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通用7篇)
1.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一
∙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的调 研与思考 ∙2012-12-20 14:35:56 来源:中国城市经济网 作者 : 赵国强
胡锦涛同志在 2012年 2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 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如何创新外来人口管理, 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对外来 人口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挑战, 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国际袜都诸暨市大 唐镇,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创新外来人口管理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一、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大唐镇位于浙江省中北部、诸暨市西南部, 综合实力位居浙江省十强、全国二十强, 是 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中国袜子名镇和全国文明镇。大唐袜业被确立为全球最大的袜子生 产基地、浙江省 21世纪最具成长性的产业之
一、浙江省第二批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 区试点,大唐镇被称为“中国袜业之乡”、“中国袜子名镇”、“国际袜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来人口也大量涌入, 全镇常住人口为 3万人, 而在册管理居住 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达 7万多人, 1[1]是本地人口的两倍多。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给大 唐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但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社 会问题, 尤其是经济社会的转型, 对外来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 给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人口 管理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 就业环境压力增大
随着袜业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经济不景气等因素, 大唐镇部分 以家庭作坊形式存在的小微企业关停倒闭, 大中型企业也纷纷进行技术革新, 这使得低学历、技能不熟练的外来人口丧失工作机会。外来人口的知识结构、劳动技能已不能完全适应产业 转型升级的要求,加上缺乏产业转型升级与外来人口
就业之间的有效协调机制,技能培训、法制教育等不足,导致大量外来人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就业受到影响。
(二 基本公共服务缺失
因政策或当地财政能力等因素,外来人口常难以享受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 务,如医疗、就业培训、子女入学、文化、社会保障等,使得外来人口虽然为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作出贡献, 却享受不到同等的公共服务, 影响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形成了不稳定因 素。
(三 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流动人口大多来自于经济水平落后的省份, 受教育水平一般较低, 从事的工作由于种种 因素不尽人意, 加之社会和当地居民对其防备和不满心理, 因此难免在工作和生活中受到排 挤, 导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 无法真正融入当地社会。同时, 加上一般外来人 口收入水平降低, 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一定差距, 外来人口在心理上存在一定落差。客观 和主观上,都导致外来人口较易引发社会治安问题。加之因经济不景气、失业或更换工作、受老乡或工友影响、情感缺失等因素, 出现流动人口间或与当地居民间产生矛盾纠纷, 及外 来人员实施偷窃、抢劫、纵火等犯罪行为等问题,造成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二、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的大唐实践(一 强化外来人口管理顶层设计
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加强规划设计, 加强外来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大唐镇深化 “网格 化管理、组团式服务” 模式, 实行重大事项社会风险风险评估制度, 建立党委政府班子大接 访制度。投资 50万元,建设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所,开通了服务热线,为外来人口提供劳 动用工、计生、教育、生活等各方面的集中服务。大唐镇同时筹建了村级居民理事会,吸纳 流动人口原地藉党员、村干部等具有良好社会形象的人员担任理事会职务, 建立党、团、妇 联等专门工作委员会,以村(社区组织出面申请,在全镇全面铺开建设。
(二 完善流动人口编码式管理模式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推进编流动人口“ 3+2”编码式管理和出租屋“五个一”管理 办法。大唐镇对流动人口按区划、管理人员、房屋三个方面进行编码, 分两层即社区民警和 专职流动人口管理员进行管理。在全镇划分若干管理片,每个管理片内再细化若干责任区;在每个管理片内落实一名社区民警, 下属的责任区落实一名专职管理员, 对辖区内出租房屋 内流动人口进行系统登记和管理。推行出租房屋“一人一片、一户一号、一区一图、一家一 公告、一户一档”的“五个一”管理办法,加强出租房屋管理;对流动人口高危人群和重点 出租房屋实施分层次管理。同时,开展劳动、计生、安全生产等各项职能整合,赋予专管员 多项职责, 全面开展人口登记、安全检查、计生服务等各项工作, 成为一支活跃在流动人口 一线的“正式队伍”。
(三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
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使外来人口可以享受到均等化的教育、医疗、计生等公共服务。2011年,大唐镇有 20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优先入学, 有 13266名流动育 龄妇女接受 “五项” 免费计生服务。大唐镇拨出一笔专项资金, 在镇医院开设了流动人口门 诊部, 并对所有就诊人员免收挂号费和诊疗费, 门诊部对收费标准作了严格限制:单件药品 最高售价不超过 10元, 一张处方的最高价格不超过 30元。一名流动人口签了劳动合同, 办 了临时居住证,即可凭证送子女到外来民工子弟学校优先就学,也可凭证到医院优惠就医。
(四 构建社会“大调解”体系
大唐注重发挥 “枫桥经验” 这一社会管理的宝贵经验, 加快社会调解组织建设, 目前已 组建治安调解中心、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袜业市场专业调委会等调解中心和专业调委会, 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外来人口管理大调解格局。既减少了司法诉讼成本, 也有力地维护了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五 加强社区流动人口组织管理职能
社区是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重要平台。大唐镇在走访流动人口家庭及房屋出租户征集 意见的基础上, 通过诸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局、大唐镇党委政府的协调组织, 在流动人口 较为集中的盛唐社区成立了盛唐社区村级和谐促进会。促进会由社区居委会、市法律援助中 心、镇党委政府、镇司法所等部门会员和流动人口、房屋出租户等个人会员组成, 主要负责 社区内居民及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与组织协调。社区和谐促进会的建立, 对加强社区内流动 人口的管理与服务,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 加强社会治安整治
在大唐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完善大唐的治安防控力量,健全治安基础设施:设置校园警务室,完善 110联网报警系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安排人员专职值班,实施 24小时监控,从硬件上提升防控水平。积极开展各种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通过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和社会治安专项整治, 形成一张覆盖全镇的严密治安防控网络和打防 体系,营造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
三、进一步提高外来人口管理科学化的路径对策
产业转型升级, 为外来人口管理带来了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必须进一步创新工作理念和 工作方法,不断实现外来人口管理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推进。
(一 创新外来人口管理理念
