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2024-09-12

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精选11篇)

1.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一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初中化学课堂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没有创新就难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科学的发现、科技的发明和创造,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初中生,其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谈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一、运用化学实验,创设真实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设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实验可以设置许多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知识,我们可以运用真实的生活情景创设教学情境,尤其是初中化学教学,更应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从感性上体会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动机。另外,加强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不但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还能使化学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利于学生掌握。

三、追踪社会热点,创设时尚情境

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是一门孕育着巨大创新机会的学科,它和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等方面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无论是生活中接触到的新材料和新药物,还是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社会热门问题都与化学紧密相关。例如“现代化工业生产与技术”、“化学与新材料”、“化学与新能源”、“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生命科学”、“化学与环境”等学科知识都可成为设计教学情境的丰富素材。教师平时要善于积累相关素材,并与课堂教学适当联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生动情境

很多中学生热衷于听故事,许多化学故事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故事容易吸引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因此,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拓展探究渠道,创设实践情境

欲使学生学习化学时乐此不疲、乐以忘忧,则应在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寻找课堂中的“后”探究问题,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与研究、网上点击、家庭小实验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条件。

六、结合学生心理,创设游戏情境、兴趣是有意注意的开始,唯有兴趣,才会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利用学生喜欢做游戏的心理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以化学自身的魅力去诱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一接触就有妙趣横生之感,从而开阔思路。这种课堂教学的实施,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并有效地从实践中获取知识。

七、运用多种媒体,创设直观情境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曰: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形、声、色的感官刺激,不仅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易激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信息论角度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吸收。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电影、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些手段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具有形声性、展现性、先进性、高效性等特点,它能有效地利用图像、声音、色彩等形式来传递教学信息,使教学内容能较好地接近客观实际,使学生不但能置身于课堂教学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较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全社会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教师可搜集有关“神州六号”发射方面的录像和图片资料,并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上进行展示,生动形象的资料必将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刺激。当学生心潮澎湃、兴奋不已时,教师可结合有关资料提出几个思考题:①神六发射时需要多种燃料做推动剂,若使用液氢做燃料,你认为有什么优点?若使用联氨(N2H4)做燃料,则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剂,生成氮气和水,请写出化学方程式。②航天员的食品为什么被做成“一口酥”?③为了净化飞船中的空气,可使用氢氧化锂来吸收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请写出化学方程式。这些题目把氢燃料的利用、空气中的粉尘污染、碱的通性、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等诸多旧知识点在一个新鲜的情境中呈现在学生面前,大多数学生经过思考都能顺利完成。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复习,必然能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新鲜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情境”对学习过程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以“情境”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展开学习,也是科学探究学习的重要特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情境”,通过“情境”启发学生积极的观察、思维。以“情境”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 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理解等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 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 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 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 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 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 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培养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 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 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 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教学中,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意识, 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 为创新作铺垫, 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 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 笔者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要在重点难点问题上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它, 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 教学中, 要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精心剪裁, 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 围绕重点问题, 设计成层次递进, 环环相扣的问题组, 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以便集中精力,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2. 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指问题的设计既要适宜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又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很多教师实际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所预期的理想效果. 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 教师说得天花乱坠, 学生茫茫然无动于衷. 这种做法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很多学生离预想的效果差得很远. 贯彻适宜性原则,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 1) 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上提出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根据了解到的学生的知识底数和认知特点和教学要求, 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 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 激发他们产生迫不及待的探求欲望, 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 2)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 要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 过易的问题, 学生不需思考就可解答, 根本不能构成问题情境: 而过难的问题学生找不到思维的起点, 惘然不知所从.这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又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有难易适中的问题, 才能激发学生认知冲突, 构成有效的问题情境, 引起思维的共鸣.

