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2024-08-04

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精选6篇)

1.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篇一

某镇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为了进一步做好某镇的计划生育工作,根据省、市、区计划生育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要求,结合我镇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特制订如下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

一、目标任务。

真正把计生工作责任落实到人、把服务落实到人、奖惩落实到人;将计生工作成绩与面子、票子及位子挂钩,落实“三丢”责任制。

二、动态管理内容及对象

(一)动态管理的内容

某镇计划生育层级动态管理内容包括:户籍人口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完成率和户籍人口查环查孕率(以下简称“两率”)。

1、户籍、流动人口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完成率:街计生办以每月为一期,按区下达的长效避孕节育措施任务量,结合各村(社区)自身库存数的5%下达落实长效措施任务数(不足1人的按1人计算),要求100%按时完成下达的任务数。

2、户籍人口查环查孕率:我街每年1、5、9月为户籍人口查环查孕月,查环查孕率统计截止时间定为4、8、12月底,共三期。按照各村(社区)应查人数,要求查环查孕率为100%(空挂户不纳入应查人数)。

(二)动态管理的对象:各村(社区)两委干部(含非“两

1委”的计生专干)、计生办工作人员。

三、动态管理措施

镇对各村(社区)落实动态管理内容不到位的相关责任人实行“三丢”(丢面子、丢票子、丢位子)处罚。

(一)对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按照《某镇计划生育村(社

区)奖惩办法》给予表扬奖励;

(二)连续两个月未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三)连续三个月未完成任务的,按照《某镇计划生育村

(社区)奖惩办法》给予经济处罚;

(四)连续四个月未完成任务的,按照《某镇计划生育村

(社区)奖惩办法》给予经济处罚,并由街党工委书记进行诫勉谈话;

(五)连续五个月仍未完成任务的,由镇党委、镇政府给

予“一票否决”。该村(社区)书记、计生专干是党支部成员的,由镇党政班子会议决定,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丢位子”处理。

四、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自2011年月日起施行。

2.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篇二

关键词:连续排班,层级管理,护理质量

护士层级管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连续性层级小组责任制排班 (APN班) 则是护理层级管理的最佳体现。连续层级小组责任制排班是将不同层级、不同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的护士分成3个小组进行排班, 通过调整各班工作职责, 合理安排人力资源。通过小组导师制形式的层级培训与管理充分发挥了临床高年资护士的骨干作用, 使初级护理人员在高级护士的指导帮助下, 有了专业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真正起到了传、帮、带作用。我院于2008年3月开始实施连续层级小组责任制排班, 取得良好效果。现将实施方法与体会报告如下。

1 排班方法

1.1 分组方法

我科在编床位43张, 共有护士16人, 除护士长安排行政班外, 将15名护士分成3个小组, 每组5人, 按护士年资与职称、能力实行新老、强弱搭配, 每组组员固定, 分别设置1名责任组长由高级责任护士担任, 组员由2名初级责任护士与2名初级护士或助理护士组成。

1.2 岗位设置要求

1.2.1 高级责任护士

科室民主选举产生, 报护理部审核批准, 任职条件为大专以上文化, 主管护师以上职称, 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教学能力。

1.2.2 初级责任护士

护理师职称或临床工作满5年以上, 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

1.2.3 初级护士

取得护士执业证, 临床工作满1年以上。

1.2.4 助理护士

正规护士学校毕业, 尚未取得护士执业证。

1.3 班次时间

A班早上07:30~15:30, 安排5人, P班15:00~22:30安排3人, N班22:00至次日08:00 安排2人。

1.4 排班原则

A班成组, PN班成组, 休息成组, P班组长交班给本组的N班组员, 双N班新老护士搭配。

2 岗位职责

2.1 高级责任护士职责

带领初级责任护士与夜班床边交接班, 检查晨间护理质量与病人检查、治疗、护理措施落实情况;负责病人入院、术前后、住院、出院宣教;重点关注危重、疑难病人的护理;参加医疗查房, 加强医护配合;对病人做出正确评估, 指导下级护士运用护理程序落实整体护理;及时记录、检查、修改下级护士的护理记录。

