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论文

2024-10-23

农业标准化论文(通用9篇)

1.农业标准化论文 篇一

农业标准化:现代农业建设重要标志

作者:王守臣 来源:农民日报 转载自: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重要标志。多年来,吉林省始终遵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必须先行”的理念开展工作,把农业标准化作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来抓,把农业标准化作为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抓手来抓,为新时期吉林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7年,是全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推进年,作为农业大省,吉林省将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通过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数量与质量、安全与效益的有机结合。通过加强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产出品的监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把2007年确定为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年”,启动实施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计划”。即:启动实施标准化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六大行动;建立“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执法和技术服务”三支队伍。

标准化体系建设行动 首先,建立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为骨干、企业标准为补充的科学合理、统一权威的,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标准体系。2007年,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100项,其中种植(采集)业30项、养殖(驯化)业30项、加工业40项,以满足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特产品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市场、检测、认证要求。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引导和帮助企业按国际标准和进口国标准组织生产,以满足外向型农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需要。其次,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省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基

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率先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在生产环节,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GAP)的实施,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合理使用农药、兽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杜绝禁用农药的使用,严格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在加工环节,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在流通环节,切实加强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标识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等市场准入标准的实施,防止二次污染。2007年创建标准化示范载体50个,其中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区、场、基地)15个,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5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0个、基地面积350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0个、基地面积1000万亩,有机食品基地5个、基地面积500万亩。

检测体系建设行动 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保障。2007年重点建设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性检

测中心1个、专业性分中心10个、区域中心9个、县级检测中心60个及速测站(室、点)50个。建设原则是以省级为主,向国家级靠拢;以行业为主,向地方延伸;以检测终端产品为主,向农业各种产品、各个环节、多项参数的全方位检测发展。

认证体系建设行动 按照农业部“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主体,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对认证的产品实行标识(牌)和证书管理,鼓励和倡导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开展GAP、GMP、HACCP、ISO9000和ISO14000等质量体系认证。同时,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市场叫得响、百姓信得过、竞争力强的知名农产品,开拓国内外市场。2007年培育、开发、认证各类名牌农产品200个左右。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吉林名牌农产品50个,“三品”认证150个。

监管体系建设行动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市场准入、产品标识、产地追溯和信息发布”五项监管制度。一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实行定点监测和抽查相结合,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二是扶持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专营超市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速测站点,开展自检工作,严把市场准入关。三是鼓励和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建立完备的质量安全档案记录和农产品标签管理制度,逐步实行标识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对农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督抽查,实行产地追溯制度,对监测合格的农产品予以确认,对不合格产品依法处罚。五是在全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快速跟踪、监督和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对不合格产品及时公布。通过自上而下严格的监督,实现对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及终端产品、包装、储运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

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行动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源头,更是保证消费安全的关键环节。鼓励和引导各级各类农产品市场按照《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技术规范》(GB/T19575—2004)升级、改造,提高管理和经营水平。大力开展标准化批发市场创建,推进市场准入、产地追溯制度的实行,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确保安全消费、放心消费。2007年重点建立省级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的放心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其中综合性1个,专业性4个。

服务体系建设行动 根据各地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际需要,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工作水平。特别要从农村经纪人中培养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骨干和带头人,通过他们普及标准化知识,引导农民知标准、用标准。2007年,初步培养建立起由省、地、县、乡、村(基地)五级人员组成的农业标准化管理、执法和推广服务队伍,以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推进农业标准化进入新阶段,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农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伴随《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深入实施,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健全四项机制,保障农业标准化“六大行动”顺

利推进。一是建立有效宣传机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有效传媒举办宣传专栏,开办专题节目,加大宣传力度。同时,还将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专题讲座,搞好培训工作,使宣传工作做到长期有效,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二是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建立专门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完善保障机制,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位,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经费,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建立有效的研究机制。在标准、检测、认证、信息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加强技术研究,开展国际交流,实现科技创新,不断开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实施的新局面。四是建立有效的配套机制。抓紧制定出台《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形成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配套的法律体系,确保正确贯彻实施。

作者单位:吉林省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7-3-30

2.农业标准化论文 篇二

新阶段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石,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基本前提。当前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就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着眼新目标和新任务,既给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推进农业标准化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对于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产品供给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对于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农业部的部署,山西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为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发挥了有效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1.农业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十二五”期间,山西省围绕“菜篮子”鲜活农产品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累计达到363项,其中,种植业标准283项,畜牧业标准60项,检验监测、桑蚕及其他标准20项。而涉及“三品一标”认证的农产品标准75项,基本覆盖我省主要食用农产品种类。引用推广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1 000多项。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体,以地方标准为配套,以市县规范和企业标准为补充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

2.农业标准示范深入推进

结合农业示范区、蔬菜水果园区和畜禽养殖小区等建设,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种养殖大户等,加大标准实施示范力度。截至目前,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90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60个,示范带动全省200亩以上规模园区860个。实施水果标准园创建项目548个,果园面积14.8万亩,占全省果园总面积的1.76%。平均亩产量达2 100 kg,比普通果亩增产900 kg。创建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86个,其中生猪22个、奶牛16个、蛋鸡19个、肉鸡5个、肉牛8个、肉羊16个,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8%,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

