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8篇)
1.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篇一
[摘要]有关创造性30余年的研究是基于“中国缺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学生学习成绩好却创造性差”和“李约瑟悖论”三个困惑和思考,以思维品质为切入点进行的。创造性的实质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其研究在历史上共经历了五个阶段。从这一实质出发,创造性人才可视为创造性思维加创造性人格,前者具有五个特点,而后者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是整个研究的重点部分。有关创造性的研究认为,要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重视学习策略等创造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进行让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出五种教育效能的创造性教育,进而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
[关键词]创造性;创造性人才;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
创新(innovation)和创造性或创造力(creativ-ity)在心理学界被视为同义语。自1978年以来30余年,笔者一直致力于对创新或创造性的研究。
一、困惑与思考
笔者对该问题的研究缘起于自己的困惑与思考。
困惑一,为什么中国人或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贝尔奖?因为现在国际上公认的创造性的主要指标就是诺贝尔奖。笔者曾经看过美国的有关资料说,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是犹太人与华人。可是,犹太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人数是我们华人的28倍!当然,这里的华人主要是外籍的华人。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一个困惑,结论是“高智商并不等于高创造”。困惑二,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好却缺乏创造力?有大量事实证明,我们的中小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的大奖也不少。有人说,我们小学的教育质量比欧美国家强,中学的教育质量,尤其是学生的知识面也比欧美国家的学生强。可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平就跟人家打个平手;到研究生教育以后,欧美国家的学生在创造性方面有后劲,而我们的学生却往往缺乏后劲。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二个困惑,结论是“高知识并不等于高创造”。困惑三,如何解决“李约瑟悖论”?李约瑟是研究东方文化,特别是东方科技的一位重要专家。他在评价中国人时,说了许多好话,但是他也谈到了“东方科技的没落”。他说,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但是,现在的科学,像量子理论、相对论、信息理论、集成电路、多媒体、电脑等哪个是你中国人发明的呢?这种悖论如何解决?这就构成笔者的第三个困惑。
为此,笔者作了三点思考。思考一,我们“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缺乏创造性人才是关键问题所在。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人才。思考二,检讨一下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也可以用“失衡”两个字来表示。这种教育失衡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因此,从教育创新人手,注重创新人才培养,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三,实行创新教育或教育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将关系到我们民族的命运。因此,培养创新人才或创造性人才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于2006年2月发表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指令,不仅具体制定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针,而且指明了我们创新或创造性研究的方向。
我们对于创造性的研究是以思维品质的研究为切入点,思维品质中就有—个创造性,或叫独创性,这使笔者对创造性有了一系列的研究。笔者和自己的团队围绕着这个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著。在这过程中,笔者的弟子董奇是团队的杰出代表,他结合自己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在笔者的研究基础上,对创造性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后来在笔者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8本“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中,他写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一书。20世纪80-90年代他围绕创造性问题发表了许多文章。在这个基础上,2003年笔者领衔自己的研究团队才敢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
二、探索创造性的实质
自20世纪70年代一直到21世纪初,国外学者对创造性有三种定义:一是强调过程,二是强调产品,三是强调个性。哪一种定义对呢?笔者认为这三种定义全对,只不过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问题罢了。因此,笔者综合这些观点,把创造性定义为: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这个定义既指创造或创新的过程,又指创造或创新的产品,也指创造或创新的个性特征。定义的前半部分“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什么什么来”,这当然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产生出什么来呢?“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或个人价值的产品”来。但笔者并没有把种属关系定在产品上,而把种属关系落到“智力品质”上,界定创造性是一种个性差异或人格差异。所以,笔者重视过程、产品与个性这三个问题。
今天中国心理学界或有人在谈到创造性定义的时候,不少人采用了这个定义。有人加了注解,说林某人这样说的。可有人却说“心理学一般认为”。于是,有些学生就对笔者说:“林老师,您80年代初提出的定义人家只加‘一般认为’,还有著作权所有吗?”笔者听了以后反而很高兴,因为笔者自己的定义或自己的观点,被整个学术界或心理学界所接受,已作为“一般性”的观点,这对笔者来讲是一种幸运。
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呢?笔者提出是“主体对知识经验或者对思维材料的高度概括,而后集中而系统的迁移,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找出新颖的层次和交接点”。它的因果关系呢?概括性越高,则创造性越突出;知识系统性越强,则创造性越突出;减缩性越大,则创造性越突出;迁移性越灵活,则创造性越突出;注意性(灵感的基础)越集中。则创造性越突出。
三、创造性心理的研究简史
要研究任何一门学问,必须了解其研究史。围绕创造性研究,国际心理学界走过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约1869~1907年):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表弟高尔顿(F.Gahon)出版了《遗传与天才》一书,公布了他所研究的977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这是国际上最早对“创造性”进行研究的系统文献。高尔顿的书出版后,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兴趣,此后,陆续发表了不少理论文章。在这一阶段,出版或发表的文献大都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对“创造性”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问题展开了辩论,但该阶段没有实验研究。
第二个阶段(约1908~1930年):心理学家把创造性心理学划入“人格心理学”中,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1908年,弗洛伊德(S.Freud)出版了《涛人与白日梦》一书,介绍了他及助手对富有创造力的诗人、作家、艺术家等的研究,把想象性作品比作白日梦。此时,一些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创造性思维,如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J.Wallas)1926年出版了?《思维的艺术》。他在该书里提出了创造性思维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检验)的著名理论,至今仍为大家采用。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传记、哲学思辨的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中的创造性,并将这种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
第三个阶段(约1931~1950年):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代表著作有1931年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R.P.Clauforde)出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1945年德,国格式塔学派心理学家维特墨(M.Weitheimer)出版的《创造性思维》等。特别是维特墨,他的著作来源于其社会调查和大量的实验研究,可以说达到了“顶天立地”的程度,“顶天”者,他研究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思维特征;“立地”者,他联系中小学教学,提出诸如“6根火柴棍,怎样搭成4个三角形”的问题。
第四个阶段(约1950~1970年):以吉尔福特(J.P.Guilford)1950年在美国心理学会年会的讲演为起点。他演讲的题目是“创造性”,指出了以前美国对创造力研究太少,号召必须加强创造力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根本原因在于综合国力竞争,尤其是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的上天,成为刺激美国加强创造性研究的一个动力。于此,美国人意识到其科技和军事优势受到威胁,应急起直追,改变美国的科技状态。其途径就是大力开展对创造性问题的研究和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吉尔福特等人还设计了一些创造性思维的量表,影响很大。
