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的来历

2024-08-10

粽子的来历(共15篇)

1.粽子的来历 篇一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而在这一天吃粽子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人们又称它为“角黍”、“筒粽”,是端午节汉族的传统节日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的,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直到现在人们依然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每到五月初,大街小巷都有卖粽子的。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这种风俗也已经漂洋过海,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那么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究竟由何而来呢?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边远的地方。

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一天晚上,有一位老人在梦里梦到屈原,就问他:“我们给您投去那么多的食物,您吃到没有?”屈原说:“你们送给我的饭,都让那些鱼虾鳖蟹吃了。”老人问“怎样才不会被他们吃掉呢?”屈原说:“你们用竹叶把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它们以为是菱角就不敢抢着吃了。”第二年的端午节,人们就照着屈原说的话,向汨罗江里投下尖角粽子。可是,过了端午节后,屈原又给老人托了个梦,说:“谢谢你们给我送来了那么多粽子,我吃到了。但大多数仍是被鱼虾鳖蟹吃了。”

老人问屈原:“还有什么办法呢?”

屈原说:“送粽子的船要打扮成龙的样子,因为鱼虾鳖蟹属龙管辖,它们不敢吃龙王的东西。”

从那以后,年年端午节那天,人们划着龙船到汨罗江送粽子。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这一习俗一传就是千年,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一直盛行不衰。

2.粽子的来历 篇二

东汉末年, 各地灾害严重, 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 字仲景, 自幼苦学医书, 博采众长, 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 而且医德高尚, 无论穷人和富人, 他都认真施治, 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 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 当地瘟疫盛行, 他在衙门口架起大锅, 舍药救人, 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 走到家乡白河岸边, 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 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 下决心要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 求医的人特别多, 忙得不可开交, 可他心里却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 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 架起大锅, 在冬至那天开张, 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 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 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 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 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 血液通畅, 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 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 人们庆祝新年, 也庆祝烂耳康复, 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 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 在冬至和大年初一吃, 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

3.粽子的来历 篇三

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来临不少人都要祭祖,一种说法,清明节是祭祖节。可是,春节都要祭祖,难道也是祭祖节?一个节日不会有两个日期,那么,清明节为何祭祖?为何用“清明”二字?释此疑问,首先需了解清明节由来。

清明节己由国务院公布为法定假节日。

清明节的现实含意,一是民间传统祭祀节日。二是气侯变化的节气,如“清明谷雨紧相联,浸种春耕莫迟延”,“清明前后,种爪种豆”.三是踏青春游。作为祭祀节日,始于周朝春秋时的晋国,到唐朝已成为法定节日。

清明节是两条人命换来。晋献公的宠妃骊姬,为亲生儿子奚齐将来继承王位,害死太子申生,太子之弟重耳逃亡国外,有一次饿晕倒了,随从臣子介子推割自已腿肉火烤给重耳吃。后重耳回国登上国王宝座,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晋文公。他大封功臣,却忘了介子推,经别人提醒,立即派人去请几次,介子推不来,亲自去请,介子推已背起老母亲躲进绵山,派人去找也未找到。于是,采纳了一个馊主义:放火烧山逼出来。大火烧三天三夜,仍未见出来。原来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烧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堆,绵山改名为介山,把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此日全国禁烟火,吃冷食。()二年春,晋文公率大臣们到介山祭奠介子堆,看见烧焦的柳树复活了,赐名“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这就是传统清明节又名冷食节、扫墓祭奠及清明的由来。可以说清明节是介子推母子两条命换来的。

“清明”二字,即现的清政廉明之意,取于介子推遗诗中向晋文公的谏言“勤政清明复清明”.

