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精选11篇)
1.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初探 江琴江西省南康市唐江红旗小学
内容提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以电脑多媒体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有机结合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走进课堂,构建起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与数学课的结合,正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使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带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培养了他们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应,促进学生的发展。相应的也出现了以下种种问题:追求形式,不求实效;素材缺乏,不利制作;制作困难,不利推广。因此,本人觉得有必要在搞好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实现素材共享;加强学习方面作一些冷静的思考。
关键字:优点、兴趣、效率、缺陷、策略、制作、切入点、素材共享。
思考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思维形式较具体形象,在他们眼里,数学无疑是一门抽象、枯燥、复杂的学科。如何都能使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趣味化、简单化呢?通过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投影、幻灯等电教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进行课堂教学,就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如在新授之前,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创造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趣,提出相关的问题设疑,从而在学生心理上设置一种悬念,可以强烈地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例如:教学《圆的知识》,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看电脑演示的动画片,小猴、小兔、小狗、小熊四个动物在进行自行车比赛,在比赛没结束时让学生猜一下,最后谁得第一?为什么?有的学生猜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老师又问: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不猜它得第一呢?聪明的学生会说: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在中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样引入新课,既利用了知识的迁移,又渗透了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不是学数学,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思维就很容易激活,自然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索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二、优化了学生认知过程。
按照杜威的观点,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理解是与事物怎样动作以及事物怎样做有密切关系,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1、突出重点,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平移”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课件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制作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如在教学“旋转与平移”时,用变色、闪烁等手段,使学生明确运动前的物体是哪一个,运动后的物体是哪一个?运动方向是顺时针方向,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点是不变的吗?运动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有什么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上述抽象概念。
2、化解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许多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于直接感知,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这种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和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化解难点。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这一点尤其明显。如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圆柱的表面积求法和体积公式的推导等,都可以用CAI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非常直观地展示过程,渗透、转化数学思想,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既知其所以然,又能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三、节约上课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原有的教学中,老师的板书、教具的演示、教学挂图的张贴等等,往往占用了一节课中不少的时间。一不小心,还会出现图片和小黑板从黑板上滑下来的尴尬局面。因此学生在课堂中作业完成不了,老师上课拖堂的现象也经常可以看到。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成过程直观、生动、便捷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教师通过精心制作的课件,在“超文本”状态下,只要操作小小的鼠标,就可以让学生一边眼看精美的教学图片,一边耳听教师的生动讲解或多媒体播出的声音。动静结合,轻松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容易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的构建。譬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老师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开大小有关而与角的长短无关时,是这样利用课件进行教学的(教学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固定的键盘按钮进行控制):屏幕上出现一条直线;然后以一端为端点重叠的另一直线慢慢向上旋转成一个角;老师告诉这就是一个角并学习角的记法;直线再向上旋转,出现几个新的角,并与前一个角进行大小比较,想一想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恢复到原来的角,角的边的长度延长,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我们发现通过课件的教学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并且教学的时间也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节省了许多。从而使课堂中更多的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思考二: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多媒体教学有其优越性,但由于手段本身的特点及限制,它也有以下几点不足:
一、追求形式,不求实效。
在数学教学中,由于多媒体的“热”,不少教师一哄而上,用起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急于使用课件,直化语言,替代学生的感悟,造成学生在课上大饱眼福,课下脑代空空。如在一年级教学加减法时,本应由学生自主探索出来的多样化的计算方法,有些教学师在教学该内容时,为了使用“好”多媒体课件,不经学生思考便展示出所有的计算方法。这种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试问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真的有利于我们的数学教学吗?
