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体会

2024-08-08

中医养生体会(精选10篇)

1.中医养生体会 篇一

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养生之道就是保养生命的道理和方法。中医体质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与理论,是中国医药文化之精粹。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

养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由我们的祖辈专研,学习,积累总结得来的,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通过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从而达到中医体质养生的最终目的,能够健康长寿。

中医体质养生之道的特点,是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养生,又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摄生即摄纳生命,是说自己的寿命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注意养生,便可长寿,“度百岁而去,终其天年”。如果不注意养生,就会“半百而衰,夭折而去”。人的寿命是有极限的,这是自然规律。中医体质养生顺应规律,追求长寿但不追求长生不老。我觉得在中医体质养生中随其自然便好,强求过多反而适得其反,甚至一味的追求长生不老反而会伤了自己的性命,这不是中医体质养生所推崇的。

中医体质养生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它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够做到做好的。通过学习,我总结了一些关于 中医体质养生的具体方法。 首先,强调精神方面的养生。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体质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志意和”与人群中个体的气质、性别、年龄、经历、文化思想修养等密切相关。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再者,“形劳而不倦”的锻炼身体方法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

然后,防止外邪侵害。所谓外邪,是指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及其他外伤因素等。驱除外邪,防止外邪侵犯是养生的目的,这一观点将始终贯穿于养生的整个过程中。

最后,气功是一种以呼吸的调整、身体活动的调整和意识的调整调息,调形,调心为手段,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气功在保健方面有独特的功效。它是建立在整体生命观理论基础上,通过主动的内向性运用意识活动的锻炼,改造、完美、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把自然的本能变为自觉智能的实践。故气功的锻炼,对我们在养生保健中能够起很大很有益的效果,我们在养生之时,也可以加强对气功的学习锻炼。 同时,在向老师学习养生知识后,我也为我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安排。在今后,我会注重食疗,顺时养生,顺应四时气候,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秉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宗旨,同时,避免垃圾食品,提倡有利于身体健康的养生绿色食品。我在今后也会加强体育锻炼,加强气功等运动的练习和学习,以此来炼形、炼意、炼气,使身体“形与神俱”,达到养生健康长寿的效果。

通过学习中医体质养生,我收获很多,并会从现在到今后开始坚持把这些养生的知识点用于我的生活学习中,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对中医的养生之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自己更健康长寿。

2.中医养生体会 篇二

1 疲劳乏力———气虚体质的保健法

气虚体质是指人的气力不足, 体力和精力都感到缺乏, 稍微劳作便有疲劳之感。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比较低下, 常表现为少气懒言, 语声低微, 疲倦乏力, 常自汗出, 动则尤甚, 舌淡苔白, 脉虚弱等, 常用养生保健方法如下:

1.1 饮食保健

常用的补气食物可选用小米、粳米、糯米、莜麦、扁豆、菜花、胡萝卜、香菇、豆腐、马铃薯、红薯、牛肉、兔肉、猪肝、鸡肉、鸡蛋、鲢鱼、鲨鱼、比目鱼等, 这些食物都有很好的健脾益气作用。亦可先用补气药膳调养身体。例如:人参大枣粥

配方:人参3 g, 大枣5枚, 大米60 g.

制作:大枣去核, 与人参、大米同煮为粥, 佐餐用, 可以常食之。

功效:补中益气, 适用于脾胃虚弱诸证。

1.2 药物保健

常用的补气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炙甘草、灵芝、五味子、大枣等。平时也可适当服用一些有补气功效的中成药。高血压者忌服人参、西洋参、五味子。

1.3 运动、导引保健

根据自己的体能, 可选用一些传统的健身功法, 如太极拳、太极剑、保健功等, 气功可练“六字决”中的“吹”字功, 常练可以固肾气, 壮筋骨。

2 面苍色白———血虚体质的保健法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或血的濡养功能减退出现的一些变化, 若血虚不能充养机体, 则出现面色无华、视物不明、四肢麻木、皮肤干燥等病理变化。血虚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所讲的贫血。血虚体质之人, 临床常易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 口唇淡白, 头晕眼花, 舌质淡白, 脉细无力, 妇女月经量少、延期甚至闭经等症状。

2.1 饮食保健

常用于补血的食物有黑米、芝麻、莲子、龙眼肉、荔枝、桑椹、蜂蜜、菠菜、金针菜、黑木耳、芦笋、番茄、牛奶、乌骨鸡、羊肉、猪蹄、驴肉、鹌鹑蛋、甲鱼、海参等, 也可以选用适合自己的药膳调养。例如:当归20 g、生姜20 g、羊肉500 g, 植物油、精盐、黄油, 柑橘等适量。

制作:羊肉切成块、洗净、沥干, 再用食油、黄酒、生姜加工, 焖烧5 min后, 盛入砂锅内, 加水, 再加入当归和其他佐料, 煮开, 慢炖, 直至羊肉酥烂。食时弃当归, 吃肉喝汤。

功效:温中补血, 调经止痛。对于血虚身寒、腹痛连胁、月经后期, 食之甚效。火盛者不宜。

2.2 药物保健

有补血作用的中药很多, 常用的补血中药可选用当归、阿胶、何首乌、枸杞子、白芍、熟地黄、紫河车等。

2.3 起居调摄

平常生活要规律, 适当参加运动锻炼。中医认为“久视伤血”, 养成良好的看书学习和工作的习惯, 不可劳心过度。血虚之人, 常有精神不振、失眠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因此, 要做到劳逸结合, 怡养情志、振奋精神。

3 常有虚火———阴虚体质保健法

阴虚体质, 是指常有虚火的一类体质。由于精、血、津液等物质的损耗, 阴虚不能制阳, 导致阳热相对偏盛, 机体处于虚性亢奋的一种状态, 使人适应能力减弱, 机体容易衰老。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 面红潮热, 心烦眠少, 舌红少苔、脉细数, 不耐春夏, 多喜冷饮等。

3.1 饮食保健

阴虚体质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滋阴潜阳。常选择的食物如糯米、绿豆、豆腐、甘蔗、桃子、银耳、蔬菜、水果、乌贼、龟、鳖、海参、鲍鱼、螃蟹、牛奶、牡蛎、蛤蜊、海蜇、鸭肉、猪皮等。这些食品味多甘寒性凉, 有滋补机体阴精的功效。

3.2 药物保健

阴虚当补阴。常用补阴的药物如麦门冬、石斛、沙参、玉竹、黄精、枸杞子、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玄参、桑椹、决明子、银耳、蜂王浆等, 可根据身体状况选用。

配方:枸杞子、地骨皮、甘菊、牛膝、石菖蒲、远志、生地各300 g.

