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

2024-10-06

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通用11篇)

1.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 篇一

我们每天都在网络上进行分享,要么是在Twitter上分享一个链接,要么是在Facebook上推荐点什么东西。对于我们的朋友和家人,他们会因此看到他们自己可能不会发现的东西,但我要问的问题,似乎没有人考虑过。

我们得到了什么?

要问我们从分享中得到了什么可能是一种自私的行为,许多分享是不图回报的。但是,我们花费许多时间在网上挖掘和寻找不错的内容并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确从中得到了回报。

那么,是什么样的回报呢?

我们要认识新朋友,与朋友保持联系,这是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有一个非常不同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在网络上进行分享的时候,我们不会知晓这一举动对他人的影响。当然别人可以回复我们,收藏我们的帖子,或者点击“Like”按钮,但有人觉得我们的东西很酷的时候,我们没有得到直观的反馈。

以下内容中,我将讨论一些最流行的服务,以及这些服务给我们的反馈。

Facebook

Facebook最近迈出了其聚集人气的重要一步:时间线(Timeline)。它可以让他人更好地了解我是谁,做了些什么事,反之亦然。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不断点击翻页按钮来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这种用户体验真糟糕。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一变化令人兴奋,我可以很容易记起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我说了什么话,到了什么地方。这正是Facebook之前缺少的东西。

Twitter

Twitter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服务,我用Twitter记录我的重大时刻和我的生活,但在Twitter上通常会有着太多的信息,我无法在 Twitter上搜索这些内容,Twitter上只能搜到最近5-7天的内容。对于喜欢Timeline功能的人来说,这样的用户体验太可怕了。

Twitter可以告诉谁是我的粉丝,我Follow了谁,我发了多少条微博…但是,这重要吗?

我希望以时间线的方式管理我的微博,我不希望花费一大堆时间,但却找不到想找的内容,我希望仅花2秒钟就能找到我两年前发的一条微博,

Twitter应该给我们更多,尤其是我们用Twitter来记录那些对于我们至关重要的东西。

Google+

Google+和Google的其他产品一样都是由搜索驱动,这可能比Twitter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用户体验,但是由于缺乏可视化接口,现在的 Google+无法让你对分享了什么内容、谁分享了这些内容等一目了然。Google+只发布了一个只读的API,或许那些大牛开发者们能建立更强大的功能。或许Google+在推出Open Graph的时候会推出一个类似Facebook的App Store,用户可以从中获得他们想要的用户体验和可视化界面。

FourSquare

FourSquare对我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借签到储存我这些年来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实际上,FourSquare这方面做得不错,他们添加到他们应用中的数据越来越多。在未来你或许可以告诉你的孙子,爷爷四十年前在哪里,然后他到Foursquare上一看,哦,真的是那么一回事。这很酷。

Delicious,Utopic,以及书签类服务

分享,分享,还是分享,这就是这类服务的最大作用。但这远远不够,在这种不断的分享行为中,为什么要分享反而成为了不重要的东西。我希望我加入书签的内容能够以一种相关的方式组织起来,就像我在我的计算机上所做一样。

我写以上东西并不是为了有人会付我钱或者对我说声谢谢,但如果这些公司开始以更长远的眼光为用户考虑,这将是一件好事。我用Twitter和 Facebook已经有6年,用Foursquare的时间也差不多。我在这些平台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我需要确保我能够共享和跟踪那些对我而言很重要的内容,这些公司正是依靠我们所说和所分享的东西赚钱,他们有必要这么做。

这或许能让我们记起我们分享的最初目的。

Via TNW

(岑峰 供雷锋网专稿,请注明!)

2.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 篇二

小彬来到福州的那一年, 这个温婉的南国春天特别冷。因为没有联系上亲戚, 小彬在火车站的候车室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 小彬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偷了, 一位好心的阿姨给他留了一盒饼干后离去。带着那盒饼干辗转三天后, 小彬才联系上了亲戚。“刚刚踏进城市的大门, 城市就给我上了这么残酷的一课。”许多年以后, 小彬想起这件事情依旧心有余悸。

小彬的父母在河南农村, 老实巴交一辈子, 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小彬他们那个镇的集市。小彬从小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带着父母去城市里看看, 住上一段日子。这个梦想在小彬被领进一家美发店安顿下来的时候变得尤其坚定———“当我看见美发师那双灵活的手挥舞半个小时之后, 就赚到相当于我在老家一个星期的午饭钱, 我就发誓, 我一定要好好学。”

刚开始的工作是非常枯燥的, 白天的工作是搞搞卫生, 为理发师们调好洗发精、扫头发、为顾客洗头。但聪明的他, 不忘抽空“偷拳头”。每天早上五点, 人们还在睡梦中, 他就起床了, 一个人拿着剃头刀对空练手腕。这样一练, 就是两年多。

这两年间, 店里的“洗头弟”走了一批又一批, 小彬成了坚持最久的“洗头弟”。美发店老板被小彬的勤恳好学感动, 逐渐开始教他一些剪发技巧, 小彬更加刻苦钻研了, 常常为一项技术、一个发型反复在模具头上试验, 甚至于到了痴迷的地步, 有时睡到半夜里都会爬起来摆弄一下模具头, 直到练习满意了才去睡觉。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 小彬经常提着理发箱, 在闲暇时间, 跑到各个高校, 免费为学生们理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 小彬终于出师了。出师后的小彬在福州大学城附近开了一家美发店。“出师不是我的终点, 一个美发师,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进步, 否则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出师后的小彬每年都要挤出时间赴上海报班学习, 并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开始钻研理论知识, “希望自己能多学点, 以后有机会能去参加美发师资格考试。把手艺学精湛了, 到哪都不怕没饭吃”。

2012年, 小彬开始招收徒弟了。虽然眼下“洗头弟”很难招, 但小彬还是严格筛选每个应聘者。“美发这个行业要学成功, 吃苦耐劳很重要。当年一起学习的人大部分都半途而废了, 如果只是来混混日子的, 我会劝他不要来了。学不成, 只是浪费时间。”小彬很真诚地说。有时候店里“洗头弟”人手不够, 小彬就自己顶上去当“洗头弟”, 但尽管如此, 他也不会“滥收”徒弟。“大部分来应聘的都是跟我一样外地来的, 生活很艰辛, 很多时候一步走错步步皆错, 青春就这么几年。”当然, 对于真心留下来要学习的, 小彬则是尽心尽力手把手教他们。“我自己就是摸爬滚打出来的, 所以我很理解他们的愿望。我也希望能把技术传给他们, 让他们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谈及对未来的计划和打算, 小彬说:“买房、成家、接父母来养老、继续把店铺做大……”谈及买房, 小彬有点兴奋, 房价有松动的信号, 让他对自己能在这个城市扎根落户有了一定的信心。而谈及这几年在城市里的收获, 小彬坦言:“这个城市是我梦想实现的地方, 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 我永远感激它。”

记者手记:在这个城市里, 每天都有许许多多像小彬一样来寻梦的外来打工者, 只是许多年之后, 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能像小彬一样在城市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每份成功总是始于坚定的目标和不懈地努力。或许没人知道今天的想法到底能走多远, 但是, 我们不要怀疑, 只要沉下心来, 努力去做, 让心中的杂音寂静, 你就会听见成功就在不远处, 而且可以触手可及。

老刘:工作无贵贱, 劳动最光荣

老刘55岁, 四川人, 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农民工。老刘进城务工二十多年, 当过电工、建筑工, 因为在一次事故中摔伤了腿, 虽然没有落下残疾, 但已不能再干重体力活。于是, 老刘于2000年左右改行当上了城市保洁员, 至今已十年有余。

老刘开始不肯接受记者采访, 怕自己乱说些什么, 丢了工作。据老刘的妻子介绍:“他可看重这份工作了, 这几年, 靠着这份工作, 我们供孩子上了大学。现在, 我们还指望靠这份工作, 积蓄点养老钱。”老刘的妻子也是清洁工, 夫妻俩共同打扫一条街。和老刘夫妻渐渐熟悉了, 老刘的话匣子才渐渐打开了。

老刘受伤的那一年, 正赶上老刘所在的出租屋地段招收清洁工。老刘夫妻一商量, 这工作虽然不够体面, 但是只要好好干, 就不会轻易被辞退, 也不要每年都奔波找工作, 家里老小的生活就有保障了。于是, 老刘夫妻变开始了清洁工的生涯。

