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共10篇)
1.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一
2011年寒假社会实践之农村留守儿童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1、性别
A、男
B、女
2、年级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E、五年级
F、六年级 G、其他__________
二、情况调查
1、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A、(外)祖父母
B、亲戚
C、其他人
D、自己住
2、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A、一周一次
B、一月一次
C、经常,不定时
D、很少
3、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A、很担心
B、有点担心
C、不担心
4、你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是?()
A、支持
B、不支持
C、无所谓
D、不表态
5、你觉得父母不在身边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A、孤单没人聊天
B、生活没人照顾
C、学习没人指导监督
D、其他
6、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先向谁求助?()
A、给父母打电话
B、老师
C、亲戚
D、自己解决
7、你父母外出打工,多久回来一次?()
A、1个月
B、半年
C、一年
D、两年以上
8、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A、自己平时不够努力
B、没有老师或家长指导 C、客观原因
D、自己本来就不行
9、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
A、听老师话,十分刻苦
B、听老师话,比较刻苦
C、一般,不爱听老师话
D、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
10、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
A、经常复习
B、很少复习,没时间
C、偶尔复习,想不起来 D、很少复习,不喜欢
11、如果因为做错一点小事而被老师和家长批评,你会怎么做?()A、承认错误,下次不再犯
B、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 C、无所谓,听完就算
D、当面顶撞,对着干
12、你平常如果生病了,会怎么办?()
A、忽略
B、自己配药
C、看医生,抓药
D、打电话给父母
13、你平常会帮助家人做家务吗?()
A、每天
B、经常
C、很少
D、从不
14、平常的周末,放假时间都做些什么?()
A、做家务
B、做农活
C、学习
D、玩
15、在学校里的朋友多吗?()
A、很多
B、不是很多
C、很少
D、没有
16、你觉得身边的人关心你吗?
A、从不关心
B、很少关心
C、偶尔关心
D、很关心
17、你最感谢的人是谁?()
A、父母
B、在家照顾自己的人
C、老师
D、其他_______
18、你是否喜欢呆在角落,害怕陌生人?()
A、喜欢,害怕
B、喜欢,不害怕
C、不喜欢,害怕
D、不喜欢,不害怕
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
A、我很棒,我做的很好
B、我做的很一般
C、我做的比很多人差
D、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20、喜欢上学吗?感谢老师吗?()
A、喜欢,感谢
B、不喜欢,但是感谢
C、喜欢,不感谢 D、不喜欢,不感谢
21、你觉得你的好朋友是好孩子吗?()
A、好
B、一般
C、不好
22、你对自己的一日三餐满意吗?()
A、满意
B、吃得饱但是不好吃
C、吃不饱
23、如果可能,你愿意随父母进城读书吗?()A、愿意
B、不愿意
24、你觉得自己的学习成绩怎么样?()A、好
B、一般
C、不好
25、平时家里人是否会打骂你?()
A、经常有
B、偶尔有
C、几乎没有
D、没有
26、如果他们打骂你,你会怎样办(?)
A、吵架
B、闷不吭声
C、向父母诉苦
D、采取某种行为发泄
27、在你希望的,或者与自己希望相符的选项后打“√” 生活上我希望:
A、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关怀。
()
B、有很多朋友,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
C、希望可以吃的更好一点,穿的更好一点。
()
D、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
()
E、希望自己的父母能赚很多钱,然后回家。
()
F、希望父母在外可以平安,健康。
()
G、希望获得自由,不被学校束缚。
()
H、摆脱痛苦的世界。
()在学习上我希望:
A、希望得到更多的指点,辅导。
()B、希望得到同学们的关心,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玩耍。()C、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帮助自己学习。
()D、希望自己学习好,给父母争光。
()E、希望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关心。
()F、希望有更好的经济环境,有更多的学习资料。
()G、不想继续在这里学习,希望和父母一起在城市学习。()H、不想读书了,想自己去赚钱。
()在心理上,我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A、我觉得社会不公平,前途一片昏暗,看不到希望。
()B、如果政府努力帮助我们,生活会好起来的。
()C、我要努力学习,将来改变自己的经济现状。
()D、社会,别人都很关心我,我将来要回报他们。
()E、社会,别人都不关心我,我也不会去关心他们。
()F、我很有同情心,帮助,爱护,保护小动物。
()G、我总是害怕被身边的人欺负。
()
2.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二
处理对策
1.研究方法
使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法。
具体目标:了解农村初中生的物理厌学心理现状及厌学心理成因。
2.研究工具
为较准确了解该校学生对物理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我在图书室和互联网上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一些调查问卷表),然后结合该校实际情况从中筛选出10道题目再重新组合,制定了一份新的问卷调查表:《农村初中学生物理厌学原因问卷调查表》,该表主要分为:个人因素(第3、6题)、家庭因素(第4题)、学校因素(第7、8、9、10题),以及社会因素(第5题)四个维度。学生完成后分别统计每项的百分率。
3.研究过程
2012年4月7日,我和一位同事利用下午班会课时间在我校初二(1)班、初二(4)班、初二(5)班、初三(1)及初三(3)班随机选取200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另外,还访谈了我任课班级的部分厌学学生及其家长,经过一对一地促膝交流、沟通后,获取了比较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4.研究结果
对物理学科不感兴趣的42人约占总数(收到的有效问卷共196份)的21.4%;对该科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主要如下。
(1)不喜欢任课教师。21人,约占10.7%。
(2)对这门课不感兴趣。13人,约占6.6%。
(3)其他。8人,约占4.0%。
5.物理厌学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5.1教师因素
物理教师不良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对课堂突发事件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在向学生传递一种消极的暗示,往往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该科学习的态度和情感。
案例1:张某,女,初三年级。该生平时学习刻苦认真,品学兼优,在以往的历次考试中,始终没有出年级前十名。但在初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中,该生的物理成绩为54分,全班仅有4人不及格,她是其中之一。同时该生最近在物理课堂上表现出无精打采,无心学习的较消极的状态,在物理老师的眼中,她变成一个标准的“差生”。是什么原因使她产生如此巨大的转变呢?晚自习的时候,我又把她喊到办公室,她低着头,眼睛有些红肿。终于经过了解得知:原来,在开学不久她的脸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一些小痘痘,很不舒服,就在物理课上用小镜子照了照,结果没有逃脱老师的眼睛,老师严厉地批评她并且当众摔碎了她的小镜子……第二天恰巧又让她到黑板板演,又被“挂”在黑板上,再一次挨批。从此以后她对物理老师很反感,觉得老师有些不近人情,也就不愿意像学习其他科目那样去用心地学习物理……由于老师对她的这种心理没有及时疏导,因此出现以上问题。
分析: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学生对某科厌恶,总有他厌恶的理由,虽然成因比较复杂,但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与该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疏远、不信任或不喜欢有关。爱屋及乌的心理较常见,恨屋及乌的心理也存在。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亲其师,信其道”的积极情感迁移,又有“恨其师,厌其道”的消极情感迁移。在案例1中,老师对张某的违纪行为采取不恰当、过激的处理方式,使张某在同学面前“丢”了面子,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其自尊,从而对老师产生不满。但她因为不敢向老师发泄自己心中的这种不满情绪,所以就把这种消极情感延伸或发散到对他讲课也不感兴趣,甚至以不学习该学科或者故意不学好的方式表现出来。
建议与措施:教师在处理课堂偶发事故时,首先要保持头脑冷静,切忌发怒,以免与学生造成情绪上的对立。其次,对于违纪的学生,教师处理时的立足点应该是爱心、耐心。只要教师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学生,在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会过于极端,而且学生也很容易感受到对他的这种积极情感,因而更乐于改正错误。
5.2学生因素
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均衡性,使一些学生在有自己“特长”的同时又往往在其他方面或学科存在着不足,长期以来容易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造成对不同学科“好恶”分明。
