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2024-07-29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11篇)

1.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一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大湾乡中心小学 禹萍

提问的艺术,一直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致力研究的问题。上海市教育功臣顾泠沅先生认为, 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这比直接感知教材有更大的优越性。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导火索,从而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提问的艺术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而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徒劳提问”相当多,甚至在一些公开课、优质课比赛中也屡见不鲜。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把握提问的辩证法

(一)要把握和区分课文中的本质性问题和现象性问题所谓本质性问题是指涉及课文内涵和中心思想以及与此有关的词语、句子等方面的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事物普遍的、必然的、较为深刻和稳定的部分;而现象是指感性直观的,由直接经验产生的非本质的、外部的、偶然的变化部分,它是从不同方面表现本质。科学的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所以教师的提问要从有助于理解课文本质的现象性问题着手, 但是不能停留在现象性问题的层面上。当学生熟悉课文以后,教师要抓住时机,提出课文本质性的问题,避免在现象性问题上纠缠不清,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我们的落脚点。

(二)掌握重点性问题与辅助性问题的关系所谓重点性问题,是指理解课文的关键问题。例如《李时珍》的教学,有老师问:“李时珍为了写好这本书,他是怎样做的?”这样的问题是理解李时珍创造性研究精神的关键,因而是重点性问题。当然,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提出的重点性问题要有一定的铺垫。对学生的思维也要有一个“热身”的过程。例如,先提“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做了哪两样的准备工作?”“这两样工作哪一项重要?说说道理。”

(三)要分清深入思考的问题和带有练习性的问题深入思考的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浅层次叙述与重复,只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提高提问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不断提高思维的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广阔性、创造性等。至于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解释这样的问题,是练习性的问题,一般在解决深入思考的问题的过程中解决,或在课后作为作业来解决即可。

二、注意提问的阶段性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体现着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心理学原理。教学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提问的方法要与之相适应。根据阶段性的内容与要求,所提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1.整体感知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使学生对课文有兴趣,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帮助学生解决字词问题,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做好准备。2.深入理解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使学生对课文有深入的了解,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和表达思想内容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问的形式不但要解决“是什么” 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难度。3.概括总结阶段。要通过提问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的理性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对课文有初步的鉴赏能力,加深对内容和形式的理解。提问的形式可以有:通过阅读课文你懂了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对你有什么启发?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它好在哪里?等等。

三、注意提问的发展性教育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发展,因此,在提问时就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注意提问的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要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一)在提问的内容上,要提问能促进学生发展的问题 1.要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不但要提问“是什么”还要提问“为什么”。例如,在《草船借箭》中,提问“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借箭呢?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来借箭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借箭有什么好处呢?”这样三个问题,由训练形象思维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之目的得到了实现。2.提问的内容要注意学生的精神发展。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发展也会不在一个起跑点上。教师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二)在提问的形式上要变“填鸭式”提问为启发性、引导性提问在我们的现实教学中“对不对”“是不是”之类肤浅问题的提问在很多课堂上屡见不鲜。这些问题让思维沿着固有的方向,矛头直接指向最终答案,对过程生成的问题视而不见,对学生的思想呼唤置若罔闻,没有紧张的智力活动,根本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问要有利于学生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提问和反问,这样通过提问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符合探索性学习和发现法学习的一般规律。

(三)在提问的方法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随着素质教育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目标的提出,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能局限在老师的提问,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提问。这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公认的。孔子提出“不耻下问”;李政道提出“求学问,只学答,不学问,无学问”;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合作学习能否实施与成功的关键所在。总之,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听评课的过程中,也能发现授课者的问题,但要改变这一现状却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长期进行不懈的努力。

2.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二

课堂观察可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所谓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及辅助工具, 在课堂上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本次观察对象为四、五年级语文课共四节, 主要任务是观察与记录。根据教师提问的难易梯度、对学生回答的等待时间、反馈情况三方面, 采集整节课上教师的所有提问及教师的理答情况, 以做出客观准确的分析与研究。经统计, 四节课教师的总提问数为252个, 平均每节课达到了惊人的63个。通过对观察所得的原始资料进行汇总与分析, 发现以下问题:

一、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提问欠缺整体性。

教师的提问中有难度、整体性的问题少, 容易的、无意义的、细小零碎的问题多。其中容易和无意义的问题共占60.33%, 甚至反复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口头禅。提问没有难度和整体性, 造成低效提问数量增加, 势必造成学生思维迟缓, 不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剥夺了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 影响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师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们往往思维敏捷, 口才一流, 却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情况。这四节课总体来说课堂节奏过快, 平均每分钟要提约1.6个问题, 没有留给学生读书感悟的时间, 学生忙于应付, 无暇思考, 思维停留于浅表层次, 无法向纵深方向发展;面对学生不够理想的回答状况, 教师势必要进行诸如“再想一想?”“还有吗?”之类的不断追问与提醒, 导致问题数量增加, 也导致提问支离破碎, 成为低效的提问。

怎样避免低效提问, 使教师的提问走向有效呢?

