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2024-07-19

高中语文单元设计(共8篇)

1.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单元教学设计”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单元教学要求:

本单元由古今中外的戏剧和当代的电影所构成。阅读本单元剧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戏剧文化,熟悉戏剧和电影剧本的文体特点,提高欣赏戏剧、电影艺术的水平。? 了解戏剧的有关知识、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学习戏剧写作和表演的一些技巧。教学重点 :、了解剧本的矛盾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命运、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教学难点:、学习戏剧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培养自己运用简练准确语言的能力。课时安排:

《雷雨》 2 课时,《哈姆莱特》 2 课时,《城南旧事》 2 课时 雷 雨 曹 禺

教学目标 : 1 .认识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本质。2 .了解戏剧结构的基本特点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掌握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纷繁复杂的戏剧冲突,欣赏异彩纷呈的戏剧语言。

教学难点 :认识周朴园思想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设想 :作为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可先给学生介绍〈〈雷雨〉〉的梗概,通过反复阅读或分角色朗读,弄清节选部分的主要剧情,进而把握其中的主要矛盾冲突,理解人物语言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用二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看过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电影《雷雨》。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原作,看看在 30 年代作家为我们勾勒的酝酿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的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画卷。

二、简介曹禺及〈〈雷雨〉〉、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当代语言艺术大师。1933 年在〈〈文学季刊〉〉上发表处女作〈〈雷雨〉〉,一举成名。此后又接连创作了〈〈日出〉〉(1935)、〈〈原野〉〉(1937),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1940 年创作了《北京人》,并把巴金的同名小说《家》成功地改编为话剧,从而进入了创作生涯的又一高峰。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主要创作了历史剧《胆剑篇》(1961)和《王昭君》(1978)。2、本文以”雷雨”为题的含义

《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阻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简单介绍戏剧的有关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

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和舞台说明。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

四、本文的情节结构

本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三十年后周朴园和侍萍再次相见。这一部分又以侍萍说明自己的身份为界,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主要写他们过去的矛盾。侍萍以叙述别人故事的口吻,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揭露周朴园的冷酷;第二层写他们现在的矛盾,通过周朴园认出待萍后态度的变化和侍萍的表现,暴露周朴园的伪善面目。

第二部分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侍萍与周萍母子会面,通过周朴园和鲁大海的激烈冲突,提露周朴园贪婪、冷酷的本性,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斗争。

五、本文的矛盾冲突

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2)周朴园同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心理与个性 教学方法 :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一、导入:

《雷雨》的成功,可以说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投影:”钱谷融语”。全体齐读:)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 曹禺 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钱谷融

曹禺 先生的剧作,正是以其精致的语言,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无比美妙的艺术境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来把握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

二、品读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从文本中寻找、发现、讨论、分析、概括周朴园的性格,教师点拨归纳。重点研读段落举例:(分角色朗读)周朴园不觉地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半晌。朴(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小结: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难怪 曹禺 先生会这样说:”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性;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所以人艺著名演员郑榕也很有感慨地说:” 要完全认清周朴园这个人物复杂的、多层次的内心世界,把握周朴园的复杂性格,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但不论如何,要把握人物内心,理解戏剧的矛盾冲突,应从语言入手,且要重视对关键台词和关键舞台说明的分析。

三、练习

四、作业:品味戏剧语言,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随笔。【教学后记】

解决两个问题: 1、戏剧冲突在文中的表现; 2、题目的双重含义。哈姆莱特 莎士比亚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了解本文具有的浓郁的时代气息; 2.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3.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如何看待他的”忧郁”和”犹豫”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shakespeare), 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他出生于 1564 年 4 月 23 日,巧合的是,又卒于 1616 年 4 月 23 日。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 4 月 23 日 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哈姆莱特》是其四大悲剧之一。戏剧的主题是,揭示人文主义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哈姆莱特的悲剧不在于他的优柔寡断,而在于肩负的历史使命与他的胆识、能力不相适应,在于他在孤立无援的态势下抗争,这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剧中的”戏中剧”是戏剧冲突的转折点。剧中描写人物心理的语言十分丰富,这在莎士比亚所有悲剧中也是十分突出的。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悲剧,它突出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哈姆莱特是个正直、乐观、有理想的青年,他本应成为一位贤 明 君主,但现实社会却迫使他不得不装疯卖傻,进行复仇。他是英国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哈姆莱特复仇的悲剧有其主观性格上的原因,更有其客观历史的必然性。哈姆莱特的复仇不单是单纯的个人复仇,而是时代赋予人文主义者的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所以他的复仇更艰巨、复杂。作为光明与时代进步代表的哈姆莱特,他有着先进的思想与远大的抱负,但他缺乏生活知识和斗争经验,他的复仇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尽管哈姆莱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从而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2.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二