二、素材缺乏,不利制作。
这也是许多教师反映的问题,要制作一个课件时,最头痛的就是素材的寻找。本校位于一个小镇,这个问题尤其突出。想起当时制作《旋转与平移》时,光查找图片就用去了半个多月时间,找同事,问朋友,进商店,上网络,最终找到可怜的几张图片。幸亏当时有一位外校的同仁,到我校协助完成一项工作,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于是从他那里复制了一些,这个课件才得以完成。而最后的制作及调试阶段不过一周左右,且这是本人第一次用flash制作课件,还不太熟练。可见素材这个问题不解决,高质量的课件也不可能出现。
三、制作困难,不利推广。
多媒体已不再是声、画、像的简单组合,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运用其中。一个好的课件,不仅仅是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要制作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要对声音、图形、视频进行一些处理,这就要求制作者至少能够较熟悉地掌握五六种应用软件如超级解霸、豪杰大眼睛、Acd see、Photoshop、Premiere、Cool 3D、Xera3D4、Authorware、Powerpoint、Flash等等,这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并不是容易的事。纵观我校100多名教师,能制作出高质量课件的则是屈指可数。
而现有的一些课件,如市场上出售的,网络上下载的,教师们都是一句话:“不好用。”这原因很简单,专业的计算机人员对计算机软件很熟悉,但他们并不熟悉教材,不熟悉学生;其他教师制作的考虑了教材的因素,但由于水平的限制,制作又不精美。有一些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的精美课件又不适应自己学生的情况。而一个好的课件则必须将教材、学生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缺一不可。这就出现这样一个矛盾:会做的不知道如何做才能符合需要,要用的不知道如何去制作。
有一回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课件《角的认识》,打开一看,不可否认这个课件非常精美,但学生往往被画面吸引,而没有在抽象出角上、认识角的特征上得到任何长进。思考三:解决策略
切实搞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通过多年来的多媒体教学实验和探索,本人切实感到搞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选用是重要问题,本人觉得在制作数学课件应注意:
努力使教学课件符号数学学科和特点,将抽象的概念、法则、公式推导形象化。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发展空间观念,具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将会适应数学学科的教学需要。
2、数学教学课件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提高信息的形象性,使学生易于观察和理解。要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喜好,对课件制作及行进行改进。
3、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较快呈现教材以外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更好地给优秀生提供自主学习的选择余地。
4、数学课件要图文并茂,赏心悦目,具有审美价值,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5、数学课件应具有可调性,(如使用超级链接和导航图标等),以便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进行调节。可快可慢,可粗可细,可随时链接到需要的一页。
6、在同年级同学科中积极进行集体备课和教研,在课件制作上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实现资源共享;经常浏览网络,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优秀教学课件。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要。
我曾观摩过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2、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只剩下图形的轮廓,抽
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3、模拟操作,深化理解时切入
心理学研究认为,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时,直接利用教具割、拼,操作起来比较困难。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圆柱进行切割、分解,合成一个近似长方体的图形,将圆柱体最大限度地多次划分,逐步渗透转化和极限的思想,让学生学会变通,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为创新思维的形成打下基础。
多媒体在数学课堂中的切入时机,切入量,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宜用则用,不宜用则不必勉强,要用在教材的关键处,教材的疑难处,教材的精华处,教材的深奥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的电教媒体,充分挖掘内中的趣味因素,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素材共享,以利制作。
多媒体素材的准备工作量是很大的,一年多来,笔者感觉制作课件最难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素材的问题,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各种素材,多准备些“米”。除此之外,还要实现素材的共享。否则,每次要制作课件都来临时找“米”,临渴掘井,那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只有平时“深挖洞,广积粮”,才能避免上述问题,提高制作课件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强培训,以利使用。
目前,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普遍停留在“初级阶段”,计算机水平不高,造成的问题一是不会制作符合自己需要的课件,即使制作出来了,也是面目可憎。这一点在上文已说过了。但更大的问题是别人制作好的课件交给你,也不会使用,有的教师甚至还要请一个操作员在一旁。笔者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教师在上面上课,突然遇到问题,将笔者叫上台去替他操作。好一些的,注意力用到了计算机上,就顾不了学生,注意力用到了学生身上,就顾不了计算机。这样都会大大地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对教师应该加强计算机水平的培训,不能让他们总停留在文字编辑排版这样的“初级阶段”,而应该鼓励他们更深入地学习计算机知识,熟悉多媒体教学系统设备的使用,操作多媒体设备能够熟练到“不经过大脑”的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多媒体教学的效果。
总之,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教师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要适时、适量、适度。要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常规教学手段的各自优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 ②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王秀伟
③置疑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二
下面根据本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 谈谈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效果, 这种效果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传统的数学教学, 教师是主宰, 学生是配角,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甚至练习作业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 学生只能被动参与这个过程.而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练习作业.可见,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巧借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的多样性, 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媒体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 它既能看得见 (视觉) , 听得着 (听觉) , 还能用手操作 (触觉) , 这种多样性的刺激,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解强得多.同时多媒体的丰富性、交互性、形象性、生动性、可控性、参入性大大强化这种感官刺激, 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1.化无形为有形
初中数学理性知识成分太重, 传统的教学只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 缺乏充分的图形支持, 缺乏供学生探索的环境, 于是只能靠学生的死记和教师的说教了.比如初三几何“点的轨迹”, 学生最终会认识“轨迹”是一些直线或射线, 但学生对“轨迹”是毫无想象力的.几何画板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它显示的“点”一步步地动态有形地组成直线或射线, 旁边还能显示轨迹中“点”的条件, 这种动态的有形的图形是十分完整的, 清晰的, 它的效果远远超过教师“把轨迹比喻成流星的尾巴”.
