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共11篇)
1.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一
三、我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准备情况 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之后,县教体局按照会议和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校学生、现有食堂等情况进行了摸底,抽调3人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制定了《通渭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已上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和市教育局。及时召开全县校长工作会议,对通渭县农村营养改善计划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部署。春节后,县教体局分三个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学校工作进展,供餐方式、能力,征求了基层学校和家长意见。准备工作有序开展。
一是供餐范围。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7所(含教学点,不含城区学校),学生57684人,其中职业中学初中部 3 所,学生2303 人;完全中学初中部4 所,学生3191人;独立初中13 所,学生10782人;九年制学校24 所,学生13638人;乡(镇)中心小学 19 所,学生7611人;50人以上村级小学192所,学生18481人;50人以下村级小学 31 所,教学点41所,学生1678人。
二是供餐标准。每生每天3元,每年按200天供餐。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已下发我县2011年秋季此项补助979万元,要求从今年春季起,滚动使用。
三是供餐方式。现有食堂的42所学校(学生29397名)采取食堂供餐,以早餐为主,可供午餐。暂没有食堂的19所乡中心小 1
学和常河郑阳学校、平襄安川学校2所九年制学校(学生8128名),50人以上的194所村级小学(学生18656名),利用闲置校舍改造伙房供餐提供早餐或加餐。28所50人以下20人以上村级小学和教学点(学生1026名)采取家庭托餐,提供早餐或加餐。42所20人以下的小学或教学点(学生477名),采取教师供餐。夏、秋季吃午饭时以早餐为主,冬、春季吃早饭时以加餐为主。供餐以蛋类和奶类为主,汤、花卷(包子)等相互搭配、科学合理(附指导性食谱和价格)。
四是大宗食品采购。牛奶和鸡蛋实行政府采购(已制定采购办法),其他米、面、油、肉等食品原料由经营者定点采购。
五是资金投入。除全县42个食堂从业人员外,伙房、托餐从业人员518人,其中50人以上的学校共215所,从业人员448人,每人每月补助1200元,共需补助资金53.76万元;50人以下20人以上的学校共28所,从业人员28人,每人每月补助1000人,共需补助资金2.8万元;20人以下的学校共42所,以教师供餐形式供餐,补助按每生每月20元(最低150元)计算,每月需补助代餐教师资金0.992万元。从业人员每月共需补助57.55万元,全年按十个月计算需575.52万元;本年度伙房、托餐点改造、教师供餐等设备购置需要资金639万元。以上两项共需投入资金1214.52万元。
六是安全保障。制定并下发《通渭县教体局学校食堂、伙房、托餐学生用餐管理办法》,县教体局、县药监局与各学区(校)2
签订《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责任书》。从业人员按50名学生配备1名从业人员,50名以下20名以上也配备1名从业人员,全县已确定从业人员518名,其中42名为代餐教师,开学前由县教体局和县药监局组织完成培训和体检工作,持证上岗,并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四、建议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启动会议
一是会议内容。会议拟由赵晖部长主持,令书记、邵县长分别作重要讲话,王晓玲县长安排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工作。
二是参加人员。县上四大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委、县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县直学校、各学区、独立初中、九年制学校、中心小学、村小学校长。
三是会议时间。拟定于2月27日(下周星期一上午)。
2.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二
榆树市是全国的产粮大县之一。近年来,榆树市不断加大棚膜经济发展力度,在资金上、政策上、技术上都进行扶持,创新推进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棚膜蔬菜产业。到2010年末,全市蔬菜大棚、温室发展到4万多栋,面积2667公顷,形成了以15个乡镇为单元蔬菜产业基地,共建设46个棚膜蔬菜园区,农民人均蔬菜收入实现2700元。
刘丰艳副主任说,榆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棚膜经济发展,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榆树市棚膜经济发展实现了园区化,资金投入多元化,品种管理實现了标准化,政府扶持实现了制度化,为全省棚膜经济发展树立了学习的典型。
在榆树市弓棚镇机关干部创业园,统一建设的蔬菜日光温室整齐划一排列,尽管棚外冰天雪地,棚室内却春意盎然,黄瓜苗、豆角秧、油菜苗郁郁葱葱,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水肥条件为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在太安乡西龙村棚膜蔬菜园区进行集中育苗,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分散育苗带来的技术问题、采收品种分散以及成熟时间不一等问题。
刘丰艳副主任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将以强基础、调结构、提质量、保供给为主攻方向,稳定露地面积,扩大棚室规模,加快科技创新,积极构建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在棚膜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坚持规模化发展,坚持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着力提高蔬菜生产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品牌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大力开拓省内外市场,从而全面推进我省棚膜蔬菜产业的发展。
3.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三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黄土高原、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从东南到西北分属黄河、长江和内陆河三大流域,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7%。直线跨度达1655公里,海拔1000~3000米,气候包含了北亚热带润湿区到高寒区、干旱区、荒漠区的各种类型,年降雨量40~800毫米。全省耕地面积5202万亩,其中旱地70%以上,是典型的山地型高原地区。干旱缺水是制约甘肃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光照充足,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是我省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年平均气温在0~14℃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降低;河西走廊年平均气温为4~9℃,祁连山区0~6℃,陇中和陇东分别为5~9℃和7~10℃,无霜期一般为48-228天,年日照时数为1700~3300h。特定的地理、气候和生产条件,决定了甘肃发展特色农业的地位。
甘肃是优质无公害蔬菜的理想产地。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是被农业部列入规划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域、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近年来,1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我省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劳动就业、拓展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将基本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产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程
甘肃蔬菜产业发展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经过八十年代结构调整、九十年代快速发展和本世纪的稳步扩大三个阶段,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实现基本自给,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逐年增大,蔬菜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全省上下按照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打造甘肃蔬菜,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模式更加丰富,品种不断增多,产量连年增加,效益显著增长,已成为全省种植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在促进县域经济增长、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近年来,随着“甘肃省蔬菜产业发展扶持办法”的实施,全省蔬菜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区全部种植蔬菜,其中种植面积20万亩以上的有5个县,10~20万亩的19个县,5~10万亩的26个县。2012年底,全省蔬菜面积、产量和产值分 别达到681万亩、1460.4万吨、236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26%、128%和354%。
