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2024-08-03

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共9篇)

1.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篇一

《科学探究和实验方案设计》专题复习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和过程;

2、通过复习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根据实验做出结论的能力,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探究的乐趣;

2、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学习态度和精神。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做出假设与猜想及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语言引入:前些天,老师在超市无意中发现一种新的商品,老师对它的名称的特殊性深深吸引,它叫“爆炸盐”。通过观察图片,同学们知道他是做什么用的吗?物质的用途由什么决定的?那么“爆炸盐”有什么用途?它的成分是什么?我们稍后再来探究。

[师讲]本节课让我们起走进科学探究的世界,体验探究的乐趣。

[学生]回顾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

[师强调]在各种考试中重点考查的是:假设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过渡]通常进行假设与猜想的方法有哪些呢?我们先来看例题1.例1.如图所示是初中化学实验室收集的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试猜想该气体是何种气体,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假设与猜想 实验方法与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这瓶气体有什么性质?可能是什么气体?如何验证?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有关性质进行猜想。

[师问]还可以根据什么进行猜想呢?

2、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在实验室药品柜中发现了一瓶无色溶液,但这瓶试剂标签已经残缺,无法辨认,只知道可能是氢氧化钾、碳酸钾、硫酸钾、硝酸钾中的某一种。小明认为可能是氢氧化钾,小刚认为可能是硫酸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的猜想一定是错误的,(2)你认为该瓶试剂还可能是。

试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教师引导分析:标签上有什么信息?该试剂可能是什么?能设计实验验证吗?

[小结]可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进行猜想

[过渡引入]我们学过很多物质都可以在氧气中燃烧,那么物质是否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下面我们来观察钠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

[提问]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什么呢?

[讲]:下面是某兴趣小组对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物的探究:

例3.化学课上,李芹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盛有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可能是什么呢?

[进行猜想]你认为黑色颗粒是____,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氧化钠,小华认为是氢氧化钠,你认为白色物质还可能是;李芹同学认为小华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查阅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氧化钠为白色粉末,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李芹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

实验方案1: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结论:白色物质为氧化钠。

实验方案2:取该样品少量于试管里,加入适量的水,振荡,样品全部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然后过滤,再向溶液里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出现。结论:白色物质为。

[反思评价]小娟同学认为实验方案1得出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分析实验方案时要强调紧扣资料信息。

[师问]:本题你是根据什么对物质的成分进行猜想的?

[小结]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守恒)进行猜想。

[过渡]科学探究有以上三种方法,但对物质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猜想上,还必须根据已学知识,并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2.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篇二

通俗地讲,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因特网”, 其目标是让万物沟通对话。在众多媒体的宣传下, 物联网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之一。2012年, 我无意中听说无锡已经有老师开发了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课程, 深入了解后才知道, 江苏省已经在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 把“物联网技术”作为拓展模块在全省推行。

在惊讶之余, 我通过江苏的老师找到了小学和初中的《物联网技术》教材。细读了教材后, 难免有些失望。比如, 教材采用扫盲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物联网的神奇应用, 然后逐一介绍各种传感器、RFID设备等, 学生却没有机会真正使用这些设备, 哪怕学习了整个课程, 学生也只能了解物联网技术的皮毛, 更不用说自己动手去设计或者搭建一个简单的物联网应用了。

那么, 能不能设计一门和物联网技术相关, 并着眼于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能真正动手完成各种实验的物联网课程?同样, 物联网产生大数据, 要研究物联网技术, 就要对数据处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于是, 就有了这一门课程——物联网与大数据创意实验。

设计

1.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动手完成实验为主, 通过搭建各种应用实验, 简单修改代码, 实现各种物联网功能。学生不仅对物联网的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体验, 还能将各种传感器的数据采集到电脑中进行分析, 能初步认识感知系统和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核心技术。

2.课程思路

支撑物联网发展的三大关键技术分别为:感知、传输、计算, 其应用流程如下图所示。传感器感知外界信息, 这些信息经过自身的智能筛选以后, 通过网络介质传输到服务器, 服务器以实现预设的规则处理并分析信息, 命令执行器执行相关动作, 实现如智能家居之类的功能。而传感器和执行器都是控制器 (单片机) 来管理的。

所以, 我们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分析、智能应用等四个方面。

3.教学内容

因为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 相对而言, 我们设计的内容比江苏的物联网技术模块要难一些。例如, 在“信息感知”环节中, 加入了“智能感知”概念, 在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之前, 我们希望控制器本身可以对信息作部分筛选, 智能判断相关信息是否有效, 然后决定是否上传。又如, 在“信息分析”环节, 我们加入了数据库管理和分析方面的一些知识,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真实的“大数据”。而整个课程的教学则围绕着让学生设计一个物联网应用的大任务展开。

