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作小品

2024-11-30

如何创作小品(精选7篇)

1.如何创作小品 篇一

漫谈戏剧小品创作

作者:刘程远

戏剧小品是当今文艺舞台上颇受观众欢迎和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笔者在长期的文艺创作实践中,涉猎了戏剧小品的剧本创作,既有一些成功的收获,也有更多失败的教训,为了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创作方法和体会,在此抛砖引玉,就戏剧小品的创作漫谈一些体会。

一、戏剧小品的概念

戏剧小品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的形式。最初,戏剧小品是戏剧学院学生上课的专业训练手段,一般由老师出一个题目或截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不经排练直接表演。如今,戏剧小品已经从艺术院校的课堂走向社会,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频繁出现在文艺舞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形式,往往只表现生活的一个切面,人生的一个瞬间,场面小、人物少、剧情简单,结构紧凑,以小见大。由于它切取生活或故事的一个段落,表现一个生活片段或故事情节,因此,戏剧小品有“切入口”和“切出口”。往往不需要太多的铺垫,也不需要很完整的结局。它既像是一部大戏中的一幕,而又不是拆子戏,它既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故事,而又不是一个完整的独幕话剧,也不是一幕小戏剧。但是,戏剧小品与戏剧一样,有着共同的四大要素:剧本、演员、舞台、观众。

二、戏剧小品的构成方式

任何一种艺术样式,都有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个艺术个性就是它的本质规律。因此,它的艺术构成必然受到其个性的规范与束缚。戏剧小品的规范和束缚在于十个方面,即:戏剧小品创作的十要素:

1、时间限定的要素:整个戏剧小品的表演时间限定在13分钟左右;

2、空间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求在同一场景之中发生的故事。但戏剧小品的创作发展已经日新月异,在近两年出现在央视戏剧小品大赛中的一些小品已经打破这种时空的限定,如《前面有棵树》、《片儿警的一天》等;

3、人物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求以2至3个角色为佳;

4、选材限定的要素:一般是小小的生活片段,鲜见大场景、大题材,要谨慎地避开那些当场解决重大人生问题的素材。必须注意:并非凡是生活事件就可以构成戏剧事件,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可以成为舞台上的小品,但舞台上成立的小品一定可以在生活中存在,在选材上要注意典型性、准确性;

5、表达方式限定的要素:戏剧小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表现进行表达的,而不是通过叙述进行表达的。是代言体,而不是叙事体,是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

6、戏剧形态限定的要素:一般是杂耍式的短剧,说其“杂耍”是指它表现的手法、题材、形式的多样性;

7、戏剧局势限定的要素:一般要有戏剧矛盾的冲突,要有解决戏剧矛盾的过程。

8、语言限定的要素:要求语言幽默、有趣、精彩、经典;

9、本源限定的要素:必须是依据真实生活的再创造,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10、思想内容限定的要素:必须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思想性。

三、戏剧小品的特征

1、短小精悍,富有战斗性。戏剧小品容量很小,事件较为单一,一般的表演时间控制在13分钟左右,演员角色为2至3人。虽然作品短小,却能以小见大,是主题性文艺晚会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尤其是讽刺小品,犹如投枪、七首、鲁迅的杂文。

2、主题鲜明,富有思想性。一个戏剧小品只集中反映一件事情,集中表现一个主题思想,而且敏锐迅速,切中要害,近距离地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轻便灵活,富有适应性。由于戏剧小品容量有限,事件单一,背景并不复杂,没有大制作、大布景、大道具,不受表演场地的限制,或一桌两椅,或不用任何道具,极易表演,而且能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生活,能面向基层,深入群众,贴近百姓,直面现实。

4、以美感人,富有艺术性。通过幽默、风趣、精彩的语言达到以趣悦人,通过真挚的情感,真诚的演绎以情动人,既能催人泪下,又能令人捧腹大笑,给人们以美的艺术享受。

四、戏剧小品的种类

1、按内容分类:

(1)喜剧小品。如:《超生游击队》、《主角》、《昨天、今天、明天》等。

(2)正剧小品。如《三鞭子》、《靶钉》、《纠察》、《战地表》等。(3)讽刺小品。如《打针》、《如此包装》、《杨白劳与黄世仁》等。

2、按形式分类:

(1)相声小品。如冯巩称其小品为“相声剧”,冯巩的小品,就是吸收了相声的特点,让相声与小品融为一体,喜剧效果更为强烈。

(2)音乐小品。如《过河》等。

(3)哑剧小品。如《一媳三婆》、《胡椒面》等。

3、按手法分类:

(1)语言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语言的精彩取胜,如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表演的《说事》、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黄宏、侯跃文表演的《打扑克》等。

(2)情节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取胜,如军旅小品《第八天》、《不了情》、《装修》等。

(3)荒诞小品。此类小品往往以荒诞的手法去演绎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苍蝇问题》、《机器人妻子》等。

五、戏剧小品的主题体现手法

小品的主题也叫立意,即作者通过小品所展现的舞台场景想传达给观众的自己对某生活现象的思索。立意是小品的魂,没了立意,小品则是一盘散沙。如何体现立意,大约以下几种手法: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眼于大主题,着手于小故事,从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才显高明,以大见大往往无从下笔。如《鞋钉》,通过三颗小小鞋钉“买”与“送”的多次交锋,体现严守职业道德的大主题;如《泉水叮咚》,通过一桶水的故事,表现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之情;如《纠察》通过对错误的军容风纪的纠正体现严格执行《军人条列》,铁的纪律不容动摇的大主题;如《越洋电话》通过一个海外游子的一次越洋电话,体现了爱国主义的大主题。

2、正面描写,直接体现。直接歌颂现实生活中的光明,直接表现人世间的真善美,直奔主题,层层递进。如《找焦点》,通过农村电视台夫妻记者进城采访,歌颂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如《居委会的故事》,通过街道居委会干部的工作,直接表现城市社区居民平凡而有意义的现实生活。

3、侧面切入,正面切出。戏剧小品有切入点和切出点,这一手法从往往从侧面切入开始故事,最后从切出点来升华主题思想。如《杨白劳与黄世仁》,表面上表现的是演员排戏出错,其实是以戏中戏的手法,揭示了“负债的是爷爷,债权人是孙子”这一深刻的“三角债”社会问题;如《夜练》并未直接表现如何进行传统教育,而是从两个老兵回忆,练习明天的报告会这个侧面切入,反映出我军的传统教育;如《打扑克》则通过打名片牌的侧面切入,表现各种纷繁的社会现象,体现了“小小一把牌,社会大舞台,生旦净末丑,是谁谁明白”的正面主题。

4、揭露反面,揭示正面。这一小品主题的表现手法是通过批评错的,来表扬对的,讽刺丑的,歌颂美的,鞭笞恶的,弘扬善的。如《打针》、《打工奇遇》、《办班》等。

六、戏剧小品开场的处理

由于戏剧小品的容量很小,时间很短,不需要有更多的铺垫,它只是某一生活片段的切入口,因此,小品的开场要求有三:

1、快。开篇入戏,开门见山,快速进戏,直奔主题。确实需要作些铺垫的,必须紧紧围绕编剧的立意和作品的主题,舍弃一些似乎有戏,却与立意、主题无关紧要的语言、细节。著名戏剧小品编剧焦乃积曾经说过,小品的开篇要在100个字以内反映出这个小品是表现什么主题的。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快速入戏、快速组织舞台行动、快速调动观众关注率的效果。

2、巧。优秀的戏剧小品的开场往往都十分巧妙。如赵本山、范伟表演的《三鞭子》一开场就说道路状况极差,汽车陷入泥坑前行不了。不仅交待了戏剧小品表现的事件的特定地点,而且为体现编剧立意和剧情发展——县长下乡调研准备修路作了巧妙而快速的铺垫。

3、撩。这里的“撩”指的是要善于撩拨观众的兴趣,迅速营造剧场气氛,吸引观众眼球,形成台上台下的情绪互动。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鞭钉》开头的一段韵白句就是如此:“今天人来的不少哇,都穿着鞋来的吧。人多鞋更多,我算了一下,鞋整好比人多一倍。这就叫三句话不离本行,干啥研究啥,目前穿鞋几大特点:老年人讲究古板;年轻人追求新款;干部穿鞋注意检点;农民穿鞋喜欢炸眼;女士要穿高跟鞋,那是为了把线条显;男的要穿双高跟鞋,普遍对自己的个头表示不满„„”又如赵本山与杨蕾表演的《小九老乐》开场:“我家媳妇名叫小九,在家她是二把手,我说八她不敢说九,我说没她不敢说有,我说站住,她„„(回头看见老婆来了)她可以随便走。”一段韵白句把一个怕老婆却又要充当大男子汉的老公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既交待了人物性格,又引人入胜,赢得了观众的眼球和喝彩声,还迅速形成了台上台下的情绪互动。

