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认识与思考

2024-08-27

微课的认识与思考(共8篇)

1.微课的认识与思考 篇一

基于微课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思考

【摘要】本文先提出对微课的再认识,并以人教B版普通高中数学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例,给出以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环节重要载体的教学设计.以此为基础,提出进一步做好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关键词】微课;再认识,教学设计;双曲线

1对微课的再认识

随着“微”概念的流行,以及“翻转课堂”和可汗学院教学模式在全球的迅速传播,“微课”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随着国内外微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相关研究的逐步深化,微课的概念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提出来自己的看法.目前国内对“微课”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一般认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1].“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2].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对微课的再认识有以下几点:

(1)“微课”不同于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设计,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可以用在课前、课中,课后,在教学环节中使用灵活,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2)微课的时间一般5~10分钟,时间简短而内容精要,但绝不是一节课的缩影,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是某节课的重点、难点展开,内容选择不宜过大.(3)微课的应用,使教学时间与空间得到拓展,既能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2基于微课的数学教学设计

微课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人教B版普通高中数学选修2-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例,给出以微课作为课前预习环节重要载体的教学设计.(1)目标分析

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课视频,复习椭圆的相关知识,并在视频的引导下,运用类比的思想自主思考得到双曲线的定义,深刻理解双曲线的概念.进一步在课上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推导得出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认识问题.(2)教学素材的准备

?n前给学生关于复习椭圆的定义与方程、类比推导双曲线的微视频以及自学报告单,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双曲线的图像.(3)教学理念的准备

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思维“最近发展区”理论,开展课堂教学.在类比椭圆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受、理解双曲线的概念,学生往往能深刻的理解双曲线的本质.同时,前后知识也能很好的连贯起来.本次微课虽然时间短暂,但是仍提供大量的时间给学生探索、体验、思考、整合,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体会双曲线的形成过程.(4)微视频、自学报告单设计分析

2.1微视频

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做成PPT,回顾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用实验来获得双曲线的定义制作成微视频.①温故知新

教师用PPT呈现如下三个问题:

问题1:椭圆的定义是什么?

问题2:椭圆的标准方程是什么?

问题3:如果把椭圆定义中“距离的和”改为“距离的差”那么动点的轨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要求学生将问题1、2的答案写在自学报告单上,并思考问题3.【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既检测了学生对椭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又为下面双曲线的学习做好铺垫,导入新课.②实验探究

师:数学家欧拉曾说过:“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问题3:

实验用品:大头钉 2 个,一条拉链,笔,剪刀

实验步骤:

1.取一条拉链,拉开一部分,将其中一支拉链剪短(保证了距离之差为定值);

2.将拉链的两端固定在两个大头钉上;

3.笔尖P放在拉链的拉头处,并随着拉头移动.实验一:慢慢将拉链拉开,笔尖在板上慢慢移动,看形成的图形,思考作图过程.在图形的形成过程中,两个大头钉间的距离是变化还是不变的?

在画图形的过程中,笔尖与两个大头钉间距离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实验二:将两个长短拉链的固定位置互换,再慢慢将拉链拉开,笔尖在板上慢慢移动,看形成的图形,思考作图过程.教师通过几何画板形象展示双曲线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双曲线的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双曲线定义应包含下列要素:

由于剪掉的拉链长度是固定的,所以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个定值;

点P到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要小于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③类比椭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双曲线的定义: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小于|F1F2|,且不等于0)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2c叫做双曲线的焦距.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把握平面内动点的轨迹、距离差的绝对值为常数、常数要小于|F1F2|且不等于0等重要特征,教师设置两个问题:

问题1:类比椭圆,寻找双曲线定义中的关键字

问题2:若分别去掉这几个关键字曲线会发生怎样变化?

特殊情形:

若常数2a=0,轨迹为线段F1F2的垂直平分线;若常数2a>|F1F2|,此时轨迹不存在;若常数2a=|F1F2|,此时轨迹为以F1或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若去掉绝对值,则表示双曲线的一支.④自主练习

学习了椭圆的定义让我们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问题1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为6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满足双曲线的定义,是双曲线.问题2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6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双曲线的一支

问题3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8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为以F1或F2为端点的两条射线

问题4到点F1(-4,0),F2(4,0)的距离的差为10的动点P的轨迹

答:点P的轨迹不存在.⑤小结:

2.2自学报告单

微课环节自学报告温故知新问题1和问题2答案及方法分析: 实验探究双曲线定义应包含的要素:双曲线的定义问题1和问题2答案及方法分析:自主练习问题

1、问题

2、问题

3、问题4答案及方法分析:学习困惑通过自学后,还有的困惑和问题?(6)教学过程

教师批改自学报告单,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二次备课,适当调整教学设计.①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师:同学们看微课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板书)

师:双曲线的定义是什么?