第五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30余年):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方法越来越多,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各国的教育议程上。创造性教育(creative education)和创造性学习(creative learnining)都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产物,至80年代后完善。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美国于1986年成立的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989年发表了题为“美国人应有的科学素养”的报告(中文译本为《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这个报告是为科学教育改革“2061计划”服务的。2061年,是1989年后重见哈雷彗星的年份,该报告的主要内容是着眼国民素质,实行全面改革,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这是一份美国培养和造就高创造性人才的宣言,它对我国青少年的创造性能力培养不无借鉴意义。
四、创造性人才构成的心理因素
20世纪80年代初,笔者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着重强调培养创造性人才不仅要重视培养创造性思维,而且要关注创造性人格的训练;不能简单地讲创造性思维天赋,重要的是看后天培养的结果;不要把创造性仅仅局限于智育,而是贯穿于整个教育的整体。
关于创造性思维,笔者提出有五个特点: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活动基础;思维加想象的内容;有“灵感”表现;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这里涉及一个发散思维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和他的学生认为,发散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它包括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而笔者认为这不够,所以加了前面四条。除此以外,笔者对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关系也不同意吉尔福特的观点。他把发散思维捧上天,认为在教育中辐合思维一钱不值。笔者则认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辩证的统一。辐合思维的实质是一题求一解,而发散思维的实质是一题求多解。一题求一解是一题求多解的基础,一题求多解是一题求一解的发展。当一个人有了多解以后还要去求最佳解,又回到辐合,两者结合才是创造性的思维。
创造性的人格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是一种创造性的非智力因素。吉尔福特提出8条,斯腾伯格提出7条。而笔者非常强调斯腾伯格其人。小学和初中阶段斯腾伯格的智商都不及格。到高中的时候,不知哪位“快嘴”暴露了斯腾伯格智商偏低的事实,在同学中间传播:“我们跟白痴一起上学。”斯腾伯格非常气愤,但正是这种压力增强了他学习好将来定有出息的动力。这就是一种创造性人格的体现。他问老师:“哪门学问研究智商?”老师告诉他:“心理学。”斯腾伯格就发誓要学好心理学,他说这辈子如果成功了,他就把自己将来有关智力的理论命名为“成功智力”。高中毕业,他以优异成绩考上耶鲁大学。耶鲁太美了,他想:“如果能在耶鲁工作该多好!”可惜,美国的学制不提倡近亲繁殖,提倡的是插花式的发展,任何一个学校的博士研究生都很难留校,除非提了正教授再回来,或者成为美国著名的专家再回来。斯腾伯格又问老师:“在美国,心理学排名第一的是哪个学校?”老师告诉他:“斯坦福。”于是,斯腾伯格决心考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果然考上后,他师从元认知的提出者弗拉维尔(J.H.Flaveu)。在斯坦福大学,他只用了3年就拿下了硕士加博士学位,而在美国拿一个硕士加博士学位一般得要5~6年或5~8年。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耶鲁大学,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一般从博士学位获得者到助理教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要经过3×5=15年,可是斯腾伯格仅用了5年时间就成为正教授。现在,他成为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当代美国认知或智力心理学的权威人物,他果真把自己的智力理论称为“成功智力”。他用自己的事实说明了创造性人格的重要性,笔者非常敬佩他这一点。
中国民间有两句话,一句为“勤奋即天才”,另一句是“笨鸟先飞”,很有道理。它们讲的是创造性人格的作用。笔者认为,创造性人格应该包括五个特点:第一,健康的情感,包括情感的程度、性质及其理智感;第二,坚强的意志,即意志的四个品质——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第三,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等需要的表现形态;第四,刚毅的性格,特别是性格的态度特征,例如勤奋、合作、自信以及动力特征;第五,良好的习惯。
五、深入系统研究创造性人才
2003年,笔者主持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笔者和自己的团队从8个方面对创造性人才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创造性的理论研究(石中英等人);创新拔尖人才效标群体的研究(金盛华等人);创造性量表的研制(沃建中等人);青少年创造力的跨文化研究(申继亮等人);创造性学生培养的研究(陈英和等人);创造性与心理健康研究(俞国良等人);信息技术与创造性的培养研究(何克抗等人);创造性的脑机制研究(邹泓等人)。
除了“创新人才与教育创新研究”课题以外,笔者还要简单地介绍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三个问题。
创造性学习具有如下几个特点: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倡学会学习,重视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者擅长新奇、灵活而高效的学习方法;来自创造性活动的学习动机,追求创造性学习目标。能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特征。
创造性教育是指创造性学校中由创造性的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的过程。它是学校的三种群体产生出五种教育效能的一种教育。三种群体是校长为首的管理队伍、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这里的学生既指大学生,也指基础教育的学生。五种效能是:创造性校长创造出创造性的管理;由创造性管理创造出学校的创造性环境;在校长的带动下建设一支创造性的教师队伍;由创造性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由这种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出创造性的学生。笔者和自己的团队研究了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结论是:人人都有创造性,创造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创造性教育问题的关键是要改变教育观念。
为了更好地培养创造性人才,笔者提出要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与亚太地区早期教育研讨会”和美国苹果公司召开的学术会议提出,“T”这一“横”代表知识面的宽度,这一“竖”代表知识面的深度。基于此,笔者在1999年山东师范大学召开的中英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T”这一“横”代表西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这一“竖”代表东方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模式(如图1所示),突出学贯东西,培养创造性人才。
西方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培养适应性人才,把创造力像一条红线或主线似的贯穿到教育之中,它强调的是知识面的宽度、学生的独立性和实践能力;而东方的教育模式以培养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强调的是知识的深度,采用的方式是重视读书、统一的规范和集体主义。哪个模式更好一点呢?笔者认为这两种模式都好,它们各有各的特点。有人批评我们东方的教育模式,可是我们东方人到美国、到欧洲去留学的过程中,逻辑思维强的学科,像数学、计算机都被我们的学生占领了。当然,东方教育模式也有弱点,“坐好了,把手背到背后去!”这太强调规范了。除了提高肺活量,还有什么好处呢?在我们的学校中,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够,对学生的独立性培养不够,从而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笔者提倡应该扬长避短、互相吸收,融东西方教育模式为一体,培养“T”型人才。这是笔者倡导的一个教育目标,也是创造性人才培养、创新教育、创造性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在多次国际会议域在国外发表的文章中都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东方人老老实实学习西方的教育模式,请问你们西方人又认识多少我们东方的教育模式?又学到我们东方的哪些好的教育理念、方法、模式?”所有这些,引起了一些与会者的共鸣。
2.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篇二
一、指导学生勇于发现提出问题
在课本中有很多“想一想”“说一说”“归纳一下”“插图”“注释内容”等一些有趣的栏目, 都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的,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随不把这些作为主要的讲解, 但要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全方位的理解。让他们多想、多问、多议, 使他们多途径、多渠道地打开思路, 开阔自己的视野, 增强自己的思维创造力, 让自己所学知识得以升华。
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史料分析”“归纳总结”等栏目中的问题是课本内容的延伸和补充有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能解决得更好, 不然就要及时地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直至弄懂为止。长此坚持下去, 就会把自己置身思考的意境之中, 就会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以提升, 就会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海洋,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温故知新”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例如世界史中讲到“英国首先发生了工业革命”, 以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 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 它除了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外, 迫切需要打开国际市场。这时需要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讲过的“鸦片战争”的爆发, 正是因为英国的商品想要找到销售的国际市场, 它才以鸦片为敲门砖, 轰开中国古老的大门, 紧接着一系列战争的爆发, 外来的商品也开始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市场。这样把英国的“工业革命的后果”与中国的“鸦片战争”有机地联系起来, 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结构, 新旧知识达到有机的统一。
四、结合当今社会, 正确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课本中所提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事件我们都以正确态度剖析, 深刻认识其影响。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对他们的功绩给予正确的肯定, 对于他们的过失给予恰当的评定, 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五、利用好课本中小字史料和注释