2.化抽象为直观
初中数学的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几乎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数学概念, 只有靠强化记忆知道概念的共性和本质特征.初三代数“函数”就是一个典型的概念教学, 关键是让学生对“对于x的每一个值, y都有唯一值与它对应”有一个明晰直观的印象.运用多媒体的直观特性, 分别显示解析式y=x+1效果是相当不错的.
3.化静止为运动
运动的几何图形可更加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视觉神经元,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初中几何《圆》这一章, 各知识点都是动态链接的, 许多图形的位置发生变化, 图形间蕴藏的规律和结论是不变的.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 无一例外地用几何画板来演示有关圆的一些定理, 比如相交弦定理、割线定理、切割线定理、切线长定理等, 鼠标一动, 结论立现, 效果相当好.其实像“垂径定理”、“圆心角、弧、弦、弦的弦心距关系定理”等等, 需要用“翻折”“旋转”“平移”等知识证明的定理, 都可用几何画板动态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巧借多媒体的丰富资源,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多媒体的丰富资源, 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 包括文字, 声音, 图片, 视频等, 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 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 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八年级数学“探究性活动:镶嵌”, 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景阶段, 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 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 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 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 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 在教师的引导下, 由简单到复杂, 逐步探究各种问题, 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 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 互相交流, 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4边正多边形, 配上不同颜色, 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 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 学生经过设计, 复制、粘贴、组合, 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 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 很有创意.由此可见, 丰富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开阔了视野, 激活了思维, 增强了想象,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当然, 初中数学与多媒体的整合, 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 它只可巧用, 不能滥用.就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 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 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
3.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 数学 教学
一、多媒体有助于数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问题直接呈现给学生,而应创设一些数学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搜集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顾汝佐先生曾指出:“情境设计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创设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有关联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情境,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恰到好处地从生活中引入进来,引导学生生疑,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求知欲。多媒体技术在帮助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很强的优越性。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笔者首先用电脑软件演示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破后的实物,提问学生:“如果要去玻璃店配一块和以前一模一样的玻璃,应该带哪一块更方便?”这一过程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求知欲望。通过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多媒体有助于教学实验
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具有年龄特征,技校学生主要是以经验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由于数学实验缩短了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是培养发散思维、动手操作、大胆尝试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数学实验这种教学方式更能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中的独特作用。然而,计算机多媒体使数学实验有了质的飞跃,借助其强大的计算和图像、图形、动态功能,为抽象思维提供直观模型,使数学关系的静态结构表现为时空中的动态过程。数学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使高难度的数学知识的普及成为可能。
例如,在讲授立体几何图形,如棱柱、棱锥和棱台的平面展开图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它们侧面展开的动态过程。通过“展”与“收”的演示,使学生把平面展开图的各个部分与相应的几何体的各个侧面联系起来,空间立体感受明显,形象生动,它所带来的效果是静态二维图形所无法实现的。同时,学生用电脑自己操作、实践,探究正方体的不同展开图,亲自感受到对正方体不同的拆法会得到不同的展开图。又如,在讲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时,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三、多媒体有助于新课标下的数学生活化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要重视教学生从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陶先生也曾提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把握好数学生活化教育的成功实施,就应该合理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堂带入到现实的生活世界,并拓展到生活中的数学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数学是为解决生活问题服务的。然而,数学的课堂形式不可能保证每节数学课都能让学生亲自在现实情境中去解决当前面对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途径有助于数学生活化思想的运作呢?多媒体无疑是非常之好的载体。因为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功能,能有效巧妙地将生活中课堂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数学带入课堂。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学生很难把数学的这个知识点与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很多建筑物,以及自行车的结构设计,都依据的是这个数学原理。但是,当多媒体把这些生活中的实例展示出来时,学生就会很容易地理解、接受,不需要花时间去回忆。尤其是对那些根本就很难在头脑中马上映现这些生活中的数学的学生而言,多媒体的参与能够帮助他们更快的接受知识点,理解知识点,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又如,在讲解图形的平移时,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平移的例子。很多学生举出的都是局限在教室这样一个小范围内的实例,如五星红旗上的五角星、课桌的移动。很少有学生联系到平时生活中实践经历的情境。可是,当利用多媒体放映以下情境时,如商场里的人乘电梯,工厂利用传送带把产品从一个车间输送到另一个车间,自行车的行驶等等,学生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好地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所以,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和吸收知识,尤其是抽象的、受时空限制的知识,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更好地实现数学生活化。
四、数学教学不等于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在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展开,不能借助多媒体直接展示问题解决的书面过程,并没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式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实质性能力。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多媒体作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要适时使用,数学教学不等于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例如,有一位年轻教师在给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上公开课,欠缺对学生知识认知水平的认识,犯了一个教学方法的错误。当时的课题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学生在小学已经探究过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而那节课是要用数学的思想去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整堂课的设计都是很完美,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在讲到证明的过程时,并没有向学生一步步地边讲边呈现推理过程,而是在分析完思路后,完全借助于多媒体把过程同时展现,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因为初一的学生当时都是第一次接受证明的思想。那节课的弊端在学生后来的作业中明显地反映了出来。大部分学生都理解了思路,可是推理过程都很乱,一塌糊涂,结果为了弥补新课中的不足,这位教师后来不得不特意花上半节课的时间专门在黑板上向学生示范证明题严格规范的过程。可见,对多媒体使用不当,反而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锦凌.实验带进数学课堂.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
2.卢典顺.数学生活化的误区及反思.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
3.陈袁凤.浅谈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内部资料.2007.