4.粽子的来历 篇四

A

植树节的起源

一、植树节概况: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的以宣传保护森林,并动员群众参加以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植树节。植树节的来历

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植树节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中国的植树节开始时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仍以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全国各族人民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改善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二、近代植树节起源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

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大风一起,黄沙漫天,人民深受其苦。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规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时州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由州长亲自规定今后每年4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这一决定做出后,当年就植树上百万棵。此后的16年间,又先后植树6亿棵,终于使内布拉斯加州10万公顷的荒野变成了茂密的森林。为了表彰莫尔顿的功绩,1885年州议会正式规定

以莫尔顿先生的生日4月22日为每年的植树节,并放假一天。

在美国,植树节是一个州定节日,没有全国统一规定的日期。植树节的来历但是每年4、5月间,美国各州都要组织植树节活动。例如,罗德艾兰州规定每年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五为植树节,并放假一天。其他各州有的是固定日期,也有的是每年由州长或州的其他政府部门临时决定植树节日期。每当植树节到来,以学生为主的社会各界群众组成浩浩荡荡的植树大军,投入植树活动。

据统计。美国有1/3的地区为森林树木所覆盖,这个成果同植树节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植树节的由来

1、中国古代植树传统

中国古代在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

韦孝宽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

将,京兆杜陵人。据《资治通鉴》所载,西魏废帝二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自古以来,官道上每隔一华里便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用以计算道路的里程。韦孝宽上任后,发现土台的缺点很多,劳民伤财,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一作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百姓负担、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韦孝宽最早栽种的槐树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特别是陕西人对这种槐树更是情有独钟,十分喜爱并且广为种植,现在这种槐树已经作为西安市的象征,被确定为市树。

2、中国植树节由来

1915年7月,在孙中山的倡议下,当时的北洋政府正式下令,规定了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经当年7月21日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

办理。自此我国有了植树节。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国民政府举行了植树式。以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把他逝世的那天,即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这是建国以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绿化祖国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议。从此,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作为一项法律开始在全国实施。

1984年 9月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七次会议通过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总则中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从而把植树造林纳入了法律范畴。

四、世界各国的植树节

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已有50多

5.名字的来历 篇五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名字。有的以出生地为名的、有的以爸妈姓开头组合为名的、还有以出生日子为名的,真是应有尽有。

我姓李,爸爸为我起这个名字可费了好大的劲儿。在我还没有出生的时候,爷爷查字典费尽心思起了好几个名字让爸爸挑选,如:李浩然、李天罡、李事成等。结果,爸爸都不满意,一个也没采用。为此,爷爷生了好长时间的闷气。而爸爸呢,自有他的主意,因为爸爸很喜欢男孩,我出生后,当他得知终于梦想成真,就觉得非常理想,因此给我起名叫‘李想’,是“理想”的谐音。后来,又觉得“翔”比“想”字的意义更好,就起名叫“李翔”。爸爸希望我长大后有所作为,像雄鹰一样展翅高飞。

6.圣诞节的来历 篇六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耶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

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 (即光明之神) 密特拉的诞辰, 是一个异教徒节日, 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 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 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 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 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 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 具体日期不能统一, 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 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 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 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 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 (即三位博士) 来朝拜的故事。

7.汉字的来历 篇七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立早章”之说质疑

“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

8.地名的来历 篇八

摘要: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它是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及形态特征的地理实体给以共同约定的文字代号。地名虽然是一种符号标志,但同时又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现象。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地名不仅仅是代表地理实体的一种符号,它还具有意义。地名是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与人类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它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关键词:中国;地名;文化;历史;类型;来历

古往今来,我国有着无数的地名,从“中国、湖南或长沙”这些大地名到“道县、马家河或杨柳村”这些小地名,地名的命名或者变迁有一定的规律。透过这些规律,我们可以解读出地名背后所蕴藏着的社会和历史文化。地名中一些常用字的含义

州:行政区划单位,如郴州、荆州 阳:山南水北为阳,如衡阳、洛阳 阴:山北水南为阴,如蒙阴、江阴 河:指黄河,如河内、河套 江:一般指长江,如江南、江汉

(二)“中国”国名的由来

国,商周时期最早是用来指代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著名的“国人暴动”中的“国”就是这种意思;而把“国”以外的地区称为“野”,如“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中的“野”。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国,邦也”,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此意。