教材中除了正文正楷字外, 还有其他相关资料, 要深入挖掘教材, 钻研大纲, 抓住重点, 解答疑难, 正确地指导学生预习和复习, 以便使相关的资料配合教学的正确进行, 收到师生满意的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吃透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 讲起课来才能运用自如, 有的放矢, 使课堂生动活泼,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3.实施创造教育,培养合格人才 篇三
【关键词】创造教育;必要性;途径
创造教育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创造素质培养的规律,运用科学的、艺术的形式和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和创造技能,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人才。
一、实施创造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实施创造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21世纪是世界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然而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实在太缺少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人的创造教育,片面强调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超越性和教育自身的规律。时代要求我们尽快实现现代化,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只有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即人的创造性充分解放并发挥出来,真正意义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创造教育就是充分培养、开掘受教育者的创造性的教育,是站在时代的前沿放眼未来而实施的教育活动,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第二,创造教育是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如前所说,现代化能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物质的现代化是靠不住的,因为物质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精神的现代化,甚至还会带来人的主体性的失落、个性的丧失,使生产者沦落为畸型的异化的人;只有制度的现代化也是不够的,因为它缺乏精神的支持,很难真正落实,甚至流产,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只有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才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而创造教育能够培养、开掘和激发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创造潜质,使之极大地服务于社会,率先实现人的观念、行为的现代化,进而推动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第三,创造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各种制度的建设、体制的建设、组织的建设和人的建设等,人的建设(生产者的教育、培养、运用等)则是其基础工程。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建设最终是靠人来建设的,因此,人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此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行,必然也一定要引起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其中人的变化将是也必须是最根本的变化。其核心问题就是尽快解放生产力,解放个人,尽快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培养人的创造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正是以培植人的创造性、增强人的创造意识、开掘人的创造潜质,最终解放生产力为目的的,因此是推动并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核动力。
第四,创造教育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在我国传统教育中,已有创造教育的思想因素,但是由于整个社会体制和观念的抑制,长期处于不能发育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创造教育才获得发育的温床,并得到重视和研究。创造教育是教育探索发展的结果,是对传统教育深刻反思的结果,是教育规律不断发现的结果。要从某种角度赶上国外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方法,要适应现代化建设,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必须进行改革,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当然,创造教育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这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
二、实施创造教育的途径
第一,树立科学的信念。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是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坚信每一位正常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其次,要坚信人的创造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个别差异,因此,对每位学生的创造力,不能用一个模式去培养,必须张扬个性。再次,要坚信在人的创造素质的发展中,教育起主导作用,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素质的最佳途径,因此要加大教育力度,提高教育水平。另外,要坚信学生是创造教育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造素质。
第二,纠正以往的偏见。传统教育认为能力是训练出来的,因此在教育教学中片面追求知识的传授,甚至以学生能准确掌握知识作为教学目的。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指导下,传统教学用大量做练习题、模拟题来代替学生能力的培养,完全忽视甚至严重违背了学习者能力形成、发展、提高的规律。我们并非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是反对为知识而学习知识。人才的发展、成长离不开必要的知识,但是无论是谁也不可能掌握人类文化的全部知识,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现代社会的人才培养观要求教育者积极、自觉、主动地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如何运用现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为了培养能力,引导学习者掌握更多的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必须首先引导学习者怎样获取知识,绝对不能以知识的多寡来衡量能力的高低。获取知识远比掌握知识重要。
第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个人掌握了比较丰富的知识,但不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就不能算作有较强的能力。只有在掌握了丰富的知识的前提下,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才算有较强的能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是知识储备到一定程度、阅历达到一定层次、思维达到一定水平,才成功地实现的。因此,能力是培养出来的而非训练出来的。所谓培养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思维方法、创造方法、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具体运作时,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并且及时调控。
第四,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为培养能力服务的,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知识,能力一旦形成又会促进对知识的吸纳,进而推动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在处理知识和能力的关系时,强调任何一方面而轻视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片面的。传统教学只重知识传授、不重能力培养固然大不可取,当前某些人片面强调能力、忽视知识吸纳也绝非善策。要本着为社会发展、为人才成长负责的精神,确定明确的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调控,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人才。
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因此,必须实施创造教育,并切实达到应有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赵承福等主编.创造教育研究新进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
4.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_学习体会 篇四
王立荣
一、刻骨铭心的教育真谛: 在细细的阅读中,做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
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0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8、最好只是一时的现象,更好是永恒的追求,持续改进,不断创新。
9、有什么样的流程文化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质量。如果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个好学校的话,那么一个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群好学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别难受、结束忍受、远离接受、走进享受!
二、淋漓尽致的读书感觉:
校长送我们的新年礼物《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口气读了下来,其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论浅显化,深入浅出,还有一些是冯老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提炼,道理明确又精辟,读来浅显易懂。
读到幽默逗趣处会不禁大笑起来,看到感人情节便热泪盈眶,每读完一个章节,内心的赞叹如火一般烧得脸都发烧。
冯老的真枪真功夫,教育的大智慧,真谓天下无敌!