案例2:初三年级女生李雪(化名)是语文老师眼中的“宠儿”,其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还经常为学校写一些宣传稿等,被同学们誉为“小文曲星”,特别使她引以为豪的是有几篇“豆腐块”在学习报上发表。然而,使她感到非常头疼是她的理科,特别是物理成绩却很差。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物理成绩几乎都是全班倒数,这样,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虽然她也试图努力改变这种现状,但结果总是不理想。即将面临中考,她对物理几乎完全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产生了“放弃”的念头。
分析:李雪的偏科主要与她对学科的好恶不同有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李雪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学习也更加积极、主动,因此体验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乐趣也是理所当然的。这又进一步增加了她对该科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恰恰相反,尤其是对数学由于长期缺乏成就感以致产生厌烦和畏惧情绪。
建议与措施:应该说,偏科的情况一旦形成,纠正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要想在短时间内纠正偏科现象,就要对症下药。
(1)对这种类型偏科的学生一定要找准他们在薄弱学科上的“最近发展区”,并以此为依据,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最近发展区”是存在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教育措施只有作用于“最近发展区”,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这一原理,引导学生在制定目标时本着“跳一跳,摸得着”的原则,从易到难,逐步进行。
(2)一旦学生达到制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有了进步,就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增强学生对“薄弱学科”的信心。
如何解决农村中学高中物理解题难的问题
仝艳红
(睢宁县高作高级中学,江苏睢宁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听课时感觉听懂了,但是独立解题时有难度,从教和学两方面分析其中的原因,并给出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解题难问题解决方法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有时候和学生交流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比较难学,总的感觉是听课的时候好像是听懂了,但是当课后自己独立解题的时候有很多不会做,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农村中学教师普遍以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强调学生死记公式,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学习物理的学习方法掌握得不好,就造成了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应该从教和学两方面找原因。
一、从教师的角度看
1. 教师讲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
在农村中学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多以讲解为主要教学手段,学生自主学习时间较少,课堂上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快地领会知识,教师往往在进行新课教学时创设了一定的问题情境,为新授课做了很好的知识铺垫,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新知识的时候感觉很容易。如果遇到难度大一些的习题,教师就会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解决困难。课堂上,学生基本上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主动思考和自主克服困难的意识,课后独立解题时,没了老师的引导就感觉无从下手。
2. 例题多为型的常规题,跨度小的综合题训练较少。
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例题多为常规题,跨度较小,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很容易理解。课堂训练一般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巩固和练习,难度较小,学生解题也很容易。做单元训练和综合练习时,知识的跨度大,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完善,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还不能充分理解,不能够灵活运用,做题的阻力就大大增加了。时间长了,在心理上就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物理不好学。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适量练习。既要有知识覆盖面,又要有适当的知识梯度。这样,可提高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以便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解题时积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的词句和物理过程仔细分析,同时反思解题过程,勇于修正错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和思维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
1. 学生看问题比较表面化,思维不缜密。
高中物理涉及的物理量多,基本概念也很多,有些概念比较接近,学生弄不清内涵和外延等,容易导致学生应用时混淆不清。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异同和联系,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电动机和发电机、电压表和电流表的
(3)教师尽量多和学生沟通,让学生亲近、信任老师。
(4)转变学生对“薄弱”学科的片面的认知态度,并对“薄弱”学科多作出自身努力、学习策略方法等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归因,使其面对失败不产生消极、畏难的情感心理,并坚持趋向于成就任务。
实践证明,只要方法得当,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偏科生的学习成绩就是有可能的。
使用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都可以通过练习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 处理习题不能够总结方法和规律。
有不少学生只顾埋头做题,不善于总结,缺乏反思意识,每解一道题首先要明确该题涉及的知识,与书本建立联系,还要通过做题不断感悟书本知识,反过来加深对书本的理解。
三、解决解题难的基本方法
1. 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题目,一要注重基础,目的是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二要开阔视野,选题时要尽可能地全面概括各种题型,并让学生感觉好像做过这种题目,增强学生自信心。三要进行针对性训练,而且要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首先从教材的习题中选择,然后改变一下题目条件或者是改变问题的提问角度,对学生容易混淆的问题适当地增加相应的训练,最后和其他的知识点联系,通过多次反复的训练,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题很重要,我们认为应带着问题去找习题、编习题。只要从每一个练习中得到一点收获,一点启发,对初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促进,一个鼓舞,对培养兴趣,打好基础有很好的作用。有时几个练习能全面反映某一知识点,我们要善于寻找分析、归纳,从而对知识点有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如果学生对某一方面理解不正确,我们就专门找这样的习题练;如果认识不全面,就要从多方面找习题练。选题不要运算太复杂,综合性太强,否则会影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针对性的练习是一个专用武器,它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攻克每个重难点。
2. 指导学生课后及时归纳总结,要抓住知识主线,抓住重点和难点,抓住典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思路。
不少学生学习往往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对重、难点的理解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电磁学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回路、磁通量发生变化。磁通量变化既是关键又是本质,记住它并不难,但在运用时如何呢?例如,对“有闭合回路在磁场中运动,回路中有无感应电流产生?”这样的问题,有的认为“有边切割了磁力线”就有电流产生。有的认为有“磁通量”就有电流产生指导学生听课,上课时要注意听讲,注意同学的发言,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并能做好笔记。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能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教学规律和认识规律,创设有利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学习方法的情境,就会使各个环节的指导适合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才能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再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才能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6. 结论
3.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调查分析 篇三
