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成语词典

2024-06-26

现代汉语成语词典(精选8篇)

1.现代汉语成语词典 篇一

成语词典

珠玉在侧 珠圆玉润 自贻伊戚 责有攸归 左萦右拂

左宜右有 属垣有耳 罪有应得 左拥右抱 知易行难

智圆行方 张牙舞爪 恣意妄为 自以为是 左右为难

质疑问难 自以为得计 指雁为羹 知一万毕 坐于涂炭

重于泰山 朱衣使者 簪缨世胄 簪缨世族 子曰诗云

造谣生事 智勇双全 赭衣塞路 遵养时晦 仗义疏财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作育人材 邹缨齐紫 坐言起行 自圆其说

足音跫然 只言片语 忠言逆耳 专欲难成 瘴雨蛮烟

朝云暮雨 正颜厉色 正言厉色 左右两难 坠茵落溷

左右开弓 酌盈剂虚 瞻云就日 政由己出 造谣惑众

政以贿成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凿饮耕食 招摇过市 直言贾祸

左右逢源 啧有烦言 自由放任 自由泛滥 自崖而反

朱衣点头 坐以待旦 佐雍得尝 坐以待毙 卓有成效

馔玉炊金 左右采获 庄严宝相 直言不讳 坐拥百城

专心致志 载笑载言 诛心之论 专心一志 中心摇摇

自相鱼肉 钻穴逾墙 坐薪悬胆 朝夕相处 子虚乌有

真心实意 知雄守雌 自行其是 坐享其成 众星捧月

招贤纳士 招降纳叛 知小谋大 自相矛盾 争先恐后

忠孝节义 自相惊忧 中西合璧 枕席过师 忠心耿耿

众星拱北 做小伏低 宰相肚里好撑船 真相大白 真心诚意

正心诚意 自相残杀 忠心赤胆 自信不疑 褚小杯大

郑卫之音 助我张目 张王赵李 醉翁之意不在酒 自我作故

自我作古 知我罪我 作威作福 追亡逐北 座无虚席

朝闻夕死 转危为安 自我陶醉 走为上计 众望所归

支吾其词 责无旁贷 转弯抹角 真伪莫辨 脏污狼藉 主文谲谏

自我解嘲 毡袜裹脚靴 珠围翠绕 知无不言

自我表现 战无不胜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坐卧不安 知疼着热

贼头贼脑 在天之灵 终天之恨 左图右史 左提右挈

猪突g勇 嘴甜心苦 助天为虐 走投无路 指天射鱼

指天誓日 獐头鼠目 斩头去尾 竹头木屑 钻头觅缝

咒天骂地 自投罗网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撞头磕脑 自讨苦吃

指天画地 债台高筑 遮天盖地 止谈风月 志同道合

钻天打洞 战天斗地 震天动地 自始至终 自始自终

众所周知 再实之根必伤 再三再四 置水之情 至圣至明

自生自灭 自私自利 踵事增华 铸山煮海 尊师重道

众矢之的 足食足兵 左思右想 螽斯衍庆 坐收渔利

遵时养晦 治丝益棼 葬身鱼腹 澡身浴德 朝斯夕斯

至圣先师 资深望重 这山望着那山高 兹事体大 纸上谈兵

置身事外 曾参杀人 指山说磨 枕石漱流 再衰三竭

自视甚高 粥少僧多 志士仁人 凿隧入井 自食其言

仗势欺人 自食其力 自食其恶果 自食其果 枕山栖谷

在所难免 装神弄鬼 掌上明珠 朝思暮想 皂丝麻线

2.现代汉语成语词典 篇二

作为汉语中重要语言单位的成语是汉语言在经历了长久演变与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凝练而成的,表现为固定短语的语言形式,与词有着基本相同的功能,但与词相比较其含义更加丰富多彩。汉语成语具有形式短小却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征,思想内含深刻且蕴含着细腻的思想情感,汉语成语的英译仅停留在成语本义的理解层面还远远不够,需要以更加深入的方式领悟并阐述其中蕴含的文化含义,将其融入到翻译过程中,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形象与精准的完美结合。

1. 彰显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虽然也包括三字、四字、五字及六字多种形式,但大部分由四字构成,从传播学意义上讲,较之其他形式的四字更利于应用。相比而言,三字成语的文雅性不足,且有一定的意义残缺,而五字、六字成语由于字数原因不能给使用者留下足够深刻的记忆,四字成语能够表达类似寓言故事的丰富含义,且其在记忆上的便利性也使汉语文字的利用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汉语言文化崇尚对偶且追求对称工整,四字成语充分满足了这一文字上的审美追求,如“山高水长”“阴错阳差”等四字成语不仅凭借对偶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汉文字的对称美,同时也蕴含了中华文化的朴素辩证思维。通过千锤百炼而流传至今的四字成语无不极具节奏和音律特色,其音节高低有致、韵律和谐多姿,令人充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和谐的欣赏和追求。四字成语大都可使用一分为二的解读方式,通过平仄音节、抑扬语调展现出汉字的美感。

总而言之,成语在某种角度上可以被视为汉语言文化的浓缩精华,通过四言构词、平仄音律以及对立统一的词素关系和对偶结构构成等不同方式,精确、形象地向文化受众展示汉语言文化的思维惯式、审美特征等基本内容,以千变万化的语言符号构建立体丰满的汉语文化形象。

2. 呈现文化内容

汉语成语内容广博,包括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宗教民俗、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等方面,准确的同时全面涵盖了汉语言文化在各方面的基本内容。如男耕女织是对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概述,富丽堂皇是对我国传统建筑的美好描述。

除对物质及文化生活的描述,成语也折射出我国的民族思想价值观,通过成语能够对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初步了解。兄弟怡怡、相敬如宾、父慈子孝等成语是儒家文化浸染下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及追求,而兼济天下、仁者爱人等成语则是儒家文化在更大范围上的延展,是传统文化中美好品德在更大范围内的体现。

二、英汉词典中成语翻译问题

随着中外交流程度的日益加深,语言翻译同文化研究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更加紧密,其中的成语翻译问题同文化交流之间的相关性也更加凸显。不能否认,汉语成语的英译问题对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发现并总结英汉词典中的成语翻译问题十分必要。

