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

2024-08-06

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共8篇)

1.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一

银肯部落 王雅丽 一很久很久以前,在连绵起伏的阴山山脉南麓,有一片广袤无垠的大草原,到处是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在这片大草原的西南方,有一条清澈的河叫通格拉河。河水蜿蜒曲折地流淌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河岸上生活着一个部落叫银肯部落,他们靠狩猎、捕鱼为生。银肯部落狩猎使用的工具除了弓、箭、刀、枪之外,也采用挖陷坑、设陷阱,用夹子捕捉野兽,用网捕捉鸟类等等手段。打猎时带有猎鹰、猎犬。猎获的野兽有黄羊、盘羊、野猪、野牛、野鹿、黑貂、虎、豹、狼、狐、獾、银鼠、野猫、松鼠、猞猁等。兽肉作为食用,兽皮制成各种皮帽、皮袍、褥垫等。银肯部落的人们只捕猎草原多余的可食动物,对那些并不多余,也不凶猛的动物则不但不予捕杀,还要予以尽可能的保护。在通格拉河的北部,靠近阴山地方居住着另一个部落叫脑干部落。这里的人们在饮食上与银肯部落有所不同。他们以采摘野果和驯养一些温驯的动物:马、牛、羊、鹿、骆驼为生。脑干部落的人有丰富的放牧经验和驯养技术。

尤其善于养马、养鹿和驯骆驼。两个部落的人长期生活在阴山脚下的通格拉河畔,他们相互之间互赠食物和用具,相互通婚,友好往来,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银肯部落经常在森林中狩猎,大都住着帐幕和窝棚,所以被称作“林中百姓”。脑干部落住在比较平缓广阔的草原地带,逐水草而居,被叫作“有毛毡帐篷的百姓”。银肯部落的首领乌力吉汗与脑干部落首领呼和王是很好的“安答”(意为“义兄弟”、“盟友”)。他们互帮互助,以诚相待。

乌力吉汗经常让人给脑干部落送去捕猎的食物。呼和王也差人给银肯部落送去上等的马匹、骆驼、马奶酒和野果。他们结下了二十多年深厚的友谊。二银肯部落里有一个青年巴特。他是一个英俊、善良、勤劳、勇敢的小伙子。在巴特刚六岁那年,蔓延在大草原上的瘟疫无情地夺去了他父母的生命。瘟疫也几乎使他丧生。由于好心的部落首领乌力吉汗和许多乡亲的悉心照料才使他摆脱了病魔的折磨。巴特长大后成了一个高大健壮的英雄。他力大无比,很擅长猎取各种凶猛的动物。他为人善良,经常把猎到的熊啊,野猪啊,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部落里的人们都很喜欢他。每当盛夏来临,草原上的山丹花香遍阴山的时候,银肯部落和脑干部落的游牧民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由这两个部落共同举办,只不过每年交换场地进行。这一次的那达慕大会是在脑干部落营地举行。届时,小伙子们通过骑马、摔跤、射箭男儿的三大技艺比赛,评选出草原上的英雄。这同时也是姑娘们挑选自己心上人的大好机会。脑干部落的首领呼和王有个独生女儿叫阿如翰,她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公主。呼和王非常疼爱自己的女儿,视她为掌上明珠,在阿如翰小的时候就教她骑马、射箭。而最让呼和王骄傲的是他心爱的女儿有一副黄莺布谷般的嗓子,月亮般迷人的容貌。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人们穿着鲜艳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那达慕大会。阿如翰躲开父亲的视线,带着姑娘们跑到竞技场看小伙子们比赛。银肯部落的小伙子和同伴们兴高采烈地参加那达慕大会。

巴特在摔跤场上虎步生风,没有一个能把他战胜,巴特的箭功,能射中百步之外的蚊蝇。最值得巴特骄傲的是他那匹矫健如飞的黑骏马。他的黑骏马体态健壮,英姿勃勃。比赛在银肯部落与脑干部落之间展开。一连几个回合都没有人比过巴特。在人群中观望的脑干公主焦急万分,同时,她早就注意到这个头扎红飘带英俊潇洒的小伙子巴特。阿如翰迫不急待地离开人群,在侍女其其格的帮助下换上了一身男装,骑上她俊俏的银鬃马冲上赛场,准备与巴特一决雌雄。阿如翰漂亮的银鬃马吸引了巴特的目光。巴特看了看盛气凌人女扮男装的阿如翰,只觉得她是一个英俊白净的后生,有股不服输的劲头。震天动地的击鼓声一响,指挥员将绿旗一挥,顷刻间,一百多匹赛马甩开四蹄,像箭一样飞驰在草原上。骑手牵动马缰,挥舞着皮鞭,拼命向前奔跑着,不一会儿消失在远方,变成了一片五彩的色点,在绿色的地平线上晃动着。这是一场赛速度、赛耐力、赛技术的争夺战,巴特和阿如翰跑在队伍的最前面。在返回的途中剩下二十多里的时候,从树林的边缘窜出一头野猪,横冲到阿如翰的银鬃马前,人们都惊呆了。危急时刻,巴特跑上前将阿如翰从银鬃马身上抱在自己的马背上,拉住了银鬃马的缰绳,让阿如翰骑着了黑骏马上,继续比赛,巴特骑上银鬃马紧随其后。最后黑骏马赢得了第一,银鬃马获得了第二。阿如翰从内心感激巴特帮她解了围。赢得了赛马冠军的阿如翰此时十分难为情,因为她知道巴特才是真正的冠军。领奖的阿如翰悄悄离开了喧闹的人群。她在临走时与巴特热情地打了声招呼:“喂,黑骏马,明天我们在通格拉河附近的罕台山下再比一次,不见不散。”巴特没有推辞,爽快地答应下来。

三银肯部落与脑干部落牧民的守护神汗霍尔木斯塔天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失利,被专门制造灾难的阿塔天神腾格里困在天际阴暗的角落里,一时难以出来护卫凡间的子民。阿塔天神要给人间制造可怕的灾难,让草原上的人们遭受连年的荒灾,让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八月里的草原繁华似锦,牧草长得有半人多高,羊群在草地上漫不经心地啃食着它们最可口的嫩草,平时像永远地填不满肚子的牛、马、骆驼等大牲畜,在这个季节里对那些鲜美的青草也懒得一顾,东一片西一片地卧在一起,安闲地晒着太阳。巴特没有忘记骑银鬃马的脑干公主的约定。当太阳升上树梢的时候,他骑着黑骏马带着他的猎鹰来到罕台山下的大松树等着对手的到来。阿如翰也准时来到罕台山,她换上了平日里穿的女儿装,一身清爽的蓝色,楚楚动人。阿如翰将银鬃马牵到只有她自己能看见的地方,然后隐藏在角落里等着巴特的出现。别看阿如翰是个公主,又是女儿家的,根本没有那么娇气。她是草原是最美丽最具野性魅力的姑娘。阿如翰就藏在大松树背后的枝杈上。她原本想搞个恶作剧,在树上部好套索,想试试巴特的武艺。可是巴特没有进入她设好的圈套。大山、森林、草地和高空的太阳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和谐。松树上的鸟儿“唿哧”一下子飞走了,有一个“嗖嗖嗖”地声音从树上传来,一只毒蛇正在慢慢靠近脑干公主。巴特在不远处耐心的等待着,他的猎鹰敏锐地眼睛觉察到蛇的动静,振翅飞上树杈用锋利的爪子将毒蛇叼走。树上的阿如翰被这一刹那的情景惊呆了,一失足从树上掉下来,晕了过去。这次可没有赛马时那么幸运,阿如翰摔得可不轻。巴特听到阿如翰的尖叫赶忙跑到树下看个究竟。只见草地上躺着一个身着湖蓝色裙子的美丽的姑娘,宛如从天而降的仙女。