在华夏民族的心目中,其直接统治地区是为中国本土,其周围四夷均为臣属之地,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而华夏民族最早直接统治的地区是中原地区,即以河洛地区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与淮河上游以北,所以“中国”在先秦时期是指这片地区。后来随着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便用“中国”一词来指代中央政府直接统治的所有地区,沿用至今便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疆域。

(三)地名的命名类型 在众多的地名中,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按词意可将地名的来历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描写自然景观型、记叙任文历史型、寓托思想感情型和其它命名型。⑴描写自然景观型

①以位于山、水的方位来命名,在这些地名中,方位词用的比较频繁。如山西因位于太行山以西而得名,湖南因位于洞庭湖以南而得名,衡阳因位于衡山南边而得名,江阴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

②直接以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事物的名称命名。如五台县以五台山的名称命名,牡丹江市以河流命名,微山县以湖泊命名。

③以距离命名。一个地区一般都有一个政治、经济或者是文化中心,而位于这个中心的周围的那些地方往往会以与这个中心的距离来命名,如十八里坡。

④以地理形态特征命名,如平原县因境内地形平坦而得名,大洼县因地势低洼而得名。⑤以物产命名。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些物产有的是动物,有的是植物,有的是资源„„,有些地方会以这些物产来命名。如秦初设置的三十六郡之一的象郡就是因为境内有大象而得名,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因羚羊而得名(“合作”藏语音译为“黑错”,意为羚羊出没的地方),福建的莆田因蒲草滋生而得名。

⑥因地处河流的源头、尾闾或靠近山、水而得名。如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临沂因靠近沂河得名,临邛因靠近邛崃山而得名。⑵记叙人文历史型

①以居民的特性命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都会有不一样的习俗或习惯,有些地方就会以本身所具有的的特性来命名。如三国时吴的南安县(今赣州市南康区)因“地接岭南,人安物阜”而得名,秦初的交趾郡因“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而得名,道县因“县有蛮夷曰道”而得名。

②以族姓命名。在农村地区的村落里,住着的一般都是或大部分是同一个姓氏的人,这些人都是由同一个始迁祖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发展而来,形成一个宗族,有的村落就会以他们的族姓来命名,如赵家庄、何家湾、王家坪。③以史迹命名。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政治色彩极为浓重的国家,政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名的命名也不例外,帝王将相的活动场所往往会成为地名的来由。如文登因秦始皇东巡“召文人登山”而得名,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因境内有木兰围场而得名,鱼台因县内有鲁隐公观鱼台而得名。④以历史事件命名。能被载入史册的历史事件一般都是对全国或者是某个地方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于是有些地方为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便以该事件来命名。如遂平因“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定吴元济叛乱”而敕改,偃师因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筑城“息偃戎师”而得名,重庆因“南宋孝宗之子赵惇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为光宗皇帝”而得名。⑤以历史人物命名。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鱼龙混杂,但总有些人对历史进程或者是人民有重大贡献,于是这些人的诞生地、逝世地或者是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便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如志丹便是著名革命英雄刘志丹永远埋骨的地方,文成是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的谥号,长子是尧的长子丹朱的封地。

⑥以传说或神话故事命名。在自然灾害或者是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下,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是艰难的,为了表达心中的不满和美好愿望,人们创造出了内容丰富多彩的传说或神话故事,虽然这些传说或神话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向往,有的地方便以传说或神话故事来命名。如孝感因“东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动地”而得名,来凤因翔凤山传说而得名,光泽以二郎神除妖的传说来命名。⑦以皇帝的年号命名。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或是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有些皇帝在国家不宁或新建行政区划时会以自己的年号来给地方命名。如绍兴是宋高宗的年号,兴国是宋太宗的年号,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⑧因避讳改名。《说文解字》中说:“讳,誋也”,“讳”的意思是有顾忌不敢说或不愿说。俗话说“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封建君王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于是有些地方便因避讳而改名。如三国时吴的禾兴县为给孙和避讳而改成嘉兴,北魏时为给太武皇帝拓跋焘避讳把平陶改成平遥,启封因为要给汉景帝刘启避讳改为开封。⑨还有些地名是因其他方式而命名的,从本地不同历史时期几个地名的中取一个字组成新地名,德平是从汉朝的平昌县和北魏的安德郡中来的;沿用故国名作地名,邹城则是由春秋时期的诸侯国邹国而来;以古代帝王将相的陵墓命名,如黄陵、炎陵、乾县。⑶寓托思想感情型