我们给这一课程设计了18课时, 其实从其涵盖内容的复杂度来看, 即使安排36课时, 甚至72课时都是可以的。因为仅设计了18课时, 基本上避开了复杂的Arduino代码, 以体验为主。

实施

目前, “物联网与大数据创意实验”课程已经实施了一轮,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改教学器材和教学纲要, 最终目标是希望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 尽可能贴近生活, 让学生应用物联网技术做出有创意的应用来。

1.教学 (实验) 器材配置

“物联网与大数据创意实验”课程涉及很多方面的技术, 其中实验器材的选择非常关键。用厂家成型的物联网体验产品, 还是用开源的Arduino系列模块一度成为困扰我们的难题。经过多次比较, 我们最终选择了Arduino。教学器材包括ArduinoUNO, V7扩展板, Bluno扩展板, 光线、声音、灰尘、加速度等传感器, 舵机 (带云台) , 移动电源等。演示器材包括Yeelight系列产品、Broadlink系列产品、Arduino Bluno、网络扩展板、Arduino yunPCduino等。这些器材都能通过淘宝网购买。

2.物联网应用平台选择

为方便物联网爱好者和行业用户开发基于物联网的应用, 国内有多家公司提供了物联网应用平台, 如Yeelink和乐联网。经过比较, 发现这两个平台还存在某些问题, 如它们都不支持局域网版本, 基于公网的数据服务, 将导致课堂教学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 平台的部分操作过于麻烦, 而这一课程的学习还是以简单的体验为主。

为此, 我们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傅骞老师的支持下, 设计了能支持局域网的物联网应用平台。该平台的基本功能和Yeelink、乐联网类似, 可以把某个、某组的传感器上传汇总到网络数据库, 再根据需求显示图表, 或者根据某一规则, 执行某一预设的动作。

3.教学案例:智能手环

(1) 教材分析

《智能手环:加速度传感器》是《物联网与大数据》的第四课。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传感器, 模拟输入以及数字输入, 学会了多传感器输入。本节课将了解加速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 根据数值判断当前运动状态, 分析传感器数值。

(2)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智能手环。2了解加速度传感器原理。3分析加速度传感器数值, 判断运动状态。4认识分支语句。

(3) 教学重点

了解加速度传感器原理以及智能手环。

(4) 教学难点

分析传感器数值, 判断相应状态。

(5)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播放智能手环宣传片 (索尼Smart Band智能手环宣传片) 。

◇讲解智能手环相关知识。

教师向学生解释智能手环是一款穿戴式智能设备。用户通过其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锻炼、睡眠和饮食等的实时数据, 并将这些数据与i Phone、i Pad和i Pod touch同步, 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智能手环是通过什么来感知运动状态的。

学生上网搜索智能手环, 了解其功能、原理等。

◇讲解加速度传感器工作原理。

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物体在加速过程中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电子设备, 主要用于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其工作原理是:传感器里的敏感元件因为受到外力的作用导致发生形变, 可以利用仪器测量它的变形量, 接着利用相关的电路把变形量转换成电压输出, 这样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加速度的信号, 可以据此测量加速度。

教师提问:加速度传感器还可以有哪些应用?

学生回忆手机里的加速度传感器, 上网查找本次实验用到的三轴加速度传感器, 了解其芯片。还可以做进一步的拓展, 简单罗列常见的加速度芯片, 进行比较。

◇教师演示加速度传感器实验。

教师通过视频演示 (Arduino LED点阵、加速度传感器) , 让学生观察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向与X、Y、Z的对应关系。

学生观察加速度传感器变化方向对应的LED亮灭, 推测加速度传感器的方向与X、Y、Z的对应关系。

◇学生实验:加速度传感器。

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器材和要求。实验内容是:加速度传感器与Arduino板子的数字针脚相连, 在串口监视器中显示传感器的值。实验器材包括:主板ArduinoUnox1、Arduino扩展板x1、连接线USB数据线x1及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x1。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实验中应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改变加速度传感器状态, 读取X、Y、Z的变化。

学生从实验器材盒子找出加速度传感器。并且按照PPT提示的接线接法, 将加速度传感器接到相应的数字口 (X→A0、Y→A1、Z→A2) , 学生自己通过串口输出相应的值, 分析数值判断加速度传感器对应状态。

◇课堂总结。

学生初步认识了智能手环;了解了加速度传感器原理;学会了分析加速度传感器的数值, 能够判断运动状态;能理解分支语句的运用。

◇布置作业。

3.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篇三

【关键词】艺术设计 创意木工 非图纸化 模型制作

一、引言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均以纸质绘图设计为主,缺乏图纸演变为实物的实践操作,不利于工程中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大多数高校都进行了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在理论基础课、主修专业课的本科教学中融入实验制作课程,将材料体验与专业技能通过实物操作相互结合。本文阐述的创意木工制作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实验课程,学生通过板材造型加工制作实验,能更好地掌握对板材加工的方法与技能,同时进一步了解板材加工工艺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从而更加深入地掌握板材制作方法,提升制作表现能力与创造、创新能力。

