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说课稿(共8篇)
1.宽容说课稿 篇一
——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正确把握宽容友善。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内容的构思。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节课是七年级政治第二单元“善于交往”中第7课“让人三尺又何妨”的第二节内容。善于交往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交往并且适应社会的需要。整个第二单元着重就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如何在新的环境和新伙伴中进行交往为线索展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从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中,从心理和品德两个方面,去探求、学习和实践交往的品德与技艺。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交往的前提和基本品质——平等待人和相互尊重。本节内容是对交往品质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学习如何正确把握宽容友善的界限。宽容友善不是是非不分,不是麻木不仁,也不是软弱无能;宽容友善不是纵容,也不能丧失原则,本课的主题就是针对学生在宽容友善问题认识上的误区进行方法指导。可以说平等、相互尊重、对人宽容友善是交往中的几个基本原则,这为正确处理班集体中同学关系和学生进入社会与更多的人交往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前面知识的进一步深入,又为下面知识的学习做了充分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据我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的界限。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运用宽容、友爱的心态和情感,与同学、老师、他人相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懂得宽容、与人为善是交往的品质,是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乐于宽容待人,与人为善。
3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已经学习了第1框《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知道了生活需要宽容,但是他们对宽容友善在认识上会存在误区,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践行宽容友善也会存在诸多问题。而通过第2框《正确把握宽容友善》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践行宽容友善,将宽容友善转化为一种长期的交往习惯、一种内在的道德素养,做到知行统一,因此,本节课把“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质”作为教学重点。
由于宽容与软弱、宽容与严格、宽容与维权三个问题涉及到心理、道德、法律等多个领域,而初一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知识较欠缺,在理解上会有难度,因此“正确把握宽容与友善的界限”是本课的难点。而突破本课的难点,是为突破重点服务的,“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质”是本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
二、说教法
马卡连柯说:“老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他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的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的外部环境。”所以老师要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为此在分析教材内容和教材结构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阅读讨论法、亲身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因此本课学习主要采用:阅读——思考——讨论、合作学习法、课后的实践活动等方法。
四、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1课的导入
老师提出问题:①在自己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没有被同学、父母或老师误解、错怪甚至伤害过?②当时自己怎么处理的?这样处理的结果是怎样的?
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发言。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以暴露学生对宽容友善在认识上的误区和在践行宽容友善时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以“疑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内容作好铺垫。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播放flash动画“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乘客小王不小心踩了小赵的脚。针对这一事件创设两种不同的情境:1小赵在被踩后说“太不象话了!长眼没有?”小王说“叫什么叫?踩你又怎么样?”2小王在踩了小赵后说“对不起,踩了你的脚。”小赵说“没关系,难免的。”然后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两种情境带来的结果,并进行评价。(这儿允许学生对两种情境的结果有尽可能多的设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第一,通过播放Flash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身体验、理解宽容的作用;第二,使学生懂得宽容别人无心的伤害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精神境界,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会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第二,使学生明确如果缺乏宽容忍让之心,只会激化矛盾,加剧冲突;第三,引导学生要在学习、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德,将宽容转化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素养,做到知行统一。
活动二:出示材料:大意是初一学生小周在放学路上被几名社会青年敲诈的故事。不法分子对小周的敲诈从5元到100元。每次小周只是想办法把钱交出来,而没想到把这事告诉父母和老师。
针对这事件,创设2个问题,1不法分子的敲诈为何能一次次得逞?这与小周的宽容心有关吗? 2如果你是小周,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处理?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可以补充及评价,在这基础上教师归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第一,使学生懂得如果面临别人一次次的非法侵害而忍气吞声,这种宽容忍让才是软弱无能的表现;第二,使学生树立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懂得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应依靠老师、学校、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明确这一行为既是不道德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作为公民,应该敢于并善于与之作斗争,这样做既惩治了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维护了自身的合法权益;第四,使学生明确与不法行为作斗争,不是没有宽容之心,而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决不迁就一个“坏人”、“恶人”,在原则问题上(道德与法律上)坚决不能让步。
活动三:“小强的烦恼”大意是:小强在家吃饭很挑食,每当菜不合胃口时,就发脾气。当妈妈要批评他时,奶奶总是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
在学校,小强因为不能遵守纪律总是被班主任老师批评。小强认为老师对他太严格了,没有宽容心。一次小强因为送一位迷路的孩子回家而上学迟到,又被老师狠狠的批了一顿。小强很激动地说:“你太过分了,难道你就从没迟到过?”