(二)基本情况
1、高原夏菜。以沿黄灌区为主的高原夏菜生产,到2012年底,种植面积490万亩,产量约980万吨,外销量590万吨。每年5月到10月,甘肃高原夏菜能够持续供应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的优质蔬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走上南方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有效填补了中国东部及南方蔬菜“伏缺”季节的市场供应,为保障全国蔬菜市场供应、促进蔬菜市场平稳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其中,以甘蓝、花椰菜、、西兰花、娃娃菜、西葫芦、百合等优势蔬菜产品为主的“高原夏菜”是甘肃的亮点和“名片”。
2、设施蔬菜。设施蔬菜是设施农业生产的主体,面积最大,种类最多。除水生蔬菜及多年生蔬菜之外,其余9大类60多种蔬菜在温室、塑料棚内都有种植。现已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培育出了二个设施蔬菜优势产业带。一个是河西走廊与沿黄灌区日光温室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白银、兰州、武威、张掖及酒泉等五市,冬春季生产黄瓜、西红柿、辣椒、茄子、西葫芦、芹菜、韭菜、娃娃菜等。另一个是陇南、陇东塑料拱棚蔬菜优势产业带,包括天水、陇南、庆阳、平凉等四市,主要生产春提早和秋延后的辣椒、韭菜、蒜苗、大蒜、菜豆、豇豆、西葫芦、生菜、油麦菜及 菠菜等。2012年,全省设施蔬菜总面积达到146.3万亩,其中日光温室56.7万亩,塑料大棚79.5万亩,小拱棚10.1万亩,占全省蔬菜总面积的22.5%,产值109亿元,占全省蔬菜总产值的46.2%。农民人均设施蔬菜纯收入481.3元,占当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500元的10%,重点产区农民设施蔬菜纯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设施蔬菜生产已成为城乡居民的“菜蓝子”和广大农民的“钱袋子”。
3、今冬明春蔬菜供给情况
我省冬季严寒漫长,除陇南、天水部分地方外,全省绝大部分地方冬季不能进行露地生产。从11月至次年4月,长达半年的冬春淡季蔬菜供给一直是制约我省“菜篮子”生产的瓶颈,本省设施蔬菜生产和外地蔬菜调入是解决我省冬春蔬菜生产淡季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据统计,今冬全省在田蔬菜面积约126万亩,其中日光温室蔬菜67万亩,品种以茄果类和瓜类为主,塑料大棚蔬菜16万亩,品种以韭菜、油菜、油麦菜等叶菜类为主,露地蔬菜约35万亩,品种以葱、蒜苗、菠菜、白菜等为主,还有6万亩左右冬播菜用马铃薯。由于今年劳动力紧缺和用工价格上涨的因素,目前,还有约2万亩新建日光温室还处在物资采购、扣棚、起垄、育苗等定值前的准备阶段。到目前为止,没有遇到大的灾害性天气危害,蔬菜长势正常。预计全省冬春淡季(11月至次年4月)设施蔬菜生产能力约370万吨,加上陇南、天水等地冬季露地蔬菜生产能力约40万吨。冬春淡季全省蔬菜生产能力约410万吨,按照三分之一外调的比例计算,调出量约136 万吨,可供给省内市场的蔬菜量约274万吨,省内蔬菜供应能力为40%,其余主要靠外调菜和冬藏大路菜补充。
二、取得的成效
(一)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甘肃省蔬菜有露地和设施栽培两种形式,设施蔬菜主要有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两种类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河西走廊灌区、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徽成盆地五大优势产区,成为我国“西菜东调”、“ 北菜南运”的五大商品蔬菜基地之一,也是农业部列入规划的西北黄土高原夏秋冷凉型蔬菜和西北内陆出口蔬菜重点生产区域。全省以兰州为中心的“高原夏菜”基地达490万亩,占蔬菜面积的72%;以河西五市及兰州、白银为主的日光温室重点产区,温室蔬菜生产面积达到48.58万亩,占到全省温室面积的85.74%;以陇东陇南为主的春提早秋延后塑料大(小)拱棚重点产区,蔬菜面积57.61万亩,占到全省塑料大棚蔬菜面积的72.44%,“西部温室东部大棚”的设施蔬菜优势区域布局正在逐步形成。设施蔬菜生产涉及的作物由原来的黄瓜、番瓜等少数品种,发展到现在的叶菜类、果菜类、瓜类、食用菌、特菜类等十几个种类的上百个品种,极大地丰富了冬春季节消费市场。由于甘肃境内冬季降雨雪少,阴天少,光照充足,具有进行反季节瓜菜生产独特的气候资源。生产的各类蔬菜以其优质、无公害、价格合理而享誉省内外。同时,地处西北地区中心地带,是公路、铁路的交通枢纽,具有地理优势。加之甘肃省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因此,区位和地域优势越来越明显。
(二)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增产增效仍有潜力
为了适应我省蔬菜生产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技、科研和教学部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总结传统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致力于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在露地生产中推广穴盘育苗移栽技术;测土施肥及增施有机肥技术;高垄覆膜节水灌溉技术;病虫害联防统治技术等生态物化技术。在日光温室生产中推广二代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高垄全覆盖栽培、穴盘育苗及嫁接、高温闷棚、反光幕、测土配方施肥、生物菌肥应用、有机生态无土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在塑料大棚生产推广春提早、秋延后多层覆盖多茬种植高产高效栽培、土壤翻晒及土壤消毒、防虫网应用、无公害农药选择及交替用药、穴盘育苗移栽及蔬菜嫁接移栽等综合配套技术。种植茬口由一大茬扩展到早春、秋冬、深冬等多茬口,实现了周年供应的目标。设施栽培的品种也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种类300多个品种,新品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设施蔬菜种植水平和效益逐年得到提高,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2.5%,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是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10倍,设施蔬菜生产已经成为甘肃省种植业生产 中单位面积比较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但是,地区之间、重点县与一般县之间、特别是示范豆点与大面积、科技示范户与一般农户之间的栽培水平和管理技术差异较大,种植效益差异更大。因此,随着设施条件和综合技术的不断优化,不论是面积的扩大,还是效益的增加,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特色蔬菜迅速发展,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近年来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引进、推广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全省蔬菜良种利用率达95%以上,商品率达65%,优质精细菜比重达到30%以上。被省上认定的无公害产地达304个,面积566.4万亩;被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产品361个,产量462.3万吨。全省以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园为契机,全力落实“五化”、“六统一”和六个“百分百”的创建标准。以甘兰、花椰菜、娃娃菜、甜脆豆、西芹等特色露地蔬菜为主的“高原夏菜”和以番茄、辣椒等优势设施产品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享誉省内外,部分产品出口到东南亚、中亚地区和日本等国。截止2012年,全省已创建10个国家级、37个省级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认证蔬菜绿色食品基地面积65万亩、绿色食品蔬菜64个;通过制定和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历次全国大中城市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中,省城兰州综合排名一直名列前茅。(四)加工转化能力明显提高,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形成。全省已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精深加工企业248家,年加工各类蔬菜150万吨,实现产值21.8亿元。以兰州榆中县为中心的冷链保鲜贮藏规模达50万吨,年周转量300万吨;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98个,成员3.62万人,涌现出了甘谷县盘安镇雒家韭菜产销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发展典型,有力带动了蔬菜生产的产业化经营。以区域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以蔬菜直销店、连锁超市等窗口式终端市场为补充的蔬菜市场营销网络开始起步;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区域蔬菜专业批发市场30多个,年蔬菜交易量480万吨,交易额58.5亿元
(五)设施蔬菜生产在全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突出
1、已成为比较效益高,产值提升快,增收幅度大的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占全省种植业总播种面积的1.83%,总产值达到109亿元以上,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6.9%,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0元以上,其中日光温室实现了亩产量、产值双过万。
