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2024-08-06

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精选9篇)

1.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篇一

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及兴趣培养

高考改革后,三门统考课语文、数学、外语,其中外语可以多次参考,数学命题要大幅度降低难度,只有语文的广度、难度提升,最容易拉开学生档次。说得语文者得高考一点都不过分。国学复兴背景下,中高考试题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越来越多,学好国学才能笑傲考场的日子正悄然来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文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国学知识靠临阵磨枪是来不及的,必须从小积累。小学不抓,中高考就会后悔。未来语文的地位就像原来小升初中奥数的决定性作用一样,而比奥数更能一锤定音。

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已经越来越普及,被更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它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等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所谓国学经典诵读,主要是指在小学生中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那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呢?

一、经典诵读,塑造高尚人格。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诵国学经典,与圣贤同行”,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塑造了学生高尚的人格。

二、经典诵读,增加识字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一个人储备语言的最佳时期,让小学生多读、多背国学经典,有利于小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阅读、表达、写作能力,有效提高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写作文时,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三、经典诵读,能显著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三字经》《弟子规》等大人都读不通的内容,小孩子不用多长时间就能够熟读成诵。这种记忆潜能如果不予开发,就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一天天蜕化。诵读国学经典,也是为孩子一生打点文化底色。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会惠及其一生。

四、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了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关鸠私塾的经典诵读不仅仅停留在简单诵读,我们将国际优秀教学方法与私塾教育模式相结合,采用研究生式教学模式,在培养文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研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引入场景式教学,让枯燥的文字动起来,让文中内容戏剧化,加深孩子的理解与记忆。中华民族向来是一个充满着智慧和勇气的民族,经典文化教会我们海纳百川,高瞻远瞩、与时俱进。让我们相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 ,让经典诵读引领学生精彩的人生旅程吧!

2.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篇二

关键词:国学,爱国主义,创新能力,健康人格,学生特长

我国古代历来注重做人的教育, 在知识传授时都渗透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彰显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 培养了大量的圣人贤达, 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现代教育, 注重知识灌输, 淡化做人、待人, 偏重功利主义的东西。于是, 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之时, 思想逐步功利。这样的功利性转化成学习的功利性, 造成学生责任意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的缺失。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国学作为我国的经典文化, 记录着中华传统美德大全, 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库, 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 记载了众多的人和事, 蕴含着丰富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很多学校都注重国学的传承, 在公共场合张贴孔子的画像及“忠、孝、仁、义、礼、智、信”的解释, 还配有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但依靠这些宣传是不够的。在现代语文教材中, 国学经典比重可以说越来越重。语文老师利用课堂这个平台, 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学教育, 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诵读经典, 有助于传承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在许多学生看来是非常空洞的事, 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爱国。学习《屈原列传》时学生既悲叹屈原生不逢时, 又开始思考在那样一个年代忠君是否就是爱国;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 学生明白这样一位投身疆场、始终想着如何收复河山的词人是爱国的。学生认为, 这种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行为才能称之为爱国, 所以岳飞、梁红玉是爱国的, 邓世昌、谢保国是爱国的。但是, 你能说张衡、蔡伦不爱国吗?你能说李白、杜甫不爱国吗? 你能说包拯、王安石不爱国吗?通过讨论, 学生明白了在不同的时期, 爱国有不同的表现。在国家危急关头, 爱国主义更多的是一种救国的牺牲精神, 为本国的民族利益而奋斗。在和平年代, 爱国是一种忧国的情怀, 是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思考,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爱国主义具有时代特征。作为学生, 我们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不乱扔垃圾、公交车上为老弱病残幼让座、遇到行乞的老人献献小爱心等, 还要努力学习知识。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 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掌握生存技能以报效国家。

学生对“爱国”由抽象进入形象的理解, 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发扬。

二、诵读经典, 有助于培养创新能力

有人认为, 学习国学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与培养创新型人才背道而驰。其实不然, 我国应用教育专家熊春锦先生指出: 中华民族丢失科学创造力源泉的原因在于丢失传统根文化中的“慧性”教育, 而仅仅进行“智性”教育。所谓慧性教育, 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经典诵读正是培养和提升孩子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说:“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 也就是右脑教育法。犹太教育培养出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中心, 强调反复朗读。”学习国学正是以反复诵读、大量记忆为主要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 不仅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也都以提出, 表现出较强的思想性, 这些正是我们学好其他知识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三、诵读经典, 有助于塑造健康人格

“读千年美文 , 做少年君子”, 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同时 , 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规范自己的言行, 行为好转, 心地向善, 修养提高。比如文明礼貌方面, 学生学习了《弟子规》, 比以前懂事多了, 对家长更孝敬, 对老师也更尊重。其次是勤俭节约方面, 学生读了“一粥一饭, 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恒念物力维艰”后, 更明白“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道理;程门立雪等故事使学生更具有一种战胜困难、奋发向上的勇气……