关键词:休闲时间 休闲生活 变化 市民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263-02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与提高,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基础地位之时,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休闲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人们提供和谐、健康、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而休闲生活状况和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一部分,它在社会和人民生活中占有的比重逐渐增大,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自1995年以来,我国实行了五天工作制,1999年又实施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长假日,我们已经有1/3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的,闲暇时间利用的是否合理与科学,不仅关系着国民自身的健康和发展,而且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已进入全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成员所熟悉的原有生活环境的大规模变动,意味着社会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新调整,同时也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有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分裂和突变。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个人生活特色化的时代,武汉市市民的休闲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呢?市民怎样度过闲暇时光,怎样设计自己的休闲生活方式在当今这样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事情,它关注着整个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本调查有助于了解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的总体状况,了解休闲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 武汉市市民休闲生活状况分析
(一)闲暇时间
1.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现状。休闲时间总量直接影响到个人对休闲方式的选择及其休闲时间利用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武汉市市民闲暇时间的总量相对较高,约有83.2%(30.4%+52.8%)的被调查者拥有2个小时以上自己可以完全支配的自由时间。
2.闲暇时间在不同职业群体、不同收入阶层的分布。职业的差异性决定了社会成员所投入的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收入的不平衡影响着人们所从事游乐活动和业余活动的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人们自由时间的分布和安排。调查显示,不同的职业群体和不同的收入阶层所拥有的自由时间(即闲暇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所调查的结果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大,分别占80.7%和88.4%;“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自由时间多于2个小时的比例较小,分别占被调查者的76.5%和64.3%。在不同的收入阶层中,低收入者(500元以下)和中上层收入者(1501元-2500元)的自由时间较多,分别有72.7%和59.4%的被调查者拥有的自由时间超过3个小时。
(二)休闲生活的形式和内容
1.自由时间的利用形式。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看报纸、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和电影”等学习提高型活动仍是市民休闲生活的最普遍选择(占56.2%),可见,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等仍旧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家庭仍然是市民紧张之余能够获得放松的“心灵港湾”。但这种休闲生活在视听方面带有明显的被动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自我发展型和自我提高型的休闲生活,如“学习和自学”在被调查者中也占有较大比重(约占24.1%),这也侧面说明了人们为了在市场经济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不断利用闲暇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在调查中发现,从事创作活动的比例几乎为0,仅有0.6%,以玩电脑、上网消磨时间的也只有1.9%。
2.户内休闲的主要形式。从调查的情况看,户内休闲形式仍以“看电视”、“看报纸、杂志”为主,两项的累加百分比为73.3%;“玩电脑、上网”的人数占14.3%,比例不算太高,与现行的信息时代不太吻合;“打扑克、麻将”的比例最小,也说明了简单而粗俗的闲暇活动逐渐被其它文明而健康的休闲方式所代替。
3.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群体户内休闲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兴趣爱好、身心特点、工作性质不一样,其休闲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到了中年以后,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放松的人数比例增多,愉悦和兴趣休闲的人逐渐减少。数据分析可知,出,在“玩电脑、上网”这一休闲行为和方式中,18岁-30岁年龄组的青年人约占78.3%(18/23),45岁以上的几乎为0;在被调查的19位45岁以上的人群中,73.4%被调查者采取了“看电视”这一休闲方式,显示了中老年的休闲生活比较单调和乏味。
不同职业群体,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不同,人们选择的休闲形式也会不同。经调查分析可知,在不同的职业群体中,“各经济类型工商业经营者”、“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个体经济经营者”的休闲生活比较丰富多彩,各种休闲方式都有所涉及;而相比较之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和“工人”则显得有所欠缺,被调查对象中,在“与朋友聊天”和“打扑克、麻将、棋类”的人数均为0,说明这类群体的娱乐活动较少。
4.户内休闲时间与户外休闲时间的比较。在被调查的对象中,52.8%的人认为自己的户内休闲时间多于户外休闲时间,只有18.2%的认为自己的户外休闲时间多于户内休闲时间。这与中国的国情比较吻合,中国的国情特点一是人口多,二是经济不够发达,人们生活还不够充裕。这就决定了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人人都飞机旅游、汽车旅游或享受高品位的户外活动。同时也说明城市休闲规划和休闲产业应在大力满足居民自家内休闲活动需求的同时,应把焦点放在如何把休闲活动从家中引出来上。
(三)休闲设施的分布和利用情况
休闲设施是市民休闲生活质量状况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分布合理、构建科学的休闲设施有助于市民养成良好的休闲行为,打造健康的休闲生活。这些休闲设施不仅是市民户外休闲的主要依靠,同时也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主要标志。
1.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休闲是受到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和具体历史背景因素影响的,休闲生活的现状也必然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其所提供的休闲场所和休闲资源的制约。调查结果显示,市民经常利用户外休闲场所的状况,从统计结果来看,使用频次较高的依次是公共娱乐、饮食场所(34.9%)、商场、超市(24.3%)、体育场所(14.5%),这三项与其他几项相比较都属于无偿使用或者是经济实惠型的,这与武汉市市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相适应,同时也说明了当前发展豪华型设施、提倡白领型消费还为时过早。
4.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四
这个暑假我做了一个社会调查报告,报告名是《西部农民生活状况》,在这个调查中,我主要采取了询问的方法,走访了十几户人家。
通过点查发现,农村人口的收入是十分微薄的,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打麻和打谷子,虽然麻的价值十分可观,但是你可曾知道农民要为此付出多少的劳动。
调查时,正处于酷暑时期,农村每家每户都在打麻,我的大伯蒋贵民,他们打麻时每天早上2点钟起床剥麻,大约六七点中,他们又将剥好的麻背回家,用农具麻刀,把青麻上面的皮去掉,为此他们都十分疲惫,一年到头也只打了七八百斤麻,每斤青麻市场价格为4元。一年打的麻也就卖了三四千元。加上一年打谷子3000斤,每斤7毛钱。全家一年吃1000斤,剩下的.大约能卖1500元。两者相加也就5000来元。如果家里的孩子考上了大学,那么他们将有两种选择:1、家中的人就外出打工2、孩子辍学。很多农民因为在家乡闲不住,认为当农民的收入太少了,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外出打工。使孩子从小缺少父母的关心,形成孤僻的性格。
我的表哥李仁鹏今年考入了我们石河中学,但他没有来读,因为他算了一笔帐,他只算了三年的学期,每学期读8个月,三年24个月,一周50元,算下来,就要4800元,平均每年光生活费就要花去家里近半年的收入,所以他没来条件相对较好的石河中学。而去了双桥中学。对他来说是多么可惜啊。
5.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五
上海市统计局 2010-10-27
上海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2009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315.70万人,占总人口的22.5%。申城老年人目前的生活状况如何?他们在生活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他们在养老方面又有些什么要求?而自己即将步入老年,又要负担起父母养老问题的中年人又是怎样对待养老问题的?离老年生活还相当遥远的年轻一代又是怎样看待自己应尽的责任的呢?
