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2024-10-22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精选8篇)

1.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篇一

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背景

1.1 水资源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北方地区只有990立方米,不到世界人均值的八分之一,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目前全国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亿立方米,其中灌区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66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近110座严重缺水,18个主要沿海城市就有14个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立方米。据2003年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30多座城市发生了水危机或出现供水紧张状况。尤其是京津等大城市,在连续遭遇枯水年时就会出现严重水危机。因此,干旱缺水对国民经济社会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

1.2 用水效率低下 与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相比,我国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在生产和生活领域存在严重的结构型、生产型和消费型浪费,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潜力巨大。2003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465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为218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全国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达20%左右,仅城市便器水箱漏水一项每年就损失上亿立方米。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必要性

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成为首要的解决途径。节水型社会建设就是我们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实践中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而形成的一种成果。《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建设,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要明晰初始水权,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与微观定额管理两套指标体系,要采取法律、经济、工程、行政、科技等综合调控措施保证两套指标体系的实现。具体内容如下:

4.1 总量控制。根据国家确定的分水方案,将市可利用的水资源量作为水权,逐级分配到各县(区)、乡、用水户(村、企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确定各级水权,并实行总量控制。

4.2 以水定产。根据水权总量,依据现状和未来水资源承载力,科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实行以水定产业、以水定结构、以水定规模、以水定灌溉面积。

4.3 定额管理。依据水权总量,核定单位工业产品、人口、灌溉面积的用水定额和基本水价。以定额核总量、总量不足调结构,定额内用水执行基本水价,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

4.4 公众参与。在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贯穿民主政治的思想,逐级选举产生用水户协会,参与水权、水价、水量的管理和监督,由村级用水户协会管理村集体水权,配水到户,并负责斗渠以下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水费收取。

4.5 水权流转。在用水户协会和政府水管部门的监督下,用水户有权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出售水量。转让价格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接受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的前提下,随行就市。

4.6 城乡一体。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水质,实行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5.1 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5.2 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6.1 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6.2 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6.3 保障相关资金到位,重视配套工程建设 资金保障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措施之一,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国家投入资金的及时到位,不同项目资金在符合基本建设报批程序的基础上,由相应归口单位负责审批,并予以及时划拨。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的落实。地方政府应当建立多种投资渠道,保障配套资金的及时到位。结论

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节水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水的关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

参考文献:

[1]梁建义,徐振辞.南水北调受水区河北省廊坊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廊坊.2006。

[2]冯城,王亚华.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料汇编

(三).张掖市.2004。

[3]王浩,王建华,陈明.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践探索。

2.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篇二

做好杂木灌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并非某一个或者某几个部门的事情, 而是应该全员参与的大事。然而,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目前节水型社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是有不少的难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否则, 势必引发某些不良反应, 进而制约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由此可见, 关于“杂木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探讨与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 杂木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问题与困境分析

近些年来, 杂木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不仅仅逐步拟定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实施方案, 同时也制定了完善的运行机制, 可以说效果不错。但是, 还是面临着一些难题与困境。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源于理念层面的影响

节水型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无论是在理论研究, 还是在建设体系方面, 都处于相对艰难的起步与探索阶段, 而这其中最为麻烦的就是源于理念层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就是认识不到位, 意识不强。自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活动开展以来, 宣传力度不断加大, 部分地区也相继开展了培训与学习活动, 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氛围, 但是, 人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到位, 对于杂木灌区资源严重短缺的现象认识不足, 危机感不强, 节水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这势必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2.2 源于基础设施层面的影响

杂木灌区地域差异显著, 来水的时空分布尤为不均衡, 再加上灌区的建设年代相对较早, 不仅仅破损现象严重, 而且量水等基础设施也极其不完善, 甚至还无法全面保证配水到户, 计量供水, 不能完全体现水的商品属性, 水权理论更是无法实践, 水票的应用还不具备良好的运转条件。

2.3 源于用水管理模式的影响

目前管理站的管理模式依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上, 具体来说就是用水的多少不是按照实际的使用量来计算, 往往是按照供水的实践来衡量, 收费方式以亩收费或者是亩方结合收费为主, 这样就导致群众交费意识不强, 无法充分认识到水资源的实际价值, 因此节水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对相对延缓。