2.2 初级责任护士职责

主要完成责任班工作, 包括病人病情观察;护理计划、措施的制定、落实;护理记录书写;落实初级护士培训及护生带教工作等。

2.3 初级护士职责

主要完成医嘱录入、输液、加药、接瓶、更换床单、铺备用床、基础护理操作等辅助治疗、护理工作。

3 排班优点

3.1 人力资源安排更加合理

增加中午、夜班繁忙时段的人力, 人力资源均衡, 护理措施落实到位, 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

3.2 加大质控力度, 落实过程质控

A班、P班共15 h均有责任组长在岗;交接班责任组长交班, 掌握病人的病情、治疗和护理;及时检查夜班护士工作质量, 对当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 及时发现护理安全隐患, 保证护理安全。加强健康教育:责任组长完成病人入院到出院的健康教育, 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也加强了整体护理的内涵。病人满意度提高:A班、P班责任组长在岗, 满足了病人不同时段的需求, 及时收集病人的意见与建议, 帮助病人解决疑难问题, 让病人得到更优质服务, 加强了医、护、患之间的沟通, 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有效减少了医患矛盾和纠纷的发生。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提高:取消原来小结式记录, 采取实时记录, 责任组长每天修改与审核下级护士病历书写情况, 及时发现护理病历存在的问题, 及时提出修改意见, 不断提高护士书写护理病历的能力和质量。危重病人管理:危重病人护理是责任组长重点关注的对象, 保证了危重病人评估、护理措施的落实。开展三级护理查房:护士长或责任组长可随时组织三级护理查房, 使病人护理措施落实更加到位, 同时加强了护士双向培训, 不断提高护士专科理论水平与护理技术。

3.3 落实层级培训

科室按照护士层级制订培训计划, 包括基础培训及专科培训。护士成组排班, 落实组长导师责任制, 组长负责本组组员的工作质量监控与培训。按照每月的培训计划, 实行小组培训、小组考核, 组长根据组员需求及工作情况自主安排时间组织护士培训与考核, 使护士培训与考核有效落实, 使年轻护士迅速成长, 提高护理质量。

3.4 落实层级管理

分层级合理使用护士, 使护士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 高质量完成本班工作, 一级自我监控到位。护理质量监控到位:护士成组连续性排班, 组长可以随时对组员的工作质量进行监控, 使各项护理工作更加落实到位, 减少护理差错与纠纷的发生。科室管理形成护士长-责任组长-护士三级管理架构, 不仅减轻护士长工作压力, 使护理管理更加细致、到位, 同时使护士人才梯队建设更加完善。

4 院方保障措施

取得医院重视与支持, 责任组长享受医院一定的津贴补助, 绩效工资分配体现层级差距。院部通过多次举办责任组长培训班, 增加责任组长外出学习机会等方式, 不断加强责任组长培训, 提高责任组长内涵。 增加夜班护士班车接送, 保障护士交通安全, 解决护士后顾之忧。适当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实现夜班双班制, 贯彻《护士条例》保证护士合法权益, 保障护理安全。

5 讨论

3.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篇三

泉质安监〔2011〕57号

各县(区、市)质量、安全监督站:

为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有关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52号)、《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闽教综[2011]14号)、《2011年下半年度泉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层级监督管理工作计划》(泉质安监〔2011〕38号)等文件要求,促进各县(市、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机构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的共同提高,确保全市校安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质量安全的进一步提升,泉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于2011年8月至9月开展全市校安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质量安全专项层级检查。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查对象为全市在建校安工程,检查重点围绕工程基建程序执行情况、工程实体抽查抽测、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安全行为、现场实体质量安全情况、质保资料、质量安全动态管理工作情况等,每个县(市、区)随机抽查抽测在建工程1个(特殊情况除外),采取抽查工程有关资料、查看现场质量安全、抽测工程实体的方式。共抽查了8个校安工程,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2.4万平方米。共发现513个存在问题及隐患(按单一问题划分统计),发出8份工程专项层级检查意见书。对7个工程进行砼尺寸抽测和砼强度回弹(一工程因施工进度为二层梁板砼结构,底层柱及二层梁板尚未拆模,砼龄期未到,现场没有堆放钢筋,未能进行抽测)。责令全面停工工程3个(泉港区圭峰中学学生宿舍楼、晋江市茂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鲤城区明新中学学生宿舍楼一期工程),结合省厅专项检查所发现问题进行整改的工程1个(永春县第四中学教师宿舍楼),建议按动态管理有关规定给予相关责任人动态管理违规记分工程6个(泉港区圭峰中学学生宿舍楼、晋江市茂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惠安县锦水小学综合楼、安溪县梧桐中学石泉教学楼、鲤城区明新中学学生宿舍楼一期工程、石狮市石光中学子备楼改建工程)。