四、诵读经典, 有助于发展学生特长

国学教育有时可以将经典文化学习与书法、绘画、表演融为一体, 让学生发现自己在其他方面的特长并加以发展。在讲授王维《山居秋暝》时, 让学生根据诗歌描绘进行绘画, 居然有学生画出了一幅组图。学习《窦娥冤》时, 学生改编, 给全校师生奉献了一部现代版的话剧作品。

国学学习, 其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 经典诵读的最大收获, 对于个人来说, 是奠定了做一个有用之人的基础, 进而可以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更大力量。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 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学生不应该专读书, 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昨天, 我们离经典很遥远, 今天, 经典逐渐向我们走来, 语文老师有责任利用每一堂语文课去亲近经典, 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培养出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参考文献

[1]钟能文.经典我们灵魂的依托.中国教育报, 2005.

3.浅谈小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重要性 篇三

一、国学经典诵读,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

在小学低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经典,可以明显、快速地增加识字量,许多语文课本中没有出现的汉字孩子们都能认识了。比如我班的三年级孩子一个学期可以背会《弟子规》,即认识近1000个汉字,在我校诵读国学经典两年,即可自然轻松的认识3000多汉字,相当于达到小学六年级的识字水平。

二、经典诵读,明显提高了孩子们的记忆力

小学时段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效地开发,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丰富的矿藏。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这些经典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且会惠及一生。通过几年的观察发现,小学生从入学就开始每天背诵经典国学,学生们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都得到了明显增强。

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心、脑等多种感官得到了锻炼和开发,提高了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在我们学校,每天整个学校书声朗朗,生机勃勃。每逢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们听着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诵读经典,特别是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当场快速背诵,都欣喜不已。家长们不管在什么地方谈起孩子的经典诵读,他们都会显得无比地自豪与骄傲。他们都说:通过经典诵读,孩子记忆的潜能被激发了,感觉孩子的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有助发展孩子的语言及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诵读需恭恭敬敬,一心一意,不急不徐,字字清楚轻松愉悦。经典,乃悠扬自得的雅正中和之音,学生每天坚持不懈,读圣哲之言,体圣哲之心,发圣哲之语,定在之中,慧在之中。现代文阅读更需声情并貌,在读经典的影响下恭敬认真地读出其中的思想感情。熟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能生巧,巧而后出新,诵读就是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放在自家智慧库里,随用随取。用多了,自然心灵手巧,会有神来之笔、天造之功。

四、国学经典诵读,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我校通过探索和实践证明,通过经典文化的诵读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的文化知识素养。以我班为例,我觉得经典诵读给学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飞速提高。本学期,通过经典诵读,大部分同学养成了上课认真听讲的好习惯,读课外书的人越来越多了,特别是一些儿童版的文学名著更是成了同学们的至爱,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我认为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来激活低效的语文教学的愿望实现了。课余,名著中的各种人物自然就成了同学们谈论的重要话,一部分平时不善言谈的同学也渐渐参与到对名著的讨论中来,口头表达能力也渐渐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诵读经典的潜移默化中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文学修养得到了升华。读经典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了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我们在教育孩子们在大量阅读背诵古今中外经典诗文基础上,延伸到德育教育,讓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最终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只有这样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才会有望。

五、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学校、家庭的和谐

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天人合一”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和为贵” 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追求人自我内心的和谐。可以说,和谐是国学经典的主旋律。目前我国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观”、“荣辱观”、“和谐社会”等,基本都能在传统国学中找到渊源经典。诵读活动在广大家长中也引起强烈反响,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影响下,自觉地加入到了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来。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更浓了,学生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学生与家长之间因为学习产生的抵触情绪也得到了缓解,也更能相互理解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六、国学经典诵读,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

据科学研究发现,世界上但凡成功之人,80%-90%的人靠的是情商,(即高尚的人格,优秀的道德品质)只有10%-20%的人靠的是智商。因此,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才,首先就得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诵读经典则是培养其高尚道德品质的一条最好的捷径。我校秉承这一育人理念,经过几年经典诵读的持续实践,我校学生家长和老师们惊奇地发现,孩子们的行为惯、思想道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少教师讲,诵读前校园中不讲文明、不讲奉献、不懂孝顺、自私、任性等不良现象在学生中比较普遍,而自从孩子们接受经典诵读之后,校园变得文明和谐了,同学们变得谦让、文明、尊重师长了。

4.国学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初中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福州秀山中学连圣宝