3. 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指必须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首先, 要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近及远, 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 教师必须深入细致地分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要考虑问题的衔接和过渡, 使学生通过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探讨, 逐渐形成一个立体网状的知识结构.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 只有结构化的知识, 才能最易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问题要求的能力要有层次, 要由低到高,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先具体后抽象, 先易后难, 先简后繁. 按层次区分, 可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 再提应用和分析性问题, 最后是综合评价性问题.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将问题有机地分解成简单问题的组合, 用辅垫或设台阶等方法设计成小步距离问题组, 循序渐进, 及时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表征问题, 诱导学生打开思路, 独立思考, 引导他们及时分析评价, 总结规律, 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

4. 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 能引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 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 这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过难, 使学生无从思考; 有的教师语言表达不明确, 学生抓不住问题的要害, 不知从哪开始思考; 还有的教师刚提出问题, 就要求学生回答, 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从而造成启而不发. 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启发性, 笔者认为, 应注意以下几点:

( 1) 问题要设在学生的知识模糊处.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 教师要敏锐地抓住学生的知识模糊点提出问题, 诱导学生明确知识的内涵和延, 及时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 使学生在取长补短中得到启发.

( 2) 问题要设在知识迁移处. 很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死板教条, 不能灵活运用.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学过的知识置于新情景下, 使学生能脱离学习原理、原则的背景把握其实质, 通过分解、比较、联想、类推、转换、重组等思维活动, 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 3) 问题要设在学生的思维矛盾处. 教师可利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认知特点相矛盾的内容精心设置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展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和不同结果, 通过讨论甚至争论, 明辨是非, 达到完善思维的目的.

( 4) 问题要设在学生思维的盲点. 学生在学习了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后, 往往习惯于按常规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造成思维定式. 教师要巧妙地利用这种思维定式设计问题, 把学生引入思维困境, 及时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推敲: 现在知道什么条件? 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看问题? 适时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 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和流畅性, 提高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5. 新颖性原则

新颖性原则是指问题的内容和形式要新颖, 要能强化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并不是对所有的刺激都感兴趣, 他总是有选择地接收一些信息, 遗漏一些信息. 只有那些学生在已有知识水平上可觉察到的新颖问题, 才能称为有意义的刺激, 才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因此, 贯彻新颖性原则, 要注意以下几点:

( 1) 所提问题的内容要新. 可以是考查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表现, 也可以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延伸、扩展、生长出的新知识, 要使学生听后感觉新颖别致, 产生浓厚的兴趣.

( 2) 所提问题的角度要新. 对学生熟悉的一些内容, 要认真研究问题的各个侧面, 反复变换条件、角度和结果, 寻找新的切入点. 问题的设置, 要引起学生从新的角度对知识重新审视或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 倡导学生用新的思维方法去解决问题.

( 3) 呈现问题的方式要新. 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出问题. 可以从日常事例、科学史料、有趣的故事、实验现象等多种材料上提出问题, 也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模拟变幻事物变化的空间和时间,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还可以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和材料的分析论证, 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6. 互动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虽然我们预设了教案但教学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前进, 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动态信息. 此时, 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五、小结

3.浅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篇三

一、利用数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史创没问题情境,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育人价值。

案例一:在教授勾股定理时,笔者采取了讲述勾股趣事的方法来教学:中国最早的一部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开头,记载着一段周公向商高请教数学知识的对话。周公问:“天没有梯子不可以上去,地也没法用尺子去一段一段丈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关于天地的数据呢?”商高回答说:“数的产生来源于对方和圆这些形体的认识,其中有一条理就是:当直角三角形‘矩(即直角)的一条直角边‘勾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股等于4的时候,那么它的斜边‘弦就必定是5。这个原理是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就总结出来的。”

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然后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完成勾股定理的证明,学生的兴趣空前高涨,激起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利用生活背景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情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信息,还包括相关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的桥梁。创设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会使学生在神秘的抽象中,增添实实在在的感性,从而唤醒“数学源于生活”的数学意识,让数学课不再是抽象思维的演绎,更是对现实生活的求解。

案例二:在八年级阅读材料《数学与艺术的结合——分形》的教学中,笔者展示了一系列与分形相关的图片,并加入引言——“蓝天白云、高山流水、惊心动魄的闪电、复杂的生命现象……著名学者伽利略说:大自然在用数学语言说话。今天我们就学习用数学模拟自然的方法——分形吧。”在图片展示中,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特别是白宫上空闪电的出现,有的学生发出了惊呼,他们很怀疑,更是惊奇:这些现象都能够用分形来模拟?真是太神奇了!有了这样的情感铺垫,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接下来探究分形树、科克曲线、雪花曲线、sierpinski三角形等,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游戏能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巧妙设计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案例三:在讲授《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时,笔者设计了“抢30”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从1开始,两名同学每个人最多只能报两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同学们纷纷抢着做这个游戏,开始的几对同学毫无目的地报数,结果胜负是没有规律的……经过探究,他们终于弄清楚这个游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了,而且,他们还得出了什么时候先报数的赢,什么时候后报数的赢。可以说,他们将结论升华了。