二、创意木工制作的教学意义

创意木工制作是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专业的实验课程,对板材模型制作基本理论及知识进行系统教学,掌握KT板、雪弗板、各类板材模型制作的方法、制作流程及其成型手段;同时通过实验制作更好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板材成型工艺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理解,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实际动手制作能力。

(一)提升学生对美感的感知

无论何种形式的设计,美感都是作品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标准,对美的感知能力是一個设计者创作的灵感源头。设计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加工创作,在实物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其造型美感。

从本质上说,创意木工制作是将纸质的二维设计图纸在立体空间中完美呈现,提高学生对三维空间结构的认知能力。创意木工制作的实验课程设定就是本着这一目的进行的。将绘画、雕塑与各种材料相互结合,将结构、造型与艺术一相融从而形成富有生命力的作品是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设计图纸进行实物化操作,通过双手对塑形作品的亲密接触,让学生深入思考如何在满足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尽可能提升作品的形态美与结构美,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在以往的本科教学中,由于理论基础与专业课程都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对设计技能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设计图纸上。但在创意木工制作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图纸创作转化成具象的实物模型,并在创作过程中互相探讨、借鉴与赏析,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被动创作。

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可以清楚地发现自己图纸设计的不足之处,继而分析原因进行改进与加工,对掌握理论知识具有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设计、选材、制作、探讨、修改加工等一系列过程,将自己的理念与创意转化为实物,在制作过程中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创作热情。

(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团队合作意识

在创意木工制作实验课程中,加强节能环保材料的认知与应用,以低碳环保作为创作理念,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课程作品的呈现以小组团队为单位,分组进行图纸设计、选材制作等,一个完美的艺术木制品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都需要团队的聪明才智与通力合作。这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之间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三、创意木工制作的课程分析

我院创意木工制作实验课程面向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学生可根据个人喜好选定产品造型,通过思维创作与动手加工等制作工序,最终的实物模型能更为直观地呈现学生艺术表现能力。

(一)课程学时设计

创意木工制作实验课程,让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课程由理论基础学习、制作设计方案、材料收集整理、实践创作四个阶段组成。由于从设计到制作整个过程都会遇到技术难点等问题,因此分散的课时不利于学生创作的连贯性。为了让教师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调整设计方案,课时可根据教师的具体制作要求进行相应调整。

(二)课程评分标准

由于本课程是以实验制作为主要教学模式,在评定过程中是以木材加工制作过程及最终效果为主要评分依据,占总成绩75%;其次是产品造型精致程度及细节要求,占总成绩10%;同时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将制作过程以文字形式呈现,占总成绩10%;产品造型选定以及相应木材合理选择,占总成绩5%。

(三)制作工具与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欲将设计作品从图纸呈现在立体空间中,一定要有合适的材料与专业工具。我院创意木工实验课程是根据学生创意设计的二维产品图,采用环保板材及KT版、雪弗板,使用“迷你魔”“优耐美”、德国“费斯托”等各类切割、倒角、修边、打桩、打磨等工具来完成木材加工工艺。

(四)实验制作步骤

1.绘制产品造型三视图;

2.讨论并选择各种木材及加工工具,根据产品造型确定木材的用量与加工工艺;

3.加工木材,完成切割、倒角、修边、打磨、倒模、打桩等步骤,根据木材加工工艺调整模型形态、尺度与造型;

4.对木材进行细节部分的修饰;

5.对木材表面进行打磨上蜡处理;

6.拍摄木工产品造型图片。

图1 创意木工制作及实验室展示

四、创意木工制作的教学特点

(一)教学的开放性

创意木工制作的实验教学内容完全公开化、透明化,学生可根据自己设计特点与发展方向选择具体课题。实验过程以工作总结、作品展览、学术交流与信息共享等内容进行公开展示,木工实验室的布局也积极配合“开放”式教学理念,作品的制作过程均可参观,不仅能看到成品展示,更有设计过程与半成品的相互交流与学习,实现教师、教学与学生创作的相互融合。

(二)教学的互动性

本课程的教学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学习与交流,还通过专题讲座、课题汇报、网络平台等方式展现,将优秀的设计理念带入实验制作中,并将结合最新的产品市场定位、消费心理、产品功能等信息及时让学生分享。这种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对实际市场需求的了解与思考,更好地起到了学校与企业、社会衔接的作用,将“教学设计”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实现了学生与企业的相互联动。

五、结语

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本科实验课程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对课堂学术知识的理解与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实验制作能更直观的表达自己作品生命力的作品。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团队协作,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创意木工制作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践型的设计人才有显著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傲冰, 王萍, 黄华明,等.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 文教资料, 2006(21):84-85.