2004年,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访问大陆,在北京大学和南京中山陵发表演讲,他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功底,令国人惊讶;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等相继访问大陆,在与我国领导人交谈或者是发表演讲中频频用典,触动国人的神经(据说,清华学子聆听宋楚瑜演讲,为提好问题看了一天书);台湾学者李敖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自如引用国学经典,更是让这个最高学府的莘莘学子感到汗颜。此后,我们渐渐发现国学在大陆越来越受重视了,我们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也经常引用先贤名言,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就引用了“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温家宝同志在看望两会代表是也引用了“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既能恰当地表达出讲话的内容,也极大地丰富了讲话的内涵。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门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发现,随着中考的压力越来越大,学校面临着上级部门、社会、家长的主管一直追求升学率的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突显。今天随着东西方文化冲突的日益加深,社会道德衰退,以及责任、义务意识的淡薄,特别是信息膨胀、网络对未成年人影响越来越大。不少未成年人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营养不良,而且不同程度表现出浮躁、迷茫等心态,面对这些,社会上有识之士开始引起重视并尝试着如何解决。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徐梓教授认为:“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和素质教育,”我们深切感受到国学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学经典教育,让未成年人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未成年人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一、目前初中语文对国学认识之现状

1、初中语文教师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曾经在语文学科教研时与学校语文教师交流,绝大多数教师对国学认识肤浅,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三字经》内容,最多只会前面一两句,内容是什么也不得而知;《弟子规》也是从“百家讲坛”里听到一些,对于内容更是一无所知;对于“国学”的认识就更谈不上了。随着幼儿园、小学对“国学”渐渐开始热,有些语文教师开始有了紧迫感。

2、初中学生对国学的认识。

笔者也曾经与学生座谈,想了解学生的国学基本常识,结果遗憾地发现;学生基本不知道国学是什么,极少学生在幼儿园是读过“简易三字经”,或者是在家长的督促下背了一些古诗,但只是单纯记忆,都忘差不多了。笔者向学生简单介绍《三字经》、《弟子规》后,发现学生对此有着强烈的兴趣。

3、初中文言文教学之现状。

现在中学文言文教学存在极大地弊端,大多采用填鸭式教学,强行记忆占大多数,让学生被迫接受囫囵吞枣式的翻译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得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文大餐变成了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时代隔阂和古今汉语差异、情感上缺乏共鸣、教学的枯燥,对古文的语言表现形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更加难以理解。只是为考试而学习文言文。

4、初中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

初中生在小学的时候六年只读56首诗歌,初中课程六册书只有81首诗歌,在加上《论语》十则、以及《大道之行也》(选自《大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课文中国学所占的分量不大,学生根本无法从中了解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在拓展阅读中也没有对国学有任何要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最起码学生学习语文存在着较大的缺陷,5、目前中学学习国学学情。

目前国学学习渐渐升温,越来越多的学校在进行国学学习。但纵观各校学习方法,教学时,采用的是背诵法,即要求全篇背诵或者是经典中的名篇名句。这种做法最大的好处是避免教师的水平问题,因为国学教育对教师素质要求特别高,尤其是国学涉及面非常广,仅仅对某个方面了解还不够,教师总体上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背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也有着极大的弊端,教师对国学的认识没有提高,或者本身国学造诣不深,无法对学生予以指导,学生自然时无法体会到国学的博大精深的内涵,势必收效甚微。

二、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 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1、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我们中学语文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正本清源。

2、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3、对文言文由畏惧走向亲近,增加古诗文积累,提高写作能力。

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文言文比较畏惧。如果通过大量诵读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激发学生诵读古文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氛围,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相信学生不会满足于教师指定的背诵篇目,反而要求教师选一些经典来读;又可以开拓学生知识视野,学生知道了自己平时运用的语言大都出自国学里的,还有故事、轶事、典故、格言等等,自然而然积累就多了,并能自觉地运用到作文中去,一举多得。

4、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5、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

许嘉璐副委员长曾经说过,近几十年,我们为什么没有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没有产生世界性的名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的底子太薄。孩子们不可能读那么多哲学,做那么多行而上学的思考,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古典优秀文章,那些名篇名句都是人生哲理、是中国魂,以经典为平台,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古诗文诵读效果短期内不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它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但事实上,不少未成年人已经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运用起他们学过的东西,甚至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

三、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

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从中获得产生国学的思维,用各种机制激发民族的创造力,创造出新的国学,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道德修养(修身、养性、齐家、治天下),告诉你如何为人处世,;开拓自己的思

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与西方有着很大的差异;将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延续下去;汲取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教训。

其一抓住重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诵读,倡导学生先求读熟,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其二贵在坚持。国学学习其实并不难,非常简单。佛家有个故事,有为禅师对僧人们说,学佛其实很简单,就像举起自己的双手一样容易,就让这些僧人练习举手,日日联系,不得间断。这些僧人开始还都在练习,日子一长就怀疑了,说这不是佛法,都不练了。只有一个僧人,独自一人坚持不懈。终于禅师对这个僧人说,你已经悟到佛法的真谛了,遂传其衣钵。它告诉我们,坚持就是修养,克服 自己暴露出来的缺点,使自己的心态趋向于安和镇定,而少为外界私心所干扰。但很多人就是如此,因为简单而不去行,不去实践,所以失去了修养的基础,如此就无法进阶学问之门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层的高楼都是一砖一瓦添加上去的,我们在学问之初不要好高骛远,应从实际简单做起,使自己确实感到有体会,确实感到乐在其中。国学很简单,就像迈开自己的腿一样方便,但一步一步就可以行千里。学问虽简单,确贵在坚持,有信心,一定会有收获的。