制作:把上药研成细末, 炼密为丸, 如梧桐子大小, 每服30 g, 温酒送下, 日服2次。

功效:养阴安神, 聪耳明目, 乌发养颜, 延年益寿。用于肝肾阴虚, 未老先衰, 肝血不足, 头晕耳鸣, 须发早白等。

再如:将白木耳、莲子、百合、麦冬各60 g, 适量水和冰糖, 用水煨1 h左右, 每日早晚服1次, 连续服用2个月~3个月。

3.3 起居与锻炼

阴虚者, 畏热喜凉, 冬寒易过, 夏热难耐。尤其要注意“秋冬养阴”的调养原则, 居住环境宜安静, 选择坐南朝北的房子。其运动锻炼应重点调养肝肾之功, 如可经常打太极拳、八段锦、固精功、保健功、内练生津咽津的功法等。

4 火力不足———阳虚体质保健法

所谓阳虚, 是指机体阳气不足, 即俗称“火力不足”, 功能减退或衰退, 反应低下, 代谢热量不足的一种体能状态。阳气不足, 一般以脾肾阳气虚为主, 其临床表现常出现平素怕寒喜暖, 手足不温, 口淡不渴, 喜热饮食, 饮食生冷则易腹痛、腹泻, 或胃脘冷痛, 腰膝冷痛, 小便清长, 大便溏薄, 舌体胖嫩, 舌苔白滑, 脉象沉弱等。

4.1 饮食保健

阳气虚弱宜适当多吃一些温肾壮阳的食物。常用补血的食物可选用羊肉、猪肚、鸡肉、带鱼、狗肉、麻雀肉、鹿肉、黄鳝、虾 (龙虾、对虾、青虾、河虾等) , 刀豆、核桃、栗子、韭菜、茴香等, 这些食物可补五脏、添髓、强壮体质, 在饮食习惯上, 即使在盛夏也不要过食寒凉之品, 还可选用适合自己的药膳调养。例如:虫草炖老鸭

配方:核桃30 g、栗子60 g, 老雄鸭1只, 黄酒、生姜、食盐等调料适量。

制作:将老雄鸭去掉内脏, 加工冲洗干净, 放入沸水锅中略烫后捞出, 将核桃、栗子洗净后放入鸭腹内, 用线扎好, 放入大钵中, 再加入黄酒, 清水其他相关佐料, 隔水炖蒸约2个小时即可。

功效:补肾益精, 滋阴壮阳。适用于虚痨咳喘, 腰膝酸痛, 阳痿遗精, 自汗盗汗, 病后体虚等证。

4.2 药物保健

补阳的中药很多, 用于保健的常用中药可选用鹿茸、海狗肾、冬虫夏草、肉苁蓉、芩实、覆盆子、仙茅、仙灵脾、丁香等。脾胃虚弱, 可选用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及适合自己的补阳保健药方。

肾阳虚者, 可选用金匮肾气丸;脾肾两虚者可选用济生肾气丸等。

4.3 起居调摄

3.我的三字养生体会 篇三

排——每天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体排毒

最直接的,就是每天要重视观察自己的大便。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小便、汗液和打嗝等身体的排泄状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伴随着饮食和消耗,每个人的身体内必然会有不少毒素需要排出,绝不该让它们在体内发酵(例如人体内的宿便)。一个健康的人不仅是红光满面和精神抖擞,更需要身体通畅和正常的排泄,从而保持一个健康的机体。

为了满足生命的需要,我们每天都要进食一部分食品,使其在体内消化,提炼了营养和能量,多余的残留则需要排出体外。但是现实中由于不同的原因,不少人在排毒上缺乏健康的规律,致使体内的毒素不能顺畅排出。

身体里有毒素就会影响我们的健康,那么我们就要重视自身体内的毒素排除,杜绝各种毒素在身体内肆意发展。在不断地排除毒素的过程中,消除各类疾病在体内的病灶。

我建议追求健康的人们,不要腼腆,要像一些生产厂家关注自己厂家的产品一样,观察和研究自己每天的大便和小便等。同时也相应地把握好自己的饮食补养和运动。驾驭好自己身体的正常生活状态。

健康人应该每天都大便,这是人体排毒的主渠道。不然在体内已经形成粪便的毒素,会在进一步霉变板结,特别是重视宿便的不良状态,防止宿便对自身健康的威胁和干扰。我们要养成每天都可以排尽体内粪便的生活习惯,同时还要参照自己健康时的粪便状态,观察每天的粪便气味和漂浮状态。

假如我们是在家庭里的坐便器上解大便。那么正常健康的情况下的大便,应该是有呈现盘绕的圆柱体,灰黄色和正常的臭味,同时还要有在水上的漂浮性。在数量上要和我们前一天的进食量相应。

除此以外不同的季节、节气和不同的客观环境都会影响排便的时间,但自己要把握好自己的生物规律。确保自己每天健康的排出体内的大便等。

排小便时,要正确地把握其颜色、浓度、气味等,防止小便排出了人体的蛋白、血液和糖份等。这在概念上可不是排毒的范畴。

一旦发现不正常的情况,一方面要及时去医院听听大夫是怎么说的,一方面还要分析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应对。例如要补充睡眠、补充营养、加强运动等,都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补——针对自己的健康状态补充营养、补充睡眠、加强运动等

在食补方面,要结合自己身体的特殊需求进行食补。在睡眠方面,中医有“子午觉”的说法,即在中午11点到13点,晚上23点到凌晨1点这两个时间段的睡眠。这时候的睡眠是人体生物中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睡眠,所以,最好是要在这两个时间段睡觉。

一个人的每天保证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补”。因为人的适当活动可以加强身体的各项机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动——即运动

