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发言稿

2024-07-22

在行走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发言稿(共11篇)

1.在行走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发言稿 篇一

很多事情是需要追问的,在追问中不断反思。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很多问题都要去面对,很多责任都要去承担,生活在现实的社会里就必须要接受社会的现实,当然,现实不是任何人任何事所能缔造的,他是经过千百年岁月和无数代人生的交汇与融合总结出来的产物,更不因任何人任何事而改变,这是一个尺度和分寸的问题,更不是随心所欲,随性而为。

相信大家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那是一只多么聪明的乌鸦呢,怎样的敏捷,何等的睿智?凭借自己的敏捷和睿智,乌鸦喝到水了,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故事。他告诉我们凡事要动脑子,多动脑子。人是万物之灵长,按理说,应该比乌鸦聪明。如果说乌鸦是聪明的话,那么,我们人类该是怎样的绝顶的聪明。于是,我们不妨继续将故事延伸下去,有如顺藤摸瓜,多思考几个如果吧―如果那只聪明的乌鸦先生或者小姐嘴中衔来的小石子是”精卫填海”的精卫鸟辛辛苦苦从很远的地方叼来的用于填海的呢?那是不是多多少少有些缺德了呢?如果瓶子里的水是毒药呢?那又岂不是误入歧途饮鸩止渴?是冤屈?是活该?找谁评理呢?

那是动物世界。规矩和道义是两条并行的铁轨,平铺在现实社会里,无论你我他,抑或甲乙丙,谁出现问题,就会被无情淘汰。无奈吗?不无奈。你必须遵循,否则就必须停驶。企业是列车,我们是车轮,是发动机,是方向盘,是离合器,是一切的心脏一切的重要零部件的重要组成,是核心的主人,金丝猴精贵,熊猫也精贵,都精贵,但是精贵并非其拒绝在公众面前展示的理由,因为精贵们是需要吃食的,是需要开销的,创造不了任何利润的精贵在饥寒面前简直一文不值,尤其在金融海啸的今天,相信我们面对今天的金融海啸或许还会还能记起印尼海啸的惨状,印尼是数以万计人的罹难,而的金融海啸可以让我们在列车在北京站找不到通往未来的路,或者说,根本就找不到未来。金丝猴和熊猫云云那些精贵们,在没有观众的动物园里也会觉得委屈吧,但是,那是动物园。

动物园里的精贵,或许精贵的过于久了,慢慢的就淡忘了自己同宗的情谊,觉得自己是精贵,慢慢的就淡忘了自己动物的本性,于是,有一天,精贵们开始学化妆,学梳头,学人话,学这个,学那个,香槟牛奶汉堡堡?盛装舞步华尔兹?但是,兔子装羊,越装越不像,最后落的个里外不是人,被动地靠近人类,人类把他们牵着养着的`当宠物,于是,就出现了鹦鹉学舌的事情来了。

鹦鹉学舌是好事情,它作为动物,能够学会说人话实属不易,我们佩服它。也许有一天,鹦鹉学会使用饭卡自己打饭了,而且自己想吃什么打什么,我们也觉得很欣慰,因为毕竟我们家鹦鹉能做的,别人家的做不了,于是,这给了我们继续培养它的信念和机会,哪怕我们荣辱与共。但是,这只鹦鹉却忽然有一天在因为主人让它干点活而能干而没干的前提下开始在外说主人的坏话,而且是胡言乱语信口捻来,唯恐满城不风风雨雨,热热闹闹,于是,左邻右舍都知道了。本事大了。那么请问,主人的心呢?自是伤的透透的了。

乌鸦的反哺羔羊的跪乳告诉我们什么?至少应该是尊重和理解。因为乌鸦和羔羊知道他们最终也会成为母亲。分娩的痛楚只有女人知道吗?宽泛一些说吧,分娩的痛楚只有雌性动物知道。然而,运转在社会之中,流转在现实之中,辗转在竞争之中,我们的企业呢?在章法和道义之间,我们的企业该如何抉择?章法与道义相互冲突?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的表现吧,相信任何一个爱企业的人都会遵循它最基本的规章和制度,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你的错误,企业可以原谅,但是,金丝猴和熊猫等精贵们有了错误,谁来原谅呢?让谁宽恕?让谁理解?谁能做到呢?退一步讲,在你违规犯错了,作为社会利器的企业该如何?作为公司管理者―公司管理制度制定和执行者该如何?他的痛楚谁知道?

列车需要驶向远方,那是时代的召唤,是一种无形的责任和使命,是员工辛勤的努力和付出的巨大能量和鞭策,一切都在发展,在顺应中进步着,又快又好,无聊者终归无聊,知趣者自会知趣,在悬崖上勒马,在亡羊后补牢,是坏事,也是幸事。

2.在行走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发言稿 篇二

答者:洪子诚曾发起回顾我们1959年初那次写作的历史, 我觉得展示自己最低水平, 像看自己小时光屁股的照片, 是很可笑, 又很可羞的。那时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要批判资产阶级“伪科学”, 剥夺“资产阶级专家”本钱, 就让我们充当刘少奇提倡的“驯服工具”, 现在看来其实是“打手”。但是, 当时, 却被一种使命感所掩映, 就我个人私心深处而言, 还有一点“右派边缘”的自卑感的缓解的荣幸。这就难怪当时要硬着头皮去歌颂自己不喜欢的《王贵与李香香》, 批判自己并不十分了解的“中国新诗”和穆旦等诗人了。我甚至忘记了在年级的油印刊物上, 还写过批判林庚先生的文章《什么是建安时代的人民文学》, 当陈丹晨同学, 把当年的刊物放在我面前的时候, 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眼睛。当那段历史呈现在面前, 我当然从道德上感到惭愧。在我们反思的会上, 说到当年对王瑶先生的批判, 应该忏悔, 我的第一感觉是, 当然是绝对必要的。巴金和刘再复早在八十年代, 就提出了忏悔。重温他们纯洁的良知, 我的惭愧变成了羞愧。

脑际一个问题却久久萦绕, 挥之不去。为什么时至今日, 巴金式的、刘再复宗教先知式的忏悔, 应者廖廖, 到了九十年代末, 除了余杰那样的强迫忏悔以外, 竟无任何回声。难道如一些人所说的, 中国的一代知识分子真的失去反思能力了吗?我想, 凡属历史问题就以不简单为特点。我们批判王瑶固然是不德。但是, 恕我深入追思:王瑶先生又给我们做出了什么样的榜样呢?他不也是在批判他的师辈胡适之时, 因为“深刻”, 而得到赏识, 当了文艺报的编委吗?这就说明, 王瑶现象, 至少并不能以个人道德来得到充分说明。我们入学之初, 我们尊敬的师辈, 在批判他们的老师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潮流中, 似乎都以遵循如此这般的道路为天职。许多现代文学史上的事情, 大家均已熟知, 我不忍再提。

问者:出现这样集体性的道德移位现象, 你认为是体制的原因还是个人选择的因素?当时的很多决定现在看来都是荒谬的, 道德和体制是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所在吗?