其三学其精华。国学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中华民族命运多舛,为什么经久不衰,就是我们拥有这些国粹,拥有这些国粹中所蕴涵的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性格,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从各个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国学的精华在于活的东西,而不是死背古书,我们要学习到气节(精神、骨气)、高尚(不鄙俗)、仁爱(有爱心)、节制(诸事有度)、开悟(求学)、吃苦(苦己心志)等等。

其四弄清国学的内涵和外延。五千年中华文明,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按权威说法,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这个有必要向学生做一些简单介绍。我们可以效仿古人读书方法。国学启蒙从读《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先从国学外延入手,国学文化博大精深,要靠悟,靠读是读不出来的。我们读国学,应重于实质而不要流于形式,领其意悟其道,并用于实践。

当然,对于在初中阶段开设国学启蒙课程,我们应当把它作为 一种有益的兴趣活动,多一些鼓励,少一些强制,也不必占用太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参加其他各项活动,毕竟现代学校不是私塾,一心只读四书五经;不要提太多硬性要求,以免让学生认为学习国学是一种负担,反而降低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尽量不搞全面全员掌握,国学博大,初中学习时间有限,学生记忆力、理解力差距等因素,大多数学生懂得入门就可达到效果。

四、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

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为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国学打下良好基础,初一初二年段用一年时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诵读和理解,以诵读为主。初二有可能就可以教学《论语》,初三面临中考,学习任务繁重,但要是能见缝插针地进行国学经典名句教育对学生成长是有益的补充。

1、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先行过关,认真阅读这三篇,能流利诵读并且理解内容,并且写好教案。在教研组会议上认真交流。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国学功底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事要做,一是在于读书,读原典,读别人的介绍,读各种各样高人的研究,跟随着原典感悟国学,跟随着介绍知道传统文化大略,跟随着高人去思考很多不同的问题;二是,国学并不是机械地放在那里,它不是一种标榜自己身份的砝码,而是一种让传统文化融入到内心生命之中的感动。三是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深刻的反思,即在感悟的同时思考,从而真正领悟到国学的真谛。只有这样才真正具备给学生传授国学的本领。

2、每周用一个早读时间,先《三字经》,次《弟子规》,再《千字文》,平均三个月一篇。开始时,学生肯定认为很难,有排斥情绪。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决文字上的障碍。初一初二学生对白话文比较熟悉,接触的文言文不是很多,读起来肯定有障碍,先让学生过字词关,再试读、熟读直至诵读,一开始就要坚持,良好的读书习惯自然而然就养成了;二是解决心理上的障碍。学生肯定会觉得国学过于高深、过于广大,内容那么多,课业负担又重,读得下吗?学无止境,哪一门学问都事实学不完的,国学也是这样,学习国学,原不需要面面俱到,广大不广大,并不影响学习。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三是解决情感上的障碍。这是最大的问题,前两个只是觉得难,经过努力,可以克服,而这个会导致的结果是不想学,因为很多人觉得学国学无用。实际上国学不是一个供研究的学术,而是指导我们日常生活点滴的学问。我们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起码的自信和自尊。

3、教师充分利用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解说这三篇的内容,并检查学生背诵以及对文章掌握情况。教学形式可多种多样,教师讲解、学生自读、讲故事等,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国学的积极性。国学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如何正确理解所学的内容,国学经典都是古文,有许多生僻字和多音字,这些字词的音义掌握清楚,既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4、创设浓厚的学习国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部分宣传栏,专门开辟国学学习专栏,介绍国学内容、学习国学的重要性、意义、方法等等。条件许可,可专门开辟一间内容丰富的“国学馆”。

5、各班级开设“国学启蒙”专栏,上有学生书法、笔记、读书心得、手抄报等等,学校、年段定时开展国学学习辅助性活动,对此项活动起推波助澜作用,如讲故事、明道理、重践行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或者对“百家讲坛”一些精彩片段播放给学生看。

国学书籍浩如烟海,掌握国学启蒙后,如果喜欢儒家经典,就从儒家经典中找出一两本,要根据个人情况,但一定不要贪多,认真读,把其中的道理学透了、学精了,并且能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运用自如,得到真实的利益的时候,再学习其他经典,那就很容易了,正是一经明,百经通。反之,就很容易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把心都读乱了,容易对经典产生误解,认为经典过时了,不管用了,此非经典之过也,而是我们读书方法不当。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学习国学的目标就是要塑造现代中国人理想的人格,也就是应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和谐健全的人格为目标。

读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命运。

5.国学经典教育心得 篇五

李灵玲院长从国家层面提出了重拾经典对于发展中国特色教育的意义,引出了习总书记的重要发言“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从学生发展方面提出了重拾经典对于育人、国家发展以及文化复兴的促进作用;系统地介绍了国学意义的嬗变、国学经典课程的构建以及教学的实施办法。

然而,作为听众的我却还是感到遥不可及!原因有三,其一,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革新,使现今的我们面临一个经典文化严重断层的处境,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系统地接受过传统教育,自然在教学方面没有足够的底气;其二,高考指挥下的小学教育,侧重点似乎没有倾向于经典教育,这必然影响着实施的方向;其三,已经改革开放的当下,纯粹的传统经典与外来文化的入侵是否真的能够融合?鱼和熊掌真能兼得?