2、已成为农业增产技术集成度最高的产业之一。多年来,各地始终坚持针对农民开展技术培训,长期不懈地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从而使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的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远远高于从事大田种植和露地蔬菜种植的农民。加之设施农业的高效益带动了农民科学投入积极性。因此,大量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首先在设施农业特别是日光温室 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首先在设施农业上得到转化。据调查,每年围绕设施农业生产引进的新品种多达200个以上,新品种覆盖率达100%;以设施农业为主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结构达40多项,新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
3、已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设施农业属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加销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据调查,甘肃省常年从事设施农业生产和服务的农村劳动力在100万人左右,其中直接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约8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收购、运销、贮藏、加工、包装等相关服务的大约有20万人,两项占到了全省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 %。白银区从事日光温室设施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达1.8万人,占全区总劳动力3.36万人的53.6%。靖远县东湾乡大坝村,现有人口5858人,1080户,劳动力1765人,现有3060座日光温室,占地面积6200亩,户均5亩,村中95%的农户有日光温室,全村不仅实现了现有劳动力100%的就业,而且每年还需雇工10%左右。设施农业产业已经成为有效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民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重点产业之一。
4、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撑产业之一。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试点村大部分都是以设施农 业为产业支撑的村。据统计,2012年白银、兰州、酒泉、张掖、武威、天水六市确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580个,其中以设施农业产业为支柱产业的村达到260个,占到试点村的45%。武威市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和十乡百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中,50%的村以设施农业为产业支撑。
三、存在问题
(一)生产效率较低,整体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我省设施农业种植的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仍很低。全省设施农业平均亩产量远远落后于全国与世界先进水平。设施蔬菜平均亩产量按6000公斤计算,折合8.8公斤/m2,而国内先进地区大面积平均已达21公斤/m2,世界先进水平为50公斤/m2以上。我省设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大,每个劳动力其劳动生产率仅是日本的1/20、美国的1/40。而且,近年设施产品的产量增加幅度减缓,市场季节差价不断缩小,价位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却居高不下,因此经济效益逐年下滑,甚至出现了部分温室、塑料大棚撂荒现象。
(二)技术装备相对简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由于我省经济落后,用于设施农业建设的资金有限,一般温室、塑料棚投资为10~30元/m2。这样低的投资显然限 10 制了新材料与先进设备的运用,以及技术优化和创新,从而造成现有作物的产量质量很难提升,高附加值产品由于设施水平低没有条件生产,设施生产过程劳动强度高,而且设施结构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冬春季节,受旱涝冰冻及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影响,蔬菜生产受灾严重,蔬菜价格普遍上涨,给农民增收和城镇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产业化发展速度慢,产业链还不完整
目前,设施蔬菜种植主要靠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很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与应变能力差,生产经营的风险很大。而且,生产、加工与销售相互脱节,尤其是工厂化育苗、采后处理环节十分落后,洁净处理、贮藏保鲜及分级包装等都发展很慢,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
(四)行政推动力度不大,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省设施蔬菜发展速度不仅慢于山东、辽宁、天津等东部省市,而且已落后于宁夏、新疆、陕西等周边省区,原因是政府扶持推动不够。近几年虽然出台了一些设施蔬菜发展的扶持政策,但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对设施蔬菜的组织领导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我省设施蔬菜社会服务体系虽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完善,急需建立健全快捷方便的信息服务网络、全程服务的技术推广体系及高效运转的 产品贮运销售体系,尽可能降低生产者的经营风险。
四、今后发展思路与工作重点
(一)发展目标。到2016年,全省蔬菜面积达到83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16万亩(日光温室88万亩<非耕地开发利用12万亩>,塑料大棚128万亩)。集约化育苗统供比例翻两番,由5%左右上升到20%以上。蔬菜商品化处理率提高到50%。培育40个10万亩以上规模的蔬菜重点县(市、区),面积、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全省的63%、65%和90%以上;蔬菜对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额达到750元。对重点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额超过1200元。
(二)发展方向。在确保省内各地市场供应的同时,巩固省外传统市场,大力开拓国内外新市场,千方百计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快品种更新与新优良种推广速度,优质抗逆良种覆盖率达到98%,推进高端市场保健蔬菜、珍稀蔬菜的发展步伐。设施结构与装备要不断改进提高,努力向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工厂化发展。栽培技术要向节水、节能、节地、省力、无害化、集约化及规范化方向发展。
(三)优化结构,提高技术水平。一是要优化设施结构,不断研发适合当地特殊气候环境的新型温室、大棚的棚型结构,提高抗灾能力。二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位。三是优化茬口结构,要按照“避旺、补缺”的思路,抓好时间差、季节差和空间差,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益。(四)创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一是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引进一批新、优、特品种,加快良种更新换代。二是积极引进推广先进实用的栽培模式和技术。三是建好高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科技素质;五是强化信息服务,避免盲目生产。六是加强协作攻关,聘请专家顾问,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解决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创新技术,促进经济作物设施产业的升级优化。
4.蔬菜检测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篇四
蔬菜检测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区各级领导支持下,我区农残检测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在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现将蔬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情况 区农委蔬菜局设立了检测站,现有检测室1间,配备农药残留检测仪等设备,建立了农残检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有一名副局长负责检测工作,重点乡镇的蔬菜基地设立了检测室,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如张店乡和十河镇大周村等。
二、检测站工作现状
区检测站开展蔬菜、果品农残检测主体设备为残留农药测定仪一台及配套设备,主要开展了蔬菜果品农药残留监测。每年对中心城区主要农贸市场、超市、蔬菜基地和集镇农贸市场开展蔬菜农残检测,品种有叶菜类、瓜类、茄果类、豆类、花菜类、茎菜类、地下块根类蔬菜水果等40多个品种,样品3000多个,合格率达%.蔬菜及水果都是生鲜农产品,保质期较短,检测的时效性很强,及时准确地发布农产品检测信息,对引导消费者购买放心农产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坚持每次检测都以检测结果公示,使消费者及时了解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情况,向广大消费者及时反馈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动态,以及合格率方面的信息。
三、存在问题
我区蔬菜质量安全工作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没有出现一起重大蔬菜质量安全事故,蔬菜安全水平总体上是安全、放心的。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
