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亿元,比“九五”末增***%;粮食生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万公斤,比“九五”末增**%;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由“九五”末的**:**调整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比“九五”末增**%;绝对贫困人口由“九五”末的**万减至**万。

三、我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全县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良好形势,对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也为进一步做好“十一五”农业和农村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必须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行动不积极,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对“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刻、全面,规划不够超前。

(二)基础设施落后。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基础设施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差,全县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抵御灾害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

(三)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我县虽然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调整步子迈得不大,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加之多数地方受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增收难。

(四)工业反哺农业条件脆弱。全县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少,缴纳地方税收有限,除此之外的县属中、小型企业大多数生产规模小,效益不佳,对农业的投入就更少,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弱。

(五)村庄规划建设零乱无序。全县大

部分村庄处于无规划的自发建设状态,农户居住分散,水、电、路等设施建设不配套,农村脏乱差现象严重。

(六)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尽管我县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但面对山区贫困农业大县的实际,全县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空壳村”多,发展资金仍然不足,融资渠道不宽,资金筹集难,制约了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七)农民致富能力弱。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差,增收致富本领少,部分“等、靠”思想严重。农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经营粗放,市场意识差,种植结构单一,养殖业未形成规模,难以适应市场竞争,增收难度大。

四、我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发挥政策引领、科技支撑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新农村与新农民的关系,大力培育优势产业,提高农民素质,科学规划村镇,夯实组织基础,扎实稳步推进,科学有效进行。

(一)培育优势产业,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新农村

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从我县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看,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把握重点,突出特色,着力培育壮大农业六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六大产业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一是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以废止农业税为契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按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形成灵活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二是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免除农业税和其它惠农政策措施,努力加大对我县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多渠道筹措资金并积极稳妥地整合扶贫开发等各项支农资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激励农户敢于投入,放心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使更多的地块由瘦田变肥田,低产变高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科学使用肥料、农药,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育附加值高、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四是积极探索领导农村工作新方法,抓好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推进“支部 协会(公司)”的运作模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千家万户小生产的市场风险。同时,坚持培训与输出并举,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组织好劳务输出,发展壮大“打工经济”,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

(二)培育现代素质新农民,建设乡风文明的新农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目前,我县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比较低,很多农民缺乏非农生产技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战略工程来抓,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和活跃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使适龄农民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就业、创业能力。实施好广播电视光纤网工程及村村通工程,完善通信、电信等设施建设,大力繁荣农村文化,抓好乡(镇)文化站(室)、科技普及、群众体育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及“先进文化进村入户”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纯洁村风民风,提高文明程度,建立与新农村实际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营造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环境。

(三)科学规划村镇,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规划来指导建设工作的有序、规范开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的原则,加强村镇规划建设,严格执行新村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实行“三统一”:统一村庄建设规划、统一住宅建设座向、统一村道建设标准,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条件编制不同的规划建设标准,条件好的应高起点规划建设,条件差的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要提高房屋设计水平,务求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

(四)发展基层民主,建设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因此,加快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干部。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尤其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断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制定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明确村党总支(支部)和村委会工作职责,使村“两委”分工不分家,形成合力;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完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坚持走群众路线,学会与群众商量办事,不断增强做好新农村工作的本领。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按照市场运作方式,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倾斜等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努力消除一批“空壳村”,切实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行党务公开、村级民主议事恳谈会和村务财务质询听证制度,倡导村民用村规民约依法实施自我管理,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五)加强领导,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上一篇:端午节作文三年级下一篇:2018-2022年中国金属刀具市场评估分析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