社会管理的长期实践表明, 以排他型、防范型为主要方式的管理模式, 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外来人员集聚带来的社会隐患问题。尤其是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 创新外来人口管理不仅 是强化社会管理的现实需要,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创优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根据马斯洛需 求层次理论, 人们在获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后, 还有更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 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后者也是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水平的核心要素。创新外来人口管 理理念,必须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从“消极防备”到“共创共享”的转变, 切实为外来人口提供融入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的政策和条件, 使流动人口 在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同时,公平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二 强化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实践表明, 单纯依靠党委政府实行粗放式、分散式的管理, 已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背景 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现实要求。必须建立 “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合力共管、专门 机构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新机制。
1、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职能。注重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注重发挥党委政府 对外来人口管理工作的统筹职能,强化政策、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
2、强化职能部门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流动人口管理局、司法、计生、医疗、法律援助 中心、派出所等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 形成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既分工负责又齐抓共管的 组织系统,研究解决外来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3、强化专业机构协调职能。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大调解”体系。构建 和运用交通、医疗、劳动纠纷、教育等专业调解委员会和司法调解、诉前调解、检调对接等 体系, 积极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力量, 化解外来人口有关问题和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4、强化社区组织服务职能。积极推进“一线工作法”,引导人力、财力、物力向社区 倾斜, 推动社区成为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基础、服务保障的前沿, 为外来人口提供更为 全面的服务。
(三 营造流动人口融入氛围
1、强化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加强外来人口的正面宣传报道,着力发掘和推出一批事迹 突出的流动人口典型,通过在新闻媒体上开设专栏、专刊、专版,创建杂志、报刊,在市民 广场等平台上展示流动人口群体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市民的认同感, 消除各种歧视观念,营造有利于社会融合的良好氛围。
2、提高流动人口政治和社会参与度。建立流动人口先进表彰机制,对贡献突出的个人 授予劳动模范、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等荣誉称号, 有政府及企业进行表彰。推选流动人口中的 杰出代表为政协委员, 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党支部, 为流动人口反映意愿和诉求、行使政治权 利提供机会和平台。
(四 完善就业创业支撑体系
产业转型升级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大量的高学历、高层次、复合型劳动者, 外来人口大多学历较低、技术水平不高, 同时与外来人口就业创业的对接机制和政策支持不 足,新形势下流动人口管理,必须与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推动人与产业的协同发展。
1、构建外来人口就业培训机制。强化多层次、多形式开展面向流动人口的岗位培训和 技能培训。进一步加大对现有职业培训学校的投入, 兴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职业培训 机构。完善流动人口培训补贴办法,推广“培训券”等直接补贴做法。
2、强化外来人口劳动权利保障。长期以来,外来人口的劳动权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做好企业规范用工的监管工作,更好的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3、强化外来人口创业支撑机制。由政府搭建外来人口创业平台,由政府提供土地、政 府建设标准化厂房, 以低廉的价格对外来人口 “招商”, 并通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提供贷 款资金, 由政府牵头建立联户担保制度、完善担保公司担保制度等措施, 为有条件的外来务 工人员提供创业支持,鼓励他们由就业迈向创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五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共享
通过政府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企业等用人单位广泛参与, 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共 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惠及到流动人口身上, 使流动人口享受到和本地居民同样的医疗卫生、住 房、计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
1、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注重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民生保障倾斜力度,建立流动人口 服务与管理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使流动人口获得同本地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为 流动人口财政投入一分, 获得的回馈是一个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和谐共处的安定团结, 和更 大数额的财政收入,将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机制。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体系,使他们可以享受到和本 地居民均等的医疗卫生、住房、计划生育、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 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 增强流动人口对本地的认同感、归属感, 使流动人口从融入 当地到服务当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共诸暨市委党校
2.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二
我国电子商务是与互联网产业同步兴起的,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成长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的重要产业。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8万亿元,网络零售总额3.8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8%。我国电子商务产业的业务模式和参与主体多元化程度较高,实现了对多个行业领域采购、销售、售后服务等营运环节的深度渗透,对于推进我国制造业实现订单式柔性生产,加快从低端向高端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电子商务线上线下加速融合
在互联网渗透率提升和信息技术加快创新应用的推动下,传统的线下商务活动与线上电子商务活动相互渗透、日益融合,形成了线上到线下、线下到线上相互交织的O2O商业形态。传统线下交易的订单生成、支付指令确认等环节转变为依托互联网在线完成,经典意义上的线上电子商务模式也转变为线上交易与线下实体店消费相结合的O2O交易模式,从而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易支付场景的无缝链接。大型实体零售企业在巩固实体网点优势的同时不断延伸线上服务渠道,传统电商平台也积极投资线下实体零售企业,着力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二)移动电子商务规模快速扩大