规定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1、检测经费紧张。建议各级领导对蔬菜质量安全认识要到位,加大检测业务工作经费,并把检测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内,以确保我区农产品检验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2、检测手段落后。检测设备简陋,目前使用的速测仪只能检测有机磷农药,对菊酯类等其他农药还无法检测,蔬菜质量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3、覆盖面小。全区农残检测设备数量较少,多数乡镇及超市未设立相应的检测机构。
5.蔬菜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的汇报 篇五
**县农牧业局
今年,我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制定的蔬菜生产计划,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一手抓品牌建设,一手抓标准化制定落实,为保障我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作了一系列扎实工作,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局党组非常重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早在年初,李局长主持召开局党组会,对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了具体安排:
1、要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
2、要打造我县蔬菜品牌。树立“绿色、有机、无公害、安全、环保、营养”的质量意识。
3、要进一步扩大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会上成立了局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安全工作的工会李主席任副组长,经作站、农检中心、植保站、农技站、执法大队等相关站股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股,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为了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我局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办培训班传授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今年共举办标准化生产培训班24期,培训人员4600余人次。二是设立宣传栏宣传无公害生产技术。在有关乡镇村设宣传专栏12个,专题宣传32期。三是印发资料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为了增强菜农质量意识,推行“六统一管理”,我县共印制6000余份宣传资料发放到菜农手中。群众非常拥护,有力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三、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保障。为此,各业务站股协同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股,共制定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32个,其中蔬菜12个。
四、引导专合组织及业主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近年,我县品牌农产品发展因投入不足,已落后周边县市,这对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非常不利。为此,我局积极鼓励有基础的专合组织及业主大户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今年,已经申报认证绿色农产品3个,无公害农产品4个,其中蔬菜2个,涉及蔬菜品种12个。加上原有的数量,全县共有无公害农产品11个,面积达到14万亩;绿色农产品3个,面积达到4000亩。
五、按照市场准入要求,积极开展产品质量检测。省政府要求2011年10月起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开展市场准入准出,按照要求,我局将县城农贸市场,**乡、**镇、***等生产基地纳入监测范围,把城南、花林、元山市场,好又多、王府井、北人等超市纳入监测重点;由县农检中心定期或不定期对全县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生产企业、专合社、业主大户等抽样检测。同时,在**乡、**镇、***等生产基地督促建立农残检测室3个,覆盖核心基地8000亩。截止目前,全县共抽取果蔬样品1080个,检测合格率达9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蔬菜质量安全总体向好。
六、建立健全各项质量管理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从种到收涉及一系列环保、投入品、加工、仓储、运输等管理制度,各环节农事操作都必须严格按标准执行。为此,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股
专门为**乡、**镇、***等核心生产基地制作了质量保证制度7个,共21个牌匾。对规范无公害生产起到了制度上的保障作用。
七、主要问题与建议;
1、资金缺口较大。我局开展全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年需预算经费50万元;县财政今年仅预算了10万元,加支农资金10万元,共计20万元,经费严重不足,影响到我县农产品的品牌认证和监督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2、县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是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分项目之一,该检测站建成后可测农畜水产品质量是否合格。该项目国家投入购置仪器240万早已到位,现面临二个问题:一是场地问题得不到解决;二是县级配套60万元迟迟不到位;虽多次向县委政府汇报,至今仍未解决。导至这一惠济全县老百姓的民生工程不能及时投入使用。
3、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就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安全与否,我县目标考核至今未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基层政府考核范畴。
6.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六
XXXXXX学校
XXX
二0XX年X月XX日
用爱去浇灌蓝天下的花朵
——优秀班主任汇报材料
通渭县XXX学校
XXX XXX,XXXX年7月毕业于XXXXX学院。毕业后不顾家人同学的反对,毅然选择了条件很差的乡村学校任教。之后一直坚持在农村学校任教,至今已在XXXX学校工作XX年。在这XX年中,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她工作踏实认真,关爱学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严于律己,班级教育教学管理成绩突出。特别是近一年来,所带X年级毕业班班风正、学风浓,精神面貌昂仰向上,日常行为规范表里如一。她所带班级的成绩,无论是在学区检测、还是在全县统测及小升初毕业考试中,均取得优异成绩;班级量化评比数次几年来常居全校第一名;班级管理赢得全校师生的一直好评。她是我校语文科的一位骨干教师,在平时热爱教育事业,刻苦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与同事团结协作。服从学校的各项工作安排,勇挑重担。工作能力强,能出色地完成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是一项伟大而艰辛的职业,班主任工作更是艰巨而繁琐。她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对待学生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既关心他们的生活,又关心他们的健康,还要关心他们是否懂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关心他们是否懂得怎样做人。爱心是具体的,是无微不至的,是事无巨细的。例如每周检查卫生,她先看看教室卫生是否干净,环境区域是否留有死角,再检查并提醒每一位学生的衣着个人卫生;遇到气温变化的时候,她得提醒同学们增减衣物、棉被等等;每次考试前她会提醒同学们做好充足的准备、各种证件、学习用具要带齐;集体活动前她要安排好同学们应必备的用品等。总之,同学们在学校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她几乎事事关心。学生生病时,她带去看病。家长感激,学生感动。她认为:这些看起来很平常,但这些正是一位班主任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其实这正是一个班主任爱心的具体体现。
她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级工作的首要问题来抓。经常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她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有关学生促膝谈心,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并在班内积极开展“理想教育”、“感恩教育”、“养成教育”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找到目标树立理想,挖掘他们的潜能,激发他们的斗志!X老师所带的班级班风正学分浓,班级成绩经常名列全县前茅,没有出过严重的违纪事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的思想工作成绩。
班主任必须善于组织和管理学生。每一新学期的开始,她都会花很大的心思培养班组的骨干力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不仅让班主任工作曲张有致,而且还培养了班干部的组织能力。以今年X年级为例,班里的一般事情都由班长负责,但各项具体工作分工到各个班委成员。晨会、早读、等日常工作都由班长负责;每个时间段都设有具体的安全员,教室内的黑板报由宣传委员负责,她作适当指导,学习上由学习委员和各科代表负责。当然她还要随时随地作检查指导。这样以来,班内的工作形成了程序化和制度化,各项工作就更能顺利的得到开展。