2.4 源于资金层面的影响

杂木灌区很多骨干工程的年代久远, 渠道水的利用率不高, 要想真正实现现有渠道水利用系数的全面提升, 就必须要着手进行改造。但是, 由于资金相对有限, 再加上去那种又普遍缺乏投工投劳全民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 杂木灌区工程的建设与改造实施飞铲更困难, 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自然也就缓慢了。

3 杂木灌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对于杂木灌区而言, 要想真正加快节水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 树立先进的理念

理念是先知, 也是行动的先导。对于杂木灌区而言, 要想真正做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 一定要树立先进的理念, 充分意识到杂木灌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严峻现实, 充分认可水资源的商业属性, 进而与相关部门一起, 共同努力, 切实保证节水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此, 笔者建议相关部门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依托先进的媒体, 利用电视、网络杂志等做好宣传, 在全社会树立起珍惜用水、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为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到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来。

3.2 做好节水工程与计量设施的建设

做好节水工程与计量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首先, 关于节水工程的建设。全面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可以说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本质与核心, 对于杂木灌区而言, 要想真正达成上述目标, 就一定要大力进行节水工程建设, 积极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 进而以此为依托, 全力加大灌区工程建设力度;其次, 关于计量设施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快, 对于水权制度的运行来说, 计量设施、监测设施与水量调度系统一共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因此, 进一步做好计量设施的建设直观重要。

3.3 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不仅仅有政府的宏观调控, 同时也有市场的引导与公众的参与, 为此, 一定要尽快形成宏观调控与市场引导共同调节,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用水管理体制。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事情, 涉及范围大, 面积广, 任务繁重, 而且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此, 建议一定要加强领导, 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 尽快成立由相关部门为主导,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水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统一领导, 明确责任, 密切合作, 切实做好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

4 结语

从上文的论述中, 我们不难看出, 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性。众所周知,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2 200m3,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北方地区人均只有990m3, 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水污染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全国每年缺水近400亿m3, 耕地每年因旱减产粮食280多亿kg;全国660多座城市中大约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城市、工业年缺水近60亿m3。为此, 我们把节水作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 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加强水资源管理, 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孙喜明.建立节水型社会实现杂木灌区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甘肃科技, 2012, (15) :33-34.

[2]钱军.杂木河灌区建设节水型社会探讨[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 2013, (15) :19-21.

3.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三

【关键词】干旱地区;水资源;节水型社会

水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战略资源,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干旱地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水资源的稀缺是长期的,特别是在春灌、秋种期,天气干旱、降水稀少,特别是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用水需求量的提高,包括人为污染造成可用水资源的减少;水资源会变得越来越少,如果不引起重视,如果将来水成为商品,那么该地区对水商品的供给将是极为有限的。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因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建设节水型社会。在通过的新书《水法》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针对我国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水利部在一些干旱地区开展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这些典型地区的试点工作,探索干旱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1.节约用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约用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节水型社会充分体现着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思想。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机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的永续支撑。而节约水资源用量只是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浅层特征,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实现用水效益的最大化,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终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标。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与传统意义上的节水相比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意义上来讲,在我国干旱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二是实现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既要保证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又要维持该区域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战略措施。传统的主要依靠行政措施推动节水的做法,手段单一,管理体系不健全,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节水型社会”通过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能够提高全社会的自觉节水意识,把节水工作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过程,从根本上节水乏力的状况。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法制体系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

2.1管理体制建设

以此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成立相关部门。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2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以用水和纳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运行机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主要包括规划机制、评价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度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机电井管理及监督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制度、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节水补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等。推进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对策当前,节约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使之成为全社会每个公民的义务。推行节水型社会建设就要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与公众对水资源形势的认识,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克服“不缺水就不需要节水”的片面性,增强人们对建设节水型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2.3法制体系建设

在新《水法》的大框架下,制定一系列节水型社会配套管理办法,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2.4规划体系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规划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如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人工林面积发展规划等。

2.5技术体系建设

我国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帶有明显的探索性,需要全面技术支持。该地区节水型社会技术支持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水循环演变过程与规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需水量、水权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用水需求管理的配套经济手段与技术政策、区域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行业用水水价制定与收取体系、水市场研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王恕诚.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要点.中国水利,2003.11.A刊.

[2]胡和平,彭祥.博弈论视角下节水型社会制度建设的内涵,组成结构与基本表征.中国水利.2005,(13):53-55.

[3]何大伟,陈静生.我国实施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一体化管理构想.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2):31-34.

[4]夏军.我国的水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决策与信息.1996,(1).

[5]李国英.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务一体化.中国水利.2000,(6).