3.农业品牌产品稳步增加

持续强化“三品一标”认证和监管,通过品牌化带动标准化,通过标准化促进品牌化。全省有效期内的无公害认证农产品1 374个、产地面积131.99万公顷、畜禽产品449.3万头(万只),绿色食品168个、面积6.4万公顷,在建的稷山板枣、岚县马铃薯、方山马铃薯、大同黄花菜等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4个,面积1.83万公顷,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农产品72个,面积166.67 hm2,地理标志产品107个,“三品一标”跟踪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山西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保持我省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良好态势,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低,制约了标准化的推广实施;二是农业标准化工作协调推进机制还不够完善,标准化推广实施体系建设有待加强;三是农业标准化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市、县政府的推动作用还发挥不够。

与时俱进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要求更加迫切,发展机遇良好且潜力巨大。农业标准化建设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围绕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全程控制。

一是围绕农产品消费需求,以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实现基本温饱向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后,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迅速增加,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放心”“吃得健康营养”转变。要按照习总书记强调的“四个最严”要求,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现代农业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严格控制“菜篮子”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开展全程质量控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是围绕农产品竞争力,以农业标准化助推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举措,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根本出路,通过推进农业标准化,将农产品的质量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来实现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增值效益。为此,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创建,抓好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建设,扩大创建规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打造一批安全优质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和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三是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农业标准化引领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山西省要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强省,必须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而制定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是绿色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及其产业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农业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促进绿色产品规范化和标准化,充分发挥标准的技术基础、技术准则、技术指南和技术保障的作用,提高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层次和水平。

3.浅谈农业标准化 篇三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时期。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加速我国农业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近年来,杨凌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总体要求和”建体系、创模式、保安全、树品牌、促发展”的思路,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以体系建设为引领,在我国农业高科领域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一、农业标准化相关概念、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和特性的文件。标准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农业标准:对农业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产出品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统一规定和制定的技术要求。

农业标准化: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他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的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规范的生产和管理轨道。

农业标准化形式上是通过组织制定农业标准、实施农业标准和对农业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的全过程。内容上是实现农业生产规范化、管理制度化、流通品牌化、产品优质化的过程。价值取向上有明确的经济社会目标。实质上是伴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农产品贸易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一项遵循经济规律的市场经济活动。

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是将农业科技成果和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相结合,制定成文字简明、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向农民推广,以生产出优质、标准、高产的农产品,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职能部门好的做法及大量工作

质监和农业部门是实施杨凌农业标准化的主要部门,他们提出了“增强自身职能,服务农科新城建设”的工作理念,把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定位在了服务杨凌示范区经济建设大局上,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示范区的工作规划。以不断提高工作部门服务示范区经济建设的能力为指导,在示范区管委会作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定位、建设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决策后,积极争取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了园区建设规划。先后申请设立了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标准化研究推广服务中心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检验检测中心。两个中心的设置,一方面创新了工作运行机制,构建了同示范区管委会和杨陵区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工作的运行平台;另一方面在将部门业务融入政府中心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部门工作的业务范围。

2.标准化试点成效明显。质监、农业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杨凌天和果蔬专业合作社开展了农业标准化试点,最直观地提高了“官村西瓜”的市场竞争力,形成了“三型五化”的杨凌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五个系统”的农业标准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为推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产品产业化生产确定了方向。

3.提高了部门工作对杨凌示范区的支持和服务层次。2009年把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第十六届杨凌农高会的主办单位,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农高会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题展,扩大了对杨凌示范区的宣传。

4.通过服务赢得了示范区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检验检测的技术优势,免费为园区检测了土壤,水源,农药、化肥、农膜等投入品及产品。

5.启动杨凌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完成了《杨凌西瓜标准综合体》、《杨凌无公害蔬菜标准体系》的制定工作。逐步建立健全蔬菜标准体系,小麦、玉米良种标准综合体、肉、奶牛、猪养殖标准综合体和苗木花卉标准体系等。

6.继续抓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带动工作。选择了三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整个园区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在园区70多个专业合作社中,各选择5-10户作为标准化生产示范户,逐步扩大标准化生产的模式。

4.进一步做好标准验证基地建设和信息系统的完善。建立农业标准验证基础,以提升农业标准化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构建溯源体系。

8.制定出台《杨凌示范区标准化工作实施纲要》、《杨凌示范区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将标准化工作进一步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确立政府在实施标准化工作中的主导责任。

9.配合示范区管委会做好国家级政府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

三、标准化工作的制约因素和对策

1.随着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二期工程的不断完成,目前杨凌先后注册成立了近100家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还吸引了数10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前景非常好,但生产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内部管理比较松散,标准化要求无法落到实处。他们计划选择组织化程度相对较高,负责人具有统一管理能力的专业合作社和入驻企业先期开展标准化工作。

2.各生产主体的生产成员对标准化的认识还不够。凭经验生产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方面他们准备尽可能的邀请有关专家制订发布各类生产技术规程,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3.实施标准化工作的力量不足。质监、农业局建立了标准化工作合作机制,将农业技术推广与标准化生产融为一体,建立了“农业专家按标准指导农业技术员、农民技术员按標准指导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其他农户”标准化示范带动模式。这样把点上示范和面上推广有效地结合起来,便于统一协调,减少重复。