在人体健康的全过程中,运动是健康的关键。不运动,体内排毒很难排出。一个人没有一定的运动,就是吃再多的补品,也不会被身体吸收和利用,甚至还会因为消化不良,而伤害身体。

动的形式很多。动作激烈的体育运动是运动、安静的气功也是运动、躺在床上按摩也是运动。假设一个生活无法自理的人,就可以做局部运动或是做气功。

我们的祖国医学在医治各种疾病时,其实就是把握了排、补、动三个原则。它在医治病人时就是靠“排”,即“排毒”、“泄火”等;就是靠“补”,补气血等;就是靠按摩、推拿等对人体施加运动。

4.中医养生学心得体会 篇四

这学期我选修了《中医养生学概论》这门课,虽然只上了几周,却让我对中医养生学有了更多的认识。

中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时期,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和疾病、个人卫生与集体卫生的记载,这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后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不老的热烈追求者,所以炼丹术、服石法、神仙术以至房中术之类养生之书,充斥天下;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从而也推动了养生学的发展,现存有宋朝的养生著作11种,元朝的养生专著7种;明清时期的养生学著作,唯心成分日益减少,日益切合实际。明代的养生专著甚多,大多今日尚有存者。清以后,在养生学方面没有什么进展。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四时,提高人体对自然界变化的适应性调节能力。四时的气候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交替过程,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从而出现相应的变化。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人身由“神”与“形”组成。“形”指形体结构,包括五脏六腑、经络、四肢百骸等组织结构和气血津精等基本营养物质;“神”是机体生命活动及情感意识的体现,是人体精神、意识、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主宰。

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人在生活中,也应保持动、静结合。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在动中要求动静适度,“过动则伤阴,阳必偏胜,过静伤阳,阴必偏胜”。但在动静两者中首先要求动,只有如此,才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

综合调理、因人而异 也就是说婴幼儿期应注意寒暧及饮食的调理;青少年时期重在培育肾气、惜精保精以健身;中年则是身体各部分由极盛转衰的时期,所以要注意气血阴阳调补,保养得当。以防早衰,争取长寿;老年是体内气血衰弱,功能减退的时期,这阶段当重视调神、慎饮食、节房事以延缓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康,延年益寿。

在这门课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按摩和针灸。它们和拔罐、刮痧、气功、药膳等都是中医养生中特色疗法。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保健类按摩主要目的是恢复肌肉神经的活力,摆脱亚健康状态,提振精神。典型的有中式按摩,日式指压按摩,泰式按摩,足部按摩等;治疗性按摩主要是治疗一些肌肉神经的损伤,配合火罐,刮痧,艾灸等传统中医手段,经过一定得疗程,达到康复和好转的目的,目的是强调治疗后的效果,促进机体恢复的目的。典型的有中医推拿手法,整骨按摩等。休闲型按摩则主要强调对人体精神的放松。

在针灸中,针与灸是两种治疗方法。针治法是运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把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的某一(穴位),使该部位发生酸、麻、胀、重等感觉,从而产生治疗疾病的作用。灸治法是将艾绒揉成小团或长条状,点燃后放在(或靠近)人体体表的某些固定的部位,施行热熨或熏,从现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主要有 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和扶正祛邪的功效。

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针灸科选择相应的针刺手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等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

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是通过经络阴阳属性、经穴配伍和针刺手法完成的。

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

5.中医心得体会 篇五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6.有关中医理论的体会 篇六

在跟师学习过程中,有时深感自己对中医理论理解地不够全面、深入,有时并不明白老师用方遣法的实际含义,因此,林师重提了我们需要掌握的一些基本中医理论,以便我们更好地运用到临床实践去。

首先,我们中医的优势在于不治已病治未病。为了强调中医学的预防思想,即《黄帝内经》所言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林师认为单独从《素问·四时调神大论》篇的语境中拿出这么一句来谈容易让人断章取义,以为中医只能“防患于未然”,中医不治“已病”专治“未病”。显然不是这样的。中医不仅重视治“未病”,也同样重视“已病”之病的治疗。《黄帝内经》所言之“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当是指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

其次,中医还在于讲究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的,也有不辨病论治的情况。如《伤寒论》中所言的“干呕吐涎沫,吴茱萸汤主之”、“脉沉者,急温之,四逆汤主之”、“蛔厥者,乌梅丸主之”,或病人有恶心、呕吐之用生姜、半夏降逆止呕,有大便秘结之用大黄通下大便等的随症加减治疗,都是对症治疗。再如用某验方治疗某病,及针灸学上采用阿是穴治疗某处的疼痛等等,也都属不辨证论治。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中医同样有对症论治、以验方论治等不辨证论治的情况,实事求是地宣扬中医理论。

在平时的治疗中,林老师中医治病原则是虚则补之。中医治则一贯强调“虚则补之”,好象只有正气亏虚的时候才能用补药。那么正气不虚的时候有没有用补药的情况呢?其实也是有的。如《伤寒论》中的半夏泻心汤证、旋复代赭汤证、黄连汤证及柴胡桂枝汤证等等,皆并非虚证却都用了参、枣、草之补益剂组合。其用补益药的目的当不是为了补虚而是为了祛邪。意同敌我双方交战,我方兵力虽不弱,但若再增些援兵的话就更有把握战胜对方取得胜利。所以,应知即使正气不虚也可用补药,切忌“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之类的惯性思维。

最后,中医诊病原理是司外揣内 中医学讲求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于外”,故诊断疾病、辨别证候的时候一贯应用“司外揣内”、“以表知里”的方法。其实中医学还有“司内揣外”的诊病方法,只因论述较少,而不为人熟知。《灵枢·外揣》篇云:“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所谓“司内揣外”,是指根据患者已知的体内的某处病变来推测其外部当出现的症状、体征。比如说我们知道某人患有肝病,而肝位于胁部,与胆相表里,其脉弦,肝病常累及脾胃等等,由此我们就揣测他可能会有胁胀、胁痛、口苦、弦脉及一些脘腹不舒等症状,从而对这些方面特别留意,通过体内病变和外部表现的互证来更好地认识、治疗疾病。