[6]刘善建.遵从经济规律,理顺几个关系,提高水利效益.水利经济.

4.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 篇四

《规划》明确“十二五”时期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确定区域的建设重点,提出建设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规划》是“十二五”时期指导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规划》在全面总结“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十二五”节水型社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强调,要把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全面树立社会和广大民众节水意识,弘扬节水文化,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活生产全过程节水,工业、农业、服务业全方位提高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5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用水结构进一步优化,用水方式得到切实转变,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框架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与有效保护体系基本建立。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350亿立方米以内,全国万元GDP用水量降低到105立方米以下,比2010年下降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3,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长;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3立方米,比2010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8%;海水淡化、再生水利用、雨水集蓄利用、矿井水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年替代新鲜淡水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

《规划》提出节水型社会建设主要任务:一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以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二是推进用水方式转变,逐步完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三是大力发展各类节水设施,完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四是全面加强节水宣传教育,完善公众自觉节水的行为规范体系。

《规划》与国家已经颁布实施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中部崛起、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等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进行了紧密衔接,在充分考虑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快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按照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沿海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等六大分区,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具体措施。

《规划》根据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提出5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内容。一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总量控制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用水效率控制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约用水利益调节机制。五是建立和完善节水标准体系及节水技术创新机制。《规划》确定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为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城镇生活节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四大领域。针对各个领域,《规划》提出了具体的建设任务和内容。

5.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篇五

一、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我县水资源贫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并存。水资源的匮乏,致使我县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弱。随着工业化进程、城市步伐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水资源将成为制约我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减少取用水过程中水的损失、消耗和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抑制用水量的过快增长,实现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扎实搞好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采取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建立与我县水资源优化配置相适应的水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全民的水资源节约与保护意识,实现生产和生活上用水的高效合理。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全县年用水总量不超过3.9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10立方米以下;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6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00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50%,污水处理率达40%,污水回用率达到25%;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70升。

扩建的宾馆、饭店、商场、公寓、综合性服务楼、住宅小区等项目,要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省的有关规定,配套建设用水设施,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对污水采取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模式。县城区新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区的生产及生活污水;逐步实现乡镇场镇的生产及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以有效改善水质。全县广场、街道人行道路面要逐步采用高透水材料和有利于渗水的施工工艺,园林绿化要建设渗水设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逐步实现中水、雨水和污水资源化,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六)加强供水管网和用水器具改造,减少水的浪费和消耗。采取有力措施,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以减少城市供水管网的漏失率。按照国家《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标准》,大力推广应用经国家认证机构认证的节水便器、节水水嘴、淋浴器等节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必须使用节水型用水器具。逐步更换非节水型用水器具,以减少水的浪费和消耗。

(七)抓好农村供水、排水体系建设,逐步改善农村水环境。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统筹规划,先试点后展开,加快推进农村供水、排水体系建设,保障农村集中安全供水。同时做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污水集中收集处理与水质监测,逐步改善农村水环境。按照“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安全后方便”的原则,优先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八)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树立全社会的节水意识。各乡镇、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从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多种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宣传水资源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节约用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宣传节约用水的新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充分认识我县的水环境,掌握科学的水知识,树立节水的新观念,增强全民的水忧患意识,共同营造良好的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氛围。

(九)加强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水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要求,其目的就是对我县的地下水、地表水、排污口等实行适时监测和监控,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等实行动态管理,提高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建设水资源监控与管理系统,实施对我县地下水的水量、水位和地表水的水质以及污水排放等情况的全方位动态监测,提高全县的应急供水调度能力,确保全县的供水安全。

(十)抓好节水示范区建设,建设一批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单位。要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大力开展创建节水型社区、节水型灌区和节水型企业(单位)活动。以点带面,全面推动,促进我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十一)利用市场机制和价格手段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树立商品水观念,通过价格杠杆调节用水量,增强节水意识。对居民用水实行分段计价,多用多缴,超用适当提高收费标准。对生产用水区别不同情况,按合理水价,市场导向,有保有压的原则实行保护性开发和使用。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水利设施、供水管网,实行谁投资谁拥有,谁投资谁使用的办法,确定产权、供应服务区域,鼓励社会化。

四、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主要保证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既是大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大力开展节约用水,不仅可以弥补水资源的先天不足,缓解水的供需矛盾,还可以减少污水排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的举措。为此,各地各部门必须站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自觉性、发挥创造性,要落实工作责任、明确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要将节水制度的建设作为重点,要综合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促进中水回用和节水器具推广,逐步实行阶梯式供水价格制度,实现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节水与治污相结合,努力提高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

