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2024-07-13

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精选8篇)

1.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工业园区是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接受发达地区经济辐射、实现产业转移的主平台。近年来,园区发展迅速,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然而,受诸多因素影响,园区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功能还相对滞后,已对园区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制约。

一、**工业园建设成就与发展前景

1、编制了一个前瞻性发展规划。为策应省市沿江开放开发战略,发挥沿江岸线优势,从200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就着手谋划**工业园建设,县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对接主城区、融入大**、决战新工业、做美沙河城”的全县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推进**沿江开放开发的重大决策之后,**工业园成

为我省沿江开发战略中的重点开发四大板块之一,我县重新编制了**工业园控制性详规,规划范围为北至长江,南至九码快线,西临**,东与城西港区相连,规划总用地40平方公里,近期3——5年内,集中建设核心区约平方公里,生活配套区2平方公里。将围绕装备制造、轻化制造、高新科技、新型材料、绿色食品和机械电子六大产业进行布局规划。

2、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近几年来,**工业园累计投入基础设施资金近10亿元,完成了“万亩土地平整”、**联圩除险加固两大扩园项目,新建了日供水3000吨自来水厂、日处理污水6000吨的污水处理厂、11万伏变电站、环境监测站、消防二中队等配套设施,新辟了长坪公路和港湖大道两条入园主干道,新建园区道路15000米,整治河道4300米,绿化万平方米、安装路灯1130盏、铺设管网5411米。

3、园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高潮迭

起。到今年年底,园区共引进项目44个,其中投产项目19个,在建项目15个,签约项目10个。投产规模较大的项目有东正木业、汇泉酒精、邦利益康、雄基钢构、中盛钢构、新茂化工、乾元纺织等;在建项目主要有投资浙商皮革、赛湖机车、宝利源粮油、富美家装饰材料、奥普新实业;签约较大的项目登喜鸟纺织服装、亿安**水上游乐、金峰兴铅银加工、高新科技产业园。2012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园区主营业务收入预计达到25亿元。逐渐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

4、园区发展前景预测。根据规划平方公里核心区测算,按照现有的发展速度,3年后园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400亿元,用电量将达到亿度,用水量4万吨/日,货物吞吐量约600万吨,产业工人约需3万人,园区总人口将达到6万人。

二、**工业园基础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入园企业的增多,产业人口的集聚,园区基础及配套服务功能滞后的矛盾逐渐凸现,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园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

1、园区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但按照新的规划要求,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铁路专用线、长江码头仓储物流基本处在规划、谋划之中,企业货物吞吐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供电能力只有一座110千伏变电站;园区天然气管网尚未建成;自来水供应成为园区发展的制约瓶颈;污水处理厂未能正常运转,且规模小不能满足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同时,污水管网建设也严重滞后。

2、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有待加快推进。由于前期入园项目投产不多,员工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矛盾尚

未凸现,但按照园区项目推进速度,未来生活服务需求将明显加大,目前园区生活服务设施推进速度较慢,没有宾馆、酒店,企业老总只得白天在园区上班,晚上到**居住,对企业洽谈业务、生意交往造成不便;没有商业服务网点、企业职工要买上一点生活日用品都非常困难;没有文化娱乐场所,职工文化生活单调,难以留住生产工人;企业职工公寓做得不多,企业职工住宿难。

3、园区社会公用事业配套不够健全。消防设施虽已建成,却没有正式启用;公安、医疗、教育、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机构未进园区;园区内及外接交通不便,从沙河和**没有到园区的公交车,企业职工出行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工难”和“留人难”;园区环境保洁措施未落到实处,造成道路保洁和园林绿化管护困难。

4、园区行政管理功能不够健全。**工业园区已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但**工业园管理局人员配置过少,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容易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服务质量跟不上;事关园区企业发展的工商、税务、安监、环保、质监等行业管理部门都未入园,没有一样手续能在园区办

结。

三、**工业园区基础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前期园区规划面积小,规划层次低,没有充分预计到项目建设和园区快速发展造成的,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及时解决,园区建设就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1、坚持规划的严肃性。园区控制新详划和配套服务区详规已经制定,一是要为园区长远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一次性规划,分步建设,细分园区功能区块。要统筹产业布局和园区基础设施,社会公用事业,商业服务设施布局。二是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要严格遵循规划要求建设,不能随意改变规划,降低建设标准,坚

决避免目光短浅,不顾建设时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行为。

2、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园区发展基础先行的意识,抓紧建设一批当前企业生产所急需的基础配套设施。与此同时,要借鉴沿江其他工业园在发展初期的经济以及所走弯路的教训,凡关系到企业生产保障性的交通、供水、排水、供电系统一定要掌握在政府手中。一是**工业园要把安全保障放在第一位置。确保圩堤防洪达到50年一遇标准,排涝达到20年一遇标准,**化工企业多,确保消防设施配套,严防次生灾害发生,提高**工业园及园区企业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统筹考虑建设新的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二是加快建设园区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码头和铁路专用线一定要利用这次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修编机遇,列入江西省沿江开放开发规划,启动码头建设。由政府主导解决园区供水瓶颈;建议供电部门超前规划一座220千伏的

变电站,提高园区供电能力。

3、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在加快生产性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逐步完善生活性配套设施。一是综合配套服务区,要高标准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既要有政务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酒店等标致性建筑,又要整合园区各企业需求,建设直接为企业职工服务的公租房、职工公寓以及新建学校、医院、幼儿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等。二是设立园区内公交,将园区公交与沙河、**公交线路对接。三是做好保洁工作,设立园区环卫所,投入必要的人力和财力,实行道路、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为园区营造一个干净、优美的发展环境。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工程,工程项目多、种类多,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轻重缓急,逐步建设和完善。

4、积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投资巨大,仅靠政府投资是不现实的,要政

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用足用活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建设。一是政府重点主要是积极争取项目,实行国家、省、市扶持与县级财政投入相结合,搞好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防洪体系建设、园区外接道路建设、园区内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园区内的宾馆酒店、商业服务中心、文化娱乐设施等,可

由政府提供土地,鼓励园区内企业入股自建自营。三是通过土地运作和园区企业联建等形式建设商品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满足园区企业职工住房需求。()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银行、保险、邮政、电信等部门提前进入园区。

5、健全园区服务管理配套体系。进一步明确**工业园管理局对园区内行政、经济和社会事务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的职能,把**工业园打造成一级准政府。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业务衔接,协调发改委、国土资源、建设规划、工商、税务、环保、质检、人事劳动、安监、消防、邮政、金融、交通、通讯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参与配合园区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各有关职能和服务部门应尽快延伸到园区。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完成的审批程序,使园区企业得到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

6、加强**工业园闲置用地管理。**工业园在前期招商项目中,有些企业未能按合同正常投产或投产后又停产的现象,导致工业用地闲置,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方面是投入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另一方面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必须依据土地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政策,收回闲置用地,破解用地瓶颈。

