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论文

2024-10-23

政治心理学论文(通用8篇)

1.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一

编辑。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急需改革。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便是一项重要举措。在各门学科中,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首先被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和出路,对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 基础科学

1.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还必须建立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基础之上。

1.1从研究内容上看。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须的,因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而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现象,思想现象与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个性分为两方面,一是由气质、性格、能力组成的个性心理特征,一是由理想、信念、世界观、动机和需要等组成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思想现象就是个体通过思维得到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态度、信念等内容。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与心理过程是同步的,同样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过程的规律性为依据,只有研究把握好人的心理,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2从方法论上看。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变化规律的钥匙。提供了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心理学方法。心理学在国外有近百年的发展史,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方面有着丰硕的研究成果。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在实践中总结建立起来的学科,由于以往革命工作的需要,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方面,即大的原则、规律方面研究较多;而微观方面,怎样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的思想症结,怎样根据某个人的某种性格特性进行教育等方面研究较少,而心理学有相当多的原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补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增强了心理学的实用性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检验,通过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学的良好试验基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理学的运用是大量的。现在在许多高校普遍开展的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工作、恋爱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咨询工作已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虽然有关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并不能等同,它们的区别在于:

3.1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学以生物学、心理解剖学、精神病学、物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它本身无明显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基础,其根本任务是按党的方针、政策,用真理武装人们的头脑,转变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从认识上,行动上都能自觉统一到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党性,阶级性。

3.2起源不同。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后来随着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发展,十九世纪开始正式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形成一门科学。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需要,二者的起源截然不同。

3.3范围和层次不同。就空间而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大些,广泛些,它从总体上、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去研究人,了解人,而心理学范围要小些,狭窄些,它从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生理机制方面去研究人。但它们在研究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其中政治思想在各种意识形成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心理现象还包括感觉、知觉等较低的层次和部分。

3.4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各项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心理学则对思想政治教育起补充、完善作用。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密切相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向科学化,必须认真学习,吸收心理学的知识,而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更进一步增加了心理学的实用性。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并不能相互代替,只有把这两门学科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思想活动特点,而要实现这种结合,最主要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因人施教。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能力、性格、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人的个性,采用强输的方法,影响了教育的实效。第二,因势利导。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挫折和逆反心理、嫉妒和攀比心理、表扬和批评心理。第三,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新的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解决的不仅是人们的政治问题,还应促使人们的心理状态朝着健康状态方面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认识、分析自我,由此才能教育人们正视自我、评价自我,娇正不良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2.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二

一运用感知原理, 加强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性

感知是人脑对于客观事物直接的具体的认识过程, 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是认识活动的门户。感知是认识活动的源泉, 不通过感知, 人们就不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 也不能知道任何运动的形式。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 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如果使学员的多种感官并用, 特别是充分发挥其视觉和听觉的作用, 学员接受教育的效果就会明显增强。

根据感知原理, 增强政治理论课的直观性, 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实物直观。政治理论课可以采取参观访问的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 组织学员走出去, 亲眼看看, 问一问, 听一听, 增强学员的感性知识, 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增强教学效果。二是模像直观。在课堂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利用图表、图像、电影、电视、录像、幻灯、flash动画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地表现出来, 可以加深学员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三是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 通过对事物的形状、事件的情景、人物的特征等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 使学员对象在头脑中建立起鲜明的形象, 有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的立体感。在政治理论课中, 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员领会和掌握知识、把握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 在运用各种直观手段时需要教员语言的配合, 只有两者的结合恰到好处, 才能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运用注意原理, 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提高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就需要教员自觉运用注意的规律去组织课堂教学, 做到使政治理论课听之有趣、学之有得、思之有理, 以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1. 要适合学员的需要, 加强针对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某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和兴趣的时候, 人们的心理活动就会指向和集中于这一事物上。这一原理告诉我们, 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学员的需要, 要结合学员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只有这样, 才能引起学员的兴趣并保持对政治理论课的高度注意。因此, 教员一定要了解学员的思想实际, 了解学员的心理动向, 了解学员关心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2. 要深入浅出, 坚持渐进