1. 研读文本, 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

教师研读教材的深度对提问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影响, 有效提问要关注课文的关键处, 要留心课文的言外之意, 深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以正确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和整体性。如六年级语文《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 最简单的解读为讲了一个故事, 成人读者还可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而对于学生, 最重要的是, 希冀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 喜欢上中国古典名著。那么该怎样解读文本, 有效提问, 才能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符合学生的阅读需要呢?教师可通过对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 感悟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 设计提问从而建立起学生对作品的向往和喜爱。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教学此课时, 就以“的林冲”和“的洪教头”为线索展开提问。循着这一填空, 学生对林冲这个人物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

这样的提问貌似简单, 却抓住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主线, 把林冲彬彬有礼、谦逊忍让、机智沉稳、武艺高强和洪教头傲慢无礼、狂妄自大、鲁莽急躁、花拳绣腿的形象鲜活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把性格相对的两个人放在一起比较, 使双方的人物品格更加鲜明、突出, 完成了一次深度的小说人物形象解读。阅读作品成为学生和小说人物的一种精神相遇, 成为一种诉诸内心深处的审美响应, 学生怎能拒绝这样一部引起心灵共鸣的作品呢!

2. 研究规律, 注重提问的技巧性

教师的备课不仅是备文本, 更要备学生, 了解学情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学会提问, 注重操作的技巧性, 力求做到三点: (1)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时间; (2) 提问面要广, 不能局限于几个学生; (3) 教师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做出调整。例如, 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心田上的百合花》一课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 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交流后, 薛老师提出了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薛老师深入把握文本实质, 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只有两个:这是一株怎样的百合花?是什么力量使这株百合花开出了第一朵花呢?这两个问题的学习感悟多以学生交流、教师点评为主, 薛老师没有将核心问题分解成很多琐碎的问题, 而是在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时才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提问, 通过这种暗示性的提问旁敲侧击, 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整堂课的提问干净利落, 富有实效。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

提问是老师教学时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适当的提问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本文主要以小学课堂提问为例,提出相关有效性策略,希望可以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一、提问的问题

1.设计关键问题

提问的最终目标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找到核心问题,即“主问题”。学生根据回答“主问题”就可以对教学内容大致掌握,并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品读。

2.提问的层次性

提问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完全掌握的教学目的。二是老师提问的问题最好能照顾到各层次的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实力。

3.提问的整体性

小学语文主要是以单元为基础,每个单元都呈现不同的主题,老师在对问题进行设计时最好能够掌握全局或整个单元乃至整本教材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定期对所学内容进行系统复习,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整体把握。

二、提问技巧

1.问题清晰明确

提问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问题的提出,只有提问的问题言简意赅,才不至于学生对问题理解产生歧义。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清晰明确,这样才能确保学生会沿着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思考,保证课堂质量。

2.掌握提问节奏

老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掌握提问的节奏,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的节奏学生没有时间对难点、重点进行消化,对知识理解不透彻,但过慢的节奏会影响教学进程,所以老师在安排教学时就要灵活掌握提问的节奏。

3.变化提问方式

老师的提问方式不能保持不变,需要及时变化提问的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变化提问的角度,进行创新性提问等等方式。

综上,小学语文提问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就要注意提问的内容和提问的技巧,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4.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四

肥乡县辛安镇中心学校霍永涛 有效提问是相对于无效提问和低效提问而言,它应该能够引起学生适度的焦虑、紧张、困惑等心理状态,这种心理驱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提升与飞跃。有效提问体现了师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使教学成为双边的全方位交流过程。课堂有效提问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全面发展。

1.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教师是整个教学的领导者。因此,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对教材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提出一系列高质量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目标,引导提出问题的方向,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知识,乐于学习;最后,教师要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时能更清晰的、准确的、简洁的表达,让学生能一下就能听懂,回答问题具有可能性。

2.发掘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小学生受到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验积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接受能力。这样的差异直接制约着教师的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全面地、清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做针对性提问,特别是要考虑到提问的各个层次、各个水平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探究时间;对中间层面的学生,教师要重视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问要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增加提问的机会,耐心引导;层次较低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使学生乐于参与提问并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不断成功中提升学习的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3.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5.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方式方法 篇五

提问是一种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方法,希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助产”式教学即是以提问为核心,通过问答的方式艺术地引导谈话者逐步反思所探讨的问题,让自以为知者知其所不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提问仍是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以用精心设计的、充满思想的问题轻轻推进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想象,不仅让学生体会到表达自己的成功感,也对自己的思维予以反思。

小学语文中阅读时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到了高年级之后,阅读所占的比例和比重都显得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这个环节中我们教师如何去设计问题,然后让学生能够根据你所提的问题去进行阅读。

在教学中几乎每一位教师都会用到提问这种教学方法。即教师针对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回答这中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提得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是否拔高了或者简单了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发挥。也就是问题的有效性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课堂效果,同时这还是一个老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所以,对于问题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使有效的提问呢?那是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的。

一、设置有价值的问题

教师设问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提出的问题都是些低水平的、连珠式的记忆性问题,学生通常只需要一两句话便能回答。真正有价值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都想探讨的问题,而且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沟通不同主体之间的知识建构。教师应该以促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为目标,从广阔的问题视阈出发设置开放式的、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提问是否有效要根据所提问题的价值来判断。如果一个问题设置的时候就没有价值那它有没有效就没有再讨论的意义了。