生: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常数2a(小于|F1F2|,且不等于0)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这两个定点叫做双曲线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2c叫做双曲线的焦距.②小组交流辨析重点

小组内,互相批改自学报告单中的自主练习,互相辨析有不同答案的题目.通过教师提问、小组交流的方式,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双曲线概念的掌握情况.③小组汇报落实重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组学习情况开展学习活动,重点针对学生在微课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点拨,进一步深化对双曲线概念的理解.④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利用微课解决双曲线概念理解的难点后,接着进行标准方程的教学.教师设置问题:

问题1回顾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及方法;

问题2类比椭圆试着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3换元处理与椭圆有没有区别?

问题4猜证双曲线焦点在y轴上的标准方程.学生回顾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步骤及方法:①建系;②设点;③列式;④化简

小组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类比椭圆标准方程的推导,尝试完成双曲线标准方程的推导.【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合作推导出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加深学生对类比思想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师:引导学生对双曲线方程的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强调双曲线方程的特点与判断焦点位置的方法

生:?J真观察双曲线的两种标准方程,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归纳双曲线方程特点,以及如何判断焦点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让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⑤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焦点在x轴标准方程:x2a2-y2b2=1

焦点在y轴标准方程:y2a2-x2b2=1

注意:

双曲线方程特点:

① 方程中x2,y2的系数异号;②a>0,b>0,c2=a2+b2但a,b大小不确定.判断焦点位置:

如果x2的系数是正的,则焦点在x轴上;如果y2的系数是正的,则焦点在y轴上.⑥例题精讲 简单应用

例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 F1(-5,0),F2(5,0),双曲线上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差的绝对值等于8,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2已知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坐标是(0,-6),经过A(-5,6),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例3已知A,B两地相距800m,在A地听到炮弹爆炸声比在B地晚2s,且声速为340m/s,求炮弹爆炸点的轨迹方程.前两道例题由学生讲解,教师指导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对例3进行分析,详细讲解求解过程.【设计意图】通过精讲例题,巩固所学,帮助学生掌握求双曲线标准方程的两种方法:定义法与待定系数法,以及双曲线方程的简单应用.⑦归纳总结 思维提升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自我检查、自我小结的良好习惯,将知识进行整理并系统化.⑧分层作业 巩固落实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作业中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3几点启示

本次微课给出的是双曲线的概念,是一次概念教学课.基于本次微课的教学,为进一步提高微课的教学质量,笔者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微课教学要合理选题,切题迅速

微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微”,这个“微”字,一是指时间简短,二是指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些例题.因此,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微课教学,要合理选题;同时,内容选择上范围不宜过大.此外,微课教学中要处理好“微”还需做到切题要快,开门见山,切题迅速,选择与所讲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主题突出,这样才会有时间讲解重点内容.(2)微课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

微课是围绕数学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某个教学环节开展的数学教学活动,一般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微课虽然短小精悍,但它也有完整的教学过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每次微课都有其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引入、师生互动、相应练习、归纳总结等[3].(3)微课的教学对象始终都是学生

虽然录制微视频时,没有学生在场,但是微课的教学对象还是学生,在视频中也要有师生的互动.因此,设计微课,最关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4].(4)切实重视自学报告单的应用

尽管微课的时间比较短,但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可以在需要思考的地方提示学生暂停,进行思考.在此,应特别强调自学报告单及其应用,自学报告单一定要标题醒目,讲究配套,适合完成自学练习,并能利于提出存在的困惑的问题,以便教师全面掌握学情,及时给予个性化答疑,以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微课作为新兴的教育资源,它的出现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开启了教育的“微时代”.但是,作为新生事物,我们在教学中应合理应用,扬长避短,更好的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3]李璜.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观摩中国微课大赛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2014(1).[4]张仕凯.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J].学科教学探索,2015(17).