随后的示范课似乎又为我们拨开了云雾。身着一袭民国装的胡**老师温文尔雅地献上了古诗教学《白梅》,她引导着学生从自读、诵读到吟唱,当中介绍了平仄声,学习了格律,学生读得一遍比一遍有音韵,藉由这浓浓的音韵,使听众仿佛置身于古诗意境之中,令人久久回味。蔺**老师执教的《弟子规。同是人》一课,则是运用了“四化教学法”,即诵读化、情景化、故事化、生活化,非常符合一年级小朋友的认知特点,孩子们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学得乐不可支,自然地吸收了我们原以为他们吸收不了的知识。教无定法,实在是大开眼界!

6.国学经典教育反思DOC 篇六

初一语文组

李书爱

2014_2015学,在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大力支持下,我们初一两位语文老师在王殿峰老师的引领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学教育理念,广泛开展诵读经典活动。本学年我们让学生反复诵读了《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四部著作,并学习了礼乐文化。

每周一课时的国学课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现在想来,韵味还颇浓呢。

一、精心美化教室,营造优雅古典的国学氛围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更进一步美化了教室。首先是向擅长书画的同学和老师征得书画作品,同学们热情参与,共上交优质书画作品近二十幅。这些作品全部整齐地布置在教室书画墙上,同时我收集了一些书法名家的作品打印出来,贴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使人一进入教室就会感到墨香沁脾。

二、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组织高效优质课堂

本学年正式开始前,我便起草了2014-2015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计划,计划上半学年主要学习诵读《弟子规》、上半部《论语》、《大学》,下半学年主要学习诵读下半部《论语》、《道德经》、《中庸》。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创办经典读书会,为构建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成长模式而努力。经典读书会和诵读比赛本学期如期圆满举行,受到了家长和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每次上课前,我们精心备好课,上课时行大礼。读经开始时,老师先教同学们“习礼”,向圣人行三拜礼。同学们学会后,培养了一位学生主持人,以后学生们就在主持人带领下向“夫子行拜礼”,然后在行云流水般的古典音乐氛围下开始诵读经典了,做到了诵读经典和学习礼仪的完美结合。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在大声地诵读经典,没有一刻闲暇时间。课堂完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示范、管理、评价的作用。

学生直接系统地诵读经典原著,在经典的世界里经年浸润累积着博大精深的文化.“读有深度有思想之文字,悟有深度有思想之智慧,立博大宽厚之品质,塑仁爱和平之人格”这一读书理念始终贯穿在我们的课堂上。先期反复通读熟读,后期逐渐过渡到细读精读,同时边学新的,边复习旧的,学而思,思而学,明其德,悟其理,方可臻于至善之境界。通读阶段基本不做个性化的解读,避免因断章取义而误导学生。学生反复诵读,多多识记。在诵读经典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创新了一些诵读方法,如“循序渐进法”、“循循善诱法”、“退二进一累积法”、“分组PK法”、“诵读与心灵教育、生命教育、德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

三、公开展示风采,互相交流经验

在本学年教学中,我的“国学经典诵读”课也作为学校的常态课进行过展示活动。同学们在国学经典课堂上,行礼个个温文尔雅,大方得体,诵读神采飞扬,声如洪钟,获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四、建立多层次评价机制,让不同人才脱颖而出

这学期,国学经典诵读课沿袭上学期考查办法,同时又有所创新。除了仍然考查平时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国学背诵也出题目考察,分数为100分,主要是增加了一些和语文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知识,其次课堂诵读表现也占50分,还增加了背诵经典通关的测试,只要能熟练地背诵任何一部所学经典,都给予国学课级别过关的机会,同时期末成绩给予满分。

登山登五岳,读书读经典。和润于心田,竞立在世上。在国学课的教学当中,我们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吟诵重新引入国学课堂,开创了学玩结合“开心学国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引起了其他年级老师们的关注。

本学年国学课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再次明确了:中华经典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最好补充,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开发智慧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是固本培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

国学经典启人心智

——有感于国学经典诵读比赛

井沟中学 荆艳秋

12月14日下午,井沟中学举行了一场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展示活动。学生们于国乐声中热情高涨,神采飞扬的展示了自己的风采,老师们纷纷点赞,拍手称好。一场轰轰烈烈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学国学、诵国学的浓厚氛围中拉上了帷幕。看着弟子们摇头晃脑的吟诵《弟子规》、《论语》时的专注神情,看着他们优雅博学的形象,我感慨颇多,觉得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们不懈的努力。

