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评估与观察

2024-08-09

危重病人评估与观察(精选2篇)

1.危重病人评估与观察 篇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病例共60例, 其中男性36例, 女性24例, 年龄18~80岁。患者共同存在的症状为胃肠功能受损, 不能直接进食, 需要借助营养支持。在60例病例中,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18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者9例, 多发伤患者8例, 实行胃、肠穿孔术者7例, 颅脑外伤者6例, 心肺复苏者3例, 颅内出血者3例, 哮喘并发急性呼吸衰竭者2例, 腹部外伤合并肠破裂修补术者3例, 肺癌手术后者1例, 具体情况见表1。

(n, %)

1.2 方法

1.2.1 肠内营养支持 (EN)

肠内营养支持组有35例患者, 病人在输注营养液时主要是通过鼻胃管或鼻空肠管。本组采用肠内营养输液泵向肠内注射营养液, 输液泵的型号为Fbcare 800, 肠内营养液名称为能全力, 为荷兰Nutricia公司的产品。在输注的过程中, 必须注意控制输注速度, 将其控制在60~120mL/h。

1.2.2 肠外营养支持 (PN)

肠外营养支持组有25例患者, 病人在治疗初期实行的是肠外营养支持。在进行PN支持时, 使用的人体静脉为中心静脉或者外周静脉, 凭借重力的作用, 全天输注全营养混合液。全营养混合液由华瑞公司出产, 装于3L的输液袋内, 全营养混合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糖、氨基酸、脂肪乳剂、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为7~16天, 病情趋于稳定后即停止肠外营养支持, 改为肠内营养支持。

1.3 营养状况测定指标

对肠内营养支持组和肠外营养支持组的病人分两次测定营养状况指标, 测定时间分别为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1周以后, 测定的营养状况指标包括血清清蛋白、血清前清蛋白水平、上臂肌围、肱三头肌皮皱厚度[2]。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共有60例病人, 55例康复, 5例死亡。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 4例病人由于误吸而造成吸入性肺炎, 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在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 没有出现明显并发症。

在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后, 患者的血清前清蛋白水平与支持前相比有很明显的提升, 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的意义, 且血清清蛋白与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增加。在进行肠外营养支持后, 患者的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及前清蛋白水平有微小的提升, 但差异并不显著, 结果见表2。

3 讨论

对危重病人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能够使其机体的分解代谢率降低, 为其创造治疗的时机。在临床中, 营养支持是比较重要的治疗方法, 广大医护工作者应对此高度重视。

肠外营养支持可以为机体提供一定的热量,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如果长时间进行肠外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就会减退, 肠黏膜的屏障功能被破坏, 肠道内的细菌以及毒素会侵入到血液或者组织里, 严重时会导致内毒素血症[3]。若炎性细胞被激活, 释放出炎性介质, 会使肠黏膜功能损坏更加严重, 最终出现全身炎症反应。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生理营养途径, 其可以保证肠黏膜结构、功能的完整性, 使消化酶分泌增多。临床技术在不断发展, 营养支持的方式已经发生转变, 以前多为肠外营养支持方式, 现在多转变为肠内营养支持方式。

本组病例共60例, 对比发现, 实行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多项营养指标包括血清前清蛋白、血红蛋白以及血清清蛋白水平均有所增加, 表明实行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

与肠外营养法相比, 肠内营养支持更加切合人体生理状态, 具有以下优点[4]:费用比较低、实施较为方便、并发症比较少。其可有效抑制肠粘膜萎缩后的应激反应, 保持其免疫活性, 确保肠道内正常菌群的活性;除此之外, 肠内营养还可使细胞的免疫能力增强。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支持前后的各项营养指标数据显示, 肠内营养支持患者的多项营养指标均有所提升, 提升效果比实行肠外营养支持法的患者更加明显, 表明实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明显。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的危重病人处于原发病状态, 消化道需要休息, 在短时间内不能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 肠外营养支持是唯一的选择。实行肠外营养支持有助于病人身体的恢复, 避免出现术后并发症。研究发现, 长时间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可能会导致胃粘膜出现萎缩现象, 因此需要对肠外营养支持的时间进行科学的控制[5]。