2.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二

近年来, 海州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 确立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海州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 家, 分别是位于云台农场的云台现代农业园区和位于浦南镇西部的海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占地总面积约7 万亩, 园区拥有设施蔬菜, 蔬菜加工, 特种水产等经营企业22 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 家,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 家。

二、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 土地使用制约因素多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涵丰富, 在整体规划时园内往往需要划分多个主题区域, 如农业旅游园区建设, 则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系列配套建设。园区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 而现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用地受到挤压, 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受到一定影响。

(二) 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 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区大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络还不紧密, 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 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尚未形成, “订单农业”、“公司+ 基地+ 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有待推广, 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有待确立。

(三) 人才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现代农业园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 不仅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新优品种及农业先进科技的引进与运用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在园区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更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 而愿意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知识型人才, 尤其是文化水平高、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农业粗放经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 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严重制约了园区持续发展。

(四) 政策扶持不够到位

有关扶持农业企业的优惠政策, 对我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从落实的情况来看, 在企业的用水、用电、税收、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不到位现象, 特别是资金短缺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和进一步发展壮大。部分企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 基础设施和软件管理急待改善, 但由于有关扶持政策局限, 企业资金来源渠道少, 资金流不稳定, 融资贷款难已成为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 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企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我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投融资平台基本上都未正式运行, 而金融机构因园区效益回报期长且无抵押物放贷意愿不高, 园区建设贷款难、贷款贵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这将严重制约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五) 农产品精深加工比率较低

农产品普遍加工精深程度低, 使得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 在国内外市场能叫得响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很少;多数企业对“三品”认识不足, 没有对绿色食品认证或有机食品认证, 难以进入国际市场形成优质优价。

(六) 农产品出口增长压力加大

日本、韩国是我区农产品出口主要市场, 近年来其市场需求下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农产品出口。一方面全区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趋缓, 2014 年全区农产品出口为负增长;另一方面日韩等国的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出口, 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变大, 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具体园区分析

(一) 发展状态

江苏省云台农场是江苏省农垦集团公司直属企业, 始建于1952 年9 月, 土地总面积5 万亩, 其中耕地面积2.6万亩, 职工1506 人,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 人, 农场共有7家控参股企业, 云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入驻企业10 家。近年来, 在科学定位发展战略的前提下云台农场整合现有资源, 通过三步改革, 即资源整合时期的股份合作制、调整种植结构时期的公司化改革、创业时期的生态旅游规划确立了以出口创汇农业、房地产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的三大支柱产业,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4 年全场实现总产值3.29 亿元, 利润3600 万元, 以外向型农业、房地产为国有经济支柱产业2014 年实现产值1.38 亿元, 实现利润2307 万元。

(二) 发展方向及主要运作模式

云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遵循“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品牌化、外向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思路, 推行“企业为龙头、基地为依托、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模式。

1.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 推行农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云台农场发展面临的第一难题是土地经营模式的转变, 如何转变分散经营为集约化经营是首要的问题。2011 年, 全场积极探索模拟股份制改革和推进农业资源整合改革, 取消了家庭联产承包土地的经营模式, 实行以股份制的土地经营体制改革;推行“六统一”生产管理模式, 加大农业投入、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实施标准化种植和精细化管理, 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化水平, 克服了客观不利因素, 实现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 为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做好准备工作。

2.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云台农场耕地有2.6 万亩, 2009 年以前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 经济效益不高。在科学规划种植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产业化发展思路, 建立了以出口蔬菜种苗繁育、种植、加工、仓储和出口贸易为核心产业的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前后五年时间, 建成了六大特色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物流区的“六基地二区”的规划布局;先后创建连云港苏垦农友种苗有限公司、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云龙蔬菜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单位, 实现公司化运作。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连云港吉本多食品有限公司, 年产速冻蔬菜、水煮调味食品、果蔬汁等五大类系列产品120 个, 年生产能力1.8 万吨, 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 年创汇1000 万美元。该产业园区先后被省农委等多部门联合授予“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称号、被国家质检总局确定为重点推进典型示范区, 还被批准为江苏省外向型农业示范区。

3.以绿色生态游为突破,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在倡导绿色革命、崇尚自然生态的今天, 云台农场率先发展水生花卉园, 以此为核心, 积极发展现代生态观光农业。目前, 云台农场已建成占地1200 亩的水生花卉园、1000 亩的百果园和500 亩的御香采摘园;云台农场还将加快推进集农家乐和体验经济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科技园和云鼎农庄项目。2014 年, 连云港荷花节期间, 水生花卉园共接待游客3 万多人次, 并且通过了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景区验收。

4.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方向, 探索创新资本运作。为了有效分散经营风险, 云台农场积极探索资本运作。首先, 根据发展战略, 云台农场每年都要对没有发展前途的项目进行整合, 先后注销云龙建筑、烧香河农业开发和华云苗圃等项目。其次, 根据市场发展需要, 云台农场积极探索对外资本运作, 先后创建连云港云龙房地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股连云港运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和江苏省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分散了农场的经营风险, 分享了其他产业的发展成果, 实现了资本有效运作。

(三) 主要经营经验

1.优化管理模式, 注重内部激励。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 云台农场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根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理念, 我云台农场通过合资创办实体法人, 以公司制或合作社的形式进行运作, 狠抓统一标准化管理。早在2011 年就积极构建九大质量安全管理系统, 即信息化管理系统、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检自控系统、农业化学投入品管理系统、种苗统一繁育系统、标准化种植系统、疫情疫病防控系统、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和应急控制系统。全面落实ISO9001、ISO14000 及GAP要求, 执行示范区农用品统一管理制度。同时, 农场向来注重内部激励, 主要采用目标管理和年薪制管理办法, 还积极引导员工开展职业规划组织提升型的内训, 为员工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梯, 使得员工能与农场实现共同成长。

2.细化经营理念, 搭建产业平台。在发展过程中, 云台农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求实创新”为经营理念。在资源整合时期, 云台农场在创新股份合作制的同时, 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的400 多名富裕人员从批次转移到二、三产中去, 其中有100 多人通过技能培训成为产业园区的产业工人, 另外200 多人通过创业培训走上创业之路, 有20 多户成为蔬菜基地和产业园区的物流生力军。在创业的同时, 云台农场注重产业平台建设, 让分流的人员有去处, 余热有奉献机会。我场先后将经营理念细化, 积极创建蔬菜基地、打造品牌旅游景区、做大做强房地产。根据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统计数据, 云台农场场域内个体户300 多家, 从业人员超过1000 人。

3.优化三大产业, 保持和谐发展。经过资源整合后, 在调整种植结构的基础上, 云台农场产业园区稳定发展, 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现了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根据第三次经济普查资料, 云台农场的三产比25.3:26.5:48.2, 实现了协调发展。作为一产的生产基地为二产提供了大量的初级农产品, 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二产的崛起又带动三产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 云台农场的外向型出口加工区, 直接吸纳就业人数达500 多人, 带动周边农户达3000 多户。