教育心理学认为, 教育对象的注意力是否集中与教育内容的深浅和教育要求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 教员一定要做到深入浅出, 把握好理论的深度, 讲得太简单要求太低, 会使学员感到太浅太易、“清淡乏味”, 因而不能长久地吸引大家的注意力。相反, 授课内容太深太难、要求太高, 又使注意力的转移发生困难。因此, 教员要尽可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员来确定授课内容的难易和要求的高低,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3. 要生动幽默, 增强艺术性

教员在授课过程中要力争使语言生动、幽默, 要讲究语言的语法修辞, 语调和声调的变化, 要有抑扬顿挫, 速度要有快有慢, 同时伴随一定的面部表情和手势, 使用普通话, 强化语言的传递效果。这样才能有效地吸引学员的注意, 提高政治理论课的质量。

4. 变化教学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内容丰富的对象比内容单调的对象, 活动的对象比静止的对象, 更容易保持人的注意的稳定性。单调的刺激容易使人的注意力涣散, 所以在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中, 要采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变换教学情境, 用教学的新颖性引起学员的注意。

三运用思维原理, 增强政治理论课的导向性

教育心理学认为, 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一个多形式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不同的思维形式和层次对接受同一信息有着各自不同的选择性, 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育必须选准大家最易接受的“进入点”, 使其思维处于需要解决某一问题的活跃状态之中。根据人的思维的这一特点,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想收到最佳的效果, 应注意借鉴以下方法:

第一, 积极创设“愤”和“悱”的情境。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通常是从问题开始, 由疑问产生的, 学员的思维是否活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处于“愤”和“悱”的状态之中。因此, 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应根据教学目的和学员的心理水平, 不断地给他们创设这种“愤”和“悱”的情境, 使学员的思维活跃起来, 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求和掌握知识。

第二, 充分利用变式和比较的手法进行诱导。即在讲述一个道理时, 变换不同的角度, 采取不同的形式, 突出其内在的本质性, 并且在同类事物之间和不同类事物之间的对比中明了事物的特点, 把握事物的联系和本质, 从而加深对事物确定性的理解。

第三, 引导学员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既要注意从特殊和个别入手, 让学员认识抽象的和一般的东西, 更要注重理论灌输的系统性, 引导学员运用普遍真理去回答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四运用期望理论, 提高学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会听一些教员讲, 讲课时学员不愿听, 有的甚至睡觉、看课外书。学员为什么不愿意听?还是应从教员和学员两方面找原因。从学员方面来讲,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学员都渴望了解社会, 提高自身素质, 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 因而他们大部分是渴求知识, 愿意学习的。作为教员, 就应抓住学员的这一心理特点, 调整教育的视角, 把课堂教学和培养学员成才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主动性。那么, 如何才能搞好这两个结合呢?运用心理学中的期望理论是搞好这一结合的关键。期望理论主要是指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要持关心和期待的态度。也就是要利用心理学上常讲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这一效应的研究, 是建立在心理学家对学生进行心理实验的结果之上的。通过对一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 结果发现, 那些被教师抱有较高期望的学生, 会更加主动、更加努力地学习, 学习成绩明显好于其他学生。政治课教学也是如此, 教员必须对学员倾注满腔的热情, 真诚地关心期待他们成才, 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员的积极性, 也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员参与教学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只要有效运用心理学原理, 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 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桂红.浅谈如何把心理学融入思想政治工作[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0 (2)

[2]尤怡芗.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心理学的应用[J].工会论坛 (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6 (2)

[3]高英.浅谈心理学在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应用[J].工会博览 (理论研究) , 2010 (6)

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究 篇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四

社会在向前发展,时代也在不断进步,人类的脚步越走越快,心灵的重压也越来越大。如何让正处于人生黄金年华的中学生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具有健康的心理,成了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的课题。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笔者对自己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做了初步总结,望抛砖引玉。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