随着智能手机终端的快速普及和移动支付业务模式的不断成熟,我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展,市场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纷纷通过减免手续费、提供额外现金奖励等措施,引导客户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迁移,依托微信朋友圈“口碑”效应所形成的“微商”等模式也不断涌现,有效满足了客户对便捷化、移动化的电子商务服务需求。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移动购物市场规模达2.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4%,移动购物交易额增速是我国网络购物交易额整体增速的近4倍。
(三)跨境电子商务业务持续增长
跨境电子商务是传统国际贸易活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对于满足社会公众的海淘需求和促进外贸升级具有积极助推作用。为满足快速增长的跨境电子商务结算服务需求,国家外汇管理局在2013年开展了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并于2015年1月将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允许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外汇资金收付及结售汇服务,进一步提升了跨境电子商务资金结算的便利性程度。
(四)电子商务城乡一体化格局日益成型
借助互联网的广泛联通性和低门槛优势,电子商务发展在促进商贸物流体系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提升农产品商贸流通效率,促进农村消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除了现有的全国性电商平台向农村延伸外,全国各地还涌现了一批以山东博兴县等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集聚区。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纷纷到农村“刷墙”推广其电子商务业务。如京东提出未来农村电商发展的“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生鲜电商战略”等三大战略,设立了专门的农资频道,并结合农村特点建立了乡村推广员制度。阿里巴巴也大力推进“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建立1 000个县级服务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
二、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
我国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快速发展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方面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巨大人口基数所形成的客户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与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政府大力扶持等因素密不可分。
(一)信息技术进步为商务交易的电子化处理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国电脑、智能手机终端得到广泛普及,4G移动技术日益完善,特别是宽带中国战略和电信业提速降费工作的推进,大大提高了互联网的渗透率,降低了网络使用成本。工信部数据显示:2015年末,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13.1亿户、普及率高达95.5部/100人,4G用户人数达到3.86亿个。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海量客户资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生物识别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应用,为电子商务企业制定更加符合消费需求的营销策略,提高库存周转效率和运营效率提供了条件。
(二)日益增长的线上消费和商务交易需求驱动了电子商务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消费品供给的极大丰富,社会公众在选择购买产品服务渠道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消费主权意识不断增强,从习惯于面对面的百货商场式购物,更多地转到依托电脑、手机等受理终端,在线生成订单并完成支付的非面对面购物模式。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双11购物节”等营销策略,有效激活了社会公众的潜在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强了客户使用黏性,促进了电子商务业务的放量增长。随着互联网在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营销等商务交易环节的渗透愈加深入广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品服务线上交易需求也不断增长,依托电子商务平台的B2B交易规模相应地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
(三)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支付为电子商务提供了金融服务支撑
互联网支付与电子商务发展紧密关联,支付宝等机构针对我国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的难题,在电子商务交易中引入担保支付机制,解除了电子商务交易的信用瓶颈,推动电子商务实现快速增长。2010年之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2010年非银行支付机构正式纳入监管后,互联网支付创新发展大大加速,也推动电子商务实现了快速增长。目前全国互联网支付机构达到100余家,大部分银行机构建立了以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为主体的互联网支付体系,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基本上建立了自主的支付平台,多元高效的支付服务体系满足了日益碎片化、个性化的线上交易需求。
(四)不断完善的物流体系提升了电商交易效率
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配套服务设施,物流服务的覆盖面、寄送速度、服务质量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客户的使用意愿。如淘宝卖家普遍实行江、浙、沪免邮费的策略,促进了长三角电子商务交易的兴盛,其背后原因就是长三角发达的物流基础设施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近年来,我国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提升了物流速度。我国已形成专业化快递物流公司为主体,电子商务企业自建物流系统为补充的较为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从2014年开始,我国物流行业业务量也跃居世界首位。
(五)良好的政策环境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条件
长期以来,国家对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予以包容和支持,市场准入、税收征管等方面都对电子商务实施了较为宽松的管理,为电子商务从业者创业创新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国家还将电子商务发展作为培育经济新动力的重要突破口,从电商平台建设、金融服务、物流发展、财税支持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相关基础设施体系持续完善,有效解决了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因素,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三、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对于提升经济增长效率、增强经济内生动力、改善社会公众福祉起到积极助推作用。然而我国电子商务还存在着产业发展大而不强、助力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设施有待完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体系有待健全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和消费权益保护体系有待健全
电子商务的非面对面交易方式降低了交易双方成本,但在电子商务相关法规有待健全,以及购销双方地域分离的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现有征信体系对网络经营活动的覆盖率偏低,对网络经营失信行为的约束力不强,部分电子商务平台特别是C2C模式下,商户的信用信息透明度较低且商户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不法商户通过欺诈等方式诱导客户购买伪冒盗版产品的情况,降低了客户对电子商务平台的信任度,恶化了电子商务的信用环境。