4.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初探(推荐) 篇四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许孟镇初级中学 郑德宝
一、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所谓分层教学(同班、同年级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因材施教,因人而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也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教师应从最低点起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数学课堂做到“分合”有序,动静结合,并分层设计练习,分层设计课堂,分层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各得进步。
二.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依据:
1、社会因素: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家长文化素质不高,又加之因为新城改造的缘故,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父母对待孩子放任自流,疏于引导,上学无用的观念导致我校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数学整体水平不够理想,但现实情况是这些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自我意识明显,同时新课标又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2、学生情况: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的三个目标,即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体发展。因为每个学生的天赋、品格、智能和体能等状况不尽相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认知的多元化等因素决定于学生发展目标的分层,因此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原则,有意识地将平行班进行学生分层尝试,争取学生个体进步,推动学生的全面提高。
3、心理学依据
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通过逐步递进,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4、理论依据:美国教育家布鲁明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只要善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善学生的爱好,情感,动机和注重力等,智力因素相对落后的学生同样可以取得好成绩,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个性与才能上存在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的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因此,只要把个性指标和成绩相近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鲜明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的布置,思想情感的教育和学习方法指导之中,表现在学生身上的,好与差,快与慢等学习特征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有很大的改善。从而让活泼的学生主动和协地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使分层教学得以实现并突显成效。新课标教学目标的六个理念之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这些理念表明了分层教学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
三、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数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实现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不同的发展与进步。当今,教学方式仍为传统的“平行分班”模式,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潜在能力、学习方法、基础知识状况、学习动机、智力水平等存在差异,其领悟教学内容的情况也就参差不齐,并且每个班里学生人数数量太大,假如教师按照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那么长此以往,对于优秀学生来说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对于后进生来说也赶不上教师的进度,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素质整体提高的目标。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很有必要。通过之前实行的分层教学的实验教学,我们发现被试验的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在优秀率、及格率和平均分方面均提高百分之十几。由此可见,分层教学方法的试验施行,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实现了我们教学中一直所追求的因材施教的目标。
四、实施分层教学的措施
1、对全体学生进行分层
在新学年开始,教师可以通过摸底考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然后通过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个性特征、心理倾向等来判断学生的可塑性,通过两者相结合将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结合学生平常的学习主动性、平时表现、智力水平、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C组。一组学生可塑性好,基础知识也扎实;B组学生可塑性中等,基础知识水平中等;C组学生可塑性差,基础知识不牢固。而且B组学生所占的比例要占整体学生的一半以上,这样可以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心理感受。分组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可以使C组的学生积极向上,争取到A组或B组。一组的学生会更加努力而不至于落入其他两个组,争取实现C组逐渐消失,B组逐渐壮大的目标。
2、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A组的学生属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扩展一组学生的思维;B组的学生属于需要教师点拨的类型,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多提问他们,与他们进行互动,逐渐提高他们的数学兴趣与能力,争取向A组靠拢;C组的学生属于依赖同学及教师型。教师可以在课下多提醒他们完成相应的作业或让A,B组的学生帮助他们,使他们理解教学内容即可。
3、对课后作业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后作业实行差异化要求。对于A组的学生,教师应该严格要求,使其在完成课本习题、做配套的参考书练习之外,总结解题方法并将同类型的题整理到一个专用笔记本上,以有助于他们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要求他们做有关数学竞赛方面的习题,提高其创新能力,扩展其思维方式。对于B组的学生,教师就没必要要求其做数学竞赛习题,而应鼓励他们对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争取进入到A组。对于C组的学生,完成课本习题,理解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即可,从而不断树立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4、对考试试卷进行分层
由于对学生进行分层,为了检测出各个层次的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教师应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水平各异的考试试卷,以切实做到评价学生的真实水平,为下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分层调整做好准备。同时,对于进步大的学生,教师应给予表扬;对于完成情况不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并辅以相应的激励措施,保护其受伤的自尊心,使学生慢慢进步。
五、总结与反思
5.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篇五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减负增效”一直是探讨研究的主题,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认识误区,比如从传统教学的“一讲到底”,走向所谓的新课改的“一问到底”。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激发了我们对此问题的关注,理解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们对一节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引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因此教师们在设计教学时片面地追求合作学习形式,只要有问题,不论难易,有否价值,都在小组内讨论一番;讨论的时间无保证,往往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草草结束,热闹的讨论后,学生能理解明白吗?清楚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吗?这种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因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比如初中数学中许多知识内容有很好的实际生活背景,像“负数、数轴、绝对值、方程应用”等,可以通过适当的生活情境引入、探索交流,但也有很多知识内容,如“代数式、运算法则、公式、定理”等可以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完全没有必要创设实际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可以使教学活动不用过久地在外围游弋,直达问题的核心,节约时间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平等对话——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