刚上高中的学生在描述政治学科的特点时,往往使用“枯燥”、“假”、“抽象”、“无聊”、“说教”、“没用”等具有负面意义的词汇。而高中阶段的政治学科较初中阶段理论性更强,对逻辑性思维的要求也较高,并且涵盖的社会生活范围也更广。如果学生以这种心态来学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改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偏见,树立高中的政治课良好的形象,是当务之急。这就为“首因效应”的应用提供了契机。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个体会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任何信息对于事物整体印象产生的作用都强。因此,上好第一堂政治课极为重要。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第一堂课上我首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学习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是什么?学生进行了热烈讨论后,我总结道:“就六个字,安身立命之道。”何意?学生不禁会问。我分析道:“高中的政治课主要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必修模块构成。通过对《哲学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学习,同学们对如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探索了人生的意义,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此即安定身心之学。《经济生活》介绍了社会的经济体系,教给同学们生存的`基本知识;《政治生活》能让同学们了解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必备常识,使同学们上可以匡世救国、下可以维持生存。此即立命之学。故高中的政治课的意义由此可见。”如此一来,第一堂课就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政治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每一学期的第一堂课、每一堂课的第一阶段,都是运用“首因效应”的良好时机。因此可以说,用好“首因效应”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

社会物质财富的累积、资讯传媒的发展、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使得这一代高中生有着强烈的平等意识和维权观念,他们不再接受刻板的说教,也不再唯书、唯上。他们有着明显的优越感,自信中带着自负;他们的个人活动能力较强,喜欢我行我素;他们的学习热情随情绪起落,经不起挫折;对于学习成绩,他们有的很在乎,有的无所谓。对这样年轻又老成、简单又复杂的一代人,传统的权威型教育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如何在全新的情境中既教书又育人呢?我们不得不重新来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那么如何以学生为本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它们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据此,重新定位师生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两方面人手。

1 建设理想家园,合力共促发展。

中国的国情使得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长达八至十二个小时,和他们在家里的时间几乎一样多。学校是他们重要的生活空间,同学是他们重要的生活伙伴。建设好班集体、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其意义可见一斑。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进学生,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同他们荣辱与共、同喜共悲,通过各种形式融入他们中间。在课堂教学中,也应经常使用诸如“我们”、“大家”、“咱们”、“一起”、“共同”等具有平等性色彩的课堂用语,尽量少用诸如“你们”、“给我”等易产生分离性的词语。在课堂举例中,可以多举一些通过学生共同努力取得荣誉的事例。如:学习“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内容时,将校运会及歌咏比赛等集体性活动做为事例都比较适合。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才能排除外界干扰,使学生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专心致志,努力学习。

2 展现人格魅力,力促心想事成。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在生活中,初始条件下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层层放大,就会对未来事物形成巨大的影响。政治教师如果知道这个道理,就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教学的意义所在。政治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其教学理论既是理论教育的内容,又是进行理论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如果政治教师安于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的混乱,甚至是人格的扭曲。更何况,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时代下的青少年面临着信仰危机,政治教师必须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知行统一,方能正人正己。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教学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凡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人性的本真和做人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对其人格产生强烈的影响,从而达到感化、教育学生的目的。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我说,教师是太阳,使人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摩西奶奶75岁以后开始作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直至人生暮年才找到并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喜亦可叹。时代的发展使得一切都具有可能性,怎能让时间空空而过?在政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呢?这需要教师恰当展示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巧妙“留白”。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放开手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对课题、节题、框题的阅读,自己探索、归纳本课的思路,寻找恰当的学习方法,论证各种理论、教学观点,总结重难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让学生去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发掘自己的潜能。例如,在学习“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内容之前,可以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的文章(篇幅长短、体裁可不限,文尽其意就好)。教师在讲课前可任选数篇,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自己的文章,讨论、归纳、论证本节的内容,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新学内容的认识,又能使其甄别错误观点,发现自己的潜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就是进行自我创新、自我定位的一个过程;教师则好比是“催化剂”与“助产士”,应从各个方面帮助学生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5.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五

丛扬子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高校是大多数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学生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个人心理活动的形成、表现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在社会领域中个人思想的引导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文章主要探讨了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的应用价值,以及如何应用心理学理论来提高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成效。

【关键词】心理学理论;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

近年来,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这是由于这两者的研究对象鱼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一提高人(学生)的思想层次,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根本目的。在高校思想教育中,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不但有利于辅导员自身工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提高,而且可以加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从而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一、心理学理论与附带元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从高校辅导员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为了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解决学生在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认识等社会性思想活动的问题,帮助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随着社会的进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需要不断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准确地应用心理学理论去了解、认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建立有效的狗头渠道使学生能受到积极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一)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握工作中心