(二)明确目标,强化责任。切实做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人,督促检查和考核落实、奖罚分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搞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职责,落实专人负责(2月底前将负责人姓名、职务、联系方式报县水务局,联系方式:6218211),切实抓好制度建设(见附件1)和节水工程建设(见附件2)。各地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主动加强联系,及时互通信息,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县发改委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和与上级发改部门的衔接;参与制定项目建设计划,开展经济结构调整工作,负责项目的经济发展效果评价。

县农委负责协助县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资金的统筹、调集、管理和监督。

6.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篇六

随着“生态立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县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水是自治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命脉显得更加突出,为保障自治县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十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特制定xxxx20xx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方案。

一、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一)水资源现状:县域内水资源总量为6.012亿m3,其中地表水年径流量3.08亿m3,可开发利用的的年径流量2.12亿m3,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5.42亿m3,重复量为2.5亿m3,实际补给量2.93亿m3,可开采量2亿m3。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20xx年全县总用水量15550.153万m3,其中农业用水量14130.246万m3,工业用水量150.85万m3,生活用水243.81万m3,生态用水量1025.246万m3,用水比例为90.8:1:1.6:6.6。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我县水资源特点,存在主要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分布不均,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水资源利用率偏低,用水结构不合理,地下水开采强度相对较高,浪费水的现象时有发生,节水意识淡薄。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坚持以优势资源转换为重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新型化旅游化城市建设的需要,是坚定不移的走“生态立县、产业富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之路,是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型、文化型、旅游型“现代旅游城市,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需要。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计划安排

一、成立领导小组,健全组织机构

二、切实落实“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用水量化管理,建立用水定额管理体系。

(一)农业用水实行“地有定额、户有总量”08年用水量化管理覆盖面积达到10万亩,责任单位县水管总站、水资办,责任领导:赵晓,责任人:xxx、xxx、xxx。

1、落实各乡(镇)种植面积,种植结构调整面积,按照不同的作物,核定用水定额,3月底前完成

2、根据不同土壤情,不同作物种植结构在每次轮流灌前后都进行监测,比较耗水量和经济效益,为今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8月低前完成。

(二)立足企业用水实行“产品有定额、企业有总量”,其中规模20万以上的企业用水量化管理覆盖面积达到100%,其余企业达到90%。

1、对县域内的所有工业、企业用水量进行调查摸底,核定企业生产、生活、绿化用水量,经核定的`企业用水量由企业负责人签字盖章,整理归档,年底全面实行“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责任单位:县水资办、节水办,责任领导:xxx,责任人:xxx、xxx。

(三)城市生活用水实行“人有定额、户有总量”,城市自来水覆盖范围内的居民生活用水量化管理达到90%,公共服务设施用水量化管理达到95%,全面建立用水档案,实行定额用水,超额加价的阶梯式水价运行机制。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xxx、xxx,责任人:xxx、xxx,于4月底前完成。

四、继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先进单位创建工作

(一)认真做好节水型先进单位的挂牌验收工作,对07年开展节水型先进单位创建活动的企业、宾馆、机关、地区、家庭加大检查力度,进行技术指导,完善节水运行体制,对符合创建目标要求的单位进行验收挂牌,奖优罚劣。

该项工作由县节水型社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各成员单位配合,于4月底前完成。

(二)积极开展节水型社会先进单位创建活动

1、创建节水型企业1家(xxxx江友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责任单位:经贸局、水利局,责任领导:xxxx、xxxx,责任人:xxxx、文xxxx、xxxx。

2、创建节水型机关5家(县水利局、建设局、国税局、社保局、环保局)。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xxxx,责任人:xxxx

3、创建节水型社区1家(县城镇住宅小区)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责任领导:xxxx,责任人:xxxx五、在07年开展工业企业水平衡测试工作的基础上,08年继续做好该

项工作,年内完成xxxx新联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哈密江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的水平衡测试,对于不按年度计划进行水平衡测试的企业,将执行《哈密地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开展水平衡测试后管理办法》予以处罚,以推动工业企业节水技术改造。

责任单位:经贸局、水利局(哈密水文局承办),责任领导:xxxx,责任人:xxxx。

六、进一步加大节水器具的改造和节水器具的推广工作,年内新建、改造、扩大公共设施,居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旧式住宅区节水器具改造500套,城镇绿化节水面积达到90%以上。