课堂教学改革涉及多方面的问题,而如何建构师生之间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育人环境,营造师生教学“温馨共同体”是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建构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师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课堂情景,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就绝不会轻易棒杀。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的笨拙的奇想怪想。
3.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参与探究的时空,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推导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去推导。教师只是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各种机会,帮助学生去发现、探索知识的奥秘,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比如在进行“概率的意义”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随机抛掷一枚硬币,尽管事先不能确定“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但大家很容易猜到这两个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各占一半。那么,大家的这种直觉是否正确呢?然后,教师布置试验任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在各组测得的数据后,填写教材上的表格,教师将各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全班学生对数据进行统计,全班进行总结交流。
由于试验次数较少,有可能获得“正面朝上”的频率与猜想有出入,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每次随机试验的频率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具有规律性。
像这种改变“在听中学”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做中学”“尝试中学”“体验中学”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能力的主阵地,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4.适度评价——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师要为此搭建平台,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中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让学生更多地思考,更多地探索,更多地说和做,使教学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那么我们的学生将学得更自信,生活得更精彩。
华一学校
闵江波
6.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初探论文 篇六
一、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初中数学教学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教学模式颇受成效。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意识到,由于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当前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下面,笔者将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相关理论,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阐述,并分析其成因。
(一)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新课改中着重对学生的主体性进行了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以探究式教学代替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而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固有思维的影响,仍然只是单纯的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这门科目由于其逻辑性,所以本质上较为枯燥,而教师照本宣科的教育会使得学生无法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成就,更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二)课外学习活动单一
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生活、劳动还是学习,都无法离开数学作为工具。可以说,数学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对初中数学教学而言,除了课堂上单纯的“填鸭”式知识灌输以外,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和学习数学知识的唯一渠道就是习题,甚至许多教师将“题海战术”作为提高学生数学水平的唯一手段。不仅如此,如今所选用的多数数学习题仍然以生搬硬套为主,根本无法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练习题也只是单纯的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行练习,根本无法使学生产生相应的思考和探索,这种现状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也造成了极大阻碍。
(三)教学评价方法生硬
新课改对以往单纯以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极大地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目标、多样化方法的评价体系,并且应当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的了解,最终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升学这种现实需求的压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自身,仍然是将数学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不顾学生数学基础和学习背景的客观差异,单纯的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好”或者“差”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仅极不科学,而且会导致对自身成绩欠佳的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仅不利于其学习和进步,甚至会使其产生“破罐子破摔”这种极为错误的心理,不仅不会帮助其成绩的上升,而且对学生未来的成长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
二、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新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理论及他人的成功经验,在适应于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采取各种科学的措施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笔者根据自身实践经验,对初中数学的教学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采取各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立体几何时,用多媒体展现其部分视角,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其余部分,学生们参与热情被极大提升,教学质量也随之提高。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改变原有“师道尊严”的观点,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使得学生敢提出自己的问题、说出自己的看法,最终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二)注意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数学本身是一门较为难学、枯燥的科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书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间的相互结合,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予以直观的展现,比如以桌子讲解面和线的关系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此外,教师应当善于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如动画、视频等形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而且生动形象、寓教于乐,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同时锻炼对于数学的兴趣,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视教学的差异性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着重激发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于不同基础、不同情况的学生进行差异性对待,摆脱原有的以分数最为唯一手段的评价方式。在笔者的实践中,建立了考试分数和日常表现两部分结合的评价体系,不仅让学生能够认清自己的差距,而且也能看到自身的进步,最终激发其对于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总结
7.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七