针对这一情境设置3个问题
1奶奶阻止妈妈对小强的批评可取吗?为什么?
2老师批评小强就是不宽容吗?为什么?
3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和父母的批评教育?
(让学生讨论基础上发言,教师及时评价和归纳。)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第一,使学生懂得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宽容不等于纵容;第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宽容并不排斥严格要求和善意批评,正确的批评教育恰恰是老师有责任心、爱心的体现;第三,对于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正确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并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去;第四,对于老师或父母错误的批评,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采取恰当的方式和老师或父母解释清楚,宽容老师或父母的错误,因为“人无完人”,老师或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我们好,我们切不可当堂顶撞,或耿耿于怀。
活动四:出示材料,在平时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你如果遇到下面情况,你会怎样做?(仅举4个例子)
1当同学错怪了你,未向你道歉时?
2当同学无意中弄脏了你的`衣服时?
3当父母在气头上对你说了气话时?
4当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错误地批评了你时?
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由学生自己来评价,教师只是作为指导。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第一:学生通过前面三个活动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宽容友善的界限是什么,列举这四种情形是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第二这个活动参与者主要是学生,包括评价人也是学生,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宽容友善的界限。教师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起组织者的作用。
3本课小节:
1在屏幕上呈现本节内容的知识要点。
2屏幕呈现汪国真的诗——宽容与刻薄,老师和学生一起大声诵读。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大声朗读,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共鸣,升华教学内容,巩固教学效果。
最后在屏幕上呈现雨果的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作为本课的结束语。
4布置作业
1给曾经误解、错怪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同学、朋友、父母、老师等)写一封信,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待人。
2给自己曾经因不礼貌或误解过而受到伤害的人写一封信,以求得谅解和宽容。
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和导入新课的内容相对应,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德。从而把本课的重点“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宽容友善这一交往品质”落到实处。
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整个教学思路以认知发展为主线,情意发展为内容,交往互动为呈现形式,尽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发展能力。以上就是我对本课内容的构思,肯定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
2.宽容说课稿 篇二
橡皮泥是现代泥塑材料, 可塑性强, 色彩鲜艳, 塑成的作品效果好, 适合小学教学用。本课要求学生以橡泥作材料, 以小刺猬为例, 塑造出可爱的小动物。
《小刺猬》要求学生能抓住刺的剪法, 探讨剪的技巧, 并用此方法, 学做其他小动物。同时注意先整体后局部的制作方法。学生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塑造各种小动物,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也抒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颗爱心。
从教10年来, 笔者一直在《劳动与技术》这块土地中耕耘, 十分喜欢这门课程, 几年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纵观平日的教学, 学生仍然是“跟我学, 跟我做”, 并没有完全摆脱“你教我学”的学习方式, 与新一轮课改中强调的“使学生从学会技术变为会学技术”, 显然是有差距的。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安排:
1.知识目标:学习剪的技法塑造小刺猬, 并能用此方法做其他动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设计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 激发学生对彩泥作品的兴趣。在小组的分工、讨论、评价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环境的创设, 抒发对大自然、对小动物的热爱。
4.本课的重点:通过探究, 学会用剪的技法来塑造小动物。要始终牢记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二) 说教法
劳动与技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能力, 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动手创造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可采用“引导发现法、个体探究、全班讨论、实践交流、展示评价”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欢乐、紧张、和谐的气氛中, 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技术素养的形成, 也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合作成功的愉悦。
(三) 说学法