四、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村工作将按照中央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抢抓全市建设“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机遇, 围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总体目标, 推动我区现代农业提档升级, 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 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

借助我市“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战略机遇, 紧紧抓住花果山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纳入我市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五个重点产业园区规划的有利契机, 积极拓展我区农产品出口市场空间。助推重点出口企业加大开拓新兴市场的力度,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避免出口市场过分集中带来的风险, 稳定日韩等传统市场, 深度开发欧盟、美国等潜力巨大的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农洽会等会展活动, 促进农业利用外资、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交流、苏台农业合作等外向型农业稳步发展。

(二) 积极助推转型升级

外向型农业企业要结合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 提高出口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推进与市农科院、淮工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加强农业技能人才培养,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二是对已确定的具有区域特色和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优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努力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 加快转变我区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局面。三是积极帮助企业以多种形式争取国家和省、市有关发展农业的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

(三) 积极探索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积极推广依托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种养基地的经验做法, 不断完善合同契约关系, 规范发展“订单农业”, 建立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三者之间的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通过合同契约、服务纽带和产权联结, 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四) 加大对我区蔬菜、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农产品出口项目的支持

税务、检验检疫等部门优化程序, 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现场指导服务;当面临贸易壁垒时, 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相应的支持。

(五) 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 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难的问题。融资难是这次调研普遍反映的问题。一方面希望省市能加大协调各金融单位加大对农业企业的信贷力度, 信贷额度要尽量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倾斜, 并在信贷抵押、手续办理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加大农业资源开发的政策宣传力度, 让真正有需求的企业能够得到农业资源开发项目的财政资金扶持。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主要运作模式:以集约化经营为核心, 以外向型农业为主导, 以绿色生态游为突破, 以分散经营风险为方向。主要经营经验是:优化管理模式, 注重内部激励;细化经营理念, 搭建产业平台;优化三大产业, 保持和谐发展。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应进一步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 积极助推转型升级, 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加大优势产品出口项目支持, 加大优惠政策落实力度。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策

注释

1一、海州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情况

2近年来, 海州区充分发挥主城区的区位优势, 确立了城郊型农业的发展定位, 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业优势产业,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海州区现有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家, 分别是位于云台农场的云台现代农业园区和位于浦南镇西部的海州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两个园区占地总面积约7万亩, 园区拥有设施蔬菜, 蔬菜加工, 特种水产等经营企业22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9家, 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60家。

3二、目前发展遇到的问题

4 (一) 土地使用制约因素多

5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内涵丰富, 在整体规划时园内往往需要划分多个主题区域, 如农业旅游园区建设, 则包括农业观光园区、休闲农业园、民俗观光园等系列配套建设。园区在用地规模、地理位置和用地性质等方面均有所要求, 而现今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农业用地受到挤压, 农业园区建设用地受到一定影响。

6 (二) 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

7发展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之一, 就是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 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中的利润。我区大多数企业与普通农户的联络还不紧密, 企业与农户之间联系松散, 基本上属于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 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尚未形成, “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等先进经营模式有待推广, 企业与农户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联结机制有待确立。

8 (三) 人才方面的短缺是制约园区发展的一大障碍

9现代农业园区以技术密集型为特点, 不仅在高新农业生产技术、新优品种及农业先进科技的引进与运用方面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撑, 在园区规划、生产管理、营销推介运营等方面更是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 而愿意为农业发展服务的知识型人才, 尤其是文化水平高、具有实践经验的年轻人才严重缺乏。现有从事农业生产者文化技术素质偏低, 农业粗放经营观念仍占主要地位, 农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 严重制约了园区持续发展。

3.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三

一、广西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广西拥有各类工业园区76个,被确认为自治区A类、B类工业园区有60个,属自治区重点监测的工业园区有37个,园区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35万人。本次用工调查主要在自治区重点监测的37家工业园区中进行,占全区工业园区的48.7%;调查的企业有450家,占园区企业的15%。调查由自治区就业局发放调查问卷、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员入户登记、调查组到园区实地核查及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现状

截止到2012年12月底,被调查的企业在职职工157512人,人员构成如下表:

三、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情况及主要特征

(一)2013年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情况

被调查的企业中有用工需求的企业396家,占企业总数的88%,需新招员工75615人。

(1)按行业划分

电子行业35641人、机械制造12450人、金属冶炼9207人,分别占用工需求总量的47 %、16 %、12 %,三大行业用工需求占园区企业用工需求总数的75%。

(2)按性别划分

企业对女性的需求是男性的两倍多。

(3)按年龄划分

(4)按文化程度划分

企业越来越注重求职者的文化素质。

(5)按企业岗位划分

企业用工需求主体仍为普通工人。

(6)按月工资待遇划分

(二)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呈现的几大特点

特点之一:企业用工量增大。2013年企业用工需求占企业在岗职工的48%,用工规模持续扩大,主要得益于各地坚持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打造千亿元产业、千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大重大项目的引进力度,一大批重大项目落户园区,用工量明显增大。如南宁市引进的富士康企业,2013年用工需求就达到22000人。

特点之二:产业升级加快,技能需求增多。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的发展十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全区各地加大了工业园区招商选资和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一大批电子、光电、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型产业企业落户园区,园区用工要求不断提高,技术工人需求量进一步增大,2013年企业对技能人才比2012年增加了5.1%。

特点之三:薪酬待遇整体提高。据调查,2012年广西园区企业员工月平均工资约为1800元,只有11%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含1500元)以下,有23%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1500—2000元,有66%的企业月平均工资在2000元(含2000元)以上,整体上与沿海地区的待遇差距逐步缩小。

特点之四:企业用工环境待遇有所改善。各地十分注重改善工业园区的用工环境和待遇,调查显示:企业与职工合同签订率76%。有70%的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有80%的企业能提供住宿,有97%的企业有正常休息日,有66%的企业有娱乐设施,有70 %的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

四、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从调查的分析看,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部分企业用工过度依赖政府,自身主体作用发挥不够。近年来,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部分企业在招工中未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过度依赖政府为其招工,缺乏招工统筹安排,缺乏系统科学的薪酬设计,有的企业简单地把为其招工作为企业入园的附加条件。另外,不少企业未建立职工工资增长激励机制,致使企业陷入员工流失加快、招工难的恶性循环。

二是部分企业用工条件过于苛刻,求职者难以满足企业过高的要求。当前,部分园区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多数企业用工年龄要求在30岁以下,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招工更是苛刻,只选择年轻女性。还有一些企业延长劳动时间,休息日加班未按规定增加薪酬、调整工休,存在劳动环境差、强度大、劳动超时的现象,使求职者望而生畏。

三是部分企业用工季节性强,不注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在调查中发现,全区园区约有80%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同程度存在季节性用工,造成企业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用工需求激增。还有一些外向型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淡季大量减员,一旦拿到生产订单,就向政府提出用工需求。此外,一些企业缺乏长远考虑,缺少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造成一线普工和部分技术工人用工双缺乏。