7.眩晕的中医护理体会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医院内科2014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临床表现为严重眩晕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9~77(40.3±4.3)岁;病程5d~5个月,平均(22.3±6. 3)d。从中医角度方法,根据患者致病机制及临床症状进行分类,肝阳上亢19例(31.7%),气血亏虚17例(28.3%),肾精不足例13(21.7%),痰浊上蒙11例(18.3%)。所有患者均给予补液、安静休息、维持电解质平衡等西医常规治,并配合以中医对症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眩晕患者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的病程使得患者非常容易出现急躁情绪。对此,要针对患者的焦虑、暴躁等心理进行对症疏导。对肝阳上亢、情绪波动大的患者,治疗和护理中要态度和蔼、语言温和、操作轻柔,尽量减少对其情绪的刺激。对病情较长,易动怒患者详细介绍眩晕的主要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告知平和心态能缓解眩晕症状。

1.2.2 专科护理:

住院治疗期间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记录眩晕的发作时间、次数及程度,每天观察舌质、脉象、舌苔及血压变化情况1次,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情况。严重眩晕者应避免剧烈活动,进行卧床休养。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避免旋转、深低头等动作,嘱患者睡眠要充足,劳逸结合。

1.2.3中医辨证施护:(1)肝阳上亢:中医病理为气郁化火,风阳升动,导致肝失所养,肾阴亏虚。临床主要表现为易怒、失眠多梦、面红耳赤,舌质红且苔黄。护理时要注意保持病房安静,光线宜稍暗,凉爽通风。配合以按摩、针刺治疗,每天针刺合谷、风池、太冲、三阴交等穴位,以疏肝通络,平肝潜阳。(2)气血亏虚:病理为疾病迁延不治,气血耗伤,或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面色萎黄、神色疲倦,舌质淡,脉细弱,活动时症状加重。护理方面以健脾胃、养血补气为主。病室要温暖,光线宜柔和,嘱患者注意保暖,预防感冒,注意休养,避免疲劳。待症状缓解后可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睡前坚持用热水泡双足,双手按摩涌泉穴,以促进气血畅行。取耳背心、穴心、肾、耳背肾等耳穴压丸,以强心气补心血[1]。(3)肾精不足:致病机制为先天不足、老年肾亏或劳累过度,导致生髓不足、肾精亏耗,不能上充于脑[2]。临床表现为:精神不振、健忘、失眠多梦、耳鸣、遗精等。阴虚者舌质发红,脉弦数;阳虚者,四肢冰冷、恶寒畏冷,舌质淡,脉无力。临床护理方面应当保持病房通风、采光良好,患者适当进行太极拳、散步、慢跑、气功等运动,以不引起劳累为限度。服用中药汤剂时,阴虚者宜温服,阳虚者宜热服。每天双手搓双腰部,按摩足三里穴。(4)痰浊上蒙:致病机制为喜食肥甘导致脾胃损伤,以致水谷不化精微,湿聚生痰,痰湿交阻,则清阳不开,浊阴不降[3]。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苔白腻。护理时注意病房宜干燥,避免噪音刺激。症状严重时患者应卧床休养,注意进行呕吐护理,肥胖者应改变喜食甜腻食物的饮食习惯,并适度减肥。温服中药汤剂,恶心呕吐者应分量多次服用。针刺丰隆、内关等穴。

1.2.4 饮食护理:

治疗期间给予清淡、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产品、水果等,忌食油腻、辛辣、生冷饮食,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在药物治疗中可对症配合以相应食疗,即:风阳上扰者多食潜阳滋阴食物,如凉拌芹菜、拌海蜇皮、香菇等,忌食动物内脏。气血亏虚者饮食上以补气养血为主,多食血肉之物,如各种肉类、鱼等,多吃红枣、枸杞、蜂蜜、桂圆、党参等补气补血食物,但不能过于肥腻,否则会不利于消化。肾精不足者多食益肾滋阴类食物,如山药、红枣、动物内脏等,心烦热者可常用麦冬、菊花、甘草等泡饮。痰浊上蒙者饮食以利脾健湿为主,多吃冬瓜、荷叶粥、红小豆、玉米汤、茯苓饼等,忌食肥腻、荤腥之物,注意控制食量,禁烟禁酒。

1.2.5 出院宣教:

出院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宣教,告知患者应当注意避风寒,防外邪,合理膳食,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来增强体质。对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继续进行对症治疗,坚持长期服药。夏天应避免强光刺激,不可进行高空作业等,如病症严重应当及时来院复诊。

2 结果

本组60例患者住院治疗7~32(16.3±2.8)d,经过系统的中西医对症治疗及中医辨证护理后,直至出院时41例症状全部消失,12例明显改善,7例略有减轻。经1~7个月随访,41例患者症状均全部消失,19例症状改善或减轻,其中出院后1个月内消失7例,2~3个月内消失8例,4~6个月内消失3例,7个月内消失1例。

3 讨论

眩晕是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常见疾病的主观症状之一,常规西医治疗在急性发作期内效果显著,但远期效果并不理想,且受基础疾病不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医辨证施治联合西医常规疗法被广泛应用到眩晕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本组60例眩晕患者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41例,出院随访1~7个月,其余19例患者症状均消失。提示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根据不同症候特点进行对症中医辨证护理,并将其贯穿到治疗全程,对促进患者康复、预防复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重视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肖菊芳.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3):480-481.

[2]李文霞.浅谈眩晕的辨证施护[J].中外健康文摘,2011,14(33):148.

