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指导意见》有感(精选8篇)
1.学习《指导意见》有感 篇一
小学暑假学习生活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经过一学期的校园生活,学生们终于迎来盼望已久的暑假。然而,大部分家长还是担心即将到来的假期会让孩子变得懒散,更多的家长希望假期里让孩子能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鉴于学生、家长的需求,本着以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为目标,立足于更好的实现家校合作,本着关注学生的校外生活,丰富人生阅历、锻造优秀品质、生成个性智慧、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本学期我们将在学生暑假作业的设置与布置上力争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自主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学与玩相结合的原则,让孩子能在玩中学,学中悟。
二、主要活动内容
(一)暑假手抄报特色作业设计具体内容
1、设计主题:“暑假梦,快乐行”。
2、作品要求:
(1)手抄报必须围绕“暑假梦,快乐行”这一主题,根据主题进行材料搜集和版面设计,内容可以是自己在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可以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在暑假里的感悟、收获„„内容要求健康向上,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2)手抄报版面整洁,设计规范,布局合理,色调和谐,活泼新颖,富有创意。
(3)手抄报统一用A4大小的纸张,版头注明班级和姓名。每幅作品均要求以单面的形式出现。
(二)暑假阅读及相关作业
1、读书: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童话集《稻草人》、《世界上下五千年》、《森林报》等、海明威《老人与海》、《希腊神话》、《青鸟》、阅读其他小英雄的故事等、国学经典名著《论语》、《大学》《中庸》等。鼓励孩子至少阅读3本。
2、完成《读书卡》
(三)写一手好字
在炎热的夏天,心浮气躁。拿起笔,打开司马彦字贴,练练字。心静自然凉!天天坚持,开学时,你会让老师、同学刮目相看的!
请同学们在假期中找几篇最喜欢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然后把它们工整、规范地写在练字纸上。
(四)合理看电视
看电视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但是同学们一定要合理科学,有节制的看电视。请同学们收看中央一台的《新闻联播》和中央十台的科教栏目,并做好相关的记录。
(五)寻找最美莱州人
什么样的人最美呢?走进中华魂系列读本,从一个个鲜活的优秀人物身上,我读懂了:具有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最美;具有孝心感天动地的人最美;危急关头能够将生的希望留给他人的人最美;关心我们健康成长的伟大母爱最美„„他们,或许站在远处,用疼爱的目光关注着我们快乐成长;或许悄无声息地陪在我们的身边,用温暖和力量为我们鼓起人生前进的风帆。这是一个美的时代,更是需要弘扬美的时代!就让我们来发现并感受身边这些美吧!让我们去寻找发现最美的莱州人并做好相关记录。
(六)少年儿童平安行动
为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继续深化“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增强少年儿童自我保护能力,保护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针对目前少年儿童面临的各种安全隐患(交通安全、防溺水安全、用电安全、用火安全、科学上网安全、社会公德教育、防拐骗安全教育等),以及安全教育不足的现象,请同学们自行查找这几方面的相关知识,完成三份手抄报、一份剪报(A4纸)
最后,祝同学们假期快乐,身体健康,合家幸福,共度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
2.学习《指导意见》有感 篇二
(一) 针对近年来一些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新职工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突出的情况, 《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 (国发【2010】10号)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 (国办发【2010】4号) 明确要求, 各城市特别是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 要加快发展和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 以逐步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为了落实国务院的部署, 全面加快和健康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江苏、福建、广东、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省市积极探索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向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小户型、适当租金的住房, 改善了居住条件, 引导了合理的住房消费预期, 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总结这些地方好的做法和借鉴国外公共住房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研究起草了《指导意见》。经国务院同意, 由七部门联合印发实施。
二、关于总体要求和政策措施
(二) 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是继党中央、国务院在提出大力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 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之后, 为解决城市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而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这对于增加住房供给, 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完善住房供应体系, 解决目前我国不同收入群体住房问题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指导意见》的要求, 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
(三) 这次《指导意见》对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对象讲得很明确, 那就是“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请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供应范围和条件。
(四) 总结各地经验, 为了加快和健康发展公共租赁住房, 《指导意见》提出了“政府组织、社会参与, 因地制宜、分别决策,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尤其是明确提出了“要充分调动各类企业和其他机构投资和经营公共租赁住房的积极性”, “多渠道筹集”公共租赁住房。也即在政府主导下实行市场运作模式。这是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确定的一项新的重要的政策措施, 各地要勇于实践。
(五) 《指导意见》从土地、财税和信贷等方面提出了支持公共租赁住房发展的原则性的政策。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和银监会将根据各自的职能尽快细化相关措施。
(六) 为规范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管理, 《指导意见》对公共租赁住房的房源筹集、准入审核、租赁管理等做出了规定。这是在总结各地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做出的规定, 也是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管理要注意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有的地区对经济适用住房实行了租售并举的政策, 有的地区建设了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农民工公寓等, 这些政策和做法, 原则上要按《指导意见》的规定来规范。
(七)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中央将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将于近期下达对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的补助资金。
三、关于组织实施
(八) 《指导意见》要求, 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实行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市县人民政府抓落实的责任制。各地区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精心组织, 加快推进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住房城乡建设部商各地确定的今年建设37万套 (间) 公共租赁住房的任务, 已经纳入与地方签署的今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 要坚决完成。住房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等部门将把公共租赁住房建设纳入对地方考核问责范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 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切实做到规划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供地到位、监管到位和分配公平, 确保公共租赁住房工作顺利实施。同时要注意加强公共租赁住房质量管理和租后管理。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积极、主动会同和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指导意见》。
(九) 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2010-2012年包括公共租赁住房在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今年7月底前将向社会公布。各地区要制订具体落实计划。
3.《指导意见》亮点速读 篇三
国企改革重要性。改革千头万绪,重要性才是政策得以实施的保证。过去这些年,口号式的内容我们见得不少,就像中国的资本市场,在过去几个月的后救市时代,几乎每一天我们都在翘首期盼政府明确对资本市场的定位,只是很可惜,一直没见到。国企改革不存在这个问题,它被明确升华为“中国梦”—《指导意见》开篇着重强调了国有企业的重要作用和国企改革的关键性,在推动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国有企业都肩负重大历史使命和责任。
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否意味着党委负责制?过去一段时间,市场上广为流传一种说法:国企改革加强党的领导意味着全面恢复党委负责制。如今,我们可以确认,该传言理解并不准确。文件第三大点详细描述了国企改革的整体目标,一共四大要素:完成公司制改革、完善监督制度、提升国资配置效率、党建全面加速。什么是公司制改革?主要包括两方面。混合所有制加法人治理结构。大家对混合所有制的理解应该很到位,无需赘言。什么是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由四方面构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其中股东会是所有者,董事会是公司的决策机构。强调法人治理结构意味着董事会负责制的方向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在此原则下,如何理解加强党的领导?文件一共提及两个要点:反腐倡廉以及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反腐倡廉容易理解,国企中的反腐败工作归党口负责,从前没有质疑,今后质疑也不大。关键是党组织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更加巩固。要理解这句话,需要翻看《光明日报》4月22日的一篇文章,名为《党组织在国企法人治理结构中的作用》。文章清楚地解释了党组织在法人治理过程中的作用,一句话概括为“涉及决策事项,在法人治理结构各主体中董事会是决策主体,党组织的定位是参与决策”,党组织通过“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参与公司决策,这表示决策主体依然是董事会,他们是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话事人。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原则上不是同一个人出任,但董事长和党委书记原则上可以由同一个人担任。为了防止出现董事长“一言堂”,一把手说了算的问题,文件还明确“董事会外部董事应占多数,落实一人一票表决制度,董事对董事会决议承担责任”。总的来说加强了党委在国企运行中的话语权,但并非像市场理解的那样从董事会负责制转变为党委负责制。
国资委从“管人管事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变。不了解的人很容易把这些看似八股文的表述轻易放过。在笔者看来,整个《指导意见》如果需要定性的话,那么“管资本”意味着这是一份可以打上市场化标签的顶层设计文件。以往很长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的管理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国资委的管理模式,管人管事管资产,直白的说就是“婆婆模式”。三级国资管理体系,每个企业上面都有同样的“婆婆”—国资委。另一种是汇金管理模式,以管资本汇金公司依据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对国有商业银行等重点金融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目前我国六家商业银行、四家券商和两家保险公司归汇金公司管理,事实上金融业是最早实行汇金模式的。文件提出国资监管体系要从过去的什么都管转变为管资本,主要思路就是推广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公司。以后国资委主要管国资投资、运营公司(下称两类公司),然后由国资投资、运营公司出面对国有企业履行股东职责,是不是和汇金有点像?对两类公司的定位,更是直接描述为“国有资产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平台”。金融企业的管理比较复杂,央行、财政部、汇金都是“婆婆”,各管一块,所以直接类比汇金或许并不合适。但有一点非常明确,今后各级国有企业上面的“婆婆”会逐渐变成两类公司。如果不是为了进一步简政放权市场化,根本没有必要增加这么一个层级,所以文件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将依法应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项归于企业”。两类公司不管企业经营决策,做什么呢?一共做三件事:退出卖掉一批公司,重组整合一批公司,创新投资一批公司。这像不像新加坡的淡马锡?结合上下文,笔者猜测,卖掉的主要集中在商业类,重组整合主要集中在公益类以及部分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和命脉的商业类,创新投资则主要集中在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可以预计,两类公司试点一旦开战,资本市场将会多出很多话题。