巴特将姑娘扶起身,轻声地唤着:“姑娘,醒醒,你怎么了,快醒醒。”随即,巴特解下身上的水袋,给姑娘喝下几口泉水。不多时,阿如翰慢慢苏醒过来,她那双湖水般清亮的眼睛警惕地打量身边的小伙子巴特,然后脱开身准备寻找他的银鬃马。还没等她站起来,脚上剧烈地疼痛直达全身。巴特见阿如翰将要跌倒的样子,乘势扶好坐下来。“姑娘,你受伤了,别着急,让我来看看,兴许能帮你治好。”阿如翰见巴特诚恳地样子,点了点头。巴特看了看阿如翰疼痛的伤势,猜到她一定是把脚扭伤了,便从树林里采来一些草药,用手拧出草汁涂在阿如翰的受伤部位。一会儿功夫,阿如翰就可以站起来走动了。就在巴特和阿如翰相视的那一瞬间,两张陌生而又熟悉的脸绽放出四个小酒窝。“啊,是你呀。”巴特惊喜地看着眼前这个貌若天仙的姑娘,喊道。阿如翰毫不掩饰地回答:“是我,我就是被你抱上黑骏马的那个后生。”巴特向脑干公主介绍了自己,还半开玩笑地说:“怎么样,我们今天还比赛骑马吗?”阿如翰不甘势弱地说:“当然要比了,那天你是故意让给我的。”巴特笑着说:“这样吧,我们今天不赛马了,你的脚伤刚好,不能活动得太厉害,我们就比唱歌吧。”其实巴特早就听说脑干部落有个美丽的公主能歌善舞,而且是骑马射箭的好手。他觉得眼前这个女子非同一般。对巴特来说,能够认识年轻美貌的公主,是他最幸福最盼望的事。

阿如翰心里一直惦记着巴特,现在她真的喜欢上了慕名已久的小伙子,银肯部落雄健威武的巴特。尤其,让她感动的是巴特那颗金子般发光的心灵。阿如翰的那双秋水伊人的眼睛让巴特说不清道不明,他觉得有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在吸引着自己。巴特炽烈的目光使阿如翰感到兴奋和激动,祝福的歌早已从心头溢出。阿如翰为巴特欢快地唱了一首动听的歌:草原上勇敢智慧的人儿,属那银肯部落善骑射的小伙子巴特。他那博大宽广的胸怀 吆赐予一切常想之事马到成功的希望。英雄就是骑着黑骏马的巴特,愿你像雄鹰展翅高飞,飞向草原幸福的天堂。阿如翰黄莺般动听的歌声陶醉了巴特,也陶醉了山林中的小鸟,有许多长着美丽羽毛的鸟儿飞到阿如翰身边和她一起唱歌。巴特触景生情,高兴地唱道: 金色 金色的云雀,在那阴山上空婉转啼鸣,骑着银鬃马儿的姑娘 吆,你是那草原最美丽的花儿,你是那月亮的化身,你是人们心中最美的女神,怎不叫我动情又动心? 巴特与阿如翰在蓝天下,绿地上相爱了,如醉如歌。

漫长的严冬过去了,枯黄的春天终于盼出了草芽,现在已进入了草原最美好的季节。勒勒车流动在丰饶的草原上,一顶顶洁白的毡包,像在茫茫绿海上溅起的一朵朵浪花这里依旧水草丰美,牛羊肥壮。茫茫的草原虽然辽阔无限,生机勃勃,浑然不知灾难就要降临。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草木开始枯萎,天气变得异常燥热,干旱开始蔓延。这是阿塔天神腾格里施的法术,他要让草原遭受五年的荒灾,让人们生活在痛苦之中。第一年,通格拉河的水位急剧下降,草原上的植被变得稀疏。第二年,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多了起来,银肯部落的人们狩猎的动物种类也逐渐变少,脑干部落的人们可以采食的野果也只能勉强度日。第三年,第四年,他们生存的环境逐步恶化,通格拉河干涸得剩下几滩小水坑,龟裂的大地上已很难听到动物的呼吼声,白骨日渐增多。朔风像一个兴风作浪的老魔鬼,在阴山脚下发狂。怒号之中夹杂着呻吟、尖叫和狂笑。树木在哀诉,在呼号,仿佛潜伏着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险。

银肯部落的首领乌力吉汗一面联合脑干部落的首领呼和王商议干旱的对策,一面派遣他最信任的部下巴特带着一帮年轻人去寻找水草丰美的地方,以躲过荒灾。银肯部落与脑干部落达成协议,为了共同的利益,双方要遵守承诺,不论有多么困难,不能将草原上有限的动物捕猎光,一定要保持动物界的安全。银肯部落只射猎很少的几种动物来维持部落中男女老少的生活。就这样他们过了一天又一天,从来没有违背诺言。脑干部落成群的牛羊也死得所剩无几,他们周围的海子也干涸了,生活落入极度困境之中。银肯部落时常送来些食物,但还是不能解决眼前的困难。脑干王也派人到远方寻找有泉水的地方。燥热的天气没有一滴雨,渐渐地人和动物一样,瘦弱得干草一样剩把骨头,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了。阿塔天神在西天兴灾乐祸。银肯部落的巴特骑着黑骏马和部落里的同伴到处寻觅有水的地方,可是一无所获。

他们归来后,与部落首领商议准备去更为遥远的地方寻找水源。此时,脑干部落的人比较幸运,他们在离阴山很远的东南方一个叫宝木巴山的山谷里找到了泉水,并将整个部落的人迁移到这个先为人知的地方。这里一个闪烁着奇光异彩的山谷,山峦连绵环绕,有银色的云彩,有青色的高松,有褐色的樟树,有红色的枫林,有白色的桦树;树下、坡上、草坪里,到处长着百合、杜鹃、羊角、马莲花等各种花朵。峡谷四周岩壁青青,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下有一个小洞,冒着汩汩地泉水。脑干部落的人欣喜若狂,在这个流淌活命泉水的宝木巴山谷中安然地住下来。为了部落里的人能长期生活在这个仙境般的山谷,脑干王下令不准任何人泄漏宝木巴泉水的秘密。并且派一部分人留在原来生活的地方,以免银肯部落的人起疑。虽然脑干公主和部落里的人过上同以前一样幸福的生活,但她心里一直挂念着心爱的巴特,想尽办法打听关于巴特的消息。当她听说银肯部落的人死的死,病的病,十分担心巴特的安危,她悄悄地带上自己的银鬃马,偷偷从宝木巴山里跑出来,往银肯部落的方向奔去…… 五银肯部落几乎到了绝境,人们用仅有的食物和马奶酒供奉守护神木斯塔天,不住地祈祷着,希望神灵保佑他们渡过难关。人们开始挖草根、吃树皮、拣食死动物维持生命。巴特和同伴们历经千辛万苦,长途跋涉,走在荒凉的山坳中,可是仍没有多大收获。小河、草滩、马群,宁静的夜晚,美丽的星星,只能在睡梦中看到。巴特和同伴们已经奔走了好多天,人困马乏,肌肠辘辘。

2.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二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及发展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目前,理论界对乡村旅游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不少研究者出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的诠释。例如,刘莉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的自然性(包括自然风光和人文风光)作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程道品等认为,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文军等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形式。邹统钎曾在一篇文章中引用国外学者及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对乡村旅游内涵的诠释,他们的观点包括:(1)乡村旅游是发生在有与土地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农业活动)的、存在永久居民的非城市地域的旅游活动(Dernoi,1991)。(2)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瑞切尔、罗文特和米尔曼)。(3)强调乡村性(rurality)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卖点(世界经济合作组织)。

借鉴上述对乡村旅游概念及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

随着全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居民的乡村情结日益高涨,这促使乡村旅游在世界各国受到城市旅游者的欢迎。追溯乡村旅游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国外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实已有很长的历史。在1865年,意大利就成立了“农村旅游全国协会”,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去体验农田乐趣,开创了乡村旅游的先河。相对于国外,我国的乡村游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才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一开始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展的,例如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随后又办了采摘节等。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2004年和2005年又连续评定出359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2006年国家旅游局把全国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再次掀起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高潮。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旅游业在解决农村和农民的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预见乡村旅游在我国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内蒙古开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与优势