关键词:单元教学,目标,示范,自读化,习作

语言词汇需要积淀, 阅读写作需要技巧, 教材就是最好的宝典。高中语文教材按文体编排, 体系完整, 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五步教学法, 增强了教学的目标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1.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 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 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内容, 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体现听、说、读、写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 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游记散文时, 确立了以下目标: (1) 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涵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 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特征, 按游踪顺序写较多的景物, 学会写复杂的游记。 (3) 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同学介绍一处风景, 突出特点, 明确方位, 表达明白。

只有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学目标, 使学生心中有数, 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方向。

2. 第二步:学习知识

高中语文教材按文体划分单元编排, 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 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 归纳知识要点, 再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第四册第五单元古典小说时, 除了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 还应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 归纳出知识点: (1) 小说起源于劳动; (2)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 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情节曲折, 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 生动流畅, 富于个性化;叙述方式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 通过梳理, 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有了清晰的印象, 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3.高中语文单元教学四步法 篇三

字。

第一步:明确目标

明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没有明确的目标,犹如“盲人骑瞎马”,到处乱撞,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前,我们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单元教学的内容,确立教学目标。确立单元教学目标,要体现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记游散文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阅读方面:了解课文所写景物的不同特点;体会文章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写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传情的特点;学习课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修辞手法状物写景的方法。

2.写作方面:学习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踪顺序状写较多的景物,学会写较复杂的游记。

3.听说方面:能口头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个地方、一处风景,突出特点,明确方位,做到口齿清楚,表达明白。

对以上教学的总目标不仅教师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了解。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首先将这一目标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才有明确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学习知识

学习知识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单元理论知识。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都是按文体划分单元来编排的,每一单元都由教学要点、课文和单元知识与训练组成。单元知识与课文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单元知识有统驭课文、帮助学生正确阅读理解课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课文之前,应指导学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归纳知识要点,再运用单元理论知识去分析理解单元课文。如,教学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四篇古典小说时,因学生对古代小说的特点还较生疏,所以在教学时,除了帮学生温习小说的三要素外,还应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单元知识短文《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进而归纳出有关我国古代小说的知识要点:

1.小说起源于劳动,古代神话传说可以说就是小说的渊源。

2.古代小说的发展阶段:先秦两汉的萌芽状态——魏晋南北朝的笔记小说——唐传奇——宋“话本”——明清章回体小说。

3.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A.注意人物言行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形象。B.情节曲折,故事完整。C.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D.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这样,通过学习知识短文,梳理知识要点,学生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这就为下一步古典小说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步:教读示范

教读示范就是在教师带领下,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运用所学的单元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讲读课文,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阅读的具体实践活动。教读示范,实际上就是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交给学生一把分析、钻研同类课文的钥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读示范必须做到三点:(1)要突出重点,体现单元教学目标。(2)要落实知识,用课文印证单元理论知识,揭示知识的规律性。(3)要侧重指导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具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第四步:自读深化

叶圣陶指出“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自读是学生由老师讲解到个人自学的过渡阶段。所谓自读深化,就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在教读课文中示范讲解的方法去自学单元自读课文。通过自读实践,使单元知识得以进一步的巩固深化,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这一步教学,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作点拨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时,为了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自读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钻研课文。例如,教学高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两篇白读课文《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火刑》,根据单元理论知识和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①两文表现了吴吉昌和布鲁诺两位科学家怎样的精神和品质?②两文各采用了什么样的线索来组织材料?③两文各按什么样的顺序记叙的?④两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以上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的方法,采用讨论的方式去完成。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读写能力,巩固深化单元知识,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4.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四

