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8篇)
1.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篇一
12月份新闻背景材料
1、新华网南非德班12月11日电(记者 邵海军 陈勇 于大波)经过近两周“马拉松式”的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7次缔约方会议当地时间11日凌晨在南非德班闭幕,大会通过决议,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决定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大会原定于9日晚闭幕,但由于各方对部分焦点问题分歧严重,争执不下,最后将谈判拖入“加时赛”。最终,大会通过了《议定书》工作组和《公约》之下的“长期合作行动特设工作组”的决议,宣布继续《议定书》第二承诺期,从2013年开始实施。
在南非德班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延期一天后终于在今天清晨闭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德班会议取得了三大务实成果,虽然“大家都不满意,但是大家都能接受”。
其一是绿色气候基金得以启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
其二是打消了《京都议定书》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顾虑。《京都议定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其第一承诺期将于明年底到期。由于发达国家抵制,会前各界预期悲观,有舆论认为非洲或是《京都议定书》的“墓地”。
其三是明确了2020年以后的全球减排安排,决定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在这位追踪了20年国际气候谈判进程的专家看来,2007年巴厘岛和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各方信心爆满,预期过高,对谈判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所以对有限的成果会“感到失落”。从去年坎昆会议到今年德班会议,各方不再那么好高骛远,变得更为理性务实。
2、纪念中国入世10周年
10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和世贸组织共同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从那一时刻起,中国与世界的前途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那一时刻起,世界与中国交流融合的渠道更加通畅。
中国经济让世界受益
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IMF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使得全球经济增长从中受益”的结论,是世界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年来发展成就的基本判断。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经历严重衰退,我们在积极应对内外各种挑战、努力保持自身经济强劲增长的同时,也为维护世界多边贸易体系的持续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2009年和2010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世界之首。
全面进入市场竞争
10年来,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全面认知,一步步逐渐展开。这种认知伴随着贸易摩擦,也伴随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让中国和某些世贸组织成员国在贸易争端之中针锋相对,也让中国和国际社会一同在国际金融危机之中同舟共济。中国对规则的理解和运用更加熟悉自如,世界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也更加客观平和。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尽管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经济环境,但是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动摇,加入世贸组织的实践再次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需要世贸组织,世贸组织也离不开中国。
10年来的实践证明,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影响之一:极大地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府逐渐学会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社会经济活动,服务职能明显增强;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优胜劣汰机制基本形成;市场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影响之二:世贸组织的“透明度”等规则,成为政府施政的重要理念之一。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成效显著,各级官员普遍接受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观念。
影响之三:中国企业由篱笆保护的“羊”变成了在市场竞争中觅食的“狼”。
入世前,“狼来了”的呼声一度不绝于耳,人们怀疑国内企业在失去“篱笆”保护之后,能否抵挡来势凶猛的“群狼”?世贸规则下的有序竞争,逼迫中国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贸易摩擦中,主动向“狼”学习觅食经验和生存方法,与“群狼”共舞,逐步树立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全球意识,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们担忧受到强大冲击的农业、汽车和金融行业,10年间通过自身的努力,摆脱了困境,赢得了发展。
当前,西方国家债务危机的阴影仍在蔓延,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过去10年中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一些西方国家屡屡将贸易保护主义的矛头对准中国。2009年中国的出口占全球9.6%,但是遭受的反倾销案例占全球的40%,反补贴案例占全球的75%,遭遇贸易调查数占同期全球案件总数的43%。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将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观察世界、观察中国,根据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和质量,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更好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我们将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更加注重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将进一步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我们将坚持进口和出口并重,把扩大进口和稳定出口结合起来,把积极扩大进口作为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
——中国将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区域多样化和发展不平衡蕴含着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资机会。我们将把扩大对外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协同推动沿海、内陆、沿边开放,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均衡协调的区域开放新格局。
——中国将进一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继续欢迎各国投资者来华投资兴业,鼓励外商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推动国内技术创新。中国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决策原则,引导企业有序开展境外投资合作,重视开展有利于不发达国家改善民生和增强自主发展能力的合作,承担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
——中国将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我们将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开展涉外经济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清理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推动政府服务朝着更加规范有序、公正公开的方向发展。我们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良好经营环境。
——中国将进一步推动共同发展。我们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承担力所能及的义务和责任,继续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同各国一道分享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使中国发展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中国将同各国合力应对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新贡献。这是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在开放中抢抓机遇、趋利避害,中国经济赢得了空间,提升了整体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这是和世界共赢的十年:兑现承诺、勇于担当。负责任的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世界也从中国发展中分享越来越多的机遇。
这是中国人视野和观念发生重大变化的十年:经历开放洗礼,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增强了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
这是对未来的昭示:加快改革步伐、提升开放水平,是把握机遇、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
3、校车安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把校车安全问题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温家宝总理在11月27日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针对校车安全问题表示,“我要求法制办在一个月内制订出《校车安全条例》”。
这一讲话至今仅半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昨天公布《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民意,公众如有修改意见,可在明年1月11日前进行反馈。
这一高效的立法速度足以证明立法解决国内校车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充分证明了民生问题的分量。■对话
校车政策更利于农村学生
记者:看了校车安全条例,感觉政策对农村孩子更有利,是否对城市校车并不鼓励?
王敬波:这个宗旨是对的。因为校车主要对农村居住在偏远地区的孩子很有帮助,很多农村学校因为撤并而取消,造成农村孩子上学比较困难,校车对他们来说更为需要。城市居民住得相对集中,大部分采取就近上学的方式,城市中真正对校车有需求的反而是来自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选择而出现的择校家庭。我们不能把城里的情况和农村的情况混为一谈,两者的基础是不一样的。
记者:条例中允许对校车进行社会捐赠,有没有可能发展为赞助费的变种?
王敬波:单独从校车发展上,社会捐赠是值得鼓励的。因为校车是为公众服务,满足公共需求,是公共交通的一部分,社会捐赠扶持社会教育的发展,是值得鼓励的。至于会不会往另一个方向发展目前还不好说。
记者:条例中对校车报废年限、时速均有明确的要求,专家们论证时是否讨论过过于严格的要求会给学校和运营公司造成压力?
王敬波:这些问题讨论过。制定了很高的安全标准,如果没有政府强力的财政支持的话,很多学校、运营机构可能会退出。城里的孩子还好说,农村的孩子上学可能会出现问题。不过,校车作为特殊车辆,必须要有一个严格的安全标准,这个要优先保障。对社会化运营的公司来说,除了考虑风险,还会考虑利润的问题,如果有利润,风险再高也是愿意运营的。
王敬波:校车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一些国外经验尤其是在校车优先通行权上,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过在具体操作中,还要考虑到中国国情。4、201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定调”与“微调”
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了去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政策不变的背后显示出决策层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政策不变不意味着政策不会调整。
政策不变,但会“边走边调”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形势开始发生新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也迎来了新的调整窗口。有业内人士谏言,财政政策可否从积极转向稳健,货币政策可否从稳健转向宽松或者适度宽松。
然而,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2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稳健实际上是中性的涵义,既不是扩张也不是收缩,以稳为主。积极的财政政策,现在的理解就是财政政策的实施方式将发生改变。2009年以后主要是通过增加政府开支,现在更多的是通过结构性减税。从财政政策的操作模式来看,这两个,一个侧重需求,一个侧重供给。现在实际上更进一步的是侧重供给方面的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员张立群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保”还是“稳”,2012不走2008的路
从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喜忧参半。
喜的是,通胀有所缓解,下行趋势明显。CPI和PPI(生产者物价指数)双双创下年内新低;忧的是,PMI(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滑落到50之下,工业下滑趋势明显,出口情况也不乐观。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速远低于去年10%以上的水平。总的说来,通货膨胀上升步伐大幅放缓,但明年经济前景不容乐观。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定调”后,有学者将明年中国经济运行的政策主基调概括为“保增长、调结构、管通胀”。“保增长”的提法出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当时,中央果断决策提出“保增长”,旨在防止经济增长速度过度下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定调明年的经济社会工作:稳中求进。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2012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主要任务: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2012年做好经济工作的十八字方针:
稳增长
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控物价
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调结构
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惠民生
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抓改革
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促和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这些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怎么说?