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带动全体老师们学习诵读圣贤经典的热情高涨,以至于渐渐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让书香和读书声天天飘满校园。校领导牵头成立国学教育研究领导小组,带头组织老师每周阅读学习经典3小时,一周学阅读笔记500字。这样,老师的学术素养也在经典诵读中得到了大大提高,思想境界得以提升,理论和实践的隔阂逐渐打通,慢慢从教师变成大师,从教书匠变成了教育家。

二是学校坚持创办并逐步完善国学经典读书会。通过经典读书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中华文化以及经典诵读在我校的影响力,拉近了学生与老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了一种人人读经典,个个学礼仪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好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和周围的人,积极掀起全井沟人诵读经典的活动,并逐渐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立体的经典教育模式,以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出彩”的人才培养战略目标。

三、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加强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国学教育研究的实效性。

四、学校还积极搜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资料和资源,总结经验,为出版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专著而努力奋斗。

登山登五岳,读书读经典。经典凝聚着天地自然宇宙人生永恒不变的智慧和法则,是全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一个民族永不解体并生生不息的心灵载体和强大纽带。凡我炎黄子孙,在拿来西方的同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百年沧桑至今,传统文化几近断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并结合多年来的探索与研究,井沟中学大胆地将中华优秀经典引入校本课程,还原教育真正的本质,还学生系统接触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权利。

7.国学经典教育的重要性 篇七

一、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

1.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如,开展“与经典为伴,以圣贤为友”、“读千古美文,做淑女君子”的中华经典诵读特色教育活动,并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安排诵读内容: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百家姓》;三年级学习《千字文》;四年级学习《弟子规》,背古诗词20首;五年级学习《孝经》,背古诗词20首;六年级学习《增广贤文》,背古诗词20首。而《老子》是经典中的经典,蕴涵着中华民族的大智慧。它对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无法估量的作用。《老子》则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

2. 诵读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一些学生虽然学习不错,但与人相处的能力非常差,胆小懦弱,心胸狭隘,难以面对挫折。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引导他们,让其在日常生活中诵读国学经典,以使其受到古圣先贤的教诲。

3. 定期举行心得交流会、读书会。

对不同地区、不同个性、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需要采用不同的国学经典教育方法。教师彼此间也应切磋交流,这有助于掌握更多因材施教的方法。中国古代优秀典籍非常多,通过读书会,教师可以加深对古籍深层次的认识,有助于充实教师课余生活,使教师受用无穷。

4.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的影响已深入到家庭、学校,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但从目前的社会教育状况来看,负面的多,正面的少,其危害又往往被人所忽略。作为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现状与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其有利因素,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让国学经典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如果家长与教师在理念上没有达成共识,在教育上步调不一,教师教一套,家长做一套,学生会不知所从,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不利于学生向既定目标发展。

二、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

1. 选择诵读的读本。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典籍众多,意存高远,特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贤的文章,散发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诵读的读本可选用《德道经》《大学》《弟子规》《中庸》《论语》《三字经》等。

2. 把握诵读的方式。

最初,学生可重点诵读《德道经》第一章和第四十五章及《大学》的开篇章、《弟子规》,然后逐步深入,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经典诵读、背诵、赏析。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使其在诵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道德熏陶,在诵读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文明礼仪,在诵读中汲取人文营养,在诵读中培育自己的道德情感。

3. 诵读时间的安排。

每天利用早课前10分钟~15分钟让学生进行诵读;下午课前的唱歌和诵读灵活交替进行;自习前安排10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诵读。如,课前要求学生齐声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读着读着,他们就仿佛回到了唐朝,回到了汉朝,回到了周朝,回到了老子生活的那个宁静的年代,心理也会逐渐变得平静,上课时则能够安心听讲,这比唱那个“爱你、爱你、爱你一万年”不知要好多少。学生在听诵和诵读饱含古人智慧和道德能量的经典篇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地获得古人道德能量的灌输与智慧的启迪,从而达到“开启慧智头脑,培育圣贤心灵”的目的。

8.诵读国学经典 促进养成教育 篇八

一、《弟子规》活动的开展

(一)“践行弟子规——小手拉大手”启动仪式

《弟子规》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儿童启蒙读物之一。学校决定推行《弟子规》的诵读、践行和力行活动,培养学生品德的修养,打好基础,逐步形成良好的德育行为习惯。

开学初,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了具体的诵读计划,结合当下现实生活情况对《弟子规》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合理注解,同时配合晨读、午休、班、队会课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讲解,利用课余时间对各班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了督察。