这节课,笔者也很兴奋。这种“引入”远比教师在黑板上和同学们一起分析要好得多。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是学生学习动力的催化剂,以趣引思,可以使学生学而不累,学而不厌,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尝试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就是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去制作、设计、发现,通过探讨、归纳、总结,从而发现规律的过程。

案例四:一个梯形,只剪一刀,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若不能,至少需要剪几刀?学生经过操作尝试后展开讨论,认为取一腰的中点,可得到相等的线段,再进行中心对称拼接。同时他们发现,要拼接成矩形,至少要剪两刀。然后笔者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剪两刀,使它拼接为一个既非等腰三角形,也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这样做,学生就学会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极大地调动了其求知欲,自觉加入到了问题发现、探索中,符合学生自我建构的认知规律。

五、利用延伸已知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延伸是指在教学引入中,既着眼于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未知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保持持续发展状态。

案例五:在初三总复习中,复习到圆周长的计算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已知地球赤道处的半径为6400千米,假如有一根带子在赤道处绕地球一圈,请问这根带子有多长?”这是一道考查圆的周长的基本题目,在学生做完题目后,笔者又追问一步:“如果将这根带子放长10米,带子与赤道之间会有一个均匀的缝隙……如此,学生的探究意识也被激发出来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其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等有关,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通过课堂内外的延伸,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探究本能。

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创设一个新颖的教学审美时空。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为学生动态演绎抽象情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案例六:在讲授二次函数中,探索各项系数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时,我利用了几何画板,让学生观察,当各项系数发生改变时,函数图像将如何改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很方便地让学生在发现、猜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形象而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分知识,收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诸如数量关系、几何图形及其变化过程等问题,均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创设问题情境,实现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处理效果。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如利用类比创设情境、利用联想创设情境、利用数学建模创设情境等方面。但在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树立起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训练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课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了大胆探索、勇于进取的精神;使学生体验到了真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价值。

4.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篇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情境教学方面作如下探讨: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去的“复习导入”、“直接导入”等新课导入方法大多被“创设情景”导入法所代替,内容生动、学生熟悉、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层出不穷,课堂所追求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拥有学习主动权”,在预设好的情境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落实。

《搭配中的学问》这节课中,教师依据本课的内容和要求,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巧妙地创设情境:课前--握手游戏,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一个一个地去握,才不会重复、不会遗漏,从而引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课中—搭配衣服、搭配早餐,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去猜测老师的穿法,帮老师搭配上装和下装。再利用所学的知识,创设“世博中心—台湾馆—中国馆”的路线的选择等一系列学生所熟悉的、直观的、蕴含数学内容的生活情境,让学

生结合亲身经历,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快速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这节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导入新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装入长方体盒子里。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他想裁剪大小适宜的包装纸,他至少要裁多大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这节课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人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这种新颖的导入新课方式,成功地把学生引入了探究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问题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开始探究如何解决长方体的表面积,激发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整堂课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自主探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主动获取新知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单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努力想,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几何部分的知识时,尝

试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学生体验了新知生成的过程,弄清楚了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对新知的理解就比较深刻,掌握知识就比较牢固,运用知识也就比较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其次,创设动手操作情境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新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出三名同学动手实验,其余同学观察圆锥装满沙倒几次能装满圆柱,并记录实验结果,然后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这时候,各小组得出的结果不同,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3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5次能装满圆柱,有的小组圆锥装满沙子1次装满圆柱还有剩余,所以大家得出的实验结论也不同。圆柱的体积到底是圆锥体积的几倍?疑窦丛生。

这时,我引导学生在结论相同的小组间找共同点。学生很快发现:当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的时候,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出了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他们弄清楚了这个公式的生成过程,这样不用死记硬背,掌握得非常牢固,而且应用起来非常灵活。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涨,都积极地参与实验,最后运用探究出来的公式解决问题时,学生都能灵活应用,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创设大胆猜想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一上课就创设了“自动喷水头浇灌农田得出一个半径是5米的圆”这一情境,我让学生估一估圆的面积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学生无法直接估计圆的面积,老师把喷水头喷水所形成的图形制作在了一张方格纸上,大家看图估一估:半径是5米的圆的面积是多少?学生这时候积极思维,讨论交流,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没想到学生竟然想出了好几种估算圆的面积的方法。接着,老师又引导学生借助方格图中圆的外切正方形、内接正方形和圆三者的关系,估计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同学们发现圆的面积大于2,而小于4。