重回国企改革首要任务。从2013年底的“做强做优”到2014年底的“做强做优做大”再到2015年7月的“做大做强做优”,最后到《指导意见》中的“做强做优做大”。不难看出,“做强”再次成为国企改革的基础和首要目标。对于A股市场来说,以“做强”为基础的国有企业相对单纯的合并做大无疑对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投资者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国企改革分类推进。按照谁出资谁分类的原则,国有企业将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指导意见》对于“商业类”“公益类”的企业推进国企改革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图表)。
稳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关于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指导意见》要求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成熟一个做一个,同时员工持股计划坚持试点先行,优先支持人才资本和技术要素贡献占比较高的企业展开试点。混改的亮点在于,在石油、天然气、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符合产业政策、有利于转型升级的项目。对应到A股市场的投资机会上,相关领域的民营企业或将迎来重要机遇。
国企改革投资策略。主要是等待政府直接授权的两类公司试点。不能小看试点,届时国务院试点两家,每个省试点一家,加起来就是34家。每家公司下辖两个企业集团,就是68家企业集团,多的话,可能上百个上市公司将陆续出现在试点名单上。结合当年第一批央企改革试点名单的表现,还是值得期待的。
4.学习《指导意见》有感 篇四
各镇、办事处党委,市人武部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办、局(公司)党组、党委、党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党组、党支部:
根据中央、省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和有关文件精神,为扎实做好全市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各项工作,制订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中央、省市委教育实践活动部署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开门搞活动,一开始就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和建议,深入查找“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查边改,采取有效方式,切实加强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和道德品质教育,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引导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宗旨意识、群众观点和党纪观念,进一步提高辨别能力、政治定力和实践能力,以良好的学风、作风搞好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各项工作,达到自觉“照镜子”、主动“正衣冠”的目的。
二、工作步骤和方式方法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重点抓好“六学六问六对照”,即个人自主学、集中研讨学、专家辅导学、深入群众学、典型引导学、交流互动学,问作风方面的差距、问民生方面的反映、问困难群众的诉求、问为民服务的举措、问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问加快发展的良策,对照理论的镜子、党章的镜子、历史的镜子、法纪的镜子、典型的镜子、群众的镜子,确保取得实效。
(一)深入学习,提高认识。各镇处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创新学习方式,抓好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的学习宣传和思想教育,提高学习教育实效。
1、学习的内容。
一是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xx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纪委十八届三次全体会议、中央及省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省市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省市党代会及系列全会精神。
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等反映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有关文献资料。
三是党内法规法纪,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拨任用工作条例》以及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黄冈市委实施细则和“八简两风”要求,武穴市委作风建设12条规定以及“十个严禁”、“五个严格”等。
四是《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决定》、《社会主义历程与中国道路》、《人民至上—xx省“三万”活动掠影》等有关资料。《省委常委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xx省解决党政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建立乡镇(街道)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贵在联心”工作机制的意见》等系列制度。
五是省市近年来涌现出的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典型事迹,特别是我市评选出来的“武穴好干部”、“农村(社区)好书记”的先进事迹。
六是职业守则、行为规范、业务技能等。
2、学习的办法。
一是个人自主学。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的全体党员干部,要集中一段时间,围绕规定的学习篇目进行自学和在线学习。
二是集中研讨学。采取中心组集中学习、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等方式,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教育。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带头讲课,集中学习时间不能少于3天。
三是专家辅导学。利用港城周末大课堂、青年干部读书班、干部夜校等学习教育平台,举办为民务实清廉系列讲座,请理论专家、党校教师进行理论、历史、法纪等方面的专题辅导。
四是深入群众学。结合深入基层调研专访、听取意见,推动党员干部进村组、进社区、进农户,向群众学、向基层学、向实践学。
五是典型引导学。组织开展“武穴好干部”、“农村(社区)好书记”先进典型大宣讲活动,各镇处各单位也要注重总结和发现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影响人、激励人。
六是交流互动学。组织党员干部以专题讨论和交流心得的形式开展互动交流。一是开展“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争当黄冈排头兵、争做武穴好干部”、“假如我是服务对象”系列大讨论活动;二是开展作风建设专题讨论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围绕树立群众观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黄冈市委实施细则和“八简两风”要求以及武穴市委作风建设12条规定和“十个严禁”“五个严格”,解决“四风”突出问题等专题进行讨论。
3、学习的要求。
一要保证学习时间。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集中学习时间不少于3天。具体到一个地方、单位,集中学习要分批进行,保证不耽误履行岗位职责,不中断为民服务事项。
二要撰写学习笔记。围绕规定篇目撰写学习笔记,市级党员领导干部不少于1.2万字;市直机关(事业单位)、镇(处)直机关单位党员干部不少于1万字;农村、社区和企业单位党员酌情确定相关要求。
三要丰富学习载体。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远教站点、党建网站、教育基地、短信平台等,采取讲座报告、专题研讨、实地参观、发送信息等方式进行集中学习研讨,丰富学习载体。
四要营造学习氛围。利用市“两台两网一报”等主流新闻媒体,采取开辟学习专栏、举办理论研讨、心得体会征文活动等形式,积极营造学习教育的良好氛围。各镇处各单位也要灵活创设学习园地、心得体会栏等,组织党员干部以口头和书面相结合的形式,就学习收获、党性分析、根源剖析、改进作风、促进工作等方面开展学习心得体会交流。
五要确保全员参与。对生活困难党员、年老体弱党员及外出务工党员,要采取帮扶助学、上门送学、联系寄学等多种方式,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
(二)听取意见,查找问题。围绕反对“四风”,把“面地面”与“背靠背”结合起来,把“个别听”与“集体谈”结合起来,把“组织群众听”与“组织群众评”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听取意见建议,通过“六进六问”,即“进村组、进社区、进农户、进机关、进企业、进窗口”,问“作风方面的差距、问民生方面的反映、问困难群众的诉求、问为民服务的举措、问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问加快发展的良策”,为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1、突出听取意见的重点。紧扣作风建设,着重听取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以及执纪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服务行业在作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的意见。对群众来信来访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群众反映强烈和集中的作风方面突出问题。听取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黄冈市委实施细则、武穴市委作风建设12条规定和“十个严禁”、“五个严格”、反对“四风”和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方面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内心期盼和实际需求。听取意见的内容必须聚焦反对“四风”,避免分散主题,既找准问题症结,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明确听取意见的范围。广泛听取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见,注意听取老同志和“两代表一委员”的意见。充分听取本单位党员、干部、职工的意见,也要深入“三万”活动联系点和其他工作联系点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主要领导干部重点听取班子成员、下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也要听取其他同志的意见。领导班子成员注意听取分管部门和单位的意见,也要听取基层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执纪执法监管部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尤其要注意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
3、改进听取意见的方式。党员领导干部要以好的作风听取意见,结合开展“千名干部进百村、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深入基层,深入联系点,加强调查研究,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方式进行,做到“三带下基层”,即带政策下基层,宣讲路线教育精神;带物资下基层,支援农业春耕生产;带温暖下基层,慰问困难党员群众。党组织可采取适当方式,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方面总体情况、在“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民主评议,还可采取开展问卷调查、设置意见箱、开通专线电话、网络调查以及第三方调查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市镇村要通过政务服务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全面搭建群众“说事”平台,听取群众呼声。各级党员干部要以“六进六问”为主要内容,走近群众听民声、察民难、聚民智,每名党员干部至少走访10名普通群众,与每名群众至少交流谈话10分钟以上,至少写10篇民情日记。重视来信、来访等送上门的意见,注意用好纪检、组织、巡视、审计、信访工作渠道反映的有关情况,防止相互征求意见“公文旅行”、“函来函往”,防止“一窝蜂”下基层、重复征求意见。要原汁原味地梳理意见和建议,及时向领导班子和班子成员反馈。
(三)对照“镜子”,反思查改。在深入学习、听取意见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对照“六面镜子”,边学边查边改,让群众看到变化、见到实效、得到实惠。
1、对照“六面镜子”。对照理论的镜子,查找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对照党章的镜子,自觉查找在宗旨意识、群众观念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强化党性观念、党员意识;对照历史的镜子,从党应付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对照法纪的镜子,深入查找在遵章守纪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躬身自省,严格自律;对照典型的镜子,深入学习“武穴好干部”“农村(社区)好书记”的先进事迹,见贤思齐、自加压力、自我提高,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汲取前进动力,自觉抵制“四风”,做到防微杜渐;对照群众的镜子,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2、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把学习教育与查摆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坚持带着问题学习讨论,深入查找“四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搞清楚哪些问题是能够马上解决的,哪些是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对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过程中查找出来的问题,能改的马上改,小有小改,大有大改。活动一开始,各镇处各单位就要结合实际,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定专项整治重点,同步开展整改和专项整治。要针对“四风”问题,立规矩、建制度,对已有制度进行梳理,适用的坚持,不适用的废止,需要完善的尽快完善,严格执行,令行禁止,确保活动开局就有新气象。
三、时间安排
学习教育、听取意见要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集中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大致安排45天左右的时间。各镇处各单位要结合工作实际作出具体安排,合理安排党员、干部的个人自主学、集中研讨学、专家辅导学、深入群众学、典型引导学、交流互动学时间。
四、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工作指导。
1、做好组织工作。各级党委(党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思想引导,从实际出发制定务务管用的学习教育、听取意见工作计划,对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党员、干部提出不同要求。党委(党组)要带头学习,采取党委(党组)会、中心组学习、报告会等方式,先学一步、学深一步。通过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自学研读、集中宣讲、专家辅导和播放专题教育片等方式,增强学习教育效果。组织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开展研讨,及时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市委督导组要切实加强对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督查和指导,确保有序开展、取得实效。