①因歌颂重要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而命名。历史上因开疆拓土、改朝换代或其他原因而需要变动、增加行政区划时新的地方往往会因为给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而得名,如西汉时在霍去病击败匈奴而拥有河西后新设武威郡。②以吉祥嘉言命名。中国人是很重口彩的,许多人认为从口中说出来的吉利话都会实现。地名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要说的,人们为了讨得好彩,便用吉祥嘉言来给地方命名。如泰安取自“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保定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吉安因“吉泰民安”而得名。③以志向或愿望命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农民想要大丰收,商人想要获利万金,读书士子希望自己金榜题名,帝王将相则希望天下长治久安或是有盖世功业,而帝王将相的志向或愿望有时会通过地名表达出来。如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敦煌则是汉武帝希望开发、经营广大的西域,宝应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⑷其他类型

除了上述三大类型地名的来历之外,还有一些地名是因其他原因而来。在民族自治区里有很多地名是音译过来的,如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喀什;因原来地名中的字生僻而改名,如“雩都”改为雩都,“欝林”改为玉林,“鳛水”改为习水;以水利工程命名,如都江堰、青铜峡。结论

对于中国来说,地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地名更是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一个地方的地名从它诞生开始就与这个地方的成败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经过历史的长久岁月,这个地名便蕴藏有这个地方的独特文化。就像武当山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风景美丽,更重要的是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武当山的任何一座宫、一块石碑以及一段石梯都有美丽的故事和传说,如朝天宫玉帝下凡观树的传说,一天门旁石碑上明成祖朱棣敕建武当山的故事,百步梯徐本善修路的故事等等,沉淀着历史文化,给人以一种精神世界的愉悦,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参考文献

9.包粽子的乐趣 篇九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又称“端阳节”、“艾蒲节”、“粽子节”。在这天, 人们赛龙舟和吃粽子, 纪念先人, 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上完兴趣班回来, 妈妈早就准备好了包粽子的材料:有散发着香味的泡好的糯米, 里面又加了红豆、黄豆、花生和莲子, 五颜六色的, 煞是好看;有红烧肉炖香菇;有海洋物产干贝……

我们开工了。刚开始, 我手忙脚乱, 不知从何下手。妈妈不慌不忙地拿起一张粽子叶, 教我先折成三角形, 放入干贝和红烧肉, 再加上五颜六色的米, 虽然妈妈也是“新手”, 却能像变魔术一样, 三下五除二就把粽子变成一个三角形了。我在一旁当然也不闲着, 用细绳把粽子绕了三圈捆绑起来。啊!一个完美的粽子终于完工了, 原来一点儿也不难。

“让我来吧!”我信心十足地说。“慢慢来, 不急不躁才行!”妈妈在一旁提醒着。于是, 我拿起叶子, 折了又折, 可就是折不出三角形。“慢慢研究吧!你行的!”妈妈笑了笑。横着不行, 竖着也不行, 我有点儿不耐烦了, 同样是“新手”的妈妈怎么就能成功呢?我告诫自己:“困难像弹簧, 看你强不强, 你强它就弱, 你弱它就强。”我怎么能让一张小小的粽子叶难倒呢?这不就太丢脸了吗?一不小心, 不听使唤的叶子却“绽开了笑脸”, 还能用吗?“没事, 这张妈妈有办法用。你再选一张来折吧!”……

在妈妈一次又一次的鼓励下, 我终于把叶子折成了三角形, 放入自己喜欢吃的红豆、花生等。可以放的东西太多了, 我的小手包不住它们, 只好又一次求助妈妈了。妈妈把叶子轻轻一按, 一个三角形就出来了, 米粒就乖乖地躲在里面了。就这样, 我的第一个“杰作”在妈妈的帮助下终于成功了。

接下来, 我趁热打铁, 一个又一个三角形的、四角形的、五角形的粽子完工了, 我的心里那个美呀!

