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共10篇)
1.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 篇一
2013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双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日程安排及上缴材料
1.定于2013年6月15号(周六)8:00-18;00在文理大楼外院语音室进行答辩。指导教师
通知所指导学生,做好论文提缴和答辩准备。学生分组情况届时安排。
2.学生务必于6月7号(周五)下午5:30前将论文打印稿一份(从封面到鸣谢,不装订,暂用曲别针),本科毕业论文手册一份(导师手写完成任务书签字、答辩资格审查表第一部分及毕业论文成绩评分表评语(指导教师用)等;学生完成手写开题报告等),共2份,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收齐后交于院办高军主任,以便组织评阅。同时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论文电子板(从封面到鸣谢)并填写2013届毕业论文情况统计表I、II内容(高军主任负责)。
3.评阅小组即答辩小组,暂时定于6月9号(周日)下午5:30,由各组组长领取要评阅的论文及本科毕业论文手册,并组织安排评阅。评阅教师须填写手册中毕业论文成绩评份表(评阅教师用)。
4.论文答辩暂定为8组,具体答辩程序由各组组长与组员商定后严格按学校相关文件执行,严格程序、纪律,确保客观公正及顺利答辩。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的学生不允许在同一答辩小组。答辩小组有组长1名,组员2名,答辩秘书1名。
5.答辩组长向答辩人介绍本场答辩小组成员,宣布答辩开始并主持答辩。答辩时间10-15
分钟,5分钟论文表述,5-10分钟问题回答。(表述参考指标:正确发音;表达清晰、流利、准确,表述完整。回答问题参考指标:正确回答问题,无语言错误)。组长负责填写毕业论文成绩评分表、评语、签字,组员签字,秘书填写答辩记录。
6.6月15号下午,答辩结束后,通告答辩成绩。论文及手册装入原档案袋。统计本组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人数,一并交给高军主任。
7.院负责人在毕业论文手册上签字、盖章,高军主任负责整理、装订并归档。
8.未尽事易,外院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外国语学院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答辩领导小组
2012.1.4
2.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 篇二
一、错误分析理论
研究者对二语学习过程中的错误进行了系统研究, 经历了三个阶段: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 和中介语 (Inter-language) 。
(一) 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母语和目的语, 对学习者学习目的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干扰因素进行假设, 提起注意, 让学习者进行重点学习, 以此来减少和防止错误的出现。
(二) 错误分析
错误分析的诞生是以Pit Corder发表的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学习者错误的重要意义》) 为标志的。错误分析是指对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 研究错误的性质, 归纳错误产生的原因, 从而避免或减少语言错误的发生。
(三) 中介语
塞林格 (Selinker) 认为, 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随着学习者不断的学习而发展, 努力最大限度地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问题
本研究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哪些高频英语语言错误?
2.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错误?
(二) 研究材料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包含凯里学院2008级至2010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抽样选取的100篇论文。
(三) 研究过程
根据Corder的理论将错误分类, 由专业人士对论文进行批改统计, 计算论文中错误出现的频率。
三、结果与讨论
(一) 各分类语言错误的比例
我们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语言错误的数量和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八种语言错误中“不定式和分词形式”发生的频率最高, “表述汉语化”的频率位居第二, “用词不当”的频率第三。频率位列前三的错误占错误总数的78.26%, 可以说是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普遍的错误。
(二) 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
根据对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分析表明, 产生错误主要是语际迁移、语内迁移的干扰。语际迁移指的是学习者会用母语的思维方式或语法规则来写英语句子, 从而产生负迁移;语内迁移指的是目标语规则运用错误或泛化。
四、纠错策略
学习者会受到环境等的影响, 教师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 关注英语论文写作中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教师在教学上应关注不定式和分词形式、表述汉语化等错误频率较高的语言错误, 帮助学生改正这些错误。
(二) 教师可加强汉、英两种语言的比较
在教学中不能只强调两种语言的差异, 这样学生会认为母语只能阻碍外语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共性, 利用已有的认知能力和汉语学习策略去学习英语。
五、结语
本文通过对100篇凯里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进行分析, 运用错误分析及相关理论, 对错误进行归类和分析, 探讨错误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对教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错误过多会影响论文质量。通过对凯里学院英语专业100份毕业论文的语言错误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不定式和分词形式、表述汉语化、用词不当这3类语言错误占总错误量的78.26%。本文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语言错误产生的原因, 并总结了对写作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语言错误分析
参考文献
[1]James, C.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Exploring Error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Corder, S.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prs[J].Internatioan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5) :160.
[3]李永才.错误分析与外语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 1994, (3-4) :38.
[4]Selinker, 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 (3) :209-231.
[5]Corder S P.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Errors[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67, (5) :161-170.