四是部分园区、企业位置偏僻,生活设施不配套。广西不少工业园区更多的注重生产设施建设投入,忽视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大多数的园区企业距离城区较远,公共交通网络不便捷,生活设施不够配套,文化设施匮乏,企业职工工作生活不便,尤其对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与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吸引力。

五、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形势分析及判断

从调查总体情况看,2013年广西工业园区企业用工总体需求旺盛。“十二五”期间,在就业总量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的情况下,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在国家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政策影响下,企业和员工的博弈更加激烈。随着广西承接产业转移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将有四个因素对全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产生直接影响。

(一)企业用工将出现新的高峰

“十二五”期间,广西将完成中马产业园、糖果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以及防城钢铁重大项目投入使用,用工规模进一步扩大。完善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用工信息对接,引导更多的广西在外省务工人员回到园区就业,是解决园区企业用工的关键。

(二)企业用工成本将明显增加

企业季节性、结构性缺工的常态化,将加剧不同经济区域企业对技能人才的争夺,经济发达地区或条件相对较好的企业将利用其薪酬待遇、用工环境、生活条件、企业文化等比较优势,吸引欠发达地区劳动力流入,这种区域间、企业间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会更加多元化。提高工资待遇、改善用工环境,用待遇和环境留住员工、吸引员工是企业无法回避且必须认真思考研究的问题。

(三)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将更为迫切

随着北部湾经济开发区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园区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务工人员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改进培训方式、加速职业院校发展,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使更多的技能人才入园就业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共同关注的问题。

(四)新生代劳动力对用工环境要求高

90后新生代劳动力进入人力资源市场后,逐渐成为工业园区企业用工主体。注重个性发展、要求高薪待遇、讲究务工环境、岗位变换频繁是新生代劳动力的主要特点。完善保障政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使新生代劳动力更体面就业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六、对策建议

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问题,既有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也有相关企业和劳动者主观的因素,还有政府部门正确引导的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和社会问题,需要统筹兼顾和综合治理。建议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人力资源调查,做到就业服务工作有的放矢

一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摸底调查,摸清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培训及就业需求等,依托现有的“市场与就业”网络,建立全区性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指导全区就业服务机构开展培训、职业介绍、跨地区劳务协作等工作,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广西工业园区企业;二是要开展职业(技工)院校情况调查,摸清在校生总量、专业设置及人数分布等情况,为进一步开展院校与工业园区企业交流对接,引导院校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引导院校毕业生流向工业园区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坚持市场配置原则,全方位服务园区企业

加快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用工机制,围绕园区产业及行业特点,及时掌握工业园区企业用工需求,及时发布企业用工信息,通过专场招聘、送岗下乡、劳务协作等多种方式,为劳动者求职就业和企业招聘用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常态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提高对接成功率。发挥广西驻外省劳务机构的作用,在广西跨省务工人员中宣传广西经济发展及用工的形势,引导他们回到广西园区企业就业。发挥劳动保障监察作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提高劳动用工合同签订率,保护劳资双方合法权益。及时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让更多的求职者了解广西工业园区企业工资的增长情况,引导他们进入园区就业。

(三)推进政策落实,全面促进劳动力向园区转移

要通过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培训补贴,引导社会职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用工服务;要抓好职业(技工)院校定向培训补贴,积极引导技工学(院)校毕业生入园就业。探索建立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到区内工业园区企业就业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园区就业支持政策,研究出台在园区企业就业满三年并续签了三年以上(含三年)劳动合同的农村或外地务工人员,享受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方面同等待遇的相关政策。

(四)开展培训对接,培养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场地和机构,更新培训科目,采取委托、联合、就近培训等多种手段培训园区企业急需技能人才。对全区职业培训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做大做强职业培训产业,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的培训。积极引导园区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园区企业和项目特点,结合院校专业和师资资源,强化对接服务,采取长训、短训、轮训等形式为园区企业培训合格的技术工人。

(五)抓企业责任,强化企业招用工主体作用

引导企业积极探索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和自身经营状况,合理确定薪酬待遇,增强岗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探索在园区企业开展用工诚信等级评定、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帮助企业合理制订全年用工计划,避免发生生产淡季大量裁员、生产旺季又招不到工的现象。

(六)改善园区功能,优化用工环境

加速推进园区配套功能和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邮政、工商、医院、商店、旅社、餐饮、娱乐等基础配套设施应尽快入驻园区,力争做到与企业发展同步。完善园区公交网络,为企业和务工人员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实现劳动用工良性循环。

(七)加强用工监控,及时掌握园区企业用工状况

4.园区经济发展民情调研汇报 篇四

一、群众反映的情况主要是“三喜”、“三忧”

通过整理、分析、归纳走访群众反映的情况,可以从“三喜”、“三忧”两个方面来概括。“三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好,人民群众得到了实惠,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提高,使人民群众感到欢喜。本人所联农户邹育民今年45岁,全家共4口人,2002年,邹育民在政府扶持、亲朋帮助下,筹资兴办了明远金属有限公司,几年下来,企业不断扩大,目前,年产值达二千余万元,利润每年也有几十万元。邹家通过合法经营、勤劳致富,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家里盖起了三层新楼房。购买了崭新的小轿车。二是当前干部队伍作风有了很大转变,亲民、爱民、帮民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使人民群众感到欢喜。合心村群众普遍反映,近几年来,不论是市里的干部,还是镇里的干部到群众家走访的次数多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态度好了,为民办事的作风实了,党群、干部关系有了很大的改善,群众感到比较满意。三是当前社会大局稳定,社会治安秩序较好,为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安定、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使人民群众感到欢喜。“三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两年市场疲软,经营困难,部份群众在经商或办企业时出现了亏损。二是园区周边村组一些土地被征收,部份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些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对安度晚年有所担忧。三是虽然市委、市政府加大了治理园区环境污染的力度,但园区极少数企业仍然在排放污水、废气、噪音的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三难”、“三需”

在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影响园区经济济发展环境的问题仍然比较多,集中在“三难”、“三需”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园区周边村组群众的政策水平、法律素质较低、极少数群众的思想工作仍然难做,需要不断加大政策宣传、注制教育的力度。二是部分园区周边村组群众在征地拆迁等工作中,期望值高、态度强硬,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推进,需要进一步规范征地拆迁行为,统一征地补偿标准,深入细致做好征地户、拆迁户的工作。三是部分园区周边村组群众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企业吃企业”的错误认识,在园区企业厂房建设、生产用工、原料供应等方面存在强揽工程,强买强卖等问题,使极少数园区企业生产难、经营难、发展难,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三、优化环境的措施主要是“三快”、“三实”