瞧, 举起这沉甸甸的粽子, 感觉就是不一样。今年的端午节, 我尝到了比吃粽子还香的味道——包粽子的滋味!

10.“八仙”名字的来历 篇十

虽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流传几百年,但人们心中始终充满疑惑:八仙究竟是凭空杜撰出来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那么,八仙都有谁呢?经过学者多年来的研究发现,“八仙”其实是将历史上的某些人物模拟化,他们有真实原型,真实的八仙名字。

铁拐李:铁拐李的八仙名字原型叫李颜二,是唐代惠安的一位道士。传说有一天,李颜二的母亲染上重病,他在给母亲煎药时发现柴火烧到一半就没有干柴了,恰好这几天阴雨连绵,无处拾取干柴。孝顺的李颜二为了给母亲治病,情急之下就将腿伸入灶中,代替柴火。等到药煎好,他的右腿却跛了。站起来时,他顺手从灶中抽出火热的铁棍当成拐杖。后来,李颜二出家当了道士。

吕洞宾:众学者一致认为,吕洞宾出生于唐朝末年,姓吕名岩。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洪迈的《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对其身世均有记载,只是说法不同。一说他是京兆人(今陕西、西安一带),唐咸通中及第,曾当过两任县令。一说他是九江人,原为唐宗室,姓李,因避武后之祸,易姓为吕,其八仙名字原型为李岩石。张果老:八仙名字原型“张果”,由于他在八仙中年纪最大,遂被人们尊称为“张果老”。从文史资料来看,历史上确有张果其人,但并非真的神仙道士。张果不过是一位有些心虚的老朽江湖术士,充其量不过会些幻术而已。

钟离权:有关钟离权的记载,约出现在五代、宋初之际。《宣和年谱》、《夷坚志》、《宋史》等书均有他事迹的记述。他留世的诗题为《题长安酒肆避三绝句》,其中有“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得道真仙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等句,著作有《还丹歌》、《破迷正道歌》等。

韩湘子:普遍的说法,韩湘子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唐书·宰相世系表》、《酉阳杂俎》、《太平广记》、《仙传拾遗》等书都有关于他的介绍。又有人称韩湘子是韩愈侄孙,历史上韩愈确有一个叫韩湘的侄孙曾官至大理丞。

蓝采和:其原型本是一江湖流浪汉,仅由于他的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因此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

何仙姑:关于何仙姑的真实八仙名字原型,历来说法不一。但主流观点认为,何仙姑又称何二娘,唐朝人。据《太平广记》记载,何二娘是位以织鞋为业的农妇,后因嫌家居太闷,游于罗浮山,在山寺中住下,经常采集山果供众寺僧充斋。一次,远在四百里外的循州山寺僧来罗浮山寺,称某日曾有仙女去彼山采摘杨梅果子。经查实那天正好是二娘采果的日子,再加之大家又不知二娘从何处采来这众多山果,便认为二娘即为循州山寺采果之仙女,从此二娘远近闻名,她也借此不再寄居山寺了。曹国舅:《宋史》中有关于曹国舅原型的文字记载:曹佾,字公伯,曹彬之孙,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晓音律,喜爱作诗,封济阳郡王,身历数朝而一帆风顺,年七十二而寿终。曹国舅和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关。因系皇室外戚,故有“国舅”之称。

11.春节的来历 篇十一

饺子在历史上最早的名字是“娇耳”,这种颇受人欢迎的食品是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至今。张仲景是东汉时期河南省南阳人。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他被人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

张仲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原来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奉献出来的这个特殊的药物叫“祛寒娇耳汤”,是总结汉代300多年临床实践而成的,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12.苏东坡,“东坡”两字的来历 篇十二