3.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 篇三
摘 要:本次调查研究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后对英语学习需求的调查,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为大学英语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本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对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大学英语让已毕业的大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大学英语在教学体制上仍存在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被调查人群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需求明显;对于相关专业英语的需求量很大;同时更重视英语的实践环节,他们更需要学校在英语实践环节的培養。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社会需求
1 选题背景
需求分析是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2009)。经调查分析通过需求调查的方法不仅可以最直接的了解到受用群体的直接意图,而且通过调查可以准确的分析出资源的利用点,从最大限度上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大效率的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非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社会各行业对于毕业生需求对于改革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角度入手,以非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英语应用情况为研究背景,对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描述,以期改进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
2 研究方法
主要应用调查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等科学方式对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得出研究结论。
2.1 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运用调查法中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法——问卷调查法,以书面的形式提出问题,然后回收整理,统计进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问卷包括三部分:
2.1.1 第一部分填写要求;
2.1.2 第二部分是本次问卷的正文部分,包括关于参与调查人员的相关资料,例如毕业时间,从事专业以及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态度和对大学英语综合课期望的15个选择题;
2.1.3 第三部分则是参与调查人员提出的意见,这对研究的延伸有很大的帮助。
2.2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针对已经就业的本科毕业生,该调查中涵盖了多个专业毕业生,有的甚至已经工作多年。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对其中的300人发放了问卷,共收回283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79份。
3 研究内容
主要根据调查对象工作性质判断出调查对象在已毕业后对英语的需求以及英语对被调查者的影响大小判断出非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学习需求,从而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资料,有助于大学英语的发展与进步。
4 研究结果
本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本科阶段所就读以普通本科为主,在职业上大体划分为一线技术人、办公室协调人员、商务有关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
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论,50%的调查者认为英语在目前的工作当中应用较少,可是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普遍偏高,认为学习英语是必要的平均超过40%,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最高强烈高达65%。而学习方式上选择通过购买书籍学习的占调查人数的35%,完全没有学习英语的比例为20%。由此,我们得出,虽然工作中应用英语的情况并不多但是这些一毕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主的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从一方面来说这是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发现,证明大学英语对他们的帮助有时不仅是一种外在的提升,而是一种内在的培养,一种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的培养。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在工作中主要应用英文的地方在于“说”,而被调查人员在英语能力的训练上也更看重口语,在本次调查中其中一项关于“重返校园更重视英语哪方面的学习”结果表明56%的人更看重口语,47%的人更看重听力,由此可见英语的实践在也毕业的大学生心中占有多强的比重。
对于问卷中最后一个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您认为英语能力对于个人发展有没有影响”的结果分析表明37%的参与调查者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的发展是有比较大的影响,而31%的人认为英语能力的提高对个人发展影响虽然不大但确实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我们更应该肯定大学英语的教育是必要的同时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我们不应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系统,应该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一步一步使得大学英语更具有实践性,稳定性,以及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5 结束语
本次研究还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本次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以偏概全,而对于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希望这对于大学英语的改革有着一定的作用。希望看到本次研究能使更多的人去思考,抛去所有界定,不仅仅是英语学习的思考甚至可以是更加宽泛的教学方法上的思考。通过毕业生需求的调查能为大学英语改革提供帮助,并对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2]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3]纪康丽,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作者简介:
4.语言类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篇四
2、韩语派生词汉字词根和现代汉语的对比研究
3、类型学视野下的汉韩语指示词比较研究
4、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V+到+NP”汉韩翻译对比研究
5、韩语副词状语在汉语中的对应形式
6、现代汉、韩程度副词的比较
7、韩语成语俗语汉译方法研究
8、汉语和韩语中数词的非数量用法比较
9、中韩量词对比研究
10、汉、韩指示代词对比研究
11、韩语成语谚语汉译方法研究
12、汉韩语话题对比研究
13、鲁迅《阿Q正传》的朝(韩)语译介研究
14、汉韩形容词重叠对比研究
15、现代汉韩语社交称谓对比
16、汉语存在句在韩语中的对应形式
17、汉韩语疑问词对比研究
18、中韩新词语的对比研究(1994年-)
19、汉字在韩语汉字词中的发展变化研究
20、汉韩主语和话题对比研究
21、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
22、助动词“会”汉韩语对比以及偏误分析
23、韩语汉语十二生肖词语及其文化比较研究
24、汉语介词“从”的研究
25、汉语和韩语否定词对比分析
26、汉韩语人称名词后缀的比较分析
27、中国学生有效学习韩语发音的教学方法研究
28、韩国语的汉字词教育研究
29、现代汉语”打“与相应韩语表达对比分析
30、汉语与韩语同形异义、异形同义词的对比研究
31、现代汉语”就“在韩语的对应表达与教学设计
32、韩语母语者对汉语普通话/r/和/l/的感知和产生
33、汉语韩语否定时态对比研究
34、韩国初高中汉语教材的汉语词汇与韩语汉字词比较分析
35、汉韩语否定词对比研究
36、韩语汉字词与古代汉语词汇比较
37、韩语感谢语分析及对韩汉语教学的启示
38、韩语代名词研究
39、韩语汉字词探究
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五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流行歌曲歌词赏析
作者:
学校:
年级:
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
答辩组成员:(主持人)职称:职称:职称:职称:职称:
答辩日期:年月日
流行歌曲歌词赏析
摘要:歌词是歌的主干部分,在歌曲中起着主导作用,一些经典歌曲歌词之所以倍受欢迎,有其内在的因素。歌曲需要用语言来充分表达作者或演唱者的内心情感,这就需要具有独特的个性化和富有想象力的歌词来吸引、取悦听众的兴趣。写词谱曲是种文化艺术的创作,创作本身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各个地方、各个民族创作者独有的思想表达,也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产物。流行歌曲歌词的发展也遵循着时代大背景的转化轨迹,以其特有的方式反映着不同时代人的精神需求,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关键词:个性化、特色性、想象性、震撼性、时代性、文化性