4.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篇四

《让孩子开动脑筋的100个创意科学实验》读后感600字――假期里,我读了一本由英国作家乔治娜・安德鲁斯写的《让孩子开动脑筋的100个创意科学实验》书。书中的小实验取材简单,几乎都是我们生活中随手可以找到的有可能丢弃的东西。每个实验都是揭开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的科学原理,图解得很详细,它不同于其他科技类书的枯燥,让我从充满乐趣的动手操作中了解到许多科学的奥秘。

我对书中“沉浮瓶”的小实验最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按照书中教的`操作方法演练起来。首先找一个附有笔夹的圆珠笔帽(帽上端不能有洞),在笔夹里夹上一枚曲别针,再用彩色塑料片剪出一个小潜水员的形状,并把“潜水员”挂在曲别针上,在他身上粘一些橡皮泥配重,不断调整橡皮泥的多少,使得挂着“潜水员”的笔帽能够浮在水中。接着我又找来一个大饮料瓶,往瓶里加入大半瓶的水,把挂着“潜水员”的笔帽小心的从瓶口放进去,并且盖上瓶盖。这时用手挤压塑料瓶,“潜水员”就会往下沉,再松手放开,潜水员又会浮回水面。

我手上不停地重复着挤压的动作,眼睛盯着“潜水员”上下沉浮、轻松潜水的矫健身姿,心中不断问着自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想了半天都百思不得其解,我只能求助书中详解。原来把潜水员放下去时,会有气泡残留在笔帽顶端。挤压瓶子的同时会把大瓶中的水往笔帽内挤,因而挤压笔帽内的气泡,让更多的水进入笔帽,增加笔帽的整体重量,使“潜水员”往下沉。松手后,气泡恢复原来的大小,排出笔帽里的水,使潜水员减重而浮起来。难怪书里要特意强调笔帽的顶端不能有洞呢!这个实验把压力、浮力这种深奥的物理学知识融入到看似操作起来简单的小实验中,只要肯用眼去观察,动手去实验,用脑去思考,就能理解又记牢这些知识。让我深刻体会到“动手做”是科学的根本之道。我很自然的想到:那我身边的还有哪些现象也运用了这种原理呢?显然潜水艇自不用说了,自来水是压力现象,抽水马桶是即有压力又有浮力现象……

5.小学科学新课程实验方案 篇五

活龙坪乡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目标在于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拟定小学《科学》课程的实验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主线,坚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先行,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加速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探索和完善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实现小学《科学》的课程目标,努力促进我校新课程改革。

二.实验目标

1、教材完善目标。验证《科学课程标准》及《科学》新教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为修改和完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提供实践依据及建设性意见,为广大科学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创造条件。

2、教师提升目标。探索培训科学教师的方法与途径,帮助教师转变课程理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升专业素养,培养一批符合课程改革要求,胜任小学科学教学,具有一定教学研究与开发能力的教师。

3、学生发展目标。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融入科学教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评价制度目标。积极探索小学《科学》教学与生产、生活相结合,开发与地方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资源,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能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

三.实验内容

1、实施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学习《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科学课堂教学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探索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体现差异、发展个性的课堂教学。

2、实施考试制度改革。遵循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原则、考知识与考能力相结合、试题的独立性与试卷整体性原则、以及信度、效度、难易度及区分度综合检测的原则,尝试推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考试内容的综合化、命题方式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全面地提高。

3、实施评价制度改革。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对科学探究活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科学动手实验及制作等方面的评价,探索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四.实验步骤

1、积极准备阶段(2006.9----2007.8)

(1)成立科学课程改革实验小组,制定实验方案;

(2)了解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3)研究科学课程标准;

(4)开展学校骨干教师的通识培训、学科上岗培训;

(5)组织所有2006秋季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的上岗培训;

(6)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科学教材,开展集体备课;

(7)确定有关涉及科学课程实验的研究专题。

2、探索试验阶段(2006.9-----2007.8)

(1)开展科学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初步探索科学课程教育的规则和基本方法;

(3)初步探索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进行探究活动;

(4)初步在建立适合科学课程教育的教学制度、教研制度;

(5)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评价考试改革,尝试开展符合科学课程标准、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

3、全面推进阶段(2007.9-----2008.7)

(1)开展《科学》第二学年和第一学年课程标准、教材的实验工作;

(2)探索科学课程师资的培训模式;

(3)培养教师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力;

(4)进行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专题研究,力争建立科学课程教师的基本标准;

(5)开展科学课程实验教学的研究;

(6)完善前两阶段工作。

4、总结推广阶段(2008.7-----2009.8)

(1)全面总结小学《科学》教材试教情况;

(2)撰写教改工作总结;

(3)完成课程改革课题研究报告;

(4)汇集或编辑《科学》课程改革成果;

(5)作好成果推广的各项具体工作。

五、保障措施

1、组建小学《科学》课程实验小组:

组长:罗烽(活龙坪乡中心小学校长)