1、设问要具有超越性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老师所提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就能够回答出让老师满意的答案来,而且还是异口同声的。是不是真的是学生已经学好了呢?肯定不是。我们注意听,仔细去看就知道老实所设的问题只是让学生复述课本上的内容,只要是有书的学生他们都能够从书上找到老师所想要的答案,所以说这跟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知识的拓展是没有任何关系的。真正有效的提问时提出来之后,需要我们的学生进行思考之后才能回答出来的。当然也不是说学生思考几十分钟甚至几天,而是“跳一跳,够得着”这一种情况。

2、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是否具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以及是否具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述很重要一点,那就是看教师设置了一个怎么样的问题。我们知道问题通常有两种,一种就是开放式问题,另一种就是封闭式问题。顾名思义,开放式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需要加入答者自己的理解,而封闭式问题答案就只能是“是”或者“不是”。我们知道对于语文教学而言需要的是我们读者一个个性化的阅读,需要的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既然是个性化阅读,是读者的感悟和体会,那么那就不是简单的一个“是”或者一个“不是”能够说清楚的。需要的答者自己的一个阐述。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有效,就应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3、逻辑性的设问

语文的阅读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感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那就是语言思维的训练。而对于一个人来讲他的思维就体现在他的逻辑性上。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就必须要设置具有逻辑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是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否则的话,那你提出来的问题,学生思考了半天也只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不能够连成一条线。我们都知道,要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要让学生的思考能够进一步老师的问题就很重要了,它能不能够统领全局,能不能把问题串联起来,以及把一个个的知识点串成一个珠链,提问就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问有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二、构建有效性提问的方法

提问并不仅仅是教师抛出问题,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教学过程。在动态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策略性地调节提问的发展,推动学生参与教学对话。

1、鼓励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应该是一个双向的活动。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维的训练,然后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这只能完成老师所要教给学生的任务,然而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个体来讲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也需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让老师帮助他达到自己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存在着很多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疑惑,此时如果学生自己不说我们教师就很难知道了。所以,在构建有效提问的时候教师必须要把学习的主人这一主要因素考虑进去,那就应该鼓励学生多提问。

2、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并给予时间耐心等待

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很多时候抛出问题后根本就没有费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有时甚至没有仔细去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回答直接关系到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如果我们把这个标尺都给忽略了,那么我们又怎么去衡量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否有效呢?所以去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很多都要用到抽象思维,学生要用抽象思维来思考问题,所花费的时间相对来说思考的时间就要久一点。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仔细倾听学生的回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

3、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

当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来回答,肯定就有一些回答是不符合要求的,这个时候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就是在质疑。如“是这样的吗?”“这样恰当吗?”“你怎么会有这样的体会呢”等等。其实学生这样说肯定是有自己的理由的,说不定他的理由还是有理有据的,但是很多时候当我们老师发出质疑的语气之后,学生就心中没底了,就觉得自己真的回答错误了。老师此时何不多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回答呢?哪怕他是错误的回答。我想当学生通过自己的证明之后一定会发现问题在哪里,一定会进一步再进行思考的,而这将成为他学习的一大财富。

4、尊重个性化的回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创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阅读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和我们生活经历、理解能力、自身的素质等等一系列的因素息息相关的。不同的人读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深一些,也许有的人理解得要浅一些。但是这都是他们自己的理解,是他们对文本的一个思考和感受。教师没有理由去否定他们,而是应该去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上再去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体会。

三、有效提问的方法

1、由点及面的提问

提问的时候教师不应该以来就给学生一个笼统的提问,这样会使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就像无头苍蝇找不着出路。而是应该从一个点散发开去,最后形成一个面。当然这个点不能太过细碎。

2、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进行提问

小学生既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时候,就必须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再进行逻辑思维学生感觉要容易一点,老师也要轻松一点。

3、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索溪峪的“野”》为何说索溪峪是“野”的?首先就要让学生先找着索溪峪的“野”体现在什么地方?然后才是为何说它是“野”的。这个问题应该是一步一步推进的,是慢慢来的。否则以来就要学生回答为什么要说索溪峪的“野”的话就无形中把问题给拔高了。

6.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六

后柳小学 鲁小兰

[摘要]: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西方学者德加默曾说过:“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课堂提问,它是教师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技能,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提问要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为起点,提问要注重科学性、注重有效性、注重评价性,这样才能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提问 注重基础 科学性 有效性 评价性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从学会到会学再到乐学。而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合理的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学策略的有效手段。教师合理有效地组织提问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且提问指向性明确、清晰等等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现结合我的教学实际,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是在原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同化与顺应而获得新的知识,所以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的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是学习新知的基础。在问题设计时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将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上,从基础出发,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易过于简单或者过于笼统,要有效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促使学生自主建构新知识。不要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奥,无法把握,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影响学习的兴趣和效率。教师备课时必须精心设计问题,不打无准备之仗。

二、课堂提问要注重科学性

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体现出发问者运用已懂的知识,从某个特定或新颖的角度上思考对象,探索未知的世界。问题的设计特别注意科学性,切忌盲目。如我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探究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问: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是那样悲惨,他的幻想是那样美好!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提出你们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再小组讨论。学生读课文,有的边读边批画,我也和大家一起读。大约三分钟以后,学生陆续举手。生:课文说小女孩和奶奶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的问题是这个地方是什么地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师:好,还有别的问题吗?生:小女孩为什么死了,嘴角还带着微笑呢?生:我注意到结尾用了两个幸福,小女孩死的那么惨,为什么还用“幸福”?师:这些问题很有价值。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呢?在小组内讨论讨论。师:找到答案了吗?谁先来说。生:我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可能是小女孩梦想的天堂吧。因为现实生活中穷人是不可能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只有传说中的天堂才有可能。师:是的,小女孩“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实际上是说小女孩悲惨地死去了