答者:我们可以把这一切归咎于体制。这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面。在同样的体制下, 也有人作了不同的选择, 北大毕竟是北大, 还有抗流而起的光辉历史人物。马寅初坚持新人口论大义凛然的形象目前已为全民共知, 但, 北大并不是只有一个马寅初。另外一个人, 其学术的价值和人格光彩并不亚于马寅初, 却可能被集体遗忘了。那就是历史系教授, 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五十年代中期, 当局遵循从鲁迅、瞿秋白到毛泽东的教导, 决策改革汉字, 走拉丁化拼音化的道路。这不是学术观念, 而是诉诸了行政权力, 国务院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 由一名中共政治局委员充当主任, 还出版了《文字改革》月刊。现在流行的汉语拼音方案, 原初并不仅仅是用来注音的, 而是作为汉字向拼音化过渡的桥梁的。当时的语文学者, 众口一词, 莫不从学术上论证其无比正确。只有唐兰先生, 明知毛泽东氏, 已经明言, 汉字要改革, 走拉丁化的道路, 仍然抗流而起, 力排众议, 力主汉字不可改。于是引来了一场没有战友的孤胆对阵。我们最敬重的语言学界泰斗, 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唐兰先生进行了似学术而非学术的围剿。我觉得, 这件事, 被我们民族遗忘, 是非常可悲的。如果不是历史的实践证明汉字改革的非科学性, 不可行性, 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 不是于三十年后, 偷偷地变成了教育部所属的“国家语文委员会”, 《文字改革》不是偷偷地变成了《语文建设》, 如果, 当局听信我们敬重的师辈的“论证”, 以行政权力强制推行汉字拼音化, 那将是祸国殃民, 不但是中华民族空前绝后的文化浩劫, 而且会造成中国大陆和港澳台, 同言而不同文的悲剧, 这个历史的罪责我们这一代是负不起的。提起这个事件, 旨在说明, 北大当年并不是只有随大流的学风, 也有反潮流的学人。而我们的师辈和我们的绝大多数却选择了前者, 这并不是个人的选择, 而是集体的选择, 这不是一次性的选择, 而是历史的重复的选择。第一次历史的选择本来颇带悲剧性, 可是我们没有感觉, 相反却是喜气洋洋;当文化革命中我们被自己的学生更加悲惨地, 包括人格的、肉体的“批判” (折磨和侮辱) 的时候, 这是不是隐含着某种历史的辩证法的必然惩罚呢?按马克思的说法, 当历史现象第二次重演的时候, 应该带上喜剧性, 我们仍然没有感觉, 在我们的记忆中筛选下来的, 只有个人受害者的感觉。这说明我们把自我良知, 学术品格的反思能力, 扼杀到多么彻底。这样令人毛骨悚然的现象, 不是道德和体制反思所能完全回答的, 或者说, 道德和体制问题只是问题的最表层, 在道德和体制问题背后, 还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

问者:集体自我扼杀的悲喜剧在不断重演, 可是身在其中的一代人却浑然不觉, 这深层的历史原因具体展开来, 又有哪些表现呢?

答者:我想其可能的原因, 无非两个。第一, 中国知识分子如柏扬所述之“丑陋”, 或者鲁迅所述的“劣根性”。阿Q的死亡是悲剧, 在冤假错案中不觉悟, 麻木地作慷慨起义状, 十分可笑, 我们佩服鲁迅用喜剧来表现悲剧的艺术。阿Q时代早已在七八十年前, 被钱杏村宣布为死去了, 可是, 就麻木性而言, 我常常感到和我们隐隐约约的一脉相承。难道我们就没有在被侮辱被损害的时候, 仍然作慷慨起义状吗?当然, 这样太悲观了。鲁迅早就反对那种说中国人失去自信力的说法。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这样就不能不导出第二个可能, 那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 并没有泯灭, 只是在一个历史时期, 在一种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中被窒息了。我不得不提起一件更加令人痛苦的事, 像翦伯赞教授那样的深通历史上暴君和愚氓的疯狂的智者, 不堪屈辱自杀以后, 在他的口袋里居然发现一张三呼毛主席万岁的纸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这里, 我们看到的却不完全是善, 而是善恶交织。当我这样说的时候, 我要恳请读者宽恕我对师长的苛酷。我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个人的矛盾, 而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中的无奈, 简直是黑色幽默。从人格上来说, 不能忍受那样的凌辱, 用自杀来获得肉体的解脱, 实际上是抗议;然而, 但是在政治上, 在精神的核心价值上, 他却说了假话, 提供假象, 好像不是抗议。他明明知道文化革命, 是谁发动的, 他的“让步政策”又是被谁点名的。他这样写, 不要说骗人, 连鬼都骗不了。一个智者, 为什么要施行这样幼稚的骗术呢?

为什么不能仅仅从道德和体制上来反思?这是因为, 他缺乏信心, 因为, 他深陷孤立。如果被敌人孤立, 那是光荣, 他会大义凛然。而六十年代遭受厄运的知识分子, 面对的冷酷, 不是来自敌人, 而是自己的同志、密友、亲人, 也就是他生命奉献的对象:人民。人民的恶语相加, 从横加侮辱到冷漠以对。在五四时期流行过易卜生的“最孤立的人, 就是最强大的人”, 早就被批判得落花流水。孤立因此才可怕。一个以文化文明为生命的人, 在这样密不透风的的精神的巴士底狱中, 是生不如死的。但是, 他又不能弃绝那些孤立他的同志、密友、亲人:人民。哪怕是他在在死亡之后, 仍然期望他们的怀念和同情, 他不得不作最后的欺骗。朱光潜先生解放前, 写过一篇文章叫做《群众的懦怯与凶残》, 曾经被进步文人批判, 当那些进步文人横遭此等厄运的时候, 也许得到点滴的领悟。我要说的是, 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 不是由于弱智, 而是他们面临着空前的心灵绝境。能够在精神单人牢房的炼狱中得到宗教式的救赎者, 绝无仅有。

问者:出现这种历史的过错, 是否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有关?

答者:五十年代的新老知识分子都是在英雄主义的熏陶中成长的, 但是, 我们的英雄主义只限于对敌英勇不屈, 尼采那样藐视群氓的气魄在我们的想象力之外。相反,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而我们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领袖语录却成了天经地义的信条。《国际歌》里明明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我们最流行的群众歌曲却说有个“大救星”。谚语云, 人心不同, 各如其面。但是, 在孤立智者方面却是千人一面, 铁板一块。我们信仰群众创造历史, 反对英雄创造历史, 但是, 有一个活人却是例外;我们的哲学是讲辩证法, 一切都在一定条件下, 走向反面, 是不承认绝对精神的, 把任何思想神圣化的叫做形而上学, 但是, 有一种思想却是例外, 而且是写在党章和宪法里的。这也许可以从我们是个农民的国家, 如汪洋大海的小生产者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真命天子 (用斯大林的话, 就是“好皇帝”) 身上。空前的浩劫, 如果说罪魁祸首, 是单数的领袖, 是肤浅的。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拥护他呢?这样的人, 为什么不会出现在美国呢?从这个意义来说, 把历史的过错归咎于个人是错误的。恩格斯说, 什么样的臣民只配有什么样的政府。但是, 如果仅仅是小生产群氓, 农民的自发性, 只能产生“天父天兄天王”之类, 赤裸裸的神权, 是不可能让中国知识精英恐惧得痛不欲生的, 问题在于, 这样的把领袖神化到违背马克思主义起码教义的程度, 却不是群氓的自发, 而是一次又一次造神运动的结果。而发动造神运动的并不是农民, 而是中国智商最高, 甚至最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 大都是精通列宁的《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的, 他们是知道列宁是反对高尔基和卢那卡尔斯基等的造神运动的。