1. 译文长度

词典中的译文需要在长度上做出一定限制,作为纸质书籍,译文长短决定了词典的大小薄厚,牛津英语大辞典由于十分厚重而使读者花费更多的查阅时间,造成使用不便,因此,译文不宜过长或过短。汉语成语数量众多,如果译文过长则不能被收录到一部词典中,而多部头的系列词典并不适宜外籍大众使用。在篇幅限制的前提下过长的译文将导致成语收录数量的不足,信息遗漏也会为词典使用者造成不便。倘若译文过短则不能为读者充分展现成语中蕴含的信息,造成理解内容的缺失或偏差,同时,短译文也将导致词典单薄,使用者在查询时容易发生内容遗落。

2. 例句选择

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需要例句的帮助,例句能够起到释义补充及词语用法的示范作用,无例句支撑将导致词典标准的降低。以汉语成语翻译为内容的词典使用者大都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学习者,他们希望通过词典获得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例句能够帮助使用者了解成语的应用语境,因而其在译文中的重要地位无可置疑。

3. 文化传递

现有的成语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别:以守株待兔、揠苗助长等为代表,来源于寓言故事,具有教育意义;以上下求索、筚路蓝缕等为代表,来源于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以破釜沉舟、卧薪赏胆等为代表,来源于历史故事;以南柯一梦、精卫填海为代表,来源于神话传说。由此看来,成语翻译在文化信息传递上需要同时通过释义、例句及出处三方面内容共同实现,通过这些方式才能够充分实现成语的文化特色彰显及内容展示。而通过对现有词典中成语翻译内容的观察不难发现,并非每一译文均都能够具备上述多项内容,其中或无例句、或无出处的现象也很多,字典在成语翻译的阐释过程中并未实现文化信息的充分传播,需要进一步地完善和提高。

三、英汉词典中成语翻译标准

1. 易于理解

易于理解是翻译工作必须重视的标准,同样适用于词典当中。应用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只有对成语有准确而充分地认识,才能实现对其的正确使用。因此,易于理解是英汉词典中成语翻译的首要标准,如果违背这一标准,词典的使用价值势必大大降低。易于理解这一翻译标准可通过成语翻译的拼音、释义、英译及例句等方面来实现。

英语母语者对汉语的系统学习大都从拼音开始,拼音是对汉字的抽象标音,同国际音标的许多相似之处能使外国学习者更易学习和掌握,借助拼音学习中文对外国学习者而言也更为容易,因此,将拼音作为英汉词典中成语翻译内容是非常必要的。释义代指对成语各词含义的具体阐述,组成成语的单个词汇其含义与成语整体有所不同,而单独地解释也有利于对成语整体特点及含义加以认识。英译即用英文词汇、词组传递汉语成语意义,是使用者理解成语的关键步骤,相对于释义而言,英译的对象是成语整体,包括基本含义及引申喻意两方面内容,目前英汉词典中的成语英译都遵循简单明了的标准。例句的重要性前文已有论及,例句的简单明了也有利于了解成语的正确使用方式。通过上述各方面,严格遵循易于理解的原则有利于英汉字典中成语内容的信息传递,更好地发挥词典的文化教育作用。

2. 长短适中

成语丰富的数量以及词典的容量制约了译文长短。一语多译是汉英翻译中极为常见的现象,如死亡有die、pass away等在内的几十种英文表达方式,由此可见,对于词典编制而言,词条译文的数量并非多多益善,否则将导致容量过大。

研究显示,当成语英译中译文数量控制在五个以内、译文整体长短控制在180字时,能够更好地避免词典内容过于冗长而导致的空间浪费,同时保证成语收录的数量,使用者可以查询到更多、更精确的内容。

3. 文化信息传递

词典编写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外国受众了解、学习汉语及汉语言文化,因此,英汉词典在对成语进行翻译的同时,也要对其文化含义做出阐述,通过释义、英译、例句和来源共同实现文化信息传递。

英译的文化信息传递作用主要通过成语直译的方式实现。以狐假虎威———the fox borrows the tiger’s prestige为例,该翻译充分表达了狐狸的狡猾特征。成语英译通过直译的方式在受众者心中不断树立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形象或意象,通过点滴浸染使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化有更形象生动的理解。

同样以成语狐假虎威为例,例句“At that time,the traitors browbeat people virtue of Japanese influence wherever they went.”,其中,汉奸这一词汇为汉语专有,而英语母语的学习者能够通过例句中的词汇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进一步地学习和了解,词典的文化信息传递作用也就得到了有效发挥。

相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而言,成语来源蕴含有较多的文化信息量,涉及内容同中国文化紧密相联。“狐假虎威”来源于《战国策》(Or.from a fable in The Records of the Warring State.)、“负荆请罪”来源于《史记》(Or.A story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等,通过对成语来源的概述拓展了对外传播文化的信息范围。

总之,在英汉词典中对汉语成语的翻译需要以上标准为前提,在解决翻译问题的同时保证翻译质量,同时最大程度地发挥成语和词典的文化传播作用,使中外读者能够在其中获取更多的文化价值。

四、结束语

文化传播是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成语英译是翻译实践中的难题,要充分解决这一难题,促进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还需进行更多研究。

摘要:在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纵观当下,汉语的学习和使用者数量急剧增长,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也更加广泛。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而成语更是同汉语言文化息息相关的精华所在,成语翻译问题关系到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英汉词典是汉语成语英译的重要媒介,其中有许多内容是针对外籍汉语学习者编写,因此,其中的成语翻译质量高低关系到我国对外文化的传播成效。将翻译理论与实践内容相结合,分析英汉词典中的成语翻译问题,以期能对词典编篡及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所帮助。

关键词:英汉词典,汉语成语,翻译

参考文献

[1]马会娟.对Lawrence Venuti异化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2]杨真洪.论语言文化对比与英汉翻译研究的理据——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与翻译理论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9).