生:我读懂了为什么小女孩死了嘴上还带着微笑这个问。因为,小女孩在临死的时候出现了那么美好的幻想,她是在美好的幻想中死去的,特别是见到了最疼爱她的奶奶,所以她死了嘴角上还带着微笑。

师:读到这里,我们的心情是那么沉重。一个有着美好幻想的小女孩,一个想过美好生活的小女孩,却悲惨的死了!接着说,你们还读懂了什么?生:第二个幸福并不是真正的幸福,说她“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实际上就是说她死了。生:我对结尾的两个“幸福” 是这样想的:小女孩没有真正的幸福,但他在临死前看到了她最希望得到的东西,特别是能跟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在一起,她觉得幸福。

师:你们的理解都有道理。安徒生这位伟大的作家,有着博大的胸怀和善良仁慈的心,他是多么希望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穷人,能获得真正的幸福。谁还想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课文第八自然段写到:“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爱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落下来了,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读到这个地方我心里十分难受,因为这个可怜的小女孩不知道要到上帝儿去的就是她自己。生:这段话也让我很感动:“第二天清早,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里让我有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人们快乐的迎接新年,可是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再也看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师:同学们,这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是这样痛苦,幻想是这样美好,而结局是这样悲惨。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们的心。有个叫刘倩倩的中国孩子读了这个童话,深受感动,写下了一首小诗《你别问,这是问什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以上的问题紧扣课文的主题,旨在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理解课文内容。问题不多,但是具有科学性,克服了“满堂问”的现象。

三、课堂提问要注重有效性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心理认知规律,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才是有效的问题。从教学的角度说,问题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一个教学问题至少应具有三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学生尚不完全明确的或未知的;第二,它必须是学生想弄清楚或力图说明的东西;第三,它必须是与学生的认识水平相当的。

语文教师要努力设计出“好问题”——问题本身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一个好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设计教学问题时,教师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也要根据课堂发展需要产生新的问题。比如我在教学《匆匆》一文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呢?在文中划出你认为写的优美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顿时,教室里热闹了起来,紧接着我要求大家不要急着回答,先静静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这个问题。教室里安静了下来。生: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作者用这些句子写了燕子会再来,杨柳会再青,桃花会再开,描写出了一幅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答:我读了这句话不仅感到很美,而且觉得作者写燕子去了会再来,杨柳枯了会再青,桃花谢了会再开,是为了与时间一去不复返形成鲜明的对比。读后使人产生联想和想象,觉得有好多事情都能再来,唯独时间不会再来。请同学们再读读书,看看还有哪些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吗?生:我认为这句话也写得美:“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这句用了比喻的句式,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使无形的时间有了鲜明的形象,我们好像看到了时间的烟雾飘渺在眼前,可摸可触,而瞬间又被微风吃散了,被初阳蒸融了。读了这句,我感受到了时间瞬间消失,来去匆匆。我还体会到用比喻的方法写句子,可以使描写的事物更形象,有动感。老师,我还觉得这句话写得很美:‘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利利的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给时间人的灵性,工作的快速。读后时间之快,不可挽留的感觉非常深刻。“伶伶俐俐”“跨”和“飞这几个词语用得好。本来时间的流逝是看不见的,而在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时间如天真的孩子,既可爱又顽皮。没等老师说什么,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通过交流探讨,同学们共同得出答案。这才是学生自己真正学习的一堂课。一个有效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现真正的各种形式的课堂“对话”。这样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动”起来,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快乐自主地学习,课堂的效率大大提高。

四、课堂提问要注重评价性

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教师要注意有效的评价,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及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再好的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挖掘学生回答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同时还要注意评价的客观性,及时进行指正。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我引导学生细读感悟环节,其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师:“为什么“我”对园子念念不忘呢?能谈谈你的感受吗?自由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相关语段。学生开始读书、画句子,并交流读自己找到的句子。生:我认为园子给了他自由。他在园子里,自由的玩耍;无拘无束。想摘黄瓜就摘黄瓜,想追蜻蜓就追蜻蜓,想采倭瓜就采倭瓜,想捉蚂蚱就捉蚂蚱,想睡觉就睡觉,多自由啊!另一生说:他是自由的,甚至瞎胡闹也不会受到责备。他跟着祖父在园子里,表面上是和他一起干活,其实呢,就是玩,是觉得好玩才跟祖父做的。并且她还捣乱,把菜种踢飞了,把野草当谷穗留着,把谷穗当野草拔掉,说是浇水,把水往天空扬,简直就是淘气包。可是爷爷一点也不批评她,反而笑着问她,耐心的给他讲什么是谷穗。他的祖父多么疼爱她啊!师:大家读得很认真,理解的很透彻,感受到了她的自由。加油!继续提问:除了自由,还有别的原因吗?生:园子给了他快乐。这里有她喜欢的色彩,“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艳漂亮”,有她喜欢的昆虫,有他喜欢的花和鸟,她可以追蜻蜓,捉蚂蚱,摘花,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这里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榆树会呼叫,拍一下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花像睡醒了是的,鸟像在天上闲逛时的,像童话世界似的,这正是一个孩子喜欢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快乐呢?师:你们真会感受!园子是她童年的乐园,给了他自由,给了她快乐。所以这个园子在他心中,才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温馨,那样的难以忘怀。你们和作者进行了对话,和文本进行了对话,看来大家走进了课文。师;谁来读读这篇课文?要读出自由,快乐,温馨的情感来,还要配上动作。我们班一个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立刻兴奋的站起来说:“老师、我会读。”全班同学都用怀疑的目光看着他,而我则是给予信任和鼓励:“老师相信你会做到的,那就认真的读吧。”