这不是中国知识精英发了疯, 而是因为, 他们心目中的天朝大国, 早已成了历史的记忆, 被帝国主义欺凌得到了亡国灭种的境地。一次又一次改良和革命的失败, 似乎是在绝望中, 产生了一种集体无意识, 如陀斯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中严厉批判的那个伊凡, 上帝是不存在的, 什么都可以, 我们奉行着, 只要救亡的目的是神圣的, 手段是不顾一切的, 就是当年和共产主义对立的闻一多在《死水》里也说, “不如让恶魔来开垦”。何况, 这个主义提供了一个超越资本主义, 甚至弄到后来, 提供了超越老大哥的社会主义社会理想蓝图, 这个理想主义, 先后具体化为革命的、党的名义。在军事对抗严酷的时期必要的领导一元化, 迅速变成了一人化, 还不够绝对, 最后, 集中到领袖的绝对精神, 也就是个人的神化上。小生产者的多神教, 并不是成熟的, 变成了一神教, 才真正成为宗教式的严密。费尔巴哈说, 神是人的异化。把人的光辉品性, 人的丰功伟绩, 异化为神的创造。因为你跪下来, 他才显得高大。我们的社会理想蓝图, 同时也是人格理想蓝图, 那就是领袖在《为人民服务》中所说的,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但是, 这是与人性矛盾的。因而, 费尔巴哈的说法似乎需要补充:在一切造神过程中, 同时也在造鬼。除了一神以外, 一切都是魔鬼。鬼和神相对立, 但是, 有一点是相通的, 那就是鬼也是人的异化。不过神作为人的救星, 是人已经实现的丰功伟绩的异化, 而鬼则为人尚在追求的精神和物质愿望的异化。实际上是人的原罪, 人的鬼化。不过, 它的实现, 不是以卡尔文的火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 而是以中国式所谓群众政治运动。列宁说, 革命是群众的节日, 而政治运动则是群众的“狂欢化”。“打倒一小撮, 解放一大片”, 总是先把一小撮鬼化, 驱使一大片对之痛加围剿, 以没有头脑的“驯服工具”为先进, 以不讲逻辑为光荣, 以无知愚昧为智慧, 以人道为耻, 作粗暴的竞赛。理性则被“踩上一只脚, 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在神圣的名义下, 对鬼就不能讲什么仁义道德, 领袖说得很清楚, 不要什么“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连温情也是资产阶级的, 不道德就此成为最高的道德, 反艺术成为艺术的准则。周扬和丁玲恩恩怨怨, 双方说起来莫不头头是道, 然而, 换一个地位, 也不会有什么两样。“一大片”获得解放思想精神升华的狂欢, 享受相对于鬼的优越的实质, 却是失去了“一小撮” (鬼) 曾经拥有的灵魂自由领域。思想升华到禁绝一切生命体验的高度, 就不能向往提高物质待遇, 因为你已经批判过修正主义的“物质刺激”了, 你不能追求知识, 因为你已经批判过走资派的“智育第一”了。搞臭了“一小撮”的个人主义之后, 实际上是搞臭了自己。你的精神富有得只剩下“狠斗私字一闪念”的神圣了。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窘境, 我把它叫做自我取缔加精神摧残的救赎感。外国人这么对待我们是不行的, 但是, 自己人, 为了中国的光辉前程, 忍受精神苦难和物质贫困的奴性变成了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怀疑变成恶, 挑战变成罪, 以忍受之苦为乐, 可又不是苦行僧。中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 可能这就是宗教。群众运动不是一次性的, 此一轮一大片中的人, 又成了下一轮的一小撮的鬼, 一番又一番的轮回, 造成人人可能变鬼的恐怖的恶性循环:批判胡风的成了右派, 批判右派的成了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 又成了党内走资派, 批判走资派的, 又上了“贼船”, 批判上了贼船, 给人戴高帽的, 结果被戴高帽, 以凌辱他人为乐的, 又被他人以同样甚至加码的程度凌辱。神的祭坛上, 神的权威越来越高, 而把鬼送上祭坛上的人的灵魂的领域日益丧失, 等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之时, 神的权威达到“顶峰”, “最高、最高、最高”, 人的全部良知、智力则被全盘格式化, 变成等待成鬼的躯壳。全中国只剩下一个大脑在合法地思考。其它皆为非法。在这种情势下, 自杀乃是拒绝只为肉体生存, 是对人格卑屈思想自我取缔的反抗。说到巴金, 当然应该怀着敬意, 他发出忏悔的呼声是最早的, 这只能说明良知的纯净, 但是, 并不是很深刻的。第一, 他的忏悔停留在道德的表层;第二, 他的忏悔, 只限于和当时作家同样的、广为人知的一切。和历史上的忏悔的大师们相比, 不管是奥古斯都还是托尔斯泰, 不管是卢梭还是郭沫若 (参阅《三叶集》《少年时代》) , 都是指向不为人知的隐私。就这一点而言, 他忏悔的彻底性, 还赶不上蒋介石的日记, 如, 蒋作为一个基督徒, 时常在日记里谴责自己好色等等;第三, 他缺乏对体制的、民族的、历史的特殊心理文化环境的探索。他把忏悔看得太轻松了, 因而, 我以为今天, 把他的《随想录》, 经典化, 神圣化, 把他当作高峰, 可能比巴金和刘再复还要天真。

问者:如果跳过那个黑暗时代的背景, 就不会有这般历史反思和道德忏悔的痛苦, 那你是否认为自己在那个年代里写作是一种错误的存在方式?

答者:当然, 我们也并不因此而妄自菲薄, 在我们青春时代, 思想领域只有一个太阳, 虽然, 那是毒太阳, 它晒伤了我们生命的枝叶, 晒死了我们青春的花朵, 许多同代人, 连根须都晒死了, 幸运的是, 我们地下的根须好像是死亡, 其实是冬眠。正是因为这样, 我们却积蓄了比较强大的免疫力。正像美国的黑人, 由于他们的祖先从非洲运往美洲航程中, 绝大多数死亡, 活着的留下异常强健的遗传基因, 其后代, 在体育上却特别有成就一样, 野蛮的摧残, 和我们的心性时时刻刻地冲突, 催化我们的深思, 让我们迷茫, 让我们沸腾, 一旦有了外部条件, 就像鲁迅所说, 从旧垒中杀出来, 回马枪可能就有特殊的杀伤力。在这一点上, 梁小斌三十年前, 说得更为极端:“我必须承认‘四人帮’的那些理论也在哺育我, 它也变成阳光, 晒黑了我的皮肤。”何况领袖的思想, 尤其是其辩证法, 主要是他的军事辩证法, 他对权威经典话语的突围, 他的从经验直接上升为系统理论话语天才, 等等等等, 都为我们早期的精神成长提供了当时所能得到的第一流的营养。正是在他的启发下, 我们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大师的经典原著, 更使我们获得了对于造神和打鬼的怀疑的能力。事实上, 我班上的密友张毓茂早在1957年, 就认为, 每周向团组织汇报思想, 有如中世纪向神父忏悔。当然, 这还不是主要的, 主要的是, 实践的教训, 我们信奉的社会理想蓝图和人格理想蓝图, 被历史粉碎了, 禁欲成了纵欲, 我们为年青一代的藐视崇高, 物欲横流, 游戏人生, 感官刺激等等的现象而忧虑, 这是很清醒的, 但是这一切, 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恰恰是我们那一代作的孽。潘多拉盒子被打开了, 正是对造神、打鬼的恶性循环的惩罚。在这种情况下, 我甚至感到, 我们没有资格去责难当代青年。因为当年, 林昭就在我们身边。所以, 我特别保持对某些先生打鬼的爱好的警惕, 最好的办法可能是作科学的、历史的反思:我们的当时的错误, 并不是个人的错误, 而是历史的错误, 其中包含的教训, 带着历史性, 因而是深刻的。深刻的错误, 其中的内涵, 比之肤浅的正确, 要有价值得多。这就要看我们如何发挖了。最后, 请允许我引用五七年北大学生领袖谭天荣同学大字报上一个来自《圣经》的引言:“把凯撒的还给凯撒, 把上帝的还给上帝。”我这里, 再加上一句, 把神还给人, 把鬼也还给人。因为, 造神打鬼, 由于信徒的觉醒, 已经失去威力, 但, 陈旧的伎俩还在忽明忽暗地重复。不过这一回, 在大多数心理正常的人看来, 只是充满了喜剧性而已。