因为反对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被王安石以“用诗文谤讪新政”的罪名抓进乌台审问,世称“乌台诗案”。多亏宋朝开国皇帝规定,宋朝不许杀文人,才得以免死。但死罪免除了,罪还是要治的,于是,苏轼被贬官为黄州团练 ( 负责统领黄州这个地方的军队 )。

到黄州后,苏轼住在黄州城外一个叫东坡的地方。这里有山有水,又很清静,苏轼很喜欢这个地方,于是,苏轼就给自己起了个号叫“东坡居士”。在这里居住期间,苏轼用苏东坡的名字写了不少好文章,从此,人们开始叫他苏东坡。

知识小站

13.除夕的来历作文 篇十三

除夕转眼来临。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年货。

那么,你知道除夕的来历吗?

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怪兽叫做夕。每逢大年三十就到人间糟蹋庄稼、吃掉牛羊、危害百姓。百姓们苦不堪言但也无计可施。

有一位叫做年的兄弟在天宫中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他决定下凡间为民除害。大年三十,除夕即将来临,年从天而降,他来到夕出没的地方,站在大街上。只见大街上空荡荡的,鸦雀无声,原来,大家都躲在家里,紧闭门窗。这时,从远处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夕来了,它一边走一边发出一声声可怕的吼叫声,震得地动山摇。

人们躲在屋里瑟瑟发抖说时迟,那时快,年抽出一条红绸,朝夕挥去,夕一见红绸,吓得呆立原地,动也不动。英勇无畏的.年又拿出了鞭炮,点燃了用力扔到夕的脚下嗤鞭炮的导火线闪着亮光,嘣嘣嘣鞭炮发出一阵阵巨响,碎纸片弹飞满天,夕哪见得过这个架势,吓得撒腿就跑。

从此,夕再不敢再来滋事了。

14.元旦的来历 篇十四

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古历法之一的“阴阳历”亦称“夏历”,但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元旦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汉武帝时,才恢复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至此直至清末相沿未改。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为了“行夏历顺农历”和“从西历便统计”起见,在我国使用夏历的同时并用公历,将正月初一改称“春节”,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把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做为新年的开始。但是各国元旦来临的时间并不一样,原因是地球围着太阳公转,同时又从西向东自转,各地出现黎明、白昼、黄昏、黑夜的时刻都不相同,因此全世界“元旦”的时间不可能统一。譬如,当我们在北京时间零点新年钟声中,互相祝贺新年来临的时刻,美国华盛顿才是12月31日上午11时;英国伦敦正是12月31日下午4时;而日本东京已经是1月1日凌晨1时了,他们已经迎接过新年了。

世界上也有一些国家,不以1月1日为元旦,而是以大自然某些现象、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为依据确定元旦的日期。如埃及人把尼罗河水上涨的那一天定为元旦,称为“涨水元旦”;居住在北极圈内冰天雪地中的爱斯基摩人,由于当地终年积雪,不知春天和夏天,一年内仅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不飘雪花,他们就把雪花暂停之后,又开始飘雪花的那一天为元旦;印度的元旦定在11月之初,他们的民族传统节日“和利节”这一天为元旦;老挝的元旦定在阳历4月中旬佛历“宋干节”那一天;在叙利亚,人们把9月里月亮圆的那一天作为元旦;更有趣的是非洲乌干达,由于他们国家每六个月就有雨、旱两季,所以他们定六个月为一年,并且定在雨季到来的第一天为元旦,这样,他们一年就要过两次元旦

15.粽子的来历 篇十五

其中:成本降低额=∑[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本年单位成本) ]

成本降低率undefined

上述计算公式在教科书[1]中通常是直接列出、应用, 未作其来历的推导, 给教学、实际工作者和自学者带来不便, 造成死记硬背, 无法理解其实质, 苦涩难懂。尤其是纯产量变动“只会影响成本降低额, 而不会影响成本降低率”[2]规定, 更让初学者莫名其妙。现根据教学实践和个人的理解, 谈谈这些计算公式的来历。