[3]吴玲娟,许婺.《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成语翻译简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3.《押韵法成语词典》 篇三

所谓押韵成语学习法:就是以一条成语做主词条,再在同韵成语中组合另外三条成语组成一首成语诗。因押韵的诗词符合人们思维的共有规律,因此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无论是今人念古文、国人念外文、外国人念中文,只要是韵文都可以缩短时间、加快记忆。

如: 刻舟求剑 若隐若现

时过境迁 一筹莫展

再如:守株待兔 朝朝暮暮

饥肠辘辘 食不果腹

在这两组成语中,“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是主词条,其余各三条成语是对主词条的解释、补充和深化。这样的组合十分富有情趣,使同学们眼前立刻活化出一组组由成语组合的场景和画面,使四条成语意义相得益彰。这种学习和记忆成语的方法,打破了传统方法学习和记忆成语时,各词条间意义不相干、无关联的现象,将记忆和理解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丰富了大家的想象力,加深了理解,也更便于准确应用。有了这样“1+3”的方法,同学们就能够轻松地理解、记忆大量的成语,并在其构筑的情景中体会四句成语所组合出的意境美,扩大了知识面、丰富了词汇量,并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真正做到了“知其意而得其用”。

为了方便成语诗的创作,目前我国首部《押韵法成语词典》在征询各方专家意见后即将正式出版发行。这是一部为成语尾字注音,并按押韵法排序的成语词典,是一部更符合人们思维规律和口语习惯的工具书。有了这部词典,同学们就能得心应手地学习运用成语了。而且通过成语的学习,同学们个个都能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在“语言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的当今社会,这样的方法不但会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成绩,而且也会提高你们的自信心和心理素质。

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新课标成语诗100首》(彩图版)也即将出版。相信这些书一定会使同学们对成语学习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并能为开拓大家的学习思路、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性,为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增加词汇量、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供有效帮助。

4.《成语通检词典》的特点 篇四

在中国几乎没人不与成语打交道,各种各样的成语词典可以说琳琅满目,不胜枚举。这些成语词典对于成语的学习、普及与应用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其美中不足也常常使人感到遗憾。比如,想了解一个成语,一旦记不清其词形、特别是其首字时,再多再厚的成语词典也是无可奈何;再如,对于某个方面的成语,由于掌握有限,我们想挑一个来用,面对词典同样是望洋兴叹!特别是读到一个成语,从词典翻查其释义时,往往仅有本义和个别引申义,与现代用法相距甚远。《成语通检词典》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这部词典的特点很多,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词目鲜活可亲。

中国究竟有多少成语?恐怕没人能够说得清楚。就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而言,即使收录10万条也难免遗漏。但这部词典的编者在选收词目上,既没有想当然,也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十分明智地把目光盯在了“鲜活”二字上。编者翻阅了文学名著、全国性文学获奖作品近200部(集),共有6万多个成语书证,然后选出用了两处以上的5000多条。于是,这个出现频率也就成了这部词典收录成语条目主词条的基本依据。同时,为避免遗珠之憾,又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适当增加了一些语义明确、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成语条目,另一方面对近几十年来约定俗成并被广泛应用的新词语也适量收录。

二、释义尊古重今。

编者力求正本清源,着眼发展变化,对成语在现代环境下的各种义项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表述。在词典收录的9592条成语中,有1370条为多义项成语,其中义项为三个以上的334条,最多的为8个义项。如“半壁江山”,大多数词典释义为:“指国家遭到外敌入侵后,保存下来的或丧失掉的那部分国土”。这部词典为其增加了一个引申义:“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在全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这类新增释义,每个义项都有经典书证或使用范例。编者在努力发掘成语今义的同时,还十分重视对成语本质涵义的表述。

三、注重学习应用。

这是这部词典最突出的一个特色。无论是书证的选择,还是体例的安排,学习与应用都是首要因素。在对书证的选择上,编者坚持了如下原则:一是重在提供示范。重在为读者提供“使用”范例,书证力求信达雅。这些使用范例全部是从现当代大量优秀作品中的6万多个书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让读者在现代语境中体味、学习。二是力求文体完备。一般成语词典所用书证大多数选自文学作品,而这部词典则力求所选书证和使用范例在文体上的广泛和学科上的完备。在文体上,其不仅来自小说、散文、诗歌、戏曲,而且理论、评论,甚至新闻消息也应有尽有;在学科上,不仅涉及文学艺术,而且还有大量来自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领域。这样,读者既能看到成语在现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境,还能了解它们在其他领域甚至当代生活中的运用。

融任意字检索、义项分类检索、汉语拼音排序为一体,有效克服了现有成语词典编排上的体例缺陷。这是编者独特的贡献。目前我国的成语词典绝大部分是汉语拼音排序,其优点是符合读者阅读习惯、可以快速查阅;但这只能解决读者对不了解的成语求解问题,而不能解决读者根据需要选择成语的问题。于是,近几年又陆续有少数按照义项分类排列的词典问世。但按照义项分类排列的.缺陷同样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与大多数读者喜欢音序排列的阅读习惯相悖,不便查找;二是有不少成语,读者很难确定其“义项”归属,不易查找;三是不少成语在实际运用中约定俗成多种用法,而按照义项分类排列却只能将每个成语置于一个类别,这又必然使多义项成语在诸多义项中缺位。这也是这种词典不易推广的原因。另外,上述两种排列还有一个共同的体例缺陷,就是无法解决读者记不全、记不准成语词形而难以查到的问题。而这部词典独有的编排体例和索引设计,正是针对目前大多数成语词典的上述缺陷所作的努力与探索。

这种编排体例,正文仍为大家所熟知的音序排列,使读者遇到成语能够快速查阅;所附任意字检索,把本书中每条成语的每一个字都作为字头,可以解决读者记不全或记不准某个成语词形而难以查到的问题。分类检索(即“类编词条索引”)是把9592条成语1.4万多种用法分别归入6大类30个分类362个小类,供读者按照义项查找成语的检索方法。多义项成语,也依其义项分别归入各处。读者在任何一个具体义项里,都可以查到多条甚至几十条、百余条成语以供选择。有了这种检索方法,将极大地方便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对成语的掌握和应用。