四、几点体会认识

通过对杨凌示范区农业标准化发展现状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把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促进农业节能降耗,提高产量和效益,确保农业为市场和消费者提供安全的产品

2.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与人均GDP增长之间具有高度的正相关性,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的标准也必须越来越严格、监管措施越来越完善,检测手段越来越先进。

4.农业标准化 篇四

1、标准 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程序,对活动或其要规定共同和重复使用的规定,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并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为目的)。

2、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以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上述活动尤其要包括制定、发布及贯彻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显著好处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技术壁垒,并便利技术合用)。

3、体系 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4、国际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ISO所出版的国际标准题目关键词索引(KWIC Index)中收录的其他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等。

5、国家标准 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6、行业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的标准。

7、地方标准 没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由省、自治区、直辖区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8、企业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而需要在企业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和管理事项,由企业制定并

经企业最高管理者批准发布的标准。

9、产品标准 为保证产品的适用性、以产品必须达到的某些或全部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其范围包括: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包装、贮藏、运输等。

10、方法标准 以试验、检查、分析、抽样、统计、计算、测定、作业等各种方法对象制定的标准。

11、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如名词、术语、符号、代号、标识、方法、模数、公差与配合、优先数系、基本参数系列、产品系列型谱、产品环境条件、可靠性要求等。

12、标准体系 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的联系形成的科学有机整体。

13、标准体系表 在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的相互关系绘制成的,能够反映标准体系特性的图表。

14、标准样品(实物标准)具有准确的标准值、均匀性和稳定性并具有一种或多种性能特征,经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取得证书和标志的实行标准。

15、什么是农业标准化?简单地说,标准就是要求,即市场的要求、消费者的要求,农业标准化就是按照要求生产符合要求农产品全过程。

16、农业标准化的定义:农业标准化是由标准化概念按行业分类衍生而来的。要准确表达农业标准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标准

化。标准化学科包括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标准和标准化。

标准: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需经协商一致制订,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

5.农业标准化调研提纲 篇五

一、农村公共事业标准化

1、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有哪些服务内容?(如农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特别是在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就业保障、道路水利、环境整治、供水供电等公共事业方面)哪些是政府提供的,哪些是市场化提供的?

农村道路的修筑;农田基本水利建设配套设施的改善;农村平安建设的配套设施,农村低保;

政府提供的有文化教育、道路水利、环境整治、医疗卫生等

市场化提供的有公益事业建设等。

2、农村社会化服务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提供,现行的作法是什么?

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农民技术能手为骨干发展专业协会。

村级服务体系通过“以工补农”型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通过不同部门和不同所有制形式的联合,促进农村社会化发展。

3、认为当前在哪些方面最适宜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还是其他方面。

公共服务最适宜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公共服务、充分发挥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状况,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缓解和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客观需要;公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成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内在要求;优化资源配置,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都应该在农村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当前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4、当前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否已经制定和发布了一些地方标准、部门规章、协会规范或企业标准来规范各类型农村社会化服务?如有,请提供标准或规范清单及文本。

(一)服务组织发展迅速。按照“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有偿服务”的思路鼓励农户创办各种专业合作社,服务领域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机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行业。

(二)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农村社会化服务领域由产中服务向产前和产后服务不断延伸,由产业服务向社会服务不断延伸。

(三)服务成效明显。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共引进和推广小麦玉米、玉米、大豆等新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旱育保姆育秧等新技术20项,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动者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5、认为目前急需开展哪些方面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体系研究,需要优先制定基础分类标准?服务规范标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或其他。

三农发展离不开社会化服务

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主要是为农业提供一系列专业化生产服务的相关组织体系和制度。覆盖了农业生产的产前如良种、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服务、产中农业技术推广与科学生产指导服务以及产后农产品加工、储运和销售等全过程。健全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可以促进分散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有机对接,提高农业产业化和组织化程度,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综合发展能力。

二是面向农民的社会化服务。市场经济中,相比其他社会阶层,农民属于弱势群体,需要提供必要的服务。一方面,基于消费者角度,由于种种因素,农民消费者的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不高,消费知识不足,对消费商品质量的自我鉴别和消费维权能力较差,这导致农民常常是各种不法厂商的消费侵权行为的受害者,农村市场也成为各种假冒伪劣商品的充斥地,因此旨在保护和提高农民生活消费能力的社会化服务十分必要,如消费知识的普及、规范化农村商业流通体系的建设等;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者,农民在实施市场化就业和就业结构转换中也离不开相应的服务支持,比如针对农民非农就业流动的就业技能培训、择业信息中介、创业扶持体系等。

三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农村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必要的公共服务,相比前两类服务主要是以单个农户为服务对象,具有一定的经营服务性质,农村公共服务是面向全体社区农民,以提供具有公益性质的公共产品为主要服务内容,比如,农村社区安全、农村慈善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

6、对农村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首先,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其次政府的培育意识不强,对其发展方向缺乏正确引导;再次就是缺少足够资金。最后就是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

1、目前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过程中实际存在的社会化服务内容有哪些?(重

点介绍动植物疫病防控服务、农技/农机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方面的情况。)

例如:农资供应服务、生产加工服务、流通储运服务、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服务、金融服务等。

种植技术的培训、病虫害的防止知识、农机购买的补助、粮食种植的农补、农产品流通设施的建设,创新农产品流通形式。

2、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提供主体或机构主要有哪些?哪些服务属于经营收费性质的,哪些服务属于政府公益性质的?