心理学理论中,人的心理特征主要是以其行为、言论以及对事物的态度为主要表现形式。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正处于即将定型、走入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其主要表现出波动性和两极性,既有积极也有消极,且在环境的影响下两者之间很容易出现大逆转。因此作为辅导员,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并始终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多给予学生关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吱声的不足,并帮助他们消除消极思想,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二)积极应用个体差异理论,提高工作针对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体差别的本质即心理差异。心理学理论中,由于多种内外在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家庭、城乡、教育、自身素质(外形、智力)等,每个人的心理体系都存在独一性。这种差异常表现在个体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学生甲属于多血质型,学生乙属于抑郁质型,当两人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都表现出消极态度。但是由于其心理本质不同,如果采取同样的教育方式,那么两人的教育结果一定是大相径庭的。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针对具体个体的心理特点来处理问题,使工作更具有针对性,而不能采取一刀切、一锅煮的粗暴方式。

(三)运用需求层次理论和动机理论,从学生的行为考察其心理

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是大学生个性心理结构中最基本的成分,是其他心理活

动产生的驱动力。马斯洛提出的需求理论中认为个体需求具有层次性,应当依次包括生理(生存)、安全、爱与归宿以及尊重。针对大学生处于心理个性形成重要阶段的这一特点,辅导员应当针对学生个体的不同需求采取对应的教育方法。对于积极的需求,如求知、入党、公益活动等,应当给予充分的鼓励与支持;对于消极的需求,如拜金、追求权力、拉小集团等,应当及时进行制止教育,引导学生判断正确的积极的个体需求,促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应用需求理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现实与理想的差别,帮助学生在现实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理想,从而实现两者的统一。

(四)注重意向效应,开展情感教育

罗森塔尔效应是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他证明了学生的进步同教师恰当的情感关注是密不可分的。在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辅导员应当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受老师的真诚,从而从内心上愿意交流。长期的教育实践证明,居高临下的态度和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是难以使学生真正接受教育的,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反感厌恶情绪。可见,采用情感教育,能够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但应当注意的是,应用情感教育时应当避免无条件迎合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更不能从中忽略了教育育人的本质。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思想老师,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始终把握教育育人的根本,多学习和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学理论,多关注大学生教育研究。通过应用心理学理论,正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充分把握不同学生个体的心理特征,善于观察分析,恰当应用心理学理论和沟通技巧,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水平,培养我国乐观积极的青年一代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静.理学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0,06(03)

6.政治哲学的伦理学基础 篇六

摘要: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这个问题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古代政治哲学中,道德与政治是直接同一的,在近代欧洲政治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政治与道德相疏离的倾向,而当代政治哲学的复兴则普遍确认政治正义的道德依据。事实上,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因此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

关键词:政治哲学;伦理学;政治与道德的关系

在西方学界,政治哲学的复兴是以罗尔斯在20世纪70年代初发表的《正义论》为标志的,而在我国学界,政治哲学研究进入活跃状态已是21世纪的事情,晚于欧美近三十年。因此,在我国,政治哲学仍然属于新兴的研究领域,这自然会带来对政治哲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在这个讨论中,厘清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这个关系不仅涉及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同时也涉到我们对政治生活与道德生活的内在相关性的理解,更涉及我们对政治生活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在笔者看来,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从最一般意义上说,“善”是道德生活的核心概念,或者说是伦理学的最高范畴;“正义”是政治生活的核心概念,或者说是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但无论是道德生活,还是政治生活,都具有建立和维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本功能,而无论是“善”还是“正义”都代表着一种体现健全人格和健康社会的正面价值,因此对“善”的追求和对“正义”的追求,无论是在伦理学中还是在政治哲学中,都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表现出道德与政治的相互交融性。本文试图通过概要地梳理政治哲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阐释笔者对这个问题的粗浅理解。