一、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只进行单纯的知识灌输, 不考虑学习环境和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压抑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 思维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对学习不感兴趣。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 教师需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压抑的学习状态中解放出来, 在学习中给他们创设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知识时有充分的思维时间, 在自主学习探究中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能够积极思考, 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究, 在深入理解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以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被新的模式所取代。学生和教师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教师成为了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改背景下, 师生间要建立平等的关系, 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胆发言, 敢于对教师质疑, 并和教师进行知识的探讨, 提高他们的思维深刻性。
师生之间进行积极互动。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不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发展情况, 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选择忽略, 缺少和学生沟通的意识和做法。在新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多和学生进行沟通, 在积极的互动和沟通中能及时收集到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 促进了师生之间情感的升华, 促进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不断发展。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他们主要采用直观思维思考问题。在教学数学知识时, 为了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教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引入到数学课堂中, 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数学结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同时可以演示数学图形的动态变化, 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提高数学综合能力。例如,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 我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对圆柱体的切割和拼凑, 在视觉直观感受中学生清楚地理解了什么是割补法, 使他们掌握了知识的本质, 使教学高效进行。
三、结合游戏进行教学,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小学生都对游戏感兴趣, 在游戏中他们能保持高度的积极性, 思维非常活跃。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 在游戏中, 学生积极地对知识进行思考和运用, 使他们有效掌握学习内容。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在学习时容易被周围的人和事所影响, 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选择新颖的游戏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主动探究,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 他们还不能正确进行使用人民币的计算。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人们在各种场合使用人民币的情景, 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让学生把教室当成一个超市, 选出几个学生当售货员, 其他学生当顾客。在创设的实际情境中, 学生能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进行学习, 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使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 要让他们高效的进行学习, 教师需要增加教学容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更多的知识面, 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数学教学, 能很好地实现增加课堂容量的目的。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 教师要对他们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够找到解题的思路, 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在课堂练习时, 教师要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 使学生更深刻清晰地理解题意, 并顺利灵活地解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教学《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时, 课堂练习的时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运用多媒体创设一个小青蛙迷路找家的情境。每只青蛙身上都有一道题目, 每张荷叶上都有一道算式。青蛙身上的题目是用哪张荷叶上的算式解答, 哪张荷叶就是青蛙的家。让学生先同位互相讨论, 再让学生操作鼠标帮青蛙找家。这里利用人机交互技术, 设置了目标响应功能, 如果学生找错了, 媒体立即作出反应, 找错了, 再找一遍。青蛙返回原来的位置, 如果找对了, 即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根据儿童特点, 创设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中玩, 玩中学, 达到了轻松愉快的巩固新知识的效果。由于学生有选择地主动获取知识, 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8.初中历史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初探 篇八
一、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托尔斯泰提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以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得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多媒体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将课本立体化,活化教材,还原历史,再现历史,同时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课堂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科学而合理地选用多媒体。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部分,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节课能否激起学生参与的欲望,能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入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导入环节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争取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产生继续学习、参与教學的主观意愿。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降低学习难度
每一节每一章都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完成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甚至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重难点的处理。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是文字叙述加板书的教学模式,很难将知识点讲深、讲透。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来说,所讲述的人与事都是过去所发生的,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学生学习时会产生一种陌生感,会感觉知识抽象、复杂,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会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更不要说重点的突出与难点的突破了。运用多媒体,可以运用图片视频等再现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历史知识不再枯燥,不再遥远,这样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进入一种学习的兴奋状态,更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主动思考,有效化解教学难点,加强理解,巩固记忆。例如,在教学“三大战役”这一内容时,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肯定不高,无法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且记忆效果不好,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淡忘。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三大战役的片断,让学生在观看电影中掌握三大战役发生的时间、地点、名称及其战略意义等等。