副组长:田卫(活龙坪乡中心小学科学教研组组长)成员:各年级科学课教师

2、充分发挥组内人员在课改工作中的骨干示范作用;

3、实施中当以实验带课题,以课题促实验,互为推进;

6.设计生活实验 促进科学探究 篇六

一、观察实验, 引发探究问题

进行科学探究, 首要的是发现“问题”。生活小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感性的素材, 让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情境中自然诞生, 让学生自然产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使探究活动成为学生的一种心理需求,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领学生主动进行探究。

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小实验引发问题的:上课开始先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放大镜, 让学生在一张白纸上写一个字, 透过放大镜观看这个字, 并改变放大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

教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活动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当放大镜离白纸较近时, 看到的字是放大、正立的;当将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增大时, 字变成倒立了;当继续增大放大镜与白纸的距离时, 倒立的字会变小。

教师: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 写在白纸上的字是一个物体, 人眼通过放大镜看到的字实际上是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根据这些现象, 对于凸透镜, 同学们想弄清楚什么问题呢?

学生:我们想弄清楚物体经凸透镜所成的像究竟跟凸透镜与物体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这样在进行深入探究之前, 先用一个小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引出本课将要探究解决的问题。从而改变了学生按照给定的实验方案“照方抓药”的传统教学方法, 使验证性实验变成了探究性实验, 引领学生一步步走上了科学探究之路。

二、分析实验, 引导科学猜想

猜想是科学教学中需要培养的重要思想方法, 也是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际教学中, 不少学生或者按照教材的提示说出一点猜想, 或者没有科学根据、不假思索地列举许多因素, 因而往往使“提出猜想”成为一种形式, 学生很难通过这个环节领悟科学方法。在探究教学中, 教师应当在这个环节上下些工夫, 逐渐提高学生猜想的层次水平。尤其对于学生缺少足够经验的一些科学问题的教学时, 教师更应提供某个或某些生活小实验, 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现象, 并通过联想, 再提出科学的猜想。

如“探究浮力的大小”教学时, 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教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 说出理由。

生1: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密度越大, 浮力越大。

生2: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生3: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体浸没液体的深度有关。

……

学生们虽然说出了很多种猜想, 但因为没有实验作感性的支撑, 很难联想到与被物体排开液体重量有关。如何引导学生想到去考察被物体排开的那部分液体的重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精力集中到猜测的关键点上呢?于是我设计了两个学生实验活动。

【活动一】将一只空塑料瓶瓶底朝下浸入水中, 逐渐将瓶下压, 感受一下空瓶所受浮力的大小, 猜一猜, 瓶子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二】在一只塑料袋中装满水, 用弹簧测力计悬挂着水袋将其浸入水中, 并逐渐地使浸入水中的部分加大, 观察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变化, 猜一猜, 水袋所受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当水袋中的水面与容器中的水面相平时,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多少?由此能否猜想一下, 浮力的大小到底遵循什么规律?

学生在此实验的基础上交流猜想, 再通过实验分析, 就可以得到如下的猜想:浸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水的重力。接着, 再通过实验验证, 并得出结论。

这样, 当学生的猜想没有进入探究的核心范畴时, 教师不断再现学生已有知识, 设计一些小实验加以分析与引导。这种铺垫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背景, 再辅以思维方法上的指导, 就能给学生合理、科学的猜想搭建平台。

三、改编实验, 验证假设结论

科学探究需要对假设的结论进行检验, 这就要求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进行科学解释。同时, 为了防止以偏概全, 需要收集更多的证据支持、验证假设的结论, 并强化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和掌握。

如浮力的成因一直是初中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学中, 我按照教材 (华师版八上) 第74页提供的装置进行实验:先把一个两端蒙有橡皮膜的圆桶水平放入水中, 观察到橡皮膜的凸凹情况相同;再把圆桶竖直放入水中, 观察到橡皮膜的下表面凹陷的程度比上表面要大。要求学生根据上述现象得出浮力成因的假设结论。这时, 有部分学生得出了“作用在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原因”的假设结论。但是, 有几个学生对此结论提出了质疑:在手工蒙扎两端的橡皮膜时很难控制两面薄膜的松紧情况, 因此圆桶竖直放入水中时, 上下薄膜的凸凹形变程度差异, 不一定仅仅由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引起。

我不禁为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探究精神而欣慰, 同时为让学生信服这个结论, 将圆桶改用可乐瓶再进行实验, 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验证。实验的方法是:取一个瓶口内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的无盖可乐瓶, 去掉其底部将瓶口倒置。 (1) 放入一只乒乓球, 然后向瓶里注水, 发现水从瓶口流出, 乒乓球不上浮; (2) 用手指堵住瓶口, 再向瓶里注水, 不久就发现乒乓球上浮。