8.我老来养生的两点体会 篇八

首先,掌握生命的主动权。无论何时何地、顺境逆境,念好自己这本经,把健康的金钥匙——理性的心理平衡,握在自己手中,知足常乐。我和老伴退休后,她喜欢闹市环境,我依恋田园生活,有时南昌、上海两地走走。可是,时间呆久了又思乡心切,悄悄哼起《流浪者之歌》。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思考,才恍然大悟,适应和不适应,迷恋田园又向往闹市,这才是人生!故美其名曰:“留恒(丰)田园美,思源归故里(老家亲和乡下);住沪享小康,在昌天伦乐。”面对现实,调整心态,相互谅解,互相照顾,各得其乐,心理平衡了,烦恼也就少多了。

第二,养生之道,千道万道各有各的道,贵在联系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从养生民谚中悟出适合自身的几道。从一些生活细节做起,持之以恒,必见奇效。人到老年身体功能衰退,有时出现不适,我一般同知心老友聊聊,从心理、气象、饮食、活动上寻养生之道。譬如,勤劳运动,健康长寿;运动是一种对生命永远有效的保健药。在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基础上,无论春夏秋冬,我一直坚持晨醒睡前做自己改编的床上“八段锦”。每天早上,醒来“八段锦”,下床一杯水(冬温夏凉),然后去排便,冷水洗脸,点炉子,煮自备的五谷杂粮八宝粥,打扫院子……开始忙而有序的生活,在门前屋后的瓜果地里干点活。下午四点半走出大院快步健身,天气好邀老友带上相机,骑自行车寄情于山水。傍晚,拉拉二胡老调重弹。若住南昌、上海则以书报为友,树木为伍,同日记谈心,闹中取静。总之,每天把一些家务劳动,三餐合理膳食,健步强身为硬件,读书看报笔耕当软件。常言道,习惯成自然,就这样平淡无奇地过着。

孙子在南昌市松柏小学读五年级时,他的一篇作文《我最敬佩的人》写我,居然受到老师好评。作文开门见山:“要说在家庭成员中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会说是我爷爷。爷爷有三种好习惯令我敬佩。”接着分“一是勤快,二是注意身体健康,三是关心他人”三段说明。在注意身体健康这段,他列举了我一些生活习惯后,大为感慨:“难怪爷爷快70岁了,虽然满头银发,但仍然耳聪目明,牙未松,走如风,身体还那么硬朗。”我真没想到,孙子对我的退休生活观察得这般细致,概括得如此有条理。

莫凭药品广告乱服药 眼下打开电视机和广播,翻开杂志和报纸,你会看到扑面而来的药品广告。而当前有些老年人服药往往跟着广告走,动不动就说是广告上说的。

9.中医见习心得体会 篇九

有一个急腹症的患者,痛的满地打滚,杜冷丁上也毫无作用,于是请中医科会诊。我和师兄同去的,见患者痛苦难忍,于是先取四关穴加人中,患者痛苦立马减轻,可以平静地躺在床上,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这样的病例太多了,不胜枚举。总之,在医院针灸室实习的一个月里,我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博大精深”。除此之外,我也深刻体会到什么叫无助!

有一个26岁的姑娘,精神分裂。因此不能工作,不能继续读研。整日向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非要其回答,回答错误或者不回答,都会对其母拳脚相加,其母不堪折磨,带其四处求医。心身科所开的病因副作用太大,拒绝服用。而所有费用均来自其母可怜的退休金。同时,该患者有疑病症,经常怀疑自己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因为多地求医无效,而轻信一家私人诊所的承诺,数天花掉1万余元积蓄,结果可想而知,毫无疗效,且家财散尽。老人是哭着给我讲完这段血泪史的。我建议她们去找一位老师做个心理治疗。经过一番波折,终于见到了那位老师,两个小时的心理治疗,有一定的帮助。至少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晰的。她对我说,以前扎针是不会有痛觉的,现在已经有了,以前脑袋整个都痛,现在疼痛有范围已经缩小了。目前她仍在针灸治疗中,但情况已经好多了。在此也祝愿她早日康复,尽早施展自己的才华。

从医院回来的这几天里,我已经用自己所学的针灸知识,帮忙亲戚朋友减轻痛苦,并且都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同时,大家对我的认可度也提的很高。因为在医院经常给患者贴耳针,所以对耳诊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医康复实习心得中医康复实习心得。通过看耳朵,大概判断出对方有哪方面的问题,并且准确率比较高。也因此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同时,也体会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乐趣。在临床中,更容易发现问题,同时也更乐于对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学到了我过去几个月里也学不到,也学不完的东西。在与病人的接触当中,也充分体会到患者的无助与医生的无奈。在医院,我们是医患关系。而出了院门,大多数患者还是愿意和我们成为朋友的。因为信任,也因为情之所至。在行医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把患者当做一个出了故障的机器,哪不好修哪,其他的一概不管不问。患者都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我们要尽可能去体谅他们。这样才能更好地取得患者的配合,更好的治疗。同时也给彼此一个好心情。

与我同在针灸室的一位师兄是正统的中医学校出身,有这深厚的中医情节,对中医刻苦钻研。也因此,从他那学到了好多。但我们在一起更多的是争执,因为我是西医临床出身,与他是中医临床。我们来自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尽管我对中医的学习比较浅薄,但能较好的认识中西医的优劣。他只呆在自己的体系中,不愿意接受西医西药。在我看来,不管中医西医,只要能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解除病人的痛苦就行。而如今,大中医主义和大西医主义者大有人在。中西医结合,肯定能走一个艳阳天来。我能欣然接受中医的各种方法,因为它有效,简单,为何不学不用呢?

在实习中,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那就是医疗事故。在针灸室就诊的一个2岁小男孩,因为一次肌肉注射而导致右侧坐骨神经损伤。而直到他们来这里就诊,才意识到这次事故是因为在当地卫生室的肌肉注射所致的。这是当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医疗事故,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故也层出不穷,不时会有漏拨针的事故,还好没有给患者带来大的伤害,一旦出了问题,我们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我们感谢患者的宽容,但毕竟这是我们的失误,我们不可能每次都得到患者的宽容,也不能期望每次都有惊无险。身为医者,就必须有一个细致的心。是人都是会犯错误的,可医生不该犯错误!