责任单位:建设局、水利局、质量监督局,责任领导:xxxx

七、以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主题,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型社会建设日”等活动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全社会节水意识。

责任单位:水利局、各成员单位协助,责任领导:xxxx,责任人:xxxx、xxxx、xxxx、xxxx。

八、进一步完善节水型社会工作的运行机制,使各成员单位主动履行职责,部门之间工作配合和谐。

7.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篇七

1.1 根据总降水来确定供水总量

总降水量指的是在一年的时间内, 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在一定区域内的总水量。从水循环角度来分析, 降水是陆地淡水资源的最主要的补充手段。因此, 在进行水资源的利用时, 必须根据总降水中的可以用的总水量, 来进行开发利用。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才能提高供水效率。具体来说, 就是根据本区域的总降水和地表径流水的总补充量以及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来制定水资源配合方案, 并限制本地区的人口总量。

1.2 充分利用土壤水资源

土壤水指的是以结合水形式蕴藏在土壤中的水资源。这部分水资源总储量比较大, 且能够储存大部分的地表降水。因此, 充分利用土壤水, 是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水资源利用方式。而一般的普遍做法是种植庄稼或者其他经济作物, 将土壤水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价值。而且, 还可以采取合理密植的方法来提高土壤水的利用效率, 减少蒸发。

1.3 做好水资源供求平衡的分析

水资源供需分析是在流域或地区水资源评价及对各种需水量作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做好线管的分析工作, 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还可以改善水资源的循环。也就是说, 若以降水总量为控制, 重视非传统水资源, 并加以经济、合理利用, 就可以实现节约用水和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基本要求。

2 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节水措施

2.1 建立中水和雨水回用系统

中水回用技术应用中的中水指的并不是所有的中水, 而是一些回收价值较高的中水。在日常生活中, 符合这种条件的中水随处可见, 如洗澡后产生的大量热水、煮过东西后产生的废弃热水以及其他类似中水等。如果将这部分中水直接排放到大自然中去, 不仅会造成热污染, 还会造成极大的水源浪费。因此, 很有必要对这部分水进行回收利用, 即应用中水回用技术, 将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中水进行集中, 并进行杂物过滤和消毒, 使其具备再使用的价值, 如可以作为供暖用水等。具体做法是:室内排水系统采用污废合流, 地下层污水及消防电梯井内排水集水坑, 再由潜污泵抛升至室外污水管网, 每一个集水坑设两台潜污泵, 互为泵用。地上部分的污水经管道收集后, 排至室外污水管网, 地上一二层单独排出。将这些污染不严重的中水进行初步简单的处理, 就可以再次利用了, 如冲厕、浇灌草坪等。同样, 对于降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 也可以建立起雨水回用系统。如在小区建设一些雨水收集设施, 将降落在小区中和屋檐流下的雨水集中起来, 进行简单处理利用。总而言之, 中水和雨水的有效利用, 可以节约非常可观的水资源, 对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2.2 给排水系统中节水型管道、阀门的应用

管材和阀门是生活、工业和工业给排水结构中的主要部分, 要想实现给排水的节约性, 首先就必须要对给排水管道施工的材料进行严格筛选。传统的管材与阀门一般所应用的材质是钢铁或者铝等金属, 其抗腐蚀性差、传热系数高, 既不利于防渗漏, 也不利于保温。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 这类普通管材很有可能被低温冻裂, 从而出现较大规模的渗漏现象, 非常不易于节约用水。而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目前已经有一些比较新型的复合材料管材与阀门被开发出来, 这类新管材普遍运用了先进的材料技术, 如铝塑复合管、钢塑复合管、PP-R管、PE管、PV C-U管等。这些新型管道不仅质量轻、保密性好, 渗漏系数也很低, 非常有利于节水。此外, 无论应用何种材料的管材, 阀门处一直是渗漏问题的高发区。因此, 水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的管道检修制度, 定期对供水排水设备进行巡查检修 (重点针对阀门部分) , 从而保证整个供水系统节水性能的发挥。