通过走访民情,认真思考当前影响园区经济发展的问题,本人体会到市委、市政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加大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力度,加大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的力度,取得了实效,为园区企业营造了和谐、宽松、优良的外部发展环境。本人认为今后“优化发展环境、共建和谐园区”应从“三快”、“三实”三个方面强化措施,扎实工作。一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行动要快、作风要实。例如在解决部分园区周边群众反映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工业园管委会要按照“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要求,做到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要做好疏导解释工作,给群众一个解决问题的明确期限,不能久拖不决,以免激发人民群众的情绪,引发群体事件。二是对极少数别有用心、谋取私利、采取非法手段、实施强揽工程、阻工闹事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影响园区经济发展的人和事,出手要快,措施要实。目前,在园区周边确有极少数邪恶势力,企图通过威胁,恐吓、甚至暴力手段,侵害企业老板的合法权益,干扰园区企业的合法经营。对此,市委、市政府要统筹安排,协调各方,调动公安机关等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始终保持快速查处,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园区一方平安。三是扶持人民群众勤劳致富,增产增收的工作要快,效果要实。相对来说,园区周边村组群众,在园区企业的带领下,收购废品,冶炼废旧金属,找到了致富的门路和项目,对比其他地区的群众收入要高,但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群众增产增收的困难仍然很多,因此,我们必须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给人民群众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扶助,让群众树立和坚定科学发展、共同应对“经济寒流”的信心和决心,使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共同促进园区经济的发展。

5.园区经济调查报告 篇五

调查地点: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县盛乐经济园区

调查时间:20xx年3月——4月30日

调查人员:盛兴、田蕾、陆晗、严夏年、辛建虹、田鹏、胡春燕、刘丽媛、李鑫、杨海欣、白乌恩其

调查对象:盛乐经济园区三铺村、四铺村村民

调查方式:分类抽样问卷和实地调查采访

总计调查经费:50元

盛乐经济园区位于内蒙古209国道36公里处,规划面积7.8平方公里,始建于5月,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地区。盛乐历史悠久,曾有汉置郡、唐设府的记载,北魏曾以 “盛乐”命名都城。20xx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更名为“和林格尔经济开发区”。盛乐经济园区为什么能在短短7年内先后晋升为自治区级开发区,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和自治区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并带动和林县经济的发展?这是我们想通过对这里的居民进行经济生活调查想要了解到的,也希望对全国其他经济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有一点启发。

在向盛乐经济园区居民投放的110份关于收入、支出和满意度三方面调查的问卷中,有效问卷达86份,抽样合格率为78%(三铺、四铺村居民有250多户)。在有效调查的86户居民中,我们发现:认为盛乐经济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影响的占有效调查总数的78%,认为没有影响的占14%,说不清楚变化的占5%。在有影响的78%的比例中,认为是有利影响(即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的占73%,认为是不利影响(即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不如从前)的占5%。

由此分析,73%的满意度集中在园区的开发建设对自己(家庭)生活有有利影响。为什么会出现有利的影响?这些有利影响集中表现在哪些方面?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不利影响的出现?园区开发建设前后生活没有变化又说明什么呢?

此外,我们还对居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做出了系统的比较。去年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有10%,这一收入段在19以前(即园区建设前)的比例份额是55%;去年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占27%,年以前为27%;去年年收入在10000—0元的是38%,而1999年以前是15%;去年年收入在20000—30000元的是16%,而1999年以前仅为3%;去年年收入在30000元以上的有7%,而这一段的比例在1999年前为0%。而支出部分,去年花消在20xx元以下的有3.5%;20xx—3500元的是0.5%;3500—5000元的是26%;5000元以上的是60%。

对比以上数据可以发现,99年以前55%的居民生活收入都在5000元以下,而去年这一比例大大降低。去年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比例较之99年以前有大幅度的提高。可见有利影响首先显著的表现在年收入的明显提高上。但是仍然有10%的居民去年年收入还在5000元以下,也可以侧面反映出园区建设后有些居民生活水平没有变化或反而降低。对去年收入满意度的调查显示:表示很满意的是10%,满意的是17%,认为一般的占34%,不满意的是34%,很不满意的是2%,认为无所谓的比例为1%。一般和不满意的比例稍多可以看出经济发展还存在巨大的内在动因和潜在希望。

除了收入情况,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也是园区建设对居民生活有无影响的又一表现,以下数据可以证明。以手机为例,86户中没有手机的占20%;有一部手机的37%;两部的为32%;三部的为8%;四部为4%。手机作为新媒体其普及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信息的通晓程度。再看看近两年的购买情况:购买住房的9%,购买家电41%;购买手机的29%;购买机动车的15%;其他为6%。有能力购买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些是现象。

为了探究一开始所提到的疑惑的原因,我们按照居民生活收入的主要来源进行分类,统计得出:

①以种地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居民占28%。其中78.4%的土地是自己经营,21.6%的土地是出租给别人经营,而且大多数土地是种植玉米和土豆,也有少数是种植牧草、蔬菜和向日葵。近两年土地上的收入大致分布为:5000元以下的占52%;5000—10000元的是32%;10000—15000元的是8%;15000—20000元的是4%;20000元以上的是4%。这部分居民的收入受园区开发建设的影响基本不大,但是有村民反映园区曾征用土地进行建设的情况,政府给予了少量的补偿。有一位村民种植的蔬菜在师范大学和蒙牛食堂进行销售,收益颇丰。这表明园区高校、企业自身开发建设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融入了园区经济生活中。

②在园区高校、企业工作,以工资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占28%。其中在园区蒙牛企业工作的36人,在师范大学工作的5人,在兆君企业工作的2人,此外还有在万世宝、宇航人等企业工作的。月工资收入在1000元左右的居多,从事清洁工和打零工的居民月工资最少,每月500元左右,此外有进入管理层的居民月工资为20xx元左右。这反映了园区高校、企业自身成为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工业园区+高等院校”的发展模式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帮助。高校、企业被吸引来此建设是因为园区的政策相对开放:建厂用地不花钱;前三年减免部分税费;对入园企业所需的`水、电、汽、暖等按企业需求供给;免收配套增容费用;基础设施较完善。

③靠做生意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占15%。经营第三产业的主要项目是:通信服务、餐饮服务、日用百货、农机五金、服装洗化等,年收入均为万元以上。

④出租房屋户为17%。每间出租的房屋平均收入600—1000元不等。租房的主要人员的比例为是:蒙牛员工50%;其他企业员工23%;师大学生22%;镇上的商人5%。

由③④两项可以看出高校、企业带动当地形成市场,第三产业的服务对象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员工。②③④也是园区建设带来有利影响的表现,其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因素:即99年后入住园区的企业和高校自身成为当地的市场;同时还带动了当地商品服务市场的繁荣。