为期一个月的实习结束了,一个暑假也几乎都在医院耗光了。我为不能见更多的同学朋友,到更多的景点玩而遗憾,我也为在后几天蹭饭日子而脸红。但我更为这满载的收获而兴奋。中医的神奇令我向往,痴醉中医康复实习心得实习报告。但新的学期开始后,我又要回到西医临床的学习中。就向老师那样,必须有扎实的西医功底,才能更准确的把握每一个患者的情况。我们要治病,但我们更不能延误病情。不盲目治疗,为每一个患者负责,这才是一个医者的担当。像老师常说的那句:我们是医生,不是神仙

不是所有的病我们都能治,我只治我有把握的。

10.西医学习中医心得体会 篇十

--结合戴恩来老师的讲课回顾中西医结合理论在神经内 科的学习中的运用的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导论》,顾名思义,即在学习中西医结合这一体系医学之前所要学习的一门具有指导价值的课程。从“导论”二字来看,就是引导,指导我们中西医专业的学生去怎样很好的了解、学习、领会和创新中西医结合这一年轻的医学领域。

所以,作为这一门课程的讲师戴恩来老师就在第一节课问到我们一个问题,我记忆尤为深刻:“中医、西医到底能不能结合?”问题一出我们陷入深思,随后大家有踊跃发言,各执观点。最后,经过大家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戴老师很肯定的说:“能”,并且给了我们三点理由:

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最根本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治病救人,所以能够结合;

二、自从有了中西医结合观点的提出以及临床应用,虽然有反对的声音,但是现在还依然存在,那就必然适应时代的发展,也是未来中医发展的趋势,所以能够结合;

三、中医、西医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只有相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所以能够结合。这三个理由清晰地阐述了中西医结合体系存在的必然性,还进一步给我们展示了中西医结合的稳定性,以及中西医结合的无限创新性。从中,我们也坚定了学习中西医结合知识的信心与决心。

我的专业是中西医结合,研究方向是神经内科。在有幸就读甘肃中医学院之前就在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的神经内科进行5个多月的学习,虽然时间不长,但是学习的专业知识很是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在学习了戴老师的《中西医结合导论》

后原先学到的知识在头脑中渐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深深体会到“醍醐灌顶”的明快感。

回顾5个月的实习期间,遇到各种的患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人。首先在门诊诊疗当中就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即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西医治疗的普遍性相结合。

例如,有一名患者,女性,74岁,有子女陪同而来,一进门诊房门看见坐诊医生就抑制不住嘤嘤啼哭,难以抑制,观其形体消瘦,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扶其坐下后,稍加安慰哭泣渐止,自述1年多来心情烦躁,心中时感压抑难耐喜哭,难以入眠且早醒,每日睡眠不足4小时,食欲减退,常与老伴争吵。(叙述中呜咽不止),后坐诊医生观其舌象淡暗无光,边有齿痕;脉弦而滞。而后让患者经行心理ct的检测。后根据检测结果得出病人为西医诊断:焦虑抑郁状态;中医诊断:郁病-肝气郁,脾气虚。西药给予黛力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治疗焦虑抑郁状态,右旋佐匹克隆治疗患者失眠;中药给予疏肝解郁,健脾利湿方药。结合上课所讲内容,中医根据望闻问切后辩证分析得出结论进行调节,并在询问病史的过程中详细问到患者的日常生活与人际交往,这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西医对症治疗,在对病人进行疏肝健脾的调解过程中,利用西药对病人的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经行改善。从诊断到治疗,到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

住院病人中,影响尤为深刻的是一个患有“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患者,女性,53岁,入院时距发病已将近8个月,病人及家属一再强调:住院旨在恢复四肢的功能。入院见:病人坐轮椅推入病房,双下肢无力体格检查肌力3级,可缓慢行走但持续时间不长,双上肢肌力体格检查3级,双手不能进行精细活动,并呈明

显的“猿掌”(大、小鱼际肌萎缩明显)。根据患者之前在他院的住院病历,患者处于吉兰-巴雷综合征恢复期,中医辨证为萎病-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西医治疗以静点营养神经的药物,肌注皮质激素类药物;中医治疗辨证论治,认识到处于恢复期的后期,肌肉血管失去神经营养。主要表现为四肢痿废不起、肌肉瘦削、皮肤干燥、麻木不仁。故老师治予以中药方剂(未记)以补虚为主,益肝肾、强筋骨,使元气来复,精旺血生,四末得养,痿废渐起。并辅以针灸治疗,且与合谷穴注射激素以濡养经络,利筋骨,并进行康复治疗。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并不常见,其发病急,进展快,所以在疾病的急性期西医的作用较之中医为重,临床的治疗效果明显。但是,来势迅猛,传变迅速的疾病,对病人的愈后影响重大,所以,中医的作用在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恢复期就尤为重要。本病例中,患者入院就诊时已经处于1年后,即疾病的恢复期,在进行西医的治疗的情况下,中医的治疗就可以系统的进行。查资料以及根据住院部老师的讲解,本病的恢复期湿热之邪已去,气血亏虚之象渐显,气弱不能行血,血虚风燥,瘀血由生,筋脉失养更为明显,故以补阳还五汤加减,益气活血、祛风润燥,使气旺血行,促其尽快康复。中医用药可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通络。时间间隔更长的患者可于恢复晚期(晚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这里尤为深刻的是穴位注射的治疗,将西医的药物直接注入穴位之中,即是很好的利用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中医经络学的中强调经络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住院部老师注射的激素在中医中相当于益气养精的补益剂,注射到经络上的穴位之中,不仅可以治疗局部的病症,还可以循经治疗本经的病症。在治疗的过程中强调饮食的营养,以及康复治疗,即是体现了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临床的实习期间,经常性的会遇到一些“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的病人,年龄各异,男女都有,在询问病史的时候,门诊老师都会多次确认发病的时间,然后进行辨证治疗。其中有一种情况,对于刚刚发病的病人,一般在发病后的1至7天后再进行针灸治疗,我一直不是很了解,并且总是认为对于感受风邪的病人,发病的开始进行针灸的施治效果岂不是更明显,对于患者的康复及生活影响也会更小?但是请教带教老师后,也只是得到这样模糊的答案:本病的发病早期属于危急时期,还有发展的可能,不宜针灸。即使这样解释还是不能消除我的疑虑,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进行学习后,我查阅资料和自我见解认为;

1、面神经炎引起的口眼歪斜,既然是为炎症,急性期给予针灸有可能会引起面部神经的水肿从而加重疾病的恶化,但是并不是不可以针灸,针灸施治离穴不离经,可以采用针灸的远端治疗的原则,进行远端针灸,一样可以起到治疗本病的作用;