通过检查发现:⑴除部分工程外大多数校安工程均能履行基本建设程序;⑵工程有关责任主体大多数能认识到校安工程的重要性,较好地履行各自职责,质量安全行为基本能符合有关规定要求,也发现部分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存在不少问题;⑶工程实体抽测结果大部分符合要求,部分工程抽测发现工程实体受力构件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混凝土结构尺寸偏差明显等较重大问题等;⑷工程实体质量、现场施工安全基本处于受控状态,部分工程存在一定数量质量、安全问题,且发生频率较高,其中部分涉及重大危险源问题;⑸部分工程质保资料不同步、不齐全,存在问题;⑹大部分监督机构动态信息系统实施情况较好,部分监督机构意识则相对薄弱,管理力度不强,未按有关规定对存在质量安全违规行为的责任人实施动态扣分管理等。

二、存在主要问题

㈠基建程序执行

除部分工程外其余校安工程均能履行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具备施工许可证,报监手续基本齐全,部分工程因多种原因尚未办理施工许可证。

㈡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

工程大部分参建责任单位基本能履行各自职责,贯彻落实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有关文件要求,质量安全行为基本符合标准,部分责任主体质量安全行为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

1、部分施工、监理项目班子组成未送备案或与备案不符,人员配置少于规定的最低配置人员数,配置不合理;

2、部分人员未到岗履职,人员变更未办理变更手续,部分工程存在代行职责、代签字现象;

3、部分工程质保资料不完整、未同步,存在缺漏错误、签证不全;

4、部分《监理工程师通知单》无整改回复;

5、个别工程地基基础分部尚未办理验收手续已隐蔽,地基验槽记录无法提供;

6、部分工程监理档案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等;

7、个别检测单位的检测报告有关数据不符合规范要求,检测结论错误;钢筋原材重量偏差检测样品不符合要求(端头不平)等。

8、部分预拌砼公司存在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生产配合比控制不严、原材料进场(厂)未按要求抽样检验(复验)等问题。㈢工程实体抽查抽测

柱墙砼抗压强度抽测结果部分未达到设计要求(砼强度推定值低于设计强度等级最多5.2 MPa、最少1.9 MPa),共抽测了6个工程的17个构件,其中2个工程的所抽测6个构件均达到要求(德化县后所小学教学楼、石狮市石光中学子备楼改建工程),2个工程的所抽测构件中部分达到要求(安溪梧桐中学石泉教学楼抽测3个构件达到要求的2个,晋江茂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抽测3个构件达到要求的1个;鲤城区明新中学学生宿舍楼一期工程抽测3个构件达到要求的1个,其余2个构件碳化深度大于2.0mm,应钻取芯样进行修正后确定),1个工程的所抽测3个构件均达不到要求(泉港区圭峰中学学生宿舍楼)。

共抽测了5个工程、43个部位的板厚,其中3个工程、8个部位的板厚偏差不符合要求(晋江市茂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板厚偏差不符合要求部位所占比例较大),板厚偏差不符合要求的均为正偏差,最大偏差﹢21mm,应请设计单位验算是否满足要求。

垂直度抽测3个工程中有1个工程的抽测结果部分不符合要求,最大偏差13mm(晋江市茂峰中心小学教学综合楼)。柱截面尺寸偏差抽测2个工程均存在部分抽测结果不符合要求,大部分为正偏差,最大正偏差﹢10mm(泉港区圭峰中学学生宿舍楼),最大负偏差

4.各层级护士任职资格 篇四

一.护理组长任职资格:

① 具有主管护师或护师以上技术职称,本科或大专以上学历,临床专科护理业务知识较为扎实,基础与专科护理技术熟练,有一定的教学和管理能力。

② 掌握护理基础理论,有关医学基础知识及本临床科室学习疾病护理学规,了解学用的临床检验及本科特殊检查的方法、临床意义。

③ 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为人正直,待人诚恳豁达,有一定的进取心和事业心,身心健康。

二.责任护士任职资格:

①. 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护师,护士以上技术职称,并有本专科两年以上工作经验。②. 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专业护理技术操作,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能,掌握学用急救技术,能解决本专科常见护理问题。

③. 具有护理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有进取心和事业心,有奉献精神。

三.主班护士任职资格:

① 具有大专或中专以上学历,具有护师或护士以上技术职称,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带教能力。

② 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能及专科相关理论知识。

③ 具有护理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有进取心和事业心,有奉献精神。

四.治疗护士任职资格:

① 具有大专或中专以上学历,具有护师或护士技术职称。

② 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本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理论知识扎实。

③ 具有护理人员的良好职业道德,身心健康,有进取心和事业心,具有团队精神。

五.辅助护士任职资格:

① 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国家注册护士。

② 掌握基础知识,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沟通能力。

③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心健康。

六.护理员任职资格:

① 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

② 具有能在护士指导下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及其他所规定工作的能力,有基本的人际沟通与合作能力。

5.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篇五

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与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区别

1、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是为了完成安全生产目标而制定的责任书,重点强调安全生产目标。是安全生产责任书的一个内容。包括:职责、控制指标、工作目标、检查考核、奖惩等。

2、安全生产责任书:是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具体体现,重点强调安全生产责任(职责),包括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整个企业和相关方每个领导、部门、职工的职责所要求的全部内容。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层层签订,一级对一级负责。

6.层级安全生产责任书 篇六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机动车数量和驾驶人数量迅猛增加, 机动车辆家庭化、驾驶人非职业化己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 我国道路交通环境复杂, 交通基础设施状况不尽人意, 造成一系列的交通拥堵、交通环境和交通安全等问题, 交通事故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1]。2010年, 我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近24万起, 造成约7万人死亡、28万人受伤, 直接财产损失达9.1亿元, 全国万车死亡率为3.6, 从伤亡人数和万车死亡率来看, 交通安全管理形势依然很严峻。由于多数交通事故与驾驶人人为因素直接相关[2], 所以关于驾驶行为的研究一直是交通安全领域的1个热点。

早期开展的驾驶行为实验研究多是在真实道路环境中进行的, 而这些实验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并且考虑到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 无法进行一些风险性较高的驾驶行为测试, 例如紧急避撞行为。然而, 伴随着高度仿真驾驶模拟器的出现, 研究者能够召集实验人员在安全、可控、高仿真的模拟环境中进行复杂的动态驾驶实验, 采集实验数据, 分析驾驶人在特定驾驶环境下的驾驶行为表现, 评估各种驾驶干预因素的安全效果[3], 而且不会对驾驶人造成伤害。因此, 近些年来, 高度仿真驾驶模拟器已被广泛应用于交通工程学、驾驶行为心理学领域, 并在人机工程、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EI-Complendex数据库的文献统计结果显示, 驾驶模拟器相关研究在驾驶领域中的文献比例从1987年至2012年的9%持续上升到28%, 见图1。

1 驾驶行为模型研究

国内外针对驾驶行为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驾驶行为模型展开。有关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车辆行驶区域分析理论[4], 而当时研究者们提出的行为模型分析多为机械式, 很少考虑驾驶人的个人主观因素。从60年代开始, 驾驶人因素 (例如, 情绪状态、冒险性行为等) 逐渐得到关注并被纳入到驾驶行为模型考量中。到了80年代, 层次控制结构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驾驶行为领域的发展, 有研究者将驾驶行为分为3个层次:任务层、规划层和操作层[5]。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研究者开始将认知心理应用于驾驶行为分析, 将低层次车辆基本控制、高层次认知处理和决策整合到驾驶行为模型中[6]。国内尽管在该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近年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从单纯的工程学角度逐渐开始结合认知学、心理学, 这些模型主要集中在车辆跟驰模型[7]、车辆换道模型[8]以及用于车辆辅助驾驶系统的认知行为建模[9]。