为了解这些问题,值重阳之际,上海市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电话调查系统,分别对上海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41到59岁的中年人和18到39岁的青年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获取有效样本2229个,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样本数为1033个,占46.3%。
一、老年篇
1、“居家养老”仍是首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子女成年后离开父母已成为一种趋势,三代同堂家庭在上海已比较鲜见。调查发现,受访老人中,单独居住的达56.3%;而与子女一起居住的不到四成,占38.3%。独居老人较多使社会在养老问题上的作用更加凸显。
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老年人普遍接受的还是居家养老模式。调查发现,仅13.1%的受访老人表示愿意去养老院或敬老院。至于不去养老院或敬老院的理由,则主要集中在觉得自己的身体挺好,不需要养老院照顾(36%);在家更自由,不能适应养老院的环境(29.7%)及觉得养老院的费用贵(18.6%)等一些方面。而对于所能承受的养老院费用,则有近九成的受访老人选择了每月2000元以下,其中44.7%选择每月800-1000元,28.1%选择每月1000-1500元,16.9%选择每月1500-2000元。
有种说法叫“60岁以前我养房,60岁以后房养我”。对于这样一种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的“以房养老”模式,有47.5%的受访老年人能够接受,17.6%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说明申城老年人对于这样一种比较新型的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2、“老年助餐点”受欢迎程度高
“民以食为天”。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2008年开始,上海就由政府出资鼓励在社区设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点,满足高龄、独居、纯老家庭及生活需要照料的老年群体一日三餐需求。2009年底,上海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339家。新设50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也是今年市政府实施的养老服务实事项目之一。
调查显示,受访老人中,有31.8%知道自己居住的社区附近有老年人助餐服务点,而问及那些居住地附近没有老年助餐点的老年人,是否希望设立这样的服务点时,有76.4%的老年人表示肯定的态度,认为在自己年纪大了或身体状况差了以后会需要这样的服务。
然而去助餐点吃饭的老年人并不多,仅占知道附近有老年助餐服务点的受访老年人的13.4%。知道有助餐点但不去吃饭的主要原因是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吃饭问题,占八成以上,还有一些老人分别是因为饭菜不对胃口、价格因素或不方便而放弃了助餐服务。调查还显示,80岁以上的老年人通过助餐点解决吃饭问题的比重高于其他年龄段,占38.5%,分别比60-70和71-80岁的年龄段高27.1个和23个百分点,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对助餐服务的需要程度也在增加。同时,老年人采用助餐点的方法解决吃饭问题的程度也同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密切,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去助餐点的比重为14.3%,比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低3.6个百分点。
以上这些数据说明,老年人对于政府设置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举措是欢迎的,但还需要根据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对老年人助餐服务点的数量和布局加以考虑,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3、“积极养老”观念深得人心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德国馆展示的多代屋项目被人口专家广泛认同,认为是“积极老龄化”的创新,值得借鉴。所谓的“多代屋”,就是把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在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可以让老人自愿、量力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充分发挥他们长期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老年人自我存在价值,使老年人的被需要感和成就感在“老有所为”中得到完美体现,极大地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老年人还在以各种形式参加工作,有的在自家小店里工作,有的干些农活等。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普遍有所改善,调查中,逾八成的老年人表示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所以,问及在自身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社区公益活动,如为更高龄的或行动不便、需要照顾的老人提供帮助等时,有61.2%的老人表示乐意参加,其中32%的受访老人表示非常愿意参加此类活动。有不少老人已经付诸实践,成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部分老年人表示有此愿望,但苦于无途径参加。有位退休的英语教师反映,在世博会召开之前,曾希望能够为社区提供一些英语方面的帮助,但最后一直没有结果,使她的一腔热情没有用武之地。
年初由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市统计局发布的信息称,从现在到“十二五”末,本市的高龄老人将保持平稳增长,而60-69岁的低龄老人则将大量增加。这部分老人身体状况和精力都比较好,如何充分发挥这部分老年人的作用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
4、“老有所医”是老年人的关注点
就医状况是老年人非常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有近六成(59.7%)的受访老人对目前的就医状况不满意,仅三成的(31.8%)的受访老人表示满意。
老年人对就医状况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有些承担不起,这一比重占62.9%;认为看病的排队等候时间长的老年人超过一成。调查中,老年人还对医疗行业中存在的不正之风进行了抨击,对医生收受红包、小病大治等现象均表示不满。
“老有所医”是老年人幸福生活的保证。调查发现,在对就医状况表示满意的受访老人中,有35.4%是因为医护人员对待老年人的态度好,排在第二位的满意原因才是医院的环境和医疗设备不错。可见,在目前客观条件有所限制的情况下,从人文角度对老年人的就医表示更多的关怀,在心理上给老人安慰,会产生很好的效果。
5、上海老年人幸福感较强
上海在领先全国进入老龄化城市以后,市政府积极探索应对老龄化的措施和方法,出台了不少政策改善老年人的生活,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在政府与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申城老人生活在幸福的环境中,对目前的生活状况表示基本满意。
逾八成的受访老年人觉得自己的身体状况良好,其中40.5%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健康。但上海老年人的生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问及平时时间主要用来做什么时,有40.9%的受访者是以操持家务为主,17.9%以在家看电视为生活的主要内容,11%的受访老人是以参加老年大学和发展自己的各种兴趣爱好,比如跳舞、锻炼身体、上网、旅游等为主。
而问及目前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有13.9%的受访老年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需要解决。这个数字看似不高,但对于老年人这样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来说,应该是一个不低的数据了。访问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们极强的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中身体健康的占61.8%,由此可见,身体状况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幸福感。同时,31.4%的受访老人认为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是看病难、看病贵,这更进一步说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是决定生活满意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有两成的受访老人认为退休费用太低是困扰自己生活的主要原因;申城老人对自己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7.9%的受访老年人觉得社区里缺少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中年篇
中年人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他们既要担当起父母养老的重担,同时又即将面临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他们对于养老问题是怎么看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1、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同住
调查显示,逾七成的中年受访者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其中,57.7%表示会经常去看望父母(每周一次或以上),18.1%每月去看望一次,21.6%看望父母的频率则较低,只是逢年过节或偶尔去一次,这其中包括一些与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的。总体来说,受访的中年人对待自己的父母还是比较关心的。
2、近八成中年受访者认为应承担起父母养老的责任
问及父母的养老费用问题如何解决时,有53.9%的中年受访者认为,如果父母的养老费用不足,自己应该承担责任,贴补父母;24.4%认为子女应该完全承担父母的养老费用。
3、养老意愿有所不同
对于养老意愿的看法,中年人在对待自己的养老方式和父母的养老方式的态度上有所区别。有21.6%的受访中年人认为自己将来可能采取的养老方式是去养老院,而仅11.3%的受访中年人认为父母也应该采用去养老院的方式养老,两者相差10.3个百分点。随着少子化时代的到来,中年人面临着两个独生子女面对四个老年人的局面。家庭养老问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这可能是促使受访中年人在自己的养老的问题上更多选择养老院的原因之一。
三、青年篇
“百善孝为先”、“老吾老及人之老”。在现代社会中,“孝”不应仅仅局限在自己的亲人身上,而应该将其推而广之到整个社会的老年人中。那么,当今的年轻人对于自己的长辈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老年人都是一种什么态度呢?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在18-40岁的受访年轻人中,逾三成表示对自己或父辈的养老问题感到非常担忧或有点担忧。随着人口流动性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自己的父母,去开创一片新天地,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更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到传统意义上的“孝”了。
世博会在上海已临近尾声,但给上海带来的影响还远没有结束,志愿者服务应该是本次世博会的一大亮点,“小白菜”、“蓝精灵”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正需要这样一大批志愿者奉献出自己的爱心和才干。在接受调查的年轻人中,有67%表示自己会乐意参加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活动。文化程度与乐意成为老年人服务志愿者的关系呈完全的正相关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年轻人,越是乐意参与到为老年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中来,这也可以理解为后世博精神的延续。在受访的年轻人中,更是有13.3%非常乐意参与,并会挤出时间来为老年人服务。
表20.18 主要年份养老服务
一、机构养老服务
机构数(家)
床位数(张)
# 新增养老床位
养老床位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二、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机构数(家)
日托老年人数数(人)
社区助老服务社(个)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月服务人数(万人)
6.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六
大道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组
为了更好的统计分析自主性学习方法是否适应您的学习,这次语文自主性学习调查问卷,本问卷不涉及到个人隐私,只是深入了解学生语文自主性学习的 状况,为我校语文课题研究提供相关的数据。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学校________________
1、你通常在什么地方学习?A、家里; B、学校; C、网吧; D、亲戚朋友家。
2、你对于语文课是否感兴趣?A、有;B、无。
3、你对开展自主性学习有没有兴趣?A、有 ; B、无。
4、在此之前,你有听说过自主性学习吗?A、有 ; B、无。
5、进行自主性学习时有没有遇到困难?A、有 ; B、无。
6、进行自主性学习遇到困难时你怎么办?