三、感慨万分的学习反思:
1、改变观念
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好的教育应该是最有益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行为上要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我们学习了很多模式,但现在仍然没有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模式,感觉我们总是不停地在照搬别人的东西,感到不合适就抛弃了,再搬再抛弃,这种照搬模式浅尝辄止的做法是达不到课改目的的。我们总是想套用现成的模式,通过学模式来带动教学进而形成模式,现在看来是行不通的,我记得在《天龙八部》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吐蕃国师鸠摩智没有练习少林内功心法,而强靠小无相功来推动少林功夫终究导致走火入魔。虽然是小说,但却很在理。所以我们组一致认为对一些名校的做法应该抱着学习的心态,结合学校实情在实践中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实模式这个东西就是形式,是品牌,当你做出了自己的风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关注差异
老师们,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正卖力地讲着习题时,他正在玩铅笔、橡皮或做别的事情;当我们批改作业时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都错了,我想这样的情况大家都遇到过吧!问题出在哪里,错误应该归咎与谁?至少不应该只责备学生,我们也有错误。我们没有去了解我们的学生。虽然我们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存在差异这个事实,但我们在行动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标准要求他们,一旦做不到,就进行批评教育,最后得到的只是相互间的怨言,师生关系渐行渐远。“人皆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这样的境界可能我们都做不到,但如果我们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认同我们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包容学生的错误,换位思考他们的处境,更多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他们够得着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到哪怕一点点学习的快乐,我想我们的师生关系肯定会得到改善,我们的课堂肯定可以更活跃一些。
同理,我们组还觉得在管理教师队伍时也要关注教师的差异性,让教师充分地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满足他们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倾听
“现在的老师不好当,班主任更不好当”,我们可能经常要发这样的感慨,教育无小事,教育也无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然而处理不好,就会激起各种矛盾,不但影响教学,而且还真可能会有 “大事”发生。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怎样尊重呢?这就需要通过满足学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来实现。让他们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给他们以肯定和鼓励。特别是不能言语损伤,侮辱性的语言甚至超过一顿痛打对学生的伤害,我曾经与学生交流中获悉,学生记住对自己不好的老师的原因都是说曾经怎样怎样骂过他。要博取学生的认同,还必须有心灵上的沟通,这就需要我们去倾听他们的心声,所以我们要更多地俯下身来聆听学生的想法,这样我们就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学生的心里话会对你说,你才能去解决他们中的实际问题。
4、加强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对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现在我们面临着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设备,遥远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还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却停留在梦想中。如果现在不抓紧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了,我们不能真等到这一天再来怨天尤人,我想我们真的要有那么一点点危机感。
我们在平时可以更多地阅读可以提高教学技能的书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学习一些课件制作的本领。让自己时刻处于前进的状态。
5.怎样创造性学习 篇五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是在政治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学习实践,经过学习的各个环节和头脑的思维活动,是以掌握前人积累的思想政治课的间接经验为重要任务的一种活动。中学生在学校的这种学习,是在政治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主要任务是掌握中学思想政治系统的科学知识,发展智能,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崇高的道德品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方式,除常规学习的方法还有优等生与差生学习法;还有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还有中学各科知识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特殊解题方法,本章我们主要介绍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两种非常规学习形式:创造性学习与发现学习。
一、创造性学习的特点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创造性学习,是指有创见的学习,它具有如下特点:
1、主动性。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积极主动,甚至达到迷恋的程度,具有搞不清问题的性质、成因、解决办法就誓不罢休的探索精神。迷恋和目的指向性是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具有创见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求异性。即标新立异,具有独创性。它不同于传统或一般的学习方法,注重逆向思维,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与解题思路。这个设想与解题思路往往在学习中有奇效,成为掌握思想政治课知识的捷径。
3、发散性。即不急于归一,提出多方面设想和多种解题思路,然后经过筛选,寻觅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学习的创造性更多地表现在发散上。
灵感与直觉的作用。直觉是一种与知觉、思维有关的直接观察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指突然跃入脑际而能阐明问题的思想,包括灵感、启示和顿悟。它涉及到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未经过逐步分析就迅速地对试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的思维,它是依据直观形象抓住试题关键的思维,能迅速地抓住要害,但误差较大,一般是在自己不能解答试题的情况下使用,但又往往奏效。灵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创造性学习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不是神的启示,也不是得天独厚的禀赋,灵感不拜访懒惰者,而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它的特点是:
(1)注意力集中,大脑皮层有关部位处于优势兴奋状态。
(2)对学习的方法久经寻觅的经过反复“提炼”,接近成熟,故一触即发。暂时神经联系突然接通,好象黑暗中突然来电一样灯火通明光芒四射,从而出现认识的飞跃。
(3)热情奔放,积极的情感促进了思维的敏捷与想象的丰富。
可见,灵感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长期积累,艰苦探索和在创造思维中作出积极努力的一种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是认识飞跃的奇特现象。好逸恶劳、思想僵化是不会产生灵感的。此外还要善于捕捉灵感:
(1)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长期探讨与钻研是捕捉灵感的基本条件。
(2)要珍惜最佳时机与最佳学习情境,灵感往往产生在长期紧张思索之后的暂时松驰状态。
(3)原型启发是捕捉灵感的重要时刻。
(4)摆脱习惯性思维秩序的束缚,保持乐观镇静的心绪,是捕捉灵感的重要条件。
(5)记录转瞬即逝的直觉。
创造性学习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常使学生处于“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时刻,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百思不解的问题,豁然贯通,迎刃而解。创造性的学习,需要中学生付出顽强的、精细的、孜孜不倦的艰辛劳动,它没有适合众人的现成的方法,它要求创造者以全部的体力与智力进行长时间的、高度紧张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来探索学习的规律性,获得创造性的学习成果。
二、创造性学习的过程
1、准备阶段。
首先必须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对问题的高度感受性,发现问题。自我提出问题之后,根据创造性学习的特点和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高考“出活题,考能力”是命题的指导思想。如何谋划策略来对付它,这是创造性学习的要求。
2、酝酿阶段。
在准备阶段所尝试的方法未能解决问题,这个问题被搁置下来,但未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正在酝酿和等待萌发。
3、豁朗阶段。
问题迅速得到解决或产生解决的办法。百思不得其解,突然顿悟,豁然开朗。这是创造性学习的最重要阶段。
4、验证阶段。
对直接的启示能否恰当的解决问题,还有待验与评价。进行验证之后,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创造。
中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最佳的学习方法和解答政治难题,都会经历这样的创造过程。
三、什么样的学生具有学习的创造性?