新课程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 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 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 所以在“小刺猬”这一课中, 可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实践、乐于体验的环境 (小刺猬邀请动物朋友们到大森林里分享丰收的快乐) 。本节课, 学生学习的技术术养是“剪的技巧”, 所以“剪”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 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 (2) 动手尝试的学习方法; (3) 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法和学法, 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 (展示用“剪“的技巧塑造的其他动物) 、橡皮泥、森林的情境。学生动手、动脑, 尝试、探索, 由学会技术到会学技术, 并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美丽与创造的快乐, 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 发散技巧。“动物是我们人类最好的好朋友,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动物?把你喜欢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今天这节课, 我们要用橡皮泥来塑造动物, 要让橡皮泥听话, 就得用基本操作方法。大家回忆一下, 我们在接触橡皮泥时用到过哪能些技法?每个同学拿一小团橡皮泥, 耳朵听老师的指令, 完成相应的动作:捏、揉、搓 (听清要求, 搓成一个象老师一样的近似圆稚的形体)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 你觉得这个圆稚体有点像什么?预设 (老鼠) :如果请你把他制作成一只老鼠, 尾巴要掉下来怎么办?胡须可用什么代替?) ; (刺猬) , 刺猬身上的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方法 (剪刀、针、火柴、牙签来表现) 。”讨论得出:为了使形象更加生动、逼真, 除了用手捏制以外, 可以使用技巧, 巧妙地运用到橡皮泥的制作中, 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结合教材特点, 学生直接用手来回忆橡皮泥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通过制作想象, 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一些工具与辅助性材料在橡皮泥中造型中的作用。同时老师用语言渲染情境, 激起了学生对制作的兴趣与冲动。创设的教学情境贴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具有较大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2.突破难点, 探究技巧。用剪刀剪小刺猬的刺是本堂课的重点。针对这一重点, 做如下设计:
(1) 自学课本内容。学生对刺猬的刺的表现方法有自己的想法, 顺着学生的思路, 让他们自学书上的内容:小刺猬的制作分成几步;课本中小刺猬的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2) 师生互动交流。以小刺猬的制作举一反三, 明白橡皮泥造型的方法:先整体后局部。
(3) 自主探究“剪”的技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尝试着在刚才搓好的圆椎体上剪刺。老师巡视, 把较好的作品与存在问题的作品收集起来。
(4) 全班交流、讨论。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半成品, 比一比, 谁的刺剪得更形象?得出剪的技巧 (翘;深度;角度) (要突破难点, 此步骤是关键, 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探究, 表达, 学生暂时表达不清, 别急, 耐心地引导, 不要急于求成, 轻易灌输。)
(5) 再次实践“剪的技巧”。通过交流, 学生对如何剪刺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趁热打铁, 让学生再次尝试, 用不同的深浅、不同的角度剪刺, 感受刺的效果。 (这一步的实施, 让讨论的结果得到实际意义上的体现。)
(6) 完成作品。小刺猬的其他几个步骤比较简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 通过自学完全能够掌握, 所以老师没有一一加以示范, 而是放手让学生实践。
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就是要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3.发散思维, 紧扣技巧。如何剪刺是难点, 也是本节课学习的一项技术。相信通过难点的突破, 全班同学都能做一只刺猬, 如果到此为止, 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 要积极引导他们发散思维, 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可做如下设计:
(1) 看到刺猬身上的果子, 最先跃入你脑海的是个什么情景? (这是秋天的森林, 树叶已落了, 果子都成熟了, 你们看, 小刺猥正忙着运果子呢。) 这么美的森林, 小刺猬很孤单, 你有什么好办法?
(2) 除了小刺猬的家人外, 森林里还有小刺猬朋友, 他的这些朋友, 同样也用到了剪的技巧?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CAI出示橡皮泥作品 (强调用剪刀“剪”的技巧) 。
(3) 这节课, 我们要用刚刚学的“剪”的技巧来塑造小动物, 然后把他送到这个美丽的森林中。
4.在动手前, 老师应给予提示:
(1) 小组分工合作,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主人, 一部分同学做小刺猬朋友; (如果塑造小刺猬朋友时, 碰到困难, 大家可以讨论、合作)
(2) 制作时间15分钟, 用上剪的技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为主,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 除了看到老师的组织与相关的引导外, 基本都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实践, 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小组内评出最佳小主人和最佳好朋友。动手能力弱的学生制作小刺猬, 老师提醒他们, 制作的小刺猬能与众不同, 可以在形态上、姿势上进行设计。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尝试制作其他动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 老师边巡视边帮助解决一些问题, 同时牵线搭桥, 让制作同一种动物的同学互相交流。
本设计, 既承上又启下, 在书本制作小刺猬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散与拓展。设计具有一定的梯度, 使各类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收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了与其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方法, 既照顾了动手能力差的学生, 又激励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以整体把握班级群体和个体的实际水平, 解决“合格+特长”的问题。学生在与情境的交互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目标, 即“生成性目标。”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最想学做的, 并且越来越深入地进行探究。
(四) 创设情境, 欣赏技巧
每一小组在小组长的组织下, 评出了最佳小主人与最佳好朋友, 老师从不同角度把作品一一拍摄下来。
1.欣赏最佳作品。
2.学生介绍作品的亮点, 介绍自己的感受。同学互评 (评优点、说建议) 。课堂上不但有学生的自我评价, 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有教师最后的总结评价。互动评价, 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 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
3.每个同学的作品都有亮点, 当音乐响起的时候, 小刺猬主人想把可爱的小动物们邀请到美丽的森林中。“同学们, 在送别小动物的时候, 轻轻地送上你真诚的祝福。我想采访几个同学, 你送上了什么祝福?”这节课并不只是单纯地进行劳动技术的学习, 而是把思想教育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有机地渗透在劳动实践中。