这个实验取材方便, 简单易做, 为第一个实验得出的结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且实验现象更为明显。学生对此实验过程印象深刻, 从而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四、设计实验, 培养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自行设计科学实验, 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又有益于学生领悟、运用和巩固科学知识。同时, 还可以将科学探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

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教学时, 教师先将实验所探究的影响种子萌发的多种因素, 分解成一个个的单一因素, 让学生通过单个因素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 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出教材中所呈现的对照实验, 探究并得出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然后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同学们能设计另外的实验方案来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吗?课后学生纷纷寻找身边的器材, 设计实验方案, 并进行实际试验。学生设计的其中两个方案为:

【方案一】材料:大豆种子50粒, 有盖相同塑料瓶5个, 小勺1个, 餐巾纸10张, 标签5张, 清水。

实验方案:取5个洁净的塑料瓶, 分别贴上写有1—5的标签, 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 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 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方案二】材料:大豆种子6粒, 相同玻璃杯3只, 一次性筷子3根, 标签3张, 棉线, 清水, 如图1。

实验方案:

通过这样的自行设计, 并在课外亲历实验的观察、比较和分析的探究活动, 学生对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就铭记在心了。

又如在学习“功和功率”时, 我布置学生测出自己跑步上楼时的功率。课后学生自行设计方案, 几个同学一起合作, 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不仅巩固了知识, 还强化了学生使用秒表、刻度尺等基本仪器的技能。

7.创意美术活动设计方案 篇七

1、引导幼儿用铜芯线将各种形状独特的叶子进行规律性穿串。

2、培养幼儿用线描绘画方式进行装饰叶子。

3、进一步感受自然美与萌发创造的欲望。

【活动准备】

收集各种叶子和落叶、铜芯线、油性笔。

【活动过程】

1、感受叶子美。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欣赏、倾谈大家搜集来的一片片黄、绿、红、赭石……五颜六色的叶子;并发现叶子的形状各异。(有长条、有像手的、有圆形、有尖的……)

2、选叶子。

3、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叶子。

4、幼儿给叶子进行装饰。

5、引导幼儿用铜芯线穿树叶头环。感受树叶美。

(1)鼓励幼儿根据个人审美情趣穿制。

8.创意设计方案的获奖通知 篇八

各项评比中取得优异成绩

我校积极参与今年上半年,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团省委联合组织开展的全省学生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自活动开展以来,我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学生积极撰写、踊跃参与。

根据关于全省大学生念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获奖名单通知,我校诸清娜等同学在“党在我心中”网上征文活动中获得骄人成绩,陈明雷等同学的在社会实践活动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获得最佳创意设计方案奖。

希望受表彰的同学,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我校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和激励你们立志成才,切实把爱党爱国热情转化为刻苦学习、创新创业、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

附件:我校在全省大学生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教育,“党在我心中”网上征文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评比获奖名单。“党在我心中”网上征文活动获奖作品名单

二等奖

诸清娜编制我心中的资产负债表——中国共产党

高敏华实现无悔的党员诺言

三等奖

周燕妮90后,我们可以

钟洁你在这里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意设计方案征集活动获奖作品名单

陈明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鹿城区大学生团建助理员实践队

王骏迎建党九十周年,探温州经济发展——温州大学商学院第五届走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践队

9.科学创意实验设计方案 篇九

一、撷取经典实验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自然学科, 科学新教材中设置的实验不乏有被教师称之为经典的实验, 如奥斯特实验、伏安法测电阻实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这些经典实验, 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实验思想、研究方法、重要结论等。因此, 撷取经典实验, 可以很好考查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例1 (2010·杭州中考) 小明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时, 器材有:6伏蓄电池、电流表 (0~0.6A, 0~3A) 、电压表 (0~3V, 0~15V) 、滑动变阻器 (50Ω, 1.5A) 、额定电压为2.5伏的小灯泡 (正常发光时的电阻约为8欧) 、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 如图1是尚未连接完整的电路, 请完成电路的连接。

(2) 实验测得数据如表1,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_瓦;小明求出了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发现灯泡电阻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______;产生这一规律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

【解析】“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是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6节《电能的利用》 (浙教版, 下同) 中的学生分组实验。它也称为“伏安法测小灯泡功率实验”, 是初中科学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本实验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两个方面:1.对电路的连接:电流表要与小灯泡串联, 电压表要与小灯泡并联, 并注意量程的选择及正负接线柱的正确接法。2.对数据的分析: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即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P额=U额I额=2.5V×0.30A=0.75W;比较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阻值, 发现灯泡的电阻是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 其原因是灯泡电压增大时, 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增大, 这样灯泡电功率增大, 温度升高。

答案: (1) 电路连接如图2。 (2) 0.75W;电阻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灯泡的电压增大, 电功率增大, 温度升高。