2 驾驶行为干预因素

由驾驶行为模型的发展和演变可以看出, 由早期的机械式建模到后来引入驾驶人因素, 国内外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对驾驶行为模型的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然而, 相比之下应用层面上的驾驶行为研究则更多的集中于分析干预因素对驾驶行为和驾驶安全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伴随着高度仿真驾驶模拟器技术的改进和完善, 利用驾驶模拟实验研究驾驶行为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驾驶模拟器可以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场景输入, 进而加入干预因素, 然后检测驾驶人的驾驶操作行为, 研究不同情况下驾驶人的驾驶操作变化和注意力变化。图2给出了造成驾驶人注意力分散的主要干扰因素[10]。

2.1 车载设备干预因素

对于车载设备干预因素, 往往将其与驾驶模拟器结合用来进行智能交通安全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目前利用驾驶模拟平台评估新技术对驾驶行为安全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欧洲的INTERSAFE智能安全技术开发项目利用BMW驾驶模拟器对其各项技术功能进行驾驶行为模拟实验研究, 评估各项安全技术的功能及效果, 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对车载传感器的技术要求。在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智能交叉口安全技术对驾驶人行为影响研究方面, 实验结果表明向驾驶人提供冲突车流时距信息对改善老龄驾驶人和年轻驾驶人行为效果明显[11];车内红灯预警信号可以增加驾驶人在黄灯转换时的停车频率, 降低转换前的驾驶速度[12];声音预警信息有助于减少反应时间和交通事故率, 其效果与驾驶人的每周驾驶频率相关[13]。在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车内导航技术干预效果方面, 发现导航信息也可能成为驾驶任务中的超负荷信息, 例如显示屏与驾驶人视线距离设置不当时, 会对驾驶行为产生负面影响[14]。此外, 在防撞预警技术实验研究方面, 发现预警信息使得驾驶人对前方车辆紧急制动的反应变快, 从而降低了追尾事故的可能性[15];弯道预警技术可有效降低偏离车道事故和换道侧撞事故发生频率[16]。

2.2 非车载设备干预因素

对于非车载设备干预因素,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已利用驾驶模拟实验进行了驾驶人年龄[17]、性别[18]、饮酒[19]、驾驶疲劳[20]、药物[21]、疾病[22]等驾驶人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分析了广告标志[23]、手机[24]、MP3[25]、天气[26]等非驾驶人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 并试图将驾驶模拟器开发成为评判驾驶人的操作技能和评估道路安全性的应用性实验工具。

3 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

尽管以往的驾驶行为模型和驾驶模拟实验研究在基础理论层面和应用层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然而由于缺乏理论模型与实验应用之间的整合, 这些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驾驶行为安全研究多侧重于分析某种干预因素对某项或几项驾驶行为指标的单一影响, 难以在干预因素对驾驶人的事故风险的影响方面得出系统性结论。因此, 有必要建立系统的驾驶行为分析模型, 通过设计高仿真度驾驶模拟实验, 更深入、全面地研究干预因素与驾驶行为安全的关系, 为交通安全管理科学提供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决策依据。

据此, 笔者提出基于驾驶模拟实验的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 用以研究干预因素对驾驶行为安全的系统性影响, 见图3。该模型根据驾驶环境的复杂度及驾驶人可能涉及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将驾驶行为按低、中、高3个风险层级分类, 分别为基本车辆控制行为、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动态决策行为以及在紧急交通状况中的避撞行为。当某驾驶干预因素介入驾驶过程时, 各个风险等级的驾驶行为均可能发生变化, 进而对驾驶人的交通事故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利用该模型, 隋毅[27]研究了手机通话这一干扰因素对驾驶人驾驶行为的影响。在低风险等级中, 驾驶人在直线路段的行驶速度会随着手机对话难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中风险等级中, 通过交叉口时驾驶人因为使用手机通话, 导致认知能力降低, 因而遭遇黄灯时会作出错误的走停决策;在跟车阶段, 驾驶人使用手机通话时完成跟车行为的比例降低, 并且加速和减速反应时间增大, 对前车速度的敏感性降低, 车头间距增大。在高风险等级中, 驾驶人的避撞反应时间随手机通话难度的增大而增大, 手机通话使得驾驶人追尾事故率明显增加。