于是,这个学生像模像样的读了起来。读完后,我会心的一笑:“你的朗读和表演精彩极了。

7.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七

那么, 如何才能实施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首先, 要针对教材。即提出问题要根据教学目标, 围绕教材重点, 突破教材难点, 问到关键之处。重点难点解决了, 教学的任务也就落实了。设计问题应从教学目的出发, 以教学的关键为主线, 把问题串在这一主线上, 真正起到“牵一问而动全篇”之效。同时, 也只有抓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问, 才能使学生踏踏实实地掌握课本知识,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能力, 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 要针对学生。也就是说, 提问要紧扣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等。教师的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所能够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程度、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及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等方方面面, 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反应, 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课堂提问的启发性, 它是指通过提问能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 它不但能使学生获得知识, 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才能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 否则只能是一些琐碎的、肤浅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问题。比如, 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总是什么“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等, 看起来是在搞启发式, 实际上是“启”而无“发”。师生之间一问一答或一问齐答, 学生可以不动脑筋、不作任何思考地回答, 这样的“对答如流”毫无意义和价值。表面上气氛热闹活跃, 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却得不到真正的培养。

因此, 课堂问题要有启发性, 要力求达到最好的提问效果,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提问的趣味性

提问的高明, 还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提问的趣味性就是指所设置的问题,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生的心理, 尽可能地使他们感到有趣,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的提问, 能够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悦, 从而愉快地接受教学。比如, 在教四年级学生写观察小动物的作文时, 老师就可以先给他们讲这样一个小笑话:鸡妈妈带鸡宝宝们在花园散步, 来了一只野猫, 鸡宝宝们吓得乱跑。眼看鸡宝宝们就要被野猫抓住了, 鸡妈妈急中生智, 学狗“汪———汪”叫了两声。野猫被吓跑了, 鸡宝宝们得救了, 鸡妈妈借机给鸡宝宝们上课:“现在, 你们都该知道学好一门外语的重要性了!”听完笑话, 同学们捧腹大笑, 老师因势引导学生:“动物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欢乐, 我们应该保护好它们。你们的宠物有什么趣事呢?”学生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 争先恐后发言。也许我们不能做到在问题提出前都讲一个故事或者创设一个情景, 但一条民间谚语、一句顺口溜的提出, 往往能令人耳目一新。我们要做的是使问题新颖, 有趣味性, 以免落入俗套。

四、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 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 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能够把问题换成“活问”的方式提出, 就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所谓“活问”, 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 让思路“拐一个弯”, 从问题的侧面或者反面, 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就曾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 到此方是长进。”课堂教学中, 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没问题”、“全懂了”, 是否果真如此呢?其实往往是学生似懂非懂或知之甚少, 甚至全然不知。此时, 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够提出较为灵活的问题来引导、启发。

五、课堂提问的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所设置的问题连贯而有梯度, 一是要复习和衔接前面学过的内容, 二是要浅层次地启发马上要讲的内容, 三是要深层次地与后面的内容相联系。

一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 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前后联系, 环环相扣, 层层深入, 连续发问。这样, 前一个问题就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 后一个问题就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 每一个问题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发展的一层阶梯, 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桃”, 形成链式思考,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提问的探索性

“课标”确立了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突出位置,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习惯, 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如《游园不值》中“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是理解的重点, 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 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我们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 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 可能效果不好, 学生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出带有探索性的问题:“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你的脑海里会出现怎样的情景?”“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这样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 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 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 繁花似锦, 红杏灼灼, 灿若云霞, 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 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领会了诗意, 感悟了诗的意境, 而且领悟到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艺术化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 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是取得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摘要: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 课堂提问要讲求艺术性, 只有艺术化的课堂提问, 才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并有意识地为他们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

8.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初探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有效性

新课改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施启发式教学。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习的动力,提供教学反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调控课堂,提高授课效果。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只顾数量,不顾质量

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启发式教学理念理解不够深刻,只追求了课堂上的表面上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实质。只追求了问题的数量,没有顾及问题的质量和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学生往往是被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思考,没有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老师问,学生答

多数的课堂提问中表现为“老师问,学生答”的模式,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提问。这样的课堂只能称为教学的单向交流,不能构成师生的双向交流。原因就是教师还没有完成从主体地位到主导地位的转变,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3.教师控制问题答案

在课堂中经常存在一些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例如,教师提出问题后,自己就回答了;或是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而中途打断,自己接着完成回答;或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而大声训斥或置之不理。这样的提问让学生感到沮丧和无助,使学生的积极性很受打击,以后也会因为怕老师的批评而不再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4.选择提问对象带有随意性