2.微课的认识与思考 篇二

一、思品微课的成功实践与探索

思品微课综合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并茂、声效俱全、形象生动等优势和特点,适当穿插运用在思品教学环节,有效调动了各种非智力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促进了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1. 对课前学习的热身、动员。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就教学目标、教学基本内容等设计制作一些主题明确、简单明了的微课,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学习。”[1]学生则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学习的侧重点,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还可以通过控制微课视频的播放次数、进度快慢等,有选择性地回放进行预习。

2. 对复习课堂的复活、再现。

“教师在复习时要利用微课将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对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原理进行归纳、综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激活记忆的细胞,复现老师讲课的情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复习的效果。

3. 对新课讲授的引领、主导。

思品微课聚焦教学重点、难点,以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方式,吸聚着学生注意力,引发积极思考,从而实现了对新课的引领、主导。“微课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准确地掌握思维方向,学会思考,主动学习。让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不断创新,大大提高课堂效率。”[3]

4. 对习题讲解的辅助、辅导。

教师在习题讲解类思品微课的制作中,先把关键问题梳理出来,“利用微课讲解试题,针对学科教学中疑难性的、代表性的、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或解答,重在总结答题技巧和规律,重在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增强学科素养”。[4]

二、反思思品微课存在的问题

思品微课掀起了教学教研实践新热潮,获得了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认同。但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我们有必要在微课热中保持必要的冷静思考。

1. 微课质量良莠不齐。

教师花费时间精力制作的微课,如果缺乏相应的素材储备、技术支持,或者知识密度过大,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对教与学的帮助微乎其微。如“一些复习微课,教师只求重点知识的堆砌,忽略了知识的整合、内容的优化以及拔高和提升,导致很多学生利用微课复习后效果平平”[5]。

2. 共享平台建设滞后。

“各地教学资源开放程度、教学改革方向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省市的微课运用存在不同步性”[6],区域性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跟不上本地本区域实际思品微课教学需要。网上微课资源虽多,但真正可借鉴、可利用的很少。“大部分的微课平台建设不好,功能不够完善,导致教师难以找到合适的微课资源,由此大大降低了教师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教师无法尝试应用微课进行教学”。[7]

3. 学生认知负荷加重。

根据心理学家J·Sweller的研究发现,教学活动的成效与学生的认知负荷有密切关系。有些思品微课的制作没有以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基础,难易程度与学生认知水平不相匹配,没有控制好认知负荷,造成认知负荷过大,效果就不得而知了。“思品教学决不能因为微课的出现而加重了其学习负担。思品教师应对学生预习和复习的量有相关的规定。”[8]

4. 教学风格模式化。

思品微课本身并非十全十美,“微课程不适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所有教材内容,部分教材内容仍需要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而且微课程在教学运用过程,师生互动性较弱,传统教学则具有这种优势。”[9]盲目跟风机械搬用微课,容易导致思品课丧失必要的“思品味”,教学缺少教师的个性风格。

三、思品微课实践给予的启示

思品微课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给思品教学带来一股清新气息,有效激活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伴随着出现不少问题,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

1. 应倡导合理适度运用。

使用微课贵在恰到好处,能带来教学实效。“在运用微课时,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实际和学生实际等来合理选取并使用,切不可盲目滥用,使得微课流于形式。”[10]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能够理解的内容,不需要制作微课。一单元内容、一框题内容、一课时内容,因知识点较多不适宜也不应该制作成微课,特别是七八年级大部分知识内容浅显易懂,没有必要做成微课。

2. 当重视分类指导运用。

各环节教学侧重点不同,要求不同,制作微课时必须做好内容取舍。“课前预习,要重激趣,以提高预习主动性”;“新课导入,要重激情,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知识分析,要重理解,以提高教学实效性”;“课堂小结,要重拓展,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练习编制,要重巩固,以产生知识引领作用”。[11]

3. 需力显学科生活气息。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植根于生活的学科。“制作微课时,要充分体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本教学资源的开发。”[12]微课的制作要选取最具代表性、最有针对性、最熟悉的生活素材,凸显生活气息、学科特征。

4. 要融入教师风格个性。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微课确有一定的吸引力,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教师要坚持走个性化教学之路,努力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动作、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微课制作之中。“也就是说要体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让微课更具魅力与活力,能够换来学生活跃的思维与集中的注意力,换来学生长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13]