5.现代汉语成语词典 篇五

陈林森

83、开放

【开放】(P698)①(花)展开:百花~。②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公园每天~/图书馆~时间每天上午八时至下午六时/机场关闭了三天,至今日才~。③性格开朗:性格~。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20多年了,可是在词典中却很难找到符合这一政策内涵的对“开放”的解释。《现汉》对“开放”一词有三个义项。这三条解释竟然没有一条适合“改革开放”“对外开放”这些说法中的“开放”。义项②与之比较接近,但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因为所谓“解除封锁、禁令、限制等”只是一些简单的消极的行为:以前封锁,现在不封锁了;以前禁止,现在不禁止了;以前限制,现在不限制了。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包含这些内容,却远不只这些,而是更加积极的方针。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文明成果。义项②只适用于“解除”封锁、禁令、限制之一时,而我国的开放政策是长期的.方针,非权宜之计。从所举的三个例子看,都是小范围的局部行为,是具体的工作内容,并不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前者所对应的概念是“关闭”,比如,图书馆有开放就有关闭,关闭是为了工作人员休息、图书整理以及房屋维修等,可以说,它是为了更好的开放。公园、机场也是这样。在这个意义上,“开放”与“关闭”没有性质对立的正负之分,它们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必要的,是互为补充的。而作为一种发展经济文化的重大方针、国策,其对应的概念是“封闭”(或曰“闭关锁国”,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关门主义”)。在这个意义上,“开放”与“封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我们要长期不间断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反对对外封闭政策;我们不可能一段时间开放,过一段时间又把开放的“门窗”重新“关闭”起来。因此,这两个不同的“开放”,在概念的层次和份量上有显著差别。我们常说的“改革开放”中的“开放”,主要是指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全方位的政策措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根本的方针政策,而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和操作方法。它包括一系列的措施,如发展对外贸易,招商引资以及其他经济合作事宜,派遣留学生,加强高层往来和民间交往,开展文化交流和人才交流,主动发挥国家在对外事务和国际关系上的作用,加入世贸组织,承办国际会议和重大国际活动,对外援助和接受国际援助,等等。在这些意义上,与②的内涵与外延都不可同日而语。应补充义项③:特指国家建设中的对外开放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原义项③调整为义项④。

84、开国

【开国】(P699)指建立新的国家(在封建时代指建立新的朝代):~元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举行隆重的开国大典。这里所说的“开国”是不是“建立新的国家”呢?其实那只是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和新的国体。如果是建立新的国家,那么,我们国家的历史只有半个多世纪。而200多年前的美利坚合众国,现在的巴勒斯坦,才算得是建立新的国家。所以,释义应改为:建立新的国家或国体。

85、开门

【开门】(P700)①敞开门,多用于比喻:~整风。②指营业开始:银行九点才~。

敞开门的比喻义是什么?应予交代。“营业开始”不如说“开始营业”。改为:【开门】①敞开门,多比喻在与外界联系中开展工作:~整风。②指开始营业:银行九点才~。

6.汉语词典高中作文 篇六

新潮热词的出现本是一时之势,不足与千年语系共列入词典。词典本该是作为规范汉字读音、使用方法、释义等的权威工具书,可谓是汉语体系的度量尺度与标准;而新潮热词的流行往往只是汉语史上千年的日月更替中的一朝一夕,其生命力与传承度之于汉语词典的权威性,恍若朝菌之于大椿、蜉蝣之于天地、粟粒之于沧海,又将以何刊入词典?况新潮热词朝夕更替,流行程度仅在万千网民一念之间,仅以流行程度作为词条的收录标准,不是有失妥当?更何况同样流行的其他流行之词却没被收录,此实为有失标准。

汉语词典的内容往往是经历时间沉淀后的产物,而新潮热词无法展现汉语的沉淀之美。汉语词典中的内容,是经过锤炼打磨的,是历经海水洗刷的珍珠,是熬过漫漫冬夜的初春,给人以明确的方向。它应该是经典的,经得住推敲的。正如英语词典的权威——牛津词典曾因收录了极度中式的用语而遭受热议一样,该用法本身是错误的,却由于使用者基数过大,而被列入了正确语法的范围。然而,追溯到源头上,它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表达方式。由此观之,流行的未必是正确的,而新潮热词,更无法承载词典的重量。

其实,当我们在表达对汉语词典收录新潮热词的质疑时,并没有对新潮热词的出现表达不满,毕竟,这本身是当今时代的形势下、当今价值观与生活态度的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系列词语,如表示线下生活丰富的“现充”、表示慵懒姿态的“葛优瘫”等。然而,这毕竟是现下极短时间内人们口头的惯用语,与汉语本身已形成的体系相比,还是不足为词典收录也。

因此,汉语的美不在于广纳万字万词,而在于沉淀之精、传承之力。

7.与时俱进的《现代汉语词典》 篇七

1978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12月, 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清理了重大历史是非,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从这时起, 共和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也是在1978年12月, 《现代汉语词典》经过20年的编写和反复修改, 正式出版发行。1978年对我自己也是极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10月我从北京大学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工作, 从此和《现代汉语词典》结下不解之缘。我参加了《现汉》正式出版后的几次修订, 见证了这部精品辞书与时俱进的不平凡里程。

1956年2月6日, 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责成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在1958年编好以确定词汇规范为目的的中型的现代汉语词典。为完成这个任务, 语言所成立了词典编辑室, 从1956年夏着手收集资料, 1958年初开始编写, 1959年底完成初稿, 1960年印出试印本征求意见。经过修改, 1965年又印出试用本送审稿。为适应广大读者的迫切需要, 1973年利用试用本送审稿原纸型印了若干部内部发行。1973年开始对试用本进行修订直到1977年底完成修订工作, 1978年12月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这是《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

《现汉》的修改定稿工作主要是在“文革”中进行的, 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政治形势的影响。有一段时间甚至有“把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个词条”的提法干扰编写工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审视《现汉》, 会看到收词、释义、举例各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像“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走资派”等都立了词条, 有些条目的解释明显有“左”倾思潮影响的痕迹, 有的例句有政治口号倾向, 不够生活化。鉴于这种情况, 《现汉》从正式出版起, 就开始酝酿一次修订。修订工作1980年初开始, 当年完成。新版本于1983年1月出版。这个版本当时称作修订重排本, 按照出版的序列, 它是《现汉》的第2版。这一版有一个简短的说明:“这次重排仍按1978年12月第1版排印。1979年底, 因原版已损坏, 须重新排版。1980年初仅对某些条目稍作修改, 即交出版单位, 1980年第二季度开始排印。”重排的原因是“原版已损坏”, 修改的内容是“仅对某些条目稍作修改”, 说的颇有些轻描淡写。实际上这是一次必须的修订, 修订的内容多涉及政治方面。