在2010年6月1日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校“践行弟子规? 小手拉大手”活动启动仪式在校园操场上举行了,来自北仓镇政府、多个行政村领导、企业家及50名家长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上,我校张校长就当前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诵读、践行《弟子规》的重要价值做了具体的的阐述,向全体师生及家长发出倡议,学校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也进行了发言,同时还邀请了六年级两位家长就自己孩子学习践行《弟子规》做了典型发言。会上,师生用朗诵、歌舞、快板等形式向领导和家长进行了汇报演出,最后在欢快的音乐声中,与会的领导、来宾、家长、师生郑重签字,将活动推到高潮,使此次活动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领导和嘉宾的高度赞赏。

本次活动,既是王秦庄小学家长学校的一次培训活动,又是王秦庄小学“诵读国学经典? 做儒雅少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学习传统道德文化,搭建学生、家庭、校园共同学习教育的平台,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教育途径。

(二)力行《弟子规》 “感恩”在行动

诵读《弟子规》活动已成为我校一道靓丽的风景。充分利用晨会、班会、主题中队会,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牢记于脑、铭刻于心。根据不同年龄规定每周背诵经典篇目,根据自己的行为填写《弟子规》力行表,各班还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体验活动,在学校课堂、课间及家庭,规范学生传统礼仪要求,使学生在校园里“揖身圆、拜恭敬”处处以礼相见,尤其“一日爱心班长”特色体验活动,延伸到家庭,体验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良好品德。

2011年元旦之际学校开张了“力行弟子规感恩在行动”开放日活动。开放日各班表演的形式精彩纷呈,孩子们通过背诵、表演、歌唱等形式,把弟子规牢记在心,并展示出来。很多孩子在背诵的同时,还能逐渐理解,并按照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做。活动结束后有的家长反映,在学习《弟子规》后写到:记得在暑假的一天,我到同学家去玩,看到他有一辆非常精致小巧的汽车模型,我就悄悄的带回了家。这学期学习了《弟子规》后,知道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决心一定要改正过来;又如:我们的一位班主任老师在活动中了解了这样一个情况,一个孩子父亲告诉老师,有一次与孩子一起回家,进楼门口时孩子说:“爸爸请您先进。”爸爸很高兴,孩子上学后真的懂事了,孩子说:“弟子规教导我说‘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所以我应该让您先进。”听了这件事后真是让我们的老师倍感欣慰,看来弟子规已经深入孩子们的心中,同时大大促进了我校养成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开展多彩活动 创设浓郁“儒雅”氛围

(一)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学校从环境入手美化校园,建立起了国学教育阵地,开辟了“百年校史”“世界在我脚下”“民族英雄”“经典荟萃”“经典图书城”等,努力创设了一种“校园处处是经典,学生处处可诵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经典诗文佳作佳句,在有意无意之中将经典诗文记住。同时,加强了班级文化建设,各教室的布置既体现规范又彰显文化特点,开辟有“古诗角”“经典壁”,张贴优秀中华经典诗文的字画、条幅,建立“学生诗文诵读评比栏”“校园小导游”等板块。为了让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收获更多的益处(例如:提高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合作精神等),不少班级还组织学生成立了“诗配画小组”和“经典表演组”,让爱好画画的学生把课外学到的诗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绘成题诗图并进行展示,对一些适合表演的经典古文则由师生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经典诗文的热情。

(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

小学生对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寓教于乐的活动是进行教育的良好途径,作为一项内涵丰富的文化工程,它不应是一个孤立的活动,只有把它融入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才会更具有生机与活力。2011年春季我们先后开展了“儒雅杯”古诗课间操竞赛、“儒雅杯”首届校园文化节,就是把诵读活动与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相结合,把诵读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同时又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来更好地推进“诵读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诵读小能手”、“诵读状元班” 擂台赛、“校园小导游”“班级文化”“年级文化”等交流与展示、总结与评价活动。每年我们还利用“儒雅杯”校园艺术节开展诗文齐诵、诗文大联诵、诗文合唱、朗诵或配音朗诵、古诗歌舞、情景表演、诗文图展等,既让全体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我们努力让抽象的德育变得有形,让有形的德育体现于活动,让外化的活动变得多彩,让多彩的活动深入学生的心灵,内化为学生的情感、行动,影响学生的一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9.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写写帮推荐) 篇九

-------开设国学启蒙课程初探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其绵延不绝的文化张力直到现在依然滋润我们的心田。因为它是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而长存于天地之间。经典是蕴涵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知识分子所公认经典,而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流传不衰的莫过于经、史、子、集。不能否认,时至今日,它们中仍然蕴涵着大量的伦理道德、礼仪风俗、人文历史等古代文化,对于现在仍然有着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话情景: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讲话原文:大家长期在中国工作,为中国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我要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关心和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各国朋友表示诚挚的感谢。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今天来同大家座谈,主要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和建议。出处:《论语·述而》

“满招损,谦受益。”讲话情景:2012年12月5日习近平同外国专家代表座谈讲话原文:“满招损,谦受益。”中国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还有许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我们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更加注重学习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我们欢迎外国专家和优秀人才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一如既往支持大家来中国创业和发展。出处:《尚书·大禹谟》