一、古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直接统一

无论是在中国古代哲学中,还是在古希腊哲学中,有关政治问题的哲学思考都属于伦理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为政者必须是善者,这一点在古代哲人那里是不言而喻的。在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治统治者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的道德品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治的兴衰。如果统治者和政府官吏不顾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将公共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那就必然导致政权的腐朽、社会矛盾的激化乃至生活共同体的瓦解。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从其主要内容上看,就是一种包含政治学说在内的伦理道德学说。在这种学说中,政治的最高境界同时即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即“仁政”。儒学创始人孔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其意就是说,为政者必须良善正直,才有可能避免臣民的邪恶。道德上的正直和政治上的正义均是“道义”本身的基本内涵。离开了“道义”,不仅无从判断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的是是非非,而且会造成政治秩序的混乱,并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孟子更注重人的道德品性与政治的关系。他强调人性在根本上是“善”的;人性的善就表现为每个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即“仁心”;而君王有不忍人之心,就会有不忍人之政,即“仁政”。所以,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人有“仁心”若能“推恩”,便可使道义原则广布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在古希腊政治哲学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理论是最为卓越的。尽管他们二人对诸多政治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他们都把“善”或“至善”作为政治活动、国家生活的最高目标,也是衡量政治行为和人的政治品质的最终标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也是从“善”的理念中获得最终的依据。如柏拉图所说:“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的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的才是有用的和有益的。”柏拉图在他的著名著作《理想国》中就是把正义作为他的国家学说的核心理念,这使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对正义概念进行理论探讨的政治哲学家。在他看来,一个城邦(国家)主要由三个阶层的人构成,即统治者(护国者)、辅助者(保卫者或武士)和农耕商人,每种人在城邦中都做最适合他的天性的事情,互不干扰,这是构成城邦的原则。所谓“正义”就在于符合这个原则,即“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同时,正义就是智慧与善。城邦的“正义”主要体现为“智慧”、“勇敢”和“节制”这三种美德。其中,“智慧”是属于城邦统治者的美德,“勇敢”是属于城邦保卫者的美德,而“节制”则是属于城邦中所有人的美德。因此,正义的城邦就应当是“善”的,“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

柏拉图还确信,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具有一种同构性。国家有三个部分,每个人的灵魂也有三种品质,这就是“理性”、“激情”和“欲望”。当人的这三种品质彼此友好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一致赞成由它领导而不反叛,这样的人就是有节制的人。这种人能够“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他们能够带来城邦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同样把“至善”理解为人们组成城邦所要达到的目的。所以,他在《政治学》一书中,开篇就说:“所有城邦都是共同体,所有共同体都是为着某种善而建立的(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着他们所认为的善),很显然,由于所有的共同体旨在追求某种菩,因而,所有共同体中最崇高、最有权威、并且包含了一切其他共同体的共同体,所追求的一定是至善。这种共同体就是所谓的城邦或政治共同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所谓“至善”就是“追求完美的、自足的生活”,因而也就是“公正”或“正义”。既然城邦的最高目的是至善,那么“公正”就是为政的准绳。他说:“人一旦趋于完善就是最优良的动物,而一旦脱离了法律和公正就会堕落成最恶劣的动物。不公正被武装起来就会造成更大的危险,人一出生便装备有武器,这就是智能和德性,人们为了达到最邪恶的目的有可能使用这些武器。所以,一旦他毫无德性,那么他就会成为最邪恶残暴的动物,就会充满淫欲和贪婪。公正是为政的准绳,因为事实公正可以确定是非曲直,而这就是一个政治共同体秩序的基础。”

在古代哲学中,政治哲学之所以从属于伦理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就建立和维系社会生活秩序而言,习俗、习惯和道德作为生成和维系秩序的文化机制要比法律、政治制度久远得多。习俗、习惯和道德是在人们的共同生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规则以及解释这些行为规则的观念。这些行为规则和观念经过长期的演化过程已经固化到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甚至深深地植根于人们心理结构下意识层面中,成为社会秩序的深层机制。法律、政治制度通常是阶级、国家产生以后才形成的社会规范,因而法律、政治制度等的产生也就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但是法律和政治制度与社会习俗、道德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习俗和道德构成了社会秩序的深层机制,因而法律和制度的制定和施行就必须与这些习俗和道德保持基本的一致。事实上,大部分法律和制度都是通过立法程序和政治过程而将那些对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总体秩序至关重要的习俗和道德规范法律化、制度化。因此,法律和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习俗和道德。离开了习俗和道德,政治问题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二,在古代哲人看来,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权威性也来自于道德伦理的基本要求。在社会生活的共同体中,掌握公共权力的政治统治者以及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的道德品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政治的兴衰。如果统治者和政府官吏不顾公共利益和大众利益,而将公共权力变成谋取私利的工具,那就必然导致政权的腐朽、社会矛盾的激化乃至共同生活的瓦解。柏拉图之所以在《理想国》中呼吁让哲学家出任国家统治者,就是因为他认为真正的哲学家的最高追求就是至真、至善的理念,因而能够将“善”作为自己的执政标准,他们不看重浅近的物质利益,也不在乎手中的权力,因而较之其他人更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良好风尚的建树。