2、强化舆论引导。充分运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的主要做法和经验,反映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通过言论评论、专题专访等形式,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和推出一批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抓住反面典型,通过以案说法等方式,警示教育党员、干部。
5.实验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导意见 篇五
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自己选定的课题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学习,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研究性学习旨在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促进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顺利开展,根据《湖北省普通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指导》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以下指导方案。
一、课程目标:
1、学生: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
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精神,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
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2、教师: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
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课程特点:
1、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开放性。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3、主动性:从选择课题题目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要求学生自己负责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教师主要起组织、关心、指导和评估作用。
4、过程性:现有教育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研究性学习评价也关系学生学习的结果,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也进行评审,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研究过程及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自身体验与收获。
5、研究性: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但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研究;强调以发展学生创造力为目标,但并不要求其研究结果一定都要创新。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与创造能力,让学生的探求精神、创新勇气和综合能力等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研究是最主要的内容,它包括: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的体验与感悟;各种知识的积累。
2、内容载体:以研究的课题或项目为载体。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水平的实际,按学期划分研究性学习课题主题,在主题范围内自由选择研究课题或项目。
3、课题要求与学分设置: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安排四个阶段:通识培训――高一上(3学分);第一课题――高一下(4学分);第二课题――高二上(4学分);第三课题――高二下(4学分)。
四、课程组织:
1、管理组织
(1)学校管理组:组长:教学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正副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
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宏观管理,负责各项规划的制订、论证、实施、指导与评价。组织开发教学资料与资源、组织教师培训工作,负责课程计划的编排,课程的实施和课程的督导:①负责班主任和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工作的考核评价与管理②负责对每个班级学生学分的认定进行审核确认③负责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整理、归档。④每学年负责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研讨会暨研究性学习表彰会,每学年编辑一本《研究性学习优秀研究成果集》。
(2)年级管理组:组长:年级主任
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备课组长
负责根据本年级的特点具体组织本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组织和课题的开发,指导教师和指导工作的安排,并制定学期研究性学习工作计划,做好研究性学习日常工作管理,协助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年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3)班级指导组:组长:班主任
副组长:班级任课、指导教师
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任务是:①通识培训。②负责课题小组人员和课题小组组长的确定。③指导课题小组自由选择指导老师,或协调老师选择课题小组。④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学分的认定,对本班学生研究性学习结果整理归纳送交教研处备案。⑤每学期召开一次研究性学习总结会或成果汇报展示会(要求至少有2名以上学校管理组成员参加),每学年推荐2~3个优秀课题上报学校。任课教师:协助班主任完成上述工作。指导教师:每位教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得少于25人。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是:①指导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并完成开题报告②指导课题研究过程材料的完成(主要是要学生完整填写《研究性学习记录册》)③每学年把所指导的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研究性学习记录册》和《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整理,送交班主任(班主任和导师根据以上材料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研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象资料等多种形式)。
2、教学组织
(1)、以行政班为单位,学生自主结合(最好是有共同兴趣特长互补的为一组),原则上每5--10人组成一课题组,自选组长,自聘指导教师(以本班科任教师为主,也可以是本年段、本校教职工或校外专业人员等)。
(2)、学生自主界定:
①、研究全过程由学生自主完成,但要遵守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②、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项,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做好详细的过程记载,总结研究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3)、教师指导界定: ①、指导原则是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策略是遵循学生的思路,提出质疑,提供思考,思路或方向,供学生判断或选择。
②、指导内容是:
a、提供背景资料,指导选题,确定课题。
b、协助课题组的建立,帮助制定研究方案。
c、指导撰写开题报告,组织开展对课题研究方案的论证工作。
d、指导收集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形成有创意的看法。
e、在实施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要进行调控管理,指导学生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
f、组织中期汇报和结题答辩评审工作。
3、基本程序:
学生:确定课题组建课题组制定研究计划实施研究中期汇报继续研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自我评价。
教师:课题组织指导选题指导制定计划指导研究指导中期汇报指导继续研究指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参加研究报告的交流与论证结题评价
(1)、准备阶段
①、动员学生、教师参与。
②、提供相应的知识背景,做一些学术讲座。
③、组织通识培训,进行科研方法指导
④、组织专门的管理体系,成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和管理小组。
(2)、选题阶段
①、教师选题:年级组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待条件成熟可跨学科组合),构成一个指导教师小组。组内老师共同协商,确定二至三个研究主题。然后对所选的主题进行备课,写好备课笔记。最后进行主题展示,注明题号,吸引学生申报选题。
②、学生选题:学生根据教师海报和主题展示,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并填号《选题意向表》,学校收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意向分组,班主任宣布分组名单,学生组成小组,推选组长,选聘指导教师。
③、学生和指导老师见面和交流以及讨论小组课题,并指导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课题评审
年级组组织课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由指导老师主持,对每个组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进行评审,不合格的小组,需要重新准备后再开题评审。
(4)、研究阶段
①、学生按课题研究方案,自主开展研究活动,并认真规范的填写相应表格。
②、学生定期和指导老师见面。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小组活动记录,随时了解并评价每个小组以及学生的活动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认真填写相应的指导意见表和日常考核表。
③、每个学生准备一本记录本,随时记载研究情况与各方面的收获。
(5)、总结展示
①、小组活动的成果,首先在班级展示、同学评议。推选较好的研究性课题代表班级参加年级的总结和展示。
②、选取班级较好的活动小组,组织全年级的报告会,实现成果共享。
五、教学管理
1、课时管理:每周安排一课时,课内主要用于交流和指导,课内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时间,按研究计划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2、学生管理: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正式的必修课程,每位学生都要参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学习,取得该课程基本学分,其基本学分是高中毕业学分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师管理:与其他课程不同,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不是教研组,而是年级与班级,年级统筹安排,班主任具体组织,全体课任教师必须参与。①有关年级的全体任课教师每学期至少要担任一个以上课题的指导研究工作,针对指导课题按照六个步骤(背景介绍,讨论立题,调查研究,实验探索,撰写报告,交流评价)要求认真自备,写好指导教案。②每位指导教师每学年提供一篇研究性学习的典型案例及案例分析,做为评价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依据。③班主任重点抓好一或二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其余每位教师至少重点抓好一个课题或项目,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教学,逐步实现教学方式的变革。④采取教师按时到位率、课题组对教师的评价率和课题研究成果奖次相结合的办法评价教师研究性学习指导成绩。⑤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课题计入工作量。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指导一个课题,并完成课题计划的教师,考核量化评分酌情加分。
4、成果评价
(1)、组织形式:实行三级评价形式:
①、由班级组织班级课题研究成果汇报会,会议由班主任主持,相关的指导老师参加。采用组长汇报或小组集体汇报或集体答辩的形式,教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小组作出评价性的意见。并推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小组参加年级的汇报活动。
②、由年级组织年级课题组研究成果汇报会,以交流经验、积累方法、提高水平为宗旨,要求汇报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活动组织要有特色,指导教师要参与点评活动。
③、由教务处召集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领导小组成员主持召开各年级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对各年级选送的课题成果进行评价鉴定,以发现典型,推出经验,指导工作为原则,切实起到指导面上工作的作用。
(2)、评价制度:
①、开题评价:对学生选择的课题,年段应该及时组织开题报告会,对课题研究的客观性、课题的针对性、课题的实践性、课题的可操作性进行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应对课题实践的预期效果进行评估,避免课题实施的范围过大,研究过程无法调控;或课题实施的范围太小,研究过程无法展开。
②、月检查制度:针对学生的研究课题,结合学生的研究进度,教师应该及时做好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检查工作。检查的内容应包括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记载、学习进展情况、研究方向的把握、实践信息的处理。以掌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客观情况。
③、阶段评价制度:阶段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性管理的一种形式,每半个学期,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评价应侧重对学生的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阶段成果或阶段问题进行总结,以利于指导教师把握情况,分析问题,找出原因,制定对策。确保研究性学习操作得法,运行平稳。以期获得预期效果。⑷总评制度:总评按照三级评价制度的要求进行,分别由班级、年段、教务处负责举行。
(3)、评价方法:
①、指导教师在学生的答辩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结果作出评价性意见,评价性意见应以评语的形式出现,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的实践过程,学习成果的意义,学习能力的发展作出总结性的评语。评语要求记入《学生研究性学习记录表》。
②、对学生的评价要求以鼓励为主,以肯定为主,以前瞻性评价为主,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去归纳学生的经验和创见,去洞察学生的能力和潜能,并予以积极的评价。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外在动力。
③、指导教师的评价意见在完成之后,必须向学生公布。对于一些比较典型、成果较为显著的学生视具体情况可以为他们举行专题的报告会,或专题演讲会,及时推广他们的研究方法、经验、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做到鼓励一批,促进一片,带动全体。
5、规范管理:
(1)、各小组在每一研究课题的学习活动中必须提供以下资料(由教务处提供格式规范):①小组成员名单;②学习活动考勤记录;③开题报告;④活动计划(含活动内容、形式、时间、分工等);⑤各次活动情况记录;⑥个人心得小结;⑦小组课题的结题报告。
(2)、为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规范,要求:①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计划由学生自己打印,一式叁份,一份留课题组,一份交班级指导组(班主任),一份交教务处审报确认。②每次活动小组与个人都要详细填写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记录,明确下次任务,指导教师签署意见,作为参与性评价的重要依据。③注意积累研究所需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这是成果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④研究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研究成果(选题意义、研究经过、论据和结论、效果分析、以及资料索引目录等),是总结性和成果性评价的主要依据,一式二份,一份交班级评委组,一份交教务处。⑤每学期课题或项目研究结束,每个课题组要填写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总评表表(一式二份),连同课题计划、课程活动记录、研究报告(或论文)、数据、图片、实物、音像等资料整理装袋,交给班级研究性学习指导组长。⑥班级指导组负责班级各课题(或项目)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年级指导组负责年段突出成果的评价和交流工作,其优秀成果汇编成《研究性学习成果专辑》,在校内外交流。
六、课程的学分评定
学分认定由指导老师提出意见,由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20%;②学习活动过程记录20%;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等20%;④小组课题的结题报告20%;⑤个人心得小结20%。三级评价(自评30%、互评30%、指导教师考核30%)汇总。
2、评定原则
参与性: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不能得规定学分。过程性: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真实性: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规范性:学分的认定由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教务处审核组成,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自评和组内互评。
第三指导教师考核,并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量化数据转换为总评等级之前须参阅考勤情况作调整,每缺勤一次扣1.5分,每迟到、早退一次(30分钟以上,否则算为缺勤)扣0.5分,总评等级由指导教师与小组长一齐评定并签字。按照60以下不及格、60~74及格、75~84良、85以上优秀给出四个等级,不及格者不予以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学分认定小组复议,评价结果由教务处审核,备案。
6.学习《指导意见》有感 篇六
摘 要:中考复习要对初中三年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回顾、整合,而复习的时间又相对较短,因此,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将复习的效果提升到最大化是每一个语文老师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复习,语文;文言文
要想做好语文复习工作,不仅要求老师要有明确的复习方向还要有良好的复习策略,巩固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读透考纲,明确考试重点
老师在制定复习计划安排复习内容之前要认真研究2017年福建省《考试指导意见》,因为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要求,为中考复习指明了方向。如2017年《考试指导意见》中对文言文的要求是:理解浅易文言文常见文言词语的意思;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基本句子;领会浅易文言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欣赏文言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老师就应该根据考纲中对词语、句子、文章不同的难度要求安排复习内容,提高复习效果。
另一方面,老师要认真研习近平几年各地的中考题,尤其是课改地市的中考题,把握语文中考的试卷结构、考查的侧重点,老师要抓住近几年考试的难点、出现频率高的点、易错点,在复习过程中进行重点强调。
二、加强基础知识复习,打牢基础
语文的基础知识不仅是中考中的必考内容,也是语文后续学习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基础就谈不上能力的提升,更别说综合运用。2017年福建省新中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主要有五个部分,古诗文默写、根据拼音写汉字、语病判断、根据给定的词语描写一段话、材料阅读。其中61篇古诗文默写分值高达12分,在基础知识中所占比例也最高。因此,在复习古诗文默写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要求背诵的古诗、古文,古诗文中的名句一句都不能放过,一一过关,保证准确率。
基础知识的最后一部分材料阅读可能是客观题也可能是主观题,因此,在平时的复习中不仅要注重说明文、论述文的材料阅读,锻炼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要注重主观题的训练,让他们对不同的现象、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名著导读部分
今年考?V规定的七部名著中,《简?爱》和《骆驼祥子》漳州市以往没有考,2016年之前考纲规定的也是7部,但差别比较大。2016年考的《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今年没有再考。建议给学生印制《水浒》《繁星?春水》《简?爱》《骆驼祥子》等名著的基本内容及篇目表,在浏览的基础上让学生适当背诵并写准。
四、综合性学习部分
生活即语文,综合性学习题充分体现出“大语文”的特点,活动方式多样,考查形式灵活,答题无绝对的对错之分,却有高低之别。一定要了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了解综合学习这种题是怎么考的。
五、加强现代文阅读训练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现代文阅读越来越注重能力的检测,不仅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考查学生对于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根据调查显示,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审题不认真、不会审题,没有通读文本或读不懂文本,没有掌握从原文中寻找答案的技巧,不会概括只会照搬原文,开放性问题答题不规范,脱离原文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中考考查的现代文主要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本,大多来自课外或名著导读。说明文考查的主要还是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语言;记叙文考查的主要还是六要素、线索、顺序、思想感情;议论文考查的主要是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三要素。因此,老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进行归类复习,带学生多通读几遍,第一遍快速阅读捕捉文中信息,第二遍细读评品,清理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同时还要注重课外阅读的积累,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积累素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
六、强化文言文阅读复习
文言文阅读虽然占卷面整体的分值比例不高,却是中考的必考内容。其考核内容很大一部分来自教材,是语文抓分的重点。在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体系,对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避免死记硬背的现象。对于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各种句式要详细讲解,确保学生掌握。
七、认真做好“非连续性文本”复习训练
“非连续性文本”的引入 “新的考试内容”,这是时代的新气息,也提出了教学实践的新命题。非连续性文本的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阅读材料有的内容相似但体裁不同,有的内容不同但体裁相同,有的题材、体裁都不相同,跨度较大。明显的信息容易获取,而分辨隐含信息较为困难,考生要善于抓住文中负载信息的关键词句,快速梳理、汲取与阅读目的相关的有效信息。
八、强化作文的复习训练
作文是语文中考的大户,中考语文150分作文就占了60分。作文最重要的就是素材的积累,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素材才能有源源不断的思路。那么“活水”从何而来呢,就需要平时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积累。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推荐一些阅读素材,每天抽出二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同时对于一些好的素材按不同的主题进行记录整理。同时要注重作文审题的训练,要教会学生审好题、立好意。
中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位同学人生的第一个门槛,而语文正是中考的重要考察科目。因此,老师在复习过程中要紧抓考纲,打牢基础,对现代文、文言文、作文等进行全面的复习。
参考文献:
[1] 李海荣.运用知识分类学说促进语文中考复习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4(8).[2] 高继众.对初三语文总复习的几点看法[J].考试周刊,2012(38).作者简介:
7.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篇七
建筑材料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原材料工业, 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产业, 也已经成为支撑国防、航天航空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十二五”期间, 建筑材料工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与进步、提升发展水平、加快节能减排及绿色发展与“走出去”步伐、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全行业总体呈现为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以中低端发展为主体的建筑材料工业开始转向中高端发展。但是, 多年来积累的结构矛盾和以速度与投资为主的增长方式带来的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慢、新的需求不足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 尤其到2015年, 传统产能过剩经济增长下行和效益下滑严重地威胁与制约着行业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行业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中国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期, 为贯彻落实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34号) 文件确定的方针, 为了推进建材工业实施“创新提升, 超越引领”战略实现时间过半的阶段目标, 为了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建材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 将建材行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在总结“十二五”发展的基础上, 立足于建材工业的实际, 经过充分的思考与准备, 组织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等单位与业内人士在开展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编制了《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经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多次讨论、修改而定稿。《意见》重新审视了在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形势下建材行业的发展业态以及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建材行业在新时期所处的时代特征和面临的发展的有利条件与环境及新的需求,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明确了“十三五”建材行业的发展方向和思路、发展的主要目标、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实施的重点工程, 以期成为引领建材行业转型发展的指导和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 起到积极作用。
1 建材工业发展现状
1.1 以速度和增量为主的传统产业雷同技术发展的势头有明显减缓
“十二五”开始, 尤其是“十二五”的后2年,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增长趋缓的背景下, 建材主要产品产量增速开始下降, 传统产业雷同技术的规模扩张势头有了明显减缓, 转型升级的步伐开始加快。2015年水泥产量23.6亿t, 预拌混凝土16.4亿m3, 平板玻璃产量7.4亿重量箱, 陶瓷砖产量107.2亿m3, 卫生陶瓷产量2亿件, 玻璃纤维产量323万t, 玻纤复合材料产量456.7万t, 石材产量10.2亿m3, 石灰产量2.2亿t。从年均增速看, “十二五”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砖、卫生陶瓷、玻璃纤维产量年均增速分别比“十一五”下降7.2、6.2、14.1、17和19.4个百分点。“十二五”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38亿t, 平均玻璃产能1.66亿重量箱。
1.2 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提升增加附加值延长产业链开始加快步伐