这时候,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可能会存在怎样的关系,有的学生大胆猜想,圆的面积可能是 的3倍左右。通过逐步抽象概括,从而估出圆面积的大致范围,形成一个大胆而又合理的猜想。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不断努力。

五、在知识应用上,创设实践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在知识的应用上,创造实践活动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学“几何小实践”后,我安排了搭、找、画、折的活动,其中通过用橡皮泥球和小棒来搭长方体和正方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及共同点,不同点;通过找生活中的正文体和正方体,进一步感知数学就在我们周围,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三角尺,直尺画三角形,可长方形、正方形,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更好地进行区分;通过用纸折长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

六、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

现代教学论指导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课堂上要营造一种宽松的、适宜沟通的气氛,教师要努力创设师生互爱、人人平等、教学民主、生生和谐的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发展学生创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时教学时,要关心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感到老师是

可以交心的朋友,让爱充满着整个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和谐友好、互助、竞争的良好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课上,也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反馈、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相合作,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情感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学生更能将郁积于胸的感情抒发出来。

5.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五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6.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六

甘肃省泾川县荔堡中学 白玉栋 744319 摘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很有必要的。关键词:情景创设;多媒体;自学环境;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自主发现数学中存在的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由于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便于展开探究、讨论等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进行科学严谨的探索,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为了探索知识和认识事物的意识倾向,学生在学习中带有兴趣,才能表现出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数学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平铺直叙地讲解,一般是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创设趣味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常常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培育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我们知道教学活动不是一种“授予——吸收”的简单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授予者,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合适的教学问题情境,切实为学生养成合作意识与发展能力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新知识,在“探究”中建构知识。通过问题情境,切实让学生感到合作是一种学习的需要,探究学习是获取新知的有效途径,逐渐养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质疑问题、变换问题和发展问题的一种思维习惯或心理状态。新课标把“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数学是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科学,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数学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将学生置于问题研究的气氛中,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创新思维是人脑运用与众不同的本质和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新联系,形成新结论,是对求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索过程。教师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可以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本节课所讲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适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收获。

三是启发性原则。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或提示,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互动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和案例

1、利用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如: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我们今天来玩个猜数字游戏,我手中这支圆珠笔的价格标签是5~15元中的某个整数,你们来猜它的准确价格,我将对你们的答案做“偏高”、“偏低”或者“正确”的提示,谁能既准确又迅速回答出这支钢笔的价格呢?利用生活中的趣味游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

2、利用典故,创设问题情境。如:等比数列的前项的和。国际象棋起源于古代印度,相传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要什么。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第2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第3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次类推,每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国王欣然同意,国王是否能实现他的诺言呢?此案例利用典故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驱动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联系实际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如:均值不等式。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方案:甲方案时第一次打2折销售,第二次打3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3折销售,第二次打2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此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情境教学是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精心创设各种教学问题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7.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质量 篇七

一、通过辩论创设问题情境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也是思维的结果, 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问题探究教学认为, 辩论可以使一个模糊的概念变得更加清楚、明朗。学生只有在特定情境中, 参与到动态的双向互动活动中, 才能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一些诱惑性的题目, 来激起学生的争辩, 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其间, 在动态的口语交际实践中, 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才能有效互动, 以次促成学生提高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深刻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习惯内、条理性、机敏性, 从而使之启迪智慧, 获得真知, 增强能力。

研究案例: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学片段

师: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而水能灭火。有人说: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可以将水变成燃油, 就能解决将来的能源问题。这句话有道理吗?

生: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有, 有的说不可能。

师: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内容。收集素材找到证据, 通过辩论, 说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

生A:我们通过“化学变化的特征有新物质产生”推断水在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变成油。

生B:我记得有油变水的故事, 但我想不一定是真的。

生C:如果水能够变成油, 的确可以解决能源危机了。

生D:我们不同意A的观点,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产生, 但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改变。我们必须探究水和油的组成元素是否相同。

生E:水和油的组成元素一样吗?