其三,政治哲学对政治问题的考察和研究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取向,而这种价值取向归根到底来自于道德原则。也就是说,政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的根据并不在于政治活动自身,而在人们最基本的道义原则中。因此,只有伦理学才能为政治的合法性或合理性提供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构成了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具有绝对意义的“善”,是所有道德行为和政治行为归宗。

二、近代政治哲学:道德与政治的疏离

在欧洲传统政治学说中,确信“善”与“正义”、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始终占据主流地位。特别是在中世纪,由于宗教神学和罗马教会的强权统治,使道德与政治的直接同一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即作为“至善”的神是王权或国家权力的全部根据。然而,到了中世纪末期,教权的腐朽、王权的专制、教权与王权之间的矛盾以及宫廷内部围绕权力展开的`争斗等等,使人们越来越难以看到,也越来越难以相信政治统治的良善本性,并逐渐对“政治植根于道德”这一传统观念产生怀疑。

最先对这一传统政治观念提出挑战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马基雅维里。他在《君主论》一书中干脆把政治统治与道德本性剥离开来,提出一种“用目的说明手段正当”为原则的政治无道德论。马基雅维里是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从政治理想上说,他崇尚共和政体,认为共和政体有助于促进社会福利,发展个人才能,培养公民美德。但面对当时意大利人性堕落、国家分裂和社会**的状态,他认为实现国家统一社会安宁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建立强有力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人是自私的,追求权力、名誉、财富是人的本性,因此人与人之间经常发生激烈斗争,为防止人类无休止的争斗,国家应运而生,颁布刑律,约束邪恶,建立秩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君主应当不图虚名,注重实际,只要能够达到目的,无需考虑手段的道德性质。残酷与仁慈、吝啬与慷慨,都要从实际出发,即所谓“明智之君宁蒙吝啬之讥而不求慷慨之誉”。所以他在《君主论》中说,君主“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君主“如果有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当君主认为“如果没有那些恶性,就难以挽救自己的国家的话,那么也就不必因为对这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可是如果照着办了却能给他带来安全与福祉。”这就是说,政治统治的正义是用其最终目的和效果来说明的,一切与此无关的道德都应该被抛弃。基于这种观点,马基雅维里明确地把政治学当作一门实践学科,将政治和伦理区分开,把同家看作纯粹的权力组织。可以说,他是近代第一个使政治学独立于伦理学的思想家,因而有资产阶级政治学奠基人之称。

7.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七

本文试从个性心理学的角度, 对这一难题进行分析和思考, 提出应用个性心理学,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在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利益主体不断分化、个人自由和价值逐步得到社会尊重的社会环境中, 人们更多的从个体而不是集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因此,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 积极应用个性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这样才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行带人、以爱育人。

一、个性心理学的内涵与特征

为了应用个性心理学, 首先我们必须对个性心理学有个基本的了解, 对个性有个基本的理论把握。

1. 个性与个性心理学的涵义

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个性, 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 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 即能力;第二,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即气质;第三, 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 即性格;第四, 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 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 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 个性的基本结构

从构成方式上讲, 个性其实是一个系统, 其由三个子系统组成:

(1) 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 它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 决定人追求什么。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 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 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 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所谓个性心理特征, 就是个体在其心理活动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特征, 主要是指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3) 自我意识———指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等方面, 如自尊心、自信心等。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的自动调节结构。

3. 个性的特征

一般而言, 个性具有下列特征:

(1) 个性的倾向性。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 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 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 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2) 个性的复杂性。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 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 别人看得清楚, 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 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 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3) 个性的独特性。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 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 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4) 个性的积极性。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 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 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5) 个性的稳定性。从表现上看, 人的个性一旦形成, 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6) 个性的完整性。如前所说, 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7) 个性的发展性。婴儿出生后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 随着其成长, 其心理不断丰富、发展、完善, 逐渐形成其个性。从形式上讲, 个性不是预成的, 而是心理发展的产物。

(8) 个性的社会性。个性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个性是社会关系的客体, 同时它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个性是一个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和这个人所具有的意识。个性的社会性是个性的最本质特征。