2、急性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此时脉络空虚,正不胜邪,局部取穴易伤正气,导致虚者更虚!邪实更盛的局面,因此针刺治疗面瘫并非越早越好(宋·赵估.《圣济总录》)。

枢纽。

正如《中西医结合导论》中所写的那样“中医、西医,二者结合不仅是科学研究方法的典型,也是促进整体医学发展、成熟,得以实现的中药途径和方法。最后,中西医结合也将从今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发展”。篇二: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总结

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总结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09]22号文)精神,充实壮大中西医结合队伍,加强中西医结合团队建设,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根据区域规划,制订了全市中医药发展计划,扶持部分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医院。为了储备相关中西医结合人才,根据xx市卫生局《关于同意xx举办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的批复》,xx卫生局、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xx医院承办了“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目前,培训班已顺利完成学习计划,即将结业,就本期在职培训班总结如下:

本期培训班由xx市卫生局统一领导,对教学过程和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与评估;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与xx医院共同负责培训计划的制定、落实及组织管理;有发展中西医结合工作的规划与支撑条件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内具有西医临床医学本科(含)以上学历、担任中级(含)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在职医师可申请参加,xx市卫生局组织专家统一对申请者进行笔试和面试,择优录取,目标是培养一支热爱中西医结合事业,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诊疗方法,应用中西医结合技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发展的高级西学中人才队伍。

xx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在xx卫校举行了隆重的开班典礼。会议由xx医院院长兼宝山分院院长主持,xx副区长xx同志、xx大学副校长xx同志、xx卫生局党委书记xx同志、xx卫生局中医传承发展处副处长xx同志、xx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xx同志、xx曙光医院党委书记xx同志、xx医院宝山分院党委书记xx同志等应邀到会并作了重要讲话。

在职培训班采取“面授与自学相结合,跟师与临诊相结合”等多种学习方式,提倡学员独立思考、启发交流、教学相长的精神。本着“补缺提高、学以致用”的主旨。培训班为期二年,第一阶段:集中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医古文、方剂学及内、外、妇、儿小讲课等,总学时600学时,主要安排在业余时间集中面授、结合自学的学习方式;第二阶段:每周进行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的学习及安排中医学术讲座,结合学员的专科方向,推荐其跟师临床侍诊学习,临床跟师时间为3-4个月工作时间,同时总结跟师心得、学习体会,撰写论文。

专门编写了授课教材,内容生动而通俗,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员的好评。

理论课程结束后,学员进行了中期汇报和拜师会,对理论阶段的学习进行了小结,并进行跟师前的拜师大会。

第二阶段临床跟师学习,在xx医院的配合下,聘请了15位具有副高或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具有丰富临床带教经验的一线医生为带教老师,同时广泛征询了学员的意见,尽可能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将临床实习工作做好,使学员在临床实习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学员们师从名中医,理论联合实际,使自己的医德更高尚、基础更扎实、领悟更深刻。学员体会到作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必须有:

1、较高的悟性。“悟性”多指医家的感悟、意会与灵感,“医者意也”是对中医悟性的高度概括。要有悟性,这里有一个“我要学”和“要我学”,是不是设身处地的为病人着想,迫切想解决病人痛苦的问题。没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敬业精神,专业技术就不可能达到精湛的水平。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助于提高悟性。

2、主动学习、扑捉灵感。跟师学习提供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可以和老师零距离接触交谈,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研究课题、一个好文章。

3、持之以恒、开拓创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继承好老师的经验,必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追求,不断总结老师经验,开展科研,开拓创新,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经验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带教老师的人格魅力,精纯的医术,对中医事业的执着,对学生的关爱,都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员们纷纷表示跟师学习是从医生涯中难得的契机,我一定会谨记恩师的教导,业习歧黄,精勤不倦。以“医德兼备,以德为先”的道理严格要求自己,为祖国医学的继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理论课学习和临床实习期中,学员们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学习之中。他们勤奋好学,不顾路程遥远、工作繁忙等诸多困难,自始至终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学习,并提出了不少合理化的建议,对此老师们给了他们很高的评价和肯定。在学习过程中学员与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学员聘请任课老师做他们撰写论文的指导或临床课题的顾问,老师也欣然应允。

在教学管理上,安排第三方作为专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教务管理,在生活上尽可能给学员提供方便,只要他们有困难,尽力帮他们解决,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安排客饭、班车等。在教学中,从严考勤制度,要求出勤率须保证70%以上,通过第三方管理,所有学员出勤率达到95%以上,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每门课程,学员均需做好读书笔记,理论学习期间每月完成一篇学习笔记,跟师侍诊期间每季度完成一篇跟师心得或中医学习体会,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书面考核,只有严格的制度,才能使学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中有更多的得益。平时采取抽查、考核、结业考核等考核形式,定期抽查考勤记录、学习笔记、读书心得、讲座笔记及跟师记录等内容。每学年进行一次综合考核,其中第一学年主要为中医基础理论的笔试和读书笔记、学习心得等内容;第二学年主要为跟师记录、跟师体会心得以及中医学术论文等内容。学习结束后进行终期评估,包括跟师学习记录、心得体会、导师经验总结、临诊医案、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论文等内容。

通过两年的学习,xx位学员发表了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论文,免于论文答辩,另外xx位学员顺利通过由xx名教授任答辩专家的论文答辩,共xx位学员获得《西学中在职培训班合格证书》。

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班在开班的准备阶段和办班期间,自始至终得到了xx中医药发展办公室、xx大学、xx区政府、xx区卫生局等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关心,还有xx医院领导的配合和帮助,使得该班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在此,向各位领导和同仁表示感谢!篇三:西医学中医的感想体会

西医学中医的体会

检验科 刘长德

为了医院将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医院将从一个二级综合性医院转型为三级中西医结合民族医院,并在回医药的开发以及理论的形成上发挥独特的引领作用。为实现并迎接这个转变,我们全体医务工作者参加了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西学中班。通过半年的学习,自己对中医药的理论和内涵有个进一步的了解,也从另一个视角审视西医的理论体系,并将二者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极大提升了自己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体会很深。现就学习心得作一小结。