另一方面,国家虽然修订出台了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大力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但是在实际执行中部分电子商务平台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低价低质、违规出售违禁商品、退换货难度较大、售后服务缺失等问题,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电子商务平台假冒伪劣商品问题的大量存在,既侵犯了相关生产厂商的知识产权和合法经济利益,还可能给消费者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甚至是人身伤害,冲击了电子商务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体系有待优化
随着电子商务对经济拉动效益逐步显现,各地政府主导建立了大量缺乏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在促进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形成了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电子商务业务监管涉及工商、质检、商务、工业信息化、金融管理等多个部门,部分部门间职责还存在一定交叉,如何在不加重电子商务市场主体负担的前提下,提高综合监管和综合执法效能需要进一步探索。受电子发票和网络征税技术限制,当前我国电子商务税收征缴率较低,形成电子商务经营者税负轻于线下实体经营者的问题。在电子商务税收征管改革中,要实现既不对现有电子商务发展造成较大冲击,又能保障线上线下经营主体税负一致性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电子商务相关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应的信息通信、物流、金融服务、人才等配套设施的支撑。近年来我国网络通信等服务设施不断健全,但仍存在网速偏慢、网络通信费偏高等问题,抬高了电子商务的运行成本。物流服务质量和价格是决定客户电子商务服务体验的重要因素,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流体系,但还存在物流成本偏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8万亿元,与GDP的比率为16%,既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遇到“双11”购物高峰或春节等重大节假日则会出现习惯性的货物积压现象,物流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一大瓶颈。此外,电子商务涉及行业众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较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缺口非常大,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膨胀式发展的需求。
四、我国电子商务产业实现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
我国电子商务产业要实现优化升级,需要积极加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的统筹与聚焦,重点破除电商平台、物流体系、金融服务三大支撑因素的体制机制性制约,将电子商务发展与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机统一起来,为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提供强大动力。
(一)积极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扶持体系
建议从国家层面成立由各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电子商务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从财税政策、商贸政策、金融服务等各层面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将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与落实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部署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财政和社会资本共同筹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金,鼓励金融机构、风险资本加大对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的支持。全面落实《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有关部署,尽快实现政府及公共部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电子商务产业主体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快业务创新提供保障。
(二)探索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来看,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和充分的市场竞争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下一步,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力推动电商平台、物流企业、金融服务企业等产业链成员间的资源共享和兼并重组,促进多元化市场主体结构和适度竞争机制的形成。持续改善政府与市场主体的沟通互动机制,加快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加快电子发票和电子商务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升线上线下商务活动税负的公平性。不断完善电子商务法规制度体系,探索依托互联网手段加强市场监管的有效途径,建立有效的电商质量追溯和假冒伪劣行为惩治机制,降低客户退换货和索赔难度,保障电子商务各主体合法权益。
(三)多措并举加快全渠道电子商务体系发展
主动顺应电子商务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推动线下实体企业与线上电商平台的双向进入。重点支持广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与电商平台合作的方式,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衔接,发挥电子商务在提高生产组织效率、改善供应链管理、促进精确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引导电商平台加强对线下渠道的渗透,进而强化对“上线”服务产品的质量管控,满足消费者对线上便捷购物与线下体验的需求。
另一方面,在继续加快电子商务内贸业务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动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发展,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实现单一窗口受理,完善跨境物流体系,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做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经验的复制推广工作。
(四)加快与电子商务相配套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商贸流通体系,充分发挥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枢纽作用,建设跨区域分拨中心、公共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有机协同的三级网络体系。支持银行机构、支付机构结合电子商务需求开展相关互联网金融服务创新,构建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结合“促进信息消费”“三网融合”战略落实,下大力气提升网络覆盖率、降低网络费用水平,促进电子商务在电脑端、手机端、电视端的全面应用,加快云计算和大数据商业化服务步伐,为电子商务市场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摘要: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依托互联网开展交易和相关支付服务的活动。电子商务发展对提升实体经济效益,促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了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我国电子商务产业优化升级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优化升级,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电子商务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14.
3.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三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需要“先行”的是两个领域,即环保和交通。产业升级转移则是重点领域。
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交通的快速发展缩短了运输时间给河北省渔业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便捷途径,从新鲜水产品的养殖或捕捞到餐桌的时间缩短,给人们提供了更加新鲜、优质的水产品。交通的发展也拓宽了水产品的服务半径,京津冀一体化使河北水产品可以快速占领京津市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同样迎来了挑战,河北省周边如山东省、辽宁省同样可以借助京津冀一体化交通便利的条件将其产地的水产品挤进京津市场,这样迫使河北省渔业需要走出自己的特色品牌,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