四、深化思品微课运用的对策建议

思品微课是思品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充,但其运用还需不断探索、升华。

1. 建立区域性微课资源共享平台。

微课制作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凭一己、一校之力难以完成庞大的素材收集、知识梳理、微课制作等工作。应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普教室(教师进修学校)等牵头,成立微课资源中心,建立微课库,统一梳理需要制作成微课的知识点,并组织微课设计、开发、制作。

2. 组织校际间微课教学研讨活动。

微课教学教研需多校交流,多方会诊,深入探讨。可组织校际思品微课公开课、观摩课,“通过集中展播、专家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向广大师生推荐、展示优秀获奖微课作品;定期组织‘微课库’的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推进基于微课的校本研修和区域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达到资源共享。”[14]

3. 引导学生参与微课制作过程。

推行开放式微课,将微课录制成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参与教学,让其他学生观摩并学会同龄人是如何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观看思品微课的习惯。

4. 丰富微课内容设计与呈现形式。

微课教学内容、形式的选择与设计,是决定该微课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除了重点建设好‘微视频’外,还要提供或完善4个方面配套及拓展的‘微教学资源’(如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形成一个完整的微课才可能发挥更大的学习效益。”[15]

5. 注重微课的预设和动态生成。

思品微课教学是动态的过程。运用微课要根据课堂施教、师生交流情况,用足用好微课半结构化、扩展性的优势和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反馈交流、转载引用等方式不断扩充,修改和完善生成了一个半结构化的微课资源构成与应用环境框架”,[16]力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6. 推动微课与传统课堂的融合。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微课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王燕在《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中认为,两者主要差异有:“1时长差异。2内容差异。3师生关系差异。4传播差异。”[17]教师要综合运用微课和传统课堂,使两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总之,相对于常规课堂,思品微课主题更集中、内容更精致、形式更新颖,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热情,是教师进行思品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毕竟推行时间不长、融入不深,还存在诸多需要持续探索、深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传芸.微课——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高效的催化剂[J].新课程(中学),2015,(10):171.

[2][4]郑丽红.微课堂大智慧——微课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教育,2015(13):5-6.

[3]范秀华.微课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4):52-53.

[5]周彦.“微课程”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28.

[6][10][17]王燕.微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19,30,13-14.

[7]黄兰.微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40.

[8]吕玥.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昆明市某中学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47.

3.微课的实践与思考 篇三

摘要:“微”为公众提供碎片化、移动化的学习新体验。现在各个学校,各个学科都在进行微课的研究。本文从微课的定义、用途、特点及学习资源出发,以小学英语“指导性阅读”为例,从主题、策略、设计等方面来构建一个“短小精湛”的微课。

关键词:微课;知识点;设计;课前

课题项目:福建教育学院科研课题《慕课与翻转课堂视域下学习能力提高的探究》编号JBS14562

【中图分类号】O4-4 ;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4-01

随着学校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学生和教师个人拥有的信息终端(如手机、笔记本电脑、iPad等)逐步普及,携带自己的信息终端到学校课堂学习(BYOD)兴起,颠倒的课堂、可汗学院等新理念逐步家喻户晓,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个性化学习”, “翻转课堂”与“混合学习”教学模式日渐为人们接受。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制作微课成为当下每一位老师必须掌握的技能。

一、微课的定义

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展开教与学,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重难点、传授技能的一种视频学习模式,就是微课。

二、微课的用途

1.提供先学的途径

当下兴起一股“翻转课堂”的热潮,“翻转课堂”就是教师事先根据教材将重难点或知识点制作成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老师上传到网上的视频。回到课堂上针对视频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疑惑,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或教师评讲练习,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传统的教学形态是,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学生在家中通过练习来内化知识。而“翻转课堂”,就是学生课前在教师的视频陪伴下,先学,而课堂上学生在老师的陪伴下,解决先学过程中的困惑。如果想实施翻转课堂,就必须要制作“微课”。

2.解决难点的渠道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某个问题或某种题型总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把这个易错点制作成“微课”,让不理解的学生在课后反复听老师讲解并加以练习,针对性地进行补缺补漏,这种“易错点”的微课不仅可以给其他班级的学生分享,也无形中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但是,这种类型的微课不能让学生在课前观看,如果在课前就让学生观看视频、掌握难点,肯定会给学生增加压力,对此,这种类型的微课适合让学生在课后观看。