(一)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1. 独特的自然景观。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欧亚,在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地域辽阔坦荡,资源极为丰富,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广袤无垠的草原、水产丰美的河湖、绿荫蔽日的森林、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婀娜多姿的奇花异草和蕴藏丰富的地下宝藏,这些都为内蒙古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内蒙古境内以高原为主,多数地区在海拔1000米以上,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主要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阿拉善五大高原;东部天然草场面积辽阔,现有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6个著名大草原;西部沙漠广布,主要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贺兰山、乌拉山和大青山;境内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等著名湖泊;河流星罗棋布,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就有70多条,主要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内蒙古还有大青沟珍贵阔叶林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达里诺尔鸟类自然保护区、呼伦贝尔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科尔沁珍禽湿地保护区、汗玛野生珍贵动物及原始林自然保护区、西鄂尔多斯珍稀植物自然保护区和贺兰山水源涵养林保护区等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 独特的乡村民俗旅游资源。

内蒙古有48个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壮族、锡伯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藏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布依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等。一些少数民族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结合特有的环境而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游牧文化,草原游牧文化的创造主体主要是北方草原森林孕育而成的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以蒙古族为主要代表。历史上的鲜卑、突厥、东胡、匈奴、女真等少数民族的衍生、变故,现在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的发展壮大,千百年相袭成习的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千百年口传心授的语言、信仰、习惯,千百年约定俗成的观念、心态以及感情、行为方式,千百年千锤百炼的服饰、歌舞、传说、故事等等,都构成草原游牧文化最原始、最基本的元素,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其特色十分明显地区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极具吸引力。具体表现在节庆、祭祀、婚俗、礼仪、游娱、艺术和服饰等方面各有特点。如蒙古族的那达慕、祭敖包、鄂温克族的火神节等节庆形式;马头琴、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牧马舞、骆驼舞、驯马舞、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艺术形式;蒙古袍、“尼罗苏恩”(男皮袍)和“阿西苏恩”(女皮袍)、“哈拉米”(长皮衣)等民族服饰;鄂伦春族的抢婚、鄂温克族的“氏族外婚”和“姑舅表婚”等民族婚恋形式;蒙古族的“吉日格”(鹿棋)、“沙哈”(羊裸骨)、摔跤、骑马、射箭、达斡尔族的颈力、拉棍、放爬犁、棒打兔、寻棒、曲棍球、鄂温克族的射击、滑雪、赛马、“猎狗熊”等民族游娱活动。此外,内蒙古还富有特色的民族建筑和聚落旅游资源。由于各民族居住环境不同,生活习俗各异,建筑和聚落也各有特色。如蒙古族建有蒙古包;达斡尔族的“介”字房和“蔓子炕”;鄂伦春族的“斜仁柱”、“木刻楞”;鄂温克族的“撮罗子”等。他们是各地自然环境、民族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等综合的产物。其次就是独有韵味的民族餐饮和民族工艺品。内蒙古少数民族菜肴以选料精细,烹饪方法古朴独特而成为餐饮中的奇葩。有蒙古族的烤全羊、烤羊腿、诈马宴、手把肉、达斡尔族的“昆比勒”(汉语叫柳蒿芽)、“达勒·布达”(即饸饹)、鄂温克族的菜肴珍品“熊掌、鹿尾、犴鼻和飞龙汤”等。还有着众多的制作精良、审美价值均很高的民族工艺品,如蒙古族的马头琴、民族服装、蒙古刀、鼻烟壶、地毯、牛角工艺品、石雕工艺品、金银饰品、鄂伦春的桦皮雕等。这些民族民俗资源对于文化背景相异的游客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而农村往往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淀积极深厚、极典型的地区,因而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二)旅游产业建设成绩骄人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必然会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内蒙古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为154.93万人次,比去年增长3.7%;国际旅游收入达5.77亿美元,比去年增长5.9%,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为3198.6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429.5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前列。这说明内蒙古旅游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乡村旅游客源市场的打开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内蒙古旅游业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不但要改变旅游开发方式,从原先的资源掠夺式向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变,而且要提升一批旅游精品和发展多样化产品。而乡村旅游作为响应“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形式,不仅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还能以其独有的特点使内蒙古旅游产品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况且内蒙古乡村旅游产品中还不乏精品,如通辽的大清沟之旅、姑子板村农家大院。由于乡村旅游符合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因而能获得较快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其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基础设施是所有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内蒙古对基础设施加大了投入,特别是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得到很大改善。2008年内蒙古加大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增公路里程8400公里,使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了近15万公里,几乎所有乡镇均有公路相通。同时,内蒙古加快铁路建设步伐,2008年全区铁路正线延展里程达9042公里,形成了多条以口岸为中心的铁路大通道和边境地区与内地相连的铁路网络;民航建设方面,2008年内蒙古民航旅客吞吐量385万人次。到2008年底,全区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806.9万户,普及率达到75.4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14.6万户,普及率达到4.8%。内蒙古自治区在各方面的增幅都较大,这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使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减少了投入,增加了效益。

(四)国内外旅游动机的转移,使乡村旅游有了广阔市场

国内外旅游需求主体趋势之一为单一化转为多样化,从单一的观光型转为休闲度假型。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厌烦了城市单调喧闹的生活,世界掀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的乡村旅游浪潮。而国内旅游市场以城市居民为主,他们对环境幽雅静谧而又极具浓郁民族特色的内蒙古乡村必然有极高的兴趣。因此,只要内蒙古推出一批极具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品,必然有广阔的市场。

(五)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积累,为开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借鉴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城市居民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间环境,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欧美洲开展乡村旅游的历史达百年以上。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相当规模,并走上了规范发展轨道。如爱尔兰、法国、西班牙、德国、美国等国家,政府把乡村旅游作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避免农村人口向城市过度流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保护、产品开发、管理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如法国采取的社区参与,实行本地化策略就值得借鉴。法国鼓励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加强了培训和引导,新兴的“绿色度假”每年可以给法国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益,相当于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4。日本各地观光农业经营者们成立了行业协会,提高了行业自律、卫生、管理和服务水平。西班牙的乡村旅游经营形式灵活多样。在农场范围内,游客可以把整个的农场租下,远离农场主人,自行料理生活上的事务,也可以在农场范围内搭帐篷露营或者利用旅行车旅行。

近些年来,国内的乡村旅游发展也很迅速,如北京的民俗村和成都的“农家乐”,在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经验。如在规范化管理方面,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郊区民俗旅游户服务质量划分与评定标准》、《北京市乡村旅游民俗村标准》,相关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化管理。成都市涉及乡村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标准达几十项,如旅游总体规划、项目开发建设规范、环境治理标准、旅游安全标准、农户经营服务规范等,各项标准规范工作要求明确,责任清晰,便于督导和落实。同时注意培育典型,以起到示范引导作用。在文化保护方面,安徽黟县申报祭祀、楹联、方言、徽派篆刻等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贵州省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已申报将“侗族大歌遗产”、“苗族年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性及口头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都是有力的措施。因此,内蒙古要充分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使乡村旅游本土化,并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四、内蒙古开展乡村旅游的思考

(一)内蒙古开展乡村旅游的基本原则

1. 发展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相一致的原则。

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将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目标是实现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它反映了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就是生态旅游。因此应把乡村旅游当作一种生态旅游来开发和发展,把握生态旅游的实质和内涵,真正体现乡村旅游“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特点,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相结合。

2. 突出乡村特色、挖掘乡村文化内涵的原则。

乡村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最大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它的乡土性,因而必须突出乡村特色,把握住“乡土味”,不能搞模仿、复制和凭空捏造,否则便失去原汁原味而违背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同时,内蒙古乡村文化丰富多彩,不能只作表面文章,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使乡村旅游产品既有特色又有丰富内涵,因而具有较强吸引力。