【中等收入者】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消费】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
【减税】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房价】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农民工进城】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
【人民币】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资本市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小微企业】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三公”经费】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5、外交部:不能简单用“软”和“硬”界定中国外交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张朔)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乐玉成18日上午在北京表示,不能简单地用“软”和“硬”来界定中国外交。就如何看待和理解中国外交阐述四点看法:
第一,要看到中国外交成就来之不易。第二,要看到中国外交顺应了世界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大势。第三,不能简单地用“软”和“硬”来界定中国外交。第四,要看到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并不容易。
“国际上特别是西方一些人指责中国外交强硬了,不像过去好说话。但是国内一些舆论又说我们的外交太软,主张‘亮剑’,要求教训一些国家。这本身就表明,从不同的角度看中国外交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乐玉成说,不能说动枪动炮才是硬,通过对话谈判解决分歧就是软。中国人讲刚柔相济,“柔”和“刚”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就像一个人有温和的时候也有发怒的时候,一支军队有勇往直前的时候也有迂回周旋的时候。斗争和妥协都不是外交的目的,也不是评判外交好坏的标准,而只是实现外交目标的方式和选项。这就要求我们该斗争的斗争,该合作的合作,该周旋的周旋。
“智慧比拳头更重要。”乐玉成说。外交要着眼大局和全局来进行谋划,兼顾眼前和长远、局部和整体,政治和经济利益,统筹考虑国家利益、形象和责任。外交搞得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国家的综合实力是不是增强了,国家的地位是不是上升了,国家的利益是不是增加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发展成就。这些成就的背后凝聚着各行各业的努力,自然也包括外交的贡献。在世界主要大国中,中国外交是十分成功的,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应该对这一点感到自豪。
2.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篇二
一、认真研究分析背景材料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作为一名编辑、记者, 研究分析背景材料是调整自身知识结构, 增加才智, 提高业务素质的需要, 也是运用好新闻背景的前提。研究分析背景是采访的入手点, 是为采访而进行的采访。其作用在于提高认识, 增强洞察力, 发现线索, 吸收使用;同时进一步开掘报道的深度, 避免停留在一般性了解水平上做报道。很多有丰富经验的编辑和记者十分重视研究背景材料, 并将这一工作作为采访的开端。
深度报道离不开历史知识、时代背景、科学知识等等材料的运用。许多对比性报道、分析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 正是由于背景材料运用贴切, 才使报道具有无可争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新闻背景的运用还涉及到背景材料的选择问题, 这样才能将背景材料达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实践证明, 新闻背景的选择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紧扣主题选择典型背景材料;根据交待清楚新闻事实的需要, 选择背景材料;根据受众的需求选择背景材料;为新闻增色添辉, 选择背景材料;根据新闻内容、表现形式, 选择背景材料。
所以综合分析新闻背景材料, 既可使编辑、记者获得判断事物的可靠依据, 也可使编辑、记者挖掘出更好的新闻报道线索, 提升新闻报道的水平。
二、如何选择运用电视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背景的运用, 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选择哪些东西作背景材料, 以什么样的形式表达, 完全取决于新闻主题的需要。这就是说, 选择新闻背景材料, 既要与主体有关, 又要便于表达主题。因此, 应在服从新闻主题的基础上, 不拘一格, 灵活机动地选择运用背景材料。笔者认为, 选择运用新闻背景材料应该精当, 巧妙, 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
1、紧扣主题选择典型背景材料, 防止喧宾夺主
每一个新闻事实的发生, 都有与其相关的新闻背景。没有新闻背景, 就构不成新闻事实。新闻背景起着烘托, 突出, 深化主题的作用, 决定它必须和新闻中的主要人物, 主要事实紧扣起来。离开这一点, 再精彩的背景材料也是多余, 应予删除。如果不是按主题的需要严格选择背景材料, 东拉西扯, 枝蔓恒生, 就会冲淡主题, 弄巧成拙。
2、有的放矢, 以交代清楚新闻事实为限度
由于有些新闻是具有连续性的, 不可能每位观众都是至始至终地关注了每条新闻, 因此, 最初发生的事件就成为了后续报道的新闻背景。如以色列政府宣布前总理沙龙已经无法行使总理职能, 不是很关注国际新闻的人就不明白为什么, 那就需要解释他数月前中风住进医院昏迷不醒, 一直没有好转事实背景。
三、恰当运用新闻背景可以提高电视新闻价值
由于新闻背景大多是早已发生或早已存在的事情。本身并不是新闻, 更不是新闻主体, 在新闻成分中处于从属地位。但是从另一面看, 新闻背景对更完整, 更全面, 更充分地认识新闻事实的本质, 突出新闻事实的价值, 又可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新闻背景选择得恰当, 运用的充分, 新闻的主题思想就会被挖掘得更深刻, 新闻价值就会体现的更充分。反之, 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就难以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表达。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恰当运用不同形式, 类别的新闻背景可以提高电视新闻的报道价值, 而且增强电视新闻的可视性和吸引力。要用释疑性的新闻背景资料, 对新闻发生的过程, 特定环境所涉及的一些新概念, 新名词和专业术语进行解释, 使观众对新闻事实了解更全面, 新闻报道的题材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读者会因各自社会阅历, 文化层次及所从事职业的不同, 对同一新闻事实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新闻媒体针对特定的作者对象, 交代必要的新闻背景, 使读者对新闻事实的意义, 有关知识有更全面的了解。没有必须的解疑释或的新闻背景材料, 电视新闻就不能在读者中产生兴趣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电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要发挥电视自身优势
电视媒体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电视新闻是以声画同步, 声画结合形象化传播信息的。因此, 电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除了要像广播解说, 报纸文字那样交代背景外, 还要更注意发挥其自身特点, 尽可能用电视媒介所提供的各种手段交代背景材料。电视新闻在背景材料的运用上, 有别于广播, 报纸。它不宜使用大量的直接叙述, 分析, 论证, 而需要借助有关电脑图表, 同期声, 文献, 照片, 影片, 录像, 音乐等声画资料, 使观众直观可感,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运用电脑动画特技, 设计数据图表, 现场模型, 字幕来交代背景
在这一方面, 报纸和广播所无法做到的。恰当的动画图表插入分析, 不仅增加了生动形象可视性, 避免了文字的冗长叙述, 而且还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记忆深刻。例如, 中央电视台的长消息《中国经济峰回路转, 再入佳境》, 他获得了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这条消息其中一个突出的优点就是, 综合运用电视手段交代背景材料, 运用电脑图表这一形象的电视手段, 进行数字对比来形象地反映中国经济出现重要转机这一重大主题。
2、运用同期声来交代新闻背景
电视新闻对于一些事过境迁的新闻背景的介绍, 不像广播, 报纸那样可以无所顾忌的叙述, 而要考虑有无当时场景的画面。运用同期声来叙述新闻背景材料, 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出镜播报, 二是指被采访者对已经过去发生的事情过程, 场景和结果等叙述。前一种是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直接转述从报刊杂志的文章, 史料和有关文件中引出的与新闻事件有关联的资料, 或者通过解说道明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环境, 条件等, 这种现场直接口播, 转述, 解说的方式都具有较强引证性与说服力。
五、做好新闻背景材料的开发利用
3.重视背景材料在答题中的作用 篇三
一、事实类背景材料的作用
有的材料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问题或困难。如果是“是什么”类(概括经济信息、概括材料反映的问题等)的试题,需要考生在把握材料主旨及分层观点的基础上,转化为理论术语。如果是“为什么”类(影响、意义、依据、原因等)的试题,需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分析该类现象、问题出现或存在的原因,或者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探究出现该类现象、解决该类问题所产生的影响。从现实角度分析原因或影响时,要注意从国家、公民等不同主体的角度分析。如果是“怎么办”类(措施、建议、启示等)的试题,答题时就要围绕该现象、问题(或困难)的具体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
【典例1】(2016·全国课标卷II)新能源汽车以其碳排放低、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购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对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存在许多顾虑。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制定融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