2.3 科学布置生活用水系统

生活给水系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给水系统, 也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部分。因此, 科学地布置生活用水系统, 能够节约大量的水资源。一般来说, 生活供水系统主要由储水装置、管道网络和加压装置等3部分组成, 在各设备的运作过程中, 需要依照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原则。首先, 泵房和水库的设计建造。由于小区内的空间限制, 不能建设容积过大的水储存库, 因此采用流动型的设计方案, 即“边供水边补充”的方式。其次, 泵房应建立在水储存库的旁边。为了节约空间, 可以建设在地下车库中。为了能够产生足够的水压, 应采用泵组串联的布置方式。为了有效应对突发情况或者便于检修, 应设置两组泵。最后, 整个小区的给水管道均采用港塑复合管, 管道井设在楼梯间内, 水表后的管道埋地敷设在垫层内, 管道为PP-R管, 采用分区给水方式, 整个小区给水竖向分为4个区, 地下2层~地下1层由市政管网直接供水, 1~8层为低区, 9~17层为中区, 18~26层为高区。由于每1个分区正常供水所需要的水压不同, 因此可以考虑分压供水法, 即调整泵的功率来调节供水压力。从实际情况看, 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节水效果, 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的。

3 结语

节水技术在给排水中仍然没能实现普遍性应用。因此, 除了加大对给排水中节水技术研究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外, 还要做好相关宣传工作, 积极倡导在各个领域应用节水技术, 使节约用水理念深入人心, 从而利于节水型社会的早日建成。

参考文献

[1]牛文全, 高建恩, 冯浩, 等.雨水利用的全过程把握[N].中国水利报, 2005-06-11 (03) .

8.建设节水型社会是 篇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发展中大国,资源供给不足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当务之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人大常委、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

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使资源更趋短缺

《绿色中国》:为什么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杜宜瑾:2003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1000美元,开始向中低收入国家迈进。国际经验表明,从低收入国家步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的阶段,对任何国家的成长来说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因此说,我国目前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矛盾凸现时期”。

我们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本世纪头20年,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要保障后代人的发展,当代的经济增长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行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绿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将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请您具体分析我国资源的利用状况。

杜宜瑾: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品质不高,时空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少。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已经出现重要资源国内供应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态势。一些重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变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严峻;耕地紧张与城乡发展的矛盾在部分地区十分尖锐;煤电油运“瓶颈”制约趋势加剧。世界能源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以及各国对本国资源的保护,加大了我国利用国外资源的难度和经济成本。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改革开放20多年来,通过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加强管理,我国资源利用效率有了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利用水平低、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则日益显现的时候,一些发达国家不仅要求产品符合环保标准.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环节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尤其是对家用电器及电子产品的最终处理实行生产者责任制,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竞争力带来很大影响。

封建陈旧的价值观和不合理的消费行为,也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部分行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资源环境条件的无序建设;不合理的高消费、贪大求洋的炫耀性消费、用过即扔的浪费型消费以及滋生腐败的公款消费等,加剧了资源供需矛盾。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和不合理消费,向自然过度索取,已经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水污染使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恶化了生存条件。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这些都成为一些地方疑难怪病和职业病产生的重要原因,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绿色中国》:在资源的低效利用、高能耗的同时,对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也同样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不可持续。

杜宜瑾:是的。我国生态与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2003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460亿吨,其中化学需氧量1334万吨,大量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生态用水匮乏。二是大气环境不容乐观。2003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近1000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大大超过环境容量。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1/3。三是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2003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1万吨.其中有3000吨的危险废物未经任何处置排入环境,危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四是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2002年,全国660个建制市生活垃圾产生量1.36亿吨,集中处理率为54%,仍有6200万吨未经任何处理。监测结果表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足20%。五是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与环境恶化,草地退化、水土流失、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国外产业转移到中国,中国日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对我国的环境也将产生更大压力。

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矛盾的根本出路

《绿色中国》:面对这种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注重能源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杜宜瑾: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形成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是缓解资源环境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保证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应对“绿色壁垒”的重要措施;是引导合理消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促进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必须从经济发展战略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自觉性和责任感。

《绿色中国》:中国致公党作为参政党,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并做了大量的调研,得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请您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

杜宜瑾:1999年,在对西部大开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向中共中央提出“既要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2001年,根据致公党内专家的研究成果,我们在九届政协四次会议上提出“关于实行绿色会计制度的建议”,国家财政部高度评价了该提案,认真落实有关建议,于当年成立了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促成了全国首届环境会计专业会议的召开。