问者:听了您的这番话, 我受益匪浅。最后请您给中学生阅读提一点建议。

答者:兴趣和热爱是读书的永不枯竭的动力, 那些使学生厌恨课程的考试方法, 应该扫荡。为了防止一代人创造力遭受扼杀, 我在几年前写了轰动性的《炮轰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和《高考语文试卷批判》。前段时间充当主编编写初中语文实验教材, 已经得到教育部的立项批准。我的最高目的, 就是改变语文课程不讨人喜欢的现状, 让语文成为青少年生命的家园。我认为中学阅读应该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上, 积极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努力让学生在阅读中达到着迷的状态。我也注意到今天的中学语文中阅读的内容和方式在悄然地发生着变化, 开始逐步重视学生的个性养成, 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写出自我。希望下一代的孩子都在幸福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早日成才。

3.信息技术教育,在思考中前进 篇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课程 教学 信息素养

G633.67

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发生了很大改变,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操作的技能和方法,还要教给他们怎么获取信息并运用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培养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本文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程教學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材编写欠妥,初、高中教学内容严重重复

现行的很多中学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模式上就像是一本简易的软件说明书,教材内容远远跟不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时往往依纲不照本,有教材和没有教材一样。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滞后”和“不稳定”,导致教材编写方式欠妥,从而造成上信息技术课就像是在上软件培训课,实难较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在初高中严重重复,教学的内容对学生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难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现在一部分地区的教材分为“零起点”和 “非零起点”,但这两种教材内容也不可避免地简单重复,这种重复的教学,不但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与课程改革所提倡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不相符合的。

2.师资不足,教学管理理念滞后

绝大部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本学科的教学,而且还要承担着整个机房的维护工作,为其它学科教师制作课件的任务,学校信息化管理等的相关任务,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又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新的知识,在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的现状严重地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学,大部分学校并不把信息技术的考核成绩计入学生的考核,成绩单上也没有信息技术这门课的成绩,信息技术的成绩与学生学得优差无关、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考核无关,从而客观上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产生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学好学差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的错误观念。

3.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全凭兴趣

(1)学生不适应教师新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讲授约30%的时间,剩余的时间学生自己练习、探究,合作学习,教师做适当点评。在课堂教学中,若学生的观念没有转变过来,潜意识里就当成是传统学科的自习时间,于是,就自己做自己的,完全不理会刚才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要求,这就导致了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往往不得不化大量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纪律以督促学生学习、探究,有时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重复地讲解刚刚讲授的内容。

(2)学生没有树立学科观念,学习全凭兴趣。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的形态存在的,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根本不注重,在讲授相对枯燥的理论课时,往往出现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从而使理论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进而影响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全凭兴趣。这一点尤为突出,在教师讲授时,对该部分内容感兴趣的学生认真听讲,练习时认真练习、探究,而对该部分内容不感兴趣的学生,在教师讲授时,根本不听,练习时也不认真练习、探究,这就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残缺不全,更不能很好地实现操作技能的提高和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制定科学的课程标准,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个连续的整体

新型的信息技术教材应强调活动化、主题化,要将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兼顾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社会、伦理和文化等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逐步使学生在从简单的模拟操作到复杂问题的解决的过程,较好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从而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和有目的地使用计算机,并能够将信息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应考虑到各地区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力求整齐划一,应该设计出更具有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层次要求,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教材还应加强实用性,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不应该是使学生单纯地学习软件的操作步骤,更重要的是学习在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策略与方法。因此,在教材的活动设计应该关注的是其应用层面的问题。从教材的模块看,现行的信息技术课模块化应该进一步完善,部分内容应综合化,教学中应多采用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模式。在知识内容上,应按学生年龄特点综合起来,容易的内容在低年级学习,较难理解则在高年级学习。

2.教师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改良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并针对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教的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甚至是整个学年的课程一起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现状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目标之间要相互联系,又要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学会不断的反思,对自身学习过程的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思,通过不断的反思以达到积累经验和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信息技术课的特点,授课方式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探究式教学、小组学习等,在学生练习的时间里最好釆用任务驱动法,布置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并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完成,这就避免了学习的盲目性。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要分层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课堂结束时,教师还要进行小结或讨论,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回顾本节要点等,不能在练习中简单结束,而无点评。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喜欢应用性强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和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如将理论部分的知识作为学习搜索引擎时的应用内容,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去查找相关信息,使得理论内容不但比教材所讲述的更详细,而且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这些理论知识同时也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更避免了上理论课时的枯燥。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学科的作用。开展第二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上网查询资料,开展电子小报、电脑绘画、网页制作、程序设计等比赛,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通过实践发现,开展第二课堂,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提高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已成为支撑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基石,在基础教育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却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这种现状留给我们了很多思考。我们应该敢于正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育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时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加大改革的力度,让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俞红珍. 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龚道敏.谨防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趋势[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02

黄俊锴.浅谈网络时代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06

邱玉东.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4.在行走中思考,在反思中前进---发言稿 篇四

莲塘一中 余梦婷

初踏上讲台一学期,人生角色由学生转化为教师,由班级中的学习者转化为管理者,在鼓足勇气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我潜心学习和反思,却屡屡碰上各种挫折:大学期间掌握的理论常常和现实脱节;当准备好一切去上课时,却发现真实的课堂并不是自己想象的样子;青年老师究竟该如何把握师生距离,让学生保持爱与敬畏之心……面临真实的教学环境,当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脱节的时候,作为一个青年班主任,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迷茫中拨开云雾,找到合适的方向?以下是我担任班主任半年来的反思和感悟。

一、班主任工作需要充足的精力和教育智慧

如何管理好班级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虽然大学期间我阅读了许多相关书籍,但面对真实的课堂和形形色色的学生,常常感叹“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深刻体悟到班主任工作不仅仅需要充足的时间与精力,还需要充足的智慧。

首先,班主任不同于科任老师,工作时间无法定量,常常从每天凌晨的早操到晚上十点的晚自习都陪在学生身边。由于我是新人,“一定要带好班,一定要成功”成为了我在心底对自己的严格期望。我一开始每天的早操、早读、课间跑、晚自习必到教室,课间也会经常去转转,甚至科任老师上课我也偶尔偷偷在窗外观察学生,平时班级的事情我也是亲力亲为,不敢松懈。这让我疲于应付,常常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奔走。

这种监督管理方式短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我却因为工作量大,缺少休息而频频生病吊针,上课状态大打折扣、班级管理力不从心。因此从分班后班级成绩起起落落,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我该怎么办? 通过不断的反思,我发现教育理论不等于教育智慧,别人的故事、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我常常告诉学生“班主任不是监视器,上帝才是望远镜”,我逐渐从每时每刻的盯死看牢中解脱出来,慢慢培养得力的班干部自主管理班级,利用课余时间教育学生自我约束和管理。我去班上的时间少了,但成绩并没有退步,班风也越来越好了。

我发现,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源于内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指引和鼓励。我们无法管住学生,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有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熏陶学生、发动学生,唤醒学生的责任自知意识,才能实现师生成长的双赢。

二、班主任要善于处理复杂的师生关系

“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这是老班主任们普遍的感慨。社会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现在的师生关系与以往我们读书时又不同了。一些教育刊物里推崇师生之间应该零距离,以前我的高中班主任对待学生亲如朋友和妈妈,而老教师们却常常告诫我,年轻人管理班级别和学生走太近,少微笑少开玩笑,一开始控制不住以后就很难管的。我很迷茫,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究竟应该保持怎样的关系呢?