一、流行歌曲歌词独特的个性化
个性化有如下两个主要体现:首先是在艺术风格上强烈凸现作者独特的个性气质与语言修养。在我国词坛上,乔羽的深情舒畅与饱含激情;港台歌坛中侯德健的质朴与深邃;罗大佑的冷峻幽默与高贵典雅;以及童安格的贵族化气息和姜育恒的孤寂冷漠… … 都深刻体现了创作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生体验;其次,我们可以从内容上看,歌词所塑造的主人公或所营造的抒情氛围必须是具有个性化的,独此一家的,才有可能引人深思引人共鸣。如齐秦的《狼》第一句:“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走在无垠的旷野中……”一开首即给人一种独立不羁、向往自由、广阔、抒展的个人天地粗旷豪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突出男性的刚烈勇猛气质;崔健《一无所有》,从题目到全首歌词,都以十分精确的语言描述自身从物质到精神都一无所有的状态,从文化意义上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的摇滚歌手中的地位;而《 爱的奉献》(黄奇石词刘诗召曲)抒发的是一种心与心的呼唤爱与爱的奉献的人间真情,因此博得广大群众热烈推崇,这些都是词作者以个性化创作态度对待词作的艺术效果。当然,个性化的取得并非一日两日的功夫,这和作者个人修养气质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是创作中必须求小同存大异,才有可能显出自我的独特之处。
在创作歌词的艺术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寻找并确立属于自我的独特的审美情趣,并积极在自己的潜意识中,在文体与语汇的选择中运用出来。我们强调一点,即词作者的审美直觉与悟性感应,在创作中往往呈灵感状态爆发出来,此时就应该抓住不放,并将之诉诸文字,才有可能建立自己的独特世界。而理性的审视则应是在作品的初稿完成之后才进行细细反复推敲定稿。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在一个变化的多元的时代,只有用强烈的独特的艺术个性才能争取听众与读者对流行歌曲的认同与欣赏。我们必须拥有足够的探索勇气与创造精神,在流行歌曲这个小领域同样演出人间的悲喜闹剧,抒真善美之情,揭假恶丑之态,写出个大世界的痛苦与欢欣,美丽与新奇。当然,追求个性化往往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也是非常有价值的。“此路不通”对后人的释示与启发意义绝不亚于成功带来的启迪。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学的价值观来看,失败的探索往往会开启后人成功之路,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艺术需要献身精神。
二、流行歌曲歌词的地方特色性
马金萍作词赵本山演唱的电视连续剧《乡村爱情2》的主题曲《咱们屯里的人》:“我地老家哎!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屯子里面发生过许多许多的事,回想起那是,特别的哏。”歌曲在中央一台播出后,很快就唱遍东北红遍全国,那浓郁的东北韵味,特有的东北字眼,加上旋律中带有东北二人转的腔调,充
分体现了东北地方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深受人们的喜爱。
歌手刀郎词曲并演唱的《新阿瓦尔古丽》:“戈壁滩上的驼铃我问问你?你能否告诉阿瓦尔古丽?不管是日落,还是黎明,痴情人在等待她归来的消息,用最美的声音等你的消息。”歌词以简单流畅、通俗易懂的方式娓娓道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名词:“戈壁、萨它尔、驼铃、伊利、阿瓦尔古丽”让我们了解维族的文化背景,那特有民族风格的旋律,带我们进入到遥远的荒漠戈壁。像这样带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性的流行歌曲歌词还有很多,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带有各地方特色、各民族风格、各文化背景的歌曲的尽显妖娆,才汇集成当代流行歌坛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流行歌曲歌词的想象性
写作时,讲究“题好一半文”意思就是说:一篇好的文章,如果能有个好的题目那么就成功了一半了。在歌曲的写作中也是一样,如果能有个好的题目那么就自然而然的就能吸引听者的兴趣。那么什么才算是“好”的题目呢?第一,题目自相矛盾,给人一种想象空间。如《最熟悉的陌生人》,能让人产生:“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熟悉又是陌生的,怎么这么矛盾 ?去听听看。”这样的想法。这类的题目就是凭借它的矛盾性来吸引听者兴趣的;第二,能产生疑问的想象。如《牛仔很忙》,它让人忍不住会想:“牛仔是指什么,是衣服、裤子?如果这样的话他怎么能“忙”呢?那么是不是指的穿着牛仔服的人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还能理解。”能让读者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话,那么这类歌曲的题目也是成功的了。第三,带希望或期求的。如《你一定要幸福》、《不想让你哭》这样的题目,带有抒情性,提出了美好的希望。这样的题目能引起听众的共鸣,也就可以吸引他们去听,指引他们进一步的想象。
有了好的题目,还不能大意,接下来就要考虑:怎么样的歌词才能继续听众的热情?当然,像《想你,零点零一分》这样的歌,从一开始就在记叙一份动人的情感的抒情歌曲,像涓涓细流,慢慢地流过人们的心田,是能称得上好的。但,这只适合能够安静下来的人群。而有的人性子比较急,如果你总是一味地铺叙,久久进不了主题,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在浪费他宝贵的时间,与其听你废话,他还不如去干些刺激的事情呢!所以,怎样吸引他们的继续听下去的热情,以期获得更多的实际效益就成为了流行歌词的要义了!有这样的一些歌,首先,像《后来》,它以“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这样的句子开头。开头就是高潮,就表达了歌词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然后再娓娓道来,慢慢地叙述经过,抒发情感。它就以一个充满丰富想象力的结局成功地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理。其次,就像《飞舞》以“漫天飞舞,一片荒芜,满眼风雪和眼泪都化作尘埃,再多的苦,于事无补,忘记所有才能够重来……”这样整齐的文字开头,配上流畅的音乐,就能吸引听众自然地跟着合,当然也就能让他们继续听下去了,因为人都有追求完美的心态,遇到一个想唱又能够唱的歌曲当然就想学会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了!再次,就像《新回心转意》,以“我曾经唱过回心转意,就是让你真心真意,不再为爱担心逃避……”这样的句子开头,把歌词的开始部分和他以前的那首比较走红的歌曲《回心转意》结合起来,既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上的继承性又勾起了听众对往事的回忆,这又创造了一个很广的想象空间。这时,听众就会想象:“这首,是和以前那首是同样的作者吗?是不是,差不多的哦?听听看!”于是就成功地达到了创作的目的了。
四、流行歌曲歌词的震撼性
有这样一首歌从建国初期流行至今仍然震撼着、激励着960万平方公里地面上的每一个人,这首歌就是《歌唱祖国》,这首歌曲的诞生,要从新中国成立时说起。自那一刻起,王莘就开始酝酿一首歌唱祖国新生的歌曲。1950年国庆前夕,王莘到北京出差,经过天安门时,他看到了庄严美丽、充满节日氛围的天安门广场和随风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此情此景,让王莘激动得热泪盈眶,深深地震撼了他,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激情,他要把心中的感受用音乐表达出来。在返回天津的火车上,他就酝酿出了《歌唱祖国》的曲调和歌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宽广美丽的土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歌词中表达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种心情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产生一种合力,而这种合力是通过一种音乐的形式,把大家凝聚到一块,产生出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在残酷的一千个日日夜夜里,这首歌广为流传、久唱不衰,引导我们走过艰苦的岁月,直至战争结束。这首歌曲非常大气,歌词简洁,悦耳动听,朗朗上口,唱出了人民的心声,体现了人民对祖国强大的渴望。无论在哪里听到这首歌,都会觉得很兴奋,无论在哪里,只要是响起《歌唱祖国》的歌声,大家都会跟着唱,没有人不会唱的。
说来也奇怪,这首歌就不会过时,这样一首歌曲为什么能够历经几代,流传这么久的时间?原因就在于《歌唱祖国》这首歌的歌词不是硬邦邦的口号歌,它是有感情的,它唱响了时代前进的主旋律,唱响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激励、震撼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时代号角。今天他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在歌词里体现了几代人的心里话,他能够表达和抒发我们几代人共有的感情,所以才为人民所铭记、所欢迎。
五、流行歌曲歌词的时代性
20世纪30.40年代,流行歌曲以旧上海滩为主要题材,吟唱出老上海的风情万种。当时的老歌歌词文学含量极高,每一首歌词都是一首诗。用词高雅含蓄,词作家也有很高的文学素养,比如陈蝶
一、陈歌辛等。歌曲旋律流畅悦耳,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这个曾经给人感觉璀璨奢华的城市,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流行着最时髦的享受。最最深入人心的当然有金嗓子美誉的周旋,时至今日,周旋的故事依然成为许多人追忆老上海的影子。
作家白先勇曾经回忆道:“我的童年在上海度过,那时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花好月圆,户户凤凰于飞。”《花好月圆》和《凤凰于飞》都是周璇主演的电影里的插曲,由周璇本人演唱。“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冰雪样的聪明,美丽的生活……”王家卫的小资风格电影《花样年华》的灵感也来自周璇的歌声。另外,还有“银嗓子”美誉的姚莉、以及李香兰的《夜来香》、白光的《葡萄美酒》、吴莺音的《大地回春》等等,悠扬的歌声为我们展现的是老上海的灯红酒绿、婀娜多姿。
20世纪50.60年代以抗战题材为主要的创作,歌词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气风发。首先让我想到的就是在08年奥运开幕式上由林妙可小朋友演唱的《歌唱祖国》,抗战时期爱国青年们传唱的这首歌对于现如今日益强大的中国来说,依然生动贴切。使我们感受到的是无比的民族自豪感,为祖国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的信心和决心。