以新兴复合材料风力发电叶片、超薄超白功能型液晶基板玻璃、高性能玻纤与特种玻纤制品、高档碳纤维、优质的新兴纸面石膏板、石墨烯制品等一批新兴产业, 显出了新的市场竞争力;以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为特征的高性能混凝土、石材制品、新型保温材料、非金属矿物制品、新型墙体材料等低能耗产业持续增长, 具有了一定规模;加快了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部分绿色建材的发展, 使整个行业结构调整正在发生较大的变化。低能耗及深加工的建材制品, 已占整个行业工业增加值的50%。
1.3 科技创新推动了技术装备和产品提升促进了结构调整与优化
“十二五”科技创新取得新进展与突破, 共有13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在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工程和生产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研发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国家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分别增加到12、9、5、4个;已有34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及7个分中心, 有一批中国建材联合会与相关专业协会认定的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材工业新产品研发经费和新产品项目数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1%和259.2%, 带动新产品销售收入提高154.6%。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与装备研发攻坚其中自筹研发经费已达13.8亿元。
标准创新提升与标准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结构调整。“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共完成制修订国家标准260项, 行业标准445项, 协会标准8项, 编制并发布了建材工业“十二五”标准体系建设方案;建立了一批新兴产业、节能环保等领域空缺的行业标准。
水泥、平板玻璃“两个二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完成率已达到70%以上, 80%以上的研发项目或部分子项已经进入工程化应用验证阶段。水泥高效能熟料烧成技术和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等关键技术装备取得重大突破并已经开始得到推广应用。平板玻璃已建成日熔量1 200t的世界最大的浮法玻璃生产线。0.2mm的超薄玻璃已成功生产。
建筑卫生陶瓷大型高效节能窑炉、抛光砖和大规格建筑陶瓷薄板生产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玻璃纤维高熔化率大型池窑生产线设计、原料检测及配方开发、浸润剂改性与回收、大漏板开发等技术不断完善和提升;超薄信息显示玻璃、太阳能多晶硅生产用氮化硅陶瓷绝缘复合组件制备技术等有了新的突破。
非金属矿物材料绿色开采及高效超细粉碎、煅烧、提纯、改性、复合等深加工技术不断提升, 功能填料表面改性技术及成套装备等得到进一步开发。
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98.4%, 比2010年提高14.1%;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53%, 增长28%。浮法玻璃比重91%, 比2010年提高4%;前10家企业集中度达到52%, 提高2个百分点。池窑玻纤比重达95.4%, 比2010年提高10%。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6万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117%。规模以上技术玻璃制品销售额已经达到平板玻璃的2倍以上。建筑用石及加工制品主营业务收入5 380亿元, 比“十一五”增长96%。
1.4 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有了明显的进步和良好的开端
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的进步与成果。“十二五”期间建材工业总能耗总量年均增长2.6%, 比“十一五”下降3.8个百分点, 占全国能耗总量的比重从由“十一五”末的10.2%降至2015年的8.3%, 下降1.9个百分点;烟粉尘排放量大幅下降, 2014年建材工业排放烟粉尘265万t, 比“十一五”末下降23%, 占全国工业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6%降至2014年的18.2%。2015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安装率达92%;平板玻璃脱硝设施安装率达60%。水泥、平板玻璃行业余热发电普及率分别达到80%和60%。
生态产业功能不断增强, 已成为循环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产业之一。建材工业年资源综合利用量已超过10亿t。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建成或正在推进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污泥、危险废弃物等安全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示范线。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已经形成, 绿色建材标识和评价的标准已建立, 绿色建材生产、使用体系开始建立, 已有7种产品被列入绿色标识评价系列。
1.5 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走出去”发展已成为新的经济发展亮点
出口贸易继续增长。我国已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与合作, 形成了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总承包、技术服务、劳务合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经营格局。建材商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4.7%, 2015年达383亿美元, 比“十一五”末增长98%;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建筑与技术玻璃等产品占出口总额的69%。
建材成套技术装备出口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我国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玻璃纤维等产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 在国际市场份额都有增加。特别是水泥行业工程总承包业务占到全球50%以上的份额。
“走出去”发展迈开可喜步伐。大型建材企业对外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境外收购企业、投资建厂步伐明显加快, 在境外投资建厂的已涉及水泥、平板玻璃、玻璃纤维、墙体材料、石材等多个行业。以中材集团、中国建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水泥、福耀集团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国外投资与合作项目已达33个, 投资总额达46亿美元。
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拓展与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国际科技与贸易交流和合作, “十二五”期间承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 建立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与国外研究机构签署国际科技合作协议20余项, 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近20项, 加入5个国际学术组织, 已有2项国际标准被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采纳和发布, 提高了国际地位, 增加了话语权、影响力和竞争力。
1.6 解决传统建材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短缺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效益低仍是行业的主要挑战
虽然“十二五”期间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与提高, 但从总体上看, 建材行业长期存在和多年积累的问题和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过剩和短缺共存, 解决行业结构矛盾仍然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 总体技术水平和运行质量低仍然是行业前进的瓶颈;淘汰落后产能、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雷同技术新增产能、保证有优势并且效益好的企业稳增长提高效益仍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加快新兴产业发展, 补短板, 把行业引向高端、绿色发展仍然是行业面对的主要挑战;致力推进兼并重组, 提升行业总体竞争力, 提高集中度, 有效发挥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是行业前进与努力的方向。
从“十二五”实现的目标看, 列入规划的4大类17个发展目标,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新型墙体材料占比、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淘汰落后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等14项目标均已实现。但在科技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企业生产集中度等3个目标尚未完成。影响了“十二五”规划全面实现。
2 发展机遇与市场需求
2.1 发展机遇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时期, 也是建材工业“创新提升、超越引领”战略实施的第二个五年, 是夯实基础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时期, 是建材工业实现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进入一个新的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和业态发展的新变化, 为建材工业发展既带来良好机遇, 又带来严峻的挑战。
2.1.1 发展机遇与新的需求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从2016年至2020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6.5%以上。虽然“十三五”增速比“十二五”有所减缓, 但随着基数已经变大并还会逐年变大, 因此绝对增量还是很大的, 只要适应新常态, 需求仍是巨大的;保持6.5%以上的增速并不意味着各行各业都必须有6.5%以上的增长, 关键是看能否满足与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的新需求, 能否创造新需求, 只要有新的开辟与创新就能在中高速发展中得到相应的增量;如果停留在雷同技术的重复发展, 则不但没有新的增长, 反而对建材的需求会进入萎缩。所以机遇是良好的, 挑战是严峻的。
“新四化”建设将为行业发展开辟新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四化”的同步及加快步伐为建材工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新的增长空间。未来五年, 我国固定投资增速虽将放缓, 但城镇化建设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增加与提升, 特别是户籍城镇化率的提高与加快, 必要的基础建设仍将有较大投资的持续。城镇基础设施、地下管网、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设, 新农村建设现代化步伐的加快,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 新农村建设房屋材料和交通设施建设的需求增加, 以及“十三五”仍有一批水利、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实施, 为建材产品、建材装备、建材制品业、建材服务业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的推进为建材行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市场空间。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我国将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和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到2020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和先导产业, 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5%。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会直接带动建材新兴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需要建材行业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 由此将会加快新兴建材的发展;随着改变传统建材功能性能、扩展与延伸新领域、发展绿色建材、实施可循环发展, 特别随着供给侧改革和结构调整, 必然会加快新兴复合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及深加工制品的规模化发展, 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建材产品在特种深海工程领域和海运领域开发新的需求。十八大报告提出海洋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我国将从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推动海洋强国的建设。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海底工程建设, 将带动岛礁建设用海水拌养型混凝土等海洋工程建设用特种水泥和特种工程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将带动海上建设需要的特种材料和带动海面运输船舶和海工作业需要的各种新的高性能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的开发与使用。
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将开辟与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既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又可充分发挥与挖掘行业本身的潜力,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引导制造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服务增值”。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和实施中国建材联合会制定的《加快发展建材服务业的指导意见》, 将通过扩展与延长生产经营领域的服务, 延伸流通与贸易领域的服务, 开拓技术、标准、评价咨询服务、技术装备服务等, 全方位地延长服务产业链,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
“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将为我国建材行业开拓新的市场空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 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将对建筑材料及制品增加新的市场需求。