第2版与第1版相隔只有三年, 第3版与第2版之间, 相隔了十三年。上世纪80年代, 《现汉》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时期。当时社会上中型的语文辞书还比较少, 读者也希望词典不要变动得太频繁, 以免妨碍语言文字的正常使用, 特别是不要影响语文教学。这段时间, 词典室的同志坚持收集材料的工作 (每人每天制作资料卡片不少于5张) , 为《现汉》的修订作准备。到80年代后期, 词典滞后的问题渐渐显露了出来。首先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新事物、新观念不断出现, 汉语中新词新义大量产生, 词典不能及时反映。其次, 80年代中期以后, 国家语言文字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些语言文字的规范标准, 主要的有《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1985年12月)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 (1988年3月) 等, 《现汉》未能及时反映这些文件中规定的新标准。有一个地区中学的升学考试, 语文试卷出了一道题, 问“自作自受”的“作”读什么音。有的学生按新公布的《审音表》回答读zuò, 有的学生按《现汉》回答读zuō, 判卷老师莫衷一是, 由于回答“错误”被扣分的学生满腹怨气, 学生家长甚至找到教育局评理。也有的人抓住《现汉》与新标准不一致的问题, 指责《现汉》“不规范”。这种情况引起词典编者的注意。从1993年起, 词典室开始了新的一轮《现汉》修订工作, 到1995年基本结束, 1996年修订后的《现代汉语词典》与读者见面。这是《现汉》的第3版。

这次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加新词新义。《现汉》正式出版是1978年, 从那时到1993年已经过去了15年时间。在这样长的时间里, 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的词语, 有些词出现了新的意义。如果不能把已经取得普通话资格的新词语和新意义收录进来, 词典内容就会变得陈旧, 从而影响到它的使用。修订本增加的新词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反映科技和社会生活方面新事物的词语, 如“硬件、软件、录像、展销、离休、集装箱、机器人、电视剧、安乐死、卡拉OK”等。二是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的词语, 如“团伙、人际、代沟、反思、出线、创收、保护伞、炒鱿鱼”等。三是新的简称, 如“知青、边贸、环保、家电、彩电”等。有些词补收了新的意义。比如“同步”, 原来是科技方面的用语,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随时间变化的量在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相对关系。现在使用范围扩大了, 有了常用的语文义:泛指互相关联的事物在进行速度上协调一致。例如“实现产值、利润和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又如“反馈”, 原来是电学和医学上的用语, 现在有了一般语文义:指信息、反映等返回。例如“市场销售情况的信息不断反馈到工厂”。有的语文词也增加了新义, 比如“持平”原来的意思是公平、公正, 例如“持平之论”;现在使用更多的意思是与相对比的数量保持相等, 例如“鲜鱼上市三百万斤, 与去年持平”, “钢窗和木制门窗的价格基本持平”。增收的词语中, 也包括少量以前该收而漏收的。在增收新词的同时, 删去了部分已不使用的陈旧的词语。这次修订新增词语9000余条, 删减4000余条, 比原版本多收词语约5000条。《现汉》第1、2版收字词约56000余条, 第3版收词总数达到60000余条。大规模地增收新词, 删减一部分陈旧的词条, 使《现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汉》第3版修订的另一个重点是贯彻新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文字方面的问题相对简单一些, 比如“像”和“象”分开, “账”和“帐”分开等等。语音方面的问题就麻烦多了。新的《审音表》规定了很多“统读”, 而这些规定又同人们的语言实际有距离。怎么办?不折不扣地执行, 与人民群众的语言实际不符;变通执行, 又要冒被别人指责“不规范”的“险”。词典编者遇到了很大的难题。经过反复讨论, 我们决定分三种情况处理语音方面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 依照《审音表》改注读音。比如, “汲”由jī改为jí, “迹”由jī改为jì, “绩”由jī改为jì, “啥”由shà改为shá, “哮”由xiāo改为xiào, “驯”由xún改为xùn, “帧”由zhèng改为zhēn, “卓”由zhuō改为zhuó等等。这种按照新规定的标准读音照改的占大多数。

第二种情况, 有些字在按《审音表》注音的同时, 保留了方言读音或文言读音。比如“凹”字, 《审音表》规定统读āo。这个字在方言里有wā的音, 义同“洼”, 用于地名, 河南有茹凹, 云南有万家凹, 山西有核桃凹, 陕西有碾子凹等等。这些地名里的“凹”字, 都不念āo, 而念wā。顺便说一句, 陕籍著名作家贾平凹, 名字里的“凹”字也不读āo, 而读wā。怎么办?是把村名中“凹”字的读音都改成āo?还是把村名中的“凹”字改作“洼”字?都不可行。最合情合理又简单可行的办法只有一个, 就是承认“凹”有个wā的读音。《现汉》就这么做了。又比如“召”字, 《审音表》规定统读zhào。“号召”“召开”里的“召”, 应该读zhào, 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 周朝的国名召 (在今陕西凤翔一带) , 读shào, 不读zhào。《诗经·国风·召南》, “召”读shào, 不读zhào。为此, 《现汉》保留了shào的读音。