七、戏剧小品情节和细节的处理

无论什么类型的戏剧小品总是有情节的,只不过有的只有一个大略的故事情节,有的却有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一般而言,语言小品、情绪小品不需要曲折跌宕的情节,主要以语言的幽默、有趣、精彩取悦于观众。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而情节小品则往往以曲折复杂甚至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如军旅小品《第八天》,整个小品是由一连串的细节构成戏剧情节,组织戏剧冲突,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戏剧小品的细节安排和处理却是十分常见和普遍的,无论什么类型的小品,都必须有一些细节的安排和运用。细节在组织舞台行动、展开戏剧冲突、传达作者立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艺术创作都必须突出细节,离开了生动的细节,就会变成干巴巴的说教。在细节的处理上,应注意细节的典型性、鲜明性。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秧歌情》中,老婆子给老头子化妆画眉毛,结果把眉毛画在了眼睛的下面的细节,就颇具典型性和鲜明性。再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鞋钉》,作者挑选了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甚至不可思议不可能产生的事件加以演绎,却一波三折,令人信服,映证了“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让人感到真实”的正确性。《鞋钉》的故事很简单:一个老板刚领了营业执照,向鞋匠买鞋钉回去钉执照,鞋匠硬是不卖,说只卖手艺不卖零件,这叫“道”。戏中几个情节十分紧凑,顺利成章:鞋匠不卖钉子——老板要用50元钱买三个钉子——鞋匠表示拿走钉子可以但不要钱——老板要钉鞋(回去拔出钉子使用)——鞋匠不钉新鞋,只能加掌,得用胶粘——老板故意毁鞋——鞋匠只好钉鞋并感慨无比。这一连串的细节构成一个曲折的小品情节,把几个钉子钉得入木三分。通过这些细节的安排和处理,把戏剧冲突引向高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八、戏剧小品情节发展的手法

戏剧小品是微型的戏剧形式,凡是戏剧都有戏剧矛盾和戏剧冲突,所谓情节的发展,就是作者制造矛盾、发展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戏剧小品情节发展的手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误会法。误会法就是作者想方设法故意让观众或剧中人物产生误解,是通过作者的声东击西,有意误导产生的戏剧效果。误会法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观众明白而剧中人物不明白。如赵亮表演的《泉水叮咚》,海岛来了慰问团,女演员要帮小战士洗军衣,但海岛淡水紧缺,小战士的任务是看好这桶淡水,以保证慰问团的饮用水。因此,小战士死活不让女演员洗军衣。这个戏剧矛盾的情节的发展是由误会法推动的,而在小品一开场,观众就通过连长与小战士的对话了解了这一发展情节的“结扣”所在。于是随着剧情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戏剧效果,培养了观众的观赏兴趣。二是剧中人物明白而观众不明白。如黄宏、宋丹丹表演的《手拉手》,剧中人物“黄宏”是知道两人的手并没有粘在一起的,而观众是随着剧情发展后于剧中人物明白的,这也会产生强烈的关注欲望,产生强烈的剧场效果。三是观众和人物同时明白。如郭冬临和周涛表演的《新闻人物》,从妻子误会丈夫是小偷,而丈夫又讲不清真相,到明白他是在水底用石头砸车窗救人的英雄,这一过程,观众和剧中人物是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同时明白的。以上三种情况各有千秋,尤其是后两种,要求作者要作更精巧的情节构思,但从演员的二度创作而言,前一种情况对演员的要求更高,按戏剧圈的行话说第一种情况是“人保戏”,第二、三种情况是“戏保人”。

2、夸张法。戏剧小品的夸张法是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件事情放大到可笑的程度,使观众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这种夸张既不是人物外部形体动作表演分寸上的夸张,也不是人物情感宣泄程度上的夸张,又不是人物心理逻辑跳跃上的夸张,也不是戏剧小品表演、道具设计上的夸张,而是事件发展的逻辑推向的极端法。如赵本山、宋丹丹、牛群表演的小品《下蛋公鸡》,通过记者采访的形式,白云、黑土二人的虚构介绍、下蛋公鸡的广告录制、记者花两万元买鸡、最后以两万元钱吃了一锅“下蛋”鸡告结束。剧情发展的逻辑推向的极端化把戏剧结果引向出乎意料之外,效果虽然荒唐可笑,却在笑过之后令人思索与警迪。再如黄宏、巩汉林表演的小品《鞋钉》,也是用高度夸张的手法,把一件在现实生活中似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推波助澜成一个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发人深省的有关职业道德问题的正剧,其剧情发展在环环紧扣、步步为营、精彩纷呈、妙趣横生的逻辑推向中走向极致,令人心服口服,拍案叫绝。

3、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巧合法是戏剧小品创作中最常见、最普遍使用的手法。巧合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事件来组合故事情节的一种技巧,巧合的关键是一个“巧”字,“合”是基本要求,要“合”得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人意料之外。“合”得新颖别致,方见其“巧”。巧合是巧在必然之中的偶然,必然性即为情理之中。运用巧合法写小品,对于巧合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等都应合乎情理、切不可胡编巧合,违背常理,否则就会失去真实性,弄巧成拙。戏剧小品中运用巧合法的成功例子很多。如:《杨白劳与黄世仁》,“三角债”的三方都巧合在同一个剧组之中,三方三足鼎立,互相牵制,形成了有趣的故事情节。军旅小品《喜临哨所》中军嫂在岛上要做产生孩子了,却恰巧遭遇了台风,出不了岛,登不了陆,不能到医院做产,只好让医院的医生用电话指挥岛上的卫生员接生,使故事情节得以成立,“巧合”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悬念。

除以上三种手法之外,还有的是数法合一,也可以称为“混合法”,既有误会的手法,又有夸张的手法,还有巧合的手法,目的只有一个,促使戏剧小品的情节发展达到精彩、极致。

九、戏剧小品人物的塑造

戏剧小品是靠角色代言的,角色就是剧中的人物,人物必须要有个性,要有典型意义。要避免平面化,突出典型性。典型性就是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是一个大家没有见过或者是不多见的人物,却又十分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要让人看了觉得可爱、可信、鲜活生动、活灵活现。如蔡明、赵丽蓉、郭达表演的《追星族》,戏中的小姑娘(蔡明饰)是一个追星族,追星追到疯狂,被歌星的小车一溅了一身脏水还觉得非常幸福,并且坚决不肯洗掉衣服上的污渍。这样的人物就具有典型性。在塑造人物时,应当考虑人物的身份,其语言、服饰、动作都要与身份相符,而且人物的性格要“一贯到底”,不能前后矛盾,中途变换,首尾不一。塑造人物和刻划人物性格可采用以下方法:

1、习惯动作的设计。通过一个典型的习惯动作来刻划人物。如戏剧小品《这么一个人》刻划了一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形象,给他设计一个见面就使劲拍别人肩膀的动作,对男人是这样,对女人也如此,结果造成了误会,产生了效果。

2、习惯语言的重复。让角色人物反复说一句口头禅来刻划人物。如《三个女兵》中班长的口头禅:“毛病”;魏积安的口头禅:“伙计”;冯巩的口头禅:“我想死你们了”;《梦幻家园》中蔡明的口头禅:“为什么呢?”等。

3、习惯心理的刻划。以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来表现刻划人物性格。如严顺开表演的《张三其人》,明明没有做错事,又怕被人误会,就加以认真的说明辩白,结果越描越黑,适得其反,反而误导别人曲解其意了。再如《一媳三婆》中的三婆,小孙子的身体出现状况,总是依赖书本寻找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一习惯心理的表现,刻划了一个只唯书不唯实的书呆子形象。

4、习惯反映的妙用。以一种职业的本能反映来刻划人物。如小品《今夜难眠》中的抗洪抢险战士,数个昼夜不能入睡,医生护士都没办法让他入睡,结果是一个退伍老兵用“险情已经解除,部队撤出防区”的谎言命令,让小战士即刻放松精神情绪而呼呼大睡。再如陈佩斯、朱时茂表演的《主角》,正反角反串表演,结果一贯演反角、配角的陈佩斯怎么也演不了正角、主角;一贯演正角、主角的朱时茂无论怎么打扮和表演,既不像坏蛋,也不是配角,而且更加精彩的在于两人演着演着就自然回归的原来的角色上去了,令人捧腹大笑,艺术效果极其强烈。

十、戏剧小品语言的要求

戏剧是语言的艺术,而戏剧小品对语言的要求更为苛刻。戏剧小品最重要的也许不是情节,而是人物和语言。因为语言是体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幽默的语言是优秀的戏剧小品的闪亮串珠。由于戏剧小品容量小,事件单一,背景也不复杂,要求语言要尽量简练,对话不宜过长,篇幅不能过大,要善于依赖人物的外部形体动作,人物的表情、感觉、眼色等“说话”。小品语言的功力是作者长期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结果,要写好小品的语言,就要善于从纷繁的社会生活中感受和捕捉那些显露事物矛盾本质的语言和细节。

1、要生动形象。

(1)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打磨人物的语言。例如:

△别满脸的旧社会了,别整天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了。(嘲讽愁苦相的样子)

△我怎么一按手印就想起了杨白劳呢?

△怎么了,我成了伊拉克啦,遭全世界制裁?

△你就领导我一辈子吧。

△你这个吻也太偷工减料了。

△你看你这皮下脂肪的自由化倾向。

△甲:听说你们单位XX谈恋爱啦?

乙:得了吧,我们那里连耗子都是公的。

(2)可以用偷换概念的抬杠方式来推敲人物的语言。例如:

△男:你真性感。

女:我不姓感,我姓张。

△女演员:我哭不出来。

导演:哭不出来可以借鉴感情嘛。

女演员:我妈不让我随便向人借东西。

△甲:快点,我都急死了!