三、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内容多,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学目标难以顺利达成。多媒体教学方式,它以一种崭新的教学思路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无论是新课的讲授还是复习课,其信息容量大,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可以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我将所要讲授的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这样一方面在课上避免了繁重的板书程序,只需轻轻一点鼠标就能出现所要显示的内容,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另一方面,避免了因教师板书字迹潦草而造成学生获取错误信息,以及板书层次不清,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构建知识体系的情况。此外,练习的设置往往是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因为条件的限制,在课堂有效的时间内设置的练习有限,训练强度不够,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就能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网络上选取各校的试题直接运用或加以整合,让学生在课上作答,这样不仅节省了板书与抄写时间,同时还可涉及各种题型,如选择题、材料题、漫画等,能使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学生现场作答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及时对学生还不清楚或掌握不牢固的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此外,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练习课的教学容量大为增加,而且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练习课变得充满趣味,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实现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乐学氛围逐渐形成,这样学生就会深深爱上历史,爱上学习。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运用了多媒体并不等于就是成功的教学,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地选用。只有合理选择,科学运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才能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责编 张翼翔)
9.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授课模式初探 篇九
迷城中学
田美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实效”,按照这个原则,我经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反复的修改,总结了一套数学教学模式:互动课堂六步教学法。
环节一:创设情景,揭示目标(2分钟)
在上课前,开门见山,言简意赅,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使学生既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揭示目标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教师直接揭示目标。即教师根据新课标要求,课前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目标任务,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第二种,学生合作探究,揭示目标。即教师上课时只告诉学生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环节二:引导探究,合作交流(20分钟)
学习目标确定之后,给学生限定二十分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引导,让每个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围绕探究的问题,自己决定探究的方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探究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小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生与生之间的互补作用,这尤其为学习较差的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课堂参与机会,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认知成果,达到知识共享。此过程教师巡回指导,并注意了解学习中有障碍的小组的学习情况,视情况作出适当的辅导,注意讲解的声音不要过大,以免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同时尽可能地收集学生自学中暴露出的疑难问题,把主要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面的教师点拨做准备。
环节三:成果展示,共享快乐(8分钟)为了检测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把成果展示到黑板或白板上,(也可用竞赛或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奋程度,如采用组与组之间互相点兵、PK赛等形式)当每个小组展示完之后,小组内自查或组间互查,提出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问。对于学生没有展示的知识点,教师进行点拨,补充,归纳。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教材的挖掘和拓展能力毕竟有限,离开了教师的点拨指导,他们在知识的学习和领悟上很难有高层次的突破和提高。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你就不用去指导,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你不讲是不行的,也就是教师要做到有效的指导。例题、习题的教学,也是让每组一名同学到黑板或白板上展示,组内其余的学生补充。教师巡回检查,黑板上的同学做完之后,同学和教师互评,如果黑板上的解答有错误,用彩色粉笔标出错在哪里,这样其他同学便一目了然。
环节四:达标测评,巩固提高(10分钟)
新知识学习结束后,为了让学过的知识达到及时巩固的效果,科学地练习是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题一般来在源于每一节课后面的练习,或是教师出示一些基础典型练习;练习题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等;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环节五:回顾反思,深化理解(5分钟)
教师或学生对本节课作总结。一般可就如下问题进行小结:①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使用了哪些方法?②还有什么疑问?③有无不同观点?④你发现了哪些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补充。环节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努力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模式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有利于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能力素质的提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作业内容精练化
首先注意数学作业的“质”,作业应结合课堂所讲内容精心筛选,尽量兼顾作业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全面性。切忌信手拈来、滥竽充数的作业布置方式,亦忌布置好高骛远、刁钻怪偏的作业,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应有的效能。其次还科学地控制数学作业的“量”。一般说来,在每节课后布置30分钟左右的作业量较为适宜。当然,作业量的确定还受学生素质、年龄特征和所教具体内容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能一概而论。
2、作业形式多样化
在作业形式上要注意变化,实现作业形式的多样化,让学生从多种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感觉到快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业的兴趣,进而培养数学兴趣。例如:教材中“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的形式。还应补充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这一类实践性的作业。
3、作业布置层次化
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及每节课后的作业要求尺度,对全体学生应该是一致的,但实践证明对各类学生布置等量的、相同内容的作业并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要求。因此在备课时,划出作业中的必答题与选做题,以不同的记号标明,选做题不作统一要求。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设问的梯度由易到难,使学生踏着阶梯一步一步探索,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尝试。
配套评价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我将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结合起来,建立了相应的 “数学课堂月评价表”和“数学课堂学期评价表”,定期评出本班的“数学之星”,一个小组中六人的总成绩就是这个小组的成绩,一月之后,评出“每月之星”;一学期之后,再选出“学期之星”。显然,学生一旦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很自然地会产生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出更为主动地参与、更为积极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一种持久的强烈的意识,最终形成自我学习的内在机制。
10.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 篇十
创意法教育提出“最差”的学生就是“最优”的学生。即学生没有差差之分,个个都是平等的。从教育的思路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上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实行兴趣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
1.从学生的生活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学生对教学没有兴趣,就会入门无路,课堂上无事可做,导致上课思想开小差、乱讲话、玩东西、打瞌睡、捣乱课堂纪律等等。教师的讲课内容等于对牛弹琴,更谈不上有效教育。如果学生对教学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主地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就会活泼起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去发挥学生的兴趣呢?我们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以优带差,进行合作交流教学。