3. 抢救、保护与适度开发的原则。

乡村许多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由于开发不适而遭到破坏,一些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也逐渐被遗弃,特别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受到各种影响而逐渐“汉化、西化、城市化、现代化”。因此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一方面要抢救濒临灭绝的历史文化传统,如蒙古族长调,以及保护易受到破坏的旅游资源;另一方面,应合理地评价旅游地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承载力,确定其开发范围、规模、形式等,以做到适度开发,不造成对资源、环境和文化的破坏。

4. 发展乡村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原则。

内蒙古民族众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在乡村民族文化淀积极深厚、极典型,如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等。因此内蒙古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结合民族文化旅游共同开发,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将其与民族文化大省相结合,共同推进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构想

1. 乡村旅游开发的组织模式。

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内蒙古应选择有政府主导,投资商与当地居民合作合股参与的模式。先由政府协调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的利益关系,充分保障当地居民与投资商双方的利益。

(1)建立一支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及各委员。建立良好的人才机制,招揽旅游专业人才,通过考核、选拔优秀人才来胜任。在村民中选举有知识、有才能、能代表广大村民利益的出任会长一职,该会长对村民和投资商负责,起监督、领导协调的作用。

(2)各村分别组织一支旅游开发小组,产生一名组长和副组长,各成员名额不限。下设市场部、行政部、开发部三大部门。一项方案通过与否要根据以下三个部分来进行:先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各村旅游开发小组和投资商提出项目的初步方案。再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投资商经过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达成详细开发方案。接着由开发管理委员会和县镇村三个职能部门召开各村代表大会,通过开会的形式来采纳好的、合理的意见。最终确定开发方案,筹集资金直至项目实施。

(3)要有一定的体系来保障,制定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开发的政策、法规。制定诸如《内蒙古自治区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出台和推行《内蒙古自治区农家(民俗)旅游接待户标准》和《内蒙古自治区农家乐评定标准》、《当地居民与投资商的协议》、《当地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违规事项的处理》等等。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政策和法规实施,来确保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乡村旅游朝着“服务规范、内容丰富、乡土风味浓厚”的方向发展。

2. 建立农村家庭旅馆。

家庭旅馆是发达国家一种很流行的旅游服务方式,但在我国还处于初始阶段。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在节假日举家出游,从而使得旅游热点的住宿难问题愈加突出,一种新型的“民间客栈”——家庭旅馆悄然兴起。据对农家旅馆的专项调查,在青年学生中,有80%的人愿意选择农家旅馆;在公司职员中,有45%的人会选择它作为度假场所。综合调查结果表明,有75%以上的人支持发展农家旅馆,并对它今后的发展持乐观态度。所以,开发乡村旅游,家庭旅馆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旅馆有以下几大优势:首先,它本身有实惠性。让农村旅游不再是高收入者的“专利”,工薪阶级也有机会参与。其次,它其实属于“体验式”旅游。游客与当地居民同生活起居,充分感受文化间的差异。最后,满足“供不应求”的需求。新假期制度的实施使游客有足够时间到处游玩,可饭店、旅馆的接待能力有限,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这为家庭旅馆的迅速发展提供契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家庭旅馆在其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宏观上来说,如管理机制不健全,政府职能没有充分发挥;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基础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秩序混乱;乡村治安状况恶化等问题。从家庭旅馆本身来说,从业者素质整体不高、员工服务意识低。就经营者来说,理念与经营意识的欠缺、可持续发展认识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受局限、产品缺乏创新性、卫生状况堪忧、乡土性缺失等。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有关政府部门要做好引导、帮助和规范工作,加强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馆的进入性进行严格控制,规范市场秩序,制定卫生标准和乡村旅馆星级评定标准。而家庭旅馆自身也要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树立乡村意识,保持乡土特色;注重产品参与性和知识含量,丰富服务内容;适应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服务模式;树立品牌战略。所以本文认为,内蒙古在发展家庭旅馆时要通过政府的引导、规范与支持,借助家庭旅馆经营者品牌的树立、文化内涵的加强、营销概念的增加等相关举措来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把家庭旅馆引入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3. 发展乡村文化。

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是多样的,主要有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参观、学习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现在的农村旅游已不是简简单单地观光旅游,而是另一种“体验式”旅游,来到农村的游客最想体验农村的文化。因此,本文认为可初步开发以下四个项目,希望能为内蒙古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思考。

(1)发展丰富多彩的“农家乐”。各地经营农家乐的服务项目可参考以下内容(以农户和村落为单位):(1)品尝当地农家饭菜;(2)让游客亲自动手做乡村特色食品;(3)组织游客参加养殖、种树、钓鱼、采摘和观赏等活动;(4)代办各种聚会,代办传统婚宴(如鄂尔多斯婚礼),与农民过节(如那达慕、祭敖包)等等;(5)参与农事劳动。农事劳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它是按照四季的变化而改变的。这样,农事活动也是一道风景线。对于都市人来说,此项活动非常休闲、轻松。就农事劳动中,像传统的牛耕犁、插秧、打稻谷等等,相信旅游者会很感兴趣的。但是,农事劳动中靠重体力的或喷洒农药的不适于旅游开发的范围。

(2)举办地方文化节庆。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某些传统农村文化越来越淡化了。可利用内蒙古乡村旅游复兴各地的传统文化,既有利于扩大知名度,也有利于延续地方文化传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庆旅游和以蒙古族的那达慕、祭敖包、鄂温克族的火神节等为特色节庆旅游;以观赏传统手艺为目的的旅游;以收获农产品为主题的采摘旅游等等。

(3)利用各地特色文艺形式,可因地制宜举办各种民间艺术赛事,让游客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如跟蒙古艺人学长调、马头琴,与当地居民跳安代舞、筷子舞、盅碗舞、牧马舞、骆驼舞、驯马舞、黑熊搏斗舞、树鸡舞等,不但给游客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全新感受,还会使他们对内蒙古各地的文化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4. 开展合作,谋求共赢。

内蒙古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先天不足,因此多方合作、综合开发尤其重要。一是加大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建设、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乡村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与参观游览的安全舒适性。二是与研究机构合作,挖掘整理民俗文化遗产,提升文化品位。三是与媒体合作,通过媒体搭建信息平台,强力推介旅游产品,电视台可每周播出一档乡村旅游节目,其宗旨就是向广大农民传递信息,与农民真心交流,为农民真诚服务。节目应有乡野特有的清新明快的气息,以幽默的话语,欢快的节奏,灵活的表达方式,传播农业信息,指导农业技术,反映现代农村生活。通过这档节目,宣传当地乡村旅游的相关信息,关注乡村旅游发展,不断改善开发中的不足之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政府在这方面也应给于一定的优惠措施,如降低广告费等。四是与大的旅游景区合作,实行资源共享、线路互连、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共同发展。五是与旅行社合作,通过旅行社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包装,对游客的推介、招揽,实现景点与旅行社双赢。

总结

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是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内蒙古乡村旅游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找准自身的定位,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文化。只要理清发展思路、制定良好的引导政策、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乡村旅游必然会有喜人的前途。

3.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三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总体思路

(一)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1指导思想。在未来的10——20年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建立旅游创新体系;突出内蒙古特色,加大资源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以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为重心,实现内蒙古旅游业的全面赶超和快速发展。