师:同学们辩论的有理有据, 看来,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首先探究水的组成元素。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 通过辩论, 学生积极回顾再现已有的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 发现问题, 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水的兴趣和愿望。

问题探究教学认为, 因为辩论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是预设的, 所以学生的辩论激发出的热情往往让每个参与者 (教师和学生) 都感到吃惊。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经常超过教师的预设, 不论观点最终如何, 但是学生辩论质疑的过程中已经逐步学会了倾听, 学会了分辨, 学会了包容和理性的分析, 甚至课下有学生引用了这样一句名言来谈他的感慨:“我虽然不同意他的观点, 但是我誓死捍卫他发表观点的权利。”学生辩论的内容在下课时已经结束, 但是孩子们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假设, 对于科学领域的猜想和陈述, 却是永远的, 谁又能说他们之中没有未来的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呢?

二、通过想象创设问题情境

黑格尔说过:“如果谈到本领, 最杰出的本领就是想象。”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 想象是创造的发端, 又是创造的翅膀。有了翅膀, 创造就可以从学习生活的基础上起飞。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创造力发展的过程就是智慧生成的过程。古语说:“天高任鸟飞, 海阔凭鱼跃”, 学生的思维是“鸟”教师要为他们他“开天”, 学生的思维是“鱼”, 教师更要为他们“造海”。教师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条件, 唤起想象;给学生填补空白, 发散想象, 让学生“异想天开”, 拓展想象。还要注重打破定势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开展多元活动, 鼓励学生独立创新, 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初中化学《燃烧与缓慢氧化》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夏天,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 伸手不见五指, 没有一丝风。你独自一人路过一片坟地, 突然, 一团蓝色的火苗飘忽闪烁, 呼呼悠悠向你飘来, 你跑, 它也跑, 你停, 它也听。

生1: (惊恐状) 鬼火。

生2:电视连续剧《聊斋》一开始就有这个情景, 现实生活中真的有鬼火吗?

生3:鬼火是怎样产生的?

生4:它为什么还会跟着人飘动?

案例分析:人的想象力是无穷的, 而想象所达到的效果也是让吃惊的。上述案例中, 教师以学生好奇的自然现象之一———“鬼火”创设情境, 对于这一问题情境, 如果单纯从介绍的角度提供素材, 那么虽然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而运用想象,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 在教学开始时, 就创设一种新奇、刺激的情境, 短短的时间内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焦点, 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质疑精神, 为进一步探究、解决本节课的问题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氛围。

8.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八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就等于开好了一堂课的前奏。教师用巧妙诙谐的引言,生动幽默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从本人多年教学的体会来看,问题情境既要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有数学价值,体现一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创设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还需参照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数学教学的条件。数学问题的提出及规律的发现离不开实际问题背景,研究、学习数学最终是为了应用数学。在教学中問题情境的创设越来越值得深究,但事实上结果常不尽人意。比如,有些问题过于简单粗糙,创设情境流于形式,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或者几个情景停留在同一知识水平,没有形成思维递进的层次,课堂活动平淡无奇。那么课堂上“问题情境”的创设究竟应注意些什么?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商榷。

一、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问题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已非常贴近生活,如果教师在备课时,有意识地把知识与相关联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同学们的生活现象入手,介绍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引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就会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重要性。例如,“函数”是个抽象而有重要的概念,教学时,我首先从太阳底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影子入手,说明一一对应关系,再出示两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揭示问题中的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并说明X的变化,会引起Y的变化,最后顺理成章引出“函数”概念,学生就能理解“函数”概念的实质。

二、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升华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设置须具备一定的数学价值,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有利于认识数学概念是如何被提出,发现,抽象和概括的,有利于认识知识的来龙去脉,有利于建立数学模型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要能设计蕴涵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情境,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在上“代数式”一课时,引入如下一段:通常表示鞋子大小的单位是厘米,但民间也有用“码”来表示的习惯;“码”与厘米之间有如下关系:厘米数的两倍与10的差即为“码”数;如果用X表示厘米数,那么这鞋的码数是多少?你知道自己脚上的鞋是多少码?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识引入一个很有数学价值的问题情境,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代数式,求代数式的值及其实际意义,同时渗透了其中蕴涵的有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在学生的年龄特征中寻找出问题情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逻辑思维逐步形成,学习动机逐渐由兴趣型向信念型过渡,但初中阶段还是以兴趣为主要特征。因此,初中阶段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考虑教学的新颖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发现热情。如:在-教学“数轴”时,展示不同读数的温度计,先让学生读出各个温度计的读数后,提问:你们能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温度计作比较,既有可比性,又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又如教学“一定能摸到红球吗?”时设置了几组游戏——掷硬币、转动转盘、摸球等,采用游戏场景的设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