例如:村集体、农技推广中心、科研院所、专业合作社、信用社、供销社、协会、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等。

村级综合服务体系、农工商一体化经营、联合开展农业生产提供的社会服务、以农民技术能手为骨干发展专业协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或家庭为主体。

3、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农户比例和耕地面积大致是多少?占全市的比例是多少?农户接受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意愿如何?不接受的原因?

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的农户比例是100%,耕地面积11.4万亩。约占全市的比例的 1%。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开展得到了广大的农户的支持和认同。

4、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产业链试点,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涉及的重点粮食或农产品有哪些?请详细说明。

1.为农服务社初步实现了基层涉农服务资源的整合,使得为农服务效率得以提高

2.与其他终端服务组织相比,为农服务社在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上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3.为农服务社职能向公共服务领域的延伸,也能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产出和服务效率

总之,为农服务社作为专业化服务组织介入公共服务领域,不仅能减轻农村基层政府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能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社区农民对公共产品服务需求。

5、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专项服务试点,有哪些基础和优势?涉及哪些服务内容?请详细说明。

发挥合作社是提高产业化组织程度的有效途径,合作社是合作社成员实现了零风险,1、最大的好处是国家有扶持政策,比如针对合作社的“农超对接”项目

2、合作社具有与政府直接对话的权利,各级政府都不会小视合作社,因为合作社直接代表农民群体

3、合作社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以及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品质

4、组织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5、合作社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保证农产品质量,比如统一采购农药化肥农机等物资

6、直接享受免费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及新品种推广,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6、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方面的基本情况?是否已经制定和发布了一些地方标准、合作社规章、协会规范或企业标准来规范各类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质量?如有,请提供标准或规范清单及文本。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

7、认为目前急需哪些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基础分类标准?服务规范标准?服务质量评价标准?或其他。

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体制,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发布应用的运行新机制,全面实现农业服务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目标。

8、对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的开展有什么建议或想法?

6.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篇六

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有一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就是事关农业出路的“农业标准化”.加入WTO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一个焦点,就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可以说,农产品的标准就是打入国际市场的“金钥匙”、“通行证”.

作 者:剑良 向军 作者单位:刊 名:江苏农村经济英文刊名:JIANGSU RURAL 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3关键词:

7.农业标准化带来的“三重效益” 篇七

村民口中的示范区,指的正是该县优质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也是陕西省质监局审批的第六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勉县地处陕西汉中盆地西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全国籼稻最佳生态区之一。仰仗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水稻种植已经成为勉县当地农户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水稻已成为当地主要粮食作物,总产占该县粮食总产的70%以上,该县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万hm2。

2014年示范项目建设以来,当地的水稻产业还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设了按标准组织生产的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1333余公顷,示范500户数,基本完成了示范区建设的3年任务。项目区水稻2015年总产达到了75.6万kg,单产增幅10.27%,均增收300元/667m2,项目直接受益农民800余户。

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3年中,勉县政府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勉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实施意见》《勉县优质水稻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勉县优质水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相关部门任务分工与协调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文件,为推进示范区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由该县市场监管局、农技中心牵头,起草了《勉县优质水稻种植标准综合体》,涵盖了勉县优质水稻产地环境条件、种子质量、秧苗培育技术规程、大田生产管理技术规程、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5个技术规程。针对优质水稻种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问题,勉县先后邀请陕西理工学院、市农技中心相关林业专家为农户培训栽植技术,受训500余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600多份,使广大种植户掌握了优质水稻种植、管护技术规范。

自“示范区”实施以来,勉县坚持标准化种植模式,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在农村劳动力紧缺,农户种植面积小而分散,品种分布杂乱的情况下,合作社把土地集约和订单生产相结合,对社员及农户进行统一指导、统一标准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统服务,并将产品统一销售给龙头企业。

从经济效益来看,通过示范带动、充分调动了当地农民发展优质水稻种植的积极性,提高了当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土地产出率,增加了农业、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从社会效益来看,标准知晓率逐年提高,示范点种植户满意率逐年提高,建立了一支较稳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

更重要的是,项目通过推广优质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投入量,并使用高效能低残留农药,改善了品质、提高了单产,降低了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生态效益明显。

“标准化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自示范区项目建设以来,我们县的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收获了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效益。”勉县县委书记马大勇表示。

8.农业标准化论文 篇八

一、农业标准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这些年来,成县的农业标准化建设虽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照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从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成县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看,仍存在较大差距。

1.思想认识不相适应

由于学习宣传不够,不少人对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是相当部分农民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传统的农作意识根深蒂固,有的认为搞不搞农业标准化无所谓,有的认为农业标准化高不可攀,以致对农业标准化工作信心不足、态度不积极。二是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缺乏长远目光,对实施标准求低不求高,仅仅满足于眼前过得去。三是部分基层单位,特别是镇(乡)村,没有对农业标准化工作引起足够重视,工作缺乏具体措施。这些,都给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2.标准体系不够健全