后进生的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在日常工作中她及时加强对后进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她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后进生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她所带的班级里有几个学习懈怠的学生,上课睡觉、没课玩手机,还带动其他同学不学习。她没有用纪律和制度处罚他们,而是从接近学生入手,找理由和他们套近乎。设法找他们的闪光点,找到一点就大力表扬。渐渐地这些学生主动对她亲近,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以前的缺点要随之给改掉了。这样一来这几位调皮同学的进步了,整个班级也都进步了。
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XXX老师的工作中尤其如此。她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及教学科研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几年她所带的班级成绩显著,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好评。:在学校每年的班级量化考核中,她所带班级考核考试成绩一直很优秀;她所带语文课连续两年在全县统测中居全县第一名;她所带班级在全县统考中综合评比连续两年居全县第三名;在历次各类统考中,她所代课及所带班级均名列前茅;2015年被评为XXX乡优秀教师;20XX、XX、XX年连续被评为本校优秀班主任。
7.通渭一中体育卫生工作汇报 篇七
一、基本情况
通渭一中创建于1939年,现为定西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新校区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36人(女52人),其中专任教师216人。教师中本科学历184人。有中学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65人,中学一级教师86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42人,县级骨干教师51人;有省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有教学班58个,学生4300多人。
学校现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等4个职能部门。有工会、团委、妇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设3个年级组、11个教研组。办有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和家长学校等三所校中之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标准实验室;有电教、语言、图书、资料、阅览、档案、文印和网络教室等教学设施;办有校史、德育、体育等展室;学校自动化图书馆有藏书3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册。
学校体育卫生设施较为齐全,现有300米跑道1个,跳远沙坑1个,跳高场地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10个,单双杠4付,操场总面积1.4万平方米,生均体育用地4平方米,有专职体育教师11人。有医务室1个,专业医务人员1名。
近年来,学校秉承“学优品粹”之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及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把体育卫生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加强门卫值班工作,严禁闲杂人员出入校园,以防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四是坚持开展每月2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定期组织开展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和远离毒品、告别香烟、预防传染病、预防碘缺乏症和地方病防治等讲座。目前,针对新型传染病H1N1在世界范围内感染的现状,学校利用橱窗、班会等渠道,及时对该病的进展、预防等内容作了宣传讲座,并预备了体温计。五是加强督导,认真开展 “四操”活动。六是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每年与学校食堂、小卖部签订责任书,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体检证等“三证”上岗,不断规范了从业行为。七是积极响应县上的体育卫生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师生参加县上组织的运动会及爱卫活动,前不久,组织高一级学生认真开展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体育卫生条件
8.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八
怀安县农业局杨树宝
县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到“十二五”末,将我县建成10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为进一步掌握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促进我县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近期,我们通过走访蔬菜种植户、深入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销售市场和加工龙头企业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我县是农业大县,辖4镇7乡273个行政村,在册耕地面积63.9万亩(其中退耕还林22.5万亩),总人口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7万人。经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已成为我县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近年来,我县依据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较丰富等适宜发展蔬菜的优势特点,认真落实国家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战略,全面推动我县的蔬菜产业发展。
1、种植面积不断壮大,经济效益不断攀升。目前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0%。形成以柴沟堡、左卫、怀安城、头百户四大蔬菜生产基地(以怀安城镇、头百户镇为主的万亩架豆和万亩夏山药种植区,以柴沟堡镇、左卫镇为主的万亩精细菜和万亩设施菜种植区),发展设施蔬菜专业村40多个,种菜专业户1200多户。蔬菜年产量约29万吨,实现总产值4.6亿元。全县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日光温室5681亩,春秋棚5031 1
亩,中小棚7318亩),日光温室主要种植两茬茄果类蔬菜或一茬越冬西红柿和一茬叶菜类,亩均收入约2万元以上;春秋棚主要以硬果型西红柿、架豆和圆白菜生产为主,亩均年收入约1万元以上;中小棚主要以韭菜生产为主,亩均年收入约0.5万元以上。设施蔬菜效益明显,成为我县今后蔬菜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2、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品种体系逐步优化。把加大蔬菜科技含量投入作为重点,在建棚上引进先进技术,采用新型材料,确保棚室牢固耐用。因地制宜采取新的种植模式,在王家湾村合理利用土地流转集中连片发展春秋棚的种植模式,在柳南夭村发展“沼气+大棚”的种植模式,在新坝房村发展“养殖+沼气+中小棚蔬菜”种植模式,每个不同的种植模式都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既节约了成本,又杜绝了化学用品的使用。根据我县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各越冬蔬菜棚室都采取了墙皮加厚方式,有效防止温度散失。在柳南夭村采取了冬暖式下挖技术,在大众村采取了双层棚膜技术,有效保证了室内温度。我县积极引进推广百利硬果型西红柿,津优30、32黄瓜等各类蔬菜新品种,使蔬菜生长期长短搭配、品种种类多样,实现了有效错季,增加了品种供应,延长了上市周期。全县主导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量和品质大幅提高。
3、加强质量管理,实现了蔬菜安全生产。蔬菜安全生产是蔬菜产业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我县出台了一系列禁止销售高毒、高残留等农药的规定,建立健全了蔬菜质量安全
生产体系,严格实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蔬菜种植、生产到销售各环节检测,全县共配备7套农药残留速测仪,对蔬菜质量进行跟踪检测,对上市蔬菜检测达到100%。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坚持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检查,有效保证了蔬菜的安全生产。目前,全县已完成无公害蔬菜生产环评认证8.2万亩,占全县蔬菜总面积的96.5%,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5个(怀安城的圆白菜,头百户的圆白菜,第三堡的架豆,西沙城的蕃茄,柴沟堡的韭菜,渡口堡的马铃薯,左卫镇的蕃茄)。
4、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有效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县按照抓产业就要抓产业化,抓产业化关键抓龙头企业,抓龙头就是带动产业加快发展的思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发展壮大,增强对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忠利源商贸有限公司是我县近年来引进的蔬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该公司蔬菜年交易量9.8万吨,储藏3500吨,加工2200吨,年销售收入近亿元。2010年,该公司与头百户镇、第三堡乡30多个行政村1158个农户签订订单收购合同,发展订单蔬菜3276亩。通过龙头企业自身发展和带动作用,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积极发展蔬菜产业,促进了蔬菜集中连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5、加强营销管理,逐步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利用信息平台,积极搜集信息,广泛联系外界,提前做好各种蔬菜的销售工作。全县每年发放“绿色通行证”5000多份,确