1、一定具有较高的智能。智能水平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
2、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良好的观察与思考的习惯直接影响学习创造性的培养。有学习创造性的学生一般来说观察力比较敏锐。
3、对学习的热爱,对思想政治课的迷恋,是有高度创造性的人的共同特征。它使学生专心致志于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探索的方法,甚至达到忘我的地步。
4、对思想政治课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是获得创造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条件之一。浓厚的认识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无止的好奇心是培养学习创造性不可缺少的条件。
5、要有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顽强毅力是取得创造性成就的必要条件。任何创造性学习成就的取得,都需要克服重重困难,经历多次失败,进行长期艰苦的探索。那种认为轻而易举、信手拈来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
6、自信、自重,好独立判断,具有独立型性格。这样的中学生勤奋,敢于进取,注意力集中。懒汉、懦夫与学习的创造性无缘。
7、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创造性水平。
(1)对问题的灵感度——发现问题的能力;
(2)流畅性——对特定的试题能顺利地作出各种反应;
(3)机动性——适应性强,能从各个角度进行思考;
(4)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
(5)清晰度——善于发现特定试题各种解题方法的能力;
(6)透彻性——不仅理解表面的意义,而且能弄清内在的含义的能力,进行各种意义变换的认知能力。
四、中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培养
中学生要培养自己的学习创造性,把自己塑造成创造型人才,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自己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保护好奇心,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好奇心、求知欲是推动自己主动观察,勤于思考,积极主动地求知,展开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要创设问题情境,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积极的探索过程。
(二)、培养自己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能力。培养集中思维能力主要是培养自己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自己列举知识系列,建立知识体系,重点放在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上。
(三)、努力培养自己创造性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这是中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创造思维的三要素。
流畅性:指针对刺激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
灵活性:指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
独创性: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具有新奇成分的反应的能力。
如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可通过急骤联想、暴风雨式的联想进行训练。要求对新刺激即新材料,迅速地抛出一些观点来,不迟疑,不考虑质量好坏,数量多少,评价在结束后进行。愈快表示越流畅,愈多表示流畅性愈高,这种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的训练,可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用快速的方法、接力的方式编材料题,可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鼓励学生想出众多的不同于老师讲的、书上写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并以学生的名子给他们的独创的学习方法命名,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培养学生自己标新立异的积极性。
(四)、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它是中学生学习中思想政治课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先导。中学生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要注意:
1、经常训练近似的、合理的猜想与假设、即兴回答问题的能力。
2、在政治教师指导下,要善于运用直觉思维的方向,对题干提出多种不带结论的设想,并把典型的试题作为直觉思维的示范加以模仿。
3、中学生自己要清楚的明白,强烈的愿望,积极探索,持续思考是产生灵感的前提,而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不分心、不受烦恼因素的干扰是产生直觉思维的必要条件。
4、培养自己取得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经验,有成功感,有助于缩短思维过程,和利用某些线索迅速作出直觉判断。
5、中学生要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直觉,记下突然出现的细小的新念头。
6、当思维卡壳时,要适当地休息一下或转向其他的问题,过一会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这样才能有较大的突破。
(五)、中学生要注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即指遵循思维规律,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而得出新判断,形成新思想的认识过程。没有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创造性学习活动便难以获得成功。中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注意:
1、政治教师讲课要符合逻辑,论证问题逻辑性要强,以求给学生作出示范。
2、学生根据政治教师的引导,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理解概念、观点、原理,并运用它们去解决问题,包括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运用判断作出推理,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则。
3、随时注意订正自己出现的逻辑错误。
(六)、在学习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设问。中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知识的设问可分为:
1、判别性设问
如“对不对”、“是不是”,其追求目标是让自己对“是与非”作出判断。这种设问,对思维活动的要求低,可以不动脑筋,但可以发现问题之所在。
2、叙述性设问
如问“是什么”,它追求的目标是,根据设问的要求,自我作出正确、完整的叙述性回答,基本上是所学的教材内容的再现,可以通过记忆、背诵作出正确回答,它追求的是唯一正确的答案。
3、述理性设问
如问“为什么”,其追求目标是学生讲清道理、理由,要求自己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自己的答案,一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一部分是该知识在应用过程中进行推理思
维获得的结果。因此,该类试题的设问,一部分学生可以凭借记忆、背诵作正确回答,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答。高考试题倾向于这类考试。
4、扩散性问题设问
此类试题在高考中没有标准答案,只设评分标准,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答案,而是使学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独创性的想法、思路、见解和可能性。这种问题的回答,有一部分是教材内容的再现,但却是有价值的独创性的再现。这就要求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作答,显示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这种扩散性问题的设问有利于学生自己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6.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篇六
生的教育
演讲者 冯恩洪
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冯校长认为作为教育中的德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现行的德育需要改进和加强。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掌握规范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负责,在体验中处理好满足和提高的关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学生厌学,触目惊心。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和谐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课堂不应该让学生“难受”,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我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校的校园非常小,但是人比较多,以至于学校连个成规模的食堂都没有,学生在地下室吃饭。冯校长去参观这个学校被一个场景震撼了。上千的学生在地下室吃饭,没有值班老师,没有执勤学生,而且他们吃的饭是自助式的,更让冯校长吃惊的是,吃完了饭,倒剩饭的那个垃圾桶竟然是干干净净的。在这个学校全体学生都会背一首儿歌叫“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其实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在德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由防范性的教育向发展性的教育过渡。
有一次,他去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参观,被一个无门、无窗、五管理员的图书馆吸引,他就问那的校长,“你不怕你们的书丢?”那个校长问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您看像我们这个规模的图书馆要请几名图书管理员?”冯校长略一思量:“6名。”“那六名图书管理员一年的工资是多少?”“大概30万!”“那您觉得是丢书好还是不丢书好!”这个问题把冯校长难住了。那个校长说:“其实,学生把书拿走回家认真看,说明书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爱书的学生能坏到哪去?第一年刚开馆的时候,我准备了30万,准备把请图书管理员的钱来填补丢的书,结果发现书不仅没丢,反而多了几千本。后来问学生,学生就说‘既然学校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不能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而且我们买的书有的看完了就放了起来,还不如放到图书馆里,让更多人来分享!’”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经验。该校为什么12年前进入县一中的人数是零,90%的老师学历不达标,没有一位老师不讲错的,经过调查发现一个班老师讲错了,居然有5位学生做对了,后来就让学生讲,学生用山寨版的语言教学生,而在12年后的2007年,全校277个初三毕业生有276名考入县一中,只有一个同学考不上?因为他们学校规定:一节课只能讲15分钟,剩下的30分钟让学生讨论,让学生交流。我来到这个学校作调查,他们问我:“你怎么评价杜郎口的经验?”我说:“这个学校讲台撤了,教室乱了,老师管的少了,教学质量上去了。”因为调查了两天后,我发现他们这个学校的教室里没有讲台,没有我们常见的鸦雀无声。教室三面都是黑板,一面是玻璃窗,在讨论过程中随便是黑板是写写画画,圈圈点点。老师什么都不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质量上去了。崔校长听课就带上毛巾,看到谁在课堂上满堂灌,就把他的嘴堵上。崔其升就是崔其升啊!多讲多错,只讲十分钟的缘由。
杜郎口展示歌: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中想,脱稿不再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
学生有创造的潜能,启迪是撬动教育顽石的最好杠杆。不要讲学生不会的东西,也不要讲讲了学生仍不会的东西。有一位老师讲刘禹锡的七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找不到姓牛的感觉。可牛老师要求学生用创意的形式记住这首诗。我怀疑——记忆怎么创意?一个小男孩,把橡皮筋撑开,挂上许多笔,制成快板,打着节拍读诗;第二个同学,邀请同桌搞男女生二重唱;第三个用流行歌曲的语调来记;第四个转换角色,替作者来了段内心独白;第五个用京剧来唱出„„这个班的学生用21中创意记住了这首诗。这位老师,人不牛,课真牛。
我曾收到一封英文的邮件,来自伦敦,大意是女王要在白金汉宫接见我。我的第一反应是回复“你是谁?”,发邮件人是剑桥大学的教授,和我有过渊源——学者不会骗人。我得意地想:***、*****都曾接见过我,希拉里请我吃过饭,如果英国女王再接见我,我的人生岂不多姿多彩。我精心筹备,还特意买了套西装。皇家办公厅主任接待我,并告诉我女王的三种可能:取消接待,单独晤谈,步出白金汉宫邀您就餐。中国的校长,就看你的运气了****0分钟的等待真难熬,我开始后悔出发前的高调,都知道受女王接见,如果吃了闭门羹,我还有脸面见江东父老吗?往返15400元的机票也没法报销啊!正胡思乱想,英方告诉我:“祝贺你,你的运气好极了,女王的心情像伦敦的太阳一样灿烂„„”那么,女王为什么要接见我呢?原因,是我在建平时搞的多样性校本课程,是英国的高中都做不到的,女王说,中英文化差异那么大,你的英国同行都做不到的„„丰富的课程,我20年来,没有一天不想的,我没有研究过英国的课程结构,却知道学生脸上该有笑容,让学生成长着快乐着,让老师忙碌着快乐着。成长的课堂,没有展示的机会就没有笑容。我开设过115门校本课程、56个学生社团,与18门国家课程一起,支撑着学生的生动活泼。
一切德育问题首先是教育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现实。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第一手段,解剖我们的课堂,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谁来教,教师的专业发展。教什么,国家课程能不能实现校本化。云南教育厅厅长,三番五次要我出任云南千所学校课改工程的首席专家。
中国教师报,发布了高效课堂的九大模式。这九大模式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少讲,学生能讲的让给学生讲,同学之间能互相启发的就合作交流,有困难的老师才画龙点睛。我去过三次杜郎口,面对人头攒动进进出出的“乱象”,一个学生告诉我,要是没人参观了,他会找不到感觉的——课堂展示给他的成就感,是一种当明星的享受和满足。
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无差异的课堂,合适吗?标准固然该有,但合适比标准更重要。学生合作也不是万能的。面对人的差异,可以实现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管理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管理保证选择,比只有规范没有选择,质量更高。
人的差异表现在四大资源: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成功教育的创始人,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把女儿嫁给了复旦附中校长的儿子,名校长成了亲家,可谓门当户对。婚庆时,长辈代表致词,刘说,双方父母,年事已高,很希望抱上下一代,等孩子入学时,智商高就念复旦附中,智商一般就进闸北八中„„大家想,孩子的姥爷是复旦附中的校长,二话不用说,无条件接纳;孩子的爷爷是闸北八中校长,大笔一挥,赞助费全免。(全场笑)可农民工子女有这个待遇吗?这就是差异啊!