乙: 你那么急为什么不去急诊室呀!

△我什么都不吃,就要吃苦。

△甲:我觉得你很面熟呀。

乙:我的脸又没给开水烫过,怎么会熟呢?

甲:我的诗还登了报呢。

乙:什么报?

甲:黑板报。

(3)也可以借用通感或故意搭配不当来打磨人物语言。

例如:

△你这脖子怎么长得这么科学?

△你这双眼啊,就是看不清谎言。

△我们这里呀,玩笑当饭吃。

△我被“幸福”撑得太饱了,要出去消化消化。

(4)也可以运用时尚流行语或者经典流行语来提炼人物语言。例如: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把太君给我的好处都吃了回扣啦?

△甲:你跳舞还真有两下子。

乙:不行,只不过初级阶段。

△妻:你什么时候常换衣服了,我就得提高革命警惕了,准是有外遇了。

夫:那我就半年不换衣服。

妻:那你也是披着革命外衣的狼,我得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反革命的两手。

△黄板牙怎么啦,黄板牙是劳动人民的象征,炎黄子孙嘛。

△我们一定要闹他个天翻地覆概而慷!

(5)也可以采取谐音妙用的方法去丰富人物的语言。

例如:

甲:这里是特区。

乙:我知道是特区,我没说二锅头。

甲:你一定知道东尔尼雪夫斯基吧?

乙:不知道,我又不是汽车公司的,认识那么多司机干嘛。

甲:这么说你当过导演?

乙:我没干过导演,但当过倒爷。

(6)也可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去构思人物的语言。例如:

甲:这件事处理好要多久?

乙:三个礼拜吧。

甲:三个礼拜呀,都能生儿子啦。

你这调太高了,都定到W调上去了吧。

女:我们俩是幸福的一对。

男:是幸福,幸福的要离婚了!

2、要有鲜明的个性。

有个性的语言,必然是符合人物性格的,是贴近人物职业的。例如:

△(妻子对着丈夫冷笑)夫:你别,别笑了,我心里没底儿。(体现怕老婆的个性)

△马克思,马大爷他说过„„(体现大大咧咧的个性)

△男:我想吻吻你,可以吗?

女:你还是先打个申请报告吧,等省、市、地、县各级下了文件再说嘛(体现含蓄的不满情绪)

△吃鸳鸯火锅?我都快要离婚了,吃自助餐吧!(体现乐天派的性格)

△男:你穿迷你裙真好看。

女:是的,我奶奶说我的两条腿很美。

男:所以我会对你吹口哨。

女:不害羞。

男:不过你以后别穿迷你裙了,改穿长裤。

女:为什么呀?

男:免得别的男孩对你吹口哨(体现含蓄的性格)

男:请问你多大了?

女:去年29

男:这么说你今年30了?

女:嗯。

男:好好好,俗话说男人30一朵花,女人30豆腐渣。(体现女的虚荣和男的口无遮拦的性格)

男:痛苦吗?

女:痛苦。(哭)

男:(等了一会)好了没有?

女:没有。

男:再痛苦一小时够了吧?

女:不够。

男:那就一小时零五分钟吧。(营造了幽默的氛围)

(男等女化妆等得不耐烦了)女:你看我化妆后是不是年轻了?

男:起码年轻了十岁。

女:才十岁呀?不行,我要年轻十五岁。

男:那怎么办

女:我得再化化。(体现了虚荣的性格)

3、要以短句为主。

戏剧小品的人物语言,应该使用生活语言和口头语言,切忌使用书面语言和领导报告式的语言。生活中人物的对话往往是短句为主,节奏快、易上口,若改用书面语言或领导报告式的语言,肯定会感到别扭拗口。戏剧小品的语言也一样,易上口的短句既有利于演员表现,又可以产生快节奏的紧凑感,避免了拖沓、冗长,减轻了演员的表演负担和观众的听觉负担。

4、要幽默风趣。

在戏剧小品中,语言的幽默诙谐会产生强烈的剧场效果。上乘的戏剧小品之所以有持之以恒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将“有意义的内容”赋予了“有意味的形式”。戏剧小品的语言要突出三个“趣”:乐趣、情趣、理趣。有趣才有笑声,高雅严肃的主题也可以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笑声来完美地传达给观众。华君武曾有一幅漫画:讽刺相声不生动,不幽默,听者:爸、妈、儿子以及小猫都听得睡着了。他还有一幅漫画:相声表演要用挠胳肢窝的办法刺激观众发笑。这两幅漫画对小品语言的推敲都有启发:不能靠演员出洋相引人发笑,而要用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刺激观众的笑神经。

十一、戏剧小品结尾的处理

戏剧小品的创作也与文学创作一样,有“凤头、猪肚、豹尾”一说,即:开头要巧妙,腰身要丰满,结尾要有力,给人为之一振,或出乎意料。也有“龙头凤尾”一说,即:结尾要漂亮。戏剧小品的结尾是整个剧本构思中极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剧情发展的自然结果,有时往往是先有一个好的结尾构思才去写小品的。

一个好的小品必须有一个经过升华了的结尾,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局。既要做到见好就收,不拖泥带水,又要贵在含蓄,不说太多,让人去思考,发人深省。切忌平淡无味、草率收兵,达到气氛浓郁、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境界。如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在结尾时人物角色发生了转变,“本山大叔”不但心不烦了,而且可以去与别人聊天、唠嗑了,与小品开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得到了升华。军旅小品《第八天》讲的是红兰两军的两名男女战士经过了八天的野外生存训练后,按演练指挥部的指令上山寻找食物(一盒方便面)的故事,从发现方便面——武打争夺方便面——比武赢得方便面—设计骗取方便面——女战士晕厥——男战士留下方便面——女战士推让方便面——打开方便面盒子,这时小品进入结尾,高潮出现于此:方便面盒子里根本不是方便面,而是一道新的作战命令:“抢占15号高地。”于是两名战士又进入了新的争夺战斗。这个结尾出乎意料,不仅令人为之一振,精彩至极,而且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十二、戏剧小品“点子”和“包袱”的设计

“点子”是文艺创作圈内的行话,所谓“点子”,含义有三:一是创作的角度;二是制造出来的故事,包括戏剧矛盾的产生、发展、解决的全过程;三是解决矛盾的方法。点子设计就是创作,新点子就是创新,但是点子设计难度很大,是小品创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小品创作最艰苦的一环,更是小品创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可以说,没有点子设计,就没有小品创作,没有好的点子,就没有好的小品。因此,戏剧小品的成败关键在于设计、创新点子。笔者认为“点子”就在于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提炼生活,写那些生活中“奇怪无比”、“荒唐可笑”、“不可思议”、“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实际上就是那些错位的、怪异的、反常规的、可笑的、有趣的生活现象。当然,这样的生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完整地出现的,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提炼,加以完善。毋庸讳言,成功的点子和成功的小品,是需要作者作一些放大夸张的奇思怪想、奇编怪造(但不是脱离现实的胡编乱造)的,如:

黄宏、宋丹丹表演的《超生游击队》,写的是夫妻为逃避计划生育政策的制约而“游击”全国各地生育孩子的“荒唐事”;

赵本山表演的《办班》,写的是一个对小提琴演奏一窍不通的木匠当幼儿艺术班的小提琴演奏教师的“反常事”;

郭达表演的《换大米》,写的是某剧团领导从街上拉来一个高嗓门的换大米的农民来当歌唱演员,而让真正的歌唱演员去换大米的“错位事”;

军旅小品《女兵的歌》,写的是让三个如花似玉、豆蔻年华的女兵战士去捉刀杀猪的“有趣事”;

赵本山、范伟、高秀敏表演的《卖拐》,写的是“本山大叔”硬把一个腿脚利落的厨师给忽悠瘸了,买下了他的拐杖的“怪异事”。

由于选取了这些荒唐的、怪异的、有趣的、反常规的、错位的、可笑的生活现象,不仅造就了小品中更富思想内涵,更具性格特征,更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也为构思故事情节、推敲人物语言,制造戏剧冲突、解决戏剧矛盾,组织舞台行动,调动观众的关注率打好了基础。诚然,小品的点子必须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切忌胡编乱造,脱离现实,令人难以置信。

“包袱”是点子中的小点子。好“包袱”是优秀小品的“定时炸弹”和“开心礼花”。其实一个小品,整个点子应该是一个大“包袱”,中间通过利用语言、动作、细节再制造小“包袱”,施放“开心礼花”。赵本山、黄宏表演的小品都具有这样的包袱特点。如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钟点工》,剧中采取运用道具(马夹)抖包袱的手法,巧妙地配合了语言的表述,产生了强烈的“包袱笑料”的效果。高明的编导,把“包袱”像定时炸弹一样顺序地排列在整个小品流程之中,并且使其有节奏地爆响,产生了“包袱”不断地抖,爆笑不断地有,高潮不断地稠的剧场效果。结尾的包袱其实是一个大号炸弹,把全剧的气氛推向高潮,留给观众的是一连串的笑声和笑声过后的无穷回味。