第三种情况, 依照《审音表》改注读音, 附加某些说明。有些字, 《审音表》规定了统读音, 这当然方便了方言地区人学习普通话;但这样做也使一些词的读音偏离了实际读音。比如“作”字, 《审音表》规定除“作坊”的“作”读zuō外, “作”在其他地方都读zuò。按照这个规定, “作死”不读zuōsǐ, 而要读zuòsǐ, “作揖”不读zuōyī, 而要读zuòyī, “作料”不读zuóliɑo, 而要读zuòliɑo。这显然不符合人们的语言实际。又如“指”字, 《审音表》规定统读zhǐ。“指导”“指示”“指挥”里, “指”读zhǐ是没有问题的。而在口语中, “指甲”一般说zhījiɑ, “指头”一般说zhítou, 这些词里, 如果把“指”读作zhǐ, 也会脱离语言实际。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想出灵活处理的办法:这些复合词都按统读音去注, 在注音后面加括注, 说明它们在口语中的实际读音。事实证明, 这样做效果是好的, 既执行了审音规定, 也照顾了人们口语中的实际读音。《现汉》第3版出版座谈会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长铁成不无感慨地说:“这样做解放了播音员。”实际上, 播音员遇到的问题就是词典编者遇到的问题, 照《审音表》去读不符合语言实际, 而照语言习惯去读, 又会被指责“不规范”, 甚至会因此蒙受经济损失 (因为播音员读错音是要扣奖金的) 。《现汉》在执行规范标准的同时开了一扇门, 为播音员、演员和所有从事语言工作的人寻找到一条出路。这个做法在当时也听到过不同意见, 因为这样做毕竟不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审音表》。后来大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 觉得这恰恰是使《审音表》得以顺利贯彻的好办法, 于是许多词典都起而效法, 包括以前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的人, 也在自己的词典中这样做了。

第3版对第1、2版来说, 是一次大的修订。新版《现汉》增收了大量新词, 贯彻了语言文字方面的一些新的规范标准, 跟上了时代的脚步。第3版问世不久, 我们就开始酝酿下一轮的修订工作。这么快启动新一轮修订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第3版《现汉》重点解决增收新词和贯彻规范标准的问题, 词典中的其他问题没有全面照顾到;更主要的是, 在词典里全面标注词类的任务这个时候提到日程上来。

经过三年的准备, 1999年春天, 《现汉》新一轮修订上马。所里对这次修订非常重视, 成立了15位专家组成的审订委员会, 曹先擢先生任主任。《现汉》初稿编写时成立过阵容强大的审订委员会, 这是在那以后第一次为修订《现汉》成立审订委员会。修订工作分三部分进行。一是逐条审读, 修改原有条目中的不妥处;二是增补新词;三是由专人负责标注词类。后来为了适应形势需要, 修订工作又做了调整。由于第3版出版以来, 又有大量新词出现, 读者迫切需要词典及时收录新产生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 商务印书馆领导与语言所领导商定, 在全面修订工作完成前, 先出一本《现汉》增补本, 满足读者的急需。经过一段紧张工作, 在全面修订工作进行的同时, 《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于这一年5月出版, 这就是《现汉》第4版。《现汉》第4版正文部分没有改动, 在正文后面用粉色纸页增收了1200余条新词。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批新词语被收入词典, 像“按揭、物业、公示、快递、楼盘、蓝牙、亚健康、生态环境、丁克家庭、轻轨铁路、磁悬浮列车、可持续发展”等等。新的语文词汇也增加很多, 像“车程、打拼、潜质、潜能、诉求、新锐、网民、网友”等等。一些词产生的新的意义也得到了反映, 像“打造 (打造新品牌) 、外援 (该队引入三名外援) 、蒸发 (人间蒸发) ”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三个代表”一词的收录。2001年7月1日, 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总纲, 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并列, 成为党的行动指南。我们在十六大之前, 就把“三个代表”收进词典。在所有汉语词典中, 《现代汉语词典》是最先收录“三个代表”一词的。

2002年增补本, 在《现汉》序列中被称为第4版。实际上, 它是1999年启动的修订工作的一个阶段性成果。增补本完成后, 《现汉》的修订工作还在继续。直到2005年, 这次修订的总成果《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宣告完成。这次修订耗时6年 (可以分做前三年和后三年, 前三年有阶段性成果《现汉》增补本问世) , 修订内容涉及诸多方面。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

(一) 进一步贯彻语文规范标准。

在这个修订周期内, 2002年初, 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公布试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 对338组异形词的规范词形作出规定。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全面贯彻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的规定。凡整理表范围内的异形词, 一律以规范词形为正条。《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未作规定的异形词, 按照重视理据、参考词频、照顾系统的原则, 明确区分推荐词形与非推荐词形, 推荐词形立为正条, 非推荐词形立为副条。词典释义和例句中用到异形词时, 一定使用规范词形和推荐词形。鉴于目前一些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正在重新制定或修订, 在新的规范没有公布之前, 对原有规范尽可能做到既全面贯彻执行, 又对其中学界公认的不妥之处作适当处理, 以与即将出台的新的规范标准相一致。

《现代汉语词典》是以促进汉语规范化为己任的, 但出版以来不断受到“不规范”的指责, 这的确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说到底, 有一个如何看待规范和如何贯彻规范的问题需要解决。不从根本上解决规范观的问题, 我们就只能陷于无休止的应对别人指责的被动地位。从吕叔湘、丁声树两位先生主持编写和修订工作起, 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规范问题的。1955年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的一些不合理的规定, 《现汉》就没有执行。比如“淼”和“脩”这两个字被《整理表》规定废止使用, 《现汉》仍旧保留了它们的“合法”地位。“淼”是水大的意思, 中国人名字中常出现这个字, 不能用“渺”字代替。“脩”古代指干肉, “束脩”引申为送给老师的报酬, 这里的“脩”不能写做“修”。《现汉》从第3版到第5版, 执行规范标准的时候也常常遇到这样一些两难的问题。只有从理论上解决规范观的问题, 我们今后的修订工作才能迈开脚步。2004年6月, 我在中国语言学会第12届年会上做了《树立正确的语文规范观》的发言, 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对语文规范问题的看法。第一, 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是语言规范的基础, 也是检验语言规范的唯一标准;第二, 规范随着语言的发展而发展, 规范标准需要不断完善;第三, 不同层面的问题规范手段不尽相同, 语言规范要体现刚性与柔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谈到人民群众的语言实践是检验语言规范的唯一标准的时候, 我举了“荫”字的例子。“荫”《审音表》规定只读yìn, 不读yīn, “树荫”“绿荫”一定要写成“树阴”“绿阴”。我在发言中列举了一组统计数字, 从1986年4月12日《审音表》正式颁布施行起, 到2004年5月31日, 《人民日报》“树荫”“绿荫”“林荫道”“绿树成荫”四个词语的词形分布情况:“树荫”253, “树阴”13;“绿荫”698, “绿阴”21;“林荫道”131, “林阴道”3;“绿树成荫”442, “绿树成阴”9。这里还不排除作者本来写做“荫”, 而编辑为执行“标准”而改做“阴”的。在长达18年的时间里, 《审音表》关于“荫”字读音和用法的规定基本上没有被执行, 是十几亿使用汉语汉字的民众应该受到指责, 还是少数制定标准的专家和官员应该进行反思呢?时任社科院副院长的江蓝生同志称我的论文是近些年谈语言规范问题最到位的, 时任语言所所长的沈家煊同志表态说, 《现汉》修订就按这样的原则去做。理论上的问题解决了, 修订工作就更踏实也更顺利了。