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滞后,跟不上实际需求。一是农业标准缺口较大。由于农产品种类繁多、品种复杂,加上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种子种苗、农产品加工、质量检测等方面的要求,现行标准数量明显不足,且每年还有一大批新产品、新品种的研制和开发,标准制订的任务较重。二是部分农业标准亟待修订。现有农业标准中,有的技术水平较低,适应性较差,有的缺乏统一规划,标准之间配套性较差,标准修订工作量较大。三是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收集掌握不全。国际标准和外国标准信息渠道不畅,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够健全,不利于我县外向型农业的发展。

3.推广实施力度不够大

农业标准推广实施面不广。据2010年统计,成县推广实施面积仅占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5%。一是部分农业标准成了摆设。我县制订的农业标准,有的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及时推广应用。那些未形成种植、养殖、加工、经销规模,或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生产基地的散户,未实施农业标准的情况相当普遍。二是镇乡一级农技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相对薄弱。有的没有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摆上应有位置,对推广实施农业标准缺少必要的培训和直接的工作指导,影响农业标准的推广、普及。三是相当部分农民不重视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工作。他们由于受文化水平限制,或怕麻烦,往往不执行农业标准。农业生产标准模式图虽简单明了、操作方便,但不少农户还是不按图施工,失去了生产模式圖的实际意义。

4.监管工作不够到位

农业标准化建设涉及县委农办,质监、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工商、财政、水利、商贸、农机等多个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一是在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方面:部分标准农田名不符实,没有达到建设标准;部分通过土地整理建成的标准农田,由于放松了后期管护工作,土地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抛荒现象;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中,个别项目返工多、进度慢、质量差。二是在农业生产投入品质量控制方面:由于农户分散、农药进货渠道多,监管工作难度大,部分禁用农药仍在使用,农残问题至今未完全解决。三是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面:检验检测机构大多由主管部门各自设置,有的项目重复建设,有的项目仍是空缺;农业产业化不可或缺的自检体系几乎还是空白,很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检验检测机构体制不相适应,目前几乎都是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按社会中介组织的市场化机制运作。四是在农产品市场监管方面:市场准入制度未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鱼龙混珠,优质品卖不出好价钱,挫伤了生产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5.配套措施不够有力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需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作保障。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县级财政没有安排专项资金,与实际需求相差较大。由于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以致项目降低建设标准,达不到原定目标设计要求。二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尚欠理想。近年各地虽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影响,部分农民思想保守,仍不愿把承包地流转出去,不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据2010年底统计,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面积累计为25000亩,仅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6.5%;规模经营大户少。

二、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为切实加强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标准化建设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成县实际,对加强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感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专题报告会、专题学习讲座、专题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进一步统一对农业标准化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农业标准化建设的紧迫感。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开放型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需要农业标准化作支撑。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和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需要农业标准化作引领。三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实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争创优质品牌,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民心工程,需要农业标准化作保障。四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是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任务。农业依法行政、技术推广、市场监管和农产品流通,需要农业标准化作依据。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都要把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摆上重要工作位置。

2.坚持大农业观念,构建农业标准化建设新格局

农业标准化建设涉及的面较广,光抓某一行业、某一环节,或光由某一部门抓,都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在思想上必须牢固树立大农业观念,在工作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点:一是坚持农林牧渔各业标准化建设一起抓。农林牧渔各业均属大农业范畴,农业标准化囊括农林牧渔各业的标准化。要把农林牧渔各业的标准化建设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起规划,一起推进。当前,要以无公害农产品、名优农产品为重点,完善种子种苗、生产资料、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等级、检验检测等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二是坚持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标准化建设一起抓。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相连、密切相关,农业标准化建设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应特别重视搞好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应特别重视各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提高标准化水平;应特别重视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建设,确保上市的农产品都符合标准要求。三是坚持政府及相关部门农业标准化工作一起抓。要充分发挥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作用,切实加强工作协调,完善农业标准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发展动态,研究解决农业标准化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推进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向前发展。县委农办,市质监、农业、林业、国土资源、工商、财政、水利、商贸、农机等有关部门,都要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真正把农业标准化建设当成一件大事,抓在手里,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新局面。

3.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

全面实施品牌战略,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在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工作中,要把农业标准化与实施品牌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农业标准化建设促进品牌建设,以品牌建设推动农业标准化建设。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品牌理念。围绕开发、培育、创建品牌农产品的目标,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引导生产和经营者开发、培育更多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创建更多的市级、省级、国家级品牌农产品。二是必须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各类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示范区建设,拓宽优势农产品示范区域,增加示范品种,努力达到农业标准化建设市有示范县、县有示范乡的目标。要结合成县农业区域优势和特色产业实际,因地制宜地做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的培育工作,以示范县创建工作为载体,实现我县农业标准化建设新突破。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品牌优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组织是品牌优势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在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具有独特优势,应作为农村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对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生产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步按照“统一品种、统一生产管理、统一产品品牌、统一包装标识”的标准模式运作,为创品牌打好扎实基础。