一开始走上班主任的岗位,为了博得学生的喜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常常主动和学生交流,个别同学犯了点小错误我也视而不见,而学生常常和我开玩笑,上课气氛虽然活跃了,听课率高了,但是课后作业完成态度却不认真,部分学生常常和我犟嘴,班级纪律出现松动。可见师生之间过于亲密,造成学生对老师不敬,学生对老师没有了崇拜和尊重,教师也失去了应有的权威性和感召力,老师说话没了分量,学生上课没了规矩,课堂没了纪律的保障。总结经验教训,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把握课上和课下的关系。课堂上教师既要树立权威性又要富有感召力,要讲究“在课堂上为师生关系,在课堂下为朋友关系”,所以,在课堂上,师生之间一定要有合适的距离,而在课后师生之间的距离可以适当扩大。尤其在开学初,为了建立有序的课堂秩序,师生之间的距离要适当远点。过一段时间,良好的课堂秩序已经形成,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近点。

其次,师生距离因人而异。针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态度。比如,一些性格内向、敏感的学生方寸感较好,一般不太违纪,又渴望得到老师们的关注,当老师给予一个微笑、一句亲密话、一个苹果,都能让这些学生受到鼓励和关爱,学习动力也会大大增强。而针对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学生本身对年轻老师缺乏敬畏之心,方寸感不强,为了有序的教学秩序,师生间应该保持较远的距离。

师生距离实在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每当我不断反思,想要平衡距离、平等对待每位学生,但看到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仍然难掩心中的焦灼心情,“想说爱你不容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班主任要直面来自家长的困扰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致性,离不开双方的相互沟通、理解和配合,只有家校合作、并驾齐驱,才能保证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学生的身上贯彻实施。

但是,作为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受到家长的质疑和问责在所难免,因为我们在班级管理上确实缺乏经验。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同龄人开放和对成年人闭锁的心理特点,导致了他们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会减少。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轻的班主任,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和孩子们相处,那么他是可以成为青春期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桥梁的。所以,作为年轻教师,要顾及家长的焦虑和需求,把管理班级的长处积极展现给家长,让他们实实在在看到孩子在我们的带领下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人格修养和思维品质的提高,这样才会有很多的家长支持我们。

所以作为青年班主任,要善于利用网络、家长群、家长会、电话、家访等形式,及时有效的和家长沟通。比如说,家长们的焦虑主要有两个:一是孩子和他们说的话越来越少了,以至于他们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二是除了成绩,他们不知道孩子还有哪些能力在发展。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帮助他们缓解这些忧虑,比如,班级里定期评比的文明之星、优秀班干、练字达人,学校举行的趣味运动会、艺术节、播种杯等比赛,甚至每日的英语听写、语文默写、卫生值日等等都可以成为展示内容。当学生在班级学习和活动中切实感受参与和进步,当家长确实目睹到了孩子学习情况和能力发展,会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信任,从而促进教育工作的落实。

有一些父母每次大考完后痛骂学生,学生压力巨大甚至厌学。有时候学生不交作业或者上学老是迟到,我和家长电话沟通,家长只说:“我知道他的坏毛病,回头我说说他。” 回头却不了了之。中国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为什么涉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很多父母却不配合学校呢?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和我的反思,我认为这与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方法有关。我班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什么教育方法,要么是棍棒底下出孝子,要么是一味溺爱。因此,教师还可以利用家长群分享相关教育时评、教育案例等等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促进家校沟通时提升家长的教育认知。半年多的班主任实践,我遇上的问题不胜枚举,也通过实践检验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我将继续坚持教育理想,秉持爱生之心,不断探索有效的班级管理之道。

在校攻读教育硕士期间我的专业是化学教育,我初步制定了简单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

一、研究方向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学科素养,我们有必要了解目前高中生的学科能力水平的发展特点,因此我将从高中生学科能力的某些方面的进行测评研究,并针对学生的能力特点研究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研究计划

研究阶段主要分为两阶段,首先全面学习教育硕士的专业课和基础知识,其次结合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方向。

阶段一:全面学习掌握教育能力测评研究的基本理论、测评工具的使用方法,拓展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潜心学习高中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通过储备专业知识指导教学和教育研究。

5.在学习中前进,在快乐中收获 篇五

在学习中前进,在快乐中收获

------“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我的成长驿站

北海合浦西场中学 廖志航

2010年10月我有幸成为“绿色化学教育”特级教师工作坊的参与成员之一,很珍惜有这样的机会在这样的“共同体”的学习环境,在主持人孙益辉特级教师的带领下,我们“绿色化学教育”课题工作有序开展。工作坊自2010年10月29日在北海市南康中学启动以来,转瞬间,一年过去了,回首我们所走过的日子,是欣喜、是快乐、是成长、是成熟,收获着观念、意识上的进步,收获着教学方式的改善,带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在此,我借这次总结的机会,再次衷心地感谢孙老师给予我一个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以及其他老师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回顾我们工作坊的历程,我们工作坊以“绿色化学教育”为龙头,以新课程的理念为导向,探索符合我们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模式。我们在南康中学、防城市高中、贵港市大圩一中、公馆中学、石康中学、西场中学几所农村中学扎实地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的活动。

由此可知,孙老师建立“绿色化学教育”工作坊的目的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我们教师如何探索和实践推进教师专业发展、专业成长的新方法和教学新模式,不仅是发挥特级教师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学科领军人才中的示范、指导作用。还能承担起了教师在职学习、学科教学改进、学校管理创新实践等任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打破了农村中学校门的阻隔,使优质的教师培训资源能够在更大的区域内得以共享。

在人们日益呼唤绿色化学教育的今天,化学新课标也同样呼唤绿色的化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断深化过程中提出的新理念,其核心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更是我们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让绿色的化学教育走进化学课堂。那么,如何让它有效的、高效地走进课堂呢,如何有效实施,不象让学生树立“绿色化学”的观点、掌握“绿色化学”的知识、学习“绿色化学”的技能,要解决教育“教什么”的问题那么简单,而是要解决教育“怎么教”的问题,我们在孙老师地引领下,进行偿试探究。

这一年来的探究活动学习,点缀了我的教学生涯,给我指明了教学方向和目标,使我有了很多感悟和很多的收获,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学会从“教案教学”到“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工作坊开展的教研活动中我们以 “学案导学”为载体,改变了过去以教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切入点,把教学的立足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为学生课堂自主学习提供了文本和方案,实现了教学案一体化,教与学协调同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现代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更符合我们农村中学教学的一种新模式。

廖志航

众所周知,当前农村中学生源,优生不断流向县城中学”已成了明显趋势。农村中学的招生越来越困难。对招来的学生学习现状来分析更不容乐观,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常有厌学弃学等现象。并且,我们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而是应该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硬件上跟不上,那么在软件上就不应该更加落后。如何在现有基础教育水平上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经过实践表明,利用“学案导学”不仅顺应新课程的要求,更能有利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的一种革命。学案导学有以下功效:

1、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能力

在课前,我提前一到两天将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展开课前预习。同时,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老师进行适当指导,比如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同时也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和能力。

2、学案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我觉得学案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不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了学习中来。以前,总是感觉课堂有些沉闷,课堂往往是老师和几个优秀学生的表演场,举手回答问题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其他学生像看表演一样,他们跟我们的课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离,学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参与到了学习中来,课堂真正成了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老师只是引导者。特别是部分差生,从一个旁观者,成了学习的参与者,并且还能代表小组发言,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欲望,当这部分学生也参与进了学习中来,课堂气氛就更活跃了。

小组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帮助。“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质疑、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得来的,这样获得的知识跟老师满堂灌获得的知识,有不一样的效果。

3、促进“学与教”双主动

“学案导学”始终把教学活动的重心放在学上,学生完全能够借助学案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把过去那种进行“满堂讲”、“满堂问”的力气转移到观察、发现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上。在关键环节,通过精巧的诱导使学生尽可能地自己提问题,自己想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就会得到高度的统一,课堂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廖志航

4、照顾差异,共同参与

学案设计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紧扣教材和考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明白易懂,问题设计应有层次性、梯度性,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做到循序渐进,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从教师的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练习巩固

练习的设计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考虑学生的能力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较差的学生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基础较好的或优秀的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在练习的设计上,我们力求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同时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日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6、反馈总结

师生对照学案进行课后反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节新课后,不仅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后反思,还要指导学生对当天所学的知识进行课后反思,明确掌握的和有疑问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和补救,最后学生将已经完善的学案上交于老师便于老师对教学效果的检测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监控能力。

6.在创新中前进 篇六

老人遵循旧习,用盆打水,而子贡作为年轻人,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建议用毂打水。在老人看来,用盆打水是祖宗留下的传统,不可更改;而子贡讲究的是工作效率,故而用毂打水。用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必然会取代旧的设备,不断寻求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驱动力。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事实确实如此。江泽民同志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错,纵观古今,人类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自仓颉造字开启了人类文明建设的先河,我们的社会就一直在不断改变,不断进步。如果没有创新,没有人创造网络,我们是不是还要体会“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的无奈?如果没有人改善交通工具,我们是不是还要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羁旅之情?因为创新,我们人类社会才有了发展;因为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

如今,各大高校的同学们齐心协力钻研科技;校外能人巧匠的精品妙作层出不穷;在各个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已经逐步将先祖们的创新精神发扬光大,硕果累累。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否,关键在于本国的人才是否具有创新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我们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就必然要成为落伍者。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这个民族的创造力,正好比鲜活的肌体需要时刻提供新鲜的血液一样。不管在什么领域,只有通过不断突破、不断改变、不断创新,才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才会迎来更好的发展空间,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敢于挑战自己、要能够大胆尝试,学会在创新中谋机遇,在创新中求发展!

7.在波折中前进 篇七

CITYIN:黄总,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房地产行业的?谈谈您跟房地产、跟鲁能地产的缘分吧。

黄先可:我在上海同济大学上学时,学的就是建筑工程专业,1988年毕业后,从上海来到了济南,在山东电力设计院一直工作了10年。1999年初,进入鲁能集团从事房地产工作,直到现在,也已经快10年的时间了。鲁能地产的起步很早,大概在1993年已经在海南、北京开始了一些房地产项目,后来又相继在济南开发了贵和大厦、林祥大厦、经纬大厦、鲁能中心等多个项目,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凡响。

CITYIN:2005年,鲁能地产开发的领秀城在济南一经亮相,就引起了轰动,300万平米的超大规模体量,5-8年的开发周期,涵盖住宅、酒店、商业、商务等多元化业态,这样的项目开发在山东乃至全国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如今,领秀城销售成绩一路平稳上扬,连续三年稳居济南市销售排行榜第一位,不论在业内还是在购房者的口中都赢得了一致的认同。我想,鲁能地产在做这个项目开发的时候一定倾注了很多的心力,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些领秀城的情况吗?

黄先可:领秀城地处素有“济南后花园”之称的南部生活圈,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赋予了领秀城浑然天成的自然优势。三山八泉,领秀城的生态优势即使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空气清新,夏季气温比市内低3度以上。在此基础上领秀城山脚兴建了15万平米的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公园内休闲活动区、健康运动区交替布局,3华里运动里程由此展开。

如今,自然、生态、健康、高舒适度、高度人性化已成为人们诗意栖居的终极追求。领秀城恰恰可以满足人们的这种要求,而且随着交通路网的铺设和社区配套的完善,这里的业主可以更真切地体会到“离尘不离城”的现代生态、便捷生活。

山景资源是济南一宝,更是领秀城的独到之处。领秀城特别聘请美国PERKINS公司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生态、环保、健康、休闲”的设计理念,运用主题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的设计手法,将项目设计为大型低密度人居生态城,同时也是济南首家运用新都市主义理念规划设计的国际人居生态城。

CITYIN:领秀城的开发建设,一方面盘活了南部得天独厚的先天自然条件,让人们居住得更舒适、更生态、更健康,另一方面,对于城市建设和规划开发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黄先可:鲁能?领秀城地处舜耕路延长线,而舜耕路的全线开通将成为一条新的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从领秀城项目至城市核心CBD只有6公里之距;BRT快速公交3号线也将通达领秀城,并于区内设置终点站。届时城市功能组团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系统将全面盘活,业主可以借助完善的道路系统和畅达的公共交通系统在居住区、消费区、工作区之间便利通行。城市功能空间的有机交流将更加便捷、顺畅。

舜耕路这一南城锁钥的打通,不仅给南城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也给中心城区的空间重塑和功能重构提供了机会和便利。领秀城规划的以国际知名时尚中心为旗舰的商业区,将迎接城中消费群体,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更疏朗,功能分布更合理,泉城又一时尚中心即将诞生。因此打通舜耕路的意义远超出于便利城南居民的生活和推动城南发展的层面,对推动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也会产生重要而积极作用。

CITYIN:鲁能领秀城,领先一步,秀冠泉城。一个好的项目,不仅在于给居民提供好的住房,更在于对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城市建设的更新升级也会反过来影响房地产事业的开发。

黄先可:2003年以后,政府主抓城市建设,房地产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大的发展。包括机场的建设,路网的修复,绕城高速的启动,都是带动房地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十一届全运会的全面启动,也会助力房地产的发展。此外,济南的投资整体环境日益改善和升级,近两年外来知名开发商进入济南开拓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CITYIN:济南的房地产市场化的操作从无到有,从星星点点到蓬勃发展,从外来地产商的进入到本地开发商的崛起,仅仅才花了十来年的时间。您能据您的经历和理解来分析一下济南的房地产发展脉络是什么样的吗?

黄先可:我认为分三个阶段。最早的是初级阶段,大型企事业单位利用自身的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建设。第二阶段,政府利用先进理念对济南市的城区规划进行了统一的调整,房地产开发开始步入正轨。第三阶段,在2005年以后,本土开发商的崛起,如鲁商地产、重汽地产、鲁能地产等,同时,大量外来的知名开发商进入济南市场,如万达地产、保利地产、绿城地产等,与本地开发商一起进行城市的开发建设。

CITYIN: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进步,竞争已经从最初的产品比拼升级为品牌的竞争,涵盖了资金、技术、人力等等方面的资源整合和优化升级,对此,您如何看待鲁能品牌的发展?