综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是一道“影响类”的试题,试题要求从消费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生产,有利于制造出性能更优、数量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来说,这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改变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产业发展来说,既要从汽车业自身发展来分析问题,又要从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来分析问题。
答案:对消费者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
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二、措施类背景材料的作用
有的材料介绍的是具体做法或经验,如果是“为什么”类(影响、意义、依据、原因等)的试题,答题时则需要分析每一条具体的做法或经验有何积极影响;如果是“怎么办”类(措施、建议、启示等)的试题,则需要结合理论知识,对错误做法提出修改和完善意见,把合理做法或先进经验用理论术语表达出来。
【典例2】(2016·全国课标卷III)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来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文化生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
解析:本题是一道“启示类”试题,材料反映了屠呦呦团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审题的关键在于概括该事件的层次,并把材料语言与文化理论知识链接起来:“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体现了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要立足于社会实践的需要、“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 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体现了在实践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体现了运用现代科技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答案: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效果类背景材料的作用
有的材料介绍的是有关政策、措施或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影响、发挥的作用,如果是“为什么”类(影响、意义、依据、原因等)试题,把背景材料分层次转化为理论术语,就能说明出台该政策、提出该观点的影响、意义或原因;如果是“怎么办”类(措施、建议、启示等)的试题,则需要就如何扩大正面影响、发展其积极作用,克服负面影响、完善相关政策(或观点)提出建议。
【典例3】(2016·全国课标卷I)国际产能合作是指两个经济体之间进行产能供求跨国或者跨地区配置的联合行动。2015年底,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0余个国家签订了产能合作协议。开展跨国产能合作的中国产业,既有以轻工、家电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以钢铁、平板玻璃为主的富余产能优势产业,又有以通信设备、轨道交通为主的装备制造优势产业,同时还带动了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埃及是“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中埃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截至2015年底,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第一期吸引了68家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石油装备、高低压电器、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等产业园区。合作区吸引投资近10亿美元,年销售额约1.5亿美元,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说明推动“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和中国是双赢的选择。
解析:本题是一道“影响类”试题,第一段材料反映了国际产能合作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三类”优势产业开展跨国产能合作,扩大了优势产业的市场范围,促进了优势产业“走出去”;通讯等优势行业的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提高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提高了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地位。第二段材料反映了国际产能合作对沿线国家的影响:“吸引了企业入驻”,有利于提高生产能力、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能够扩大产品供给;“年纳税约2亿埃镑,为当地创造了2000多个工作岗位”,体现了国际产能合作能够增加税收、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
答案:沿线国家:扩大产品供给;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
4.浅谈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 篇四
王瑛斌,齐虹慧(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 150018)
摘 要: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等要素的实现,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极为重要,其中新闻档案资料的准备就是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新闻档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新闻档案主要是经常整理、分类、归档的各种文字资料,是总结历史经验的依据也是了解事情或人物背景的重要材料,发挥好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旨在分析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重要作用,希望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思。
关键词:新闻档案;新闻采访;管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3-0138-02
一、新闻与新闻档案
(一)含义
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档案,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在宣传报道活动中形成的,经过分类、整理、归档的各种文件、录音、录像、照片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
(二)关系
新闻档案因为是整理、分类、归档的各种文字资料,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资料,恰当地使用新闻档案对于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运用好新闻档案,可以保证充足的信息量。因为,新闻就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在最短的时间内要保证事实的准确表达,就需要记者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材料是新闻采访中很重要的环节,是完成高质量写作的基础,可以深化新闻主题,扩大信息量。只有当资料充足、信息丰富的时候,才能在所有的信息中按照逻辑、理清事情发展的来龙去脉、发现事物最本真的情况,才能在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中实现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及时性。
运用好新闻档案,可以保证提供鲜活的背景资料。新闻的历史条件实际上就是事件本身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历史条件能够对新闻报道起到补充的作用,通过历史材料的陈述,能客观分析事件的发展过程,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件,并且能够拓展延伸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增加了受众对新闻的感受,事实上增加了新闻的整体性和趣味性。环境条件也是客观阐述了事情发展所处的特定环境,将用过的或看似无用的资料作为背景资料去使用,不仅可以让老资料焕发出新意,提高再利用率,可使新闻稿件内容更充实,信息量更丰富。各种的总结材料、情况汇报都是收集背景资料的主要途径。运用好背景材料能够扩充新闻报道,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也有利于新闻采访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新闻档案资料的功能
新闻档案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记录,用文本、录音以及其他各种媒介的方式,记录下了人类在历史活动过程中的许多经验和事件。由于历史总是具有可借鉴性,具有客观历史性,毫无疑问,新闻档案就是一种珍贵的财富。能够传递海量的信息、促进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递还有客观事实的保存。对于新闻事业来说,客观存在就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只有具有了客观存在的事实,才会有新闻的存在。因此,新闻档案在新闻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强大。
(一)新闻档案资料具有事实存贮功能
由于新闻档案就是客观历史依据的凭证,它的存在是其他许多资料都不可以替代的,它最重要的价值也就体现在了保存客观史料记载上,不是任意虚构的,而是客观保存的。因此,对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保证都做出了巨大的发展。只有在事实基础上进行材料的分析和总结,才能推断出事实客观的发展逻辑和因果,才是符合新闻要求的报道。
(二)新闻档案资料具有积极的教育功能
事实上,这些新闻资料都是相对具有历史价值以及保存价值的资料,是具有积极的教育促进意义或者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的历史事件等。当使用这些新闻档案资料的时候,也将资料中所记录的历史事实重新传递给了受众,唤起了他们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于那段历史的记忆和教训,因此,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适当运用历史档案资料,可起到社会教育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新闻档案资料具有知识传递的功能