十三、戏剧小品的起名

戏剧小品的起名非常重要,剧名起好了,能够起到画龙点晴,点石成金的作用。假如有了一个好的小品剧本,而忽视了剧名的设计,将会失去人们的兴趣而降低关注度。

1、点题型。即通过剧名,直接点明小品的主题。如《鞋钉》、《张三其人》。前者的内容就是围绕要求买鞋钉,不肯卖鞋钉而展开的戏剧冲突和戏剧矛盾,其主题则是通过鞋钉表现职业道德的主题。因此,起名《鞋钉》则起到了直接点题的作用。后者的内容是通过张三这个人物的一系列举动,来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和刻划他的性格特征,观众看了小品之后,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张三这个人物的典型性。因此,起名《张三其人》再恰当不过了。这类剧名还有《野战表》、《钟点工》、《英雄母亲》、《找焦点》、《特种兵》、《纠察》等。

2、趣味型。通过有趣的剧名,去吸引观众的眼球,激发观众的兴趣。如《超生游击队》、《打工奇遇》、《如此包装》、《一媳三婆》、《机器人》、《打扑克》、《喜临哨所》、《下棋》等。

3、悬念型。通过富有悬念的剧名,去诱发观众的猎奇心理,引起高度关注。如赵本山表演的《三鞭子》,黄宏、魏积安表演的《杨白劳与黄世仁》,军旅小品《第八天》、《悲喜交加》、《三封电报》等。

4、诗意型。以诗画般的剧名产生诗情画意的美感,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和欲望。如:《女兵的歌》(其实是表现三个豆蔻年华如花似玉的女兵新战士捉刀杀猪的故事)、《泉水叮咚》、《温馨的烛光》、《芙蓉树下》、《太阳伞下》、《蜜月》、《前面有棵树》等。[NextPage]

十四、戏剧小品创作上要避免的错误

1、选材上的错误。在选材上忽略了小品的概念、特征和构成方式,或把大型事件、大型题材硬塞进小品,或把小戏的素材硬捏成小品,结果小品的生活故事片段感没有了,流畅自然的戏剧节奏没有了,丰富的生活情趣没有了,丰满的肌肤血肉没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副的骨架,使小品难以承载,难以表现,令人看起来非常干巴、空泛、乏味。

2、戏剧矛盾设置和解决的错误。戏剧小品的矛盾冲突可以仅仅是一种差异,可以一波三折,而不宜大动干戈。无论是心理冲突、性格冲突,还是事件本身的冲突,都必须提供使观众继续看下去的悬念。在戏剧矛盾的设置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虚假。或把现实生活中百分百不可能发生的事,矫揉造作、硬弊戏,硬凑戏,观众难以置信;或过于迂回造戏,久不破题,而结果早就大白于天下,编剧还自以为高明,其实观众早就坐不住了;或戏剧矛盾设置很强烈,而解决矛盾的办法过于单薄无力,甚至没有解决矛盾的点子和过程,矛盾就自然化解了,缺乏教育启迪的作用。

3、表达方式的错误。对小品的表达方式的限定理解不清,将“代言体”混同于“叙事体”,将“现在时”混同于“过去时”,演员以大段落的回忆作道白,像是在陈述一个古老的故事,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必须记住一个道理:戏剧小品不宜把戏剧矛盾推向幕后。

4、戏剧目的的错误。作者在写作时,缺乏“寓教于乐”的理念,抽象思维大于形象思维,直奔主题,急于去表达一种主题思想,缺乏故事情节,缺乏戏剧手段,缺乏生活情趣,缺乏戏剧效果,以大段的理性说教作为人物道白,戏剧流程上显得过于直白,陷入概念化、说教化、图解化的窠臼。

5、戏剧表演上的错误。小品的表演切忌舞台腔(古装戏剧腔),也不宜以大话剧的语音、语气,语调去表演小品,小品语言的表达方式是越生活化越好,越口语化越好,这样越可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2010年3月10日)

2.如何创作小品 篇二

第一, 要选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迪的题材。小戏之“小”是指其艺术形式小, 而不是其思想内容小。小戏有足够的力度表现重要尖锐的主题, 或者反映深邃的、有哲理性的思想或问题,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像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获奖作品话剧小品《救》《给我一个微笑》、锡剧小戏《丫丫考零分》等, 抓取的都是生活中的某一个很小的片断, 但剧中事件和一个时期的整个社会面貌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题开掘得十分深刻, 对人性向善给予了积极的引导, 反映了目前我们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不仅是深刻的有思想性的作品会受到百姓欢迎, 像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轻松、有情趣的作品也应该在小戏小品创作中得到反映。剧作家丁西林在谈到独幕剧创作时曾说:“有时, 一个独幕剧的艺术使命, 甚至只是为了突出地描写某种气氛、某种情调, 或是抓住一两个人物的个性表现出来某些生动的生活情趣和感受。”群星奖获奖作品淮剧小戏《公鸡作媒》以主人公生动的唱腔、细腻丰富的想像、情绪的多变起伏, 表现了独身的中年女性对于爱情的美好憧憬与向往。传统戏中类似的名段还有很多, 如京剧《拾玉镯》、黄梅戏《夫妻观灯》、石家庄丝弦《小二姐作梦》等, 剧本中并不揭示生活中的重大矛盾, 也不追求思想认识的深刻, 但其生活气息浓郁, 富有诗情画意, 传达的是人类共通的对于美好事物的愉悦感。

第二, 要选择作者真正熟悉并有独特感受的生活为题材。编剧者大多遇到过这种情况, 一个题材、一些人物在脑子里转了两三年都写不出像样的东西, 但突然因为某件事情的触动而瞬间“灵感”爆发, 挥笔一蹴而得。“灵感”是偶然的, 但生活的积累是长期的, 没有长期生活积累就不会有“灵感”迸发。体验生活不够细致入微就很难有瞬间的灵感触动和情感迸发, 写出的作品也就难以打动人。

第三, 要选择当前百姓最关心、最欢迎的题材。戏剧历来是最群众化的艺术形式, 它最能迅速反映群众的思想感情。现场观众是戏剧创造的参与者, 他们不单单是被动地观看, 往往会与舞台上的演员进行有益有效的互动。因此, 创作者必须要时刻把观众放在心上, 编剧过程中要重视观众心理与情感的需要。

第四, 选材要符合小戏小品的艺术表达方式。戏剧的表达没有小说、电影、诗歌那样广阔的天地任其自由驰骋, 有的题材适合写成小戏小品, 有的题材可能更适合以诗歌、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形式呈现。如跨越多个时间、多重空间、太多人物的题材都不适于小戏小品来表现, 即使勉强运用可能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 一个好的小戏题材还需注意:一是避免“大而全”, 事件忌大不忌小。小戏因为小, 它的时间、地点、人物相对集中, 创作者在选取生活片断时要从“小处着手”, 以小求深。赶一场会、观一次花、走一段路, 都可以成为编织一部小戏小品作品的好素材。二是力求新奇, 忌落窠臼。“有奇事, 方有奇文。”新颖奇特的故事易于抓住观众, 戏剧选择描写的生活内容要具有独特性, 平淡无奇的生活难以大放异彩而满足观众的审美要求。李渔曾说:“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 因其事甚奇特, 未经人见而传之, 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艺术贵在创新, 人家写过的题材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写得新, 开掘过程中能否赋予它新的思想和内涵, 写出人人心中所有, 人人笔下所无的东西。

摘要:小戏小品是最受百姓欢迎的现场演出形式之一, 因其具有创作周期短、演出人员少、资金投入低等优势, 是能够生动形象、与时俱进地反映现实生活, 引发大众思考和觉悟的一门戏剧艺术, 也成为各种主题性活动与专题晚会节目构成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小戏小品,选材

参考文献

[1]冯双明.浅议小戏创作[J].当代戏剧, 2011.05 (15) :26-27.

[2]郝荫柏.小戏创作的选材与结构[J].戏曲艺术, 2007.01.30.

[3]刘继鹏.把视角对准现实生活——以安康小戏创作为例[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39-40.

[4]王一亮.短小精悍以小见大——浅谈戏剧小品创作[J].当代戏剧, 1995, 10 (15) :41-44.

3.如何创作小品 篇三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同样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和战火的洗礼。上海宝山,更是当时的抗战前线,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两次淞沪抗战的生死拼搏,谱写过一曲又一曲展现中华民族保卫家园、浴血奋战、壮怀激烈的御侮篇章,为上海这座城市、为这座城市的人民增添了难忘的记忆和永久的致敬。铭记历史,展望未来。为进一步抒发爱国情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和上海市宝山区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即日起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本次征集活动对参与主体不设限制,专业戏剧从业者、戏剧创作爱好者均可参与。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投稿作品进行严格筛选,并对质量较好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指导作者完善作品。对于入围创作奖的优秀剧目,有条件二度创作的将进行展演奖评比,大戏中的成熟片段亦可参评展演奖。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作品征集,发现一批抒发爱国情怀、激发民族热情、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小戏小品。征集活动将于6月15日截止。

4.浅谈提高小品创作质量的思考 篇四

舞台小品成为各类晚会和各类综艺节目的闪光点而被观众所喜爱,没有小品就像没有“硬菜”、没有“好酒”的宴席一样令人减兴。

然而,近年来各类晚会的小品质量迅速下滑,尤其是2000年春晚的小品更是一下迭入低估,让人始料不及。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品的质量呢?