再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简短铿锵的歌词犹如口号般把全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歌赞共产党解放了中国,相信共产党能创造美好的明天。
20世纪70.80年代,市场开放,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歌曲的创作更是总入重新地探索阶段,此时大量的港台歌曲涌入大陆市场,刮起“西北风”,“港台风”。伴随着1979年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国流行乐坛也开始广纳新资源,港台歌曲大量流入中国大陆,进而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邓丽君、刘文正、凤飞飞、张帝等。
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比如《外婆的澎湖湾》,“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幕走向余辉,暖暖的澎湖湾,一个脚印是笑语一串,消磨许多时光,直到夜色吞没我俩,在回家的路上,澎湖湾澎湖湾”歌词清新自然,毫不做作,勾勒出了纯真的少年时代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还当时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更是家喻户晓。歌中“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一位西装革履而又意气风发的海外游子,在海边面向祖国翘首远眺的身姿;而“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一出口,便觉全身热血沸腾,保卫祖国,建设家园的豪迈情感油然而生。也可见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
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歌曲更加繁荣,每种类型得到发展,并衍生出更多的种类。90年代初期,在校园歌曲大热之时,更多的流行歌曲开始转向了寄予情思的创作题材,易记忆易传唱的旋律,或轻快或深沉,让人感受到了暗恋的羞涩、热恋的幸福以及失恋的痛楚。
说到代表人物,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我最喜欢的歌手、天后——王菲。王菲的歌声也如她本人给人的感觉缥缈但又真实,演唱出的是新时代女性的特立独行、大胆执著、低调张扬。如很典型的是《但愿人长久》,巧妙地以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作为歌词,古词的韵味,作为流行歌曲深受人们的喜爱。另外,要谈到的当然是现在话语乐坛大热的周杰伦。杰伦的走红不是单纯的歌坛现象,相反,仔细剖析他的歌曲很有特点,或者说正是代表了当下乐坛的歌词特点。总体说来歌曲中歌词的发展是紧密跟随着时代的步伐,它映照出不同时代人的一种文化底蕴。
六、流行歌曲歌词的文学性
流行歌曲歌词是音乐文学,既有音乐性又具有文学性。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凭借着语言,能够独立地完成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任务,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是完整的,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流行歌曲,是指某一历史时期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的歌曲,一般以通俗歌曲为主。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它已发展为词曲交辉、诗乐合璧的音乐体载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流行歌歌词主要是同乐曲一起通过听觉而被感知的,但是,就歌词本身而言,它引起审美感受的却并不是声音本身,而是声音所代表的语言。学者庄捃华强调说:“一件真正的音乐文学作品,首先应是一件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一首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只有通过歌词才能具体确定下来。作为语言艺术的歌词,它在诉诸听觉来传达语义方面,与朗诵、演说、谈话、广播等形式,本质上是相同的。只不过它在乐曲的衬托、延伸作用下,使感情内容发挥得更加充分罢了。例如梅艳芳的《床前明月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歌词引自唐诗《静夜思》);邓丽君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直接引用《诗经》中的词句);毛宁的《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借鉴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直接或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歌词引用到歌词中,这样既丰富了歌词的内容,也提高了人们古诗词的文化素养。
总而言之,现在歌坛歌曲创作丰富多彩,呈现趋向不同反响。大部分歌词都是人们情感的象征,也是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的生活多半是在歌曲的伴随中度过的。有些歌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还能让人朗朗上口,熟而能祥,关键取决于它独特的个性和特色,以及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震撼,这种震撼不仅是时代的见证也是文化底蕴的一种真实体现。
参考文献
1.顾笑瑜.试析流行歌曲的精神内涵[J].河南大学学报,2005
2.庄捃华.音乐文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3.浅白中的艺术韵致 论文 期刊
4.张蕾,董学耕.流行歌曲浅析[J].中国音乐(季刊),1994
5.《歌词创作简论》 余铨 上海文艺出版社
6.《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孟昭泉南阳理工学院文法学院2007年第7卷4期
7.《莆田学院学报》宋毅莆田学院汉语言文学系2009年第16卷第3期
8.《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于滢慧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第4期
6.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篇六
一、自考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一)美学
1、论自然美
2、生活丑与艺术美关系研究
3、论优美
4、论崇高
5、悲剧理论研究
6、市场经济与美学研究
7、文学作品美学风格研究
8、丑的美学意义研究
9、应用美学研究,如园林美学、书法美学、服饰美学、广告美学等
10、中国古代美学专题研究,如古代美学思相家,美学范畴注变,某一美学著作等
11、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12、喜剧性研究
13、艺术品与非艺术品关系研究
14、审美时尚研究
15、审美趣味的个性化研究
16、审美教育与完美人格培养的研究
17、美的民族性研究
18、美的历史发展性研究
19、中西美学思想的比较研究,如人物比较、范畴比较等
20、中国当代美学思想的研究
(二)文学理论
1、市场经济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研究
2、文艺政策研究
3、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研究
4、文学语言研究
5、文学风格研究
6、文学欣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7、艺术灵感研究
8、论艺术欣赏的主体性
9、文学作品的理论反向
10、中国文化专题研究
11、西方文论对中国文学影响研究
12、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如文论家、理论
13、艺术真实性问题研究
14、当代文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15、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关系研究
16、文学作品与宗教关系研究
17、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
18、关于文学与人生的研究
19、文学社会效果研究
20、目前文学理论热点研究
二、外国文学论文选题范围
1、荷马史诗研究
2、古希腊戏剧研究
3、古希腊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研究
4、但丁研究
5、莎士比亚喜剧研究
6、莎士比亚悲剧研究
7、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思潮研究
8、弥尔顿诗歌研究
9、古典主义戏剧研究
10、歌德研究
1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2、拜伦研究
13、雨果研究
14、普希金研究
15、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16、《红与黑》研究
17、《人间喜剧》研究
18、狄更斯研究
19、果理研究
20、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
21、易卜生研究
22、托尔斯泰研究
23、海明威研究
2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研究
25、卡夫卡研究
26、圣经文学研究
27、《沙慕达罗》研究
28、《一千零一夜》研究
29、《源氏物语》研究
30、泰戈尔研究
31、川端康成研究
32、大江健三郎研究
三、现当代文学选题目录
1、鸳鸯蝴蝶派再认识
2、张恨水社会言情小说论略
3、论《春明外史》的“野史”特点
4、论《金粉世家》中冷清秋形象
5、论《啼笑因缘》中樊家树形象
6、《啼笑因缘》与《秋海棠》比较研究
7、论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
8、还珠楼主武侠小说论
9、王度庐“鹤一铁”系列武侠小说
10、金庸武侠小说简评
11、回顾与瞻望:新派武侠小说的过去与未来
12、试析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系列
13、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14、鲁迅小说中的忏悔意识
15、鲁迅小说中的女性世界
16、《伤逝》再解读
17、《孔乙己》的叙事艺术