临床技术在不断发展, 营养支持的方式将会更加科学。肠内营养支持和肠外营养支持是两种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 应根据病人病况的不同, 在不同的治疗时期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 必要时可将两种方式结合以提高疗效。

摘要:目的:评估ICU危重病人肠内和肠外的营养效果, 并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对ICU中60例危重病人的营养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其中肠内营养组35例, 肠外营养组25例。结果:60例危重病人中55例恢复正常, 5例死亡。通过肠内营养支持, 患者血清前清蛋白含量有所增加, 血清清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也有提升;通过肠外营养支持, 患者上述指标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对比发现, 肠内营养组病人的血清前清蛋白、清蛋白水平均高于肠外营养组。结论:在对ICU危重病人进行救治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 选择恰当的营养支持方法, 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危重病人,肠内营养,效果评估

参考文献

[1]黄桑, 林涛, 秦少萍.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早期肠内外营养的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 :94-95.

[2]陈望龙.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中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2, 8 (10) :62-63.

[3]王晓宇.胃癌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效果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20) :596-597.

[4]沈健, 黄有成.胃癌病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免疫调节作用[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9) :74-75.

2.危重病人评估与观察 篇二

关键词:酸牛奶,灌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AAD)是指应用抗生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肠道菌群失调症的总称[1]。重症医学科病人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往往需要联用多种抗生素,加之病人病情危重、机体免疫力低下,极易导致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我科室自2014年开展酸牛奶灌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住院的病人5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35~62岁,平均(42.12±4.3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抗生素相关腹泻的诊断标准[2]。排除各种类型的感染性腹泻、胃肠道术后1年内、肠道功能性与器质性疾病、其他有明确原因的腹泻。将上述符合条件的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基础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具体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在确诊患者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后,停用所有原抗生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用甲硝唑片(哈药集团三精千鹤望奎制药有限公司)0.4g口服,每日3次。对照组给予酸奶保留灌肠治疗。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选用蒙牛益生菌酸牛奶200ml,灌肠之前将酸牛奶加热至25℃左右,使用60ml注射器抽取酸牛奶后与微量泵延长管衔接,将管内空气排出,润滑后插入肛门20~25 cm,缓慢推注。操作完毕后使患者保持平卧位,保留30min,每天2次。

两组患者在治疗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必需的各项支持治疗,以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第1、3、5、7天的每日大便次数,各组患者腹泻的持续时间及治疗的有效率,以及治疗期间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疗效判断标准为:(1)显效:治疗7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2)有效:治疗7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7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以及全身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各组的均数、标准差,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患者从治疗第3天开始,每日大便次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 5)。观察组平均腹泻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2.2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有效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2。

注:治疗组治愈率86.67%,对照组治愈率40%,

2.3 观察组25例患者无一例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对照组25例患者有4例出现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1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广谱抗生素以及多种抗生素联用容易破坏肠道正常的微环境[3],扰乱正常肠道菌群平衡,当肠道内菌群的平衡被破坏,则容易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常常表现为水样便、黄色蛋花样或浅绿色水便,本病的特征性表现为水样便上漂浮着酷似肠黏膜的成片伪膜。本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梗阻或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甚至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4]。

酸牛奶中含有丰富的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嗜热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干酪乳酸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将酸奶作为灌肠液对抗生素患者进行保留灌肠,可帮助调节肠道内的有益菌群,恢复肠道内的生态平衡,从而发挥治疗腹泻的作用。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对危重病人采用酸牛奶保留灌肠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相对安全有效。此类报道在国内相对较少,且本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少等问题,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尚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吕苏等.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治疗及预防[J].临床急诊杂志,2013,14(5):240-2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1.10.

[3]王琳等.危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并发腹泻的护理[J].2015,13(2):151-152.

上一篇:动物医学职业生涯规划下一篇:趣味短信幽默版—短信大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