A、自己解决; B、找同学商量; C、寻求老师家长帮助; D、不理会。
7、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你与其它同学合作吗?A、有 ; B、无。
8、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你与其他同课题的小组合作吗?A、有 ; B、无。
9、你对自主性学习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看法?
A、好; B、一般; C、不好; D、无所谓。
10、你们的自主性小组是否能够按阶段计划完成了任务?
A.能准时完成; B.基本能准时; C.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11、不能按时完成阶段任务的原因:
A. 学习太忙,没有时间; B.不知道怎样进行自主性学习; C.查找资料太
困难;
D.不能及时的打印出来: E.小组成员合作不融洽。
12、你们查找资料的主要途径是:
A.上网;B.从报刊、杂志上寻找 C.实地调查;D.依靠老师提供的资料。
13、你们是否得到指导老师得指导?A.有; B.没有
14、你们在进行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是否遇到困难?A.有; B.没有
15、遇到困难时你们有没有放弃?A.有; B.没有
16、遇到困难时你们怎么办?
A.利用网络搜寻答案B.图书馆查阅资料; C.向指导老师求助; D.同学间讨论。
E.以上所有方法。
17、对于你遇到困难最先考虑使用的方法?
A.利用网络搜寻答案B.图书馆查阅资料; C.向指导老师求助; D.同学间讨论。
18、通过自主性学习你有没有收获?A.有; B.没有
19、通过自主性学习你的收获是:
A.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B.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C.锻炼了社会实践能力; D.获得了失败、挫折和成功的体验;E.增加了自信心; F.提高了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8份,回收216份,回收率94.1%,其中有效问卷198份。调查显示,我校中、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已经比较强,对自我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主动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批判意识均有一定的发展。相对于自主意识而言,学生的自主能力要弱一些。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首先要转变其思想观念,几年来的主体教育实验,已经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重要的是继续保持、不断强化这种自主意识。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也的确存在这一问题,而且不同的性别和年级还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在实践中督促学生将自己的自主意识转化为自主的言行,教会学生一些实现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因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传授自学的方法,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知识的重点,能够发现问题。
2、重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的差异性,对部分学生应加强学习目标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
4、设计的任务应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7.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七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
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与实地考察法,深入教室、寝室、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开展调查,使调查所抽取的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研究对象
调查共发放问卷33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82份,占回收问卷的96%,其中男生、女生分别占总数的40.1%、59.9%;中共党员(含中共预备党员)、共青团员、群众的比例分别为7.1%、88.3%、4.6%;担任过学生干部和未曾担任学生干部的比例分别为55.0%、45.0%;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8.4%、28.0%、36.2%、7.4%;文科类、理科类、工科类、艺体类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9.3%、21.0%、23.6%、26.1%;城镇、农村的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26.6%、73.4%[2]。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方面
1. 学习计划意识一般,实施效果欠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学习计划是有效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它能提高学习质量,实现自我督促。大多数学生认识到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但存在计划制订粗糙、执行率低的问题[1]。调查显示,只有11.7%的大学生会在每学期伊始制订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44.3%的大学生制订了学习计划没有严格执行;44.0%的大学生没有制订学习计划。这说明,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自觉意识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与自控能力都需要增强,四成多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型学习状态,这与大学所提倡的自主学习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
2. 学习动力不足,目标模糊
为了探寻导致大学生学习自主意识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学习动力”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学习中碰到的最大困惑是学习动力不足(34.2%),其次依次是:学习目标模糊(26.0%),想学的东西学不到,不想学的东西必须学(26.8%),不适应大学的教与学(8.5%),无困惑(1.6%),2.9%选择“其他”。进一步问及“如果你认为自己学习动力不足,那么具体原因是什么(不定项选择)”时,59.9%的大学生认为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34.8%的学生认为“学习氛围不浓厚”,25.2%的学生认为“没有学校自豪感和归属感”,16.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4.3%的学生表示“学不学都一样,反正考试能通过”。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没有学习困惑,而大部分大学生存在学习困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周围的学习氛围亦不太浓厚。
3. 课余学习时间较少
调查显示,多于50%的大学生用于课外学习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下,在“2至3个小时”和“4个小时或以上”均为20%左右。可以看出,大学生平均课余学习时间投入偏少,这与大学的课程与自修设置的初衷不符,没有充分展现出大学自修时间的意义,学生管理课余时间的能力欠佳,合理安排大学学习时间的自主与自律能力都需要增强。
4. 课堂学习风气不浓厚,学习纪律需要加强
调查显示,有20%的学生上课期间经常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上课迟到或旷课”的比例约8%,偶尔“上课迟到或旷课”的比例多于40%;“偶尔”抄袭作业或者论文的概率为54.1%,经常抄袭的概率为14.7%。这说明,学习风气不浓厚,学习纪律性欠佳。
进一步调查显示,24.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旷课是他自己的事情,无所谓,不需要管理”;16.3%的大学生面对考试作弊行为表示“无所谓,自己有时也需要作弊”;6.7%的学生则表示“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学校没必要管”。这说明,20%的大学生学习纪律意识和道德意识需要加强。
(二)生活方面
1. 大学生生活态度积极与消极并存,重视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
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生活充满活力,做着自己想干的事情,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没有找到大学生活的目标,生活态度较为消极,得过且过。进一步调查“你认为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三件事情是什么”(选择三项)时,选择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学习如何为人处世,打好人际关系(83.3%),学习成绩好(41.6%),体育锻炼、强身健体(41.6%),考取职业资格证书(39.1%),英语等级考试(23.1%),活动搞得好(21.4%),入党(20.6%),准备考研(19.9%)。这说明,大学生生活中很重视为人处世能力的培养,既重视学业与就业,又重视身体素质。
2. 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分享意识总体较好
调查显示,52.8%的大学生表示“人际关系较和谐,偶尔出现的矛盾可以自己解决”,28.1%的大学生认为“善于交往,人际关系十分和谐”,17.7%的大学生认为“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1.4%的大学生表示“人际关系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大学生自我评价人际交往能力总体较好。在调查“你大多通过什么形式认识新朋友”(不定项选择)时,65.6%的大学生选择了“参加社团活动、上选修课等公共场合认识”,39.7%的大学生选择了“朋友、父母、同学、亲戚的介绍”,23.4%的大学生选择了“网络、书信等其他媒介”,20.9%的大学生选择了“偶然,比如公交车上刚好坐一起”。从大学生结识朋友的途径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主动社交能力较好,与前项调查相吻合。在被问及“你愿意与别人合作吗?”时,94.0%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与别人合作,分享成果”,2.5%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与别人合作,但自己独享成果”,2.1%的大学生表示“不愿意与别人合作”,1.4%的大学生表示“从没与人合作过,所以不知”。这说明大学生总体合作意识与分享意识较强。从以上三项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分享意识总体较好。
3. 大学生上网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少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调查显示,18.1%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个小时以下”,29.3%的大学生在“1至2个小时”,37.4%的大学生在“2至3个小时”,15.2%的大学生在“4个小时以上”;大学生上网45.0%的时间是在玩(如看电影电视新闻、聊QQ、打游戏),13.0%的时间是在购物,25.0%的时间是在学习(查资料、上学习网站等),17.0%的时间是在做其他事情。调查数据显示,少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成瘾的问题;大学生课余时间用于上网的时间与用于学习的时间基本相当;大学生上网以娱乐购物休闲为主,用于学习的时间仅有25%左右。
4. 生活中大部分学生集体融入感良好