四、在现代的社会环境特征中体会出问题情境

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所处的环境好,而有的学生所处的环境不一样。这样所具备的数学知识背景与数学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城里学生有其优势的东西,而农村学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学校数学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数学教学。如:教学“平行”一节时,课本是通过滑雪引入的,我是引导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的情景:高低杆,双杆,100M跑道等,然后利用投影仪展示相关图片,并提出问题,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导入本节新课。

五、用爱的思想渗透出问题情境

教育离不开爱,同样创设问题情境也要体现在爱上。这种爱可以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社会之间。学生能否正确对待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正确处理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体和社会有责任感,这也是新课程的最终目标。例如,一个人如果在刷牙时不关水龙头,那么刷一次牙浪费7杯水,请你计算你们班级一天会浪费多少水?全校的同学一天浪费多少水?全国一天浪费多少水?创设结合自然,科技等学科,收集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科技发展等有关数据的教学情境,既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利用数学典故或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课堂中的故事可以包括数学史及一些名人轶事,或一些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的有趣的民间故事等等。历史上的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边讲个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边用多媒体展示情景图片,学生都非常疑惑不解,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相似三角形知识应用的学习,学完新课后,再一起回过头来思考泰勒斯是用什么方法原理测量金字塔高度。这样的一个持续的问题情境贯穿于整堂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设计问题的意识。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去主动探究。

9.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九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氛围之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教学中,应有意创设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进行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该情境中,犹如身临其境,从而产生强烈的“问题”需求和迫切的“探究”心理,使他们乐于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学生的兴趣源于好奇。教学中,应注意创设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寓抽象的数学问题于新奇而富有情趣的佳境中,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如: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同学们,今天让大家来做小老师,都来考考我。大家随便报一个自然数,老师不用计算就会知道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你们可以用计数器核对。随着学生报出的数,老师都能准确无误的判断,这时学生觉得老师太了不起了,特想知道老师用什么魔法来判断的。老师没什么魔法,也不是神仙,更没有特异功能,只是老师比你们先掌握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规律好不好?

2.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课标》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作用。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如下情境:大家喜欢动画片吗?(喜欢)今天我也给大家带来一段动画,想看吗?(想)请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自行车轮是圆形、轴在中心;轮是圆形,轴不在中心;轮是椭圆、轴在中心;轮是正方形、轴在中心),最后的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第一?(小狗)为什么呢?(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车轮的车轴没在中心)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心,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学完这节课,你就会明白的。这时学生十分渴求知道其中的道理,来解决身边的这个实际问题。

3.创设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问题情境

10.如何创设音乐教学情境 篇十

摘 要: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共同创造的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场景,这种场景能把学生带入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氛围中,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本文就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进行了肤浅的讨论。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景创设

小学音乐的情境教学是指对一定教学内容进行形象情境描述或对其环境设置、模拟以及创设出与之相匹配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思维,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一定教育目的的一种氛围和状态。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孩子们更快地进入音乐情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我认为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乐曲意境、音乐形象创造音乐情境,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以生活展示情境“教师源于自然”

音乐教学不能只把学生拘泥于室内的学习,应当让他们回归生活,走进自然,在大自然中体味音乐的存在。比如:课外郊游时,带领同学们在森林里漫步,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地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这不就是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乐曲吗?在不知不觉中,同学们都随着这美妙的自然音响哼唱起来,曲调清新、自然、淳朴,脸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生活的美好。以故事导入情境