很多老师在提问时带有随意性。没有结合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简单的问题让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有难度的问题让学习程度相对较差的学生回答,他们会因答不对而有挫败感。所以应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缺少恰当的评价

当学生回答只是部分正确或不完整甚至完全错误时,很多教师仅仅只是简单地说:“你离题了”,“不对”,“不正确”。没有注意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回答,这样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如果我们以“你再仔细想想,看还有没有要补充的?”这样的启发性策略,学生会受到鼓励而积极的思考。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

1.因需发问

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精心设计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开放性、挑战性和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达到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没有思考价值,学生能直接对答如流的问题不问,问题太难,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问。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针对教学的疑难点提问。“小女孩被冻死了,怎么脸上还会出现笑容?”这是课文比较难理解的地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小女孩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明白穷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悲惨遭遇。

2.引導学生质疑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不只是通过教师的提问促进思考,发展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时,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就课文标题提出自己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谁对谁说的?为什么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呢?”

3.因材施问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针对不同不平的学生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提问一些信息的查找或记忆类型的较容易回答的问题;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问题,例如用自己的话总结课文等;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可提问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需要综合分析、创造性地回答问题。例如,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文时,提问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思考。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思考。

4.及时给予评价

恰当的教学评价,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的作用。所以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们应及时地给予评价。学生回答正确时,首先要用“你回答得非常好!”之类的赞赏话语给予肯定,然后教师再复述一遍完整的答案;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或有错误时,我们也要及时指出,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这样使回答好的同学受到鼓励和肯定,积极性得以提高,使回答欠缺的同学答案得到及时的补充、修改而完善。总之,评价时要以表扬为主,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

总之,在设计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时,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和教学规律,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提问,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瑾.浅谈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J].新课程,2010(9).

[2]蒋婷汝.语文教师有效性提问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6).

9.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九

哈尔滨市道外区伍连德小学

何宏雷

谈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哈尔滨市伍连德小学 何宏雷

课堂中最离不开的就是提问,提问在教学中是大量的,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所以,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的有效,不但可以快速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激发语文课堂的生命活力呢?结合一段时间的实验,总结了关于低年段课堂提问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提问要少而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必繁多的分析,少一些不必要的讲授,多一些多种形式的朗读,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中形成语感。所设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在重难点的关键处设疑,决不范范的问,碎碎的问;提问要少而精,不该问的不多问,否则低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本来不长,老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学生溜号现在就会出现。如我在教学《雪猴》一课时,就用一个大问题:“雪猴是怎样和边防军人和睦相处的?”课堂始终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朗读感悟。重点突出,简洁精炼。学生在这个大问题的指引下,逐条逐段去找,使学生思维得到训练,思考问题也变得全面了。

二、精心设计问题,有的放矢。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全班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有效率,也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备课时,设计的问题要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问的关键所在,问疑的层次,数量都要在各课时合理安排,对问题的答案,学生可能产生的反应等都要有所考虑,提问的要点要明确,具体,要灵活应变。这就要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优等生身上,还要考虑中差等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问题。

三、教师要让学生会提问题。

教师提问的最高水平应该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常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积极动脑,通过课前预习,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那么学生的能力一定会提升的。也许,他们现在还不会自己提问,但是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每节课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敢于动口,可能还有很多问题没有价值,但是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筛选和归纳,就会变成有价值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遵循了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只有如此,课堂提问才能由教师的单方行为真正变为师生的共同行为,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例如,我在教学《画鸡蛋》时,我开门见山的出示课题,直接发问:“看了本课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是谁画的鸡蛋?”“为什么要画鸡蛋?”“让他画鸡蛋的为什么呢?”等等。根据课题让学生提问,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目标的一部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这一环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真真实实的从问题入手,获取新知带来的成就感。

四、注重实效性,“见缝插针”的提问。

10.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 篇十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陈琳

内容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调控的有效手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课堂提问;有效提问;学习能力

“有效性提问”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新课标中指出:小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课堂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综合性创造教育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经历综合的创新,并在这一综合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发现、创造,它才可能真正得以养成。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是学不到知识的;只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空想的境地,最终一无所获。”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要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课堂提问是开发学生智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教学方法。美国一位教育专家曾讲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发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考查出来。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技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可见,在教学中讲究提问的技巧是多么重。提出一个好的语文问题是增强阅读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容,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提高其阅读素养。语文教师合理、科学的提问,具有较高提问的艺术技巧,就能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实践,我以为可以这样进行有效提问。

一、课堂提问目的性要强。

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问题要少而精,带有典型性、目的性,紧紧围绕课堂和文本进行,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考虑难易程度,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去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在设计问题的内容和方式上也应有所区别。如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两到三个词语说一段话,可针对本班不同学力层次的同学提出三个不同难度的要求:针对差生,要求能在一句话中将这几个词语用进去,基本做到句子通顺;针对中等生,要求在一段话中较准确的运用这几个词语,且句子通顺,有一定的语境;针对优等生,要求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语境优美。这样的分层要求,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寻求发展。