因为通常具有社会积极意义的知识和历史才会被记录在案,才会以史料的形式保存和传递下来,这些档案中也融合了当时的知识和智慧,是一种人类高度文明的结晶。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丰富的背景材料来扩展阅读、延伸阅读,对于受众来说,本来就是一种极为有利的知识传递方式,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无疑是开发利用知识资源。
(四)新闻档案资料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在使用新闻档案治疗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到的就是新闻档案资料的文化传播功能,在这些事实性和史诗性的资料中,都蕴含了当代主流社会文化的积极内涵和精神,这些素材的运用,在新闻报道中会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新闻背景材料和新闻事实的结合,会将事件的发展生动地呈现给受众,每一个背景材料的`运用都是积极有效的,是能够对新闻事实起到解释说明等作用的,也因此能够帮助受众加深对新闻的认识,达到了深化主题的目的。
三、新闻档案在新闻中的应用
(一)新闻档案资料是新闻采访的必备条件
新闻采访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这是一个合格的记者所必备的基本工作素质。纵观中外发展历史,但凡是在新闻事业发展上有建树的知名记者,都会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资料收集,为自己的采访工作做好足够的史料支撑。例如:范长江在采访前都会查阅史书和地方志,找到最翔实的资料。意大利知名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在采访前也会准备长达一周的时间,用来收集翔实的史料资料。这些优秀的历史事件和经验都教育后来人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翔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是因为背景材料的翔实与否会影响到记者对于一个新闻事件的分析和判断,对其采访过程产生重大的影响。面对一些记者从未涉及的领域或者记者本身不是特别熟悉的领域,顺利地完成采访工作,就需要借鉴到丰富的新闻档案资料,充分利用档案资料,事先了解采访涉及的历史背景,掌握一定的材料做支撑。记者对事件发生的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了解得越详实,越能清晰地厘清事件的内在逻辑以及其外部关联。记者以清晰的思维来判断采访过程中的取舍,来衡量事件发生各方的冲突与矛盾,就能更好地展示事件的原始本末。
其次,很多的档案资料也是实现成功的新闻采访取得的重要途径。由于档案资料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并且有相关的事件链接,记者在审阅这些翔实的资料时,容易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新闻点,凭借敏锐的新闻敏感,做出深刻的见解,进行深入的采访和分析。进行纵向对比即与历史对比,找出变化,分析原因,写出新闻。
(二)新闻档案是为报道成功提供重要支撑
要完成一个好的新闻作品。不仅需要的是周密的新闻报道过程,还需要对采访资料进行把关,最后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新闻档案资料也发挥了重要的职称作用。新闻报道的种类很多,包括有简讯、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专题报道、专访、评论等。深度报道、专访以及专题报道几种形式因为具备了丰富的信息量、多角度地解读了事件、深层次的分析了事件的原因结果等,因此,也具备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因此,要做好深度报道、专题报道对记者编辑的要求就是要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作为背景材料的补充,因此,新闻档案材料在这个时候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有关档案资料进行分类、提炼、加工,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深刻和全面。在新闻报道中,那些优秀的新闻专题报道、深度报道都会运用到丰富的档案资料。
此外,由于有些新闻档案资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在历史时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没有被公布,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事件的新闻档案资料就很容易,也能够引起受众的兴趣。在新闻报道中使用丰富是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的,在报道中,用事实陈述事实,就避免了记者从主观的角度来阐述新闻事件,以客观的角度来展示事件发展的原委,完整展现历史演变过程,深刻分析特定背景,从而帮助受众者更好地了解事实真相。
(三)切实增强档案意识和利用能力
新闻工作者需要增强自己的档案利用的意识,要善于利用各类档案资源,在多门类的行业中努力地寻找有效的资源,在新闻采访中在新闻报道中,都利用客观的事实资料来展示事实。要学会好好地利用新闻档案资料,对新闻工作者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筛选信息和资料,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档案专业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这些专业的素养就能减少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选用最具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资料。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增强辨别档案信息真伪优劣的能力。
此外,新闻工作者不仅需要学会合理利用档案资料,还需要自己有意识地保存有价值有重要意义的新闻资料,在自己的新闻采访和新闻报道工作中,将那些在以后相关的报道或者重要的人物、重要的事件保存和记录下来,将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的新闻发展做出更高的准备。
四、结论
新闻本来就是对新近事实的报道,因此也非常重视事实资料的选择,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等要素的实现,在新闻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就极为重要,其中新闻档案资料的准备就是准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档案资料就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背景资料,记者编辑在做深度报道、专题等方面,利用丰富的史料和背景材料都能更加充实新闻,新闻报道的内容将更加广泛,形式也会更加多样,本文分析了新闻档案的重要性、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和影响,旨在探析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新途径。
5.如何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篇五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新闻舆论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监督作用。从党的十三大以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明确提出:重视和发挥传播媒介的舆论监督,逐步完善监督机制,使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由此看来,开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舆论监督,是我们党赋予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和工作职责。作为县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积极发挥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作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充分认识县级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作用
一是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在目前社会不断变革的时期,地方上的反腐败斗争和行业不正之风也变的错综复杂。基础不牢,何以建高楼大厦?因此作为基层的新闻媒介加强对反腐倡廉的舆论监督非常重要。在监督中,监督什么,怎么监督,如果把握不好,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从宣传政策,法规,条例等入手,用宣传的手段来推动党中央确定的反腐败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在地方的贯彻落实。比如,在我们新闻或专题节目中开设《廉政之窗》《行风在线》《身边说法》,把生硬枯燥的法规,条文用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表达出来,以此来引导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促进防范腐败机制的形成,推进反腐倡廉法制的进程等。
二是舆论监督的示范作用。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江泽民同志说:“人民日报办得如何,对全国人民都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这些论述告诉我们,新闻媒介在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媒介刊发什么,不发什么,怎么发,都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县级广播电视要围绕中心,吃透政策,跟紧形势,多介绍各级各部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新做法新经验,多宣传郑培民、汪洋湖等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建立严格的播发审批程序,以良好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为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三是舆论监督的震慑警(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示作用。新闻舆论监督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是,这种监督以公开曝光为主要形式,传播快,范围广,影响大,有很强的震慑力和广泛的警示作用。2004年秋,郧县遭受长时间的暴雨袭击,很多农民房屋倒塌,让倒房户安全过冬成了县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然而郧县某乡镇不顾镇内倒房户的安危,却拿出大批的钱来装修政府的办公楼,在县领导过问后,该镇任然我行我素,郧县台在获得这一线索后,立即进行了采访报道,该镇迫于舆论压力,停止了办公楼装修,妥善安置了倒房农户的生活,这一事件在全县引起反响,其他乡镇和部门引以为戒,高度重视灾后重建工作,使大灾之年农民没有大的损失。从这件事来看,有些人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登报,不怕降职处分,就怕新闻曝光。同时县级新闻媒体还可以通过转播或播放上级媒体播发或制作的反腐倡廉的反面典型人,典型事,如程克杰,胡长青,程维高,王怀忠,广西南丹透水事件,山西繁峙矿难事件等,剖析这些人和事的腐败过程,对想腐败的干部产生一种巨大的震慑作用,对想干坏事的人起到抑制作用,对广大干部也能起到引以为戒的教育警示作用。