18、鲁迅小说 中的童年叙事
19、鲁迅小说的诗化特征
20、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批判比较
21、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22、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
23、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
24、沈从文小说的抒情化倾向
25、论沈从文创作中的人性内涵
26、萧红小说创作的抒情色彩
27、萧红《呼兰河传》的诗化特征
28、郁达夫小说艺术论
29、废名小说的审美特征
30、废名小说艺术论
31、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
32、张爱玲小说中电影表现手法的运用
33、郁达夫小说中的孤独者形象
34、审美化的人生——张爱玲散文论
35、冯至诗歌中的现代意识
36、论艾青诗歌中的忧郁
37、《围城》新论
38、孤独与梦想——重读《边城》
39、郭沫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40、《女神》浪漫主义风格论
41、胡适与中国现代新诗
42、周作人散文艺术论
43、朱自清散文艺术浅析
44、冰心“小诗”简论
45、徐志摩散文艺术论
46、徐志摩诗歌中的意境
47、戴望舒与中国现代诗派
48、卞之琳诗歌“非个人化”倾向论
49、穆旦诗歌中的“自我”
50、曹禺戏剧的诗意特征
51、茅盾小说中的“现代女性”
52、《腐蚀》的心理分析艺术
53、巴金《寒夜》新论
54、郭小川诗歌论
55、贺敬之诗歌论
56、李瑛诗歌论
57、论闻捷的爱情诗
58、论李季的诗歌
59、公刘诗歌论
60、艾青新时期诗歌论
61、论艾青国际题材的诗歌
62、论艾青的创作道路
63、论舒婷的诗歌
64、顾城诗歌论
65、论“朦胧诗”的产生
66、论“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67、“第三代”诗人论
68、论“朦胧诗”与“第三代”的区别
69、论赵树理的《三里湾》
70、论赵树理建国后的小说创作
71、信纸柳青的小说创作
72、论柳青的《创业史》
73、《创业史》艺术论
74、论建国后战争题材的小说
75、茹志鹃的小说创作论
76、论吴强的《红日》
77、论《保卫延安》的思想与艺术
78、论王蒙的小说
79、论王蒙的《活动变人形》
80、蒋子龙小说创作论
81、高晓声小说创作论
82、张洁小说创作论
83、论新时期军事题材的小说
84、贾平凹小说论
85、张炜小说论
86、论莫言的《红高梁》系列小说
87、论杨朔的散文艺术
88、论刘白羽的散文艺术
89、论秦牧的散文艺术
90、论新时期的文化散文
四、古代汉语论文题目
1、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2、《论语》句法研究
3、《孟子》中的“之”字
4、《孟子》中的“其”字
5、《左传》被动句研究
6、先秦“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7、《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8、先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9、“被”字的词义演变
10、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11、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12、《苟子》副词研究
13、先秦修辞方式研究
14、《战国策》中的“是”字
15、《国语》中的判断句
16、《国语》中的被动句
17、试论词义的演变类型
18、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19、试论汉字形体演变对字形结构分析的影响
20、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五、1、中国古代洪水神话考论
2、《诗经》燕乡食诗的场面描写
3、《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
4、《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
5、《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
6、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7、《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
8、《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
9、《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
10、宗玉赋试论
11、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
12、司马相如赋的现实政治企向
13、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
14、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
15、论蔡邕的碑体文
16、曹植诗风的衍变
17、潘岳哀诔文的创作特色
18、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19、梁园文人群体的辞赋创作
20、汉武帝时期赋家考论
21、《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
22、《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
23、邺下文人的游宴活动与游宴诗创作
24、阮籍咏怀诗的抒情特征
25、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
26、谢灵适山水诗的摹象特点
27、宫体诗的女性描写
28、论《文选》对诗的分类
29、论《子夜歌》
30、《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
31、陈子昂的诗歌理论与诗歌创作
32、王维诗中的禅趣
33、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创作
34、盛唐时期绝句的特色
35、柳宗元的山水游记
36、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37、岑参边塞诗初探
38、论李白的梦诗
39、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40、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
41、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
42、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
43、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
44、欧阳修记体文的创作特色
45、苏轼黄州诗试论
46、论陆游的爱国诗
47、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48、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49、柳永词的语言特点
50、苏轼对词境的开拓
51、贺铸词的艺术个性
52、论诚斋体
53、宋末逸民诗初探
54、王安石散文的写作风格
55、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
56、马致远的神仙道化剧
57、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
58、《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
59、《水浒传》的忠义观
60、《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61、猪八戒形象分析
62、“三言”中的商人形象描写
63、公安派的小品文创作
64、《金瓶梅》的家庭生活描写
65、《西厢记》的继承与创新
66、《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
67、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的诗歌创作
68、元代散曲的情感企向
69、宋江形象分析
70、《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71、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
72、“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
73、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
74、论《西游记》的谐趣
75、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
76、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
77、《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78、《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79、大观园的文化意义
80、《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
81、《长生殿》的爱情观
82、狐鬼花妖尽世情
83、《儒林外史》的批判意识
84、论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85、论林黛玉
86、论桐城义法
87、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
88、花间词的艺术成就
89、《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
90、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
91、归有光的散文创作
92、《桃花扇》的结构艺术
93、论晚唐的怀古咏史诗
94、江西诗派宗杜论
95、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96、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97、论明清小说题材的邅变
98、《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
99、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
7.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 篇七