保了蔬菜销售通畅。二是加强交通疏导能力,保证蔬菜及时外运。坚决杜绝公路“三乱”,严厉打击车匪路霸,整治蔬菜市场秩序。三是加强蔬菜经纪队伍规范管理,完善营销市场建设,提高对客商的服务水平。严厉打击欺行霸市的菜霸,严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在蔬菜运销过程中发生。目前,我县现有350多个蔬菜经纪人,已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乡村集贸市场为网点、集体和个体经销为主体的市场网络体系。截止目前全县共有蔬菜加工企业有9家,批发市场有6家,蔬菜批发市场销量以省外为主,除满足县内消费外,有50%的产品销往外省区。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1、蔬菜生产基地分散。我县的蔬菜种植面积虽然规模不小,但从总体分布上看,真正形成集中连片规模的主要分布在柴沟堡、左卫、怀安城和头百户四个镇的一些蔬菜种植重点村,这些蔬菜重点村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蔬菜进行统一生产和销售。其余蔬菜种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小,产业化组织程度低,产品安全质量没有保证,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全县蔬菜产业的整体水平。
2、设施蔬菜规模比重偏小。我县的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8万多亩,但设施蔬菜不到2万亩,大部分蔬菜种植还是明地菜。明地菜经济效益低,受市场价格波动大。发展设施蔬菜尤其是日光温室效益明显,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我县的设施蔬菜发展还比较缓慢。
3、农民对发展蔬菜产业认识不高。受传统粗放农业生
产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还比较陈旧,思维保守,对种植蔬菜认识不高,大多数农民依然种植玉米等大田作物。加之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特别是发展设施蔬菜前期投入大而让很多农民望而却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的蔬菜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4、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蔬菜产业化经营水平需进一步提高。我县只有忠利源一家蔬菜产业龙头企业,虽然对推动和发展我县的蔬菜产业起到了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但是规模还偏小,辐射范围不广,吸纳蔬菜产品进行加工量还很低,生产的大部分蔬菜直接流向市场,缺乏加工转化增值环节,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收入不稳定。
5、销售、信息、服务等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建立了市场发育程度、流通秩序和信息服务等环节,但是,蔬菜销售点多呈零星状分布,缺乏规模大的蔬菜交易市场。农民生产、销售信息不灵通,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而及时调整蔬菜种植生产。同时由于交易地点多而散,管理服务工作很难跟进,欺行霸市现象时有发生。
6、蔬菜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出台的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有待于进一步细化、量化,对农药的使用需进一步限制。农业执法对一些偏远地区、分散种植户监测力度还比较薄弱。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质量规定越来越严,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将更加严竣。
三、我县蔬菜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
1、深入实施蔬菜产业发展战略。要把蔬菜产业放在我县农业主导产业更加突出位置来抓,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落实措施,扎实推进,将蔬菜产业培育成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要通过政府引导、典型带动,政策支持等形式,重点在四个乡镇扶持更多村发展蔬菜产业,逐步实现蔬菜主产区的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
2、加大蔬菜产业建设扶持力度。要把设施蔬菜作为蔬菜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来抓,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 争跑项目,争取资金,将农业、水利、农开、扶贫等各类农业专项资金进行整合,集中投入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中。要加大县、乡镇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扶持农户发展设施蔬菜棚室建设。二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以优惠的政策吸引、鼓励和引导企业、个体大户或富裕的农民投资设施蔬菜建设,促进我县设施蔬菜更好更快的发展。
3、加大蔬菜产业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蔬菜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蔬菜技术骨干和科技带头人。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开办涉农中专班,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对发展蔬菜产业认识,提高农民种菜技术水平。大力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的蔬菜生产管理新技术、新农药、新肥料等,为蔬菜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继续做好绿色无公害蔬菜认证工作,组织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组织及个人申报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努力扩大认证品牌蔬菜的基地规模,形成规模效益,提升品牌效应。
4、加大蔬菜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进一步细化、量化和可操作性各项规程。建立和完善蔬菜质量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大蔬菜检测力度,对蔬菜生产基地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进行抽查。同时,要加大对偏远地区的检测次数。加强对上市蔬菜检测力度,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上市蔬菜质量安全。积极推行蔬菜质量追溯制度,真正做到出现产品质量问题立即追溯到生产、加工、营销者,为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提供可靠保障。
5、努力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蔬菜产业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要制定和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进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的蔬菜龙头企业。搞好银企对接,扶持其不断发展壮大,增强其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同时,要发展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加强同龙头企业的紧密联系,完善产业链条,真正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现代产业化格局。
6、进一步做好蔬菜销售服务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蔬菜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各类网站建设,通过电视、报纸、宣传资料等形式及时发布蔬菜市场价格行情。同时,要分析蔬菜市场行情走势,指导农户及时调整蔬菜种植结构,要进一步做好蔬菜生产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规范蔬菜市场流通秩序。做好蔬菜运销“绿色通道”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我县良好的市场环境。
9.对郴州蔬菜生产发展情况的调查 篇九
郴州市统计局2002-08-09 16:
53近年来,郴州各级党委政府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狠抓蔬菜产业的发展,使蔬菜生产形成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0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1.49千公顷,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比,年均以9.3%的速度增长,蔬菜种植面积增量为32.22千公顷,相当于同期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量的总和。根据调查掌握的资料,就郴州蔬菜生产发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郴州蔬菜生产发展的特点