环保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又一重点,这对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民群众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食品安全及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海洋渔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也不能以提高产量乱用违禁药物确保水产品成活率来追求利益,河北省海洋渔业必须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出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势必需对现有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找到产业升级路径,促使河北省渔业经济良性发展。
2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现状
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从2009年的1386 099.85万元到增加到2013年的2 252 356.57万元(见表1),年均增幅12.4 9/6,但存在着严重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占渔业总产值的绝大比例,而且增长速度超过渔业第二、三产业产值,见图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长772 034.64万元,年均增幅13.6%,渔业第二产业产值增长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9.4 9/6,渔业第三产业产值增长16 194.84万元,年均增幅4%。
2.1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现状
渔业第一产业由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海水捕捞、淡水捕捞、水产苗种组成。2009年到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产值增速较快,增加386 158.58万元,增幅为111%,其中海水养殖产值增幅较大,海水捕捞产值已经出现逐年下降的态势,淡水养殖产值增幅速度趋缓,淡水养殖产值和水产苗种产值有所增加,但增长速率减弱。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海水养殖所带来的产值。见图2。
2.2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产值2009到2013年呈现增加的态势,增加78 027.24万元,年均增幅达9.4%。其中增加产值最多的为水产品加工,增加63 970.37万元,年均增幅9.2%;建筑,增加4 650.00万元;渔船渔机修造增幅较快,增加4 723.79万元,年均增幅24.6%;渔用绳网制造出现负增长,见表2。
2.3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现状
河北省渔业第三产业在2011—2013年逐步增加,休闲渔业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水产品仓储运输,流通也显现出增加的态势。休闲渔业是对渔业生产的良好补充,因地制宜设计休闲渔业项目,建造与其相关的设施,以休闲渔业来促进渔业产业的快速提升。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的发展促进物流仓储的发展,水产品的物流仓储,流通也是渔业经济增加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见图3。
3河北省渔业产业结构分析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一个动态的、渐进过程,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它是在以追求国民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下,根据本区域的特点通过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特点包括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阶段、科技水平、人口模式、国际经济关系等,使其达到与以上特点相适应的各种产业协调发展的状态。
2013年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占总渔业经济总产值的84.79%,第二产业占10.84%,而第三产业只占4.37%。说明河北省渔业经济总产值的大部分贡献来自于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河北省海洋渔业中海水养殖品种主要以贝类为主。见图4。
河北省渔业第一产业中,养殖的产值已经超过捕捞产值,而海洋捕捞产值却已经在逐年减少,说明河北省渔业已经逐步减弱资源消耗性的经济增长方式。海水养殖的产值增速明显高于淡水养殖产值,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产值明显高于淡水养殖和淡水捕捞产值,说明海洋渔业成为河北省渔业经济中的主导。
河北省渔业第二产业中,水产品加工创造的产值明显大幅增长,但是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高科技植入程度较低,特色不突出,致使竞争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短,应逐渐提高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中休闲渔业产值有增长趋势,但还未发挥出重大作用,河北沿海地域主要集中在沧州、唐山和秦皇岛,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下,三地休闲渔业的发展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河北省应抓住机遇顺势发展,将休闲渔业与滨海旅游良好结合,成为河北经济新的增长点。
4河北省海洋渔业经济产业结构升级与路径选择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河北省优化海洋渔业三产结构,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海洋渔业产业机构升级。
4.1政府加大与京津合作力度,促进加大投资力度
京津冀协调发展还需要河北省在政府层面多与京津协调、统一部署,得到来自政策方面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政策支持河北省海洋渔业新技术、新发法的科研立项,资金支持是良好的保障,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采用新技术、提高新产能。
4.2以科技支撑发展河北省海洋渔业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人才,关键要发挥人才作为战略资源的能动性。做好河北省自有海洋科技人才培养,借助京津的科技平台,提高自由人才的科研能力及先进技术转化能力。注重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持续性向河北海洋渔业提供技术支持,建立自己的专门的海洋大学,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河北省达到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断深化,创新发展,促进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河北省整体经济实力。
4.3引导产业重心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河北省海洋渔业第一产业中近海捕捞已经得到一定的控制,实现产值下降的态势。应提高第一产业的技术投入,促进科技的植入,借助高新科技促进增产。从2008年之后我省远洋捕捞作业已经停止,适当时机应当恢复远洋捕捞生产,增加海洋捕捞的同时可促进我省造船修船,网具生产促进渔业经济综合实力提升。
第二产业中水产品的加工首先走出特色,与食品科技不断融合和提升,深化加工,多出以科技支撑的新产品。渔用饲料和药品更需要新的科技力量,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第三产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潜力巨大,应抓住发展时机大力发展休闲渔业,与沧州、唐山、秦皇岛沿海各地旅游发展相结合统一部署、协调,不断深化涉海旅游,将生态渔业融入旅游,使旅游与养殖、垂钓协调发展。
4.4走环保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4.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四
通过各种媒体宣传绿色食品知识,从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满足不同阶层的食品消费需求,有利于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升级、提高在国内外的竞争力等角度,提高民众对发展绿色食品的参与意识。普及创造一种产业集群文化,营造产业集群氛围,培养企业文化认同,鼓励企业植根本地,不断延伸、扩大产业链条。聚集效应能否显现不但与产业本身在空间上的整合,更在于文化上的认同,自觉接受通过产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逻辑。政府要尽快创造一种产业群文化使企业认识到植根本地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二) 发展以乳业、米业、大豆、山特产品为龙头的企业集团