随着建材行业加快“走出去”步伐, 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一并经营的生产力布局调整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格局。投资、贸易国际化步伐加快, 国际市场将成为未来发展与新增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2 面临的主要挑战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是决定行业转型升级、稳定增长的关键。产能严重过剩、低水平同质化发展问题在传统建材各产业普遍存在。特别是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已经严重过剩, 产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 更严重的是边去产能边仍在新增产能。“十二五”期间新建水泥生产线440条, 增加产能5.7亿t。如何坚决有效遏制新增产能, 如何采用新标准坚决淘汰不符合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要求的落后产能, 将是“十三五”建材行业的一场生死攸关的硬仗。“去产能”不落地和雷同技术发展不遏制, 既影响行业技术进步和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 又影响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行业经济效益下跌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扭转, 这将是决定命运的挑战。
补短板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和提高发展质量水平的关键。补短板着重要解决新兴产业发展慢、缺主导产品、规模小、比重少的问题, 解决增加高端产品、附加值高的产品、精品与多功能制品、绿色低碳可循环制品在行业总量的比重。短板既是行业发展的瓶颈, 又是几十年来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能否实现与突破, 是行业结构调整的象征, 是行业是否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 是鉴别行业提升发展质量与水平的标志, 是行业转型的主战场。
实现制造强国,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是决定建材行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与升级的关键。建材行业制造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支撑。创新驱动提升建材行业的制造业水平, 是实现建材行业由追赶到超越与引领的标志与前提, 是能否使主要技术装备由引进、消化的中国制造开始转向达到国际领先的中国创造迈进的检验, 是从根本上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将制造方式由分散制造向系统组合制造的现代工业化转变, 由自动化向智能化联动和达到制造业自身的绿色发展。这是一场跨度大, 既是与国际领先的挑战与较量, 又是建材行业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攻坚仗。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 是实现建材行业持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国政府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有效控制电力、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碳排放, 推进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法》 (2015年修订) 提出“生产过程中排放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建材企业, 应当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目前, 建材行业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占全国工业部门的前三位。推进建材行业各产业节能减排达标和推进绿色、低碳可循环发展, 增加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 推进建材行业处置城乡垃圾、废弃物, 实现清洁生产和实现净化、美化环境的目标, 既是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对行业的要求, 也是建材行业生存发展的必须。这是一场只能前进, 没有退路的硬仗, 行业必须面向自己挑战并获胜。
2.2 市场新需求预测
(1) 传统建材产品需求总量趋于略增或达到饱和点, 但随着产品功能提升与用途的开发, 总体上继续增长是无疑的。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对建材产品消费需求量的增长会开始减弱, 但多数产业的绝对量不会马上严重下跌, 传统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延长产业链、增加新需求中能够形成结构优化的发展与增长。
(2) 多年来的结构调整与转型, 为建材行业发展新兴产业、深加工与制品业、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转型新领域与市场应用基础, 因此, “十三五”期间新兴产业每年发展的比例将高于整个建材工业3~5个百分点是完全可能的, 它将成为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看好的潜力股。
(3) 随着国家投资结构和发展重点的调整, 建材行业在技术装备、流通、环保、服务业诸方面将会有新的突破性的发展, 靠制造业以产品业为主的发展格局将开始改变, 多方面与新领域共同发展将构成总量继续增加。
(4) 通讯、电子、交通、新能源、环保产业的新需求、新领域的开发和住宅产业工业化, 将给建材行业带来新的发展需求。建材行业凭借已有的优势, 将会在有退有进中, 有加有减中, 抓大放小中, 获得新的发展。
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的主要目标
3.1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认真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办发 (2016) 34号文件《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把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为发展的动力;把做减法“去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压缩无效产能, 做加法“补短板”, 增加新兴产业和增加新需求, 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要任务;把加快发展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拓展延伸建材服务业、“走出去”国际化经营、改造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促进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 作为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支撑;在有增有减、有得有舍中全面推进结构调整优化, 为实现创新提升、超越引领世界建材工业的战略达到时间过半目标过半奠定基础。
3.2 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引领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驱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以科技创新拓展开发新兴产业、新的领域和新的需求;以科技创新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并由低中端向中高端发展;以科技创新推动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节能减排达标, 推进绿色发展, 全面推进建材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结构调整为目标的发展导向。把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新产品开发,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而提升档次和附加值, 积极发展建材服务业, 全面促进建材行业向高科技、高端、绿色发展。
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建材制造业与建材服务业两业一并发展。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一并发展一并经营, 既提高国内市场竞争力又增加国际市场份额。在提升与拓展建材制造业的同时, 加快建材服务业的拓展, 两业互动并举发展。
坚持“去产能”、“补短板”、有增有减、有舍有保的方针。把去产能, 解决产能严重过剩, 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 减少中低端产品的比例, 作为行业进步和结构调整的目标;把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新兴产业、高端产品、新需求产品、绿色建材补短板作为改变行业现状、推进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基本任务。
坚持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盲目发展。坚持市场需求和开拓需求作为发展导向, 坚决遏制已经饱和的产业以及雷同技术的重复建设, 新的发展和增长必须建立在有市场、有需求, 体现行业技术进步, 体现有利社会进步, 杜绝盲目发展。
3.3 主要目标
结构调整目标:到“十三五”末,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向纵深转折取得阶段成果, 传统产业和新兴建材占比形成有降有升;产品制造业和建材深加工制品业占比形成有降有升;建材服务业和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在目前基数小的基础上将会有较大增幅。
去产能补短板目标:“十三五”实现淘汰落后水泥产能5亿t以上, 平板玻璃2亿重量箱以上, 其他建材产业至少压减产能15%以上。主要产业产能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新兴产业、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工业增加值在建材工业总量中的占比增加6~8个百分点。建材新兴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建材总量的16%左右;绿色建材生产、使用比例占到建材总量的30%左右。
经营质量效益目标:“十三五”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10%, 利润总额年均增长7%~8%。建材服务业收入占到建材总量的20%, “走出去”在国外的经营收入占到整个建材总量的13%。到2020年, 建材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170万元/人, 建材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比“十二五”提高30%以上, 规模以上企业的科技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2%。
节能减排绿色发展目标:到“十三五”末, 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十二五”降低20%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25%以上, 烟粉尘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2%以上, 氮氧化物总量削减40%以上;综合利用废弃物总量比“十二五”增加15%~20%,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产线占总量的20%, 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的应用达到30%以上。
企业兼并重组目标:各主要产业都要推进兼并重组, 引导相对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并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四项标准淘汰落后产能, 鼓励骨干企业兼并重组与收购中小企业。其中水、玻、陶三个产业的企业数“十三五”末比“十二五”减少四分之一, 水泥、平板玻璃的前十家企业的产能分别占到80%, 陶瓷前十家企业占到50%以上。
4 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
4.1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拓展新的需求与应用领域
“十三五”建材新兴产业在技术创新与提升、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业规模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的重大突破, 部分尖端新兴产业的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占半数以上的新兴产业技术装备与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整个建材总量中的比例有明显上升。
4.1.1 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发展重点
加强高档碳纤维材料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使用领域、产品功能的研究与提升并形成批量生产。开发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形成低成本、高效率成型技术, 加快连续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 (CFT) 工艺及装备的提升, 在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辟应用领域向规模型发展。开发与拓展超高性能的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材料, 形成规模并开辟新的用途。
提升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技术, 增加新的应用领域, 重点开发适用于轻质办公用房、节能厂房、活动板房、景观建筑、桥梁铺装等轻质建筑用复合材料;开发轻质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等用于汽车及各种交通、电气绝缘、风电和农牧养殖领域的复合材料。
4.1.2 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特种新型玻璃、先进陶瓷、人工晶体、新型无机高性能纤维等功能性材料和结构材料并推进与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开发微创医学用激光光纤产业, 扩大用途向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T800级国产碳纤维产业化及其他高性能碳纤维, 开发弹性模量90GPa以上、拉伸强度2700MPa以上的高模量玻璃纤维并增加应用领域。加快发展大型风电叶片纤维自动铺放设备技术, 扩展新的应用领域。
进一步发展适用于航天航空、新一代信息技术、电子、机械、汽车等领域的先进陶瓷和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扩展导弹、潜艇通讯、激光武器等配套装备的晶体材料, 增加信息显示基板玻璃等特种超薄超白新型玻璃和高性能玻纤及制品的发展。
4.1.3 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业发展重点
重点发展以石墨、高岭土、膨润土、硅藻土等非金属矿物的精加工、深加工制品, 在进一步创新提升装备水平、实现装备大型化的同时, 提升非金属矿物的加工质量, 按不同的功能与用途, 瞄准新的应用领域, 提高产品的价值和附加值, 并向规模化发展。
开发并增加用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硅材料、石墨负极等电子材料, 增加用于交通领域的高性能摩擦、密封材料, 拓展用于化工、轻工领域的超细活性专用功能填料, 扩展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和无机防火材料;发展高耐蚀预水化防渗材料、隔热耐火材料和绝热矿物材料。