⑤饲养奶牛户为7%。这一部分居民园区建设初的几年收益是十分明显的,蒙牛乳业的迅速崛起对他们收入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为奶户提供贷款,蒙牛企业也对奶户有优惠措施。但是近年粮食饲料涨价(饲料多为自己家种的玉米和购买的饲料),养牛成本提高,但牛奶的收购价格涨幅很小,所以养奶牛的收益已经不可观了,许多牛户都托人代养。市场的变动对居民的生活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这有可能也是居民填写园区开发对自己生活造成不利影响的原因。养奶牛本身也是企业带动周围形成市场的印证,曾经使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①和⑤分别说明了两个因素:土地和牛——经济发展的资源区位优势。

⑥以其他收入为生活来源的占5%。

以上我们探究出了一个有利影响的产生因素:市场。对园区经济发展的市场因素进行分析就不能忽略了“园区小市场与外界大市场”的关系,这就又涉及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交通。

209国道穿过盛乐经济园区,一端是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另一端是和林格尔县。毗邻209国道的三铺、四铺村要比周围的村镇经济发展迅速,这本身就说明了交通的发达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想富,先修路”的成功经验在这里也是适用的。有一项调查说明了市场和交通两方面的问题:居民一般会选择在在盛乐镇购物的占42%;在和林购物的占39%;在呼和浩特购物的占19%。园区对于周边的辐射和吸引作用,也可以表现出来。

既然谈到与外界的联系,就不能回避区位经济发展的又一因素:信息和观念。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了该地居民手机的占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信息的获取。对于信息的获取方式:认为从报刊、广播和电视获取信息的是76%;交谈聊天是22%;网络是6%;公告和通知占5%;其他是1%。广播电视还是当地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

信息环境的开放程度可以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首先是教育观念。对去年花消最大去向的调查显示:用于日常支出的为49%;用于教育的为28%;用于“人情”礼节的为8%;购买大件商品的为0%,用于其他的为15%。农村居民认为经济支出中花消最大方面是用于教育的占28%,这无疑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对于教育花费,小学500—20xx元不等,初高中1000—8000元不等;大学则在万元以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市区读书,反映了镇上小学的教育质量令人担忧,许多居民反映希望提高镇上的教师素质,改善教学环境,设立初中等意见都是观念进步的表现。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识字的居民思想更为开通。

区位经济发展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劳动力,而劳动力的质量则是与教育程度息息相关的,并且决定了当地潜在的经济增长力。重视教育就是重视发展的根本。思想观念的变化还有一个表现是对于基层民主的了解和参与,对于园区建设的关注。对于农村的低保制度:很清楚的有3%;知道一些的有27%;听说过但不清楚的是28%;不知道的占40%。对盛乐园区的建设项目都是不知道。对村委会的选举很多人都不关注。有13%和6%的居民认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策落实亟待解决和完善。

劳动力的质量除了教育之外,还有文化生活方面的素质。对于平时参加的休闲娱乐活动:选择看电视的占67%;串门聊天的20%;阅读报刊杂志的19%;打牌、打台球和上网的13%;逛街的6%;不参加的占13%。这也是生活质量的一个侧面反映,而我们了解到村上没有集体的文化生活活动。

在对满意度的调查中,我们还涉及了住房状况、水电状况、医疗条件、交通状况、教育状况、购物环境、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和社会风气的问题。居民对各项中表示满意的是:住房状况有39.5%,水电状况有52.3%,医疗条件有48%,交通状况有47%,教育状况有42%,社会治安有30%,社会风气有32%;表示很不满意的是环境卫生,比例为43%。随意堆放的垃圾和无专人管理垃圾,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给健康带来威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同步。

对于如果有一笔闲钱的处置,36%的人会用于做生意;28%的居民表示会买房;8%的人会买车; 7%的人会存入银行;6%的人选择入股到企业; 19%的人还有其他用途。这项数据表明居民们更希望把闲置的钱用于做生意,希望收入还有增长,对新住房的需求,表明还有潜在的市场等待开发。

我们耐心的询问了居民们生活还有什么困难,对园区建设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有些居民提倡大家讲究社会公德;有些居民认为本地居民对外地居民有歧视,希望人人平等;有些居民反映厕所简陋且数量少;有些居民土地被征用的补偿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有些居民拆迁的费用还没有落实,希望公平处理拆房补偿;有些居民希望镇上建设一所全日制中学;有些居民希望村委会选举透明化,不要“暗箱操作”,“内定”干部;有些居民不放心镇上的医疗卫生所,更不放心孩子们的看病就医;有些开店的居民抱怨停电不能及时通知,造成经济损失……

6.全盟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调研报告 篇六

一、全盟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盟高度重视工业开发区(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打造产业承接和集聚发展的平台,培育形成具有地区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入驻园区企业不断增加,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数量与分布。截止目前,全盟现有各类工业开发区(园区)12个,除太旗没有园区外,分别位于其余12个旗县市(区),总规划面积381.9平方公里,已开发建设面积88.87平方公里。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为国务院批复设立的国家级工业园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白音华工业园区为自治区政府批复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东乌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上都工业园区、西苏朱日和工业园区、东苏旗芒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阿旗德力格尔工业园区为盟行署批复的盟级工业园区,黄旗工业园区、白旗明安图工业园区和乌拉盖能源化工园区为旗县级工业园区。12个工业园区中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有4个: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和多伦工业园区。列入自治区“双百亿工程”的园区有5个:锡林郭勒盟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和黄旗工业园区。

(二)园区工业经济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产业承接和聚集发展平台,促进了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3.36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完成2.68亿元,各园区道路、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条件。截止到8月末,全盟12个园区入驻企业591户,同比增加50户,完成产值354.4亿元,同比增长14.9%;实现营业收入346.1亿元,同比增长17.5%;利润总额45.8亿元,同比增长12%,税金总额35.1亿元,增长16.4%,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4.66万人。

2011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有2个,白音华工业园区119.5亿元和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107.5亿元;超50亿元低于百亿元的园区有3个,东乌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57.8亿元、黄旗工业园区56.2亿元和上都工业园区59.4亿元;超30亿元低于50亿元的园区有2个,多伦工业园区43亿元和西苏朱日和工业园区34.7亿元。

(三)部分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产业链。各园区从自身优势条件出发,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循环生产方向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初步形成了五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即煤—电—建材—粉煤灰综合利用循环产业链,煤—电—热—硅、锗—太阳能光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煤—电—煤化工及其下游产品深加工产业链,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其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和农畜产品深加工—生物制药、生物制品及其废弃物利用产业链。围绕循环经济产业链条,重点推进了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音华工业园区、多伦工业园区、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和黄旗工业园区六大园区建设,提升我盟工业经济发展能力。

二、各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一)全盟推进的六大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1、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1993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立,合作区划分为口岸加工区、出口加工区,以木材加工为主导产业。总体规划面积49.7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8平方公里,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0.73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11亿元。多年来,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充分发挥口岸优势,大力发展木材深加工产业,重点推进家具、门窗、天花板、刨花板、纤维板、密度板、木塑复合分子材料和胶合板等木制品产业集群,建设进口木材加工生产基地。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5户,完成营业收入27.9亿元,增长17.5 %,利润总额1.1亿元,增长17.9%,税金总额0.7亿元,增长6.5%。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75户,同比增长1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17.7亿元,增长12.6%,利润总额1.02亿元,增长28.1%,税金总额0.32亿元,下降3.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16万人。“十二五”期间,继续依托口岸优势,全力推进木材深加工产业,将二连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区打造成为我国北方口岸木材加工生产基地之一。规划到“十二五”末,进口木材年加工能力达到200万立方米,营业收入60亿元,年均增长21.4%。