浙大附中  施永忠

网络的发达,带来了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变化:首先是教材的“超市化”。读物客体是丰富、鲜活的,读者主体是主动、兴奋的,阅读过程是开放、动态的。网上阅读让人轻松愉快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有阅读期待的、有必要了解、又能够理解的大量信息。当然,既称之为“教材”,就应具有一定的典范性,所以,“超市中的货物”还须教师把关--把假冒伪劣产品拒之门外。教师可以通过自建阅读网站,设计阅读专题、推介相关佳作、链接优秀网站、组织学生讨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集中的网上学习资源,便于操作与管理。其次是教师的“学习化”。传统的教师作为学生唯一的信息源有着绝对的权威,今天的教师面对浩瀚的网上资源只是“沧海一粟”。因此,要当好今天和明天的教师别无它法,只有把自己变作最饥渴的学习者--学习如何有效控制教学,如何驾驭网络,如何适应以网络为强大后盾的新生代,如何与头脑中固有的旧观念作斗争……教师每天考虑的重心由“明天教给学生什么”变为“今天我该学什么?”而教师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贴近现实的学习体验、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还有因不断学习而带来的乐观自信将作为珍贵的隐性课程资源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在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的过程中逐步将学生引上具备自学能力的终生学习者之路。最后是学生学习的“自助化”。基于网络的学习是真正可以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神话变为现实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用武之地,而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提供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条件。学生以网络为依托,带着具体的目标,主动参与,自主设计学习步骤、自行选择学习资源,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同时将自己的特长和风格融入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高中学生自我实现欲正强,他们在自主学习中逐步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自我管理能力与信息文化素养,从而为终生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现有的语文教学可作如下概括:老师按部就班地讲--学生无动于衷地听--老师不分主次地发问--学生心不在焉地回答--老师“交”给学生一堆标准答案--学生如获至宝地收下--老师选编试题回收标准答案--学生将“保管得好好的”答案还给老师换个好看的分数。在这样的学习情况下,学生的学习环境是逼仄的,学习过程是封闭的,学习内容是单薄的,学习情绪是低落的,学习效果自然是:少慢差费。那么,网络支持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将会怎样呢?下面,就以本人设计的一份“走近诗人”网络教学设计,把“网络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单元学习”具体化。

一、教学内容概述:

教师先选择一个单元,确定主题--我选了高一第一单元(诗歌),并确定“走近诗人”为主题。让学生在第一单元的各位诗人中选择一位最感兴趣的,并寻找有相同爱好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然后以课文为起点,开始集中阅读,内容包括:该诗人的代表作一至两篇、传记一部、文学评论三至五篇。这些书(篇)目可由学生自定,也可由教师推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思考,并撰写千字左右的读书随笔。随后,开始拟订多媒体讲稿的方案,内容包括:该诗人的生平、成长经历等背景资料,代表作品简介,曾获哪些奖励,产生何种影响等。接着开始上网查询并下载图文资料,为制作多媒体讲稿作准备。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电脑制作展示用的课件,同时结合课件内容组织千字左右的讲解文稿。最后,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交流学习所得。学生采用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的方式,目的是尽可能让同学对该诗人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并引起阅读他(她)的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简介:

通过本单元的自主学习和研究,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诗人有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成为班级中的“某诗人研究权威”;   通过对某位诗人的作品及人生的解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完善人格构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与鉴赏能力;在网络信息检索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培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在设计讲稿方案和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通过富有创意的工作,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撰写读书随笔与演示课件的过程中,训练写作评论文体、描述文体和说明文体的能力,提高书面语言表达水平;在课堂演示和交流的过程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面对公众讲演的心理适应能力。

三、教学组织过程:

1、教师用幻灯片将本单元的主题、目标、要求、评价指标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比较出色。2、学生选定自己喜欢的一位诗人,然后用签名征集法在班级内征集合作伙伴二至三名。 3、学生根据老师的建议和推荐,上网选择阅读书目和文章,然后开始潜心阅读,并完成1000字左右的读书随笔或书评。4、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拟订多媒体演示稿的方案,并学习如何上网查询资料、如何下载图文信息,然后根据老师提供的参考网址进行网上搜索。5、老师给学生演示多媒体演示课件范例《再别康桥》,指导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老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6、学生课外准备演示讲解的文案,并选一篇(最好课外的)最能代表这位诗人水准的文章(或片断)推荐给全班同学。7、课堂交流。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要求用简洁晓畅、生动幽默的语言向全班同学隆重推出该诗人,试图证明他(她)是最棒的,并尽可能引起同学探究和阅读的兴趣。讲解结束后以举手的形式统计对该诗人发生兴趣的人数,作为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8、教师对整个单元的学习情况作总结和评价。详细总结过程中的成败得失,真诚表扬那些高度投入、态度认真、进步显著、效果出色的学生,热心鼓励那些暂时有困难、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并对以后的发展提出新的希望和更高的要求。