积极探索县级广播电视开展对反腐倡廉工作监督的方法和途径从这几年的工作实践看,我认为,县级广播电视开展舆论监督,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建设性态度从事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目的就是针砭时弊,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增进团结,维护稳定。因此,我们要把舆论监督的目的与地方党委的奋斗目标联系起来,以正面宣传为主,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善于发现和总结那些工作在基层、服务在基层、奉献在基层的活生生的勤廉俱优的集体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在进行反面报道时,要着眼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现矛盾,查找问题,而不能凭主观意志“找茬子”;要着眼于解决问题,改进工作,而不能满足于揭短扬丑,图一时之快,片面追求轰动效应。无论是批评错误,还是揭露问题,都要是建设性的。要有利于加强我们党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发展和保护先进生产力,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要以求实的精神开展舆论监督。作为党的喉舌,要把党政机关及其官员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舆论监督的重点,从党政机关重大决策和措施的制定情况,党政机关及其公务人员落实重大政策和措施情况,党的政治纪律执行情况,公共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廉政勤政情况,社会公共事业机构和垄断行业的不良行为,突出的社会丑恶现象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必须靠事实的力量,凭事实说话,用事实监督。必须深入采访和调查研究,掌握准确、全面、翔实的第一手材料。郧县某部门有一名科级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承包了一茶场,在经营的过程中短斤少两坑害消费者,今年3月的一个晚上记者接到举报,与工商执法人员一起在其家中当场查获已包装好的50斤短斤少两茶叶,记者在掌握第一手翔实资料的基础上对此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对这起事件背后以权谋私的阴暗行为进行了深刻揭露。这起事实确凿的舆论监督,既反映了群众普遍关注的坑害消费者的问题,又揭露了一个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不洁行为。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反映群众呼声,监督党政机关、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作用。
三是掌握舆论监督的技巧,以恰当的方法实施舆论监督。舆论监督工作难度较大,尤其县级新闻媒介舆论监督难度更大,对反腐倡廉工作监督更难,采访难,播发难,解决问题难。这种“难”,是舆论监督的共性。迎难而上,要求要把握舆论监督的基调、内容、时机、分寸,把握报道的力度、广度、角度。要抓住那些既能反映事件本质,又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舆论监督;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注意火候节奏,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量适度,密度适当,把握分寸;要运用公开报道、内参反映等多种形式开展批评性报道。从微观上讲,要精心组织每篇稿件,切实抓好选题准确、采访深入、播发严格、跟踪报道等各个环节,从选题取材、遣词造句、切入角度、力度大小等方面认真把握,努力在舆论监督的具体运行过程中,做到“解难不发难、补台不拆台、帮忙不添乱”,保证实际效果。
6.新闻漫画在报纸中的作用 篇六
——谈新闻漫画在报纸中的作用
漫画是一种富于讽刺与幽默,引人会心地发笑的艺术作品。它采用高度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夸张手法和灵活多变的表现技巧,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不仅能使读者在笑声中产生丰富的联想,而且能切中时弊,产生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因为它费墨不多,却能入木三分地反映出问题的本质,所以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漫画作为报纸的常客.也常被你为新闻漫画。它既能运用幽默感和夸张手法来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事物、新道德、新风尚,又能揭露社会上的一些腐败落后现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深受新闻报刊编辑部门的青睐。
我国报纸由传统的“读文时代”进入“读图时代”,这既是对读者已经变化了的阅读习惯的主动适应,同时也是发挥图片的视觉优势,实现版面革新的要求。各类图片在报纸版面上的地位不断提高。新闻照片凝固真实的瞬间,以视觉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对编辑来讲,一张好照片就基本把版面定位好了。编辑经常为照片苦恼,特别是做新闻评论和经济的编辑,更是常常为一张好照片发愁。多年以来,在新闻摄影界已形成一种看法,认为经济新闻照片难拍,就连一些优秀的社会、街区新闻摄影记者也感到想拍较有感觉的经济新闻照片无从下手。相反,漫画却能弥补摄影新闻无法表现的内涵和深度,有针对性地调整版面视觉效果,活灵活现表达编辑在报纸上的独特寓意。那么,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新闻漫画究竟有什么作用呢?了解这个问题,对创作和编辑新闻漫画,发挥新闻漫画在新闻报道中的优势是大有益处的。与传统漫画充当讽刺与幽默功能相比,新闻漫画在现代报纸中,可以承担不逊于其他新闻表现手法的报道作用。这些作用有报道新闻、舆论监督、解释新闻、教育引导、幽默劝说、报纸审美作用。1.报道新闻作用。纸质媒体在电视台和网络冲击下,只能给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尽快提供电视、网络所没有报道的新闻以及它们没有报道的新闻细节
发稿: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新闻漫画是以新闻为题材内容,通过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而产生功能作用的一种漫画,它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
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众多报纸的信赖。本文论述了我国报纸新闻漫画的历史与现状,新闻漫画的类型及特征,并就我国当前新闻漫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策略上提出了解决方法及建议。
一、新闻漫画在我国报学史上有着优秀的传统
新闻漫画也称时事漫画,和报纸相伴而行的,很早就出现在许多国家的报纸上,没有现代报业的发展也就不会有漫画。世界漫画史上典型的新闻漫画之一,应该是巴黎公社时期法国著名漫画家莫洛克的组画《一周师事概述》了,它描述了1871年5月9日至16日期间的9桩重要事件。【1】画家以稍加夸张的笔法,及时地报道了巴黎公社时期一周内敌我双方激烈斗争的军事、政治动向。
新闻漫画在我国报学史上有着优秀的传统。自晚清有了近代报纸,新闻漫画就出现了。如当时影响较大的《点石斋》发表的漫画已具备了新闻漫画的雏形。清末民初称为“时画”。1903年,上海《俄事警闻》刊登的时局图,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报刊新闻漫画。1907年4月间,《申报》为配合立宪运动的报道,刊出标题《立宪镜之一》《立宪镜之二》的新闻漫画,讽刺清政府声言要立宪、实则虚情假意、镇压刚刚兴起的立宪运动。【2】新闻漫画的使用,大大丰富了我国报纸的体裁形式。
1925年 丰子恺 先生从日本引进了“漫画”这一名称。
在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年代,我们的漫画家以其艺术的、锋利的刀笔,创作了大量伸张正义、鞭笞邪恶、揭露反动的漫画,唤醒和鼓舞了人民大众加入到革命洪流中去。“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光宇、叶浅予等众多画家,以漫画做刀枪,在媒体上发表了不少新闻漫画。1939年,沈同衡的《加冕图》在莫斯科“中国抗战画展”中获得好评,在苏联《文学报》上刊登介绍。
抗战胜利后,沈同衡在上海组织创立了我国漫画史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进步组织“漫画工学团”。解放战争时期,著名漫画 家华 君武、丁聪等带着激昂的爱国热忱,创作了一大批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内战阴谋的漫画,为促进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华 君武的新闻漫画《磨好刀再杀》,在报纸上发表后引起社会轰动。画面上一人左手拿着盾牌挡着自己,盾牌写着“和平方案”四个字,可盾牌后面的右手却在磨刀,形象地揭露了蒋介石为了篡夺胜利果实,一面勾结美帝国主义假调停,一面集结兵力进攻解放区的阴谋。
1953年2月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读者吴纪明的来信。信中写道:漫画是宣传工作中的有力工具之一。它通过生动活泼的形象,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教育,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可是有不少报纸对这一工作还重视不够,它们很少刊登漫画,因而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我希望各地报纸和美术工作者密切合作,更多地创作和发表一些好漫画及独幅画,以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
《人民日报》能够刊登这样的读者来信,足见当时报纸媒体对新闻漫画的重视。当时的报纸媒体也确实发表了大量的新闻漫画。漫画家方成回忆说:“我当时在《人民日报》,每天新华社的新闻稿来到报社,我就慢慢一条一条地看,一直看到晚上9点新闻稿发齐了。针对当天的新闻,有的再配上漫画。12点交稿,3个小时的时间,那才是真正的新闻漫画,做版像是打仗„„” 【3】
随着历史的进程,我国报纸的新闻漫画围绕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批判苏修、粉碎四人帮、九八抗洪、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2003年抗击非典等,都有着发挥了很好的功能。
我国著名漫画家、漫画活动家、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第一任会长沈同衡为新闻漫画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漫画新人尽心尽力,是全国知名的漫画活动家。1982年10月起,他在首都新闻学会领导下组建了首都新闻漫画研究组,任组长,主持每年一届的全国好新闻漫画评选工作;1987年10月组建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任第一任会长;1990年起主持每年一届的中国新闻奖漫画奖的评选。【4】中国新闻奖漫画奖的评选,是对新闻漫画的一个充分肯定。