2、锡林郭勒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产业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3.9平方公里,以煤炭、电力、煤化工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2011年,锡市对现有工业园区布局进行了合理整合,形成了“一区多园”模式,开发区产业区、中小企业园区、褐煤综合利用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园区等。累计投入基础建设资金9.8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1.2亿元,产业区十横五纵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建设初具规模。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87户,完成营业收入107.5亿元,增长37.9%,利润总额13.1亿元,增长161.7%,税金总额9.5亿元,增长91.4%。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89户,同比增加2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61.4亿元,增长18.8%,利润总额8亿元,增长31.6%,税金总额6.5亿元,增长17.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十二五”期间,依托锡林浩特周边丰富的煤炭、有色金属资源,加快建设创源褐煤低温热解项目,加快推进电、热、锗联产示范项目,抓紧建设万吨电子级多晶硅、远红外光学产业项目、LED光电产业项目,形成煤—电—化工产品及光伏产品产业链;积极推进高度节水大型坑口电站建设,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煤渣等燃煤副产物制造高档瓷砖、空心砖、石膏板等环保节能新型建材,形成煤—电—建材产业链;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引进建设工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发电设备等大型制造项目,重点推进锡林海装风电、锡林重型机械、神工机械制造等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利用全盟丰富的畜产品资源,提升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水平和档次,推动集中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加工增值,形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规划到2015年,园区入驻企业达13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49户,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45.6%。

3、白音华工业园区,2006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已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2012年4月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距离旗政府所在地巴彦乌拉镇70公里,园区规划面积104.5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18.2平方公里,主要以煤炭、电力、煤化工、金属冶炼采选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69亿元,其中今年前8月投资0.6亿元,产业区道路和给排水管网建设基本完成。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6户,完成营业收入119.5亿元,增长33.5%,利润总额9.7亿元,增长209.9%,税金总额11.1 亿元,增长442.1%。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34户,同比增加8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59.9亿元,增长18.4%,利润总额2.5亿元,下降48.7%,税金总额10.9亿元,增长25.6%,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52万人。规划“十二五”期间,白音华工业园区以煤炭、电力、煤化工为主导产业,根据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特点,规划实施煤—电—煤化工—建材、煤矸石—电—建材、煤—电—多晶硅—光伏产品产业链、有色金属采矿—选矿—冶炼—合金产业链、萤石采矿—萤石浮选—氟化氢—氟化氢下游产业链等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8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51户,营业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46.3%。

4、乌里雅斯太工业园区,2007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位于旗政府所在地乌里雅斯太镇8公里处,是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74亿元,道路一、二期工程、给排水工程和22万千伏变电站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完成。2011年,园区入驻企业34户,完成营业收入 57.8亿元,增长20.8%,利润总额3.7亿元,下降26.1%,税金总额4.9亿元,增长72.5%。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34户,同比增加6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3.8亿元,增长14.2%,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41.5%,税金总额2.0亿元,增长16.3%,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55万人。“十二五”期间,该园区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形成煤—电—建材、煤—电—有色金属冶炼及其废弃物利用、畜产品精深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3户,营业收入240亿元,年均增长50.3%。

5、多伦工业园区,2008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园区,位于多伦淖尔镇东3.5公里处,规划面积40.5平方公里,已建成16.5平方公里,以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积极开发下游系列化工产品。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4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26亿元,二纵五横七条道路的建设及雨水、污水、给水管道的埋设已完成。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21户,完成营业收入43亿元,增长0.8%,利润总额1.7亿元,增长23.2%,税金总额2.2亿元,增长12.9%。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40户,同比增加19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1.6亿元,增长14 %,利润总额0.92亿元,下降30.8%,税金总额2亿元,增长57.1%,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64万人。“十二五”期间,该园区以煤化工、氟化工及其下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产业,依托锡盟丰富的褐煤资源和萤石资源,围绕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项目,着力打造煤—电—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煤化工延伸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与氟化工相联系的产业链及煤化工、氟化工、塑料制品生产过程中废渣、废气、中水、废塑料等“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等产业链条,打造成为一个国内外有特色的现代煤化工替代石油化工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试点基地。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5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9户,营业收入193亿元,年均增长35%。

6、黄旗工业园区,2008年由黄旗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设立,位于旗政府所在地新宝拉格镇东2公里处,规划面积15.61平方公里,已建成1.86平方公里,以石材加工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89亿元,其中今年前8个月投资0.18亿元,完成了给排水管网和设施的建设,供电设备安装及铺设线路,园区专线公路建设完成,100兆光纤网设备已覆盖园区,完成公路两侧及厂区周围绿化带建设。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2户,完成营业收入56.2亿元,增长30.1%,利润总额8.4亿元,增长38.4%,税金总额4.6亿元,增长25.2%。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62户,同比增加2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4亿元,增长32.7%,利润总额4.6亿元,增33.3%,税金总额3亿元,增长20.7 %,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31万人。“十二五”期间,依托丰富的石油和花岗岩等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重点以石油开采和石材加工业为主。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40户以上,营业收入130亿元,年均增长23.9 %。

(二)其它六个园区基本情况

1、上都工业园区,2012年由盟行署批准设立,位于上都镇东1.5公里处,规划面积35.9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9.2平方公里,以电力、铁合金冶炼为主导产业。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78亿元。2011年,园区累计入驻企业66户,完成营业收入59.4亿元,增长19%,利润总额13.7亿元,增长24.7%,税金总额3.4亿元,下降28.6%。截止到目前,累计入驻企业70户,同比增加7户,今年1—8月完成营业收入39.5亿元,增长39.7%,利润总额10.7亿元,增长26.5%,税金总额3.2亿元,增长0.8%,园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0.31万人。“十二五”期间,上都工业园区以煤电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规划园区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形成煤—电及其废弃物利用、乳制品精深加工及其废弃物利用等产业链条。到“十二五”末,园区入驻企业80户,比“十一五”末增加23户,营业收入150 亿元,年均增长24.1%。

7.园区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七

循环经济是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发达国家已经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实施集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等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策略, 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 我国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转变。建立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目标, 与环境相协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梧州工业园区为例, 分析产业共生的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 梧州工业园区发展现状