一、中医学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与医学实践的有机结合。

中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由于文字未兴,这些知识只能依靠师承口授,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这些书籍,起到了总结前人经验并流传和推广的作用。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贡献。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称为“本草”。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流行已较多,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亡佚,无可查考。现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称为《神农本草经》,著者不详,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医家修订前人著作而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动、植、矿三类,共365 种,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了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可说是汉以前我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将《神农本草经》整理补充,著成《本草经集注》一书,其中增加了汉魏以下名医所用药物365种,称为《名医别录》。每药之下不但对原有的性味、功能与主治有所补充,并增加了产地、采集时间和加工方法等,大大丰富了《神农本草经》的内容。

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外交通日益频繁,应形势

需要,政府指派李绩等人主持增修陶氏所注本草经,称为“唐本草”后又命苏敬等重加修正,增药114种,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称为《新修本草》或外国药物陆续输入,药物品种日见增加。为了适《唐新本草》,此书由当时的政府修订和颁行,所以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这部本草载药844种,并附有药物图谱,开创了我国本草著作图文对照的先例,不但对我国药物学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且不久即流传国外,对世界医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上所述是我国古代药物知识的三次总结,以后每隔一定时期,由于药物知识的不断丰富,便有新的总结出现。如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都是总结性的。到了北宋后期,蜀医唐慎微编成了《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他将《嘉祐补注本草》与《图经本草》合并,增药500多种,井收集了医家和民间的许多单方验方,补充了经史文献中得来的大量药物资料,使得此书内容更为充

实,体例亦较完备,曾由政府派人修订三次,加上了“大观”、“政和”、“绍兴”的年号,作为官书刊行。明代的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在《证类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彻底的修订,“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编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本草巨著——《本草纲目》于李时珍死后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首次刊行。此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个。

这一时期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医最后形成一个比较完整、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即形成一个从生理到病理、从病理到药理、从诊断到治疗、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结构,其主要标志就是辨证论治原则的普遍实施。这一成就是明代学者在总结宋金元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其成熟时期和近代西医理论形成时期,即从哈维到魏尔肖的时期大致相当。第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天花接种的发明,显示了我国在传染病领域的独特成就。其临床成效大大超过了抗生素和牛痘接种发明以前的近代西医。第三,外科、妇科、儿科、眼科、五官科等也都贯彻了辨证论治原则,显示了中医在这些领域的特殊疗效。

中医药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 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对世界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中西医理论体系的异同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在不同哲学思

想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发展成不同的医学体系。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

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中医学是宏观整体医学,西医学是微观分析医学。对人体的认识上,西医学认为人体是各组织器官组合而成的,整体等于部分之和,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组织器官都不能脱离整体存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在诊断上,西医学重视局部改变,强调实验室指标变化,突出机器的作用;中医学重视整体反应,强调医患结合,突出四诊合参、无创诊断。在治疗上,西医学强调对抗,如抗菌、消炎??等等;中医学重视“调和”,调整阴阳、调和气血??等等。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

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沦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

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经络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三、中医学的现状的思考

1.中医理论中存在着西医所没有的本体论知识,如气血经络,还有特殊的宏观规律,如经络体表联系规律、经络脏腑联系规律等等,这些内容都没有被现代科学阐述清楚。

2.在临床方面,医院管理、医师资格准入,甚至论文评选、医疗事故鉴定上,用现代医学的标准评判中医学,使原本颇成体系的中医学理论和诊疗经验被肢解破碎,丢掉的恰恰是中医药学的特长。

3.在科研方面,由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用研究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标准而不是按照中医学自身的规律去研究中医,脱离了中医学的本质,阻碍了中医学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导致了中医特色丧失。4.在教育方面,用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方法培养中医人才,使得真正能够按照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把中医理论应用于临床的中医人员越来越少,中医学术后继乏人的形势已经显露。目前国内中医院校和西医篇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眼周疾病心得体会

[摘要]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内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制成眼护系列治疗眼周疾患汗管瘤、黑眼圈、眼袋、眼角皱纹50例效果显著。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汗管瘤 眼袋 眼角皱纹 黑眼圈

一、临床资料

选择病例50例,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3个月至4年。其中汗管瘤10例,单纯眼角皱纹3例、黑眼圈15例、眼袋10例,汗管瘤合并眼袋3例,黑眼圈合并眼袋7例,眼袋合并眼角皱纹2例。其中8例长期使用含铅、汞或油腻眼霜,2例长期将不易吸收的面霜涂于眼部,4例汗管瘤患者有3例高血脂病史,1例胆囊炎,1例由于工作经常上网熬夜,其它无明显原因。所有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易疲劳、睡眠不足、多梦、腰膝酸软或伴有急燥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有块。

二、治疗方案

在我的美容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中医中药结合针灸内调脏腑、经络、气血以治本,外用眼护系列以治标。

(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例汗管瘤患者定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型。1、2、3、口服中药补肝肾阴、化痰软坚散结。配合神针点破较厚处,个别汗管瘤结痂脱落。

外用汗管瘤眼霜配合美容院护理。

(二)将其余患者定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型。

1、2、口服中药补肝肾阴、清肝泻火。配合点穴精油,选取眼周穴位轻揉点按轻起。

穴位:印堂、睛明、太阳、四白、乘泣、瞳子髎

丝竹空、鱼腰、攒竹。3、4、5、配眼护系列按摩膏按摩,要轻拉,提眼角、提眉等手法。用平刺法、挂针法,针灸眼部皱纹留针30分钟。将眼膜薄薄涂于上、下眼睑盖面巾纸后加敷倒膜20分钟。

三、治疗观察

1、汗管瘤患者分三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5天,第1疗程眼周汗管瘤颗粒有平滑消退,第2疗程汗管瘤基本消除,第3疗程治愈,睡眠差、多汗、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2、眼袋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眼袋明显消退,眼袋胀鼓消除70%,面色由青转红润,眼红,眼干等症状消失,伴有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黑眼圈消失, 皱纹多数消失仅个别变浅。

3、单纯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效果显著,黑眼圈的患者只有1名效果不明显其余都治愈,眼角有皱纹的患者皱纹消失。

四、观察结果 治愈82.3% 显效96.7% 有效100%

上一篇:白蛇传的爱情传说故事下一篇:韩国的反腐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