漫画家、漫画史论家毕克官在《中国漫画发展概况》中指出,“中国漫画的整个发展是一个战斗的历程,中国近代的漫画一开始就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旗帜,是美术界参加战斗最早、最积极的一支力量,有力地配合了历次的革命斗争,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新闻漫画是漫画的一种,因此,毕克官的评价也适应于新闻漫画。
二、新闻漫画的定义和种类
我国报界前辈,著名漫画家王乐天说:“与其讲漫画是美术的一家,毋宁说漫画是新闻体裁之一。” 【5】随着国内对新闻漫画研究的深入,其定义众说纷纭。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沈同衡(笔名石东)先生的提法更为科学:“新闻漫画就是以新闻为题材内容,通过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而产生功能作用的一种漫画。” 【6】凡举国际国内时事,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带有新闻题材的漫画,都可以包括而统称为新闻漫画。新闻漫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新闻报道漫画。通常以单幅或组图(四格漫画)的形式(可配以少量的文字说明),再现某一新闻事件。
新闻讽刺漫画。通常是用比喻、象征和虚构等寓意性的创作手法来揭露、讽刺当前社会上出现的种种弊病,以真实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新闻讽刺漫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选题自由,反应迅速,已成为联系现实最紧密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人物漫画。是把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演员、运动员等新闻人物,用漫画的形式,再现给读者和观众。西方一些国家的报纸经常以漫画肖像代替新闻照片,附于新闻报道中。
新闻插图漫画。主要是辅助文学新闻评论,对文字内容起到强调和补充的作用,增强文字宣传的效果。同时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蕴含着作者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文字的简单图解。
当然,新闻漫画的创作领域可以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创作形式各种各样,其分类有各种方法,不一而足。
三、报纸新闻漫画的重要特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文学之不及。” 【7】漫画作为插图的一种,自然也具有这种能力。报纸上的新闻漫画更具有这种力量。
新闻漫画具有很强的新闻评论作用。新闻漫画是用漫画的形式聚焦社会热点,针砭时弊,针砭时弊,讽刺幽默,有很强的批判意识,反映出作者对新闻事实的评价,是形象化的评论。新闻漫画是作者基于新闻事实,在作品中以简洁的艺术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传播新闻,发表意见,借以讽刺、批评、歌颂某些人和事。但是,这种批判在针对一些人民内部矛盾时,又应当是善意的。
评论是新闻工作极其重要的部分,用漫画表现出来,含义就更尖刻,形象更诙谐有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正是:文字编辑写评论,漫画编辑画评论。【8】优秀的新闻漫画,分析问题,揭露问题、嬉笑怒骂,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舆论监督作用。段纪夫在今晚报的长篇连载漫画《老马正传》,华 君武在大连日报的连载漫画《猪八戒》,方唐在羊城晚报一版开辟的新闻漫画,在全国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新闻漫画艺术地表现新闻要素。新闻漫画是新闻报道的特殊形式,以画面的形像来表现新近发生的事实。新闻漫画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消息,尽管它同样要求有强烈的时效性、针对性,但我们不应该强求它完整地传达某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更不能要求它逼真地表现事物的实在外观。但是新闻漫画所讽刺或歌颂的事物,必须确实存在,是新近发生的事实和某一时期没有解决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有典型意义。一副画只能传达一事之“精要”,一得之见解,重在传神地刻画瞬间的典型形象,以催人联想,激人思考。【9】所以评价一幅新闻漫画不能看它是否具备新闻五要素,而应从新闻价值、艺术水平和社会效果三方面来加以综合考察,否则很可能使它变成新闻图解式的漫画,从而失去了新闻漫画的个性和特点。
新闻漫画有很强的艺术特征。新闻漫画既有新闻的报道作用,又有艺术的形象特征,是内在的新闻价值与外在的漫画表现手法的有机统一,它使读者爱看漫画和关心新闻的心理同时得到满足。新闻漫画强调艺术性,要有幽默感,也要有美感,造型到情节要有谐趣效果,都给人以美的感受,陶冶人的情节。常以夸张的笔触,流畅的线条,生动的形态,清晰的画面,发挥造型艺术的优势,为报刊注入一股清泉,活跃版面,使受众在笑声中得到教化,在画面中感悟美景,诙谐幽默与美感濡染统一。在密密麻麻的文章中,配上一幅小漫画,既画龙点睛又图文并茂。
新闻漫画有很强的娱乐、教育功能。幽默诙谐、生动有趣是新闻漫画的特色。读图时代,新闻漫画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很强的娱乐功能。并且,优秀的新闻漫画,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描画某一事物的某一片断,或者某一人物的某一言行,从而肯定、褒扬好人好事,反对、抨击坏人坏事,具有其特殊的新闻魅力。可以使受众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甚至荡涤灵魂。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下,新闻漫画的这一功能,特别值得提倡和研究。
总之,新闻漫画以形象化的宣传手段,融评论性、新闻性、艺术性于一体,形象生动,尖锐泼辣,寓庄于谐,有着文字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受众多报纸的信赖。
四、我国当代新闻漫画的问题与创新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到现在,我国报纸新闻漫画开始了新的发展,不过和其他艺术品种相比,确实发展不是很快。原因如下:
一是因为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直观、形象,吸引走了纸质媒介的一部分受众;同时,本来是报纸上一枝独秀的漫画,以动漫的形式出现在新媒体上了。漫画家侯晓强表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互动,影响了漫画创作的发展。
二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报纸排版技术的现代化,使报纸使用新闻照片更加方便。现在报纸都习惯于用照片来美化版面,新闻漫画美化版面的这个功能就被部分地替代了。【10】著名漫画家郑辛遥认为,近几年来,由于休闲文化的兴起,很多报纸把原有的漫画专栏改为更时尚、休闲的动漫作品专栏。不少漫画家因此找不到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另外,现在报纸都习惯于用照片来美化版面,新闻漫画的这个功能就被部分地替代了。
三是随着受众文化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漫画创作的难度加大了,可是漫画作品的稿酬却一直偏低。漫画也是一种艺术创作,低稿酬当然就没人愿意画了。在动漫作品的冲击下,漫画商业价值不明显的问题凸现出来。据中国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讽刺与幽默》主编徐鹏飞介绍,漫画作者的稿费很低,就连全国性的漫画大赛也没有奖金。由于漫画的市场不好,国内“职业漫画家人数不超过20人”。【11】因为业余,大多数漫画作者重视作品的技法、构图和色彩等方面,忽视构思,模仿、抄袭的事例也很多。
不能否认,传统漫画艺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正日趋减弱。新闻漫画的作用也日渐式微。
虽然当前新闻漫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不少,但是新闻漫画创作大环境更为宽松、自由,作品中幽默的东西越来越多。国内漫画更多地体现了健康向上的内容。反映人与环境、动物、土地等内容的专业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而与行业挂钩的反映税收、交通等题材的展览,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创作形式上,极具民族特色的水墨画被引入漫画创作,成为我国独有的创作形式。
要重塑新闻漫画在报纸和受众心目中的位置,首先要从新闻漫画作者自身找原因。鲁迅 先生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巧,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12】对于新闻漫画家来说,要从以下几点努力:
首先,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掌握分寸,以理服人,格调向上,做到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协调统一。著名漫画 家华 君 武 先生在《给战士讲漫画》中曾说过:“我们画漫画的要加强各种各样的修养,首先是政治修养。因为人首先要有个立场、观点。如果你没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就做不好什么事情,你也画不好漫画。” 【13】
其次,要做新闻漫画杂家,既要有精湛的间接报道新闻的绘画技巧,又要有擅长直接报道的一门速写、漫画或图示,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工夫,用文字配合漫画报道,并兼有社会活动家的素质。
再次,要热爱新闻漫画事业。在新时期,新闻漫画的主要作用,已经由过去反帝反封时期的匕首、投枪改变为治病救人的手术刀;同时,创作环境也很民主。新闻漫画要珍惜机遇,热爱新闻漫画事业,坚定信念,创造出新闻漫画精品,充分发挥新闻漫画宣传、启迪、教育的功效。
最后,要全面提高素养。不仅要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还要通晓美学、文艺学的本质和核心,甚至饱览史地、科技方面的最新知识,特别要掌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争取做个新闻界的通才,把学习党的新闻理论和漫画实践结合起来,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漫画,写出有分量、有见地的新闻漫画理论文章。
需要强调的是,新闻漫画要想达到新的高度,引入市场机制是大势所趋。应该发挥报纸发表新闻漫画的骨干和导向作用,有计划地推出新人新作,鼓励创作有个人风格、民族传统的优秀作品。
《南方周末》
(一)多媒体竞争的大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传媒业日益多元化的今天 报纸等印刷媒介早已不是传媒界的一枝独秀。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影响了报纸的“宠儿”地位。电子媒介的受众可以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只靠视听就能够获得新闻信息,而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形象性。