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是内蒙古旅游业创新的思想基础。发展大旅游就是发展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的旅游产业。全方位就是要树立旅游业发展的三维空间概念。从旅游交通看,发展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网络;从旅游饭店来看,要形成合理的星级档次结构。从旅行社来看,要从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全方位服务游客旅游的全过程;从游览的主要吸引物——旅游城市、景区(点)来看,要形成以旅游城市、旅游景点为核心,旅游交通为轴线,向四周扩散,对国内外开放的旅游网络。多层次,主要是根据内蒙古旅游客源市场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要以国际客源市场需求为重点,但同时要考虑国内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开发多种旅游专项产品,如会议旅游、休学旅游等。在旅游产品经营上,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外商多元投资经营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高效益就是实现旅游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内蒙古旅游业应逐步从速度型发展转向效益型发展,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争取最佳效益组合和整体效益。实现内蒙古旅游业的全面赶超和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和中西部旅游网络系统中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基地,使之成为自治区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战略目标。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争取在2010年或更长的时间,使旅游业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进而成为全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使内蒙古自治区成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一流的旅游热点地区之一和旅游经济大省区。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应分两个阶段实施。

一是加速发展阶段。从现在起到2005年,也就是在整个“十五”计划期间,是内蒙古旅游业实现赶超目标的准备阶段。重点是夯实建设中国北方旅游热点地区和旅游经济大区的基础。发展目标:“十五”期间,内蒙古旅游业要实现快速赶超战略目标,旅游业的发展速度要保持较高的水平,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赶超,达到旅游产业整体进位的目的。力争到2005年,全区接待海外旅游者达60——63万人次,年均增长8%——9%(全国平均35%——45%);旅游创汇21——25亿美元,年均增长10%——13%(全国平均 8%——10%);接待国内旅游者1300——1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2%——15%(全国平均8%——9%);国内旅游收入45——58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5%——30%(全国平均11%——13%)旅游业总收入达77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旅游业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

二是持续发展阶段。从2005年以后的10年时间,是内蒙古旅游业实现赶超战略目标的加速发展阶段。争取在2015年或更长的时间,使内蒙古旅游业的产业素质全面提升,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实现整体进位。发展的重点:这一阶段是内蒙古旅游业加速度发展阶段。重点要抓好四方面的大事:一是优化大环境,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使内蒙古的旅游发展的政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全面提升。二是培育大市场,这一阶段是旅游产业规模扩张和旅游产出规模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要有足够的市场规模给予保证,因此,积极培育国内外旅游市场成为首要的任务。三是发展旅游企业集团。经过“十五”期间的优化组合,要建立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功能显著的旅游企业集团,形成内蒙古旅游的骨干和主体,从而增加内蒙古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全区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128万人次,旅游创汇78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7010万人次,旅游收入140亿元人民币,旅游业总收入达29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4%,旅游业成为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自治区成为中国西部一流的旅游热点地区和国家生态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二)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

要实现内蒙古旅游业的全面赶超,创新是根本,是动力。旅游经济是特色经济,没有特色就不可能吸引游客,也无法在市场上树立形象。而特色就需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奇。内蒙古旅游业在长远发展中要实现两个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有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坚持全面创新的主导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真正发挥后发优势,做到后来居上。实施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创新;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创新;旅游管理创新。

今后二十年,内蒙古旅游业实施持续赶超战略,最终要实现旅游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效益提高两大任务。只有产业规模的扩张,才能形成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只有旅游产业效益的不断提高,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通过行业内部各种要素的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通过结构调整来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内蒙古旅游业实施赶超战略最终要归结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上;要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建设成为全国的旅游大省区,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增强全区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内蒙古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重点突破、逐级扩散的战略布局

加快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框架,核心的思想就是“重点突破、逐级扩散”,即以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区)为基础,提升旅游产品的特色和质量水平,形成内蒙古旅游经济的增长极,实现旅游业发展首先在重点区域突破,逐步带动全区的发展。

具体思路是:以三大旅游板块为基础,重点建设十个旅游开发区和八条旅游发展轴线,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旅游网络和增长极体系。

1构建三个旅游板块(呼伦贝尔——大兴安岭旅游板块;锡林郭勒——赤峰旅游板块;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旅游板块)。

2十个旅游经济开发区。在三大板块的基础上,以特色旅游资源集聚的旅游景区为核心,配套建设重点旅游开发区,成为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十个旅游开发区是(呼和诺尔草原生态旅游区;成吉思汗陵园蒙古文化旅游区;锡林浩特草原生态旅游区;鄂尔多斯沙漠生态旅游区;乌兰察布草原民俗旅游区;满洲里边境旅游区;阿尔山温泉度假旅游园区;赤峰阿斯哈图石林生态旅游区;元上都草原文化旅游区;阿拉善盟贺兰山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

3八条旅游发展轴。在上述三个旅游板块和十个重点旅游开发区的基础上,以各区的中心旅游城市为核心,以交通网络为基础骨架,重点旅游城市和景区(点)为节点,规划八条旅游发展轴线。这十条旅游经济发展轴线是今后若干年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增长极和核心带,旅游开发必须紧紧围绕这些轴线展开,逐步形成全区点、线、面有机结合、合理配置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全区各地要以十条旅游发展轴线为基础,根据旅游活动的时间、主题内容,再组合不同的旅游线路,形成联系全区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点)的旅游线路体系。八条旅游发展轴线是:哈尔滨——扎兰屯——牙克石——海拉尔——满洲里;长春——乌兰浩特——察尔森水库旅游区——阿尔山市;承德——宁城或喀喇沁——赤峰——翁牛特旗——克什克腾旗;张家口——多伦县或太仆寺旗——正兰旗——锡林浩特——克什克腾旗;大同——集宁——呼和浩特——乌兰察布草原——哈素海度假村——包头;包头——东胜——伊金霍洛旗——准格尔黄河旅游区——托县——呼和浩特;呼和浩特——四子王旗——苏尼特右旗——二连浩特;包头——临河——磴口——乌海——巴彦浩特——银川。

(二)产品创新、精品推动的产品开发战略

旅游精品带动战略就是以旅游需求为导向,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在突出各类型旅游产品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深层开发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的特色,优化旅游产品,形成具有观赏性、特殊性、参与性和文化内涵丰富的区域旅游拳头产品,增强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从而带动全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旅游精品带动首先是发挥旅游资源特色优势,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建设内蒙古旅游精品区,优先开发五大主题旅游产品,培育四条精品线路。其次是通过旅游精品的推出,带动一般,进而推动自治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实施旅游精品带动战略的主要内容是:(1)突出“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主题。(2)优先开发五大主题旅游产品。(3)加快培育四条旅游精品线路。

以内蒙古的特色旅游资源——草原风光、蒙古族民族风情为依托,以各类旅游产品精品为基础,以北京市为全区各地的旅游客源集散中心,以干线交通网络为轴线、主要旅游景点和城市为节点,根据国际和国内客源目标市场,重点推出以下四条精品线路:一是北京——海拉尔——满洲里草原生态、民族文化与边境旅游线;二是北京——承德——赤峰——翁牛特——克什克腾辽文化、草原民俗、温泉度假与沙漠观光旅游线;三是北京——张家口——正蓝旗——锡林浩特草原民俗旅游线;四是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草原观光与沙漠旅游线路。使之成为国家级旅游精品线路。

(三)形象带动、全方位促销的营销战略

形象带动,全方位营销是通过塑造一个特色鲜明而有感召力的旅游形象来集中概括内蒙古的旅游特色,引起国内外旅游者的注意,并激发更多的旅游需求,而实现拓展旅游市场,增加旅游客源的目的,确立内蒙古在全国旅游地域系统中的地位和分工。内蒙古的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但以草原风光、民族风情最具特色,属于内蒙古特有的旅游景观,大草原、蒙古人成为内蒙古最具代表意义的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因此,通过多种形式突出内蒙古的草原和民俗,是内蒙古旅游形象带动工程的主要内容。

(四)政府引导、市场化的投资战略

旅游业发展的多渠道投融资战略就是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战略。加快旅游业发展市场化步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投入产出新机制尤为重要。在发挥好政府投资先导作用的同时,积极筹建旅游业发展基金,建立比较固定合理的导向性资金渠道,保证每年都有一定强度的投入,用于重点旅游区(景点)、重点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的宣传促销。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之间的界限,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一起上,内资与外资并用,吸引中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内蒙古旅游业的开发建设。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资产重组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一两个以资产为纽带,集一条龙服务的大型旅游集团公司。条件成熟时,把旅游企业集团化、网络化集约化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股票上市募集资金。