二、臻善课本探究

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突出科学探究, 科学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探究活动, 但其中的一些探究活动, 由于教材篇幅、学生基础以及知识的循序渐进要求等原因, 探究方案并不尽善尽美, 有些只探究一个因素、有些只在一种药品下探究、有些缺少探究主要环节等。因此, 臻善课本探究, 可在学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中考查学生知识迁移、方案设计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例2 (2010·金华中考) 为了探究pH是不是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实验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取3支洁净的试管, 编上号。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毫升1%淀粉液。

步骤二: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pH不同的盐酸溶液3毫升, 使1~3号试管中反应液的pH依次稳定在3.0, 4.5, 6.0。

步骤三: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毫升相同的稀释唾液 (唾液浓度满足本实验的要求) , 摇匀后, 放入37℃恒温水浴箱中3分钟。

步骤四: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 然后摇匀。

步骤五:观察并对比这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实验结果预期与结论:

(1)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 则pH___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不相同, 则pH________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 实验过程中为什么3支试管都要选择37℃并且恒温?___________。

【解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是科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中的探究活动。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 教材中只安排“探究温度可能影响酶的催化作用”的方案, 要求学生模仿设计探究除温度之外的影响因素, 如PH、酶的浓度等, 而本题正是该探究活动的臻善部分。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二个方面:1.对结果的预期与结论:题中酶的催化作用是通过滴入1滴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来间接体现的, 若3支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程度相同, 说明pH对酶的催化作用没有影响, 反之就有影响。2.控制变量法:当探究pH是否影响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时, 需保持温度等其他变量相同, 所以3支试管都要恒温, 而选择37℃是由于此温度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在该温度下, 反应速度快, 可缩短反应时间。

答案: (1) (1) 不是, (2) 是; (2) 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适宜温度, 恒温可以排除温度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或其他合理答案) 。

三、拓展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载体。科学新教材中, 有些习题是探究型的, 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和发展实验技能技巧。因此, 筛选教材课后探究型习题, 拓展其探究内容, 可以有效的考查学生的实验设计思想和分析论证能力。

例3 (2010·温州中考) 检测发现许多蔬菜中含有亚硝酸盐, 当亚硝酸盐达到一定量时, 会对人体产生危害。生活中, 蔬菜有室温贮存和低温贮存两种方式。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贮存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某兴趣小组同学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一:蔬菜存放过程中, 亚硝酸盐的含量一直升高。

假设二:蔬菜存放相同时间, 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

他们选用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三种蔬菜分别采用室温贮存、冰箱贮存进行研究。通过实验, 获得数据整理如表2。

(1) 有同学分析表中数据, 认为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一, 他的依据是:_________。

(2) 实验结果支持假设二。查阅资料得知, 蔬菜中的硝酸盐通过代谢作用可转化为亚硝酸盐。请你利用新陈代谢的相关知识, 对“蔬菜存放相同时间, 冰箱贮存比室温贮存产生的亚硝酸盐要少”这一现象作出一种解释:_________。

(3) 结合本实验结果, 对于新鲜的黄瓜、番茄、青椒, 就亚硝酸盐含量而言, 你认为何时食用比较合适?_____。

【解析】有关亚硝酸盐的知识是在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4节《几种重要的盐》的课后习题中出现, 该题介绍了工业用盐———亚硝酸盐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剧毒, 要求学生查看它与食盐的熔点, 并设计方案鉴别它们。本题源于“习题又高于习题”, 进一步探究“蔬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贮存过程中是如何变化?”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两个方面:1.对数据的分析:比较三种蔬菜在两种温度下的数据发现这些蔬菜亚硝酸盐含量第一天最少, 而且在贮存过程中其含量变化是波动的。2.对现象的解释:酶是新陈代谢中的一种重要物质, 它的活性受温度等影响, 在相同时间内冰箱贮存温度较低, 蔬菜中的酶活性较弱, 代谢产生的亚硝酸盐较少。

答案: (1) 三种蔬菜在贮存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呈波动变化; (2) 温度较低时, 酶的活性较弱, 代谢产生的亚硝酸盐较少; (3) 当天食用 (或其他合理答案) 。

四、整合教材实验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 科学新教材以文本的形式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对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了整合。但是由于主题不同或知识的层次性要求, 有些相关联的内容或实验却独立开来了。因此, 整合教材实验, 将零散、独立的教材实验进行拆装、重组, 设计成综合实验, 可以有效的考查学生实验装置评估、创新应用和科学解释的能力。

例4 (2010·金华中考) 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塑料的组成进行分析探究 (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两种元素) , 他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 目的是测量有关数据, 推算该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 由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 为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 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________。

(2) 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 该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 如何改进?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