校园文体活动是丰富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途径。当问及“当班集体需要出节目参加学院的迎新晚会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时,38.0%的大学生表示“想参加节目,但若无班委或同学邀请,则不会主动参与”,33.7%的大学生表示“主动要求参与节目的演出”,18.0%的大学生表示“与自己无关,不想参加节目演出”,10.3%的大学生选择了“其他”。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校园文体活动的主观意愿总体良好,具有较好的集体融入感,但也有少部分人将自己置身集体之外,精神上没有很好地融入集体。
5. 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是就业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生生活中感觉最苦恼的问题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62.8%)”,70.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最大的心理压力源于“过于担心自己的前途,即就业”。产生就业压力的主要原因是:就业市场人才供大于求(49.1%),就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需求(47.3%),其他(3.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生活中最苦恼的问题是就业问题。
6. 生活中总体表现自信
调查显示,40.0%的大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一般困难表现出自信的态度,52.5%的大学生表现出“有时不太自信”的态度,表示“不自信”和“自卑”的分别占4.7%和2.8%。这说明,大学生在生活中总体表现自信。
7. 最喜欢向同学或朋友倾诉
大学生在遇到心理上的困难而自己难以调整的时候,52.0%的人选择了向“同学或朋友”寻求帮助,向父母、师长、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独自承受的比例分别为20.7%、9.9%、3.8%、13.6%。这说明,大学生更喜欢与同学或朋友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主要原因是同学或者朋友与其是同龄人,生活环境和遇到的事情有很多相似性,更能理解自己的烦恼或问题,易于沟通和交流,给出的建议也多易于接受和采纳。
三、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学生与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大学生思想状况在学习与生活中的映射,从侧面了解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主动性、计划性、纪律性均欠佳,并由此带来的学业情况一般,就业能力一般,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增加。所以,教育改革的方向应该围绕如何提升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大学生的学业水平上来,从学生、教师、管理水平、育人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增强就业能力,是目前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谢守成,吴俊文,杨朝清.“90”后大学生思想生活状况调查——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管理,2010,(1):69—74.
8.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八
困难职工就业、收入情况不理想。一是就业低。调查的106家企业中,现有困难职工8731人,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2343人,占26.8%,内部退养或退休321人,占3.8%;已完成身份置换后离开企业的困难职工6388人,其中,自谋职业563人,占6.4%,无业5504人,占63%。二是收入低。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月平均收入仅780元,自谋职业人员收入极不稳定,年均收入5000-6000元,无业人员依靠低保或其它收入度日。
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堪忧。人均生活费支出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支出;居无定所,人均住房面积在5平方米以下,住自有产权房2318人,占26.5%,租房住4215人,占48.2%,住简易房或住自搭棚房或借住亲戚家的2198人,占25.2%。医疗费用和子女就学费用负担重的1190人,占13.6%。
困难职工管理、帮扶不到位,思想不稳定。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内退的困难职工,虽有企业管理,但企业大多不会采取有效措施对其实施帮扶;移交社区管理的困难职工,基本上是被边缘化,原企业或主管单位不管,社区管理因资金和困难群体集中,得不到应有的帮扶和关怀,失落感严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困难职工收入大多很低、就业困难、医疗和子女教育负担重,造成职工生存压力加大,没有稳定感,使他们多有怨言,心态不平,认为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应有成果。
就业、再就业困难。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73.1%以上困难职工形成的直接原因是失业。一是企业改制后,职工安置以发给一次性安置补偿金为主,再就业率偏低。职工在发给安置补偿金后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完成了身份置换,由“企业人”变为了“社会人”。但由于安置补偿金等费用本来就不高,加上就业无门,因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难免不“坐吃山空”,进而致贫致困。这个问题在改制企业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二是再就业扶持优惠政策不到位。这次调查的企业中,有76家集体企业。在企业改制时,集体企业与国有企业执行的是一样的改制办法,但其下岗失业人员却不能享受国家的扶持优惠政策。这些失业职工要求享受国家扶持优惠政策的愿望十分迫切。三是由于年龄偏大,技术落后,文化较低等原因,普遍存在再就业难的问题,其中绝大部分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的主导产业中实现再就业。有些即使暂时找到工作或实现灵活就业也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和收入,很容易二次下岗或失业。访谈的450名困难职工中,80%以上是40—50岁以上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什么技能,基本上是处于失业或零星就业状态。四是工残、重病等原因致使就业难。
收入水平低,家庭负担重。一是收入低。在改制重组企业就业的困难职工月平均收入仅780元左右,自谋职业人员收入极不稳定,年均收入5000—6000元,无业人员依靠低保或其它收入度日,年均收入3000元左右。二是家庭负担重。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因家庭成员患病,医疗费用重,致使生活困难的占19.1%;因家庭人口多,子女教育费用高的占17.2%;因事故、灾害等原因致困的占0.2 %。如湘运公司孙启生,虽有1350元每月,但由于自己有病,妻又患癌症,医疗费用开支很大,致使生活贫困。伤残和大病(重症)职工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问题日益突显。
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社会化水平低。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等制度很不完善,分散风险的能力不足,加上,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政策还不配套,难以保障所有困难职工的基本生活。据调查,78.3%的困难职工无力按现有缴费基数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导致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接续困难。只有13.5%的困难职工纳入了低保,仅有3.6%的困难职工享受了住房保障优惠,所有自谋职业人员均未参加医保、失业保险等。
针对上述原因,要想改变娄底市属改制企业困难职工生活状况,各级各部门要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一要进一步抓好再就业扶持政策的落实。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继续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出台的再就业扶持政策,完善和落实劳动、财政、税务、工商和金融信贷等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在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开展再就业培训、保障改制企业职工就业相对稳定、支持失业职工自谋职业、帮助困难职工再就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并健全完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好改制企业职工遗留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关心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大力开展帮困送温暖活动,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二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医疗、工伤保险制度,使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要突破制度障碍,想方设法减免困难职工养老、医疗保险缴费额;要积极探索建立健全伤残(大病)职工大病医保救助体系。从根本上解除其后顾之忧,考虑到伤残(大病)职工无力支付后续治疗费用,而“低水平、广覆盖”的全民医保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因此,很有必要在尽快落实全民医保的基础上,采取以政府财政为主,改制重组企业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办法,多方筹集资金,探索建立伤残(大病)职工救助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扩大“低保”面。要秉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现行“低保”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并作出适当调整,尽量把所有困难职工纳入“低保”范围,使之不致于因生活困难而过不下去。三是进一步完善住房、教育等保障制度。要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增大供给量,尽量满足困难职工的需求,使困难职工居有定所。要完善教育保障制度,并对困难职工群体给予特殊照顾。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化帮扶制度。要建立完善集就业培训、就业介绍、法律援助、生活救助、助学救助于一体的社会化帮扶制度,为困难职工群众提供快速、高效、方便的解困服务。要开展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结对帮扶困难职工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按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要求,率先垂范,在全社会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帮助困难职工群体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9.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九
各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乌镇镇残疾人现状 桐乡市乌镇镇残疾人数量庞大,持证残疾人达1223人,乌镇残疾人生存现状:
1、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低下,缺乏必要的谋生技能。有137名残疾人生活不能自理,有285名是有精神残疾,家庭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依托,而且他们的家庭收入普遍偏低,可以说如果离开必要的救济,相当部分的残疾人将难以生存下去。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残疾人生活缺少照料,生活质量极其低下。