2002年,我们就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推行循环经济两个专题,在四川进行了十余天的调研,提出的相关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为了将循环经济这一新的发展模式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我们于2003年组团,又赴辽宁就如何用循环经济理念,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课题展开考察。我们先后将调研成果,在党外人士座谈会和全国政协大会上做了不同层次的建议与发言,得到中共中央和有关部门的采纳。落实。

2004年12月,致公党中央联合国家环保局、南开大学在天津共同主办了“环境与循环经济国际研讨会”。会议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大力支持,国内外及港澳台共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研讨会加强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从环境与循环经济的理论、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等方面,探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和途径。会议取得了很大成功,引起良好的社会反响。2005年,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致公党中央组织了51篇大会发言和提案,其中17篇涉及节约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期望能从理论到实践对循环经济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呼吁与推动。

《绿色中国》:在改造老工业基地,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方面,您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具体谈谈。

杜宜瑾: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新开发区建设有机结合。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老工业基地改造.优化资源配置,成功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把改造老工业基地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验区。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建设中,充分考虑到传统工业的升级改造与整合调整。引进新的管理机制,整合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人力技术资源,努力同新开发区的政策、体制、资金上的优势对接起来,在区域开发中构建新的工业体系。

我们建议把老工业基地改造与城市发展的生态规划相结合。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型工业与城市规划中,不仅要考虑工程技术的承载能力,而且要注意资源的容量,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

我们建议把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培育接续产业相结合。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中,要充分挖掘潜力,寻找伴生资源,把废物开发利用作为接续产业,对废弃矿坑要加强生态修复,发展旅游、科普教育和现代生态农业等产业,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资源回收率低.综合利用率不高,资源浪费严重。民间自发形成废品捡拾收购加工体系混乱无序、人员庞杂,急需加以引导和管理。我们建议要鼓励发展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静脉产业”,建立废旧物资回收和加工利用体系,打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产业基础。建立废物回收体系,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增长,也有助于解决就业问题。建议按照市场运作模式,重视并加强这项工作,为资源回收利用与环保产业提供发展空间和平台,尤其要为民营资本进入环保产业开绿灯。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观念要转变、法律要先行

《绿色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反对奢侈浪费,首先要在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进行变革。

杜宜瑾: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对奢侈浪费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变革,树立资源节约型价值观和消费观,建立和养成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在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前提下,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增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意识、广泛开展节约降耗。减污增效活动,形成人人崇尚节俭、处处体现节约的社会风尚。

循环经济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主要途径。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基于循环经济是集社会、经济、环境与相关技术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发展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实践进程中,首先要从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入手,以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为核心。因此,这不仅需要政府。企业、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公众及中介组织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而且需要从现有社会体制的创新出发,在法规、政策体系、经济、技术体系的完善与建立.以及道德文化等诸多环境条件上给予发展循环经济强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保障。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以较低资源消耗支撑全社会较高福利水平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诸环节中,通过合理生产、高效利用、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等手段,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需求,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文明社会。

《绿色中国》:在全社会形成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价值观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法制的轨道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杜宜瑾:在现阶段,我们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与其它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结合起来,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开展资源利用意见》等,研究出台循环经济建设的专门规定,以确立循环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明确比较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推动措施;加紧制定推动循环经济实施的相关经济政策,特别是循环经济的引导性政策等。然后结合我国不同层面实践循环经济试验示范点的现状,开展循环经济的立法调研工作,在条件成熟时先出台促进循环经济立法的相关管理条例,进而从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开始,明确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宗旨、基本原则,尔后逐步完善与建立符合国情的促进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

《绿色中国》:在如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您还有什么样的建议?

杜宜瑾:应尽早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循环经济试点和推广工作,促进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节约型社会中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循环经济要求物尽其用,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缓解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以资源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要逐步制定规划,试点示范,整体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政策引导,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领导,切实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持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和管理理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循环型经济必须实现责任与利益的公平结合。通过建立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制、排污计量收费制、产品负责乃至最终处理责任制三大经济政策,以及三大经济政策间的互动效应,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制度架构。市场和法制的社会,不能只有利益而不负责任;也不能够只负责任而无利益。资源价值计量并计八成本,是从源头控制资源消耗,增强循环利用的市场动力。排污计量收费,是从末端控制废物的排放.减少废物的产生,促进循环利用。产品负责制是从物质财富生产过程中,直接促进循环利用,将源头和末端责任贯穿起来。三项政策的有机互动,就形成了循环型社会能动的经济政策框架。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上一篇:冬天来了初中作文1000字下一篇:体育教师思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