根据大家的意见和自己的思考,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没有好本子就没有好质量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论断同样适合于小品。

我们常说,有好本子没有好演员不行,有好演员没有好本子也不行。说得都有道理,但归根结底还是得先有好本子。

比如,同是赵本山与宋丹丹、崔永元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就比《小崔说事》好,或者说两个小品质量竟有天壤之别。由此看来,好本子是先决条件。

二、分析好剧本,才能导好剧本,演好剧本

作家写出的剧本不是突发奇想,偶然得之,而是经过观察分析,深思熟虑,精心结构慎重立意才开始写作的。作为导演,首先要正确理解剧本的立意,即明白剧本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写,要达到什么目的。然后才是背景、人物、矛盾、冲突,最后是主题的表达。

演员首先要了解作家意图,再了解导演意图,才能开始自己的创作准备。

三、体验生活是演好小品的基本保障

现在的演员不重视体验生活,甚至讨厌体验生活的提法。

导演表演者必须去认真地观察生活、熟悉生活、了解生活,获得作品规定的生活环境的感觉。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加工,初步设计出人物的形象,然后调动生活积累,按照构想的形象,从中找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特点,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使人物与表演者“合二为一”。

四、有高水平的排练才能有高水平的演出

必须做好排练计划,营造创作氛围,把握排练进度,养成密切配合的作风。

排练计划是落实小品构思的行动纲要,日程只是一种约束,重要的是导演的“总体设计方案”必须详细周密,排练时方能准确把握,避免杂乱无章,防止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小品排练讲究现场的创作灵感,强调体验和体现的贯穿性,即兴发挥,灵活机动。要让演员在一个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里投入排练,有利于集中精神进行深入体验,产生好的效果。掌握排练进度,可以防止拖拉松散而造成创作欲望减退现象的出现。舞台交流默契,是演员表演成功的一个要素,它需要排练各方养成密切配合的作风。试想,如果在排练上各不相顾,人人都按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排练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

五、演员动真情观众才能动真情

说到实质处,演员不是在演戏,而是演情。情是戏的根,戏的脉,戏的花。

在这个展示的阶段里,重点要使表演者明白:在演出时,最重要的已不是排练场上所重视的人感觉,所强调的调度,而是倾情,演真情,表真情。有情才能起兴。尤其是小品表演中擦出的交流“火花”,表演者的有些台词或调度,都是根据观众反馈的信息即兴产生的。而这样现场的即性反应,即兴适应的能力,才是小品演员最难能可贵的艺术才能。

5.如何创作小品 篇五

——为贫困母亲捐款倡议书

敬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母亲给予了我们人世间最真诚无私、最博大崇高的爱。是母亲的爱,哺育

我们长大成人,是母亲的爱,支撑着人类社会。但在中国贫困人口中,有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贫困母亲。她们缺乏收入来源,享受不到文化、教育、卫生保

健等基本社会福利。为了家庭和孩子,她们默默地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

母亲,是孕育生命的载体,是传承文明的使者,是后继有人的保证。母亲,这个伟大的形象,因为她无私的自我牺牲精神,而备受世人的称颂与敬仰。但在现实社会里,有相当一部份母亲由于疾病和灾难,使她们经济拮据,贫困状况严重影响她们生存、生活、和发展。她们急需解决子女上学、疾病救治、住房等突出困难,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她们处于举步艰难的境地,她们需要同情、需要安慰、需要经济上的援助。

“母亲不应属于贫困”。回报母亲,帮助她们摆脱贫困、愚昧和病痛,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根据白云区团委、白云区教育局的通知,在全区开展“为了母亲的微笑——

捐款救助活动”。校党支部、团委、少先大队向全校团员、少先队员发出倡议:

我们都是母亲的孩子!母亲,用爱心创造承载着人类的梦想;母亲,以其博

大的爱和忘我的奉献精神繁衍哺育人类的后代。母亲是伟大的,母亲是无私的,但是大家可曾知道,我市还有许多的母亲生活在贫困的边缘,她们有的因为天灾人祸失去了幸福的家庭;有的因为病痛的折磨而丧失了劳动能力;有的因为照顾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孤残的幼儿而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她们饱受着经济拮据,贫穷落后之苦„„为了孩子和家庭,她们默默的承受着一切困苦和劳累。

为唤起社会对贫困母亲的捐助,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关爱贫困母亲,在市妇联的倡导下,一项充满温馨、带着暖意的行动正式启动,救助贫困母亲,构建和谐广州,社会共伸援手!

“母亲不应属于贫困”,母亲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关注与关心!感恩母亲,关

爱母亲、帮助母亲,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涓涓细流汇涌泉,粒粒细沙聚成塔,也许只是你少一次高档消费,却可以解除她们的燃眉之急,也许你给她们提供一个就业岗位,她们的命运就会发生深刻而生动的变化,也许仅仅是你的一点点发自内心的关爱,却可以点燃这些身处困境的母亲生活的希望,支撑起一个家庭!

请加入到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列中,用我们的真情、用我们的行动,帮助贫困

母亲早日走出贫困,走向富裕,为她们架起一座通向平安、富裕、和谐、幸福的桥梁,让母亲的容颜不再沧桑,让母亲的生活充满希望,让她们能扬起生命的风帆奔向希望的明天!

伸出热情的双手,为生活极度贫困的母亲慷慨捐款。奉献爱心,付出一份真

情。爱心奉献,自主自愿,5元、10、20、50、100元„„..涓涓细流都是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美德善行,再奏构建和谐社会的强音。

人和四小少先大队

6.散文创作如何出新 篇六

张勇

今天在座的都是文学爱好者,都有进行创作的愿望,都有一定的写作基础。问题在于如何写出高水平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要下一番功夫了。那么,散文创作如何出新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做到--

材料出新

所谓材料新,就是说,作为写作的素材,其本身就是“新”的,这类材料或具有时代气息,或是别人没有经历过或很少经历过的,或是习以为常却很少入文的。以《我第一次……》为例,有的同学写第一次上网,有的同学写第一次竞选学生会主席,有的写第一次拿到稿费,有的写与一个肮脏的不负责任的服务员吵架,有的写第一次到商店里玩。比较一下就不难发现,前四则材料都有不同程度的新鲜感,而最后一则材料就缺乏这种新鲜感了。

要想获得新鲜的材料,首先要占有材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即使你的手段再高明,也不可能写出理想的作品,材料出新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平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写作的材料,建立起自己的写作材料库。其实,搜集、积累材料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既可以广泛地阅读书报杂志,及时地吸收那些有用的东西,还可以通过调查采访,向他人学习以获得材料。获取材料更重要的途径是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善于捕捉各种事物和信息,做生活的有心人。茅盾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文学之所以可贵,乃要它能够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的灵魂捉住了,而加以艺术地描写,使人深切地感受了。所以文学家的天职并非仅仅是描写人生,而应把一般人所看不见的人生奥秘指出来,换句话,就是文学家应该具有一双特别锐利的眼睛,能观察到普通人所看不见所忽略的地方,能捉住了这一点用巧妙的艺术手腕表现出来,使不见者成为共见。这便是所谓独到的观察。”

事实上,大凡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他们都是十分注意观察的。著名作家福楼拜就曾经要求他的学生莫泊桑:“当你看见一个杂货店的老板坐在门口,一个挑夫抽着一杆旱烟,或者一辆马车停在门前,你得把这老板和挑夫的姿态以及整个画面贴切地表现出来,而且通过你画家的手腕,显示出他们的精神生活,使我不至于误认为他们为另一个老板或另一个挑夫。说到那匹马呢,你得用一个字使我知道这匹马和前后五十匹马不同。”莫泊桑正是在老师的教诲下,认真观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短篇小说的巨匠。

有的同学会说,我每时每刻都睁大眼睛竖起耳朵,看到听到的东西很多,可以说我每天都在观察,可是一旦写起作文来又总觉得没有什么新东西可写。其实,客观世界千姿百态,千变万化,这就需要我们去观察,还要我们去发现。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其实,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发现。如果不注意观察,或者缺少了发现,创作就会出现失误,闹出笑话。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蜀中有一位姓杜的处士买到了这幅画,喜不自胜。有一天他把这幅画挂在门上,供人们欣赏,以示炫耀。恰好补一个牧童看到了,牧童说:“画错了!画错了!”这位杜处士责怪说:“不要胡说,这可是大画家戴嵩的名画。”牧童争辩说:“牛打架时,角用劲,尾巴不用劲,所以尾巴总是垂在屁股后面。这画上的牛,尾巴高高向上翘起,这不是画错了吗?”杜处士只好把画收了起来。的确,从观察上说,戴嵩是不如牧童的,因为他没有发现斗牛的尾巴是下垂的,因而闹出了笑话。莫泊桑曾说:“为了形容草原的树,或燃烧的火,我要站在这树或这火焰前,直至感觉到它不像别的树,或别的火焰为止。”

正因为你发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的感受,所以你写出来的东西也就有了新意。例如王晓愿同学的《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我们村里的新鲜事

王晓愿

“礼见大爷一家老少四口要旅行结婚了。”一大早,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声。怎么老少四口旅行结婚?真新鲜!我好奇地随着人群向建军哥家跑去。

《步步高》那欢快的乐曲不时从远处红砖瓦房内传入耳膜。来到院前,大门上赫然贴着个大“喜”字,是用烫金纸剪的,熠熠发光。门外几个讨喜糖的小孩子吆喝着:“建军哥,讨老婆,得了崽,热心窝,贺个喜,糖一块。”