一开始, 老刘出去扫街, 扫一圈回来, 总要回家抱怨一番。“那些城里人当着你的面把烟头丢地上, 踩得粉碎, 然后看着你扫……”、“今天一堆年轻人, 在路上边磕瓜子边扔”……老刘妻子说, 早些年前, 这样的唠叨每天都得听老刘说十来遍。

清洁工通常也是拾荒者。因为收入低, 老刘在工作时顺手就可以捡拾到的饮料瓶、废纸等, 尽管所获不多, 但对他们而言, 仍然是一笔贴补家用的收入。最开始老刘夫妻还不好意思, 后来就干脆在手提的铁箕把上, 挂起了收集瓶子和废纸的袋子, 以方便拾荒。拾荒也看时段, 逢年过节的时候, 老刘每月能靠卖垃圾赚个千把块。

按工作要求, 一个清洁工不能与行人发生冲突, 辱骂乱扔垃圾者更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经发现马上开除。所以做一个清洁工的本分是任劳任怨, 埋头工作, 哪怕刚刚清扫过的路面, 瞬间又被雨雪般落下的垃圾覆盖了, 也不能对行人有所不满。

清洁工人微言轻。老刘曾好言劝说几个装饰婚车的人, 请不要把剪下的玫瑰枝叶到处乱扔。他们不仅毫不理睬, 见我再三劝戒, 反觉可笑, 自始至终没有正眼看我, 根本不屑与我多说一句话。

每个黄金周对老刘来说, 每天的工作都像是一场战斗。得抖擞精神去应付无穷无尽的垃圾, 什么也不能多想, 只能机械地重复着清扫和倾倒动作, 一遍遍几乎不能停止地穿梭在人海车流中。按工作要求, 无论你一天干几个班, 无论你工作7小时、10小时还是12个小时, 一个清洁工原则上是不能坐下休息的。做清洁工没有节假日, 只有老天爷下雨才得以稍事歇息。

老刘的辛苦劳动换来了儿子的健康成长。说起儿子小刘, 老刘则一脸心花怒放。小刘前两年大学毕业顺利地在福州找到了工作。这两年, 升职加薪的小刘最经常跟老刘说的话就是:“你们别干了, 我可以养你们了。”老刘很清楚, 小刘面临着在这个城市安家的压力, 老俩口决定再多干几年, 攒点养老钱, 不给小刘添麻烦。而小刘一点没有因为父母是清洁工而感到憋闷与窘迫, 逢年过节的时候还帮着父母一起出来打扫。老刘的一个老乡经常跟老刘念叨:“‘80后’中有这样的孩子, 真是不多见啊!”

老刘谈及最近一件让他心情好的事情:他所打扫的路段将再设两个垃圾桶, 以缓解老刘清扫工作量过大的问题。老刘说:“这几年, 许多人素质提高了, 乱丢垃圾的现象少了很多。”提及对这个城市的感受, 老刘说:“出来混了二十多年, 最大的本事就是学会了生存, 学会了如何讨生活。”老刘的妻子补充道:“还学会了承受别人的眼光, 学会了不在意, 学会了麻木……到最后学会了自己过自己的生活, 并且活得快乐。”

记者手记:底层生活能不能感到快乐, 重要的一点是自我感觉。一位华裔在博客上说:“在国内可以是和中上层打交道, 在美国为了生存和美国人抢饭, 和下层打交道, 又下乡当农民、工人、兵、商人。总的来说, 感觉全都一样。只有心态好, 过下层日子更刺激。因要奋斗更有意思, 更能享受人生的的乐趣。只要心里坦然面对一切挑战, 当经过艰苦奋斗有一点小成功时, 感觉是很快乐的。心境好, 就是幸福。无论是什么层次都一样, 只要珍惜人生的时间, 少点遗憾就好。”

小米:城市经历, 让我成长

小米, 福建仙游人, 北京某大学毕业后, 留守北京, 打拼多年。2010年年底, 小米回到老家, 在镇上的一所中学当上了英语教师。近来, 小米告知记者:她目前的生活一片祥和宁静, 真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回家。

曾几何时, 无论进城, 抑或是离开家乡, 对于小米而言, 都是艰难无比的抉择。在北京, 蚁族聚居区唐家岭已经拆除, 房价不断验证着那个房地产商狂喜的预言, 连龙泽一带, 也涨到了两万多, 什么都在猛涨。限购的物品从住房到汽车, 新地铁通了, 但依旧拥挤。经过多年的等待, 小米的许多同学都在忙着裸婚。

有一段时间, 几乎随时都能邂逅一些挫败她在北京“耗下去”的信心的细节。有一天, 小米在楼下看到一条横幅:某某幼儿园优惠招生 (2180元/月) 。而当时, 小米的月薪5000元, 扣掉吃住交通这类基本的生活需求, 她所剩下的钱不到1500元。

继续呆下去只会耗尽青春, 小米心里也清楚, 此地不宜久留。生活无风无雨, 有点橡皮人的味道。但是小米想起上大学前在小镇上生活的一些经历, 她又犹豫了。

多年没有回家的小米给毕业后回老家的朋友打电话, 说起自己的担忧和煎熬。小米的朋友鼓励她:“现在变化很大了, 你回来看看吧。”小米动心了。2010年年底, 小米回老家参加教师招考, 笔试面试轻松过关。小米分配的那所中学校长见到小米就笑眯眯地合不拢嘴, “总算来了个重点大学的英语高材生。”让小米感到惊喜的是, 她所认知的小镇再也不是她以前认为的样子, 几乎家家都有了网络, 大家见面都会聊点新闻了;许多大学生毕业回乡就业了, 不怕找不到没有共同语言的人;快递在小镇上也能送货上门, 淘宝不再是难事了……最让小米感到欣慰的是, 上班地点离住处几百米, 再也不用挤地铁了。

2012年, 小米成家了。她坦言, 虽然离开了大城市, 但是她依旧感谢大城市里的生活和历练, 让她更加清醒地认识了自己, 并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记者手记:这个时代,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海量信息裹挟着各种价值观, 冲击着每个人的头脑;物质丰富文化多元, 个体在“物化”的洪流中被边缘异化, 人们需要怎样的智慧, 才能找到个体与社会的平衡点, 在面对诸多诱惑时, 澄明淡定。而当下, 中国转型时期的“心态”问题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不但关乎个体身心健康, 更关乎社会平稳运行。笔者认为,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在大城市呆不下去了, 选择“逃离”, 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城乡二元体制将逐步打破, 也许若干年后, 哪里都是打拼的热土。

李群:技能改变命运

李群是一位“80后”。李群的父亲早年是位建筑工人, 李群从小就知晓, 父亲去城里干的是体力活, 每到年关总要被拖欠工资, 有时候连回家的路费都凑不齐。李群的父亲从小就希望李群可以好好学习, 将来不用走自己的老路。只可惜作为留守儿童, 李群从小就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 像一只脱缰的野马, 高中没毕业就辍学了。

辍学后的李群来到城里, 走了父辈的老路, 也当上了建筑工人。刚开始, 李群在工地当小工干一些粗活, 时间久了, 李群觉得自己不能一辈子都这样, 他常想, 人活这一生就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技能, 才能有质量地生存下去。于是李群当上了一名钢筋学徒工。学徒期间, 无论是在骄阳似火的夏天, 还是在寒冷的冬天, 李群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但这些都没有阻挡他勤学的决心和信心, 遇到不懂的问题, 他就虚心请教老师傅、工友和项目经理等人。

在学习过程中, 李群认为仅仅靠“旁听”学技术还远远不够, 他又自己掏钱买了很多关于钢筋工专业方面的书籍, 开始自学, 从学习看图纸到钢筋加工、安装的一些基本知识, 再到下料的长度、钢筋绑扎的方式, 用料时需要的计算公式等等, 凭着一股韧劲, 李群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学习,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请教, 基本掌握了钢筋工方面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一些要点及复杂部位的处理方法。

但是, 只靠干还不能完全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必须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 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更快提高, 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工人。好学的李群为了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 又报名参加了施工员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 几年下来, 他的专业知识有了飞快的长进。在学习的过程中, 李群不仅没有耽误过工作, 也没有在工作中出过错, 相反, 对待自己的工作, 他比以前更加严格, 更加精益求精, 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赏识与认可, 他也很快从一般的体力工人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大家公认的工程钢筋班班长, 还带了十几个徒弟。

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 李群相信“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最近, 他又报了函授大专, 他想让自己的知识更加充实……从一名普遍的体力工人到现在的技术工人, 李群最大的感受是:“技能改变命运。”2012年春节刚过, 就有好几家大型建筑公司向李群抛来了橄榄枝, 而李群的父亲则欣慰地说:“走了我的老路, 但是没有重复我的命运, 很好!”