这些产业在黑龙江具有一定的优势,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政府要为业已形成的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产业专业化发展的投资和居住环境,推动和促进产业的群集。创造一个开放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做一些提升生产要素质量的工作,如人员培训、提供信息等。政府要注意和利用区域分工,依据自身优势和产业基础,施行鼓励对同一产业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的政策,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运用财税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扩大规模、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促使决定性影响竞争力的高技术、高管理、高增值企业不断脱颖而出,持续健康成长。这将使绿色食品产业优势实现几何增长,从而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信息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发布政府产业发展导向,现有各类企业的基本情况,急需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产品、技术或市场相关的行业以及可供选择的项目方面的信息。
(三) 建设好各种类型的开发区以及高标准绿色食品基地
提高对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承接能力,加速资本、技术、人才的聚集,发挥其对产业和企业的聚集效应。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有机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为绿色食品提供强大支持。多建设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各类基地,特别是乳业、米业、大豆、山特产品等高起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基地。
(四) 培育发展区域经济体
打破行政界限,以市场为纽带,按照产业发展的特点,跨行政区域组织发展经济,培育区域经济体,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扶持发展中小企业。根据世贸组织规则,政府可对某项产品实行不超过定价总额5%的补贴;对绿色食品产业实行小额补贴以弥补其经营性亏损;对一些规模有限、影响相对较小的企业直接免除政府债务;对企业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实行非专向性补贴;较大规模地增加对企业的科研补贴,在基础工业研究费用的50%或应用研究费用的25%之内,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5.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五
提升我国产业集群的人才路径选择:高职教育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导致了世界市场的全球化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分工,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必须打破国内市场竞争的局限走向国际市场,催生了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不但要立足地方的.产业集群,而且要放眼世界.即以服务地方产业集群为宗旨,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能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作 者:程琳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刊 名:职教论坛 PKU英文刊名: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 FORUM年,卷(期):2007“”(21)分类号:G718.5关键词:产业集群 人才路径 高等职业教育 国际化
6.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六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连续多年领跑中部地区并在2013年居全国第7位。河南铸钢件产能全国第一, 起重机、锻件、阀门等产量全国第二。2013年, 装备制造业成为河南省工业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破万亿, 全省180个产业聚集区主导产业中有79个为装备制造业。2013年河南装备制造业高于全国平均增速4.7个百分点, 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比14.6%, 对河南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郑州宇通、洛阳一拖、中信重工、许继集团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过百亿。河南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已形成规模, 在输变电设备、大型矿山设备、农业机械等领域位居全国前列;在能源、交通、原材料方面具有要素成本优势, 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能力。但是,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薄弱、科技含量较低、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 将成为河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瓶颈。技术体系就是生产力, 转型是河南装备制造业的当务之急。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提高综合竞争实力, 将高校的理论成果、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生产能力进行有效融合, 或是河南装备制造业走向国际高端市场的一个有效途径。
2 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机理
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当地政府对市场不做干预的情况下, 弱势企业可以适用价值链升级模型, 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先假定弱化企业的外部产权分散企业的内部产权, 然后推演出企业价值链升级的一般机理和路径。因为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符合内外权力分布格局的假设, 所以价值连升级的一般的机理, 对用于河南省的装备制造企业是适用的。
2.1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的一般性
在当今世界, 产业链在日益的破碎化。一个产品有很多的生产环节, 你不知道到底是哪儿生产的。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企业、什么样的产业能够在这样高度破碎化的产业链的分工中胜出呢?关键的关键还是自己的企业制度, 自己的经理的运行能力和管理操守, 这样的话市场不成问题、资本不成问题、技术不成问题, 就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胜出。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目前正处于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的低端, 立足长远发展, 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必须要实现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的研发、设计发展的目标。而要实现掌控GVC的目标, 必需想方设法攻破控制技术的企业对技术的垄断专权, 而突破技术壁垒增强技术研发能力即可使河南装备制造企业在价值链分工中处于较高水平。在这种思路下河南的零部件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 然而, 河南省着眼的不仅仅是某一零部件的成功, 而是整个生产流程的升级, 但是目前对于成套 (台) 设备却没有建立能与之匹敌的生产网络和采购体系。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的这一现状与价值链升级的一般机理是相同的, 着眼于最终实现对GVC的掌控, 高层管理者必须遵循内部权力博弈的纳什均衡, 最大化资源积累并用于技术提升, 适当采取技术研发、技术替代、提述跳跃等策略, 逆势缩减技术差距, 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展技术路径, 获得组建GVC的能力, 生产成套 (台) 设备的企业提升技术水平, 大胆建立全球采购体系, 使企业的价值链得到整体升级, 并最终实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2.2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机理的特殊性
生产多样化的产品固然可以在国内市场上赢得一定的市场, 但是若是参与来自各国的同类企业的国际竞争平台, 河南省装备制造业所起的作用仅仅限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产品市场, 若是客户想要使用或购买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我省企业尚无法满足, 这会迫使客户选择GVC控制企业。
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实现价值链升级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基本思路是, 首先立足本土市场, 做大做强, 拥有一定的市场地位, 能够在同类竞争者、GVC控制企业的压制和竞争中处于不败地位。然后在对本行业取得控制权时, 与GVC控制企业进行实力的比拼, 这个时候的价值链升级还是符合一般的升级机理。