院内已挤满了人,真可谓门庭若市了。

我千方百计挤进了正屋,迎门是方桌、条几,条几上摆放着一台彩电、一台收录机和两个大花瓶。建军哥穿一身银灰色西服,戴着领带,脚穿赭黄色的牛皮鞋,擦得油光锃亮;新娘子穿着一身粉红色连衣裙,脚穿高跟尖皮鞋。一群男女青年正簇拥着他们,在那儿说着,闹着,笑着。

另一边是村里的大伯大娘向建军爹娘贺喜:“恭喜你啊,才盖了瓦房,又要娶新娘,真是双喜临门啊!”大妈笑着说:“托了共产党的福啊,要不是政策好,怎么会有今天?前几年,我们还超支呢!”一个快嘴大婶打趣说:“听说你们老两口也要旅行结婚?”礼见大爷哈哈一笑说:“对呀,我们要重新‘结婚’”。礼见大娘推了礼见大爷一把,“去!”接着对大伙儿说:“建军和媳妇说我们老两口受了一辈子苦,叫俺趁他们结婚也到上面去好好玩玩。”又有一个大婶子说:“你们老两口好福气啊,儿子孝顺,媳妇贤慧,真叫人眼红啊。”大娘说:“建军这孩子,要不是党和政府早毁啦。”原来,前几年,建军在社会上一些坏人的影响下,经常干些偷摸、赌博的事,乡政府的悉心教育使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后来又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办起了养鸡场,现在越办越兴隆。提起了这件事,礼见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似乎要说些什么,但终究没有说出来。我顺着大娘的目光向里望,门上的对联写着:“发财致富不忘党的政策好,浪子回头感激政府再生恩。”这时,我明白礼见大娘的心情了。

启程的时间到了,门前挂着的一挂五千响的鞭炮“噼噼叭叭”燃响了,建军哥和媳妇、礼见大爷和大娘分别上了车,汽车在人们的欢笑声和赞叹声中缓缓驶动,驶向幸福的远方……

如果说“婚姻嫁娶”是一个古老而陈旧的话题的话,那么一家老少四口同时“旅行结婚”当是这个古老话题中的新鲜事了。作者正是从平时的观察之中,发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而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材料。

有的同学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生活的圈子十分狭窄,我就没有机会遇到一些新鲜的事,该怎样将文章写出新意呢?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问题--

角度出新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国王在立位时想请画家为他画一张标准像,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悬赏寻求画家。有一个画家应约前来为国王画像。国王拿到画像一看,龙颜大怒,一道圣旨:“斩!”原来国王生来残疾,只有一只右眼睛,并且左腿比右腿还短了一截。可怜的画家虽然画得栩栩如生,怎奈这样一幅尊容如何作得国王的标准像呢?于是继续悬赏寻求画家,又有一个画家应征前来。这个画家接受了前面的教训,小心翼翼地为国王画像,现在你再看国王的这幅画像,两腿直站,两目炯炯有神,显得非常漂亮。国王看了以后怎么样呢?还是一个字:“斩!”为什么呢?你想让一个不是国王的人的像当作国王悬挂出来,那以后国王的号令又有谁听呢?大家知道后,人们不再敢贸然前来为国王画像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位聪明而大胆的画家,自报奋勇为国王画像。很快画像就画好了,国王拿到画一看,还是一个字:“赏!”你猜,这位画家是如何画的?原来这位画家画的是国王射猎的一瞬:国王左腿蹬在一块大石头上,左眼紧闭,左手持弓,右手拉箭,正准备射箭,让人看上去,非常英俊,十分威武。这幅画像既真实又避免了国王的缺点,国王怎能不龙颜大悦呢?你看,一个巧妙的角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古代还有一个招考画家的故事。一次,朝廷要招考画家,许多人前去应试,朝廷要求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作画。有的画一位骑者踏着满地花草悠然而归,有的画出了马蹄上沾满了许多花瓣,而唯有一张画,画面上不见花草,却只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飞舞,自然这幅画被选取中了。这是因为画家不是停留在题材表面去图解,而是以巧妙的构思、含蓄的笔调,以不同于他人的新的角度,来引起读者的联想:蝴蝶绕蹄飞舞跟踪,竟误把马蹄当成鲜花,再一看画题材,其意就不言而喻了。

解放初,著名画家齐白石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有一天,作家老舍去看他,请他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一幅画。这是一个难题。我们知道,绘画是视觉艺术,在尺幅之上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形象,是很难的;而且背景是特定的“山泉”,限定通过山泉来表现十里蛙声,这就更难了。但是难归难,却没有难倒白石老人。过了几天,他拿出了一幅国画交给了老舍。老舍一看,是一幅四尺多长的立轴,上面画的是山涧乱石倾泻出一片急流,急流中夹着几个活泼生动、富有生命力的蝌蚪,高处则抹了几笔远山。整幅画就由这乱石、急流、蝌蚪、远山构成,布局得体,十分和谐。虽然并没有出现一只鼓腮噪鸣的青蛙,却使人隐隐如闻十里蛙声。老舍看了,深深叹服这位经验丰富、善于创造的老画家的艺术构思的巧妙。齐白石的这幅画确实传神地表现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意境。他不拘泥于题目所提供的表面形象,而是借助于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给人以无穷的联想。不说别的,单说画中的蝌蚪,如果改为一只乃至几只青蛙,尽管你把它们鼓腮鸣叫和神态鸣叫的神态逼真,还能听得到隐隐传来的蛙声吗?

画画如此,写作也是如此。同一个人,同一件事,有的写出来很平常,有的写出来却很别致、很新颖,其原因就在于是否善于选取最佳的角度,是否善于精心构思。例如,以理想为题材写作一篇散文,你会如何写呢?也许你会写要当一名著名的科学家、一名闻名世界的大文豪,或是当一名作家,或是一位诗人等等。材料本身不算新颖,而韦余芹同学有志当一名乡村教师,这样的理想、这样的材料更是普通而又平常了。然而她却将文章写得新颖而别致。她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盼着太阳从西边出来

赣榆县中学高一(3)班韦余芹

妈妈说,好好学,拼上三年,除了晚上睡觉别休息。考不上大学别回家,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打点行李,背着这沉重的包袱走出家门,跨进这陌生的学校--一条能把人升为大学生也会把人贬为庶民的重要通道。从此,便开始了“三点一线”的生活:早上,宿舍--教室--食堂;中午,教室--食堂--宿舍;晚上,食堂--教室--宿舍。只有到了昏黄的灯光暗示该休息的时候,才能得暇投入自己的情感世界。于是,一天的劳累化作苦咸的泪水,在梦中又把泪水变成五彩的希望,遥寄那缀满天际的星星,请他们去求太阳公公发发慈悲,让他明天从西边升起……

爸爸说,啥?你想以后当“孩子王”,当“臭老九”?--没门!除非让太阳从西边出来。

萌发了多年的念头,做了几百夜的美梦,就这样给爸爸的一声断喝,吓得再也难圆了。我只得另树目标,向着爸爸心中更高的枝头攀援。可我怎能忘记乡村孩子喊着“我要上学”的哭声?怎能忘记那张张走进结婚登记处时的.满是迷惑、满是幼稚的脸庞?又怎能忘记山里那“宁要神,勿要医”的愚昧?茂盛的枝头要依赖于强大树干的支撑,而树干的成长又要靠繁密的树根、充足的肥料。爸爸!为了能使家乡的子弟都长成参天大树,我愿舍弃枝头而作树根、作肥料,可你……唉!我最终会失败的呀!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即使侥幸爬上枝头,可又怎能承受得了那不断吹来的社会改革的飓风呢?

奶奶说,西边太阳没出来前,跳出农门才是唯一的出路。

哦,奶奶,您听我说,现在,野外的荒草已被铲除,开辟出的大路已不止一条。尽管路上的行人有多有少,尽管道路或宽或狭或直或弯,但那尽头都盛开着鲜花,都是那么美好。只要下定决心,向着目标前进,哪条道路都能到达。

可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为何总是连连摇着头说,要想走得通,只有路一条,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于是,我把求助的双手伸向太阳。我盼望着有一天--太阳从西边升起!那一天,阳光洒满人世,照亮心间,我终于寻回梦中的我,找回我爸爸、妈妈禁锢的我,讨回一个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生机勃勃的我!