二、围绕目标,优化提问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不能随意,要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设计提问。何时提问,何处提问,提什么问题,问哪些学生,因回答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如何处理都应有明确全盘考虑和设计。否则整堂课就会层次不清,条理紊乱,以至于老师无法驾驭。如在教学古诗词《清平乐村居》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我先抓住一二两句诗进行设问:词人辛弃疾眼中的乡村是个什么样的景象?从哪几个词语可看出?然后再抓住三四两句诗进行设问:这一对老夫妻生活得怎样?从哪几个词语可以看出?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提问将学生的思维引到训练要点“虽然翁媪一家生活清贫,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上来,从而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到作者将自然之景和人文之景融合起来,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静、安宁的特点。又如《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写道:“肖邦得知这一消息,悲愤欲绝。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化成音符,写下了著名的《革命练习曲》。那催人奋进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旋律由音符构成,音符是作曲家用笔写成,肖邦的一腔热血怎么会化成音符?在看似矛盾不可能的地方发问,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吸引学生精读课文,寻找答案。答案就在下文:“肖邦日夜思念祖国。他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这种问法不仅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能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提问说话要简练,要有可行性。

老师在课堂中提问题语言要简练,不能太繁杂,问题不能太细碎,这样孩子没有思考的时间,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回答。在问题设计上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低坡度,密台阶,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由低层次目标向高层次目标迈进,这样才能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才能让学生正确牢靠地掌握所学知识,克服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因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层次的渐进上下功夫,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每个学生的回答都能体现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如教学《诺贝尔》一文中的“有一次,他在实验室里亲自点燃了导火线,双眼紧盯着缓缓移动的火星。近了!近了!火星已经接近炸药了,诺贝尔的心怦怦直跳,但双眼仍然盯着炸药不放。轰!巨大的爆炸声震撼着大地,滚滚浓烟从实验室里涌出来。人们慌忙赶来,齐声惊呼: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完了!”“突然,一个满身鲜血的中年人冲出浓烟,高举双手呼喊着:成功了!成功了!他,就是诺贝尔。”这几句,教师如果在学生阅读以后笼统地提问:这几句话表现了诺贝尔什么精神?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此很容易就能说出答案,但对文本的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故教师如作以下提问:1.这段话中哪些词语体现了诺贝尔的专注?2.他为什么要亲自实验呢?说明了什么?3.这儿连用了三个”近了!”,是什么近了?意味着什么近了?这又能反映出诺贝尔什么精神呢?教师通过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层次清晰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引入精彩,引入成功,学生对本文重难点的学习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应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文中的实质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对文本的思想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只有这样的提问才是真正有效的。

教学实践表明,加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成三维目标的实现。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定会多姿多彩,定能收获精彩纷呈的回答。

四、提问要照顾群体,关注个体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还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才可以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学习,且兴趣浓厚。

“在课堂上,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相信这句话并不真正被许多人理解,甚至不少人对这一观点不屑一顾。但,我们能从侧面找出不少实例来验证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上课无心听讲,经常开小差,怎么也纠正不了。”“××上课总爱说话,自己学不了,还影响别人。”“××真蠢,刚刚在课堂上讲的知识,一做起作业来又不会了。”„„类似这样的抱怨,常能听到。其实,当这些老师在埋怨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原因可能是自己造成的。在课堂中,我会把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射到学困生的身上,我会为他们设置简单的问题;为他们创设思维的平台;为他们提供动口、动手的机会。

在每一个班级群体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肯定是参差不齐的。当我们在为一堂课进行整体规划时,也要注重针对个体的设计,尤其是学困生。可能,对于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困生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但,老师在实施目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特殊个体,为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表现的时机,让他们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他们感受自己存在的价值。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大丰市南翔实验小学 刘丹丹

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为经常的一种技能。而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有效提问就像是一粒粒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目标明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收放自如、面向全体;要及时追问、恰当补问,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我就谈一些初浅的看法。从一些名师的课堂、电视讲座及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我得到一点启示。一节生动的语文课,就像花儿绽放时发出的香味,流畅、敦厚、激情,以味诱人,以情感人,让人有所鉴赏。

然而语文课堂提问,即课堂提问的规律、准则、标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当中,有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提问皆是课文中字面上有的,却没能提升到更深的层次上来。有些老师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多累。问题数量多。一节课,老师在不停的提问,学生不断地应答,看似内容丰富,课很满,实际上却失去了语文课的语文味,这样的课上得太疲惫,老师准备的多、问得累,学生听得醉,困意绵绵,产生讨厌。

零碎。问题松散零碎。教师没能从教材的整体出发,缺乏全局观。有时明明能够通过一个主问题统领文章内容,让学生集中阅读,系统思考,然后连贯作出解答,教师偏偏要将其肢解成若干零碎的小问题,学生的回答也是片言碎语。

肤浅。问题简单肤浅,缺乏思考价值,不能开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简单的判断性问题所占比例极大。所提的问题始终做表面文章,范围也小。对学生的局限性很大,在思想内涵上却深入不下去。

干浮。提问死板干巴,枯燥无味。提问前不善于作必要的铺垫准备,提问中也没有其他适合学生的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和动作方式与之穿插配合,问题转换时,问题与问题之间衔接也不自然恰当的过渡,而是生硬强加过去。问题的解决毛躁、浮飘。让听者感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好又到了另一个问题,教师也不加追究。

上述四项,基本涵盖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出现的问题。常言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一、加强主体意识