黄先可:强大的品牌后盾是鲁能房地产超速发展的原动力。鲁能的品牌优势给予了房地产开发强有力的支持,来自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整合促使房地产开发的快速稳步前行。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但对社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更担负了沉重的社会责任,做有责任的开发商,需要实在的行动来证明。鲁能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的理念,怀抱对企业的回馈和对客户的感恩,在项目建设中坚持配套先行的开发理念,以一种对业主负责的原则做好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种矢志不渝的积淀,成就了鲁能的品牌价值。

房地产开发像是一直在登山,需要不断地去征服和挑战,喜悦是短暂的,征战是永远的,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迷茫又充满快乐,正如企业的理念——努力超越、追求卓越。品牌是营销的灵魂和主线,更是“大盘地产”成功营销的利器。领秀城自推广三年多来,品牌思路一直在循序渐进地改变,从“300万平米国际人居生态城”到“品质生活升级版”,鲁能领秀城的每一次品质升级始终围绕着一个宗旨展开,那就是领秀城的品牌。关于品牌,鲁能地产有着明确的观点——品牌的打造,是发现、聚焦核心价值,并进行有效整合和持续传播,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良性循环的,是不断增长和逐步升级的。

CITYIN:现在国内像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的房价均出现大幅度的跳水,成交量大幅萎缩,开发商都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大呼“学做‘猪坚强’,准备过冬”。相比来讲,您怎么看待济南的房地产市场?

黄先可:济南的房地产市场总体状况是好的,基本没有泡沫,房地产运作十分规范,价格相对合理。尤其是最近几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房地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济南的房地产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很大影响,突出表现在大家的恐慌情绪蔓延,导致销售量下降引起一些市场动荡。

最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比如最低首付款比例降为20%、贷款利率下调以及二套房购买优惠金融政策等来保护房地产业。这些政策的目的并非是保护房地产商,而是保护居民利益居住需求,保护整个社会的稳定。国家近期紧急投入几千亿的资金,就是为了拉动内需,避免房价过分波动和引起更大的危机。

CITYIN:您怎么看待国家近期出台的这些政策对济南市场的具体影响?您认为市场效果什么时候会显现?

黄先可:最近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但是经济的滑坡不是说出台几个政策就马上能好起来的,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有一个过程,这些政策的作用不会马上显现。而且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持续萧条期,应该不会像某些人士乐观估计的那样“在春节之前就会好起来”。 去年涨得不符合理性,今年跌得不符合理性。这是一个长期的高增长带来的后果。

近几年随着政府对于城市建设的大体推进以及城市整体投资环境的改善,省城的楼市发展十分健康迅速,但相对来讲,济南楼市的购房需求仍是以本地消费为主,基础相对稳定,基本没有泡沫,市场状况整体而言是健康的。

CITYIN:如你所说,济南的房地产市场基础相对稳定,而且没有集中的投机成分,不会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发达城市那样出现大规模的市场降价。那您如何看待未来济南房地产市场的发展?

黄先可:未来市场肯定是好的。中国的基本面是好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整个世界是最好的,所有的行业都会有新的发展,房地产发展也会迎来新的机遇。同时,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影响也很大,未来的房地产格局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市场的运行也将会更加的规范化。

8.在奋斗中前进作文 篇八

一开始,我还是似懂非懂。但在看了《找准人生的北斗星之后》后,使我明白了这八荣八耻的真正含义,受益匪浅。

小欣月,一个年仅8岁的孩子在病魔缠身时透露出来的`神圣的爱国之情深深的打动了每一个人;村民的好书记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不惜一切伸出援助之手,使他在面临巨额医药费时村民解囊相助的故事令人感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用自己的实践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创就了震惊世界的神话……而最令我感动的是携妹求学12载的洪战辉。他边读书还边要照顾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妹妹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心灵净化风暴。他不但自己勤工俭学,还婉言拒绝了好心人的帮助成为人人传颂的故事。

而做为生活在无忧无虑,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环境中的我们,比起挑起重担上学的山村孩子来说,无疑是幸运的。那么,比起他们,我缺少什么呢?对,是种精神,一种面对逆境迎难而上,遇到困难积极面对的精神。这种精神会支撑一个人,赋予他无穷无尽的力量,而我们缺少的就是自强、自主、和不断的坚持。

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劣势的现状才是最重要的!是啊,人们无法选择命运,但可以用坚强来化解困境,来改变命运。牛顿曾经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9.文化在包容中前进作文 篇九

文化,因为差异而多姿。

一川黄河之水,哺育了亿万中华儿女,从漠河的美丽极光到南海的海岛椰风,从沿海的温润海风到风沙凛冽的茫茫戈壁,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然而我爱江南少女的“晓风残月”也爱关西大汉的“大江东去”,我爱塞北“千树万树梨花开”,也爱苏杭“舍秋桂子,荷花十里”,只因为她们,构成了中华文化之美。当欧洲,西亚对异教徒进行肃清和杀戮,我们的祖国却“爱天下如一”,历史上记不清多少次,西南边陲叛乱,东南沿海剿匪,北方游牧民族犯我边境,可是又有数不清的人,千里迢迢汲取东方智慧。无论多少次山河破碎,身世沉浮,中华儿女最终都能团结在一起,这恰恰说明中华文化旺盛的生命力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最初的那个梦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因为包容而美丽。

依然清晰记得那个男子,一裘黑衣,雍容气度,一双眼淡然而坚定——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展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包容天下的胸襟。英国贵族也许永远不能欣赏奔放的草裙舞,保守的中东女性也永远不会衣着暴露如美国女郎,文化的差异,往往意味着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从思维方式到外在审美完全的不同。因此包容的文化需要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的精神与尊重、欣赏此种差异性的认知。文化因为包容而美丽,人因为包容而远离空洞。

文化,因为共存而永恒。

谁还记得庞贝古城曾经的繁华?谁还记得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秘密,谁还记得楼兰古国小河公主的美丽?没有,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具具枯骨,一层层断壁,一声声叹息。而希腊古城雅典,却将文化传至四方,斯人已去,美貌犹存;文化,与人民,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与生命共存因而生生不息……

10.在批判中前进 篇十

1979年9月27日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在中国美术馆内正在展出“建国三十周年第五届全国美展”,馆外公园的铁栅栏上,却起起伏伏地挂满了奇怪的油画、水墨画、木刻和木雕。这些怪东西吸引了不少路过或打算进馆看展览的观众。这就是星星美展的第一次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既不是官方画家,也不是学院画家。他们不画工农兵、红旗飘飘、阶级敌人……他们大多画风景、静物。1979年到1981年之间还出现了十二人画会,无名画会,同代人画会,油画研究会等在野画派。

实际上,自全国美展诞生到第七届美展,作品能够入选全国美展几乎是中国所有艺术家梦寐以求的事。星星画会的艺术家们也和大多数艺术家一样,期待自己的作品能在全国美展上展出。然而,尽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为艺术上的创作松动和风格多样化准备了政治和文化上的条件,但体制化的思想并没有消失,依然控制着文艺领域,艺术还继续沉浸在对“权威”和“个人”崇拜的迷狂之中。作为官办的全国美展更是深陷于这样的思维中尚未回过神来,因此纳入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的作品难以得到全国美展评审们的肯定。