导入是新课的开端,也是新授课的定调所在。如果运用有声有色、有情有趣、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则能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他们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谈话、猜谜语,也可以是游戏、讲故事等。如新课之前,我这样导入:“在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春天来了,它们要举办一场田径运动会,还邀请同学们去参加,大家高兴吗?”(高兴)“它们也很高兴。听!有些什么动物来欢迎我们呢?”于是孩子们迅速安静下来,静静聆听乐曲,仔细辨别不同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动物形象,并随音乐模仿它们的形态和叫声。接着我说:“今天兔子和乌龟要举行一场有趣的比赛,大家想看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迫不及待地想听故事《龟兔赛跑》。以动画进入情境

随着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渗透各学科领域。音乐教育更不例外。教学中,老师们充分运用音响、文字、投影、动画等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声画并茂的情境,生动活泼地展示教学内容,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很好地培养了学生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及审美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龟兔赛跑》这课,当学生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时,我迅速点击鼠标,播放音乐故事,让学生欣赏音乐动画。于是他们全神贯注、津津有味地欣赏了整个音乐故事;并能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熟悉故事内容后,我创设了《找气球》的动画游戏:让学生听辨乌龟、兔子的主题音乐,想想哪些气球是兔子的、哪些是乌龟的?学生都能快速准确地选择。因而教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利用图画再现教材情境,也就是把音乐内容形象化,符合儿童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识特点;在用图画再现情境时,老师适时指点、启发、描述,能主导学生认知方向,让他们充分感受形象,巩固学习内容。如完整欣赏《龟兔赛跑》之后,我把五幅表现音乐童话内容的画面同时展出即:森林的早晨---比赛开始(发令)---兔跑、龟追(比赛中)---兔睡、龟赶(比赛中)---比赛结束(欢庆胜利),让学生分段赏析,并思考每段音乐分别表现的是哪一幅图?同时引导学生讲解每一幅画的大意;这样,学生在看、听、说等训练中深刻理解了音乐童话所表现的内容,并很好地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及各种能力。以表演体会情境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表演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充分表现歌曲的内容,通过有声有色的表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大鹿》这首歌曲,从歌曲曲调上看比较平淡,而且音准不容易掌握的“4”多次出现,如果直接教唱,学生不易学会。根据这种情况,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了歌曲的内容,然后找两个同学分别扮成小兔和大鹿,随着优美的旋律进行表演。扮演小兔的同学充分表现了兔子为了逃命的那种急切心情,扮演大鹿的同学也表现出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游戏表演进行的顺利而愉快,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分组表演后,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歌曲的旋律,随后教师在同学们情绪高涨时进行歌词教唱,同学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首歌。以探索创建情境

音乐课程改革十分重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音乐课堂则是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的场所。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应把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允许他们大胆设想,敢于质疑,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创设一个个探索的情境也很必要。这样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自己不停地思考,在想象与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虽然有的同学表现的不太完美,但他们仍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在这探索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人,也促进了同学间的合作交流,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天地。

11.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篇十一

一、应用型问题情境,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应用型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实时天气教学,学生身处其中,生活环境和天气带给学生的影响比较大,教师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How do you feel?Section A Lets learn 部分,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关于心情的单词。在学习这一课时,老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发挥。学到Unit 6已经是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处于冬天,天气放晴了,老师就可以提问: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学生回答:Its sunny.然后教师接着问“How do you feel?”引導学生回到Im happy.Bccause we can play basketball on the ground.we are happy.学生可以到操场上玩耍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所以太慢就很容易记住happy这个单词。

二、引导性问题情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学生年纪小,很容易遗忘学过的知识,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他们复习学过的知识,由旧知识带出新知识,以免让学生感觉到新知识太难。例如PEP人教版四年级上册Unit 3 lets learn 部分,教师可以先拿一支钢笔问学生:“Whats this?”学生答:“Its a pen.”教师快速指向一位同学的眼镜问:“Whats this?”学生回答:“眼镜。”然后教师可以说出句子“Its a pair of glasses.”由此引出新单词glasses.在教会新词后,拿一只学生的蓝色彩笔问学生:“What color is it?”引导学生回答表示颜色的单词“Its blue.”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复习其他颜色的单词。学生在快速记起表示颜色的单词后,教师再引导他们说blue glasses.这种利用学生自身拥有的实物教学,再加上阶梯式的引导,既可以复习学过的内容,又不会让学生觉得新知识太难。

教师要准确掌握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学生的活泼、好动、好奇的天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上一篇:司法所不作为整改措施下一篇:感受中秋节的气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