4.1.4 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建材有关产业燃煤窑炉技术与功能的提升, 用先进节能和减排设备改造提升能耗和排放不达标的技术装备。重点提升与突破低氮燃烧技术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细颗粒烟尘减排技术并加快推广。进一步提升并推广多通道分室燃烧器及全氧燃烧、富氧燃烧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重点开发与推广处置城市垃圾、建筑垃圾、污泥, 有毒、有害物体的技术装备并实现产业化, 加快推广高效率脱硫脱硝、细颗粒烟粉尘减排技术装备及产品的产业化。
4.1.5 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发展重点
围绕建筑工业化、施工组合装配化, 重点发展高强、轻质、绿色、保温、节能、防火、隔音、抗震、防水等功能融合的新型墙体材料和绿色建筑装饰装修材料。重点发展应用于复合夹芯墙板的超轻质泡沫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保温结构一体化材料。加快发展轻质高强保温的纸面石膏板等建筑用各种板材, 引导发展低导热高强度发泡陶瓷砌块、利废节能的轻质内隔墙板、外墙复合保温板和带装饰面的装配式等高质量的墙板, 提升与推广节能、利废、高强的新型烧结墙体材料。
发展适用于被动房极低能耗要求的高效绝热材料、环保型防火隔离带绝热材料、自膨胀密封材料、防水透/隔气材料, 轻质自保温夹芯复合墙体材料。
4.2 改造提升传统建材产业提高性能提升功能延伸产业链向高端发展
4.2.1 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传统建材产业绝大多数都是在引进国外技术装备基础上消化创新的, 因此必须将其再次改造提升并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以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和第二代中国浮法玻璃技术装备的研发与达标, 以及配套耐火材料及辅机研发与达标为代表的“两个二代”的技术装备研发成功, 将标志着由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不仅要使水泥和平板玻璃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全面促进两大产业向高端发展, 而且带动和推动全行业所有的建材产业都参照“两个二代”的做法全面创新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向国际领先对标。
建筑陶瓷重点开发与提升连续球磨工艺技术、新型干法制粉工艺及成套装备技术、节能高效多层辊道式干燥器、新型高效煤气化 (自) 净化技术装备、陶瓷装饰用喷墨印刷技术装备、激光打印技术装备并在全行业推广;卫生陶瓷重点发展与推广低压快排水成型技术、高压成型技术、以及具有自学习功能的注浆、修坯、装窑、施釉机器人及3D增材打印技术等, “十三五”末主要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4.2.2 提升与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
所有的传统建材都要提升增加功能、扩展应用领域挖掘潜力, 在量的增长需求减弱和即将饱和的背景下, 都要创新提升、改变性能、增加功能、深加工、精加工、提升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拓展与扩大应用领域, 实现新的增长和发展。
水泥行业向海工、桥梁、道路、核电、油田、隐蔽工程等特种用途及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开发硅酸盐基、硫酸盐基及铝酸盐基等特种功能的高质量水泥。有条件的骨干水泥企业进一步延伸至建筑骨料、砂石骨料、预拌混凝土、水泥制品部件等相关领域, 发展能源、交通等国家重大工程使用的高性能、绿色和多功能的混凝土。
平板玻璃行业在提升原片质量的基础上, 发展汽车、飞机、高铁、高档建筑装饰用高端玻璃;扩展与增加用于电子通讯领域的液晶玻璃、基板玻璃和太阳能玻璃;发展高端超薄、超白玻璃用于新能源、国防等特殊工程。推广低辐射镀膜 (Low-E) 、真空和中空玻璃、光伏玻璃。
建筑卫生陶瓷行业发展与增加智能化、时尚化、个性化、特色文化融合的新产品。加快发展防静电、耐磨、耐污、防滑、保温、太阳能、抗菌等多功能型建筑陶瓷产品, 发展薄型化、轻量化和智能化新型产品。
墙体材料行业重点发展绿色建筑及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的节能、绿色、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 新农村建设用新型建筑材料及保温材料, 外围护结构保温用材料以及岩棉、玻璃棉、玻化微珠保温陶瓷板等A级防火保温材料, 发展轻质、高强、自保温、部品化与组装集成的建筑部件。
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行业发展汽车轻量化、新能源汽车、高铁和城铁等交通领域需求的各种新型材料, 发展高性能纤维和热塑性复合新材料和制品。
耐火材料行业以无铬化为重点, 助推建材窑炉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
4.3 拓展延伸发展建材服务业改变单靠产品制造业为支撑的发展模式
4.3.1 发展建材服务业开辟新需求
发展建材服务业, 既是建材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 又是行业发展业态的发展趋势, 更是充分发挥建材制造业优势, 挖掘自身潜力, 开辟新需求, 寻找新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材服务业的发展, 既要根植于建材制造业, 服务于建材制造业, 进而推动与改变制造业的经营业态, 使制造业拓展发展路径和渠道;又要拓展与延伸至其他领域的服务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现两业并举提速行业发展。建材服务业既要立足于服务建材制造业, 为其增值为己增值, 又要以集成、配套、组合建材相关的上下游的资源和商品, 运用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等开展跨行业、跨领域的多业态、多层次的各种服务, 进而提升行业附加值、增加经济实力。
4.3.2 发展建材服务业的原则
坚持建材制造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并举”的发展方针, 在建材工业的发展规划、投资立项、行业统计报表、经济分析、结构调整导向及“走出去”等发展统计与经营指标中, 都要将建材制造加工业和建材服务业两业统一部署, 一并发展, 使建材行业产品制造加工单轨运行变为双轨运行而提速发展。
坚持把发展建材服务业作为建材行业转变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调整结构、稳增长、提高经济效益的新的动力与支撑;作为建材工业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挖掘潜能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主要举措, 由此拓展延伸发展领域, 创造新的需求, 获得新的发展。
坚持发展建材服务业与促进制造业升级相结合。既要服务于制造业,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 提高产品附加值, 又要运用智能化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手段改变与提升建材制造业的制造、管理、控制与运行方式, 进而提升建材行业整体素质。
4.3.3 建材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材服务业要以建材加工业的需求和转型升级为导向, 构成与形成不同所有制、综合与专业相结合、服务链条可长可短、服务内容功能各异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逐步形成以组织科技力量对行业发展瓶颈组织攻关, 用新标准淘汰落后产能的科技标准服务系列;形成生产资源配置, 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产品销售和相对固定的贸易流通模式, 建成集成配套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智能化的流通贸易服务系列;形成设计、装备、设施、安装、试运与生产管理的建设、生产服务系列;形成提供节能减排政策、技术、装备设施和现场试运行等节能减排系统服务系列;形成建立绿色标识评价和以评价、检测、分析、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认证服务系列;形成以提高各产业人员的技能和各类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主的人才培训服务系列;形成“走出去”服务系列, 达到增加服务功能, 扩展经营领域, 提升经济效益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构建并形成涵盖建材生产经营、贸易流通、工程建设、节能减排等多领域服务的服务体系, 形成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100家, 1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50家, 30亿元以上产值的企业不少于30家 (扣除加工制造业务) ;建成10个以上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建材服务业集聚区;建成10个以上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服务产业链, 初步形成特色鲜明、门类齐全、支撑有力、协调配套的建材服务业体系。
4.4 加快技术装备的创新提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4.4.1 创新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提升技术装备和智能化制造水平, 是建材工业新的提升与新的发展的又一个支撑亮点。中国建材工业与世界领先水平相比, 正是在装备制造和智能化技术及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差距。打造2025中国制造升级版, 既是提升装备和提升整个建材制造业水平的需要, 更是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差距的关键所在。要组织并集全行业智慧与力量, 从基础理论研究与原理逻辑研究出发, 用科学数据和科学模拟分析的方法找出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及主要原因, 从而明确2025升级版的发展目标和攻关目标。要紧紧围绕现有的主要产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组织对关键技术攻关, 使之突破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要组织装备研发和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对目前正在使用的技术装备的薄弱环节和瓶颈进行攻关, 进而促进现有装备普遍更新换代, 全面提高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 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制造成本, 提升企业经营效益, 实现绿色制造。
4.4.2 推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制造技术融合发展
推进建材装备制造提升和生产过程中工业机器人的研究应用, 在矿山、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墙体材料、玻纤等行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以解决劳动力密集、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为目标, 推动工业机器人及其核心智能测控装置等全面应用。
推进专用装备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 深化智能感知、知识挖掘、工艺优化、在线仿真、人工智能、3D打印等技术与装备的集成组合, 促进装备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一体发展。推进自动化成套装备、数字化车间、智能传感器、嵌入式系统、智能仪器仪表、在线检测设备相互融合, 全面提高精准制造和敏捷制造能力。到2020年, 研究设计单位数字化研发与设计工具和仪器设备普及率达到65%以上。
4.4.3 推进互联网与建材工业生产经营和贸易流通的深度融合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运行
推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普及与应用, 发展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经营模式, 建设云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积极更换与采用宽带技术, 提高宽带普及率和使用率;拓展与提升网站功能, 连接企业与市场, 开展网站之间功能连接与信息联网, 开辟数据应用系统。
推进对工艺流程、产品质量、物耗、能耗、物流、成本管理和标准等实行全方位的智能化管理, 整体提升企业生产控制水平和运营效益。
4.5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积极推进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
加快节能减排达标步伐, 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建材行业成为净化、美化环境, 实现清洁生产是行业进步发展的标志与象征。坚持低碳低排放和可循环发展, 推进绿色建材的生产与使用, 是整体提升发展水平和实现持久发展的根基。加快节能减排全面达标, 既要立足于用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对传统建材装备与设施进行改造与更新换代,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又要立足于开发新兴产业、增加新产品, 提高附加值, 大幅降低万元产值能耗和大幅度削减污染与排放为目标。
4.5.1 加快传统建材产业工艺技术装备的创新与改造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
加快实施以节能减排达标为主要目标的传统建材的技术改造升级, 推广新一代先进工艺、装备和新一代系统的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与设施, 尤其要推广适用于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行业的能源梯级利用、窑炉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技术装备, 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等主要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全面实现达标。
4.5.2 坚持可循环发展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在城市及周边推广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城市污泥及其他有害工业废弃物;推广利用大型烧结砖隧道窑安全处置城市污泥、废渣与其它原料配合生产烧结空心砖、自保温烧结砌块,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积极推广城市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在大中型城市选择建设年处理100万t及以上规模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生产线, 并配套建设再生骨料混凝土制品生产线, 推进城市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利用城市建筑垃圾生产装配式复合建筑墙板、加气混凝土、自保温轻质高强混凝土砌块等系列产品。
在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推进粉煤灰、煤矸石、矿渣、钢渣、工业副产石膏、电石渣等在水泥和墙体材料生产中的综合利用, 开展赤泥、磷石膏等利用难度较大的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实现产业化。推进水泥窑利用可燃废弃物替代化石燃料, 以及农作物秸秆及木/竹材料等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开展绿色矿山建设, 提高非金属矿山的采矿回收率, 推进非金属矿尾矿的综合利用。