记者手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技能同样可以改变命运。如今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狂飙式, 方式多元化, 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拘一格, 不再是曾经的唯学历论, 而是更注重个人实际能力。所以在如今社会年代, 拥有一技之长同样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让劳动者实现“技术改变命运”的梦想, 不仅需要员工的努力工作、更需要许多制度支撑, 需要国家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 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体系, 积极听取并回应劳动者的诉求, 使劳动者的权利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职业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使更多的劳动者实现技能改变命运的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下, 在企业及广大劳动者的共同努力下, “技能改变命运”将在时代的潮流中激荡出绚丽的浪花。

陈沙:带着技术回乡创业

陈沙现年40岁。说起自己的身世, 他的眼圈又红了。两岁失去母亲, 小学五年级失去父亲, 六年级时两个姐姐相继成家。现实让年幼的陈沙不得不以靠出租几亩土地勉强维持学业。高中毕业后, 带着几分失意和无奈, 陈沙踏上了南下打工的列车。

刚刚开始开发的广东并不是遍地都是金子, 建筑工地成了外来工的收容所。从广东的三水转到湖南的安仁, 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挑沙工到技工, 看着城市一栋栋高楼的崛起, 陈沙自己也记不清修了多少栋楼房。随着年纪一年年长大, 想想自己的辛苦劳作, 却没有学到真正实在的本事, 看着在厂房里作业的高薪层工人, 陈沙有了技不如人的感觉。1995年, 通过同学的介绍、老乡的帮助, 陈沙终于也成为了一名让自己羡慕已久的工厂工人。从织机工到机修师傅, 从第一个月的100元到月薪三千多元, 陈沙体会到了技术的宝贵。这期间, 陈沙上了函授班, 学起了养殖。函授班学习结束后, 陈沙应聘到了福州郊区一家养殖场。

渐渐地, 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让这个外乡人有了可观的收入, 但同时也让陈沙陷入了沉思, 如果能把技术带回家乡, 不仅可以解决一部分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而自己也可以结束长期漂泊的生活, 回家与亲人团聚。但陈沙的想法也遭到了家里人的反对:“好不容易进了城赚了钱, 就应该在城市里安家, 怎么反倒想回来了?”面对家人的不理解, 陈沙回应道:“大不了创业失败了我再回去打工。”2006年, 陈沙回家过中秋, 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最开始, 陈沙自制孵化机, 孵小鸡、小鹅上市, 供给一些养殖场。从用煤油灯的孵化到用火炉孵化, 出壳率和成活率都达到了90%以上。但由于陈沙老家地处偏僻, 信息、交通不便, 销售有些困难。形势所迫, 陈沙只得重新调整思路, 压缩规模搞特种养殖———养斗鸡。

2008年, 陈沙开始从越南引种斗鸡, 种鸡的饲喂到成鸡训练, 经过不断的摸索, 结合自己所学的理论, 花了三年时间的打拼, 陈沙养殖的鸡在斗鸡界小有名气。收入虽然可观, 但市场处于局限, 不能大面积饲养, 让陈沙的创业一度陷入了困境。在一次与客户聊天中, 陈沙发现, 无公害猪肉已经成了时下热门, 何不利用家乡无污染的纯天然的环境开展无公害养殖呢?陈沙再度从品种、精饲料的选择、药品的选用、圈舍的修建、饲养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开始了自己的无公害创业之旅。2010年, 陈沙所在的乡政府资金贴息扶助创业, 陈沙的圈舍得以扩建, 无公害养殖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 陈沙引进优良品种猪。在陈沙的带动下, 同村的年轻人都开始跟陈沙学习科学养殖。

2012年, 陈沙的无公害养殖场从开始几头的规模发展到今天的一百多头的规模, 从临床到治疗, 又从治病到预防, 陈沙掌握了养猪所需的养殖及保健知识, 并指导服务当地群众。提及当年回乡创业的挣扎, 陈沙坦言:“人生有舍才有得”。谈及未来的计划, 陈沙说:“要以‘滚雪团’的方式不断壮大自己, 走链式养殖、循环养殖的路子, 全面提升养殖效益。”

记者手记:农民工在现代城市里完成了自身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 不仅带回来了资金和技术, 更带回来了城市文明和现代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他们既是现代经济管理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现代文明的传播者。他们在推动农村社会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

3.科技给时尚带来了什么 篇三

没有哪一个行业在今天比科技更热,App、Twitter、电商、独立博客、投资商、基金……连仙逝已久的乔布斯仍然还是热门话题,时尚这个引领潮流的行业在科技面前甚至都不敢自称先锋,在90年代设计师风潮、90年代后期的IPO、集团化趋势后,新世纪,时尚最热门的话题也不得不和科技挂钩。

先不说科技对于时尚产业的所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一系列令人兴奋的消息在2013春夏时装周前后不断挑拨着时尚爱好者的神经。早在8月份,以印花设计出名的品牌玛丽·卡特兰佐(Mary Katrantzou)就在Facebook发布了一个活动,让网友基于品牌2012秋冬系列的服装进行插画再创作,获选的网友将有机会亲临玛丽·卡特兰佐伦敦时装周2013春夏发布现场观摩。这样的案例已经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基于内容的营销已经作为品牌社交媒体营销的一项重要内容。秀场观众从传统的编辑买手到博主的加入,再到现在普通网友的受邀,每一步都是由科技推动的。在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伸手党”一组,要图,要购买链接,甚至要秀场、活动邀请函。纽约时装周开幕前,美国殿堂级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Oscar de la Renta) 之子莫伊塞斯(Moises)就因不堪其扰在Twitter上对要票的网友破口大骂。

即使不能亲临现场,对于普通的时尚爱好者来说损失也不大,足不出户尽揽四大时装周台前幕后都已不再是奢求。今年,Youtube和梅赛德斯奔驰纽约时装周合作,开辟了一个直播频道,精选一些秀场,全程直播,而伦敦时装周的官方网站早在前两年已经开始直播。至于秀场图片,更是不在话下,Style.com、纽约时报旗下The Cut博客网站、Vogue UK都在8月份相继改版,突出的都是x5或x10的大图浏览和下载,我们在中国微博和互联网上见到的时装周图片大多来自于此。

时装周在科技时代已经不是少数人的沙龙,而是大众的狂欢,Lady Gaga去年给V Magazine的一篇专栏中就因此向纽约时报著名时尚评论家Cathy Horyn挑衅,“在Facebook和Twitter流行的今天,信息如此快速,那些臭名昭著的评论家为什么还要写那些臭不可闻的趋势预测?当一个被关在房子里的大象自己可以觅食你为什么还有给它们一颗花生?” Lady Gaga用大象和花生的比喻是指网友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了解时尚信息,而不需要时尚评论家去“喂”。

在大众和时尚更亲近的同时,品牌当然不肯放过一切可以提高销售的机会,上文提到的在社交媒体平台的营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与科技更紧密结合的商店,以及在线销售平台也如雨后春笋瞬间密布,这其中的翘楚自然是几年前率先进行网络直播的Burberry。在伦敦时装周之前,Burberry位于摄政街的新旗舰店就是一间完美的科技作品:近500支喇叭与100块屏幕;实时在商店中央显示你挑选的衣服的T台展示;销售人员手中iPad对顾客个人信息的掌控……这一切都要源于其创意总监克里斯托弗·贝利(Christopher Bailey),克里斯托弗·贝利作为新一代创意总监的代表,不同于传统的创意总监,克里斯托弗·贝利在Burberry还掌控着整个品牌战略定位、数字化营销的重任。在《快公司》的一篇采访中,公司定期的视频短片交流被其称为Burberry的“Youtube”,将互联网的用户体验和传统的服务所做的类比,都让让我们看到他对互联网和科技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专业人士的水准。Burberry的科技野心远不止这些,与秀场同步发售产品、实时点击T台走秀图达成购买、让羞涩和“自卑”的客户不用走进实体店也能享受愉悦的购买体验都在实现和实验的过程中。当然,回报也是可观的,虽然之前Burberry因销售预警股价大跌,但是他们在Twitter、Facebook上奢侈品领域粉丝数NO·1的地位无人可撼动,这为品牌未来的扩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消费者基数。