兵书上言“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认识别人的人是智者。那么在教学活动当中,了解学生的水平和知识经验再开讲才是明智的。传统的教育老师只顾完成自己的课时,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老师收效少,学生苦恼多。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质疑了多少。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出更多更好的有价值的问题,才是实现我们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老师设计提问的难度,既不能低于或等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水平,也不能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脱节。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提问,才是最有价值的。

二、设计提问的技巧

1、课堂提问要有创新,出其不意。

所谓“创新”,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从而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工具性,如上《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我问:谁知道“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说;“‘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我说;“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出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说:“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我说:“刚才的同学都说到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去。我接着说:“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思了片刻,于是说: “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像人一样十分勤劳。”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很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我及时的鼓励说明同学们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给了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达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有思考价值。

课堂上一问一答这种简单机械的问答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们要由“小步提问”变成“大步提问”,一节课要有1到2个大问题以引起学生大块地活动。要给学生留下大块的思考空间,从而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学《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可以提炼一两个大问题:“千年的‘梦’是指什么?千年‘梦’是怎么圆的?为什么千年的‘梦’今朝圆了?”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学生研读课文的主要线索,问题的内涵就比较丰富,学生思维的空间就大一些,他们就能从文章中找到相应的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出自己的看法。

4、要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思考,才能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能力,《颐和园》是老教材中一篇很美的课文,讲到此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读完课题之后,针对课题来提问。学生也许会问:颐和园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园?,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再来学习课文,他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师趁兴追寻,跟随作者的游览顺序我们先游长廊,作者写出了长廊什么特点?学生就会找出相应的句子,品读,教师引导概括:“不仅写出了廊内的画美,还写出了廊外的花美。作者的写作顺序:先写总体美,再写廊内美,廊外美,最后写感受。其中用了例数字的说明方法。”学生陶醉此境时,教师抓住时机追引:“你们家乡的哪些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呢?”生就会开启智慧大门,说出家乡某地方也像长廊那样美,最后让学生动笔写下来。从而培养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1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35-01

在教研活动中,很多老师说:“语文课不如数学课,不容易提出问题,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准确掌握。”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有道理,实则不然。语文课涵盖着字、词、句、段、片、写作等众多方面,怎会没问题可提呢?我觉得之所以产生这种误解,是因为对教材的把握、理解不够深度,对课堂设计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提问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读文时提问

语文新授课的第一课时,我都安排学生读文,因为只有反复读文,学生才能明白课文的意思,否则老师讲得再全面再透彻也无济于事。学生通过课本上的拼音,能大致读下来全文。这时,教师泛读,把容易出错的地方强调几遍,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学生重新读,读的形式最好摈弃齐读,指名读,指名评议,找出不足,这样既搭建了学生展示的平台,又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评议后,提问学生:文章提到了哪些人?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喜欢这篇课文吗?你从中懂得了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涵盖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二、学字时提问

比如教学“教”字,怎么读?哪位同学能组成词语?哪位同学能说一句带“教”字词语的话?有几个读音?列举词语请同学朗读,你怎样记住这个字?问题很多很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控制提问的人数及次数,只要学生能掌握就可以了。

三、教师讲解课文时提问

在教学一年级《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低,表达水平差,便做了如下的问题设计:1.小白兔在山坡上看到了哪些朋友?2.小燕子、小鱼、蚂蚁分别说了些什么?3.后来天真得下雨了吗?提问时我最大限度地给后进生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说,对有进步的同学给与表扬。学生们得到肯定,学习兴趣大增。中高年级的课文讲解,要有机地与写作相结合。比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分别讲到桂林的山,桂林的水,作者运用了排比句,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山和水的特点。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仿写,这样把修辞手法的知识进行了实际应用,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学生的相像力得到发挥,不在局限书本的小圈子。教师让学生进行展示,教师适时点评,克服了学生写作难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遵循阶梯性原则。应该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单的开始,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使学生掌握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让学生更牢的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一文中,如果老师直接提问“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很多学生都回答不出,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那种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但是老师可以循序渐进,先提问“鲁迅先生是如何对待民众和敌人的?”这样学生可以先从课本上找出答案,等学生提升了一个阶段之后再提问较难的问题,这样便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四、写作前提问

教师在上写作课前,往往先是一大堆写作要求及写法的讲解,殊不知,学生越听越糊涂。为改变这样的弊端,我和同学们开始交谈:“生活中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现在我们挑选一件,能不能给大家说说呢?”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想说的话做一个清晰地整理,然后请几名同学上台来讲。每名同学讲完后,其他同学评议,通过比较,学生头脑中对“意义”一词有了清晰的感悟。有了内容后,表达起来就轻松多了。

作文修改是一項很大的任务,教师可以抽查批改,其他的让学生评议。评议时,说出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不够好,怎样修改,学生不能完成的,教师再助一臂之力,这样,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提升。比如学生作文《美丽的春天》,一名同学写了梨花、桃花、垂柳、小河、山坡等美丽的景色,最后写到了种大棚菜的辛勤农民。我宣读了这篇范文,并提示了一句:“景色的美丽,离不开人们的劳作。”很多同学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不足,他们当堂就进行了修改,有的加了除草的画面,有的加入了人们的谈话,有的产生联想,联想到父母在田间的劳作等等。修改后的文章内容丰富了,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上一篇:宁夏人民政府网下一篇:中国旅游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