一个人要获得成功或人生价值得到肯定,首先这个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经典思想则正是圣者们对这些问题的终极思考。初中阶段正是未成年人记忆最佳时期,相比幼儿园、小学所注重诵读,只是单纯记忆,初中生在学习国学方面应该更具备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的常识,如果此 时能够恰当地引入国学启蒙教育,既能使初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例如“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尊师重教”的教育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伦理思想等等,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国学经典中蕴涵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既有“仁、义、礼、智、信”这些塑造完善人格的要求,又有“厚德载物”、“和为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等人生指南的义理和修身养性的准则。而这些正是我们目前青少年最为薄弱的。青少年最容易受西方思想和文化影响,一味追求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自身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诵读能力增强,识字量增加,记忆力大大提升

经典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紧凑浓缩的,在文字组合方面,多用简练的短句,读起来有一种轻松有趣的音韵感。并且在诵读过程中,识字量肯定会大增,如《千字文》一千个字,没有一字重复。经常背诵经典,反复积累,形象思维获得全面的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将获得明显提高,记忆任何科目的知识都会很轻松,从而受益终身。

感受真善美,提高人文素养。

“读千年美文,做少年君子”,未成年人在诵读经典的同时,会自觉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行为好转,心地向善,修养提高。通过学习国学启蒙,我们要让学生体会到“少时熟读,终身受益”的良好读书习惯。通过熟读这些经书,逐渐地在心中树立:“修身、齐家、治天下”是我们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我们的追求;“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是我们的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我们的操守;“以诚为本”是我们做人原则;“无为而无不为”是我们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我们的意志;“见贤思齐”是我们的人生态度。

制订详细周密的计划。

“国学启蒙”是目前我校正初步尝试的校本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入门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的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初中学生热爱学习,尊老敬幼、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发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尽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养成教育,但是很难做到比较具体而又全面。而在这方面,我们的前人已经作了很好的总结。像《弟子规》中所倡导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读书方法,可谓至理名言,不能不知。就小学生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而言,我们在国学中也同样找到大量的教育素材。如《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到“唐刘晏,方七岁。举神通,作正字。”这些事例,无一不是对小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好素材。《弟子规》中的“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和《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对小学生告诫更是不可多得的金玉良言。国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路径和教育手段,不是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国学教育中尽可能多地渗透对学生这些方面的教育,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而避免那种老生常谈的简单的说教,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加之,他们又生逢异域文化大举进入、互联网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和信息相互碰撞,莫衷一是的社会思潮包围着他们,使得他们往往真伪难辨,视觉纷乱,难以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积极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一个社会思潮纷杂的时代,能够统一我们的思想的只有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现代文明的同时,通过国学教育,叩访民族传统文化之根。《弟子规》中的“凡出言,信为先。”“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等警世名言在今天应该是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把国学中这些永远都不过时的立身、做人之道教给我们的学生,对于他们形成积极而又共同的价值取向是非常有益的。

7.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国学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它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和潜能挖掘的多样性。我校的国学教育实践表明,国学教育的开展为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挖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成功范例,不胜枚举。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三、关于国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和处理

国学的内涵是庞大的,其内容自然是极其丰富的。在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成效究竟如何,关键在于对过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1.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有人,甚至不少人都以为,国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因此,国学教育就是教学生这些东西。这种理解是十分片面的和有害的。国学可以包含、但绝对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如前所说,国学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是“多元一体”的。中国象棋、琵琶、古筝、书法、中国画、剪纸、风筝等都是国学教育的好内容。因此,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就必须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师资条件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作出科学的选择。

2.关于国学教育内容的处理 对国学教育的内容处理,首先是一个继承与扬弃的问题必须勇敢地承认,在我们的国学中是存在糟粕的东西的,这些腐朽、落后、甚至反动的毒素在国学中(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是时有所见的。对糟粕如不进行正确的处理,我们的国学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会误入歧途。如《弟子规》中的“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所宣扬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的庸俗论调,《三字经》中的“养不教,父之过”所渗透的歧视妇女的言论,在我们的国学教育中都必须进行批判。

其次,我们要反对国学教育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现在,有些学校搞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机械诵读、记忆一些古代幼学启蒙读物,结果导致学生囫囵吞枣,不知就里,不明其义。试想:学生如果只会背诵《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而不清楚“香”指的是谁、“融”指的是谁,更不了解这两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仅仅会背诵这两句话,有能有什么意义?这种国学教育是形式主义的,对学生的成长弊大于利!

国学教育中的经典诵读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重实质,而不能重形式;要把握好一个“度”字,千万不能走火入魔,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能够三言两语用白话就说清楚的东西,偏偏不说,非得“之乎也者”一番,这是形而上学的态度,而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上一篇:关于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情况报告下一篇:梦,未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