2、农村残疾人住房条件差,有一部分困难残疾人甚至住在危房之中,今年正好困难户扶贫建房被列入实事工程之中,可以对这些困难户加大力度实施扶贫建房。
3、农村残疾人强烈的康复需求和愿望很难满足。许多残疾人,特别是年轻残疾人,他们非常希望通过康复训练,改善自己的部分功能。但是,客观上,由于目前乌镇镇康复设施还在逐步完善中,康复圈的建设还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康复点的使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主观上,许多残疾人,特别是事故致残的残疾人,由于担心自尊心受损不愿意去康复点接受康复训练。因此,农村残疾人的康复工作的整体推进还需要一个相当的过程。
4、农村残疾人实现就业的愿望难以实现。大部分残疾人自身功能缺陷,文化水平相当有限,普遍缺乏谋生的必要技能,只能从事传统的低收入行业,甚至像捡破烂、行乞、补鞋、算命、理发等还有不少人从事,因而他们自身收入和社会地位远不如健全人。
5、农村残疾人心理压抑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外来压力往往采取忍让的态度,少部分人采取极端的反叛行为。由于受自卑心理影响,农村残疾人正常心理感情表达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事业的文化认同也非常有限,对残疾人优惠政策了解不多。
二、采取以下帮扶措施:
1、采取得力措施,抓好扶贫工作。一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各部门极积配合,将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的目标管理,组织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帮、包、带、扶”活动。二是落实残疾人小额扶贫贷款任务,帮助残疾人选择好种植、养植和经营方面的项目。三是各村、社区要调查和掌握贫困残疾人底数,建档立卡,为有计划地抓好残疾人扶贫工作创造条件。
2、与时俱进,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一是继续坚持以按比例就业为主导,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安排残疾人就业。2008年全镇要安排10名以上城镇残疾人就业。二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
三、几点建议:
1、在残疾人中大力宣传新的残疾人观。旧的残疾人观是长期以来慢慢形成的,使残疾人丧失自信,甘于落后,不敢求平等。近年来,乌镇镇残疾人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残疾人观,“认为残疾人在人格和权利上同健全人是平等的,认为残疾人同样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用人道主义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人权保障,对残疾人这个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残疾人要摆脱困难,既要靠政府帮助,靠社会救助,更要靠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2、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为农村残疾人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基层残协是代表残疾人利益,了解残疾人呼声、反映残疾人愿望、与残疾人建立血肉联系的最重要环节。到2006年底,全镇18个行政村、3个社区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建立基层残协,是镇残联开展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阵地。通过各村、社区残协,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他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及管理自身的能力。
3、建立健全网络,推进残疾人康复工作。通过康复恢复功能是残疾人最强烈的愿望,最迫切的需求,是残疾人工作的永恒主题。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要以农村、社区康复点、康复圈为基础,健全康复服务网络,推进全镇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是要培训康复站骨干,提高康复综合服务质量,广泛开展全镇残疾人康复训练。二是积极开展专门康复工程,如开展免费肢体残疾人矫正手术、推广使用普及型假肢等,带动残疾人用品用具开发、供应工作和后期康复训练,广泛开展白内障手术等;三是加强早期康复工作。加强聋儿语训机构建设和设施建设,抓好精神病防治康复等。
4、加强教育工作,提高全镇残疾人整体素质。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对全镇残疾人的教育,提高全镇残疾人自身素质是关键。一要加强对残疾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残疾人的政治素质。二要加强残疾人的文化教育。要统筹安排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大力开展全镇残疾人职业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三是加强全镇残疾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社会公德,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5、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与介绍,全面推进全镇残疾人就业。就业是残疾人的根本出路。实践表明,残疾人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多年来,乌镇镇残联始终坚持多形式、多渠道安排残疾人就业。一是全面实
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要加大把此项工作推进的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强全镇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按照市场化要求,建立残疾人就业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各级网络作用,广泛收集残疾人就业信息。三是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要及各类残疾人特点,依托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努力使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四是扶持农村残疾人个体就业。通过小额信贷,减免税费等各种方法扶持残疾人就业。继续配合市残联开展盲人按摩培训并推荐就业,鼓励盲人集体开业或个体从业,为盲人就业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10.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 篇十
获嘉县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见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健康的重要性。另外,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样,正确理解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方面。而心理健康是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测验,了解我校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在实践教学中,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人才的激烈竞争,二十一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对高中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传统课程向新型课程转变的迫切需要,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具有健康心理的二十一世纪劳动者是学校也是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学校于2008年开始在高一段开设心理健康辅导活动课,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成立心理辅导工作组织机构,经过3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心理素质不断优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逐步提高,初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现状分析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获嘉县高级中学高一1、2、3班,高二4、5、6班,高三3、4、5班的学生,总人数464人,其中男生245人,女生219人。
2.研究方法:《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
选用国内知名专家王极盛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适用这个时期中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测定,共设计六十个问题,分为十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六个问题组成。每个分量表分5个等级让学生选择:“1”代表没有问题,“2”代表存在轻度问题,“3”代表存在中度问题,“4”代表存在偏重问题,“5”代表存在严重问题。
3.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Microsoft Excel和SPSS软件统计处理。
4.结果与分析
我校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轻度问题以上者39.1%,高于全国中学生水平(32%);有5.5%的学生处于中度问题以上;其中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强迫症状和情绪不平衡处于前四项。(见表5)
表5 高中生心理健康评价
中度者%偏重者%有问题者%
强迫症状404 0.144.1
偏执252 0.127.1
敌对255 0.930.9
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 335 0.438.4
抑郁304 0.134.1
焦虑357 0.642.6
学习压力4310.154.0
适应不良404 0.344.3
情绪不平衡376 0.143.1
心理不平衡284 0.432.4
三.研究保障
1.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教学工作并列为现代教育的两个“轮子”,缺少任何一个“轮子”现代教育将无法启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键在教师,教师工作关键在思想认识,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周前会、班主任会、教科研研讨会等各种会议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一系列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全体教师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统一认识,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增强德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突破口,进一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目标、任务、途径和提高方式方法,着眼于每个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潜能开发,强化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健全组织、加强管理,不断提高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我们学校也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校行政领导、年段长和专职教师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目标制定,对班主任和家长心理教育与辅导,对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管理和培养;对任课老师和学生心理服务员培训和指导。指导小组下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办公室,由政教处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教育实施、组织培训、指导教研、个案研究、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及考核工作。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出台了《获嘉县高级中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案》,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行政就心理健康教育召开专项研究会议,研究学生心理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制定学期工作目标,并将此纳入学校工作计划。