3 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的路径
河南企业若要实现改变现状, 提升企业实力必须重视科学技术的提升。具体策略有研发新技术、替代落后的技术、技术跳跃等, 除此之外, 技术水平落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的企业, 也可以从技术先进企业引进高新技术, 而GVC控制企业若是向这类企业销售低端的生产技术以及专利技术, 或是相对落后的成套设备不及可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而且可以顺利打开进入河南本土市场的大门, 因此对GVC控制企业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对于我省技术落后企业来讲为了长远考虑, 不能仅仅依靠技术引进, 还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 积极经济技术研发, 否则将难摆脱对GVC企业的技术依赖。
实现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主要由两种策略, 市场整合策略和规模扩张策略。
市场整合策略是指将企业的整个生产过程揉碎重组, 使其更加合理高效。这种策略一般有两种具体做法, 一种做法是扩张企业生产规模, 使企业具备掌控整个生产链条的能力, 这样价值链高的和价值链地的生产过程都有企业自己把控。另一种做法是企业扩张自身的资金实力, 增加资本投入, 把整个生产线分解为不同零部件的生产和成品组装等环节, 专注于建立交易平台, 将零部件生产商代理商或经销商, 组装企业吸引进这个交易平台, 并与其建立长期联系, 从而构建出一条开放的价值链, GVC就是由不同国家的生产商组成的一个开放价值链。
规模扩张策略则可以增强企业在整个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对可能的竞争者有着防范的作用, 实施方法有增加资本、并购等。值得注意的是, 若是与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进行并购, 在高技术企业的带动下会使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飞跃, 若是与实力相差不多的企业进行并购, 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大, 若针对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 则可推动市场整合。
4 促进河南省装备制造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政策建议
其一, 完善支持性政策的触发机制, 鼓励自主研发。现有政策只是强调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并没有对自主研发或是引进技术作出明确的区分。比如对国家批准的技术改造项目进口的自用设备, 免征关税和进口增值税, 企业购建的生产线、集成设备, 如由进口设备、国产设备以及各种零配件、辅助材料等组成, 应仅就其中属于国内制造的, 且购进时按单项资产判定已符合固定资产标准的部分, 给予抵免企业所得税。对于本土企业而言若是完全依赖进口不仅不利于自有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 而且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所以, 应该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对自主研发企业给与政策上的倾斜, 从而引导企业认识到自主研发的重要性, 通过实践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其二, 完善市场机制,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提供更多便利。对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主要放在技术研发上, 而企业在原有技术水平上进行提升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 这将不利于发挥企业提升技术的积极性;技术替代策略的实施得益于不同技术的结合, 需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对申报技术专利的行为和把专利技术投入生产领域的行为给与适当的鼓励, 支持研究相互交叉的学科和具有替代性的技术。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满足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融资需求, 也是技术跳跃策略实施的基础, 因此, 应鼓励企业将本土资金融入国际市场, 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运作, 从而学习国外先进的资金管理方法, 建立更加完善的管理团队。
其三, 优化指导性政策, 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基础, 构建开放型价值链。目前, 全球价值链发生了极大转变, 欧洲、北美经过30多年的转型, 形成的价值链形态主要是服务价值链, 亚洲特别是东亚国家形成了大规模的制造价值链, 其他国家和地区则处于初级产品价值链。因此, 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 就是以开放争取国际竞争的主动, 及时应对全球经济模式的变化。在装备制造业方面, 河南省所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侧重于对企业如何建立完善的生产线, 却很少涉及如何将某些个低效率生产环节外包出去, 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加开放的价值链, GVC与开放型价值链相似度非常高, 若是建立起开放的价值链, 企业就可以专注于某些核心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而把类似零部件生产等环节外包给其他企业来做, 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资源的配置和利用, 而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最重要的是可以使产业链上的企业紧密联系起来, 促进企业间合作和共同创新。
其四, 加强宏观调控, 为企业的价值链升级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泡沫经济和产业间的不均衡发展会使企业偏离价值链升级的目标, 引发追逐暴利的短视行为, 走向一种粗放的“多元化经营”, 不利于企业践行价值链升级路径。因此, 宏观调控政策应努力稳定经济, 避免个别产业部门的剧烈波动, 以稳定投资, 形成持续的行业发展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瑞莉.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 2012.
[2]张辉.全球价值链动力机制与产业发展策略[J].中国工业经济, 2006, (01) :40-48.
[3]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装备制造产业2012年行动计划[Z].2012, (02) .
[4]王亚星, 徐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方向和路径——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分析[J].经济研究, 2008, (05) :73-74.
7.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 篇七
一、东莞产业升级转型的现状
2008年, 广东省提出了“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两大战略, 即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东西两翼、粤北山区的劳动力, 一部分向当地二三产业转移, 一些较高素质劳动力则向发达的珠三角地区转移。大量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云集的东莞, 成为“双转移”的重地之一。产业转移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产业“空心化”问题, 产业“空心化”是指由于承接海外制造业大量转移, 引起区域内生产能力不足, 就业萎缩等诸多问题。在产业转移实施过程中, 地方政府为了当前利益考虑, 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比较青睐, 当政府呼吁企业升级转型、减少人口压力之时, 镇村基层的想法却相反。另外, 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是为了引进高科技企业和项目。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利润最大化, 东莞目前日益失去廉价劳动力、便宜地价、优良环境等比较优势, 这将增加其营运成本, 挫伤外资在本地设厂的积极性。现实也表明, 多年来, 东莞一直希望引进大项目、大企业, 但效果并不明显。