学生有了兴趣还不够,因为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基础差的学生会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差一些。如果我们不能想方设法去延伸他们对知识的欲望,就会导致这一部分“差生”的学习兴趣减下来,造成恶性循环,差的更差。怎样才能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呢?我们必须采取以优带差的方法,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章时,在激发学生兴趣学习的同时,让“最差”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探究《勾股定理》的内容,其实《勾股定理》的内容在课本已有,等他们答对后就鼓励他们说:“你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较强,让我们全班同学向你们学习吧!”这样“最差”的学生获得鼓励后会继续保持兴趣学好《勾股定理》知识,从而达到把“最差”学生转化“最好”的学生。如果有些“最差”的学生说不出来,可以让中等生说出来,然后加以评定。对“最好”生,让他们去证明难度比较大一些的《勾股定理》,带动“差生”共同进步,防止“最好”生的骄傲情绪,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平等自由地均衡发展,这样达到以优带差,学生共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以鼓励为主。
“最差”的学生变成“最优”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学有用的数学,个个有成功,人人有进步。这也是创意法教育的精髓。要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寻找机会让他们成功,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及时鼓励,尽量让他们进步。学习他们那种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得到表扬后学习兴趣大增,然后在小组讨论后又让他们分别代表小组进行汇报结果,最后带着鼓励的语气说:“你们真行,是全班最好的同学。”这样可以把“最差”的学生变成“最好”的学生。
4.以学生为主,促进数学的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改变过去一些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各个环节去。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化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改变学生的“要我学”到“我要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风气形成,在课堂中创设新意。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时,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教师在黑板上直接教给学生的标准答案,而是采用小组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实验,每人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它四条边的长度和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分组讨论比较各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各边有什么关系,各角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实验和讨论,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各人所画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最后,又让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探究如何运用几何语言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和对角相等的性质,教师在课堂上巡回主导。这样让学生个个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之中,个个有机会发言,有机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参与教学,只对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进行指导,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这样的教学,大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那么学生对知识就会掌握更加牢固。全过程都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创意法教学的创造新意之法的课堂教学模式。
11.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初探 篇十一
關键词:多媒体教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9-00-01
一、在导入新课环节,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在相识新旧知识的毗连点上依附电教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门生的头脑在“旧知识牢固点——新旧知识连 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睁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在导入时关键是要掌握人,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二、在教学重点上,形象呈现认知过程,降低学习难度
如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其要点是:①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性;②在能准确阐发此类应用题数目关 系的基础上准确解答此类应用题。如教学时,在两张胶纸上各画一汽车,议决抽拉直观演示,展现两车相遇的 全历程。如这样剖析就会给门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所在:两地;c偏向:相对;d效果:相遇。待 门生掌握了这些特性后,进一步议决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率和、相遇时间、相距间隔等看法的寄义。 马上度和——单元时间里两车共行的旅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间隔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旅程。教者议决投影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出发点出发开始直到两车相遇点。突破了重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性既有感性相识又有理性相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 心应手。
再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不是近似的计算公式,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他们难以想象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难以理解化圆为方的道理。我们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把一个圆2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把一个圆分成8等份,16、32等份,并分别进行割补,使学生直观地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推出圆的面积公式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在教学难点上,活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处,借助电教手段,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要害是要求学生弄明确分母差异为什么不能直接相加减的原理。看扇形图加深理解。电脑出示:用两个大小相同的圆表示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涂色的部分分别表示1/4和3/10。1/4的分数单位是1/4,用这样的一个大扇形表示,3/10的分数单位是1/10,用这样的一个小扇形表示,它们的大小不同。1/4+3/10就是用一个大扇形加上三个小扇形,能直接相加吗?所以,1/4+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1/4和3/10因为分母(不同).也就是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同学们就用通分的方法,把它们转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5/20和6/20。这样分数单位就相同了,都是1/20。你看表示1/4和3/10的两个图形都变成了由许多个大小一样的小扇形组成的图形,就可以直接相加。
四、在巩固练习时,适当运用多媒体,解决实际问题
真分数和假分数练习把下列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1/3 1/6 3/3 5/6 13/6 5/3学生直接在直线上描点困难很大,为了更加有效加深认识和提升,我把这道题有梯度的呈现。
(1)判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出示动态的数轴,(让学生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
(3)猜测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的位置。
(4)在直线上描点(进一步抽象对真分数假分数意义的理解)
(5)通过观察,验证前面的猜测(使学生直观地看到真分数集中在0-1之间的这一段上,而假分数则分布在从1开始向右的部分,进而体会到与先前的认识一致: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进一步加深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特征的认识,同时渗透猜测、验证的数学方法,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
【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初中数学语言教学初探07-23
基于生本教育的初中数学课堂模式初探11-12
初中数学高效教学08-29
初中数学教学总结06-21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09-15
谈谈初中数学活动教学10-29
初中数学教学如何导入06-19
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07-06
初中数学的教学的现状08-07
初中数学教学简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