4.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平台是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一是要强化基层农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为中心,乡镇农技部门为骨干,村级农技员和农业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养殖业大户等科技人员为基础的农业标准化服务体制。要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明确纳入相关组织和科技人员的职能(职责)范围,全面施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要总结和借鉴外地的工作经验,推动建立更多的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诸如蔬菜、瓜果、畜禽等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高各业的标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着力办好“成县农业信息网”“种植业大户信息平台”、“标准专利网”、“农产品标准数据库”等涉农网络,强化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尤其要按照县政府的要求,重视和加强“成县农业信息网”的建设,使之早日成为成县首家农业标准化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有效的农业标准化信息服务。

5.加大监管服务力度,确保农业标准化建设顺利推进

9.什么叫农业综合标准化 篇九

答:准化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答:农业标化活动,即运用“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它融先进的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农业标准体系、农业质量监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建设。三大体系中,标准体系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建立健全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标准体系,农业生产经营才有章可循、有标可依;质量监测体系是保障,它为有效监督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提供科学的依据;产品评价认证体系则是评价农产品状况、监督农业标准化进程、促进品牌、名牌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体系。三大基础体系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互为作用,缺一不可。农业标准化工程的核心工作是标准的实施与推广,是标准化基地的建设与蔓延,由点及面,逐步推进,最终实现生产的基地化和基地的标准化。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还必须有完善的农业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较高的产业化组织程度和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作保障。

二、经济全球化对标准化战略的要求是什么?

答:当今世界已进入由标准规范、制约市场的时代,控制国际标准是应对世界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对标准化的要求甚至比研发新产品、新专利更加重要

当前有关国际标准的竞争日益激烈,所涉及的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战术问题,而是战略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谁掌握了更多的标准,谁就掌握了更多的现在和未来;谁缺失了标准,谁就没有话语权,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世界经济史与现代管理学清晰揭示:一流的国家/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国家/企业开发专利,三流的国家/企业制造产品。因此,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提升到战略竞争的高度,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诞生更多标准,而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将自己的标(企业的标准、行业的标准、国家的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尤其是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方面,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方面以及在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方面的作用,因而对标准化予以格外关注,与此同时,许多国家和企业也意识到标准同时也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开发标准同开发产品一样具有战略意义。一项标准被国际采纳,常可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常可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乃至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利益。全球标准是全球化生产的前提条件,“全球产品”是跨国公司主导的生产全球化的产物。生产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的国际化,其生产组织的方式是某一成品的全部生产过程不在一国或一家公司内完成,而是根据各国、各地、各企业的优势和成本,在全球范围内安排和组织生产。这也是一种建立在专业化和协作基础上的生产分工,通常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分工,互相提供同类不同规格的产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分工。推动这种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来之于跨国公司,这些公司为生产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将产品生产过程分解,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各个生产环节的最佳生产者,以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

支持全球产品生产和经营的标准,首推国际标准。国际标准是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承认和广泛接受的标准。WTO/TBT定各成员国应以国际标准或其相应部分作为制定本国技术法规的基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国际标准在协调各国技术法规方面的作用,更加巩固了国际标准在实现全球化生产中作为“全球标准”的地位。最能体会全球标准在全球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充分运用这些标准为其创造效益的还是那些跨国公司。他们深知,如果参与全球生产的各个国家所执行的标准不是全球标准的话,由多个国家分工协作共同生产一种产品以及在全球各地寻找供应商,都将是一种空想。正是由于有一个完善的国际标准体系,才使他们的全球生产得心应手。由于越来越多的厂商严格按国际标准提供商品,使许多零部件、半成品和配套产品达到了高度国际通用化。据估计,在机械制造业中具有互换性的通用件和标准件已达到80%~85%,工业化国家间贸易的30%就是这类产品的相互提供。在利润最大化原则驱使之下,企业一旦发现自己产品的某一部分从市场购买要比自己制造更为经济,它就会放弃自己的生产,转而向市场采购。通过购买标准零部件,估计可降低生产成本20%~30%。福特汽车公司估计,由于推行全球化生产和经营,每年至少可节省30亿美元。

全球标准基础上的专业化生产,为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创造了条件,而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又进一步激发标准件和标准产品专业化生产的发展,因为只有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才是最经济合理和最有效率的。这就是一个互相推动的良性经济循环,这也是跨国公司及其全球化生产得以迅猛发展并占据垄断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个循环链中起纽带作用的便是标准,但这个标准只能是全球标准或等同于全球标准的其他标准。

当前,起全球标准作用的主要是国际标准,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极为迅速,加之跨国公司经营的全球产品多为新技术领域的新产品,其开发周期短,投放市场快,在国际标准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出现了各式各样的“事实上的”全球标准。之所以称其为“事实上的标准”,那是因为这种标准已经在发挥全球标准的作用,所不同的仅仅在于它的身份还不是国际标准。例如合作体(Consortia)标准、论坛(fora)标准以及一些权威性组织和跨国公司颁布的标准等等,都在或多或少地起着全球标准的作用。全球标准的百花齐放,一方面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对标准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传统的标准化已不能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范围的经济革命,必将推动标准化发生深刻变革。