老师要关注课堂里听不懂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差异发展,让每名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我在2004年在美国听的小学数学课,内容是“3+5”。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是一位与我一样高的14岁的黑人少年,但是他算不出“3+5”。他在课堂上被叫到后,站起来搔了两次头皮,最后回答说“3+5=7”。这位美国的教师没有批评,而是热烈鼓掌,快步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说:“你真的了不起,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这位学生听了这话,似乎得到了某种暗示,站起来说:“老师,3+5可能等于8。”这节课为什么会留在我的忘记深处呢?是的,“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谁都会说,谁都会写,但是面对14岁的孩子,还说“3+5=7”时,说出“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是多少的了不起!
每名学生都有差异。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21世纪人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我国有39万所中小学都让学生接受标准教育。标准虽然重要,但适合永远比标准更重要。教育要把挑选合适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需要学校做四件大事,即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差异、注重情感、释放潜能;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文化要注重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冯恩洪认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加上遗传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教育应关注差异。同时,还应尊重情感,学生对老师产生的不同情感会影响学习效果。
1985年我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我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我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我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我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所以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没有思想的老师不可能优秀。
从课堂着手,释放学生潜能。学校不能没有规范,没有选择,规范为主,选择为辅。合适的德育才是实效的德育,关注德育的有效性。德育要回归基础,重视体验性。我当年获得全国模范班主任,靠的是一次主题班会,题目叫“爱我的妈妈”。我组织了一次看似奇特的活动,我起名叫“负重自修”,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带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上4公斤黄沙,然后把这个塑料袋绑在腰间,先上一节自修课。课后立即召开主题班会讨论,题目就是“从负重自修谈起”。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牢骚声:谁出的馊主意,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押上道德法庭„„就在这节骨眼上,我坦白交待:“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同学们身上绑上4 公斤重的沙袋连一节课都受不了,那我要告诉你们,妈妈养你可不是40分钟啊!有道是十月怀胎,我请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10个月除上40分钟,等于多少节自修课?才40分钟就要把我押上道德法庭审判,那请想想,你妈妈为了生你、养你,付出了多少情感,多少辛劳。今天的讨论会主题就叫做“爱我的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我趁热打铁:“每一位同学都设计一项让妈妈高兴的活动,但是这个设计方案在付诸实施前千万要保密,下个星期这一节课讨论,内部交流,交流的目的是汲取别的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方案,然后星期天付诸实施,给妈妈一个在情理、期望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惊喜。”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顿时倍觉母亲的伟大,迫不及待地要对妈妈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我们的课可以上得如临春风,也可以上得如坐针毡,差别在哪里,在于我们教师的语言能力。尽管我们有多媒体,但关键的还是单媒体,主要的是语言能力。我在上海曾经做过调查,现在歌星影星对学生的影响力在上升,而政治明星对学生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上海青年歌手大奖赛获得第一名的一首歌《我一见你就笑》,学生第二天就都会唱了。我们有位教师对此进行了批评,把女学生都气昏了,冲到我的办公室来告状。教育要注意四个恰当,就是选择最恰当的时间,选择最恰当的地点,选择最恰当的人,做最恰当的事,这就是四恰当原则。如何解决呢?我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的院长来解决这个问题,请他来讲“音乐中的知与音乐中的乐”。艺高人胆大,他一点也不忌讳,在1700人的礼堂里公开播放女高音《我一见你就笑》,然后问学生:“这个女青年是一个什么样的女青年?如果我让你们露点锋芒,该从哪里入手进行鉴定呢?”礼堂是鸦雀无声。这位院长自己说:“我说这个女孩子纯真、善良、热情,求真、求美、时尚,但是感情很不成熟。因为爱情这个问题与购物不一样,要两厢情愿才能成功。你看,‘我一见你就笑,他可能还不知道’,这是单相思。单相思是自咽苦果还是喜结良缘呢?„„我不想做结论,请大家再听一首歌曲。”第二首流行歌曲是男声独唱《迟到》,其中有这个几句歌词:“你来到我的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她,她比你先到。”这个男青年面对女青年主动送过来的媚眼,告诉她:爱情要珍藏,不能分享,等到你将来也有了他,就能理解我的烦恼。礼堂里掌声雷动。报告人再进行引导:人是有感情的,心中的感情怎么做到不流露呢?再放一首台湾的校园歌曲《小秘密》:“我心中有个小秘密,我从不对人提起。我心中有个小秘密,我把它埋藏是心底。我心中有个小秘密,把它变成永久的回忆。”这就告诉学生,心中的感情需要埋藏是心底,把它变成永久的回忆,而千万不要随意外露,更不能‘我一见你就笑’,因为‘人家可能还不知道’„„会场上再次响起掌声,报告人进一步引向深入,“中学生情窦初开,精力充沛,今天看到一个异性,心中一个小秘密。明天又看到一个白衣小女,心中又一个小秘密。我们中国人口众多,天长日久问题就出来了:小秘密都进去了,数理化都出来了。我们的心灵空间是有限的,那么将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好,第四首歌曲开始播放了,那是《小二郎》:“没有知识,没脸见爹娘。”„„1700人的礼堂,140分钟的报告,学生离席到“快乐”地方去的仅仅出现2个人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的新陈代谢都处于抵制状态了呢?学生跟我说:“冯校长,这样的报告真是太精彩了。”我说:“只要你们需要,我尽量满足你们。我将每一个月组织一场精彩的报告会。”老师们慷慨地告诉我:“不是学生们不想听报告,而是不想听空洞的、讲不好的报告。”好的教育是入情、入理、入脑、入心的教育,是使满足者提高,在提高的过程实现的教育。这个报告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报告,是融知识、哲理、榜样、激情为一身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是孩子们喜见乐闻的。因此我们永康的老师们要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做过一件很傻的事,那就是连续处理学生,可逃学上网问题接连不断。网吧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要与它博斗。于是,以学校为圆心,三公里为半径,组建搜索队,抓住就行政记大过,处理了一批,第二天又活捉了五个,继续追加行政记大过,一天处分22人,我签字时,手都在发抖,这到底是怎么了?那么好的学校难道不如网吧有吸引力吗?很快地,我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那就是把喜欢上网的同学,来研究机器人,并带他们参赛,在全国获得冠军,又代表中国参加美国国际大赛。赛项是消灭房顶的的火种,以灭火的时间决定胜负,我们的学生以1.86秒,再次夺冠,换来了高考加分50。还影响甚至改变了上海消防的十年规划,让电网指挥机器人,第一个烧坏了,第二个再派上去,影响了上海的十年发展规划啊,孩子能没有成就感吗?教育就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