哪里有利可图,商人们总会第一时间出现,Burberry不可能独美。伦敦时装周前夕,英国快时尚品牌Topshop也宣布一些类似举措,网站同步直播2013春夏秀场、产品第一时间在网站推出销售,并且颇有噱头的提出接受在线“定制”的概念,虽然只是部分产品不同颜色的定制,也足以见到品牌希望借科技来进行一些差异化的营销。

在这里还值得一提的是米兰时装周开幕的同时上线的Versace在线商店,与Armani、Valentino这些品牌惯性地使用电商上市公司Yoox的技术支持不同的是,Versace选择一间德国公司作为自己的后台支持。Yoox代理的单品牌在线商店模式通常都非常简洁:图片和销售,很多甚至连视频都没有,更不要说社交媒体特别注重的交互了。Versace的在线商店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模式,颇似一个品牌的定制,从主页的设计到栏目的划分,都赋予了Versace的品牌精神,而Yoox代理的品牌则完全没有,只要换一下标签,Armani的在线商店就会变成Bally的在线商店。除了设计风格,Versace的在线商店有真正的互联网精神,网站会有设计师多纳泰拉范思哲(Donatella Versace)的推荐专区,其他网站上常见的“我的收藏”在Versace在线商店上也会游戏化,网友可以通过此选项随意搭配自己的收藏服饰,并且将其细化到“红毯礼服”、“度假装”、“约会装”等不同场合分类。

不光是时尚品牌窥觑科技带来的利益,大的科技公司也竞相去争夺这块蛋糕。纽约时装周最大的新闻之一就是黛安·冯芙丝汀宝(Diane von Furstenberg)和Google的合作。在Diane von Furstenberg 2013春夏发布中,秀场嘉宾和黛安·冯芙丝汀宝本人都试戴了Google今年最新推出的实务产品Google glasses,模特门在T台也清一色佩戴了Google Glasses,甚至谢幕时黛安·冯芙丝汀宝女士还邀请前来观秀的Google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一同谢幕。虽然没有确切消息到底是谁先向谁伸出橄榄枝,但是据推测,Google主动的可能性更大,因为眼镜并没有经过特殊设计,而Google两年前也试图通过推出购物网站boutiques.com进军时尚界,可惜的是很快夭折,网站变成了产品搜索的平台,在Pinterest、Instagram等新兴互联网和App越来越受到时尚品牌重视的情况下,Google显然不想再迟一步,而进军时尚产业,资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另外黛安·冯芙丝贵为美国设计师协会主席,位高权重,这一切都表示显然是Google合作的不二人选和品牌。

但Cathy Horyn却在Diane von Furstenberg后台试戴Google glasses,时表示“毫无感觉”,这个情况其实也可以看做是时尚对科技的另一种反应,向来有积极作用就有消极效应。

英国时尚评论家科林·麦克道尔(Colin McDowell)最近在时尚产业网站BoF(BusinessofFashion.com)发表的一篇批评伦敦时装周的文章中就指出,英国设计师过分看重技术,而设计师本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剪裁、轮廓、比例等设计技能大不如前。Cathy Horyn也在一篇讨论纽约时装周“实传”问题中批评了技术在设计中的被滥用,同时还暗示一些时尚编辑对技术不加分辨地一篇称赞也是灾难。这类情况也属实,比如今年来兴起的街拍潮流,很多服装就是简单的数码印花,以图案和色彩见长,甚至有评论认为Kenzo、Givenchy简直就是为了街拍而做的设计。但是也很难怪责,据纽约时报另一篇关于街拍商业化的文章指出,性价比最高、最快速的品牌宣传现在正是街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几乎坍塌的法国品牌Emanuel Ungaro刚刚宣布设计师福斯托(Fausto Puglisi)为新任创意总监的原因,因为安娜·德洛俄(Anna Dello Russo)作为街拍出镜率最高的女人,她的很多服装正是出自福斯托之手。

4.什么给我带来了快乐 篇四

生活的节奏总是忙忙碌碌,披星戴月的一天又辛苦的过去了。每天,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总是会站到窗边凝视窗外,行人的面色总是冷淡而又十分仓促。

虽是周末,但我依然保持平日里的仓促繁忙。难得我提前写完了作业,抬头迎上妈妈笑盈盈的目光:“儿子,我们一起出去好好的吃上一顿吧!”我点了点头,欣然同意了。

我们一家人一路上笑呵呵地谈乐。我一时间摆脱了繁重的学业,感到十分轻松。来到餐馆,我们点好了菜坐下来慢慢等。有了爸爸和妈妈的陪伴,乏味的等待也变得有声有色。过了好一会儿,一盆热气腾腾的龙虾端了上来。呀,好大一盆,在白色的大盘子里都堆成了一座小山,油滋滋作响,每只龙虾都火红火红的,高举着两只威风的大钳子,诱惑着我。龙虾是我最喜欢的了。我咽了一下口水便迫不及待地一把抓住最上面的龙虾,先吮吸汁水,掐了虾头,捏住虾尾,转了两下,然后用手指甲划破龙虾肚上的一层有一点硬的薄皮,取出龙虾肉丢在嘴里,鲜嫩的龙虾肉如丝般嫩滑,滑过喉咙,流到肚子里,鲜中有一点麻,还有一点辣,美味无比。不一会儿,龙虾就被我吃了半盆,我面前的盘子被虾壳堆满了,妈妈在一边不停地帮我将虾壳清理到垃圾桶里,也顾不上吃。

我们坐在餐馆里,吃了许久。蓦然间,我感觉到一股满满的幸福,一种放慢节奏带来的快乐。回忆从前,我不曾在午后捧一本史书,一杯清茶,感受阳光与历史交融的美好;我也不曾在出门时对着穿衣镜整理自己的衣冠,感受整理衣服带给人的变化。在以“快”为生活节奏的今天,一顿晚餐,放慢节奏,给人带来无尽的快乐。

5.什么给我带来了快乐作文 篇五

说到养金鱼,我还曾经做过一件傻事呢!那是一个冬天的傍晚,我正在家里玩耍,一阵凛冽的寒风吹来,我不由得打了个寒颤。我突然想到,小金鱼在这么冷的冬天能受得了吗?我连忙跑到金鱼缸前,只见小金鱼懒洋洋的一动也不动。“它们准是冻坏了。”我自言自语地说,“得给它们提高一下温度才行!”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拿来水壶,把暖水壶里的水一股脑儿地倒进了金鱼缸。不一会儿,金鱼都活跃了起来,乱游乱窜。这时候,爸爸回来了,看到鱼缸腾起了阵阵白烟,忙问我怎么回事。我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爸爸。谁知,爸爸听了,捧腹大笑:“傻孩子,养金鱼的水温度不能太高的!”说着,就给金鱼换了水,金鱼这才安静了下来,它们游上水面,好像在说:“烫死我们了,下次注意点,要不然我们会被烫死的。”

小小的金鱼成了我忠实的伙伴,当我遇到烦恼的时候,我便会对小金鱼诉说。它们好像能听懂似的,停止了嬉戏,静静地望着我,有时还会做一个怪样,吐出一串串水泡,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我的烦恼便会飞到九霄云外。

6.请问互联网给管理带来什么 篇六

管理学大师加里哈默尔以这个有意思的科技史插曲作为自己的新著《管理的未来》的开头,他觉得上面的这段对话有着非常深刻的隐喻色彩。如果现在问一家企业的员工,“是谁在管理你们的公司?”员工可能会回答是CEO或管理团队,但是哈默尔认为,比尔安德斯式的回答应当是:现在还是那一小群早已作古的管理理论家和管理实践者在管理着我们的企业,他们在20世纪初发明了“现代”管理的规则和惯例。“他们的谕旨已经传颂数十载,无形中塑造了今天公司配置资源、设定预算、分配权力、奖酬员工及做决策的方式。”

哈默尔长期任教于伦敦商学院,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 等重要的管理概念,并由此确立了自己的战略学权威地位。后来他参与发起成立“管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在IT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组织管理创新的课题,他从管理学历史演进的大视角对管理的未来愿景做了许多推演和设想,对以科层制为特征的“现代”管理体系进行了批判性的思考和梳理。

目前企业的现状基本上是“21 世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流程、20 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和19 世纪的管理原则”的三位一体。

管理面临的大问题

哈默尔发现,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使得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之初就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管理已经处在一个深刻变革的节点上。作为理解这一变革趋势背景的出发点,我们可以首先对下列问题深入思考:

● 如何使组织(无论在运营层面还是在战略层面)具有足够的灵活性?