3.打造学习共同体,发展壮大“心育”骨干队伍
“学习共同体”指由一个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项使命。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意味着学校将建成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将成为教师们相互学习走向专业化的地方。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培训骨干力量。
(1)专题培训 邀请河师大心理系教授来校作学术报告,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最新动态和理论前沿。
(2)自主研修 实施“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对应材料——记录理论要点——指导科研实践——整理学用心得——检查成效”的操作模式,为教师选购了《现代学校心理辅导》、《现代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并通过写案例、析案例、用案例系列活动,提高活动技能。
(3)资源挂靠先后派人次参加市内外科研部门组织各类培训。如:派于世方到高校参加培训深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开拓视野,扩大交流。
(4)信息交流 选辑报刊文章,通过网络平台交流,为教师学习研究提供了高质量信息资源。
(5)实践提高 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让骨干教师举行公开教学活动,相互切磋、交流,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四.实验内容
在有关专家指导,我们依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实际建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统筹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序列化、系统化。整个系统按不同主题开展,高一重点是环境适应教育,高二重点在人际交往教育,高三重点是耐挫力和应试技巧培养。主题内容安排如下:高一辅导主题:
(1)学校适应(2)团体自豪感
(3)人际交往技巧和沟通技巧(同龄)
(4)学习辅导(学习动机)
(5)同伴压力(6)自信心
(7)理解自己和他人(8)学校成功的技巧
高二辅导主题:
(1)团队建设(2)理解自己和他人
(3)人际沟通的技巧(与父母)
(4)异性交往(5)同伴压力
(6)学习辅导(学习策略)
(7)竞争与合作
高三辅导主题:
(1)自信心培养
(2)学习辅导(考试技巧)
(3)如何应付升学压力(4)生涯规划
(5)克服不良情绪(6)考试焦虑
(7)竞争与合作(8)异性交往
五。活动形式
为了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并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营造了学生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
1.组建“心理互助小组”,促进他助向自助转化
学校在高一高二部分班级率先尝试,组建“心理互助小组”,学生6-7人一小组,以自身和周围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逐步克服自身心理困扰,不断优化心理品质。心理互助小组成为课题研究一个亮点,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2.开发校本课程,构建心育系列课程
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家指导下,我们组织本校教师编修《高中心灵导航》、《学会学习》、《家庭教育手册》,填补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空白。
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一对一教育制度
为了使心理辅导老师更客观地了解和认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变化,2008年我们在心理测量专家的指导下,引进上海惠诚公司的“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系统(网络版)”,并在高一高二部分班级选点测验后,大面积推广应用,使心理测量在咨询辅导过程中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对全校有心理障碍,行为异化学生建立专门档案,并落实行政领导、党员教师与之结对,开展一对一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之逐渐健全人格,全面和谐发展。
4.构建立体教育网络,不断健全和提高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以课堂为主渠道,开展集体辅导。通过课堂辅导,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品质;同时,积极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研究性学习、团队主题活动等,在各学科教学和其他各项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每位班主任都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通过班集体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等方式开展心育工作。营造校园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学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围,如在校园广播中开设了专题节目;利用校园网制作“心灵港湾”网页,全面宣传并介绍心理健康知识,为学生排除烦恼和困难,送去关心和呵护;还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一起创办心理手抄报等,整合班内外、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形式,全面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5.以心理辅导室为阵地,开展个别辅导。对学生个案辅导记录、家访记录、电话预约记录、电话咨询记录、书信咨询记录、“问题学生”辅导记录、教师咨询记录、班级辅导记录、团体辅导记录等多种记录表的档案管理。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心语室),由心理专兼职教师轮流值班,进行个别辅导;设立学校信箱,学生的来信教师都逐一研究并回信及时交流。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进行直接指导,为那些有烦恼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扰,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6.以家长学校为基地,开展家校共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我校老师除了采取家访,采用《家校联系卡》等形式,每学期还至少召开两次以上家长会,开展对家庭心理环境和心理教育的指导,使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为孩子成长创设健康向上的家庭环境,使家长懂得了既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文化知识的增长,更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一做法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和积极配合,获得了家长的一致称赞。
7.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开展文化渗透。我们还注意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心理环境,注重发挥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感染作用,给学生提供有利成长的良好心理环境。如结合本学期学校开展的《中小学生校内外生活常规》的培养。我们更是重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礼仪训练,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友好,顾及对方及别人的心理感受,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校园的文明程度,为学生的快乐成长创设了更好的心理环境和氛围。
8.以学生心理实际为根据,开展分层辅导。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高一在入学初军训期间就给学生打预防针,向他们介绍可能会碰到的各种问题和一些心理卫生知识,以指导高一新生学会分析和观察新环境,培养独立性与合作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每两周上一节心理辅导课,运用自编教材,综合各家之长,从中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内容,增加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还组成不同的活动课班级,开设有针对性的选修课,以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领悟心理知识。在对高二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情绪进行普查的基础上,以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期望与生活态度,增强自律、自控能力,发展自尊、自爱的个性,增加心理稳定性。针对高
三学生时间比较紧,任务比较重的现状,主要是通过讲座、主题班会、大众传播媒介(校刊、宣传橱窗)等进行如何放松应试紧张心理的指导。高三学生在专业选择时总有学生会犹豫不决,为了给他们提供一些意见,我校就进行职业辅导,帮助学生比较客观地确立个人志向和人生目标。到目前为止,已有三届高三学生(900多人)接受了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和指导。
六.研究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2011.5--2011.8
2.研究试验阶段2011.9---2012.6
3.总结评估阶段2012.7---2012.9
七。研究方法
1.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实践法
4.经验总结法
八.成果形式
1.形成课题实验报告
2.优秀实验教师心理健康课堂教学集锦
3.优秀论文集、案例集等相关资料
九.组织机构
领导:马永军
组长:杨修良
学术指导:姚倩、贺明江
成员:于世方、王丽、张智慧、张军
2011
【初中生网络生活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分析论文08-15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论文09-12
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09-14
初中语文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的论文07-21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论文07-23
初中生德育方式调查08-07
初中生上网情况调查问卷10-14
初中生关于地震社会调查报告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