人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学要能燃烧起学习热情。好的老师,上好每一堂课,用一生的努力来实现。尊重学生,关注差异,尊重情感,释放潜能,总分第一的学生的不可能没有弱势,什么样的老师是恩师,能发现孩子强势的。我听过这样一节高二的物理课。上课铃响,老师开始导入新课:一个囚徒给法拉第写了一封挂号信:“读了你的创造、您的发明,回顾我的前半生,觉得是活得那么平凡,那么庸俗,那么无聊。”这个囚叫拿破仑。法拉第用他自己的智慧影响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世界。讲完课,离下课的时间还有四分钟,老师说:“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巨匠法拉第一生贫困。他甚至买不起住宅,不得不寄居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三层楼的阁楼上。年满65周岁,法拉第行将退休,这时他哭了,我和我年迈的老伴到哪里度过我的一生?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法拉第三步一回头地走出皇家科学院的大楼,回顾他熟悉的黑漆大门时,大门打开了,英国女皇手捧鲜花为这位英国优秀的科学家送行。皇家卫队全体立正,对空鸣枪,向这位英国的科学巨匠致敬。女皇微笑着告诉他:“为了表彰你对英国科学的贡献,皇家决定拨出一幢别墅供你安度晚年。”法拉第苦笑着说:“谢谢陛下,我付不起维修费。”女皇说:“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了,我们会每年拨出这个费用,不需要先生操劳。”法拉第第二次苦笑:“对不起,可是我还付不起租金。”女皇微笑着说:“租金全免。”法拉第这才露出笑容:“谢谢陛下。”至此下课铃响。这节课至今总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听这样的课的孩子是幸运的,教这样课的老师孩子哪能会不喜欢?学生是需要激情的,能够燃起学生热情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我曾在建平中学做调查,发现有一个班的学生最怕语文下课。为什么?因为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个老师出现在学生讲台上,学生如临春风。但是再讲下去我就笑不出来了,他们最怕物理上课。为什么?这个老师很胖,体重224斤。由于身体不堪负重,就是脸上肌肉也始终拉下来,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位老师的脸是用水泥做成的,始终一个表情”。而且这位老师还有一个特异功能,讲完课让学生做作业,他站在讲台上就会打呼噜。学生因此最怕物理课上课,在物理课上,学生如坐针毡。
我们建平是上海市质量最好的学校,也是上海市活动最多的学校。每年的国庆节,从9月30日晚上10月1日早上,18年来我们是通宵搞活动。但18年通宵搞活动,教学质量不降反升。通宵搞活动,对于中老年来说是一天不睡十天不醒,对我来说是“今夜难熬”啊。但是孩子们不同,他们是“今宵难忘,难忘今宵”。所以教育者不能以自己的心态来阻挡校园活动。一个校园应该拥有青春的旋律,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要有童心。老师不但需要有一个与日俱增的自然年龄,而且还需要有一个日益年轻的心理年龄。一个教育者要用童心去拥抱校园生活,校园不能只有纪律而没有欢声笑语。
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我觉得我当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例如我收到学生信,请我参加他家的家庭会议,我收到了来自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信 收到这样的信,我们会感觉到,虽然我们不是亿万富翁,但是我们能够享受到他人享受不到的这份独得其乐,而要享受这份独得其乐,就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说,学生喜欢处在又像又不像的教师。根本不像老师的人学生不喜欢。我上午说与你们的校长说过,当老师要淡泊,在三尽讲台上走不下全国首富。当老师就要享受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份有钱也买不到的独得其乐。老师要儒雅,学生第一个所模仿的可是老师呀。能不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说老师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心理年龄。一个教师要有永远年轻的心理年龄,要永远年轻,要有时尚的内心世界。假如你已经听不懂“帅呆”等等词语,说明你已经与孩子们失去了共同语言,已经产生了代沟了。最后,做老师就要做出质量的老师。现在全国都处在用时间的延长来换取分数提高的低水平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45分的课堂里效益低下,不得不用延长时间来弥补。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老师讲授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有多种感官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是走出老师传授的过程。
给学生内容的合适:党章第一条,和中学生守则,在内容上是一模一样的,合适吗?知识经济时代,有个“四恰当”的原则:最恰当的时间,面对最恰当的人,用恰当的方式,做最恰当的事。正确的就是恰当的吗?做一个让诚信、感恩的人,基础就是八个字。掌握规范,学会选择
7.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篇七
那么, 如何在小语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呢?笔者认为, 创造力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质疑问难, 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有人曾说, 创新的起点是质疑。“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孔子要求他的学生每事问, 我们在教学时, 也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提问质疑, 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状态了。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必须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 创设情境, 提倡、鼓励、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提倡、鼓励, 使学生敢问、敢答;通过引导, 使学生善于问答。
学会了质疑问难,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敏捷地对学生的质疑作出恰当的处理。是由读书不认真而产生的疑问, 便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 自行释疑;经过学习、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 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 便将之纳入课堂组织讨论、研究;如果是教师一时解答不了的问题, 便使用有疑待查的方法, 引导学生课后探究。
二、激发鼓励,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作为学生, 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往往在教师不经意的点拨鼓励下爆发、引燃。因而, 对于那些经过思考尽管只有一点点价值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也应大张旗鼓地进行表扬, 从而在班中起到导向作用。这样做, 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使学生信心十足, 思维的火花也越燃越旺。
三、克服“从众心理”, 培养思维的独特性
学生的思维易受到定势作用的影响, 他们习惯于使自己同大家一致起来。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适时作巧妙、恰当的引导,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如学完课文《葡萄沟》 (人教版第四册第10 课) 第一段后, 教师要求学生照样子也来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特产。不料, 前三个学生的回答如出一辙, 都是“我的家乡在 (嵊州) , 那儿盛产 (茶叶) ”。后两位同学显然受到了前一位同学的影响, 产生了“从众心理”。教师发现了这种情况, 当即进行引导:“谁能说得比前面的同学更好一些, 说说是怎样的家乡, 怎样的特产。或者把特产说在前面, 家乡说在后面, 调换顺序说。”这样引导,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在争先恐后的气氛中, 异彩多姿的答案如百花齐放, 出现了令人欣喜振奋的场面, 大大发展了思维的独特性。
四、改变单一思维模式,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思维, 是无定向、无范围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有卓越成就的语文教师, 往往不满足于学生统一、标准的认知, 总是积极鼓励学生寻求异质、多样的答案, 形成与众不同的见解。