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最近作出的预测:报纸的阅读率将呈下降趋势。人们一天中可以用于接触报纸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电视和网络瓜分掉。从前读者平均要花54分钟看一份报纸,然而4/5内容靠“读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见,报纸本身总量的增加并未获得同等比例读者的增长,报纸所占有的受众正被其他媒介所分享,印刷媒介已无法回避电子媒介的强烈冲击。
在多媒体竞争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的强势媒体,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是值得所有报纸媒介思考的问题。就在这个瓜分新闻的媒介时代,《南方周末》仍然创造着报纸业界143万份发行量的奇迹,必有它独到之处。本文以《南方周末》“玉树地震特刊”为例进行研究,探究其如何有效地发挥出电子媒介所不可比拟的独特潜能,如何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占据市场并赢得受众。
(二)个案研究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40秒,我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的7.1级地震。这一重大的突发性灾难事件引起国内外媒体的强烈关注。据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新闻中心统计,截止到4月17日下午18时,共有133家中外媒体,532名新闻记者在灾区采访。其中,中国大陆媒体112家,445人;港澳台媒体13家,35人;国外媒体19家,52人。之后仍有媒体在前往玉树的途中,玉树地震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南方周末》的报道,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扬长避短,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相较于广电和网络媒体,报纸媒介尤其是周报的时效性差,信息容量也很有限。但报纸应该用有限的版面、有限的报道,创造最大化的文字意义。《南方周末》于是通过思想的深度性来弥补信息容量的不足。特刊注重了对报纸内容的选择,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将藏族佛教等内容与地震报道相结合,真切地认同人与人之间所连结的情感。玉树地震作为地震事件给人带来的沉重感,并不是地震带来的伤亡人数、社会损伤本身,而是国家哀悼、政府救援、喇嘛超度、报道者个人感受等多方面情感压力,并且最终归之于一种神秘安详的宗教文化信仰,强大的凝聚力和民族国家同胞的认同心理。特刊正是深刻地剖析了汉藏文化的差异,这些文字背后所要传达的深意不是靠文字的数量来体现,而是新闻价值和道德关怀。此外,还积极发挥图片的作用。报纸传播信息要靠文字的叙述,不像电子媒介依托科技能够直接创造出生动的画面。《南方周末》在张扬文字张力的同时,还积极发挥图片的力量。在玉树地震特刊上,使用了大量的新闻图片。虽然整个特刊都是黑白色调,但沉重之中能表达出报纸所要传达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特刊第六版《哀玉树?伤》使用整版画面的抗灾全景仿真图,标出了隆宝镇、结古镇、安冲乡、仲达乡、日麻村、玉树机场等灾情严重的地区,又介绍了时间、距离、人口、面积、海拔等灾区情况,给出了救援的基本数据。透过图片和文字进行的客观真实的报道,使读者更加了解灾区人民目前的生活状况。相比于玉树地震之后转瞬即逝的电视报道画面,黑白图片给人的印象更加深刻。二.精心策划。
媒体策划的作用在于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媒体自身也在不断向着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玉树地震发生之后的报道,如果不想写得千篇一律,就离不开报纸策划人精心的策划。1.从报道对象的特点出发组织报道。
《南方周末》在新闻报道中,很注重对报道对象的分析。特刊正是抓住了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这一点。玉树几乎是全民信教的地区,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所以创造性地使用藏语“唵嘛呢叭咪哞”六字真言,置于头版醒目的位置,作为报道主题。六字真言是藏族民众的精神寄托,用六字真言既可哀悼逝者,又可激励生者。正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主题设定,一下子吸引了受众的注意。
具体来看,特刊第二版至第五版将六字真言一一展开,以深化主题。
例如特刊的第三版《哀玉树?担》。“嘛呢——宝部心,象征宝珠。随心所愿,无不满足。此刻每一个中国人都在分担玉树的悲伤。”正是由于玉树地震的特殊性,是在藏族人民为主的地区的救援,注定与其他灾难地区的救援不同。震后,结古寺成为玉树震灾中的救援组织中心之一,喇嘛们的徒手挖掘和诵经祈福与政府和军队的现代化救援并行不悖,也就是在玉树,组成了政府与喇嘛进行互相交叉的特殊的救援队伍。
还有第四版《哀玉树?救》。“叭咪——莲花部心,象征智慧。去除烦恼,获得清净。我们重申对生命的尊重和信仰,以对抗灾难与死亡。”因为汉藏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读者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在发生如此重大的灾难之后,竟有喇嘛充满安详的面容和抢救经文的那些僧人。正是策划人重在对藏民的深入分析,让读者了解到生与死的交流,正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这种安静而强大的信仰力量。也让读者看遍生死轮回之后,理解藏民,开始重新认识藏民们的行为,体会到对生命对信仰的尊重。
这样《南方周末》在把握报道对象的基础上,将主题升华,实现传者和受者的相互交流和再认识,这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特征之一。2.讲究报道的规律和技巧。
《南方周末》使用专刊专版的报道形式,运用了多种新闻写作形式,明确而集中地表现主题。在“玉树地震特刊”的六版中共使用了23张新闻图片,6篇新闻消息,11条简讯,还进行深度报道,力求把事实信息的原本状态呈现在受众面前,详细地报道了玉树地震的灾情和救援情况。在6篇消息中,有《拯救玉树》这样的动态消息,即对最近玉树地震之后国家领导、各级政府、驻外领馆和全国人民的哀悼纪念活动的报道;也有在“喇嘛救援队:玉树救灾中的特殊存在”这样的版面主题下,刊发《结古寺 另一个救灾中心》《政府与喇嘛 互相交叉的救援》综合消息,反映了政府与当地喇嘛的开展的紧张有序的救援活动;还有《用我们的目光照亮他们向天国的路》《生死轮回里的伤与爱》这样的述评消息,以叙述新闻事实为主,加上作者适当的议论,用夹叙夹议的笔法,反映了玉树地震之后藏民们的宗教信仰,还有广大人民对灾区人民的理解和祝福。
第六版用11条简明扼要的新闻短讯,写出了灾区的受灾情况和救援状况。让读者一目了然。可见,《南方周末》以多层次、不同侧面的新闻关注,体现了其话语的多元性。新闻最重要的是有故事,报道要把握讲故事的技巧。看遍了太多让人味同嚼蜡的概念化新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如果报纸都这样机械重复地按照框架写,注定会被淘汰。特刊的第四版就讲述了六个感人的故事性新闻:从玉树悲伤的母亲,到失去丈夫却面容平静的妻子,再到抢救经文的僧人,最后是坚强的孩子们、朗读者„„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们在这场灾难中表现了对生的敬意、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南方周末》努力用活生生的故事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深刻阅读。3.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
《南方周末》的精髓在于质精。策划者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感受,从主题的设定到新颖的形式,到新闻价值的体现等方方面面才能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特刊的第二版《哀玉树·悼》,报道了在国家哀悼日这一天,举国上下举行的哀悼纪念活动,使读者看到了国家对人民应有的谦卑和尊重。还有第五版《哀玉树?生》上,策划人考虑,玉树地震带给人们的除了灾难和伤痛以外还有留下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正是因为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并没有大量血腥的场面报道和新闻图片,而是将灾难背后的事实揭示给读者看,让读者自己去领悟。虽然灾难的破坏性之大,大多数救援并不能成功,即使死去的人是悲剧,活着的人也将更加辛苦,然而生命正是我们活下来的理由。特刊给人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生存状态,也是充分考虑了受众对于灾难之后的深刻思考。三.报纸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它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类和谐发展的进程,体现了对所有生命的怜悯和尊重。社会需要新闻,更需要人文关怀。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报纸更应当担当起这样的责任。
其实在讲第二点的时候也说到了,对报道对象的注意也是人文关怀的一方面。在社会道德集体沉船、越来越庸俗化的时候,《南方周末》却一直很重视人文精神的发扬,并将“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玉树地震特刊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对于灾区的人民来说,这份特刊没有血腥悲怆的场面,没有失态地哭天抢地,对于生者亦或是死者都是充分的尊重。也让更多的受众在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实现心理和情感的认同。例如特刊头版的大幅照片上,是在玉树体育中心的安置点。一位年轻的母亲双手拉着自己的一儿一女,嘴角是平静的微笑,孩子们天真的眼神,让人忘记了这是地震之后的玉树灾区。虽然黑白色调给人一种悲凉,但是灰色的天空下世界还是那么平静。听天指引,服从命运,这跟藏民们的信仰有关。因为信仰,藏民们能够平静地对待生死;因为信仰,随车的喇嘛向灾民抛掷物资,而不要什么功劳;因为信仰,**丹巴仁波钦说“人只是在一个大生命中不停的循环往复,死亡并不是终结。”
面对藏民们如此清澈的信仰,《南方周末》也关注了这样的清澈。不单纯追求新闻图片的感官刺激,也不片面追求新闻的轰动程度,而是在关注新闻事件的同时,也关注事件当事人及受众的心理感受。这样的报纸,充满了人情味,从而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毋庸置疑,重视人文关怀可以满足受众需求,提升报纸的竞争能力。
(三)关于多媒体竞争下报纸生存的思考。
在电子媒介浪潮的强烈冲击下,在数家报纸竞相争夺话语权的时候,对于每一家报纸媒体来说,只有变革才能够生存。全球传媒大亨、新闻业巨子默多克曾经说过:大众传媒业的发展始终充满了不确定因素,而变革是唯一的确定因素。而《南方周末》之所以能够大获成功,离不开报纸变革中的坚持,以及坚持创新中的变革。
对于主题的深刻思考,对于形式的精心策划,对于人文精神的发扬,扬长避短,善于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只有这样,报纸媒介才能走出发展道路上尴尬的瓶颈期。一言以蔽之,变革才是真正的发展之道。(作者系: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我们能为日报社的日常工作做什么?