三、阐述标准化对国民经济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答:答:标准化的主要作用是组织现代化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是合理发展产品品种、组织专业化生产的前提;是公司实现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的基础;是提高产品质量保证安全、卫生的技术保证;是国家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能源和节约原材料的有效途径;是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科研成果的桥梁;是消除贸易障碍、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通行证。

标准化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最佳社会效益为基本目的。

当今标准化是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国内、国际标准化活动十分频繁。标准项目的提出、标准的制定、标准的实施关系到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标准必须是对多方面的利益和意见协调的结果。

标准化有利于企业的技术的进步。企业现行生产技术水平无法满足高水平产品标准要求时,唯一的出路就是科技创新,用高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因此,标准化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杠杆,是产品淘汰的保证。为创建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政府通过标准化控制产品的市场准入。市场经济中出现质量纠葛时,标准时仲裁的依据

总之标准化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是企业进入市场参与国内外贸易竞争的通行证;是社会化大生产中产业链条间的技术纽带;是各行各业实现管理现代化的捷径;更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保证。标准化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的管理现代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基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专业化生产的前提。它有利于加快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缩短生产周期,可以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是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是实现管理科学和现代化的基础,是不断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促进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是保障生产安全、维护职业健康和强化环境管理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使用高新技术,实现技术进步。

四、《标准化法》对强制性实施的要求是什么

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只有强制性标准才是必须执行的标准。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强制性标准的内容是:1、有关国家安全的技术要求;2、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3、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电磁兼容等技术要求;4、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要求及国家需要控制的工程建设的其他要求; 5、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质量要求; 6、保护动植物生命安全和健康的要求; 7、防止欺骗、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要求; 8、国家需要控制的重要产品的技术要求。“强制性标准,必须执行”是指,从事科研、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不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产品,禁止生产、销售和进口”是指,在国内销售的一切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准生产和销售;专为出口而生产的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不准在国内销售;不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的产品(包括配套设备),不准进口。

五、管理体系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协调一致?

答: 关系为: 统一、利益共通、相互依存的。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应紧密结合起来,将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看作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当然,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也有其各自的特点。但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之间也存在着许多联系。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内部需要和外部需要,使企业生产和管理有章可循,达到用户的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它们都强调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的控制,强调质量与效益的统一。而且,它们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通用性,为各种不同层次的企业所接受。而且在GB/T154961995《企业标准化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企业标准体系“有关质量的部分应满足按GB/T19000系列国家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的需要,为建立质量体系提供支持性文件。”在GB/T1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的引言中指出该标准“所规定的质量体系要求,是对规定的技术(产品)要求的补充(而不是取代)”。

此外,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也有所不同。企业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标准个体,以产品标准为主,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按业务性质分工,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呈横向排列。而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开展质量活动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其基本构思是从技术管理出发,建立相应的保证能力,按与产品质量有关的生产经营全过程纵向展开。

这充分说明企业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是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企业标准体系是进行质量管理的基础,而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支柱。

协调方法: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在推行GB/T19000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按照这一系列标准建立质量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首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质量体系文件。这时有的企业完全抛弃已经建立起的一套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另起炉灶,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等于抛弃了本企业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不仅如此,有时还会造成文件之间的相互矛盾。而有些企业又在编制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时完全照搬该企业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造成编制的质量体系文件不符合质量体系运行的要求。其实,每个企业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之前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编制质量体系文件时,既不能完全照搬,又不能完全抛弃,而应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理顺两者的关系,依据质量管理体系的原理,进行适当地取舍,并加入GB/T19000系列标准的要求,把它系统地编制成一个具有企业特色的质量体系文件。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质量体系文件是以质量职能为核心的,它根据所服务的市场、产品类别、生产过程、顾客及消费者的需求,确定所要开展的质量活动;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是以企业的行政管理为核心的,它不仅包括与产品质量有直接关系的设计、采购、工艺、生产、检验、营销等,还包括能源、卫生、环保、考核等与产品质量无直接关系的管理内容。

六、试述标准先行对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答:标准化在网络中应用叫做网络标准。网络标准是影响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影响网络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网络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与根本保证。因此网络先行对网络建设有着巨大的意义。

标准先行在国外广泛应用。其目的统一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信息处理以及其基础的各种应用,增加信息技术产品的兼容性,从而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开放系统互联标准(OSI)是独立与生产厂商的通信网络体系结构的技术规范,从根本上打破了各厂商自成体系的封闭系统,为所有系统的互连互通奠定了基础,已得到世界范围的普遍承认和接受,包括学术界,工业界以及主要工业化国家政府部门的支持。标准先行在网络数据通信与公用数字网络方面的标准,也共同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标准支撑。

标准先行对我国的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及网络信息化发展起到重要的基础与保障作用。国家把数据通信和开放系统互连标准的制定作为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为我国的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当前我国存在的问题是:现在公共网络上绝大部分信息的提供者是欧美国家,而且网络系统从硬件、软件至各种标准,都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我国要想振兴民族产业,必须拥有自主版权的标准产品。

网络标准的典型是OSI标准。而OSI整套标准可以分为总体标准、基础标准、功能标准、管理标准、一致性测试标准和典型网络标准六大类。总体标准中最重要的是OSI参考模型标准,它规定了OSI标准的体系框架。参考模型把开放系统互连分成相互独立的七层,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层利用其底层提供的服务实现本层功能,同时为其高层提供增强了的服务;相邻各层之间定义了严格的接口和规定,当需要进行通信时,必须严格遵守各层有关协议和规定。

七、服务企业如何实施质量管理体系?