实际上, 以上各计算公式是根据连环替代法的原理推导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因素分解成为:

成本降低额=∑[纯产量×产品品种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本年单位成本) ]

成本降低率undefined

(1) 纯产量。是指在产品品种结构不变情况下的产量。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任务是按计划产量计算的, 而实际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是按实际产量计算的, 当产品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不变时, 纯产量变动只会引起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增减, 成本降低率不会发生变化[3]。即纯产量变动只影响成本降低额, 不影响成本降低率。例如:有甲、乙两种可比产品, 变动前 (计划) 产量结构是2:3, 即甲产品40件、乙产品60件;假定变动后 (实际) 仍然保持2:3的结构, 只是纯产量变动, 如甲产品60件、乙产品90件。设上年单位成本甲产品为5元、乙产品为6元, 本年计划与实际单位成本均为甲产品4.50元、乙产品5.60元。则有:

纯产量变动前指标 成本降低额= (40×5+60×6) - (40×4.50+60×5.60) =44 (元)

成本降低率=44÷ (40×5+60×6) ×100%=7.8571%

纯产量变动后指标 成本降低额= (60×5+90×6) - (60×4.50+90×5.60) =66 (元)

成本降低率=66÷ (60×5+90×6) ×100%=7.8571%

可见, 甲、乙产品的单位成本、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 纯产量变动后的成本降低率与变动前相等, 并且成本降低额由变动前的44元随纯产量增长50%而增加50%, 达到66元 (即44+44×50%=66) 。

(2) 产品品种结构。是指各种产品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由于各种产品成本降低率不同, 如果成本降低率高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所占比重提高, 据以计算的平均成本降低率就高, 成本降低额就大;反之, 成本降低率和降低额就小。因此, 改变产品品种结构, 多生产成本降低率高的产品, 是提高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各种产品的实物计量单位不能直接加总, 因此在计算各种产品品种结构时, 要以上年实际单位成本为权数进行加权, 其计算公式为:

某种产品的产品结构undefined

(3) 上年单位成本。是指上年各种可比产品的实际单位成本。由于在计算可比产品成本计划降低任务和实际降低指标时, 都是以上年单位成本为基础固定, 因此它不是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因素, 在进行因素分析时不予考虑。

(4) 本年单位成本。是指本年各种可比产品的计划单位成本和实际单位成本。各种产品单位成本实际比计划多降低或升高, 必然引起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实际比计划相应的降低或升高。而且, 它是可比产品成本降低计划完成情况的主要因素, 只有企业在完成品种计划的前提下, 根据社会需要努力增加产量, 降低单位成本, 才是完成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的根本途径。

根据上述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三个因素及其关系, 测定各因素变动对成本降低额和降低率的影响程度计算公式, 按连环替代法的原理推导如下:

①计划指标:计划成本降低额=∑[纯计划产量×计划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计划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计划成本降低率undefined

②替代纯产量:

成本降低额=∑[纯实际产量×计划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计划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undefined

×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undefined[上年单位成本

undefined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

undefined

undefined

=计划成本降低率

③替代结构:

成本降低额=∑[纯实际产量×实际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undefined

④替代单位成本:

成本降低额=∑[纯实际产量×实际结构× (上年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 ]

undefined

各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纯产量变动 (②-①)

成本降低额=∑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计划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计划单位成本) ]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 (计划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 (计划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

成本降低率=计划成本降低率-计划成本降低率=0

产品品种结构变动 (③-②)

成本降低额=[∑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计划成本降低率]

成本降低率undefined计划成本降低率

undefined

单位成本变动 (④-③)

成本降低额=∑[实际产量× (上年单位成本-实际单位成本) ] -[∑ (实际产量×上年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

=∑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 (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undefined

此处结果与教科书中所列的计算公式 (见本文前表) 完全相同, 这也就是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因素分析中公式的来历。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经济系财务会计教研室编.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0.58.

[2]冯浩主编.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306.

上一篇:初三全体教师郑重宣誓下一篇:2018高一政治试题政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