四、教学所须资源:

1、硬件方面:每台电脑都与因特网连接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并配备相应的软件。

2、课本及读本,最好有高一第一单元各位诗人的代表作、传记等书籍。

3、供参考的因特网资源:

管锤藏经:www.weliveinpublic.net/gushi.htm (毛泽东诗词选);

毛泽东诗词的人格魅力:news.post.com.cn/4-g/g80.htm (评价);

超纯斋诗词欣赏:shici.myrice.com/default.htm (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郑愁予、舒婷、海子等诗人的作品及欣赏、评论) ;

外国诗歌欣赏:shici.myrice.com/default.htm (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诗选)备用网址:www.booksir.org/books/shiciquyi/mingjia.htm (各诗人作品选)中国诗词网:poetic.ayinfo.cn/ (各诗人及其作品欣赏)。

5.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赋、比、兴手法,把握诗歌思想内容。

2、品析语言,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3、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重点难点】

1、感知主人公的艺术形象。

2、掌握诗歌中比兴手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几千年来,诗人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掠过时光的尘沙,穿过蒹葭,我们便会感悟到人类童年的纯真,多情和感伤的声调会拨动我们的心灵的琴弦,让我们感受到多情和哀伤的雅致与疼痛。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诗经》中的《氓》,去感受一味痴情的女子心灵的呐喊。

二、文学常识介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原本叫做“诗”,因其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并收录诗歌305首,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主要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种。“赋”,朱熹在他的《诗集传》中说:“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铺陈直叙。“比”,即比喻,是用打比方的方式使被比喻的事物形象生动,以增强诗的感染力量。“兴”,就是托物起兴,即先写自然界的事物(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然后再由物及人,或写人的情绪,或写人的情感,或写人的心理,或写人的容貌,或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

古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

1、阅读正音,背诵。

①结合课文注释,边读便勾画注音。

愆qiān期

乘彼垝guǐ垣

将qiāng子

载zài笑载言 于嗟xūjiē鸠兮 士之耽兮,犹可说tuō也 自我徂cú尔

淇水汤shāng汤

渐jiān车帷裳cháng 兄弟不知,咥xì其笑矣

②集体阅读背诵。

2、师生共同学习释文。①借助注释,理解全诗的内容

②思考:这首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它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从恋爱到结婚到婚变到最后被遗弃的婚恋悲剧。

恋爱:热情、幸福,甜蜜(有时有点苦味,但都忍让);婚变:怨恨、沉痛、无奈、无助;决绝:怨愤、留恋、痛苦、清醒、刚烈。

3、赏读。

①《氓》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对比手法

示例:氓:憨厚老实、自私变心、冷酷无情

女子: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送过淇水来;送过淇水,送到顿丘——痴情。相送的场面说明女子对男子的依恋。“不见复关,泣涕连连;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达出了女子对爱的态度,忠诚、痴心。可见恋爱中的女子是不会思考以后的一切的,只要有爱就行的。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温柔体贴,迁就谦让。(注意:男子易怒,恋爱中的男子脾气易怒,可见不是一对好姻缘。秋以为期,婚期的早晚,说明在这场婚姻中女子是主动的,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对男子爱的热烈。)

“子无良媒”,古人讲媒妁之言的,一个连媒人都没有的婚姻,为后来的婚姻悲剧埋下伏笔。

3、“乘彼垝垣,以望复关”——朴实、纯真。

4、“非我愆期,子无良媒。尔卜尔蓍,体无咎言”——善良、宽容。

5、“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有思想和认识,有主见,但恋爱期的女子将感情当做生活的全部,智商往往却为情感左右。

6、三岁为妇,靡事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任劳任怨,勤于家务——好媳妇的素质。

男子家庭不能给女子温暖:男子变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贫寒,男子施暴。女子一心一意苦心经营着这个家庭,男方家庭日子越过越富裕,男子家却不感恩,女子容颜衰老——“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男子变了心(叙事)。

②诗中表现了一个怎样的女子形象?