4.是呀!小刺猬主人和他的朋友在这美丽的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这都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爱:朋友的爱、大自然的爱, 大家的爱。同学们, 爱动物, 爱自然吧, 在爱的怀抱中, 会更加幸福, 更加快乐!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教学应沟通课堂内外,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在实践中运用, 在运用中提高。
3.《斑羚飞渡》说课稿 篇三
《斑羚飞渡》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本文《斑羚飞渡》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1.教材有以下特点
(1)本文故事内容中陌生新奇的动物世界﹑惊险动人的特写镜头,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且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2)课文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具有现代意识。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动物保护意识。同时能让学生在斑羚们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种族精神和整体合作精神受到洗礼。这篇教材既是当前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的延伸,又是试图从动物世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对人性的探求。
2.本文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情感目标
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3﹞能力目标
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 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领会斑羚在危机关头的携手合作、甘于牺牲自我的精神。
通过品味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理会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激发学生对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学生反复让学生感悟老斑羚从容镇定、牺牲自我的精神。
3.指导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做预习笔记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
教师可适当的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出示一些质疑探究性问题等,但不可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三、学法指导:
本课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预习法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个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通过预习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交流合作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5.积累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对积累的认识,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养成积累的习惯。如在本课中,我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一个问题:“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以景物烘托气氛的写作方法,为作文写作积累方法。
6.拓展法:使学生的视野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培养联想能力,如由“从‘镰刀头羊 最后的悲壮献身中你有何感悟?”从现实中寻找例子学会课文与社会的联系。
7.以读促写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文语言丰富,可写的东西也很多。学完本课我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本文后的体验﹑反思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知识的整合。
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组织:
课前预习
(1)在预习环节中布置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字词,找出重点词语并造句,写在预习本上。
(3)找出你认为优美生动的句段并加以欣赏。
(4)准备复述课文中斑羚飞渡的 主要情节。
(5)搜集有关斑羚这一动物的资料。
教会学生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为研读作准备。
1.导入新课
由大连公交司机黄志全的故事导入(故事情节:黄治全同志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作的三件事)情景渲染导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作者
2.整体感知
扫读整体把握
(1)题解
斑羚,别名青羊、山羊。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体大如山羊,但无胡须。体长110~130厘米,肩高70厘米左右,体重40~50千克。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长15~20厘米。四肢短而匀称,蹄狭窄而强健。毛色随地区而有差异,一般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喉部有一块白斑。斑羚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多在早晨和黄昏活动,极善于在悬崖峭壁上跳跃、攀登,视觉和听觉很敏锐。以各种青草和灌木的嫩枝叶、果实等为食。秋末冬初发情交配。
(2)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查工具书加以掌握。
肌腱(jiàn)逞能(chěng) 恍惚(huǎng hū)娴熟(xián) 略胜一筹(chóu) 眼花缭乱(1iá) 炫目(xuàn) 斑斓(1án)悲怆(chuàng) 磐石(pán)
对峙(zhì)湛蓝(zhàn) 坠落(zhuì) 苍穹(qióng)
(3)结合课文解词
A.对峙:山与山相对而立。
B.进退维谷:维,文言虚词;谷,比喻困难的境地。进退都陷于困难的境地。
C.一尘不染:形容非常清净、纯洁。有时比喻人的思想没有沾上一点坏影响。
D.迥然不同:迥然,距离很远的样子。形容差别很大。 E娴熟:熟练。
F.眼花缭乱:眼睛看复杂的色彩而感到迷乱。(以上内容课件展示)
(4)自由朗读课文读
要求:
①要用流利的语言有感情的读。
②领会文中的生动的词句 。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增强语感,检查预习效果。巩固基础知识。
3.问题探究
(1)当时斑羚羊身处一个什么样的环境?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几次描写美丽的“彩虹”是为了真是地再现大自然的景色吗?
(3)找出描写镰刀斑羚羊的句子,文中重点抓住那些进行描写?在这种环境镰刀头羊表现如何?
(4)文中多次出现彩虹,分别有什么意义?