3.反复学习的渠道

教师知识讲解的视频能在网络或云端中永久保存,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在课堂上吸收不了的内容,可以多次进入微课加以学习,不仅巩固知识,还能使课堂缺席的学生及时进行补课。可见,微课对于学困生来说是一个再学习的渠道,也可以避免家长们不断送孩子去补习班的现象。

三、微课的特点

1.短——视频时间短。小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是5-8分钟,微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之内。

2.小——内容主题小。教学内容必须一课一点,主题突出。即突破一个知识点,只讲解一个特定的知识点或典型问题。如果一节课的知识点较多,或者该知识点牵扯到另一个知识点,可以制作系列微课。

如,一节英语课可以分别制作成单词、句子、语音、语法等四个类型的微课。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某个内容学习。

3.精——设计讲解精。

(1)内容精炼,实用

切入课题迅速,不能在导入环节上“绕圈子”。对此,教学环节要砍去冗长的前奏后奏,即去掉复习、巩固、拓展环节,仅保留课堂难点重点内容。教师的讲解要精良、简练,由于是一对一地讲授,教师的语言不能出现你们、大家、同学们等用语。可见,设计一个精炼的微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基本手段。

如“指导性阅读——Dream Jobs”一课,微课一开始,马上提出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会利用图片猜词义、猜句义、理解短文大意。这也是英语新课标小学生必须达到的一项阅读技能。

(2)策略精辟,易学

微课强调抓住一个知识点或问题,它不像以前的以“教”为中心,以教学内容的讲授、传递为目标。而是在“教”的基础上培养学习策略,指导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因而微课中教师的讲授线索要清晰,尽可能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着重进行主干知识的讲解与剖析。可见,设计一个有策略的微课是提高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要手段。

(3)设计创意,有趣

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教学魅力吸引学生点击并且反复观看的欲望。如,幽默的语言输入,让学习更轻松;恰当的情景吸引,使学习更有趣;适时的问题引导,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设计问题时要从易到难,不能马上抛出难题难倒学生,要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思考。

(4)总结完整,启发思考

微课的结尾,应该对一节课的教学进行归纳和总结,总结可以是有引导性的语言或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

微课与真实的课堂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还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学习。学生观看视频进度可以灵活调整,对于学困生来说,不懂的知识可以倒退反复观看,而优秀生在观看视频时,懂了的内容可以快进跳过,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笔记。可见,设计一个有效性的微课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微课的资源

一个完整的微课程应该包括微课视频、微练习、微资源、微简介、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和微反思。

1.微练习——学生观看完视频后检测自己的先学,可以是巩固性练习、拓展性练习,练习题型尽可能多样,并在练习后面附上参考答案,以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2.微资源——拓展性阅读材料、延伸性练习或超链接等。文本形式的材料,需要控制字数,确保学生1分钟左右阅读完;影像形式的材料,建议时长不超过3分钟。

3.微简介——为了使学生对教师视频的强烈关注,微简介要简要介绍课程内容、特色与亮点。

4.教学课件——课件的背景不能太花俏,课件的字体、字号合理,要突出本课重难点的文字、图片,以确保容易被学习者辨认、识别;课件有前奏(如微课名称、作者姓名等信息),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结尾还要有谢幕板块。

5.微反思——包括老师的自我反思、同行评价以及具体改进建议。

教师给微课命名时要详细,有微课名称、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便于学生在网络上精确地查找学习。可见,一个完整的微课程作品不仅让学生获取更大的学习资源,也让老师受益更多。

如今微博普及与流行推动一股“微”字辈的产物。现在的“微课”热,是对过去传統教学模式的反思和修正,是一场教育的大改革,对此,作为一名教师,从现在开始,从头开始学习,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焦建利.《微课现状、问题与趋势》. 2014.4.10

[2]杨宁.《什么是微课?》.2014.10

4.微格教学与微课的区别 篇四

微格课教学和微课都有一个“微”字,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都是时间短,一般来说,教学时长都在5-20分钟之间,相较于常规课堂,时间都是大为缩短。