在这个以快速变革为特征的时代,任何组织,无论其规模大小都必须像关注效率一样关注自身的适应能力。伦敦商学院管理创新实验室对众多企业案例的研究也表明,企业的深层变革往往都是短暂的、项目式的和危机驱动的行为,而很少是持续的、机会驱动的以及基于组织内在学习和适应能力的行为。

● 如何把管理创新作为一种系统性的能力,让组织的每一名成员都成为创新者?

看看今天的互联网上活跃的众多IT高手、社交明星、博客作者、播客明星;再看看组织内部普遍被视为“可以半编程的机器人”式的员工,马上就可以明显地看到组织变革的潜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但不幸的是,大多数组织的管理体系还是传统的科层制体系(它们是在大约100多年前被发明出来的),这种体系鼓励的是遵从和一致,而不是颠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实验精神。这种管理体系必须得到彻底的变革。

● 如何创造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尽情发挥自己潜能的环境和氛围?

今天的经济越来越成为一种“创造性经济”,企业仅仅从市场上招聘到符合岗位说明书上罗列的“服从”、“勤勉”和“专业知识”等等素质的员工是不够的。在今天的商业环境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依靠的是员工的自动自发,要看他们是不是愿意每天带着主动性、创造性和激情投入到工作中来。

哈默尔认为,上述3个问题是传统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问题,或者说是这一传统管理体系的与生俱来的“设计缺陷”。科层制管理体系曾经为人类的技术、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它已经到了自己进化的极限,已经难以胜任21世纪的管理挑战。

互联网:管理创新的动力

麦肯锡公司的合伙人罗威尔布莱恩非常赞同哈默尔管理模式需要彻底创新的观点。他认为,以科层制/官僚制为特征的现代管理体系是顺应机器大工业的管理需求而产生的,现在数字化和全球化带来的挑战需要一个全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来应对。现代管理体系从19世纪末的泰勒,到20世纪代的斯隆,再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德鲁克和马文鲍尔才最终成熟起来,并且逐渐被世界广泛接受。新的管理模式,或者“管理2.0”的出现可能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哈默尔认为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像现代管理体系那样用近1的时间才逐渐成熟完备,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

过去来,互联网已经让商业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使得环球实时供应链、24/7客户服务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数字营销成为可能;它降低了区域和组织间的协调成本,让企业方便地通过外包等手段降低了工资成本;在出版、音乐、旅行、零售和保险等领域,一些初创企业通过基于互联网的颠覆性商业模式改写了产业格局。

互联网对商业的影响可谓普遍而深入,但是看一下目前大多数企业里的一如既往的战略、目标、决策、资源配置、指挥协调方法和过程,就可以发现互联网对管理的影响还相当有限。但是互联网作为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最具适应性和创造性,以及最具魅力的事物,也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技术、新动力以及新的理念和可能性,例如:①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②创造工具广泛分布在各个角落,③开展实验变得轻而易举,④能力比职位和头衔更重要,⑤承诺是自愿的,⑥权力来自基层的授予,⑦权威处于流动状态,并且只会附着在创造价值的地方,⑧唯一存在的层级是“自然的”层级,⑨人们自由形成社区,个人可接触和掌握信息,⑩几乎任何事情都具有去中心化的特征,各种创意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买卖双方可以轻松地找到彼此,资源可以自由追随机会,基于平等磋商的决策,……

如果从管理的本质上来理解,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之于管理创新的深刻意义。如图所示,管理的目的在于放大和聚合人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向工作者提供适当的工具、激励和工作环境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另一方面一些方法把这些被释放的能力聚合起来从而实现一己之力难以达成的目标。互联网通过广泛而实时的联接,通过各种新的在线交流和协作工具,在放大和聚合人的创造力方面正在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在Linux软件和Second Life虚拟社会上面,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力量是多么的巨大。

在互联网诞生之前,在动员人的努力方面只有两个选择:培育一个市场或者建立一个科层制组织。市场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热情和主动性,科层制组织能够聚合人的努力,使得A380客机这样的巨型项目得以顺利进行。但是由于科层制的内在缺陷(如官僚主义、短视的领导力、组织惯性),它在放大人的能力方面乏善可陈。因为科层制首先强调的是遵从和一致,而不是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现在互联网可以让我们超越在市场和科层制之间非此即彼的选择,让我们有可能在作为大企业一员时不以牺牲人性为代价,让我们可以在保持效率时仍然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让我们在做大量工作时还在热爱这些工作。

管理的本质

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管理者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互联网技术对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哈默尔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从历史上看,组织和管理创新都是滞后于技术创新。例如17世纪末步枪开始在欧洲战场上投入使用时,很长一段时间内作战编队仍旧采用冷兵器时代的方形纵深队形(队形中间弓箭手射出的箭越过前面战友的头飞向敌人),大概在100年之后,编队队形的规模和范围才有了较大的改变,以更好地发挥步枪的优势,这期间几代将军死去,方才让新的军事指挥者得以放手尝试和采用新的作战方法。

哈默尔认为,管理者需要认识到,目前企业的现状基本上是“21世纪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流程、20世纪中期的管理流程和19世纪的管理原则”的三位一体。要利用互联网的力量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从而为企业打造真正持久的竞争优势,管理者首先要颠覆和扬弃传统的管理原则和管理理念,他们的思维应当从“如何让员工服务于组织的目标?”,转变为“如何改造组织,以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热情和主动性?”,他们需要认识到,想象力和承诺这两样东西,员工每天都有权选择是否把它们带到自己的工作里来。

“设计缺陷”和互联网修补方案

哈默尔认为,有5大内在的“设计缺陷”决定了传统的科层制组织管理模式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前显得已成强弩之末,而互联网能够提供相应的修补方案。

● 第一,权力分配决定话语权。层级组织中越是处于下层的员工,或者说越是持非传统观点的员工,就越没有被听取意见的机会。反之,高级管理人员往往因为位于顶层,他们的声音就具有了很高的“可信系数”。

互联网方案:意见民主化。互联网是一种思想统治(thoughtocracy),它彻底摧毁了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造成了线上的意见洪流。如果管理者希望有效地提升组织里对话和决策的质量,可以考虑大胆地鼓励员工写内部博客(如果他们希望匿名就让他们匿名),可以让高管人员对最热门的博客帖子给予反馈,让一个员工委员会对月度最佳帖子(例如最具思想性的、最逗的、最勇敢的帖子)进行奖励。当然,这

7.网络,给语文教师带来了什么 篇七

1. 网络为语文教师储备知识、合作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网络就如同一个巨型图书馆,里面的资源量大、传递快、查找方便。作为一名教师,个人的藏书量无法达到包罗万象,经常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此时,网络就可以发挥作用了。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可以完备课文资料库。有些文章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参考资料已经比较完备,但很多时候还是无法满足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如果善用网上完善的资料,把它们适当运用到课堂上,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可以解新教材资料缺乏的燃眉之急。人教版的新教材中新课文占了较大的比例,文章时代气息强,有些作家还是文坛新秀,教师不一定能全面了解、熟悉他们,从参考书上和图书馆里查到的资料也是有限的,教师们往往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而网络不仅信息量大,而且能够随时提供最新的资料,教师要查作家的相关资料就相当方便了。网络,让老师更加得心应手地运用资料。