英语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 在全球经贸文化传播中充当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在英语全球化的过程中, 出现了一批带有地域特征的英语, 如印度英语、南非英语、新加坡英语等。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扩大, 表达中国特殊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 它们对英语词汇、句法、语篇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其规模和速度令人惊奇。因此, 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英语———中国英语应运而生。但是中国英语长期以来被称为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 向来被认为是不登大雅的, 似乎已经成了英语说得不标准的代名词。每当我们形容一个人英语说得差的时候, 常常带着嘲讽的口吻称之为中式英语。在课堂上, 英语教师更是视中国英语为洪水猛兽, 再三叮咛学生的表达要符合英语习惯, 但是“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是一种客观存在”。 (汪榕培, 1996) 这是否认不了的客观现实。本文尝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解读中国英语这一语言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其存在意义。
二、中国英语的界定
资料表明, 国内最早提出“中国英语”这一术语的是葛传槼先生。早在1980年, 葛老就在《翻译通讯》 (《中国翻译》的前身) 上撰文提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 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这些英译文都不是Chinese English或Chinglish, 而是China English。”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研究。汪榕培 (1991) 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李文中 (1993) 认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 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 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随后, 贾冠杰、向明友 (1997) 进一步指出, 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罗运芝 (1998) 将之简单概括为“中国英语是载汉语语言特点的英语变体”。综合以上几家观点,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英语是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
2.中国英语是用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 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3.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 能够进入英语交际, 不受母语干扰。
4.中国英语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 将随着英语的普及和中国特色的形成而逐渐扩充, 从而丰富和发展英语与世界文化。
5.中国英语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洋泾浜英语、过渡语, 前者是一种被规范英语所接受的英语变体, 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后者是中国语言和文化对英语的干扰影响的产物, 对英语学习和国际交流具有消极意义。
所有这些论证都使中国英语的定义越来越清晰。简言之, 中国英语是用来描述中国特有事物的, 具有中国特点, 并且在语音、词汇、语篇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点。
三、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中国英语
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与其社会之间的关系, 其范畴包括语言接触、语言变异、语言认同和语言规划等。语言与社会共变, 二者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既要从社会生活的变化观察语言的变化, 又要从语言的变化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 (陈原, 1998)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要素, 词汇对社会发展变化最为敏感, 最直接、最迅捷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社会生活 (包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化、科技的迅猛发展等) 出现了新事物, 语言中迅速出现与此相应的新词汇。不论是新制度、新体制、新措施、新思潮、新物质、新观念、新工具、新动作, 都会千方百计要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陈原, 2000209, 211) 。社会发展推动词汇演变, 反之人们可以透过词汇考查当时的社会现象。中国英语的产生和流行与社会结构、社会价值体系, 以及政治生活背景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是特定时期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态的反映。因此, 笔者认为, 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基石分析中国英语, 可以对其产生原因和存在意义有更清楚的认识。
中国英语的产生原因可以从语言接触的角度解释。社会语言学自始至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 语言的多样性起始于语言间的接触。语言接触 (language contact) 是一种社会现象, 既可以发生在操不同语言者的交往之中, 又可以发生在双语者自己身上。社会发展会使语言在特定方面显得不足, 弥补不足的途径有二:自己创造和借用 (陈原, 2000:294) 。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间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主要结果和表现是借用 (Borrowing) , 另外还有双语或多语现象、双言或多言现象、语码转换等。引起语言接触的因素主要有文化接触、经济接触、政治接触等。当今全球一体化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不同文化的融合变得更加容易。语言接触在这个信息时代有了更加深刻的变化。中国英语正是这种语言接触过程中词项借用的结果, 是中国社会文化通过语言对西方社会文化渗透的一种体现。
文化接触指因不同文化传统的社会互相接触而造成一方或双方体系改变的过程。语言同文化是两个重叠的面, 相辅相成。语言总是存在于一种特定的文化中, 这一特定的文化常把某种烙印加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及文化遗产, 要把这些宝贵的东西介绍给世界也是一项浩大的文明传播工程。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使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必需。在这一背景下, 汉语向英语迁移已经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在这一迁移过程中, 实行拿来主义、采用音译 (transliteration) 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中国英语中有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 (由于历史原因, 相当一部分是由我国北方方言和南国八大方言) 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例如:Yin Yang阴阳, fengshui风水, mahjong麻将, tofu豆腐, kongfu功夫等。
经济接触是指当今世界经济、科技突飞猛进, 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趋势不断加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 彼此融合, 于是, 中国经济领域中的特有词汇随之进入了英语交际。将汉语词汇通过翻译手段逐词地借用英语表述形式译成英语, 即译借 (translation) 是中国英语的另一种重要的构成方式。关于改革开放的词汇短语有laid-off workers下岗工人, One China Policy一个中国的政策, Two Civilization两个文明, Triangle debts三角债, 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 family contract responsibility system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 reform and opening up program改革开放, non-state industries非国有企业, planed commodity economy计划经济, iron rice bowl铁饭碗, floating population流动人口,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等。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日常交流、移民劳务、甚至婚嫁交友等各种生活形态的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 这就形成了语言的生活接触。生活接触的痕迹在中国英语中体现的最为直接、明显。中国英语中有大量的相关例子, 如qipao旗袍, tangzhuang clothing唐装, jiaozi饺子, mantou馒头, tangyuan汤圆, youtiao油条, kaoliang高粱, kowtow叩头, yuan元, jiao角, fen分, yen瘾等。另外语义再生也是中国英语的重要构成方式。任何语言都具有语义再生功能, 能利用有限的词汇表达丰富的内容。在翻译形象化语言时表现出明显的中国民族文化特色, 这不但使外国人耳目一新, 回味无穷, 而且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中就有一部分词汇、短语、句子是从汉语意思译成英语后而生成新的英语意思。例如;birds nest燕窝, bears paw熊掌, 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等。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惯用语藉由生活接触成为英语表达法的一部分, 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