但是微格教学和微课又有一些不同。

首先,两种课的授课形式不同,微格教学虽然微,但是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和正常授课一样,有教师有学生,只是学生数会大为减少,教师也会完整地展现某一个教学环节或者某一段教学内容的教学活动,过程中一般都会有师生互动和学生自主活动。而微课一般是由教师单方面讲述,就某一个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一般没有师生互动和学生活动环节。

其次,微格教学和微课的面向对象是不一样的。微格教学虽然是一个微缩的课堂教学实景,但是这个教学过程面向的并不是课堂中的学生,而是在后面或是通过课后录像观摩的师范生或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可以理解为是本色出演的群众演员,微格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将示范教师组织安排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过程示范给师范生或其他教师看,主要是为培训教师服务。而微课面向对象主要是学生,通过教师的录像讲解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某个知识点。

5.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区别与联系完成 篇五

漳县城关中学 李秋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翻转课堂、微课在教育领域纷至沓来,不断袭击和重组着传统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等。我们学校也紧跟信息与通迅技术的步伐,大力开展教育技术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活动,翻转课堂和微课随之开展实施起来。那么翻转课堂和微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从英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过来的术语,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课堂由“先教后学”向“先学后教”翻转。如今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变成了现实。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授课老师去获取知识。老师更多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理解问题和运用知识。今天教师这一角色正在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转变;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向学生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转变;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向动态的研究者、学习者转变。所以只有翻转了课堂才能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课堂翻转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反转,不如说是教师的教育观念的翻转。

专家认为,“翻转课堂”正在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翻转课堂”之所以倍受关注和推崇,是因为“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四)复习检测方便快捷

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如果发现几个问题回答的不好,学生可以回过头来再看一遍,仔细思考哪些方面出了问题。而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够及时地通过云平台进行汇总处理,这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利于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的复习和巩固。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二、微课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

“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其主要特点:

(一)教学时间较短

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0或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二)教学内容较少

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三)资源容量较小

从大小上来说,“微课”视频及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师生可流畅地在线观摩课例,查看教案、课件等辅助资源;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MP4等)上实现移动学习、“泛在学习”。

(四)主题突出、内容具体

一个课程就一个主题,或者说一个课程一个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生活思考、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难点突破、或是重点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等具体的、真实的、自己或与同伴可以解决的问题。

(五)反馈及时、针对性强

由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参加者能及时听到他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获得反馈信息。较之常态的听课、评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由于是课前的组内“预演”,人人参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心理压力,不会担心教学的“失败”,不会顾虑评价的“得罪人”,较之常态的评课就会更加客观。

三、翻转课堂与微课的联系

首先,翻转课堂离不开微课的视频内容,微课是翻转课堂中学生在家中自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次,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指学生在家利用视频来完成知识的学习,而传统的课堂则变成了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其中学生在家利用的视频,正是“微课”这一主要载体。再次,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过程。这些微课的视频内容,正是学生在家完成知识学习时的重要内容。

6.微课的认识与思考 篇六

微课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大概是2010年,经过数年实践,其热度不断高涨。教育技术学界的专家学者丰富、发展了其概念,教育企业抓住其中的商机推出产品,教育行政部门举办各种活动,在广大一线教师中推广微课理念和应用。微课热潮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是在“微时代”这个大环境下被注入了“微”基因,同时又在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实践中不断打磨才得到了如今的“真身”。微课的蓬勃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带来了机遇与挑战。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将着眼于“微时代”大环境,基于在我校开展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需求调查》来做较为详细的分析。

微时代环境下又一次教育信息化的好时机。这几年,微博、微电影、微信、微商等等与“微”相关的热词不断涌入我们的生活,向我们推送这个微时代。微时代以短小精练作为文化传播特征,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面对微时代,课堂教学模式也在发生变化,微课热潮席卷全球,国内发展也是如火如荼。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的结果,而是教学规律中某些要素契合了时代特征,促成了微课发展机遇。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灵活自主地针对某些具有较大学习价值的重难点、要点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所花费的时间不多。在调查中,有55%的学生认为微课对信息技术学习有帮助,1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帮助。43%的学生认为微课的最大优势是“视频形式,观看方便”,32%的学生认为其最大优势是“教学视频时间短,可以利用零碎时间学习或反复学习”。在我们目前的课堂上,微课使用并不算多,但是学生已经认识到微课的好处,并且对微课教学产生了较高的热情。信息技术教师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教师,对于各种新技术上手快,几乎不需要专门培训,且不肩负应试之累,理应轻松去迎接这次改革机遇。