勇敢 追求个人爱情与幸福、纯真温柔,善良聪明,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忍辱负重。有生活主见,坚毅刚强,勇敢决绝的古代女子形象。

4.探究

①《氓》 哪些文句采用了哪些手法? 例句:

1、“于嗟鸠兮, 无食桑葚”用“鸠”“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要迷恋爱情。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兴起,引出男子变心的原因。桑叶枯黄陨落比喻女子年老色衰。

3、“淇水汤汤,渐车帷裳”以“淇水”起兴,写出婚后的不幸,并点出婚姻不幸的根本原因和女子的清白。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明确:“比”可以使诗歌更为生动、形象;“兴”可以引起联想,起到烘托的作用。

②你觉得诗中女子被抛弃的原因有哪些?

原因:(1)生活环境的变化,是男子的变心。(2)年老色衰(4)女子的一味谦让,助长了男子施暴。

(三)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新时代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明确: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社会上都处于附庸地位。他们依附于男性,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遇到一个类似“氓”这样的丈夫,其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不要轻信爱情,婚姻要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真正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人格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彼此珍惜。在家庭婚姻中,要讲求奉献,相互付出,同甘共苦,共建和谐。

六、布置作业:

6.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六

人教版必修五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 《边城》教学设计详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

1、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园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2)《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明确: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明确: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外公给翠翠讲父母的往事,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此时翠翠心理的微妙变化。

(5)、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明确: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6)、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明确: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7)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明确: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8)、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明确: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9)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

明确: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3、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明确: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明确: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明确: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4、开放讨论题:小说中人物孤独感的分析。

5、教师总结。

7.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七

一、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六个单元, 每一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构成。每一单元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围绕阅读欣赏的主题撰写鉴赏心得;二是口语、写作和实践活动任务。

第一单元:围绕“历史与进步”对胡同文化进行赏析,完成撰写鉴赏心得任务。掌握审题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读书征文活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写作活动。第二单元:围绕“对古诗文的鉴赏”,提高对古诗文赏析的品位,培养审美情趣,撰写古诗文鉴赏心得。学习总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完成总结写作。第三单元:围绕“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撰写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鉴赏心得。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根据采访主题,列出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第四单元:围绕“文学艺术欣赏”,领悟欣赏文学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探究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撰写文学艺术鉴赏心得。第五单元:围绕“多元文化赏析”,领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养文化感悟能力,撰写鉴赏心得。学习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辩论主题,完成辩论活动。第六单元:围绕“对古代优秀诗文赏析”,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学习、掌握简报的格式和编写的方法,完成专业简报编写。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的整体设计, 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及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三种;课程整体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阅读与欣赏课主要采取的是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拓展阅读法。表达与交流课和语文实践活动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活动教学法。下面将列举实例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是阅读欣赏课:以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设计教学环节如下: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猜谜语引出主题,通过观看视频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感受环节分为两大环节:一是听泛读感受老北京语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 通过朗读实践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解读环节通过布置小组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 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品读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了解的建筑风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环节,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本单元其他阅读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撰写鉴赏心得。

二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明确活动主题、任务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或写作方法,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小组活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展示环节,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展示学生活动成果评价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考核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活动指导:以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为例

学生活动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及活动考核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 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两个方面。首先,活动主题的选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职业需求。例如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教材的辩论主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主题的选定上,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并结合单元文化主题,选择“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辩论主题,有效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活动内容设计, 活动的具体内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及活动的实际操作性。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为辩论,结合辩论的知识设计简化版的辩论提纲,既充分运用辩论知识,又提高辩论能力。

二是活动实施: 一般包括课下和课上两个阶段。课下阶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成立辩论小组,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的有限性,把全班六个活动小组分为三大辩论组,形成辩论活动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搜集辩论材料并加以整理。课上阶段:活动的展示、考评阶段,展示阶段:由大家推选的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会,三大辩论组依次进行展示。

三是活动考核: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指导。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

评价方案由形成性评价(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个方面构成。形成性评价又包括:阶段考核(50%)和作业考核(20%)两个部分。评价的实施过程主要考虑到评价要贯穿日常上课之中,设计平时设计表、活动成绩表、阶段汇总表等,以便评价的实施。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检测效果好,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适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时成绩考核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好。