四、中国英语是对世界文化交流的贡献
中国英语作为英语世界里的一个国别变体首先是对英语这种语言本身发展的贡献, 它补充了英语的词汇, 增强了英语的表现力, 从而扩大了英语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中国英语的发展还为中外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方便。一方面, 西方人向来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由于语言障碍而未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随着中国英语中表现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在各英语国家中的推广使用及英语国家人们对中国英语独特的语用方式的兴趣的增加, 中国传统文化将受到进一步的了解和推崇。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英语贴近日常生活, 中国人将更容易学习和掌握, 人们英语水平的总体提高对引进国外优秀文化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总而言之, 英语的中国化是必然的, 它不是对英语的污染。中国英语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本民族文化意识, 以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等方面都有着任何一个国家的英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2]杜瑞清, 姜亚军.近二十年”中国英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1) .
[3]葛传槼.漫谈由汉译英问题[J].翻译通讯, 1980 (2) :37.
[4]韩玲.“中国英语”研究现状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0) .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4) :150.
[6]罗运芝.中国英语前景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5) :254.
[7]贾冠杰, 向明友.为中国英语一辩[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5) :40.
8.社会语言学与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 篇八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 中职 商务英语
英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理论的指导,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20世纪60年代新兴的社会语言学正不断地影响并更新着外语教学对于语言的观念及教学目的及方法。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因其与高考英语教学相比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尤为需要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一、社会语言学概况
1.社会语言学简介。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将语言看作社会和文化的一部分,把探讨语言规律如何与社会因素相联系作为基本任务。广义社会语言学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考察语言的功能,研究的是言语社区、多语制、语言态度、语言选择、语言计划和标准化、语言和文化等问题。狭义的语言学从语言的角度看社会,研究人与人之间怎样利用语言功能交流思想,如语言事件、语言功能、语码变异、语用、语篇分析、语言和性别等等问题。
2.社会语言学对英语教学的影响。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及发展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认识语言的性质、改进语言教学的方法和态度。社会语言学使人们意识到,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既要考虑语言,即语法系统及词汇系统的综合,又要考虑言语,即使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既要考虑语言的结构,又要考虑语言的功能;既要考虑信息,又要考虑语境。
二、目前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概况
1.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断接轨,对外的商务交往活动更加频繁,英语作为一门目前世界经济交流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成为商务人员在跨国商务交往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
2.中职商务英语特点。
(1)学生特点。该类院校招收的商务英语学生多数在初中学习期间对英语较感兴趣,或因为与外国人交往的渴望,选择了商务英语作为专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因为“英语”而非“商务”的原因选择了该专业。基本仍抱着多记单词多背句子就可以学好商务英语的态度对待开设的课程,在使用英语交往时为了完成会话而忽视除语言以外的其他因素。
(2)教师特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师多数是以往教授公共英语的教师,为英语文学或普通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对商务交往的专业知识及词汇(如外贸术语)缺乏实际的使用及经验。受传统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教师们很少会考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直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外语交际能力,或者说把提高交际能力视为仅仅是商务交往理论课的任务。
(3)教学目的的特殊性。类院校人才培养目的是直接为社会输送职业性人才,它强调的是实际操作使用能力而非研究能力,这也是中职教育较之高考教育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这就意味着中职商务英语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要了解商务活动的基本理论,还要有商务英语交往的必备素质,即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商务交往的对象,以得体的语言来实现商务交往的目的。
三、社会语言学对中职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
1.交际能力。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一种社会现象,而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其最本质特征便是其交际功能。海姆斯指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合乎语法和语言的可接受性,还包括语言的得体性,即言语应该适合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因素等。这与商务活动本身的要求不谋而合,由于商务活动中说话的人在社会关系上较为疏远,在语体上多为正式,因此更应注重交往中的语言规范以及社会规范问题,在课堂中有意识地去训练在什么场合,对什么对象,说什么话,怎么说,要达到什么目的。
2.注重文化教育。对外商务交往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信念和信仰、思维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以及如肢体语言这样的非语言的交际手段等等这些文化因素,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外国人在商务交往中做事的方式、风格以及原因,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商务交往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及技巧达到预期的交往目的,减少文化上的冲突。
3.特殊用途英语。中职商务英语在社会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与高考普通用途英语教学区分开来。教学应该根据中职类学生的特点,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目的进行教学的需要分析,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教学大纲设计时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置于一定框架、情景中,教学生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结合实际商务活动,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交际技巧,将这些内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理论与实践对于外语教学有着众多启发,它强调外语教学必须注重直接培养交际能力,注重文化作为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而这与商务英语教学中强调实际商务实践中的交往;强调在适当的时间、地点,以适当的方式,针对说话的对象,以得体的语言,用话语产生期望的行为等强调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及产生的效果的目的需要不谋而合。社会语言学正引导着外语教学更新语言观念指导实际语言教学。本文仅浅显地探讨了社会语言学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中職类英语教师尤其是商务英语教师对社会语言学理论的重视,以及教师们对中职类商务英语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廉洁.用社会语言学更新外语教学的语言观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00(2).