产业升级转型的路径除了“腾笼换鸟”式, 引进全新的高端产业, 替换旧的相对低端的产业, 另一种是“就地升级”式。对东莞而言, 后者更为现实和紧迫。一方面, “腾笼换鸟”容易给人“赶厂”的误解, 而且对能否引进“鸟”、能引进什么样的“鸟”, 没有把握。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 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处于产业链低端, 附加值不高, 但已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 产业集中度相当高。比如东莞有家具、服装、制鞋、五金模具等传统产业, 要舍弃这些产业显然不可能, 更现实的出路就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升级, 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和整合, 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实现东莞产业集群创新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A.schumpeter) 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创新 (Innovation) ”这一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由企业家实行的对生产手段的一种新组合, 以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或盈利的机会。他认为创新主要包括:产品创新、生产方式创新、市场创新、生产要素创新和组织创新[1]。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之后, 世界各国学者纷纷从不同视角对创新加以研究。“区域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的概念首先由伦德威尔 (Lundvall) 提出, 后来经弗里曼 (Freeman) 和纳尔森 (Nelson) 等学者共同完善为系统理论。区域创新系统是由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基础系统和区域创新制度环境组成。创新主体包括企业集群、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和中介机构等。主体的创新活动不仅仅依赖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行为, 而且取决于这些区域性组织间、知识的生产与分配的公共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 还取决于区域的社会文化以及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环境。该理论认为区域化的空间发展模式有利于内部企业和其他机构之间的相互合作, 实现区域创新活动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应地降低了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2]
三、东莞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
(一) 整合创新主体, 提高集体创新效率
尽管东莞已形成了一批专业镇和产业集聚区, 但基本上还处在集聚发展阶段, 区域内的上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主导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以东莞家具产业集群为例, 曾有记者调查发现, 在厚街这样的家具专业镇中大部分企业规模都比较小,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单一。除去竞争, 企业与企业之间或者毫无关系, 或者只是简单的物质往来, 缺乏内在的信息与价值交流, 还没有形成行业间的合理分工。[3]家具企业之间应形成专业化分工、合作共赢。通过企业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的展开, 使产业链得到延伸, 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环境, 使资源在市场的引导下得到优化配置, 使东莞家具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因此, 推动产业从集聚阶段向集群阶段演进, 促进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产业化协作, 是提高集群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
(二) 创新公共政策与基础设施, 促进集群企业协作
创新基础设施包括良好的交通运输系统、信息通讯网络、企业家交流的场所等基础设施, 如公用图书馆、公用实验室、公共信息服务机构等有形设施, 以及全民普及的基础教育、劳动者技能培训、企业家培训等服务。2010年5月, 东莞市经信局与盛世商朝 (中国) 有限公司签署了建设“东莞制
造”协议, 全新的电子商务模式“东莞制造—产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将在东莞问世, 该模式以城市区域产业集群为服务对象, 将目标行业上下游的企业无缝垂直对接起来, 并使相关业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分离循环运转。平台根据东莞八大支柱产业设立子频道和镇街产业区, 在信息化上实现对整个东莞制造企业的资源整合。政府预计在3年内将分阶段实现东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转型和升级。据调查显示:有10.34%的企业目前不打算开展电子商务, 有49.67%的企业对电子商务表示困惑, 另有近14%的用户认为企业不需要电子商务, 政府应针对这部分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培训, 让企业了解电子商务带来的好处、并学会电子商务的操作与维护。[4]
要建立高效的集群创新体系, 仅仅改善区域内的硬件设施是不够的, 还要建立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尽管集群中的大企业能够起到龙头作用, 但其出发点是自身利益, 单纯依靠龙头企业的集群发展往往会带来负效应, 比如因集群创新收益过度集中在少数龙头企业身上而挫伤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以及由于大企业控制了主要的技术、市场和人才等资源而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等。地方政府的创新公共政策能够对此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如加强人才培训机构建设, 制定地方法规保护企业创新成果以及协调企业间的关系。[5]
(三) 规范中介组织, 加强行业自律
东莞目前的市场秩序还比较混乱。因为众多外来人口的消费水平较低, 使得假冒伪劣商品有很大的市场, 加上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致使假冒伪劣的制造和销售猖獗, 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屡禁不止。混乱的市场秩序客观上遏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效益。
中介服务机构包括半官方性质的企业联盟、行业协会以及各种服务中心, 如技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人才中介中心、律师事务所等, 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专业化程度较高, 能为产业集群内部各企业解决生产、管理、人才和信息等多方面问题, 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例如,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发展初期, 由于企业间过度模仿引发了价格战, 诱使企业降低技术标准, 使集群陷入了模仿创新和低价营销的无序竞争之中。为了解决该问题, 温州打火机企业自发成立了烟具行业协会, 并制定了《温州市烟具行业维权公约》, 发出了《关于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的通告》, 开始对打火机行业实行自我管理。除了烟具协会, 温州还成立了五金商会等各类行业协会, 这些协会通过行业自律为治理假冒伪劣做出了重要贡献。[6]
行业协会可以通过制定行业规范和担任业内仲裁者角色来实现行业自律, 从而协调集群内企业间关系;行业协会的另一作用是沟通地方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 通过影响地方公共政策来间接影响集群创新能力的构建。目前, 东莞本地有各种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 但其发挥的作用有待完善和增强。
摘要:东莞在实施“双转移”的过程中面临着产业“空心化”、招商困难等问题, 更现实的产业转型升级路径是“就地升级”。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 可以通过整合创新主体、创新公共政策与基础设施、规范中介组织等措施构建东莞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 以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关键词:东莞,产业升级,集群创新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商务印书馆, 1900.73.
[2]邓宏兵.区域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317.
[3]李传志.金融危机留给东莞家具业的教训[J].特区经济, 2010, (3) .
[4]胡洁, 刘雨欣.“东莞制造”邂逅“盛世商朝”[N].国际商报, 2010-5-25.
[5]周泯非,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概念、要素与构建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9, (9) .
【科技创新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论文】推荐阅读:
物联网背景下工业设计创新理念研究论文10-26
文化创新下的企业文化论文参考09-15
县域承接产业转移系列研究之三——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应坚持承接创新、优化升级07-01
科技创新为竹产业插上腾飞翅膀07-26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如何创新08-24
论文科技创新09-27
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银行信贷业务创新09-09
创新学术科技文化节领导演讲稿07-17
创意与创新农业科技论文09-12