五、教学效果及特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划分固定的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二是以活动教学为模式:做到节节课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三是以训练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四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上、课下资源,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及知识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评价考核为激励;以评价考核为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六、反思和提高

8.高中语文单元设计 篇八

一、学海泛舟,自由发挥型

这种学习模式要求整体把握单元全部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学习探究。

比如在《语文·必修一》中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专题,教师可以拟定宽泛的学习目标,先让学生天马行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进行小组分工,得出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优美的汉字”时,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有着无法比拟的神奇力量。通过探究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构成、文化等知识。一个学习小组就自主编写出《汉字幽默戏解拾趣》的小专题报告,其中的内容风趣幽默,比如:

“干”对“于”说:看你那没出息的样,脚下总是不利索!

“干”对“平”说:看把你美的,两天不见,还戴上墨镜了呢!

“干”对“千”说:你上梁不正,难怪“千夫所指”!

一个学习小组将“优美的汉字”分解为四大方面——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大篆与小篆、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研究。还有一个学习小组从收集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隐语等方面入手,探究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对语文学习帮助很大。

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更多有创意的见解。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当巧妙引导,否则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容易失控。

二、自主探究,对抗质疑型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先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部分专题,设计出诸多问题,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最后在班级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同的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质疑对抗。在“奇妙的对联”学习过程中,一个小组设计了对对子的环节:以成语为对,上联“望梅止渴”(板书),邀请学生上黑板前对下联并解释对句的理由。答案“缘木求鱼”或“画饼充饥”(板书)。并分析“缘木求鱼”“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的平仄,小组研究得出结论“缘木求鱼”在平仄上对得更工整。在对抗质疑中了解平仄、上下联、语法结构、内容上相关或相对的对联基本知识。

在研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中,一个小组整理了《流行语的分类》,一个小组专就网络词语与写作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结论。还有两个小组就“新词新语在学生作文中使用利大于弊”“新词新语在学生作文中使用弊大于利”进行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中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新词新语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今后规范使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时,有四个小组分别从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四个方面进行质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还有两个小组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展开成语接龙比赛。设置疑问,看图猜成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种学习模式灵活主动,启迪思考,提升思辨力,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挑战勇毅很有帮助。但在质疑中容易出现问题探究的移位,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指正。

三、分配任务,归纳展示型

此类型要求由教师依据班级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将各个专题的问题细化,进行分配,按专题精心确定任务再分配到各小组。

比如:“衣食住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每位学生都可能对“衣食住行”中的民俗文化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语文的角度,从各自身边的生活观察出发,品味其中的文化内容。可以探究服饰文化,梳理饮食文化,考察民居文化。

比如在“奇妙的对联”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对联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要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并大胆学习欣赏对联,背诵一些名联,尝试写对联。一个学习小组注重对联的趣味性,将每人从历史书籍和古典诗文中查找的脍炙人口的名联背下来并在班级内向同学们进行展示。一个学习小组成员自主创作对联,编写成讲义展示给其他同学;还有一个组的每一个组员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张贴在教室后面,不怕班级其他同学评头论足。

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研究时,可以按姓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也可以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按不同地域学生分若干组对本地的年节风俗进行调查和评价,研究可安排在节假日,学生通过查资料、实地走访、现场拍照、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形成结论,最后在班级举行“我的姓氏我骄傲”“最美家乡俗”等主题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这个模式目标性很强,各组展示的内容各有差异,对问题研究较深入,但缺点是有些束缚学生的思维。

四、个性研究,撰写论文型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查找论据和整理资料,提炼中心,得出结论,撰写小论文,在班级展示,并编订成班级论文册。

在学习“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在学生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可自由组合成小组。辅导学生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要求先设计研究提纲,确立所要研究的“点”。根据确立的“点”,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在学习“修辞无处不在”时,注重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学以致用。在探究的基础上,一些学生从语音修辞的层面写出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你平仄来我押韵》《顶真的妙用》《抒情与修辞》等小论文。一些学生从词语修辞的层面写出来《“炼字”技巧探究》《丰满的修辞》《借喻和暗喻、借喻与借代、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句子的色彩魅力》《表现力的张和缩》等有一定思想和价值的论文,在学期末分别将学生各专题的论文进行收集并编订成册,如《十七流年》《凌云笔》等论文集。

这种类型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筛选、整合、归纳的能力。

上一篇:高一物理知识点大总结下一篇: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初三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