符合官方“反思文革”思潮的作品则得到“第五届全国美展”的推崇。周思聪的《人民和总理》获得一等奖。为创作这幅作品,周思聪深入灾区,画了大量速写,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 该画打破了“文革”时期“三突出”和“高大全”的模式、把领袖人物平等地置于普通农民之中。在其创作于1976年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明显比旁边的人高了一大截,右下角女兵的高度还只到周恩来的胯部,总理显得“高高在上”。整个画面在红旗飘飘和下方红色植物映衬下更显和士兵们的精神抖擞和意气风发,画面更显“红光亮”。两相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周思聪从带有“偶像崇拜”的构图和绘画图式转变为在客观现实的状态中追求图式造型和内容本身。

除此之外,程丛林《一九六八年某月某日雪》、孙本长的《巍巍太行》、林岗的《峥嵘岁月》等仍有革命气息的作品也获得了第五届全国美展好评和认可。

这些作品与陈宜明、刘宇廉、李斌合作完成的连环画《枫》等作品成为“伤痕美术”的发端。到了1980年,《父亲》、《再见吧,小路》等作品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引起轰动,伤痕美术的浪潮席卷全国。除此之外,以陈丹青、艾轩为代表的真实描绘农村和边远地区生活的乡土写实美术也大获成功。他们的作品表现了乡野、质朴的美,古朴、粗犷的人物和近乎原始的生活。

1983年5月,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向各地美协分会传达了关于召开“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通知。作为对此项通知的响应,各地都设立了“第六届全国美展”作品征集办公室或筹备机构,并给予艺术创作者收集素材所需的旅行补贴等,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给予了艺术创作者更多支持。总的来说,与前5届美展相比,“第六届全国美展”的准备显得周密很多。

1984年,作为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美术界的成果的总检阅及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第六届全国美展”拉开了帷幕。此次展出的作品在创作思想、题材范围、艺术形式风格上,和过去的作品相比,都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在题材内容上,美术家不再拘泥革命题材,不但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的新气象和新的人物,也以批判的态度揭示了从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现象和旧的思想残余。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的何多苓的作品《青春》,画面中的女孩从表情、动作到衣着都代表了艺术家心中的知青形象,纪念碑的处理使作品看起来没有故事也没有情节,整个画面远离了“红光亮”的革命气息。

很多参展艺术家和何多苓一样,是50年代中期至解放前后出生的画家,这些画家大多是知青,有着一段不能磨灭的下乡记忆;有的艺术家则参加过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的学习,受苏联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实绘画影响很大;还有的艺术家受西洋画或日本画的风格和技法影响相当严重。

尽管这一届规模空前的展览较历届全国美展而言,对作品的形式美追求更为重视,对题材的限定也要宽容得多,但还是招致了广大艺术家、批评家与青年学生的强烈不满。

中央美院师生还就“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展了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师生尖锐批评了“第六届全国美展”重题材、轻艺术的倾向,同时还大胆批评了美术与社会交流渠道的单一化,即“完全由政府部门组织展览会,负责出版物”的问题。有发言者甚至尖锐地指出“流通渠道的唯一性是不利于美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经过层层审批的全国美展已不能反映中国美术的最新发展和真正水平,从而已失去对全国美术的领导作用,这种情况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打破渠道的唯一性,通过多种渠道使美术与社会发生联系,使美术风格的多样化,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这段话不仅完全超越了以往的政治标准,也暗示了青年艺术家们日后要超越美协与官办机构自办展览、自出画册的新趋向。类似的看法还广泛地出现在当时的各种美术会议及美术刊物中。

在由中国美协组织召开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油画讨论会”上,还提出过于重视美术教育功能而忽视美术审美功能的问题、形式风格过于单调的问题。还有人呼吁油画作品应该走出展览馆、博物馆、画院和学校,到社会上去,以满足广大人民对油画日益增长的欣赏需求。看得出来,发言者既谈了美术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大胆涉及到了改革展览形式的问题。

在由中国美协结合“第六届全国美展”中国画展组织召开的“中国画创作讨论会”上,则有人认为有些参展作品尚存在加工过细、不重视创作个性与生活感受、太追求文学语言而不注意发挥绘画语言特点的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材料很多,举不胜举。其中针对性最强、影响最长远,也最大的要数1985年4月下旬在安徽泾县举办的“黄山会议”。共有70多位中青年油画家、理论家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著名艺术家吴作人、刘海粟、吴冠中、靳尚宜等人。鉴于文革的创作模式还在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艺术创作,与会者对由“题材决定论”所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单一化现象提出了非常严肃而且有分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有人特别强调要重新认识“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并为“形式探索”正名。此外,还有人就艺术个性的问题、如何对待现代派绘画等问题展开了极为充分的讨论。但“黄山会议”也并没有形成具体的决议,更没有就一些具体的问题达成十分一致的看法。相比之下,这次会议得到广泛而持久回应的还是观念更新的问题。

很多人还表示要在全国美展获奖无疑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确实,不少的画家为了准备这次展览耗费了全身的精力,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从深入生活、构思草图到制作完成,始终是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在艺术形式上和风格探索上也各有新的追求。但由于展出场地的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将全部送展作品陈列展出,组织者对各地区和单位的送展作品数目作了限额规定,所以使一大批作品未能与更大范围观众见面。于是,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六届全国美展落选作品选》应运而生。

11.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前进力量 篇十一

●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我们全体党员,以史为镜,用中国共产党抗战大无畏精神,用党的艰苦发展历程,明确我们发展目标。在面临学校第三次创业之际,集聚艰苦奋斗精神,增强一往无前的勇气,为实现学校三到五年发展目标共同努力。

●强大而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本领、学习能力,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越来越成熟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不断学习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依靠学习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

全体党员通过党史一路坎坷的发展,确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办法,只有通过学习,不断的学习,才能够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学习才是我们实现目标的制胜法宝。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中共中央决定,今年在全党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这是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其立意之高、用心之苦、影响之深,需要给予深刻认识。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无论走多远,成绩多么辉煌,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都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否则就是忘本。如何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是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党中央作出决定要集中开展这样一次以自身历史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正是为了通过学习更好砥砺党性,始终不忘初心使命。

学习党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我们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就要全面、系统、准确地回顾和认识党史。100年来,我们党之所以发展成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力量,能够战胜一个又一个强大的敌人,克服无数艰难险阻走到今天,根本的一条就在于不管在什么社会历史条件下,面临如何困难局面,都能以大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的态度正视自己的过去,敢于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真理、纠正谬误,从而总能以崭新而良好的精神状态接受新挑战、实现新任务,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视频: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让旧中国面貌焕然一新)

学习党史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可以引领广大人民观古今、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言之,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不断学习才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然依靠学习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强大而自觉的学习意识、学习本领、学习能力,正是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不成熟走向越来越成熟的重要法宝。在对各种理论、知识、技能、本领的学习中,最根本、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政治学习,正如恩格斯所言,什么也没有从自己的历史中学习来得快。党史学习教育无疑就是最好的政治学习,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党史是为了更好地指引未来。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历史,尤其是不能忘记我们党的历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以全面深入地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为主线,集中一段时间广泛开展政治学习,在党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和载体,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行、引领未来的应有之义。(视频: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荣光)

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提议和主持编辑《六大以来》《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等党的重要文献,为推动全党正确认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段奋斗历史,从而破除主观主义的影响,顺利开展整风活动,把全党的思想统一到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上来,进而为成功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七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视频:延安整风使党达到空前的团结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党的历史的总结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把学习党史提高到了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还在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的纪念会议上、在考察革命纪念地的重要活动中、在其他许多重要场合,多次引述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历史,为全党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科学对待党的历史、重视学习党的历史、善于运用党的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并在实践中转化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一篇:关于《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700字下一篇:关于求职的一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