(五)区域联合、内外联动的发展战略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由于部分省区间存在着资源互补,不仅能够组织适合旅游者需求的精选旅游线路和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选择,而且,可以变长线经营为长线与区域旅游相结合的区域联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根据内蒙古旅游资源分布特征、景区地与组合条件和其相关的交通、城镇、社会经济条件,内蒙古在构建三个旅游板块的基础上,要借助京津,连东晋蒙,协作东北,建立跨省区的生态旅游协作板块,开发组合跨省区的生态旅游线路,已达到资源、客源共享,内外联动发展。具体可构建四个旅游协作板块:东北协作板块;京北协作板块;晋陕蒙协作板块;西北旅游协作板块。协作板块的构建中着力解决线路主题、交通瓶颈问题。各板块应根据资源、市场分析,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重点旅游景区为支点,开发设计突出生态特色的专题旅游线路。

(六)科教创新、科教兴旅的旅游促进战略

4.内蒙古景点导游词 篇四

经过蒙冀边界的收费站,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桦树林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满山遍野的牛羊。好美的景色呀!晚上,物们到达住地,来到饭店坐定后,服务员拿来了菜单,我发现菜单里的肉很便宜,而菜却很贵,我很纳闷。于是,问爸爸,爸爸告诉我,在这里,蒙古人民靠打猎为生,所以他们的肉多多的,而他们不像中原人民要靠种地为生,所以他们的菜很少,也就贵啦。哦,原来是这样。第二天,我们去草地上捉蛐蛐,那里的草长得好高,都快到我的腰那了。我们玩得很高兴!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远远得就看见有好多的风车,这就是传说中的风车群吧,有公风车和母风车。风车都很大,风车里还有天梯呢。我问爸爸,在内蒙古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风车呢?爸爸说:“在内蒙古,主要用风车发电,在内蒙古你会很少见到有高压线,因为他们的距离都很远。”汽车在公路上奔跑着,爸爸指给我看,一路上的路灯都有太阳能板,在这里,内蒙古人民还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发电。我感慨于他们的聪明才智。

看着一路上的美景,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彩,苍穹之下是蒙古包,尖尖的房顶,小小的门,进出门还要弯腰才可以,可是里面的空间却很大。这就是书中所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呀!

5.关于内蒙古旅游导游词 篇五

黑城(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古城)遗址,位于额济纳旗人民政府所在地达来呼布镇东南约25公里的荒漠中,是“丝绸之路”上现存完整的一座残废古城,蒙古语称“哈拉浩特”(意为“黑城”)。西夏时,在此设“黑山威福军司”及“威福军城”,为军事重镇。西夏时代的城垣,每面长约240米,现尚存南墙及南城门遗迹,暴露地表高约2米。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1286年)在此设置亦集乃路总管府。亦集乃为蒙古语,是党项语“额济纳”(意为黑水)的音译汉写,改筑和扩展了城垣,成为南北长384米、东西宽435米的中等城郭,并在东城墙外兴建了东关厢地带的街区。城墙东、西两面各设1门,墙高10米许,城墙西北隅建有覆钵式佛塔5座,的一座高达13米,远在数十里之遥就可望见。

当初,西夏为增强对辽、金、蒙古的防御能力,筑城时巧妙地借助自然地形优势,将城址选定在高凸、开阔的戈壁砾石之上,具有居高临下,一览无遗的气势;并有黑河环绕,形成天然屏障,达到了易守难攻的效果。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述了这座城市的繁荣景象。1226年,元军第四次南下,攻破黑城,使之遭到严重破坏。1387年,北元亦集乃路总管府城(即黑城)又被明军攻占,遭到彻底破坏。

黑城真正遭受灭顶之灾,始于20世纪初期。19,科兹洛夫率领俄国探险队曾先后几次在黑城大肆盗掘。考试大所获文物竟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运走。消息一经传出,震动了世界史学界。此后,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瑞典人斯文·赫定等相继到黑城进行挖掘,并掠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他们将无法带走的艺术精湛的建筑物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被外国列强盗掘的珍贵文物,大部分流失海外。

城内先后出土过大批宋夏辽金时期刻印、佛道经典,西夏文、藏文、波斯文、回鹘文、汉文等文书和其他文物。其中《番汉合时掌中珠》为夏汉语双解词典,极其珍贵。

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艾尔来塔什国家博物馆的黑城出土艺术珍品中,一批表现阿弥陀净土、水月观音等题材的绢本、麻布绘画作品,可与敦煌同期壁画作品相媲美。此外,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的圣彼得堡分所、英国的伦敦、印度的新德里、日本的东京、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法国的巴黎等地还藏有不少黑城出土的珍贵文物。

解放后,我国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黑城遗址进行了科学调查和合理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特别是获得了我国早的活字印刷品和早的元代纸币。新出土的天文历法文书,更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元史·历志》中的有关内容。,黑城遗址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入居延遗址保护区。

这里现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历史遗迹旅游区,在中华民族文化史册上闪烁着奇异夺目的光辉,吸引着世界上无数考古旅游爱好者前来观光游览,探寻黑城昔日的文明。

6.内蒙古大青沟导游词600字精选 篇六

10月5日早6点半,乘大巴离锦开始“内蒙古大青沟二日游”的行程。车沿“锦—义”公路北行到七里河子上了“锦—阜”高速,到了高速终点四合子开始改走G101国道向东偏北前进。到彰武县哈尔套镇转上S211省道向北偏西行驶,在距内蒙古库伦旗2公里处转向东朝甘旗卡镇方向前进。在距甘旗卡镇16公里叫斗满的地方转向正南前行约12公里就进入了大青沟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有一座大门(实际上是个牌楼)进入的游人要从这里买票,散客50元/人(当然组团肯定是要打折的)。进了牌楼再走几公里就到目的地了,整个行程约290公里,走行近5个半小时(这时是12点10分)。

下车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午餐,9个人一桌(我们一共45个游客)、10菜1汤大米饭管够吃,当然是家产菜了,吃饱还是没有问题的。饭后安排我们在附近的农家院住下,有三人房间,也有五六个人房间的,尽管房间都比较窄小但卫生条件尚可。

下午1点多我们集合开始参观游览了,徒步二百多米到了景区大门口,乘观光电瓶车(车费是旅行社支付的)向南行约7公里到了第一个景点“三岔口”,它是大小两个青沟的汇合处,两沟的流水在这里汇合后继续向南流淌。下车后顺着坡道向下走了约百余米(垂直深度约六七十米)就到了漂流的起点,每人花了20元买了门票,自选了个橡皮筏子(可以乘2个人,我独自一个),拿上一个木棒当桨用就开始了漂流。水面不太宽最多有七八米最窄处只有两三米,水也比较浅最深处也不过一米最浅处只有二三十公分,时常出现筏子搁浅情况。水流弯弯曲曲而且平缓,水质也比较清澈可见水底的白色细沙,水面上时有倒伏的树干横着,有的距离水面只有半米左右,皮筏子上的游客必须躺下才能勉强通过。由于皮筏子只能靠游人用木棒支点才能改变一点方向,所以基本是处于“自游”状态,因而彼此经常发生碰子撞,很象儿童玩的碰碰车有惊无险。因为是在一个峡谷(确切地说是沙漠峡谷)漂流,流水两岸的陡坡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多为灌木和固沙类植被,在蓝天和秋日的映衬下景色十分宜人。整个漂流的距离大约2500米,经历40分钟左右。在终点处有马车等候,花5元钱就可以给你送回漂流的起点处,再多花5元钱就可以给你送到三岔口停车场。为了多体验一下沙漠峡谷的滋味我选择了徒步返回,用了二十几分钟我就回到了停车场。还是乘坐电瓶车走了大约4公里我们来到了第二个主要景点—小青湖(这是小青沟的经典处),这里也是个沙漠峡谷,由于修建了一个水库而得名(实际上是“大青沟水库”)。小青湖是个狭长的小型水库,它的水来自西边不太远的“闹得海水库”,那是一座库容量比较大的一个水库。水上有快艇供游人感受水上快乐和游览两岸陡坡的风光,岸边有一个骑马场游人可以体验一下“大漠骑马走一回”,还有一个狩猎场游人可以体验一下驾着卡丁车张弩弓箭射杀活鸡活兔的胆量和运气。当然这些都是要自己掏腰包的,坐快艇和驾车狩猎都是20元/人,骑马要花45元/人。我没有那么多的雅兴也没有舍得掏腰包,只是沿着湖的南岸走了大约1公里,领略了一番沙漠湖光秋色和体验一下大漠步行的滋味。离开小青湖乘坐电瓶车北行大约7公里回到了景区门口,下车后徒步来到了不远处的攀岩场,几个好奇的孩子每个人花了5元钱攀爬了一阵子,至此下午的游览全部结束了。