9.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篇九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终身学习特别是远程成人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教育过程的时空限制,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
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从开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的指导下,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大网络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北京电大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上交互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
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视大学系统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
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1]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是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网络资源的设计非常关键,而不应是传统课程的电子版本。
[2]在“电大在线”平台上,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央电大制作了计算机IP课件,网络直播课堂,并在网上定期发布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期末复习指导。
通过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陆续看到一些配套的动态教学信息。
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自身也精心设计和建设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与中央电大的资源加以整合应用。
针对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制作了解析重点难点的网页,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网上发布作业讲评和例题解析。
同时,还把责任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录像片,制作成IP课件挂在网上。
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分校的学生共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
以来的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建设了四门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讲”、“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美学专题”和“信息检索”,为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为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对三门补修课程“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外国文学基础”进行了流媒体课件和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整合了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
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
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
”[3]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因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了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空间上,使在授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生与距离教师百里之外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
网络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也使学生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
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教师正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
在今天,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学习伙伴,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
北京电大要求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们积极地应对网络权威的挑战,主动地参与网络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
北京电大和分校的任课教师,不仅加强了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通过观念适应、知识适应、技术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在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建设和整合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突出网络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已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媒体给以了足够的重视。
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北京电大系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教育的发展,通过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活动,加强电大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这样,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搭建更好的专业与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教师队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电大系统内专兼职教师的集体合力,一些分校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网络资源建设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整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
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艺术欣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处接受到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利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维网(Web)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即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
[4]
超文本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
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
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
超文本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
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
”[5]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
在对艺术作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者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
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取代教学活动;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
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
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
在北京电大各分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课程的责任教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组织了围绕各门课程的有关专题展开的讨论课。
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因特网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
同学们通过在“没有页码的书”中的遨游,各自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具特色并收获颇丰。
总之,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信息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丰富补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资源。
四、对美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的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
政府组织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国家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
这些信息中心为全美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篇十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11、论“京派小说
12、论张恨水的社会言情小说(或啼笑因缘〈金粉世家〉
13、论曹禺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贡献
14、论李健吾的剧作
15、论胡风的文艺思想
16、论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
17、论徐讦的小说
18、论穆旦的诗
19、论陈白尘的剧作20、中国当代部分文学
21、论贺敬之的诗歌创作
22、论秦牧的散文
23、论刘心武的小说创作
24、论张洁的小说
25、论谌容的小说
26、论王蒙的反思小说
27、论张贤亮的小说
28、论王安忆的小说
29、论“寻根文学”30、论佘华的小说创作
31、论“新写实”小说 ‘
32、论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33、论陈祖芬的报告文学
34、论“第三代诗人”
35、论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36、论“京派”对老舍风格的继承
37、论陈忠实的《白鹿原》
38、论巴金的散文创作
39、论9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小说40、论90年代的“女性小说”
文论与写作类——
1、试谈散文笔法2、“意在笔先”与“主题先行”3、论散文的诗意
4、古代文论与当代写作5、论“对比”6、论“渲染”7、论“铺垫”8、论“蓄势
9、论“线索”
10、论写作角度
11、短篇小说人称论
12、中篇小说结构论
13、文学因素与非文学因素14、试论小说与散文的艺术分野
15、论文学鉴赏16、论文学语言17、论文学作品文体的演变18、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19、论“含蓄”20、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21、论“白描”22、写实与写意
23、论“梦境”24、论“意识流”25、论散文的审美特征26、论小说的审美特征27、论诗歌的审美特征28、市场经济与当代写作29 论作文教学中的想象能力的培养30、论作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31、试论情感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32、论作文教学中观察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33、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34、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5、试论作文教学中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36、体验式作文教学初探
37、论散文的语言美
38、论写作聚材的途径39、写作人格论40、论知识视野与创造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41、论生活功底与审美发现在写作中的地位42、论写作者的语感素质及其培养43、写作语言论44、写作感知论
45、写作思维论46、论写作积累的心理机制47、论散文的“散与不散”
48、论散文的意境创造49、论散文的诗意50、论散文的思想与文采51、论思维与写作
52、论抽象思想与写作53、论灵感思维与写作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推荐阅读:
2023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语双专业毕业论文答辩日程安排及08-01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翻译、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08-02
专业英语论文07-02
医学专业英语论文07-31
电子专业英语论文10-19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备选话题10-15
大学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 之鸣谢08-10
电子信息专业英语论文06-20
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简历07-07
英语专业毕业实习报告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