郴州蔬菜生产发展之所以如此强劲,从近年来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壮大“龙头企业”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瞄准市场搞加工,围绕加工促生产,是全市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采取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级紧紧抓住“龙头企业”这个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牛鼻子”,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强化力度,加大投入,大力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拉长了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地带动了优质农产品种植业特别是蔬菜生产的发展。如嘉禾县三味食品有限公司为进一步做大做强,2001年,积极争取国家农业部立项,投资600万元扩厂提质,扩厂后的生产线增加4条,产品由原来的9个品种增加到15个,年产值由原来的300万元增加到2000万元;该县的真味食品有限公司、双龙食品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引进设备和技术,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龙头企业提质扩容后,需要大批量的鲜辣椒、黄豆、大头菜、白萝卜等原材料。三味食品有限公司在该县坦坪、莲荷、行廊、广发、田心、龙潭等乡镇建立了6个辣椒、黄豆、大头菜等生产基地;真味食品有限公司在钟水、莲荷、石羔等乡镇建立了千亩辣椒和500亩大头菜生产基地。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今年嘉禾县三味辣椒种植面积突破了2万亩,萝卜、大头菜等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了8万亩的较大规模,形成了“公司+基地+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二)发展客商订单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订单生产已成为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有效办法。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部门把订单农业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点来抓,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与外界市场广泛联系,链接市场空间,农业尤其是以蔬菜为主要内容的订单生产发展强劲。汝城县订单农业发展十分红火,为扭转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被动局面,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发动干部职工南下广东找客商、签订单,取得很好的成效。今年2月初,仅大坪镇与广东英德一次就签订了荷兰豆7000亩的生产订单,是上年的2.33倍,而且不少客商还在该镇建立了蔬菜生产基地,如广东农科院在该镇建立了700亩蔬菜制种基地;香港鸿霖发展公司建立了1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广东英德市建立了5000亩荷兰豆生产基地等。永兴县高亭、油市等乡镇的菜藕生产也产生出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潜力,前来洽谈签订购销合同的外地商贩一茬接一茬,去年高亭乡外销菜藕达3000多吨,今年4月中旬以来,广东惠州和花都等地农贸市场的客商与该乡又签订了2000余亩的订单合同。为确保订单承诺,该县把高亭乡900多户藕农由原来零星栽种的方式全部改为连片开发,使菜藕生产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三)依托市场需求拉动蔬菜产业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消费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市场对蔬菜品种、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各地坚持依托消费需求这个大市场,大力发展市场看好的高档次、高效益的蔬菜生产,主要突出”反、早、优、特“四个方面:”反“即抓反季节蔬菜的发展。如冬季利用大棚发展反季茄子,春夏发展反季白菜、萝卜等,嘉禾瞄准沿海市场发展反季节萝卜生产,取得可
喜成效,该县龙潭镇种的萝卜,在深圳已成为品牌,今年5月上旬以来,深圳的一家蔬菜公司每天都要在龙潭镇收购萝卜15吨以上,最多的一天收购量达30多吨。”早“即抓早熟品种蔬菜的发展。采取打时间差的方法,抢占市场机遇,如苏仙区良田镇,发挥靠近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早熟黄瓜生产,采取大棚育苗,地膜栽培,产品上市比大路黄瓜提早20天,由于上市早,市场占有率高,效益十分看好,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今年春季全镇以早季黄瓜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形成了4000亩的生产规模。”优“即抓优质蔬菜的发展。全市引进发展了樱桃蕃茄、四季大蒜、荷兰辣椒、美国西芹、韩国萝卜等一大批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的优质品种,苏仙区坳上镇的农民反映,他们去年种植的优质丝瓜,上市的批发价为4.4元/公斤,由于优质带来了高效益,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生产持续发展,今年种植面积比去年增长了4倍。”特“即抓特色产品的发展。利用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产品,如临武县香芋生产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1999年该县香芋种植面积为5000亩,2001年发展到1.6万亩,今年的种植规模扩大到2万亩,形成了一大在广东市场十分畅销的特色产品。
二、发展蔬菜生产的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发展蔬菜生产的比较效益较好,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有效途径。
1、蔬菜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业效益的明显提高。农民普遍反映,种一季蔬菜比种一季水稻的效益高得多,甚至比种烤烟的效益还要好。据调查,北湖区华塘镇油山村村民去年种植大面积”茄子王“,平均亩产达到6000斤,批发价每斤0.4元,市场价每斤0.8元,按0.4元的均价计算,每亩收入达2400元。种植一季烤烟,按桂阳今年的优质烟水平,每亩单产提高到334斤,收购价按每斤5元计算,每亩收入只有1670元。种植水稻的效益更低,种一季水稻,亩产粮食按1200斤计算,去年的粮食收购价格为百斤35~43元,每亩收入仅500元左右。
2、蔬菜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实事证明,蔬菜生产发展给农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汝城县大坪镇堆上村党支部书记1999年试种荷兰豆2.9亩,纯收入达到9000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2250元,在村民中一石激起千层浪。2000年,该村荷兰豆得到大的发展,到2001年全村种植荷兰豆的农户占到了90%,面积达500多亩,亩均纯收入最高的达到4100多元。桂阳县城郊乡西水村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与外地客商签订了以每亩3000元的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扣除生产成本,人均可获纯收入1100多元。可见,蔬菜生产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项目。
3、蔬菜生产的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的增长。据财政部门的统计资料,今年1-5月份,全市实现农业税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6%;农业特产税3711万元,同比增长81.2%,都远远高于全市财政总收入17%的增长水平。
三、几点启示
(一)发展蔬菜生产必须加大投入力度。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蔬菜生产已成为农业增收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千方百计筹资融资,加大投入力度,扩大生产,促进发展。一是加大重点项目的建设投资力度。苏仙区政府筹资500万元,兴建了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引进种植荷兰辣椒、韩国黑龙长茄、美国西芹等优质高效新品种,通过示范园的带动,在郴资桂高等级公路沿线形成了15000亩麻笋、3000亩四季园蔬菜生产基地,其中仅麻笋的种植面积比上年增长66.7%。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北湖区华塘镇的三合村规划的1000亩蔬菜基地,共投资62万元,修筑了排灌沟渠4200米,蓄水、粪池100口,机耕道1200米,使基地生产达到了沟渠齐 全、设施配套的专用菜地标准。三是加大生产投入力度。传统的耕作习惯,在冬季使大部分耕地处于休闲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地农民积极投资搭建蔬菜大棚,增加冬季蔬菜生产项目,有效利用了现有耕地资源,促进
了蔬菜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蔬菜生产必须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比较方便的有利条件,积极推行耕作制度改革,采取菜-稻-菜、菜-烟-稻、菜-瓜-稻等全新的耕作方式,加快蔬菜生产的发展。通过改种改制,不断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今年全市春夏农作物种植面积中,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56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4%,是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幅较大的项目之一。
10.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十