答:1企业高层的足够重视和支持,将体系管理和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中有一条是“领导作用”,这一条原则说明了企业要开展质量体系管理工作,就要充分的发挥领导带头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要对体系的开展工作给予充分的重视,以身作则,为体系的运行提供足够的资源,在体系日常运行中,要积极协调和引导体系的正常运行。全面多方位对员工进行体系相关知识培训,从而潜移默化的融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之中,质量体系的载体是文件、记录,而使用和执行这些载体的是我们的员工。那么,想要员工能准确无误的使用和执行企业所策划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措施,就必须首先要教会员工怎么做,其次要教会员工分辨正确和错误,这就需要全面多方位的对员工进行培训。

3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工作,做到有发现、有整改、有验证三个步骤,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是对体系运行的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最好的检验方法。通过不断的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做到持续改进。以“小改善,大进步”的思想,使公司的质量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进步。(1 每一次审核都要提前策划好,包括审核的时间、审核组的成员以及受审部门负责人的时间、工作安排。2 审核中要求审核员做好详细的审核发现记录。清晰地记录下审核的地点、负责人,发现的问题事项,所涉及的文件记录等等,以便于后续进行整改。3 现场审核完成后,逐条整理好审核中的问题发现,并通报给相关的责任人,要求其回复整改措施计划回复时间和问题关闭的计划时间。发现的问题必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落实到哪一天之前完成。4 按照责任部门回复的整改完成期限,按期检查、验证其落实完成情况,对于整改达不到要求的责任部门,要求其重新进行整改。)做好现场5S管理,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打下良好的平台,体系的运行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需要一个具有良好素质的管理团队。5S管理活动,正好可以培养员工的个人素养和良好的工作习惯。所以,制造型企业必须运用5S管理活动,为体系的顺利运行做好基础工作。5S管理活动通过日常对操作现场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工作,逐渐形成一个规范化的作业现场;通过对日积月累的习惯培养,逐步使员工养成良好、规范化的做事习惯。只有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形成下,质量体系才能一丝不苟的被现场操作员工执行和使用;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不断地修订质量体系文件,使其与现场实际一致。有的企业,从开始推行质量体系到目前,所使用的文件仍是初始的哪一套文件。几年下来,从未对文件进行过关注和修订。这样就形成,文件规定是这样,而现场实际操作是那样的局面。文件内容与现场实际不符合,无法起到指导现场实际的效果。

因此,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必须不断地修订现有的文件体系,使其和实际现场操作一致,和企业的管理过程一致。只有这样,企业所建立的文件体系才能具有指导实际工作的效用,才能不与实际脱节,质量体系才能顺利地运行下去。

八、如何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安全控制?

答:

1、关键控制点的控制。关键控制点是指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或关键点,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控制,即对生产过程中对健康有潜在不利影响的生物、化学或物理性因素或条件进行控制,确保产品符合食品标准要求。做好记录,以便指导生产。

2、加工过程涉及的水源、化学品、与食品接触的器械表面的卫生、虫害的防治、交叉污染等直接影响食品的安全控制。按规定每年对水质进行两次全项目检测,保证生产用水的安全。使用的化学物品应是由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生产,并附有使用说明;入库时应由保管人办理验收和登记手续,建立库存物资台帐;设定专人领用,专区存放,专人保管等。车间内所有生产设备、管道用工器具均采用不锈钢或食品用材料制造,完好无损且表面光滑无死角;清洁、消毒可按工艺要求用自来水、热水、许可用化学剂清洗、消毒,合格后方可开始生产。车间入口处安装塑料胶帘或风帘设置,安装纱窗;车间、更衣室内装有紫外线灯,下水管装水封式地漏,与外界相通的污水管道接口处安装铁纱网等措施。预防不卫生的物体污染食品、食品包装材料和食品接触面。

员工与生产环境的安全控制:

1、生产人员的安全控制。企业组织员工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办理员工健康证,建立档案;新员工须持健康证且经过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凡患有法律规定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加工的疾病的员工不得安排上岗;组织员工食品卫生知识培训;生产人员要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企业每年根据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对管理人员、检验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特殊工种人员进行质量管理知识、企业文化、专业技术知识、岗位技能、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文件、适用法律法规的培训,达到满足岗位工作的要求。

2、生产场地及生产设备的安全控制。食品生产场地卫生标准规定了食品生产的基本要求,对加工食品生产场地卫生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性。“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良好的设备设施是生产好产品的前提条件。设备装置好,工艺参数稳定,产品质量就易于控制。按设备管理制度制定保养和维护计划对设备实行定期保养和维护,以保证其完好性,设立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机构,生产线配置专职设备维护员,设备操作员,保证设备使用的专人化。

上一篇:2017年安全生产管理:矿山安全管理措施下一篇:汽车保险与理赔论文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