(3)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网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现代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合作精神,遇到教学上的难题有时单靠个人和学校的几个同事是很难解决的。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网络向许多认识或并不认识的同事请教,共同提高。当教师想要从事某一课题研究时,除了自己单干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和其他教师合作,既能省时,又能提高效率。

(4)网络打破了时空的限制,让语文老师可以更好地提升自己。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时可以在网上搜索任何一个你需要了解的名师,观看他们的示范课和讲座,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语文世界,与名师交谈,甚至可以走进这些名师的博客等交流平台,更加深入、系统地了解这些名师的理念,从而可以更好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学以致用。网络,让老师之间能够前所未有地进行零距离接触。

(5)网络让老师的教学手段更加丰富,课堂的外延更加深广。我为了和学生更加方便地交流,特意开设了博客。语文课堂上重要的资料或者还需要学生课后再加以阅读、思考的材料我都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面,让学生自行下载,进行课后的再学习。这样就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局限,学生的学习就更加方便、高效。我还通过发布文章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辅导。比如,对初一的新生,我就针对刚进初中的心理、学习方法的不到位,特意写了一个系列的辅导文章,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初中的衔接问题。

2. 网络对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1)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参已经发布在网络上,新教材的每一册上都有明确的网址。任何学生都可以通过上网查看教参上的资料,完全可以比教师了解得更多。学生开始主动地学习,如果教师还是依赖教参,缺乏对课文深入的阅读和独到的见解,将很难适应新时代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教师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网络上琳琅满目的只是知识,我们需要教会学生的搜索、识别、选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让信息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不要让他们在信息面前眩花了眼。

(2)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随着网络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学也随之兴起。与传统文学不一样,它以调侃、诙谐的风格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些网络文学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有时不规范的语言也对学生的语言学习造成了障碍,为教师致力于学生语言的纯洁和规范带来了困难。

很多电影、电视剧因为对学生的性格等各方面负面影响比较大,在电视台被禁止播放,但是在网络上却非常盛行。对偶像的盲目崇拜会遏制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教师的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3. 网络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网络文化对学生有着不可抗拒的魅力。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面对网络,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的不仅是阅读,而是选择。该如何引导学生,才能使他们正确地看待网络文化和运用网络资源,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很长时间内将会成为困惑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的出现和盛行给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语文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谁能够熟练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能善于利用网络资源,谁就能成为新时代优秀的语文教师,这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个网络时代的教师,我们拥有了最大的“图书馆”,可以随心所欲地拜任何一位自己景仰的语文界同仁为师,观摩他们的经典课,可以无障碍地发表自己的文章,只要够精彩,总会有赏识的人。网络时代,给了想要成功的教师足够的空间和条件。

8.百年塑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篇八

黑天鹅的执着坚贞让素来严谨理性的德国人为之感动不已,遗憾的是,这段爱情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那只“白天鹅”不过是一只天鹅状小船,是个不折不扣的塑料制品。塑料制成的“白天鹅”竟然能赢取黑天鹅的芳心,这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领略到了现代塑料制品的魅力。

这是塑料的发明者亚历山大·帕克斯当初所不敢想像的。作为摄影爱好者,帕克斯在用樟脑处理一种摄影所使用的材料——“胶棉”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一种可弯曲的硬材料,他将其命名为“帕克辛”,这就是最早的塑料。他利用“帕克辛”成功地制作出了梳子、笔、钮扣等很多物品。只可惜帕克斯不太具有商业头脑,在后来的商业运作上赔了钱,更可惜的是帕克斯没能坚持并改进自己的发明,最終拱手让出了这一蕴藏着无限财富的机遇。

19世纪,美国开始盛行台球运动,当时台球是用象牙做的,但随着非洲的大象不断减少,无奈之下,台球制造厂的老板悬赏1万美元征求可以代替象牙做台球的材料。一个来自纽约的印刷工约翰·韦斯利·海亚特经过多次尝试,在“帕克辛”制造工艺的基础上,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可以替代象牙的新材料,海亚特称之为“赛璐珞”。海亚特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对自己的发明进一步研究改造,用“赛璐珞”来做马车和汽车的风挡以及电影胶片等等,从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的先河,海亚特因此被誉为美国塑料工业之父。

但是,不论是“帕克辛”还是“赛璐珞”,它们都不能耐高温。1907年,比利时裔美国人、化学家利奥·贝克兰发明了由苯酚和甲醛组合而成的聚合树脂,即酚醛树脂。它不但能耐高温,而且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制造的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合成塑料,“塑料之父”的桂冠也因此顺理成章地落到了利奥·贝克兰的头上。

20世纪30年代,聚酰胺——“尼龙”在美国问世,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合成纤维。它的出现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稍后不久,另外两种合成纤维——聚酯纤维(“涤纶”)和丙烯酸系纤维(“腈纶”)也相继问世,它们和尼龙一道把传统纺织品产业冲击得七零八落。当时著名的“棉花王”布萨克为抵制合成纤维,曾作过殊死的拼搏。他痛恨一切化纤制品,极力主张人们穿天然纤维制品。但是在坚持斗争了18个月之后,他还是投降了。

时至今日,塑料家族的成员不断扩大,它们使我们的生活——从制造到交通,从时装到餐饮——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学校里,你的钢笔的外壳是塑料的,你的铅笔刀刀把是塑料的,你的书包是合成纤维的;在公共汽车上,如果你坐着,座位是塑料的;如果你站着,拉环是塑料的;回到家里,电话机的外壳是塑料的,电视机的外壳是塑料的,连你经常看的DVD碟片也是塑料的……

目前,一台塑料坦克的样品正在苏格兰接受检验,它穿着用多层加固的塑料制成的、可以脱掉的装甲,重量大为减轻。设计中的多层塑料能够经受得住导弹的打击,甚至能够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或自动改变自身色彩,以隐蔽自己。

塑料制成的飞机则早已试飞成功。例如美国的轻型飞机Avtek400,其机体的铝制部件全部用塑料材料替代,不但减轻了飞机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绝缘性能好,抗腐蚀能力也大为提高。

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塑料会在我们的血管里流动?这不是天方夜谭。2007年5月23日,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专门举行了一次展览,主题是“塑料学——塑料制造百年史”。展览组织者艾理森说,在未来,科学家能用塑料制成类似于血红蛋白的分子,这种分子不仅容易获得,而且比我们人体内的血红蛋白更易输送和保存。

100年来,塑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惊喜。可是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这些惊喜原来是有代价的,而且这代价如此昂贵!

塑料的最大问题是很难自然降解,如果将其填埋在地下,会破坏土壤的通透性,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的生长;如果将其焚烧,又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严重污染环境;如果塑料袋、塑料饭盒等“白色垃圾”的碎片混杂在泥土、草丛、河水、海水中,很可能会和食物一起被野生动物吞进胃里,威胁到它们的生命。目前,全球每年塑料产量动辄好几亿吨,这对于地球的承受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解决的办法也有,比如将废旧塑料回收再加工,比如研制可以自然降解的新型塑料,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做法是要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比如拒绝使用不能自然降解的塑料袋,拒绝购买过分包装的商品,不乱扔垃圾,自觉将垃圾分类等等。

(222111江苏省赣榆县海头中学)

9.世界杯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作文 篇九

世界杯于6月9日来到人们身边,它像一场“大雨”浇灌着人们。从6月9日开始,人们都在谈论世界杯。世界杯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世界杯像一场“大雨”,世界上每一个人都被它浇灌。球迷们对“大雨”趋之若鹜;而那些伪球迷也无一幸免;那么,那些对足球一点也不感兴趣的人呢?也被这场大雨浇的焦头烂额。世界杯这场“大雨”下的可真够大的!每个人都被它变成了落汤鸡。

世界杯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每个进球、每次胜利、每次球员的欢呼,不仅球员高兴,我们也会高兴,全世界人都会因这粒进球欢呼。难道不是吗?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国队出线的那天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大街上高声欢呼。我看到北京城里到处是红色的海洋,到处是欢乐的气氛,就像人们把往年中国队失败的心情得到了洗礼。这难道不是世界杯给人们、给中国人带来的快乐吗?06世界杯LOGO是笑脸和足球,它代表足球给人们带来的欢乐。世界杯是快乐的象征!