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与微课间的“火花”。根据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涉及的内容属性,可以将其分成四种课型:理论课、技能课、实验课和作品制作课。理论课比重较少,实验课在现实课堂中极少,技能课比重较大,作品制作课是对技能和理论的综合运用。根据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多选题)如表一所示,学生目前最擅长信息技术技能(多选题)如表二所示。

从表一的数据可以看出来学生对技能课学习有很大的需求。但62%的学生对技能的需求只停留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层面。表二中有44%的学生对自己最擅长的技能无奈地选择了“其他”。这些数据表明,学生的整体技能处于较低的层面,而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往往在重要的技能教学中忙于答疑或单一指导,课堂效率低下。微课的出现很好地应对了这个问题。微课的“短小精悍”有利于“反复学习”,以及对技能操作的“过程演示”,都能和信息技术技能教学环节擦出“火花”,这些“火花”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解放了教师的低效重复劳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信息技术微课可能面临的挑战。结合信息技术课堂以及师资特点,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微课的前景,但是在目前的“方兴未艾”之势下,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其所面临的挑战。微课不能做成简单的“小视频”。从微课本身出发,要有配套的教案、课件、练习、反思、点评等。从微课程体系出发,微课要搭建一个与之配套的网络化平台,在平台之上实现微课程的生态环境。“小视频”只是微课的躯壳,微课要做活成为像可汗学院一样有影响力资源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面临的困难则更大。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教育资源网站,如“中学学科网”“国家教育云资源平台”,或者是资源征集类的各种微课竞赛,信息技术学科都比较弱势。这和信息技术不是升学应试科目有直接联系。信息技术教师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排头兵,但是总是在真正的浪潮中缺乏后劲,失去学科创新的动力。

微课前景无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要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直面各种挑战,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宗旨,来迎接这次改革。

参考文献:

7.微课的认识与思考 篇七

我本人对“微课”这一新的理念是持赞成态度的,也曾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过“微课”教学。学生刚接触阶段还挺新鲜,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总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我想,可能还是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缺乏一定的基础,光靠模仿和照搬别人的成果,毕竟不能为我所用。于是一系列的问题便接踵而来,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更多的是对微课视频本身的兴趣,而忽略了数学教学的本质,课堂上容易出现一些意外情况,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毕竟是刚刚接触和尝试微课教学,制作的视频也略显粗糙,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更无从谈起。于是,我开始对微课教学进行了新一轮的学习和研究,并在寻根求源的过程中得出以下几点粗浅感悟,写出来与同行们分享。

一、微课的侧重点不仅仅是制作精良的教学视频

谈起微课,所有的教师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录制微视频。总想在技术层面多下功夫,就像刚刚接触电脑课件应用于教学时,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学会制作更生动的课件, 以为课件做得越精良,学生越感兴趣,似乎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从而忽视教学设计本身的重要性,忽视研究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课后知识如何渗透等方面。所以,经常在听公开课、汇报课学习中会发现,不是课件越出彩,教师的教学水平越出色,教学效果越明显。诚然,现在的微课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开始阶段,多数教师学习微课程制作的时候,往往把微课设计成了小课件,在技术上追求画面逼真,音效震撼,总希望自己精心制作的微视频是教学中的亮点,其实,这是教师对微课本质特征认识不够的表现。多数时候,我们仅仅认识到微课的基本特征,即微、短、小,而没有理解和掌握其“本质”,微课的本质即是一种支持学生自主个性高效学习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 具体的内容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就某一个知识点,按照教学设计的安排,从头至尾对学生进行陈述。这样的微视频对于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我想显然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二、微课教学并不是传统课堂的精简版

在微课教学研究的初始阶段,我经常听到身边有这样一种声音,微课教学就是把一个教学设计中最重点的内容缩编在5—8分钟的视频中,然后播放给学生看,引导他们通过课前自学、课中研讨、课后反馈,从而得到实际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微课展示的只是一个教学重点难点的教学过程,这个过程里还要包含导入、讲授、巩固、作业等环节, 而不是教学环节的简缩版。我想,微课教学不仅仅体现在微小上,其次,更要突出设计的新颖性,对教材的再加工、再挖掘,呈现出来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内容编排上还要富有数学韵味,有数学思考的内涵方才好。