二、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 要想做好思想工作必须首先了解人、研究人、理解人, 这样才有一个做好工作的基础。而个性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的一门科学, 对于理解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运用个性心理学。以下简要分析个性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关系:

1. 在研究对象上, 两者具有统一的指向点

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同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样, 都是具体的人, 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思想、立场、观点和态度) 。大千世界, 林林总总,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 就有个性心理学研究的客体, 也就有政治思想工作的对象和场所。政治思想工作要使自身得到强化、深化, 实现自己的根本目的和任务, 离不开对个性心理学的巧妙运用。

2. 在具体内容上, 两者具有共同的交合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理论原则、具体内容上相互渗透、吻合, 具有密不可分的交合点。政治思想工作的理论、原则、方针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并得到完善的, 但它在许多方面却包含着丰富的个性心理学内容, 其中许多理论原则、经验做法, 是结合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特点总结出来的, 是和心理学的规律契合在一起。政治思想工作就是做“人心归顺”、“人性归理”的工作的, 只有认识和掌握具体的人的个性心理规律, 并自觉地运用于实践, 它才能理顺、气正、运盛, 生机勃勃, 成效卓著。

3. 在强化效应上, 两者具有相同的中介点

个性心理学与政治思想工作在实践效果和作用形式上有共同的中介点, 这就是外界环境、活动、社会因素总是通过个体的内应性而发生作用的,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政治思想工作的一切手段、方式, 最终都要通过人们自觉的自我教育过程来实现, 这与个性发展的效应程度最终要靠个体自我调节、自我强化是同义的。同时, 自我意识作为政治思想工作中的“内应力”与个性的“可接受性”属于同一品质, 属于强化效应的同一中介点。

三、应用个性心理学, 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

既然个性心理学对于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实际工作如何巧妙的应用呢?笔者认为, 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 应用个性心理学, 更新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观念。在个性普遍得尊重的今天,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尊重和服务的观念。

(1) 树立尊重人的观念。个性心理学认为人的个性是不同的, 人们的个性应该得到尊重。没有缺点、没有思想问题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思想问题的人不仅需要批评教育, 而且需要得以尊重、理解和关心。如一味地批评指责, 不去关心存在的实际问题, 那么思想问题非但解决不了, 而且会引起较大的逆返情绪, 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严重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影响小康建设。

(2) 树立服务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树立服务的观念, 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 必须密切结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开展工作, 这样,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才有生命。

2. 应用个性心理学,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 努力改进工作方法。一是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为避免“走过场”和“空对空”, 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二是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方法上实现从群众被动接受教育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型转变。三是由单纯“灌输型”向“渗透型”转变。寓思想政治工作于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群众文体娱乐活动之中。四是由单一“教育型”向多元“综合型”转变。把思想教育与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合力。

总之, 运用个性心理学做好政治思想工作, 就是要遵循心理诱导的规律, 结合需要、动机、兴趣、意志、气质、性格、能力、意识等多方面的倾向性和心理特色, 有计划、有目的地规立教育和“系统工程”, 训练行为习惯, 强化教育效果。我们政工干部, 只有了解自己工作对象的内心世界, 才能找到自己工作的天地, 才能挖掘潜力, 发挥优势, 形成自己与工作对象竭诚双关的凝聚力。

摘要:运用个性心理学, 更新观念,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思路和方法, 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无比深远的意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利益多元化、科技改革等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增强吸引力, 感染力、说服力的实效性, 是摆在四川乡镇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8.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八

核心概念1:自我实现的潜能。个人总要向更复杂,更完全和更具有建设性的有方向流动,我们就是要释放这个定向流动的力量(Rogers1986,p198)。简单的说,自主能力在与个人而不是外部,无论是环境力量,还是外部权威,都不能代替这个内在成长的力量,我们的目标就是采取方式使得学生的自发建设力量得到发挥。

在政治课本中很多地方并没有明确的理论,而是以一种基本观点的形式呈现,这些基本观点充分表达了主旋律价值观,此时,我们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重观点不重理论,传授基本思想而非具体方法。 如谈诚信纳税,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等等,也许一次专题讲座下来,学生没有记下多少可以用来答题的理论,但是案例丰富的讲座却向学生传达了基本思想和主导价值观,这不仅能够使学生灵活地迁移知识,更重要的是释放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激发了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和责任,这对学生心态、情感乃至以后行为的影响都是是根深蒂固,深远持久的。