4.5.3 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建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
发展绿色建材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又是行业进步的既定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使建材产品制备加工过程节省能源资源、低碳排放并且质量好、寿命长并可再循环利用。要以城乡建设需求为牵引, 以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目的, 对新发展的产品必须用绿色标准和标识为标志规范其发展;对已有产品达不到绿色标准标识的, 按标准将其改造提升, 促其达标。要加大绿色建材生产与使用的技术研发, 积极推动绿色建材品种的拓展, 使绿色建材从产品性能、品质及可选性等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十三五”期间, 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重达到30%以上, 试点示范工程绿色应用比例达到70%以上, 现有建筑改造应用比例达到80%, 进而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加快建材工业进步发展的步伐。
4.6 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市场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力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既是提高我国建材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必须, 又是促进国际产能合作背景下开辟新的发展渠道的创新之举。
4.6.1 发挥我国建材业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
我国建材工业在国际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具有较大的市场优势, 这是几十年来形成与积累的财富, 必须充分发挥。要改变建材生产能力和经营主要在国内的格局, 加快在国外形成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这是建材工业发展的新的时代特征。组织与引导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机械装备、新型墙体材料与装备、玻璃纤维及制品业、地勘与非金属矿物业等产业率先在国外投资与经营。鼓励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独立或抱团到国外发展综合性或专业性的产业园区, 实现产业上下游配套并协同发展, 拉长产能合作产业链, 扩大产能合作集聚区。进而提升我国国际经营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十三五”期间,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和国家建设2~3个集约化、绿色化、功能完善的建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园区并投入运营。
继续发挥我国水泥、浮法玻璃等成套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扩大技术装备和工程服务贸易输出;增加玻纤及制品、复合材料、高端非金属矿功能材料及制品、特种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端建材产品贸易出口;扩展工程技术咨询、工程服务、标准服务、知识产权合作、服务贸易等全方位覆盖。到2020年, 高端建材产品和软件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50%以上。
积极开展“工程承包+融资+运营”等多种方式的合作, 有条件的项目鼓励采用建设-经营-移交 (BOT)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PPP) 等方式。到2020年, 在10个以上国家和地区重点建设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墙体材料、玻璃纤维等国际合作项目达40个以上。
4.6.2 为“一带一路”国际重点项目提供建设与建材产品
围绕亚洲公路网、泛亚铁路网建设、高铁及配套设施建设、港口建设、油气管道、跨界桥梁、跨境电力与输电通道建设、光缆传输系统等国际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配套建设优质建材发展项目, 满足项目建设对建筑材料及制品的需求。
在“一带一路”大通道沿线的中心城市建设建材园区, 以园区为平台, 引进国内有优势的建材企业开发园区建设, 引进工程总包及制造服务业企业形成为园区配套, 为沿线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投资、材料、以及工程技术等多种服务。
4.6.3 积极推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间的各种学术交流与经贸合作, 主动组织与搭建国际间有影响力的各种行业活动, 主动参与或发起国际间的各种自发组织, 主动与国际标准对标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 积极举办各种论坛峰会, 参与和举办世界级的各种产品、技术展览会、交流会, 组织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经贸合作和各类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升中国建材行业在国际的地位与影响力, 进而在提升国际竞争力。
5 重点推进实施的工程
5.1 着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为主的补短板工程
以建筑、交通、能源、电子、军工、化工等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 瞄准发展目标组织不同层次的攻关, 尤其要突破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等新兴产业的发展瓶颈, 着力研发一批技术含量高、有代表性、成长性好、有带动性的新兴产业;拓展与转化一批现有规模小的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升与增加改变功能和用途的跨行业、跨领域的市场有需求的新兴产业, 使建材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和占建材总量比例三个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5.2 着力推进“去产能”淘汰落后减少低端产品工程
以严禁水泥、平板玻璃雷同技术新建项目, 遏制盲目新增产能,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力度和工作力度, 化解过剩产能, 提高产能利用率为目标, 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禁止新建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生产线, 坚决按质量、能耗、环保、安全标准淘汰5亿t水泥、2亿重量箱平板玻璃, 严格生产许可证发放, 停止生产32.5标号复合硅酸盐水泥。争取获得国家财政补贴资金的支持, 建立“去产能”专项资金, 用于补贴淘汰落后产能, 开展行业自律, 引导落后产能退出市场, 使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 行业经济效益回升与提高。
5.3 着力提升装备制造和提升“两个二代”工程
制定2025中国建材技术装备创新提升规划, 明确提升、达到跨越的技术目标并认真组织攻关实施。以正在攻坚的“两个二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与达标为牵引, 实现水泥和平板玻璃技术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进而参照“两个二代”推动各产业分别提出技术装备研发的目标和达标的指标, 全面促进建材各产业的技术装备创新与提升。到2020年, 水泥、平板玻璃有60%的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5.4 着力发展建材服务业拓展延伸服务工程
以拓展与促进建材产品制造与建材服务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从形成并建立建材服务产业链出发又跨越建材领域, 全面推进与拓展延伸服务领域, 形成不同领域、不同所有制、不同经营服务模式、不同规模的建材服务业, 使建材行业增加新的发展支撑。
5.5 着力实施节能减排达标和绿色建材生产使用工程
全面推进建材各产业制定五年节能减排达标进程表和年度进度表, 其中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十三五”率先达标。制定与实施绿色建材生产使用行动方案, 从原料选用、产品加工过程到建筑使用都按可循环、低碳与绿色达标加以引导与推进;培育与建设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100个;“十三五”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中应用比例达到30%以上;开发低能耗新产品以降低能耗和排放;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污泥和综合利用水、气、粉、尘减少各种污染与排放, 使绿色建材生产成为新的发展业态。5.6着力推动兼并重组减少企业数量推进形成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工程
致力加大推动兼并重组政策的制定增加工作力度, 以改变建材行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管理水平低、众多企业效益差和行业集中度低、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及劳动生产率低的落后局面, 致力减少各产业的企业数量, 增加各产业前十名企业销售收入的集中度, 作为推动和调整行业组织结构的主要任务。“十三五”末, 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产业率先减少四分之一数量的企业, 三大产业的集中度分别达到80%、80%和50%, 推进各主要产业一批骨干企业的形成。致力于有利兼并重组的优惠、补贴政策的出台与实施, 创立基金补贴、碳交易、退出补贴等机制。用好用足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 鼓励优势企业带头兼并与收购企业。从总体上提升建材行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
6 结语
8.学习《指导意见》有感 篇八
2020年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全科医生
孙志刚说,全科医生是看病防病的“多面手”,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目前全科医生制度已在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全科医生占医生总数的30%~60%。
按照《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全科医生制度。一是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二是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服务水平全面提高;三是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力争让每个家庭都能享受到全科医生的服务。
届时,大多数患者的首诊将回到基层,全科医生首诊制度试行的基础条件将日趋成熟,90%以上的常见
病、多发病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诊治,大病通过全科医生预约转诊,节省了医疗费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孙志刚说:“当然,目前全科医生强制性首诊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还不具备条件,更现实的考虑是先选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通过医保支付实现全科医生首诊,直接到大医院就诊者提高自付比例。”
“5+3”8年强制性规范化培养合格人才
孙志刚介绍,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的总体设计,可以概括为 “一种模式、三个统一、两种途径”。“一种模式”即逐步规范全科医生培养为“5+3”模式,前5年是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后3年是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三个统一”即统一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方法和内容,统一全科医生执业准入条件,统一全科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两种途径”即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阶段采取“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路径。
规范化培养以提高全科医生的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全科医生出科或者出诊要达到国家要求的实践病种、病例数和临床基本能力、社区和基本公共卫生实践能力。规范化培养时间为3年,原则上在临床培养基地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年,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在基层实践基地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
《意见》规定,“5+3”规范化培养是强制性制度,注册(全科)执业医师必须同时具备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四个渠道”救急培养,明年每个基层机构都有全科医生
8年的规范化培养周期有点长,如何解决近期基层急需全科医生的问题?
《意见》提出近期加快培养合格全科医生的四个渠道:一是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的转岗培训。近两年,国家共安排了3万名基层医生进行转岗培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医生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每人每年补助8000元。二是强化定向培养全科医生的技能培训。去年,国家招收了5000名5年制本科医学生,免费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定向培养全科医生;今年计划继续招收5000名;每年每生中央财政补助6000元。同时,允许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通过“3+2”的途径培养适用的助理全科医师。三是通过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基层全科医生。鼓励基层在岗医生获得规定学历,符合条件后注册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四是鼓励医院医生到基层服务。包括严格执行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基层服务的规定、建立健全各类对口支援制度、利用远程医疗和远程教学加强对基层培训、允许医院医生尤其是退休医生到基层执业服务等。
孙志刚说,力争到2012年,让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学习《指导意见》有感】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学习体会10-03
上海大学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指导意见08-22
初一学习方法指导07-12
学习方法指导介绍09-15
职业指导课学习心得08-10
高三化学学习方法指导09-29
儿童英语学习指导手册10-16
高中文科学习方法 高中学习方法指导09-10
如何高效学习英语的指导方法07-05
四年级语文学习方法指导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