世界杯有出线,就会有淘汰。有欢乐,就会有痛苦。这就是世界杯的魅力所在,这就是残酷的竞争。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肯定会有人晋级,会有人淘汰。在乌克兰与瑞士的.对阵中,瑞士队最终以3:0的比分在点球决战中告负。我虽然支持乌克兰,但当我看到乌克兰队员打进第三粒入球时乌克兰的全体人员跑上球场欢呼时,我并没有因为乌克兰赢得比赛而感到快乐。相反,我看到渐渐远去的瑞士队员心里怅然若失,我知道,他们该收拾行囊回家了,他们的世界杯之路已到此为止。再见到他们,将在四年之后!我感到四年是多么的遥远。已经离开的球队有二十四支了,他们像英雄一样离开,他们也曾和胜利的球队一样为我们带来了欢乐,但他们的离去却是痛苦的!

10.三线军工给贵州带来了什么 篇十

到了1979年,中央下了一个文件,结束军管。军工体制实行省部双重领导,以地方为主。这一“为主”,可忙坏了地方。省委急于抽调干部组成国防工业办公室和国防工业政治部还有一个专管小三线的第五机械工业局,共约一百五十多人。

我便在这时被抽调去省国防工办。是“集体转业”,同去的共三人,袁明伦、帅开河和我。在此之前,我们都是团省委党的核心小组成员,并各人兼有实职。就我个人而言,蓝亦农、张荣森两年多以前到贵州主政后,从各“干校”选调800人上工业,我便是其中之一,1970年初到化工系统的赤水盐化厂搞了两年后因“文革”时期中央有关部门拨不出资金上不去,我遂调回至省革委政治部组织组,实际是从事恢复重建共青团的工作。一年以前召开了全省团代大会,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我从1974年干到1985年调省委组织部为止,共11年。11年的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特别是像我们这类中年人(42岁)。要想成为一个技术人员是不可能的。因此立下志愿:熟知主要军品性能,成为企业管理行家,何况有赤水两年办厂的基础。那11年间,我随同刘兴盛或自己带调研组跑了大部分军工企业。小三线的几个厂则至少蹲了一个星期以上。

由于刻苦工作和钻研,在这11年里我的职务多次提升,从进去时的中层干部到了不折不扣的“一把手”。这期间对全省军工有了深入的了解。据我的了解,它们不仅为国防做出了贡献,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付出了辛劳,多方面地产生了影响。

对三线建设的得与失,争论还在继续,但不管最后的结论如何,或者是否能有结论。三线建设,确是抹不去的历史存在。据我所知,军工企业不仅对国防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而且现在还在继续作出贡献(如卫星以及探月工程上的零部件)。更为重要的是它在完成军品生产的同时,为贵州这块贫穷的土地,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作出了不平凡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促进了贵州工业化的发展

三线建设以前,贵州是一个既贫穷又落后的农业省份。一切以农业为中心,省委工作团在贵筑县白云区搞了土改试点后,接着在那里搞农业互助合作试点。创建了闻名全省的赵树华互助组和尖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白云区便迅速成为省里一张独一无二的名片。什么人来了都往那里带,什么事都在那里试点。省、地、县三级领导包括当时的西南局也不停地往那里跑,甚至连军队转业这样的事,也拿该区作为试点。那些年(1958年之前)的白云区,可以说车水马龙,极一时之盛。随后,各地区也先后推出了本地区的“名片”,毫无例外都是农业的点。说到工业,那时仅有矿山机械厂(当时叫中曹机械厂)等极少数企业,而且全用的是皮带马达,这已经就算最“先进”的了。不断有单位结合学习第一个五年计划,组织职工去感受“现代化”企业的前景。三线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首先是贵阳成了四条铁路的汇集点,六盘水建成了三个现代化煤矿和水钢。至于军工,三个基地和总后、小三线的建设投产,为这块贫穷的土地增加了金属切削设备和锻压设备二万多台,装备了百多个生产工厂。

对贵州经济建设注入了更高科技含量

前面已经说过,当时贵州工业既少又落后,普遍还是皮带马达。三线建设的军工企业,已是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皮带马达普遍被淘汰,最低使用的是电动机,至于当时较先进的数控机床和程控机床,在许多军工企业中并不罕见。更为重要的是,军工系统有一支能打硬仗又能创新的科技队伍。据统计,当时军工系统的技术人员占全体职工的15%左右,还不包括那些自学成才,或在各种专科学校毕业,经过几年实践成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者在内。而这两类人才又往往在工厂中最为人们所欢迎。在这支科技队伍的带动下,三线企业曾经在军用产品和民用产品两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有的本身则是军民两用产品,例如061梅岭化工厂的“纽扣”电池,便是典型的军民两用。也有在军用产品上获得无比辉煌的。如083基地38研究所的王小谟,曾以他为主,研制成功“三坐标雷达”。这种雷达在当时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价值。它的特点是:方位、高度、速度,同时显示,同时算出。在此之前,三项指标需分别显示和计算,后然合成。往往计算出来时,一个“马赫”速度以上的飞机早已无影无踪了。这一创建解决了难题,因此除了授奖之外,王本人和贵州省农业上有“红水河上女财神”之称的李桂莲被特邀到北戴河度假。回来时,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曾经在省委17号的小院里接见过他们,是丁廷模和我以及副省长徐采栋陪同接见的,我至今仍保留着那次接见的照片。

大上民品,为市场注入活力

军工历来产品单一,以军为主。上世纪80年代之后,军品逐渐减少,便逐渐提出了一个“军民结合”的问题,但为许多老军工所不接受。后来在整党中,省国防工办机关以“军品民品”以谁为主的问题统一思想,辩论了十多天才终于统一了认识:省级工办这样的机关应当立足地方,以民品为主。并采取措施,设立民品办公室,调061副主任(副局长)詹文雅为民品办主任。后来形成了一个口号: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至此,总算有了方向。成批的生产民品,并成为支柱产业者,当数011基地的平水机械厂。平水本是011系统的大修厂,平时机器有了小毛病,厂方便自己处理了,加之军工企业都是新建单位,要送到大修厂来的设备并不多,因而他们的成批量生产民品有点逼上梁山的味道。他们的合作单位是贵阳卷烟二厂。那时已经到了卷烟接上过滤嘴才能称“高级”,但全国当时能生产这种过滤嘴机的企业,只有上海的一家,全年产量有限,供不应求。贵烟二厂为了打开卷烟销路,便通过011副主任高峰,找到平水洽谈。在两厂员工共同努力下,他们完成了yc15接嘴机的生产,后来又研制了800型横包机组,一直干到上世纪90年代。红阳机械厂,是一个只有600多人的橡胶塑压件专业厂。他们生产的汽车密封条,供应了全国200多个汽车厂家,一汽、二汽、天津大发、上海大众等都使用了他们的密封条。后来该厂厂长张军也升级为011基地一把手,可谓小厂办大事的典型。据统计,那些年间,三线军工企业生产民品3000项,其中科研成果900多项。实现了“四个转移”,即:由单纯军品转为面向四个现代化;由单纯经营转为联合发展,专业化协作;由不关心地方经济转为为地方经济服务;由初级民品生产转为高级民品生产。

坚持了清廉之风的传统

作风踏实,生活清廉,这本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在军管时期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军工企业一般都坚持了这一传统。我们第一次去061的总装厂时,厂里并没有因为省的领导来了远接远送,直接就去总装车间参观。到了十二点左右,宣布休息,吃午饭。我以为是到食堂,甚至食堂内的一个小餐厅。谁知却是几个厨工抬了几个抬盘进来,每人面前一份。原来是一碗蒸饭,上面盖了一块肥肉。书记和厂长却告辞回家吃饭去了,声称饭后请大家稍作休息,两点前他们准时回来。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和011基地副主任张春阳带领二十余人进驻某厂开展整顿企业试点。这样庞大的队伍,只能住在厂的招待所。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都和一般住招待所客人一样,买票排队打饭,厂里并没有为我们单独开伙,厂领导更没有一次陪餐。