梧州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10月, 由梧州市国资委授权经营管理, 隶属梧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直接管理, 总资产5亿元, 注册资金1亿元。经营范围是投资与资产管理、物业管理、土地开发及房地产开发经营等其作为梧州工业园区的融资机构, 其对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入园项目达60个, 合同投资额约50亿元。在落户的项目中, 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日本荒川松香深加工、香港宝嘉制衣、奥奇丽日化、中恒制药、香港中镇皮具制品、星达家电工业、春燕纺织基地、梧州市神冠生物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广西鑫奥日化发展有限公司等10个项目。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是实践循环经济核心理念的重要途径, 是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 也是全面推广循环经济的重要形式和环节。产业园区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从生产源头上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企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处于循环经济的园区层面, 具有连接社会宏观层面与企业微观层面的桥梁作用;产业园区在地区经济总量增长、高新技术开发与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建立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意义。

3 产业园区基础理论研究综述

产业园区是以合理利用资源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复合系统, 为实现区域发展而聚集相关企业的特殊经济活动空间, 是由多个企业以及管理机构依靠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高度集成及共享资源, 互换产品、副产品的具有链网结构的地区。由于工业园区是产业园区的主要形式, 因此本文将产业园区视为工业园区, 并且在研究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时也以工业园区为分析对象。

从产业性质的角度, 产业园区可以划分为农业产业园区、工业产业园区、综合产业园区和特色产业园区等。从国家行政的角度, 产业园区可以划分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产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高, 技术、人才、资金、优惠政策集中, 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严格, 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最佳选择区位。而且, 产业园区促进产业地域分工, 形成产业基地, 显著提高区域经济效益, 降低治理环境污染成本, 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因此, 发展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具有独特的优势。 (下转第200页) (上接第201页)

4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特点

(1) 效率优先, 协调同生效率优先是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最显著的特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整个发展的过程, 始终坚持协调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之间的关系。园区发展并不片面的追求经济效率, 忽视生态效率;反而极为重视生态效率, 园区把经济增长建立在自然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向生态环境排放废弃物趋零化。统筹协调兼顾园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同生。

(2) 耦合关联, 循环再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通过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 形成企业与企业, 企业与行业之间的耦合关联, 以横向产品的供应和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 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反复循环, 实现园区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建立资源利用的交换系统, 实现循环再生, 尽可能地降低向区外排放废弃物的水平。

(3) 结构优化, 和谐共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具有高度优化的产业结构和较为完整的自组织系统, 园区采用现代化生态、节能、节水、再循环和信息技术, 国际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和环境管理标准, 提高园区资源利用的效率,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共生网络的完善, 企业之间的和谐共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共生有别于自然界的共生, 园区产业共生是自发和人为共同作用形成的。

(4) 周期管理, 清洁自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实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并且清洁生产贯穿于产品生产全过程。从原料的入园、产品的生产及使用、污染源的产生、废弃物的出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生命周期管理, 尽可能地采取一切措施减少和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和负面影响。同时, 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支持产品周期管理的各个阶段。

参考文献

[1]程瑜.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6) :188-193.

[2]兰兴华.从再生资源中回收有色金属的进展 (续) [J].世界有色金属, 2003 (10) :53-58.

[3]闫敏.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投融资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 2006 (10) :32-34.

[4]江建平.发展循环经济的财政深度考量[J].财政研究, 2005 (12) :31-33.

[5]陈德敏.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2) .

8.软件园区抱团谋发展 篇八

来自上海浦东软件园、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成都天府软件园、大连软件园、齐鲁软件园、南京软件谷、深圳软件园、厦门创新软件园等全国75家软件园区负责人和工信部、上海市政府的领导一起见证了这一对中国软件园区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

在联盟成立大会上,联盟成员单位代表还共同审议并通过了《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章程 (草案)》,选举产生了第一届联盟理事会单位,并在随后召开的联盟一届一次理事会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会长单位、副会长单位。

软件园区

走过黄金20年

中国软件园区建设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中国的软件园区从最初的上海、北京、珠海等几个园区发展到如今遍布全国的100多家,其中,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国家级软件园区达到11个,在软件产业中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今天的软件园区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并成为地方政府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抓手,为软件产业做大做强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联盟成立大会上表示。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超过1.84万亿元,同比增长32.4%。与此同时,软件产业在中心城市和专业园区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全国60%以上的软件业务收入来源于软件基地或相关园区。东部省市继续领先全国发展,共完成软件业务收入1.57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84.8%。

“除负责园区开发建设,为入驻企业提供办公场所外,浦东软件园区还着重建立园区服务体系,如客户研究、分析评价等个性化服务,同时还进行产业投资和软件研发,从最初的空间提供已经衍生出众多的功能和服务。”当选第一届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的上海浦东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素龙说。

从产业聚集

到产业集群

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相互渗透,软件在工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云计算、物联网、移动计算一批新兴技术的兴起,新业态和新市场不断涌现,产业分工开始向垂直化、纵深发展,由此带动了包括软件服务业在内的整个IT产业的大变革,软件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兴起。

在IT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必须不断创新求变。作为各地推进软件产业发展的主战场、软件企业培育发展的平台,软件园区也相应地需要积极变革。而从全球范围来看,软件产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日益突出,产业园区建设已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并从简单的产业聚集走向产业集群,从而提升园区的整体竞争实力。

“过去的20年里,中国的软件园区有了长足发展,但在新的软件产业格局面前,软件园区要求新求变,在应对新的变革时或多或少面临着困难。”张素龙介绍说,这些困难包括发展资金来源单一、不同园区之间专业服务能力不均衡、建设运营缺乏可持续性、土地/客户资源分布不平衡以及园区同质化问题比较严重,一些园区吸引入驻企业还是主要靠财税政策的拉动。

张素龙认为这些问题有的是可以通过软件园区之间的协作解决的。比如,一线城市客源丰富而土地不足,就可以通过异地合作、品牌输出的方式解决。这也正是筹备建立中国软件发展联盟的主要目的之一。“促进园区之间的合作,帮助园区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是建立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很重要的一个目的。”

张素龙用“渠道”和“平台”来概括联盟的作用。他表示:“‘聚力·谋发展’是联盟成立的初衷,也是今后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而联盟的下一步工作将是切实服务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发挥联盟平台作用,创造公平参与、互补共赢的合作机会;同时,积极发挥联盟的渠道作用,从各成员单位在园区建设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情况和问题中提炼归纳出共性的焦点和矛盾,及时向政府部门报告,争取资源、寻求支持,真正让联盟成为政府部门的智囊团、成员单位的代言人。

链接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标识

中国软件园区发展联盟标识整体上成圆形,寓意平等的关系;图案形似盛开的花朵,寓意美好的前景;每片花瓣形似5人交叉握手,寓意合作共赢;不同颜色相握的手臂形似U型磁极,寓意各有侧重发展的园区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联系的个性与共性;每个人形头部自西北方向开始顺时针排列,演化为联盟英文缩写首字母,寓意智慧的分布和聚集。

整个标识阐释联盟的基本理念和愿景是:平等合作、多元一体、聚力发展、共赢未来。

上一篇:适合跨年的说说下一篇:家乡传统美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