(5)从斑羚羊飞渡的事件中,从斑羚羊身上反映出什么可贵品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互相启发,在议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共同解决疑难。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学和表达能力,突破重点。
4.研读与赏析
(1)研读课文。要求:运用圈点法,全出你认为重点的内容。
(2)小组讨论欣赏: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的生动的词句,进行品味赏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分析欣赏斑羚羊飞渡的情景: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斑羚飞渡时的画面,同时指名学生看画面抓住关键动词复述,形象的感受这一震撼人心的画面。学习老斑羚那种从容镇定,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学习斑羚的种族精神。
(4)学生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
设计意图:1.通过朗读诵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2.回应课时的问题,培养概括和表达能力。
3.此环节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
5.拓展延伸
由于人类的滥杀滥捕,造成野生动物的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你的身边搜集材料,写一篇有关野生动物作文。
设计意图: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效果
1.通过字词训练加强了基础知识的巩固;
2.通过让学生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锻炼了学生大胆质疑的勇气,发现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生动,积极活泼,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既培养了同学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保护动物的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珍惜生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5.宽容说课稿 篇五
认识乘法说课稿 教材简析:
教材的第一道例题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通过求一共有几只兔和一共有几只鸡的实际问题列出两道连加算式,引导学生从3个2相加和4个3相加的角度理解连加算式的特征,为教学乘法的意义作准备。例题后的“试一试”,继续加强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并让学生注意到3个5相加和5个3相加的的数是相同的。
第二道例题在相同数连加的基础上教学乘法,包括乘法的意义、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在教学乘法的意义时,“还可以用乘法算”是例题的重点。例题后的“试一试”既要用加法算,也要用乘法,教材指点学生把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比一比,哪种写法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
“想想做做”中的1—8题由看图找几个几再列加法算式最后列乘法算式,到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法的意义,知道几个几相加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2、能根据一个加法算式写出两个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
第 1 页 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乘法和改写乘法算式。教学难点:怎样改写乘法。教学准备:CAI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将教材进行了一定的处理,把“认识乘法”创设在一个童话情景中,并将乘法意义的两个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式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分开突破,不增加学生的难度与负担。整节课营造出一个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练习设计的难易程度也是由浅入深,开放性题趣味十足,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首先提出:“小朋友都认识‘小红帽’吗?”让学生回忆起童话故事,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因为小学生尤其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愿望。紧接着,创设情境,“数学课上老师也带小朋友来看看小红帽的家。”《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环境,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所以在第 2 页 导入部分中,我根据儿童心理,喜欢玩,喜欢小动物,卡通人物。时时调动着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是用一个完整的情境贯穿始终。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的学习背景,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情况呈现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你要把孩子引导到新的地方,你首先得知道孩子现在所处的位置。”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现实数学世界出发,与教材的内容发生相互作用。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知识。而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10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一位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少,显得比较生疏。为此,在教学中设计了“小鸡”,“小兔,“鸡蛋”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并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说出许多相同的数连加的算式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能力。设计“鸡蛋”这一问题情境,首先是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
第 3 页 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培养学生算法的多样化。《新课标》中对计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有准,而是看准的方法多,即“算法多样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解决问题的渴望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学生根据“鸡蛋图”分别列出了3个5相加(横着看的),5个3相加(竖着看的)的连加算式。甚至也会有学生斜着看来列算式,或6个6个的看等等各种方法,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出的方法,学生能够理解,也记忆深刻。
我在教学中,在新授中让学生将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外,在练习中,并出现了“5+6+6”这类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的加法,通过比较,从而让学生在现实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巩固概念。紧接着我设计了小红帽过生日的情境,来一个人要两支筷子,来50个人要准备多少支筷子?学生中大多数用乘法,我提问;“为什么不用加法呢?”学生都感受到太长了,麻烦。从而将乘法的意义突破。
《新课标》提出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练习设计中,教师遵循由浅入深教学的原则,由基础题到提高题。首先让学生看一副图,说出是几个几相加,并列出加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过渡到看到相同数连
第 4 页 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最后提高到看一幅图直接列乘法算式。最后,教师设计了一道开放性题。让学生在开放性题中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有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2+3+5+5”这一题,刚开始学生会以为它没办法改写成乘法算式,因为它不是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算式,但通过自己的探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使学生知道先算出2+3=5,这样就变成3个5相加,从而可以改写成3×5,5×3;接下来“3+3+6”这道算式就可以变成2个6相加的加法算式,进而可以改写为2×6,6×2的乘法算式,同时“3+3+6”这道题可以把6拆成两个3使原来的加法算式变为4个3相加,可列出3×4或4×3的乘法算式:最后是一道字母题:A+A+A+A。其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进而再一次的巩固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总之,把数学教学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有利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有利于教师发挥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后感受:
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大部分学生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当然
第 5 页 也有学生还出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我觉得对于这节课,应允许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更能在新知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有的学生当堂课不明白,说不定回到家却突然知道了,后知后觉。
6.宽容说课稿 篇六
第一,教材分析