晚饭还是在那家饭店(一共四顿饭都是在这里),饭后闲游了景区内的街道和商店。这里只有一条长不过一公里的南北街道,道的两侧是商店饭店和旅店,商店里品种最多的商品是蒙古刀和牛骨梳子,饭店门前叫卖最多的是牛肉干和马奶酒。一把象匕首大小的比较精致的蒙古刀一般15元左右就可以买下来,牛肉干(现烤制的)一般35元就可以买一市斤。象样的旅店只有一两家,一般也都是三五个人一个房间,每个床位10元钱。晚上八点在景区门口的广场上由景区管理局举行篝火歌舞晚会,绝大部分游客都饶有兴趣地参加了晚会。在舞台与观众之间架起一堆篝火,熊熊的火焰映红了夜空也映红了每一个观众的笑脸。舞台上身着鲜艳蒙古族服装的男女演员能歌善舞,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尽管是站着观看(没有观众席)而且阵阵秋风吹得人有些发抖,大家还是兴致勃勃地一直观看到演出结束,这时的时针已指到了九点半。

我本以为玩了一大天十分疲倦一定能睡个好觉,可是同在一个大炕上睡的三十岁出头儿的壮汉躺下没有两分钟就鼾声如雷了。他的呼噜打得真有水平,一分钟都不带停止的而且频率和声调还是变化无穷的一直持续到天亮。我是一个房间里有钟摆声音都难以入睡的人,与这样一个鼾声灌耳的人同榻共眠可想而知一夜煎熬之苦衷啊!天亮起床之后我以为只有自己是受害者,可一提起睡觉的事情同院住的十好几各个男男女女几乎没有不是叫苦连天的。

7.精选的内蒙古旅游景点导游词 篇七

内蒙古作为边疆少数民族自治区, 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特点鲜明。经过多年的努力, 内蒙古在旅游产业规划及布局、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旅游宣传促销、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市场开拓、旅游纪念品研发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少数民族区域, 内蒙古有着丰富的宗教资源, 特别是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引入藏传佛教格鲁派后, 藏传佛教在蒙古高原上广为流传。至清代中期, 内蒙古藏传佛教发展进入了兴盛阶段, 寺院多达1800多座, 喇嘛人数15万人左右, 此后由于朝廷佛教政策的改变, 藏传佛教在内蒙古日渐衰落。至清晚期, 寺院数量及喇嘛人数大幅减少。此后, 中国政局动荡, 战争频仍。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等使得内蒙古藏传佛教的发展更加低迷, 大多数寺庙“僧去庙空”。新中国成立后, 内蒙古藏传佛教得到恢复与发展, 但是接踵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之再受创伤。文革后, 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 重新确立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内蒙古藏传佛教因此重新焕发生机。目前, 内蒙古藏传佛教寺院已恢复到118座, 喇嘛3370多人, 信教群众30多万。

二、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内蒙古本着科学、合理、保护的开发原则, 对全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梳理和开发, 初步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系。然而, 由于宗教文化旅游开发经验不足、人才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 致使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 藏传佛教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游客满意度低

当前, 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佛教文化内涵的挖掘明显不足, 佛教文化积极的部分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弘扬, 没有充分发挥宗教净化人的心灵、规范人的行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积极作用。而是依旧停留在游览寺庙、烧香拜佛、求签算命的低级阶段, 旅游方式极为单一。绝大多数游客只能凭着自己对佛教知识的一知半解及导游员粗枝大叶的介绍来静态地了解佛教文化, 无法深入地感受和体验藏传佛教的独特魅力与精神意蕴。此外, 在项目开发上, 非但没有突出藏传佛教及内蒙古地区的特点, 而且还陷入了宗教文化庸俗化、商业化的怪圈无法自拔。如此文化内涵不足、参与性和体验性欠缺的文化旅游产品是无法为游客带来高层次的旅游审美享受的, 游客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在情理之中。

(二) 景区“乱象”时有出现, 佛教形象受到损害

据了解, 内蒙古个别藏传佛教旅游景点把“点酥油灯”、“上高香”、“捐功德”、“抽签”、“算命”、“讲经”等日常佛事祈福活动变成了敛财手段, 通过半引诱、半强迫的方式令游客就范。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佛教文化精神, 使得佛教形象受到损害和影响。

(三) 从业者佛学知识欠缺, 服务能力有限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体系之一, 其以大乘佛教的传承为主, 有其自身独特的佛学特点与文化内涵。因此, 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佛教文化旅游服务的提供, 需要具备一定佛学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 而内蒙古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特别是导游, 其佛学知识欠缺, 服务能力不足。当前导游掌握的佛学知识极为有限, 多数导游只能进行简单、粗浅的讲解和介绍, 常常是背导游词, 讲故事和传说, 而对于藏传佛教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并不理解, 更有甚者, 就连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的区别都弄不清楚。如此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使得游客对藏传佛教的认识很是模糊, 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更是无从谈起。这样的服务难以使游客加深对景点的印象, 无法展现藏传佛教独特的文化魅力, 无法提升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游览过程自然会变得索然无味, 游客的旅游热情无形中被降低了。

(四)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宣传不到位

如上所述, 内蒙古已初步形成了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体系, 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 但其宣传却很不到位。天堂草原是内蒙古树立的主要旅游形象, 蒙古族民族风情、草原风光是内蒙古旅游宣传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而特色鲜明、氛围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在内蒙古旅游宣传中却少有提及。因此, 国内外的游客对此知之甚少, 甚至是一无所知, 这无疑会影响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

三、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一) 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提升宗教旅游产品吸引力

当前, 为了改变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吸引力不强、游客满意度低的现状, 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 深入开发和展示藏传佛教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从而提升该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首先, 由于宗教事务具有政策性、复杂性等特点, 各地区在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时会有所顾虑。内蒙古必须深入学习、领悟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 深入了解藏传佛教的文化精髓, 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拓宽眼界, 甩掉不必要的顾虑和包袱, 大胆开发, 打造宗教文化旅游精品, 以此吸引国内外游客, 发挥宗教文化旅游的综合社会效益。要结合新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风气变化, 挖掘藏传佛教文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伦理观和生态观, 使游客在游览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要把藏传佛教寺院开发成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净化心灵的地方, 发挥佛教启迪思想、提升道德素养、重塑价值观念等文化教化作用以及社会心理调适作用, 帮助游客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困惑, 提升游客的人生境界。其次, 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 要结合藏传佛教文化特点, 营造独特的佛教文化氛围。其产品的设计要注重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实体感受性, 通过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游客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体验佛教文化魅力, 从而提升佛教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再次, 藏传佛教作为内蒙古特色旅游资源, 不能独立于其他旅游资源之外, 其作为内蒙古旅游的必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内蒙古草原文化、蒙古族民族风情、生态旅游等紧密结合起来, 达到局部相加大于整体的效果。