这篇文章写了作者渴望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以早日改变家乡愚昧落后的面貌,以使更多的家乡子弟早日成才。作者以当代中学生的现实心态为写作对象,细腻地描写了当代中学生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长辈们的不理解,使作者陷入了痛苦的矛盾心理之中,于是作者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以求得长辈们的理解,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全篇以“盼望太阳从西边出来”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并以此串联全文,构思新颖独特,心理刻画细腻生动,感染力强。

例如:

我的老师记性坏

吉林王惜春

“真的,我的老师记性真好!”闲谈之际,常听到其他班的同学这样说,赞扬之意溢于言表。然而,每当听到类似的话,我的心理总是在想:“可惜,教过我的老师记性却都是那么的坏。”这是真话,你别看我的老师有的老当益壮,远近闻名,有的年轻有为,卓有成就,然而他们的记性确实很坏。真的,非常非常坏。不信,我就随便举几个例子给你听听。

我的启蒙老师姓张,是一位二十刚出头的男性公民。哦,血气方刚,多有生命力的年龄啊!可惜有一个缺点,那还是我去他家时偶然发现的。

中秋节前一天,张老师很晚才回家,老母亲迎出来:“白面买回来了吗?”“白面!哎哟--忘了!”张老师呆了好几分钟,才说出口,那样子连“忘了”两字也给忘了。“放了一下午假,你干什么了?白面没给我买回家,却抱回来那么多木头块子,真是!”张奶奶埋怨地唠叨着。张老师笑笑说:“这是做教具用的。”

一年以后的春天,我们换来了一位新老师。女的,四十多岁,姓王的,性格开朗、爽快。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路上。当时张老师笑着向我介绍说:“她的记性可好啦。”我像获得了什么把柄似的,冲张老师挑战似地一笑,嘴里没说话,心里却想:“反正不会像你的记性那样坏。”可是后来呢?后来却叫我大失所望。

我班有个绰号叫“万人烦”的男生,是上个年级“强行”派下来“留学生”(留级生)。他最好惹是生非了,风平浪静的课堂,只要他的手脚一动,或眼睛一眨,便能搅得风起云涌。任课老师越对他严厉,他越闹得越凶,简直成了一个“刀枪不入”的人。王老师向我“私访”时,我把他的这种情况全盘托出,并暗示老师,先给“万人烦”来个“下马威”,给他点颜色看看。

第一节课,王老师在致“开场白”:“咱们虽然刚接触,但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介绍,我对大家却都了解了。咱们班的同学一向有团结、勤劳的美德,尤其是XXX同学,爱劳动,敢于……”我的脑袋“嗡”的一声,怎么?王老师表扬起“万人烦”来了?这家伙还宠得了,管还管不好呢!

我急得在椅子上坐不住,王老师记性怎么这么坏,把我对她说的话,怎么全给忘了!再看那“万人烦”,他却稳坐在座位上,看样子,他不想再惹人烦了。

时光在愉快与幸福中飞快地过去了。如今,我已是一位初中生了。然而大概是命中注定吧,我现在的老师竟还是一位健忘者。你看,放学了,同学们陆续地走出校门,他却还畅游在同学们写的一篇篇作文中。天,黑了。灯,亮了。老师,又忘记吃饭了。

老师,由于职业的特点,一般说来,给同学们的感觉是记性都好。老师记性坏,如果到上课时,备好的课忘记了,那还怎么上课呢?而作者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以一个崭新的角度来表现老师们的忘我的精神。作者紧扣题目选材,写了三位记性坏的老师。他们有的忘了买面,有的“忘”了同学身上的缺点,有的忘了吃饭。他们的“忘”,表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爱,对学生的爱。文章似贬实褒,没有对老师一句赞扬之词,赞扬之情溢于言表。

散文创作出新的第三个方面就是--

立意出新

立意出新,就是要能够从大家所熟知的材料中推出新意,给读者以全新的感受。怎样才能做到立意出新呢?记得元代戴师初说过这样的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可用;第三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这番话可谓经验之谈,很值得我们学习领悟。谈到这里,我想起了当代著名作家峻青同志创作《雄关赋》的经过。峻青同志在第一次登临山海关时,激动异常。作家望着那高耸云天的雄关,那绵延起伏的山势,那气势雄伟的万里长城,心潮起伏,感触良多。但一时没有找到自己满意的立意,因而就没有动笔。当第二次登临时,心情更加激动,创作的欲望也渐渐地强烈起来。作家为了写好这个题材收集了许多材料,但苦思多日,仍然难以找到新颖的立意,于是决定暂时搁笔。直到后来看到一份材料,谈到十年**后,某些人产生了信仰危机,并举出了一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作者十分震动,于是“忽然火花一闪”,一个新颖深刻的立意就产生了:坚贞不渝的信念,就是最坚固最强大的雄关。于是,脍炙人口的《雄关赋》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想使立意出新,首先要在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认真思索,避开陈言,以求有新的突破。

例如以“助人为乐”为写作题材的文章可以说是俯拾皆是,而有位女同学以这一题材写了一篇题为《雨中小事》的散文。文章写的是一天上学途中,下着大雨,“我”主动打伞送一位抱着小孩的农村妇女上车站的情景。这是一个平凡而陈旧的故事了,而这位同学却将这个陈旧的故事赋予了新意:“在回来的路上,想起了那小女孩疑惑不解的神情,我不禁暗自笑了起来。其实有什么不解的呢?将来她长大了,也一定会像我这样做的,而且一定会比我做得更多、更好。”从这个结尾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立意:助人为乐不仅仅是雷锋的事,也不仅仅是我们这一辈的事,也是小女孩那一辈的事,以至千秋万代的事。这样材料不仅显得新,而且显得深了。本书所选的肖晓同学的《雨中》可说与这篇《雨中小事》有异工同曲之妙,同学们不妨一读。让我们再看一篇文章:

我和他

金昕

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落在地上、屋上,溅起了朵朵雨花。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跑去。在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人已稀少了。

我低着头向前跑着,突然我把一个人撞了一下,我急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扶住了墙。“对不起,对不起!”我忙道歉。“噢噢,不要紧的。”

在朦胧的雨中,只见他中等个儿,瘦削的脸上一双木然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啊,他是一个盲人。我心里一阵内疚:“大伯,我扶您回去吧!”“谢谢你,小同学。”

我搀扶着他向前快步走着。突然,我被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盖板,我便嚷了起来:“谁把下水道盖板拉到一边,也不放好,太不像话。”我拉住盲人向旁边走去:“大伯,您这边走,小心绊倒。”他迈了一步,又停了下来,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旁,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说不定还会有人经过这儿,会被绊倒的。”他终于摸到了那块下水道盖板,并让我帮他把下水道盖板盖好。

他直起身来,想从口袋里摸手绢,我赶紧把自己的手绢拿给他擦手。他说了些什么我没听清。只见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在我的手绢上擦着,我似乎看见了他那双被雨水打湿的模糊的眼睛也在发光。是的,我看见了,看见了他心灵的窗户,看见了他那颗纯洁透亮的心,那是一颗能够想到别人的心。我感到,我浑身的血都在沸腾。

雨仍然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

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个盲人,又是我的引路人。

金昕同学所写的事情也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但是作者通过雨中“我”和“他”相互帮助,相互引导的事情,既写出“他”在困境中还处处想着别人的崇高境界,也写出了“我”在“他”的感染下所受到的教育和激励。将平常的事赋予了新意。

记得高尔基在一篇文章提到他儿时的一件趣事:当他读到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小说《朴素的心》时被深深地打动了,以至于他竟然跑到屋外太阳下面,把小说对着太阳照着,想看看小说中究竟藏着些什么,能使他如此着迷。小说中藏着什么呢?藏着巨大的语言力量,正是这种力量震撼着那颗幼小的心灵,使他如痴如醉,终生难忘。如何才能使语言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这就是要谈的第四个问题--

语言出新

所谓语言出新,就是说语言要有新意,不落俗套。正如著名作家王蒙所说:“一粒沙子微尘那么小的新,也比一座大山那么大的俗套有价值。”那么语言怎样才能做到出新呢?

传说在苏轼小时候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据说是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晚上,苏轼跟父亲苏洵在园中游玩。此时,轻轻的东风吹拂着长长的细柳,溶溶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景色十分宜人。苏洵就对苏轼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使句子更加切合这眼前的景色吗?”苏轼想了一会,说:“句子成‘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父亲摇摇头说“太平淡,少韵味。再想想。”苏轼又仔细观察了一会,思考了一番,将两个字改为“舞”字和“隐”字,念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父亲听了点点头:“有点意思了,但还不够味。”苏轼苦想了好久。这时夜已深了,月光透过丝丝垂柳照在地上,轻风拂动细细的柳枝,如乳的月色中梅花的色彩淡了下去,与月色融为一体。苏轼看得入了神,有两个字突然跳入他的脑中,他吟诵道:“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多美的句子!一个“扶”字,完全将无形的微风人格化:微风恰似一个美女,依扶着细柳,婀娜多姿,既写出了杨柳的轻盈,又传出春风的情意。一个“失”字,写出了梅花、月色融为一体的意境:梅花朵朵,消失在如水如银的月光中,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朦胧美。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王安石在写《泊船瓜洲》一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最初先写“春风又到江南岸”,用了一个“到”字,后再改为“过”字,接着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十多次的修改,最后才选定了“绿”字。正是这个“绿”字,将江南春天的勃勃的生机形象地刻画出来。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使你的语言富有表现力,使你的语言出新、出彩,就要认真地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最准确、最鲜明、更生动地表情达意。正像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所说的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语言出新还要做到向生活学习语言、向时代学习语言。生活永远是我们学习语言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俄国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开始写作的时候,感到掌握语言的困难,对创作十分灰心,后来有人送他一本法院里审问犯人的记录,里面记着各种各样人的口供,几乎都是活生生的俄罗斯语言,他就是依靠这个宝藏,成功地创作出了他的小说《诱惑》。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有的同学一写作文常常是一口“学生腔”,满篇“书生气”,读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之感,索然寡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去向生活学习,缺少对生活的感悟。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学习的东西,处处都可入文。例如,在生活中我们会常常使用一些流行语言,像生活俗语、世风顺口溜、社会笑话、流行歌曲、人生箴言等,只要留心观察,适时引用既可增添文章的生活气息,使文章生动活泼,又可点化文章,增大文章的思想容量。本书中司维同学的《彩色广告彩色风》就以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入文,从广告的变化来写家乡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很有时代气息。王艳红同学的《圆也中秋,缺也中秋》中则以学生中的流行语入文,中间不时穿插了一些诗句,既恰切地反映了当时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还是让我们看一篇习作:

长胖的感觉

湖北顾莹

本来长胖是没有感觉的,虽然在照镜子时发现自己笑的时候酒窝加深了,原来瘦瘦的瓜子脸也开始“横向发展”。直到有一天坐上老友婧的自行车,看见她吃力的样子,随口问了句:“累不累?”--本来是想客套一下的,因为我一直认为自己“质量”不大,可她一扭头说:“那当然啦!你长胖了嘛!”顿时我的“玻璃心”就“碎”了。

胖了吗?“胖”这个词对我来说挺陌生的,虽然小毛毛时的照片是胖乎乎的,可慢慢长大后,就瘦小下来。记得是上小学时,我是个很瘦小的小女孩,上中学时,坐在我后排的男生总说一些夸我苗条的奉承话,借此把桌子往前移,侵占我的空间。正凭这种“资本”,我才会固执地坚信自己“体态轻盈”。于是安安心心地做我的小馋猫。

转念一想,长胖也是必然的。每天在学校里,我总是放不下美味的糖果、巧克力和果冻,有亲戚来我家串门时偶尔也会说上一两句:“哟,莹莹长胖了。”我听了也会悄悄瞟上两眼镜子里的我,是真的比原来胖了,但我也没往心里去。自打听了婧的“友邦惊诧”论,便拉着她去“过秤”,谁知两脚刚踏上去便听到了婧的惊叫声:“哇,你比我还重呀?”重就重呗,我比她高,可婧竟在一边比划:“这么一大块肉……哈哈!”

我长胖,最高兴的要数我妈了,吃饭时就笑眯眯地盯着我的脸看,哼,一定是早有预谋的,要我长胖。我说:“老妈,你从来不好好看我,今日却看得如此之专注,真让我受宠若惊--是不是在欣赏你的阴谋?”妈妈倒笑嘻嘻的:“长胖了好,身体好才能搞好学习,就要你胖呢!”一听这话,我气得推开碗不吃了。

试探地问问同学:“我和胖之间是否已有了真感情?别隐瞒,对我说,别怕我伤心……”还没等我说完,她们个个都幸灾乐祸了:“长胖了最好,胖乎乎地多可爱呀!”“胖乎乎”?还不至于用这个词吧!不过长胖了就要和零食分手,我才不干呢!看来得实施一个“减食计划”了。放弃甜食是不可能的,我对“甜甜的,味道好”的东西感情根深蒂固。做早锻炼似乎也不会成功,暖暖的被窝对我来说更是难舍难分。对了,听说“心宽体胖”,那如果伤心会不会变瘦呢?可我偏偏是一个标准的乐天派,所有的烦恼忧愁总在一瞬间里忘得一干二净。于是我拼命想有什么难过的事儿,努力地收敛爱笑的神情。婧见我紧绷着脸,怪怪的样子,禁不住问:“干嘛呢!玩深沉吗?”我一皱眉,摆了个极“酷”的造型:“我不是‘深沉’,而是‘身沉’啊!--顺便问一句,我这个样子是不是很‘酷’啊?”“酷你个头!”我忍不住笑起来。瞧,要我不笑实在太困难了。长胖就长胖呗,别和自个儿过不去呀!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世界上最胖的黑人女模特,因为不愿意勉强自己,从来对高营养食品来者不拒。尽管她的体重吓人,但她很洒脱,笑容有了另一种风韵。看了这则报道,我便把“减肥计划”抛到了一边,而且我本来就不胖嘛!现在算“比胖不足,比瘦有余”。不过也不要再发展了,因为没有哪个女孩愿和巧克力说Bye-bye的,不是吗?

这篇习作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善于用生活中的语言写生活中的事。写作时,作者没有拿腔作调地为文,而是以风趣调侃的语言,将生活的原汁原味向我们全盘倒出,让我们在她幽默风趣的语言中看到了一个洒脱、乐观的女孩。文中“哇”、“酷”等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词语,又将“我”的眉飞色舞的乐观心态栩栩如生地再现出来。

7.舞台小品、短剧创作之我见 篇七

在几十年舞台和荧屏的演化过程中,起起伏伏,兴衰更替,广大受众对小品、短剧的审美要求,也在不断地一变在变,胃口越来越高,要求也就越来越苛刻。这也是符合艺术规律的正常现象。

众所周知,小品、短剧,已经成为各类综合文艺演出以及各类电视晚会必不可少的主体节目。每一个剧作家,尤其是国家编剧系列的剧作家,都把小品创作当做头等任务来对待。而作为伊始兴通的电视小品、短剧,如今却少见了,甚至有销声匿迹的可能性。这让精短戏剧爱好者大为失望。而舞台小品、短剧,至今似乎依旧“方兴未艾”。这样,就不能不让我们首先想到舞台小品、短剧和电视小品、短剧的创作问题。

那么,舞台小品、短剧和电视小品、短剧,尤其是舞台小品、短剧,在创作上有什么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 归根结底,首先还是个创作思想问题。

一、关于创作思想问题

一提创作思想,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其实不然。 无论是自由的个人创作行为,还是按照党政机关的指示的遵命写作,都离不开创作思想这个关键的关键。比如,同一个创作题材,一百个人写,会写出一百个不同的作品,有的思想积极,有的思想消极,有的甚至思想反动。题材决定意识, 意识也决定题材。归根结底还是意识决定题材。这个问题, 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看。

第一,指导思想要健康,要热爱党,热爱国家,要看到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光明走向。善于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善于在暗淡的阴暗面发现闪光的亮点,善于在光明面上发现含金量更高的审美价值。

第二,创作思想还涉及政治敏感度,要求我们创作人员在选材时,掌握党的方针政策,是大局,顾整体,把握政治动向。绝不要不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什么有艺术效果写什么,只要剧场掌声,不要社会效果。艺术的政治导向作用, 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

第三,要在思想上,白正文乙方向。文艺是为广大受众服务的,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在消遣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积极向上的鼓励,看的光明和希望。

可以说,具备了上述三点,在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生活的过程中,就会找到思想和审美的闪光点,就会找到党和人民群众多欢迎的立意和主题。

二、关于创作方法问题

无论舞台小品、短剧,还是电视小品、短剧,解决了思想问题,其后就是创作方法和技巧问题了。创作方法取决于艺术修养,创作技巧取决于创作方法。这是一种互相作用的辩证关系。通过创作实践,要遵循以下几种创作方法。

第一,是选择题材的方法。在题材的选择上,要紧跟政治形势,密切配合中心任务,为社会效益当先服务。如目前的改革深化,反腐倡廉,扫黄打非,国计民生,反暴防恐, 物价房价,医疗卫生,等等。我们感到,题材的选择,实际构成了小品、短剧的生命线,断然不可忽视。这个的方向上的方法如果错了,一切努力都将是徒劳的。

第二,是个创作手法问题。小品、短剧,都是短小的剧目, 不仅要求事件要小,人物要少,场景要集中,还要以点带面, 以小见大,由浅入深。

例如赵本山等演出的小品《相亲(一)》,讲了一个再小不过的故事:老头和老伴离婚了,因为没有房子,就那么里外屋住着。老伴儿要找个后老头,要相亲,于是,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戏剧情节。这些细节、情节,得以充分张扬的主要原因,就是选材小,抓住一点,从这一点上生发开来,放开手脚得以大做文章。《相亲(二)》,也是一个小小的事件,老伴儿给别人介绍对象,结果别人误会相上自己的老头了。就这么一个小情节,却闹得花样翻新,乐得观众前仰后合。

再如,赵本山等人的小品《心病》,选材小,但内涵大, 从“范伟”承受不住中大奖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冲击,导致“高秀敏”承受不住中大奖的心理压力和感情冲击,更导致“赵本山——赵大宝这个心理医生”意外得到大笔金钱的心理压力和情感冲击。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三个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和相互纠葛、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步步登高,一浪高过一浪,一层比一层深刻。让人在笑声里,体味到形同己出的内心情结。真是妙不可言。一个小品,比一个大戏的含量还大。

艺术构思,是穿起艺术珍珠的线索。没有艺术构思这根线索,再好的珍珠也得散于一盘。

创作实践告诉我们,从现实生活由于小品、短剧的大量涌现,构思极易雷同。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上要弃旧求新。

任何类型的小品、短剧,固然都需要新颖的艺术构思, 但是由于小品、短剧和大型戏剧、电视连续剧不同,大型的戏剧结构复杂,场面宏大,在两三个小时的长度内,作家和导演演员,能够在脚充裕的时空内,尽情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发挥各种艺术特长。而小品一般在十五分钟以内完成,短剧一般在四十分钟内未完成,这就要求精益求精,巧中出巧, 妙上加妙。为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构思必须新颖。构思新颖,有要求必须出新。出新才有出路,出新才能出人头地。

上一篇:台湾农村发展经验下一篇:“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填写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