(二) 增收新的词语。

除第4版补收的1200余条新词外, 又增加了近几年出现的大量新的词语和新的意义, 增收词语约6000条。“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体现新的政治理念的词语都进入了《现汉》。科技方面的新词如“盾构、课件、非典、禽流感”等也被收录。增收新词坚持既积极又慎重的原则。积极, 就是把已在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有影响、有生命力的新词语及时收进词典, 满足读者查考的需要。比如“体认”和“愿景”这两个词, 出现在胡锦涛总书记和连战主席会谈的新闻公报中, 新闻公报见诸媒体已经是4月30日, 《现汉》第5版开印时间是5月2日, 我们抓紧编写, 把这两个词条收进了词典。慎重, 指的是收录的新词要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避免把只在部分地区和部分人群中使用的词, 以及出现不久就消逝、缺少生命力的词收入词典。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收入《现汉》的许多新词语, 反映出社会的前进, 科技的发展, 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在增收新词的同时, 也适当删减部分陈旧过时的词语, 主要包括纯文言词、使用地域狭小的方言词、过时的音译词, 如“携贰、酎金、地根儿、撒丫子、苦迭打、梵亚铃”等, 共删除旧词语约2000条。《现汉》第5版收字词总数达到了65000余条。在《现汉》的每一次修订中, 实际上都在进行这样的吐故纳新。《现汉》的每一个版本衔接起来, 就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历史记录。

(三) 全面标注词类。

词典要不要标注词类, 前些年也是有争议的。一些人质疑汉语词典有没有必要标注词类, 说吕、丁二位先生主持编写时不是也没有标注词类吗?吕叔湘先生在他起草的《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里说“本词典暂不标词类”。暂不标, 并不是永远不标, 正确的理解恰恰是以后条件具备了还是要标的。上世纪50年代, 《现汉》开始编写的时候, 关于汉语有无词类的问题还在争论, 词类划分标准研究得还很不深入, 这时词典上全面标注词类确实有困难。在当时的情况下, 《现汉》还是为全部虚词和实词中的代词、数词、量词都标明了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虽未注明词类, 但在释义行文和例句配合上大都有鲜明的特点, 词类实际上是呼之欲出的。1992年, 吕先生在为《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的序中写道:“我想到的是三十多年前我主编《现代汉语词典》初稿的时候曾经试着做而没有做成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区别单字能不能单用, 也就是分别词和非词……另一件事是在一个词或者一个词的一个义项之后标明词类。”从吕先生主编《现汉》初稿到现在, 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语言研究、汉语教学 (包括对外汉语教学) 以及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 都迫切需要汉语词典标注词类。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 词典标注词类也已经存在现实可能性。一些词典 (包括语言所词典室编写的《现代汉语小词典》) 在标注词类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全面标注词类, 实际上是在做《现汉》编者们要做而没有来得及做成的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标注词类上特别值得讲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比较细致地区分了词与非词, 二是标注词类比较精细和系统。为了区分词与非词, 我们制订了较为完备并具有可操作性的细则。对于词类的划分, 考虑到《现汉》读者面广, 按照语法教学的一般分类把词分为12类。为了体现大的类别中某些词的特殊语法性质,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三个大类中又各分出两个附类。名词的附类是时间词、方位词, 动词的附类是助动词、趋向动词, 形容词的附类是属性词、状态词。代词仍按原来的做法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三个小类。汉语里区分词与非词, 划分词类, 是很繁难的工作, 有时难于做到“一刀切”。在处理这些问题时, 我们一方面注意吸收近年来语法研究取得的成果, 同时兼顾多年来语法教学的经验, 尽可能地做得科学、稳妥。这次修订, 是第一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全面标注词类, 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尽善尽美。我们希望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经过以后的不断努力, 使汉语词典标注词类的工作能像吕先生所期望的那样逐步完备起来。

(四) 完善体例。

词典的修订不仅有继承, 还应该有必要的创新。创新, 是指修订中为提高总体质量而在体例上的创造。修订中体例上的创新, 不是故意立异鸣高, 哗众取宠。创新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顺着原来的思路进行的, 使处于潜在层面的东西彰显出来, 使执行原有体例时遇到的矛盾得到解决, 同时还要为词典中遇到的新问题制定新的体例, 因而是对原有体例的补充和完善。比如, 原《现汉》对同音同形词立条的规定, 在执行中就遇到一些麻烦, 问题主要出在意义和注音拼写形式两个标准搅在一起。读音、词形都相同而意义上毫无关联, 分别立条, 在条目的右肩加上1、2等数码以示区别, 如:【大白】1、【大白】2, 【燃点】1、【燃点】2。这没有问题。读音相同、注音拼写形式不同也分立条目 (右肩不加数码) , 造成了不少混乱。两个“刘海儿”意义上有联系, 因大小写不同分立条目;两个“水族”意义上没有联系, 注音上有大小写之别, 也分立条目。这就很让人费解了。动词“罚款”和名词“罚款”因拼写形式不同分立两条, 而动词“罚金”和名词“罚金”又因拼写形式相同合为一条, 也是很令人费解的。动词“革命”可以离合, 拼写形式不同于名词、形容词“革命”, 却又没有分立条目。凡此种种, 招致学界不少非议。这次修订, 在条目分合上, 强调以意义为主, 变多重标准为单一标准, 凡分别立条的同形同音词, 一定是意义上没有关联的, 词目右肩一律加数码以示区别。像“发言”“贷款”等有动词和名词两个意义的词, 不再分别立条, 而是作为一个词的两个义项来处理。由于动词义可以离合, 在动词义项前括注 (—∥—) 。一个小体例, 解决了大问题。