(二) 加强监督管理, 树立良好形象

对藏传佛教文化景区科学、有效的管理是弘扬佛教文化, 促进佛教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蒙古自治区宗教事务局要依据《宗教事务管理条例》, 联合旅游管理部门, 对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区进行科学管理, 制定针对性的管理办法, 严厉打击旅游过程中的各种欺诈行为。加强寺院宗教人员管理, 提高寺院僧人和信徒的文化素养, 从而更好地弘扬藏传佛教的文化精华, 树立藏传佛教良好形象。

(三) 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宗教文化旅游是一项富有特色的旅游形式, 开发这一旅游活动需要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宗教文化知识底蕴, 而宗教文化知识具有复杂、深奥、抽象的特点, 这就为从业者提出了挑战。当前, 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从业人员, 特别是导游的佛学知识较为欠缺, 服务过程中难以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因此, 加强人才培养和专业人才引进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要结合当地实际, 适当引进一些懂得旅游管理, 同时对佛教文化有较深了解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 以之作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和服务的骨干, 提高宗教文化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其次, 加强现有从业者队伍的建设, 特别是加强导游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 各寺院可以委托一些僧人配合导游进行讲解, 通过寺院历史、佛教教义等的介绍, 弘扬佛教文化, 传播佛学知识, 使游客更加深入的领会藏传佛教独特的文化魅力。

(四)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

加强宣传是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产品销售、提升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内蒙古地处北疆, 区位优势不明显, 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高, 外界对于内蒙古旅游印象较为单一。为了促进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发展, 内蒙古应该丰富宣传手段, 加大旅游宣传力度。首先, 加大宣传投入。旅游宣传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 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设立旅游宣传专项资金, 加大资金投入。与此同时, 还要重视宣传设计, 提高宣传效率。其次, 要继续重视传统媒体的宣传作用, 同时积极使用网络电视、电子报刊、电子杂志、手机、楼宇视屏等新兴媒体扩大宣传范围, 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第三, 实施事件营销策略, 可以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或特色活动进行宣传, 如佛教节庆活动、艺术节等, 从而吸引公众目光, 达到宣传目的。最后, 结合藏传佛教文化特色, 精心设计一批体现佛教文化的旅游纪念品, 将内蒙古藏传佛教的文化特色、著名寺院及景区等信息融入其中, 从而起到发展经济、扩大宣传的效果。总之, 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条渠道, 精心设计策划,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摘要:本文就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其中存在的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景区管理不足、宣传不到位、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 并结合内蒙古旅游发展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以供业界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吴霞, 岳钧.四川省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现状分析与对策.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2 (10)

[2]李志伟.浅谈内蒙古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3)

[3]张桥贵.云南宗教旅游开发的思路、原则和措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1 (1)

8.内蒙古旅游业呈现跨越式发展 篇八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区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加强,旅游产业素质不断提高,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旅游业已经减为自治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经济产业之一,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有活力和带动力的产业。特别是“十五”期间,全区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305.43万人次,旅游步外汇收入10.2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662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人508.47亿元,旅游业总收入592.64亿元,与。“九五”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5.81%、26.60%、22.75%、36.80%和35.03%。2006年,全区接待人境旅游者12和25万人次,创汇4.0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3.05%和14.69%;国内旅游人数2451.7万人次,收入248.2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92%和38.13%;旅游业总收入27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4.42%,相当于当年全区CDP的5.83%,同比增加个0.38个百分点。

二、内蒙古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接待条件日臻完善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日臻完善.为八方游客创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衙:

一是旅游产品的升华。内蒙古自治区立足旅游资源特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快旅游新产品的开发步伐,草原旅游、沙漠旅游、边境旅游、民俗旅游已成为内蒙古较为成熟的主体旅游产品;森林旅游、冰雪旅游、文物考古旅游、温泉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工农牧业旅游、红色旅游、自驾车旅游发展迅速.经形成了多冗化的旅游产品体系;A级旅游景区达到118家,其中4A级17家,格根塔拉草原、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五当召、大青沟、阿尔山温泉、阿斯哈图石林、贺兰山南寺、月亮湖沙漠景区等已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自治区还将在大兴安岭林区建设阿尔山一柴河旅游景区,总投资高达150亿元人民币,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要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大型旅游景区。经过多年的开发培育,内蒙古还推出了国际草原文化节、旅游那达慕、昭君文化节、中国蒙古族服装服饰艺术节、818哲里木赛马节、阿尔山圣水节、阿拉善金秋胡杨节、河套文化节、满洲里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旅游节暨三国选美大赛等30多个大型节庆活动。这些活动同当地文化和资源优势紧密结合,内容丰富,特色鲜明,使旅游者在尽情观赏草原风光的同时,充分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地方特色。

二是旅游餐蚀的变化。内蒙古的餐饮既有独特的民族性,又有良好的适应性。蒙古族传统饮食以牛羊肉为主,手扒肉是内蒙古大草原最负盛名的美味,烤全羊献给最尊贵的客人,“诈马宴”则是蒙元时代的宫廷盛筵。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饮食中对山珍野味的烹饪堪称一绝。由于同东北、华北、西北接壤,三北菜系在内蒙古均广为流行;毗邻俄罗斯的边境地区还可品尝到异域风味。改革开放以来,粤菜、川菜等南方菜系,西餐、日餐等外国菜肴等也都落户内蒙古,使内蒙古的饮食特色鲜明,南北兼容,中外相融,较好地适应中外游客口味。

三是交通条件曲改善。内蒙古是距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距北京陆路470公里,空中距离440公里。全区现有9个机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59条;国内所有航空公司都参与了内蒙古航线的运营。正在扩建的呼和浩特机场完工之后,可起降波音747客机,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备用机场。内蒙古的铁路可向东南西北辐射,提速后也大都夕发朝至。自治区规划建设的3横9纵12出口公路框架已经形成,随着去年9月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速公路的开通,自治区同周边省区基本实现高速连接,为区内旅游产品同邻近省区旅游产品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是旅游商品的丰富。内蒙古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特色突出。有蒙古包、马头琴、勒勒车、马鞍、蒙古刀、骆驼、羊等工艺品以及蒙古族服饰等民族特色系列,有奶酒、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奶茶等奶食系列,有羊绒、羊剪绒、皮革制品等皮毛绒系列,有莜面、荞面等杂粮保健食品系列,有山野菜、木制品等林区特产系列以及各地区立足当地资源开发的纪念品、工艺品系列等,深受游客的喜爱。

五是接待条件和环境的优化。内蒙古自治区现有旅游星级饭店225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9家、三星级55家,分布在全区主要旅游城市;在建的高星级酒店有十几家,今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之际,全区旅游饭店的数量和质量都将有较大的提升突破。现有旅行社501家,其中国际旅行社51家;考取国家导游资格证的各语种导游员9494名。现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9座,分别是包头市、呼和浩特市、赤峰市、锡林浩特市、霍林郭勒市、阿尔山市、扎兰屯市、满洲里市、海拉尔市等;包头市为全国文明城市。内蒙古正在成为一个特色鲜明、项目丰富、内涵深邃、魅力独具、环境舒适、交通便捷、诚信安全的新兴旅游目的地。2006年,全区接待境外旅游者突破123万人次,创汇达4.04亿美元;国内旅游24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79亿元人民币,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83%。

三、旅游业综合功能逐步发挥,为全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在自治区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农村、牧区、林区的产业转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和农牧民收入。截到2006年末,全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突破1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72万人。

二是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为餐饮、交通、住宿、商贸、文化等创造出了巨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创造了大量与旅游业相关的间接从业机会。新兴的旅游房地产业也随着旅游的发展不断升温。工农业旅游、红色旅游使第一、二产业延长了产业链条,自身的产业优势得以充分利用和发展,从而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

上一篇:考研数学一知识点总结下一篇:2024年高考英语新课标全国卷2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