3.1 低风险驾驶行为

低风险层级对应某种干预因素下驾驶人在简单道路和交通环境中的驾驶行为。这种道路环境一般由直路、上坡、下坡、直角弯道及交叉口等简单道路线形元素组成, 不需要加入过多的周边车辆对驾驶人进行干扰。干预因素可以是不同天气状况、不同视距条件、不同驾驶人状态 (如手机通话、疲劳、饮酒等) 等。低风险层级主要评估驾驶人的基本车辆控制能力如车速控制、制动、转向、车道保持等, 基本的车辆控制变量见表1。

基于该层级式驾驶行为安全模型, 赵佳[28]等人研究了不同雾天等级 (无雾、轻雾、浓雾) 下驾驶人在直路、上下坡道及直角弯道上的驾驶行为, 属于低风险层级。研究发现, 雾的浓度增大使得驾驶人在上坡路段的车速显著降低;在弯道行驶时, 由于受雾天视距的限制, 驾驶人容易以较高车速进入弯道, 并且车辆的横向偏移随之增大, 造成了较高的弯道驶出比例。

3.2 中风险驾驶行为

中风险层级评估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动态决策制定行为。该层级对应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场景, 如在高密度、高速度车流中跟车、高密度车流下超车、陌生路网中路线选择、山区复杂路段中行驶、信号灯变黄 (红) 时驾驶人走停行为、不良视距条件下行驶等场景。该类场景下驾驶人需要不断地依靠动态的交通环境和道路状况, 实时的做出认知判断、决策反应, 进而执行动作。

中风险层级的风险程度介于低风险和高风险之间, 包含的场景种类较多, 目前该层级的研究多是加入某种干预因素后考察其对中风险驾驶行为的影响。以跟车行为为例, Broughton等[29]运用驾驶模拟器研究能见度对跟车行为的影响, 通过模拟雾天环境并控制可见度, 研究不同车速下的跟车行为。Ohlhauser等[30]研究了驾驶经验对跟车行为的影响, 在驾驶模拟实验中, 新手司机比熟练司机有着更长的反应时间和感知时间。Obst P等[31]研究了年龄与跟车行为的关系, 在驾驶模拟实验中, 老年人在认知上比年轻人慢, 在跟车时保持更远的跟车距离。

3.3 高风险驾驶行为

高风险层级中驾驶人需要对紧急交通状况做出响应, 这些紧急状况主要是指一些潜在的碰撞风险, 如追尾、侧撞、挤撞、正撞等。驾驶人在交通事故发生前需要不断监视周围车辆及环境的状态,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调整速度和车辆位置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一层级包含的风险最大, 复杂性也最高, 它可以评估驾驶人的综合认知能力以及生理、心理和驾驶行为上的协调性。

以往的高风险驾驶行为研究表明, 驾驶人在遇到紧急状况需要避撞时, 通常会采取3种方式对车辆进行控制:①通过转向盘使车辆横向运动从而达到避撞目的;②通过油门或刹车控制车辆的纵向运动避免与障碍物相撞;③转向与油门、刹车的同时配合使用。根据以上3种方式可将驾驶人的避撞行为具体分为制动、加速、转向、制动绕行和加速绕行等几类。根据157起档案事故的研究, 驾驶人肇事前的避撞行为种类分布见表2。李晓梦等人利用驾驶模拟器研究了驾驶人在不同碰撞事故中的驾驶行为表现, 研究结果显示针对不同的碰撞类型驾驶人倾向于采取的避撞行为不同[32] (见表3) 。在5种碰撞类型中, 大部分驾驶人都采取了减速避撞措施;在与行人相撞、正面碰撞和侧面挤撞中有超过30%的驾驶人采取转向措施, 在直角碰撞和侧面挤撞中还有一定比例的驾驶人采取加速避撞。

4 结束语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上的约定方式下一篇:新店开业的营销策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