核心概念2:现象场。在罗杰斯看来,与其说个体生活在一个客观现实的环境中,不如说他生活在自己的主观经验世界中,这个主观经验世界被称为“现象场”,要理解学生,必须了解其现象场,理解的本质在于师生双方现象场的重合。

这一概念为我们新授课问题设置的层次提出了要求,即我们一定要选用与学生现实和需要,动机最接近的例子作为引导问题,避免空乏而不切实际。例如在经济生活中的财富与货币,可以这样引导:“大家都很喜欢钱吧,钱从哪里来?用什么作用?”学生:“爸妈给的,用来学习生活。”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也不是最终的价值观,继续引导:“是不是对可以呼风唤雨的官二代,富二代很羡慕呢?”“陈光标有钱,开宝马车的富二代也有钱,为什么社会对他们的评价却截然相反呢,有钱都会被仇富吗…”。“是的,财富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很重要的作用,追求财富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追求的方式,既然我们没有机会做富人的子孙,那就让我们做富人的祖先吧”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从贴近学生的主观经验的低层次引导,逐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仅让学生知道货币的有关知识,还让学生懂得要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追求财富,树立财富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的思想,这比空乏地讲货币的作用,货币与财富关系更有说服力。当然要确定这一引导层级,就必须了解学生的主观经验,

概念3:价值条件。自我实现的倾向是人性固有的,但是成长的倾向性有可能受阻。所谓价值条件,是个人以重要的他人评价作为自我价值的依据,使自己的价值体验受到外在标准的制约。外在的他人评价可能限制个人的经验范围,干扰机体智慧的准确感知和自我评价,容易使个人的价值体验变得固定或僵化。

在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时,教师的真诚,共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讨论政体与人权等问题上,一些学生提出:“美国的民主优于中国民主,美国人对政府不满可以焚烧国旗,而中国的官僚主义仍然很严重,民告官的路走得依然很艰难。”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精神,如果我们以不屑一顾方式回应或者以权威强烈反驳学生,那么学生的眼光将被这种价值观念所限制,产生对现实和社会片面的理解。我们不要认为学生就是在恶作剧,要真诚地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见解,让学生从多个不同角度看问题,根据不同角度转向,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包括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用心体验学生所体验的,关注学生敢于否定所谓“权威”的定论的行为,“师云亦云”是培养不出有丰富想象和开拓精神的人才的。如果对于上述问题,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学生就能够从现象到本质上去分析并清晰地判断中国民主与美国民主,从而坚定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国家道路的选择

核心概念4:学习的自由。即自由选择、适应变化、走向未知的过程。自由不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从外部对各种可供选择的事物做出抉择”,而是指“能使人敢于涉猎未知的、不确定的领域,自己做出抉择的勇气。”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受与积累,而且涉及心态和人格的转变,行动的主动规划与选择,个人整体存在的重新定向。学习的自由需要文化环境的宽容与开放,需要个人真切接触自身经验,勇于探索,不断成长。

运用这一概念极好的一种方法就是组织学生讨论。传统的方法往往是照本宣科,一讲到底,满堂灌,简言之是讲。而持有这种理念的教师会让学生说,自己倾听和引导,让学生自己做出抉择。例如对政治生活中的民主监督,可以这样组织讨论“:一天,老农辛辛苦苦种的一车西瓜被抢了,老农赶紧去报警,而值班民警说:‘一车西瓜也值不了多少钱,这事情我们管不了!’如果你是民警你會怎么做?如果你是老农你会怎么做?”学生: “民警真可恨,应该打他”“这样你也犯法,还能找回西瓜吗”“不给办我就装着跳楼”“啊?这是扰乱治安啊”“既要合法,又能找回西瓜,举报民警的不作为!”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对行为的选择性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合理,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态度价值观的重新定向,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一定会用当年自主选择的正确的方式去处理类似的事情。

心理学原理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如心理动力学学派,行为主义,和一些非传统的适用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论等等,作为政治教师,首先要略懂各个流派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概念,只有理论的深入,才能结合个人教学特色,发展出适合自己的特色的教学方法。

上一篇:学习优秀奖学金申请书下一篇: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五期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