7.谈谈新闻背景的运用 篇七
新闻背景也是一种事实, 它虽然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但是它常常成为在报道中用来衬托和说明新闻事实的不可缺少的材料, 是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的附属事实。它解释事件发生发展或人物成长变化的主客观条件及其实际意义, 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而服务。例如本?拉登身亡的消息被爆出以后, 各个媒体纷纷不约而同地将其生平以及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微妙地位作为新闻背景放在拉登身亡的消息之后, 让观众对这一条新闻有了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
结合工作实践, 笔者将在本文中对新闻背景的种类、新闻背景在报道中的作用、新闻背景的呈现方式以及运用新闻背景的一些原则进行总结和探讨。
一、常见新闻背景的种类
1. 人物背景。
对新闻事件中关键人物的进一步介绍会更有助于说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产生这样的结果。比如多数人可能不会理解为什么一个学习成绩优良的十几岁的少年会无端将同村十几人砍成重伤, 但当观众了解到这样一些情况可能就不会感到奇怪了:这个孩子从小父母离异, 性格孤僻, 学习带来的思想压力巨大, 甚至想到以死来解脱。
2. 社会背景。
为什么会出现两岁女童小悦悦被两次碾压无人管的事件?如果观众了解此前发生的一连串有关人情冷漠的新闻就不会对这一事件孤立地看待, 而是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进行反思。社会背景就是挖掘和交代新闻事实与其他事实的联系, 渲染一定的社会环境。
3. 历史背景。
报道中的历史背景是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 或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历史状况、新闻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等。如果说新闻事实是“后果”, 历史背景便是“前因”。“东突”势力来自何方?为什么至今仍然存在?不了解历史就不会解答这些问题。
4. 政治背景。
纷繁的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人眼花缭乱, 实际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政治因素。对这些政治因素很好的解读, 才能真正透视新闻现象的本质。
5. 地理背景。
为什么波斯湾地区一直战火不断, 动荡不安?因为那里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地理背景是对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介绍。在某些情况下, 地理环境成为影响、推动事件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交代地理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6. 其他背景。例如经济背景、科技背景、习俗背景等等, 这些背景材料也经常在报道中用到, 不可或缺。
二、新闻背景在报道中的作用
1. 解释说明, 加深认识。
新闻报道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 对于那些观众不太了解的领域, 背景资料将提供有效的解释说明———首先是对新闻事件本身进行解释, 说明事件的意义、影响、起因、后果;第二是对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人物、事物、周围环境作必要的解释;第三是对消息中出现的新名词、新概念和技术术语进行解释。
2. 对比衬托, 阐明意义。
俗话说红花需要绿叶扶, 与其花大量笔墨去描述“红花”, 不如扯几片“绿叶”用来衬托。新闻背景通过对比的方法衬托出新闻事实的意义所在, 使新闻价值得到凸现, 从而突出和深化报道的主题。
3. 丰富内容, 增光添彩。
在报道中介绍一些与新闻主体紧密关联的历史故事、传说传奇、科技知识等背景, 可以使观众开阔眼界、增长见闻, 同时也让报道更加充实饱满, 生动活泼, 可视性得到加强。
4. 资料整合, 表明观点。
新闻讲究用事实说话, 与其用苍白的语言空洞地论证自己的观点不如巧妙地将新闻背景筛选、编排、组合, 在这个过程之中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达媒体的观点和立场, 更加令人信服, 也更令人容易接受。
三、新闻背景的呈现方式
1. 在导语中交代新闻背景。
一般是在背景材料能够衬托出新闻事实的新意, 增强新闻吸引力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式, 但不很常用。
2. 在导语之后的主体部分交代新闻背景。
这种方式比较常用, 有助于发挥主题, 对新闻事实部分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解释。
3. 在报道的最后部分交代新闻背景。采用倒金字塔结构的报道通常这样安排, 把背景材料作为附属事实。
4. 灵活穿插, 在消息的各个部分自然地交代新闻背景。
采用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使新闻的叙述自然流畅, 使新的事实与旧的材料贴近、融合。
四、运用新闻背景的一些原则
1. 新闻背景材料服务于新闻主体, 是新闻主体的从属部分, 不能喧宾夺主。
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很多稿件忽略了这一点, 用了过多的篇幅去交代背景资料, 而将最新发生的新闻主体事件淹没其中, 不容易让观众抓住重点。
2. 一个新闻事件可能涉及多方面的背景资料, 一定要
注意选取其中最能突出新闻主题、与新闻事件关联最密切的背景资料,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 也不要把背景材料写得繁琐杂乱, 尽量做到言简意赅、文约意丰。
3. 注意背景资料的编排组合, 合理布局背景资料的顺序和位置。
8.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 篇八
一、媒介融合背景和电视新闻基本介绍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介的种类越来越多,由于各种需求和科技的运用,各种媒介相互交融形成了新闻报道的巨大变革,出现了新媒体形式。
电视作为一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平台,自从他的产生就一直担当新闻媒介的作用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卫星传输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新态势、新样式,也同时出现了电视新闻报道方式的新演变、新发展。
二、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发展现状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报道趁势革新,在更大的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需要并且体现出了新的发展特性。
首先,在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基础上,在卫星传输与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电视新闻直播。特别是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依靠的是通信卫星与高科技的传输手段,在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提高新闻时效,使观众产生与事件进展的同步感;展示事件全貌,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面对面直接传播,没有任何中间环节,使观众产生亲历感;调动有意注意,使观众产生参与感。
以我国中央电视台为例 ,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从开幕式开始几套节目迅速进行全天候的实况直播,中文国际频道经实行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全程跟踪并同步、全方位报道竞赛进展及相关事件。
这充分体现了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电视作为一种媒介运用了新的媒介融合契机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加以运用形成新的发展导向。电视直播走到今天,已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不再像以往那样属于“特别节目”了。电视直播强调整体运作,信息与深度报道、访谈与评论衔接得十分紧密,并且更加注重对突发新闻事件的关注。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及竞争策略
(一)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
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是指电视新闻节目在策划、采制、传播等过程中超越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
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观念、内容、形式等要素的竞争,因而电视新闻的发展路径的创新也主要体现为以上三个环节的创新。
(二)电视新闻竞争策略
内容为王,打造高质量跨媒体节目。台网互动:进一步深化台网融合一体化运作,加强电视节目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和再加工再创新。
全媒体全时空:融合报纸、广播、互联网、微博、手机微信等媒体的信息,既有报纸的摘要,广播现场连线,又有网络论坛的互动参与,更有电视直播、微博播报、拍客照片、视频等内容。
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到内容的生产过程当中。
进行跨媒体整合营销。在优质内容基础上,建立电视与新媒体整合营销的新机制,由单一的电视广告经营向跨媒体多元化的媒体服务转变,建立联动共享的经营模式。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进行组织机构调整。电视媒体要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按照媒体融合发展规律,深度整合内部资源,打破台网壁垒对机构重组。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的发展
观念创新:回归电视、回归新闻。 视听本位观念的确立:规范、美感、信息丰富;正确的声画关系;强化现场声画。凸显新闻本体价值、淡化宣教色彩
内容创新。策划的常规化、机制化;加大深度报道比重;强化新闻评论,构建电视主流舆论场;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 --
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
公共新闻:情感化策略
情感新闻:理性化策略
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时政新闻一直以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时政新闻的一直“在场”是电视媒体的特殊使命使然,也是电视媒体为保持其主流地位所需,更是我国特殊历史国情所致。事实上,时政新闻的成功相比其他新闻节目甚至其他非新闻节目更能给电视台带来社会影响力,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回报率。
新闻联播改版主要措施:第一、头条新闻选择与编排理念的变化;第二、时政、国内、国际新闻、民生新闻构成比例的变化;第三、记者型新闻主播、引入评论员与节目品质的变化;第四、在文风上创新性地运用故事化、口语化的表达。
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如果说时政新闻主要代表政府的话,那么民生新闻代表的就是大众了。因为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型样态,其不仅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还要表达民意;不仅具有平民视角,而且彰显平民情怀,让观众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亲切随和与感性。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话语到视角的全新转变,是对过去时政新闻高高在上的精英思维传统的一次分道扬镳,因而才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问世可谓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对于民生新闻的基本共识:第一、平民化视角。平民话语权的缺失是电视民生新闻诞生的现实语境,视角的下移是其安身立命之根基。民生新闻站在百姓的立场,是百姓的代言人;第二、民生内容。“百姓事无小事”,民生新闻传递或评说与底层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及信息,有着独特的内容定位;第三、民本取向。民生新闻的平民化视角与民生内容决定了民生新闻必然以民为本,它关注百姓,服务百姓,为百姓排优解难,,以体现媒体对广大受众的社会关怀。
公共新闻:情感化策略。公共新闻是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积极打造的又一重要品牌,它跟民生新闻一样都是由江苏电视台率先提出,这自然给江苏电视台带来了极大声誉,尽管当初有人认为有炒概念之嫌(其实炒概念也是一种很好的竞争策略)。而事实上,在中国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进行公共新闻的尝试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因而江苏电视台积极提出自然使其在全国电视新闻市场中取得又一制高点,并与之前提出的民生新闻形成“双峰”效应。而事实上,对于公共新闻的具体出色运作,也的确彰显了公共新闻的魅力和实力。
《1860新闻眼》打出了“公共新闻”的大旗:“我们用公众的眼睛關注国计,我们用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我们创造公共新闻话语,我们搭建社会和谐的公共平台。”
情感新闻:理性化策略。第一、节目形态。采取演播室和户外结合,实现播报方式的创新。既有外场当事人生活工作场所的演绎,又有演播室主持人、专家的现场点评,从而起到既提升节目品味、又有可看性和现场感的收视效果。
第二、去除低俗化、无聊化,彰显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形式创新。形式创新主要包括:第一、报道形式创新。现场报道的强化;第二、播出形式的创新。直播、滚动播出;第三、节目形态的创新。体裁多元化、多种技术手段综合使用、视觉手段的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观众近年来收看电视新闻的习惯和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通过新手法、新形式、新语言采写新闻报道,进行新闻创新,才能不断推出受欢迎的新闻作品,让电视新闻与观众全方位对接,切实担负起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
【新闻背景材料的作用】推荐阅读:
新闻评论的含义和作用07-15
谈谈电视新闻中空镜头的作用06-20
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09-09
新闻工新闻工作者先进事迹材料先进事迹材料07-31
新农合产生的背景07-10
《免检办法》产生的背景09-17
适合婚礼背景的音乐11-02
行政管理效率的背景06-24
爱国演讲的背景音乐07-01
朱自清的《背影》写作背景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