现行的初中教材就是以一个个核心主题来组建单元的,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想象和联想,正好体现这种主题核心课程观,讲求立德树人,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措施落到实处。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品,作品以种种奇思妙想描绘出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学习本单元要学生激活自己的想象力,联系生活体验,深入理解文章。
第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基本不会预习,所以这学期注重对预习的指导,形成初步的预习习惯,而且这个阶段的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对于寓言这种字数不多、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的文学体裁会容易理解,而寓言所体现的道理也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所理解与体会。
第三,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三维目标,结合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结构简单,极富表现力的特点,本文教学目标为
一、了解寓言知识,研究文章内容,感受主人公形象特点。
二、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的分析,感受寓言的特点,领悟蕴含的道理。
三、联系生活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处世态度。
第四,教学重难点
一、通过品味关键词句理解寓言寓意。(重点)
二、联系生活经验,选定角度灵活理解寓意。(难点)
第五,教法分析
于漪老师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书就要教到学生心坎上”,兴趣和需要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一、故事导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如《狐狸和葡萄》、《农夫和蛇》、《狼和小羊》创设氛围,发挥兴趣主动性。
二、描写方法分析——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故事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三、激发想象,体会寓意——一般都是虚构出来的故事,所以学生得利用发散聚合思维,通过联想想象走进寓言,体会寓意。
四、主动实践,学会方法——通过对寓言的续写、改写或新编,巩固加深自己的认识,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的续写,《蚊子和狮子》的新编。
第六,学法指导
一、本单元要求学习快速阅读,每分钟不少于400字,尽量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寻求关键词语以带动整体阅读,提高阅读速度。
二、找出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分析体会文章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掌握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的方法。本课针对初一学生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的特点设计方法。
第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有轻松导入新课、简单了解文体,积累基础知识、具体感知寓意、总结人生真理、自由拓展延伸。
一、轻松导入新课——以学生熟悉的《伊索寓言》中的故事导入,激发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简单了解文体——寓言的定义、形式、特点。
三、积累基础知识——生字生词、注释词义、
四、具体感知寓意——通译文章,通过讨论找出描写手法、相关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体会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赫尔墨斯的笑的含义?蚊子的叹息?各个主人公的语气?)
五、总结人生真理——四则寓言的寓意分别是《赫》通过讲述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通过讲述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败给了小小的蜘蛛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穿》通过讲述家丁挖井引发流言,最终破除流言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都应该调查清楚,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只会闹出笑话。《杞》通过讲述杞国有人担心天塌地陷,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的故事,劝诫人不要为不必要忧虑的事而忧虑,同时讽刺了那些胸无大志、患得患失的人。
六、自由拓展延伸——续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改写《穿井得一人》。
7.《苏武传》说课稿 篇七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 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 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 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 个别字词生僻, 但人物形象饱满, 情节生动, 文学性、观赏性较强, 课下注释很详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 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 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我打算采用: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 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说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 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 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 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 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 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 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 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 是苏武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 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 三次拒降, 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 走进文本, 直面人物, 主动参与。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 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 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 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问题设置:
(1) 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1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2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3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 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时, 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 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点拨、指导。讨论结束后, 教师抽查讨论结果, 小组代表发言, 其他小组补充。目的:启发思考, 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 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 齐读苏武语录, 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 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 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 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五.说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一般学生对于文言文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课前我给大家讲述了苏武的故事, 让学生们对苏武这个人感兴趣。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 我用了两节课的时间, 引导学生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 落实效果不太好, 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够掌握。
8.《黄河颂》说课稿 篇八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本文为井冈山大学教改课题“新课改下‘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和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校师范生语文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编号:JXJG-09-15-24)的阶段性成果。
(刘梅珍 江西吉安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 343009)
【宽容说课稿】推荐阅读:
宽容作文600字_宽容作文08-12
宽容的初中作文:要学会宽容别人09-19
《宽容》精选作文07-11
语文作文宽容10-17
宽容的句子11-15
初中作文:学会宽容06-25
国旗下讲话宽容07-28
生活需要宽容作文08-11
宽容作文800字08-30
五年级 宽容 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