三线军工给贵州带来了什么,就谈这些,其实也不止这些,由于篇幅有限,到此为止。

三线军工建设确也有缺点,例如布局上的“山、散、洞”;追求自我配套加上军工神秘论故而缺少专业化协作,每个基地都有一个大修厂,连机械也不愿让人知道是什么样子。现在持反对意见者,大多抓住这些确实存在的问题不放,因而得出了一个三线建设“得不偿失”论。从贵州本土的角度来看却不是这样,有学者们认为三线建设是贵州这个移民省的又一次大移民,是不叫西部大开发的大开发。当然了,军工的辉煌,已成过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之后,人才外流很厉害,二是设备老化。唯一的优势是职工已换代,贵州人成了主体。不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吗?现在许多厂都是“献出的子孙当家”,填籍贯也许他们会填沈阳、上海、北京等等。但他们实实在在生在贵州、长在贵州,对贵州有天然的感情。相信,在当前省委的领导下,他们将利用自身的条件对贵州作出各种新的贡献。在新的基础上,再创前辈人没有过的辉煌。(作者系贵州省原政协主席)

11.互联网给酒店营销带来了什么 篇十一

以曾经因耗资3317万元港币购回圆明园生肖铜像而名声大振的保利集团为例,该企业近年来投入到艺术市场上的资金累计已达七八亿元人民币。此外,万达集团、今典集团、中凯集团、围城置业、天地集团、金轮集团等资本雄厚的企业也早就踌躇满志,纷纷试水艺术市场了。关于企业收藏对艺术市场的影响这个问题,显然见仁见智,但是,谁都无法否认,企业收藏对艺术市场格局的影响是重大而深远的。

企业收藏的动机何在?

据估算,在中国艺术品拍卖行业的总成交额中,国内企业的直接或间接投入已经占到了40%左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理由问,企业收藏的动机何在?经验地看,企业收藏的主要动机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为投资工具

马尔科姆·吉在对法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研究后发现,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热衷于在艺术市场上大显身手。不仅因为他们的财富惊人,而且因为他们精通大额的风险投资决策。因此,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这些商业人士和金融家看来,艺术品显然是一种不错的投资工具。事实上,国外的许多银行都把3%左右的利润用于艺术品投资。例如,德意志银行下属的250多家分行就在进行着公开的艺术品投资。迄今为止,该银行已经收藏了超过10000件艺术品,比德国现代美术馆的艺术品数量还要多。

2.满足高层需要

《企业艺术》一书的作者马托瑞纳在对1000多家美国企业的收藏行为进行调查后发现,超过70%的企业都宣称,该企业的收藏行为源自首席执行官的个人兴趣。他进一步指出,当企业的控制权和决策权被集中起来时,企业高层决策者就有可能从企业的收藏行为中获益。因为他们可以将股东的财富用于个人的在职消费。事实上,不少企业的收藏主攻方向确实与该企业高层的个人兴趣非常接近。例如,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就坦言:“开博物馆一方面是我的个人爱好,另外,也是天地集团在文化产业的尝试。”出于类似的原因,富华国际集团创办了北京紫檀博物馆,金轮集团创办了金轮艺术馆。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一而足。

3.通过收藏避税

从理论上讲,如果企业不准备将艺术品转让出售,而是作为文化消费。那么,在企业做账的时候,就应该将购买艺术品的开支直接计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果支出数额太大,也可以将其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然后,在一定的年限内分摊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如果企业不准备永久持有艺术品,而是打算待机出售。那么,在企业做账的时候,则应该将购买艺术品的开支作为一种投资方式,计入“长期投资-其它投资(艺术品投资)”。在将艺术品顺利转让之后,再注销该项长期资产。而转让收入与购买支出的差额则应该作为“投资收益”来处理。但是,近年来,中国的税务部门已经开始注意到,一些企业将艺术品投资的开支算作该企业的“经营设施”项目,摊入到企业的经营成本中,以此减少企业在账面上的赢利数额。由于“经营设施”年年都要折旧,最后将折得所剩无几,成为零资产。然而,艺术品实际上却未必在贬值(甚至在不断升值),最后还可以合法地转归个人。某些企业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少甚至规避税收的目的。换句话说,企业的收藏行为确实有避税之嫌。

企业入市是利好消息?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闫振堂指出,在该协会注册的5000多名正式会员中,企业家约占20%,而且,申请入会的企业家现在仍然络绎不绝。不仅如此,目前活跃在北京、上海等地各大拍卖会上的新面孔,70-80%都是企业家。据南京赤马画廊总经理马葆群透露,在南京的房地产领域,目前至少有二三百个企业家在进行着较大规模的艺术品投资。浙江省文化文物管理办公室稽查队副队长卢炳均透露,仅在慈溪和宁波两地,艺术品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家,就有二三十位之多。中联国际拍卖公司书画部总监夏锄则指出,在许多拍卖会上,一些熟悉的面孔频繁露面。江浙富豪现在像炒房子、炒股票一样炒艺术品。举例来说,如果他们对某个画家的作品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先把这个画家的所有作品买断,然后囤积起来,再斥巨资进行宣传、包装和炒作之后,将这些作品适时抛售。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希勒在对美国证券市场进行长期研究后感慨道:“新闻媒体无论是在为股市变化进行铺垫,还是在煽动这种变化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似乎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迹象。就短期的经验观察而言,我们实在没有足够的理由认为,企业入市是所谓的利好消息。

收藏门槛“水涨船高”

北京荣宝拍卖公司办公室主任王为认为,由于市场价位被一步步抬高,传统的收藏者和一般的艺术品经营商将与精品市场渐行渐远。以企业家为代表的新富势力成为了这个游戏的大玩家,从某种意义上讲,收藏的门槛显然正在“水涨船高”。举例来说,从2000年1月到2004年6月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陆俨少的书画作品除了在2000年底有过一个比较明显的速涨速跌行情以外,几乎一直在持续盘整。但是,自从2004年6月26日,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陆俨少创作的《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被天地集团董事长杨休以6930万元的“天价”夺得之后,陆俨少书画作品的总体行情开始明显地启动。

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认为,正是由于陆俨少的“天价”作品《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在艺术界和收藏界的备受关注,才带动了陆俨少其他书画作品价格的普遍上涨行情。值得一提的是,据杨休透露,早在拍得陆俨少的《杜甫诗意图百开册页》之前,他对陆俨少的书画就已经研究了多年,并且已经收藏了大概四五十张陆俨少的书画作品。这不能不让人产生一些有意思的联想。

资金来源决定市场前景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凯夫斯指出,早在1970年代,一些企业就将艺术品视为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对冲工具。在适当的时候,企业也会将艺术品卖出,以实现资本利得。马托瑞拉的研究也证实:“1980年代,就有1000多家美国公司在从事艺术品的收藏活动,他们在一些区域市场上购买的当代绘画作品,已经占到了市场总销售量的50%。企业的收藏行为通常开始于企业利润丰厚,现金流充足的时候。而在企业经营的困难时期,或者企业控制权发生变革的时候,企业通常会出售这些艺术品。”

企业在艺术市场上投入的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是企业积累的闲置资金;第二则是企业不断产生的“现金流”。这些资金的来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企业的收藏行为和艺术市场的前景。在艺术市场上投入的资金已经超过亿元的北京瑞宝赛博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邢继柱表示,自己购买艺术品的数量和时机,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现金流”情况,他决不会把事关企业发展前途的资金投入到艺术市场上。徐龙食品集团董事长徐其明则坦诚地说:“这么大的企业,谁知道以后会不会有个三长两短呢?万一有个需要,死钱就应该变成活钱。”

企业入市的资金来源情况使得我们对企业收藏的前景,以及由于企业入市而给艺术市场所造成的影响都不持乐观态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在运作良好、资金充裕的背景下,抱着各不相同的动机入市的。这就意味着,这些企业很有可能会由于日后的经营不善、资金短缺、高层易帅和企业政治等诸多原因而将艺术品大规模地出售变现。不仅如此,由于经济环境变化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都是一种难以有效规避的系统性风险。因此,一旦经济环境稍有变化,实际上很容易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预料到,当许多企业大规模地抛售艺术品时,将会给艺术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巨大冲击。

当然,企业收藏与企业家收藏实际上是两种大不相同的收藏行为。尽管对于许多民营企业而言,二者的区别并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我们承认,作为个人行为的企业家收藏显然无可厚非,但是,像某些企业那样在艺术市场上不计成本、一掷万金、哄抬价格、醉心炒作的举动,无论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而言,还是对整个艺术市场来说,都是不负责任和前景堪忧的。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上一篇:一年级语文教案上册下一篇: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