在小学低段教学中, 字形教学既是重点, 也是难点, 而汉字中, 形声字又占绝大多数, 因而, 如果指导得法, 就可取得省时高效的效果。我在指导学生掌握字形时, 通常采用“添换偏旁法”, 让学生既快速地掌握字形, 又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如学习生字“蜻”时, 学生经过积极思维, 找出一系列与“蜻”不同偏旁的字, 如:“清、请、晴、睛、情”。但我没有就此止步, 而是继续激发、引导, 于是在紧张热烈的气氛中, 又列举出了如“静、猜、精、菁”等字,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识字能力。
五、延迟评价,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延迟评价, 是在解决某一问题时产生各种设想的过程中, 暂时不对设想进行评价, 以便使学生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 互相启发, 畅所欲言, 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出新颖、众多的答案。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 或学生回答问题后, 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这样能提高思考的质量。因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新颖独特的设想, 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在学生思维的启动过程中, 别人过早的评价, 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和深入的抑制因素, 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发展。延迟评价, 让每一位学生有更深入的思考研究的机会, 解放了学生的脑, 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也培养了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六、综合运用,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品质, 只有深刻认识, 周密思考, 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
在课堂中, 教师要大力提倡学生“驳问”, 这对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大有裨益, 也能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敢说敢想的创造性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敢于批判, 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当学完《狼和小羊》一课时, 有位学生提出:“我觉得课文写得不对, 狼在吃小羊前, 是不会跟它讲那么多话的, 因为他吃小羊不找借口也行。”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位学生讲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教师给予肯定, 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8.创造性建设班级 培养创新人才 篇八
一、先声夺人,建立与众不同的班级氛围
一位优秀的班主任,要达到让学生一点就通,心领神会的结果,首先从课堂开始树立良好形象。笔者曾经带过的一个低年级班,学生比较活泼好动,从英语课入手,以一定的兴趣导向为目标,笔者尽量多使用一些有效手段,活泼语言,小道具,灵活的技巧,激发学生对课、对老师、对班主任的信任与喜爱。不管笔者带哪个班级,第一节课必定先做三件事:其一,英文的自我介绍和手机号码英文听写训练,这样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手机号码写在书上,方便以后学生随时联系或者与家长的沟通;其二,事先准备好英文名字卡片,对第一节课表现好的学生当场派送,作为一个特殊礼物的奖励,学生都是十分自豪的,从此也有了英文名字,与众不同了;其三,课堂常规的英语用语训练与规定,比如不小心迟到了,可以在教室外用“May I come in?”征求大家意见,其余学生则用“Come in ,please!”作为回答允许进入教室上课,既符合英文中的礼貌用语,又显示对学生的尊重和提醒。
二、循序渐进,营造耳目一新的班级环境布置
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环境布置方面,“让每一面墙说话”:班级照片展览,优秀书法作品欣赏,还有别具一格的树叶贴画,小制作展览。如果要体现班级英语特色,在教室卫生角,有清晰的标语:Dont litter!保持清洁!Be quiet!保持安静!黑板上有值日On duty等标语。专属个人比赛的有:通告栏里的表扬班干部、三好学生、特长生、进步学生等,有照片文字介绍,号召大家相互学习。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宽松环境”。这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各种条例班规在不知不觉中运作起来后,各种奖励和惩罚都可以通过此形式公布。从一开始的班级公约,佳作赏析,到班级一分钟跳绳比赛结果,班干部选拔,英语背书比赛,积分比赛等一系列海报的张贴都在无形中带动班级积极向上,奋发拼搏的良好氛围。原本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比赛,当逐渐融合贯穿在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后,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都努力为之奋进,从而带动一个班级集体的良好上进氛围。
三、追根溯源,班干部管理规范职责到位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有优秀的榜样示范带动全班并驾齐驱,“一花引得百花开”,“小先生团”的带头作用必不可小觑。为此可以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这种形式主要让班干部形成规范意识,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听听他们各自管理的一些做法,互相交流学习,学会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个小集体建立正确、健全的表率作用,带动整个班集体组织性、纪律性和进取心。以班长、学习委员和劳动委员三大核心,为班级建设与管理做出了很多示范与榜样作用。
四、旁征博引,运用多种资源开展创造性的特色活动
在班级建设中,班主任应该有创造性地引导学生参与有效的活动,真教真学的结合。活动可以给学生深刻教育意义,体现民主和谐班风。坚持做个有心人,利用手机和照相机,记录学生在校生活的点滴。如在家长会上,可以用自己制作的照片和录像,配以相应的音乐衬托。还可以拍一些学生想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或者操场,食堂,体育馆,春游等不同场面。如果要注重更长期的班级舆论效果,可建立班级博客,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浏览评论留言,或者下载照片和视频,创造性的班级活动除了要像上述例子符合时代气息,也要有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又灵活好操作。比如在每年“六一”来临前夕,为了让学生明白“看好书交益友”的道理,笔者先鼓励全班同学积极捐赠图书,登记后放在班级的书架中,互相传阅。同时在班中开展“10元钱看51本书的绿色节约”活动,5月底的时候每位同学只需上交10元钱,就可以在儿童节那天得到一本属于自己的图书。因为通过网购的方式,这些挑选的图书价格便宜且品种多,而且都是适合他们看的。对高年级的特色创造活动,应更注重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探讨,如怎样减轻毕业前夕紧张焦虑情绪?怎样抵制网吧电视诱惑?可以由班主任写“给即将毕业的你(学生)的一封信”,“给家长的一封信”,找出自己需要改变和需要努力的地方,扬长避短,不断改进。
在实践中,让我深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用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动力。做一名创造型教师,这对当前实施以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造性人才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推荐阅读:
基础教育数学创造性学习思维研究论文06-22
幼儿园创造性教育论文08-02
开展讨论式教学,培养创造型人才07-13
创造学学习心得07-04
基础教育与创造08-22
创造性开展工作亮点08-16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09-27
创造性解决问题模式11-02
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基础06-23
培养孩子创造性六大绝招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