语言在不断发展, 词典编纂者必须关注一些新的词汇现象, 并采用新的体例解决新的词汇现象带来的问题。汉语从外语中吸收词汇的手段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用汉语的语素造一个与某外语词意思相当的词, 一种是用跟某外语词发音相同或近似的一个或几个汉字代替那个词。前一种情况已经不被看作外来词, 如“传声器”;后一种情况是典型的外来词, 如“麦克风”。《现汉》遇到音译外来词时, 会在注文后面括注外语原词, 成为一种体例, 如“麦克风:传声器的通称。[英microphone]”。近些年, 吸收外来词的形式又有发展。一是直接移用字母词, 《现汉》从第三版起在词典正文后附了“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 收录了常见的字母词。二是出现了从外语直译过来而汉语字面上无从解释的词。《现汉》第三版收了一个“热狗”。“热狗”进入汉语, 既不像“传声器”, 也不像“黑板” (英语blackboard———黑色的板) , 是一种新的吸收外来词的形式。“热狗”是从英语hot dog翻译过来的, 三版《现汉》注末加了一句话“是英语hot dog的意译”。严格地说, 意译的说法并不准确, 汉语“热狗”跟“夹有香肠的面包”意义上联系不起来。三版只有“热狗”一个词, 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 “热狗”类的外来词多起来了, 如“蓝牙、猎头、路演、寻租”等, 都是从外语直译过来而汉语字面上无法解释的。《现汉》第五版收录了这些词, 释文中都加上了“是某语种某词的直译”的话, 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以上我们回顾了《现代汉语词典》从第1版到第5版所走过的路程。目前, 《现汉》第6版的修订工作正在进行中。过不了多久, 一部新的《现代汉语词典》又将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社会在发展, 语言在发展, 语言研究在不断地深入, 词典

一个有才智的人, 他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高尚作为反映语言真实面貌并指导语言使用的工具书, 也要通过一次次修订, 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说, 现代语言辞书的生命力在于修订。《现汉》从初编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从正式出版到现在也过了30多年。《现汉》的修订是应时代的要求进行的, 因此每个修订周期长短不一样, 修订的重点和幅度也不一样。总的说来, 这些修订有继承, 也有发展和创新, 实现了与时俱进。回顾每一次修订, 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更多的是看到遗憾。辞书水平的提高是永无止境的, 只能追求更好, 难以做到最好。早在18世纪, 《英语词典》主编约翰森 (Samuel Johnson) 谈到自己编纂词典的体会时说过这样一段话:“追求十全十美, 就像阿卡狄亚 (Arcadia) 的原始居民逐日一样, 当他们追到似乎是太阳栖息的山顶时, 却发现太阳依旧遥不可及。” (转引自《词典编纂的艺术与技巧》65页, 商务印书馆2005) 每一个词典编纂者, 都应该做追赶太阳的人。词典的每一次修订, 都是我们向更高目标的一次攀登。

8.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出炉 篇八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涉及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其中,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有“医疗保险、医改、民调、限行、摇号”等;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有“产权证、房贷、二手房、廉租房、动车、高铁、酒驾、醉驾”等;反映时下新的生活方式的有“首付、拼车、团购、网购、自驾游”等。

第6版增收了“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等字母词,增收了“晒、丁克、粉丝、嘉年华、桑拿、脱口秀”等英语外来词,还增收了“八卦、搞掂(搞定)、狗仔队、无厘头”等粤港澳地区词。

第6版还最大限度地跟上时代脚步,“宅男”“宅女”的“宅”,“被代表”的“被”,虽然作为一种新的词意使用时间并不长,但依然被收录了进来。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网络热词都被收进了词典,比如“巨好看”“超爽”未被收入,专家解释说,这两个词适用的范围是在一部分人当中使用,在正式的媒体当中很少出现。再比如“神马”,虽然使用频率很高,但专家说,“神马”只是一种临时的用法,俏皮的用法,作为一个规范的词,我们用疑问代词“什么”。

另外,第6版对新词新意还有一个价值观的判断,专家说,比方收了“宅男”“宅女”,但不收“剩男”“剩女”, 是因为“剩男”“剩女”从某种角度来说是不够尊重人的,所以不收。

【简要点评】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包容性和时代感。从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我们看到语言在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发展,看到许多新生事物在不断涌现,而生活就是孕育这些新生事物的土壤。

【适用话题】语言发展、新与旧、包容、规范、时代感、与时俱进、价值观……

星巴克进驻灵隐寺

星巴克,代表着美国典型的咖啡文化;灵隐寺是中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是江南著名古刹之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北面,承载着中国千年佛教文化。2012年9月22日,当星巴克“入驻”杭州灵隐景区的消息一出,社会上一片沸腾,因为当星巴克“遭遇”灵隐寺,触痛的是国人对于我国一些名胜古迹过度商业开发敏感的神经。

2009年,在故宫九卿值房“驻扎”7年的星巴克在争议中正式告别故宫。而此次,星巴克入驻灵隐寺景区,被网友称为“不仅入得皇城,还入得空门”。然而,与故宫店不同,星巴克此次并未将咖啡店开进寺院。据了解,灵隐寺本身属宗教场所,而寺院外的灵隐景区则归属杭州市园文局管理。景区开发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作为业主的机构引入星巴克似乎也无可厚非。距离星巴克不到五十米处,知味观、肯德基、超市商场、演绎餐厅等在杭州灵隐休闲旅游购物中心已营业半年之久。让星巴克成为“众矢之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简单了它是一杯咖啡,看复杂了它是一个文化符号”。

作为 “美国并不高级的饮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星巴克在故宫开店也曾被认定是一种“文化侵略”。然而,故宫在赶走星巴克后,又炮制出 “故宫面条”。在30元一碗面条的利益驱动下,所谓驱逐星巴克的文化责任感和民族文化使命感,是否也只是自欺欺人?

【简要点评】名胜古迹的传统文化气息之所以被冲淡,应该反思的并不是多了一家星巴克或是其他洋品牌,而是过多的商业机构是否已超过服务游人的需要。毕竟,商业开发只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手段,如果做过了头,只会让名胜古迹染上更多铜臭气。

【适用话题】文化冲突、文化与商业、文化保护……

上一篇:清明祭扫演讲词下一篇:《辛亥革命》电影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