(3) 碱石灰的成分是氢氧化钠和氧化钙, 则装置连接正确时G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将双氧水 (H2O2溶液) 、塑料、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等的性质设计成综合实验, 实验装置是在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3节《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中的“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装置”的基础上组装了洗 (吸) 气装置和加热装置等。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二个方面:1.药品的作用:浓硫酸吸收水分, 氢氧化钠溶液和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气体。2.装置的改进:为使该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 需用浓硫酸和碱性溶液除去氧气中混有的CO2和水蒸气, 并且C装置须盛浓硫酸, 否则氧气中仍会混有水蒸气, 而为了推算出该塑料C、H两种元素的含量, 需测量出其燃烧产物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 为排除干扰、减小误差, 装置F应在装置E前面, 以免带进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水蒸气, 而装置G则是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装置E。

答案: (1) 浓硫酸; (2) 对调装置E、F的位置;水蒸气的吸收应在通溶液之前或若按原装置, 前者会把水蒸气带给后者; (3) 防止空气中的CO2进入吸收装置或吸收空气中进入的CO2。

五、提供关联资料

科学课程的实施, 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 科学新教材仅仅是学生最熟悉也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介绍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知识, 可以弥补教材知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 提供关联资料, 衍生探究内容, 在更丰富、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中充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综合知识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例5 (2010·湖州中考) 某科学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步骤1:用盛水的水槽、无底的废广口瓶、燃烧匙、蒸发皿、橡皮塞等装配成如图4所示的装置。另准备一只橡皮塞, 其中有一根铜丝穿过, 铜丝末端固定一根镁条备用。

步骤2:引燃燃烧匙中足量的红磷, 塞好橡皮塞。待充分冷却, 观察到广口瓶内的水面上升体积约占瓶内水面上方空间的1/5左右。

步骤3:往水槽中加水使广口瓶内外水面相平。点燃镁条, 更换橡皮塞, 镁条在广口瓶内继续燃烧, 发出红光, 放出热量。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

(1) 步骤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2) 在步骤3中“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是由于瓶内气压_____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瓶外气压。

(3) 根据上述实验和你所学的知识, 请写出镁在空气中燃烧时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解析】在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5节《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中学生仅学习到“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MgO”的知识。本题提供了与之关联的知识———“镁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完善“镁在空气中燃烧”的知识结构。本实验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三个方面:1.明确实验目的:本实验是验证镁可在氮气中燃烧生成Mg3N2, 所以步骤2中燃烧足量的红磷目的是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获得实验所需要的氮气环境。2.解释现象原因:步骤2中广口瓶内的水面上升是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生成固体MgO, 使瓶内气压小于瓶外气压。同理, 步骤3镁继续在该广口瓶内燃烧, 待冷却后广口瓶内水位明显上升, 说明瓶内气压再次小于瓶外气压, 同时也说明镁能与氮气反应并生成固体。3.归纳知识:镁在空气中点燃, 在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的同时又与空气中氮气反应。

答案: (1) 除去广口瓶内空气中的氧气; (2) 小于; (3)

六、关注“STS”

科学课程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即STS思想, 科学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内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科学技术, 而且对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 关注“STS”, 遴选探究题材, 把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问题与试题有机地融合起来, 可以考查学生社会决策的意识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例6 (2010·嘉兴中考) 目前, 铅污染已成为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调查发现, 我国儿童血铅水平较发达国家儿童高, 血铅增高对儿童神经系统发育、智力发展等方面存在负面影响。威胁儿童的铅污染有四大来源:汽车尾气污染;家居装饰用品污染;玩具和学习用品污染;食品污染, 如爆米花、松花蛋等都含有铅。

血铅含量对人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 将质量2.0~2.5千克的20只家兔分为两组:

A组:用含1.83%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B组:用含3.66%醋酸铅的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实验结果见表3:

(1) 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的______含量有何影响?

(2) 上述实验还缺少对照组, 请你帮助设置一个对照实验__________。

(3) 比较A、B两组的数据, 简要叙述上述实验结果:__________。

(4) 请结合题中所给信息, 提一条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合理建议:__________。

【解析】本题题材源自生活、科技, 涉及安全、健康, 融合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它的考查主要包含这样四个方面:1.明确探究问题:从实验所测的数据 (血红蛋白含量) 可知,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铅的量, 应变量是血红蛋白含量, 所以, 探究的问题是血铅含量对家兔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2.完善实验方案:本实验缺少了空白对照组, 即与不注射醋酸铅的家兔对照, 否则不能肯定是自身原因还是注射铅的原因导致血红蛋白含量的下降。3.对数据的分析:比较A、B两组的数据发现, 血铅含量越高, 家兔血红蛋白含量越少。4.初步的决策:防止儿童铅污染的建议可从题目情景中得到启示。

答案: (1) 血红蛋白; (2) 将10只家兔用 (不含醋酸铅的) 5%葡萄糖溶液, 每3天皮下注射1次, 10mg/kg剂量, 每隔10天测一次血红蛋白含量; (3) 家兔血铅含量越高, 血红蛋白含量越少; (4) 推广环保型交通工具或使用环保装修材料或不吃少吃含铅食品或加大对环境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会计实习证明详解下一篇:统一超商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