xx镇xx村位于县城以北1公里的洋溪河畔,是全县有名的蔬菜专业村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村。这里,山清水秀,土壤肥沃,交通方便,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好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蔬菜需求量剧增,特别是人们普遍对“放心蔬菜”的需求。为了解决蔬菜的农药、化肥、重金属等超标问题,消除消费者的健康忧虑,使县城居民的“菜篮子”装上健康安全的蔬菜,都濡镇人民政府积极争取上级农技部门的支持,在洋溪村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取得了明显成效,增加了洋溪农户收入,有力促进了洋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xx村全村有12个村民组,有农户932户4073人,共有耕地4024亩,其中田1949亩,土2075亩。洋溪村农户素有种植蔬菜的传统,镇人民政府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在xx村建设1000亩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并在2004年4。
济组织怎样与市场对接等。其次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蔬菜大棚和基地,引进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先后成功引进并投放市场的有:番茄台湾圣女、夏红、夏钻石和蜜本南瓜等。再次是在县城农贸市场挂牌设立了放心蔬菜专卖点,并租长期摊位21个,有效占领了县城市场。四是开展了生产资料的组织供应,合作社为了减少中间环节,保证农资的质量,为社员提供优质优价的服务,使农作物能够用上生物肥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农药。五是加强与县内外客商联系,统一为社员销售蔬菜,有效地解决了社员卖菜难的问题,目前生产的蔬菜已远销重庆、遵义等地。
3、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地建设。
洋溪村蔬菜基地建立以来,镇人民政府就从调整产业布局入手,抽派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帮助洋溪菜农搞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两年多来,新建蔬菜大棚172个,其中复合型标准大棚31个,竹架大棚141个,新建田间道路1000米,排灌沟渠500米,联户路3150米,购进保护地栽培设施防虫网2500m2、遮阳网6000m2,并户户建沼气池,改厕改圈,硬化院落道路,大大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增强了蔬菜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促进了蔬菜生产上规模上档次。
4、加强农户技术培训,提高科技生产水平。为了加强对洋溪蔬菜产业的技术、物资配套服务,提高菜农生产技术水平,强化市场化意识,镇人民政府多次邀请县农业局农艺师、农经师到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和市场经营培训,传授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知识,两年多来,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农民1400多人次。同时,组织农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先后3次选派5名科技能手、种植大户到贵州农学院、贵阳花溪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学习参观,并参加贵州省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经验交流会。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交流,农户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对我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11.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篇十一
按照省农委安排,我社对“会龙乡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尖峰乡“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于2010年5月开始,在市县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尤其是在省农委,省农科院,市菜办和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创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已完成投资300万元,其中财政投入20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园区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新品种得了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得到了应用,园区标准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步,展示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一、强化组织领导
县政府、县农委和市菜办领导高度重视我乡标准园创建工作,多次到现场指导,协调有关工作,乡政府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农业副乡长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农业综合服务站和芦庄村二委班子成员及合作社负责人为成员,并同时成立了,项目工作组,技术服务组,专家组,(省农科院张其安研究员为指导专家),园区管理组,购销服务组。该园区工作有人具体抓,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二、明确创建主体
尖峰乡蔬菜标准园建设以会龙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为创建主体,采取“合作社加基地加农户”形式开展创建。会龙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4月,是由会龙乡5名经 1
纪人发起,吸纳40名种植大户入股参与,注册资本50万元,集蔬菜种植、种子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法人代表陈国彦多年从事蔬菜种植和种子、农资供应业务,在会龙乡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和和良好的信誉,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生产带动能力。依托该合作社开展创建工作是标准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三、科学选点规划
尖峰乡蔬菜标准园位于芦庄村前党庄,该庄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人口460人,耕地580亩,90%的耕地种植大棚蔬菜,且规模连片,水源丰沛,地块整齐,棚型比较一致;群众有多年种植蔬菜的习惯和熟练的技术。该庄有20个农户是合作社成员,有很强的带动性,标准园选址在该地块还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北靠村室,连接省道S328线,南靠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环境条件较好,稍加扶持和投入便可事半功倍。园区创建面积500亩,涉及农户106户,规划四个功能区:一是新品种试验示范区。二是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区。三是集约化育苗区。四是产业化服务区。
四、多方筹集建设
标准园创建以来,在县政府和县农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协调财政资金200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补贴资金130万元,扶贫开
发资金22万元,农机补贴10万元,省市菜办扶持资金15万元,科技示范县项目资金3万元,一事一义奖补资金20万元,群众自筹100万元,共开挖中小沟3公里,硬化水泥路1.6公里,修建下水道1.2公里,补贴钢管大棚200亩,铺设节水管网500米,安装频振式杀虫灯30盏,配套了防虫网、粘虫板、微喷带等,较好地改善了园区基础设施。
五、落实五化六统一
1、规模化种植。广昌县设施蔬菜标准园500亩,生产早春辣椒358亩、毛豆96亩、西瓜47亩,延秋辣椒500亩。
2、标准化生产。制定了辣椒、毛豆、西瓜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印制《蔬菜产业主导品种与主推技术手册》发放到农户。园区安装了30盏杀虫灯,不仅起到了杀虫效果,而且给园区添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重点实施以下技术:(1)实施高温闷棚技术,我们在辣椒换棚的高温季节使用石灰氮进行高温闷棚,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改善土壤环境,解决了多年重茬而带来的辣椒病虫害问题。(2)实施膜下滴灌技术,园区内基本普及了膜下微喷灌溉技术,不仅节水而且快捷方便。(3)集化育苗技术,我们建设了集约化育苗棚1500平方,使用基质穴盘育苗技术,统一培育壮苗,秋季使用基质畦床育苗技术,统一培育辣椒苗,达到了统一供苗要求。
(4)使用频振式杀虫灯、在园区安装了30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5)建立了建立了十户联保
制度,技术帮扶制度,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制度,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标准化生产100%。
3、品牌化销售。注册“会龙”牌商标,申报辣椒、甜瓜、毛豆等瓜菜绿色食品认证,生产基地5万亩,其中标准园500亩。标准园农户生产的蔬菜由会龙辣椒专业合作社统一销售,品牌化销售100%。
4、商品化处理。会龙辣椒专业合作社在订单收购农户蔬菜后,进行分检、分级、包装,标注生产者姓名、生产日期、标准等信息,统一销售。
5,产业化经营。会龙辣椒生产专业合作社联合会龙蔬菜产业有限公司,会龙鸿图蔬菜保鲜公司,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方式发展订单农业。
6、实行“六统一管理”,推进产业化。一是统一品种。试验示范新品种,2010年共试验辣椒新品种26个,筛选了5个优良品种投入生产。二是统一供药供肥。合作社设有农资门市部,统一采购农业投入品,供合作社人员使用。三是病虫统防统治。县植保站在标准园设有病虫监测点,适时发布病虫情报,农户统一时间,集中防治。四是统一监测。由会龙蔬菜检测站在上市前统一检测。五是统一包装标识。六是统一销售。标准园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100%产品订单生产销售。
六、加强示范宣传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