三、微课教学还需要适应不同学段的学生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年龄结构小,认知水平有限,才刚刚学习握笔写字,更别谈操作电脑了。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微课教学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我们不禁要思考,设计的微课视频,一二年级学生能否自主观看,这方面,可能在设计之初,就要谋划好,并与家长做好衔接和沟通,课前的自主学习环节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指导。另外,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在内容上尽量选取一些以动态展示为主、形象地讲解教学疑难点的微课视频,穿插于教师的讲授中,这样就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在设计微视频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某个知识点的讲授,同时,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尤为重要。当然,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微课视频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学生课后知识点遗忘或作业遇到难题时,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再学习、再提炼、 再巩固,这样的反复学习,才能使他们更加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点内容,增强数学学习的能力。

8.浅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认识 篇八

关键词:微时代;微课;信息技术

一、微课概念的演变及其特点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然而,微课程是什么?它有没有统一规范的概念等一系列的疑问,为此本文将先对微课程概念的演变进行梳理和简单的总结。

1.微课程在国外的发展

在国外,微课程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McGrew所提出的60秒钟的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简称OML)。2008年,微课这个名词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一分钟学者戴维·彭罗斯提出,并且给出了较新的富有讨论性的微课程概念。戴维·彭罗斯认为,微课既可以作为一种进行知识挖掘的工具,又可以作为知识脉冲。

2.微课程在国内的发展

我国的微课程的发展起源于电化教育,早期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幻灯、无声电影、录音、电视和录像等,并且有一段狂热时期使用这些媒体技术制作了一大批以T为存储单位具有教学性差、视频质量差、效率低等显著缺点的教学电视节目。这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有相当数量的电视教材不能进入课堂。

在我国,首次关注并提出微课程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电教站的胡铁生,他在2011年从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的定义,他的最新版的关于微课的定义为: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在国内教育技术界出现了几位较有影响力的专家和学者分别以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觉诠释他们对微课的理解:华师的焦建利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微课及其应用》,该文给出的微课定义比较具体清晰,其目标是以讲解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达到学习要求,组织表现形式的核心特点是短小精悍的在线教学视频播放;南师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张一春教授对微课的理解是使学习者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达到最佳效果,从而通过载体流媒体形式展示简短、完整的且经过精心设计的某个知识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活动。

3.微课的特点

通过对有关专家对微课的诠释,基于认知负荷理论(CLT)理解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认真分析和整理,可以发现微课具有以下突

出特点:

(1)时间短暂性,一段教学微课程视频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符合心理学上有关人的注意力规律。

(2)目的明确性,仅就为某一知识点的讲解,教学内容精简。

(3)呈现形式多样性,可根据不同的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要,采用不同媒体来呈现,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的单一性。

(4)共享性,精心制作好的教学微课程可以多人重复学习使用。

(5)资源占有率少及重复性,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容量一般只占几十兆左右,视频支持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多样不受限制。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开展情况

1.信息技术与微课之间的关联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它通过教师直观的讲解及简单的演示,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操作练习来掌握技能。信息技术课程在与其他传统学科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1)基础性: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将为学生今后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基础铺垫。

(2)发展性:信息技术课程起步晚,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总在不断变化与发展。

(3)实践性:操作与知识和过程与结果两大块并重。

信息技术课堂是由若干个短小精悍的微课学习环节组合在一起的,如能将其中的教学环节制作成微课的话,学生就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因材施教、弥补个性差异、查漏补缺的目的。

微课是以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础而开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较好地符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所强调的语言、空间、音乐等智能的培养和发展。

2.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逐步规范了,各省纷纷以各自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出台有关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纲要文件,比如,《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

年修订)》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学习领域作为课

程形态的必修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必需

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培养能够适应信息社会发展挑战的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但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微课建设方面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或教师对微课、翻转课堂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造成错误的盲目实践。

(2)面向的教学对象模糊,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3)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清,与传统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相混淆。

(4)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不规范。

(5)技术和设备的限制,拍摄效果差。

3.中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程的优势

胡铁生老师曾提出微课的资源构成可以用“非6+1”来解释:即1个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配合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助性教与学内容。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教育资源的手段。尤其是对融合微课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应用,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师节约时间,对某些简单的操作不重复教学,从而改善或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巩固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1.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2009年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汇报下一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